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科普:NLP系统语义模块的任务》

本篇旨在探讨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语义模块的任务,尤其在知识图谱应用中。探讨之前,我们先站在万米高看俯瞰一下语义模块在语言学和NLP的主要模块的架构中位于何处。
语言学的教科书通常把语言文本研究从浅入深划分为这么几个分支:词法(morphology)、句法(syntax)、语义(semantics)和语用(pragmatics)。还有另一个维度的分支,叫篇章研究(discourse study),是跨句进行,其他的研究一般限于句内。词法句法的研究成果在 NLP 中表现为 parser,可以自动把线性字符串的语句分析为句法树结构,千变万化的语句因此化为有限的句型或 patterns,为语言理解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语义处于句法之后、语用之前,我们叫它为语义中间件 (middleware),因为它是领域独立的语言研究的终点,支持的是依赖领域和应用的语用。这个语义中间件的任务也可以留到语用阶段在语义落地(semantic grounding)的时候根据语用对语义的要求来一起做,但是理论上,总有一部分语义工作有足够的领域独立性,值得提前做好,来支持种种不同的语用场景和应用,减轻语用模块的负担。
如此定义的语义模块(语义中间件),主要是寻找 hidden links,譬如隐含的逻辑主语、宾语 等。这些在句法阶段没有显性表明,但是有足够证据去确定如何填补。填补的时候,一个是利用句法(显性的links),一个是利用 ontology,通常是二者的结合。词驱动(word-driven)来做,是一个很 tractable 的任务,是比parsing更琐碎但难度较低的工作,因为要结构有结构,要ontology有ontology(包括动态形成的ontology节点,譬如NE专名的分类),条件比纯句法分析模块只有线性的pattern可用,是成熟多了。其有用性还是不太清晰: argument 之一就是,如果 hidden 的语义重要,人为什么不用显性句法手段?即便在一个句子的选定的句法结构中,某个重要的语义难以显性表达,如果足够重要,人就会换一种句法结构在另一个句子显性表达出来。如果上述 argument 有一定的道理,那么不做 hidden 语义,对于大数据挖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损害。至少在大数据挖掘这样的场景,信息的冗余性足以弥补 个体 hidden 语义的不全。在句法结束的时候,有些句子提到的 arg(s) 并没有到位,可以说是不饱和(unsaturated)。语义中间件的任务就是把句法没有做全的不饱和的坑填得饱和,hidden links 建立了,于是就饱和了。如果句法模块和语义模块以后,仍然不饱和,就应该在 discourse 中去找。如果 discourse 中还是没找到,那么理论上是应该通过常识去饱和它。
回到万米高空俯瞰,昨天还在想所谓“语义计算”到底包含哪些呢。从 community 来看,相关的方面有:(1)WSD(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 (2) FrameNet (role labeling); (3) IE(Information Extraction)。“经典”IE (MUC IE 传统)里面一般分 NE、relationship、event,外加 Coreference,等任务。从结构图的角度看,NE 和 WSD 是做 node 的语义计算;FrameNet 和 IE Template (for relationship or event) 是做 arc (link)的语义计算。这样来看 community 定义的几个任务和方向,可以发现,(1) 和 (2) 都是学究式的任务,不实用。(3) 是最接地气的东西,是应用(apps)直接需要的。但是 IE 是针对领域的,直接为产品服务的,不好抽象,那么就可以想想什么东西是句法之后,语用之前,最能帮助 IE。其中之一就是 Coreference,这个任务已经被 IE 收编了,但它实际上是独立于领域的篇章(discourse)尺度的语义计算,是为了支持 IE 的跨句整合的。
沿着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细化,根据实际需求,我们定义过三个任务,觉得应该在语义中间件里面做,它们应该可以惠及所有的应用:第一个是 同位语关系,这个可以看成是 Corference之一种;第二个是 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譬如,苹果和iPhone);第三个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上述三个关系不限于句法短距离,也包括远距离的,甚至跨句的这类联系。我们一直在这三个关系,加上代词的coreference (包括专名的 aliasing) 上下功夫,比在 hidden 逻辑主谓宾方面更多,因为前者直接服务于 local IE 以后的 IE,以便整合成图谱,是整合的粘合剂,后者大多可以通过信息冗余去做弥补。
以上说的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体会,就是自然而然这么走下来的。local IE 在抓取信息填 IE Template 里面的坑的时候,所看到的都是局部的信息,所填坑的材料经常很“虚”。虚的极端例子就是代词(“它”,“这个”),或者 一些指代性的名词(“这台电脑”),这些东西只能作为桥梁,不能真正导致图谱。这时候语义模块在上述四个方面所做的工作,就可以帮助把这些虚的材料,变得实在,这是通向图谱的一个很重要的支持。
大而言之,语义中间件做到什么程度合适,有很大的争论空间。在确定应用之前,不少细线条语义进一步伸展没有太大意义,或者劳而少功。就是说在句法把结构的框架搭起来以后,在语用层面的具体应用确定之前,到底要做多少语义计算,不是容易说清楚的,直觉上和经验上,不赞成做得太多。从某种意义上看,费尔默创立 FrameNet 就是想把语义中间件进行到底。理论上,他的深入是有道理的,因为在 arg structure (句法subcat的拿手好戏)之后,如果要深入,domain independent 的 Frame hierarchy 是通向语用的深度桥梁。起码理论上如此。但是我们做了18年的 IE 以后,结论是,费尔默那个语义计算的路子基本是歧途。没感觉到啥好处,却带来了很大的 overhead,可操作性很差,也并不省功。IE 领域用 Template 定义语用领域的需求,没有人主张把这些 Templates 定义在 FrameNet 的 hierarchy 上面,因为感觉不到需要,而且也不现实。100 年后,也许 FrameNet 可以被重新发现,因为那时候的语用落地已经太多了,需要组织组织了。FrameNet 正好提供了一个组织和整合的框架,如今的语用落地都是零星的。
立委牌 NLP University 中,能看懂上面这些参杂了些假洋鬼子话(术语)的“高阶科普”的后学,是可以授予学位的。这个学位是硬通货。看不懂也没关系,可以视为狂人乱语,或者是误入迷宫,不隔行也如山,耽误了你玩深度学习(dl)的宝贵时间。

发布者

立委

立委博士,问问副总裁,聚焦大模型及其应用。Netbase前首席科学家10年,期间指挥研发了18种语言的理解和应用系统,鲁棒、线速,scale up to 社会媒体大数据,语义落地到舆情挖掘产品,成为美国NLP工业落地的领跑者。Cymfony前研发副总八年,曾荣获第一届问答系统第一名(TREC-8 QA Track),并赢得17个小企业创新研究的信息抽取项目(PI for 17 SBIR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