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是抢救文化遗产的第一步
屏蔽 |||

引用:
立委按:老爸从故去的大伯的收藏中找到了四大本《李应繁诗词》真迹孤本。自从我整理扫描家传孤本《李老夫子遗墨》以来,我似乎自然成为李家文化薪火的传承人,孤本交由我保管。于是,下一个文化工程就是植字上网,以利广为流传。文章千古事,可是过去很多有价值的文字失传了。如今,托现代科技之福,数字化永久保存已非难事。第一步是,拍照上网,业已完成。下一步植字编辑赏鉴,不求速进,每日一诗,持之以恒,必能功成也。关于李应凡的身世以及诗词的价值,请参见《李应凡诗词立委手抄本》以前上网的原按语。先睹为快者请看真迹孤本的拍照幻灯。
………..
下面的旧贴是我当年自己手抄的部分诗稿上网的介绍。这次得以一睹工工整整的善本,何其幸也。我大伯生前与李应凡来往密切,推心置腹,才有应凡叔伯把自己的手稿真迹存留我大伯(他的世侄儿)处的安排。也才有我今天的继承、保管和推介。我小学的功底欠缺,自感担子不轻,当兢兢业业,勤以补拙,不负前辈。~~~~~~~~~~~~~~~~~~~~~~~~~
《李应凡诗词立委手抄本》原按:
这是我的远房叔爷李应繁的诗词选集。与我爷爷三兄弟留守家乡从事乡村教育不同,李应繁年少时闯荡江湖,凭着过人才气,解放前也曾供职上层(曾任顧祝同抗日時期的秘書),有很多传奇故事。他是我见到的一个少有的乐观豁达的年迈智者。他尽管年衰背驼,但精神矍铄,态度谦和,手住拐杖,背负行囊,来去无踪,很有高僧仙道的风采。他出口成章,无处不诗,令我心折。26年前我在繁中教书的时候,从大伯处借来他的诗歌,手抄留存,现扫描上网,以为纪念。
《李应繁诗词》是他晚年生活的记录,走的是白居易的道路,差不多老妪能解,有些干脆就是顺口溜,风趣俏皮。不经意间见功力,这是叔爷风云一辈子以后返璞归真的自由挥洒。
摘自《李应繁诗词》真迹孤本上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15610.html
上一篇:李应繁诗文选 (油印本):植字(1)
下一篇:到底是谁威胁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