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式的流动手术台》

老爸在基层县医院的从医生涯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今已逾50载。对于众多地处穷山僻壤的穷苦农民,基层县医院的急诊出诊服务是他们解除危急重症的希望之光,老爸常常就是那处于绝望境地的病人的救星。虽然处在和平年代(文革武斗期间除外), 乡村的简陋条件使得老爸不得不因地制宜搭建临时手术台救命,颇似战争年代的白求恩大夫的火线手术台。

文革一九六七年,在交通闭塞的皖南偏远的东河公社,有一病人脾脏破裂。老爸与另一位同仁去出诊,就在公社的办公桌上为其就地成功作了脾切除手术。手头无抗凝药,依然腹血回输800毫升,克服了无血源难题。(注:腹腔积血,纤维蛋白析出,可不抗凝。)

另一例发生在六八年,在皖南繁昌乡镇新林,一个剖腹产病患,横位,子宫先兆破裂,不敢再转运,只得就地行剖宫产。也是在办公桌上局麻手术,成功救了两条人命。

当年医疗条件原始、简陋,遇上急出诊,单枪匹马,就地手术,只能“因陋就简”:地上洒上水,台顶拉上布,点上汽油灯,加上手电筒,就把“戏”唱起来,完成多次白求恩式的抢救手术。

文革武斗期间,各派武装割据,交通中断,医院停诊,条件更为艰困。子弹是不长眼的,穿肝、伤肺、伤血管以及肾、肠胃等武斗受害者常有,也只得就地手术救命。肝、肺修补术,脑外伤手术也就是那时被逼上路的,倒也救了不少人的命。

也是由于武斗,医院瘫痪,老爸能挤出空闲,系统地钻研医学专著、学习英语和医学基础理论,使他在医学理论上有了一次飞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老爸这期间从理论到临床,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战争促进医学发展,有两次世界大战医学跨跃发展的先例。而中国和平时期从天而降的文革武斗,却也造就了外科人才。“旁门左道”的成才之旅,可算另类的黑色幽默。

巡回医疗,送医山村

1965年,老爸当队长带领七人(含内科一人,护士助产士五人),响应中央“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组织巡回医疗队,到缺医少药的皖南边远的烟墩公社,总共待了三个月多。除了查房、应诊、出诊,培训大队卫生员六批、创建卫生村,为烟墩街道挖水井两口,终结了此地世代饮用沟塘泥水的历史,全面提高了农村的医药卫生水平。

三个月期间,做了大小手术612例次,有胃、肠、胆、子宫、疝、痔、甲状腺、肾、输尿管、膀胱、骨科、眼科、牙科等,其中开腹121例次。这些手术是在一个偏远的无电、无正规助手、无专职麻醉师、设施极其简陋的乡镇公社卫生院的临时“手术室”完成的。这在当时是一项开创性记录。

一天下午,在一位临时赶来的县医院唯一的麻醉医生的协助下,老爸一人一下午,连台做了三例阴式全子宫切除加盆底修补重建术。这些病是中国著名的大饥荒后留下的营养不良后遗症---三度子宫脱垂(实为盆底疝)的高发病例。就在同一天,老爸还主刀做了十多例其他手术,一直手术到凌晨三点。短时间的手术之密集,工作效率之高可创吉斯尼记录。

在那段时间里,有很多事难以忘怀,老爸举了三例。

第一例,不全流产大出血,血流如注,生命悬系分秒。老爸与一位助产士在三星大队患者家中,紧急清宫止血,并快速补液,回天有术,救回一命。

第二例,膀胱阴道瘘,手术修补,12天康复出院,填补空白,开创这一手术本地区的先河。

第三例,是一中年妇人,患伤寒肠穿孔并发腹膜炎(那时此类传染病盛行,近年渐罕见),做了肠切除手术。她身无分文,给予免费。出院后,老爸单人骑着自行车,携带由他们医生自掏腰包购得的礼品,再去青阳木镇她农村家中,随访和慰问,彰显“阶级”情。这是毛时代医疗界为贫下中农服务的一个“标杆”。

【相关】

《骨科三奇例》 

《王一千起死回生记》

《医学小改进,病人大福音》

《风雨春秋: 时代造就的全科医生》

我的外科生涯

发布者

立委

立委博士,问问副总裁,聚焦大模型及其应用。Netbase前首席科学家10年,期间指挥研发了18种语言的理解和应用系统,鲁棒、线速,scale up to 社会媒体大数据,语义落地到舆情挖掘产品,成为美国NLP工业落地的领跑者。Cymfony前研发副总八年,曾荣获第一届问答系统第一名(TREC-8 QA Track),并赢得17个小企业创新研究的信息抽取项目(PI for 17 SBIR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