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民为本? 屏蔽留存

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民为本?

屏蔽已有 2492 次阅读 2012-6-18 20:00 |个人分类:立委随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中国, 传统, 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

中国文化究竟是还是

一字之差,相距甚远也!人是单数,民是复数。民中有人,但往往不见人,所谓见林不见木。人众为民,但人的利益与民的利益往往不一致,与官的利益更是大相径庭。所谓大写的人,是现代文明彰显的概念,在蒙昧时代和前启蒙主义时代(中世纪),无论中外,“人”是难以为本的。

前几日发文和录像,由马老师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总结谈起,提到马老师总结“人为”也是中华文化传统之一,马上引起了老友的关于中华文化的大讨论。虽然文化大讨论在文人墨客和公知沙龙中大概议论了不知多少回合了,我以为记录下现时的讨论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现在的讨论涉及到时代的变迁,世界大势的演化,以及中外的场地差异,有了新的角度和视野。
斯坦福中文学校马立平校长在毕业典礼的讲话里强调中华传统文化   (780 字)     - 立委    06/11 17:34 (282294)

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人为..............",反了吧?
 
没说反。应该是名不副实。官为,君君臣臣才是现实。   (409 字)     - 立委    06/11 20:07 (282325)
日期: 06/11/2012 20:07:43

可是传统文化中确实两种说法都有, 譬如:
民为上,(皇帝老爷和社稷次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是官逼民反,造反有理。

 
民为本在中土有深长的思想积淀,无论正统还是在野,包括起义军,也包括中共上台前和后,一切为民都是响当当的从来都是政治正确的口号。彭德怀当年就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烤白薯。
曰: 人为,不是中国的传统价值,你整反了。
你举的例子都是民和官的关系,无论谁在上还 是下,仍然是官民关系,父子关系,都是社会关系,强调团体利益。
人为,强调的是个人价值,state and quality of being an individual, being self expressive, independent. 后者是西方文化的传统价值。眼下中土大力提倡“人为”,其实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民为”,符合传统文化和当下国家利益

人多指个体,而民则是多指群体。“人为”是说个人主义,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12/2012 00:19:50

民为”则是说集体主义。“人为”的潜台词是说法律 、制度等都要考虑人的感受,“民为”的潜台词是说当官的要想着老百姓。

人的社会实际上是三个要素:老百姓、当官的和制度。这三个“角色”凑成了一个人生舞台。一般人往往只是想到了二,其实现实当中的事情往往是三。只知道二,坐地就是傻子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我怀疑马老师提出“人为”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与政府改革派提出这个口号
作者: 立委 (*)
日期: 06/12/2012 11:06:37

有某种共通的因素。就好比古而有之的“假托圣言”,“为尊者(为咱中华)讳”。不应在字面上较真。

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场看,强调个人从来没有成为中国的传统,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也很难排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确实有人提出过类似的口号和主张,但是人文从来不是主流,没有世代传承。倒是民为具有深厚的 legacy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进步,人权和自由越来越成为普世价值的标杆。甚至中国政府、甚至国际上臭名昭著的一些独裁政府,都不得不至少在口头上表示赞成人权和个人自由,至少在受到人权指责时不得不竭力自我辨污。在这样的情势下,国粹主义者必然会声称个人自由和人权是中国古而有之的,以避免自己的尴尬,不仅是民族的而且是政治的尴尬。民粹主义的思维定势是,一切“好”的现代(西方)文明的物件和思想都可以在古老的中国发现源头,谁也别与中国争发明权和IP(什么东西中国没有过呢,说有易、说无难呢)。而政府中的民主派、自由派和改革派(赵紫阳温家宝这样的中共领袖)也会借这类披着中国成语外衣的西方个人主义口号,来渐行自由主义,以促成中国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和平演变。

在海外侨界的马老师自然也不例外,她一定会与政府自由派有同样的想法。即便中国文化没有这个这个人为的基因和现场,也因为它与世界文明准则的吻合,而欲宣传之、推广之。这对在美国西方文化和文明熏陶下长大的华裔孩子,提高他们的族裔自豪感,减少民族耻辱感(原罪),有很大的好处:wow,原来自由和人权在中国文化早已有之啊。

孔孟之道和传统文化确实有很多糟粕,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要打倒孔家店也是历史的必然,矫枉必须过正。但是,时过境迁,现在在海外,华侨回看中国文化就有完全不同的角度和感受,远香近臭,“看上去很美”,加上自己华裔背景的 association,这些都促使我们必须褒扬它,哪怕曲解也要吹捧它,宣传它。

斯坦福教育学博士出身的马老师总结中国文化非常认真,认真到有些迂腐的程度。他要用中文教学把传统文化通俗化,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效果也并不总理想,譬如,她强调多年的16字箴言,也考过多次,结果孩子们真正铭记在心的还是少数。象厚德载物这样诘屈聱牙的古训是很难灌输的,但她还一直在坚持。

马老师经过很多曲折,进入斯坦福,现在打拼出自己的天下,是一个有智慧也懂得结合实际的实干家。我非常尊重她。

Having said that,我还会建议马老师考虑把 “人为” 修改成“民为”,不要偏离中国文化的现场太远。至于政治家的假托圣言,高举人文的大旗,我是赞赏的,因为那是政治智慧,可以不拘小节。而且也符合浩浩荡荡顺昌逆亡,源之西方文明的世界大势。

马校长如是说
日期: 06/12/2012 15:35:54

立委:

你好!附上《中华文化巡礼》中《写给教师》篇,其中第二段解释为什么要用这十六个字来贯 穿整本教材的内容。另外也附上《巡礼 前言》供参考。

我编教材的过程基本上是:1)先定一个目标;2)然后在教学中对这个目标进行调整(此阶段常常是“做减法”);3)确定比较可行的目标(此目标往往略微高出教师、学生的水平一点);4)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达到经调整后的目标。

《巡礼》处在最后阶段。目前学生依然是对课本里介绍的具体内容比较感兴趣,如何进一步引导他们体会这些内容后面的精神,还需要我和老师们的努力,尤其是我如何把设计的构思"deliver"给教师。但是我相信这个过程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前面几段教材都是这么“磨”出来的。

我个人理解,张岱年先生提出“以人为本”,多少是和西方文化中“神高于人”的精神形成对照。这一点,教材里不宜展开,但是,在比较具体的层面上,比如中医、比如中国传统节日和健康的关系等,作了一点铺垫,学生可以多少感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人”的关注。

写给教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巡礼》通过“中国人的祖先”、“中华大地和中国人”、“传统节日”、“先哲和典籍”、“传统艺术”、“中医”、“生活和娱乐”、“中国与世界”等八个单元的 25 篇课文和 29 篇阅读材料,涵盖 50 多个专题,来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博大。然而 “博大”离不开“精深”。离开了对“精深”的体会,丰富的题材反而可能让学生感到杂乱无章,不得要领。

那么,究竟什么是“博大”后面的“精深”——究竟什么是在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呢?哲学家们从不同的侧面做过各种不同的阐述。我们拟从中选取既中肯全面,又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文化背景的作为这本教材的支撑。经过比较,决定以张岱年先生(1909-2004)晚年提出的,代表中华文化传统精神的四个基本观念——“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以和为贵”作为主体框架,并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自强不息”取代“刚健有为”。

本教材每一个单元和每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课本都会提醒学生思考和讨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及“以和为贵”这四个观念在该单元或该学期内容里有哪些体现,以期层层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另外,由于我们的学生是生活在海外的华裔青少年,祖先的中华文化和当下身处其中的海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关怀。教材第一课《前言》里写道:“中华文化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随着教学的展开,课本也将一再提醒学生对这句话作进一步的思考。

 
所以她的所谓以人为本是说中国的无神论传统
作者: 立委 (*)
日期: 06/12/2012 15:44:18

从这个角度,确实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突出的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却没有形成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国教,这是一 个异数。孔孟之道,是敬鬼神而远之,讲究修身养性,相当地世俗。

我原以为以人为本是讲的个人自由和人权,是张扬个性,保障少数派和个人的权益。这个角度只能是西方文明结晶,而绝不是中国文化传统。

马校长来函,所谓中华传统的以人为本 与人权自由不搭界,是相对于西方传统中的以神为本,以人为本等16个大字是从张岱年的总结而来。而 张岱年是从人神的比照来谈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583475.html

上一篇:风能太阳能属国有?
下一篇:1公斤水能浮起2公斤木头吗?

 

5  张天翼 庄世宇 武夷山 蔣勁松 zhanghuatian

发表评论评论 (4 个评论)

删除 |赞[4]蔣勁松   2012-6-18 21:40
很好的案例,值得研究!

删除 |赞[3]hangzhou   2012-6-18 21:20
以官为本。

删除 |赞[2]尚占环   2012-6-18 20:44
我看哪个都不是,是以统治者为本。

删除 |赞[1]张天翼   2012-6-18 20:27
谈谈俺的粗浅认识。“以人为本”这个说法是个好东西,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仁义道德体系里面肯定是出现得比较早的。但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仁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说一套,做一套。

发布者

立委

立委博士,问问副总裁,聚焦大模型及其应用。Netbase前首席科学家10年,期间指挥研发了18种语言的理解和应用系统,鲁棒、线速,scale up to 社会媒体大数据,语义落地到舆情挖掘产品,成为美国NLP工业落地的领跑者。Cymfony前研发副总八年,曾荣获第一届问答系统第一名(TREC-8 QA Track),并赢得17个小企业创新研究的信息抽取项目(PI for 17 SBIR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