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小城现况
我从出生到二十岁之前,也就是从五八年到七八年,二十年来我都生活在一个恬静、秀丽、破旧的江南小城—南陵县籍山镇,当年叫南陵县城关公社,它是县府所在地。
小城地处黄山山脉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交汇处,城的西边是起伏的丘陵,城的东边是一望无际的水乡平原。
对小城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不是那么完整和清晰,但老旧的小城总让我魂牵梦萦,无法忘怀,是铭刻在心中的烙印。
我的同学好友,我的少年童真,那纯朴的风土人情,那古旧的土墙破房,都是抹不掉的记忆。
尚未拆除的老旧街道
小城不大,当时城内人口约三万多,街道也是仅有一个十字型的街,分别叫东门、西门、北门、南门和十字街口,其中东西长约二公里多点,南北长不到二公里,尤其是南门街道很短,大约一百多米。
我家住在西门父母单位分配的平房中,那是一个大通道,房子很小,通道分割成两间房子和一个厨房总共大约三四十平方,没有厕所。地面是泥土地面 ,屋顶经常漏水,冬天屋子里很冷,房屋不保暖,四处透风。一般会生一个木炭火盆炉子,用以取暖,而且还根本不用担心会煤气中毒。
当年住的平房早无踪影,但门前两颗百年白果树仍在
当然家里要比学校教室暖和多了,学校窗子上连一块完整玻璃都没有,四外透风,中小学十年均如此。(全被学生砸碎了)我们一般从学校回来,双手双脚冷得发僵,立即去炉子旁,那真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小城有五所小学,两所中学。我上的是全县最好的小学,叫南师附小,后改名叫韶山小学,最后变成城关第五小学,现在据说又改叫籍山中心小学。这所小学基本上是县直机关和文卫单位的子弟学校,大家都是邻里街坊,都彼此相识,不同年级学生也常在一起耍闹。
不像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我们都是自己走去上学,不管刮风下雨,从就没有看见过那家家长去接送自己小孩。
小城有一个剧场和一个电影院,电影院在西门,离我家不远,剧场位于东门,就算比较远了。
剧场一般演黄梅戏,就是那几出样板戏,母亲喜欢看戏,总带我去看。我对剧场环境装饰和灯光很感兴趣,但对看戏一点也提不起劲来。我更喜欢看电影,只是当年电影不多,刚开始只有记录集锦片新闻简报,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门票倒不贵,新闻简报每场5分钱一张,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都是一毛钱一张,这几部故事片电影至少看了几十遍。
小城城东和城西各有一条小河,城中还有一条市桥河。
小河都不宽,不到二十米。
城东那条河叫漳河,我们习惯叫它为东门大河,是长江的支流,在芜湖市汇入长江。
漳河和前方的东门大桥
城西的河叫后港河,是漳河的支流,该河在城北汇入漳河。
后港河
不论城东的河,还是城西的河,当年都十分清彻,河水终年不断,河流婉曲细长,两岸青草依依,处处柳绿桃红。两河是小城子民饮用水源,默默哺育着小城的子民。当年有人用板车水箱拖东门大河河水沿街叫卖,可见其水质甚好。
在城东漳河与城西后港河交汇处的北门,有一个水运码头,这是过去小城通往外界的最重要渠道,但冬季枯水期是停航的。
每年五一到十一这段时间,我几乎天天都会去河中游泳,尤其喜爱东门大河,水质好,又是沙地,很适宜玩水。后港河也不错但水底是硬土质。
最不好的是城中的市桥河,这是一条横穿小城核心区域的断头的小河,河上有四座风格各异的石拱古桥,水底是厚厚的淤泥,沾脚又有腥臭味,故水质较差,无法饮用,但因离家近,也常去那下水游泳捉魚玩耍,小河边常见的是一群少妇在河边石阶上用木梆搓、捶、洗衣服。
市桥河
夏天我常常泡在河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它们承载了我青春的悲欢喜乐。
西门后港河的河岸有一种黑色的粘土,是我儿童时最爱。
我与小伙伴们常去河旁挖这黑土,用来做手枪等玩具。这黑土很粘,能塑成各种形状,晾干后又坚如石块和水泥,黝光发亮,做手枪尤为逼真。当年此土分布不多,也不成片,不知今天改造后的后港河岸还有此土不?
东门的漳河盛产河沙,小城的建筑用沙,当年全靠此河。包括我上中小学,它的运动场跳高跳远的沙坑的沙,都来自东门大河。而且是我们学生从东门大河一担一担,行走三华里多挑到学校的,几乎每年运动会前都会去东门大河挑沙数次。
市桥河的淤泥是很好的农家肥,每年冬天都有人抽干水,把淤泥挖上岸,然后运到田里。
小城四周有很多水塘,很多同学都喜欢去城外钓鱼、捕虾、捉黄鳝。我对这方面实在笨拙,天赋极差。第一次出去约鱼,是同学鲁干劲硬拉我去的,他还为我准备了鱼杆和诱饵,可一天下来,他收获满满,而我一条鱼也未钓上来,空手而归,所以印象极深。最有意思的是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离县城不远的水田田埂旁捉黄鳝,那是一个夏天的晚上,大家点着松木火把或打着手电筒,挽起裤腿,卷起袖子到田埂边捉黄鳝,一晚可捉一小桶呢。那年头黄鳝可是美歺,虽然我们全身是泥,十分疲困,但喜悦洋溢在脸上,总会各拿几条送回家里,改善了当年贫瘠的生活,也丰富了我们课外活动。
小城当年很破旧,小城街道都是土石子路,只有去党训班的路保留着过去的青石板路,城里没有路牌,也没有红绿灯。常见有人的端小板凳坐在自家房檐下,纳着鞋底做着针线活,然后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着。
小城以一层楼为主,偶尔有几处二层楼房,街道门面全是砖木结构房,木板揿在石凹中,可拆下。城内最高的楼是县委县政府大楼,有三层,但只是局部三层,呈凸型状。当年我们这些小孩特喜欢爬到这三楼平台上,常趁守门人不注意时,冲进大楼。在三楼平台上,我们沐浴着细风,俯视全城,顿时有种心潮澎湃的感觉。那种立足平台、展望中国、胸怀世界之豪情,现在的人很难感受到。看着眼前的小城,远处的小山,似乎体会到毛泽东当年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豪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解救全世界三分之二受苦民众的担子,历史的落到我们的肩上,我们责任重大。
小城的美食还是很多的,因为贫穷,一碗九分钱的光头面对我都是十分诱人的。小城的小吃很有特色,糍粑、油炸饺子、馄饨都与众不同,味道是别处没有的。臭干子拌香菜也是一绝,倒点香油,加点花生米,那真是味道好极了。更让人难忘的是五小门口的薄皮饼,一张炉具和一个圆盘夹,勺一匙水面粉放在那圆盘上,两个圆盘一夹放在炉具烤,一张细薄的圆饼就出炉了,那味道香、甜、脆,回味无穷。每天那炉旁便会招来一群小孩儿,一分钱一张,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大家舔着、啃着、笑着,充满童趣。
在我生活小城的这二十年中,小城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东门还是东门,西门还是西门,小巧玲珑,蕴含浓烈乡土气息。一辆破旧苏联轿车是县城唯一豪华车,是县委书记专车。我同学父亲是这车司机,让我们对她好是羡慕。大多数建筑都是解放前的,屈指可数的几个重大变化是,十几年的尘土飞扬的土石街路终于在文革末期简单柏油化。到了高中,小城不用下井下河挑水饮用,终于有了自来水了。城中医院在我小学时拆迁,准备建三层的门诊及办公大楼了。不过从我小学四年级建起,到我快进大学时,这栋非框架的三层大楼才落成,也算创造了一项奇迹。
小城很安静,也很纯朴,文革的大批判声音也未改变它那清秀的气质。大多数人还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鱼肉是一种奢侈品,能填饱肚子就是一种幸福。小城的人们每天或劳作或聊天或晒太阳,似乎满足这贫困的生活。我家条件算好的,有一辆破旧的二手自行车,还有一台二手家电,那是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当年是我们那一栋房子中唯一一台。(后期这种收音机就多了)大家都很关心国家大事,议论着世界,声讨美帝苏修,评议着他人水深火热地生活,唯独对自己生活现状没有满腹牢骚。清贫而又满足,是小城大多数人的现状。
小城以商业为主,没什么工业,整个城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才建有四个小工厂,即小化肥厂,小钢铁厂,农机厂和地区拖拉机厂。当我第一次看到那钢铁厂高耸的烟囱时,我为我的祖国工业突飞猛进的成果由衷的感到骄傲。正如毛主席所言: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生活在毛泽东时代的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青少年,那是多么大的幸福呀。我们总是很容易满足,总是很相信宣传,总是充满原教旨式的自豪感。
小城只有一个公园,叫中山公园。在小城民众的心目中,它很神圣。其实那个公园算不上是真正公园,只是三百米跑道的一个小小运动场,但却是小城唯一的空旷之地,小城的大型集会都在此进行,算是小城的天安门广场。
小城没有什么古迹,也没有什么风景,老的夫子庙毁了,城中的一个古塔也推倒了。文革破四旧时,一切封资修的东西都属摧毁之列,小城也不例外。仅有的一点点古建筑也随着那高亢歌声中被被拆除破坏。
虽然没有了古迹,也看不到风景,但小城仍质朴可爱。
小城有土城墙,有护城河,有黄黄的油菜花,有青青的水稻田,江南的小城,总给人无限的遐想。有雨巷的韵味,有水乡的特质,而这就是我魂梦相萦的小城。
自从上了大学离开小城,一晃四十年了,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如今小城早已变了模样。宽阔的大街,鳞次栉比的高楼,各种店铺,来来往往的汽车,匆匆的行人,变化之大,让我惊讶。
我心中的小城在哪?小城变成城市,曾经的小城,曾经的记忆,随着岁月流逝已无踪影了。
它已不是我那个小城了,只有我心中,永远有一个宁静的小城,在梦中。
https://liweinlp.com/?p=12048大美南陵
外一篇:
迎着阶级斗争风雨茁壮成长
一九七六年三月,南陵中学组织师生成立创作组,仿《东方红》,集体创作大型音乐舞蹈组歌,即所谓的大联唱。创作人员中只有两个学生,我和陈琳,其他都是老师。我高中语文老师,北师大毕业的魏青平和我初中语文老师,校团委书记高发荣两人负总责。我的任务比较重,有三个东西要写,我把其中词表演和歌词交给我弟弟,请他帮忙替我完成,我自己只写了一个小韵白剧。后因唐山大地震等原因,大联唱未能如期上演。“四人帮”刚粉碎不久,在下放的农村,我就把韵白剧稍作改动,起名《校园的风波》,参加县文化馆组织的全县文艺会演。
迎着阶级斗争风雨茁壮成长
(南陵中学教育革命大联唱)
- 序曲
合唱: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
二.文化大革命前后的斗争
1.配乐造型诗朗诵:控诉十七年
2.领唱齐唱:春风赞
三.批林批孔当闯将
1.齐唱舞蹈:批林批孔当闯将(大批判场面)
2.群口词:批林批孔小分队
四.教育革命新花放
1.女声独唱:教育革命新花盛开
2.齐唱舞蹈:我的好课堂
3.群口快板:小小炼油厂
4.表演唱:夸夸红夜校的小老师
5.安徽琴书:好教员
6.韵白:我们的农场
7.齐唱:军训凯歌响四方
8.对口词:为革命而锻炼
9.二重唱:我是光荣的宣传员
10.对口词:和工农兵一起学理论
11.舞蹈:学习雷锋见行动
12.诗表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五.反击右倾翻案风
1.活报剧:把奇谈怪论脚下踩
2.齐唱: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
3.词表演:行动起来,反击右倾翻案风
4.齐唱:党中央决议传四方
六.乘胜前进
1.独唱:革命红旗飘万代
2.合唱:将教育革命进行到底
分配创作情况:
- 二. 顾燕廷、陈兴礼 三. 魏青平
四.
- 3. 高发荣 4. 7. 陈琳 5. 王齐彦
- 9. 12. 李扬新 8. 11. 张静 10. 许宗英
- 五. 六. 刘美华、靳
- (五) 刘志祥
- (五) 刘美华
- (六) 刘美华
交初稿:六月底
校园的风波(韵白剧)
人物表
高老师——男,二十岁,某小学五年级教师。
张主任——男,四十岁,某小学革委会主任。
王海萍——女,十四岁,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红小兵干部。
李 明——男,十四岁,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红小兵。
李小兵——男,八岁,某小学一年级学生,李明弟弟。
小学生若干人。
田 江——男,五十岁,省教育调查团团长。
洪 军——男,二十岁,调查团团员,高老师同学。
【幕启。
【一九七六年一月中旬的上午。
【某小学校,右边一排教室,外墙上书写着毛主席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写着“深切掉念周总理”的标语。
【远外传来同学们革命歌曲。
【报幕人出场。
报幕人: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当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不幸逝世,教育界悲怮万分,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努力搞好教育革命。可是就在这时,在周总理领导下的教育部执行的正确路线,被当成“奇谈怪论”在批判,全国教育界出现一股逆流,我们的学校经受严峻的考验。
【报幕人下场。
【张主任身背挂包出场,高老师也迎面出场。
高老师:张主任。
张主任:噢,高老师。
高老师:怎么,有事,
去什么地方?
张主任:上面来了位首长,
要到我们这儿了解情况,
说还有重要的报告,
要我们去听他的演讲。
高老师:那你几时可回返?
张主任:谁知道,现在的会,
有时几天都不散,
有时又无人主持,
去了跑空趟。
高老师:是的,我们做老师的也难办,
形而上学猖獗,
唯心主义泛滥,
真理谬误分不清,
思想上真是太混乱。
张主任:高老师,你看这篇文章,
简直不成样
【张主任拿出报纸,高老师接过来看,并读出声。
高老师:《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
张主任:这是前几天的报纸,
文章又臭又长,
歪曲教育革命,
矛头直指中央,
他们修正马列主义,
还通篇说得冠冕堂皇。
唉,教育战线被糟蹋的不成样。
高老师:(富有同感)是啊,我也想不通,
现在的气候确实不寻常。
张主任:想想看:
为什么?
流言蜚语四处起,
生产革命大混乱。
为什么?
敌人高兴狂又欢,
我们气愤不快畅。
这说明,阶级敌人没睡觉,
走资派,总想破坏和诽谤。
同志啊,
要警惕,要严防,
不管是党内来党外来,
坚决抵制不照办。
高老师:(思孝)对,张主任,
我一定要认真读马列,
识别他们的真假相。
张主任:好,等我回来,
咱们开个教师会,
一起商讨怎么办,
让同志们坚定信心,
看准革命的方向。
高老师:对,我们不能受骗上当。
张主任:另外,告诉同学们,
要好好学习,
德智体全面发展,
决不能文化成绩是白卷零蛋。
高老师:好,我也要去备课,
咱们以后再细谈。
【两人分头下。
【李小兵上。
此处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