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掐首去尾,不过三五十年。大体分为三段:创业阶段(而立之年),成熟阶段(不惑之年)和下滑阶段(天命之年),反映在称呼上,叫小李、大李和老李。可怜,立委却从小李一跃到老李,没有机会品尝壮年人生的豪情,心尝有戚戚焉。
红小兵立委(1966) (《朝华午拾:永做毛主席的红小兵》)
自幼儿园到小学连跳两级,立委在班上始终最幼。更加荒年生人,孱弱矮小,体育课常告病假,或遭遣送回家,始终是个小可怜儿。所幸中学伊始,正值“修正主义回潮”,先帝启用邓公收拾文革残局,邓公责成教育总管周荣鑫整顿学校,校风日新。乘此东风,立委崭露头角,以学习委员兼数学科代表之身,受班主任委托,每日早自习登台主讲,演示解题思路,俨然助教。但好景不长,先帝昏庸,文革派重居上风,学校大乱,文化课退居后台,大批判遂成主课,兼以学工学农学军。立委不能以文化课呈威,然风头不减反盛,盖因立委最长批判文字,历经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直至批四人帮。大会小会,凡立委发言,必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佐以诙谐幽默,风靡校园,称颂于一时。有传言,立委颇具鲁迅遗风,入木三分,且能推陈出新,妙语连珠。露天千人大会,常嘈杂狼藉,然立委登台,全场必静肃,洗耳恭听之,听至妙处,笑声一片。立委由此炼得糊涂胆大,从不怯场,终身受益。
及至大学,文革后首届,立委仍居尾,同学长一到十多岁不等(《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同学之间皆直呼其名,唯同桌七仙女戏称 “小立委”,不为亲热,却为避嫌,以示划清界限。同桌四载,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授受不亲,避而远之。然仙女文具笔墨滑落在地,自有立委抢先一步,拾拣归案。类此者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七女天生聪颖,想出一招,以长立委一岁为由,呼 “小立委”,就此来往,当可名正言顺也。
由七仙女开此恶例,随后多年,“小”字即不离身。中学教书,人称小李老师(22岁)。上研究生,小李出入机房,蓬头垢面,且口中念念有词,言“世界之语”(Esperanto),终成笑谈(23-26岁)(见 《朝华午拾:我的世界语国》)。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1987)
及至毕业留所,立委事迹亦有流传,多为一见钟情,闪电结婚,不修边幅,撞南墙而道歉之类小李“景润”之逸事(见《朝华午拾:shijie-师弟轶事》;《朝华午拾:shijie-师弟轶事(3)——疯狂世界语 》)。
立委在中关村公司指导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1988)
立委如此这般在研究所及中关村公司一扎五年(26-31岁),练就一身绝技,与老中医相若,专事疗治电脑,驯其语言功能。其间,出国热持续升温,由上海蔓延北京,街头巷尾,言必议美、日、大英,澳大利亚,以致居委会大妈亦知考托福鸡阿姨乃上进青年之标杆。立委及其贴身领导却浑浑噩噩,卿卿我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间送上门两次机会,留学德美,均因导师明阻暗挡,本人木呐,擦肩而过。直至身边同学悉数走尽,小李才幡然醒悟,痛下决心,赶末班车。其时,适逢包玉刚基金会来各单位选拔年轻业务骨干,滥竽充数,小李竟被选中,送至成都科大出国培训中心修行半年。
岂料想,此一去竟成小李老李的分水岭。来培训的诸位才子才女均是全国各地选上来的各行好手,共分两拨:一年的访问学者大都比较年长,而拿三年博士奖金的大多年轻,立委在后一拨里面理所当然,成了老大。每有考试,立委必中头彩,引来才子才女,大事小事,纷纷登门请教,“老李”之声不绝于耳。立委名噪一时,响应者众。从小习惯了以小卖小,乍一变老,立委满腔郁闷。
成都科大出国培训中心的才子才女们(1990)
小李变老李,心里虽别扭,好处却不少。龙头老大,备受尊崇。立委外语本科出身,本应免试英语,无奈官家财大气粗,慷人民之慨,不问青红皂白,全数押解天府之国,集中喂养。不止英文鸟语,更有政策轮训。众兄弟姐妹兢兢业业,争先恐后,唯立委悠哉游哉,终日沉迷天府美食,流连于茶肆酒吧,众兄弟钦羡有加。
成都一站始称老李,立委心内实不以为然也。其时立委事业发达,如日中天,行内行外,交游甚广,出入皆鸿儒,往来无白丁(见 《朝华午拾:“数小鸡”的日子》;《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导师为本行泰斗,立委乃导师仅有的关门弟子(其他弟子皆叛国投美去也),“青年”才俊,明日之星,业内同侪为之侧目。去国前夕,全国电脑翻译界在香山招待所年度聚会,点睛之笔为导师与本行另一大牛的座谈,人称“刘董对话录”,其间立委频频亮相,为导师提供实例,讲解细节。影响所及,与会众学妹(多为刚入门的外地在读研究生)纷纷上门请教立委,无奈立委远走高飞心切,痛失辅导上进女青年之良机。
立委在加拿大(1995)
去国经年,由英而加,由加转美(《朝华午拾:哦,加拿大!》;《朝华午拾:温哥华,我的梦之乡》)。颠沛流离,不知所止,壮年人生,如水流逝。及至水牛城八年抗战(37-45岁),立委青春不再,壮年已过,“老李”名至实归。然立委壮心不已,励精图治,双线出击,称雄一方(见 《朝华午拾:创业之路》, 《朝华午拾:在美国写基金申请的酸甜苦辣》,《朝华午拾 - 水牛风云》)。
立委在水牛城办公室(2000)
回首往事,不胜唏嘘。立委一生,由青年而壮年,正值创造力最盛,精力充沛流溢之时,天时地利人和,飞黄腾达有望,却为漫长的留学生涯拦腰截断。大而言之,立委固赶上出国之末班车,却误了千年不遇的中国经济起飞之航。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此之谓也! (《朝华午拾: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去岁归国省亲,杯觥交錯,在某宾馆餐厅与亲友相聚甚欢。席间小憩,踱步凉台,享清凉之气,赏京华夜色。偶遇一妙龄女士,携一幼童,见立委两鬓染霜,嘱曰:“叫爷爷”。立委血压骤升,如雷轰顶,满腹酒意,化为凉液,由脊背滑落。
立委老矣,尚能饭否?
记于2006年11月5日
立委老矣
【作者简介】立委先生,IT业技术研发经理兼架构师,自然语言处理资深专业人士。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后跳龙门进社科院读硕士,攻机器翻译。1991年去国离乡,漂流海外。由英而加,获计算语言学博士。由加转美,作为创业公司研发副总及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 先后赢得美国政府17个研究创新项目近千万美元资助,同时从资本家腰包亦忽悠千万风险投资作商业开发。对于自然语言信息抽取 (Information Extraction) 有全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对美国政府有关科研项目的确立有直接影响。业余爱好:音乐、博客、舞文弄墨。著有回忆录《朝华午拾》。
原载【朝华午拾 - 立委小传】 2010-1-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285507.html
【朝华午拾集锦:立委流浪图】
屏蔽 |||
忽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三毛流浪记》来。张乐平后无漫画,大师千古。
Despite the common logic and conceptual graph at the core of human mind, we all have our own semantic lexicons that are unique, implanted by our career path and life struggles. My semantic lexicon is full of wandering and continuously drifting into new worlds. It all started from the time when Mao sent us to the farm for re-education in 1976. After that the path has been zigzag, full of adventures of drifting, and re-drifting,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my hometown and home country ......
在我的语义词典里,流浪 是一个很大的节点,它的上位概念是 漂流(走四方)和 波浪(多起伏)。流浪的下位概念枝繁叶盛,包括:插队,洋插队,跳龙门,再跳龙门,北漂,下海,西漂,南下,再南下。这也正是我的生活写照。在这些语词概念的背后蕴含几多激动几多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不安定多起伏的生活伴随着我一生。1976年高中毕业即赶上了文革最后一届上山下乡,插队皖南山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我一生流浪生活的起点(《朝华点滴:插队的日子(一)》)。这个起点回想起来并不坏,16岁的孩子当时能感到的是自豪多于悲凉(《朝华午拾:插队的日子(二)》《朝华午拾: 插队的日子(三)》)。1977 年底赶上了文革10年后第一届大学生招考,居然跳了龙门,成为史上著名的77级生(其实是78年2月入学)(《朝华午拾:同桌的她》;《朝华午拾:老乡妹妹》)。大学毕业后任教一年,再跳龙门考研成功,北上京城。这是一次欣快的北漂,当年的兴奋喜悦堪比范进中举,而且居然不疯未傻(《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朝华午拾:世界语之恋》)。研究生毕业后安定了四五年,期间尝试中关村下海(《朝华午拾: 一夜成为万元户》)。虽然可算头几拨下海人士,但因为是兼职,并无其他下海人的风险(《朝华午拾:“数小鸡”的日子》)。其时洋插队之风正甚,终于没有顶住潮流,赶了末班车来到大英帝国。90年代初正值大英没落,乱态丛生,路多野狗,抢劫之风甚行(《朝华午拾:警察抓小偷的故事》)。危邦不居,因辗转由欧西漂,来到一代移民的“麦加”,溢满鲜花与牛奶的枫叶之国(《朝华午拾:哦,加拿大!》),攻学位,添闺女,换身份,找工作,不亦忙乎( 《朝华午拾:温哥华,我的梦之乡》《朝华午拾:甜甜诞生记》)。可惜加国虽美,工作市场却不佳(《朝华午拾: 把明天交给上帝》)。有奶便是娘,于是南下讨生活,竟一头撞上了美国网络大跃进。美利坚果然是流浪者的天堂,机会多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开启创业之路( 《朝华午拾:创业之路》;《朝华午拾:在美国写基金申请的酸甜苦辣》)。轰轰烈烈的创业宏图随着泡沫的破灭渐趋平淡(没有夭折已属万幸,《朝华午拾:水牛风云》;《朝华午拾:用人之道》),遂再南下,终于陷入IT民工的圣地不能自拔,人称硅谷(or 矽谷)( 【创业故事:技术的力量和技术公司的命运】; 【朝华午拾:安娜离职记】;《朝华午拾:今天是个好日子》;《朝华午拾:信息抽取笔记》)。
在我流浪的词典里,除了尚未收入 海龟 外,几乎全乎了,冥冥中似有所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不时在耳边萦回,“田园将芜胡不归”(《朝华午拾: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海龟创业,叶落归根,抑或蹉跎岁月,混不思蜀,这是哈默雷特的天问。
1991 年出国前在中关村高立公司与刘倬导师(下左2)和董振东前辈 (下右1) 及高立同仁合影留念
【相关篇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73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