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计算语言学界最“浪漫”的事儿】

白:

根据什么知道“他人”不是三个动词共享的逻辑宾语?----相谐性!

李:
【human】vs【physical-object】?丢失【physical-object】vs 丢失【human】?
丢失“孩子”呢?假如是直接量相谐的统计对比,“丢失-设备”与“丢失-他人”,前者完胜。
如果是上升到类别上去做对比,丢失-【physical】与丢失【human】就有可能会势均力敌,假如 “丢失-孩子” 的说法在语料里面特别高频的话。

直接量对比最好,可是总有数据稀疏不足为据的担心。类别对比克服了稀疏数据,也可能走偏。“申领”类似,似乎也可能申领【human】? “ 损坏”好像比较单纯,很难“损坏人类”(人类够皮实的?)。到了“转借”问题复杂了,是个双宾词,大数据里面,跟 【human】与跟【physical】的都很多。当然,现场已经让【human】(“他人”)占了坑,只剩下【physical】的可能,如果要把这一套符号逻辑加入大数据相谐的统计里面去,貌似也不是很好整,虽然琢磨起来总是头头是道的。

白:
三个动词共享的话,备选坑的subcat取最小公共上位。
损坏的坑不是human,甚至不是animate,看来只能是physical
大家都从它。

李:
最小公共上位,实现起来又多了一层,而且预设了 并列结构的正确识别。看看这个问题的完满解决牵涉了多少不同层面的预设:

(1)预设并列结构识别
(2)预设最小公共上位
(3)预设排除已经占据的坑的类别

这里面的每个预设,说起来都很合理,但揉进一个算法里面就感觉有相当挑战。这只是就这一个案例的应对思路所做的抽象。遇到其他案例,也会出现其他听上去合理的应对。然后把这些合理应对整合起来成为一套相谐性checking的算法,感觉上不是一点点的挑战。

白:
显然这时候就看出来中间件分离的好处。相谐性检查也好,求最小公共上位也好,都是matcher向中间件请求,中间件回应matcher的关系,中间件并不介入matcher自身的逻辑,不介入待分析文本的结构性判断。

梁:
两个词的相谐性,可以计算出来么?或统计出来吗?

白:

李:
处得久了 粘在一起 chemistry 就确定了。大数据可以。就是如何实施的 know how 了。

白:
“避免了一个十亿人口数量级的核大国彻底倒向美国和日本成为死敌”
和谁成为死敌?谁和谁成为死敌?

1、十亿人口的核大国和日本
2、美国和日本
3、十亿人口的核大国和缺省主语
4、十亿人口的核大国和美国

李:
我昨天下午也搞定了一个痛点: 就是 “学习材料” 类。完满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有几个坎儿。凑合事儿也可以,但总觉得对于这么普遍的现象,还是形成一个一致的比较完美的解决才好,类比以前对于离合词“洗澡”的解决方案那样。

说个有趣的汉语缩略现象:

南美北美 --> 南北美
上位下位 --》 上下位
进口出口 --》进出口
AxBx --> ABx

some more examples: 红白喜事,冷热风,高低端,东南向,南北向,软硬件,中青年,中老年,黑白道,大小布什 ......

这些个玩意儿说是一个开放集(合成词)吧,也没有那么地开放;说封闭吧,词典也很难全部枚举。它对切词和parsing都构成一些挑战。这是词素省略构成合成词的汉语语言现象,还原以后是 conjoin 的关系 (Ax conj Bx),至于 ABx --> AxBx 的逻辑语义,还真说不定,因词而异,可以是:(1) and:南北美 --> 南美 and 北美;大小布什 -->大布什 and 小布什;(2)or:冷热风 --> 冷风 or 热风;正负能量 --> 正能量 or 负能量;(3)range:中青年 --> from 中年 to 青年,中老年 --> from 中年 to 老年;(4)and/or: 进出口 --> 进口 and/or 出口;(5)一锅粥(and/or/ranging): 高低端 --> 高端 and/or 低端 or from 高端 to 低端。

白:
小微银行;三五度

李:
逻辑语义解析先放一边(很可能说话的人自己就一笔糊涂账,不要勉强听话人或机器去解析 and、or 还是 ranging),就说切词和parsing的挑战怎么应对就好。冷热风 在传统切词中是个拉锯战:【冷热】风 vs 冷【热风】;“南北美”:【南北】美 vs 南【北美】。

看官说了,还是 南【北美】 似乎对路。可那个撂单的“南”怎么整呢?

白:
词不都是切出来的,也可以是捏出来的

李:
【国骂】,切词切词,只让我切,不让我补,这不是憋死我吗?不具体说雕虫小技了,要达到的目标是:Input:南北美;output:【南美 conj 北美】。

问,难道切词或 parser 还能补语言材料?当然能。不能的话,bank 怎么成的 bank1 (as in bank of a river)和 bank2(as in a com李rcial bank)?举个更明显所谓 coreference 的例子:John Smith gave a talk yesterday. Prof Smith (== John Smith), or John (== John Smith)as most people call him, is an old linguist with new tricks.

白:
高低杠、南北朝、推拉门、父母官……

李:
This last example below demonstrates the need for recovering the missing language material:

A: Recently the interest rate remains low.
B: How low is the rate (== interest rate)?  // 不补的话,就不是利率了,而是速率。

所以 parsing 中适当补充语言材料,重构人类偷懒省去的成分,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虽然迄今绝大多数系统都不做,也不会做,或没有机制或相应的数据结构做。

白:
不该补的也要那个。反方向的还不普遍?比如“海内外”

李:
听上去好像我的系统做了似的。必须说句老实话,目前还没做。虽然没做,这些个东西老在心里绕。绕老绕去问题清晰了,candidate 策略s 也有了,就是等一个时间点,去 implement。做实用系统有一个毛病,千头万绪,大多是跟林彪似的,急用先做。不急用的,甭管心里绕了多少回,往往是一等再等,几十年等一回,那一回有时候似乎永远不来似的,有时都就等到白头了。其中一个办法描述如下:假如 “南北韩” 不在词典里,但“南韩”和“北韩”都在,“南北”也许在,也许不在,不管他。切词的结果不外是:南/北韩 or 南北/韩。“揉”词的算法可以放在切词之后。最简单的算法就是再查两次词典,如成功,就把切词结果加以改造,爱怎么揉怎么揉。

(1) Input: A/Bx
Is Ax in lexicon? If yes, then
output: Ax conj Bx

(2) Input: AB/x
Are Ax and Bx both in the lexicon? If yes, then
output: Ax conj Bx

(3) Input: 海内/外:
Is 海外 in the lexicon? If yes, then
output: 海内 conj 海外

张:
李白对话将载入计算语言学历史

李:
前些时候,还真有个出版商寻求合作,要出版个啥 NLP 系列。旁门左道,从来没想要出书的,甚至写了也不管有没有读者。总之没拿读者当上帝。自媒体时代,写已经不仅仅为了读,写主要是为了写,日记疑似。与其读者做上帝,不如自己做上帝。反正也不指读者养活自己,完全是共产主义义务劳动,而且是高级劳动。此所谓,说给世界听,可并不在乎世界听不听。后来想起《对话录》,我说,也许你应该去找白老师。如果白老师愿意,倒是可以选辑修订成册。里面不乏精品,譬如最近的这篇:【李白69:“蛋要是能炒饭,要厨师干啥用?”】。

张:
计算语言学界最浪漫的事就是不忙的时候(坐在摇椅上)看李白悠悠地“怼”,慢慢地“坑”

白:
如果前缀两个字,就比较容易接受: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李: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不同,“大江南” 、“大江北” 不在词典,而是句法组合。“大江-南” 是句法,“大江-南北” 也是句法,没有必然的必要性去补足构词材料。

白:
但是相比共享后缀,语义并无结构上的特别之处。所以补足只是针对同类现象的部分解决方案。按构词规则捏出一个有微结构的合成词才是根本。

“欧洲一体化已死,何须中国分裂?”  有个“它”或者“之”,关系会更明确。

李:
那就有点不伦不类了。“欧洲一体化已死 何须中国分裂之”,听上去成诗句了,好比
“花开花落两由之”。

白:
多好。如果像我引用的那样,就比较麻烦,总得有些关于统一和分裂相对关系的铺垫才能正确理解“中国”在其中的使动角色。

李:
想起个故事 在我知道胡适之是胡适之前,我写了句 “胡适之名句”,那还是高中的时候。高中同班一个公认的秀才,老夫子,读书巨多,平时颇孤傲,会背诵古文观止。 他马上对我刮目相看,他没料到我居然知道胡适乃是胡适之。别小看一个之,知道不知道它当年被认为是有学问与孤陋寡闻的重要区别。天地良心 我的确不知道胡适还有个之。后来知道了,不禁哑笑,哈,被学问了。秀才最后成了一辈子最铁的朋友,现在也在米国,做大学教授 系主任多年。

白:
英语“xxx specific”怎么翻译才地道?直译为“yyy特定的”读起来很不爽。比如“language specific”我宁愿麻烦点翻译成“针对特定语言的”。见到“语言特定的”这样的翻译,总感觉不舒服。但是,汉语处理已经必须处理这种因为直译导致的语言现象了。因为我们左右不了人家的翻译质量。

昨天徒步时看到的“旅游厕所”让我对降格又深入了一步。简单地看,这是动词“旅游”降格做定语修饰“厕所”。但是,1、“厕所”无法反填“旅游”的坑,这和“打火机”不同。2、“厕所”并不是与“旅游”的坑完全隔绝,它是给旅游者上的厕所。构词的微结构里面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上”,但是这个“上”却是连接“旅游”和“厕所”的枢轴。跟前些天讨论的“孟姜女哭倒长城”里面那个没出现的“修”,有的一比。述语动词“哭”和结果补语“倒”没有相谐的共享坑,但是深层次通过“修”和“丈夫”的坑,延展开来实现了共享。

王:
我感觉是“旅游(用)厕所“,这样绑定是否可行。“上“有点窄,但“用”面大,覆盖广,只要没有反例就好。类似英语动词+ing。traveling toilet。学英语时,v+ing,分词和动名词,用来旅游的厕所 or 旅行着的厕所(移动厕所)。不知对构造新词是否有帮助。

白:
直觉“旅游”和“厕所”也是通过“上”实现了回填。等下我画个图验证一下。“用”也还是意犹未尽,不是严格用填坑关系串起来的,是一个虚动词,“上”是一个实例。

梁:
我有点忘了,“孟姜女哭倒长城”是孟姜女晕倒了,还是长城倒下了?好像两种理解都可以。

白:
长城倒了。
旅游[的](上、用……)[的]厕所

双线是“旅游”成为“厕所”定语的路径。简化一下:

把phi_1、phi_2缩并到“旅游”,形成虚拟节点“旅游'[S/N]”的话,上图就进一步简化为:

回填结构昭然若揭。phi_1是“旅游者”,phi_2是“上、用……”。

王:
第一个图好理解,简化后自己有点跟不上了,呵呵!当然白老师心中是门清的,只要可操作就是好的。

李:
为了一个定语 弄出两个无中生有的节点 才把这根线搭上,够绕的。某人 v 了厕所
此人 旅游,因此 旅游厕所就是为某些旅游的人所v的厕所。萝卜坑貌似搭上了,不过绕了这么一大圈搭上了又有啥好处呢?

白:
1,如果对不能反填置之不理,这一步大可不必。2,深层语义结构本来如此,顺藤摸瓜找到相谐的反填路径,看起来是句法任务,实际已经是语义任务。所以parser只做到降格就可以收工了。

李:
对于 “v (的)n”,知道 v 是 n 的修饰语 是根本,v 的坑 对于语言理解不重要,或无关系,因为语言中的谓词,填不上坑或不值得填坑的,是常态 是多数。需要填坑的(处于clause里面的)谓语动词是少数,多数是非谓语动词。即便谓语动词 一来也常省略萝卜
二来可填的坑 句法痕迹也比较明显直白,不会那么绕,少数远距离例外。

白:
对句法不重要,对语言理解不能说不重要。无中生有只是假装,其实联想到的实例都是有的。旅游厕所真的就是那个意思啊…… 难不成碰到了那个意思还要过河拆桥,告诉别人不存在这个桥。

王:
我觉得白老师对新词的剖解挺好,词生有根,把根找到是件有意义事情。当然在有些处理新词场合,可能不需要处于隐形的中介出场。一旦需要时,能有套路可找到,那么这价值就体现了。这也是机器搜刮了词典中的多种关联后得到吧。不排除有些情况可能找不到,也有可能找出了多个。这可能更大视野来考虑相协。

白:
刚才用“坑论”试了一票英语例句,巨爽。

李:
Man 填了万能词 is 又填 fat 中间还来个 +N  看上去有点复杂 (N+ 是定语,+N 应该是后补同位语)。/N 在身边没找到萝卜 就进休息室了 +N 守株待兔 等待左边来客,这一套蛮绕。

白:
@wei 别看man填了那么多坑,除了一个花了额度,其他都是免费的,而且都说得清来由。这个免费额度的机制,看来真的是universal 。

“自从有了智能移动电话,我的智能、移动和电话都在减少......” 这段子,又涉及微结构了。

宋:
“制裁没起作用,朝鲜又爆炸了氢弹。”其中,“制裁”的受事是“朝鲜”。机器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发现这种论元关系吗?

李:
“制裁没起作用 美国只有先发制人一途了。”

白:
“制裁没起作用,中国躺枪。”

李:
对于 hidden 论元 既然说者都不愿显性表达出来,为什么要挖出来?在哪些应用场景 需要挖出 hidden roles 哪些场景不需要?机器翻译基本不需要,信息抽取和大数据挖掘的应用也基本不需要,explicit 论元都成山成海冗余无度呢。自动文摘的场景不需要。阅读理解的场景似乎是需要的,但这也看哪一种level 的阅读理解,四级阅读与六级阅读 要求不同。总之 感觉多数场景不需要。实用主义来看 做了也白做 何况做也难做好。

白:
这根本不是个别词的问题,而是场景的问题。在先行的大场景中各自什么角色,决定了填“制裁”坑的萝卜是谁。向后找萝卜,方向反了。

“耳朵聋了,莫扎特的音乐照样演奏。”
“耳朵聋了,贝多芬的音乐照样演奏。”

吕:
这个需要接入外界知识了

白:
第二句有歧义,第一句没有。原因,就是大家知道莫扎特和贝多芬谁耳朵聋了。可以把“贝多芬耳朵聋了”看成一个先行场景,“联立地”决定后续空白坑的填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只要语言不要常识不要常识不要常识。Simultaneous anaphor

 

【相关】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朝华午拾》总目录

发布者

立委

立委博士,问问副总裁,聚焦大模型及其应用。Netbase前首席科学家10年,期间指挥研发了18种语言的理解和应用系统,鲁棒、线速,scale up to 社会媒体大数据,语义落地到舆情挖掘产品,成为美国NLP工业落地的领跑者。Cymfony前研发副总八年,曾荣获第一届问答系统第一名(TREC-8 QA Track),并赢得17个小企业创新研究的信息抽取项目(PI for 17 SBIR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