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梁49:同一个战壕的两条道路之辨】

小词负载结构 vs.  模式专家词典

白:
我举的例子“这个字他是不会写错的”意思是“他不会写错这个字”。

李:
【是 …的】 小词筐式结构 里面包了一个谓语 表示肯定的语气。如果没有 “的” 那么通常 “是” 就转为强调小词(emphasis particle) 依然是肯定语气(affirmative mode)。如果没有 “是” 只有 “的” 那还是肯定语气 但似乎弱了一点。

我吃素:
我是吃素的
我吃素的
我是吃素

我不吃素:
我不是吃素的
我是不吃素
我不吃素的

“不是吃素的” 是熟语 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有黑箱义与通常的白箱义两种。“不吃素” 不是成语 只有白箱子语义。这算是个小插曲,是个案。

白:
“应付这种局面他有准备的”

李:
应付这种局面他有准备:
应付这种局面他是有准备的
应付这种局面他是有准备 == “应付这种局面他的确有准备”

三种变式 都是肯定语气 不同程度而已 给基式增加一点语气色彩 不改变逻辑语义。

白:
好办,这种“是”,直接标成S+,“的”直接标成+S。bingo

李:
Bingo ?
“是”、“的” 还有很多其他用法。 都靠 wsd 去选?假如只有一种 pos 自然没问题。

白:
“是”还能做N+

李:
假如 pos/wsd 模块可以准确输出一种 pos 也自然没问题。第一个假如 只有到理想世界寻,譬如 世界语 或 计算机语言。第二个假如 是 传统系统架构的误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听起来干净利落 模块清晰 实际不知道误导了多少良家上进男女青年学子。

前置状语性材料 S+ ,后置状语性材料 +S,哪个语言都有,标注这个不难。但这种标注难以匹敌模式:

1【Subj 是 Pred 的】
2【Subj Pred 的】
3【Subj 是 Pred】

这些变式才是这类现象的真正的distribution 才能一一对应到细微的语义计算 表达语气的差别(nuances)。都是从基式 【Subj Pred】(or 【NP VP】) 加小词 derive 出来的。

基式: Subj Pred
变式:
1 Subj 是 Pred 的
2 Subj Pred 的
3 Subj 是 Pred

1 最常见 是一种缓和的肯定语气。2 更加口语化 语气与 1 接近。3 就是强调语气。捕捉这些细微差别 对于对话机器人 有意义 。

梁:
记得,我们做过规则: 是 VP 的 --> VP, 我是爱你的 --> 我爱你

李:
Thanks. I did not know that
Moi 奥see

@梁 kidding ....

梁:
@wei  :=)

对,语气略有不同。老外若问我,我会告诉他。其实,外国人学汉语,这种小词的细微差异最难。

2 Subj Pred 的, 她卖菜的。 “卖菜的”是不是职业的意思,就是说”她的职业是卖菜“?

李:
这 2 本来是通用的肯定语气,但恰好又与表达职业的独立的 “的字结构” 搅和在一起。

梁:
我拥护你的。加强了肯定语气。

李:
1 我拥护你 --》我拥护你的
2 拥护你的不占多数

1 遵循的变式 需要主谓齐全,而且不局限于 human action;2 里面的 的字结构 不需要主语的条件 “的字结构”做的也不是谓语,而是np,并且 必须是 human action,常表达职业。这是两条道上跑的车 但可能撞车。

白:
“这信写的连个落款都没有。”
“等我有空的看怎么收拾你。”
“这雨下的都没脚脖子了。”
“那几天雨下的什么心情都没有。”

李:
一个一个来,先细看:“这信写的连个落款都没有。”

我的设想是 将来应该可以学出很多词典化模式(lexicalized patterns or word-driven rules),不必做太多的 generalization。全句分析就是对这些词典化模式的拼接 譬如上句。

模式1:【这 O Vt de-buyu】
模式2:【连个 O 都没有】 或者 【连个 O 都 Vt-negative】

语言中这类模式成千上万。所谓一个人学会一个语言 学得地道,就是这个人记住了这些模式,下意识的 还是明意识的。总之是词典化模式烂熟于心,才可以像 native speakers那样自如。 非词典化的语法实际上很少:主要就是规定 这些细小模式如何拼接
譬如上两个模式拼接:one form of de-buyu is de + S, so we can connect the 2 patterns:

【这 O Vt de-buyu】+ S【连个 O 都没有】==》“这信写的连个落款都没有。”

梁:
连个被子都叠不好!
连个衣服都不会穿。

白:
还是没说,如果没有词典化模式救驾,主谓宾又不齐全,“的”就一定不是+S?

李:
那是另一回事。词典化模式是累积的。不是一开始就是 logically complete。

梁:
"不是一开始就是 logically complete" 同意!

李:
“的” 的其他用法 最后或者融化(或被表达)在与其搭配的词的词典化模式中,或者表达在 它 自身的模式中。最后 由于其万能词的特性 也可以作为直接量 表达在少数的抽象规则模式中,即非词典化的语法模式规则中。

白:
那还不如先都当同一个“的”用。后面再分。至少不会错。

李:
这一点 我一直持与白老师相反的意见:对于用法繁多的小词 包括介词,我一直以为 不要只围着小词本身做,而是应该各个击破 负担分开来。小词本身只负担最后的标配用法。其他的搭配词 承载小词也是举手之劳 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小词也常是这些模式的必要(obligatory)或可预测(optional)的因素。

白:
“瞧把你得瑟的”

梁:
“瞧把NP AP的” 瞧把她美的!

李:
@梁 对 就是这个思路。这里的 “把” 不再引导宾语 而是引导主谓结构。放在模式里 就一目了然 这才是语义计算的真谛。

梁:
我们人脑善于做 puzzle (拼板游戏)。

白:
这不是问题,唯一一个坑,怎么引导也是它。小词就是模式的状态转换开关,这也不是问题。

李:
词典模式不怕冗余 越多越好。要说冗余和死记 谁能比得上机器以及机器学习的ngrams,人会抽象,自然可以稍微聪明一点,但切记过度,聪明反被聪明误。

梁:
好几个词一起做了一个坑,把 NP AP 套进去。

白:
没有模式能做而小词不能做的,没有模式能识别而小词的特殊pos不能识别的。

李:
需要各自保留意见了。
即便能力等价 ,也还有其他层面的考量:直观性、可维护性 、与语言直觉的距离,等等。

白:
那是UI的问题。谁说定义在小词,界面也必须显示小词的词条?

李:
是语言资源的可读性。模式 我认为是最可读的。小词 在 pos 层面做抽象 影响了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白:
语言资源就是给机器读的,遇到要呈现给人的时候有一万种办法让人可读,这个根本无需操心。

李:
小词没必要分类。

白:
记得当年做XBRL标准,有人就拿可读性说事儿,我们就搞了屏幕取词转换,搞了把机读格式隐藏在用户友好界面中的工具,攻击的人从此闭嘴。

所谓分类是字面意义的误导。我们要做的实际是告诉这个词的周边,有多少插座,有多少插头,什么制式的。哪怕这种标记是这个词独有的,也要这样标,并不因为独特性而偷工减料。分类这个说法似乎是给语言学家自己看的,其实不然。标记是给这个词的周边看的。有些插座和插头就是为模式准备的。在给人看的时候,自会转换成人最方便接受的样子。但是插头插座虽然不是人最方便接受的样子,却是词们彼此勾搭最方便的样子。

梁:
我懂白老师想把“词负载语义”进行到底。

李:
“哪怕这种标记是这个词独有的,也要这样标”?

白:
不这样标就会影响它与周边词的关系。

李:
标记的必要性 是别处要用,是用直接量不能表达或不能概括的部分。如果独有 就没有必要 因为直接量就是标注,这是其一。其二 如果所标记的 pos 或 subcat,是为了自己的模式 而不是别人用,也无必要,因为可以词典化。

白:
标小词就是在做模式词典化,只不过模式不显性出现。举个例子,“连N都V”,连就是N+,都就是S+,顺顺当当吃掉,但是里面实际上在做状态转换。

李:
形式都在模式里面了,还标注个啥。直接量多直观。

白:
不是特意为模式标的。

李:
我在词典主义和专家词典里面浸润太久,感觉上受益太多,不忍心抽象化。

白:
直接量想要就有啊,表示是等价的。这是个UI问题。我这才是词典主义,除了词典不剩啥。

李:
不太一样。
你的词典主义 貌似是词典标注主义,我的词典主义 主体是规则词典化。专家词典(expert lexicon)里面全是模式,不怕冗余。与句法变换有接口,所以也不是完全没有抽象性。

白:
不对,在插销和插座结合的时候,有个东西叫状态转换,它比模式更容易被机器接受,计算上更简洁。给人看是totally another story,跟实时计算没有一毛钱关系,根本是在编辑态下工作的。

“连”这个N+和N结合的时候,N这个位置上的状态是要发生变化的,某个开关打开。“都”这个S+和S结合的时候,S这个位置上的状态也是要发生变化的,某个开关关闭。其实准确地说“连”应该是X+,混混。

李:
具体说说,哪个变化 什么开关?

我套用白老师:没有小词负载的结构不可以用模式去识别的。最多不过是冗余。冗余换来的是接地气。一眼看模式 就可以知道背后的语言现象。模式的最原始形式就是 ngram,那就是直接给语言拍照。当然我们比ngram高明太多,但继承了其接地气的特性。

白:
subcat有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的词典说啥是啥,动态的随着分析动作而变。动态subcat实际上就是状态。它们跟着词,但是不属于cat。也就是说,词负载结构不等于仅cat负载结构。subcat也在分担负载结构。但这部分subcat已经跟怎么画依存关系脱钩了,直接对接语义,所以不画出来。

李:
从词义到逻辑语义的 subcat,最完美的体现是董老师的知网。

白:
其实,模式与纯粹的二元关系本来就捏不到一起。模式往往代表多元关系,而多元关系是二元关系的组合。用动态subcat,可以借二元关系的壳,把多元关系重组起来。

李:
从词到句法的subcat最粗糙的体现在牛津 朗曼词典里面。纽约大学的两部词典(COMPLEX and NOMLEX)稍微好一些,那是一帮爱打瞌睡 动机不专的语言学博士生在名导督促下编制。显然没有nlp历练 纯粹为交差。句法subcat最完美的体现自然是:立委牌2017新版语言学专家词典。

白:
我觉得判别标准不能混淆。计算上怎么精准方便是一回事,人看了是否感觉优雅是另一回事。两者之间不能两全的时候,计算语言学要优先考虑“计算”,人看到什么,是可以用UI来转换弥补的。二元关系在计算上的优势,不用足了天理不容。

李:
模式也是有限状态 怕啥。专家词典不仅仅是有限状态,而且专家词典还可以建立索引来提效。其实 在绕过了中心嵌套的陷阱(我把它叫作乔老爷圈套)以后 计算优势在其他几个指标中 已经退居后位。除非是用在大数据实时处理的现场 计算的考量不是紧要的。所谓二元关系vs模式匹配的关系 说到底就是 bigram 与 ngram 的对比。 有点像排列和组合的对比。只要这个n 是相当有限的 通常不过五元,最常用的模式在三元左右。由于mult-level的模块化效应,三元左右的模式就可以涵盖几乎所有的远程(long-distance)句法。因此计算通常不会成为系统应用的瓶颈。

【相关】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朝华午拾》总目录

发布者

立委

立委博士,问问副总裁,聚焦大模型及其应用。Netbase前首席科学家10年,期间指挥研发了18种语言的理解和应用系统,鲁棒、线速,scale up to 社会媒体大数据,语义落地到舆情挖掘产品,成为美国NLP工业落地的领跑者。Cymfony前研发副总八年,曾荣获第一届问答系统第一名(TREC-8 QA Track),并赢得17个小企业创新研究的信息抽取项目(PI for 17 SBIR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