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大约文革中后期,陆续出版了几十部小说,其中《虹南作战史》与《前夕》这两部小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虹南作战史》是一本小说,是文革期间第一部长篇小说。
但你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一部战争小说,不,这不是一部战争小说,它是一部描写上海郊区的农民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的小说,再现了所谓农村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伟大斗争。
1972年,由专业、业余及干部的所谓“三结合”创作人员成立的上海县《虹南作战史》写作组,集体创作出这部当年轰动一时的著名长篇小说。长篇小说《虹南作战史》(第一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引子”外,4章28节,近40万字。曾被当时《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评价为“壮丽画卷”和“极好教材”。
小说人物形象完全按照文化大革命旗手江青提出的“三特出”原则进行塑造,即正反面人物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创作原则。人物塑造模式化,有解放后农村小说如《创业史》、《艳阳天》的影子。有敌对分子,有党内异己,有富裕中农,当然更有坚定走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的贫下中农。所有人物关系都套用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所阐述的阶级关系,艺术图解毛泽东的政治思想。矛盾冲突主要从三条线索展开:第一条,贫下中农和主人公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路线的斗争,即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是主线。第二条,贫下中农同阶级敌人的斗争,即两个阶级的斗争,这是不可缺失的。第三条,贫下中农同富裕中农的斗争,这是与坏思想的斗争,是同资本主义发家致富自发倾向的斗争,这是解放后农村题材的必有内容。作品情节基本违反生活逻辑,而是按预先规定的主题对生活主观臆造,政治性议论占去很大很大篇幅,人物无生活实感,个性苍白,不忍卒读。
这部《虹南作战史》是我文革中最不喜欢的小说之一。当年文革中农村题材左的可爱的小说很多,如《春潮急》、《金光大道》、《牛田洋》、《铁旋风》、《征途》、《红雨》、《艳阳天》等,但都让我读的有滋有味。尤其是文革中唯一再版的文革前就曾出版的三部头的长篇小说《艳阳天》,更让当时的我爱不释手。这些小说内容虽也是写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和与落后思想斗争,但生活气息浓厚,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曲折有味,文字优美朴实,这些细节的美掩盖其篡改历史违背事实的政治传声筒实质,让我读起来没有反感。但这部《虹南作战史》,我第一次读它,就从心里产生厌恶之意,这是我很少遇到的,所以印象极为深刻。小说故事情节老套倒也情有可原,但文笔极差,文字粗糙,最可恶是大段大段议论说明,生怕别人不明白,即所谓的夹叙夹议,让人十分倒胃口。《虹南作战史》,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政治与历史普及读本,你越不爱听我就越是要说,没有生活的细节,高谈阔论,豪言壮语,虚张声势。人物说什么就说什么,与个性无关,就是充当作者的喇叭筒,没有一丝艺术感染力。
《前夕》它是文革中最令我难忘最喜爱的一部左味文学作品。它描述的是某一中学文革前夕高三毕业班师生生活,猛烈抨击所谓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塑造一个敢于反潮流的苦大仇深的无产阶级教师方壮涛的英雄形象。作品还塑造了赵峰、杨炳、罗长林、刘振洪、杨海兰、夏剑萍等中学师生英雄群像。内容很政治,情节很曲折,文笔很激扬,它是《峥嵘岁月》三部曲的第一部,因文革结束而使后面几部夭折。这部小说我通读应十遍以上,文笔流畅,故事引人入胜,印象极深。这是我高中时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至今还保留了这部书。
长篇小说《前夕》作者胡尹强,中学教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1月出版,36万字,正文596页。
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露和批判了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上修正主义路线的统治,艺术地再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派带领广大群众同党内走资派的激烈斗争。小说针对高考制度提出非常尖锐批判,认为它是个人名利教育产物,是脱离工农相结合的错误道路,是修正主义路线在教育战线典型表现。
小说还隐隐约约暗示两个正面人物方壮涛和夏剑萍的恋情,这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这两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被分配到省重点中学,全省升学率第一的锦江中学,一进学校就立即开始带领广大师生与资产阶级在党内代理人,校长陈文海以及追求分数第一的资产阶级分子彭家禄、唐习勋两位老师作了激烈斗争,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印象最深的是五谷不分的厌恶劳动,追求个人成名成家的学生,数学金奖和作文大奖的获得者,落后反面学生典型钟望麒。这个角色描写的非常有特色,特别是那篇他写的《迎接生命的春天》作文,很是让我惊奇。作文中高考本质上穿草鞋穿皮鞋的分水岭的论述也让我很有新颖感,那篇作文当年我倒背如流。小说通过批判那篇作文深刻揭示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站出来让祖国挑选”等口号的反动本质,使我明白什么叫透过表面看本质,什么是辩证法。
“一颗红心”实际是一心上大学,一心向上爬,“两种准备”也是说得好听,其实是尽一切努力上大学,考不上才不得不“准备”干别的。“站出来让祖国挑选”是虚伪的,实际上是要努力要使自己成为人上人的贵族。
另外考试总不及格,但革命觉悟高的农民后代刘振洪也很有特色,在学校排挤工农子女,培养一心往上爬的资产阶级的奴才的现况下,刘振洪不信邪,他不是学习不好,而是很有独立见解,为革命学得生动灵活,他之所以“不及格”完全是没有改造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彭家禄的阶级偏见和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唐习初对他的有意迫害。小说告诉我们刘振洪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之争,不是普通的评价问题,而是怎样对待工农学生,用什么标准衡量好坏学生的政治问题,其核心是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和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之争,是不容含糊的。小说反复论证:学生必须投身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三大斗争第一线中才能成为无产阶级事业合格接班人,这一点走资派决不会甘心,阶级敌人也会有许多反动手段,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小说也正是从中学一个侧面来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
小说写得非常曲折有趣,又是描写我们中学校园生活,不喜欢都不行。
很可惜,才华横溢的作家在近三十年来少有佳作出现,尤其是八十年代宽松时代,我深深感到失望。
外一篇:
小说《小铁》抅思计划、提纲和思路
作者:立委
编者的话:
大约初中毕业前后,立委创作一部中篇儿童小说《小铁》,大约有250页,七、八万字。小说以汉阳一江水的生活经验为素材,把汉阳一江水当成原型进行艺术夸张和创作,虽显得稚嫩,僵化,左味十足,但也挺有趣,处处体现当年生活烙印和政治生态。只可惜小说原稿大部分丢失,只剩1到15页,27页到33页,其他即16页至26页,34页至250页全丢失。小说虽无文学价值,但有历史价值,遗失是挺遗憾的。好在小说构思计划、提纲和思路均尚未丢失,也保有部分小说原稿,总算给我们留点念想。
- 暂定名:
《小铁》。
- 性质:
儿童文学作品。
- 人称:
用第一人称,我就是小铁。
- 宗旨:
想通过文化大革命火热的,疾风骤雨,轰轰烈烈的斗争生活,让儿童从中了解文化大革命,起码能反映一个侧面。
- 口气:
不要过于成人化,也不能太小孩气。
- 时间:
六六年——六八年。
- 地点:
皖南山区某县城,柏油路,自来水,城外有起伏连绵的山。(经县感觉)
- 主线:
从头至尾贯穿着思想斗争和路线斗争。(李铁和王校长)
- 注意:
切勿难产!最好能使少年儿童喜看、爱看。有根有源的情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曲折惊险的层次、意味深长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束,在主题确定后,应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吸引力,惊险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显得紧凑,不能松松垮垮,要有使人一口气看完的魄力。不能受真人真事的局限,敢于塑造,使之更加集中更加具有文学性。(即艺术性)要有巧合,要把人物性格刻画出来。文化大革命中几个重大阶段和重要事件要用儿重笔法表现出来,要富于想象力。大量搜集材料(包括文化大革命中经历,那时的书、杂志、有关文件和回忆),参考儿童文学作品(如《刘文学》、《闪闪的红星》、《三探红鱼洞》、《向阳院的故事》等)。为突出文化大革命气氛,应把这几年常用词汇(如保皇派等)多多搜集。应内容丰富,不要显得生硬牵强。不要喧宾夺主,因为是小说,景物、景色也应有所描写,但必须和主题扣紧,详略得当。深入儿童生活,熟悉他们的生活、语言和性格以及玩法。要把主要人物小铁之所以敢于造反、投入运动的原因(家庭出身、工人贫下中农教育、主席教导、个人品质)写出来,要埋伏笔。写时要从各方面来表现(如人物思想、行动、别人的赞叹等),要说明文化大革命能锻炼人,培养人,让人早早成熟。总之。既要大胆实钱,又要尽量写好,不行再来,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万万不能泄气。在干中学,在写中求提高,在实践中求完美。
- 字数:
现打算写5——10万字,也就是说这种稿纸三百页左右。
- 词语:
匕首小分队、司令部、学习班、批判组、大字报、保皇派、造反派、造反有理、像章、语录歌、红宝书、样板戏、《不忘阶级苦》、游街戴高帽、袖争、串联、野营、贫宣队、大字报、东方红 主席那两年的最新指示——此处略
- 儿童语:
“扁”导体收音机、旧社会咱们穷人没有“拳”呀、班主席是班上顶大顶大的官——此处略
- 儿童事:
捉知了、玩蛐蛐、掏麻雀、跳房子、烟纸盒子——此处略
- 人物:
李铁:
小说中的我,成熟早,敢斗争。九岁,在小学二年级读书,是书中的主人公。在小朋友眼里,他样样都会,样样都懂,简直是“大人”了,威信很高,理所当然为娃娃头了。文革前夕他是少先队中队长(二道扛),文革初期是造反派头头,匕首小分队领导,后期是红小兵营营长,纠察大队大队长。李铁父亲在部队任营长,母亲是小厂的党支部书记,李铁是独生子。
万伯伯:
小铁妈妈厂里的工人老师傅,年近半百,和李铁家来往很密切,曾是李铁父亲老战友。他络腮胡子、四方脸、久经风霜,喜欢和李铁谈玩,开朗夾快、目光牟利、深遂明亮,慈祥得象老妈妈,严肃得象大伯伯,常给李铁讲故事,受到他的教育和爱护。
王老师:
李铁班的班主任,三十岁左右,运动头,——以下略
刘校长:
地地道道的走资派,忠实执行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以下略
王刚:
李铁同学兼好朋友,声音宏大,有口无心,——以下略
小旦
王刚之弟,机灵鬼,天真好问,——以下略
张俊:
李铁同学兼好朋友,爱动脑筋,文静秀气,——以下略
孙建:
高李铁二届的同校同学兼好朋友,有主意,——以下略
李铁妈:
干部,——以下略
王小燕:
李铁同班同学,两片嘴巴皮一刻不停,外号小百灵,——以下略
赵丽莉:
李铁同班同学,娇生惯养,弱不禁风,——以下略
李铁姥姥:
农民,——以下略
老教师、老书记等人
十六.素材:
破四旧立四新,烧书,革命化春节,打倒三家村,评海瑞罢官,毛主席我的一张大字报,匕首小分队,油卯传单,宣传队,领十元钱(后又领六元,老师捉手写),红小兵改红卫兵,大辩论,串联,买主席语录,收听毛主席最新指示、接见红卫兵,上海十月革命风羕,——以下略
十七.故事梗概:
(充分注意两个问题:岁数太小,应有孩子气。有根有蔓,说出原因,不是天生)
这个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前后的皖南山区的一个县城里,小主人公李铁,当时才九岁(六六年),虽然年纪小,但成熟早,在文化大革命中得到锻炼。
大革命前夕,这个学校在旧的修正主义那一套教育路线下,闹得乌烟瘴气,用教鞭打学生、整学生、骂学生,实行关、卡、压。李铁对这一套看不惯,他搞自己的,他常组织少先队中队讨论,开学习会,思考应该怎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毛主席的好孩子。他还特别爱听王老师讲刘文学斗坏蛋的故事,从小就热爱劳动,利用星期天去农村检稻穗,种向日葵。这些行为受到刘校长再三斥责,却得到万伯伯、王老师、妈妈、姥姥等坚决支持,矛盾由此展开。
大革命初期,刘校长和李铁的斗争日趋尖锐,在新的斗争形势的影响和鼓舞下,李铁斗争性更强了,对旧的教育制度的害处看得更清了,李铁用朴素的儿童语言问刘校长几个问题,刘校长恼羞成怒,粗暴的把这个“顽皮”的小孩罚站在办公室里,对他进行教育,又威吓如果他不在班会上承认错误,就要撤他的中队长的职务。李铁一声不吭,到那天把班会变成批判会,他慷慨激昂,不顾校长吹胡子瞪眼,小嘴瓜子不停地哾,随后贴出全校第一张大字报“问问刘校长”,轰动全校,反响极大——以下略
小说草稿摘录
(草稿大多丢失,其中开头改写了三次,从第三人称最终改为第一人称,只剩1到15页,27页到33页)
开头部分第一稿
“嘘、嘘”哨子急促地响着。
一位配带着鲜红鲜红的红领中的十来岁的小学生,站在朦胧的雾中起劲地吹着哨子。他穿着一身合身的仿解放军叔叔军装做的单衣,小军帽上那颗红布做的五角星在朝霞的辉映下显得格外耀眼,嗬,还挺威武的呢!
随着哨音,一个个小朋友迅速跑步过来,像刘大刚呀,张军呀,王小龙呀等……很快就站好队,——此外略
开头部分第二稿
爸爸来信了,李铁兴奋地拆开信念了起来。
我们的李铁可不简单,虽只念二年级,懂的事可多了,什么我们县属于安徽省,毛主席住在北京中南海,农村双抢是几月份,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等,他都知道——此处略
开头部分第三稿
我站在高凳上贴着一幅标语。
“李铁”——听见叫我的名字,我回头一看,是我小学时的班主任王老师。我赶紧跳下凳,手也顾不擦一下,就紧紧握住她的手。
“您好,王老师!”在从小一直带我们课的母校王老师面前,我不知说什么好。
王老师微笑着说:“我和王林同学找你一件事。”
我这才注意到她身后的那位叫王林的同学,他,十一、二岁了,充满稚气的圆脸红扑扑的,胸前飘着火一样的红领巾,他见我看他,很有礼貌的向我敞了一个红小兵礼。
“特地跑过来找我,有什么事?”我问道。
“你现在忙什么呢?”王林还没来及回答我,王老师就先问我。
我告诉她,现在我们县中学正轰轰烈烈开展教育革命大辩论,教育界有那么一批人胡说什么: “文化大革命的教育路线总没搞对”,“教育革命搞糟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展开了斗争和批判。这不,正大造革命舆论呢。
王老师看着我正贴着一张一个字足有脸盆大的标语:“坚决捍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成果”,满怀深情地说:“嗬,还像以前那火爆性儿。”
站在她身后的王林同学开口了:“李铁哥哥,我校第一个向阳院成立了,趁着今天星期日,下午想召开一次故事会,请您去给我们讲讲,好吗?”说完用恳切的目光看着我。
“讲故事?我能讲什么呢?”我为难的摇摇头,轻轻的自语着。
王林急了:“你顶会讲故事的,王老师说您从前在我们学校就又会讲又会做又敢干的学生,就讲讲你在我校那段时间的亲身经历,据说很传奇,王老师,对不?”
——此外略
(注:立委是汉阳一江水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