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詹120:乔老爷老矣》

李:从最近的访谈看,原来,乔姆斯基认为结构歧义是语言中最有意思的现象,他也提到,现在这个现象已经不再神秘了。我们对它有清楚的认识。

问:你在语言学或认知科学中看到的语言或思想中最迷人的方面是什么?

答:我认为语言最深层的属性或者最令人费解的属性是一种结构性依赖的东西。现在我们对它很了解,但之前却令人费解了很长一段时间。

举例来说,这家伙修车小心翼翼地打包工具(the guy who fixed the car carefully packed his tools),这句话其实是模棱两可的,它所表达的意思可以是小心翼翼地修理汽车,也可以是小心地打包他的工具。副词与哪个动词相关的(是离最近的还是最远的)是一个非常令人费解的事情。

from《乔姆斯基专访:深度学习并没有探寻世界本质

原文更清晰,这一段是:

[Lex] He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infants in that way. So, back to linguistics, if you could humor me, what are the most beautiful or fascinating aspects of language, or ideas, in linguistics, or cognitive science, that you've seen in a lifetime of studying language and studying the human mind?

[Noam] Well, I think the deepest property of language and puzzling property that's been discovered is what is sometimes called structure dependence. We now understand it pretty well, but it was puzzling for a long time. I'll give you a concrete example. So, suppose you say "the guy who fixed the car carefully packed his tools." That's ambiguous. He could fix the car carefully or carefully pack his tools. Now suppose you put carefully in front: "Carefully the guy who fixed the car packed his tools." Then it's carefully packed, not carefully fixed. And in fact you do that even if it makes no sense. So, suppose you say, "carefully the guy who fixed the car is tall". You have to interpret it as carefully he's tall even though that doesn't make any sense. And notice that that's a very puzzling fact because you're relating carefully not to the linearly closest verb but to the linearly more remote verb. Linear closeness is a easy computation, but here you're doing a much more, what looks like a more complex computation. You're doing something that's taking you essentially to the more remote thing. Now, if you look at the actual structure of the sentence, where the phrases are and so on, turns out you're picking out the structurally closest thing, but the linearly more remote thing. But notice that what's linear is 100% of what you hear; you never hear structure, you can't. So, what you're doing is, and instantly, this is universal -all constructions, all languages-, and what we're compelled to do is carry out what looks like the more complex computation on material that we never hear, and we ignore 100% of what we hear and the simplest computation. And by now, there's even a neural basis for this, that's somewhat understood, and there's good theories but none that explain why it's true. That's a deep insight into the surprising nature of language with many consequences.

from《Interview of Noam Chomsky by Lex Fridman

总之是回到了句法结构这个核心,认为这是语言学中最令人兴奋的发现:看上去是流线型的语言,原来具有可以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结构在背后起作用。结构上的近距离可以是物理上的远距离。结构上的约束条件似乎是硬约束,它甚至可以打败常识,让人理解不符合常识的逻辑语义。这些乔老爷的语言学遗产我们都耳熟能详了。

白:那个句首的carefully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hopefully,后者放到那个句子就一点儿没有违和感了。所以可以简单地认为是纠错的优先级高过了语义相谐性的优先级。不是拘泥于结构打败了常识,而是在相同结构内只要替换词语就更符合常识,这个的“编辑距离”更短。是常识打败了“拘泥于词”。是不是一定用hopefully改错并不重要,句首最优先的替换词千人千面又何妨,重要的是其中总有一款跟后面是搭调的。结构does not make sense并不是值得夸耀的,在同样结构内用常识把sense找补回来才更amazing。

李:是啊,不过他老人家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了。

“那美好的仗”,他已经打过了。接下来的仗,是后人的事儿。他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

不同角度吧。他强调句法硬约束,打败常识有其道理,也有其依据。他的“绿色思想”(从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说开去)虽然是一万年也见不到的生造句子,但听起来确实合乎文法而且有解。因此,常识打败“拘泥于词”,也不是总可以成功。推向极端,格丰富的语言的确可以几乎“随意地”打败常识。只是到了“裸奔”的语言,那一套就不好使了。批评乔老爷的人有指出他老人家对其他语言不够了解,吃了局限于欧洲语言的亏。

白:不是还有一切皆专名么,不是还有修辞么,不是还有meta level么,总有一款适合你。这都是常识。能把sense找回来是硬道理。

李:修辞的解读本身不应该归于常识的胜利。修辞解读往往是句法引导,从而由常识的违和而引申的联想。用到了常识,但起点、驱动是句法。

白:常识的边界在哪可以慢慢探讨。

所谓句法引导有两层含义:一是拘泥于词+句法引导,对此我表示反对;二是合理修正词+句法引导,对此我表示拥护。纠错、专名、修辞、meta level,都是“合理修正词”的范畴。

合理,就是合常识的理,乔家大院的毛毛虫,外包絡总会罩住一款“合理”。

李:可以肯定,我们现在探讨的自然语言现象及其解析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乔姆斯基时代。

抠字眼的话,合“理”就没有修辞,也没有诗歌和艺术了。

白:合理不是合逻辑,是合情理。

李:那天与我久违的老师和师兄周流溪(语言学家)微信里谈格律诗,他谈他当年如何苦学作诗的经历。我就用@刘群 老师的那个乐府,做了几首诗给他看。他大加赞赏,虽然也挑了几个毛病。称赞我格律诗有功底,有诗意。我就告诉他所有的妙句和诗意,都是瞎猫撞出来的。是读者的联想,不是“作诗者”的本心,因为作者是电器,根本没有“心”。因为没有心,也没有常识,只是记住了“典故”、习惯搭配以及过往诗句中的常用词汇,因此难免出现奇怪的词语组合。但是,“越是违和和古怪的组合,越违背常识,越容易引起人的联想,因此也越容易成就绝妙好辞。”

白:修辞是semantic deviation,用相谐性的尺子来卡肯定不对,但所谓情理之中又是有依托的,顺杆儿爬不太远。违和和古怪是必要条件,否则就白开水了;但不是充分条件,否则谁都是诗人了。

李:抬头看天上云彩,看出里面的山水画或动物人物画不在少数,我们都有过切身体会。但云彩虽然也许有自然的结构,但断断没有人世的常识和美学。“顺杆儿爬不太远”是修辞和诗意解读的原理,但问题在它是发散的。谁也不知道如何收敛。收敛的条件也因人而异。100个读者有90种解读,是常见的。

白:没有标准答案,发散又何妨。让人一时不理解的艺术多的是。

李:发散就不能铁口说,找回了“sense”。

白:自以为理解就收敛了,后来又被喷的也有的是。

sense不唯一啊,主要是这个心路历程有意义就够了。没拘泥,有sense,有依托,这就OK。跟“原意”如何根本不相关。

李:这是美学体验的历程了,李泽厚的地儿了(cf:旷世奇作《李泽厚:美的历程》)。

白:铁口为啥不行,我的体验我做主。

李:LOL 那是强盗逻辑,没商量。

白:只要把顺杆儿爬的“杆儿”给亮出来,自有公论。

编辑距离总是可以算出来的,几步联想,在知识图谱上都能追踪出来,绝不是胡扯。比如小冰那句,“阳光失了玻璃窗”。玻璃可以透射和反射光,阳光是光,透射意味着透明,反射意味着传播,阳光失了玻璃窗,自然联想到透明的缺失,传播的阻断。阳光意味着所谓正能量,于是正能量的传播被阻断。这些联想都找得到本体的依托。

有本事小冰跳出来说,我不是那个意思。这个根本不取决于作者,不管是小冰还是ta背后的人

李:符号逻辑的命门就是绕。下意识的事儿,到了符号逻辑学家手中就在那里绕啊绕 ......,终于绕到了外婆桥。

白:说时迟 那时快。怎么知道下意识就不在绕。这个绕和摇,语音上也是近亲。

李:神经网络倒是不绕,结果乔老爷一句话就怼回去:

你那里面一点 science 都没有,全是工程。(记得先帝毛主席批判政敌的时候常爱说:你那里一点马列主义都没有!)做 AI 还可以混个博士,到任何其他学科,早给你赶出大门。

这就是乔老爷对红得发紫的主流AI的态度。

一代智者,老矣。

白:奇怪的是,当下AI不这么玩还混不到博士。

李:不怪 因为还有的做。等到没啥地儿下脚的时候,黑天鹅就该出现了。博士嘛,也不好纯粹拿应用凑数。(再想了一下,博士其实好像凑数的还是多数,至少在下是,当年也没有任何理论创新,就是跟着导师的喜好,把当时热门的HPSG往中文里套。)

詹:Future generations are gonna watch that video with their jaws open in disbelief," Carlson said in response to Barbot. "How could someone charged with protecting public health so recklessly endanger it?

未来的几代人看到这段视频时,一定会目瞪口呆,不敢相信。”“一个被指控如此不顾后果地保护公共健康的人,怎么可能危及公共健康?”

recklessly -> ?

白:这跟汉语里形容词向左作补语向右作定语的歧义句/伪歧义句有得一拼。

詹:有charge,protect,endanger 三个大汉等着,比乔爷举的例子复杂。

白:charge中性,protect是正面情感,endanger是负面情感,reckless是负面情感,怎么最不拧巴,一目了然啊。

詹:但“拧巴”跟“怎么”和疑问又天然的“不拧巴”,单看这个小句自己的逻辑,很和谐。

怎么+拧巴 = 和谐

白:charged with,还有“委以……重任”的意思。

詹:是,像charge的词,应该特别注意,它译成汉语的两个词“负责”“指控”,语义相差极大,弄不好就把意思给弄反了。

白:“一个被委以保护公共健康重任的人,怎么可能如此不顾后果地危及公共健康?” 这样翻译就一点都不拧巴了。

sentiment在后,但却通过是否拧巴,纠正之前的义项选择和更后的结构选择,立了大功啊……

关键是这个例子不支持老乔的观点呀。

詹:英语的状语后置,跟汉语的定语前置,在引起歧义方面,似乎功劳相当。

白:是。

詹:我没看出乔爷有啥观点。如果有的话,就是结构决定语义关系。这个基本原则应该没法证伪吧,怎么说都是对的。因为如果不能决定语义关系,把结构改一下就可以了。你总有办法改结构的。我肤浅的理解:把结构分成深层和表层,提供了巨大的玩游戏的空间。不行就“调”结构,语言学家的debug。

白:乔的例子证明不了结构优先于常识,只能说结构和常识联合起来可以欺负不搭调的词。

詹:他好像默认的就是“树结构”?万一不是树结构呢?总用树结构去欺负线性结构,不是个好主意。

白:结构长啥样可以另讨论。

万一是图呢?说不定也好欺负一把树结构。

老乔想说的无非是,不管你谁和谁相谐,我结构就在这里,无法绕开,无法颠覆。

詹:白老师,纠错跟容错是操作,操作需要静态知识作为条件,句法和语义都可以划入静态知识。所以,纠错优先不能否定句法优先。反而很可能成为句法优先的证据。纠错是底线(相当于“法”),容错是高要求(相当于“德”)。不知我这样看,能否为乔老辩护?

白:编辑距离最短是硬道理。替换一个词而已,又不需要以接受任何对词的标注体系为前提。所以,仅仅就操作而言,纠错优先比任何静态知识都更加“硬核”。但纯操作是盲目的,没有导向性的。要建立导向性,比如结构ok,相谐性ok,sentiment不拧巴,就必须使用静态知识。

这个例子就是句法和语义联手给出了一个异议最少、意义最谐的导向性纠错选择。而不能成为句法压制语义的例证。

白:《白硕:老乔新论述评

李:一觉醒来,大作已就,白老师威武!

@白硕 @詹卫东 结构决定逻辑语义不能证伪 所以乔老爷总是可以维护的。

白老师说,“Unfortunately,老乔说这个例句的场景正中了我的下策。”

其实,乔老爷不 care 解读是作为 nonsense 或层次纠缠,也不必是走下策的路,走前面的两条路也不违背/证伪他的主张。他的绿色思想是句法统领大纲,解读自由他去。好比是说:句法结构是如来佛的手心掌,语义解读这个孙猴子跳不出他的手心掌。

我们知道这个主张有粗暴甚至误导的一面,但的确很难证伪。反驳可以,结果就是辩论,跟民主党共和党似的,谁也说服不了谁。语义学派大小不同人物在历史上没少挑战乔老爷,他的句法大旗一直飘摇,语言学地位稳如喜马拉雅山。

再者,句法独立于语义不仅理论上自成体系自圆其说,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也是诸多方案中的一条广为采纳比较好走的道路,而且自有其先简后繁的优势(缺点和软肋先放下):句法模块置前,先画个框,然后再上各种语义的手段去排除歧义或做其他解读。

这条视句法为硬约束需要先行的道路,客观上对于繁杂的自然语言现象以及更加繁难的背后知识支持系统(如本体常识、领域知识、交互现场知识等等),不失为一条“捷径”,让人不至于被语义泥淖所吓倒而裹足不前。硬约束的意思不是说句法结构唯一地决定了句子解读(逻辑语义),而是说,句法可以给解读先画个框框。句法不必总是唯一地指定解读路径(逻辑语义),但可以作为硬约束首先“剪枝”,否定一些路径。

就辨识(identification)而言,结构歧义原则上不需要语义,句法可以包揽。至于消歧,你用常识也好,或其他手段也好,大门是敞开的。即便在“绿色思想在狂躁地睡眠”里面,句法也只是“唯一地”确立解读的大纲,也就是粗线条的逻辑语义框架。句法并不管解读的细节,在这个“逻辑主谓宾定状补”的大框架下,受者的解读是走白老师的上策中策下策,都不影响句法作为老佛爷的崇高地位。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玩得转语义和常识的,其实是绝大多数人玩不转。但是玩句法,或者以句法作为导航进入语言的解析大门,则是一条看上去比较光明的道路,对于很多符号学者,其实是唯一的可行之路。

PP-attachment 在带入语义、习惯搭配、知识等等之前,就是可以由句法判断其二叉的路径的。更加复杂的结构歧义,包括歧义叠加,都是句法可以识别的。句法不必然说是什么,但可以说不是什么,这一点原则上是站得住的。既然句法原则上可以说不是什么,那么句法独立的主张就自圆其说了,就有依据了。独立的意思是说它不必借助其他支持,就可以独立为语言解析作出贡献:把自然语言文句的随机组合爆炸,压缩到一个小得多的路径图里,就是它的贡献。这种贡献因语言不同而效益不同,但原则上是普适的。遇到“裸奔”的中文,它效益较差,但遇到形态丰富的语言,它的效益蛮高。

句法是在十位数的符号(名动形副加小词是输入,主谓宾定状补是输出)里面玩游戏,容易掌控。到了本体常识、领域知识,那是在千甚至上万的符号集里面玩,不晕菜才怪。光一个ISA上下位就是成千上万的节点,另外还有层层叠叠的 partOf 关联,谓词格框架还可能有好几个坑对各自萝卜的类型要求,等等。想想就头大。还是乔老爷仁慈,治大国如烹小鲜,根本不扯这些鸡零狗碎的语义和谐、常识推理。

白:我今天谈到的例子,站在反对他的阵营角度解释,更简单。所以够不上一个新证据。仅此而已。没想过要证伪谁。

李:明白。很多事儿,包括学问,都不是简单的真伪问题。而是论洞见的深浅。乔姆斯基在他的时代,是最具有洞见的。但远远不如白老师的洞察。这不是恭维,也不是盲目吹捧,而是时代变了。我们都站在了巨人肩膀之上。

白:不敢当。

 

 

【相关】

白硕:老乔新论述评

乔姆斯基专访:深度学习并没有探寻世界本质

Interview of Noam Chomsky by Lex Fridman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乔姆斯基批判 

白硕 – 穿越乔家大院寻找“毛毛虫”

巧遇语言学上帝乔姆斯基

泥沙龙笔记:从乔姆斯基大战谷歌Norvig说起 

[转载]特大新闻:乔姆斯基新婚一周年接受采访,谈上帝礼物

从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说开去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2):乔姆斯基论】

乔氏 X 杠杠理论 以及各式树形图表达法

《立委随笔:乔姆斯基的“世界语”》

《立委随笔:自然语言是递归的么?》

【科普小品:文法里的父子原则】

立委随笔:Chomsky meets Gates

《立委推荐:乔姆斯基》

Dad, can you explain Chomsky's X-bar Theory to me?

【立委科普: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

《朝华午拾》总目录

 

 

Manlibro de Antaŭzorgo kaj Kuracado de COVID-19 (en Esperanto)

【Antaŭparolo】

Ĉi tio estas senprecedenca monda milito, kaj la homaro alfrontas la saman malamikon, la novan koron-viruson (COVID-19).  La unua batalkampo estas la hospitalo, kie niaj soldatoj estas la medicinaj laborantoj. Por certigi, ke ĉi tiu milito povas esti gajnita, ni devas unue certigi, ke al nia medicina personaro oni garantias sufiĉajn rimedojn, inkluzive de spertoj kaj teknologioj.  Ankaŭ ni devas certigi, ke la hospitalo estas la batalkampo, kie ni forigas la viruson, ne kie la viruso venkas nin. Tial la Jack Ma Foundation kaj Alibaba Foundation kunvenigis grupon da medicinaj spertuloj, kiuj ĵus revenis de la limregiono kontraŭbatalinta la pandemion. Kun la subteno de La Unua Asociita Hospitalo, Universitato de Medicina Lernejo de Zhejiang (FAHZU), ili rapide eldonis gvidlibron pri la klinika sperto pri kiel trakti ĉi tiun novan koronaviruson.

La kuracista gvidilo ofertas konsilojn kaj referencon kontraŭ la pandemio por medicinaj dungitoj en la tuta mondo, kiuj tuj aliĝos al la milito. Mia speciala danko eliras al la medicina personaro de FAHZU. Dum ili riskis kuraci kuracilojn per COVID-19, ili registris sian ĉiutagan sperton, kiu estas spegulita en ĉi tiu Manlibro. Dum la pasintaj 50 tagoj, 104 konfirmitaj pacientoj estis akceptitaj en FAHZU, inkluzive de 78 severaj kaj maltrankviligaj malsanaj. Dank 'al la pioniraj klopodoj de medicina personaro kaj apliko de novaj teknologioj, ĝis nun, ni atestis miraklon. Neniu personaro estis infektita kaj ne mankis ajnaj diagnozoj aŭ mortaj pacientoj en la libro. Hodiaŭ, kun la disvastiĝo de la pandemio, ĉi tiuj spertoj estas la plej valoraj fontoj de informo kaj la plej grava armilo por medicinaj laborantoj en la unua linio.

Ĉi tio estas tute nova malsano, kaj Ĉinio estis la unua kiu suferis la pandemion. Izolado, diagnozo, kuracado, protektaj mezuroj kaj resaniĝo ĉiuj komenciĝis de nulo. Ni esperas, ke ĉi tiu Manlibro povas doni al kuracistoj kaj flegistinoj en aliaj trafitaj lokoj valorajn informojn, por ke ili ne devu eniri la batalkampon sole. Ĉi tiu pandemio estas tiu, kiun alfrontas la homaro en la epoko de tutmondiĝo. En ĉi tiu momento, dividi informon, rimedojn, spertojn kaj lecionojn, sendepende de kiu vi estas, estas nia sola ŝanco por gajni. La vera kuracilo por ĉi tiu pandemio ne estas izolado, sed kunlaboro. Ĉi tiu milito ĵus komenciĝis.

Parto Unu :Antaŭzorgo kaj Kontrolado

I. Izola Areo-Administrado

1 Febro-Kliniko

1.1. Aranĝo

(1) Kuracaj instalaĵoj starigu relative sendependan febran klinikon, inkluzive de ekskluziva unudirekta pasejo ĉe la enirejo de la hospitalo kun videbla signo;

(2) La movado de homoj sekvu la principon de "tri zonoj kaj du pasaj": poluita zono, eble poluita zono kaj pura zono, provizitaj kaj klare demarkitaj, kaj du bufraj zonoj inter la poluita zono kaj eble poluita zono;

(3) Sendependa paŝo devas esti ekipita por poluitaj aĵoj; starigu vidan regionon por unudirecta liverado de eroj de oficeja areo (en eble poluita zono) al izolita sekcio (poluita zono);

(4) Normaj taŭgaj proceduroj estu normigitaj por ke medicina personaro surmetu kaj deprenu sian protektan ekipaĵon. Faru fluotabulojn de diversaj zonoj, havigu spegulojn kaj observu la marŝajn vojojn strikte;

(5) Specialaj personoj pri prevento kaj kontrolo de infektoj devas helpi  la medicinan personojn surmeti kaj forigi protektajn ekipaĵojn tiel, por preventi poluadon;

(6) Ĉiuj aĵoj en la poluita zono ne malinfektitaj ne estu forigitaj.

1.2 Ordigo pri Zono

(1) Starigu sendependan ekzamenan ĉambron, laboratorion, observan ĉambron, kaj revivigan ĉambron;

(2) Starigu antaŭekzamenon kaj sortan areon por plenumi antaŭlastan kribradon de pacientoj;

(3) Apartigu diagnozan zonon kaj kuracan zonon: tiuj pacientoj kun epidemiologia historio kaj febro kaj/aŭ spiraj simptomoj devas esti gvidataj en suspektatan COVID-19-pacientan zonon; tiuj pacientoj kun regula febro sed nenia klara epidemiologia historio gvidiĝos al regula febra pacienca zono.

1.3 Pacienca Administrado

(1) Pacientoj kun febroj devas porti medicinajn kirurgiajn maskojn;

(2) Nur pacientoj rajtas eniri la atendovicon por eviti supertuton;

(3) La daŭro de la vizito de la paciento estu minimumigita por eviti krucajn infektojn;

(4) Eduku pacientojn kaj iliajn familiojn pri frua identigo de simptomoj kaj esencaj preventaj agoj.

 

............

 

Tradukado de la Angla Versio  , kun helpo je Google Translate

 

 

《女儿在新冠防疫的第一线》

立委按:

庚子真是多事之年啊。新冠疫情爆发至今三个月,从武汉开始蔓延,搅得周天寒彻。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世纪灾难,我们从一开始就特别揪心,因为侄女就处在漩涡的最中心。她是武汉中心医院的医生,吹哨人李文亮的同事。面对呼啸而来的病毒,眼见同事一排排倒下,我们很难想象这几个月她是怎么度过的。那天我跟甜甜说,你知道你姐面对的是什么吗?她就在最惨烈的战场第一线,她的医院有大灾难的最早发哨人和吹哨人,为此牺牲了四位医生,200多员工感染。甜甜很认真地说:这与越战老兵类似,一定会有精神创伤,应赶紧寻求心理疏导的疗法(therapy)。告诉她,I am proud of her, and pray for her.  

侄女是个文静内向的孩子。平时忙于本职工作,医院和家两点一线,生活低调单纯。去年她妈妈的摄影老师给她拍了一组艺术照片,童话般画面,青春洋溢。我用苹果软件模版制成幻灯,她很开心。去年回武汉,送她一副苹果无线耳机,她也很喜欢。

没想到平静的生活突遇惊涛骇浪。这次在她身边发生的事情,已经震惊了全世界。三个月来,全世界华人和媒体密切关注疫情,聚焦在武汉。我们看得心惊肉跳,时时替她捏一把汗,但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和支持她。元月底我在微信中叮嘱她:

找时间休息 休息不足抵抗力会下降。只有靠自己照顾自己了。 总是让家人时时牵挂。希望外地增援医护人员早日开进去 让你们第一线本地人员有个喘息机会。也希望疫情高峰时期快快过去 武汉早日复苏。据说武汉高峰期快过去了 但外地包括北京的爆发高峰期很近了。

她说:谢谢 我觉得高峰期还有一段时间。

Tanya said she is very proud of you and also worried about you.  She prays for you.

她回了个笑脸,让我谢谢妹妹。

下面特别推荐老哥记下的这段煎熬日子的心路历程。哥嫂对这个宝贝女儿的牵肠挂肚,做父母的都可以想见。每一个上了一线的医护人员背后,都有整家人的担心和牵挂。

《立委兄:女儿在新冠防疫的第一线》

二月六日,李文亮医生不幸殉职,我的心一揪。
三月一日,江学庆医生与世长辞,我暗自流泪。
三月三日,梅仲明医生离开人间,我失声痛哭。
三月九日,朱和平医生默默去世,我欲哭无泪。

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是这场全球灾难的最早吹哨人,也不仅因为他们是抗击病毒的英雄,而是因为他们都是我女儿的同事。他们的倒下,使我们益发难以抑制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儿的担心和牵挂。悲伤和恐慌开始在心中蔓延。

女儿是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一线临床医生,一直在一线从事抗疫医务工作。好长一段时间,她对我们什么都不多说。 我们天天打电话问询,也未从她口中得知当时医院所面临的险境,更不知晓医院领导对医护人员防护工作的漠视。 她的回话总是:没问题,还好,一切均好,请放心,全是让我们宽心的话。                        

然而,女儿医院噩耗不断,四位医师相继去世,不能不引起我们极大的不安。我们对她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怀疑和担忧。终于,网络上陆陆续续爆出一篇又一篇中心医院防疫之战的惨烈报道,我们这才意识到女儿曾经炼狱。内幕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中心医院管理层的渎职。官僚主义的长官,又要战士冲锋陷阵,又不给战士配足武器弹药。伤心滴血的中心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眼看身边同事一排排倒下,近三百人感染,仍顽强坚守阵地,有怨无悔,负重前行 。他们是一群最可敬的人。

上海名医张文宏说得好:“医务工作者,现在最缺乏的不是宣传,而是关心。我明确和大家讲。第一关心是防护,第二是疲劳,第三是工作环境,我觉得一定要跟上。如果跟不上,就说明没有把医务人员当人,只是当机器。让医护人员免于受伤害。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最重要从来不是歌颂牺牲,而是避免战士无谓地牺牲。最好的歌颂,不是赞扬损己的利人,而是提倡不损己的利人。” 女儿要是有这样的的好领导,我们做父母的就会宽心很多。  

中心医院的后湖院区离华南市场最近,首当其冲。这所武汉三甲综合医院最早收治新冠肺炎病例,也是最早发现上报这次类似非典的病毒案例的。女儿也自然成为最早投入武汉抗疫一线工作的临床医师。

女儿新年前就知道医院接受了几例类式非典的病人,但她当时并不知道有无人传人的情况,只是凭直觉摧我们提前出发自驾海南度冬之行,并希望外公外婆也随同过去。 她告诉我们时,是小心翼翼的,反复叮嘱不得外传。医院已下令严厉禁止医护人员公开谈论不明肺炎情况。她也不知道这病况未来如何发展,她毕竟不是呼吸科,急症科,传染科的医生。在女儿的反复摧促下,我们元月一日提前开车离开武汉奔向海南。外公外婆在家待贯了,不愿长途跋涉。劝说不动,只好作罢。当时我们也没想到会发展到封城封省封国的境况,留下外公外婆在武汉让二老隔离煎熬这么久。 

到海南后,刚开始我们还是比较放松的。女儿值班后休假时都还去外公外婆处蹭饭蹭菜。到元月中旬,女儿突然决定不再去外公外婆家。她对我们说,工作比较忙,安全第一,暂不去外公外婆家,并反复强调,现在还好,只是预防,我们也就信了。现在想来,她医院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当时已有医护人员感染。她在一线,开始大面积接触感染病人。安全防护装备也不足,她决定自我隔离,怕给外公外婆带去病毒。她妈听说她上了一线,着急得不行。

外公外婆并不比我们少担心。在孙女不上夜班的日子,每晚都必须给她打电话,否则两老就无法入睡。在进入隔离区之前,女儿最后一次去外婆家,外婆不知为何不舒服,走不了几步路就累得不行。女儿不敢让外婆去医院检查,怕交叉感染。在外婆午睡后给外婆做了全身触诊,得出结论外婆没大问题。外婆听了很安心。封城在家的时间,休养一段身体果然慢慢康复了。

本来春节前她已购机票要来海南和我们一起过年的。在封城前五天,她突然告诉我们,因工作需要她不能来过年团聚了,并立即退掉飞海南的往返机票,决定留守武汉。刚开始她内心想来是恐惧的。病人像潮水一样涌来,医护同事大面积感染,她能不害怕吗?但她从未对我们流露出一丝畏惧情绪。后来她说她太忙了,一忙就忘了。跟所有一线医护人员一样,职责所在,大家只想着如何拼力救人,能救一个是一个。封城前后,她一直避免对我们谈及她的工作境况,包括她在医院没日没夜连轴转的四十多天。她从未透露她们医院医护人员感染人数和隔离人数。李文亮去世后,我给她打电话追问,她才告诉我,她们主任也染上了,不少同事也中枪了,但她不让我告诉她妈妈,怕妈妈着急。我只有反复叮嘱她注意安全,小心再小心,除此之外,我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无助、无奈,在女儿最危险的时刻,我们提供不了什么实质帮助。只有苦熬日子,默默祈祷女儿平安健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封锁消息是很难的。很快她妈也从网上得知武汉中心医院的悲惨境况。担心女儿,挂念父母,追踪争辩疫情的各路报道,预测疫情的全球态势,成为我们家每天的节目。随着大量外地医护人员陆续到来,女儿这才接到指示,有机会隔离轮休了一次。恢复了一下疲惫不堪的身体,现在她又继续投入到第一线防治工作去了。

女儿低调,从不吐苦水。 只是疫情中期,她希望我们能向我的朋友们发出请求,呼吁给她们医院捐点医用防护物资。她们一线医护人员已经不得不用普通塑料袋包脚了。口罩缺,护目镜缺,防护服更缺。如果不是缺到特别严重,她是不会向我们求援的。我真的没想到一线医护人员防护物资会这么紧缺。后来看到网上出现大量医院的求援信息,我们才知道武汉市政府防护物资保障工作做得很差。从网上流出来的照片可以看到,许多医护人员几乎等于赤手空拳,在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医治急性传染病的防火墙。 这到底是医护人员勇敢,还是领导干部的失职? 可气的是,都快弹尽粮绝了,中心医院某些领导仍拒绝个人捐助,只接受从红十字会发过来的物资。理由是个人捐助标准不统一,他们不要承担这样的风险。女儿与同事已顾不了这些清规戒律了,有总比没有好。于是她们工作之余开始上网四处求援,绕过领导,呼吁社会和个人捐献。 

我对她们医院一向无好感。女儿博士毕业四年,中级职称资格考试也通过两年了,医院就是不聘任,理由是需要论文。临床工作那么忙,值班接着值班,医生少病人多,忙得喘不过气来,累得女儿回家基本上是倒头就睡,哪有时间坐下来搞科研?临床医师重在大量病例的训练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把科研任务和临床工作混为一谈,让许多临床经验丰富和技术精湛的医生被论文卡住而评不上职称,这是很不公平的。一个以临床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性职业,中级职称还设那么多坎,有点荒唐。在我们工程技术研究机构里,像她这样的资历的人早已经评上副高了。对于我的牢骚,她只是无奈的笑笑。她从不争辩,也从未对自己单位埋怨半句。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女孩,在疫情面前,表现得比我们都坚强。尽心尽责,从无怨言。 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家庭公主,为怕感染家中年迈的外公外婆,现在一人独居在另一处。在劳累一天下班后,开车回宿舍自己洗衣打扫卫生,自己烧饭做菜。轮休期间常打电话,向我们请教中华料理的烹饪技术。电话里总是不忘叮嘱我们注意安全,关心外公外婆的身体,让我们大家放心。  

她爷爷从哪里看到的消息,从外地给她发微信说,中央很关心你们,伙食标准很高,每人每天两百元呢。我提及此事,女儿笑了笑,传来一张她正要吃的中歺盒饭照片。那个标准,我看了一下,往高说也不超过三十元吧。

 

(早歺热干面是旁边一家店给医院全体员工提供的)

前段时间,我让女儿拍些工作照片,讲讲她工作中的困难和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她说现在没时间用护肤品,形象不好,不适宜拍照。实际上她是怕我们看到她被防护面罩压迫留下的满脸勒痕,不想让我们着急。在我们再三要求下,女儿最近勉强发了几张工作照。看着那满脸皱褶,满是勒痕的双手,我们心痛。厚重的防护服下弱弱的身影,想想都知道,工作下来整个身体一定都是湿漉漉的。几个月的苦战,如何承受这高强度工作压力?夜深人静,望着满病房里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又得承受多大的精神压力?这些非人的日子,女儿是怎么熬过来的。

万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中枪感染,这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我跟她说万幸,她却冷静地说,什么万幸?可能我早已被感染,只不过是轻症,自愈了还有了抗体。早期什么防护都缺,不传染都很难,就看谁扛得住了。她说得很轻松,我听得很惊悚。

是啊,她的老师,她的同事,她的领导,纷纷有人倒下,四位兄长无力回天。她没倒下,是上帝的眷顾,还是病毒体谅我们的父母之心,我们不知道。虽然现在是疫情后期,虽然防护措施也加强了,但做父母的我们依旧提心吊胆,晚上睡不着觉。 

但愿噩梦早日过去,但愿一切恢复到平常。 疫情会结束,磨难会过去,但我们一定不要去赞美苦难,美化伤痕。多难兴邦,苦难练人,那是大话。老百姓就希望一家团团圆圆,一生过得平安。

 

 

【相关】

武汉市中心医院这么多医护人员被感染,到底发生了什么?

武汉中心医院辟谣怎么回事, 武汉中心医院辟谣说了什么事件始末详情曝光

武汉中心医院医护人员感染始末:接触病人推测可能人传人 上报被批造谣

武汉市中心医院:封口比医生的生死更重要

一家 “遍体鳞伤”的武汉三甲医院

方方:引咎辞职,从中心医院的书记和院长开始

四人殉职,四人濒危——武汉中心医院“至暗时刻”

发哨子的武汉中心医院女医生

院长的媚骨与风骨

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传染病留给大家反应的时间太短了

时间线|武汉市中心医院经历了什么?

比尔盖茨论新冠: 如何应对COVID-19

比尔盖茨论新冠

如何应对COVID-19

在任何危机中,领导者都有两个同等重要的责任: 解决眼前的问题,并防止它再次发生。COVID-19大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世界现在需要拯救生命,同时也需要改善我们应对疫情的方式。第一点更为紧迫,但第二点有着至关重要的长期影响。

长期的挑战——提高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全球卫生专家多年来一直说,与1918年流感疫情的速度和严重程度相匹敌的另一场大流行不是“如果”而是“何时”的问题。近年来,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投入了大量资源,帮助世界为这种情况做准备。

现在,除了长期存在的挑战之外,我们还面临着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在过去的一周里,COVID-19开始表现得很像我们一直担心的那种百年一遇的病原体。我希望情况没有那么糟糕,但我们应该假设情况会如此,直到我们知道情况并非如此。

COVID-19之所以是一种威胁,有两个原因。首先,它可以杀死健康的成年人和存在健康问题的老年人。迄今为止的数据表明,该病毒的病死率在1%左右;这一比率将使其比典型的季节性流感严重数倍,并将其置于1957年流感大流行(0.6%)和1918年流感大流行(2%)之间。

第二,COVID-19传输非常有效。一般受感染的人会传染给另外两三个人。这是一个指数增长率。也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它可以由那些只是轻度患病或甚至尚未出现症状的人传播。这意味着COVID-19将比中东呼吸综合征或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更难控制,后者仅由表现出症状的人传播,传播效率也低得多。事实上,COVID-19在短短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就已经造成了十倍于SARS的病例。

好消息是,国家、州、地方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可以在未来几周内采取措施减缓COVID-19的传播。

例如,除了帮助本国公民作出反应外,捐助国政府还应帮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为这一流行病做好准备。这些国家中的许多国家的卫生系统已经不堪重负,而冠状病毒等病原体可以迅速将它们吞噬。鉴于富裕国家把本国人民放在首位的自然愿望,较贫穷国家几乎没有政治或经济影响力。

“通过帮助非洲和南亚国家现在就做好准备,我们可以拯救生命,也可以减缓病毒的全球传播。”

通过帮助非洲和南亚国家现在就做好准备,我们可以拯救生命并减缓病毒的全球传播。(我和梅琳达最近承诺帮助启动全球应对covid -19的行动,总额可能高达1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发展中国家。)

世界还需要加速推进针对COVID-19的治疗和疫苗的工作。科学家们能够在几天内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排序,并开发出几种有希望的候选疫苗,而流行病防备创新联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备灾创新联盟)已经准备了多达8种有希望的候选疫苗进行临床试验。如果这些疫苗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动物模型中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它们可能最早在6月就可以进行大规模试验。药物发现也可以通过利用已经进行了安全性测试的化合物库和应用新的筛选技术(包括机器学习)来识别可在几周内准备进行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抗病毒药物来加速。

所有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危机。但我们也需要做出更大的系统性改变,以便我们能够在下一次疫情到来时更有效地做出反应。

帮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加强初级卫生保健系统至关重要。当你建立一个健康诊所时,你也在为抗击流行病建立基础设施。训练有素的卫生保健工作者不仅提供疫苗; 它们还可以监测疾病模式,作为预警系统的一部分,向全世界发出潜在疫情的警报。

世界还需要在疾病监测方面进行投资,包括建立一个病例数据库,相关组织和规则可立即访问该数据库,这些组织和规则要求各国共享其信息。各国政府应能获得训练有素的人员名单,从地方领导人到全球专家,他们已准备好立即对付一种流行病,以及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储存或重新调拨的用品清单。

此外,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系统,能够开发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获得批准,并在发现快速传播的病原体后的几个月内提供数十亿剂。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存在技术、外交和预算方面的障碍,也需要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但所有这些障碍都是可以克服的。

疫苗的主要技术挑战之一是改进制造蛋白质的老方法,这种方法对流行病的反应太慢了。我们需要开发可预见的安全平台,以便能够迅速进行监管审查,并使制造商能够轻松地以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剂量。对于抗病毒药物,需要有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以快速和标准化的方式筛选现有的治疗方法和候选分子。

另一个技术挑战涉及到基于核酸的构造。这些构造可以在病毒基因组测序后数小时内产生; 现在我们需要找到大规模生产的方法。

除了这些技术解决方案,我们还需要外交努力来推动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开发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涉及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和跨越国界的许可协议。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能够帮助就研究重点和试验方案达成共识的全球论坛,以便有希望的疫苗和抗病毒候选药物能够迅速通过这一进程。这些平台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研发蓝图、国际严重急性呼吸系统和新发感染联盟试验网络和全球传染病防备研究协作。这项工作的目标应该是在不危及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在三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内获得结论性临床试验结果和监管批准。

“这些努力的预算需要扩大好几倍。”

然后是资金问题。这些努力的预算需要扩大好几倍。还需要数十亿美元来完成III期试验并确保冠状病毒疫苗获得监管批准,还需要更多资金来改善疾病监测和应对。

为什么这需要政府的资助——私营部门不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大流行产品是非常高风险的投资,制药公司将需要公共资金来降低他们工作的风险,并让他们全身心投入。此外,各国政府和其他捐助者将需要提供资金,作为一个全球公共良好生产设施,可以在几周内产生疫苗供应。这些设施可在正常时期为常规免疫规划生产疫苗,并可在大流行期间迅速改装投入生产。最后,各国政府将需要为采购和向需要的人群分发疫苗提供资金。

显然,数十亿美元用于抗击流行病的努力是一大笔钱。但这是解决问题所需的投资规模。考虑到流行病可能带来的经济痛苦——只要看看covid19扰乱供应链和股票市场的方式就知道了,更别提人们的生活了——这将是一笔好买卖。

最后,政府和产业界需要达成一项协议: 在大流行期间,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不会简单地卖给出价最高的竞标者。它们将为处于疫情中心和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并负担得起。这不仅是正确的做法,也是短路传播和预防未来大流行的正确策略。

这些是领导人现在应该采取的行动。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网站上。我在那里写了2015年建立全球大流行应对系统的必要性,以及2018年一种新型呼吸道病毒造成的威胁。

有道机器翻译 from

https://www.inc.com/justin-bariso/bill-gates-elon-musk-just-issued-very-different-responses-to-coronavirus-its-a-lesson-in-emotional-intelligence.html

 

老爸谈日益恶化的医患关系

老爸对现今医疗怀境和医患关系,很是忧心。老爸说:

如今,医患纠纷频发。自“医师条例”出台后,问责倒举证,并发症也要赔偿,媒体舆论一边倒,支持“弱势群体”病人一方。殊不知,医生天职就是为病人解除疾苦,对病人的善意是本质的。

近日,媒体报导,2014年6月21-22日,福建医科大协和医院脑外科三位陈大夫为一脑肿瘤病人,连续手术32小时,两人累瘫在地。而主任陈建屏,复又赴会诊。而就是他,两天前也曾连续手术26小时。网友们感叹:这是用生命在拯救生命!透支生命,挑战极限,这种玩命精神,见证医生对病人的真诚。

但现今社会,舆论导向,逆向盛行,“医闹”猖獗,这里拈两则荒谬“例证”:

1,媒体批露一妇产科医生,嫌病人“红包”给少了,就缝闭肛门以报复。谁能相信天下竟有如此低智之人--作茧自缚,果然不出几天,再发稿道歉、赔偿。

2,另一则更奇,卫生界大报“健康报”爆料:一外科主治医师患门脉高压症并脾亢,自己的外科主任,为其手术摘脾,居然误切其左肝而代之。犯下“弥天大罪”。试想,就算这术者糊涂至极,那手术组的助手和护士们,也一概如此无知!?肝脾不能区分,还是主任医师!荒诞!谁能相信这出怪剧呢?这是在欺世蒙人、毒化医患关系,给现代社会抹黑!

诚然,在“一切向钱看”的大潮中,医界也确有见利忘义者,败损了医德,失信于社会,是医患关系混沌失序的重要导因。如今,“医闹”和“保安”(准警察,也配备有电棒和手铐)对峙,司空见惯。医生被打致死、致伤、致残,屡见报道。行医者胆战心惊(甚至戴头盔上班,奇景怪象!),如履薄冰,双方防范,视若劲敌。古训:“医生有割股之心”,白衣天使圣洁、高尚,未曾料当今中国医道不尊,一至于此。难怪近来有人呼吁:还医院以清静,还医生以尊严!

这远不是早年那个从医时代了,我的隐退,或为智举。

但,老爸终究丢不开他从事一辈子的临床医学,他仍然没有最终选择下课。医学是老爸无法割舍的情结。

《白求恩式的流动手术台》

老爸在基层县医院的从医生涯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今已逾50载。对于众多地处穷山僻壤的穷苦农民,基层县医院的急诊出诊服务是他们解除危急重症的希望之光,老爸常常就是那处于绝望境地的病人的救星。虽然处在和平年代(文革武斗期间除外), 乡村的简陋条件使得老爸不得不因地制宜搭建临时手术台救命,颇似战争年代的白求恩大夫的火线手术台。

文革一九六七年,在交通闭塞的皖南偏远的东河公社,有一病人脾脏破裂。老爸与另一位同仁去出诊,就在公社的办公桌上为其就地成功作了脾切除手术。手头无抗凝药,依然腹血回输800毫升,克服了无血源难题。(注:腹腔积血,纤维蛋白析出,可不抗凝。)

另一例发生在六八年,在皖南繁昌乡镇新林,一个剖腹产病患,横位,子宫先兆破裂,不敢再转运,只得就地行剖宫产。也是在办公桌上局麻手术,成功救了两条人命。

当年医疗条件原始、简陋,遇上急出诊,单枪匹马,就地手术,只能“因陋就简”:地上洒上水,台顶拉上布,点上汽油灯,加上手电筒,就把“戏”唱起来,完成多次白求恩式的抢救手术。

文革武斗期间,各派武装割据,交通中断,医院停诊,条件更为艰困。子弹是不长眼的,穿肝、伤肺、伤血管以及肾、肠胃等武斗受害者常有,也只得就地手术救命。肝、肺修补术,脑外伤手术也就是那时被逼上路的,倒也救了不少人的命。

也是由于武斗,医院瘫痪,老爸能挤出空闲,系统地钻研医学专著、学习英语和医学基础理论,使他在医学理论上有了一次飞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老爸这期间从理论到临床,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战争促进医学发展,有两次世界大战医学跨跃发展的先例。而中国和平时期从天而降的文革武斗,却也造就了外科人才。“旁门左道”的成才之旅,可算另类的黑色幽默。

巡回医疗,送医山村

1965年,老爸当队长带领七人(含内科一人,护士助产士五人),响应中央“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组织巡回医疗队,到缺医少药的皖南边远的烟墩公社,总共待了三个月多。除了查房、应诊、出诊,培训大队卫生员六批、创建卫生村,为烟墩街道挖水井两口,终结了此地世代饮用沟塘泥水的历史,全面提高了农村的医药卫生水平。

三个月期间,做了大小手术612例次,有胃、肠、胆、子宫、疝、痔、甲状腺、肾、输尿管、膀胱、骨科、眼科、牙科等,其中开腹121例次。这些手术是在一个偏远的无电、无正规助手、无专职麻醉师、设施极其简陋的乡镇公社卫生院的临时“手术室”完成的。这在当时是一项开创性记录。

一天下午,在一位临时赶来的县医院唯一的麻醉医生的协助下,老爸一人一下午,连台做了三例阴式全子宫切除加盆底修补重建术。这些病是中国著名的大饥荒后留下的营养不良后遗症---三度子宫脱垂(实为盆底疝)的高发病例。就在同一天,老爸还主刀做了十多例其他手术,一直手术到凌晨三点。短时间的手术之密集,工作效率之高可创吉斯尼记录。

在那段时间里,有很多事难以忘怀,老爸举了三例。

第一例,不全流产大出血,血流如注,生命悬系分秒。老爸与一位助产士在三星大队患者家中,紧急清宫止血,并快速补液,回天有术,救回一命。

第二例,膀胱阴道瘘,手术修补,12天康复出院,填补空白,开创这一手术本地区的先河。

第三例,是一中年妇人,患伤寒肠穿孔并发腹膜炎(那时此类传染病盛行,近年渐罕见),做了肠切除手术。她身无分文,给予免费。出院后,老爸单人骑着自行车,携带由他们医生自掏腰包购得的礼品,再去青阳木镇她农村家中,随访和慰问,彰显“阶级”情。这是毛时代医疗界为贫下中农服务的一个“标杆”。

【相关】

《骨科三奇例》 

《王一千起死回生记》

《医学小改进,病人大福音》

《风雨春秋: 时代造就的全科医生》

我的外科生涯

《医学小改进,病人大福音》

老爸从医五十余年,手术无数,在实践中他常有些小改进、小创新、小突破,取得十分好的效果,例举如下。

  1. 除特殊需要外,老爸所作的上千例以上胃切除基本废除预置胃管(有悖医规),无失败病例。这就要求精良吻合,完善止血,术中排空残胃以及术后严密观察,给病人少了一项不适和痛苦。

  2. 泛发性腹膜炎,在除去病灶及感染物之后,废弃腹腔引流,减少术后粘连。关键是术中彻底冲洗拭净。因引流物在腹腔内很快被纤维蛋白粘堵失效,徒增病人痛苦。诚然如胰腺炎、腹腔脓肿等,预计有持续溢漏者,则需双套管负压引流。

  3. 包皮环切术,常规术式,内外板对合不良,血肿、水肿和拆线困难等,都困扰医患双方。老爸予以改良,局部静脉麻醉,橡皮筋止血带下整齐切割,完善止血,人发或可吸收缝线缜密缝合,可获术中无痛、对合良好、愈合快、免除拆线等优点。

  4. 肛瘘挂线疗法或切除敞开,均令病人蒙受术后痛苦,且恢复期长。老爸用长效麻醉(局部注入稀释的亚甲蓝),一期切除缝合,大都一期愈合,缩短了疗程。

  5. 控制外伤感染,关键是首诊的彻底清创,而不是依赖引流和抗生素。大量清水冲洗,消除异物及失活组织,认真消毒,无张缝合,若术后炎症反应,局部辅以酒精湿敷,用或不用抗生素,按此,6小时内的外伤,几可消除感染。

  6. 腹股沟疝修补,重点在腹横筋膜,以改良的Madden术式代替经典的Bassini法,大大减轻病人术后张力缝合的痛苦,也有利于愈合,且复发率大降。近年来改用“补片”修补,更为合理,是科技的进步。

【附  老爸的部分医学论文题目】

  1. 肝外伤救治中有关问题(综述)

  2. 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的手术治疗 

  3. 闭合性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诊治体会

  4. 闭合穿钉治疗股骨颈骨折45例 

  5. 足内翻扭伤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30例

  6. 点灸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187例临床观察

  7. 肝胆管盆式胆肠内引流1例

  8. 成人腹膜后畸胎瘤感染并发慢性脓瘘1例

  9. 针剌肩隅透极泉配合温灸治疗肩周炎分析

  10. 针剌肩隅透极泉配合温灸治疗肩周炎体会

  11. 短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12. 老年胆石症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

  13. 包皮环切术的几点改进

  14. 胆肠内引流

  15. 胆总管缝线结石6例报告

  16. Peutz-Jeghers皮.杰氏综合征

  17. 外科截瘫14例分析

  18. 肝左外叶切除治疗肝内结石

  19. 椎弓结核并发截瘫 

  20. 脊椎结核一次手术疗法

  21. 个案报告

  22. 软脊膜下脂肪瘤并高位截瘫

  23. 先天性脐膨出一期修补成功

  24. 胃恶性淋巴瘤亚急性穿孔

  25. 腹壁皮下异位胰腺

  26. 译文(全国译文竞赛获奖  英译汉)

          新生儿阑尾炎:早期诊断线索

          单纯手外伤,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吗?

          全胰切除的临床经验

     

  27. 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

  28. 甲状腺癌根治术

  29. 闭合性十二指肠腹膜后损伤Berne手术

  30. 重症胰腺炎病灶清除+胰床引流

  31. 肝内外胆管切开取石、病灶肝切除+“盆式”胆肠内引流

  32. 直肠癌Dixon手术  

【相关】

《骨科三奇例》 

《王一千起死回生记》

我的外科生涯

悲惨世界:大跃进纪实

立委按:上篇清明扫墓提到大跃进饿死千千万万农民的后果,引起热议。现重发老爸的大跃进纪实,其中还记述了姑姑的惨死,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每读至此,悲从中来。回顾历史,比较共识的是毛发动大跃进搞极左,虽然初衷有发展经济、赶英超美的良好愿望,其饿死千千万万人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他对大跃进负有主要责任。据报道,河南和安徽饿死人最多,是极左的重灾区,这也与当时的省领导有直接关系。在执行层面,曾希圣的极左和辣手,严令不许逃荒,围追堵截,是安徽饿死人特别多的主因之一。逃荒,是千百年来,中原人民躲避自然饥荒的法宝,可当年安徽的人祸饥民连这条活路也被堵死了。从小就听过很多安徽人民对曾的畏惧和憎恨,今天查阅曾希圣百科词条,却发现这位心狠手辣的老革命,后来也做了好事,为自己的错误/罪恶做过一些补偿。责任田制度据说就有他的一份功劳。可见,人非魔鬼,变成魔鬼往往有更深的原因在。让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去探讨这些吧,我们小民所祈望的,就是从制度上保证大跃进这样的极左运动永远不再发生。愿死者安息。

人生记忆:风雨几春秋  

作者:立委父

六、悲惨世界

6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所谓“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风调雨顺,广种不收,饿蜉遍野,此情此景,空前绝后。我们家竟有三人就此殉荒(两边父及小妹)。那是“三面红旗”在作祟,浮夸、吹牛、蛮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业上“深耕密植”,工业上全民办钢铁,漫山遍野小高炉,砸锅炼铁,劳民伤财,国贫民荒。目睹一幕:地耕深两米(一人深),撒种无隙甚至迭加,出苗像头毛,所收不及所种,“揠苗助长”,无出其右。

一切吃的都极为匮乏,难求饱腹,为了度命和生存,只得将每月国家配给成人的22斤半“粮”,以数学的方式,分到每人每餐,无论大人小孩,都按自己的定量,用碗从食堂打来,尽锅不尽肚,吃完了事。只有一岁多的儿子例外,他每月配粮8斤,但他要一日三顿稀饭,一顿一碗(油炒盐拌进去就有味了),也要半斤,这样每月要15斤,只得从大人那里“平调”补齐,才得以保命。

荒唐的“大跃进”,要求“一天等于20年”,“大干快上”,没日没夜,天天加班到夜12点后。耀桂也是下了医生班,丢下老小在家,也要去砸矿石(全民办钢铁),精疲力竭!再有,那空空的肚子如何抵挡得住?她常常在屋后菜地里摘几片菜叶来家熬点汤(有盐无油),给我骗骗肚子,她自己却不舍得吃。我们有时利用职务之便,找找当官的使点权,批张条子,才买些“米糠”,炒熟,拌进“一吹三尺浪”的稀饭里,也真管用,好了不少。

60年春,我在县血防办公室工作,一次与管农业的县长、区长几个人,去池州开省血防会议10天。那时外面一片荒,吃的、穿的、用的“全荒”,“省会”内部却米饭、富强面、猪肉包供应,外加每天配购半斤饼干、半斤酒、一包烟,十天下来,我增了5斤体重。烟酒我没要,拿回五斤饼干,一片也不少,儿子独享。

60年,我被选中去学X光,开创这一新科目,来到芜湖地区医院放射科进修半年。那还是全社会饥荒延续期,满目凄凉,“吃”成了人们不厌其烦的话题,所有的人都是“祥林嫂”。“基本生存”这第一需求不能满足,哪顾第二、第三......社会停滞了,人们呆板了,成天处在“无奈”的求生状态下。光天化日的大街上就有从你咀上抢吃的,是当时特有的风景线。大环境下的我,当然不能幸免,我也曾为找一块大麦饼而拿着碗跑满街。政府号召“瓜菜代”,草根树皮也成了人们青睐的对象。一次耀桂抱着喂奶的老二来看我,从家里带来一斤多米,从地上找点树叉,拈几块砖头支个小灶烧一锅饭,算是一家人难得的聚餐。

人苦极了也想办法,61年我以医生这一特有身份,找县园艺场头批张条,买了一猪崽,又找粮局头批条买些糠,和徐师傅合伙饲养,五个月下来,长到100斤。一天晚上在他家宰了,二一添作五,一家一半,全部回家腌上,自产自消。从喂到宰到吃,全部在“绝密”下进行。我们俩家人的这点“优待”,就是七品官也望尘莫及。当时国家配给产妇的“标准营养”,是二斤“肉”。老二60年出生,我去食品公司买那配给的两斤肉,是浸盐透水的半边猪。半条猪呀,放在如今,绝对是不合格“食品”,焉能上餐?可见,我的这一智举,给俩家带来的何止口福,饥肠辘辘,救命清泉,民以食为天,至理名言!

59年春荒时节,父妹在家断粮断炊。无奈之下,父自己烧开水,昏倒在地,就再也没有起来,终年59岁。人的生命就这样脆弱,无病也能告终。那个时段类此事件,比比皆是,有资料说全国殉荒者达几千万。安徽是这场大跃进“人祸”的重灾区。家乡既无水、旱又无虫害,种粮的农村硬是饿死人。我们那个村子,那一春就死了好几十口。同住家里的有大伯、二姐一家,自身不保。哥在泥埠小学任教,家口带在身边,我在南陵医院工作,当时父妹主要由我赡养,几斤粮就能救老爷子命,却终成千古恨!(当时信息、交通也十分不灵。)

说到妹妹,更是往事辛酸。妹妹名楠出生在45年,难产,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奶水不够)。五岁时痛失恩妈,一个生存弱者,是我第一个牵挂的人,我也是她唯一依恋的人。她也命大,竟然捱到60年大荒!父亲走了,她跟谁?只有我,还好,耀桂识大局,顾大情,在食不果腹的艰难时期接纳了她,把她户口移入我家,并上了南师附小。但她的生活自立和学习跟班都差一层,我对她不胜呵护、照料,她对我倚赖有加。后因我来芜湖进修,不在她身边,又处在那个特殊荒年,困难尽显,她竟盲目出走,只身来芜寻我(她心目中的唯一救星)。身无分文,一个瘦弱女孩,在那个“人抢人食”的年景,乞讨无门。140里路程,多半会饿死途中。她居然一周后来到芜湖,昏倒在车站。我得知后接回,注射葡萄糖抢救,低血糖休克(饥饿、濒死)。休养几天后,我进修客居也困难,只得乘车送回南陵家中,继续原先的生活。然家已有一老二小靠耀桂一人支撑,何况那时,工作上“少活20年干革命”,生活上糊口度命也难,如何摆平?过不久,小妹故伎重演(当然她也是无奈之举),这次再没回来了!我骑着自行车,沿着南、繁、芜公路往返搜寻,音讯杳无,就这样,兄妹间无别而终,永恒遗憾!小妹苦难的15年短暂人生,留给我心灵的伤痕,无法抚平。

摘自:《老爸 - 人生记忆:风雨几春秋》 第六节

【相关篇什】

磕山老家行

悲惨世界:大跃进纪实

清明后回老家给大跃进饿死的爷爷和姥爷扫墓

大跃进亲历见证人说(视频录像)

《老爸: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

【立委按】  我一直觉得,老爸就是时代造就的现代华佗,就技术之精湛、经验之丰富、医疗面之广、救助病人之多、服务时间之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maybe 除了华佗),后无来者。 老爸从基层行医至今50年了(如今年过七旬依然半日在岗),遇到过各种状况。凭着他过人的才智、精力和手巧,因地制宜,胆大心细,不知道救回多少人命,练就全科绝技。老爸自几年前大手术后,元气大伤,加上年岁已高,精力不济。可他一边上班,一边总想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见闻总结给后人,可老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我说,篇不在长,点滴记载,也是宝贵的资料,可以给后人以启迪,鼓励他把自己的亲历写出来。下面的片段算是一个笔记提纲,希望日后补全。

我的人生记忆续篇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客坐执业). 

                                            老爸 2011-10-31

我的外科生涯,从60年代初至今,从不言止,已逾50年。除我前后供职的三所医院外,涉及到”坐执业”的外院有几十家,包括县、市各级医院, 市四院、六院、新芜、马塘、江东、冶炼厂等,加上出诊、急救以及下乡巡回医疗就地手术和远程会诊等。所以,我的外科生命,堪称最长,手术数量亦多,手术科目也广 (普外、骨科、泌尿、妇产、神经、五官、胸外等)。而且院外手术例次可能超过供职医院的总和。

直到2007年6月,我的健康进入了拐点,亮起了红灯:胃cancer 大出血,去协和医院做了全胃切除外加因胆囊结石附带同时切除了胆囊。术后恢复尚算顺利,术后病理:胃Ca,低分化,累及深肌层,所检胃周18枚淋巴结全阴性,可谓”早期”。术者放话:无需放疗、化疗。凭这,对癌魔来说,是化险为夷,雨过天晴;但并不是完全的柳暗花明:体重一下子下来15公斤 (从70Kg降至55Kg)。虽然没有出现狭窄、返流、倾倒、消化不良等常见并发症, 但少了胆、胃两个器官,人也一下子衰老了许多。实际上,生命进入了倒计时,精力体力也差多了,生理机能上也总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好在可以维系最低水平的”健康”运转,也还一直在上半天班,并且还可以上台做3-4小时手术。此间还于去年6月至8月去了美国,经历连续14小时旅途劳顿考验。至今,术后已过4年多了,可能有幸躲过癌症这道坎,但留下的也算是风烛残年,更需备加珍惜。

这以后,除也还”救台”几次外,基本停歇了院外会诊手术。但供职院手术一直没有停。

 

院外手术占我外科生涯过半。在此,回顾那院外客坐执业或救台,很有可圈可点片段,速记如下。

【急救出诊】下面拈几个案例, 与各位分享。

一例是东河脾脏破裂,我与另一位同仁去出诊,就在公社的办公桌上为其就地成功作了脾切除手术,称奇的是腹血回输800毫升,克服无血源难题。这血,无须抗凝亦无法抗凝(解决手头无抗凝药的又一难题)。虽然这是去纤维蛋白血,不凝, 但当时这是首创, 路是被逼出来的,”时势造英雄”。理论支持和认可,是后来才逐渐见诸文献。

繁昌新林剖腹产,横位,子宫先兆破裂,不敢再转运,只得就地行剖宫产,办公桌上当手术台,顶上拉布挡灰,地面洒消毒水,吊上水,局麻下手术,救了两条人命。

文革武斗期间,各派武装割据,交通中断,医院停诊。子弹是不长眼的,枪伤是乱来的,穿肝、伤肺以及肾、肠胃等,也只得就地手术。肝、肺修补术,也是那时逼上路的,倒也救命,好歹有功无过 (真的救不过来,也少有问责的, 然多数还是成功的),让我大长技艺,医学理论也是跃升阶段,实践出真知。

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毛时代,所有这一切,都不发生经济效益.那时也不追求收益。

1985年8月来长航医院后, 职工医院,工作不是满负荷,有闲,有客座任职可能。新芜区院外科顾问三年,直到该院改制,变为民营。每周六上午专家门诊,再就是包管病房, 那期间所有外科手术,都是我主持的。日常手术几乎全都到场。该院的院长患胆囊结石症,手术就是在本院进行的。

市结核病院,地处郊区,要担负一方百姓的综合医疗。这是专科医院,外科是零,院方找我,请求包揽这个院外科工作。我也正处于”精力有余”之时,于是,我组织全市各区、厂医院的外科主任们,请我院放射科主任为其排班总管(相当于住院总)。日夜值班者来自4、5所医院,有手术,我本人与我的麻醉医生就被该院院车接去出诊。就这样,在一年多时间里,做上百台手术,涉及到外、妇、骨、泌尿各科,有胃、胆囊、阑尾、腰椎间盘、子宫、骨折等,也还培养了一批外科人才。

四院,市精神病院,外科骨科妇产科,不是他们主旨,人力不济。他们综合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他们遇到此类课题请我应聘出诊,为该院作过剖宫产、胆总管结石等手术。

马塘区医院,在城南,较偏,是城乡结合部,虽也是二级医院, 但技术力量不足,也常有需求高诊指导。我与我的麻醉医生,去救台或手术,一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为其急诊手术,成功救治。

.赭山分院,江东厂医院,是在城内的一级医院,是我近邻,早晚叫我方便,基本上外科方面的事,全由我包揽了, 历时多年, 是我的“后院”或“自留地”。虽然他们也都有副主任医师掌门,还少了独立撑家能力,我扶持他们是“双赢”互惠,家乡熟人老病人慕名来找我, 为了方便和节约,大多就在此解决,做了大量手术。

孩子五舅直肠癌,从合肥过来投我,在江东作的根治术,恰遇骶前大出血,花了7小时,让他过了这一关。

老县一胸椎骨折并高位截瘫,在赭山医院做的椎管探查和减压。还为该院一医生做了剖腹产,也为他们做阴式全子宫切除示范。

大量周末出诊,三里、弋江、计生站、何湾、许镇、城关等医院,我成了他们的常年顾问,几乎每周双休日,轮回去帮助手术。

【随时救台】

 牯牛山民营医院,一台双侧输尿管结石,术中无法找出结石,他们院长就在公路外等盼,我打的,一小时不到,就上台了,取出双侧结石,通畅尿流。

弋江院一横结肠癌亚急性穿孔腹膜炎,夜间三点,电话求救,我只得出门打的,也是一小时上台,天亮下台,一期切除病灶根治,还获得长期疗效,救了病人,也救了医生,他们都是我的门徒啊。

【唐山抗震医疗】

1976年“7.28” 唐山大地震,官方公布死亡人数是24万。

我8月3日受命赴唐山抗震医疗,在芜湖上车前, 中央来电:伤员南下。我作为队长,组织繁、泾、南三县25人医疗队外加25人后勤保安,任务是接收100位伤员。当然,一切费用,全由国家包下来。在铁路旁的峨桥设点,去南京车站上卫生专列护接,那是一场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骨科专业技术考量。三个月下来,我们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全部安送回乡。

转来的大多是骨折,周围神经损伤和脊髓损伤并截瘫,手术不是很多,大部是康复治疗。

这次大型医疗活动, 芜湖地区就有几十个点, 骨科权威就有解放军127医院的许竟斌主任和原弋矶山医院的仇乃贻主任 (两次赴南也门医疗队长)。各医疗队长定期碰头会,多次研讨所有临床问题。我既是队长,也是骨科中坚力量,参与指挥全程活动。也是一次历史功碑。

【远程会诊】

在美的儿子一次网上聊天,说偶发”心口”绞痛,医生让他做胃镜,查心脏,绝然没有想到他是胆绞痛。一个健康中年人,突痛又突消,我在这万里之外大洋这边,想起他早一年体检曾发现有胆囊结石, 当时无症状,不以为然, 自己也确信与此无关。我凭职业敏感和经验,一口说出: 这是胆石绞痛, 可手术。他再去看医生,提醒他, 再做超声波检查, 明确了诊断, 行腹腔镜手术, 大事告成, 尔后多年,一直无事, 根除病患。

也有多次类似事件,我们护士长来电说,她老公突然剧烈腹痛,我知道他有胃溃疡出血史,自然想到是穿孔腹膜炎,明确告知这一诊断,令其立马去医院,腹部透视拍片、查血等,作术前准备,我也同时奔去急诊。虽然膈下没有查出“气层”,还是果断施行手术,切胃根治,这过来的十多年,一直健康劳动、生活。

我的院外执业、客座手术,涉及那么多科,是我处的那个时代的产物。按如今,既不够规范,也不足严谨,是不可取的。不过,还是救了不少人,治好了不少病,是我行医史上不可磨灭的业绩,对社会是一种贡献。得救的那些病人,也终身难忘。我这一生,有过无数不眠之夜,寝食无序。但救人成功之自我满足,弥足自慰;我无怨无悔。

晚近,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医学也有跨越式进展,日新月异,方兴未艾。

药械也有革命式发展、翻新。新药和尤其是骨科器材,令人耳聪目明。

像吻合器、闭合器以及疝补片 (repair mesh) 等,我因一直在岗,所以,也赶上了这趟”末班车”,而我们这一代人的多数,被堵在新技术门外。不过,现已通行的腔镜(Laparoscopy)外科,微创技术 (Minimally Invasive),限于设备,对我还是个盲区。

医学上近年来,出现大量新概念、新词汇,如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 TM),靶向治疗 (Targeted Therapy TT),循正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等。我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力争跟进。理论和临床,都在发生变革。

按着现代临床医学精细分工的要求,大手术后的这5年来,我基本上放弃了普外以外的其他相关专业工作,如骨科、妇产科甚至泌尿外科等。这是让贤于后来高手!也彰显了社会的进步。

我现在的头衔是“普外” (General Surgery) 主任医师。坚守这个阵地,在有生之年,永不落伍,永葆“青春”!

我的长孙女在同济医科大读本硕博8年制的大4,可望成为我家下一个博士。她高起点来接我的班,去年春节假期来跟随我见习、实习,白大衣一穿,俨然是21世纪新式大夫。这接力棒由她传承,我夫复何求。诚然,这个职业,是奉献,亦是风险和劳累;但它最能展示人生的价值!

【后记】自一年多以前去美国探亲, 我就想写出“美国行”和这篇“客座执业”。但一直不行,一是我的左臂膊痛,不让坐电脑。二是常头晕、心悸,精神不支。一年多了,一直搁下来了,让我老是放不下来。近来也怪,健康上这两事,自己好了。才潦草记述如上,感到很粗陋, 日后若有精力,再给以细述补全。

2012-02-12

【相关篇什】

老爸【风雨春秋:人生记忆】系列

老爸 - 人生记忆:风雨几春秋

老爸-我的外科生涯

【立委:朝华午拾:父亲的行医生涯】  

 

删除 |赞[7]jiahui2008   2012-2-21 09:51
医者,仁术也。祈求社会给予医者应有的尊严;也祈求医者给予患者人的尊严。

删除 |赞[6]水迎波   2012-2-21 06:35
见过身边有像你老爸这样的好医生,不过随着他们那一代人的退休,现在这样的医生越来越少了。祝你老爸健康长寿。

删除 |赞[5]刘全慧   2012-2-20 20:39
不是黄金时代,而是英雄时代。

删除 |赞[4]王婷   2012-2-20 18:04
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删除 |赞[3]王婷   2012-2-20 18:03
文革武斗期间,各派武装割据,交通中断,医院停诊。子弹是不长眼的,枪伤是乱来的,穿肝、伤肺以及肾、肠胃等,也只得就地手术。肝、肺修补术,也是那时逼上路的,倒也救命,好歹有功无过 (真的救不过来,也少有问责的, 然多数还是成功的),让我大长技艺,医学理论也是跃升阶段,实践出真知。

删除 |赞[2]ddsers   2012-2-20 17:53
人有大爱,天有大成。

删除 |赞[1]zhangcz07   2012-2-20 17:16
祝福!

【老爸:毛时代的送医下乡制度】

科技界有说,鼓励科技人员多岗、多职,以充分挖掘可贵的人力资源为社 会服务。可现行的”执业”,是墨守定岗、定科、定点,不可逾越雷池半步。但市场经济的今天,专家”走穴”也顺势萌生,使”客座”变味,让白衣天使的圣洁蒙诟。我本人经历的毛时代的送医下乡, 则别具风格.

供职县医院的29年(1956-1985)中,社会的人力资源匮乏,医生少,外科医生更少,能解决一些难题的手术医生,30多万人口一个县,也只两三个人。也就是说,这个人群所有的手术病人,基本上就是要这二、三个人来完成。加上那时的经济和交通的限制,极少有外流的。那么除了来院的以外,还有急诊来不了的,出诊、会诊,就地手术,也就成为必然。尤其是1968年以后,我作为外科负责人,出诊、会诊就更为频繁.

这里有一个花絮, ,那时也刚有一辆救护车,农村乡下沙石公路,能有40码速度【疑笔误,当时的路况也就20mile时速吧】就了不起了,而且多是我与司机俩人.久而久之,我没有进驾训班,也能”无照”开车(那时交通规则不严,路上车辆也少), 以后几十年来,我驾车出诊足有一万公里,驾龄长达30多年,可比一专职司机。也是在我手术后,健康和年龄的因素,才让我错过了开车时代。

不过,那是”为人民服务”时代,院外手术,从来就没有出诊、会诊费用这一项目,我们请上级医院来会诊,也是如此,就是以出公差回院报销差旅费,连吃饭也要丢下2毛钱饭费,所以,那个年代,再有名的医生,也难有一丁点工薪外收入.更何谈”走穴”!

下乡巡回医疗就地集中手术是当时送医下乡的一个制度性的有效措施。

1965年最后三个多月100天里,我这个队长带领5-7人的医疗队,在烟墩公社,光做大小手术612例次,其中开腹手术121人次,有胃、肠、胆、子宫、疝、痔、甲状腺、肾、输尿管、膀胱、骨科、眼科、牙科等。有一天下午, 趁有一位麻醉医生在帮忙,连台做了三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加盆底修补重建术(那个中国著名的大饥荒后,留下营养不良后遗症---三度子宫脱垂(实为盆底疝)的高发病率),直到如今,也是难能可贵的高工作效率,更何况是在一个偏远的公社医院临时性“手术室”完成的. 也就是这天,一直手术到凌晨三点,另外还做了十多例其他手术。印象深刻的有下面几个实例。

一例不全流产大出血,血流如注,分秒面临危局,我与一位助产士在三星大队她家中给紧急清宫并快速补液,回天有术.救回一命.

一例膀胱阴道瘘.手术修补,12天康复出院,填补空白,开创这一手术先河.

有一例中年妇人,患伤寒病肠穿孔并发腹膜炎, 做了肠切除手术,她身无分文,给予免费、募捐,出院后我本人骑着自行车,携带由我们医生掏腰包的礼品,再去青阳木镇她农村家中随访和慰问.彰显“阶级”情,这是毛时代医疗界为贫下中农服务的一个”标榜”.也是真现了”白衣天使”原味。

【老爸:毛时代的王一千美谈】

【立委按:毛泽东时代问题多多,但 也不是一无是处,那是个相对单纯的社会,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最高圣旨,也是很多人的身体力行。毛时代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基层的医疗:旧中国缺医少药的偏远落后的农村,通过送医下乡(巡回医疗)、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等制度的建设,以及政府民政局的资助,局面逐渐改善。记得小时候老爸老妈到农家出诊常常带上我们孩子,我们也因此走遍全县的几乎每个角落。毛的医疗为无产阶级服务,为贫下中农服务的指示,惠及了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老爸的回忆对此有生动描述,辑录一则如下。】

那是1968年,何湾肝破裂,一个13岁丫山男孩,从牛背上摔下,右肝破裂,腹内大出血,要开胸才能完成手术,还要输血,只得让救护车开回县城(那时就这么一辆车可用)拉麻醉机和输血员,这简陋山路70多里,山区雾多,一来一去要4个多小时,不得已,从腹腔大胆地首次抽取积血回输达1700毫升(这里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就是混有胆汁的血能否安全回输,这也在后来的文献上陆续论述肯定的)才维持这段”等待”时间的血液动力学运转,也终于就地全麻开胸开腹,作了肝修补手术。

术后恢复倒也算“顺利”,术后9天,本拟翌日出院,可是肝内胆道大出血并发症来了,很典型:一阵胆绞痛,血压下来,面色苍白、贫血、休克,反复发作,经一天观察,保守治疗无效,乃果断转来县医院,再做肝固有动脉结扎加胆总管外引流,手术成功.

这手术很经典:术中扪得肝动脉震颤,显示在出血,扎后震颤立马消失,胆总管出血表现延缓、仃止. 终于救回了一命.这是当时的县医院外科水平的”奇迹”,绝对前沿。

当时,我们月薪才不到50元,这例前后花了一千多元,我们戏称他叫”王一千”,但农家哪能出得起这天文数目,好在毛”救死扶伤”时代,贫下中农,一笔勾销,这,在社会上传为美谈.

《妈妈传略》

立委按:这是爸爸为妈妈撰写的传略:妈妈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跃然纸上,我们的儿时成长也有描述。



《人生记忆:老爸-立委母传略(兼家史掠影)》


一九三五年阴历四月,立委母出生于舒城县舒三乡礼墩村。故乡位于皖中三河附近,是舒城、肥西、庐江三县交界处,较为偏僻。交通闭塞,信息迟缓,文化落后,孤陋寡闻。若外出都得先涉足三里去三河镇,然后靠水网和巢湖水路,通常是乘小轮辗转一天去90里相隔的省城合肥。直到七十年代尚如此:只是近年来公路交通发展才略有方便。地形是大片低洼地,圈地为圩,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是鱼米之乡。人们集居于圩埂上,也有瓦房和古式宗祠,可见已世代栖息。立委母家宅,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一幢五进瓦房变成一座简式平房,背河面圩,绿树成荫。家有三兄一妹(章义童兰),兄妹之间,各相间六岁,不易交融,各自独立。父亲为略具文化的士绅,在三河经商,周末回家支派兄长农活,维持一个低水准的小康之家,是艰苦创业的农家典型。母亲是旧式家庭妇女,端庄、厚道、思维敏捷,善于操持家务,熟悉农计,统率全家,安排日常生活,家庭和睦兴旺。

立委母是继三个长兄之后的第一个女孩,深受宠爱,视为明珠。为了珍贵,乳名“扣子”,意即扣住不跑,期望成人。(以前兄弟们夭折者过半。)但她幼年不娇,聪明勤奋,有自强性格。读书成绩,高于兄长。小学阶段全在本村上私塾。老师是位年长远房堂兄晓青,该人文底厚,知识广,善于教学,要求严格,以古文为主,是孔孟教学典型。立委母是少有的女生之一。

解放后,她与妹妹随父母分居,因无劳力,又无其他生计,加之地主成分的政治压力,生活甚为困难,难保温饱。所以立委母负有这个家庭的“长子”之责,为父母分忧分劳。

1953年,她凭着自己,居然考取了三河中学,与比她长一岁的堂兄结伴走读上学,风雨霜雪,八里往返,早出晚归,不谓不苦。尤其女孩,非具毅力不能坚持。也因此她就挣脱了指腹为婚的枷锁。读了一年,终因经济所困辍学,任小学教师,参加区乡宣传队,演戏唱歌(这本对她不具天分,也勉强支撑),报酬糊口。按世俗眼光,这17岁的小姑娘找个有工作的对象,就有所依附,学习或工作都好办了。然而,她向往上学和自重自立,全予拒绝。社会上的纷争和失学的痛苦,使她终于奋力复学,迟了一届,仍然走读。经常是天亮前出发,天黑后回家,中午吃餐自带的干粮,过着衣食不全的困苦生活。好在妈妈可以做鞋补纳,回家勉强充饥,其他一切奢求都舍去。此时大哥在杭州部队工作,由于大嫂的缘因,帮助甚微。毕业前大哥回家,给妹妹一支钢笔和一套新衣,算是大福了。出于自主自尊,从不对大哥作任何乞求。

1954年夏,面临毕业、升学大关。国家招生大减,首次动员毕业生回乡务农,加之恰遇家乡水灾,真是前途未卜,茫茫一片,漂泊何处,心情忐忑。

与堂兄撑船去县城应考,堂兄落榜(后来工作了),立委母有幸取入合肥医校,这是她们班仅能升学的七人之一,走过人生关键的一步。

五哥(实为小哥,夭折者计入,排行老五)划船送妹妹去省城进中专学医。对这个家庭来说,真是鸡窝里飞出金凤凰。凭着中专国家有供给,读完三年,然而,连肥皂、卫生纸、文具都难办。假期为了省吃家里伙食,也极少回家。不过,三年的省城生活,使她眼界大为开阔,也从此奠定了处世立足的基础。此时,亲友们再次介绍对象以解困境,但渴望自由自立的力量,阻挡了任何束缚企图。

 

从省医实习后毕业,国家分配,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皖南山区南陵县医院工作。这位22岁的姑娘置身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开始了生活的新起点。她终于成为这个家庭第一个侪入国家体制行列,成为一个正式国家干部,立足于社会。

在这50床位的县医院里,她居然是国家分配来的第一位医生。穿着白大衣,手提听诊器,履行医生这一崇高职责,对一个出身穷乡僻壤的农家女孩,一种自立的自豪感、彻底解放的自由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虽然工资微薄(月薪29元,一年后38元),立即承担父母的赡养及自身建设(此时一般人生活费水准为8-10元),一切从零开始,省吃俭用。

在稍许熟悉门诊、病房工作常规三个月之后,1957年10月20日,她被指派下乡支援血防,去东塘农村治疗血吸虫病,加入这个十人左右的治疗小组工作。在这里,她遇到我这位比她早一年毕业的学长,虽然年龄比她小,鉴于相同经历,思想相通,三个月的朝夕相处,工作、学习互为帮助,生活上互为关心,渐渐倾心成为知音。虽然我的经济也由于家境困难、父妹负担而贫乏如洗,然而她精神上得到了巨大充实。从此结合并组织一个新的家庭,她有了适意的归宿,虽苦也乐。这样,两个命运相同的人,共同经营这人生征途,感到坦然、满足。


 

婚照

结婚,也就是去政府登记签章领个证书,借立委母的医院宿舍,少数学友、同志茶话庆贺,婚假也只有三天,然后各奔东西,流动血防。初期的所谓家,也只是人到便是家,家产是各人一箱一被。在怀老大之后,我们仍一起流动于黄墓农村,三天、五天搬一处,搭张床便是家。由于过频活动、劳累,早产两个月,使老大出生在古圩大队部。五斤的头生子,也使外婆和父母感到新鲜。在黄墓度完产假,调回医院定居。一家四人,一挑一抱就回来了(此时为老大留了第一张照片)。10平方米的栖息之所,就是真正的家了。箱面为桌,床沿为凳,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那是大跃进时代,白天上班,晚上砸石矿石,所谓全民办钢铁,加之照顾老小,足致人精疲力竭。直到59年3月,我才调回县城血防办公室。60年去芜湖进修,年底来县医院搞放射和普外科,这才算安了家。自此,家庭雏形才得以出现。

三个孩子,健康成长。他们的长相、性格和智力均使我们喜爱和满足。虽然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众所周知的60年代的全民“大荒年”,粮食配给使人无法饱腹,双方父亲在家乡为此殉“荒”。但悉心培养子女身心而无丝毫怠忽,孩童每月配粮8斤,得需从我们身上“平调”加倍供给,才能维持他们起码的饱腹要求,其他一切营养也就无法高求。因此,他们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也多少给身体留下了虚弱根苗。虽然作为父母我们甚至卖血,也难改变那拮据局面。
老大三岁半,准时送入幼儿园,正统依序受教育。1965年,我们全家,搬去河湾支援那里医院一年半,加之文革后停办幼儿教育,老二只得直进小学插班,读了两月也就跟班升级,赶上哥哥同届。小妹更于这年秋季,以虚五岁入小学一年级,连续升上来。兄妹仨的中小学阶段均获好成绩,历为班干和三好生,按时入团。作为学生领袖的老大,于高中毕业的1977年,刚够年龄就入党了。这一切,使我们甚为满意。他们的老师,我们极其尊敬和乐于联系,对孩子成长全过程,了如指掌。家庭教育,坚持正面引导,从不打骂和委屈他们。家庭的一切忧愁避免让他们感受。因为住在医院,又是医生家庭,所以也未受过疾病的过大困扰。孩子们的童年时代,还算是一帆风顺的。

外婆的苦心关照,非但使孩子们实惠,也使我们能腾出精力投入工作、学习,是家庭不可低估的助力。然而,她老人家于1973年9月16日在我家病逝于口腔癌(享年71岁),一家大小首尝伤感之苦。她一生为子孙出尽力量,更和三个孩子朝夕相处15年,孩子们尤感悲痛若失。

遇事有两人计议,对外有两双耳目,在那动荡的年月,谨慎处世,避免了可能累及的政治风波。凭着自强不息、与人为善、与世无争,默默地发挥一颗螺丝钉的作用,使事业上渐有成效,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也因此受到社会的尊重,并左右逢源,使后来生活过得舒畅、自如。

1977年,文革后停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老大老二两孩历经下放一年(东塘、烟墩),一次考取大学本科,成为全家兴旺象征和幸福高潮,连南陵社会上也为此风传一时。人们投以羡慕的眼光,受到众多的祝贺。1981年女儿也凭高考分数被银行招干而正式工作。83年老二考取社会科学院研究生而进京上学,攻读语言机器翻译,使他侪入中国科学界最上层。这对于就业难的当代中国,三个孩子如此顺利走入社会,是全家最大的慰藉。

立委母全心扑在这个家庭上。家庭的顺风,使她整日操劳无怨,她是苦中有福,累成为她的一种享受。她包揽了一切家庭事务而滴水不漏,井井有条,为丈夫、为孩子掏尽心血。

在事业上,她也是强悍者。凭着自己力量,走进妇产科工作的全路程。她处事爽快、利落,跟上社会的步伐。她熟练进行妇产科各项手术,她单人扎管平均每例10分钟。她还勇于创新,80年省学术会议归来,她率先在科内首创腹膜外剖腹产术,在本地区也处于领先地位,致使社会上求医者接踵而来,颇获病人称誉。她也撰写论文多篇,开展县内学术讲座,并参加妇联、社联等社会活动。1974年她与我同时晋升为医师(全县三人)。80年后兼任妇产科行政领导工作,使科室工作成绩显著,历获省、地、县表彰和嘉奖。1981年参加国家统考,经省厅批准晋升为主治医师,是全省相同经历中的少数成功者之一。她任科室行政副主任期间,显示了她的行政工作能力,在全县同道和妇女工作者中颇获威望。她处人爽直、明快、热情,乐于助人、教人,工作上刻苦卖力,经得起高峰浪潮,经常日以继夜,走遍全县城乡,使众多的女同胞深受解除病痛之益,在人们心目中甚受尊敬。

与此同时,我亦与她一道参加统考,以“优”的成绩而顺利获升主治医师。全县15人应考,批准7人中,我俩同时双双获升,也引起社会的震动,对家庭、对她也确够欣慰。享受中级知识分子的社会优待,加之孩子们全部工作,并且正在上进的道路上,是家庭的极盛时期,使立委母全力投入工作,忙中有乐,心满意足。

劳累和过早苍老,使她幼年在农村就染有的胆石症和丝虫病累有发作,折磨了一生,并且为此接受了两次胆石症手术。虽然医疗条件较好,又有我亲自手术和依赖,恢复亦顺利,但毕竟遭苦甚多。1981年5月20日第二次手术作了胆总管十二指肠低位内引流术,后来证实这种术式治愈了胆石症。是时详查腹内脏器,未发现其他病损,尔后还担负了更为繁重的科室工作。直至83年12月才偶尔出现心绞痛和呕吐,似类似以往“胆石复发”?易止痛,亦未倒下来,一直坚持这个年终计划生育突击工作的重担。她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出力最多,为此,她在临终前还获得个人及其科室先进的嘉勉。到84年元月3日,在一周未正常进食和病痛情况下,还带病为病人刘爱莲、周满香作了剖腹产和女扎手术。这是她最后的手术,从此,她再也未能进手术室主刀了。次日终于卧床倒下,病情反复绵延了一个月,于大年除夕(2月1日),被迫住院。全家惶惶无措,勉强捱到84年2月7日,又转往芜湖地区医院,当晚病危,血压下降,剧痛无耐,翌晨手术,揭示了一个万万没有想到的绝症--晚期胃癌,肝胰腹腔广泛转移,并且是低分化型。作为主治医师的丈夫,我亲睹这一切,而且还要独自吞下,深深埋藏(怕惊动身旁的子女,以免乱阵),所受的打击和痛苦,可谓晴天霹雳。血压骤升几乎倒下,暗暗地泪流如泉。看她和孩子们,内心的酸痛无言以表,人世间哪再有如此场面令人煎熬。然而,总得支撑局面,以让病者和孩子们度过危机。霎时,茫茫无际,无法以对。一切于事无补、无效。对手术只能毫无要求,住院八天,在病情毫无好转的情况下,绝望归来。然对她本人,却始终未敢给予精神创痛,给她留下一丝求生之望的精神支柱而施展了瞒骗(实则是安慰)、伪造病理单,说是胃溃疡已作胃切除(实则病灶已不可能切,只作了胃肠吻合术)。为了尽量减少痛苦,给予保持连续硬膜外麻醉两周,然后适意吗啡等止痛,让她经常处于无痛而不昏睡的状态。有时候,她还给人一点微笑,给家人得以暂时假慰,但更多的是伤感贯穿全过程。好在孩子们逐渐被通晓病情之后,出于理智和对父母的保护,各自自制,自咽苦果,而未互相加压,避免了悲哀的连锁反应,使术后的53天安然糊过。她身为主治医师,又长期从事妇、外科临床工作,自然意识到病情严重,抱着前途未卜的熬煎,她倾吐由衷之言:“我累你们了,让你们承受痛苦。我固然舍不得我这个家,但人要死,也无法,真死了,也就瞑目不思了,你们如何过呀?尤其是你,不上不下,真难啊!”


芜湖、南陵住院期间,始终有院领导及特护小组(特护是按她本人意愿指派的)在旁守候。在芜期间,每日有专车往返送人送物送温暖,体现了她几十年辛劳为人民,人们给予了深情答谢。我和子女自然始终不离身旁,使她睁眼见亲人。悉心的治疗,细致的护理,忍痛的安慰,使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痛苦。这点优厚待遇,是一般常人所难以得到的,她本人也深深地感受此点。

84年2月15日返院,次日正值古历正月十五,按她安排,全家在病房补过小年。加上巧遇老大女友(这位作为这个家庭第一个新添的成员,带来了欢乐和安慰)生日,该晚举行了生日晚会,一家人和亲朋好友、身边工作人员,欢聚病房,气氛达到高潮,一消忧愁(返院日和这天,立委母病情似亦大有好转?虽仍滴水不入)。在老大主持下,特意就此时机,安排了拍照和录音,以留永久纪念。

由于医疗条件有利、有力(人体白蛋白、氨基酸、血浆、鲜血等),病情相当拖延和维持了一个时期(实则病情潜潜恶化),手术前后连续两月未进食,照片显示的面容和精神似难使人失望,也可谈心和睡眠。随后,居然也能进流质稀饭,侥幸的心理安慰,颇能缓冲“气氛”。老二为此已塌学一个月,又无“日期”可指待,作为父母,我们只得各抱心思,忍痛让他赴京上学。3月24日启程,让老大护送至宁换车,然而,走前晚病情又复加重,实致人无法悬决,然硬按计划行事了。临别时,妈妈亲了老二,并作了长谈,老二也私下作了话别录音(实则妈妈以后就无此可能了),一场实际上的生离死别,全家人蒙受了内心的巨痛。老二在京,度日如年,坐卧不宁,每日来信,可恨邮途无济,复又电话探知母亲病情,真是心挂两头,终于在第六天被迫召回。

3月29日晨,突然休克,病情加重(脱水、营养缺乏症,肝继续肿大,黄疸加深,全身搔痒),使生命终结日益迫近。奋力抢救后似有好转,低度的生命征兆在维持,但补液5000,仍无尿,出现浮肿,更为险兆。晚7时,我劝她安睡,她本人预感不详,说:“我不能睡,要睡就不得醒了。”这最后的话语果然验证了,随后就是48小时的昏迷,一直未能清醒过来。急用电话通告在京老二,于3月31日午后1时,特快车赶回,见妈妈无语,只有眼珠在随他转动,似在盯视他。此间血压、泌尿却恢复正常,然呼吸费力。晚9时30分,出乎预料地突然停止了呼吸,全家人均在旁送终。
苍天抽泣,大地呜咽,昏天黑地,一片迷惘,肝胆欲裂,肚肠寸断。人世几多愁,甚似东流水,时间长河里一瞬,竟成骨肉之间永诀!

立委母丢下工作重担在岗位上倒下,全县干群和同道深感痛惜和损失。一个全心倾注在这个家庭的人去了,一个慈爱的心停跳了,一个家庭主心角倒下了。全家悲痛欲绝,软瘫下来,深切的哀痛伤感,众多的同情之泪潸然滚滚而下,在一片嚎哭声中送别亲人,永远地别了。

三个月的病榻中接待了上千人的探望和慰问,成千人前来凭吊和守灵。1984年4月3日,一列长长的送葬队伍,冒雨在悲天恸地的哀泣声中送到城外后港桥上车。一场悲壮肃穆的送葬场面,在南陵也是绝无仅有的。人们悲痛她中年辞去,人们怀念她亲手为病人解除病痛,人们喜爱她明快、耿直的友好待人。南陵的人民和同志对立委母和我们一家种下了深情厚谊。

繁昌火葬场及南陵土葬,随车奔忙一天者多达百余人。繁昌的学友、故交和学生也赶往火葬场送别。兄妹侄儿侄女也都从家乡赶来告别亲人。

南陵,立委母的第二故乡,她在这里度过了廿七个春秋,把短暂的一生全部精华无保留地献给南陵人民,给千万个妇女同胞解除过病痛,她走遍了南陵城乡。她在南陵成长,由一个中专生到一位妇产科主治医师,主持南陵这一领域的业务领导工作。她在南陵归宿,她有一个自己满意的家庭,生育二子一女,把他们培养成人,为国家输送了人才。她如今安息于南陵南门城外母亲身旁,含笑仰视南陵人民为中华腾飞的前进步伐。她永远属于南陵人民,南陵人民也将永远缅怀她。


1984年6月15日
于南陵医院



=================
挽联:


鞠躬尽瘁解病人之痛苦
呕心沥血留欢乐于人间


唇齿相依情手足
你去我留痛断肠


在班上忙,在班下忙,忙了三十年
为爸爸苦,为儿女苦,苦了一辈子


=================
《人生记忆:老爸-风雨几春秋》
《朝华午拾:永远怀念亲爱的妈妈》
《朝华午拾:老哥-母亲的回忆》
=================


全家福:Old Family Photos from 1958 to 1983

全家福:Old Family Photos from 1958 to 1983


 
1962年全家福


 
1964年全家福




1964年全家福(有外祖母)



70年代年全家福


1978年春全家福(立委兄弟考上文革后第一届大学)



80年代全家福


1983年春节全家福

=================
三个孩子,健康成长


1960年6月21日带老大留影




三个孩子,健康成长



立委后记:妈妈老家三河 (613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April 01, 2007 09:56PM


我小时候跟父母去三河老家探亲两次,可难哪。千山万水似的,乘汽车,过长江轮渡,转火车,再乘小轮穿过巢湖到三河镇,然后还要步行5里路到村子里。最后那步行,觉得路永远没有尽头。妈妈跟我说,她当年上学就每天走这条路来回。
冬天坐小轮,完全无遮无挡地行驶大半天,湖面过堂风大,天寒地冻,那个冷冻彻骨,现在想起还打寒颤。那个年头冬天奇冷,经常零下7-8度,加上冷风,感觉零下几十度似的,完全没有取暖设施。


不过,到了老家过年就热闹了,舅舅姨姨全力款待,有各种美味:咸肉,咸鸭,猪舌条,猪耳朵。记得有一天早上有五香蛋,那个香,吃了还想吃,结果不能节制,一口气吃了8个。才7-8岁吧,真撑坏了。整整两天什么也不能吃,见食品就要吐。

《人生记忆:老爸-生死历险记》

生死历险记——我的黑6月

立委父

2007年6月3日,一个黑色的星期天。上午悠闲无事,我去楼下与杨律师下棋对弈,11点半,从他家院子里摘些栀子花并手捧一个茶杯,上5楼回家。

夫人开门,我靠在门边,全身冷汗,上翻想吐,急进门蹿到沙发上,就一阵大吐,一摊血200毫升,旋即便血500克,难受的感觉好转,出于职业的敏感,第一考虑的是胃部肿瘤。

于是,急唤身边的侄子和女婿(女儿正巧出差外地),去地区医院侄子家,电话请来我的旧友刘外科主任,商讨急查胃镜和超声等事宜,以求确诊。后来,考虑到当时体质较弱加上此时胃内视野不清,决定安排在次日上午胃镜检查。

入住医院(自己供职的医院,前一天我还在上班!),补液、备血、止血、抗酸,随后,下午和一夜,便血6次,量不是很大,还较平稳。翌晨5时许,再次呕血达1000毫升多,血色素降至75克,血浆总蛋白50克以下,血压90/50毫米汞柱,出血总量估计有2000毫升以上,濒临病危。

急输血800毫升加血浆260毫升,弋矶山医院消化内科和普外科主任急来会诊,并转至该院消化内科,按阿斯匹林胃(药物应激性溃疡)治疗,大便转黄,没再出血。止血三天后,6月6日下午,作无痛胃镜(全麻下),胃体浅溃疡2-3Cm,病理发现“异形细胞”,建议复查!“平稳”地过了5天,我主动要求再作胃镜,6月12日第二次胃镜,次日病理报告是“胃腺癌,低分化”(然给我本人的是重度不典型增生?)。

这当口又出了一个岔,11日起连续三天下午高热达41度,不明原因,家人在13日得知确诊之后就出院,当晚住进工行宾馆(当晚住进工行宾馆(自家5楼怕上不去),还是发热,4日由老大开车直奔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那边由亲友安排妥善,直进病房。也怪,7小时车程,我精神特好,一路谈笑风生,那莫名的发热也就烟消云散,再没来了。平静地等待几天术前检查和准备,21日全麻下手术,全胃加胆囊切除(原有胆结石)。

下午3时许出手术室,5点多醒来,虽有静脉镇痛泵,但那剧痛却在挑战人体忍耐的极限,好在50毫克杜冷丁也就打发过去了,后来再痛,两次5毫克吗啡也就让我度过了这术后难关,虽然有胃管、尿管、氧气管,也还不是不可承受的,终于一天一天地捱过来了,但那咳嗽、喷嚏还真考验人!加上三根腹腔引流管持续6-8天,没日没夜地打吊针,好在不怎么发烧,术后11天、7月2日我就出院了,总算手术顺利。也不怪,一次作了全胃加胆囊切除,对人体总是不小的负担,虽然我的体质不错,各器官功能正常,从来没有住院过。但,体重下降10公斤(由70Kg至60Kg),仍然贫血、低蛋白血症,以致一过性胸水发生。

这病,要是在若干年前,要是上一代人,注定是难逃一劫。那大出血、那不明的高热,暴风骤雨,生命的大限已经来临!是啊,出血量再大一点,发烧再持续下去,都足以置人于死地。要是这次不出血预示你,再悄悄地过几个月,病情在潜行发展,届时也是无可挽救,重蹈大多这类病人覆辙,无计可施,无力回天。可叹人的生命的脆弱,自然法则不可违,科学和人力还是可以略加改变它,这次,让我幸运地早发现,果断彻底手术,终可再将大限推迟若干年。大媳妇说:“我们根本就没考虑会失去你”!

手术前一日,女儿和侄子特从芜湖赶来汉口,至此,除老二在美和小儿在北京微软刚上班没让到而外,家人全部集簇在协和医院外科大楼20楼181床(单人病房,备有卫生设施),等待2007-06-21的手术揭晓。

手术后病理结果是:胃体腺癌,低分化侵及深肌层;但胃周所检18枚淋巴结全阴性,上下切缘无残癌。手术医生发话:术后无需化疗。可谓不幸中之大幸。

出院后移至大儿、媳的一空闲房居住,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除了亲友电话慰问之外,几乎全无打扰,正适合病后休养,术后两周,请来医生上门给伤口拆线,一切还好,只是食量较少,勉强维持生存代谢需求。7月19日打道回府,还是老大专程开车,由夫人陪护,再回芜湖家中,这次离家46天,是生死未卜大关。这其间,充分体现了人间亲情、友情,除大儿儿媳常在身边外,夫人日夜陪同,让她瘦了一截,是精神和体力双重煎熬!外地子女们是每日电话询问和安慰。真是,一人生病,牵动全家!其实,人生总是有限,虽然人有求生本性,但本人去留只是一时痛苦,而留给家人和亲友伤害,却是长久和不可弥补的;所以这次能闯过这一关,不仅给我再留时光,更重要的是给家人重拾平安!

返芜的次日,7月20日就去医院抽血检查:CEA(癌胚抗原)0.99(参考值0-5);CA199(胰腺胃肠癌相关抗原或糖类抗原)7.58(参考值0-37)。总蛋白:73.8,白蛋白:44.3;红细胞(RBC):4.75,血红蛋白(HGB):130,白细胞(WBC):4.1,血小板(PLT)120;肝肾功能也都正常。雨过天晴,化险为夷。

2007-08-01于家中

相关篇什:
《朝华午拾:爸爸保重》: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45,19905

《人生记忆:老爸-衣食住行》

《人生记忆:老爸-衣食住行》
Posted by: 立委
Date: December 30, 2006 11:45PM

1. 食

民以食为天,食,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然而我们少年时代,虽没有出现象60年代“人祸饥荒”上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但也是“糠菜半年粮”,这,除了政治、自然等因素外,更是因为没有“袁隆平”的科技,“地收”养活不了世人,真是冤了造物主了。尤其是“青黄不接”之时,总有饿殍野外。我们家还不是最低层,也是粮不济口,那时要有月均口粮30斤,就算是“小康”了。柴自己砍,菜自己种,茶山上摘,油菜籽榨,盐、醋、洋火(火柴之前靠打石引火,松枝、香油灯照明――古有挑灯夜战之说)等以鸡蛋换取,洗衣用皂角及草灰(含有碱)去油污,完全是一个准自给自足的原始社会,殊不知人类已经走过了千年万年,欧美等在我们这一代已进入工业化时代,我们国家何其落后!人类文明时至今日终于恩泽了我们。

我本人儿时确也感受了“饿”的滋味,大麦糊难以下咽记忆尤深,青棵稻粑、糊,其味甘甜。直到50年、60年春荒安葬母、父,送葬者就是靠大麦糊糊、粑支撑的,悲哉何尤!
这种食不果腹状态在解放后持续了近40年,“粮票”盛行到90年代。要说人口,解放初,中国是5亿不到,发展到今天,已13亿了,反而现在“丰衣足食”了。其缘由只得聚焦在政治和科技上了。食,给几代人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2. 衣

保暖御寒是人生的第二需求,然而七十年前,就在我们这书香门第的家庭,却依然靠自己纺纱、自己织布,做土布衣御寒,妈妈全程承担此项任务。偶而也有点“洋布”衣,就成为奢侈、时髦。一年新,二年旧,补补纳纳又一年,帽衣袜鞋没有不上补钉的,也有家人轮穿褂裤的。后来历经青一色的列宁装、青年装、中山服时代……而如今除了少数少男少女作秀(show)外,难见有补有纳的着装,更呈现一派色彩斑澜、多采多姿。穿的质量,也从原生态的棉麻、丝绸到科学合成的化纤、涤纶乃至纳米产品。几十年啊,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而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让人瞩目、称奇。

3. 住

依着上祖的福泽,我们家有一幢大院落,住的比别人家好,但上无天花、下无地平,仍是一片泥地,扫地灰蒙蒙,永不绝。然而村民们大多是土墙草顶窝棚,年年翻盖,还陋雨透风,无异于古代穴居。我一家4人就是窝在一个床上,共盖一床被褥。我上中学时不也是一床没被面的4斤被褥,又垫又盖,通宵不暖。于是我也有办法,将棉裤脱下一半焐脚,好了许多。

90年代以前,除农民尚有自家房屋外,“公务员”都是国家租给的“福利公房”,给多少住多少,就是少数“万元户”也无从买房,更无处买房。
我作为一位医生,一家6口人,从56年工作到85年的30年间,先是十几平米,仅可开2张床,支个衣箱当饭桌,后来孩子上中学、长大了,才又弄了一间6平米脚屋,弯着腰才能进去,阴冷潮湿不透风,兄弟俩共一床,造成他们俩幼年就患风湿病。好在住房开支近于零,也源自收入只能糊口。

86年底,凭着职称和工龄,在芜市住进了77.24平米三居室套房,仍是福利房,一分钱没花,成为住房首批“小康”户。

93年底全国房改,我们花1万多一点,就变为拥有70%产权并在99年6月1日拥有100%产权的私房,至此,我们家在我手中从彻底无产者变成为有产者。

近年来商品房通行全社会,房源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神速发展,一改旧貌。 

4. 行

农村基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农田阡陌都是“路”。只看到侵华日军有飞机、汽车和轮船,我们百姓就是走路,距外婆家30华里,我们也要从早走到晚,累得可怕。奢侈的是人抬的轿,妈妈小脚好像也偶而座过轿子。运东西除了肩挑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独轮木车,无须择路,遇有坑沟垫块木板,靠人力硬推,叽叽喳喳,满身大汗,也能装上三、五百斤,也有新娘子除了轿抬之外就是这车推过门。

压根就没有代步工具,全凭两条腿。后来慢慢有了自行车,除了要有路外,一辆车,也要我们半年工资,不比如今西人买一辆轿车,更何谈那挣农民工分的人!我家在几十年时间里,先有一辆旧自行车,修修整整十几年,直到儿女们工作了,才开始买新的。现在,我家在国内外工作的下一代,几乎人手一车(轿车)。虽然我本人酷爱开车,但,错过了时代,拥车无缘。

时至今天,日行万里,天壤之别!只不过一代人时光啊!

《人生记忆:老爸-可怜天下父母心》

《人生记忆:老爸-可怜天下父母心》
Posted by: 立委
Date: December 31, 2006 12:08AM

== 我的首次进京、陪考 ==

83年4月26日,在繁昌一中任教一年的老二,意外收悉来自北京社科院语言所刘秘书电话,查问他为何不按时面试?这就引出了一个惊人的故事:繁昌一邮递员将这份电报通知丢失了,然而他作了一个荒谬决定:私自泯灭。这不但有悖于他的职业行规,更可能断送了一个人的一生重大时运,其“罪”不可恕。幸好,刘秘书的这一善举,救了两个人。(后来追究下来,该员托人上门求饶,逃过被开除。) 

本来事情是这样:该所本届招研2人被初选面试,由于老二未到,只有王姓师兄一人,那时通信不甚发达,事主们惑而不解,好在有了严守职责的刘秘书,一个电话过来,才真相大白。并允诺重安排面试。

老二手足无措,急回家商讨。紧急应考,还要长途旅行,又首次进京,于是决定我亲自陪送,临时凑了400多元,是我半年多的工资收入,足够用了,旨在减少一切后顾之忧。要了一辆救护车,当天即返繁中,连晚再上火车,由南京转,直达北京,但没有买到卧铺,17个小时旅程,真的十分倦人,好在老二可无所用心,迷迷糊糊。直奔语言所,还是刘秘书接待,这人,和善可人,连我一道安排在本所住上,免除外出花费时间和精力,尽给方便,非常感谢。

28日就进入随后的两天面试日程,刘涌泉、刘倬两导师,很赏识这一学生,说:语言学91高分,难得!顺利过了,几乎明白通知了,我们也就放心了。这是4月30号。

次日5.1节,我们搬出,心安理得地住在一家旅社,一心出玩,我也是第一次进京,心情好,又新奇。去北大,上长城,逛颐和园,游故宫,赏天安门,从长安街到学院路,到处转悠。

可一天下来,一头灰砂,口干舌燥,鼻孔出血,一派准“塞外风光”,对我们南方人来说,别有一方感觉。

在颐和园中,我们还第一次买了一个简易相机,20元啊,还真的能照出相片来,也好留下一些记忆,回程我还真的去了航空站,准备飞回来,但要从济南转,感到并不省事,钱倒不是问题,我们花掉的还不到一半,绰绰有余,后来还选由中转合肥返程。

  

20元相机在天安门广场合影

对我们家来说,对老二,这是一次愉快而特具意义的旅行。

果然,不几天,来了正式通知,圆了读研梦,从此开始了老二人生一个新起点(见《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铺垫他后来的留学英加,驰骋于世界科学殿堂。

饮水思源,这一“折腾”的圆满结局,需再次感恩于那位敬业而善良的刘介明秘书!

== 陪送老二上大学 ==

77年春,因文革而停止招生的大学,开始了10年来第一次招考,老二和老大一次中榜,而且都是本科,除老大是第一志愿去了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而无怨无悔外,老二却取在志愿之外,超出了心理承受力,甚至想弃此再考。

经过家庭一再斟酌,不可贻误steps,委曲成行。安庆师范学院英语系,一班30人,彼此彼此,他们誓言:低着头进来,昂着头出去。果然,后来历史证明,的确如此。这30人,大都成为博士、教授,甚至世界名流,老二也不例外。也许,逆境激励,是个动力。

话说回来,当时老二,除此之外,又值年幼,才17岁,第一次出远门,精神和体力均不支。于是,我来全程陪送,他本人就不用操心了。直到为他铺好床铺,见了班主任,还陪住了两天,才依依不舍地留下他,祝他磨合适应,实际上,这是强其为难,我内心也为此而承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感到不安、愧疚和后悔,何必让他受这4年精神压抑,要是只迟半年,再考再选,说不定更好一些,少了那不悦的4年,路也可更顺些。这是我的传统的保守思想主宰使然。缺乏胆识,先得为安。可能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错误,也是我的人生经历局限了我的思想境界。好歹后来经老二努力,弥补了这一失误,才没有造成长远恶果。否则,这是我的一个终身憾事!

== 护送老二下放农村 ==

那个年月,学生读完高二,就只有下放农村一条出路,将来如何,也是茫茫,不得已,只得随大流,虽然老二年龄不够,但也别的选择,好在他识大体,又有吃苦毅力,于是决定也下去,听天由命。

只有16岁,从未离过家,要一人生活在无亲无故的农村,还要劳动自食,任何父母,也是舍不得、不放心啊! 实际这也是无奈之举,是这个社会的独特创造。

一个人下放,父母两人护送,拜托人家,安排生活。好在我们是医生职业,还名噪一方,人们纷纷表示友善,又放在乡医院边上,有乡院长呵护,使我们放心不少。但毕竟,苦,还总是要吃的,无论劳动或生活,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出的,最苦的农民,也还生活在自己家里呀!

随后,就是一个下等农民了,白天要上工,一天工分不及一顿饭,这倒不要紧,谁家也没有把这当成目标。一身黑、一身泥,回来还要挑灯烧饭,没菜哪有营养,几个月下来,脱层皮,瘦一截,好在精神不垮,因为大家一样,彼此彼此,社会公平。

头脑清楚,知识无价,将来社会总要有人出来创造价值,比较起来,还是不放松学习,书带下去了,晚上听听英语广播,高三未开卷书本,有时也打开看看。

在做了一个农业周期之后,从春耕到三秋,我来了一个“英明决策“,设法让他和老大都上公社中学去任代课教师,旨在为高考作点准备,我仗着职业的优势,如愿以偿。

这好,生活安定了,也还是下放,不违背政策,教余可进入正常备考,还有身边的各科老师请教。这一智举,为高考取得胜利,有汗马功劳。

== 小儿子_一个高考状元 ==

94年暑期,小儿子中学毕业高考,凭着他高智商和成绩,学校决定“保送”进上海同济大学,这,在我们家当然是件大喜事,在“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激流中,他能如此,皆大欢喜,师长、朋友们,纷纷为之道贺。然而峰回路转,发生一个戏剧性“折腾”,他受同学之请擅自冒然为另一位同学代考(毕业考试),犯了规,应受罚。他的班主任找我们家长谈话了,为了避免日后被人举报误事,决定取消他的“保送”资格,我们无话可说,校方也还是一方善意,但惋惜之情,深藏暗吞,“风险”之意,油然而生,得而复失,懊恼之至。

然而事主,毫不经意,甩开膀子上考场,轻松应考,场场下来,都说“可以”,然而我们家长,忐忑不安,怕“挫折”中伤了他的竞技心态,妨碍正常发挥。

果然,成绩出来了,617分,成为师大附中高考状元(附中是全市最著名的重点中学,附中的状元差不多也就是全市的状元了),录取时还要另加市优秀学生5分,与他本人的事先估分几乎不差,说明他的这次考试,心态正常。

考试分正式公布之前,各高校抢先从内部拿到成绩,纷纷上校上门,网罗高分学子。中国科技大学招生老师,首先找到我家,允诺:“保证录取,任选专业。”就这样,“顺理成章”,进了该校计算机系,5年制本科。至此,我们心境坦然,如释重负。

再一次,峰回路转,失而复得。

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一年多,再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博士,至今,就将毕业,可谓“功成名就”。笑顾当年人生的这一出剧,还是能者常胜。

《人生记忆:老爸-一夜改朝换代》

老爸按:我的人生回忆“风雨几春秋”写出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还想一吐为快。的确,人生驿站,总有许多华光异彩,难忘记忆,或惊心动魄,或入狱深渊;或光彩夺目,或称奇前后。何况我们这代人,纵观千古,横溢全球,无论是人文或是科技,皆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代人时光,越过过往千年万年。

续篇之一:一夜改朝换代 __忆家乡解放的一天

公历1949年4月20日午夜以后,中国著名的“渡江战役”开始了。

我们在家看到10里外长江边一片火海,流星样火光从江北穿梭过来,炮弹只落在江边一带,旨在摧毁江沿工事,所以我们就好像看焰火一样,而且我们知道这是共产党的解放军横渡长江(其原委后述),一直“热闹”到天亮,远近枪声不绝于耳,近处越来越远,远处越来越近,早饭后就陆续见到解放军大队人马走过我们村前,他们秋毫无犯于老百姓,所以包括我们家在内,百姓们都送茶水到路边慰劳,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敌人闻风丧胆,一路后逃,几乎没有抵抗,好像两队人马在竞跑。就这样简单,一夜之间,完成了改朝换代。

但此时却有一队十几个国民党顽兵在我家隔壁大堂桌上架上机枪准备巷战,但大势己去,大 兵压境,此时怀有“亲共”的我家父亲出面斡旋,使之“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火并和伤亡。

当时我家就驻有国民党部队一个排,但他们在天明之前就溜之大吉,无影无踪,而我们一家在枪声大作之时,都委身躲在墙旮旯里,以防流弹。几个大兵冲进来,一枪打在我们身边的石墩上,火光四射,吆喝“有人出来”,我们出来后看他们个个满面通红、满眼血丝,是战场上特有的“威武”面孔。他们看没有残军,也就马不停蹄地走了,有惊无险。从此我们就换了一个天。

亲睹村前有一个国民党兵,背着一杆枪在拼命地跑,后面追赶者喝令投降,但他“义无反顾”,一枪过去,立马倒在水田里,悲哉!否则,我们国家不又多了一个离休老干部,后来村民们将他“长眠”于村后扁担山上,也不知是哪家子弟!魂留异域他乡。

战场怎有良莠之别,战争总会冤死人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场上敌我双方都有聪慧善良的人们,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企盼如今台海两岸人民,乃至全世界芸芸众生,切勿重蹈旧辙。和平为上,共创美好愿景,已为共识。可惜迄今,生灵涂炭,滥杀无辜,时有发生,可悲。和平万岁!

再说说我们家“亲共“的缘由,我们这一代少年时期,正值战乱和饥荒,家境衰落,国民党执政腐败,民不聊生,书香门弟的兄长们,有了点”先知先觉“,认为中国前途在于后生的共产党,于是就有“先行”, 他们都先后加入共产党阵容,我家堂兄名朴(李怀北)和名勤(李若非),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大军(当时在江南家乡是新四军)北辙,此时正在军中,而且家乡换天前这几年,一直音讯全无,连生死也是不知,所以,盼啊盼啊,盼这天到来,果然在此后几个月,两兄长分别与家里联系上了,全家都庆幸他们,而且都成了军官,一个地道的革命先行者。

潜在家乡当地的共产党游击队队长毛和贵,从抗日到国内战争,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神奇人物,日伏夜行,穿梭于敌人眼下身旁,誉满一方的英雄。就是他,带领一班人,常于深夜来我家谈心探情,并取“大公报”(我家常年订有此报,当时它好像比较“公正”);还是他,于解放前三天来我家透露:“大军不久就要打过江南来,到时我负责打听你们家两位同志”。所以,这次变天,我们家连我也是心中有数的,没有以往散兵乱戎那样带来恐慌。

此后,虽然好长时间仍然贫苦,国家也百废待兴。但毕竟是一个新时代开始,开国时的政治清明,显示出全社会勃勃生机,一切从头越。

注:我的家乡是安徽省繁昌新港磕山冲。

2006年春记

《人生记忆:老爸-追忆父亲从军》

随母探父-追忆父亲从军

上世纪40年代,抗日烽火正烈。我们家乡主要抗日部队是国民党川军(军人全来自四川,地方百姓管叫“垂子”),那是1941-1942年,家乡沦陷,父亲投笔从戎,在川军一个师部当文书,后来随军后撤至青阳、贵池一带,音讯不通,于是,母亲带着5岁的我,带上干粮,沿着“芜青公路”南行,徒步探望父亲(好像根本没有车辆交通),重现当年“孟姜女”。

一妇一幼,长途跋涉,入夜投宿农家,也常能得到厚待,国难当头,人人都不料明天,同病相怜,中华一家人!但,其艰辛可想而知,我家与外婆家才30里,从小我就怕走这样一趟,何况这二百多里地啊(要是如今,不过2小时车程!)。我总努力自己走,极少要妈妈背驮,但脚底起血泡,还是有被背着的时候,妈妈是三寸金莲小脚,更是步步为艰,走了几天,也难记清,是一次挑战我们俩体力和能耐的极限。

记得走了3、4天后,快到青阳了,路边歇脚,一庙里出来一中年尼姑,为我俩送来热茶和面条、鸡蛋,好一片善举,至今,难以忘情。

千辛万苦,终于在贵池-东至县接壤处,找到在部队的父亲,同仁们也都热心关怀,不几天,父请假送我们返回,又是如何,就记不大清了,但,总比去时好多了,有了父亲这个“靠山”在身旁,至少不用我母子操心了,但,也少不了“徒步”艰辛。

可这也多了一个“麻烦”,这是国统区和沦陷区之间的“旅行”,我们妇幼,无人“过问”,现在有了一个中年父亲在,哪能“轻便”通行?果然,在繁昌-横山途中,被日军扣住,查他“良民证”(这是日占区发给百姓的身份证),恰在此前,父机敏地将自己身上的军人证压在路边一个石下,可还是被发现了,无疑投入监牢,我们能有何法?

记不得是如何运动的,是通过亲戚找了“维持会”(日占区汉奸们的组织,帮助日军管理政局)里的人,“运动”一下,果然,关了不到一周,还就放出来了,逃过一劫。

父亲丢了“证件”,自然回不了他的抗日部队,只得重操旧业,再教蒙馆。

             2006年夏记

《人生记忆:老爸-我与127医院》

立委按:最近,老爸来函告知,中国骨科的泰斗许老医生逝世了,享年91岁。作为弟子,老爸与其他医生汇聚南京,为老先生送行。重发此文,纪念德高望重的许老先生。

《人生记忆:老爸-我与127医院》
Posted by: 立委
Date: February 09, 2007 10:37PM

按:这篇回忆是看了127医院网上文章后写出的,旨在勾起当年同行们拈回那峥嵘岁月。

我与127医院

作者:立委父

1968年,我身为南陵县医院外科负责人,临床上难题、大题或者急症,相距5里马山咀解放军127医院,就是“近水”解渴之地。

当时它还处于筹备之初,是解放军下放在繁昌孙村的“八一医疗队”转承此任,其时是一位宋队长(后来的院长),付队长是辛炳南(付院长),外科主治军医章冠东,我们之间就有“热线”业务来往。

1974年,我参加芜湖“骨训班”,又投奔该院骨科许竟斌教授门下进修半年,深入这个团队,共同战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几乎成了他们编外的一员,他们的风采,成了我一生难忘的记忆。他们的一些领军人物,成为我终身的莫逆之交。

==与辛炳南院长奋战手术台==

记忆深刻的是一台巨大肝癌切除和另一台巨脾再手术,当时是在“一根针、一把草”的毛精神下,行时针麻,好在这两台手术,切口大显露宽,对肌松要求可以迁就,但毕竟是顶级手术,而且是破冰之旅,手术之艰辛,可以想见。辛院长当我助手,他的娴熟手技和诲人精神,闭目不忘。左半肝切除,重达3公斤,而且没有开胸。

另一例是血吸虫巨脾女性病人,曾在太平县医院作过一次剖腹,因为致密粘连而关腹退却,这次仍是针麻(辛是毛路线的忠实执行者,“老八路”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完美!)。确实,脾周无一不粘,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步步为营,丝丝相扣,先扎脾动脉,再直视下一一分离结扎脾周所有可行的粘连,包括脾膈、脾肾间,那真的独具匠工,非教科书上所能述及。终于大功告成,完成这一外科生涯中难遇的大题,要不是辛院长外科前辈的悉心指导和支撑,我,哪有这种胆略和底气。

辛院长的人格魅力和高超技艺,是共产党旗下又红又专的典范,他的精神万古长存!

附:后来我们都在芜湖,我刚来芜时他多次上门来看我,尽显关怀之情。1996年辛院长病故于胰腺癌,临终前,我与芜湖二院院长林清高(当年127医院大门前的家发医院院长,也是他的学子)一道去上门看望,尽表敬仰。

==与张由己主任共台切除颈动脉瘤==

张由己主任是资深外科主任,以脑外见长,其临床经验、外科功底和治学风采,令人信赖。我有幸与他共台,是一颈动脉瘤病例,位于右颈内、外动脉交叉处,由于瘤体的牵拽,使颈内动脉迂曲折迭,如此,术后易形成血栓,影响脑部血供,于是需要切除吻合。作此手术必须阻断该动脉若干时间,这得首先要判断颅底韦利斯氏(Willis)动脉环是否健全,其个体差异很大。张主任教我一妙招,就是用手指掐阻该动脉几分钟,观察病人有无晕厥,以此测知其可否耐受临时阻断血流。

再则,此处附近,人体有一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刺激它易引起压力反射致颅内高压,而引发意外。这是此手术又一个注意要点。

在张主任辅佐下,手术顺利成功了,效果良好。一台手术,胜读十年书,受益匪浅。良师益友,终身不忘。

张主任除了开展了高难度脑科手术外,还进行了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国内先行者。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还没有B超、CT、磁共振(MRI)等现代检测手段,常见他和助手李之邦主任裸露在X线下进行血管造影,其献身精神,可钦可佩!

==章冠东主任是我家常客==

他来127最早,是“八一医疗队“担纲主角,还在该院挂牌之前,我们就已来往,我俩共做过甲状腺、泌尿系手术等,也常在一起讨论各种课题。他是外科、泌尿科专家,初识时他才38岁,正宗的国家认定的主治军医,而我32岁,还不是主治、主任什么的,只是地方医院外科负责人,我当然是下级和小弟,既是革命同志,又有手足之情。那时,来我院公事出诊、会诊,于公于私,也都是义务,那不是商品时代,而是革命人道主义,非但毫无报酬,连招待也没有,总是自己骑辆自行车,独来独往,工作餐也都落在我家,好在彼此并不介意,革命大家庭啊!

1987年,127撤了,他回南京八一医院,我调来芜湖,凡过南京,总要登门拜访,重叙聚旧情,切磋医术,交流信息。

章主任那时就作过甲癌廓清术等外科前沿手术,领先国内。也作过鹿角形肾结石离体肾冷灌注切开取石自体再植,给这一外科难题找出了解决途径,在芜湖地区享有盛誉。

==127院病理、化验、放射成了我院的辅助科室==

127院,无论设备还是人力资源,远高于我们这个县级医院,它自然成了我们上级医院,他们所有成员也都乐于胜任此责。军民鱼水情!它除了为军人服务外,为一方百姓救死扶伤,也成了他们的天职。我们地方病人,他们总是鼎力相助。

病理科李祥周主任,为病理分级,给我一份书面材料,细说其细胞分化等级,至今受用。

放射科黄主任、检验科姬主任,也是我常去造访和请教的人物,他们的学识和人品令人钦佩。

==芜湖“骨训班”与127医院==

1974年芜湖办“骨训班”,市县医院10员“大将”,成为其首届学员,我被他们称之为“老大”,因为我从事临床外科、骨科较早,又有一定经验。127院骨科许竟斌主任,是我们的客座教授,每次出教,总是由我招呼左右,我俩之间师生之情已历经数年了。

他每次来授课,市里几家医院包括弋矶山医院,纷纷慕名邀请作专题讲座。一次,我的老校长王尔功教授和李竟院长,请其作了《腰腿痛综合症》精辟讲学,我亦陪同。李院长设家宴款待,我们四个人共餐共聚。李院长还翻开他珍藏的英文版的骨科学指给我看,腰5骶1间有一块脂肪组织是其特有标识,在我以后手术中累被证实,至今不忘。许主任也在地院、一院、二院作手术示教,彰显轰动效应,引领一方手术先河,令芜湖骨科界学子们大开视野。

在系统理论课完成后,分头进入临床实习,宣城医院熊从道医师和我俩人,有幸来到127骨科,直接跟随许主任半年,聆听教诲,亲受手术指导,让我们后来在安徽省骨科界占有一席之地。我的腰椎间盘手术,出师他的手下,作过数以百计此类手术,疗效良好。

进修期间,除了完成骨科病房工作外,为解决农民就诊困难,在许老带领下,我们就地在127院大门前的家发乡医院设家庭病房,因陋就简,开展手术。骨科器械不济,就到铁匠铺现造,如骨刀、骨锤、骨锉、骨凿等,解决了大量病例的治疗。除了增加了我与熊医师临床实践机会外,同时也带出了当时该乡医院两位院长林清高和丁明秀医师,使他们后来走上骨科专业,并在若干年后出任芜湖市一院、二院院长和弋矶山医院分院院长。林还是市骨科学会主任委员,简陋条件下也培养出人才,并都按时晋升为主任医师,桃李满天下。

1969年6月26日,127医院正式挂牌后,许就从南京八一医院调来任职,时年52岁,许是我国骨科界领军人物、拓荒者,一路开辟前沿,52年就是《外科学报》编辑。50年代就编著《实用骨科学》,发表大量专业论文。

许老1944年毕业于著名的国立湘雅医学院,供职于南京中央医院,后来入伍任职于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127医院,51年出任志愿军抗美援朝医疗队队长。他一生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他多次立功受奖,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是骨科界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

许老在7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下放到农村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也赤脚下水田。一次我去看他,他病了,委身在门外墙边晒太阳,全身颤抖,口唇青紫,是感染了丝虫病,下肢淋巴管炎发作,在寒战发烧,也不回院,还是我给送去药品,他说:能扛得住,吃点药就行了。真令人佩服!他在下乡”三同“期间,还得了疟疾,都是被蚊子叮咬的结果。为革命的献身精神和无私奉献,令我辈望尘莫及!

他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从不推诿病人。他有一个铁定原则,任何难题,都要设法自己解决。也许出于“艺高胆大”,当然他也得从大量国内外文献中找答疑,但从不仰求别人,也是他处于学术上高位使然。一例80高龄的腰椎间盘脱出患者、退休市长刘健农,全市大会诊,认为手术风险大,所谓“70不留宿,80不留餐”,谁都不敢为之手术。请来许老,他认为:手术指征明确,手术对全身打击不大,可保安全。并说:难道老年人的病痛就听之任之,不是我们医生的羞愧吗!于是,在市一院,他亲自执刀,使之康复,令人叹服。又一例地院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两次了,无效,同一间隙,再次手术,谁有胆量!他那娴熟的手技,让在场人膛目结舌!他一辈解决了多少难题、高题,是业内人士的偶像。我们有难就找他,是医患的天使!

1976年7月28日,我国唐山发生了旷世大地震。芜湖地区许教授旗下的骨科团队,在抗震医疗工作中,发挥了中坚作用。芜湖、繁昌、宣城、当涂多处设点接受震区伤员,其治疗任务,绝大部分是骨科的。许是全市总顾问,巡诊各点,指导手术和治疗。我本人则担任一个医疗点(峨桥)的队长(集中各院精英,林清高是我的副队长之一),接收100名伤员。8月2日我就被召,是投入此项工作的最早的三个参与者之一。原本拟赴唐山震区的,出发前中央改变策略,伤员南下,我们设点接纳。当时,这项工作是一大政治任务,为全社会所瞩目,而投入此项工作的主要力量,是许旗下的这个团队,包括沈毅、张脉多等主任。其间,我们多次开会研究全区治疗方针。参与者还有一个不可遗忘的人物,仇乃怡主任,徽州医疗队队长,文革前弋矶山医院外科、骨科主任,两度赴南也门的医疗队队长,他的团队也全力投入这项工作,他们驻点宣城,他的指教和交流,也有益于任务的完成。

他退离休后,依然常去科室,解疑释难,讲学出诊不辍。为答谢芜湖地区人民对他的崇敬和厚爱,还常年担任我市医院的骨科顾问,并亲自上台操刀,在他80高龄时,对我们下辈们说:“我还能帮帮你们忙”,总是有请必到。

1994年,为祝贺许老从医50周年,我们在芜的几位学子牵头,在芜湖市中华饭店召开了骨科专题学术会议,并编辑出版了《骨科临床》专刊,收编论文100篇,由许教授亲自编审,并对各类专题作出述评。与会者来自全国各地,盛况空前,不啻是一个全国性专业会议。他所在的南京八一医院,也为此举行了纪念盛会,表彰他50年从医为人民作出的贡献。

在我从事外科、骨科生涯中,127医院及其师长们,给我的教诲和指导,受益极深,以他们为榜样,95年晋升外科主任医师,至今,已超期服务11年,手术不辍,贡献余热。并以此为乐、为荣。终身感谢127医院!

2007-2-10 于家中

参见:
你还记得当年的127军医院吗?“思”絮——一位当年护士的回忆:http://www.smxs.gov.cn/viewtexti.asp?id=536915
127–我心中的圣地: http://xiaolaojiang.blog.sohu.com/
《朝华点滴:“那宝贵的点滴,无法忘怀”》

《人生记忆:老爸-随感六则》

《人生记忆:老爸-随感六则》
Posted by: 立委
Date: December 25, 2006 05:09PM

1. 我经历的人民币沿革

54年前,我在芜湖上学,一根油条是旧币200元,这一年不知哪月,就变成新币2分钱一根油条了。我们前届同学毕业后工作定级是42万元,到56年9月我工作定级为41元,新币与旧币相差1万倍,这是它的第一次变化,有形的变。但并不损各方利益,只是减少数字上的麻烦,少了4个0而已。

第二次则是无形的变,86年我来芜工作,是医务12级,月薪75元。上等米9分几1斤。然而,只几年乃十年多时间,虽然我从主治医师晋为主任医师,还未等到退休,就很快变成月薪几千元了(国家规定我的这一级是3000多元),1斤普通米也是1元以上才行,这中间人民币实际贬值何止十倍!否则,人民币还不比美元含金量要高!

我,一点不懂经济学,不知道这中间是个什么学问?与人民生活、与国际贸易有何意义?

注:个人管见:这次人民币贬值就导致国家不声不响地鲸吞了它的子民手中现有的存款的90%。这,是否是一个“豪贪”!?或叫社会财富再分配。所幸没有酿成社会震荡。而我们一家在此前近30年,仅够养家活口,几乎没有积余,在这点上,我们对国家没有作出“贡献”。

2. 环境、农耕及其演革

我儿时家乡是原本自然面貌,无雕无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门前溪水,清沏见底。然而今非昔比,社会进步也带来了污染,破坏了原生态。正在改进中。相信,人能破,也能立,何况有今日之科技,定能创造出一个宜人的世界。

农耕主要是牛力犁田,有时也人背的,其他锄耙也全是人力。遇上天旱,人力水车。收割、脱粒、摊晒风干,无一不是凭着一双手。砻稻、舂米、筛糠也均出自厚茧的手。

现在,农村是拖拉机、化肥、锄草剂、电力水泵、收割机、机米…..如今,物质文明惠及黎民百姓,自来水、电灯、电视、电话、电脑、空调、冰箱、手机、自行车、摩托车乃至汽车遍布城乡。瓦房如雨后春笋,低矮草房已经寥寥。村村通油路。城市更是迅速发展。像芜湖市,十多年时光,旧市消失了,新市出现了,而且扩大了10倍之多,其现代化程度赶过我10年前去的温哥华。

记得50-60年代,只有乡政府才有手摇电话,靠人工一级一级接通,打一个电话要费好多人周折才行。通常联络方式是写信,信也是邮递员分送,直到85年我来芜湖,挂长途要去邮局登记,86年我已住红梅新村了,市内这个大村有一万多人口,也还没有一部电话,一次我家人有事迟归,急得全家分头到全市各家大医院急诊室去找。儿子去国外留学,一封信往返得两周时间。

10年前我去加拿大温哥华,见到街头路边尽是投币电话,我一人就敢单行外出,要是迷路了,塞进2角5加币,就可给家里打电话了,觉得新奇方便;5年后,我们芜湖也就如此了,是磁卡电话,但如今的它却又被人们冷落一边了,几乎人人手机或小灵通,加上网络电话,随时随地可通话,更可视频聊天,天涯比邻。这世界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眼花缭乱。

3. 户口和粮票

54年大水灾后,学校让我们学生回家转来户口,从此,不经意间,我就成了非农业户了,此后的口粮就跟着它走,一直有了粮票这个比钞票还要贵重、维持生存的第一要素。尤其在那著名的60年代初“三年大饥荒”,它就是命根子。直到改革开放若干年后,实行了40年的粮食配给终于取消了。近年来户口的概念也已淡出。中国社会这一轨迹,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心中。几乎是两代人时光,人们为“跳出农门”和获得粮票,花费了多少心血和劳动!当然,现在它已成为历史了。

4. 中国国企取向何方

今天受友盛邀,我驱车去了距市区20公里的长江下游,叫“西华基地”的泊地参观。江边停泊了一大片轮船,锈迹斑斑,俨然成了一个垃圾场。然而,曾几何时,它却是雄踞一方的工业重地。

就在十多年前,我国的公路、铁路还不发达时,长江水运,也有过“一票难求”。长江轮船公司,国营大企业,鼎盛一时。在“改造国营大企业”浪潮中,江河日下,衰败如今,客轮全部退出市场,消声匿迹,人员下岗,船停泊在此,任凭风摧浪蚀,一堆废铁,每班8人,轮值看守,毕竟是“国有资产”,不得怠慢。

这条世界上著名的黄金水道,天老爷赐予的无本通道,总该让它为人民多效劳,再展雄风,但不知尚待何年!

国家兴旺,社会进步,而这里的下岗工人,不能分享年增10%GDP福祉,产生了又一个社会低层,加入了新时期新的“工农大军”。统筹全社会,冀贤慧志士,何时方可摆平这一阵局。

5. 五四年在芜湖防汛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49年一次全局性水灾后,就是54年的又一次重演,可见,在那低科技年代,灾害频仍,人民遭殃,水深火热。那是天灾,不是人祸,无怨无恨。

54年,我在芜湖卫校上二年级,暑期又发大水,那时江沿无设防,任凭自然摆布。江水上涨满过江堤,整个城市几乎全泡在水中,全市瘫痪,中山路,水入二楼,房屋像漂在湖中的荷叶,街道上撑船。我们学校在儒林街打铜巷,位高没有上水,学校要求学生全部留校防汛。我们这批人正值年壮力强,热气又高,于是不分昼夜,分班上阵。

从北门上船,直达小官山(现在的师大附中),挖山不止,把土装上麻袋,运往江边,垒成江堤以挡水,一暑下来,挖了半边山,手上全是血泡,一身汗,满身泥,饭堂全天有稀饭,中午工地上是每人一角钱大饼,但,人人争先恐后,精神焕发。

可那以后,就开始口粮配给,粮票用了40年,也并不年年灾荒,除了落后生产力之外,也有“人祸”因素,揠苗助长,瞎指挥,欲速则不达,种而不收,连年粮食不济饱腹,长久困扰全社会,尤其60年代风调雨顺大饥荒,空前绝后,然而付出了几千万生灵的惨重代价。如今,世界上也还有饥荒肆虐,像黑非洲,是全人类支援的重点。

人类与大自然抗争千万年、几多代,起码是争得生存和繁衍;在人类进入高科技的今天,征服自然能力,大为提高,人们的需要,已远远超过饱腹要求。庆幸千古期待我们这个时代的到来,可谓已经“小康”了,人类共享今日的文明。  

6. 重读张志新报道有感

今天在“大江晚报”的生活、往事版上看到原《光明日报》记者陈禹山回忆文章“一份血写的报告”,揭示40年前泛滥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大革命”造成的大批冤案中一个特例。1975年4月4日,45岁的张志新,被割喉处死,成为那场“史无前例革命”时代的祭奠!她只是有思想、有意见,是宪法所明文所允的公民权利,她没有惹着谁,也没有伤着谁,何罪之有?当时法院一位处长阅案后私下说:毛主席说:“一个不杀,大部不抓”,何况她动口不动手,没有搞破坏;再则,党员在组织会上发表自己看法,也能是犯罪?只因是震撼了龙威,罪责难逃。她69年9月18日入狱,座了7年牢,终被处死;然,事隔4年,于79年初就被平反。还是共产党的“天”,英雄和死囚,全是政局使然。但,一个人的生命不能重来、再生,要是当时判她无期、哪怕是死缓,也让人少点无尽惋惜!死前已全然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哪家“法”对这样人也可量其死罪?

由此,我连想起一则身边故事,也同样荒唐无解。

我的堂二姐夫何永祈,20岁时曾任过繁昌县永固乡(现在的无为县黑沙洲)乡长,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解放军过江时,他们那一班人在被赶到泾县时,集体起义倒戈,收入革命队伍,当时的政策“英明”,这是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智举。所谓革命不分前后,并且不究既往。从此他也成了革命队伍中一员,顺理成章,很快是郎溪法院一位审判员,亲友们还为此窃喜和庆幸,然,好景不长,50年“镇反”来了,他那伪乡长历史,属历史反革命,揪回原籍批斗入狱,出来后好几十年也还是“阶下囚”,好在他留下了性命,才熬到肃清文革遗毒、落实干部政策79年,还是他,几十年没有工作,居然又成了“离休干部”,但,不知何因,落实不彻底,不伦不类,算他是退休干部,终身享受这一待遇。与张志新相比,他算幸运了。这一离奇故事与前宗一样,发生在同一个党的天下,遵从的是同一部宪法,怎黑白不分、天地乱转?!那是中国长期以来“人治”的恶果,现在,我国正力主法治;但,任重道远。当求冤假错案不再重来,长治久安。

2006年春记

博文发表新博文 《人生记忆:老爸-见证中国两次大地震》

见证中国两次大地震

立委父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时3点,老大在第一时间来电话告诉我的,并说震级很高,我愕然,立马让我回到32年前(76年7月28凌晨3时许)那次唐山大地震。

这次是里氏8.0级,波及大半个中国,武汉、北京、上海及曼谷都有震感,受灾的有四川、甘肃和陕西,死亡及失踪近10万人。那次唐山大地震是里氏7.8级,人口集中,又发生在深夜,死亡24万人。当时全国包括芜湖都在闹地震,人们诚惶诚恐,是人类的大灾大难。

时空相隔32年,国力和科技水准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了,抗震救灾也不是同日而语,这次动用了直升飞机和生命探测仪以及空降救援,还有国外高科技施救。而当年是毛的“自力更生”,一切外援拒之门外。

对于这种天灾,我两次见证,那次唐山大地震,我正值中年,事业高峰期,我的骨科、外科,在本地小有名气,所以,抗震救灾带队,理所当然。

1976年8月2日,是震后的第5天,我就被召赴唐山,加入抗震医疗先遣队,芜湖市就3人,出发当晚午夜,北京发出急电,改变部署:伤员南下,让我们重新组织,铁路沿线设点,就地接收。

于是,我被安排在繁昌峨桥,接收100名伤员,由南陵和繁昌共同组织医务骨干25人,后勤、保卫人员25人,由我出任队长。将该镇小学腾出来作病房。

我带领2位医生去南京,上卫生专列,框定100名为我点接收对象,挂上红色牌子作标记,当列车在峨桥站停靠,200名民工上车,按我的标记一一抬下伤员,隔50米放一台拖拉机,发动发光作路灯照明,其余医务人员及后勤保卫人员,全力接待安置,一派浓浓同胞情,使唐山伤员“宾至如归”。就此,我们和他们,朝夕相处几个月,负责他们的医疗,直到待他们康复,并派员分期分批一一送返。

在和唐山地震伤员相处的日日夜夜里,了解了他们的乡情、家情和震情。那是一个有120万人口工业重镇,人口密集,地震发生在午夜后凌晨,人们都在熟睡之中,当年住房抗震能力弱。死伤惨烈,一座城,几乎瞬间夷为平地,施救就靠人手抠扒,主力也是解放军,大批开赴震区,冒死抡险,可歌可泣。伤员运转全国各地。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施救条件好多了,但还有1万多人至今失踪,恐怕永久找不回来了!

地震无情人有情,在大自然灾害面前,全人类都会施以大爱,伸出救援之手,但,那苦难待救,是分秒之盼啊!又有多少人失去了这一期盼呢!悲哉至极!

至盼,人类的征服力量,科学技术的再进展,能规避或阻止其发生,是人类幸运所系。希望总有一天,这会成为现实。

现在,全球地震频发,本人见证的这两次地震,在中国大陆是触目惊心的。

2008-7-23

《人生记忆:老爸-逸事撷趣》

逸事撷趣

人生不过百年,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陈年旧事,如今不再。然我们这一代,这一“瞬”,却又跌宕起伏,悠悠漫长,玄妙往事,太多太险。政治上,帝王统治-半殖民地-民主共和-抗日救亡-民族独立;经济上,准远古时代的自然经济-现代工业-高科技电子时代。世界近半个世纪,中国这二十多年,科技加速翻新,生产迅猛发展,物质财富陡增。是我们,亲睹这一变、变、变。觅回这不复的往事,对今人和后人,或有启迪。

* 板车运柴

大约70年代,我们住医院机关宿舍,大家都在烧煤、烧柴,做煤球、劈柴、剁柴是人人要做的家务活。烧起锅来,那灰、那烟,弥漫室内屋外,人们记忆不忘。

那时,我们已是人在中年,并且是一个医院“主治”大夫了,凭着医生职业的社会功效,一个周日,我们夫妇二人,拉着一辆板车,走十几里路,到山区葛林一位大队书记家,半送半买地装上一车木柴,足有三、四百斤,拖回家,够烧一月的,自鸣得意。而如今,天然气、液化气遍及千家万户,洁净便捷,哪有为烧禾费神烦恼的!

*儿时觅食、找玩

好吃、贪玩,是小人天性,谁不从那一刹过来的!也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基本需求,是人类世代追求的不变目标。而我的儿时如何,后来又是如何。

儿时,我和堂姐年龄靠近(长我三岁)常在一起玩,没事想着法子找吃的。家里冬天常备的有水萝卜和糯米团子,也找来诸如山芋、土豆、花生、蚕豆等放在火炉中烧熟吃。农村乡野,几无商店,只偶有货郎担摇着搏浪鼓,走村串户,小孩子们围着它买小人糖,农家用鸡蛋换来针线、火柴、牙粉(牙膏替代品)、牙刷、草纸、黄烟、食盐等日用品,这,基本是农村自然经济的唯一市场。

没有主餐外任何零食,是现今儿童不可想及的。晚餐,为了节省粮食,常煮稀饭吃,所谓一日三餐,能有两稀一干就算不差了。只是在过大年时,才可能有些炒米糖、花生糖之类零食,所以儿时就盼着过年的好时光。这种半饥饿状态,哪有不成天被食欲驱使而倍感“食为天”,至今铭记犹新。

玩,跳房子、踢键子、击牌坊、躲猫、猜锤子-剪刀-布,偶尔有人用压岁钱买来“弹子”打弹子。一派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天然情景。只听说我们家过去开私塾鼎盛时期,有过留声机,还有过风琴、钢琴及箫、笛、二胡、口琴等,是一例外。但到了我的童年,沦落破产,等同赤贫农民,没有引领时代的任何感受。

我们那村庄,也偶尔由村民集资请来地方戏班子,在村头搭台、化妆,露天演出,男女老幼在台下站着或搬来板凳坐着,也有小孩爬到树上,观赏,真爽。还有就是过年穿龙灯,长长的一条,有头有尾,挨门串户,放炮迎接,还要包红包,尤其小孩兴奋异常,是一精神享受。

后来,渐渐有了有线喇叭;家家户户可定时听到地方的、中央的广播。再后来,1963年,我已经是外科“主治大夫”了,花25元买了一台次品交流电收音机,日夜贪婪地收听世界各国的无线电播音,好不新鲜,一改过去的闭塞、禁锢,大开眼界。外面的世界,另是一片天地,殊不知,人家先行几十年,而我们还是“小米加步枪”。然中华民族终究是伟大民族,自有“圣贤”智者,更弦易辙,舍弃陈规陋矩,加速追赶世界。曾几何时,我们的GDP以每年10%连续增长,终于让我国摆脱“落后”,而跻入“现代文明”,这是晚近20余年的事。但想在全球争得前茅,任重道远,还得留待后人圆梦。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们家用456元首次有了一台14吋黑白电视,成了当时我院吃螃蟹的第一批人。按揭付款一年多,每月30元,是我工资的一半多,这才让我们有了视频享受,但印入眼帘是清一色的“莺歌燕舞”,还不比“无线电”来的真实,但多了一些文娱节目,少了去影院和戏院。

这里,有一个插曲,那时有点共产主义“太平盛世”,大家一样贫,还真的“路不失遗”,加上我们医生工作特忙,晚上睡前,前后门总是绿色通道,左邻右舍,直来直往。一个晚饭后,我们都上手术台了,晚上下班回家来,一看,我那唯一家当——电视机没了,才付过四个月30元呀!这在当时是一大案,公安成立专案组,鼎力破案。在巨大威慑下,案情也近水落石出,有见证人,是一近邻见利忘义。终于在一周后,电视被送回来了,是在天明之前,我在前房灯下伏案读书。前门朝院内比较安全,是当事人的第一选择,他试探了一下,不得已,电视被悄悄地摆在我家后门口,并用麻烘纸遮盖,一开后门,终于失而复得。这是犯罪中止,我撤诉,使这一“大案”平和善终,不伤邻里感情。它,伴我们家直到上世纪90年代。

本世纪以来,各类电视、电脑、手机,现代信息高速网络,让人们感受咫尺天涯。

吃的,玩的,儿时不比,那好像是远古时代过往,恍如隔世。

* 理发

理发,我们小时叫剃头,包给一位剃头匠,半月或一月一次上门服务,用人工推剪,像犁田一样,一道一道地,周游全头,剪成小平头;也有以剃刀剃的光光的,叫“和尚头”。当时的国家领袖蒋XX倡导“新生活”运动,自己垂范,也剃光头,是青年人追求的时髦,说有利于卫生。那时农村小孩很多生头癣,俗称瘌痢头,很难为头匠,剃得满头脓血,所以有“赖头”现象,加上没有化学消毒,是传播的源头。也有修面、剪鼻毛、掏耳屎等全方位服务。

* 洗澡

如今可天天洗澡,夏天叫冲凉,冬天泡盆浴。

而我们家一直有一个澡盆,用至上个世纪末,春秋夏可以,冬天怎么办?家乡镇上有公用澡堂,大家一起泡,后来水成了泥汤,是皮肤病传染渠道。村上也有“澡堂”,是一个大木桶,热水放进去,从上面掀开盖子,人,钻进去,再盖上,俨然成了一个“桑拿”单间。更多的是自家起炭火,房间密闭,还是在澡盆洗,常有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发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有电热水器、煤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和浴缸,足不出门,解决这一民生问题,而且安全、卫生,一年四季,随心顺意,终于进入自由王国。

* 稻草功绩

人说“救命稻草”,徒劳无益;如今稻草,不屑一瞄。然我们幼时,解放前后(1950年)那纯自然经济时代,它的功绩,则不可小视。

除了惯常作为燃料之外(圩区几乎全赖它);那屋顶遮雨靠稻草,得每年翻盖一次;冬天床铺下取暖垫的也是它;枯冬耕牛半年粮;我们那个村俨然是一个“草鞋”工厂,家家户户妇女都在编织草鞋,强者一天一人能织出30-40双这种鞋。一般劳动者为省布鞋(几乎没有另类,除了雨天还有“钉鞋”——是上了桐油、鞋底钉上钉防水防滑的布鞋,特笨重),都穿它干活,它的价值一双大约相当于一个鸡蛋,是我们村子的主要副业。还有草席、草帽、火桶、火焐、草绳、草毯…

与之相随应运而生是当年农村一道特异风景线—家家户户门前的稻草垛,精致别趣,任凭风吹雪打,一年四季,我自岿然不动,是一绝活。

这种对民生有过巨大贡献的物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它,退出了历史舞台,是人类一大进步。

* 一个流浪人

儿时记得一个流浪汉,是北方人,人高马大,心地宽厚,人缘不错。他住在我村后山冲的窑洞里,一条狗陪伴他。白天牵着狗沿村挨户乞讨,以填饱他俩肚子为度。常来常往,我们也就熟了,一次我们村上几个小朋友,特意造访他,他的生活方式另有一方风味:他睡狗皮褥子+稻草,穿的也是毛皮,时有自己加餐,将活鸡闷死,以泥土和青荷叶包裹,整个送入灰火中慢烧,待火功到期,掏出后去泥壳,鸡毛就自然全光,撕开去其胃肠等,蘸上佐料,极其鲜美。出胎小狗,活脱脱的放入沸水中清炖,又是一道另类美味。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其后事如何,至今,我的记忆中仍有不灭的思念,这位准远古野生方式独存于现代人群之中,是为一绝。这样的人也是一生一世,可悲可叹!

* 外婆家

小时走亲戚唯一去处是跟着妈妈去外婆家,她们家是在本县东乡圩区,而我家是北乡,相距30华里,走一趟,我们俩个人,一个小脚,一个小人,从早到晚一整天,而且走得根本不是“路”,累得要死,是一极限负荷,至今,还心有余“惧”。

为防破圩水淹,外婆家住在人工垒起的高墩上,要上几十台阶,前门有一个“门口塘”,鱼、菱、藕出自它,是我们家乡所不及的,对儿时的我,别有一番诱惑。外婆家是当地“小康”,舅舅是乡长、士绅,生活较为优裕。外婆不时给我柿饼、蜜枣、酥糖、花生米吃,舅妈给我开听装橘子、腊肉火腿,在那个年代,引领先导,算是时尚。浓浓亲情,至今记忆犹深。舅舅在我在芜湖上学时,他来看我,送给我一双旧皮鞋,我把它当雨鞋穿,也很济急。后来,我在何湾工作时,65年,他去看我,头上长有一个皮脂腺囊肿,无关重要,未给手术。

抗日战争时期,家乡沦陷,舅舅的乡政府不断后撤,他成了流亡乡长,居无定所,但还是有国家俸禄,生活并不拮据,他无儿无女,视我们兄弟为己出,分享他家的荣禄。

父亲在我5岁、10岁时两度在外婆家村子上教蒙馆,我也随之上学。学校是一幢破旧祠堂,不挡风雨,菲薄束修,难为生计,十分清寒。

外公我没见过,外婆是在我10岁前过世,我随母为她上过坟(在三山镇南郊)。舅舅为那“抗日乡长”,解放后坐过牢,晚年落魄,穷困潦倒,我,自身难保,也未能有多少回报,甚为憾事。

不过,舅母活到85多,算是寿终正寝。她,一个孤寡老人,唯一养女,还不在身边。我是做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对自己的父母没能尽到瞻养职责,心情久久难平,我把我太多的遗憾,在她身上作了一次补偿,虽然并不周全。

舅母生过许多小孩,但,不是死于“七日风”(新生儿破伤风),就是死于天花、麻疹等急性传染病,全不过两岁,都夭折,是她们终身伤痛。这是当年中国通行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毫无医疗保健,听任自然,这是现代人们不可想象的,我们家弟兄也夭折过半,是“非文明”的恶果。后来,她(他)们就抱养一个三岁养女,着意在三岁,意在逃过二岁死亡关,果然,养大成人,成为这个家养老送终唯一传人。虽然她嫁在本村,但为生计,后来移民到南陵石铺种田,自己又有了六子女,全上了大学、研究生,委实不易,但,还是尽了天职,尽管不在身边。

晚年,舅母的生活几乎由我包下来,我对她说过,你有事,只管给我招呼一声就行,也定时给她送去用费,以致故后,床头还有若干现金。她是我当时现存的唯一的上人。我把所有对上人的亲情都投寄到她身上!

大概80岁时,股骨颈骨折,我在自己医院亲自给作了闭合穿钉手术,以最小的创伤,得到最快恢复,10天就出院了,一个月就可下床了,少了不少病痛。半年后,我带了一位助手和消毒器械包,上门拟为其拔钉,因她不愿再作此小手术而罢。

90年代,她一个人,还无电灯,点煤油灯,起夜很不便。还烧草,过着农村“远古”生活。于是,我上门,带上电线、电灯等系列物品,找一位电工老表,两个人为其装上电,并给配上电饭煲、电褥毯。一拉灯亮了,不再烧饭用草、弯腰、满屋烟雾,生活上了一个挡次,对她,首尝“现代文明”,让我内心倍感慰藉。

2007-1-12 记

《人生记忆:老爸-我的大学》

《人生记忆:老爸-我的大学》
Posted by: 立委
Date: December 30, 2006 02:32PM

我没有上过小学,是半工半读“家教”完成的。我也无缘上正宗大学,但在自办的“大学校园”里完成了理科专科和医科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学业。

56年春我医校毕业伊始,投入“送瘟神”行列搞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游弋于乡间田野,无法引发专业兴趣,除了应付工作之外,不去深研医学,加之原本理科基础较好而又颇感兴趣,故而自设理科专科班课程,买来全套数学、物理学等大学一、二年级课本,一题不拉地演习,无论酷暑、寒冬,挑灯夜战,总过午夜,二、三年下来,作业本一大摞,还真的未遇过不去的坎。这,也算过了理科大专。

59年,我被上调卫生局当干事,受上司器重,我的母校(皖南医学院)首办大专班,招调干生,后来知道我被选中,但擦肩而过,被他人抢走。

60年我被调进医院搞放射科临床,再一年,又进外科当医生,这才引发对医学临床浓厚兴趣,尤其是外科,立竿见影,通过手术更可准确了解病情,又易见证疗效。但需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于是我再自定任务、自办医学专科、本科乃及研究生班。卧薪尝胆、悬梁剌股,以常人倍加的功夫,矢志不辍,日夜兼程。

买来全套医学院课本,什么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化、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学等等(至今还存于家中一大摞,常读常新。),按部就班,一丝不苟,重蹈出校初那股咬劲,硬啃骨头。我61年进临床,63年我就做了主治医师工作了,由于文革的影响,74年才升为“医师”,这才被认定为大学本科水平。我持之以恒,再研究专著、名著,似乎进入“研究生”攻读阶段,文革后学术活动恢复初期,开始写论文、出专著,82年第一批晋升为主治医师,以及后来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直占领这一领域的前沿,超越自我。时至今日,退休后10年,我仍未中断我的学业,专业杂志从未间断,跟随知识翻新,做一个“学业后”,当然,这与我一直工作未断有关。

我上学的缺失,在自我规划中,作了弥补,不比别人稍逊。

《人生记忆:老爸-我的几次工作主持》

《人生记忆:老爸-我的几次工作主持》
Posted by: 立委
Date: December 30, 2006 02:46PM

1, 我的第一次主持

那是1957年秋冬,在南陵血吸虫病重灾区东塘陈村,设点治疗血吸虫病。一个组7-8个人,组成一个完整治疗班子,日夜24小时护理值班,化验,医治。

这完全是农舍村落,病房、治疗室、办公室、住宿,全见缝插针地安在全村各家各户,我们住在人家闲置的楼阁上,病房设在各家堂屋的地铺,有七、八头十个病房散落全村,没有电,煤油灯、马灯当道,水,也就是塘水加明矾沉淀,煮沸消毒,条件简陋到原始。

三价锑(酒石酸锑钾)20日、3日疗程,必须在严格的住院条件下进行,是医学上高难课题,对心、肝、肾均有剧毒,可诱发阿-斯氏(Adams_Stokes syndrome)综合征、肝衰、肾衰,甚至死人,且不说药水漏一滴在血管外,就会导致组织坏死。这一“工程”,对任何有经验医生来说,也可谓是“泰山”,可这个担子却落在我的身上,换句话说是由我来主持,好在初生牛犊不怕虎,叫担就担起来。而且是独人掌门。

我虽出校一年多,有从事这一工作,但都另有“主持”;这次不同,这么快轮到我了,哪能不胆寒!

这不,我一天三次查房,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晚上提着小马灯,周游全村,巡视病人,除了了解病人“毒性反应”外,还要听心脏、测血压、扪肝脾……

这样超负荷工作,又没商量,既不科学,又不安全。上级考虑增援,从县医院调来一女医生,同时还派一护士陪同,增强我们的技术力量。来者是刚从合肥医校毕业,工作才三个月的新手,但,至少有个讨论、会诊的余地,当然还是以我为主。 

就这样,三个多月下来,前后完成100例治疗任务,所幸,没发生意外和并发症,交了一个满分的答卷。这个年终,我因此被评为“一等先进工作者”,并给一双球鞋的物质奖励(价值七块五毛钱,也是我第一次穿上此鞋,难能可得)。我还有一个副收获,协助我工作的这位,由于朝夕与共,专业相同,经历类似,年龄相仿,水到渠成,她,后来就成了我的夫人。

我这首次“主持”,事业、家庭双丰收。也“主持”了我的一生。

2. 我的第二次主持

1965年7月底,我被派带10人去接管弋江医院,改制挂牌,县医院分院,这是一个单纯办院开展治疗的任务。而且配置给我的人力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科人员齐备,然,内、外、妇诸学科领头人,是我一人独揽,那时我的医技水平,虽不是什么主治、主任的,常见的外科手术大多可独自操刀了,但毕竟是初出茅庐,还没到“而立”之年,临床经验不算厚实。一个月下来,那30床位的病区,加床住上35个病人,开展了胃、胆、阑尾切除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内引流术以及剖腹产、子宫切除等,轰动一时,名震一方。我的外科生涯,初露锋芒。这一段工作历时2月余。

3. 我的第三次主持

接下来还是遵“6.26”指示,继续下农村到烟墩乡巡回医疗,7个人,我是副队长,队长是位年过半百的内科医生,体质不佳,在岗很少,实际是我主持全盘,这是1965年最后100天,光大小手术600余例,其中开腹手术是121例次,手术遍及普外、妇科、骨科、五官等,胃、胆、肠、子宫、切除,胆肠内引流,阴式全子宫摘除,膀胱阴道瘘修补……疝、痔、眼球摘除、不全流产急诊清宫等手术,也常到农舍家中去做,重现当年“白求恩”风采,是我的外科一次特别展示。

与此同时,全乡6个大队卫生员分批脱产培训一遍,创建卫生村一个,为这个村镇建了两口水井,改变此地世代饮用“泥水”的历史。

对于我,忙,是属当然,三个多月工作,昼夜不分;我没离岗一天,离家也就几十里地,1小时车程,百日竟未回家一次,虽然家中有老、有小。而且收入不增分文,这种对工作投入精神,是现今不可思量的例外。

为此,得到地、县表彰和奖励,并在褒奖会上展览了我们所用的“全部手术器械”,并由我作了专题报告,发了专文通告,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一个奇迹。

4. 我的第四次主持

1966年伊始,我被派往何湾创建战备医院,虽然不是调动,这次是全家老小也搬过去了,后来由于文革的“无政府”,一呆一年半,这期间,我有两个业绩。

开始就得知,至少一年,于是我按部就班,拿现在术语讲,既搞软件又搞硬件建设,虽然我不是院长(另有一个老革命在任此职),但还是全心投入,毕竟是我的人生“而立”之年,总想有所成就和造诣。

本来,这也是白手起家,一无房舍,二无医疗器械,三无人力资源。于是,在公社党委支持下,拆了一所祠堂,亲自扛木、搬砖、填土,全部搬来建了一幢房屋,9大间内走廊,对开共18间房,这就有了病房,有了手术室(手术室中央水泥地上印有1966字样,至今仍在)。自己动手,烧蒸馏水,开展大输液制剂,调配口服药水,自给自足,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技术人才,除了我们夫妇主持外科、妇科,还有一位高年资“摘帽右派”内科医师及几位低年资医师,运转得很像样的一个区级医院,在这交通闭塞偏僻山乡,尤其可贵,凡是县医院可收治的病人,基本我们均能保证同样疗效。其综合水平在本县应名列第二。本人的到来,就带来了当时县医院的技术水平。

对本人还有第二个收获,那就是正值文革风暴,我客居稍避风雨,在那疯狂的时代,这里蛰居,确也是难得的避风港,少了一次同室操戈。

5. 我的第五次主持

67年暑后,文革武斗高潮,我来县医院任大外科负责人,集全县病人、伤员,整日整夜,忙于手术,几乎有台必上,这是一项严谨科学又责任重大的救死扶伤工作,所以也是我看书最多、技术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奠定了我外科事业日后攀登高锋的基垫,主治、副主任、乃至主任医师,同代人中,我是风顺的,此时的付出,也是种瓜得瓜。从这里起,我工作一直处于前沿,与时俱进,近代科学飞跃,诊治手段日臻完善,几十年变革,非往日同语,远远突破了前人手术范围和领域。

从南陵县医院到85年来芜湖长航医院直至退休10年后的今天,一直管着服务医院的外科临床工作,也就是说,“主持”手术台,是我一生的主体。

6. 我的第六次主持

还有一次主持值得留下一笔,76年7月28日那场旷世唐山大地震与我有一缘源,8月2日,我就被召参加我市三人医疗队赴震区救援,当晚北京来电:伤员南下,各地准备,就地接纳医治。于是,我被安在繁昌峨桥治疗点,带25人医疗队,当地再配25人后勤,接收100位伤员。我是队长,通管全盘,虽然还有三个副队长和二位指导员(可谓一个强悍的领导班子),人员挑选也都是“精英”,遵全国统一指令,直接受市县领导,一切为伤员的开支由国家包下来,是当时国家的头等政治任务。
     
我带几位医生到南京车站,上卫生专列检查,接收伤员,车至峨桥,大队人马在迎候,担架抬入“病房”,来的大多已无生命危险,主要是骨伤、筋伤,好在我还算得上是骨科医生,此时,从行政安排转而重点临床医疗,几个月下来,逐一使之恢复,并派医生分期、分批全程护送回原籍。
     
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是对这场震惊世界、付出24万人生命、罕见的自然大灾害的丁点贡献。
     
这一年,中国多灾多难,国家主要领导人,继周、朱作古之后,就在这全国闹地震的国难当口,9月9日,毛――中国一号人物,也溘然去世,给全国人民撒下了阴云,中国前景如何?人们茫然!
     
我当时身在客地,担负这一重任,管理100个伤员和50个工作人员,本地也在闹地震,工作人员自己和家人安危和牵挂,加上这一年内国家三巨头相继辞世,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国如何?家又如何?可以想见,人们心头,抑郁、无望!
     
我发挥全身解数,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忘我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又交了一份完满答卷。

 

《人生记忆:老爸-回忆文革40周年》

我的人生回忆“风雨几春秋“续篇之三:回忆文革40周年

立委父

1966年中共中央“5.16”通知下达后,让全国人民“朦”了,国家发生了什么?所谓“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铺天盖地充斥全国城乡各个角落。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神”,连篇累牍,兴师动众,刹时暴风骤雨、如火如荼。

直到“炮打司令部_我的一张大字报“出笼后,事主之“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打倒中国“赫鲁晓夫”。然高层内幕有谁知晓?一言九鼎之“红太阳“把全国人民带入一场政治游戏泥潭之中,随之而来的“文斗”、“武斗”硝烟弥彻中华大地,煞有介事地陷入一场没有“敌军”的“人民战争”,真的是运动群众了。

此时正值“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我被派往何湾创建一所“战备医院”。按当时反动“血统论“理念,对于我这样非“红五类”出身的人,料定是整肃对象。然,我逃出人声鼎沸的县医院,在这难得的世外桃源,躲过一劫。

我对这场莫名的“运动“和后来演变成全国性武斗格杀,没有兴趣和热情,也因为出身不”硬“,有点”明哲保身“,自己又处于事业初期,所以我,不”抓革命“,只”促生产“,埋头看书、开刀,日夜兼程,既治病又治伤,练就手术本领。

说说当时“运动“之深度、广度,我的三个孩子是4、6、8岁,我下乡,他们没有幼儿园上,老大、老二就一把掳进一年级,不久,停学闹革命,这些娃娃们没事干,也跟着大人“革命”了,老大也领着他们小伙伴,成立”匕首“小分队”革命组织“,被推任为“司令”。全社会无政府状态,没有任何人来管他们,老师、家长也不敢干预“革命”,居然,他们有自己的队旗、袖章、公章和办公室(记得那时上二年级的老大为此独自去县城刻章、做旗、串连、取经,住在他同学、好友杨国民家),也上街搞“四大”,还造他们校长的反,真的像模像样,光荣地自称“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要让江山万年红、代代红“(见《朝华午拾 -永做毛主席的红小兵》)。荒诞的岁月,造就奇事、怪才,这9岁的娃娃,也能独闯江山闹革命,超过了当年我11岁那次“鸡毛信”(见《人生记忆-风雨几春秋》)。

67年,弟弟妹妹趁着哥哥这司令,也挤了进去,人家贴大字报,他俩拎浆糊桶;人家造反,他俩听得也起劲。仨兄妹带上红袖章,英姿飒爽的风采(相片),40年啦,依然让人难忘当年的那场政治游戏。

“革命”闹了一年多,时至1967年夏,全社会瘫痪了,医院里的一派“扫黑线”,外出“革命大串连”;守家的另一派“批联部”,不能支撑开诊,尤其是外科,该派头头们就令当局将我从的乡下调回(原本我下乡一年,后来革命乱了没人管,至此我已离院一年半了,然我正好“蛰居”安稳。)主持外科病房工作。

武斗,就有“人为”伤员,让我有用武之地,为此,受到”敌对“双方的重用和保护。我”安分守己“,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成为名震一方“一把刀”、生命的守护神,多救了不少病弱,减少不少无辜因“革命”的牺牲者,真的功德无量。于公于私,两利双赢。

我仍然坚守“不革命、只生产”的自定准则和底线。不是我胆小怕事,当时,压根就没有悟出“斗争”有何价值?牺牲更不值得。发疯似的全国大宣传,也没能让我心服!但也只能消极怠慢,不敢顶撞,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高压,螳臂当车,不啻是自取灭亡。

那时光,人像疯了一样,昏天黑地,挂牌、游街、戴高帽、搞喷气式,除了地、富、反、坏、右这些阶级敌人,还有共产党的各级大小当权派,都是打击对象。多如牛毛的“革命”组织,“无法无天”,都声称“悍卫毛泽东思想”,后来大致都发展成对立的两派,各立据点,抡枪抡炮,真枪真弹,就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武斗中就死了10个人,都是青年学生和工人,恒古没有结案,不了了之。这,何止是“触及灵魂”,更泯灭其躯体,真的攸关黎民百姓身家性命。然而人们的“热情”是空前绝后,火药味极浓,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前赴后继,死而后已。而我却“无动于衷”,虽然我也被卷进“批联部”一派,但连派会我也极少参加,更何况文斗、武斗,好友们戏称我是“逍遥派”。

1967年夏秋之交,武斗正酣,“工事、战壕”遍布,俨然是一场“人民战争”,处处是战场,枪声、炮声,弹痕累累,造反派可随意抓人、关人甚至杀人,一抹“红色恐怖”。武斗跟文斗不同,语言罪,文字狱,虽可无端,但还得批呀、斗呀。而武斗那怕是一人也可向你下手,让你瞬遭不测,人身安全,全无保障,比战乱更可怕,此乃知情人之间内讧,外加冷枪流弹,我虽素来与人为善,人缘不错,但也胆战心惊,人人自危。

一天傍晚时分,“批”派一个“便衣女战士”从我家后门直冲我内室,从鞋底里抠出一张纸条,是该派浦司令的手令,让我火速赶去大本营“救人”。当然是“天命”了(一则天命不可违抗,二则救人不得迟疑,再则保己也无二选),立马出家,可我家是“扫”派阵地,敌对双方,哪能包容此举,(就是正式战场上,还容“红十字”救人。)所以我的这一出诊,也是一次冒险。好在一出门,就有“便衣”一队护卫,以防堵截,火速抵达目的地。

一位中学生红卫兵战士受伤,子弹穿右胸伤肺致血气胸,诊断需X线检查,循着自己一派的后方送,专车直去泾县晏工煤矿医院,就地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我,全程主治和护理,总算救回一命。

又一次是在我们院的扫派伤员,右股动脉子弹伤,患肢全无血供,苍白、灰冷,要是在6小时内手术修补,完全可以保肢,为争取这一时限,我奔走呼号,找派头头和院领导,终因种种原因而误时,高位截肢致残,可惜可悲。

还有一次是批派后方一家属难产,无处就医,乡里乡亲的,一个县城几十年相处,大都是熟人甚至过从,找了我,没办法,从院里悄悄地取出消毒包和器械,就在患家堂前大桌上作了剖腹产,救了母子。

武斗激烈时,医生和病人都不敢在病房里(人人总有敌对一派),自然散伙停诊,遇上急腹症,我只得携着病人,到处找地方开刀。一例阑尾炎带到弋江手术的,一例疝气跑到何湾开的刀。寻找一切可能的条件,为病人治病手术了。

何湾区委书记唐文秀,与我可谓至交,胃溃疡出血,无法输血,药品极为短缺,治疗条件极为简陋和不足,我给作了胃切除,术后6天,他就吵着要出院,并善意邀我一道到他乡下的家避一避,躲避风险。因为他是正中的当权派,在造反派眼中他当然是揪斗对象,他,闯过疾病关,只怕躲不过政治关,朝夕自危。重现当年地下游击战争年代“风范”。终于刀口没拆线就溜号了。若干年后,我们笑谈这一幕,不胜感慨。

此间,为武斗中伤员作过肺修补、肝修补、肠切除、骨、血管等手术。基本无死亡,拯救了不少生命。这不,特定的环境下,出给外科医生的课题,是十分严峻而苛刻的,40年前,就这样,逼出来我们这批“全科医生”,造就出这些“全能医生”,一切求教于书本,现贩现卖,时势造“英雄”!

《老爸-我的外科生涯》

《立委推荐:老爸-我的外科生涯》 (10846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May 30, 2007 03:01AM



晋升主任医师述职报告:我的外科生涯


作者:立委父


1955年底毕业于安徽省芜湖医校后,一直从事外科临床工作,凡40年。作为首批国家统分到县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由于缺乏上级医师指导,从60年代起,独立思考、独领风险和自我锤炼。长期以来,本人处于本学科前沿和学科领头人,68年起一直任大外科负责人。其间,65年和66年,我创办了南陵县的弋江和何湾两所县医院分院,随后又任过巡回医疗队及抗震(唐山大地震伤员救治)医疗队队长工作等等。

在准毕生外科生涯中,处理过大量各类外科病例,在众多课题鞭策下,通过自学、进修、请教及学术交流等途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累和更新,亦步亦趋,紧随我国外科事业的进展同步前进。

1982年晋主治医师,85年由南陵县医院调来芜湖长航医院,88年晋外科副主任医师,兼大外科主任,为全院唯一重点科室学科带头人。现为芜湖市外科学会委员,交通部卫生系列高(中、初)级职称评委等职。

79年文革后恢复专业期刊和学术活动以来,本人陆续在《皖南医学》、《蚌医学报》、《省医讲座》、《国内医学外科分册》及《交通医学》等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数十篇,79年和80年分别参与安徽省骨科学会和外科学会的筹建和恢复工作,并出席该二学会的历次年会(1─6届),均提交论文交流。多次参加全国及交通部的外科学术活动。

1994年参予策划和组织一次“长江流域骨科研讨会”,并在中华骨科杂志编委许竟斌教授指导下编篡《骨科临床》专刊(《皖南医学院学报》,13卷增刊,1994),刊出论文100多篇,与会者及稿源来自全国。

1995年9月全国外科急重症学术会议上(桂林)发表两篇论文,其中“肝外伤救治中有关问题”(0190)获优秀论文证书。还在“中华自然疗法首届国际学术大会“(中国成都1991)和台湾出版的《自然疗法》上发表论文等等。

1 专业历程和副主任医师业绩(兼述外科几个理论问题的演革)

1.1 60年代早期大量急性肠扭转、蛔虫肠梗阻及胆石症患者,除为此开展了大量有关手术,练就了外科基本功外,对其晚期病例中毒性休克的处理,历经了缩血管升压到扩容、改善微循环的曲折道路,从理论到临床都是一个划时代变革和进步。

1.2 皖南地区的早年大批晚期血吸虫病和晚近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门脉高压症、脾亢、上消化道出血,也历经了分流、断流的反复认识和争论过程,就此,早在1975年,本人就作过巨脾切除、脾肾静脉吻合等各式分流术,由于其术后栓塞率高,降低了肝的血供及易诱发肝性脑病等弊端,尔后改行各式门奇断流术,从这一难题的处理中获得不少教益和提高。

1.3 胆系结石症,至今仍困扰着外科界。随着肝胆外科的进展,监测手段的臻善,对肝内结石这一难题,外科术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80年前本人就为此作过肝左外叶规则性切除(早期5例的论文发表于80年省外科年会和《皖南医学》(80,13;51),同时相继开展了各式胆肠内引流术(Finster、Longmire、Roux-en-Y……)。1992年及1995年作过3例肝内胆管切开取石、成形、“盆式”胆肠内引流术(首例报导于《交通医学》93,7;91),使手术引向肝内病灶的处理,提高了临床疗效。

1.4 近年来,急性胰腺炎发病有增高趋势,我科收治的重症胰腺炎,均经病灶清除、胰床引流、腹腔灌洗,5-Fu、生长抑素等抑制外分泌、抗休克及抗感染等措施而治愈,其中近年一例虽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亦抢救脱险。

1.5 在甲状腺各类疾病治疗和手术基础上,80年后作过甲亢手术,94年作两例甲癌根治术(仿颈清术),其中一例为外院术后3年后复发再手术,随访无复发。

1.6 此外,还有颈动脉瘤切除吻合手术及胸腺咽管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囊状水瘤切除等手术。

1.7 30余年来所经治的逾千例乳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病例中不乏根治后长期存活的病例。

1.8 大量小肠切除后短肠综合征的防治,作其远端逆蠕动肠袢间置的手术方法,观察21年无腹泻及营养不良。此有关论文发表在《蚌埠医学院学报》(82;7:214)及《交通医学》(91;1:41)

1.9 十二指肠损伤的处理有其特殊性及复杂性,而其腹膜后损伤尤易漏诊、误诊,伤后24小时以上手术者,预后堪忧。94年1例,按十二指肠“憩息化”原则,于伤后28小时作了仿Berne术式,恢复顺利。其论文发表于〈交通医学〉。

1.10 膈下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膈上食道切除、胸顶食管胃吻合,肺叶切除,纵膈胸腺瘤摘除,横膈疝修补等手术开展,始于20年前。

2 相关诸科工作

我任职的前后两院均系基层医院,“大外科”包揽普外、骨科、泌尿、胸外、妇产、五官以及麻醉、放射、化验等相关各科工作,本人长期作为学科带头人,上述诸科均有涉猎,略述于后。

2.1 骨科,是本人除普外以外的重点学科之一,基本上开展了该科各类手术,参加各级学术活动,并有骨科方面多篇论文发表、交流及专刊。骨伤、骨病的代表手术有:股骨颈闭合穿钉(论文见《骨科临床》1994;13:37),外科截瘫14例(论文见《安徽省医学讲座》1982;4:21), 脊柱结核手术(论文 见省首届骨科年会汇编,1979),腰椎间盘手术,脊髓肿瘤摘除术,骨肿瘤摘除以及矫形手术等。

2.2 泌尿外科:肾切除、肾蒂淋巴结剥脱术,各段输尿管结石取出及尿道外伤会师修补,输尿管移植术,输精管吻合术,精索静脉─腹壁下静脉吻合术,尿道下裂修补,膀胱癌、阴茎癌根治术等。

2.3 妇产科:开创本院妇产科,作过剖宫产(下段、腹膜外术式),子宫切除(腹式、阴式),卵巢肿瘤切除,膀胱阴道瘘修补及宫颈癌清扫术等。

2.4 五官科:腮腺、扁桃体、上颌窦、乳突、白内障、人造瞳、眼球摘除、鼻泪管吻合、斜视矫正等手术。

2.5 麻醉科:各段硬膜外阻滞,颈丛、臂丛阻滞,插管全麻及静脉复合麻醉等。

2.6 放射科:60─62年创建科室兼任该科负责人2年。熟悉其常规工作和有关造影。

环境育人,长期基层医院工作所遇的广泛课题,迫使我涉足多科,也因此,相关各科的知识和技能,相得益彰,助长和深化了外科水平的提高。一直开展三、四类手术,使自己始终处于时代外科的前沿。

3 不断创新和几点体会

这40年来,科技高度发展,诊断和监测手段不断更新。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病种也在改变。社会老龄化,老年医学,地位突出。诸多因素令临床工作也随着变革,这就要求医师不断猎取科技信息,借鉴他人经验,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完善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3.1 改进创新

3.1.1 控制外伤感染,关键是首诊的彻底清创,而不是依赖引流和抗生素。大量清水冲洗,消除异物及失活组织,认真消毒,无张缝合,若术后炎症反应,局部辅以酒精湿敷,用或不用抗生素,按此,6小时内的外伤,几可消除感染。

3.1.2 三十余年来,根据千例以上胃切除经验,除特殊需要外,基本废除预置胃管,无失败病例。这就要求精良吻合,完善止血,术中排空残胃以及术后严密观察。

3.1.3 泛发性腹膜炎,在除去病灶及感染物之后,废弃腹腔引流,减少术后粘连。关键是术中彻底冲洗拭净。因引流物在腹腔内很快被纤维蛋白粘堵失效,徒增病人痛苦。诚然如胰腺炎、腹腔脓肿等,预计有持续溢漏者,则需双套管负压引流。

3.1.4 手术无论大小,其成绩优劣,都攸关病人健康、安全,本人重视每例“小”手术的技术改进,略列于下:

· 腹股沟疝修补,重点在腹横筋膜,以改良的Madden术式代替传统的Bassini法,大大减轻病人术后张力缝合的痛苦,也有利于愈合,且复发率大降。
· 包皮环切术,常规术式,内外板对合不良,血肿、水肿和拆线困难等,都困扰医患双方。本人予以改良,局部静脉麻醉,止血带下整齐切割,完善止血,人发或可吸收缝线缜密缝合,可获术中无痛、对合良好、愈合快、免除拆线等优点。(论文刊于《交通医学》90;4(3):66)
· 肛瘘挂线疗法或切除敞开,均令病人蒙受术后痛苦,且恢复期长。本人用长效麻醉(局部注入稀释的亚甲蓝),一期切除缝合,大都一期愈合,缩短疗程。

3.2 几点体会

综合本人40年外科生涯,深感要做好一个合格的外科医师,除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更新外,还要有缜密的工作方法,逻辑的思维方式,高度责感和循序踏实的工作作风。病情千变万化,体质的差异,药物的正负面作用,术式的利弊,机体器官的储备功能,病程的长短,乃至自然环境、精神和物质条件等等,如此众多因素,都使你难循统一规范,而必须具备应变能力,应变能力的大小,决定你诊治水平和临床效果。

3.2.1 手术台上全过程充斥着个人名利益和病人利益的较量。所谓“适可而止,安全第一“不啻是自嘲。一个称职的医师,必须具备为病人而承担风险的胆略,往往是这样,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高度责任感能为病人争得可受一念之差而丢失的挽救良机,为病人抑或是为自已,这确是衡量其素质天平。至此,勾起我无数往事的记忆:一个胆道第5次手术,肝门区遍布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海绵状的血管区,加之炎症增厚,奋力手术8小时,方打开胆管,挽救病人于濒危,这是一场毅力的胜利。

3.2.2 因时因地制宜,敢破常规救病人。出诊乡下的肝脾外伤及宫外孕大出血病例,待血源只是等待死亡,大胆而严谨地回输腹血而争得手术止血,是救命的关键。记得一例肝外伤,就地回输肝血1700ml,使手术成功。(肝外伤救治中有关问题(综述)─全国急重外科学术会议资料,95;190)。

3.2.3 高难度手术和新手术,必须蓄积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翻阅资料、请教和参观手术或专家指导,方可进行,以防不测和疏漏。我科首例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曾请外科教授指导,随后的两例顺利完成。

回顾本人外科生涯40年,深切感到外科临床是一科学、毅力、决心和责感的综合体,又是起伏于风头浪尖上的一叶小舟,可随时履薄冰、触暗礁,其职业之艰辛和风险是众行业之冠,所幸尚未愧对社会,这其中,有无数手术成功之欢悦,也有过多少不眠之夜和恐惶不安之时,过来人,无不深为叹服。我决意在后来的剩余的岁月里,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争取有个完满的句号。

附件1,发表及交流论文
附件2,有关材料证明及三、四类手术记录


本文原为申报外科主任医师述职报告。1995年10月10日
主任医师批准时间:1995年12月19日 证书号:127543

[附件1] 发表论文

1 肝外伤救治中有关问题(综述)全国外科急重症学术会议优秀论文 (190)1995(桂林)
2 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的手术治疗 全国外科急重症学术会议 (436)1995
3 闭合性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诊治体会 《交通医学》1995;9(3):43
4 闭合穿钉治疗股骨颈骨折45例 《骨科临床》1994;13:37
5 足内翻扭伤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30例《皖医学报》1994;13:30
6 点灸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187例临床观察 《骨科临床》1994;13:159
7 肝胆管盆式胆肠内引流1例 《交通医学》1993;7(4):91
8 成人腹膜后畸胎瘤感染并发慢性脓瘘1例 《交通医学》1993;7(4):368
9 针剌肩隅透极泉配合温灸治疗肩周炎分析《中医保健与临床》1990;2(3):13
10 针剌肩隅透极泉配合温灸治疗肩周炎体会 《自然疗法》台湾 1992;15(3):26
11 短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交通医学》1991;5(1):41
12 老年胆石症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 中华自然疗法首届国际学术大会 1991;中国成都
13 包皮环切术的几点改进 《交通医学》1990;4(7):66
14 胆肠内引流 安徽省三届二次外科年会论文汇编 1988;87
15 胆总管缝线结石6例报告 安徽省三届二次外科年会论文汇编 1988:87
16 Peutz-Jeghers皮.杰氏综合征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82;7(3):214
17 外科截瘫14例分析 安徽省医药卫生学术讲座资料 1982;4(22)21
18 肝左外叶切除治疗肝内结石 《皖南医学》1980;13:51 〈国内医学文摘外科分册〉(上)1981;39
19 椎弓结核并发截瘫 《芜湖医药》1980;7:47
20 脊椎结核一次手术疗法 安徽省首届骨科年会 1979
21 个案报告 (省三届二次外科年会)
· 软脊膜下脂肪瘤并高位截瘫
· 先天性脐膨出一期修补成功
· 胃恶性淋巴瘤亚急性穿孔
· 腹壁皮下异位胰腺
22 译文(全国译文竞赛获奖 英译汉)
· 新生儿阑炎:早期诊断线索
· 单纯手外伤,需要预防使用抗生素吗?
· 全胰切除的临床经验

[附件2] 有关材料及手术记录

1 任职证明
2 《骨科临床》专刊编委
3 三、四类手术记录
· 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 95.04.21
· 甲状腺癌根治术 94.08.30
· 闭合性十二指肠腹膜后损伤Berne手术 93.10.7
· 重症胰腺炎病灶清除+胰床引流 89.11.20
· 肝内外胆管切开取石、病灶肝切除+“盆式”胆肠内引流 91.04.18
· 直肠癌Dixon手术 87.04.02
4 近5年我科三、四类手术病案199例。

《老爸 - 人生记忆:风雨几春秋》

人生记忆:风雨几春秋  


作者:立委父
 


我的经历,“荒诞”传奇,今人看来,如天方夜谭。如烟往事,如水流年,斗转星移,恍如隔世,追忆沧桑,感慨万千。苦难童年,早年“成名”(64年28岁,就是显赫一方的“一把刀”),中年挣扎在“人斗”的硝烟中。摸爬滚打,50年外科生涯,拯救病人,数以万千。95年获国家“外科主任医师”职称。晚年尽享家庭和社会双重福祉,退休后又为社会超期服务十年。迄今,退而未休,青春不减,宝刀不老,手术、开车、上网、写回忆,还有下棋对弈,乐此不疲。此间,恰逢盛世,中国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历经天灾人祸,如今迎来“国恩家庆,人寿年丰”。人类科技和文明,亦空前“腾飞”:地球之“村”,天涯比邻,上九天揽月,日行八万里,一代人时光,越过以往千年、万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书香门第

我1936年出生于长江之滨山青水秀的皖南山村:芜湖市繁昌县磕山冲操家村李家大院。这虽是穷乡僻壤,而我们家却是书香门第、教育世家。自曾祖父李香斋(岁贡生)起,世代办学。家办私塾,名曰“崇实学校”,名噪一时,众多学子,趋之若鹜。办学以孔孟儒家学说为主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塑就儒家道德理念。国文课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大学、中庸、论语、古文观止等,同时开有数、理、化、史、地、英(日)语及音、体、美课程。男女兼收,也总有几个“千金小姐”在读(这在当时是新潮流)。家有书房、风琴、钢琴、洋鼓、洋号......琅琅读书声、欢乐鼓乐声,洋溢于院内宅外。分班(甲、乙、丙)教学,两代人同时授课。老师及其弟子们著有《李老夫子遗墨》,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昭示后人。出此人才,乃社会栋梁。学校和家庭靠“束修”维持,尚殷实,鼎盛时期, 也曾有几百亩田产。上个世纪初,这个学校兼家,在曾祖父手中建成。


故居回眸 :

深宅大院,古色古香,依山面溪,坐东朝西。大门上“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对联经年常在。正房是前后各五大间,中间一排由三个天井和两边二个厢房组成。这样前后三排,上下两层,构成一体。楼上形成环状贯通的走马楼,左边有两间“新屋”,右边及后面是一排裙屋。前面院子,有大小院门,院内七个花台,松柏相衬,花簇绵秀,果实飘香。花有梅、菊、桂、及玫瑰、蔷薇、天竹;果有柿、桃、杏、李、枣等。所有大门均有石鼓、石狮,天井是大理石铺成。建房的砖瓦是自家建窑特制,质量堪称上乘;木材取自江西,放排顺江而下,更是一流,足见主事者之匠心。正屋楼上是教学场所和学生宿舍,楼下和“新屋”是家人生活区,脚屋是酿酒作坊和厨房、柴库。

时空转到1973年,这个“大家”除了大伯家二姐一家留守外,实、勤、毅、杰四兄弟已“四海”为家,分别在合肥、芜湖、繁城。其时文革遗毒,法制淡化,私房产权受刁民挑战。经常是人家使用,我们修缮;一合计,消除它。于是由我来办。凭借同学当政的权和法,“贱卖”之,建材移去扩建镇中学,也算既为产权正名,又做了一件公益事业,聊以慰祖。我家得款900元,给哥500,我留400,这是我们惟一的财产继承。就此,四代人的故居,完成使命而退出家史舞台。时代铸就我背负“败家子”名,是一个“大家”的终结。


百年家史 :

曾祖父李香斋以上是赤贫农民,住在旧县镇下江高安圩乡,连年水灾,是中国极苦阶层,衣食住均无着。据传,曾祖父聪慧过人,他的故事传奇:少年时在野外拾粪时,偶尔靠在私塾学堂窗外听老师授课,他竟然比堂内学生背书还熟、还快,得老师赏识,免费入学。就此,改变了我家历史,成了儒家门徒,学成后职业教书、办私塾学堂。至祖父李咸升(世秀、学香,恩贡生)继承父业,执教于自家学堂,俩代单传。父辈兄弟三人,伯父李应文、叔父李应会,日本明治大学毕业;父亲李应期,经理家务,只读了高小。但他们三人也都继承祖业,通力合办“崇实学校”,成为全县乃至全省著名学堂,桃李满天下,多成社稷栋粱。


实勤毅杰四兄弟相扶相持一生

我们这一代辈“名”,祖父赐名:朴、实、勤、毅、俊、杰、(英、豪),兄长们依次递幼一岁,而我是小不点,和兄长们差10岁左右。三叔家大哥54年为国殉难(时年29岁,作为革命烈士长眠于南京雨花台)。五哥16岁时死于骨髓炎(无治疗条件)。其余弟兄相扶相持一生。这是一个大家,直到祖父仙逝(时值我出生年)后才分成三家,但都仍住在一个院宅、大门之内。这一豪门衰落于父辈中有两人自费留日,加上后来的战乱,生活逐渐陷入极度贫困。分家后,我家唯一财产是四亩田和一小片柴山(这令我家甩掉地主帽子,解放后划为“小土地出租”家庭成分),或出租或自耕(妈妈主持,雇半个工帮忙),所收难以糊口,只是祖上遗下的“家”强过左邻右舍,但同样赤贫,衣食不保。


二、苦难童年

我的童年历经战乱、饥荒,国军、日军和新四军交叉混战,加上连年水旱灾害,人们挣扎在水火和恐怖之中,餐餐为饱腹而愁。恩母常为借一顿粮而进左邻出右舍,也常挑一点野菜充饥。隔三差五“跑反”,躲避乱军土匪,诚惶诚恐。抗日战乱时期,全家随父执教私塾,客居各地,聊保温饱。间遇“失业”,就生活无着,颠沛流离。加之父亲是“现代超前消费”的先版,借贷和负债则成为我家生活主体。父亲虽只读了高小,但他教小学,游刃有余,而且,书法公正,笛、箫、琴和歌咏均上挡次。我儿时在夏夜乘凉时,常听他吹箫和唱“苏武牧羊”,幽静而富情趣。他为人是绝对的好人,人们雅称他为“好好先生”。他执教一生,做过完小教导主任,历授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体、美诸科,是一个全能的称职的教师。他亦是我小学阶段的唯一启蒙老师。

我没有正式上过一天学,而是“半工半读”算完成小学阶段。1949年4月20日上午,家乡“解放”了。社会变故,家里私塾不办,父兄都去公办小学任教。我辍学在家,跟妈妈上田下地种菜园,练就一手好农活,栽秧、割稻、锄地、砍柴等样样通行,光脚走山路,不怕竹剌和石子,脚底赛过鞋底.....一妇一幼,相依为命。为挑抬重活,就雇了"半个"工,大部分轻活就我们母子俩完成。妈妈过世后,我一人在家劳动,一次我独自从大磕山砍柴68斤,赤脚挑三、四里路回家,大嫂惊异赞赏,确也不易!也曾将一桶烧熟的山芋挑到横山街叫卖,赚回几个小钱。

母亲骆一秀(1902-1950),是远近闻名的“贤妻良母”。出身于绅士之家,中沟乡后骆村,18岁嫁来李家,门当户对。由于传统因素致其小脚、文盲。她贤淑、聪慧、勤劳、手巧,誉满娘婆两家。除缝补烧洗家务外,还独自种地、下田、兴菜园,也会纺纱织布、舂米砻稻 .....使家庭洁净温馨。为了生计,也跑过“单邦”:从芜湖批发一包棉纱,绑在身上,坐小轮回旧县街卖。一个小脚女人单身跑这小本生意,还要闯过日伪哨卡,委实不易。这种闯荡江湖的果敢和胆识,令众男人叹服。帮工在大伯家为学生烧饭,还挤空带当时七岁的我,下麦收后旷地拾残麦穗,以增收几斤小麦。她对家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万难不辞,鞠躬尽瘁。我对恩妈的情感是绝世无双,我竟然吮奶到七岁,可创“吉尼斯”记录。加上我从未离家上过小学,日夜跟随她,足见我对恩妈的依恋之情!可她却在我14岁时就离我而去,是我首次饱受天崩地塌、锥心刻骨的感伤。(1950年4月24死于大咯血,可能是肺脓疡或肺癌,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回天无术。)

我象无舵孤舟,漂向何处?家里没人领我种田,我迷茫彷徨,无人点拨。也曾见过一亲戚早我一年上中学过我家门前,因是同龄人,倒有所触动,但以为与我无缘。后来还是三妈指点迷津,故事是这样的:当时军人堂兄从南京捎信回来,让他妹妹报考繁昌中学。她除了家境比我更困难外,也因为是女的,在家受教育远比我少,所以在她决定报考时,三妈对我发话:“你也去报名考学去,你比她总更有希望些......”。就这样我与姐一道带上干粮,步行30里,到县城中学报名。然而,考学啥样、咋考我根本无知。正赶上哥哥暑期小教集训在县城,见我前来考学,他意外而惊喜,遂利用考前几个傍晚,与我一道在城外田埂上散步,为我备考,教我自然、史地、政治、语文等,果然出了成果。比如,自然题:“火的燃烧需哪三个条件?-燃料、火种、氧”;政治题:“中国人民伟大领袖?解放军总司令?-毛泽东、朱德。我国尚待解放两地?- 西藏、台湾。”(我能考过,亦得益于家庭熏陶,我们家订有《大公报》,也常听自家几个“老师”高谈阔论时事)。三天考下来,第二天就张榜公布,全县98人考,录取50,外加备取5人,共取55人。已经辍学一年多的我,被取在28名位上(当时全县这个唯一中学是:三年级14人,二年级43人,我这一年级55人)。


三、早年轶事

卖柴买米奉养病母 :

  50年春荒(我们家乡几乎年年如此,叫“青黄不接”),全家大麦糊度命,面临断炊绝粮,而恩妈病入膏肓,却无粒米下肚。14岁的我,1米3、4的个子,从家里挑55斤柴,到附近的镇子泥埠桥去卖。在半途草山头徐家湾时就挑不动了,于是贱卖换来一斤四两大米,回家磨成米粉,打糊给妈吃,在当时是极大的抚慰。


为妈请医 :

  50年4月,恩妈肺病后期,发热咯血,我去10里外的旧县镇请一个姓杜的诊所医生(国民党退役军医)来家出诊,他给静脉打了一针葡萄糖和肌注一针青霉素,再由我挑了40斤大麦作为医药及出诊费,并护送杜回程。返回时已经天黑下来了,弱小身躯,孤行夜路,心急母病,忐忑无耐,天地无助,身心交瘁。这次请医,对病情是杯水车薪,但却是我们家的“奢侈”之举。这之前,祖祖辈辈,生老病亡,概无从医从药先例(当然也可能有中医草药问津),一切任其自然法则,听凭上苍和命运。所以弟兄姐妹们夭折过半。我们家也是肺结
核、高血压“世家”,叔应会30英年病故于“肺病”,大伯、父、哥、三哥、姐等也“承袭”下来而罹此病,名实哥为此于70年代初在沪做过切肺手术,并大伯、父亲也都因“中风”而病故于家中。


迄求棺木 :

  恩妈病逝后,一家深陷无奈,只得“为五斗米而折腰”,我与哥哥去向在洲上教书的大伯迄求棺木,双双下跪,好在这次大伯慷慨解囊,这才完成安葬大事。


幼年三病 :

  从小就常闹头痛、肚子痛、生疮,每夏秋蚊子风行时,“摆子”就来了,冷热颤抖伴剧烈头痛,一闹就是10天半月,除了一些土法治疗如锅灰涂肚眼、黎明前跑野外躲邪外,也知道买“唐拾义”药丸内服,一服就好,这是金鸡纳霜(奎宁)。病从口入,饮食不卫生,肠道寄生虫尤其是蛔虫,常成捆屙出,所以肚子痛是常来的困扰。除了喝楝树根水之外,也会买宝塔糖吃,它里面是“山道年”药,打虫很有效。再就是冬天生疮夏天生疖,全身都有,化脓流水,内衣粘上,脱衣好像揭锅粑,这都是不卫生造成的。没有洗澡条件,一周难得进一次澡堂,那澡堂也是染病源头。这三病就是疟疾、蛔虫病、和脓疱疮,如今几乎与小孩无缘。另一次是10岁时,我得了麻疹,高热声嘶,一周多饮食不进,压根就没有就医的概念,恩妈给菩萨许愿,求其保佑,听天由命,终于死里逃生。


“鸡毛信”:

  这是1946年夏我们家的一个“革命”故事。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鼎盛时期,我的四个长兄在抗日期间,或直接或间接都已参加了共产党在皖南的新四军。除三哥已随大军北上,二哥、四哥因为是在红区教书,未能走成,赋闲在家。而大哥在大军北撤时,他的脚底被剌伤化脓,不得已滞留在家(国统区)。时至翌年夏,他决意追赶部队。 一个晚上,几个在家的哥哥,聚在门前长坝桥头,共商出走事宜。我虽比他们年幼10岁,他们的这种政治机密并不瞒我,并决定第二天让我来送“鸡毛信”,当时我10岁,不惹人注意。我将他们给我的“信”藏在鞋袜缝里,午后出发,先走15里地,在横山桥西郊父亲的学校,等待黄昏(父也不知内情,除了“保密”外,也怕他阻止子侄们的这一“冒险”),再前进15里去三山的一个乡公所。 只身行进,天黑下来了,莫名的害怕,全身冷汗......当到三山街头之前,路在两山夹缝中走,昏沉沉,空荡荡,四周空无一人。壮着胆子往前赶,追上一个扛布的中年男子,默默地紧跟他壮胆。但在就要进街之前,他突然岔向北边山头去......我顿感紧张,怕是“拐子”(人贩),于是,我蹬下躲起来,等他走远了,我再孤身前进。终于上街了,找到在此打工的哥哥,此时是晚饭后了。他给我用猪油、酱油泡锅巴,外加一个咸鸭蛋,吃饱了。他陪我向街东郊去“散步”,我把“信”掏出,然后找了一个远房表亲,在三山乡公所私下盖到公章,取到“通行证”。这份“密件”,我第二天回家交给大哥,这才完成了他北上归队夙愿,开始了他的革命征程。行前他为了筹措盘缠,卖了“青棵田”,扮成大后方凯旋归来“接收大员”,富贵高雅(这之前他特地在旧县街学了三个月英语,可以对话),好蒙混“关卡”......一直到解放后重逢时,他告诉我们:当年的这一天衣无缝的设计,虽然途中也被关审几天,但终因“无缝”而如愿。我当年的“鸡毛信”,功不可殁。


四、求学生活

那是建国初期,人们普遍贫困,然我是贫中之最。父失业在家,哥小教收入微薄,难支他那三口小家。母已病逝,小妹才五岁,生活无着,被迫去当“童养媳”,全家衣食难保。我在校拿乙等助学金(至少不是孤儿),每月五元。当时生活费是六元,我每月得交一元伙食费,就这,也成了大难题。衣、被也是不济,一床薄被五斤,没有被面,又垫又盖,冬天通宵不暖(那年月也特冷!)。三年中没有袜子,也未有雨鞋,空荡荡的一件旧棉袄过冬。衣服补补纳纳又一年。一年一双布鞋是月娥嫂给手缝的,管了春秋冬夏、教室、操场,理发去天主堂请神父义务行善可省得八分钱。在学校吃的倒比家里好,精神上更是富有和充实,感到青春向上,前途有望。到了三年级,军人大哥从姐处得知我的窘境,从南京邮寄一套棉衣料来,再由姐为我操办做成外袄,还把衣里子腾下来加做外套,这才有了一个学生样,享受了基本温饱。最后一个学期,我那一元伙食费无着,还好,又一“老革命”三哥伸出援手,每月让在县委组织部当干事的三嫂送来二元。这不,还有一元理发、洗澡、笔墨等零花钱哩!就
这样,完成了初中学业,哥嫂恩重泰山!上一年级时,有一个插曲:50年,抗美援朝兴起,国家号召学生参干参军,同村同学操世卓等五位选中上南京军校,令众人羡慕。我的家境自然使我更加向往,一体检:1米41的个子,40多公斤体重,远不合格,望洋兴叹。

53年夏我终于以全班第四名成绩初中毕业,接下来如何抉择?虽然这时就可工作去,但求知欲令我欲罢不能。尽管养家已是燃眉之急,然父兄却支持升学。本想争得大伯的支援,我与哥哥去洲上“请教”大伯,也许出于“自我”考虑,被拒,空手而归。拆卖家里那“新屋”(分家后我家的厨房和堂屋),给我置了一床新被,又买了一只箱子,开始了升学之路。报考医校,无需学费,还给伙食吃。哥哥和一个旁叔说:医生好,任何年月任何时局都派上用场。这一真知灼见锁定了我一生职业,直至今日我无怨无悔,虽然“医生”的辛苦和风险是众行业之首。于是报卫校(林校、银行学校摆在二、三志愿),一考就中,卫校医土专业,二年半制。

来芜考学也很传奇、浪漫,我是一个人从家步行来的(70里),这也是首次来芜湖。中间站在三山小洲四嫂娘家宿夜。亲娘老人家厚待了我,翌晨给我蛋炒饭。再走,到了中沟,还有40里,实在走不动了。江边一个船夫吆喝:二角钱到芜湖,我毅然上了小木船(当时从旧县乘小轮来就是五角钱,硬是不舍得),一船头十号人,漂漂荡荡到芜湖河南江岸下船。哎呀!芜湖真大!这“河南”(如今的马塘)比繁昌县城是大多了。走啊,走啊,爬上一个高坡,来到了中山桥,见到那硕大的中山路,嗬!天外有天,车水马龙,灯红酒绿,霓红灯闪烁......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外面的世界真奇妙!我一个初中毕业生,没有坐过汽车,没有见过电灯(三年初中晚自习是靠汽油灯,宿舍用马灯),考试中出现什么“停车惯性”、电灯泡上W、V等考题,我无此经历和感悟,硬是想不出来而丢分!井底之蛙,孤陋寡闻。下了中山桥,径直去位于桥头下二街的省银行学校,找上一届同乡同学胡清纯,一切听他的。我拿从家带来的席被,晚上从江边工校被蛟子赶到金马门商校顶楼。漂啊荡啊,根本没有面临升学大考感觉,胡里胡涂,好象没有想及可否录取?也许缘自我的原本成绩,无忧无戒。我的考场在市五中,就是鸡毛山一初中,考八门:语、政、英、数、理、化、史、地,历时三天。全省统考统取,按分按志愿。考后无人操心,也无从过问,那时社会风气基本没有后来盛行的“人为”因素掺和,大家心态怡然地静等命运的驶向。

回程是大队人马,全班男女同学一道,仍然步行,沿着公路嘻戏前进。70华里走了10多个小时,各自回家待“命”。全县就我们一个毕业班42人(就是当时一年一度全县人才苗子),除五人落榜外,都升学了。我顺利地进入“芜湖卫校医士班”,中专不交学费还包吃,也发点零用钱,加上带了新被子,日子好过多了。所以大都假期也不回家,学习是认真的,无忧无虑。学期中间哥偶然也给我寄点钱,一次由平信里夹寄五角钱,不知是否“非法”,竟丢了。他来芜看我,二毛五一客冰琪淋,五毛钱一碗蟹面,一顶护耳帽,尽显手足情。三哥探亲过芜也看我,在他住的新芜路一家旅社里,用八毛钱一斤饼干招待我,“奢侈”享受,还首次偕他头生女合影。

54年暑,芜湖百年不遇大水,从北门到江边一片汪洋,宛如一口大池塘。我们留校防汛,全校师生总出动,坐船到小官山“挖山不止”(真的挖了半边山),装袋送江边堵水。杯水车薪也救急,闹了整个暑期,手上尽是血泡,也晒脱一层皮。但食堂全天有稀饭,中午一角钱面饼,倒也乐在其中,总为社会做了一件公益事,乐得其所。


五、艰难创业

55年下半年马钢医院实习,我终于成为我们家族中第一个“医生”。一纸中专毕业证书,我成了我们家、我们这一代中最高学历拥有者(战乱、贫穷使弟兄们都无缘升学)。56年3月11日加入北京医疗队赴宁国县宁墩血防组,开展全国性血防运动。工作伊始,活力澎勃。血吸虫病人的治疗是医学上一个“大”课题,好在有队长许永昶(北京积水潭医院内科大夫,南京医学院上届毕业生)在上,三位医生(另一是我的同学章寄生)、四个护士、一位化验员组成八人医疗队,在农舍独开病房,三个月治疗上百病人。三价锑剂(3日、20日疗程),对全身、对局部都是剧毒,在任何大医院,也需要审慎、严谨;我初出茅庐,胆战心惊。静脉注射技术是大家第一个公共课,漏一点就会坏死,病人又都是地铺,打针者也得俯趴下操作,难度更加一层。一二周下来,我居然鹤立鸡群,小孩和妇女的静脉注射大都由我来进行,出道初捷。

接着,还是在毛主席的“送瘟神”号召下,我们被统分到南陵县一行九人全去血防站。由于灾后断了公路,遂绕道宣城、泾县,我领队。累了,又没有蚊帐,一觉醒来,蚊子咬遍全身,密集红疹像“麻疹”一样,可怕!几天后我一人被分去这个县最偏远的何湾血防组,要走70里山路,是一个古老祠堂,七、八个人,也是锑剂治疗。这样的工作条件,对于“初生牛犊”也是太刻薄了。

头半年月薪29元,要分出一半供养父妹,不作任何个人添置,本来也居无定所,维持学生式温饱就行。第七个月起就改为42元,一下去就是17年不动。男子汉要顶户养家呀,62年后就是六口之家了,63年才升至46元(加耀桂43元是89元),就这样直至支撑两个儿子读完大学,持续人生中“上养老下养小”全程,清贫一生。

流动全县或乡野查螺、粪检,或借农舍作病房收治病人,搞血防三年。第一年下来,我得了全县唯一的“一等先进工作者”,表彰我独立治疗100个病人无事故,这在当时的确也不易。那期间,工作单调,又在乡间,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毫不浪费地用在自学数、理、化上(原本我对此有兴趣,也盲目地为可能的未来升造做准备),每每过午夜。灯油,我毫不吝啬,是每月除伙食费之外主要开支。夏天防蚊,我穿长褂裤把全身封闭起来,或将两腿放进凉水桶里降温,挑灯夜战,如火如荼。这样,我做完了大学二年级的所有数理作业一大跺,还都能做得对。有滋有味,自赏自慰,自鸣得意。三年的“单调无聊”生活,我过得充实自信。

59年我被卫生局长看中,借调到县血防办公室,和卫生局合伙办公。干一行成一行,那一年内“两办”所有文字材料都出自我手,什么简报、总结、指示、报告、通知等,受到局长的青睐和器重。也从此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那已是四口之家了。


六、悲惨世界

6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所谓“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风调雨顺,广种不收,饿蜉遍野,此情此景,空前绝后。我们家竟有三人就此殉荒(两边父及小妹)。那是“三面红旗”在作祟,浮夸、吹牛、蛮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业上“深耕密植”,工业上全民办钢铁,漫山遍野小高炉,砸锅炼铁,劳民伤财,国贫民荒。目睹一幕:地耕深两米(一人深),撒种无隙甚至迭加,出苗像头毛,所收不及所种,“揠苗助长”,无出其右。

一切吃的都极为匮乏,难求饱腹,为了度命和生存,只得将每月国家配给成人的22斤半“粮”,以数学的方式,分到每人每餐,无论大人小孩,都按自己的定量,用碗从食堂打来,尽锅不尽肚,吃完了事。只有一岁多的儿子例外,他每月配粮8斤,但他要一日三顿稀饭,一顿一碗(油炒盐拌进去就有味了),也要半斤,这样每月要15斤,只得从大人那里“平调”补齐,才得以保命。

荒唐的“大跃进”,要求“一天等于20年”,“大干快上”,没日没夜,天天加班到夜12点后。耀桂也是下了医生班,丢下老小在家,也要去砸矿石(全民办钢铁),精疲力竭!再有,那空空的肚子如何抵挡得住?她常常在屋后菜地里摘几片菜叶来家熬点汤(有盐无油),给我骗骗肚子,她自己却不舍得吃。我们有时利用职务之便,找找当官的使点权,批张条子,才买些“米糠”,炒熟,拌进“一吹三尺浪”的稀饭里,也真管用,好了不少。

60年春,我在县血防办公室工作,一次与管农业的县长、区长几个人,去池州开省血防会议10天。那时外面一片荒,吃的、穿的、用的“全荒”,“省会”内部却米饭、富强面、猪肉包供应,外加每天配购半斤饼干、半斤酒、一包烟,十天下来,我增了5斤体重。烟酒我没要,拿回五斤饼干,一片也不少,儿子独享。

60年,我被选中去学X光,开创这一新科目,来到芜湖地区医院放射科进修半年。那还是全社会饥荒延续期,满目凄凉,“吃”成了人们不厌其烦的话题,所有的人都是“祥林嫂”。“基本生存”这第一需求不能满足,哪顾第二、第三......社会停滞了,人们呆板了,成天处在“无奈”的求生状态下。光天化日的大街上就有从你咀上抢吃的,是当时特有的风景线。大环境下的我,当然不能幸免,我也曾为找一块大麦饼而拿着碗跑满街。政府号召“瓜菜代”,草根树皮也成了人们青睐的对象。一次耀桂抱着喂奶的老二来看我,从家里带来一斤多米,从地上找点树叉,拈几块砖头支个小灶烧一锅饭,算是一家人难得的聚餐。

人苦极了也想办法,61年我以医生这一特有身份,找县园艺场头批张条,买了一猪崽,又找粮局头批条买些糠,和徐师傅合伙饲养,五个月下来,长到100斤。一天晚上在他家宰了,二一添作五,一家一半,全部回家腌上,自产自消。从喂到宰到吃,全部在“绝密”下进行。我们俩家人的这点“优待”,就是七品官也望尘莫及。当时国家配给产妇的“标准营养”,是二斤“肉”。老二60年出生,我去食品公司买那配给的两斤肉,是浸盐透水的半边猪。半条猪呀,放在如今,绝对是不合格“食品”,焉能上餐?可见,我的这一智举,给俩家带来的何止口福,饥肠辘辘,救命清泉,民以食为天,至理名言!

59年春荒时节,父妹在家断粮断炊。无奈之下,父自己烧开水,昏倒在地,就再也没有起来,终年59岁。人的生命就这样脆弱,无病也能告终。那个时段类此事件,比比皆是,有资料说全国殉荒者达几千万。安徽是这场大跃进“人祸”的重灾区。家乡既无水、旱又无虫害,种粮的农村硬是饿死人。我们那个村子,那一春就死了好几十口。同住家里的有大伯、二姐一家,自身不保。哥在泥埠小学任教,家口带在身边,我在南陵医院工作,当时父妹主要由我赡养,几斤粮就能救老爷子命,却终成千古恨!(当时信息、交通也十分不
灵。)

说到妹妹,更是往事辛酸。妹妹名楠出生在45年,难产,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奶水不够)。五岁时痛失恩妈,一个生存弱者,是我第一个牵挂的人,我也是她唯一依恋的人。她也命大,竟然捱到60年大荒!父亲走了,她跟谁?只有我,还好,耀桂识大局,顾大情,在食不果腹的艰难时期接纳了她,把她户口移入我家,并上了南师附小。但她的生活自立和学习跟班都差一层,我对她不胜呵护、照料,她对我倚赖有加。后因我来芜湖进修,不在她身边,又处在那个特殊荒年,困难尽显,她竟盲目出走,只身来芜寻我(她心目中的唯一救星)。身无分文,一个瘦弱女孩,在那个“人抢人食”的年景,乞讨无门。140里路程,多半会饿死途中。她居然一周后来到芜湖,昏倒在车站。我得知后接回,注射葡萄糖抢救,低血糖休克(饥饿、濒死)。休养几天后,我进修客居也困难,只得乘车送回南陵家中,继续原先的生活。然家已有一老二小靠耀桂一人支撑,何况那时,工作上“少活20年干革命”,生活上糊口度命也难,如何摆平?过不久,小妹故伎重演(当然她也是无奈之举),这次再没回来了!我骑着自行车,沿着南、繁、芜公路往返搜寻,音讯杳无,就这样,兄妹间无别而终,永恒遗憾!小妹苦难的15年短暂人生,留给我心灵的伤痕,无法抚平。


七、名震四方

芜湖进修,我半年内完成学业,回院新建放射科。从此,正式进了县医院。还好,干的不错,30毫安小机子,胸透、拍片、胃肠造影,样样都行,为该院开创新纪元。也为我日后外科临床,提供了有益的相关知识。

干了不到一年,调外科帮忙,守门人万光前独掌门庭。那时光人才短缺,我虽是新手,却是第二位进入外科的人物,总还是先行者。仍兼职放射科,但重点转移了,这是我从医道路上艰难的起步。临床,是引人入胜的工作,它,“立竿见影”。我称心如意,如鱼得水,全身心投入。生活也安定多了,人们安居乐业,百废待兴。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坎”。正当我在外科征途上如火如荼,对临床工作悉心呵护、视若珍宝之际,出来一个“程咬金”,一个无能而昏庸的县官,分管文卫的副书记。因为歧见,出于报复心理,他已经将两位高年资医生下放到两个区医院(黄墓 、何湾),是当时盛行的处罚人的手段“流放”。这还不解恨,接下来要斩草除根,殃及于我。他赤膊上阵,来医院宣布:调我去弋江院,大言不惭地说是“革命需要”。他的这一举措导致县医院伤筋动骨,不得不关闭五官科、骨科和放射科三科,同时再让外科重回孤丁看门,荒谬之极!这一棒,打在我事业的“七寸”。官逼民反,揭竿而起,与耀桂一商量,勇气上来了。揭露丑恶,抗拒不义。找管他的人去摆理(找了两个他的上司),一摊牌,果然有“包青天”,我才躲过此劫。坦平了前程,这才有后来我的外科飞跃。另外,我厚人薄己,惠人为乐,所以人缘特好,左右逢缘,助者自来,连“大院”里理发员、通讯员也为我通风报信、出谋献计,是我成功过坎的又一因素。攸攸岁月,弱肉强食,险哉!

此后,我更珍惜这一得天独厚的岗位,悉心学习临床的、书本的知识,工作忙,看书忙。很快就动手开刀,从下腹部起,两年下来,63年我在外科就跻身前茅,开始独立做上腹部手术。渐渐地手术遍及普外(胃、脾、胆、肠)、骨科、妇产科、泌尿、五官、麻醉等领域,高难度的如巨脾、脾肾静脉分流、颈清术、颈动脉瘤切除、肝切除、盆腔清扫、全胸食道切除、肺切除、纵膈肿瘤、横膈疝、脊柱结核、椎管肿瘤、腰椎间盘摘除、肾输尿管膀胱尿道手术......成为小有名气的“一把刀”。由于文革的历史延误,74年升医师,82年晋主治(全国文革后第一批,国家发给优待证,政府每逢年节上门慰问,颇受社会尊重),南陵县医院,24年临床(61年始,85年调离),让我练就过硬的外科功底,是我外科生涯的黄金时期。本市同行及前辈们都认同我的业绩。特定的环境,造就特定的人才。

65年夏被指派带领10人去弋江医院,接管挂牌,开办“县医院弋江分院”。我行政、业务一肩挑,那30病床的医院,一、二周下来,就住上35病人。并作了胃、胆、肠、子宫、膀胱以及阑尾、疝、痔等手术,在当地发生“轰动”效应。是我“三十而立”的第一展示。两个月后离开,接上“百日巡回医疗”下一驿站。

那是1965年冬季,下乡烟墩,巡回医疗100天。这时我还是外科新手,就像一个新车手一样,嗜爱、沉溺,加之肩负的使命是送医于民,我几乎成了工作狂。仅手术,就有610多例,其中开腹的121例。我一天做过17例,一个下午作三例阴式全子宫切除。再有就是胃、胆、肠、乃及牙科、眼科、五官科和骨科等,而且效果均好,难有类此,近乎神话。我这个队长带着七人医疗队,还要培训七批卫生员,建一个卫生村。为改进饮水,亲自动手,带领大家挖了两口水井,让这里的人们告别了世代吃用泥塘水,可谓德政工程。这样狂热的工作精神和取得的优异成绩,受到地区表彰。

60、70年代,我的外科事业,如日中天。虽还不是什么主任、主治的,但权威、名气,已雷贯一方。工作再忙,手术再多,那一月46元半的工薪,雷打不动,只够用来养家糊口。医技来自前人总结,“老师”就是医书。做医生的我想出绝招,卖血买书,自鸣得意。

行医数十年,出诊多少次,手术几多台,救了多少人,数也不清,记也不完。早在60、70年代,医疗条件特别简陋,遇上急出诊,单枪匹马,就地手术,只得“因陋就简”:地上洒上水,台顶拉上布,点上汽油灯,加把手电筒,“戏”就唱起来了。那是在执行毛主席 “6.26” 指示,医疗面向农村,在当时既时髦又光荣,以自己技术换来病人康复,精神上也很满足。随手拈几个花絮,追溯当年情景。

68年出诊何湾作肝修补救回了一个“王一千”:是一个13岁的男孩,从牛背上坠下悬崖,肝中央破裂,需要开胸修补,要血、要麻醉机,这是必须的“苛刻”条件。无奈,让救护车返城取,70里羊肠山路又遇大雾,往返得四、五个小时,腹内在大出血,时间不等人,时间就是生命。我急中生智,首创腹血回输(肝血回输当时医学上尚极少论及,因有胆汁污染,10年后,文献认可了)。那一夜,我立病人身旁,“车水战术”,从腹内抽出来,过滤后再静脉输
入,共回输1700毫升,赢得了时间。手术,就在汽油灯下,完成了开胸肝修补,初战告捷。然当术后第11天拟出院时,并发胆道大出血,阵发性腹痛伴休克,再转回县院,三天保守观察,再二次进腹作肝固有动脉结扎,终愈。救回这命,花了1000元经费,故戏称“王一千”。这,在那个时代,那样条件,那种技术,是一奇迹。

另有一次是出诊东河乡,一位脾破裂,腹内大出血,病人不能搬动,也不可能有任何外援,只得就地就条件办。腹内血抽出来,无需抗凝(已去纤维蛋白,不凝,况且当地没有抗凝剂),就在临时“手术室”,完成了脾切除救人。我这生,这种模式,力救人命,从不推诿、退缩。


八、文革十年

巡回医疗后马不停蹄地来何湾,再创“备战医院”,工作热情依旧,如火如荼。把已学到的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手术做了,房子盖了,兴旺一时,誉满一方。这是66年,赶上文革风暴,我就在那“避风港”呆着,难得一个“世外桃园”,真的也就躲过一劫,保了平安。我历经“人斗”硝烟,肃反、反右、四清、文革......接踵袭来,尤其我这非无产家庭出身,更是矛靶。一出校,就有同学被打成“右派”,成为“阶下囚”十几年。我在乡野游弋血防,躲过这一劫。文革暴风骤雨,我在何湾,“造反派”本拟对我抄家,消息走漏,我把所有“字迹”(日记、文稿),包括祖传《李老夫子遗墨》统统放进洗衣桶里,上面放上湿衣,趁晚黑捎到塘边,将其和泥揉成团,扔入池塘,“消尸灭迹”,终于逃过文字狱。我于社会,无争无求,却也如履薄冰,所幸大智若愚,终成“漏网之鱼”。

1967年夏秋,著名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二个年头。武斗割据,无端格杀,交通中断,完全是无政府状态。县医院“扫黑线”造反派也去全国大串联,关门停诊,守“家”的另一派“批联部”就让卫生局将我从何湾医院调回主持外科开诊。社会俨然成了战场,战就有死伤,死者已矣,伤者要救,我,一个“名”外科大夫,遂成了两派网拢要员,是两派都保护的少有的人物。格斗乱伤,子弹、炸药更是不长眼的,管你医学上什么科、什么系,所以脑
外、胸外、普外、骨科、血管外科、妇产科......都得涉足。子弹穿肺的,穿肝的,穿血管的......无法转院,也不得会诊,生死在我。当然是认真的,救死扶伤是天职,唯一老师是书本,多次“破冰之旅”,练就“多面手”,取得好疗效,令声誉雀起,是外科征途中坚实的一步。记得武斗正酣时,出诊在人家大桌上作一剖腹产,也救了两命。

68年我任外科负责人,过劳和透支尤为明显。除了白天上班外,晚上睡前总要去病房看一下,班外急诊是家常便饭。就是那一年冬天,一连17个晚上10点以后起来急诊并手术通宵,往往一夜要连做胃、脾、胆三台手术。直到来芜前我一直维持在55公斤体重,好在没闹出大毛病来,但耀桂却为此(亦常夜以继日地伫立在手术台上)英年早逝,付出了沉重代价!报端呼吁:中国中年知识份子共同面临健康危机!而我是幸运的例外。

76年7月28凌晨,唐山大地震(里氏7.8或8.2级),官方统计死24万,伤者多倍于此,古今中外罕见。在毛“自立更生”狭隘民族主义指导下,断然拒绝一切外援。实际上中国当时是“一穷二白”,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全国动员,“政治任务”,赈灾抗震。8月2日,我被召来芜,受命第一批赴唐山,抗震医疗。我挟着席帐衣巾,重现当年(53年)来芜考学时“风采”。全市三人,义无反顾,往震区去。这对我,似乎回到73年:援外医疗队,赴南也门。当年官方训话:无私援助第三世界,是国际主义义务,责无旁贷,荣光器重。现在是全国性政治任务,当然亦无话可说,虽然不但劳苦,而且危险。我正值中年,“名”贯市县,极易靶中,以当时的“政治”头脑,确也自认荣耀。就在出发的当晚午夜,来电:中央决定,伤员南下,医生就地待命。接下来我被委任为抗震医疗队长,重组25人医疗骨干,落点峨桥,繁昌再配25人后勤和保安,任务是接收地震伤员100人。这个队,除我外,还有副队长三人,指导员、副指导员各一人,市、县直接领导。将这个镇的学校和旅社全部腾出来,开病房和
住宿。几天后我带三人去南京车站,上卫生专列,选定我队伤员。车至峨桥站,50米一台拖拉机发动当路灯,几百民工,担架抬下来,送入“病房”,进入医疗阶段。一切吃、住、医由政府包下来。我将几位年长医生和女同胞安排进仅有的几所旅社,我及若干年轻人,都是“打游击”,那仍是“艰苦创业”年代。经过努力,园满完成任务,2、3月后伤员康复,逐一送返原籍。这旷世大地震,有我一份奉献。


九、家庭亲情

58年,头生子出生在南陵县黄塘乡古吁一间社屋里,五斤四两,早产。当时我们还真怕这“先天不足”带来后果,还好,后来生长,证明无碍。那年代,没有产前休息,我们在搞血防粪检,住在一个闲置的社屋,空荡荡的,无任何生活设施,安张铺,就是“家”。由于成天流动劳累,导致早产,届时,来不及了。我去奎湖街,找来一个接生员帮忙,好在我自己还可“把舵”。然后抬母子回黄暮血防组的“家”做月子。此前有准备,外婆已接来,安顿好,我还得“出征”上岗。产假后回县医院,开始安定。

在我和耀桂成家最初二十几年,虽然我们俩人都是响亮医生职业,而且主持外科、妇产科工作,然而每月收入就是89元(我46,耀桂43),维持三个孩子加岳母六口人生活,也仅糊口而已。直至供两个儿子同时上大学时还是如此,这时学生伙食标准是每月15元,我的46元工资也就三一三十一,每人15元(他俩在校还有点助学金)。一代人的时光过去了,他们俩还同样是我当年上学时供给饭费为标准!衣服总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改了老三穿,破了再补。老二上初中还穿妈妈的女式大襟衣。直到他在京读研还穿补丁裤和旧棉纱背心,好在培养了他们一生勤俭美德。我第一次有皮鞋是在工作10年后,第一次带手表是64年91元买的(相当于我两个月工资全额)。直到80年代孩子们都上大学了,家里才有一台黑白电视(450元)和一台五羊电风扇(135元):这两样就是我一年多的工资收入,算是步入“现代化”了。早在63年以25元买过一台旧的多波段交流收音机,可收短波外台,暗自迷恋,常听到深夜,茅塞顿开。这段人生养家主要时段(上养老下养小),一个夫妻都是主治大夫的家
庭,竟然拮据如此!这是毛时代长期经济短缺的印证。

缅怀岳母:三个孩子都是外婆一手捧大的,时值三个小人全要大人呵护时,父母要“拼命干革命”,经济又拮据,外婆的功绩,不可磨灭。岳母徐天青是一位和霭慈祥的老辈,58年起直至73年过世,全程管了这个家,付出了全部心血。

84年4月30日,耀桂胃癌病故,是我人生一个大“坎”。人去楼空,触景生情,满目凄凉,如何应对,百无良法!三子女皆已工作、深造在外,一合计,走为上。先调女儿来芜,我经努力,85年9月调来芜湖长航医院(一个主治医生调出,要县常委、市人事局批准才行,也不易),如愿以偿,终于达到移居这一从小就仰慕的芜市,也方便了孩子们来家探亲,对全家人是件大事。再在孩子们的规劝下,闰月坦顺地走进了我家,为我分忧,为家解难,对孩子们也表达了关爱。小儿子更是聪慧懂理,重组新家,没费事劳神,顺理成章。没过一年,经原南陵书记热心帮助和疏导,闰月也顺利从南陵妇联调来长航公司。86年底公司又分给我家一套三室一厅79平米房子。公司有规定:分房对象需具五年企业工龄,而我还不到一年,又是网开一面,缘自我的工作业绩。(“一把手”出面说:“破例”责任,本人承担)。一分钱不花(也无钱可花,两个人工作近30年的家底就是2000元!)住进了红梅新村,再次安居乐业,闯过人生又一坎。

96年趁孙女出生之机,我远涉重洋,从上海直飞温哥华探望老二一家。飞行也就八小时,倒是进关办手续花了五小时,那时也没手机,内外不通,害得儿子在机场出口处目不转晴地盯着,怕我走失。随后的两个多月里,三个大人“管”一个小人。除了儿子有时开车带我出去观光,我也常独自游览,带上零钱、地图、相机、字典,上公交或空铁(Skytrain),从始至终,纵贯东南西北,各边各角,还去维多利亚岛世界植物园,饱览异域风光。

我唯一的胞兄名实,2001年12月6日上午9时不辞而别。如今信息交通便捷,一小时的车程,却未能谋面告别,痛失最后伺奉机会,终身惋惜!但也是福,走得利索,少了临终痛苦。享年75岁,终于心肌梗塞。手足分离,情伤难惴。从我四岁记事起,脑子里就一直有哥哥影子,挥弗不去。兄弟俩相扶一生,一切人生轨迹,都有哥哥点拨......我也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嫂常说:“你哥哥要你头你都会给他”,寓意我什么都会随他意的。哥哥后来安居在一中和侄儿立足于地区医院,有我不灭功绩。和父亲一样,哥哥没有上过任何外校,没交过一元学费,也跟小学阶段的我一样“半工半读”,在自家学堂自成人才。44年18岁就在三山小洲江坝红区(当时有日、国、共三方拉锯占领,五里外三山街就是日军的,而江坝是新四军的)小学任教 ,后一直从事中小学教育。56年他30岁时出任平铺中心学区校长,晚近20年居然进了县最高学府-繁昌一中,任地理和语文中级老师,也有他传奇而耀眼的篇章,还留有大量文史资料和杂文。他年轻时英俊、洒脱,乐器遍涉,歌喉亦十分动听,水性特好......但病魔长期缠身,钩虫病、肺结核使他耗失10年多黄金时光,还经历各场“人斗”折腾,所幸躲过来了,过着清贫“先生”生活,但胆战心惊一生。


十、养儿育女

从我家里出来的小孩,不但没受过打骂,连委屈也不给,我从来就不信“棍棒出孝子”、打骂出人才。即便是不懂事的小孩,打骂无异于“弱肉强食”,他无力反抗,心理上种下“逆反”阴影,有害无益。我的这个观念符合西方文明国家规范(在西方,打骂孩子是犯法的),在国内却难能可贵:我们所见,包括左邻右舍,打骂孩子乃家常便饭,很多时候,大人在外生活压力大,回家拿孩子撒气。

养儿育女确实辛苦。60-70年代,暑夏特热,入夜,斗室闷燥(24平米),蚊虫成堆,上床入帐,似蒸笼、像桑拿。热、蚊逼人出室纳凉,不过午夜不能进屋。苦在做父母的,要不停地以笆蕉扇,给三个孩子驱热赶蚊,真是精疲力竭,困极了自己迷迷糊糊的,也还在做那机械动作。尽管如此,下半夜仍然人多长汗多长,痱子长满身,甚至疖子也来光顾,这样光景,令今人如何想及!

66年全家去河湾,一年级的老大,幼儿中班的老二,一起进何湾小学一年级。这是第二学期,老二一进去,茫然无措,上课云里雾里,回家作业也不会做。帮帮忙,还好一个月下来,跟上了,期终,老师居然让他升级。如此,他们弟兄俩就此同级上学。小女五岁,也因没有幼儿园,只得也上一年级,他们仨各差两岁,老大、老二上二年级,老三上一年级,一路优等生(有时叫“五好战士”,“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等)。

在那宣扬“长大要当工农兵、书越读多越反动”的时代,劳动最光荣,三兄妹都去当过征粮“协助员”、马路工,这还因我在社会上有点“地位”,才能挤上。76年暑假,老大老二已“完成”中学学业,闲在家感到无聊,吵着要打工。我发挥社会“能量”,安排老二去峨岭、老大去丫山,做征粮员。大热天,闹地震,一个人在乡下生活,吃的,睡的,还有蚊子,可以想见,是一场意志磨炼。两个月下来,老大拿到40元工薪,第一次啊,也接近我的一月工资了,回城返家,走15里地到何湾上车。几个同行吃顿饭,出于义气,显得大方,“我请了”,掏出工资买单,其余的裤袋一塞,上车就迷迷糊糊睡着了,也因前一晚“抗震”没睡好。好了,一下车,钱全没了,两个月全部“劳动价值”,水漂了,他是多么懊恼。我们家长倒是没有丝毫埋怨,接下来,为了散心,独自来到繁昌,先在堂兄钢铁厂里干了半天抬石小工,受不了,再到峨桥我的抗震医疗队,我是队长,无暇顾他,安抚一场,打发回家。

那个年头,无论大人小孩,前途何在,一片茫然!随波逐流,随风漂荡。正值中国文革后期,以学工、学农、学军为时尚,大学停办关门,唯一出路是下放农村,到“广阔天地”,当新式农民。老二年龄不够,可以缓一年,但也“吵”着要走,到更艰苦的地方去,接受再教育,练一颗“红心”。于是由我来谋划,找来一山一圩、一南一北两位区委书记,周密安排,一烟墩,一东塘。知青送行那天,全县集中,敲锣打鼓,披红戴绿,专车欢送。老二小,自立差,不放心,由父母护送,打扫清点,安个“新家”(三个同学一起组成新家)。第二天再去东塘看老大,他已上工了,在给队长当小工砌砖,一身泥,满身汗,苦、累,经得起。后来,他放牛、栽秧、割稻、锄地。他吃的是“派饭”,东家总当“客人”待,从春耕到秋收,干了一个农业周期,极少回家。几周后再去看老二,他全身就是一件小裤衩,光脚、赤膊,也不戴帽,晒的一身黑。他白天上工锄地,晚上听英语广播(从家里带来一个交流电收音机),单词写在胳膊上,工余时可背背,说明“心”还在读书。一天挣来的工分,难保一天伙食,吃,是三人小家自己轮值烧。盐水汤就是菜,赤脚可在山上挑水,那脚底扳可赶上当年的我。也做了一个农业周期,从不离队,是当时教育的“功劳”和“大环境”使然。

按《参考消息》透风,我敏感地意识到,高考可能到来。三秋以后,新学期开始之初,我找来两边“监护人”(区书记),一商量,决定让他俩去公社中学当“代课教师”,目的是能给一个备考的环境:他们在中学时,当时的时势,高三已经取消,两年制高中一多半在“学工”、“学农”、“学军”,文化课训练薄弱。果然,这设计是“英明”的,一边教书,一边复习,还有近水楼台的老教师在侧,大量收集高考资料,背水一战,全力以赴。一学期下来,这年春季,开始了文革10年来首次高考,不管如何,我们是有备而来。相比之下,略处优势,加之平时学习功底,结果,在积压十年的高考大军中,两人居然双双中榜。可惜,老二发挥不好,也缺乏考场经验,一场语文是一篇作文,两个任选题,他花了一半时间,成了,再做另一篇也行,可徒劳,审题、切题也欠准,结果得了50分(他的语文实力本可放心的),把总分拉下去了。加上因加试英语而“吃亏”,取在师大一个教学点,他本人和家里都为此而惘然若失。但总归俩人一道中榜,而且都是本科,他们那届四个班200人也就取了四人!我们家就是两个,成为南陵号外新闻。可老二委屈伤心,挥泪不止。内外氛围显得那么不协调,连老大取在第一志愿也不敢“得意”,怕触伤老二。我劝老二:总是本科,上学去,不耽误时间。老大如意进了南航自动控制系。他是独自上学的,有点“闯”的精神。在南京中华门下车,背着挎包,直奔学校,新生接待处派一辆车给他,去车站拉回行李。他办的利索,也是第一次独立出门啊!而老二则有点“胧”,我只有全程护送,安排到位,一看他那班30人,也都不凡,彼此彼此,由此稍安。果然他们这帮人,“低着头进来,昂着头出去”,后来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誓言,大多读研或在大学任教,有的还进了“顶级”大学或研究所。老二毕业后,留校未成,一时受挫。一年后进京读研,计算语言学专业,是前沿学科,考时跨三个专业,要文科的语政、理科的数学及两门外语,当时很少人能适应。这是他人生一个“大步”!三年后他留社科院,得心顺手,如日中天。91年赶上出国末班车,取得“中英友好奖学金”,在英、加攻读学位,博士阶段以后来美艰苦创业,不到八年,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均取得骄人成就,发表论文数十篇,赢得18项美国政府研究项目,涉及经费千万美元,开创一片新天地。踩过荆棘、踏平坎坷,功到自成。

女儿高考落榜,物理竟考23分,要是添上10分,也就取了,而她高中物理竞赛曾是第三名呀。也许是压力太大,或者是逆反心理,一边高考一边床下放着小说书不松手,心不在焉。还好,81年银行招干,全县切高考录取后四人,她入围,一决策,让她去。以干部身份就职于工行。现实证明,这是不错的选择。后来她发奋,在职学了两个大专,按本科学历立足于社会。如今,是会计师,一直在银行办公室工作。这是我们家高考中唯一的一个意外,歪打正着,也走出一条路来。正好,幸亏留下她一人在我身边,晚年有个指靠,有个随叫随到的人,心里踏实多了。

小儿小学三年级转学来芜,一路顺风。94年师大附中高考状元,617+5分(市三好学生5分),科大主动上门:“任选专业,保证录取”。没费事,上了科大计算机系,5年制。上海工作一年多,去英国曼大读硕士、博士5年,游弋于世界计算机论坛,继老二之后又一个全球性科技人才。他,除了机灵聪慧,为人也温顺知理,充满亲情孝心。


十一、宝刀不老

来芜湖长航医院,对我是只得“吃老本”了,凭藉老本,应付裕如。用院长的话说:“你给我院挑大梁”。虽然也有两位年长医生,但还是我统揽了“手术台”。三个月下来,这年底被全院候选“人大代表”,本院及本公司职工、家属纷纷慕名找我手术。88年经交通部高评委评审晋副主任医师,95年经省卫生厅批升“主任医师”这一顶级职称。同时,我是本系统高、中、初三级职称评委,借此,以高评委身份,我南下广州(深圳),北上秦皇岛(锦州、山海关、北戴河、北京),以及万县(长江三峡)、桂林等地,履行“高知”职责,亦饱览祖国风光。

来芜20年,虽主要是吃老本,因为交流机会多了,博取众家之长,见多识广,获益亦丰。这段时期,科技飞进,技术、术式和器具、材料快速翻新,如吻合器、疝补片、骨科人工关节等,我们这代人大都没能跟上,然我却未掉队落伍,与时俱进。凭着“老本”和声誉,手术遍及几十家医院,或兼其顾问,给予辅导和支持,院外手术远逾院内总和。借着频频出诊,让我有机会开车过万公里,手术、开车成了我的“享受”,为此,我宁愿“劳累”,施益于病人及医院。不过,近年来,我国医疗环境不佳,医患纠纷频发,我主动“收紧”和“慎待”,然仍对真心求援或手术台上求助,还是应诊,深夜几十里外出诊,也在所不辞。台上救人,功德千秋!

我的从医征途上,不可忘却的两位老师是许竟斌和闵梅先。许是全国著名的骨科前辈,53年《外科学报》编辑,后来的骨科杂志编委。73年骨科进修班跟他一年,让我在全省骨科界成为一员,参与他们的历届学术活动,基本做遍骨科各类手术。他的艰苦创业和任劳任怨服务精神,是我永恒的榜样。闵是我普外、胸外开导老师,他的学术风范和领导艺术以及手术风采,令我闭目不忘。尤其在我调动来芜时,他出于“惜才”及同情,诚留我去他的医院,皖医二院。他当时恳切的肺腑之言和赤诚之意,我没齿难忘。他说:“听说你去长航医院?职工医院不是干事的地方(指行医、手术),你来这,现在是省院,后去前景光明。这边院部、人事局、卫生局都由我来办,你放心好了”。良师益友,心存感激!

电脑,这个现代文明精华,让我赶上了末班车。在我们这辈人中,用上它的,寥寥无几。我好在处于“电脑之家”,三个儿子及儿媳,都游弋于机算机浪涛中,并且都是有头有眼的人物。我在他们的“陶熏”下,走进这个“世界”。尤其是小儿上科大二时(计算机系),就给我配置了一台电脑,386,硬盘0.85G,从DOS用起,现在这台是奔腾,80G,Windows XP。英文我通一点,可读可写“初级”,用五笔、拼音可打中文。用它写论文、通讯、看新闻、搜索资料、打游戏、看图片和录像(CD、VCD),受益匪浅。使人生多了一个“消闲”有趣的去处,更让我与远在天涯海角的子女们随意“见面”,自乐陶陶。

最新消息:外孙中考,668+3分(满分720丢52分),进市重点学校。大孙女亦取省示范高中。小孙女在美读小学,全班第一,升四年级。孙儿辈健康成长,捷报频传,足另人欣慰。

《长江航运报》2001-2-20第四版“人物春秋”有对我的专访“晚霞在燃烧”,记述我其人其事。说我“15年前,从南陵县医院调来长航医院时,已是闻名遐迩的外科‘一把刀’,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人不老,仍执着。顶着头衔和光环,视实惠而不见,退休后一干又是5年,李名杰用手术刀挽救了一个个生命,至今宝刀不老,献余热于人民。他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

2005年仲夏


附录


李咸升、李应文、李应会等:《李老夫子遗墨》
老爸:【人生记忆:立委母传略(兼家史掠影)】
老爸:【晋升主任医师述职报告:我的外科生涯】
立委:【朝华午拾:《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
立委:【朝华午拾:父亲的行医生涯
立委:【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 】
《长江航运报》2001-2-20第四版“人物春秋”:【晚霞在燃烧】

【关于舆情挖掘】

【喋喋不休论大数据(立委博文汇总)】

【新智元笔记:再谈舆情】

舆情挖掘系统独立验证的意义

【社煤挖掘:雷同学之死】

《利用大数据高科技,实时监测美国总统大选舆情变化》

世人皆错nlp不错,民调错大数据也不会错

社媒大数据的困境:微信的风行导致舆情的碎片化

从微信的用户体验谈大数据挖掘的客户情报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疯传柴静调查,毁誉参半,争议趋于情绪化

奥巴马赢了昨晚辩论吗?舆情自动检测告诉你

全球社交媒体热议阿里巴巴上市

到底社媒曲线与股市曲线有没有、有多少相关度?

再谈舆情与股市的相关性

【『科学』预测:A-股 看好】

舆情挖掘用于股市房市预测靠谱么?

大数据帮助决策实例:《走进“大数据”——洗衣机寻购记》

【社媒挖掘:外来快餐店风光不再】

【社媒挖掘:中国手机市场仍处于战国争雄的阶段】

世界杯是全世界的热点,纵不懂也有义务挖掘一哈

【大数据挖掘:方崔大战一年回顾】(更正版)

【大数据挖掘:转基因一年回顾】

【大数据挖掘:“苦逼”小崔2013年5-7月为什么跌入谷底?】

【大数据挖掘:转基因中文网络的自动民调,东风压倒西风?】

【大数据挖掘:转基因英文网络的自动民调和分析】

只认数据不认人:IRT 的鼓噪左右美国民情了么?

继续转基因的大数据挖掘:谁在说话?发自何处?能代表美国人民么

关于转基因及其社会媒体大数据挖掘的种种问题

【美国网民怎么看转基因:英文社交媒体大数据调查告诉你】

【社媒挖掘:必胜客是七夕节情侣聚餐的首选之地?】

【社媒挖掘:大数据时代的危机管理】

测试粤语舆情挖掘:拿娱乐界名人阿娇和陈冠希开刀

【社媒挖掘:不朽邓丽君】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李开复老师】

【社媒挖掘:糟糕透顶的方韩社会形象】

社媒挖掘:关于狗肉的争议

社媒挖掘:央视的老毕

社媒挖掘:老毕私下辱毛事件再挖掘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一)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二)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三): 喜欢的理由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四): 流言蜚语篇(慎入)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五): 星光灿烂谁为最?

【社媒挖掘:成都暴打事件中的男司机和女司机】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陳水扁】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李登輝】

【社媒挖掘:馬英九施政一年來輿情晴雨表】

【社媒挖掘:臺灣政壇輿情圖】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臺灣綠營大佬】

舆情挖掘:九合一國民黨慘敗 馬英九時代行將結束?

社会媒体舆情自动分析:马英九 vs 陈水扁

社媒挖掘:争议人物方博士被逐,提升了其网路形象

方韩大战高频情绪性词的词频分析

方韩大战的舆情自动分析:小方的评价比韩少差太多了

社媒挖掘:苹果CEO库克公开承认同志身份,媒体反应相当正面

苹果智能手表会是可穿戴设备的革命么?

全球社交媒体热议苹果推出 iPhone 6

互联网盛世英雄马云的媒体形象

革命革到自身头上,给咱“科学网”也挖掘一下形象

两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的社会媒体形象调查

自动民调Walmart,挖掘发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日子不好过

【社媒挖掘:“剩女”问题】

【舆情挖掘:2013央视春晚播后】

【舆情挖掘:年三十挖一挖央视春晚】

新浪微博下周要大跌?舆情指数不看好,负面评价太多(疑似虚惊)

【大数据挖掘:微信(WeChat)】

【大数据解读:方崔大战对转基因形象的影响】

【微博自动民调:薄熙来、薛蛮子和李天一】

【社媒挖掘:第一夫人光彩夺目赞誉有加】

       Chinese First Lady in Social Media

Social media mining on credit industry in China

Sina Weibo IPO and its automatic real time monitoring

Social media mining: Teens and Issues

立委元宵节大数据科技访谈土豆视频上网

【大数据挖掘:中国红十字会的社会媒体形象】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财政悬崖】

【社媒挖掘:美国的枪支管制任重道远】

【舆情挖掘:房市总体看好】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米拉先生】

【社会媒体:现代婚姻推背图】

【社会媒体:现代爱情推背图】

【科学技术之云】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五【小方vs韩2】

【凡事不决问 social:切糕是神马?】

Social media mining: 2013 vs. 2012

社会媒体测试知名品牌百度,有惊人发现

尝试揭秘百度的“哪里有小姐”: 小姐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舆情自动分析表明,谷歌的社会评价度高出百度一倍

圣诞社媒印象: 简体世界狂欢,繁體世界分享

WordClouds: Season's sentiments, pros & cons of Xmas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一【吊丝】

新鲜出炉:2012 热点的社会媒体五大盘点之二【林书豪】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三【舌尖上的中国】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四【三星vs苹果】

社会媒体比烂,但国骂隐含舆情

肮脏语言研究:英语篇

肮脏语言研究:汉语篇(18岁以下勿入)

新年新打算:【社媒挖掘】专栏开张大吉

关于 NLP 以及杂谈

关于NLP体系和设计哲学

关于NLP方法论以及两条路线之争

关于 parsing

【关于中文NLP】

【关于信息抽取】

【关于舆情挖掘】

【关于大数据挖掘】

【关于NLP应用】

【关于人工智能】

【关于我与NLP】

【关于NLP掌故】

《朝华午拾》总目录

【关于立委NLP的《关于系列》】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立委NLP频道

立委NLP相关博文汇总

NLP University

【立委NLP相关博文汇总一览】

NLP University 开张大吉

《朝华午拾》总目录

余致力自然语言处理(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凡30年,其目的在求交流之通畅,信息之自由,语言之归一,世界之大同。积30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启蒙后进,普及科学,同心协力,共建通天之塔,因作文鼓而吹之。处理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关于 NLP 以及杂谈

关于NLP体系和设计哲学

关于NLP方法论以及两条路线之争

关于 parsing

【关于中文NLP】

【关于信息抽取】

【关于大数据挖掘】

【关于知识图谱】

【关于舆情挖掘】

【关于问答系统】

【关于机器翻译】

【关于NLP应用】

【关于人工智能】

【关于我与NLP】

【关于NLP掌故】

1. 关于NLP体系及方法论

【立委科普:NLP 联络图 】

【立委科普:自然语言系统架构简说】

【立委科普:自然语言parsers是揭示语言奥秘的LIGO式探测仪】

泥沙龙笔记:漫谈语言形式

Notes on Building and Using Lexical Semantic Knowledge Bases

NLP 迷思之四:词义消歧(WSD)是NLP应用的瓶颈

《立委科普: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立委随笔:通天塔不是一日建成的》

科研围脖:再谈查全率和大海捞针

与老前辈谈 NLP 及其趋势

【立委随笔:NLP 的童子功】

说说科研立项中的大跃进

中餐大厨和技术匠人

【李白对话录:谁无知呢?】

学科有高低,事业分档次

《泥沙龙笔记:沾深度神经的光,谈parsing的深度与多层》

【立委科普:语言学算法是 deep NLP 绕不过去的坎儿】

《OVERVIEW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White Paper: Overview of Our NLP Core Engine》

White Paper of NLP Engine

《泥沙龙笔记:deep,情到深处仍孤独》

《泥沙龙铿锵三人行:句法语义纠缠论》

《泥沙龙笔记:知识习得对本体知识,信息抽取对知识图谱》

【泥沙龙笔记:再谈知识图谱和知识习得】

【立委科普:本体知识系统的发展历程】

Notes on Building and Using Lexical Semantic Knowledge Bases

NLP 是什么,不是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

【新智元笔记:工程语法和深度神经】

【新智元笔记:李白对话录 – RNN 与语言学算法】

《新智元笔记:再谈语言学手工编程与机器学习的自动编程》

《新智元笔记:对于 tractable tasks, 机器学习很难胜过专家》

《新智元笔记:【Google 年度顶级论文】有感》

《新智元笔记:NLP 系统的分层挑战》

《泥沙龙笔记:连续、离散,模块化和接口》

《泥沙龙笔记:parsing 的休眠反悔机制》

【立委科普:歧义parsing的休眠唤醒机制初探】

【泥沙龙笔记:NLP hard 的歧义突破】

【立委科普:结构歧义的休眠唤醒演义】

【新智元笔记:李白对话录 – 从“把手”谈起】

《新智元笔记:跨层次结构歧义的识别表达痛点》

立委科普:NLP 中的一袋子词是什么

一切声称用机器学习做社会媒体舆情挖掘的系统,都值得怀疑

立委科普:关键词革命

立委科普:关键词外传

《立委随笔: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

【泥沙龙笔记:语法工程派与统计学习派的总结】

【科普小品:NLP 的锤子和斧头】

【新智元笔记:两条路线上的NLP数据制导】

《立委随笔:语言自动分析的两个路子》

Comparison of Pros and Cons of Two NLP Approaches

why hybrid? on machine learning vs. hand-coded rules in NLP

Why Hybrid?

钩沉:Early arguments for a hybrid model for NLP and IE

【李白对话录:你波你的波,我粒我的粒】

【泥沙龙笔记:学习乐观主义的极致,奇文共欣赏】

《泥沙龙笔记:铿锵众人行,parsing 可以颠覆关键词吗?》

泥沙龙笔记:铿锵三人行

《泥沙龙铿锵三人行:句法语义纠缠论》

【科普随笔: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科普随笔:NLP主流最大的偏见,规则系统的手工性】

再谈机器学习和手工系统:人和机器谁更聪明能干?

乔姆斯基批判

Chomsky’s Negative Impact

[转载]【白硕 – 穿越乔家大院寻找“毛毛虫”】

【新智元笔记:语法糖霜论不值得认真对待】

【科研笔记:NLP “毛毛虫” 笔记,从一维到二维】

【泥沙龙笔记:NLP 专门语言是规则系统的斧头】

【新智元:理论家的围墙和工程师的私货】

泥沙龙笔记:从乔姆斯基大战谷歌Norvig说起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2):乔姆斯基论】

【NLP主流的反思: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1):历史回顾】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3):皮尔斯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4):明斯基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5):现状与结论】

《泥沙龙笔记:【钟摆摆得太远】高大上,但有偏颇》

自给自足是NLP王道

自然语言后学都应该看看白硕老师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人工智能”

语言创造简史

Notes on Building and Using Lexical Semantic Knowledge Bases

【NLP主流成见之二,所谓规则系统的移植性太差】

Domain portability myth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科普随笔:NLP的宗教战争?】

Church – 计算语言学课程的缺陷 (翻译节选)

【科普随笔:NLP主流之偏见重复一万遍成为反真理】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发鲁棒性NLP系统

NLP 围脖:成语从来不是问题

NLP 是一个力气活:再论成语不是问题

立委围脖:对于用户来说,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科普随笔:keep ambiguity untouched》

【科研笔记:NLP的词海战术】

在构筑一个模型时,枚举法是常用的必要的强盗分类

没有语言学的 CL 走不远

[转载]为什么谷歌搜索并不像广泛相信的那样主要采用机器学习?

手工规则系统的软肋在文章分类

老教授回函:理性主义回摆可能要再延迟10几年

每隔二十年振荡一次的钟摆要多长?

【系统不能太精巧,正如人不能太聪明】

《泥沙龙李白对话录:关于纯语义系统》

【泥沙龙笔记:语义可以绕过句法吗】

一袋子词的主流方法面对社交媒体捉襟见肘,结构分析是必由之路

《新智元:通用的机器人都是闹着玩的,有用的都是 domain 的》

【新智元笔记:反伊莉莎效应,人工智能的新概念】

The Anti-Eliza effect, New Concept in AI

《新智元笔记:机器的秒杀人类和霍金的杞人忧天》

【新智元笔记:强弱人工智能之辩】

【泥沙龙笔记:强人工智能的伟哥测试】

重温AI历史上的思维实验:老外不会中文,正如机器没有理解

《语义三巨人》

【泥沙龙笔记:吃科学的饭,还是技术的饭?】

《立委随笔:人工“智能”》

人机接口是机器人的面子

《新智元:通用的机器人都是闹着玩的,有用的都是 domain 的》

【泥沙龙笔记:从民科谈到五代机及其AI历史与现状】

【泥沙龙笔记:吃科学的饭,还是技术的饭?】

SBIR Grants

2. 关于NLP分析(parsing)

【语言学小品:送老婆后面的语言学】

【一日一parsing:NLP应用可以对parsing有所包容】

泥沙龙笔记:骨灰级砖家一席谈,真伪结构歧义的对策(1/2)

泥沙龙笔记:骨灰级砖家一席谈,真伪结构歧义的对策(2/2)

【语义计算沙龙:巨头谷歌昨天称句法分析极难,但他们最强】

语义计算沙龙:parsing 的鲁棒比精准更重要】

语义计算沙龙:基本短语是浅层和深层parsing的重要接口》

【做 parsing 还是要靠语言学家,机器学习不给力】

《泥沙龙笔记:狗血的语言学》

【deep parsing 小品:天涯若比邻的远距离关系】

《有了deep parsing,信息抽取就是个玩儿》

语义计算沙龙:关于汉语介词的兼语句型,兼论POS】

泥沙龙笔记:在知识处理中,很多时候,人不如机

《立委科普:机器可以揭开双关语神秘的面纱》

《泥沙龙笔记:漫谈自动句法分析和树形图表达》

泥沙龙笔记:语言处理没有文法就不好玩了

泥沙龙笔记:parsing 是引擎的核武器,再论NLP与搜索

泥沙龙笔记:从 sparse data 再论parsing乃是NLP应用的核武器

【立委科普:NLP核武器的奥秘】

【立委科普:语法结构树之美】

【立委科普:语法结构树之美(之二)】

【立委科普:自然语言理解当然是文法为主,常识为辅】

语义计算沙龙:从《知网》抽取逻辑动宾的关系】

【立委科普:教机器识英文】

【立委科普:及物、不及物 与 动词 subcat 及句型】

泥沙龙笔记:再聊乔老爷的递归陷阱

【泥沙龙笔记:人脑就是豆腐,别扯什么递归了】

泥沙龙笔记:儿童语言没有文法的问题

《自然语言是递归的么?》

从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说开去

Parsing nonsense with a sense of humor

【科普小品:文法里的父子原则】

Parent-child Principle in Dependency Grammar

乔氏 X 杠杠理论 以及各式树形图表达法

【泥沙龙笔记:依存语言学的怪圈】

【没有语言结构可以解析语义么?浅论 LSA】

【没有语言结构可以解析语义么?(之二)】

自然语言中,约定俗成大于文法教条和逻辑

泥沙龙笔记:三论世界语

泥沙龙笔记:再聊世界语及其文化

泥沙龙笔记:聊一聊世界语及老柴老乔以及老马老恩

《泥沙龙笔记:NLP component technology 的市场问题》

【泥沙龙笔记:没有结构树,万古如长夜】

Deep parsing:每日一析

Deep parsing 每日一析:内情曝光 vs 假货曝光

Deep parsing 每日一析 半垃圾进 半垃圾出

【一日一parsing: 屈居世界第零】

【研发随笔:植树为林自成景(10/n)】

【deep parsing:植树为林自成景(20/n)】

【deep parsing:植树为林自成景(30/n)】

语义计算沙龙:植树为林自成景(40/n)】

【deep parsing 吃文化:植树为林自成景(60/n)】

【deep parsing (70/n):离合词与定语从句的纠缠】

【deep parsing (80/n):植树成林自成景】

【deep parsing (90/n):“雨是好雨,但风不正经”】

【deep parsing (100/n):其实 NLP 也没那么容易气死】

3. 关于NLP抽取

【语义计算沙龙:知识图谱无需动用太多知识 负重而行】

【立委科普:信息抽取】

《朝华午拾:信息抽取笔记》

泥沙龙笔记:搜索和知识图谱的话题

《知识图谱的先行:从Julian Hill 说起》

《有了deep parsing,信息抽取就是个玩儿》

【立委科普:实体关系到知识图谱,从“同学”谈起】

泥沙龙笔记: parsing vs. classification and IE

前知识图谱钩沉: 信息抽取引擎的架构

前知识图谱钩沉: 信息体理论

前知识图谱钩沉,信息抽取任务由浅至深的定义

前知识图谱钩沉,关于事件的抽取

钩沉:SVO as General Events

Pre-Knowledge-Graph Profile Extraction Research via SBIR (1)

Pre-Knowledge-Graph Profile Extraction Research via SBIR (2)

Coarse-grained vs. fine-grained sentiment extraction

【立委科普:基于关键词的舆情分类系统面临挑战】

【“剩女”的去向和出路】

SBIR Grants

4.关于NLP大数据挖掘

“大数据与认识论”研讨会的书面发言(草稿)

【立委科普:自动民调】

Automated survey based on social media

《立委科普:机器八卦》

言多必露,文本挖掘可以揭示背景信息

社媒是个大染缸,大数据挖掘有啥价值?

大数据挖掘问答2: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大数据挖掘问答1:所谓数据完整性

为什么做大数据的吹鼓手?

大数据NLP论

On Big Data NLP

作为公开课的大数据演讲

【立委科普:舆情挖掘的背后】

【立委科普:所谓大数据(BIG DATA)】

【科研笔记:big data NLP, how big is big?】

文本挖掘需要让用户既能见林又能见木

【社媒挖掘:《品牌舆情图》的设计问题】

研究发现,国人爱说反话:夸奖的背后藏着嘲讽

立委统计发现,人是几乎无可救药的情绪性动物

2011 信息产业的两大关键词:社交媒体和云计算

《扫了 sentiment,NLP 一览众山小:从“良性肿瘤”说起》

5. 关于NLP应用

【河东河西,谁敢说SMT最终一定打得过规则MT?】

【立委科普:NLP应用的平台之叹】

【Bots 的愿景】

《新智元笔记:知识图谱和问答系统:how-question QA(2)》

《新智元笔记:知识图谱和问答系统:开题(1)》

【泥沙龙笔记:NLP 市场落地,主餐还是副食?】

《泥沙龙笔记:怎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立委科普:问答系统的前生今世

《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人工智能聊天伙伴(1)》

《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可能的商业模式(2)》

《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两分钟定律(3)》

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QA 和AI,历史与展望(4)

泥沙龙笔记:把酒话桑麻,聊聊 NLP 工业研发的掌故

泥沙龙笔记:创新,失败,再创新,再失败,直至看上去没失败

泥沙龙笔记:parsing 是引擎的核武器,再论NLP与搜索

立委科普:从产业角度说说NLP这个行当

【立委科普:机器翻译】

立委硕士论文【附录一:EChA 试验结果】

社会媒体(围脖啦)火了,信息泛滥成灾,技术跟上了么?

2011 信息产业的两大关键词:社交媒体和云计算

再说苹果爱疯的贴身小蜜 死日(Siri)

从新版iPhone发布,看苹果和微软技术转化能力的天壤之别

非常折服苹果的技术转化能力,但就自然语言技术本身来说 ...

科研笔记:big data NLP, how big is big?

与机器人对话

《机器翻译词义辨识对策》

【立委随笔:机器翻译万岁】

6. 关于中文NLP

【新智元:parsing 在希望的田野上】

语义计算沙龙:其实 NLP 也没那么容易气死

【deep parsing (70/n):离合词与定语从句的纠缠】

【立委科普:deep parsing 小讲座】

【新智元笔记:词的幽灵在NLP徘徊】

《新智元笔记:机器的馅饼专砸用心者的头》

【新智元笔记:机器的馅饼(续篇)】

【新智元笔记:parsing 汉语涉及重叠的鸡零狗碎及其他】

【新智元笔记:中文自动分析杂谈】

【deep parsing:“对医闹和对大夫使用暴力者,应该依法严惩" 】

【让机器人解读洪爷的《人工智能忧思录》(4/n)】

【让机器人解读洪爷的《人工智能忧思录》(3/n)】

【让机器人解读洪爷的《人工智能忧思录》(2/n)】

【让机器人解读洪爷的《人工智能忧思录》(1/n)】

《新智元笔记:找茬拷问立氏parser》

【新智元笔记:汉语分离词的自动分析】

《新智元笔记:与汉语离合词有关的结构关系》

《新智元笔记:汉语使动结构与定中结构的纠缠》

《新智元笔记:汉语parsing的合成词痛点》

《新智元:填空“的子结构”、“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

【沙龙笔记:汉语构词和句法都要用到reduplication机制】

钩沉:博士阶段的汉语HPSG研究 2015-11-02

泥沙龙小品:小词搭配是上帝给汉语文法的恩赐

泥沙龙笔记:汉语牛逼,国人任性!句法语义,粗细不同

泥沙龙笔记:汉语就是一种“裸奔” 的语言

【NLP笔记:人工智能神话的背后是汗水】

【立委随笔:中文之心,如在吾庐】

汉语依从文法 (维文钩沉)

《立委科普:现代汉语语法随笔》

“自由”的语言学至少有三种理论

应该立法禁止切词研究 :=)

再谈应该立法禁止切词研究

中文处理的迷思之一:切词特有论

中文处理的迷思之二:词类标注是句法分析的前提

中文NLP迷思之三:中文处理的长足进步有待于汉语语法的理论突破

专业老友痛批立委《迷思》系列搅乱NLP秩序,立委固执己见

后生可畏,专业新人对《迷思》争论表面和稀泥,其实门儿清

突然有一种紧迫感:再不上中文NLP,可能就错过时代机遇了

社会媒体舆情自动分析:马英九 vs 陈水扁

舆情自动分析表明,谷歌的社会评价度高出百度一倍

方寒大战高频情绪性词的词频分析

方韩大战的舆情自动分析:小方的评价比韩少差太多了

研究发现,国人爱说反话:夸奖的背后藏着嘲讽

立委统计发现,人是几乎无可救药的情绪性动物

研发笔记:粤语文句的情报挖掘

《立委随笔: 语言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立委科普:汉语只有完成体,没有过去时》

《科研笔记:中文图灵试题?》

立委统计发现,汉语既适合吹嘘拍马亦长于恶意构陷

比起英语,汉语感情更外露还是更炽烈?

科研笔记:究竟好还是不好

《科普随笔:汉字和语素》

《科普随笔:汉语自动断词 “一次性交500元”》

《科普随笔:“他走得风一样地快” 的详细语法结构分析》

【立委科普:自动分析 《偉大的中文》】

《立委随笔:汉语并不简单》

语言学小品:结婚的远近距离搭配

中文处理的模块化纠结

【立委科普:《非诚勿扰》中是谁心动谁动心?】

曙光在眼前,轻松过个年

挺反自便,但不要欺负语言学!

当面对很烦很难很挑战的时候

创造着是美丽的

汉语依从文法 (维文钩沉)

《新智元:挖掘你的诗人气质,祝你新年快乐》

7. 关于NLP社会媒体舆情挖掘的实践

【语义计算沙龙:sentiment 中的讽刺和正话反说】

【喋喋不休论大数据(立委博文汇总)】

【新智元笔记:再谈舆情】

舆情挖掘系统独立验证的意义

【社煤挖掘:雷同学之死】

《利用大数据高科技,实时监测美国总统大选舆情变化》

世人皆错nlp不错,民调错大数据也不会错

社媒大数据的困境:微信的风行导致舆情的碎片化

从微信的用户体验谈大数据挖掘的客户情报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疯传柴静调查,毁誉参半,争议趋于情绪化

奥巴马赢了昨晚辩论吗?舆情自动检测告诉你

全球社交媒体热议阿里巴巴上市

到底社媒曲线与股市曲线有没有、有多少相关度?

再谈舆情与股市的相关性

【『科学』预测:A-股 看好】

舆情挖掘用于股市房市预测靠谱么?

大数据帮助决策实例:《走进“大数据”——洗衣机寻购记》

【社媒挖掘:外来快餐店风光不再】

【社媒挖掘:中国手机市场仍处于战国争雄的阶段】

世界杯是全世界的热点,纵不懂也有义务挖掘一哈

【大数据挖掘:方崔大战一年回顾】(更正版)

【大数据挖掘:转基因一年回顾】

【大数据挖掘:“苦逼”小崔2013年5-7月为什么跌入谷底?】

【大数据挖掘:转基因中文网络的自动民调,东风压倒西风?】

【大数据挖掘:转基因英文网络的自动民调和分析】

只认数据不认人:IRT 的鼓噪左右美国民情了么?

继续转基因的大数据挖掘:谁在说话?发自何处?能代表美国人民么

关于转基因及其社会媒体大数据挖掘的种种问题

【美国网民怎么看转基因:英文社交媒体大数据调查告诉你】

【社媒挖掘:必胜客是七夕节情侣聚餐的首选之地?】

【社媒挖掘:大数据时代的危机管理】

测试粤语舆情挖掘:拿娱乐界名人阿娇和陈冠希开刀

【社媒挖掘:不朽邓丽君】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李开复老师】

【社媒挖掘:糟糕透顶的方韩社会形象】

社媒挖掘:关于狗肉的争议

社媒挖掘:央视的老毕

社媒挖掘:老毕私下辱毛事件再挖掘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一)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二)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三): 喜欢的理由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四): 流言蜚语篇(慎入)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五): 星光灿烂谁为最?

【社媒挖掘:成都暴打事件中的男司机和女司机】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陳水扁】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李登輝】

【社媒挖掘:馬英九施政一年來輿情晴雨表】

【社媒挖掘:臺灣政壇輿情圖】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臺灣綠營大佬】

舆情挖掘:九合一國民黨慘敗 馬英九時代行將結束?

社会媒体舆情自动分析:马英九 vs 陈水扁

社媒挖掘:争议人物方博士被逐,提升了其网路形象

方韩大战高频情绪性词的词频分析

方韩大战的舆情自动分析:小方的评价比韩少差太多了

社媒挖掘:苹果CEO库克公开承认同志身份,媒体反应相当正面

苹果智能手表会是可穿戴设备的革命么?

全球社交媒体热议苹果推出 iPhone 6

互联网盛世英雄马云的媒体形象

革命革到自身头上,给咱“科学网”也挖掘一下形象

两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的社会媒体形象调查

自动民调Walmart,挖掘发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日子不好过

【社媒挖掘:“剩女”问题】

【舆情挖掘:2013央视春晚播后】

【舆情挖掘:年三十挖一挖央视春晚】

新浪微博下周要大跌?舆情指数不看好,负面评价太多(疑似虚惊)

【大数据挖掘:微信(WeChat)】

【大数据解读:方崔大战对转基因形象的影响】

【微博自动民调:薄熙来、薛蛮子和李天一】

【社媒挖掘:第一夫人光彩夺目赞誉有加】

Chinese First Lady in Social Media

Social media mining on credit industry in China

Sina Weibo IPO and its automatic real time monitoring

Social media mining: Teens and Issues

立委元宵节大数据科技访谈土豆视频上网

【大数据挖掘:中国红十字会的社会媒体形象】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财政悬崖】

【社媒挖掘:美国的枪支管制任重道远】

【舆情挖掘:房市总体看好】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米拉先生】

【社会媒体:现代婚姻推背图】

【社会媒体:现代爱情推背图】

【科学技术之云】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五【小方vs韩2】

【凡事不决问 social:切糕是神马?】

Social media mining: 2013 vs. 2012

社会媒体测试知名品牌百度,有惊人发现

尝试揭秘百度的“哪里有小姐”: 小姐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舆情自动分析表明,谷歌的社会评价度高出百度一倍

圣诞社媒印象: 简体世界狂欢,繁體世界分享

WordClouds: Season's sentiments, pros & cons of Xmas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一【吊丝】

新鲜出炉:2012 热点的社会媒体五大盘点之二【林书豪】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三【舌尖上的中国】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四【三星vs苹果】

社会媒体比烂,但国骂隐含舆情

肮脏语言研究:英语篇

肮脏语言研究:汉语篇(18岁以下勿入)

新年新打算:【社媒挖掘】专栏开张大吉

8. 关于NLP的掌故趣闻

【立委随笔:文傻和理呆的世纪悲剧(romance tragedy)】

【把酒话桑麻,MT 产品落地史话】

【泥沙龙笔记:从机器战胜人类围棋谈开去】

遭遇脸书的 Deep Text

泥沙龙笔记:创新,失败,再创新,再失败,直至看上去没失败

泥沙龙笔记:把酒话桑麻,聊聊 NLP 工业研发的掌故

【 IT风云掌故:金点子起家的 AskJeeves 】

今天的Ask.com

《语义三巨人》

《朝华午拾:在美国写基金申请的酸甜苦辣》

看望导师刘倬先生,中国机器翻译的开山鼻祖之一

【朝华午拾集锦:立委流浪图】

【立委随笔:流浪的概念网络】

【朝华午拾:安娜离职记】

知识图谱的先行:从 Julian Hill 说起 》

《朝华午拾:创业之路》

《朝华午拾 - 水牛风云》

《朝华午拾:用人之道》

《朝华午拾:欧洲之行》

《朝华午拾:“数小鸡”的日子》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朝华午拾:世界语之恋》

《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

80年代在国内,社科院的硕士训练使我受益最多

科研笔记:开天辟地的感觉真好

《朝华午拾:今天是个好日子》

【朝华午拾:那天是个好日子】

10 周年入职纪念日有感

《立委随笔: 语言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说说科研立项中的大跃进

围脖:一个人对抗一个世界,理性主义大师 Lenat 教授

《泥沙龙笔记:再谈 cyc》

围脖:格语法创始人菲尔墨(Charles J. Fillmore)教授千古!

百度大脑从谷歌大脑挖来深度学习掌门人 Andrew Ng

冯志伟老师以及机器翻译历史的一些事儿

《立委随笔:微软收购PowerSet》

NLP 历史上最大的媒体误导:成语难倒了电脑

立委推荐:乔姆斯基

巧遇语言学上帝乔姆斯基

[转载]欧阳锋:巧遇语言学新锐 - 乔姆斯基

【科普小品:伟哥的关键词故事】

不是那根萝卜,不做那个葱

【随记:湾区的年度 NLP BBQ 】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专业怕选错方向

据说,神奇的NLP可以增强性吸引力,增加你的信心和幽会成功率

【立委科普:美梦成真的通俗版解说】

【征文参赛:美梦成真】

【创业故事:技术的力量和技术公司的命运】

把酒话桑麻,再泡一壶茶,白头老机译,闲坐说研发

MT 杀手皮尔斯 (翻译节选)

ALPAC 黑皮书 1/9:前言

《眼睛一眨,来了王子,走了白马》

职业随想曲:语言学万岁

立委随笔:Chomsky meets Gates

钩沉:《中国报道》上与导师用世界语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钩沉:《中国报道》上用世界语发表的第二篇论文

贴身小蜜的面纱和人工智能的奥秘

有感于人工智能的火热

泥沙龙笔记微博议摘要

【泥沙龙笔记:没有结构树,万古如长夜】

【泥沙龙笔记:机器 parsing 洪爷,无论打油或打趣】

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洪爷求饶打油翁

我要是退休了,就机器 parse 《离骚》玩儿

《朝华午拾》总目录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立委NLP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