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操作系统”:世界是怎么搭建的?

立委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尼克老友,江湖上称尼克大师。他是计算理论家,红遍大江南北的《人工智能简史》作者。最近他在群内发了高论,谈的是计算主义世界观,笔记如下,或有启示。

1. 科学的“乌龟塔”:世界是怎么搭建的?

 (The "Turtle Stack" of Science)

我们通常认为世界是这样一层一层搭建起来的:

    • 人的心理活动,是建立在生物学(大脑结构)之上的。
    • 生物的生命,是建立在化学(分子反应)之上的。
    • 化学反应,是建立在物理学(原子、能量)之上的。
    • 物理学的定律,又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乌龟塔”:心理学骑在生物学乌龟上,生物学骑在化学乌龟上……一直往下。

核心问题是:最底下,驮着整个世界的那只“终极乌龟”是什么?

过去,很多人认为是数学或逻辑。


2. 新的“终极乌龟”:计算理论

(The New "Ultimate Turtle": Computation)

尼克的观点是,最底下那只乌龟不是数学,而是计算

    • 什么是“计算”? 这里说的“计算”不是指用计算器算数。它指的是一套最最基础的信息处理规则。就像电脑的CPU,它不关心你是在玩游戏还是在写文档,它只负责计算,即执行最底层的指令(0和1的变换)。
    • “存在就是计算” (To be is to be a Turing Machine):这个观点认为,宇宙万物,从一颗恒星的演化,到一个细胞的分裂,再到我们大脑的思考,其本质都是在进行某种形式的“计算”。万物都是一台“信息处理机”。而“图灵机”就是所有这些机器的最简单的、最通用的理论模型。
    • “万物源于比特” (It from Bit):这个观点与上面类似,认为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或能量,而是信息。我们所看到的实体世界,就像一个超高清的模拟游戏,底层都是由信息(比特)和处理信息的规则(计算)构成的。

所以,尼克认为科学的“乌龟塔”最底层应该是:计算理论 -> 数学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心理

计算的根基性在于:

    1. 数学是描述工具,计算是过程本质
      数学公式(如薛定谔方程)是静态的“说明书”,而宇宙真正运行的是动态计算——根据当前状态+物理规则,迭代出下一时刻的状态。就像CPU执行代码的过程比代码文本本身更底层。
    2. 图灵机的普适性
      当尼克说“万物皆是图灵机”时,是指任何物理过程都可被抽象为:
      `当前状态 + 输入 → 规则计算 → 新状态 + 输出`
      小到原子跃迁,大到星系坍缩,无非是“状态机”的规模差异。

3. “一片混沌”怎么变成“计算机”?

(How Does Chaos Become a Computer?)

问题是:“文明毁灭后,白茫茫大地,哪来的图灵机?”

尼克的回答是这样的:

    • “白茫茫大地”就是数据:我们看到的“混沌”或“随机”,本身就是海量的、未经整理的信息(数据)。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硬盘里存满了彻底打乱的0和1。
    • 能量驱动进化:只要有外部能量(比如宇宙大爆炸的能量、太阳的能量)做功,这些混乱的数据就会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
    • “计算机”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在所有可能的组织形式中,形成一套能够处理信息的规则(也就是一台“计算机”或“图灵机”)是最高效、最简洁的方式。这就像解压缩文件一样,一个好的压缩算法(一套规则)可以用很小的体积来描述非常复杂的数据。宇宙的演化,就像是在寻找描述自身的最短“代码”。而这套最短的代码,其本质就是“计算”。

这个观点引用了所罗门诺夫归纳 (Solomonoff Induction),我们不需要理解它的数学细节,只需要知道它的核心思想是: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最好的解释

所以,尼克认为,从一片混沌数据中“涌现”出一个能够计算的系统,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因为这是信息自我组织的最优路径。

“混沌即数据”的深层逻辑:为何必然涌现计算?

    1. 宇宙有内在的“可计算性”结构
      即使看似无序的热力学系统,其微观粒子运动仍由可计算的量子态演化支配(参见量子计算理论)。混沌是人类观察尺度的信息过载,而非底层规则的缺失。
    2. 所罗门诺夫归纳的宇宙学意义
      “计算是最简组织形式”是算法信息论的核心观点:宇宙的演化 = 寻找最短的“程序”生成自身。一片雪地看似无序,但其雪花形成的物理过程(水分子+温度变化的计算)比“逐个分子坐标”的描述更简洁——这就是“计算压缩”。即使文明毁灭,驱动雪花形成的物理规则仍在计算。

总结一下

    • 我们常人的观点:很直观。没有了人,没有了文明,世界就是一片没有意义的混沌。
    • 尼克大师的观点:非常理论化。他认为“计算”是宇宙的“出厂设置”或“操作系统”。即使世界看起来像一片混沌(白茫茫大地),那也只是最原始的“数据”。只要有能量,这套操作系统就会自动运行,将这些数据组织起来,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复杂世界。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计算过程。

简单来说,这是一场“世界是物质的”(我们的直观感受)和“世界是信息的”(尼克的理论推断)之间的科学哲学对话。这是一个带有哲学思辨的话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启发性。

根本分歧:本体论的革命

传统唯物主义

计算主义(数字物理学)

本质

物质/能量

信息+计算过程

规律

描述现象的数学

算法本身

混沌

秩序的缺乏

高复杂度的计算

意识

大脑的副产品

特定复杂计算的结果

关键启示:

计算主义的颠覆性

    1. 消解“虚无”
      即使人类消失,宇宙仍在运行它的“原程序”(物理定律作为算法),“意义”由计算过程本身定义,而非一定需要人类解读。
    2. 破解意识之谜
      如果意识是复杂计算涌现的属性(如神经网络),则AI可能具有意识——这是唯物论难以解释的。神经AI之父辛顿老爷子坚持机器可以有意识。

计算主义的挑战

    1. “模拟论证”困境
      如果宇宙是计算,我们如何证明自己不是某个超算中的模拟程序?(记得埃隆马斯克也说过,人类文明是模拟程序的可能性大于99%)
    2. 连续vs离散之争
      量子场论是连续的,而图灵机是离散的——两者如何统一?
    3. 自由意志的幻觉?
      如果思维是确定性的计算,自由意志是否只是算法复杂性的错觉?

 

发布者

立委

立委博士,多模态大模型应用咨询师。出门问问大模型团队前工程副总裁,聚焦大模型及其AIGC应用。Netbase前首席科学家10年,期间指挥研发了18种语言的理解和应用系统,鲁棒、线速,scale up to 社会媒体大数据,语义落地到舆情挖掘产品,成为美国NLP工业落地的领跑者。Cymfony前研发副总八年,曾荣获第一届问答系统第一名(TREC-8 QA Track),并赢得17个小企业创新研究的信息抽取项目(PI for 17 SBIRs)。

《“宇宙操作系统”:世界是怎么搭建的?》上有1条评论

  1. 此文深刻。图灵的Universal Automata 似乎也在说明这一点。 Universal 可以翻译为通用,其实也含有“宇宙”的意思。图灵发明的不是通用自动机,而是宇宙自动机。这与本文完美吻合。麦克斯韦妖的讨论,已经揭开了世界就是计算的。信息+计算=世界,是的!IBM科学家也论证了 擦除信息是需要做功的,符合热力学的熵增定律。Hinton的观点是人没有什么特殊的,如果 人有意识,那AI也有,但他不坚持认为AI和 人都有意识。更多的人认为,人如果有意识,也许是复杂系统的涌现现象。我赞同混沌是复杂计算。万物的运动,就是算法的过程。万物都是图灵机。计算本身就是所谓的“意义”,等价于“活着的意义在于活着”是一样的。加缪也认为那个幸福的人就是 《西西弗神话》中那个反抗荒诞的英雄做的工作,把石头推到山上,又再次滚到山底,他进行把石头推向山,这是徒劳的,但加缪认为他是幸福的,不是逃避选择寄托神,这种无意义的本身体现乐观和热情。目前我们的AI计算,还没有在时间尺度上反映神经元的计算,一旦预训练结束后,权重不再变化,而人类的神经权重是随时间变化的,姚期智问了Hinton这个问题,Hinton知道这是好问题,现在要考虑这种动态权重的变化,计算太复杂。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