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白老师在朋友圈转了一篇题目很吸引眼光的《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母语意识”刍议》,看了一半 看不下去,太经不起推敲了。 原来是哲学教授 社会科学战线的。难怪。(说这话总有点对不住我社科院母校的感觉。)
白:
量词携带语义标签,与“条”搭配的一般是两维差不多短、一维明显长的物体。所以,苗条品种的狗(狼狗、牧羊犬等)论“条”,臃肿品种的狗(京巴等)论“只”才是地道的。要想挑战远距离相关的量词搭配,必须把干扰项放在合适的句法位置才有意义,文中构造的“条-狗”搭配虽然隔了21字之远,但干扰项“只”却并不处在合适的句法位置,也许正常的词法或句法处理就可以把它消化掉,从而起不到任何干扰作用。
李:
他是假设量词搭配的实现者没有 parser 和 合适的分词系统,盲目寻找最近的直接量搭配。哲学教授的这种人工智能评论 让人啼笑皆非。文中似是而非 漏得像筛子一样的论点还有不少。譬如 常识的自然语言偏见,要说常识与文化偏见还有可能有那么一丝丝纠缠的可能的话,说自然语言偏见带入常识 就扯太远了。他还举例说计算机语言因为用了英语的一些词汇符号,因此也带入了英语偏见,这真是匪夷所思的论点。计算机语言的本性已经使得其词汇系统对任何自然语言偏见脱敏了。至于借用英语还是借用数字编号,不过就是个助记符的考量而已,与偏见何干?
洪:
@wei 作者徐英瑾 复旦哲学教授,最近也写过篇评价尼克ai简史的文章
李:
@洪涛Tao 徐教授怎么评价的?无论臧否,凭他上文那样的见识,忍不住想到的就是,歪评三国。
谈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能专家靠谱。哲学家 企业家 媒体人士 包括名人(霍金等) 很多不值得认真对待。最近有:CCCF:周志华 | 关于强人工智能 ,周教授这篇言简意赅 是人工智能专家的科学普及。
洪:
徐英瑾评《人工智能简史》︱人工智能,真的能让哲学走开吗?_上海书评_澎湃新闻-
李:
哈哈, quote:“该书的第九章《哲学家和人工智能》主要就是为了挤对哲学家而写的,特别是为了挤对那些对人工智能有话要说的哲学家。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国内大多数理工研究者对哲学的某种深刻的偏见,即:咱们的地盘,哲学家少插嘴。”
看完了。这个长篇评论蛮好玩,作为拼命要介入AI的哲学家的百般自辩,首先气势上矮了半截。@Nick Zhang 终于惹怒了哲学,而且在哲学界得到了免费marketging的效果。
这样见识的哲学家 挤对都多余了。但愿还有其他的哲学家高人在。读到最后,我倒是同病相怜地欣赏他的结句:“一切逆风而行者的坚定,均来自对风向转变的信心。” 但仅此一句而已。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