肝外胆道损伤,绝大多数为医源性,近年有增多趋势,发生率大约在2-3% (300-500 例胆囊手术中有1例)。医源性胆道损伤中90%见于胆囊切除术中,5%左右为胆总管探查术,3%左右为胃大部切除术,2%见于十二指肠憩窒切除。门腔分流,胰腺手术中,胆道损伤如术中未及时发现并作处理,后果往往十分严重,必须引起外科医师高度重视。
一. 引起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因素:
1. 解剖因素: 胆道解剖变异较多,不认识易招致胆道损伤。
● 胆囊管过短,甚至于胆囊颈部直接与胆总管相接,误将胆总管当作胆囊管结扎。
● 胆囊管长,走向与胆总管并行,紧贴胆总管向下在十二指肠或胰头后方汇入胆总管,分离时易误伤胆总管
● 胆囊管开口于右肝管或右肝管汇入胆囊管,如未识别易误伤右肝管。
● 胆囊管不在正常位置而绕到肝总管后或前180度、360度再汇入肝总管,且同在一结缔组织包膜内,易伴炎性粘连,强行分出时易误伤肝胆总管。
● 胆囊动脉或右肝动脉走行异常,术中损伤出血,匆忙钳夹或缝扎止血误伤肝总管、胆总管。
2. 病理因素:
● 急性炎症充血水肿、粘连,导致局部解剖关系不清,组织脆弱,牵拉、钳夹,分离时易致损伤。
● 慢性炎症反复发作,疤痕粘连可致胆管移位 (疤痕收缩、牵拉)。术者如不注意,强行分离易致胆道损伤。
3. 手术技术不当和失误:
● 切口过小,暴露不佳,牵拉脏器,胆管移位。
● 切除胆囊时,牵拉过度,致肝总管或胆总管壁被损伤。
● 术中遇胆囊动脉或右肝动脉出血,盲目钳夹或缝扎。
● 局部炎性疤痕粘连,解剖关系不清,强行在肝门部或 Calot 三角区分离造成损伤。
● 探查胆道或取石,用力过大过猛,造成肝管或胆总管下段撕裂,或戳穿胆管壁。
● 切开胆总管时误伤胆总管后壁。
● 十二指肠球部胼胝溃疡,疤痕收缩,幽门至胆总管间距缩短,在行胃大部切除时强行分离易致胆总管损伤。
● 深部保留血管钳过多 (未及时结扎移除),“碰”、“撞”血管钳致伤。
4. 重视外科医师素质的培养:
● 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未细致解剖,认清胆囊管与肝总管、胆总管的关系就切除胆囊误伤。
● 追求速度,盲目分离,大块结扎。
● 术中遇意外,不能自持,冷静考虑,惊慌失措,盲目操作。
二. 临床表现:
一部分胆道损伤术中发现及时处理,但大部分病例是在术后出现症状体征方被明确诊断的。
1. 腹痛: 右上腹并漫延到全腹,并有腹膜刺激症状。
肝区胀痛,胆管被结扎胆道内压增高。
2. 黄疽: 胆管全结扎,黄疸出现早,进行加重。
胆管部分被扎,胆管狭窄,黄疸较轻或暂无黄疸。胆管损伤、狭窄继发胆管感染,出现黄疸。
3. 胆外瘘: 按置腹腔引流管时,有较多量胆汁流出。
4. 畏寒发热: 胆汁性腹膜炎或继发胆管炎的常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5. 实验室检查: 白血球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血清胆红素增高,碱性磷酸酶增高。
三. 诊断:
1. 术中: 术中诊断率据统计占15-20%。操作创面见有胆汁 (干净纱条擦拭见有胆汁) 或胆道冲洗见液体外漏时均应仔细检查,明确诊断,及时处理。困难者术中胆道造影可协助明确诊断。(胆管破裂口,断端或胆管被缝扎等情况)。
2. 术后住院期间: 根据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
3. 症状出现在出院后: 是指胆总管部分被缝扎、损伤,术后近期并无明显症状,伤口一期愈合。由于胆管损伤是非开放性的,故无胆汁性腹膜炎表现。由于胆管腔无阻塞,故未出现黄疸。但在数月甚至数年后,由于损伤、狭窄、感染、疤痕性狭窄,胆管逐渐变细,胆流不畅,出现反复发作的胆道感染症状,临床易误诊为"残余结石",诊断确有困难。经皮肝胆管穿刺造影是一个重要的检查手段。
四. 治疗:
诊断一经确立,宜积极进行处理。
1. 术中发现,及时处理,术后24小时内发现应按急诊手术处理,因此时组织尚健康,无严重感染、水肿、粘连。
● 损伤范围小,对合无张力或张力不大,应横向缝合,远端T管支撑引流,术后留管不少于3个月。
● 横断伤 (胆总管),局部炎变不明显,吻合后无张力 (包括作 Kocher 切口,松动十二指肠) 可行端端吻合,远端置入T管支撑引流,术后置管3-6个月。
● 胆总管损伤缺损多(特别是 >2cm 者),吻合后张力大,易失败,可作远断端胆总管结扎,近断端胆肠内引流 (Roux-y术)。
2. 术后近期发现胆管损伤,宜力争在 7-10 天内手术,术后7天内手术可望获得成功。在10天以上,局部充血、水肿,组织脆弱、粘连,解剖不清,操作难度大,成功率低,宜先行胆道外引流,待炎症消退 3-6 个月后再手术。
3. 术后后期诊断胆管损伤性狭窄,也应争取早期手术。因反复发作胆管炎,肝功能损害,继发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或肝昏迷,故应创造条件,争取尽早修复重建。
● 胆肠内引流,肝外胆管较长且扩张,行胆肠 Roux-y 吻合。
● 高位胆管狭窄,肝外胆管较短已无吻合余地,则可行左肝内肝管空肠 Roux-y 吻合术,但应明确左右肝管汇合通畅方可施行。
"Y"吻合旷置肠段在 40-60cm 左右,基本上可无逆行胆道感染发生。
五、预防:
预防比处理更为重要。
1. 适当的切口,良好的麻醉, 肌肉松驰,暴露良好,必要时延长切口或果断改硬膜外阻滞为全麻。
2. 术中应仔细辨认胆囊动脉、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的行径和关系,因肝外胆道变异较多,一切组织在未弄清鲜剖关系之前,切勿盲目钳夹、结扎、切断。
3. 争取顺行切除胆囊,但若炎症、水肿、严重粘连、Calot 三角解剖困难,不应强行分离,应改行从胆囊底部开始剥离的逆行法切除胆囊。若仍困难,不得己时则可行胆囊大部切除术,同样可达到切除胆囊之目的。
4. 在两针牵引线间切开胆总管探查时,二针缝线距离不宜过大,以免后壁一同被牵拉,切开时尖刀系“切割开”胆总管前壁而非“刺入”前壁,以免造成后壁损伤。
5. 胃大部切除术,若遇胼胝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由于炎性粘连、疤痕收缩,解剖关系改变,胆总管-幽门间距离缩短,在幽门上方分离时慎防损伤胆总管,在估计困难时应果断改行溃疡旷置 Bancroft 术,可避免误伤胆总管。
6. 术中遇胆囊动脉出血,应采用左手食指置 Winslow 孔内。左拇指在前压迫肝十二指肠韧带,吸净出血后,松开压力观察出血处进行止血,切忌盲目钳夹,缝扎,导致误伤。
7. 探查胆总管下端或左右肝管,(探查,取石) 用力不宜过大,动作不应粗暴,以免造成胆管或括约肌撕裂基至形成戳穿胆管壁造成假道。
8. 熟悉胆道解剖变异,术中时时警惕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可能性,认真、细致操作,摒弃医源性胆道损伤的因素,预防胆管损伤的发生。认织胆管损伤的表现,及时正确处理,使胆管损伤给病人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普外科医师在胆囊手术上失误还是比较多的,开好一个胆囊不难,一辈子工作中做好每一个胆囊亦非易事! 同行们,愿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