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繁诗文选之二:目录》

 

目录

散文

1. 怀念月英记 …..….…….……9.
2. 春雨感怀 ………………10.
3. 兰谱序 ..……………………………11.
4. 送愁歌· ……………..12.

诗歌

1. 九六年元旦 七律一首……14.
2. 农历二月十二日三孙扬荣结婚 七律一首 ……………14.
3. 释疑 七律四首……14.
4. 小磕山初级中学教学大楼建成 喜赋 七律二首………16.
5. 自恨晚年万事非 七律四首……16.
6. 赠胡守先 七律一首……··17.
7. 赠胡守先七律三首…·18.
8. 咏月七绝五首…18
9. 寄文史馆 七绝四首…………
10. 奥运会 七绝四首
11. 钓鱼岛 七绝四首
12. ??泰山头 七律一首
13. 中秋节 七绝三首
14. 中秋故事 七绝三首
15. 回忆中秋节怀旧诗 七绝四首
16. 杂感 七绝六首
17. 教师节 七绝三首
18. 国画大师齐白石 七绝一首
19. 怀念族弟李应枝 七绝二首
20. 歌颂小磕山 七律一首
21. 赞虎形山 七律一首
22. 语体诗一首……………27
23. 笑活记自序 七绝三首………28.
24. 咏亲者旁食 七绝二首………29
25.咏身份证 七绝三首………29. 
26. 白内障复明医疗队 七绝四首.….30
27. 我村土地庙捣毁有感 七绝二首….30.
28. 咏?兔亡羊 七绝一首……31.
29. 隔靴抓痒 七绝一首…………31.
30. 咏因小失大 七绝一首…31.
31. 怀念老友鲍伦春 七绝八首…31。
32. 怀念亲家汪宏举 七绝四首……33
33. 亲身经历是奇谈 七绝六首…33.
34. 怀念五叔李壁 七绝五首
35. 中央发表白皮书 七绝二首
36. 中央水利投入会 七绝二手
37. 怀念老友郭珍仁 七绝六首…36.
38. 怀念友人汤新铭 七绝六首…37.
39. 賭博人 五绝三首…………38.
40. 扬荣生子号文充 七绝二首 39
41.纪念董嫂逝世 七绝六首…··39.
42. 名蟾四到娘家来七绝三首…40.
43. 失败多由独断行 七绝二首.…….41.
44. 近日抒胸 七绝三首……41.
45. 与孙媳陈后文谈话 七绝三首….42
46. 与孙媳周亚萍谈话 七绝三首 43
47. 勉名聱 七绝三首··..43
48. 从今不听收音机 七绝三首
49. 我身葬事从简 七绝三首· 67.
50. 怀念亲家汪宏举七绝一首……45
51. 咏范蠡和越王勾践 七绝三首…45
52. 咏西施和吴王夫差 七绝四首…46
53. 咏季札挂剑 七绝三首……46 
54. 咏苏秦 七绝九首………47 
55. 咏亡羊补牢 七绝二首……48. 
56. 咏守株待兔 七绝二首……49. 
57. 咏指鹿为马 七绝二首………49.
58. 咏以羊易牛 七绝二首…50. 
59. 咏桀犬吠尧 七绝三首…….50.
60. 咏缘木求鱼 七绝二首·……51. 
61. 咏齐王吹竽 七绝二首………·51. 
62. 咏卖矛盾者 七绝二首……·51.
63. 咏愚公移山 七绝三首…···52 
64. 咏夜郎自大 七绝二首……52.
65. 咏冯欢客孟尝 七绝二首….53.
66,邹忌讽齐王 七绝二首……53.
67. 咏宓子贱轶事 七绝二首 54.
68.咏范雕被逐入秦 七绝三首54.
69. 咏廉颇起用 七绝二首…55
70. 咏田单火牛计 七绝二首…55
71. 咏商鞅徙木以立信 七绝三首 55
72. 咏塞翁失马 七绝三首…56.
73. 咏孟姜女寻夫 七绝二首…·5b.
74. 咏宇宙锋 七绝二首…·.57.
75. 咏廉蔺交欢 七绝三首·57.
76. 咏馬前泼水 七绝三首…58
77. 诸葛空城计 七绝二首…·58.
78.咏荆轲和严光 七绝二首……59
79. 咏关雪长七绝四首……59
80. 咏王允美人计 七绝二首……60
81. 咏董卓生前有童谣 七绝三首…60
82. 咏刘备招亲 七绝二首………61.
83. 咏连环计 七绝三首…….61
84. 咏周瑜黄盖苦肉计 七绝四首62.
85. 咏曹操 七绝六首……… 63.
86. 咏盂德烧书 七绝三首
87. 咏徐庶母亲 七绝二首
88. 咏王羲之兰亭序 七绝一首. 
89. 咏陶渊明 七绝二首
90. 咏周敦颐爱莲 七绝一首
91. 咏杨时、游祚立雪程门 七绝一首
92. 咏石崇 七绝三首 
93. 味三害周处 七绝二首
94. 咏羊栝 七绝三首
95. 咏唐太宗吞蝗 七绝二首
96. 咏唐初才子王勃 七绝三首
97. 咏武则天 七绝三首
98. 咏阿房官 七绝三首
99. 咏刘梦得《西室铭》 七绝二首
100. 咏李白 七绝四首
101. 咏韩愈诫咏佛骨表 七绝二首
102. 咏杨妃和梅妃 七绝二首
103. 咏失盼盼 七绝二首
104. 咏宋太祖赵匡胤 七绝七首
105. 咏名臣包拯 七绝一首
106. 咏范仲淹 七绝一首
107. 咏苏轼 七绝六首
108. 咏司马光 七绝一首
109. 咏欧阳修 七绝二首
110.  咏北宋名妓李师师 七绝五首
111. 咏爱国诗人陆游 七绝一首
112. 咏词人李清照 七绝三首
113. 咏李淑贞 七绝三首
114. 咏宋高宗与奸臣秦桧 七绝十首
115. 咏明初逍遥楼 七绝一首
116. 咏金圣叹 七绝一首
117. 咏方孝如 七绝一首
118. 咏状元杨慎庵 七绝二首
119. 咏于谦 七绝一首
120. 咏高攀龍 七绝二首
121. 咏史可法 七绝六首
122. 咏汉奸洪承畴 七绝六首
123. 咏汉奸吴三桂 七绝四首  83
124. 咏戴名世 七绝二首 83
124. 咏张英与子张廷玉 七绝三首 84.
125. 咏才子袁子才 七绝二首……84
126. 咏才子纪晓岚 七绝三首··…85
127. 咏扬州八怪郑板桥 七绝三首·85
128. 咏清代文豪刘大魁 七绝一首86.
129. 咏毛其龄 七绝一首···86
130. 咏曾文正 七绝二首 · 86
131. 咏才子许友芝一联 七绝一首…87
132. 咏李鸿章和翁同酥 七绝一首…87
133. 咏鸦片战争 七绝五首…87
134. 咏太平天国 七绝五首………88
134. 咏中日甲午战争 七绝四首…89.
135. 咏清朝宦官 七绝三首
136. 咏八国联军 七绝三首……90
137. 咏慈禧大后 七绝三首……91
138. 咏李鸿章数事 七绝八首….91.
139. 咏记念孙中山诞辰 七绝六首 93.
140. 咏张作霖杀李大钊 七绝二首…94

1. 名聱被撞伤 浪淘沙二阙……95
2. 京九已通车 浪淘沙二阙……95
3. 莉萍上师专 浪淘沙二阕
4. 有约不遵行 浪淘沙一阙………97.
5. 洪振南、鲍伦球先后来访有感 卜算子二阕 
6. 嘲某狂士 金缕曲一阙……98
7. 自恨生来苦 金缕曲一阙…·…98.
8. 能说不能行浪淘沙一阙………99
10. 劳动可长生 浪淘沙一阀……100.
11. 人类要生存 浪淘沙一阙……100.
12. 我为什么要作诗词
       甲、金缕曲二阙 …100
       乙、卜算子五阙 ……..101
13. 买魚有感 上算子一阙………103
14. 用李荫繁三字作词一阙–103.
15. 小儿名声做屋有感 蝶恋花一阙 104.
16. 自恨眼生白内障 蝶恋花一阙
17. 老友鲍伦球七十大寿 浪淘沙一潮
18. 十月十五日老友周在江来访 浪淘沙一阙
19. 今昔感 浪淘沙一阙….106
20. 做梦 浪淘沙一阙……106
21. 车运苹果到村庄 西江月一阙…106 
22. 六册诗书将告竣 西江月一阙….107 
23. 我国开放已成功 西江月一阙…107
24. 遗嘱 浪淘沙三阙 107.
25. 晚年生活思想谈 虞美人 二阙 108
26. 国家正兴旺 金缕曲一阙…109.
27. 明江做豆腐 浪海沙一阙…109
28. 一死无灾难 金缕曲一阚…110.
29. 名字号文充 浪淘沙一阙……110
30.文元与文光 浪淘汁一阙……111 
31. 赠克仁小娘 浪淘沙二阙—111.
32. 明江葬母记事 西江月一阚 112
33. 扬荣校对诗文 浪淘沙一阙…112

对联

1. 赠洪振南二联…..113
2.赠鲍伦球二联….….113
3.赠郭珍仁一联…..113.
4. 赠周在江一联 …….114.
5. 赠卢春生一联….………·114.
6. 赠三孙扬荣一联………114.
7. 赠王成龙老师校园商店一联 114.
8. 赠朱冲半山寺一联…115
9. 与月英结婚对联……….…115.
10. 回亿土地庙三副对联 有序··115
11. 怀念后妻吴学美一联……·116.
12. 我家中堂二联 ·…..116.

挽联

1. 挽胡守先父亲联 ………..117
2. 挽县志办徐佩主任一联
3. 挽老友谢应青一联 117
4. 挽老友钱财仙联
5. 挽董嫂一联 118
6. 挽林兴梅一联 118 
7. 挽孙中山二联 118 
8. 代人挽董母三联 119 
9. 代大婿强克铨挽母联 119 
10. 自挽一联
11. 挽丁兴兵医生一联 

记事

1. 记才子朱仕陆故事一则.……121
2. 记霍邱某公故事一则…………123
3. 记汪师学泽对联故事一则……124
4. 记徐子为返乡感怀七律故事一则 127
5. 记我作万亚心对联一则…127

增补 七律七首 129

 

 
 

 

 

《李應繁诗文选之一:第六册 自序》

赠侄名实留念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李应凡 时年87岁

自序

我今年八十六岁,眼生白内障,双目失明,不能看书写字,两腿瘫痪,不能走路,一天到晚只有在室内、床几间摸索行动。牙齿己脱光,不能咀嚼生硬食物,吃干饭也要用开水调和送入胃囊。这一切都说明我的生命已经到了应该结束的时候了。

不过我两耳尚聪,能听收音机,进饮食,粗茶淡饭一天三饱; 记忆力强,头脑清醒、精神饱满一如往昔。在度日如年、长夜似岁,无事可做的我,久静则思动,故态复萌,于是又有写作的打算,我在书中写道“常恨时光太长久,在无奈情况下只得与诗词结为友,送长夜,消永昼。” 我企图用写作的手段以达到消磨时间,寄托精神的目的,大家知道盲人写作困难重重,写出来的腹稿需要别人帮助记录。但我对这些困难,从不消极悲观,不打退堂鼓,不鸣金收兵,而且越干越有劲,兴趣浓厚。

我在书中又说道:“怡情悦性可增寿寻欢乐,做诗填词,推敲研究,何虑黄花人比瘦,不怕池水吹皱,得佳句,狂欢拍手。” 于是朝思暮构、日积月累,作成的腹稿到現在竟达三四百件之多,都堆积在我的脑袋中、仓库里无人记录,十分苦闷。同时又怕己作成的腹稿長久忘记,又经常反复默诵做到滚瓜烂熟,背诵如流,以便不忘。这样又增加了我思想上的负担,愈陷愈深,不能自拔十分痛苦。在我身边也有象《水浒》上圣手书生萧让其人很多,但他们不肯出手支援帮忙记录,替我排忧解难。万事求人难,他们不干有什么办法呢? 可喜的是,正在山穷水尽最紧张的时候,东方不亮西方亮,我村青年李世德自动义务地为我记录,真如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雨一样,使我喜出望外。青年李世德初中毕业,文字通顺,热爱文学,帮我记录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我对他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深深感谢不己。

现在本书已经完成,在这里我把书中内容简单扼要地说明如下:第一,因为双目失眠,对记录的腹稿不能用笔墨进行整理修改。因此庸俗、简陋、重复,隐晦、错误、脱落、错别字,以及文不对题,言不达意等等书中到处都有,这是本书不足的一面。其次: 我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出现许多丑恶现象。例如: 贪脏枉法、敲榨勒索,损公肥私、抢劫打架,赌博偷窃,走私贩毒,卖淫嫖娼,拐卖儿童等等。书中没有揭发批判,不是我无正义感,我认为在我狭窄的天地里,人微言轻,就是写了也不能有起碼作用,这是书中不足的另一面。

总之,我的思想是进步的,写作的动机是纯真的。我一生是追求真理、服从真理的人,好就说好,歹就说歹,“开门见书,一步到台口”,不好要我说好,做那些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扼杀事实,颠倒是非、党同伐异、损人利己见不得人等等丑恶勾当我是坚决不做的,对儿孙也不放松,除口头教育外,在书中也有教育他们的文字。例如,在《记省文史馆》一首七绝写道: “我今残废能生存,都是三中政策恩。吾望儿孙心向党,勤劳工作为人民。” 又如我在一阙浪淘沙词中说道: “一刻值千金,爱惜光阴,戒烟戒酒教儿孙,赌博贪污大坏事,坚决斗争。” 我这样说听不听由他,我是有责任、有义务、有理由对他们进行这样教育得。人生自古谁无错,当局者迷,旁观看清,希望我的亲朋好友,知我、爱我的人看过本书后,对我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正,不再错下去,十分感谢,是为序。

附: 浪淘沙二阙

六册已成书,莫大欢欣。早知众志可成城,世德功劳不可少,主要原因。为善要精神,更需决心。盈盈塘水结成冰,不是一朝一夕事,持续低温。

我是老育翁,万事皆空。置身孤岛无人踪,要想成书如做梦,困难重重。腹稿要加工,记录难逢。万桩齐备特东風,见义勇为李世德,助我竣功。

《朝华之二十六:时间都去哪儿了》

甜甜的数学发现

甜甜九岁的时候做出了自己的科学发现。有一天,她盯着墙上挂钟看了很久,很兴奋地跟我说:

“Dad, I have a discovery: if you multiple the minute hand number by 4, and then add it to the minute hand number, we get the reading! This is a rule with no exception, and I have tried every minute hand in whole numbers. This rule works!”

大体是说,要想知道分针所在读数,可以拿4乘以分钟所指整数,再加上分钟所指整数。比如,5分钟等于1乘4加1;10分钟等于2乘4加2;15分钟等于3乘4加3,以此类推。这是甜甜独立思考,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规律,说明这个九岁的小家伙是个爱琢磨的孩子。我随她一起逐一验证,果然正确,心里有些诧异。她怎么绕过这个弯的呢,因为美国小学数学教育远比国内落后,四年级才刚开始介绍代数的概念,还没有用到代数。我问她,你是不是从书上或者老师那里看到的,她摇头,说这是她自己的得意发现。

甜甜继续琢磨挂钟,注视良久,继而大叫:

“Dad, come here, I have another discovery: if you multiple the minute hand number by 3, and then add it to the even number in sequence, we also get the reading!”

甜甜的第二个理论是,分针所在读数等于3乘以分钟所指整数,再加上分钟顺序向下的偶数,比如,5分钟等于1乘3加偶数2,10分钟等于2乘3加偶数4,以此类推。甜甜问我这算不算一大发现。我说,如果理论经实践验证无误,就可以算是发现。”So let’s verify it”,甜甜说,”1 times 3 plus 2 equals 5 minutes; 2 times 3 plus 4 equals 10 minutes; 3 times 3 plus 6 equals 15 minutes, ……. They are all verified: I got another discovery!”

我跟甜甜说,我也有一个发现:分针所在读数等于5乘以分钟所指整数。甜甜不屑一顾地说,这算什么发现呀,这是 common sense(常识),人人都知道呀。这时候,我觉得有必要顺势上升到代数的高度了。我说,“Let’s represent your discoveries in algebra, ok?”甜甜一直想超前学代数,好在同学面前炫耀,很高兴。我说,其实,你的两个理论和我的“发现”在代数上是等价的。正因为我的观察是常识,不证自明,所以,如果你的理论跟我的发现等价,我们甚至不必一一验证,也可以证明你的理论是正确的。“Dad, you are confusing me!(你把我搞糊涂了)。” 我本来想教育孩子,世界上除了归纳法以外,还有演绎法,可惜操之过急,有点揠苗助长了。我说,好,我们先写代数表达式吧,假设X是分针所指的整数(X=1,2,…,12),Y是分钟读数:

爸爸的发现(常识):Y = 5*X
甜甜的第一个理论:Y = 4*X+X
甜甜的第二个理论:Y = 3*X+2*X

我接着试图讲解代数运算的方法:4X+X=4X+1X=(4+1)X=5X; 3X+2X=(3+2)X=5X,可是甜甜的兴趣到此为止,已经不耐烦了,要求玩游戏去:”Ok, ok, Dad, it’s too complicated. Let’s do it another time. Can I play Gameboy now?”。大概超出了这个岁数的专心时间限度了。我虽然意犹未尽,也只好作罢了。看样子,我家这个小鬼头,天才有余,耐性不足。不过,还是顺其自然吧。

2005年六月十一日于美国水牛城

 

人生问题

世俗家庭的一个坏处就是父母在儿童早期教育过程中,面临人生的根本问题时无法解答的困境。生死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甜甜很小时候就不断问这个问题:I don’t want to die. Will I die? 我只好支吾过去:you are young and healthy. Don’t ask silly questions. 她有时候就自己安慰自己:yes,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why bother? And maybe some long life medicine will be invented by the time I grow up. (想起我小时候也常幻想人类终会发明长生不老的药物。)我不置可否,心里想,要是宗教家庭就好办了,一切都有现成的答案,没有必要苦思这样的问题。可是,有时候,她却要进一步追问:Dad, but can you and Mom have enough time for the long life medicine? I don’t want you to die. 我只好安慰她说:We will not die. We will watch you grow. 她说:promise? 我说:promise。

我觉得,在孩子还不能理解人生问题的时候,告诉所谓事实是不明智的。 这就好象在孩子满心喜欢等待圣诞老人的礼物时,硬要说明圣诞老人的子虚乌有一样。 有些事情需要一辈子去慢慢理解,包括生死问题。

在水牛城八年,甜甜与楼下的露西奶奶(Grandma Lucy)最亲,常到露西奶奶家玩耍,露西待甜甜胜过自己的亲生孙女,万般宠爱。每年万圣节之夜,甜甜与小朋友外出讨糖的最后一站,几乎总是在露西奶奶家结束。甜甜总要给奶奶炫耀自己的战利品。

当我们告诉露西我们要离开水牛城时,她哭了,“每个人都在离开。我会非常想念Tanya的。”几天后,她给甜甜一个钻石金首饰,“Tanya,这是一个珍贵的礼物。我要你一辈子都留着它。当你戴上它,你会永远记得你的奶奶。”甜甜后来告诉我,“我想哭”。

2008年,露西奶奶去世,噩耗传来,我们全家都很悲痛。甜甜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件,自己躲在房内哭泣。出来眼睛红红的,说:Grandma must be in heaven now, free from any pain. And there is no need for oxygen tank there. (Grandma 生前三年多来一直离不开氧气罐子,到哪里都要带着,很不方便。)

 

穷富也是一个老问题。甜甜总问:are we rich? 我说: no. 又问: are we poor? 我说:no, we are just normal, middle class. 她说:I get it. We are not rich and not poor, we are prosperous, right?

What is prosperous? 我问。

Prosperous is on the way to being rich, but not rich yet.

关于金钱,我只灌输两点:

第一点是不能奢侈和浪费, money does not grow from trees, money is earned by hard work. 甜甜常常把看来的笑话拿来说:Dad, money is made of paper and paper comes from trees. So technically speaking, money DOES grow from trees. 实际生活中,她有点 over-spoiled, 要求大多满足,家里的玩具堆积如山,尤其是她喜欢的毛绒玩具, 猫啊狗啊,大大小小有几百条了。她自己也常说, I feel guilty that I wasted you too much money on toys, but I love toys.

第二点是, money is important, but money is not everything. For example, money cannot buy friendship and money does not guarantee a happy life. 她似懂非懂,点头认同。

今天外出,在车上闲聊,甜甜连珠炮一样的一番关于生死和穷富的议论让我大吃一惊。看样子孩子没有停止思考,书本,电视,还有家庭教育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总之比我在她这个岁数的时候想得深入多了。我赞说:great points, 实录如下。

 

(1)on living forever

Many people talk about living forever. I think it’s really silly to think of living forever. What’s the good of it? Then you will be Nature’s historian. You will only live in your memories. Kids will laugh at you. It’s much better to live and die, and meet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in heaven, rather than live forever, having to watch all your relatives and friends die before your eyes. Then what is the point of living without family and friends?

 

(2)on being rich

Everyone wants to be a billionaire. I would rather stay normal and prosperous. Being poor is not good: but being rich is not good either. What’s the good of being rich? You will lose your goals. Everything will be taken for granted. You will not be grateful for anything. And it does not feel good either when others are struggling, and you get anything you want. Things are more valuable when they are earned. They become meaningless if they are always yours. 

 

升学作文

美国大学申请,要考察方方面面,看各种统考成绩(SAT,ACT,SAT II,AP),平时成绩单(GPA),各种竞赛表现(奥数等),领袖才干(组建俱乐部等),社区服务,文体美才艺,名校还要推荐信以及面试。再有一项,就是命题作文(essay),对于申请名校尤其重要,因为别的指标大都是死的,而 essay (还有面试)则是表现自己个性的自由空间。

那周忙着写申请大学必需的essay,夜猫子的她躲在室内,黑白颠倒。每日熬通宵,不见天日。蓬头垢面,苦思苦想,跟自己死磕,要写出最具个人特色的文字来。升学顾问深知甜的性格,也很欣赏她的表达能力,鼓励她说:知道你有很多感受想写出来。你不用顾虑文字的长度限制,尽管放开来写。你先把自己最深的生活体验用最个性化的文句写出来,然后我们再一遍一遍精简到1000字或500字的限度内,这样才能出彩。甜的毛病跟我类似,一旦开写,往往一发不可收拾。文句很妙,可形式大于内容,走题是免不了的。受此鼓励,甜就开始了这个信马由缰而精雕细刻的自我表现自我折磨的过程。甜说,我一定要让招生官读一遍我的文字,就不会忘记。

这样每天熬通宵,到了清晨四五点的时候,就饥肠辘辘了。那天清晨,她想起来曾经买过一盒日本速冻炒饭。盒子上的图片很诱人,说:就吃日本炒饭吧。我于是把炒饭置于微波炉热了五分钟,热气腾腾端上。甜搓着手很渴望的样子,等不及地开始享用。刚尝一口,开始皱眉头,到第二口,不得不吐出来。带着夸张的表情,她一字一顿蹦出来这么一句:

"Dad, there are many foods that taste bad, but only a few that taste sad. And this is one. It seems to have that bonito flakes that I cannot tolerate."

那吃什么呢?想吃 Subway BTL 三明治,可这一大早这些店都还没开门。只有一家卖洋馒头(叫 bagel, 像是一种死面面包,与国内馒头一个的德性,其貌不扬,但越嚼越香),于是赶紧买来,甜已经等不及了,三下五除二,风扫残云一般进了肚子。

不久,甜就熟睡了。

 

升学报考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陪着她熬夜。甜是夜猫子,白天没效率,没灵感,只有到了午夜之后才行。甜甜有一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为各个报考学校的作文跟自己死磕,简直走火入魔。改啊改啊,又是一夜未睡。结果实在太累了,凌晨四点喘口气跟我说:Dad, I am tired, but let me write you a quick story. 一阵盲打,随手编了一段自嘲的故事在屏幕上: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bunch of crap
and then someone came by and said
"oh poor you, you shouldn't stay crap forever, that's sad and stinky"
and then that magical man
turned the crap into college essays

老师给她的作文修改准备了一个“墓地”,说,甭心疼,每一次修改稿并没有随风飘去,都埋葬在这里,什么时候想搜索挖掘作为新的素材都可以。即便如此,这个千锤百炼的过程还是耗时耗心,但是每次改到了限度以内,就欢呼雀跃。

 

有一天,甜甜自创又一款绝妙好词。每当她这种自发的表达欲穿上了某种有创造性的生造词的外衣,她就得意,反复重复,咀嚼这种创造的快乐。这使我想起我在撰写世界语论文时候的感受来。

说是她为了她所在的俱乐部满校园张贴广告,临了被告知只有固定区域才可,别处张贴要扣分的。俱乐部主任说要甜甜再去把宣传帖子一一揭下来,把甜甜气坏了。这小子不是东西,甜告诉我:

"I am not just sad, I am not only just mad, I am smad!"

创造的快乐有如幽默感,它能化负能量为正能量。令人沮丧的劳累及抱怨在创造中也烟消云散了。上网查了一下,这个生造词还不够生,网上的 Urban Dictionary 已经有列,无法申请“专利”了。毛委员保证,这是甜独立创造的,撞车而已。信息世界里,想要独特,并不容易。

小鬼子的马克思笔记

甜甜上初中世界历史课,老师布置了一个研究项目《与思想家见面》。让我惊奇的是,甜甜选择了卡尔 马克思作为研究对象。于是进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研究报告终于完工。接着是要在课堂上给老师同学做个几分钟的介绍。甜甜说要着装成学者马克思的样子,以第一人称做个充满革命激情的演讲。马克思的形象甜甜很熟悉,还在她很小的时候,她就从我小时候的临摹素描中看到了马恩列斯毛。

服装好办,她就穿我的长衫西裤凑合,主要是马克思的大胡子。我陪着孩子转了好几家店铺,她都不满意。幸好由于万圣节将临,湾区临时增加很多化妆店,里面充满了稀奇古怪的服饰、骷髅,当然也有面具和大胡子。最后找到的胡子倒是很像马克思,就是颜色太黑了点儿,印象中马克思是花白胡须的。我安慰甜甜说,这是青年马克思的大胡子,完全没有问题。何况你讲演中的人性主题确实是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老年马克思更加激进和革命,逐渐远离人性的主题。

就这样,甜甜上场了,讲得激情昂扬,特别是结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甜甜先是用的德语,然后用英语重复,掷地有声。受到老师的赞许。下面是讲演稿的纲要:

Meeting of the Minds: Karl Marx

Hi, I’m Karl Marx, a middle class, 18th century German scholar, who was bor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en Capitalism was just starting and not yet mature. There were no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such as healthcare or pension) or worker unions, and everything was a class struggle between the rich, Bourgeoisie, and the working class, Proletarians. My theory, Marxism, is about the ultimate government, Communism, in which the property of a society is owned by all members, and peoples’ talents are utilized to their full potential, so that people enjoy their work while working toward the common good. Capitalism is a corrupted system in which the Bourgeoisie have all the power and exploit the Proletarians, while the Proletarians are unfairly treated, wage-earning robots. Even in democracy, when people vote, they are affected by mass media, controlled by the Bourgeoisie. All humans are naturally creative and talented. So I say to you all, everyone is equal. We should overthrow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Bourgeoisie, "Proletarier aller Länder vereinigt Euch!" Proletarians of the world, unite!

成长脚印

上高一的时候,甜甜通过了加州钢琴10级考试,弹了五首曲子,包括肖邦的《幻想即兴曲》和中国钢琴曲《向阳花》。乐理考试93分,超过90就是 exempt,即今后即便要参加荣誉级的考试,乐理部分也可免除了。这是成长的里程碑,可喜可贺。

加州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钢琴考级常规有10级,10级外还有一个荣誉级,主要是给有志于音乐深造的学生的最后一个认证。我们一直把10级当作学琴的最终目标。作为业余爱好,走完10级确实也是不容易了。因为我们是后来搬到加州的,老师安排甜甜从7级开始考,一路下来至今。

美国的高中是炼狱,课业负担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连睡眠时间都不能保证,哪里有练钢琴的时间。所以很多孩子一上高中就把钢琴停了。甜甜学习钢琴八年,但上高中后发现形势不对。我们同意她停钢琴,说10级就算了吧。可是甜甜自己不愿意停,觉得是一种习惯了,同时也有些舍不得,毕竟身边的同学就数她坚持下来了。真是很苦,练琴不够,可还要赶考,心理压力很大。直到考级前一周才勉强把五首曲子背下来了。有的曲子很长,里面的有些小节非常类似,变换很微妙,记下来并不容易。虽然10级考试只要求背两首曲子,其余的曲子可以看谱,但不看曲谱最好,可以额外加分。我们劝甜甜留一首难记的带上谱子去考,她就是不同意。于是考级前两天,她连续熬夜弹曲子,复习乐理,直到精疲力竭。我说这样不行,考前睡眠不足,就是记住了也可能突然头脑空白,反而不妙。拗不过她的倔脾气,只得随她去。她困得不行的时候就自言自语:明天考级完我就啥也不做,睡它一天一夜不起床。

考级那天,阴雨绵绵。我们不得不把刚睡两个小时的甜甜打醒。送进考场,我们在场外一直担心,怕她坚持不下来。后来从门外看到她最后考乐理和听力很镇静的样子,才稍放心。等她出来问考得怎么样,甜甜坦诚发挥得不好,不如平时,虽然全部记下来了,可是曲子弹得不好。技术性小错不断,越急越乱,自己很不满意。倒是考即兴弹奏,老师夸她弹得好,乐理听力也都没问题。其实只要及格,我们就很满意了。后来分数下来了,果然弹奏和技巧是“良好”,不似前几年的“优秀”。在所有的课外活动中,钢琴是一项耗时最长和最艰苦的项目,拼的是恒心和耐力。谢天谢地,如今顺利通过,修成业余爱好的正果。

我说:从此我们对你的钢琴不作任何要求。你已经完成了你的目标。今后,你想继续学,继续弹,一切随意,for fun。你不想学了,我们就停。甜甜说还是要学,也许到高中毕业那年去把荣誉级也考下来。

考级第二天,我们按时去钢琴老师家学琴。老师一边找新曲子,一边让她再弹一遍肖邦,甜甜弹到一半卡住了,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师说:这么快就忘了?我心里清楚,她是紧张过度,突然松弛后的一片空白。老师说:孩子也不容易,能一路坚持到10级,这是一个欣慰庆贺的时刻。学到10级,即便现在完全放下了,以后想捡起来就可以捡起来。那些学到五六级就停下的,以后就很难了。这个我们有切身体会,甜甜学过两三年的小提琴,学的时候也是好学生,后来实在没空同时练习钢琴和小提琴,只好停了提琴。曾经想捡回来随意拉拉,却发现已经完全荒疏了。其实岂止学琴,人的一生中半途而废的努力是常有的事儿,远比修成正果的多。我当年学法语三年,学俄语一年,如今除了法语勉强可读外,还不是大都还给了老师,成了半吊子的语言学家。

从老师家出门来,我问:甜甜,你怎么把萧邦忘了呢?甜甜的泪水刷地下来了,哽咽着说:我也不知道,弹到一半突然一片空白。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came to the piano lesson with no purpose, no pressure, in complete emptiness. It feels relaxing but weird. For years and years, no matter how I hate practicing piano, how sleepy I am, how I fight with Mom on piano, I still have to do what I have to do. It becomes part of my life. Now I have passed Level 10, and accomplished what we had aimed for, I am losing my goal.

我插言道:that's ok, we always have moments of this in life. You should be proud of yourself. You need a break.”

甜甜意犹未尽:

“Dad, don't interrupt me, let me finish my farewell speech. I still remember the first time I saw J. play piano, I envied him so much and wanted to learn piano so much. But when you really put me to the piano class, I found it so boring to have to play the same assignment again and again. Mom was playing with me, but I did not like her to play all day and play better than me, making me feel so stressed. As time goes on, I found myself not good at anything. Piano is perhaps one of the few things I am decent for. I learned dancing many years and ended up finding myself not a material for dancing. I finished all basic swimming classes, but I did not go further to the competitive class and cannot claim myself good at it. I learned violin for over two years, but I cannot even play a simple song today. I love art and can sit for hours drawing trying to be perfect. But I have never been trained. I really have little to be proud of myself for. But at least I have piano. I have decent talents of music. With music sheet, I can play almost anything. This is something I should never abandon. At least, I am not a good-for-nothing......”

我不再言声,我知道她现在需要的是倾诉,她在体验经年努力一日过关的百感交集。这是成长的脚印,生命的浪花。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听着甜甜的滔滔不绝,一边想起我当年备考一年,考研三日后嚎啕大哭的情景来。人生的路有多少门槛儿,留下我们多少血汗,无论是挫败,还是功成,心中都是那样五味杂陈,独独没有轻松。这就是人生。

我们都记住了老师最后的叮嘱:其他曲子忘了也就罢了,肖邦的这首幻想即兴曲不能忘。这是钢琴曲的极品,行云流水,优美华丽,时而跌宕起伏,时而潺潺流水。千转百回,弹奏它需要相当的技巧。今后抒情写意,展示才艺都可以用到它。是的,我随着甜甜练琴,听了它半年多了,从来没有烦过这个曲子。看孩子的手指在琴键上划过,肖邦的旋律随之盘旋绕梁,如痴如醉之余,我老有一种在梦中的感觉。

 

父亲节征文

征文由硅谷回音和本地电台和文学杂志联合主办。那年甜甜是硅谷回音的新任负责宣传的VP,所以征文的英文翻译和传播也是甜甜自己做的工作。但是,她自己的提交还是姗姗来迟。这么短的文章怎么琢磨这么久才写出来,她能给我什么惊喜吗。

尽管是命题作文,我知道写这样的主题甜甜不乏心情故事。她说她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她做到了么?早上一睁眼收到甜父亲节的电子邮件。读着读着这个短小的篇什,眼圈湿润,一种温暖流向全身。她的每一行都有很多故事在后面。真地,没有白疼她,点点滴滴都记在心里。有女如斯,夫复何求?

2012/06/19 at 5:27 AM
Subject: my father's day entry

Dad, daddy, baba, mis padre de pantalones, friend and confidant,

I’ve never been a particularly expressive person, whether in person or in writing, and, definitely, I have not properly conveyed to you how important you really are. So, using you as a model, allow me to list down the seven basic requirements of a daddy:

1) Daddy is a person who will hug me when I run to him, no matter how public the place or how old I become.

2) Daddy is the person who offers to piggyback me, even though my 5 foot 4 self is a lot heavier than my 3-year-old counterpart.

3) Daddy is the person who wakes up randomly at 3 am because he knows that I’m still awake and hungry. P.S. He makes me instant ramen.

4) Daddy is the person who’s still typing on a computer next to me in the dead of night, he doesn’t want me to feel lonely.

5) Daddy is the person who uses the oddest jokes to cheer me up when I’m sad. It’s OK, it makes me laugh anyways (though I can’t say it’s because the joke is funny).

6) Daddy is the person who will always read bedtime stories. (It used to be Winnie the Pooh, now it’s Steve Job’s biography).

7) Daddy’s a doter, daddy’s a warrior, and daddy sometimes does too much for me (though not in his opinion).

So, daddy, it’s not father’s day anymore, and I don’t particularly need that day to say anything special to you (hello, market holidays). So, let’s get a few things straight, you’re my daddy, and you’re not old because I said so.

Also, we’ll still be eating instant noodles together 20 years from now.

甜甜提出的模范爸爸的七项标准是: 

1)爸爸是这样一个人,当我跑向他,他​​会张开臂膀拥抱我,无论何时何地。

2)爸爸是这样一个人,她随时来背着我走,虽然我5呎4的身材比我3岁的时候沉重许多。

3)爸爸是这样一个人,他会在凌晨3点突然醒来,因为他知道,我仍在灯下熬夜,饥肠辘辘。 P.S. 他于是给我煮日本方便面吃。

4)爸爸是这样一个人,他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陪伴着我,在旁边的一台电脑上敲自己的键盘,为的是我不感到孤独。

5)爸爸是这样一个人,他常使用最奇怪的笑话来逗我笑,当我伤心的时候。(虽然我不能说这样的笑话很有趣,但是我确实笑了)。

6)爸爸是这样一个人,他总是给我读睡前的故事,让我在故事中进入梦乡。 (曾经是小熊维尼的故事,现在是史蒂夫乔布斯的传记)。

7)爸爸是一个doter(溺爱的人),爸爸是一个战士,爸爸有时为我做得太多(虽然他并不这样看)。

记得甜在上小学的时候写过一首父亲节小诗:

My Dad is #1

My Dad is honest. My Dad is sweet.
My Dad is just like my friend Pete. 
My Dad is fun. His temper is none.
He likes to ride in the sun, but really he is #1.

P.S.
of all people in the world my dad is the clueless of all 

For example: my dad once used lotion and thought it was toothpaste. Another time when he went to get his hair dyed something went seriously wrong cause my dad's hair turned dark red, I called him Red Haired the Weirdo clown until his dye wore off. Good thing is he is my dad though clumsy he's my dad. 

Who cares anyway I'm silly too. People keep saying I laugh like I hiccup. 

跟爸爸约会

女儿跟爸爸亲,那种依恋心理,很有意思。我这样又老又丑,在甜甜儿时眼中,却是白马王子。

甜甜小时候老跟我说:Dad, you are my prince. You are handsome! 我问,怎么没有其他人说我英俊啊?("Really, why no other ladies say I am handsome?")甜甜说,“她们都太木,不懂得欣赏。也可能,你太英俊了以至于她们不知道怎么说好了”。( "They are all dumb and have no taste.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you are so handsome that they are speechless")。说这话的时候,她一本正经,让我忍不住大笑。有好长时间,甜甜总跟我们家墙上那张结婚照过不去,嫉妒得不行,说:怎么妈妈穿那么漂亮的衣服(婚纱),和爸爸照像,我为什么不行。

平时在家,甜甜老拉着我跳探戈和交谊舞。有时候,挽着我的手,口里哼着《结婚进行曲》,这都是从电视上模仿的。七岁那年,为那张照片闹别扭,恨不能把妈妈那半边剪下去,换上她。这样,闹了一年,到了八岁,有一天,她似乎终于明白了,跟我说:Dad, you are too old for me,很丧气的样子。不过,甜甜小时候一直觉得爸爸完全属于她。如果我和太太拉拉手,她也会大闹。

Bob Carlisle 的 Butterfly Kisses 是我最喜欢的歌曲之一。这是一首描写父爱的歌曲,演唱动情,让人流泪。后半曲反复重复的歌词是“With all that I've done wrong / I must've done something right / To deserve a hug every morning / And butterfly kisses at night”. (我一辈子很多失误,可肯定也做对了什么:这才有福气得到(女儿)每天早上的拥抱和晚上的蝴蝶之吻。) 

很巧,甜甜的舞蹈学校那年彩排,有一段有创意的舞蹈就是Dating with dad (跟爸爸约会),用“蝴蝶之吻”配乐,这段舞蹈把父女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群天使般的小女孩翘首等待她们的“心上人”爸爸。爸爸们领带革履,潇洒登场,拌着音乐与爸爸的乖乖女翩翩起舞,然后搂在膝上。舞蹈最后是,每一位爸爸都象白马王子在皇家舞会一样,彬彬有礼地弯腰邀请小公主,然后手牵手,或者将公主一把楼在怀中,一对一对离开舞台。 

Butterfly Kisses是指用眼睫毛象翅膀一样地在另一个人的脸上拍打,常是大人亲孩子的举动。中文里没有相应的词,暂且翻译成“蝴蝶之吻”好象也说得过去。美国抒情乡村歌手Bob Carlisle在他女儿Brooke十六岁的生日前夕,看着女儿长大成人了,不久就要远走高飞了,感慨万千而写下了这首歌。BOB以沉稳柔情的嗓音,伴以吉它委婉的合眩,深邃真情的唱出了伟大的父爱。歌中唱到一个父亲对女儿从小到大的很多美好回忆,最动人最难忘的就是那每日睡前祷告後的"Butterfly Kisses"。

前几年看春晚,听到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很受触动。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女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甜一岁生日,水牛城,1997

记忆中的大脚丫,肉嘟嘟的园脸蛋儿,
一生把爱交给她,只为那一声Daddy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就毕业了,
漂泊流浪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头白发了


雅典,2013

 

时间都去哪儿了?陪着护着都缝小棉袄了
小鸟儿眼看长大了,就要飞了、飞了

记于2014年二月1 0日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二十五:爸爸的小棉袄》

养育下一代(parenting)是人生最可回味的经历。孩子成长的花絮,时不时让人惊喜,积淀成温馨和亲情。很多父女对答妙趣横生,想起来就随手记录下来,更多的是随风飘散。人生的旅程步步惊心,支持我们走过低谷的是一种信念,为了女儿,我们不能停步。

永远的麦当劳

我们在水牛城的时期,一到周末,大小领导常常在工厂直销中心(Factory Outlets)不知疲倦地购物,跟厂商玩着买了退退了买的游戏。我跟往常一样,找一家附近的麦当劳快餐店,打开膝式苹果电脑,就着炸薯条,品着咖啡,上网有一眼无一眼看看老友们在闲极无聊中又整出什么让人跌破眼镜的新鲜事来,头脑里想的是怎样来写这篇酝酿已久的"麦克唐纳万岁"。还好,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只是一帮理呆在争论《十万个为什么》中的飞机为什么能飞的问题,争了几个月了,还没有结果。扯嘛,飞机不能飞还叫飞机吗?还是先回答鸟儿为什么能飞吧,飞机不就是人类的大鹏嘛。 

回到麦当劳。不管营养师怎样呼吁围剿所谓垃圾食品,也不管爱国分子怎样鼓噪抵制西方餐饮大王的侵入,麦当劳在我的心中金光闪烁,温馨惬意,有如家园。麦当劳给我的美好感觉,不在它的价廉物鲜 — 当然是新鲜的鲜,并非鲜美的鲜,毕竟是鬼子食。炸薯条和鸡块还是不错的,汉堡包在饿极时也可以下咽,比那些冷冰冰的三明治稍强。麦当劳的美好也不仅仅是它卫生亮敞的环境和茶馆一样的平易可亲的氛围。真正使麦当劳万寿无疆的是它的 Happhy Meal(儿童欢乐套餐)和它附带的儿童园地(Ronald's Playhouse)。Happy Meal 给儿时的女儿带来过无数的惊喜和欢乐,麦当劳儿童园地也见证了我跟女儿一起度过的无数美好快乐的时光。

对麦当劳的最初印象是我2015年前出国旅欧时形成的。一帮清贫的学生决定结伴周游欧洲各国。旅游并非阔人的专利,学生有学生的招数:买一张物超所值的铁路通票,就有了游遍欧洲的基本保障,食住行囊括了后两项。大体是白天游玩,晚上搭车加睡觉。有时一夜经过好几个国家,睡意朦胧中查验护照和签证,完了歪头再睡。一觉醒来,撞到什么旅游点,就下来走马观花。如果错过了什么名城胜景,可以转身搭车回转。随缘随机,倒也自在。这种旅行方式在学生中非常流行,对于节俭到苛刻的中国留学生更是如此。除了车票和门票(学生有优惠),唯一的开销就是吃了。旅游在外,胃口特别好,肚子时常闹意见,可旅游点的餐馆甚至小吃都价格不菲,就麦当劳的价格比较稳定。同学总结说:"Believe me, 游遍欧洲,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一条:麦当劳是唯一吃得起也吃得饱的所在。" 人以食为天,麦当劳的流水作业和薄利多销成全了它的餐饮业霸主的地位。 

对麦当劳的亲密而频繁的接触,还是由于甜甜。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甜甜热衷于追踪麦当劳儿童套餐推出的每一款玩具,遇到她喜欢的主题,比如 Furby, Teletubby, 她总是要收集各种颜色和造型的全套才满足。为此,我也没有少吃儿童套餐,为的就是尽快收集完全。有一次我连续一周午餐吃儿童套餐, 甜甜感觉奇怪:“Dad, are you ok? Did you tell me you don't really like the McDonald's food?” 我笑笑,说:“it's not bad, actually I seem to like it. Important thing is, we got the toy”。后来甜甜终于悟出来了,跟小伙伴说:"I can't believe it. My Dad ate Happy Meals nonstop just to get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y favorite toys." 语气里透着被宠爱的满足。


麦当老儿童园地

在水牛城的岁月,麦当劳附设的儿童园地是我们最常光顾的场所,有吃有喝有迷宫,总有其他小朋友,甜甜在那里不到筋疲力竭不愿意回家。麦当劳迷宫,千转百迴,上下左右贯通,最受儿童喜爱。甜甜天生胆子小,很长一段时间,望宫兴叹。有一天,我们注意到麦当劳迷宫的游玩规定中写道:And parents, too! 原来允许做父母的跟孩子一块进去玩儿,于是陪着甜甜爬进那窄长园筒状迷宫通道,甜甜兴奋莫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可怜我的老骨头,猫着腰跟一帮孩子在里面爬呀爬,很多家长旁观而笑。有孩子在迷宫哭闹的,就托我领孩子出宫。 

全家外出旅游,时常在没有尽头的高速公路上狂奔,夜色渐浓,困顿饥饿之时,我们也总是习惯地搜寻下一站的麦当劳。那金黄的霓虹灯招牌M,顶天立地耸立在那里,是温馨随意的召唤,总给我们宾至如归的感觉。

永远的麦当劳! 

记于2007年母亲节 

 

 

美国童谣

女儿小时候的录音不多,仅有的几段大概在 iPod 里录的音,随 iTunes 转到了 iPhone,车上常听,与音乐一起化为岁月的记忆

 

小时候就特爱说话,甚至有点饶舌,话比思维快,喜欢显摆童谣。录音里面有几个美国儿童的段子。

“boys go to Jupiter to get more stupider, girls go to college to get more knowledge.”

这是取笑男孩的。饶舌的甜甜现场发挥,富于夸张和强调:“what do you want me to say now? boys go to Jupiter , do you know the planet Jupiter? they go to the planet Jupiter, once they get there, they get stupider and stupider every second. And girls they go to college to get more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into their brain on their head.”

“Eeny, meeny, miny, moe,
Catch a tiger by the toe.
If he hollers, let it go,
Eeny, meeny, miny, moe.

My mother told me/says to pick the very best one, and you are not it.”

这是非常流行的“选择”童谣。小孩子面对两个或多种选择的时候,不知道选哪一样好,就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在选择物之间轮流数着,道理上应该是童谣完了手落在哪个选择上,就选择哪个。可是,儿童的心理是微妙的,很多时候内心其实有了一个所指,为了最终得到自己想得到的,表面上还跟着童谣走,孩子们学会在童谣后面,打着家长的名号,用肯定或否定来保证自己不要落到自己不要选的东西上:如果最后落到中意的选项上,就说 “My mother told me/says to pick the very best one, and that is YOU”. 否则就改口说:“My mother told me/says to pick the very best one, and you are not it.”

可见,生活的智慧,从儿童就开始滋生。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和选择,却包装成命中注定,或听命于父母大人。

“You know what
Kick your butt
All the way to Pizza Hut

While you’re there,
Comb your hair
Don’t forget your underwear!”

里面有个片段说学校的事儿。回家说的这个故事是小女孩玩家家的,也有微妙的儿童心理:

“I said that I am the Princess of Jewelry because one of my friends and buddy said that she looked at my jewelry I brought to school.  What happened is she was so surprised and she loved it … she said that I am Princess of Jewelry and she is the Queen of Makeup.  Next time I am going to bring new jewelry, she said that I am the Queen of Jewelry…… No,Daddy, Jessica said I am the Queen of Jewelry if I bring some new jewelry tomorrow.”

显然这个小女孩 Jessica 是精明的,有小希拉里的情商。她见到甜甜带到学校的那些“首饰”(女孩喜欢收集的那些小玩意儿),先是恭维甜甜是“首饰公主”,然后自封自己为“化妆女王”。甜属于比较傻的那种,一听恭维,高兴得不行。说明天要带更多新首饰去找女孩儿玩儿,带了新首饰,Jessica 就会封她为“首饰女王”了。可是“化妆女王”是“首饰公主/女王”的老板呀。跟孙悟空讨了个弼马温乐得不行一样,甜却非常高兴做女王的首饰运输队长。哈。

前后还有两段读书录音的回放。可以明显区别什么叫 native speaker/mother tongue,什么是第二语言。前一段英语故事读起来非常顺溜,有声有色。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就是英语的环境,在家里听的那点汉语无法匹敌。周末中文学校的课本文字,读起来就显得生硬。

说起来这都是近二十年前的花絮了。

樱花季节,岁月如斯。

记于2019年四月13日

寂寞童年

一个孩子是寂寞的。人是社会动物,何况孩子,哪里耐得住寂寞,更别提甜甜这样天性好动饶舌的。到了暑假,每天就象关在笼子里的小老虎,时刻想望出去放风撒野。

水牛城的岁月,苦在住的是老人公寓。等到监督她钢琴提琴练习完毕,电视和游戏也腻了,放风到屋外草地。空荡荡的,硬是不见儿童来玩耍。搬来一家邻居生了一圈孩子(四个),完全放羊,甜甜每天下午跟她们在后院的草地撒野到天黑,可惜不久就搬走了。想想也可怜,没有玩伴,孩子少了多少乐趣。想我们小时候,小伙伴一拨又一拨,或成群结队,或结党营私,捉蛐蛐知了,上树爬墙,游泳爬山,野孩子何等自在。 

甜甜于是学会珍惜每一次交友的机会。到商场,不知嘱咐多少次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她还是忍不住见人就打招呼。如果遇到年龄相仿的孩子,甜甜就处心积虑主动接近,招呼“套瓷”。每次度假旅游,甜甜对风景名胜毫无兴趣,玩的痛快与否完全决定于是否遇到谈得来的玩伴。有一次去佛州迪斯尼乐园,结交到一位同岁白人小女孩,两人一起玩Gameboy 游戏,一起坐各种滑梯转轮,甜甜就觉得特别开心。

有朋友一家四口出外度假,路过我处停留一夜,甜甜比谁都兴奋,跟朋友的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打得火热。第二天送朋友一家上路,甜甜一路哭泣,口中叨叨“no bye bye, no bye bye”,很久不能释怀。半年前,老友来访,临别时甜甜也是伤心不已,陈林感叹:“唉,这里的孩子真寂寞。要在国内,周围有的是邻居孩子玩耍,哪里会这样粘着大人。” 

没有人玩,只好找父母。甜甜现在最大的不满意是抱怨我们对她注意不多,陪她玩得不够。经常给我们画一些图片以示抱怨,左边画一个幼童在床上,有大人在旁呵护,标注说“before”;右边画一个大孩子,孤单单的,标注“now”。其实陪孩子时间不算少,可怎样也嫌不够。除了每天睡觉前吵着要讲故事(她只要听我小时候的故事“when I was your age,...”,不要故事书上的)才睡,平时跟甜甜玩的游戏有“你拍一我拍一”,Pillow Fight(用枕头打仗),自创的 Upside Down 游戏(抓住孩子的脚,双手着地做倒立或者前行),玩跳棋和打蛋子(我们小时常玩的游戏)。 

甜甜特别喜欢“你拍一我拍一”,台词常有变换,一个常用的版本是:“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二个小孩梳小辫儿(或:丢手绢儿);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打屁股;你拍六我拍六,六个小孩都优秀;你拍七我拍七,七个小孩吃烧鸡;你拍八我拍八,八个小孩吹喇叭;你拍九我拍九,九个小孩喝啤酒;你拍十我拍十,十个小孩来得迟。”

甜甜花絮

博客诞生之前,我在苹果网站开了个人网页,时时更新。类似于电子杂志的形式,配图报道与孩子成长有关的趣闻。编辑过两期《甜甜花絮》,给亲友分享孩子成长的点滴。

甜甜看到我小时候画的画儿,佩服得很。马恩列斯毛她一概不认识,但是一眼就认出了华盛顿。惊叹我画得那么像,“How did you do that?”吵着让我教她怎样画华盛顿。这可真没法教,人物素描不比画小猫小狗,要画得像,还真要一些功夫。当年我打上格子,一笔一描,一坐下去就是两小时,才慢慢画得有些像。

说起画画,去年春节期间,甜甜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提供一页有家庭传统或文化特色的作品,汇编成册,作为文化多元性的集子相互交流。我就照着一份中国年历画了一只山羊,拿到学校,老师说是杰作,把甜甜给得意的。从此,在她心目中,爸爸还是一个艺术家,除了电脑科学家(能够制造电脑,CD 和 DVD), VP(她知道跟美国总统华盛顿,林肯,还有距离。克林顿总统,她也知道,看过一幅漫画,知道那是一个说谎把鼻子说长了的总统。)。另外,爸爸还是一个最好的挠痒痒者(best back scracher:这边天气干燥,皮肤常痒,总让我挠), 油炸咸肉者(best bacon fryer:因为我炸的 bacon 脆而不焦)。其实很简单,美国的咸肉有瘦中有肥,火头小点,把肥油炸出去就成。在西方,肥肉就跟毒药似的,但是咸肉太瘦油炸出来就不脆,一般是半瘦半肥。

不过,我画画从来不入轨,更没有创造。不像甜甜,画画全凭自己想像。比如,那幅 tanya_Grade1_art1_Japanese_bridge,在学校艺术课上在老师指导下画的,学印象派作品,日本的小桥流水,还真有几分意味。我们曾送她上一个业余画校,学了一年,最高成就是那幅 t_art_dolphin,还可以。但是,总体起色不大,不是甜甜不爱画,而是教法不当(我认为),后来,其他课余活动(舞蹈、游泳、钢琴、中文、滑冰)多起来,就把画给停了。

六岁的时候,她想画爸爸和她玩电脑游戏,可是电脑、桌子和人的空间关系总搞不定,可费了心思。后来画全家福,干脆抓大放小,只抓主要特点:爸爸短发,个头最高(在她眼中,我只剩个头了,像个踩高跷的),妈妈和她是长发,还给自己画了一个想像中的妹妹,取名 Sarah Lee (源于 Sarah Brightman, 就是那个百老汇的歌剧皇后,我们都爱听她的歌;如果是弟弟,也取好名了,叫 Bob Lee, 取自流行玩具娃娃 Bob the Builder(一个教孩子动手的木匠)。

那年夏天去纽约度假,算是多年来第一次正式旅游,订了一个在纽约曼哈顿中心的三星宾馆。看百老汇歌舞剧是必然的项目,尽管票价昂贵,100多元。甜甜爱跳舞,所以我们没有选歌剧,就去看歌舞剧《42号大街》。42号大街是百老汇所在地,歌舞演的是百老汇30年代一个歌舞一炮打响,一个新演员一夜成名 “a star was born” 的故事,满场都是踢踏舞(其中舞曲 Lullaby of Broadway最有特色)。果然这个舞剧对甜甜的胃口,她跟着激动的不行,呐喊喝彩,不亦乐乎。

散场后,在剧院休息室,甜甜情不自禁,学着样薜荔啪啦挑起踢踏舞,我敢忙录下来,这就是家庭录像《甜甜舞震百老汇剧院》(可惜当时的录像已经找不到了,可很多年后甜甜还记得那场演出,跟我说那场百老汇舞就是上图的样子)。甜甜学得惟妙惟肖,旁边有人评论道,“you are really catching on!”。

第二期《甜甜花絮》用英文编辑,因为所配搭的家庭录像也是英文。

Self-Introduction
………………

WRITTEN BY Tanya Lee

My name is Tanya Lee.
I go to North Forest Elementary. I am 7 years, 11 months and 10 days old.
I will soon have a greatest Birthday Party (I can’t wait!).
I am now in Grade Two.
I have tons of hobbies.
My favorite hobbies are Swimming, Figure Skating, Ballet, Piano, all kinds of computer games, — and, of course, telling jokes.
Here is a joke for you.

自我介绍(开场白)

我叫李甜甜。我在北部森林小学就读。我7岁11个月零10天。我生日快到了,将举行一个很大的生日派对(我都等不急了!) 。我现在在二年级。我有很多很多业余爱好。我最喜爱游泳、花样滑冰、芭蕾、钢琴, 各种各样的电脑游戏, — 哦, 当然, 我还爱讲笑话。给您讲一个笑话吧。

Eat Chocolate Movie?
A Joke for You

Last summer, me and my family went to New York City.
We visited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We were going to see an IMAX movie.
The man selling the tickets asked my dad,
“Are you going to see the ‘Chocolate’ movie?” My dad said, “no!” “Why not?” “I don’t want my teeth to be ruined!” “O, you are going to WATCH the movie,you are not going to EAT the movie!”

吃’巧克力’电影?
给您讲一个笑话
去年夏天, 我和我家去纽约旅游。我们访问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我们打算看IMAX巨屏电影。卖票的叔叔问我爸爸, “您要看名为’巧克力’的电影么?” 我的爸爸说, “不要!” “为什么不看?” “我不想坏我的牙!” “哦, 您是看电影, 您并不是吃电影呀!”

Surprise Comments

From time to time, Tanya surprises us by some spontaneous comments we never expected a kid to utter. Recently, she saw a message in my computer screen “feel young” and commented promptly:
“It is good to feel young, but it is better to BE young.” I was amazed.

A couple of years ago, we went past a Jewelry Counter when Tanya made a comment: “This cultured pearl looks better than that freshwater pearl.” “My God”, the shop assistant could not believe this from a 5-year-old kid.

妙语惊人

时不时, 甜甜会突然冒出一些惊人妙语。最近, 她看到我的计算机屏幕上一行字“感受年轻”。甜甜及时评论道: “感受年轻固然好, 但本身就年轻岂不更好。” 我惊异万分。

两三年前, 我们走过一个珠宝柜台,甜甜作出了如下评论: “这颗养珠比那颗淡水珠好很多。” “我的天”, 售货员不能相信此话出自一个5岁孩子之口。

记于2004年二月10日 

刮板作品熊猫

美术课老师把甜甜制作的熊猫刮板画(scratch board)选送到联合学区2011年第31届年度画展。在几乎没有任何正规美术训练的背景下,第一次修公共美术课就有作品选送画展,成绩相当不俗。

这幅栩栩如生毫发毕现的熊猫刮板画,最能反映孩子对美术的天赋与耐心。孩子一旦画上什么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一种死磕到底的劲头。我们一方面鼓励她保持自己的爱好,为她骄傲,但是,也很替她担心。因为现在的功课紧,作业和考试多,对任何东西的痴迷,最后牺牲的都是本来就严重不足的睡眠时间,最终是对健康的损害。就说这幅熊猫,甜甜在细节上的专注几乎走火入魔,有时候似乎进入了死循环。我们劝她马虎点儿,完成关键部位鼻子眼睛和面部神态以后,其他部分可以马虎一些。特别是那些竹子只是陪衬,没必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可甜甜的脾气哪里听劝,没日没夜在上面做功夫,终于精雕细刻而成。

联合学区的年度画展设在一家代售鲜花和美术作品的美术画廊里面。选送的都是高中美术老师从学生作业里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虽然是学生的学画作品,里面散发出来的朝气、才华、想象力和创造力还是令人印象深刻,感觉里面一定会诞生未来的美术大师。

总体上看,我个人感觉,甜甜参展的熊猫只能算中游之作。至少有一半的作品好过女儿的杰作,或者以创意匠心见长,或者以美术功力取胜。说到耐心,有些作品非常力可为。譬如那件用千百个瓶装水的瓶子剪切而成的公主裙,看上去非常典雅,谁能想到原来就是普普通通的塑料瓶子拼接出来的,除了创意和手巧,得需要多大的毅力。

大家都说要根据特长来发掘孩子的爱好,其实并不容易。很长时间,我们以为舞蹈更适合女孩子的形体训练,在舞蹈与美术之间选择了舞蹈。因为甜甜从小好动,闻乐起舞,我们一直以为她有跳舞的爱好和潜能,因此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送她上各种舞蹈班。除了坚持芭蕾外,还学过 Tap, Jazz,中国舞(新疆舞),后来还学 hip hop,直到有一天,甜甜自己意识到自己不是跳舞的材料:I have danced for years and years and I still dance like a horse. 此前,我们也发现她跳舞没跳出来,但舞蹈学校年度会演有时还让甜甜做领队,我们一度以为舞蹈可以成为她的专长呢。

可见,早日发现孩子的兴趣、潜能并不总是容易。现在看来,甜甜乐感不错,音乐上有些才能。她最大的兴趣其实是美术。可是因为跳舞钢琴游泳滑冰中文学校等业余活动排满了,一直没能送她上过美术班,甚感遗憾。曾经五六岁的时候,送她到家门口的一个美术班学过一个学期,当时她还没开窍,加上老师是个抽象派画家,结果孩子的兴趣激发不起来。可孩子爱画画的天性,是挡不住的,在她的课本、练习簿,甚至草稿纸上,到处都是她随笔画的各式人物宠物的素描。完全是她自己瞎画(她也上网找网上的美术教程或录像看),从日本动画人物开始,一画就是几个小时不挪窝,居然无师自通,越画越像回事儿。现在随便画个什么人物,三两笔,就勾勒出人物的神态来。去年商务出版了我一辈子第一本学术小册子《自然语言处理答问》,里面的插图就是请甜甜画的。漫画中的父女活灵活现,老友说,比较照片和漫画,甜画老爸更是神似。

自从上了学校的美术班,每次作业都远远超出老师的要求,精益求精,画了一批很不错的画儿,包括上面这幅类似木刻的刮板画熊猫,呼之欲出。我们真懊悔当年没有用美术代替舞蹈,要是一路正式跟师傅学下来,本来可以把基本功打扎实,保不准现在就是小画家了呢。

记于2011年五月30日 

 

语言天赋

甜有语言天赋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因为她随口而出的妙语时时在提醒着我。很多时候忙于杂务,见妙不妙,会心一笑而过。偶尔有闲,记录下来,也有极少的时候,想到录音录影下来,可绝大多数让我惊异的连珠妙语已随风飘去。想起来就记下来,省得忘了,将来也许可以出一本《词匠甜语》的集子呢。

甜甜七岁的时候,在漫天大雪中玩耍,我带着索尼录像机紧跟着给她录影。她居然即兴自编自演的两则电视广告,惟妙惟肖。后来我制作成【家庭录像】,分享给亲友:

这是2003年冬天甜甜在雪地里即兴自编自演的电视广告,非常逼真和俏皮。即兴广告词是: 

“Hello, People. Check on this flashlight. It's so cool you don't need to buy another flashlight. It's tripple A batteries, but you can twist it around for other...for pictures. It's for kids only. Bye-bye. After this commercial, you won't need anything else but this flashlight!” 

“Hello, everybody. You don't need to go to a shopping mall. For your garage, you call 1-800-999-8888, you can let somebody fill your garage in-to a store. You don't have to go to store any more. They will put everything inside it, everything from every store. You don't have to see 'Sold out', 'Sold out', 'Sold out'.” 

 

记得甜甜十岁的时候,有一次大概睡眠不足,一起床就开始抱怨,数落完妈妈,又数落我。我批评道: "As if you were a parent to parent parents!"(好像你成了父母,来教训孩子似的)。她不加思索回复说: "I can parent parents if I am Grand-parent"(我要是祖父母,我不就可以教训了吗)。甜甜特别喜欢跟我文字激辩。

我说:"Yes, but you are not."
甜退一步:"Well, I MAY parent parents if I pretend to be Grand-parent."

我说:"That's called pseudo-parenting."
甜不解:"What is pseudo-parenting?"

我说:"Pseudo-parenting is parenting when you fake a parent."
甜笑了:"You got me, Dad." 这才停止了她的"parenting"(训诫)。

也是十岁的时候,有一天,甜甜回家跟我说,Dad, there is a boy who is really annoying. He keeps saying I am beautiful and, yu-o...., he even begs me to be his girl-friend, yu-o.... 

甜甜这个岁数的孩子们,在电视上一看到接吻镜头,往往夸张地闭上眼睛,发嘘声(yu-o...)。她跟我说这件事时候,摆出很不屑很讨厌的样子。可是,过了两分钟,他忽然笑着说: Dad, he is not bad. In fact, he is pretty nice. 然后又笑着补了一句:After all, a little flattering goes a long way. 

哈,原来她这么小也吃捧。 我说:this is absolutely universally true: A little flattering goes a long way. 

这是无数人的生活反复验证过的宇宙真理:夸奖人再多不嫌多,批评人再轻也是重。如果一句话脱口要出,是夸人,不妨加倍;如果是伤人的话,一定要打折扣,最好是闭口。人在社会中,这个世界又这么拥挤,这该是少有的为人处事的真谛吧。

 

甜甜在学校是公认的语法最强的学生,她自己为此很自豪,也很喜欢图示(diagram)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我并没有教她啊,她自己突然就喜欢起语言结构分析来,乐此不疲。遇到句子就琢磨一下语法。 

当然与老师有关,她很喜欢那个教语文的老师,虽然很严厉,但是人很风趣,而且无比骄傲,他总告诉学生:don't argue with me, I am always right. No one can prove me wrong because I am smart. 他还经常嘲笑其他老师教学深度太浅。甜甜还真吃他这一套。 

我告诉他,你有个 linguist PhD Dad,不用迷信他这个权威。甜甜说,Someday I will prove him wrong. Maybe when he is old, we can challenge him. 然后学着老人的颤巍巍的声音说:no, this is not a predicate nominative, this is a predicate adjective. You are wrong. 学那赢了老师的得意样子让我笑得肚子疼。我要是鼓励她的话,很可能就立下志向做语言学家了。我不想这么引导她,看过太多的学富五车的语言学家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甜甜不时冒出来的傻气和自嘲,极富幽默感。11岁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正在她随口胡编顺口溜的时候,我说她nonsense, 然后不知怎么又谈到了乔老爷的名言: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Dad, it actually makes sense to me.”

我问:How?

“well”, 她边想边造,”colorful green really means fancy green, shining green, …”

我说:No, not colorful green, it is colorless green.

“Oh, yeh, colorless green is even better, it means transparent green, right? ideas sleep in a beauty sleep dream, too.”

我说:beauty sleep? it sleeps FURIOUSLY.

“right, that must be a nightmare!”

我差点笑翻:Wow you are really good at interpreting nonsenses.

“hehe”, 甜甜狡黠地一笑,”I am a nonsense girl after all.”

 

词趣

我是科学网博客的老司机了,曾提交参赛博文《美梦成真》,大赞句法树的美丽。科学网编辑慧眼精选。有网友受到感染,也大赞,不过他赞的不是自动句法,而是图画:太美了!如果布局都是自动的,那真是了不起!我回复:布局当然是自动的,不过那只是表层美,很肤浅,合格的工程师大多都可以搞定这样的画图,我用的是现成的软件。这里强调的是内在美,那种从千变万化的表层文句中解构出深层的句法树及其逻辑结构的自动能力,那才是险峰的无限风光。

我一边给网友写回复,不知不觉口中念到:that beauty is only skin-deep(那种美很肤浅)。女儿在旁,也不知道我说的是啥,但一样搭腔说:

Yes. But the internal beauty is tissue-deep. (内在美则不同,有组织那么深)

哈哈,这孩子就是喜欢玩文字游戏,有急智,似不经意,令人捧腹。

 

从小学到中学送甜甜上学总是很匆忙,每遇红灯,就担心迟到。甜甜 小时候就高声念叨:

Redlight, redlight, go away,
Please come another day.

有时赶巧,念叨完灯就转绿了,甜甜于是手舞足蹈,乐不可支,认为这红灯是她给赶跑的。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在大路口灯刚变红,这口诀就不灵了。甜甜不服气,常常一口气念三遍,还是红灯,气得不行,我劝她也没用。我想,原来遇到红灯孩子与大人一样,是难得有耐心和好心情的。

这样的芝麻开门似的红灯口诀念过不知道多少遍,终于学会了一点儿少安毋躁,不再念了。后来甜甜兴致来了,又开始念念有词,可细听好像改了词了:

Redlight, redlight, go away,
Bother Dad another day.

我刚忍不住要笑,甜甜一本正经补了一句:P.S. make sure that I will not be with Dad that time. 我说:什么意思?我自个儿上街,就该老遇到红灯?甜甜很开心:I am growing and becoming more creative, ain't I? (我长大了,难道不可以更有创造性不成?)

 

初中一个暑假给甜甜补习中文,用的是斯坦福教育家马丽平老师编纂的新课本。课本开始灌输孔孟之道等传统文化,于是我家不时传出甜甜随着我背诵《论语》片段的郎朗之声: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甜甜对孔夫子甚感新奇,学校世界历史也介绍过一点儒家法家。甜甜说:Confucius is a wise man. He seems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 His quotations are remarkable.

我说:You know, even the US presidents often cite his quotations in their speeches when they visit China. After all, China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while the US history is only 200 years. 

前几天给在水牛城的老邻居 Grandpa Don 邮寄明信片。在水牛城的八年,老俩口待甜甜有如亲生孙女。如今 Grandma Lucy 已经逝去,Grandpa 一人生活,在寂寞中打发晚年的岁月。我让甜甜写几句话给 Grandpa. 甜甜想了半天,咕哝道,难道孔夫子没有安慰老人的语录么?犹豫片刻,甜甜索性假托圣言,写道:

Confucius said, please take care of yourself. I love you. He loves you too.  

画了一颗红心,签上了名。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二十四:南下硅谷》

这是一个跨越1/4世纪科研美梦终成真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做助理研究员的时候,满怀热情,不知天高地厚地为世界上最微妙的语言之一现代汉语,描绘了一幅自然语言理解蓝图,其核心是对千变万化的中文文句施行自动文法解析。这幅蓝图距离现实太过遥远,其实现似乎遥遥无期,非人力可为。然而,1/4世纪之后,积累加机缘,天时和地利,主人公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自动解析已经投入真实世界的大数据应用,从舆情监控到领域事件:“The mission impossible accomplished!”

美梦成真

 

这是一个跨越1/4世纪科研美梦终成真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做助理研究员的时候,满怀热情,不知天高地厚地为世界上最微妙的语言之一现代汉语,描绘了一幅自然语言理解蓝图,其核心是对千变万化的中文文句施行自动文法解析。这幅蓝图距离现实太过遥远,其实现似乎遥遥无期,非人力可为。然而,1/4世纪之后,积累加机缘,天时和地利,主人公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自动解析已经投入真实世界的大数据应用,从舆情监控到领域事件:“The mission impossible accomplished!”

我们人类的语言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到不管多笨的人,也大都从小就学会了语言,交流没问题。但是人学会语言,大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有专门研究语言的语言学家一直在尝试对人类语言讲出点所以然来。可语言这东西,不研究也就罢了,一研究就发现它真是上帝的恶作剧,复杂得很,深不见底。

几千年的探索,终于总结出一种叫文法的东西,用它可以对语言的内在规律做一些总结。这样,千变万化的语句就可以分析成有限的句型结构,从而帮助语言的理解和把握。人类本能的语言理解能力也因此显得有迹可循了。这就是我们在学校文法课上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特别是一种语句分析的结构图的画法,条分缕析来建立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谓宾定状补”)等结构联系。这一切本来是为了加强我们的语文能力。电脑出现以后,就有人工智能的科学家想到,要教会电脑人类语言,这个领域叫自然语言理解,其核心是对人类语言做自动解析,解析结果往往用类似文法课上学到的树形图来表达。自动语言解析很重要,它是符号语言处理与可解释语言理解的核心技术。一个质量优良、抗干扰强(所谓鲁棒)而且可以部署到大数据场景的自动解析引擎,就是个核武器。有了这样的自动解析,就可以帮助完成很多语言任务,譬如人机对话、机器秘书、情报抽取、舆情挖掘、自动文摘、热点追踪等等。也有不少日常语言处理应用, 譬如机器翻译、文章分类、垃圾过滤、作者鉴定、自动文摘等,不分析,不理解,只是把语言当成黑匣子,把任务定义成通过某个黑匣子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所谓“端到端”),然后用深度神经网络来学习模拟,也可以走得很远。这些绕过了结构和理解的近似方法,是主流的主导性做法。对于具有“天然带标”的大数据的应用(如机器翻译、聊天机器人)以及粗线条分类等任务(如垃圾过滤、作者鉴定),端到端深度学习往往有效。但是,对于大量缺乏标注数据的领域应用场景,基于结构解析的符号NLP具有自身的用武之地。

自动解析语言方面,英语研究得比较充分。中文还在探索阶段,原因之一,是中文比欧洲语言难学,歧义更严重,大规律少,小规律和例外较多,不太好把握。因此有不少似是而非的流行说法,诸如,“词无定类,入句而后定”,“句无定法,意合而已矣”。总之,中文自动解析是一项公认的很有意义但非常艰难的任务。为中文解析制定形式文法是其中的基础建设。

出道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初出茅庐的立委为一家荷兰的多语机器翻译BSO项目,参照英文依存文法,设计过一个《中文依存文法》,涵盖了现代汉语几乎所有的重要句型,画过无数的中文依存关系句法树,看上去真地很美。但那只是纸上谈兵。虽然设计这套文法是为机器处理,真要实现起来谈何容易。事实上,在当时那只能是一场科研美梦。

现在回看当年的蓝图,对照近年在机器上实现的依存句法解析器,一脉相承,感慨万千。年轻时就有绿色的梦,那么喜欢树,欣赏树,着迷画树,好像在画天堂美景一样体验着绿之美,一直梦想某一天亲手栽培这颗语言学之树,为信息技术创造奇迹。如今终于迎来了实现的曙光,天时地利人和,研发的辛苦与享受已然合一,这是何等美妙的体验。    

请欣赏青年立委当年“手绘”的粗糙又精致的句法树蓝图的几段截屏(当时只能用纯文本编辑器数着空格和汉字去“画树”,构成了下面奇特的树图姿态)。对照新鲜出炉的中文句法解析器全自动生成的婀娜树姿,不得不说,美梦成真不再是一个传说。

(1) 25年前的蓝图(美梦):

25年后的实现(成真):
(2) 25年前的蓝图(美梦):

25年后的实现(成真):

(3)25年前的蓝图(美梦):

25年后的实现(成真):

(4) 25年前的蓝图(美梦):

25年后的实现(成真):

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5) 25年前的蓝图(美梦):

25年后的实现(成真):

(6)25年前的蓝图(美梦):

25年后的实现(成真):

胶合板是把原木旋切或刨切成单片薄板, 经过干燥、涂胶,  并按木材纹理方向纵横交错相叠, 在加热或不加热的条件下压制而成的一种板材。
 
记于2013年十月15日

安娜离职记

说技术的力量,需要有应用的物化,否则技术是无力的、苍白的。技术通过产品而发挥力量。因此,幸运的技术人参与创业,需要遇到幸运的产品开发环境,才有施展的舞台和实现的可能。核心技术只是技术产品的一个条件,其他各个层面,无论哪个环节不给力,都可能翻船。

高新创业公司经历过两类:一类是先有技术,后开发产品;另一类是先有产品雏形,再引进技术(人才)。作为技术人,我来美"创业"(其实是以技术加入创业)的第一个东家属于第一类,先研究,做原型引擎,然后寻找应用领域,最后开发工业级产品。我后来加入的硅谷初创是第二类。先有客户,后有粗糙的引擎,最后才引进技术,把产品希望寄托在技术与人工的耦合上。这条路子让我觉得新鲜和刺激,觉得可以试一下,看技术转移能不能如鱼得水,发挥出来。先有客户和应用领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干革命有了遵义会议一样,避免了黑暗中的漫长摸索。与客户的高亲密度,使得一切研发和投入都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第一类公司有很多是教授出来开办的。美国的体制鼓励教授办公司,可以是兼职,忙的时候也可以把学校教授的位子停薪留职几年,以专心领导公司。这类公司通常是先申请政府的研发基金,做原型系统,与教授在大学实验室里面的玩具系统无大差别。等系统到一定规模了,就要寻找市场切入点了。这条道路艰巨而漫长。

二次创业的公司则完全是另一条道路。说起来难以置信,没有产品怎么会有客户呢?没有技术怎么叫技术公司呢?这是因为在用户和产品之间,还有一种专业服务;同理,在工程和技术之间,也有一种人力资源的手工做法。故事是这样的,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对企业信息市场及其需求很熟悉,他们确立的目标是利用互联网信息作为资源,帮助企业客户收集产品创新的情报。有了这个目标,于是去寻找需要这些情报的客户,先是免费替人服务。价值得到肯定后,开始按照专业服务模式向客户收费。客户一个订单来,他们日以继夜,利用谷歌搜索筛选,仗着对问题领域的了解,夜以继日,人工整理出各种情报的报告。整理成客户容易接受的形式,一手交货,一手收钱。这自然是亏本买卖,但对于企业家创业者,发现市场需求和服务客户是第一位的,初期完全可以不计工本,服务力争精益求精。这样互动的过程使得公司对客户更加了解,专业服务的流程更加有效。同时,因为不满意通用搜索引擎谷歌的粗线条,于是开发了自己的针对这一任务的搜索原型系统,加入了一些粗浅的语言技术。这个内部使用的原型系统技术含量很低,但是具有特定的产品方向,还是帮助节省了人工,一个订单下来,借助这样的系统,大约还需要人工干预几十个小时,才可交货。

这时候,技术的奇迹开始发生。具体说来,奇迹发生的起点是由一位老司机(在下是也)的加盟,他带来了NLP技术。NLP使得创新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公司,专业服务的原手工操作经过半自动的阶段最终一步步为全自动语言处理所取代。这里面的故事有很多插曲,安娜离职记就是其一。

安娜是个很可爱的俄罗斯上进女青年,从小弹钢琴跳芭蕾,小学没毕业即随父母移民美国。她身材高佻,性情温和,举止得体,善解人意,给人一种古典但不古板,现代却不俗艳,阳光而浪漫的印象。文科背景的安娜是我们的专业服务分析员,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自动化之前,给客户的报告总是经过她的后编辑和润饰,才放心提交给客户。当年招来这样一位俄罗斯女郎,给满屋工程师男同学的办公室带来了温馨柔和的气息。自然地,大家都喜欢她。

然而,安娜突然辞职了,很快就要离开,大家都舍不得。想到午餐时不再有她的说说笑笑,餐后也不能邀她打乒乓球了,小伙子们都失落落的。我问她一定要离开么?

她回说,我喜欢这个环境,是因为在这里我接触的都是你这样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因为你们太聪明了,结果我的发展道路堵死了,只好痛下决心离开了,我还是去专业咨询公司做我擅长的分析工作去吧。两年来,我亲眼目睹我的20小时的人工怎样被你的20秒全自动搜索所替代,而且结果往往比人工更全、更有一致性。

她说的不假。确实是技术的转移抢走了她的饭碗。但公司并没打算辞她,决定让她转型做在线客户服务,可她思前想后,觉得年轻轻不能放弃自己的专长,只好决定离开了。作为技术带头人,她的离开与我直接相关。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机器取代人工的例子。

我加入公司的时候,品牌情报的订单必须有长时间的后编辑,手动增删修补,分析归纳,才能提供给客户。后编辑人员我们称为信息分析员,要求语言能力强,阅读理解一目十行,具有分析综合的技能。安娜就是信息分析员中的佼佼者。经她过手的分析报告,客户特别满意。

可是公司需要成本核算。核算的结果是,人工可以用,但要适度,否则入不敷出,是亏本买卖。当时平均每个搜索分析的情报订单需要人工22小时方能完工,这22小时叫做“芒刺”时间(pain time, 既是分析员的痛, 更是公司的痛)。要想赚钱,理想的芒刺时间需要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在当时想也不敢想。老板找我谈的时候,就把它定为主要目标,但并没有设置时间限度,因为没有人知道其可行性以及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多少资源。我自己也不清楚,只是感觉到了这个重担。一年又过去了。我们实现了在一个主要分析领域完全铲除芒刺时间的目标,把搜索分析从初期的22小时人工,发展成为产品定型后的全自动20秒立等可取,无需任何人工编辑。得之桑榆,失之东隅, 两年的奋战取得了超出所有人预料的成就,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位可爱的俄罗斯女郎。 

我上船以后,三个月把系统的核心部分换血了。半年下来结果明显改善。情报挖掘的任务从主要依赖人工,转为半自动。一个订单的人工参与时间,从原先的22小时后编辑,锐减至两个小时。其后,经历了半小时,10分钟等里程碑,直至全自动。


公司早期员工合影,2007

芒刺时间缩短到两小时的时候,老板喜不自禁。他告诉我,你的技术给我们的业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我们的立足已经不是问题。只要我们愿意,维持一个机器加人工的服务,发展成年入几千万的情报性专业服务企业指日可待。但是,只要有人工,就不能真正规模化发展,盘子就做不大。不管多大风险,我们还是决定放弃这条服务型公司的道路,而是要做全自动的产品升级,让系统可以服务所有的分析客户,而不是局限于服务我们的内部人工(安娜这样的),或者只提供给需要专门训练的超级用户(power users)使用。我们的目标是让世界上每个分析员都离不开我们,就如普罗离不开谷歌一样。为此,我们必须做到芒刺时耗为零。前景不可限量。

哈,这口气,貌似想称霸世界了。硅谷是个有意思的地方。这方水土盛产百折不挠,心比天高的企业梦想家。但市场并非梦想家的乐园,95%的梦想家牺牲了,不到5%得以生存,其中不过1%最终做大,真正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虽然如此,硅谷牌企业梦想家仍然前赴后继,生生不息。我其实很喜欢这些企业家,他们的坚韧豪情很感染人。


公司成长期员工手拿客户产品合影,2009

全自动后,系统的响应时间也经历了从三分钟直到20秒,最后卡在了工程架构的瓶颈上。调查表明,专业分析员除外,一般客户的耐心不容超过三秒,20秒的等待时间是太长了。后来公司请来了资深工程大牛,配合核心技术的更新,产品终于实现了即时响应的全自动化,响应时间基本与搜索引擎类似。一个话题进来,一眨眼的功夫,各种角度的情报分析报表和图示化就呈现出来。背靠巨大的舆情知识图谱,这些情报都是相互关联的网络,用户可以随心所欲聚焦情报的一个侧面,瞬时生成全新角度的情报呈现。

记于2008年四月

与公司创始人迈克合影,2014

今天是个好日子

今天是个好日子。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什么日子呢?这么说吧,就好比陈景润证出1+1=2的那天,算不算个好日子。

写完上面几句话,兴奋了一天,终于轰然到下,难得地一觉睡到自然醒。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昨天是个好日子。

我们搞研发的工匠,一辈子辛勤劳作,大多是蚂蚁啃骨头,所做很平凡,看上去也很枯燥。积累的是资源,操作的是实验。在这些漫长的日常平淡枯燥的工作中,偶然会有征服世界的幻觉,昨天就是这样一个时刻。

如果我说我灵机一动,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一个世纪难题,那肯定是狂人痴语。可是,该怎么说这件事呢?有一个研发课题,有巨大的商业应用价值,很多人想都不敢想,有些人想了,尝试了,根本找不着北,我昨天灵机一动,解决了这个课题。这样的说法可以接受么?当然,这仍然是狂人痴语,可是我找不到更客观谦逊的说辞了,一切就当人生插曲看好了。重在心情和感受的真切。

具体细节不能讲,专利也好,商业秘密也好,一切在未定之中。但可以假语村言,与老友分享一下工匠的喜和乐。

故事是这样的。产品副总几个月前找到我,说,我们是做商业情报的,商业情报的重中之重是客户心理,我们的技术可以挖掘客户心理么?

听上去像开玩笑,我不假思索地说:“no, we cannot read people’s mind”(不,我们无法读心。).

他说,明白,我们不是算命先生,指的当然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客户心理情报。

我说:只要语言上有痕迹,倒是可以考虑试试。说到底,一辈子挖煤,NLP不就是从形式到内容吗?

我的要求很简单,给我语言数据样本,说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形式),需要从中提取的是什么样的情报(内容)。我就可以大体知道我们可以不可以挖掘出来,能挖掘到什么程度。这种判断力我是有自信的。一般来说,只要有关的语言表达法有迹可循,用我们多年积累的工艺,总是可以很准确地挖掘出情报的,瓶颈在覆盖面(即recall,召回): 情报挖掘任务中难吃的果子大多由于覆盖面太小。大体说吧,至少得有50%的覆盖面才有比较确定的应用价值。

于是,数据样本来了。立委的判断也出来了,拍了胸脯:可以做。然后就是带领团队蚕吃桑叶一样农村包围城市,步步为营,覆盖了样本。看上去很美,感觉也不错,样本输入黑匣子,指望的情报就挖掘出来。我很高兴。产品副总也很高兴。我们眼看要做成一个没有人能做的成就。

一周前,我做了个试验,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语料样本,让黑匣子夜里去挖掘,看看挖掘出什么名堂。第二天早上一看,傻眼了,挖掘量远远不如预期。

怎么回事呢?仔细抽查了样本,详细分析数据,发现了这样一个令人丧气的事实:语言表达有显性和隐形两种,产品组给我们提供的是显性样本。这也没什么不对,因为显性表达的用词和结构有明显的模式,产品经理标注样本比较明确易行。也因此我敢拍胸脯说能行。本来想,就算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一半一半,如果我们能挖掘前一半,只要我们能处理海量数据,由于语言普遍存在的信息冗余现象,我们还是可以提供客户心理挖掘的服务,使其成为我们产品的杀手级情报。

想得太美,可现实是不利的。分析表明,客户心理的语言表达90% 以上是隐形的,显性表达只是冰山一角。客户上帝啊,你有什么想法,喜好和牢骚,为什么不直说呢?我们是多么想了解上帝的心理啊。

苦恼。苦恼了一周。现在这样的覆盖面,根本没有可能做成征服商业情报世界的杀手级应用。

产品副总也苦恼。说,“recall, recall, that is killing us”. 怎么办呢?蚂蚁啃骨头,不断啃,做一点算一点,覆盖面总能慢慢改善吧。客户心理是商业情报的皇冠明珠,不管多难,目标多遥远,还是要做。

前天夜里就被这个recall恶魔缠了一宿。到了凌晨四点,恍惚中开了天目,灵感不期而至。当时那个兴奋,真想大叫。看大小领导仍在熟睡。一个人到外屋,兜了几十个圈子,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确认无误,我给公司发了一个短信:

Recall is not an issue in this case. Stay tuned. (覆盖面肯定不是问题。)

口气很肯定,也卖了个关子,吊吊胃口。尤其是产品副总,他被这个恶魔缠得不比我轻。上午一见到他,我说:这样说吧,理论上的覆盖面是100%,实际操作上的覆盖面,不管怎么测量,我拍胸脯保证在 80% 以上。怎么样?

Too good to be true. (理想到难以思议。)

他很信任我,知道我不是口出狂言的那种,平时在产品和研发打交道的时候,我都是讨价还价的保守派,能做十分,我只担保八成。今天出此大言,其中必有奥秘。他急于知道,我只给了个引子。具体细节还是等到会上谈吧。召集的是特别会议,包括管理层以及产品组和工程组的技术骨干,有些骨干向来是以挑剔为能事的。首先让他们来检验,看能不能从我的鸡蛋里面挑出骨头来。

一只黑笔,一块白板,立法委员在上面涂鸦。陈景润当年算1+1也是这种场面么?

问题一大框。最终是,蓝图无懈可击,操作性毋庸置疑。当然,实现过程中还有细节可以斟酌,一切最终要看大规模实验的证明。

今天,oops,昨天,真是个好日子!

记于2009年十二月22日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二十三:创业之路》

在来美创业头八年的时间里,我总共拿到了联邦政府18项“小企业创新基金”(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SBIR),计900万美金,做了17任研究项目的主任(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co-PI),研究方向始终是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研发研发,研究开发,研究主要为完成政府项目,支持政府内部的应用方向与部署,持续获得政府基金,增强我们的技术储备;而商业开发则是利用研究出来的技术中比较成熟的部分,在风险投资支持下,与产品老总密切合作,开发信息情报产品。两线进军,均有斩获,世纪之交亦获取华尔街A轮风投一千万美元。风投与政府基金合力,这才保障了我的研发团队免遭随纳斯达克崩盘而陪葬的厄运。

风投启程

1996年11月来到纽约州水牛城,发现自己是公司的第二号员工。第一号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瑞典籍的软件工程师,为人朴实,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印度女老板是大学教授,很有修养和风度,待人热情和气。当时正赶上美国网络热潮,股市狂涨,高科技项目成为宠儿。网络泡沫最盛的时候,总使我想起国内的大跃进。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各种概念型公司如雨后春笋,只要有个主意,加上三寸不烂之舌,就有可能弄到钱。然后就是大把地烧钱,不需要有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不需要顾客,也不需要盈利。只要你能吸引眼球,在这个所谓注意力经济的年代,你就被认为有了潜力。在风险投资家精心策划的媒体抄作后,股票上市就会身价百倍。在这样的美国式大跃进的环境下,一个项目如果确实有点技术含量和后劲,就更加被追捧,跟我们自然语言技术有关联的askjeeves.com 的迅速窜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AskJeeves声称可以回答用户用英语提问的各种问题,IPO后股票一路上扬,成为大红大紫的华尔街宠儿。我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做法,发现他们技术含量并不高。他们只用了一点粗浅的自然语言技术,对英语问句做了某种自动分析,而网络文本是大头,那方面基本没有自然语言的技术应用。他们的聪明之处是以不变应万变,把千变万化的用户问句归类到预先设置好的问题模板,再由用户点击选择,这样就保证了对用户问题的确认。至于答案,他们采用的是人海战术。他们雇佣了几百个分析员,不断在后台收集常见问题和热点,更新问题模板,手工录入存在答案的链接。AskJeeves的成功为自然语言技术扬了名,为我们后来者开辟了道路。

当年我们运用自然语言和信息提取技术,研制了一个自然语言问答系统的雏形(prototype),在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比赛中获第一名。该系统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诸如:“谁是1995年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哪一年加入联合国”,等等。这一新的研究开发方向,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智能搜索引擎的希望所在,在工业界和投资界引起狂热。当时我们想注册一个跟ask/question有关的域名,凡是我们能想到的,比如 answer.com, exact-answer.com, this-is-answer.com, 1-800-question.com, etc. 几乎全部被人抢先注册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寻找风险投资不仅是诱惑,而是势在必行。

老板联系上一位华尔街投资家。这层关系刚接通,老板就让我尽快给这位投资家提供我们系统的架构图和系统简介。我手头有一张为了写政府项目最后报告而准备的架构图,前后修改了不下十遍了。可是,投资人不是技术人员,所以我必须做进一步修饰,深入浅出,力图给人一种技术艰深,而用途广泛的印象。我的苦心没有白费,我早上送出材料,中午就收到回音,请我们尽速去纽约面谈投资合作事宜。后来,投资人告诉我们,这是他见到的最激动人心的项目之一,我画的那张架构图,经过他们进一步润饰,后来在华尔街投资人中间反响很大,被誉为 million-dollar slide,我们后来的主要投资人跟我说:“I love it, I just love it”。一幅好的图画胜过文字千行,我是亲身经历了这种威力。

二闯华尔街

于是,老板跟我动身去华尔街,拜访Park Ave豪华公寓的主人,我们的投资联络人。这位投资人早年是物理博士出身,自称其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现在是华尔街的亿万富翁,已经成功地把30家左右的创业公司推向IPO,早已赚得钵满盆盈。Park Ave. 是纽约华尔街不远处的著名高档住宅区,濒临中央公园,这条街上住满了银行家和金融大亨,也有一些影视娱乐出版界的名人。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亿万富翁的家。这个家占据了整整一层楼,从外面看并不起眼,内部却极尽奢华,处处点缀着艺术收藏品。有两个佣人在默默收拾和擦洗。女主人很热情,招呼我们坐下,让佣人给我们预备早餐。她告诉我们她丈夫每天看材料,谈项目,总是工作到后半夜,现在尚未起床。餐后,投资家已经起来了,出来跟我们握手寒暄,留下一些需要我们填写背景资料的表格。他自己却走进房间,去做他每日必做的半小时晨功,念经似的朗朗有声。我不懂这是什么功,还是什么宗教仪式,只是觉得有点滑稽。不过在他这样紧张惊险的生涯里,这样的晨功应该是有益的精神调剂。

他后来跟我们谈了两个小时,可以看出在见我们前,他已经做了一些专业背景调研。他问了一些技术问题,特别要求我们详述我们的技术和AskJeeves技术的异同。当他确认了他原先的猜想,AskJeeves 的技术含量只相当于我们所做的一个部分以后,当即拍板,由他个人先给天使基金100万(所谓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的最早期,天使投资家冒险最大,但投资得当,回报也最高),三个月后帮助我们寻找第一期投资。他对我们信心十足,说是他经手的公司之中第二个最有希望的(此前他还有一家特别中意的公司,跟AskJeeves类似,早已红透半边天)。

拿到天使基金的这三个月,我们做了两件大事。首先是把我们的系统和PDA无线连接上,这样就可以现场展示通过象手机一样的PDA远程向系统用英语传输提问,并立即得到系统的答复,这在当时对于投资人有震撼性的效果。另一项工作,是跟天使投资人紧密合作,数月磨一剑,精益求精,撰写设想如何赚钱的生意计划书(business plan),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寻找投资的幻灯片。要想给投资人好印象,开始阶段用文字是没有用的,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兴致研究什么深奥的技术。所以,幻灯片要做得明白易懂,图示要简洁有力,需要有广告式的夸张,要的就是wow的效果。其实,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在夸张,推销自己,所以,投资人已经习惯对听到的夸张之词本能地打个折扣。对于不熟此道的技术人员,即便手头有很好的项目,不能有效地推销自己,也很难引起注意。我们很幸运,一开始就找到了独具慧眼,又谙熟华尔街之道的天使投资人。

三个月后,二闯华尔街。我身背一个死沉的膝式电脑,随时准备现场展示我们的问答系统,老板口才很好,负责向投资家利用幻灯片介绍我们的技术和商业前景。天使投资人不放心,要求老板事先多次演练,确保最佳效果。我也几乎一夜没睡,测试系统。说句老实话,我对现场演示很担心,因为当时的系统对于任意的一个问题,即便档案里面有答案,也只有70%左右的机会可以找出来。这个压力很大,因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投资人相信的是直觉,一旦测试失败,再怎么解释也很难挽回印象。何况他们也少有耐心,一般也就测试两三个问题,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因为无法预料他们会测试什么问题,所以实际上只能听天由命。我就是这样胆战心惊地走进华尔街投资公司的大门。到系统演示时,我先介绍我们作为语料对象处理的新闻存档的年代区间,并演示了一个预先测试过的问题和系统答案。投资商中有一个意识到我们的新闻存档区间应该包含尼克松访华事件,于是提问道:“When did Mao meet Nixon?”,我录入问题后,系统立即显示如下答案和文句:

Answer: February 21, 1972
On February 21, 1972, President Nixon went to China to meet with Communist Party Chairman Mao Zedong and hold discussions with PRC Premier Zhou Enlai.

投资人的震惊可想而知,他们知道搜索公司谷歌与雅虎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就是AskJeeves也只能显示比较准确的链接,难以给出精确答案。我们趁热打铁,把 PDA 拿出来,请他们自己现场输入问题,通过无线连接我们在水牛城的服务器,其中一个问题是 “how to make chocolate chip cookie?” 这个How问题其实超出了当时系统设计的范围,因为所问不是时间、地点、人名和机构名之类的实体,而是一种方法或配方,在自然语言中的表述形式往往很长,难以把握。幸运的是,存档里面刚好有一段提到制造巧克力cookie的技巧,系统因为无法断定什么是答案,就干脆把最相关的那个段落给提取出来,居然获得喝彩。

过了这一关,投资人的胃口已经给吊起来了,我们掌握了讨价还价的主动权。当然还要经过一系列手续,包括所谓“适当谨慎”(due diligence)的调查, 由投资人聘请资深专业人士对我们的技术做鉴定,以减少投资失误。然后是双方律师的很烦琐的书面流程,最后终于达成协议,成功引进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鉴于我对公司技术发展和资金引进的贡献,老板在引入风险投资前夕任命我为研究开发副总裁,就这样我阴错阳差成为公司第一位,也是在位最久的高级主管。这是我三年前来美创业时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记于2006年六月二十四日

基金申请


水牛城附近有世界闻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我在公司八年,对于SBIR的政府基金申请几乎百发百中,这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该基金项目所规定的饱和极限:虽然偶然有网开一面的时候,但原则上,SBIR项目的PI必须至少拿出50%的时间指导项目,也就是说,一个人最多同时担任两个项目的PI(含co-PI)。这样的成就回想起来,更多是运气的成分,天时地利人和,当然也与自己的执着和死嗑分不开,其中甘苦,难以尽述。比如,这八年就没有真正过过一次像样的圣诞节。老美庆祝圣诞就好比我们庆祝春节,圣诞是探亲团圆休长假的好时光,而圣诞总是我基金申请最繁忙的阶段,因为元月五日是SBIR基金申请的死期。

写得最苦最认真的是前两三个基金申请,后来就越写越顺了。如果18个申请都需要象前几个申请那样大的精力投入的话,就是分了身脱了皮,也不可能完成。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基金申请的成功与否,不仅仅看写得如何,有没有干货, 更主要的是科研实力和在政府资助人中的信誉。信誉建立了,一切都好办。开始写申请的时候,基本是纸上谈兵。没有既往的研究投入做后盾,面对的是未知的竞争者,审阅者和资助人,要想有幸被选中,基金申请报告的质量与鸿运一样重要。虽然质量好的的也完全可能选不上(见过不少这样的实例),但质量有严重瑕疵而想蒙混过关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写的第一个基金申请,倾注了我全部心血,反复修改,跟自己死剋。太太在旁看都烦了。限量20页的申请,看我先起草了50多页,又减到30页,再压缩到20页,没完没了,说我进入死循环了。一遍一遍地捋,一遍一遍地顺,自己高声朗诵给自己听,看文字 flow 不 flow,到后来差不多可以背下来了。

功夫不负苦心人,从来没有写过基金申请,也没有过海外工作经验的我,写出的这第一个基金申请就使老板对我刮目相看。她只修改了个别措辞,就决定让我署名项目的PI。对于新人,她完全可以让我写,然后自己署名挂帅而不做事,我知道很多外国老板就是这么做的。虽然后来我羽翼丰满以后,她又深感不安,我至今还是很感激她刚开始给了我独当一面的发展机会。

项目批准以后,政府资助人来检查工作时,也对我的申请报告一再夸赞,说这是他审阅过的最明白透彻的申请。除了运气和苦干外,我想我这次成功还得益于两个因素: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我对课题细节的熟悉。尽管没有海外从事这项课题的背景,作为课题基石的自然语言研发我在出国前踏踏实实做过五年,积攒了丰富的切身体验,这是博士课堂上学不到的。启动这项研究的我的老板对这个领域并不在行,虽然她对该研究的走向和应用前景能谈得头头是道,但论起具体的语言处理问题往往失之务虚,只能人云亦云。我的加盟改变了这个局面,为公司在文本信息抽取领域发挥影响奠定了基础。

先谈一下SBIR的概况。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小企业的发展,认为这是美国经济中最活跃最创新的一个部分。SBIR 是联邦政府部门设立的专项基金,旨在鼓励小企业从事政府部门制定的科研蓝图中具有应用前景的课题。据说,美国财富500强中就有不少企业当年就是得益于这项基金,发展出最初的技术。SBIR 基金分为三种,Phase 1 基金很少,才10万美金,资助为期九个月的可行性研究;Phase 2 为期两年,75万美金,目标是研发一个功能性原型系统(working prototype);Phase 3 的基金不固定,50万美金或更多,有时还要求企业与政府共同投入资金(matching funds),目的是在原型的基础上开发部署应用系统或产品,实际上是政府在多年对某技术的科研投入后再给小企业推一把,以期其市场成功。作为投资方,政府并不要求小企业做大后对政府资助有所回报,但小企业对于政府部门使用相关技术产品应予优惠。

三个 Phase 的基金申请,Phase 1 最难,尽管钱最少。 平均约二十个申请才选中一个,命中率小于很多顶级学术会议论文的通过比率。到了 Phase 2, 命中率提高到 50%.  也就是说,政府资助的项目,同一个题目在 Phase 1 阶段通常选择两家公司平行进行,做的是相同的题目,但却没有交流,要的就是在 Phase 2 的时候好做二选一的竞争。Phase 3 是没有定数的,不能指望,有没有后续的 Phase 3 取决于相关题目的实用前景,以及政府资助人资金筹备情况等多个因素。有意思的是,Phase 3 (其中一种叫 SBIR 2 Enhancement) 一旦设立,无需竞争,完全由政府资助方的项目经理人全权决定。虽然从形式上,也要写一个基金申请报告,但是因为没有竞争对手,命中率100%,可以把申请报告当研发计划书来写,基本是走一下形式。

对于多数企业,Phase 1 即便拿到了,也是赔本的买卖,因为在仅有10万资金的条件下,为了竞争 Phase 2, 总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投入更多一些。Phase 1 的基金报告可以纸上谈兵,而申请 Phase 2 就必须包括一些实验数据支持可行性研究的结论。通常的做法多多少少是拿 Phase 2 的资源补贴 Phase 1 的工作,这种事不好明说,但不少企业不这样就很难维持研发的持续性。当年,CEO 看到我们拿了多项政府项目很高兴,因为科研团队的投入全部由政府负担了,科研出的技术成果可以无偿转化到风险投资人资助的产品开发中去,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技术公司是很重要的。而且这种无偿技术转移是受到政府鼓励的,毕竟小企业在市场的成功,最终给国家增强的是劳工市场(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和企业税收,政府巴不得小企业都能在政府扶持下取得市场成功。后来,CEO 凭着他职业嗅觉,发现政府项目并不总合算,有一天,他跑来跟我说,Wei, I don't want to do Phase 1s, for only 100,000, it is not worth it.  We need more Phase 2s and Phase 3s.  我笑道,我明白,你只想要二楼三楼,而不愿意兴建一楼和地基。I wish we could do that.

其实,不仅是拿到了 Phase 1 往往倒贴,没拿到之前,就已经开始投入了,主要是写基金报告所花的时间。当然,在小企业里挂帅的科学家个个都是五好员工,为写好基金报告,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牺牲节假日和周末是常态,很少听说有要求加班费的。考虑到20个申请才能选中一个,可以想见全国争取基金的小企业总共白白花费了多少资源。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公平,并非有了投入,必有回报。不好技术型小企业就在这样的竞争中,耗尽有限的资金,而自生自灭,或者转向非技术性产品或服务领域。很多小企业里负责科研项目的技术主管,也随葬了,小企业不似大企业的研究部门,拿不到基金养活自己及其研究团队,是不能指望投资人或公司其他部门来补贴其研究的。只有少数小企业是幸运儿,有的以此为转机而在工业界成功,也有的即便没有在市场上成功,也可以依靠政府合同 (包括前期的基金和后期的政府合同) 长期运营下去,特别是当政府部门逐渐开始推广使用小企业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的时候。我所服务的公司两边都沾一点,终于一分为二(spin-off),做工业产品的部门走向了市场,最后被另一家公司收购,而做研发的部门成为政府项目的承包者,我离开后很久还在依靠政府的基金以及合同运行着。

藏拙

钱是硬道理,没有钱怎么科研,怎么雇人,怎么出来成果。实质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赢得基金申请?有什么成功秘籍可以分享?

可以强调的是,一定要为审阅者着想,投其所好,减轻其负担。你想啊,审阅的人也不是神,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完成n多申请的审阅工作。你的主意再好,如果表达不顺畅,格式不规范,很可能第一关就过不了。论述一个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时候,无论空间多紧张,务必要举实例,抽象谈论折磨的是审阅者的神经,因为他/她可能要把你的抽象自己在心里做一次转换。如果可能,所举实例最好是前后连贯的,形成一个篇章上下文, 好像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一样。这样你提的方案就具象化成一个使用系统的雏形,这项研究的意义也就蕴含其中了。基金申请的含金量以及项目 PI 的资历自然是重要指标,这反映了一个资深研究人员与资历欠缺的人之间的鸿沟。但是,也不要过分夸大它的作用,否则新人还怎么起步?我刚开始写申请的时候,资历是远远不够的,PhD 还没有到手,也没有北美科研经历,更没有在北美带过科研团队,严格意义上的发表几乎是空白。唯一的资本是曾经在国内做过五年的研发,对于问题领域敏感而熟悉,语言学的背景加上某种天赋使得我的表达能力超过多数科研人员。


2003参加ACL,在日本札幌小酒馆与同行及老友聚饮啤酒

我的挑战在于我做信息抽取走的是非主流的计算语言学家的符号规则路线。但是,基金审阅人大多是以统计在这个领域起家的专家,或者是主流跟风的政府项目经理人,二者都有极深的“成见”。 科研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我面对的学术现状的真实写照。

我来美的时候,只是听说过机器学习和统计模型,并没有任何亲身经验。问题都是烂熟于心的问题,可解决问题的路子与我熟悉的规则系统迥然不同。到我写第二个申请的时候,项目的标题即明确规定了要探索某种机器学习的方法去解决所提的问题,想绕都绕不过去。可怎么开写呢,拿自己的短处去硬碰硬别人的长处不是找死嘛。于是,我就提出要结合传统的规则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取长补短,来做这个课题。这样既符合了所要求的研究方向,又站在了兼收并蓄的“道德”制高点上。这篇基金申请千锤百炼写出来以后,比样板戏读着还顺畅。我的老板是电脑系教授,机器学习是她的研究方向之一,她看了也没有找出明显的毛病,稿子审阅完,改了几个措辞,她很满意,说,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公式。是啊,没几个公式唬人,这项研究方案显得不够硬,含金量不足,科学度不高。可是,那不是杀我吗?我要是硬凑几个公式上去,很可能自暴其短,硬伤累累。老板一时也想不好怎么加,加什么,时限到了,就这样提交上去了。天助我也,居然侥幸通过了,从此启动了我们机器学习的研究方向。后来的路子就顺畅了,有项目就有钱,就可以招机器学习的人员来做项目。在后续的项目申请中,我们总是恰到好处地加上一些公式和具体的机器学习算法,来阐释解决方案,算是跟上了革命的大队伍和学界的大潮流。

说到含金量,其实很多课题,特别是面向应用的课题,并不是什么高精尖的火箭技术,不可能要求一个申请预示某种突破。撰写申请的人是游说方,有责任 highlight 自己的提议里面的亮点,谈方案远景的时候少不了这个突破那个革命的说辞,多少迎合了政府主管部门好大喜功的心态,但实际上很少有多少研究项目会包含那么多闪光的思想和科学研究的革命性转变。(纯科学的研究,突破也不多吧,更何况应用型研究。)应用领域“奇迹”的发生往往植根于细节的积累(所谓 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而不是原理上的突破。而对于问题领域的细节,我是有把握的。这是我的长处,也是我提出科研方案比较让人信服的原因。有的时候,不得不有迎合“时尚”的考量,譬如领域里正流行 bootstrapping 等机器自学习的算法,虽然很不成熟,难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基金报告列上它对申请的批准是有益的。不用担心所提议的听上去时尚的方案最后不工作,由于科研的探索性质,最终的解决方案完全可以是另一种路子。说直白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不是诚实的科研态度,但是羊头狗头都挂上以后再卖狗肉就没有问题。绝不可以一棵树上吊死。

SBIR 光荣榜

为基金申请审阅者着想的延长线就是处处为资助人着想,特别是政府资助机构中的重量级经理。为资助人着想才能保证后续基金申请的胜算,特别是Phase 2 和 Phase 3  这些油水大的项目,这一点比写好申请要重要百倍。

基金通过后,政府会派一个项目监护人。我领导的系列项目的监护人是政府某部门信息抽取组组长A女士,她领导一个五个人的政府项目经理团队,专事信息抽取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推广应用。A女士是一个聪慧而有悟性和远见的“超女”,她做事麻利,一丝不苟,精力无限,能量极大,每年在她手下管理的政府基金都是千万级的。我们需要向她汇报进度,在她来察访的时候,展示系统和成果。这些还远远不够。要想她所想,急她所急,她的任何要求,无论大小,都要放在优先的位置。即便她没有明确要求,也要主动联络,体会贯彻其精神。道理很简单:她就是我们的财神爷,科研团队的衣食父母。有几件事可以说一说,能看出我对衣食父母的尽心尽力,怎样保障了我们源源不断的研究经费,从而保证了研究的持续性和研究队伍的相对稳定。

八年下来,我们建立了密切融洽的关系,她有什么挑战和苦恼,也能坦率地跟我分享,使得我为她分忧解难成为可能。A 女士没有架子,廉洁奉公,来察访的时候,连招待快餐的三明治,她都坚持要自己付钱。她生孩子,我给她寄送的几十美元的礼品券也被退回了,说她心领了,但作为政府官员,她确实无法接受任何礼品。在项目的监管方面,A 女士有时严格到了苛刻的程度。每个政府项目都要写一个长长的最后报告在政府机构发表,总结这个项目的成果和教训。有几次,因为忙于基金申请,我们对现存项目的最后报告写得马虎了一点儿,她毫不留情面地打回来重做。有的报告来回折腾三五回才让通过。她的认真和严厉不是问题,我自己也是较真的人,常常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她这样的监管,更加鼓励了我爱咬文嚼字千锤百炼的习惯。后来的系列最后报告, 越写越好,不断得到她的欣赏和推荐。

A 女士是有压力的。最大的压力来自上头,她管理这个被认为应用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多年,前后经手上亿的资金,资助了一批大小企业和大学研究所的相关研究,可是技术转移却很不如人意。只有一些试用系统在政府机构内免费推广,用户响应并不热烈。上面开始质疑此项研究是否值得继续支持,特别是在政府科研经费预算吃紧的大环境下,完全可能撤消资助。一旦撤消,她的小组就必须解散,她自己也要转行,至少不能再管理她已经熟悉了的这个领域的项目了。所以,本质上她遇到的挑战与我的一样,没有她的资助,我的研究小组也必须解散。帮助她减轻这方面的压力,也是帮助我们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我确立了帮助她的四个主要方面。首先是全力协助她准备年度检查。其次是加速科研的技术转移。第三是加快学术发表,提升该研究及其资助人在科研领域里的知名度。最后是帮助制定该领域的发展蓝图。

年度检查是对政府项目管理人的主要考核手段,其结果直接影响下一年度项目经费的重新布局。这理所当然成为 A 女士每年最为重视的事件。年度检查团队集中了政府部门的首席科学家和科研领导等重量级官僚,不能稍有差池。她总是提前三个多月就开始着手准备材料,与我们这些被资助方联络,看有什么突出的成果可以拿出来展示。我们也总是绞尽脑汁寻找科研上的最亮点,提供素材丰富她的汇报材料。重要的是要让她感受到我们急她所急的革命态度。检查关过后,特别是考核成绩优良的时候,她都及时与我们分享喜悦,并郑重感谢我们的合作。

在加速科研的技术转移方面,我们得天独厚,因为除了政府项目以外,我们乘着.com泡沫的东风,幸运地得到了千万级的华尔街风险投资。有投资就必须做产品,在泡沫过后,资本家的耐心是极其有限的,速度慢了,很可能遭到撤资的命运。几经波折,最终,公司利用我们的信息抽取技术开发了一个品牌舆论测量的产品。尽管所用到的技术只是我们科研项目的一个部分,而且是技术中比较浅层的部分,这毕竟是一个面向市场的落地产品。在研发这款产品中,几个关键的功能都是我亲自主持开发的,用的都是最实用甚至蛮力的方法,避免风险和不确定性,有些地方是牛刀宰鸡,譬如只用到深度解析引擎中浅层的支持。换句话说,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不很高。当时的想法是先做出产品,以后在产品更新换代的时候,再逐步加强技术的深度转移。因为信息抽取的核心引擎已经植入产品,架构无需变化,只要定期更新引擎就可以为深度转移创造条件。但实际上深度转移后来没跟上,其中主要原因是负责工程的副总怕担风险,宁愿以不变应万变,只在应用层面修修补补,而不愿更新内核,以免伤筋动骨。一定程度上,科研和产品创新脱节了,而这超出了我能掌控的范围。尽管如此,该产品的营销还是做得有模有样,先后在业界多次获奖,动静很大。本来这都是公司产品营销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似乎与政府科研项目也没有太多直接关联。可我还是不厌其烦随时与A女士分享我们在市场化中的每一个成绩,包括公关宣传资料,各类奖状和报道,以及客户的正面反馈。她非常高兴,因为她需要这些资料去帮助证明这个技术的应用性,这对这个领域的科研持续得到经费至关重要。她资助的一些大公司和大学的相关研究项目,就没有这个产品化的过程,所以我们的技术产品显得特别重要。

对于研究创新基金的资助方,光有产品业务的进展还不足以让经理对我们特别青睐。她需要我们在研究领域站住脚。头两三年忙于系统的设计和架构,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顾上学术发表。等架子搭起来了,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科研积累。这时候,A 女士跟我说,我们的项目进展非常令她满意,可是学术发表没有跟上是个遗憾。

学术顶会ACL上宣读论文,2003于日本札幌

军令如山倒,我于是召集研究组分工合作,集中精力加强学术发表所需的实验和投稿。那年一口气在大大小小国际会议和杂志发了15篇论文,包括该领域的顶级会议。我与助手开玩笑说,尽管我们只是在工业界打工挖煤,可这样疯狂做研究,真像是为评终身教授在拼命呢。每篇论文的结尾都要郑重致谢资助人,作为SBIR 成果备案在册,把 A 女士乐坏了。这些都是我和同事们拼命工作换来的,仗的是正值壮年,精力旺盛。回想起来,那一年真是累惨了,一个死期接着一个死期,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体力透支,老有一口气喘不过来,感觉随时要光荣倒下的样子。幸好这样的自我摧残造成的亚健康局面没有持续下去,我们就站稳了脚跟。至此,我们的工作在政府资助机构中的信誉是完全建立起来了,要研究有研究,要产品有产品,还有什么比这些成果更能说明科研及其技术转移的实力呢。为此,政府部门领导通报表扬了 A 女士成功资助我们信息抽取研究的突出成绩,我们还数次被提名角逐全美 SBIR 年度最佳奖(SBIR Prime Contractor of the Year),我们的工作也上了 SBIR 光荣榜(SBIR success story)。也就是说,从资助人角度,对我们的资助是基金成功的样榜,一时风光无限。

傍政府大款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开始有了资本影响和(间接)参与政府在这个领域的科研蓝图规划。美国的体制很有意思, 政府的研究基金在首席科学家等最高决策者确立了一个总体方向以后,很多具体科研项目的确立是通过下面的政府项目经理竞标而来。A 女士每年都需要与其他同方向的项目经理竞争选题,她当然希望自己起草的选题被采纳。尽管她在这个领域做项目经理多年,上通下达,左联右合,对该领域的概貌、常用技术和应用前景有相当的了解,但她毕竟不是一线科研人员,她需要我们帮助她提供科研项目选题的思路和技术支持。选题要求确定该领域的瓶颈,以支持相关研究。为此,我利用一切机会把自已对该领域蓝图的理解和体验,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灌输给她。她是个求知欲与好胜心一样强的聪明女士,沟通起来非常顺畅。这样的沟通是互利双赢的。首先是帮助她赢得了更多的选题,因此加强了她项目管理的资源,也在同事中增强了她在该领域管理项目的权威性。同样重要的是,由于帮助了她的选题,我们自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政府项目总要公开招标,但别的竞争者要在短短的选题介绍中体会项目管理者的思路以投其所好,而我们是选题的发源地,可以自由发挥而不偏题,其中的竞争优势不言而喻。这种影响不限于研究性项目,也延及应用型项目。事实上,政府一个千万美元的技术转移基金的立项,就直接源于我们的工作,这个选题基于我在这个领域科研多年积淀来的“洞见” 以及我们的可行性研究和原型系统。其中对问题的阐述方式、使用的自创术语以及技术转移可行性的论证,与我给政府项目写的最后报告如出一辙。不过,这个大项目的最大受益者却不是我们,而是一个做政府合同的大公司,因为项目指定所要处理的档案具有保密性质,而我们公司多是我这样的外籍盲流,没有权限处理保密文档。尽管如此,看到自己的工作和心目中的蓝图,被采纳成为一个大项目,还是很开心的。

项目招标后,有资格竞标的几个公司纷纷找我们联系,上赶着要与我们建立排他性伙伴关系(exclusive partnership),采用我们的技术和引擎,来申请这个项目。他们知道这个项目的背景来历,想借助我们的特殊地位来增加自己的胜算。CEO 很高兴,他说,我们来者不拒,可以同他们都建立伙伴关系,但是不要排他性。是啊,让他们去争个头破血流,谁成功我们就跟谁搭档,是我们公司的利益所在。最终,我们如愿以偿成为政府应用开发的核心技术和引擎的提供者,不仅分了一杯羹,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政府生意这一块,正如我们在工业开发那一块一样 ,也开始了从研究向应用的转变,不再是仅仅依靠研究基金存活,而是油水更大的政府合同的合伙人。这一转变的结果是带来更多的研究基金和政府合同,成为政府必须持续扶持的重点对象,因为政府经理及其项目的主承包者都不敢断了引擎维护和技术更新的源头。


公司引入第一轮投资后,2001年

在水牛城的八年,通过上述四个方面对政府资助人无微不至的协助和合作,终于达到了“政民”鱼水情的和谐融洽境界。我算过一笔账,论投资总量,政府项目的900万美元的投入,使得政府(当然最终是纳税人的钱,准确地说是“人民”)是公司实际意义上的最大“股东” (其他风险投资人每家很少超过 500 万)。尽管名义上政府只是扶持,并没有股东的法权,但对待政府项目经理象对待大股东一样才是正确的态度。保持密切联系,保障他们的知情权,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一直身体力行的。事实证明这样的认识和态度给双方带来最好的结果。从政府项目经理的角度,扶持一家小企业及其技术创新,达到可用好用的程度,也是一件极费心力的事。到了一定的阶段当扶持对象的信誉建立以后,政府经理自然悉心维护珍惜这种关系。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我们的成功就是他们的成功,他们的失败就是我们的灾难。

作为小企业,能傍上政府的大款,建立一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实属不易。这样的关系使用得当,可以化险为夷。在世纪之交科技股泡沫破灭后,我的公司经历了腥风血雨的大裁员。我主管的研发这块儿,在裁员以后慢慢稳定到七八个人的团队,自负盈亏。仗着持续不断的政府项目,这支队伍一直维持下来。可是,有一次,因为政府项目之间有个缺口,大约有半年时间接不上来,CEO 坚持要我立即裁员。我软磨硬抗,告诉他很快新的项目就可能下来,我甚至用了哀兵之策,说我愿意工资减半,直到足够的政府项目资金到位。CEO 还是坚持要裁员,说新项目不一定能下来,如果下来了,你可以再招员。我心里想,你当是麦当劳工作啊,在职培训几天即可上岗。培养一支队伍不容易,一个新手来了,即便有经验,从熟悉系统到开始贡献一般也要半年时间,我可不能冒这个险。正在这个当口,A 女士带领她的小组来视察工作,老板和我像往常一样接待唯恐不周。老板是个好面子的人,叮嘱我不要把公司动荡的情绪带进来,她自己在介绍公司进展的时候,总是形势一派大好,是大好,不是小好。可是我的心结她也解不开,因为 CEO 固执己见,从来听不见她的意见。送走政府检查团以后,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怎么想怎么觉得不应该对政府资助人隐瞒这场危机,相反,我们应该向她求助。于是,我熬夜写了一封长信,细述我的科研团队面对伤筋动骨,科研难以为继的困境。第二天一早就收到她的回复,说感谢我的坦率,本来还以为我们一切良好呢。她说她正努力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并嘱咐今后此类事情一定要及早与她通气,因为我的团队受到任何损害,直接影响她的全盘规划。很快,她就调动了自己可以控制的资源,加快了两项 Phase 3 的批准(那两个基金申请书是以最快速度完成的,基本是走过场)。她不久还把我们引荐介绍给另一个政府部门的基金主管,为我们开辟另一部门的基金来源。我感觉这大概是我在高级主管(研发副总)位置上“为政” 六年最大的一项政绩,可以说是在旅美革命的生死关头,我的一封上书,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保全了队伍,稳定了人心。峰回路转,转危为安,从此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辉煌走向平淡。

记于2010年春节

美国“大跃进”

在协助老板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后,钱一下多得好像永远用不完似的。老板决定停薪留职,不再承担她的大学教授责任,来到公司当任全职CEO。开始的高管就老板和我两个人。我们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开发自然语言技术支持的新一代问答系统。

Cymfony 时期在水牛城,2007

跟钱同时进来的是压力。如果我们无能快速组建团队,老板对投资人就无法交代。扩员的压力很大,我和老板漫天做招工广告,每当发现一个合适对象,并成功招纳,就相互祝贺。如果有一周一个也没有招到,就有挫折感。我的研发组一下子多了十几个兵,再加上七八个实习生,从未当过经理的我,一时有点手足失措。NLP引擎开发这头,有一群语言学家编制机器词典和语法,属于知识工程( knowledge engineering), 需要由我手把手培训过来。

当时的气氛跟中国大跃进类似,理性被压抑,冒进被称颂。投资人来视察时,得知我们新的办公楼还在接洽,旧的办公室太过拥挤,难以适应迅速扩张的需求,竟然提议两班倒,“人停机不停”。我们明知科研和开发不是靠“革命热情”和人海战术就可以飞跃的,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气氛下,也没有办法跟投资人说清这个道理。作为经理,我只好因势利导,每个周末以身作则,来公司加班,并鼓励员工至少周末加班一天。平时每天晚上六点半左右我出去买各式快餐,好像大跃进吃公共食堂的样子,为届时还在办公室的员工提供免费晚餐。


公司鼎盛期员工聚会合影,2007

董事会要求我们尽快从当时的五六个员工至少扩充到50-60人的规模。我作为第一位副总,被赋予为我的研究开发组招工扩员20-30人的任务。我的组需要三类人才,一是研究科学家,要懂机器学习算法,跟踪最新学术动态;二是软件工程师,能够开发和优化软件产品;三是语言学家或知识工程师,可以编制和维护机器语法和词典等软件资源。前两类人比较紧缺,语言学家相对好办。我先从加拿大招来两名语言学家,又在德国招来一名,加上一名中国籍女博士,组建了一支语言学博士队伍。董事会还嫌我们扩张速度不够,不能符合他们的大跃进要求。我们于是实施员工引荐的奖励办法,非经理的员工推荐一人,一旦受聘,可得一千美元奖金。作为经理,内举不避亲,我着手在我的两个社会圈子,华人和世界语朋友中,继续扩招。华人圈子主要是中国的留学生和新移民,前后招进10名。其中多是先跟我做暑假实习生,然后留下来成为正式员工。他们多还没有毕业,也没有北美工作经验,需要留在水牛城继续学业。水牛城工作机会很有限,我们公司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实习场所,能够来到公司一边工作,一边完成学位对他们是绝好的选择。老板对中国学生印象很好,认为他们比印度同学更加踏实能干,所以对我偏向在华人留学生中招员表示支持。

学做经理

疯狂扩招。我的研发组一下子多了十几个兵,再加上七八个实习生,从未当过经理的我,一时有点手足失措。我于是抓紧培养 team leaders, 好帮助我管理这个团队。研发研发,研究开发,研究主要为完成政府项目,以便持续获得政府基金,增强我们的技术储备,而开发则是利用研究出来的技术中比较成熟的部分,直接为产品服务。研究那头比较好办,我培养了一个同胞助手,不但聪明绝顶,还有玩命三郎的劲头,只要放手让他干就行。当然,聪明人都有些倔脾气,跟其他员工会有摩擦,需要一点协调,这可是经理的正经工作,也没什么。开发这头,有一群语言学家编制机器词典和语法,属于 knowledge engineering, 大多由我手把手培训过来,我觉得到需要一个组长的时候了。

我看中了从加拿大最先招来的白人博士S。S博士年过半百,给人感觉老成中带点迂腐。跟许多语言学家一样,一辈子不得志,所以特别珍惜这份工作,埋头苦干,上手还算快。为了树立他的威信,我把自己创制的语法模板私下交给他,关起门来先培训他,然后让他去培训其他员工。有些员工对他不怎么买账,遇事请教来找我,我总是把他们转给S。心里想,不能学林彪(林彪曾经说过,他的制胜法宝是越级指挥),一定要把 management report system 建立起来。S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俨然一训练有素的经理,我松了一口气。我手头有更紧急的任务,撰写基金申请报告,设计和prototyping产品的主要features. 前者是我们部门的生命线:对于小公司,投资人是绝不会投资研究部门的。后者是我们在风险投资引入后,体现我们价值的立足点。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发 papers, 技术公司就成为空壳,不但无法向投资人和CEO交代,而且大家股票上市的美梦也无从实现。

很快,对S的各种怨声传上来。华人员工背后称他是”咸鱼”(取自”咸鱼翻身”)。主要是S先生越来越严厉,可他的指示随意性很强,不能服众。他一本正经,以为管理要靠威严,并不懂得经理艺术的真谛。专业上,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经常在细枝末节上死抠。我们组大多是博士出身,他这样的见识指挥也难。有些事情反应上来,我心里不以为然,可还是尽可能维护他。心想路子我已经趟出来了,不过是组织规模生产吗,只要不太偏向就行。

也许是人的本性吧,他越来越自做主张,跟员工声称,现在具体开发由他说了算,Wei 已经不在开发一线。我开始觉得好笑,自己暗下跟自己打趣:莫不是身边躺着一个赫鲁晓夫,象刘少奇架空老毛一样。后来,他处心积虑一步步挤开我,想让我不再过问开发。其实,他如果真能顶上去,我乐得省心 Knowledge engineering,基本方法探索出来以后,剩下的不过是匠人的活计,我是系统总设计,也无须担心一个工头能动摇我的地位。可是,他老想显示自己高明,搞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指南来,费工费时,还不出活(很多做田野工作的语言学家有这个毛病,我早年也走过弯路,有过教训的)。有些东西是需要经验和悟性的,我毕竟是过来人了,大方向还是清楚的。为照顾他的威信,我几次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予指正,希望他自己去改。没想到,他总是阳奉阴违,根本不听指挥,背后加紧动作,跑到我的老板处要权:他需要一个正式经理的头衔,而不是 de facto team leader 这样名不正言不顺,并且要求老板阻止我的”瞎指挥”。给他经理头衔是我一开始就想提议公司去做的,可是目前形势下我觉得需要出手阻止他的狂妄了。老板并不糊涂,对他不放心,来跟我商量,说,怎么办。我说,他这样下去,浪费资源,我不放心,从现在开始,我慢慢把这摊接管过来,直接指挥,不需要这个经理。老板巴不得我统管一切,只要不耽误政府的研究项目就成。

再后来,又发生一系列故事,总之是跟我对着干,阻挠我把权力收回。但胳臂拧不过大腿,他蹦达了一阵,也只好逐渐消停了。只是我苦了自己,事无巨细,都要管。其间正赶上大裁员,他不识时务又背后做我的小动作。所以,在 CEO 询问我对他的工作评价时,我自然不以为然。没想到 CEO 当场就在他的名字上划了叉,CEO 正准备裁员的黑名单呢。

我回头一想,觉得不合适,S 的行为虽然让我反感,亦非经理材料,可工作还算兢兢业业,基本能力也不错,不能一棍子打死,那样太不公平。他当然不是不可替代的人才,但是比后来招来的语言学家多一些实际经验。在最后决定裁员名单的时候,管理层同意了我的意见,留下他,分配到产品组去做产品的语言学维护,我乐得眼不见为净。

凤凰涅槃

世纪末,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Nasdaq 科技股一落千丈,投资人变得异常挑剔和谨慎。AnswerLogic 拿钱比我们早,烧得比我们快,轰轰烈烈闹腾了不到两年,终于随着Nasdaq的坍台而销声匿迹。还有一家搞自然语言有相当年头的公司,日本投资人决定撤资,拍卖股权,公司负责人找到我们,认为我们两家的技术有很大的互补性,希望我们贱价购买,并接纳他们的技术骨干:负责人实在不忍心对技术骨干裁员。我们的另一个对手,曾经拿到三千万巨额投资,集中了世界一流科学家的 Whizbang! 也遭遇滑铁卢,投资人在烧了一千多万美元以后,决定撤资,撕毁合同,放血大拍卖:他们的所有技术,包括源程序和说明,everything must go! 价格已经降到一两百万美元,让我们不得不动心。可是我们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没有能力和精力消化这些技术,只好放弃这个“deal of the century”。股市垮台不到一年,几十家在我的雷达上的对手,只剩下两三家,跟我们一样勉强维持,惨淡经营,朝不保夕。

我们当时还剩下约五百万投资,加上不断增长的政府项目的进项,还没有到山穷水尽。当然,投资人也可以中途撤资,但他们最终还是决定继续支持下去。不过,董事会决定重金引进职业经理人,我的老板只好屈居第二。新的CEO精明强干,哈佛MBA出身,此前领导过三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并成功转手出售给大公司,有不错的业绩记录。他的担子很重,在技术公司纷纷关张的恶劣形势下,必须带领公司闯出新路,度过难关,伺机发展。当时,问答系统的先行者 AskJeeves 盛极而衰,股票一跌千丈,董事会因此认定我们一直在开发的问答系统没有市场,指令转向开发新产品。

CEO上任以后,连续两周听我们详细介绍技术细节,比较我们的技术跟可能的竞争对手的异同,开始咨询一些外面的高参,探询新产品的路子。同时,他不动声色地考虑如何重组(re-org)公司,轻装前进。对于高科技公司,最大的开支是人力资源,re-org 就意味着裁员。他随身总带着一个花名册,上面标有每个员工的职务和工资,他不时在上面写写划划,有的打叉,有的标上问号。

裁员计划暂缓,因为CEO和董事会还在协商多大的裁员幅度既能节省开支,支持公司开发出新产品,又不伤筋骨,保存骨干。终于,在CEO到来的第三个月,裁员指标在管理层下达,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辛苦发展的60多员工的公司,居然要砍掉一半。这下不但D博士保不住,连P博士(P先生当时已经答辩,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正春风得意)也必须走人。由老板和天使投资人任命的四个年轻副总,也开掉三个,甚至天使投资人的亲弟弟也不能幸免。老的VP就剩下我一个,好腾出位子让CEO引进资深经理人员,组建新的领导班子。公司的第四号员工,一个挺能干但爱抱怨的西班牙小伙子,也列入黑名单。我感到痛心,毕竟大家同舟共济,一路走过来,我说服老板和我的老搭档、瑞典籍的第一号员工一起去跟CEO说情,还是没有成功。CEO跟我说:I know it’s a great pain, especially for those you have worked with for long. But we all want the comnpany to succeed and this is the only way to survive this tough time. I have done this numerous times, believe me, it works. 说的是老实话,可是作为经理,要开掉自己亲手招来的员工,是什么滋味:job 是员工的命根子,你不能把人送上天堂,转手又打入地狱。

煎熬不止这些。我保护华人员工的私心也受到挑战。经过多轮内部讨价还价,最后决定10名华人员工必须裁掉两位。大家乡里乡亲,砸人饭碗的事情怎么忍心去做。就在这个当口,我两年前招进来的中小学同学C博士跟我谈起,他由于个人原因,已经决定海龟(后来应聘招标成为名校的博导和正教授,事业一片光明),但是不想在裁员风潮中辞职,怕人误会是表现不佳,不得不离开。我心内暗喜,他的离开至少救了一位。我说,你不用当心,我们可以安排你在裁员风潮过后离开,而且公司会为他饯行,表彰他两年来的贡献。还剩最后一位华人员工,看样子是保不住了。我不死心,私下跟我的资深助手一起,沟通CEO刚招进来的资深工程副总,说服他工程组需要一位我们研发组出身的既懂技术又懂工程的人,作为两个组的桥梁,这样在新产品开发中可以加速技术转移。说的也是实情,但一切在于权衡。副总新到,对我们老人有所依仗,现在CEO把工程组裁员重组和产品开发的任务交给他,他多方权衡,终于接受我们的方案,接纳了我们推举的人,使我松了口气,总算保全了华人员工。

在大裁员的那一周,我整夜整夜失眠,心急如焚,茶饭不思。更加残酷的是,裁员实施当天,我作为经理,必须履行职责,跟被裁的员工个别谈话,做好善后。不管怎样小心,最后还是有风波,一位被裁的白人女质量检测员,平时受过我的批评有积怨,加上看到华人员工均完好无损,扬言我们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要到法院告我们。公司后来找人沟通,说服她私了了。我的西班牙同事,也是一个实心眼,经常打电话给我,想回到公司,可是开他的人都在台上,怎么可能。他还几次回来看我和其他老同事,跟我说对公司念念不忘,充满love-n-hate的感情。我的中国同事担心他想不开,做什么绝事,劝我躲开他。我了解他的为人,同情他的遭遇,还是一直跟他保持良好的关系,并在他寻找新的工作时给予强烈推荐。

回想起来,不动大手术,公司难以为继,也就没有后来的复苏,成功地开发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使得投资人愿意进一步追加二期和三期的资金。可是,我和老板毕竟是书生,没有职业经理人的“铁石心肠”,感情上很难接受裁员的残酷现实,无法面对员工的惊惶和绝望。

好久好久,裁员的阴影挥之不去。太太安慰我说:你已尽了努力,他们的工作在紧缩时确实是可有可无,无法保全。唯一可以自我安慰的是,他们本来是没有机会的,我毕竟给了他们机会,并没有因此耽误他们的其他机会。

我很佩服CEO,在随后开发新产品和技术转移过程中,跟他配合默契。但在他领导公司走向稳健的路上,我总觉得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凉。

记于2006年8月15日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二十二:移民旅程》

警察抓小偷的故事

这是一段很多年前在英国曼彻斯特的时候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故事。当时英国经济很糟糕,失业率接近20%,曼城市中心的大学附近有着欧洲最大的贫民窟,大白天也偷盗抢劫成风(多是无所事事、毒品成瘾的失足少年所为),还不时听到黑帮火拼的枪声。最可气的是还有成群的高大凶猛的野狗出没,让人心惊肉跳。中国学生图便宜,就近居住在政府给穷人提供的房子里面,整天在贫民窟里受煎熬。不到一年,我两次被抢,一次亲眼看到身边朋友被抢劫,窃贼还分别光顾了我的办公室和宿舍,办公室电脑不好搬,就在上面撒了泡尿。

警察抓小偷在曼城为什么这么难?除了抓不胜抓、层出不穷外,还有一个独特的环境原因:那贫民窟的楼房是当年英国政府工党在台上时候建造的福利房,免费或低价租给穷人,其特点是,海大,窄长,前后上下贯通,楼道阴暗,各门洞完全类同,而且楼楼之间均有天桥相接,连绵千米,象个硕大的迷宫。每次在贫民窟行走,看着那黑黝黝的钢筋水泥怪物,不知道有什么贼眼在寻找猎物,什么阴谋正在酝酿,哪个门洞会随时窜出不法之徒。这些不法之徒往往相互接应,有望风的,有行凶的,有假意相助的,警察一来,一窝蜂跑进楼房,上下左右贯通,如鱼得水,警察奈何。一般的抢劫发生太多,见怪不怪,你要是打电话报警,只要没出人命,那边不紧不慢给你登记注册,往往没有下文。


当年欧洲最大的贫民窟,曼城市中心附近的Hulme

话说圣诞元旦前后的一天,下午四点多,天尽管阴沉(英国天气给个晴脸本来就少见),还没到天黑时分。我从住在贫民窟的同学处出来,下楼看见一个黑人蹲坐在楼道上,心里就有点犹疑,但已经下楼在半道,也不好回去。轻轻说了声 “excuse me”,便强作正经从黑人身旁过去,想加紧步伐逃离。说时迟,那时快,那黑人一个箭步上前,挡住我的去路,手拿小刀(不是专事行凶的匕首,也就比削苹果的刀大一点),说:“摸你,摸你(这是带有曼城口音的“Money, Money”)。这人站在面前,越发显得粗黑高大,那小刀也格外刺目,我哪里见过这个阵势,恨不能有地洞钻进去。我结结巴巴说,”I have no money”。他一边说,”check, check”, 一边将黑手伸进我裤子和胸前口袋搜索,果然没有发现什么。正在我不知所措时,不料这家伙很有绅士风度地跟我说,“I am sorry”,然后一阵风似地消失在门洞,真是来有形,去无踪。我出得门来,看着阴惨的天色,半天惊魂不定。后来,遇到一个纽约客,谈起此事,她告诉我:“看来你们那里的强盗比较文明。要是在纽约,身上没钱,不捅你一刀才怪。我们出门谁敢不带保命钱。”

后来我们到政府管理处申请住房,提到贫民窟的福利房,办事人员个个咬牙切齿,说:“这些房子统统炸平才对。设计建造这些房子的人应该被处死!” (后来贫民窟在申奥过程中的确被摧毁了。)贫民窟福利房成为曼城一个毒瘤。也不怪,把贫困潦倒的家庭如此密集地集中在一起,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恶性循环,不成为犯罪温床才怪。

记于2005年十二月22日

移民加拿大

我们是1992年底来到加拿大的。好象是欢迎我们的到来,加拿大在93年春放宽了技术移民,允许还没有工作的在读学生申请永久居民 。我们刚来,信息比较闭塞,开始并不知情。不过,不到半年,中国留学生申请移民的风潮已经席卷全加,我们自然也加入了申请大军。我找了一个收费最便宜的华人移民律师,跟他说:对你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案子,对我可是决定身份和未来前途的大事,请多用心,拜托了。这位年轻的初级律师办事非常细致,他的主要工作是写了一份总结材料,按照加国移民标准,一项一项给我打分,证明我的积分已经远超过政府规定的移民门槛。他说,最好请你导师写一封推荐信就全了。

当时导师保罗对我相当满意。两个学期下来,我修的几门课上的教授都给他反馈说我是个好学生。我找他的时候,开玩笑说,保罗,您说过温哥华是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我们发现的确如此,没有之一,以致我们决定赖着不走了。他笑着说,那好啊。我说,那就的求你写封推荐信,支持我们要留下,申请永久身份。他满口答应。当天下午,我见到他窝在办公室没出来,第二天一早就把推荐信初稿寄给我看。他这样一个缄默寡言惜字如金的教授,居然洋洋洒洒几千言,笔调认真而诚恳。

保罗的推荐信在我们移民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保罗知道移民官想了解什么和听到什么,知道怎样帮助移民官对技术移民的申请人做出鉴别。Wei 按照我给他设计的训练学完博士以后,将会成为加国难得的高科技人才,而这正是加拿大经济所需要的。此外,Wei 的身上还表现出公民的“完整性”,将会成为品学兼优的新一代移民。诸如此类。

面试需要到境外加拿大领馆,离温哥华最近的领馆在西雅图。于是,我们订了一家市中心旅馆,赶巧离领馆只有一条街。移民官和蔼可亲,跟我们说:“你们背景很好,教授又如此强力推荐,我没有理由不信任”(Your professor thinks you are a great fit for Canada. I have no reasons not to believe him)。看到太太的电脑学历证书,又笑着说:“移了一个,赚了一双”(很有点象克林顿当年总统竞选时候说的“buy one, get one free”)。加拿大技术移民原则上只看主申请人是否合格达标,但是配偶的资格对移民官也有间接影响。我谦虚地说她英语还需要提高,没想到移民官反倒安慰我们:“It will come in time. No hurry”。移民官当时就告诉我们面试通过,剩下就是手续问题,让我们耐心等几天。

没过多久,在复活节前后我们就接到了移民纸。于是选择一个艳阳天,到美加边境办理移民入境手续(叫landing)。 移民本意是从其他国家移来,我们已经在加国境内的过客也同样需要再次入境,才算正式改变过客身份,定居枫叶之国。办完手续,在边境看到一辆从西雅图到温哥华的客车,于是请求司机把我们捎回温哥华。司机听说我们刚办完移民入境手续,也不收我们车钱,笑着说:“Welcome to Canada!” 我们临下车塞给司机几十元小费作为酬谢,说声再见,就赶到一家自助餐厅自己庆祝。那种喜悦心情,至今历历在目。

我们按照加国规定,住满三年即可申请公民。这样,在加拿大五年攻读博士,不到毕业就顺顺当当拿到加籍身份。入籍宣誓仪式既庄严又喜庆。我们早早起床,穿戴整齐,跟其他新移民一样神采飞扬。宣誓毕,大家齐唱加拿大国歌《哦,加拿大》。入籍女法官和加拿大皇家骑警也满面笑容跟大家一一合影,以为永久纪念。持有加拿大护照, 等于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到主要工业国旅游免签证,到任何其他国家签证也轻而易举。更重要的是,加拿大的国际形象极好,养育过白求恩那样的国际主义战士。

到了秋天,我们的公民身份下来了,可以申请加拿大护照,同时又接到了两个 offers,感觉一下子全世界为我打开了大门。在加拿大一年就拿到永久居民身份,住满三年开始申请公民,这五年在加的博士生涯,从求得移民身份这一点看,真是异乎寻常的顺利。公民入籍宣誓那天,天是晴朗的天,心是明亮的心,全家穿戴整齐,一扫积郁阴霾。哦,加拿大,我们的第二故乡。

记于2005年九月10日

澳洲之行散记

1995年,我在温哥华攻读博士期间,去澳大利亚开会,遇到一个日本女孩。她为人特别热心,笑容可掬。是个在读硕士,导师让她为会议帮忙。 

会议期间组织旅游活动,我跟她在大巴上坐在一起,来回路程很长,就聊起来。原来她是北海道渔民的女儿,难怪年轻轻的,一副风吹日晒的样子,人也象渔民一样实心。她留学前曾经在一家电脑翻译公司工作过两年,薪水很好,但压力太大,于是决定留学澳洲,学计算语言学,如今硕士快毕业了。一路这么闲聊着,临分手时她问我会后什么安排,我说还没有定,就到处转转吧。她说,那好呀,我可以做导游,并留下地址电话。这件事我很快就忘到脑后了,觉得不过是一面之交,她就是客气而已。

大会结束,我跟我同门师妹的父母联系上,她母亲开车接我到她家住了几天。师妹父母是澳洲农民,经营一家农场多年。退休时把农场卖了,到著名的旅游城黄金海岸(Gold Coast)买了一批房产。劳苦一辈子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房东,从此过着“地主老财”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生活。

两位老人年过七十,朴实爽朗,日子过得有条不紊。屋子也收拾得窗明几净,家里轻轻飘荡着音乐声,环境优雅而闲适。这是我见到的最令人羡慕的退休生活。老人对远道而来的我,非常客气,照顾有加,让我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们白天放我出去自己游荡,让我尽兴玩,嘱咐我完累了,随时打电话给他们接回家去。

这是一个天堂一样美丽的城市,让人沉迷。到处是奇花异木,五彩的鹦鹉和各类水禽优哉游哉,如入无人之境。绿树成荫,街道整洁。沿海滩有很多造型别致的饭店,多由日本投资商兴建。据说这个充满了异国情调和金发丽人的澳洲城市,已经继夏威夷之后成为日本人海外度假的首选。

连续两天的下午,我光着膀子在数英里的海滩漫游, 不敢相信大自然能生产这样的美丽。北美的春天是澳洲的秋天,刚刚过了黄金海滩的避暑盛季。少了一份喧闹的海滩,更加别有情调。  

抬眼望去,美不胜收。海滩上三三两两,有健硕的小伙子在冲浪,性感的少女在嬉戏,天真的小孩在堆古堡。 

天边慢慢卷来一片乌云,遮住了刺目的阳光。海风呼啸,人渐稀落。有一个小女孩,有如自天而降的仙女,不疾不徐在暗淡下来的滩上溜狗。小狗在卷来的潮水里雀跃。几颗雨点下来,姑娘身影朦胧。阳光重现,欢笑声又起,而仙女与犬,却随风飘去。 

雨后晴空,一望无垠的金色沙滩,仙润清新。见一金发女童,坐在色彩鲜艳的救生筏上,眺望海的尽头。 再向前,有一个轻灵活泼的女孩,身着蓝色露脐泳装,身材绝美,在逗引她的两三岁的小弟弟兜着圈玩儿。 

晚霞映照下,一对古铜色臂膀的青年男女,沿海滩慢跑。游览黄金海滩,仿佛天堂敞开了一扇窗口,空灵洗净,纤尘不染,祥云笼罩,仙女飘飘,怎不令我流连忘返。 

晚上,老太太忙着给我们弄吃的,老头儿把我带到地下室,耐心教我打康乐球。他说,地下室的角落是他的办公室,摆放着一台电脑。他每月月底工作几天,在电脑上写写算算收租情况,照应一下租户的出出进进。平时的主要活动是打高尔夫球,参加一个当地的俱乐部,非常投入。老太太主要在家料理家务,平时把自己修饰得极为体面,没周一次去老人院看望她90多岁已经话语不清的老妈。两位老人很愿意跟我唠家常,谈起当年闹兔子荒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以前讲授《New Concept English》时,在课本里面读到,老人则是亲历。说从欧洲来的早期移民把兔子带到澳洲大陆,没成想澳洲没有兔子的天敌,而狡兔性欲旺盛,繁育能力特强。刹那间,兔子铺天盖地而来。老人跟我说,那真是恐怖,整个农场到处流窜着兔子,毒药火枪短兵全部用上,就是打不尽,杀不绝。 

离开澳洲,从飞机上看新西兰,恰似一只人的耳朵,沿耳廓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海滩、石壁和丛林。从万米高空向下俯瞰,耀眼的太阳,瞬息万变的云彩,玩具一样的房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次澳洲之行,使我大饱眼福,暂时忘却博士项目的烦恼。美中不足的是在海滩游览时,皮肤被太阳灼伤。我在国内,向来不怕晒。插队那阵在炎热的暑期,从来都是图省事,只穿条短裤衩。光膀子暴晒,硬是晒脱了几层皮,成了地道的小黑鬼,比村子里多数人都黑。也怪,国内太阳不管怎么晒,没有紫外线灼伤的顾虑。倒是出国以后,习惯性以为太阳不可怕,根本想不起要涂防晒霜,几度灼伤。这次最为严重,晚上睡觉怎么也睡不着。后背火辣辣的,躺在那里,翻身都难,这才领教了太阳的厉害。回温哥华查看,发现背部满是难看的黑点,吓坏了,以为得了皮肤癌。油膏涂了一个多月,才慢慢好起来。 

回来不久,收到日本女孩一封信,说她会后无法跟我取得联系,一直守着电话机,也没有我的信息,她既担心又思念。我这才想起她提出给我当导游的事来,觉得怪过意不去。随信她还寄来张铅笔画,是她画的一个传真机,机上正传出一张卷了半边的女孩图片,旁边脚注道:“ I wish I could fax myself to you:miss you so much”。我小时候画过铅笔素描,感觉她画得很俏皮,有创意,心想这个姑娘表达爱情的方式很特别。我给她回了一封电子邮件,谢谢她的挂念,并告诉她我已成家。她立即回说:I don’t believe it,让我哭笑不得,心想这个姑娘真实心,不用多解释,远隔重洋,慢慢就过去了。没成想她并不罢休,又给我寄来她在自己公寓拍摄的五颜六色的小鸟,夹带一封更火热的情书,字迹非常秀丽。我一辈子没被女孩追求过,心内有些感动。我回邮再次申明我早已结婚,太太就在身边。她仍然半信半疑,还说,”come out, I will take care of you.” 我看了觉得有点好笑,她也不知道我婚姻是好是坏,怎么就劝我走出围城,投入她的怀抱。也不明白短短的接触,我哪一点吸引了她。我不过是个文科穷博士生而已。于是我不再回复,让时间消蚀她的热情。 

她并不甘心,居然决定来温哥华亲自查访。当时她毕业在即,于是联系我的导师保罗,要求跟他攻读博士,并提出回日本“顺道”先来温哥华亲聆指教。导师很高兴,鼓励她来看看这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她果然来了,带给我日本煎茶等礼物,我尽地主之谊,除了车她去会导师外,领她游玩海滩和伊丽莎白公园。在海滩,她象孩子一样拣海螺壳。到了公园,不知怎么谈起中日战争的话题,她一脸真诚地向我道歉:Wei, I am really sorry. I know Chinese people suffered a lot from our invasion. I apologize. 对于半个世纪前跟她本人毫无干系的两国之间的历史事件,我没想到她能这样真诚反省,真是一个善良的渔家女儿。不想看她内疚的样子,我于是转移话题,并提出带她到我的公寓看看。我告诉她,太太白天上课,晚上才能介绍相见,还是先到我家坐坐。来到我家,看到墙上的大幅结婚彩照,她没再言声,终于相信我确实不是自由之身。 

后来,她去了爱丁堡大学,我问她,你不是喜欢温哥华么?怎么决定不来温哥华,去了爱丁堡呢。当然,爱丁堡大学的名气比我的大学强很多。她回信说:温哥华是她的伤心之地,因为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一个人。这话让我感动。我没想到一个女孩子追求一个异族的穷学生,能如此执著。她没来温哥华无疑是正确的选择,远离我,她会有更多的机会。

果然,在爱丁堡的同学里面,她终于嫁给了一个西班牙小伙子,两人感情很好。小伙子挺精神。看到她婚姻美满,我真心为她高兴。她先生爱丁堡博士毕业,到澳大利亚的一个大学做了讲师。那年我去日本札幌开会,她随她先生也借开会的机会,回北海道老家探望。她以地主的身份,替我筹划安排,跟先生一起请我喝酒,还是那样热情实诚。见面寒暄时她告诉我:I did not get a PhD, but I got a PhD husband, 语气里透着满足。 

记于2007年二月二十五

微软面试

在那些心情抑郁看不到希望的日子里,也有兴奋激动的瞬间,微软面试是一桩,宝贝女儿的出生是另一桩。

1995年的微软如日中天。微软研究部门有一个自然语言研究组,是比尔盖茨从IBM华生中心挖过来的。他们研究出一套跨领域英语自动解析的规则系统,声称覆盖面大而且鲁棒,用它来解析词典和百科全书中条目的定义。词条定义的格式背后是概念关系,解析结果因此可以自动帮助生成一个语义概念的网络,起名叫 MindNet。这个网络展示起来很漂亮,各种概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工程高手的图示化显示中,显得非常智能。有了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知识库,加上语言自动解析的引擎和平台,他们认为可以规模化开展多语言开发,然后投入各种应用。据说盖茨当年非常看好他们,把这个研究当作微软应用软件智能化的战略方向之一。于是多语言开始大举招收各主要语言的研究人员,需要自然语言的相关训练和经验。微软来通知让我去面试中文处理的职务,好比在我的灰暗生活中给打了一剂强心针,我重新燃起了新生活的希望和自信。

这是我到北美以后第一次尝试申请工作,居然被邀请面试。微软人事部女经理跟我联系,安排两天的面试,说给我订了头等舱。其实,温哥华到西雅图,就是自己开车也过去了。可当时微软已成霸业,指哪打哪,喜欢摆阔气吧。 上了头等舱,屁股没坐热就到了。唯一感觉到的差别就是服务员先给我饮料,有点问寒问暖的样子。后来下榻在一个至少四星的旅馆,然后是整整两天的马拉松面试。当时他们已经招收了一位芝加哥大学语言学博士做中文处理。这位老大哥面试我后请我去吃港式下午茶。

面试后,自我感觉很好,一个人跑到西餐馆,瞎点了牛排。牛排半生不熟,带着血丝,我觉得难以下咽。侍者殷勤有加,笑问我,is everything good? 我心情特好,自然说好,给他留了不少的小费。微软人事部那位女经理周到贴心,听说我有将要出生的宝宝,临走前送给我一个很漂亮的小熊,穿着有Microsoft字样的衣服,女儿小时候一直玩它。

后来,他们在两位候选人中录用了那位已经拿到UCLA语言学博士,在北美有两年初创公司经验的人(后成为我的好友)。我常想,人生真是难以料定。如果当年有幸去了微软会怎么样呢?可以早出苦海,拯救我于水火,但估计博士学位就泡汤了。可股票能发一笔小财(微软股票随后分裂了几次),事业不会象后来水牛城创业那样自己开创,而是在别人的框架下发挥。后来,微软这个符号NLP的部门在机器翻译应用的内部较量中被机器学习的部门大幅度超越,很多语种包括中文的符号处理关张(北京也已经有了微软研究院做中文处理各方面的研究)。中文处理的两位的去向很有意思。UCLA 博士是虔诚的基督徒,离开微软后一心投入圣经的机器翻译研究中,乐此不疲。我来加州以后曾力邀他加入我的团队,他考虑了一下还是谢绝了。那位芝大博士老大哥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加上当年股票的收益,生活也很不错。但他不甘寂寞,后来跟我联系要求做半日的合同工,我们一起合作了多年。我招他的时候开玩笑说,你当年把我拒了,我为什么要招你呢。

紧接着是甜甜的到来,给我阴郁的生活带来了好一阵兴奋和忙碌。导师对我不管不问的唯一好处是,我可以专心伺候大小领导,暂时忘却博士进展的停滞。我们带孩子没有经验,但精益求精,照顾唯恐不周。甜甜出生后九个月,我一直忙得天昏地黑,到甜甜10个月左右,才逐渐恢复了一点博士课题的实验和论文初稿工作。

甜甜诞生记

我到硅谷以后,跟我做过实习生的小Z夫妇邀请我们全家聚餐,说是美食又有新发现,一定要去尝一尝。我说,来南方后,总是麻烦你们,接风导游,照管信件和车辆,一桩一桩,该我请客啦。Z说,哪里,做实习生的几个暑期承蒙您照顾指教,永远应该是我请你。盛情难却。我跟领导说,我最怕拉拉扯扯,他坚持要请,就让他请吧,我们给他据说要来临的宝宝带个礼券吧。

见面落座,发现小Z太太依然年轻苗条,一副大学生的样子,脱口而问:上次说你们搬家预备宝宝的出生,你们孩子几时生啊?一句话,Z太太小姑娘似地红了脸,说:还没有呢。我们是预备来着,可是宝宝不来呀,也不是想要就有啊。

我扑哧笑了:原来跟我们当年一样啊,万事俱备,东风不吹。小Z夫妇忙问,是吗?难道甜甜也是姗姗来迟?我说,是啊,根据专家建议,你们应该去夏威夷浪漫旅游一次呢。

那是在温哥华读博的时候,我们过着典型的留学生小两口的简单生活。那年我的运气特别好,除了拿到省政府科研局相当于全额奖学金的研究资助,还另有一份系里的助教工作,加在一起正好达到学校规定的博士生最高限额两万二千。当时拿到全额就已经很难得了,象我这样接近博士后工资的博士前学生差不多绝无仅有了。Mary很高兴,说今年是我们的黄金年。她也找到了一份中文报社的工作,五笔打字加排版,虽然挣的不多,在当年是令人羡慕的办公楼里的体面工作。那时侯,多数留学生太太连餐厅招待和洗碗工都难得找到。

可是好景不长,Mary锋芒太盛,不但打字速度在八九个专业打字员的姐妹里面稳拿第一,还很快熟悉了北大方正的排版软件。这一来就得罪了招她进来的顶头上司A先生。A先生是个嫉贤妒能心胸狭隘的中年男子,他被公司专门派去学习使用新版排版软件几个月,回到报社管理排版打字这一摊。他有意把说明书藏起来,秘不示人。可Mary电脑出身,不过就是一个应用软件,摸摸就熟悉了。她自做主张把帮助文挡打印出来。这下A先生坐不住了,明确说,你以后不要插手排版,只管打字就行。Mary国内大机关出来的,是那种不怕领导的人,只要觉得有理(尽快熟悉业务和技能),越不让做她越要做。心里想,凭什么别的姐妹都是打字排版兼做,而我只做打字这种单调劳动。她于是我行我素,对软件功能的细节一一尝试,直到有一天A先生忍无可忍,把她辞退了。Mary 这才恍然醒悟,不怕县官,就怕现管。虽然报社很多人暗暗替她抱不平,认为A先生太过分,但毕竟不过是一份比较低级的普通工作,也是他基层经理职权范围内的事,同事和姐妹们也只能背后安慰几句。

Mary很委屈,觉得自己工作出色,怎么反而被踢出来呢,气得不行。我带她开车沿海湾兜风散心,一边安慰她:辞了也好,反正按照规定可以领失业金,而且还能免费参加培训班,何乐不为。劝了半天,Mary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一门心思想怎么去告这个A先生。我一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加上在我眼中,A先生其实也是个可怜人,没有学历,全凭他在报社工作多年的资历,做个小经理。人到中年,他有危机感,跟他斗没意思。于是想办法进一步劝Mary,说:正好趁此机会要个孩子吧。我们现在也有点积蓄了。岁数大了,孩子的事不能再拖了。提到要孩子,Mary 这才破涕为笑。回想起来,还真要感谢A先生呢,不然Mary每天夜班工作那么辛苦,孩子还不知道要推到哪天。

好,一旦有了目标,就按既定方针办,每日努力奋进。以前小心翼翼,防了又防,生怕怀上了不好办,如今空前合作,可就是没有动静。一晃三四个月过去了,一合计,这样不行啊。尽管难于启齿,还是去看看大夫吧。觉得跟男大夫谈这件事不太好意思,于是就近约了个华人女大夫。进了门可罗雀的诊所才发现,原来是个比我们还年轻的刚开业的小大夫,自己结婚了没有都难说。诊所里面仅有的一个贺匾,原以为是病人表达感谢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大夫母亲为女儿开业送来装点门面的。万事开头难,看来医生开业也是如此。

小大夫特别热情,让人放松。因为只有我们一个顾客,她不着急不着慌跟我们详细询问“病情”。她看不出有任何问题,分析说,看来还是你们太紧张太在意了。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越在意往往越不成。过分密集,反而不行。我看,你们还是去夏威夷重新来一次蜜月旅游,完全放松,很可能就成了。

我们还是学生啊,哪里有闲钱去夏威夷度假。尽管不能按照她的建议行事,从小大夫那里出来,感觉不错,觉得她善解人意,让人宽慰。回到家来,就把那小公寓想像成夏威夷别墅,全身心放松,亲密接触,随意而行,没想到就此造就了甜甜。后来确证怀孕以后,一算日子,确实就是看了小大夫后那天成功的,所以我们一直很感念她。也许她也就随口一说,可人家毕竟给我们带来了好运。转眼二十多年了,小大夫该成为富有经验的老医生了,我们衷心祝福她在温哥华的诊所兴旺发达。

怀孕头三个月,妊娠反应特别重,腾云驾雾,翻江倒海。Mary 吐得稀里糊涂,有时连喝水都吐。Mary 是个倔脾气的人,吃了吐,吐了再吃,大量喝牛奶,生怕孩子缺少营养,影响发育。好不容易反应轻点了,孩子胳臂腿也成形了,可她就是不老实。好像生怕我们忽视她的存在似的,老拿脚踢妈妈,只见肚子上不时鼓出一个小包来。Mary笑着说,又揣我呢。出生前几个月更在里面大闹天宫,拳打脚踢不停,还恣意排泄,卓卓有声。Mary 于是不断跟她说话,絮叨做母亲的盼望和欣喜,一边数落淘气的宝宝:大宝宝呀,小宝宝,乖乖的宝宝是好宝宝。久而久之,甜甜似乎也能会意,妈妈一絮叨,她就慢慢安静下来。至今我老怀疑,甜甜后来的快言快语是 Mary“胎教”的结果,正如甜甜自己说的那样,I am born talkative, I can’t help it.

例行B超检查,得知是个女孩,我们很高兴,当天还根据胎儿透视第一次留了影,初具人形,可爱复可怜。我们于是商量起个什么名呢,Mary 提议叫甜甜,希望宝贝女儿甜甜蜜蜜。正合我意,我于是想找一个谐音的英文名,有两个选择:Tanya 和Tina。虽然 Tina 与甜甜音更近一些,我总觉得,不如带有斯拉夫色彩的 Tanya 好听和浪漫,这也许与我小时候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小资情调的冬妮亚的美好印象有关。

名正风顺,春暖花开,我们静等甜甜的降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说得轻巧,其实不然。按照医生嘱咐,我们在宫缩一阵紧似一阵的时刻,住进了温哥华妇产医院。医院条件很好,产妇各有单间,还配备特别护理的小护士,鞍前马后,殷勤体贴。可是Mary自从上了产床,疼得死去活来,折腾20多小时,孩子就是不出来。我在旁守护,握紧她的手一块儿使劲,看得惊心动魄。

这真是难以描述的经历,痛苦象潮水一样卷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西方医院也怪,迷信自然生产,不到万不得已,不加干预,任其自然撕裂,也不侧切,教条主义到不可思议。医生护士围了一圈,只会盲目鼓励产妇不断使劲。可怜Mary精疲力竭,大汗淋漓,手指掐出血了,在打一场在我看来根本没有希望的战役。最后Mary几乎到了崩溃边缘,医生终于明白,需要外力帮忙。我心里想,这里的大夫真笨,不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是早点动手,Mary要少受多少无谓的痛苦。可很多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生产过程,痛苦是题中应有之义。这种非人的痛苦据说是上帝对人类偷食禁果的惩罚。我对上帝向来敬畏有加,不敢稍有微词。自从亲身经历生产的过程,我对他老人家一直有意见,这样的惩罚太缺乏人道。

先是孩子的头露出来,渐渐肩膀出来了,在大夫的帮助下,宝宝呱呱落地。护士把孩子简单擦拭包裹,就抱给妈妈看。Mary 接过孩子抱着,忘记了疼痛和疲倦,感动得流泪。看孩子红红的小脸,非常干净体面,我们还没顾上好好欣赏,大夫就把甜甜抱走了,说是脐带有点绕在脖子上了,需要放到 incubator 里面观察调养(使用incubator很昂贵,跟住总统套房似的,一夜就得上千块钱,好在加拿大全民免费医疗,任何病人,一旦入院,所有费用包括病号的伙食费全免)。我晚上探望,看到孩子身上插了管子在里面,不清楚问题有多严重。担心害怕,又是一夜无眠。谢天谢地,第二天早上大夫抱孩子出来说,一切良好,孩子各项指标正常,活蹦乱跳的扑腾着小腿,是个很健康的宝宝,一颗心才放下。

甜甜出生不久,老爸过来探亲。见到爷爷,甜甜似乎特别兴奋,小老虎似的,翻来覆去,好像是向爷爷报到:我来了!风靡全球的加拿大歌手布莱恩.亚当斯)用他那富有磁性的沙哑嗓音曾经唱到:

Here I am – this is me
I come into this world so wild and free
Here I am – so young and strong
Right here in the place where I belong

It’s a new world – it’s a new start
It’s alive with the beating of young hearts
It’s a new day – in a new land
And it’s waiting for me
Here I am


这是我百听不厌的乐曲,它是生命的礼赞,令我心颤。我们何德何能,今生今世有此福气!

记于2007年六月五日

求职

博士论文阶段,觉得应该同时开始找工作了。第一个机会是蒙特利尔的一家小型机器翻译公司。电话约谈后,他们说要飞我过去面试,不过明确告诉我这份工作的年薪最高为三万五千。虽然听上去工资不高,可我没有北美工作经验,这起码是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个机会让我兴奋。

蒙特利尔有我社科院的博士老同学,辗转英美,最后移到加拿大,正在苦读McGill 的 MBA。他告诉我蒙特利尔的法国文化传统,使得真个城市生活节奏比沿海城市慢了一拍。这边的公司并不紧张,工作环境宽松,不过待遇也不高。但蒙特利尔的生活费用比温哥华低。老同学第二天送我去面试。原来是一群年轻人创办的公司,我感觉老板和员工的气氛很融洽,工作语言是法语。我告诉他们我可以读法语,但听说不行,自从很多年前学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以来,很久没有机会使用了。不过,我觉得一旦进入环境,我可以慢慢适应的。他们于是用英语面试我,觉得我的专业背景没说的。下午最后面试的是公司老板,他很快告诉 HR 给我准备一个正式的 offer,我注意到年薪加到四万加元。这个待遇过得去了。当年 SFU 招收 faculty,助理教授的起薪也不到四万。我后来回信说,我可以签字,但是真正上岗要等我拿到博士学位,大概还有半年到一年。他们居然同意了,把 offer 的条款改为一年内有效。

有了这份工作 offer 在手,我的感觉好多了,起码证明了我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可以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北美自立。我开始计划尽快完成论文初稿,想工作以后也可以再回来答辩。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 保罗难得回应。提交给他的提纲和章节初稿,通常都要压三个月,最后寥寥几句评语,或全盘否定,或局部批评。不过,我还是从这些只字片语中体会到,他见不得工程报告似的流水论文,那些试图描述系统方方面面的论文绝对通不过。看样子,面一定要窄了又窄,求精不求广。

入籍护照批复下来前后又新拿到两个 offers,一个是新加坡的研究院,另一个是水牛城女教授的初创公司。Mary和我比较了三个工作出路,虽然新加坡的工作最为正规稳定,还是决定南下美国去水牛城。主要原因是环境,我们很难想象赤道的湿热生活。至于蒙特利尔,那是法语区,Mary感觉发怵。我的考虑有所不同,主要是憧憬美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国度。我查了一下,水牛城的工作来自于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小公司,有很多变数,但也顾不得了。那是我当时的最好机会,应该一搏。人生此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此后在水牛城女老板手下创业的经历,是异乎寻常的幸运和成功。我很快拿到了华尔街的千万投资,同时又赢得一系列联邦政府的研究项目,成为公司第一个VP,负责研发。从本质意义上,我为自己创造了这个高管职位。凭着技术创新能力,借助老板提供的平台,在美国这个科技相对落后的小城,我帮助把一个两三人的公司发展成为60多人的初创企业,为当地创造了技术岗位。我终于找到了能发挥我的经验和才华的事业机会,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记于2014年三月30日

喜乐组团契

刚到水牛城,介绍我认识Mary的小老乡W和我的老同学C分别给我介绍熟人,也巧,这两位都是同一个华人教会的基督徒。于是由他们引见,我们开始参加教会喜乐组的周六家庭团契活动。这一来就是八年,成为喜乐组“黄埔一期”的元老了。跟我们同期参加活动的人大多已经先后离开水牛城,而且几乎无一例外都已经受洗信主了。惭愧,至今还徘徊在门外,算是慕道友吧。

不过,不信就是不信,总不能自欺欺人,“组织上入,思想上不入”吧。心内做过比较,总体而言,觉得基督徒朋友比无神论朋友生活得更充实一些,较少堕落(有上帝的约束),遇到困难,也更容易排解(有上帝和教友的帮助)。

去团契我这样告诉我的基督教朋友:你们那一边,我悟性不好,还不能理解接受。但是,无神论这边,我是过来人,我知道较少平安喜乐。人生往好里说,也就是个苦中作乐的过程。你们那边的属灵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不能得门而入,无法全身心体会。问题是,那个门槛我跨不过去。 我个人的感觉,在真正的人生危机中,科学帮不了你,可我又没有宗教的安慰,这是无神论者的悲哀。 我们就这样一辈子吊在“知道科学无济于事,又不信仰上帝的”真空当中,活受煎熬。人生顺利时得意忘形,可以忽略这个危机。人生不可避免的挫折中,就只有在无边苦海中挣扎和绝望。 

尽管不是教徒,多年下来,对于喜乐组还是很有感情。尤其是主办喜乐组的谢医生全家,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人热诚,在水牛城华人社区是有口皆碑的。喜乐组每周团契通常在谢医生家举行,常常有好几十人前来参加,气氛温暖融洽,让人放松。孩子们在地下室嬉戏,家长先是一起随着钢琴唱圣歌,而后介绍欢迎新人:通常是由组内兄弟姐妹把自己新带来的人介绍给大家。团契主要内容是由一位资深基督徒就一个主题(家庭,婚姻,子女,等),引导大家分享各自的经历和体会(基督徒的分享叫“见证”)。主持人会引导大家,念诵和讲解圣经的有关篇章(“查经”),有时也一同看基督教内部发行的一些录象。前后穿插祷告,最后大家一起吃晚点,自由聊天联络。这样的形式很适合最初接近基督教的慕道友,使得他们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却可以近距离观察基督徒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下,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喜乐组在谢医生家多年来卓有成效地转化了一批又一批的新人。如果传扬福音是上帝最乐见的工作,谢医生全家无疑是上帝最优秀的选民。 

去喜乐组,甜甜最开心,可以找小朋友玩啊,还有吃有喝的。对于我们大人,起先有好奇,想知道为什么很多朋友逐渐信主,也想了解有神的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后来逐渐成为习惯,喜欢那种气氛,喜欢齐声唱圣歌的那种感觉,喜欢听别人分享人生经历,甚至以前觉得枯燥无味的“查经”也不再反感。 

谢医生和谢太太有一个女儿蔼玲,各门功课都很优秀,待人谦和热情。蔼玲钢琴和小提琴造诣很高,抱回来很多奖状奖杯,甜甜羡慕佩服得五体投地。蔼铃是喜乐组的专职钢琴伴奏家,每次活动大家点歌合唱,总是蔼铃在旁伴奏。甜甜学钢琴和小提琴,老师由谢太太介绍,就是当年教蔼铃的两位老师:据她们反映,蔼铃初学琴,就是出类拔萃的学生,如今甜甜也一样优秀。喜乐组是“家庭组”(华人教会另外还有“学生组”、“姐妹组”等定期团契),参加喜乐组活动的,大多是全家一起来。孩子一多,常常打闹成一团,蔼玲总是大姐姐一样尽力照顾小朋友,维持秩序。蔼铃高中毕业,到大学上医科预科班去了,谢太太于是交代甜甜负责照顾小孩,甜甜觉得很光荣,工作认真负责,谢太太很是夸奖。甜甜回家问我,“How come I seem to always follow the steps of Ai Ling?”我告诉甜甜,象蔼铃一样有什么不好?我跟谢太太说,你们把蔼铃培养教育得这么好,品学兼优,我们巴不得甜甜能步其后尘,将来象蔼铃这样呢。

2005年感恩节记于旅馆

温哥华,我的梦之乡

犹如仙境的第二故乡温哥华(1993,西温)

海外漂泊大半辈子,温哥华是让人有归宿感的城市。加拿大是一个海纳百川的伟大国家,风光无限的温哥华是加拿大的明珠。总也忘不了温哥华的海湾、森林和皑皑白雪的山峦。温哥华是少有的都市生活和自然风景联系得如此和谐的城市。温哥华的美是骨子里的,你不用去寻。

温哥华的山水是原来的山水,建筑是原来的建筑,连身边的人流也象以前一样的朴实而悠闲。随着全世界移民不断慕名而来,大温哥华地区的边缘城市仍在不断开发拓展,但原有的温哥华格局基本不变。唯一感到的变化是驰名世界的 SkyTrain 增加的一条环城线路,以及为了迎接2010年冬季奥运会正在修建的地铁。这种变化受到熟悉和倚赖温哥华交通系统的居民和故人的欢迎,四通八达的温哥华公交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温哥华的公交系统(BC Transit)堪称都市典范,它由空中飞车(SkyTrain), 大巴以及海上巴士(SeaBus)组成,蜘蛛网一样无缝连接大温哥华的10多个城市。主要干线等待时间五分钟不到,空中飞车两三分钟一趟。乘 SkyTrain 和 SeaBus 远眺雪山和市景,是温哥华旅游不可或缺的内容。如此便利的公交系统造福了温哥华人,也造福子孙后代,免受由于个人汽车的过度消费而带来的污染、能源和交通事故的困扰。在温哥华,私家车真地是奢侈品。温哥华的老人、学生和不少上班族倚赖这套公交系统而生活,到了周末或假期旅游,可以租车出行。温哥华的城市布局和公交系统的配套设计,符合我心目中的未来世界环保城市的理念,作为老温哥华人,我感到骄傲。


  温哥华SkyTrain

当年做学生的时候,我和Mary就是用公交月票玩遍了温哥华。温哥华是有山有水,花草繁盛的花园城市,坐在公车上随兴之所至,任意而行,沿路走马观花也是莫大的享受和消闲。到了周末,我们一个方向一个方向地拓展公交线路的极限,享受免费旅游的乐趣(反正月票已购)。这样单纯的生活一直延续到 Mary 找到报社工作要上夜班,我们才咬牙买了第一辆车,10年的老车 Mazda 626. 这辆车勤勤恳恳服务了我们近两年,帮助我们应对了甜甜刚出生时的种种需要,后来就毛病不断,遇到红灯就熄火,直到有一天我们下决心把它处理了,又重新回到安全可靠而低廉的 BC Transit。 

回温哥华一周,时间仿佛凝固,人生被定格,我又回到了多年前。我买了张八元的全日交通票,随着公交线路,探访母校SFU、 我们居住过的公寓和我们经常休闲的所在。一切的一切,那么熟悉而自然。 

我先从 downtown 乘 SkyTrain 到本拿比市中心 MetroTown, 这是甜甜的出生之地。当年为了给母女加强营养,我们特意选择了紧挨 MetroTown 商业中心和 SkyTrain 的公寓。虽然是市中心,一点也不喧闹。公寓附近就是花园式图书馆和野味十足的中央公园。甜甜生来好动,刚会走路,就闹着出来。多少次,我领着孩子,在草地上嬉耍。记得刚一岁左右,第一次带她到公园,她看见有大孩子在草地上玩球,兴奋得手舞足蹈,跌跌撞撞非要给他们拾球,参与意识十分强烈。


  未满周岁的甜甜(1996)

从 MetroTown 坐上去母校 SFU 的巴士,继续我的怀旧之旅。司机还是那样朴实热诚,门卫还是那样彬彬有礼,沿路的风景还是那样迷人。母校坐落在本拿比市北部面临峡谷的山巅,校园主楼设计巧妙,曾获建筑大奖。我离开SFU以后,主楼的左侧兴建了风格类似的 extension project, 以适应大学扩建的需要。这样的扩建丝毫不改变原有的总体建筑格局,对于浪迹天涯的游子,这样最好,仿佛一切回到从前。我沿着熟悉的道路,回到我所在的语言学系。我认识的老教授大多没在办公室,只是系秘书Rita在。故人相见,分外亲热,Rita 埋怨说,Wei, you can't just come like this, at least should give us a pre-warning so we may have a departmental social or something for a get-together. 我笑着说,本来就是路过,遇到谁就是谁了。Rita 告诉我,目前在校的老人大概只有我的同学 Trude 了。Trude 是我的德国籍金发师姐,留校做了教授,为人豪爽泼辣。一个电话打到她在另一栋楼的办公室,Trude 说,她10分钟后要赶一个会议,一边互相通报近况,一边埋怨我的不速之访,难道来前发个email也那样难么,怎么着,我们也得聚一聚,还有我们的同门师妹,澳大利亚籍的Janine,她现在是著名作家了,刚出版了一本长篇小说,她的一篇短篇浪漫小说还获了大奖呢。Janine 很有意思,博士毕业到电脑系继续她的计算语言学博士后的生涯,发表了很多论文,然后跟我一样到小公司做了研发副总(是导师开的公司)。干了两年,辞职回家做家庭主妇,游山玩水,从游记到小说,笔耕不辍,把自己学的专业完全放下,自得其乐。Trude 告诉我,Janine 最近刚到南韩领养了一个四个月的男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跟Rita和Trude匆匆告别,我心中忽然涌起一丝流浪者的悲凉。我的师姐师妹从欧洲澳洲远道而来,她们喜欢温哥华,就留在了温哥华,过着平顺安逸的日子。而我的命运就注定漂流? 


重返母校SFU

从 SFU 乘车下山,来到 Lougheed Center,才发现有点不认识了。这是此行唯一感觉变化较大的地区,盖因新增添的空中飞车环城线路经过此地,使得原来的小镇繁华了。15年前初到温哥华,我们就是住在这个小镇上。沿着 North Road 走过两个街区寻访旧地,一切又熟悉起来,那条僻静浓荫的棉花木(Cottonwood)小街,15年来,依然故我,让人亲切得心颤。 

我们居住过的公寓,依然那样整洁清新。记得来的时候,赶上了温哥华少有的一场大雪。公寓内暖气充足,我们着单衣坐在地毯上欣赏雪景,看着落地窗户后的松树披上银妆,别有一番情趣。窗后就是一个树林,大自然显得如此贴近。有一次,Mary 突然发现林子里窜出一个非常俏皮可爱的动物,激动地打电话跟朋友说:温哥华的小熊怎么会这样小巧可爱啊。朋友告诉我们,这是北美特有的动物 raccoon (浣熊), 确实非常可爱,可也很淘气呢,它饿了会找你乞食。 

公寓的管理员是个德国籍老太太 Ann, 从早到晚在公寓里收拾,她丈夫帮助打理草坪和树木,两个人把公寓保持得纤尘不染。当年我们在英国曼城贫民窟灰头土脸胆战心惊地生活一年后,来到天堂一样的温哥华,满怀着新生活的欢喜。承蒙我的中国同学的帮助,住进了这个公寓的 bachelor's suite (所谓“单身公寓”,就是那种客厅和卧室合一的单间)。Ann 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到处跟人说,她的公寓新来了一对漂亮友善的华人小两口(a cute Chinese couple)。 

我来到公寓按门铃,Ann 居然还在这个公寓,但已经退休,公寓管理交给了她的儿女。Ann子孙满堂,都已经有两位重孙子了。她老人家仍然身子骨硬朗。见到她的时候,她还一如既往在打扫庭院。我说,您还记得15年前在您的公寓居住过的华人小 couple 么?Ann 说,当然记得。我们相谈甚欢。她给我翻看手机里孙儿们的照片,介绍这些小家伙的淘气事迹。

棉花木公寓前与Ann合影留念,2015

从公寓出来,天已擦黑,发现附近多了一家小川菜馆,女招待漂亮而礼貌。进去吃了晚饭,感觉菜也做得很地道,酒足饭饱出来,给老朋友打电话。老朋友的女儿,当年10岁不到,父亲给她买了电脑,一出问题,就打电话找立委叔叔。如今,医学院快毕业了,实习两年,拿到牌照就可以开诊了。老朋友相见,分外亲热。老朋友跟我说:美国是挣钱的地方,钱挣够了,还是回温哥华来养老吧。温哥华可是退休的好地方啊,别的不说,全民公费医疗,解除了老人们多大的负担。何况女儿行医,你们招呼起来也方便。到了周末,我们就聚聚,打牌啊,BBQ 啊,不是很好嘛。我笑着点头。 

老友曾经写道: 

“你的故乡应该有你熟悉的人。你动他们不动。你回去的时候,能看到熟悉的脸听到熟悉的话。...... 你的故乡应该有你熟悉的山水草木。你动它们不动。你回去的时候,能看到如从前一样的青松绿茶,灿烂鲜花,能听到从前一样的流水潺潺。......少了这些,不管你在那里住了多久,你都不会把它当做故乡。所以如果你从来不认识你的邻居,你就没有故乡;如果你的邻居都是移动的,你也没有故乡;如果你从来就住在高楼林立不见山水的地方,你也没有故乡。”

 

记于2007年七月二日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二十一:读慱生涯 》

一辈子可以称作导师的人不多。导师是在人生中对你具有终身影响的人。严格意义上的导师当然是我的学位导师:硕士阶段的两位刘老师;博士阶段的文理两位教授。导师的影响不仅是学问上的。可以这么说,没有导师,人生之路就要完全改写。

博士导师

 

博士导师,语言学系Paul McFetridge,电脑系教授Fred Popowich

​我在SFU(Simon Fraser University)博士时期的主导师叫保罗,他祖籍爱尔兰,留着络腮胡子,眼光深邃,有点像青年马克思,是个智慧而不苟言笑的人。保罗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是他的 RA 资助把我带到了加拿大温哥华,为此我心存感激和敬畏。然而,博士后期,我也领教了他的严苛,一度几近崩溃。

对于一个个体而言,改变你命运的人是值得仰望与敬畏的,不管你当初从他那儿受过多少委屈。没有​保罗,我和太太不会移民加拿大,我们的女儿也不会在温哥华出生,我们全家的生活走向怎样的另一条道路,只有上帝知道。如果我们对走过的道路心存敬畏,感恩就是自然的归宿。

转学温哥华

早在我留学英国之前,我与保罗就有了联系。他当时刚做助理教授不久,正在物色像我这样的研究生候选人。1990年去英国曼彻斯特UMIST计算语言学中心,拿的是博士奖学金,本来是要在UMIST继续深造机器翻译的。与多数中国留学生一样,在曼城住在离学校很近的欧洲最大的贫民窟Hulme附近。不到一年,遭遇抢劫、盗窃,帮派火拼、野狗狂吠,感觉非常恐怖。 于是想到与保罗联系转学的事宜。

保罗听说我对英国不满,很高兴。当时正好赶上我们这个领域的国际会议 COLING 要在法国举行,于是约好在会议期间见面详谈。这个非正式的面试是由他请我和太太吃的晚餐,随后一同游览了小城的城堡。

​保罗对我这个未来的学生非常满意,回到加拿大就积极准备我转学SFU的 工作。当时他刚拿到一个研究项目,于是决定给我两年的 RA资助,并且一再跟我强调温哥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五个城市之一。此后的过程一切顺利,我们于 1992 年年底来到了天堂般的温哥华,远离了噩梦一样的英国生活,开始了全新而漫长的留学生涯。

未来的导师保罗请我和太太晚餐 (1992 年在法国 Nantes 小镇)

来到温哥华,一切按照导师的安排开始选修研究生课程,好像我以前在国内的三年硕士不存在一样。在我们这批出国的人中,这种现象很普遍:国内的硕士经历对于取得奖学金和教授的资助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学分并不能转到这边的博士项目来。在国内硕士以后我还在中关村做了四五年的研发,出国后又在英国被文化冲击和强盗野狗耽误了一年。本来一直总是班级年岁最小的“小立委”,经不起这么一来二去,到加拿大的时候已经步入中年,三十不立。但这在当时根本不是问题,我的中国同学大多如此,而且很少见到比我运气更好的,一来就有了导师两年 RA 的全额保障(当年全额奖学金或者RA是一万五千加元,维持生活没有问题)。

在SFU校园与本系中国同学合影

我本来以为 RA 需要给导师干点儿活,结果保罗从来对我没有要求,等于是白拿他的资助(其实我心里更愿意做一些助理工作)。他只指派我帮助审阅过一些会议论文。除此之外,他交待我好好上课就好了。语言学的课程对我不是负担,文科的系不像理工那样课业繁重,我的日子过得很轻松。那几年,到了周末小两口就一起乘坐公共汽车把大温哥华地区的每个角落玩遍,自得其乐。 ​

导师保罗

保罗是极有性格的爱尔兰人,寡言和不怒而威在学校很出名。保罗虽然平时显得严肃寡言,实际上非常喜欢聊天。每个周三下午,他都带领我们三个弟子到面对峡谷的大学酒馆里去喝啤酒,听他神聊几个小时。我虽然不大能插上话,但是很喜欢与导师和师姐妹围坐一起的那种温馨随意的气氛。每次我都点导师点同一个牌子的啤酒,可与德国啤酒节上的生啤媲美,沁人心脾,非常享受。

保罗当时带我们三个学生同届(还有一位中国同学找到工作就提前离开了),我的师姐来自德国,师妹来自澳大利亚。作为年轻教授,他有能力从全世界招收到资质上乘的研究生,他很满意。

保罗一直单身,无家庭牵累,无拘无束。平时工作压力大,他又是骨子里好强自负的性格,因此每周的这次神聊大概是他的疏解渠道。偶然几次女弟子不能去陪他喝酒聊天,我就感到他明显的失望失落的样子。他的神聊漫无边际,我的师姐最懂与他呼应,两人默契,师妹也能搭上话,就数我最窝囊,只有默默点头喝酒的份儿。文化差异这种东西,并不因为语言能力的改善而有大的改观。好在当时他对我很欣赏,我也就不觉得尴尬了。

保罗说他自己的经历很有意思。你们知道么,我一直到大学都是野孩子,所有坏孩子做的事情我都做过,偷窃、吸毒,不一而足。我们是嬉皮的一代,从不循规蹈矩。不过,我与我的伙伴们不同的是,我比他们都聪明。所以,我做坏事从来没有被抓住过。不等警察来抓,我早跑了。而我的那些伙伴没有不进局子过的,有的是常入常出。这样混到20多岁,突然有一天我觉得玩腻了,我就跟自己说,我要做学术(academia),于是我开始做学问,然后就成了教授。

保罗说话喜欢夸张跳跃,造成惊异的效果。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极端自豪自负的情绪。他给我们创造的形象是,他无所不能。后来我才逐渐发现,他当然是绝顶聪明的人,但单凭聪明,他也走不通教授的道路,特别是留校做教授的这种西方大学忌讳的路子。他善于寻找机会,追随时代潮流,绝对不是死读书那种。他的语言学博士论文虽然艰深而偏门,但他没有忘记在写纯语言学论文那几年中,“业余”自学了计算语言学的研究和编程技能,攀上了学校一位重量级老教授、副校长兼教务主任一起做相关项目,并帮助组建了学校的计算语言学实验室。他后来答辩完留校任教也就顺理成章了。他是实验室的开创人,手里有项目有钱,加上他的上层路线,以及新发展的计算语言学研究方向,使得他在系里的地位从一开始就稳稳在上。过了没几年,就开始代理系主任从事系里的管理工作,这是从外面聘来的如履薄冰的初级教授无法开创的局面。

犯不起的错误

在我到 SFU 的头几年,我确是导师保罗非常欣赏关爱的学生,直到发生了一件事情。回想起来,​我和导师关系的转折​是由我的不谨慎引起的。人的一辈子可以而且必然犯很多错误,我们都是在错误和教训中成长起来。然而,有的错误是不可以犯的,它会造成难以释嫌的误会和伤筋动骨的伤害。多年以后,这个失误仍然使我心有余悸,不堪回首。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也许可以给后来者以有益启发。

与从校门到校门一张白纸一样的研究生不同,我读洋博士前,是在国内最好的研究所师从本领域最牛的两位刘教授,先做了三年硕士,留所后又跟着导师与中关村合作做了四年多研发,成功开发了机器翻译产品。在社会科学院,我提前一年拿到了助理研究员的职称,而且在刘倬老师的支持下为破格选拔副研究员提了申报。无论学界业界,我在国内的发展可谓一路顺风,前程似锦,直到出国浪潮把我抛出既定轨道。一跨出国门,一切归零,我以前的一切成就消弭于无形。

正因为我有这样的专业背景,保罗早在我留英前就看中了我,但当时他手上没有项目基金来资助我。留英前还收到过以计算语言学著称的宾州大学录取信。宾大博士录取信是这么写的,说语言学博士很难找到工作,可是我们宾大语言学博士出去找到工作的很多。后来又给我一封信,说我们知道没有资助,你可能来不了,但是我们在这个当口确实没有办法给你正式许诺一个资助名额。但是,过去的历史表明,凡是来系里读博士的,无一例外都得到了不同方式的资助。这个意思是说,只要我过来注册,就可以攻读博士。可我也没有海外关系,无人担保,根本就办不下签证。当年对任何不同时给全额助学金的录取只能扔在一边:出国留学必须是有奶便是娘,管它是常春藤名校,还是二流三流。

来到加拿大,在初期的新鲜以后,紧跟着的是漫长的北美博士学制,看不到尽头。头两年修课,生活充实一些。到开始考虑博士课题的时候,一边随着两位导师的研究路子做一些英语和汉语的双向机器翻译实验,试图作为博士课题的支撑,一边心里的焦虑开始发酵,总觉得我有满身力气无处使,一片迷茫。语言学系是文科,博士毕业大多找不到工作,所以系里的学长有不少就拖着不毕业,每年耗在那里靠给本科生的课程做助教或者临时讲员维持。系里有不少比我岁数大的老 ABD(all but degree,博士前,只差答辩)。这样的样板和环境给人的不是活力和希望,而是了无尽头的学生生涯。我需要考虑我的人生之路该怎么往下走。

步入中年的博士生立委(摄于SFU山上)

当时对北美新大陆的职场完全不了解,还不敢设想自己在工业界的出路。那么唯一看得见的出路就是与所有博士一样,希望奇迹发生,可以在毕业后去谋一个博士后或者教职。SFU 这样的大学文科博士,其实是没有那个学术环境和能力培养教授的;最多去做博士后,或者到第三世界去谋教职(我的德国师姐各种机缘巧合最后留校做了教授,纯属例外,跟保罗一样)。可是我看不到其他前途。这样的心情使得我对自己的学术记录极其担心。

导师当时整天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职称,也不怎么管我。在他看来,我才来三年,一切按部就班即可。在实验室做着玩具系统,系里拿着助教资助,然后像其他研究生一样,慢慢找一个博士课题,写成论文,顺理成章。他从来不催促我,每个学期也就会见一两次,简单聊一下情况。

我自己心里着急,觉得应该有正规的发表,好为未来铺路。两位导师的研究我卷入不了,因为我们这个语言系和电脑系的交叉实验室里磨一篇论文出来,通常都有六七个作者,包括两位导师和实验室的博士后和资深研究人员,轮不到我这个博士生新手去分一杯羹。我们这个领域像样一点的学术会议门槛都不低。自从统计学家占领了计算语言学学术舞台以后,非机器学习的论文很难发表。后来我查到了一个亚太地区的会议。不过,我当时不知道深浅,只是想试试。根据我的玩具系统实验的一些中文自动分析结果,我写了一篇现在回头看没什么水平的论文提交了。问题在,我提交论文的事情没有请示保罗,也没有署他名(其实那倒不是我小气,而是我没有经过他,不敢署他名)。为什么没有请示他,我过后很多年无数遍回想过这件事。想来想去,觉得其实是阴错阳差,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这种事情的敏感性。阴错阳差在,我跟保罗那时交流不多,觉得自己的工作拿不出手,他对我的玩具系统和实验想法也无暇顾及(他当时一路向上,为自己的职称和将来的系主任前途正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把论文投出去,我心里完全没有自信,我觉得是不可能通过审阅的。没想到后来录用通知来了。我既高兴又有点傻眼。后来知道,保罗也是这个亚太地区性会议的发起人之一,几个发起人是轮流坐庄,抱团取暖,为他们各家提供了一个发表平台。作为主要审稿人,那一年主办这个会议的澳大利亚教授看到他的搭档教授的学生提交论文,只要不太离谱,他是不可能拒绝的。接到通知我才意识到这件事的不妥,怎么跟保罗说呢?为什么要瞒着他(尽管不是有意)?想来想去,我不得不给他写电子邮件汇报。我回避了对先斩后奏的论文提交做解释,实际上也不知道如何解释。我只是告知我提交的一篇论文被录用了,询问学校对博士生发表有何规定,如何取得参加学术会议的资助。显然这封信写得不得体。也许也有文化隔阂的因素,总之,从缺乏情商和不善沟通来看,我可以说是相当拙劣。

这封电子邮件发出以后,一周没得到回复,我越来越觉得不对劲。确实不对劲,这是我博士生涯一切麻烦的开始,它标志着师生蜜月期的结束,是我攻博炼狱的真正开始,因为它触犯了大学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中最敏感的神经。作为受到教授资助和指导的博士生,无论按照哪个大学的常规,都应该就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论文想法向导师汇报,求得指导和署名。这是博士训练的题中应有之义,绝不可以暗中作业。

背叛。自私。小人。不可信。毫无感恩之心。这么多年来,这些词汇一直在我脑海萦回。我无数遍地想象当年保罗由此对我的愤怒和鄙视。这是我能想到的保罗后来所表现出来的冷面的唯一合理的解释,而这一切都源于我自己的疏忽。

一周以后,保罗找我到办公室,铁青着脸说他可以用它的科研经费资助我去开会。不过,你的文章太糟糕拿不出手,必须做大手术。他当然有理由不资助我私下投递的论文,但最后还是决定资助我,想来是因为,其一,这个会议他也是发起人之一,他在澳大利亚教授面前也有个面子问题;二来这篇发表了,也多少增加了他的一个记录。我得到他的表态后,马上表示要好好修改。我打印了一份草稿,特地把他的名字署在我的前面,请他提修改建议。说老实话,这种谈论中文语法结构某种现象处理的文章他根本没兴趣,心内估计也看不起它,他也提不出什么点石成金的指导意见来。过了几天。他叫我到办公室来修改论文,因为死期快到了。我见他把署名顺序倒过来,排我为第一作者。文末给了几句不知所云的建议。我就开始埋头考虑怎样修改这篇烫手的文章。我的办公室在他的隔壁,都在主楼的地下室,平时两个办公室之间的门是关着的,保罗可以不受干扰。那天我从他办公室拿回论文回自己办公室修改,门一直开着,放佛可以听到导师的喘气声。我大气不敢出,心情很紧张,不知道自己的修改怎么才能过关,那种度日如年的滋味很不好受。

这样熬到快天黑了,我总算糊里糊涂地改完了,战战兢兢拿回去请他过目。他不屑一顾地扔在桌上,轻轻挥挥手,似乎是让我先走。我想明天就是死期,他要是不满意,有什么新要求,我怎么办。事实上,第二天他把论文丢在我的桌上,什么批改也没有,算是默认我可以寄出了。

保罗后来让我拿他的信用卡到他的挂口旅行社买了机票。我没想到温哥华到澳大利亚是如此遥远,这是我乘坐过的最远的航程。虽然论文事件在我心中有一个阴影,澳洲之行却是很有意思的一次经历。赶巧我开会的地点离我澳大利亚学妹的家不远,学妹热心介绍我去她父母家做客,游玩那里的黄金海滩,见识了温哥华之外别样的天堂风光。另一个让人兴奋的巧合是,这次会议特邀了与乔姆斯基东西对峙的另一位语言学泰斗,伯克利的菲尔墨教授做主题演讲。菲尔墨是我自从入行就景仰已久的语义学大师。这次会议得以亲聆演讲,感到很荣幸。老教授平易近人,完全没有架子。我们几个年轻人与他一起游玩澳洲的动物园,有位台湾小伙子特别殷勤,上坡下坡,常搀扶着他。大家一起与袋鼠合影。当时特地给他拍了一些照片,后来邮寄给他。多年之后我们公司的硅谷办公室要命名会议室,是我提议的用乔姆斯基和菲尔墨。再后来,伯克利毕业的两位公司创始人还特地回校请他到我们公司来开参谋咨询会,他老人家居然也欣然应允。

回来以后我发现,论文事件的阴影仅仅是个开始。

炼狱

保罗从此就不再理会我,不再过问我的学业和选题,几乎没有沟通。我也越来越怕与他照面。常常一个学期下来一次会面、一句话也没有。我完全不了解他对我的博士论文有什么要求,如何满足他的要求才能顺利毕业。

论文事件正好发生在我博士课程已经完成,博士论文选题还没有着落的当口。SFU 的文科博士其实没有那么严格,进入博士不需要考 GRE,修完博士课程的学分后也没有一个“qualify” 的鬼门关。博士论文怎样完成,到什么程度,一切看导师。对于像我导师这样的比较强势的教授,只要他高兴,博士过程本应顺顺当当,答辩也不会有问题。我的师姐和学妹就是如此,她们的论文在选题阶段尽管也有一些反复,但整个过程是一路顺风水到渠成的。可我就不一样了。

我有个语言所的同门黄姓学长,文革后第一批随二刘老师学习机器翻译,被认为是当年10来个学生中最聪明能干的之一,是我羡慕和效法的样板。他后来师从赫赫有名的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大师 Wilks (英国学者,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领域的老前辈,主持大英百科全书我们这个领域的条目,在新墨西哥大学的实验室创立了“优选语义学”,后回到英国),看上去是 Wilks 的得意门生,经常随导师全世界转。他用 Prolog 做英汉双向机器翻译。我仔细研读了他的博士论文,发现跟我们当年做硕士论文基本是一个路子,就是实现一个系统原型,然后对系统做介绍,挑选有意思的分析案例再往深里论述(他主要论的是用回溯算法做歧义区分)。导师不给具体指导,我想,我就照黄学长的路子走,人家的论文连 Wilks 老教授都欣赏,总不会有问题吧。

导师研究的是当时时兴的一种形式文法叫做HPSG。我一边用 HPSG 文法机制在导师实验室的平台上实现了汉语的自动解析,然后利用实验室现存的HPSG英语文法解析器,配上一部双语词典,完成了一个同样是双向的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当然是玩具系统,但看上去还算体面,测试调通了几百个句子。傻子过年看隔壁,照着我所敬佩的黄学长,我觉得可以拉出一个博士论文的提纲来了。我把提纲电子邮件寄给保罗,请他审阅。

这一等就是几个月,什么回应都没有。我不敢催他,直到一个学期过去,新的学期开始。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这只是个提纲,这样拖下去,我何年何月才能完成这个博士啊,心内一片灰暗。我于是写了一封邮件提醒他,请他早日指教。这封邮件似乎激怒他了,他叫我到他的办公室,一顿狂批,把我的论文提纲说的狗屎不如。这顿闷棍把我打得晕头转向,还是没搞清楚他到底期望什么样的论文,一点提示都没有。总之我一无是处。我心里不服,无论如何我是按照领域大师的弟子的套路来的。不服归不服,我必须忍受。问题是,我这样不行,怎样才行呢?我漆黑一片。

论文事件使 Paul 从对我的关爱转变为不屑一顾不管不问。期间只有一次转机,那是唯一的一次转机,可是我却错过了。那一天不知道遇到什么喜事(拿到项目了,或者提升职称了之类),保罗特别开心轻松。我们在办公室相遇,破天荒地,他给了我个笑脸,主动招呼我,Wei,似乎要说什么。我被冷待太久,一直抑郁寡欢,被他突然的笑脸搞懵了。几乎是本能的,像受惊的兔子一样,我往旁边一闪,不敢相信地看着他,没有丝毫的笑意回应。很快,他收回了自己的笑脸,也不再跟我交谈。一切回归从前。说到底,还是我不善沟通,不会化解。当时要是有过来人指点一下,应该可以慢慢改善关系的。根本上,我不能毕业,他作为导师也没有好处,他也没有必要对我这个学生辈的一直怨恨下去。可是当时我就是想认错讨好,也不知道从何着手,既不会说话,也缺乏情商。事情就这样僵着。期间又有至少两次,我调整论文方案,他还是一样一拖就是三个月,不看不回应,我被当作了无物。

我在温哥华一共呆了五年,最后两年一直处在这样沮丧抑郁的黑暗中,不能自拔。也就在那时候,有一阵我头发突然白了一大片,后来在水牛城心情好转的时候,重又转黑。太太对这种转变印象深刻,坚信一夜愁白头绝不是子虚乌有的说法。当时的情形是,系里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在系里还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也没人发现我的博士论文进展停滞。我们这个不大的文科系有这么一个好处,教授、系秘书和研究生们关系比较亲密,经常有派对联欢,让人觉得温暖。除了保罗以外,我和系里所有的教授、秘书和研究生同窗们都相处融洽,而这一点温馨的感觉更加反衬了导师关系紧张的尴尬和无奈。当然,我每年还是可以从系里 TA 的资助里面拿到属于我的份额,但已经有迹象系里的资助有些吃紧了。

我当年快绝望的时候仔细研读过研究生手册,理论上是有办法绕过保罗继续博士之路的。单凭他放弃指导责任,对学生的论文提纲计划一拖就是几个月不予批复,通过上诉程序,就足以剥夺他与我的的导师关系,而且为防打击报复,他从此不得参与我今后的答辩。但是实际上行不通,因为他不做导师,我必须换导师,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是一个小系, 没有这个专业的其他导师可以投奔。而当时保罗正处于上升期,在系里代理主任。只有一个教授《HPSG》课程的女教授与我的专业相关,平常也很欣赏我(多年后她成为系主任,并保举我为杰出校友)。但她当年一直很推崇保罗,在系内政治中始终站在他这边。当我表示想换她做导师时,她觉得很为难,她只是答应帮助我沟通。我理解她的处境,确实难为她了。还有就是我的电脑系副导师。他也有同样的难处。他与保罗是多年搭档,共同管理NLP实验室,不大可能取而代之。他也答应帮助我沟通,最后阶段也的确起到了沟通的作用。

这种紧张的关系持续数年,成为几乎逼疯我的慢性毒药,直到学校规定的极限时间(博士学位必须在八年之内完成)才找到了解药。所谓解药,那是在历经磨难和炼狱以后才想到的贵人,那时我已经是美国新创公司的技术副总,同时担纲政府项目的PI,事业上小有所成。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值得一提。新加坡召开一个中文处理的国际会议,两个大会主席董振东老师和赖博士都跟我很熟,他们力邀我参加大会。我说中文处理的论文我可以写,但我找不到资助去海外参加会议。两位老师一商量,说没问题,他们有赞助商,有两个赞助差旅费的名额,可以把一个给我。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我答应了,他们寄来一个申请表让我填,其中有导师评语签字的一栏,本来就是一个程序,到我这里却成了一个难题。回想起来,处理得好的话,这其实是一个机会,我可以请导师对我的论文提供意见,然后共同署名,跟他讨个好。我心内当然巴不得这样做,但因为有上次论文事件的巨大阴影,想来想去不知道怎么开口。我害怕导师对我工作的鄙夷的眼神。我也怕语言不够诚恳,被导师回绝甚至嘲讽(知道有些老实人想送礼却不知道怎么送吧,就是那种心情)。终于我还是放弃了这个取悦他的念头,只是硬着头皮请保罗签字。就这么个签字,他耗了我两周,直到截止日期到了,在我的小心提醒下,才满脸不屑地签了,也不写任何评语。新加坡之行见到很多老朋友和同行,本来应该是很高兴的旅行,由于这个阴影,却让我的情绪跌落到最低点。这个我以前在我的NLP博客频道记述过:

一辈子有半辈子在学校转悠,从安徽到北京,再到英国,最终转到加拿大。读书不是很苦,苦的是临近毕业找工作的压力。跟导师关系出现裂痕,毕业课题和论文他不管不看。系里面对学生的资助也在削减,就是想混下去也难。偏偏在这个节骨眼,生了孩子,前半年忙到昏天黑地。想不到出路,下决心去找工作。找了半年也没头绪,灰心到极点,那种压力无法回首。人生无奈无助,彻骨透心。

那年,我到新加坡开会,正是我情绪最差的时候。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一个傍晚看到很多学生排队,跟一位天主教神父忏悔或者请教。我就也排队,但是并不知道怎样诉说烦恼。我问:“为什么我负担这么重?”神父得知我还不是教徒,说:“你要敞开胸怀,接受神,而不要锁住心门。要向他祈祷,把你的负担全部托付给神,把明天交到他手中。要相信神是万能的,他总有对你的规划。总之,要信靠神。”我当时对宗教很陌生,半懂不懂,但是他很慈祥的样子,还是让人有少许宽慰。是啊,既然无奈,何苦烦恼,把明天交给上帝。                                                                            

天无绝人之路

到博士第四年的时候,由于系里研究生资助经费的紧张,我开始寻找其他资助的机会,发现卑诗省政府科研局有一种全额奖学金,专门资助对本地工业有应用前景的博士研究。我觉得应该全力申请。

这个名为 GREAT 的奖学金要求有本省的挂口公司做名义上的赞助方(无需出钱,但要表明对我的研究项目的应用前景看好,并指明一位工业导师确保博士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资助申请如果成功,也可以减轻系里的资助负担,我跟导师说了这个想法。作为代理系主任的保罗也觉得是好事,他答应请他科研项目的合作公司出面,也确实请公司CEO签名同意做我的工业导师。我有点喜出望外。我写好研究计划,仔细填写了申请表,准备了一系列材料,居然顺利拿到了 offer。

我向保罗报告了这个喜讯,他没有回音。这倒不奇怪,他情绪无常,无视我也很久了。我于是撤回了系里的资助申请,但当时还有5000加元的校长奖学金(每个“资深”博士前都有一次轮流拿奖的机会)已经到帐。加上这笔一万五千的省政府奖学金,共计两万,刚好没有超出学校规定的最高限额两万二千。这真是天上掉下了馅饼。当时我们已经怀上了女儿甜甜,正是要用钱的时候,感觉这个资助来得太是时候了。

接下来的事情有点不可思议。省政府的 offer 下来以后需要一个回执,当然还要要求导师签字以及我的工业导师签字。我小心翼翼把这份表格填完后交给保罗,他却一直不办,直到过了截止日期。期间我提醒两次,依然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在等待他签字的几周内,我一日比一日紧张,心口像堵着一块滚烫的大石头,Mary也与我一样紧张。随着截止日期的来临,希望眼看破灭,我狂咳不止,突然吐出一大口又粘又腥的液体。Mary一看,吓傻了,原来是一大口鲜血。我终于哭着说,怎么办,我们今年的日子怎么过呢?Mary搂着我说,没关系,天无绝人之路。

过了两天,省政府科研局给我和保罗同时来函问怎么回事,是不是出了什么差错。他们把截止日期延长了几天。保罗这次终于签字了,虽然依然铁青着脸,他说,约翰(我的工业导师)那儿,我去fax给他签字。至此,我和领导终于一块石头落了地。

博士做到第五年,我如坐针毡。虽然系里的学长花六年到八年才拿到博士学位的不乏其人,而我前四年有一年忙于甜甜的出生,这样算来也并不落后。问题是我看不到进展的可能,红灯绿灯生杀予夺的权利在导师手中。我想逃避现实。既然解不开这个结,那就绕过去,以后再说。于是,我不得不加紧计划我的出路,包括上网留心招工的消息,开始投寄履历。与我的专业有关的招工信息主要从 Linguist List 的邮件列表里查得。

老友相助

头一年的艰苦创业使我暂时忘记了博士项目停滞的烦恼,但这终是我绕不过去的关卡。我逐渐恢复博士论文的工作。白天上班,晚上琢磨论文的章节。可保罗是一如既往地难得回应,没有他的首肯,一切工作都是在黑暗中。这使我心力憔悴。有两年多的时间,我几乎就没有上床睡过一个完整的觉,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个盹。每天在公司奋战一天下班,吃完晚饭,就开始一遍一遍地打磨论文的初稿,查找文献资料。到后来,看自己的论文几乎要吐。Mary只会鞭策,当我是铁人,以为只要精益求精,我的论文就会过关。直到我博士生涯的第七年,我与导师依旧缺乏沟通,他还是没有放行的任何迹象。博士八年的死期越来越近,我几乎发狂。

我隐约觉得我是在做无用功。这里面的关键不是我的论文质量,而是与导师关系僵局始终没有突破。我的怨恨日益增长,但无计可施。好多次,我有一种冲动,想去信把保罗大骂一顿,然后潇洒地说一声,I quit,老子不干了。我的能力已经不需要一顶博士帽来装饰,而且以我当时对公司的贡献和价值,我有没有博士,老板都离不开我。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我的心灵已经承受不了这种经年的折磨,何不放下这个执着心。我可以想象太太的沮丧,以及亲友的失望,但这些都不是我决定放弃的真正顾虑。我的最大问题是,我的研发副总的高管职务和我10多个研发项目 PI 的地位,都要求我起码具有博士的学位。在我的研发组,我的手下有一批博士,Rice 毕业的,多伦多大学的,后来还从德国博士后招回了一个 UCLA 的资深博士和一位 UPenn 的女博士。虽然我的地位由于我创业的功勋和实际工作能力看上去不可动摇,我仍然时时感受到这种尴尬。记得到华尔街游说机构投资人的时候,我们的投资天使,一位印度裔的华尔街亿万富翁,从来都是称呼我Dr Li,口口声声 Dr Li 有怎样怎样的奇才,创造了这个革命性的搜索工具。我不止一次跟他说我还是 ABD,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他不以为然。没关系,引荐投资机构做,介绍你必须这样。我知道,在工业界,对于绝大多数研发人员,有没有博士无关紧要,硕士已经很好了,关键是看你的工作能力。但在研发高管的职位上,没有博士是说不过去的。这是我想放下却怎么也放不下的心结。

那年我与老板开车去蒙特利尔开领域学术会议。我见到了我的电脑系副导师,一起吃饭。他了解了我在公司的发展情况,也过问了我的论文情况,我告诉他,论文草稿反复写了好几遍了,但保罗一直没表态。他让我把论文寄给他,答应在适当的时候催一下保罗。我的女老板见到我的副导师,也半开玩笑地说,Wei 的论文怎么了,你们还不放行啊。从蒙特利尔回水牛城的路上,我还是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的突破口在哪里呢?突然想到了J。J是我中学同学中少有的几个与我一样一路走到研究生并先后出国的好朋友。J 人极聪明,留学美国后一路顺风,在短短四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还另修了统计硕士。他顺顺当当拿到了教职,当时已经做到了系主任的位置,成为领域最年轻的权威。我突然想到他在北美大学打拼这么多年,如鱼得水,如此成功,何不请他出个主意,怎样解套呢?

我于是把事情的的经过和我的困境一五一十跟 J 说了。他马上就理解了症结所在,说,你的问题不是论文,而是沟通。沟通的渠道不打开,论文再努力也没用。我说,我知道,可是我真地不知道怎样沟通,我很怕与保罗通信,无论怎样小心翼翼,还是害怕,也几乎从来没有结果。那是你不够诚恳,他说,要动之以情。我说,我还是不知道怎样说,怎样都可以,你告诉我该怎么办吧。他知道在我委屈怨恨的情绪下,我不可能打开这个结,于是代我起草了一封给导师的信,让我寄出去。信中只字不提那次论文事件,主要是表达感激和请求指点。提到我和全家都永远感激他,我们能顺利到加拿大留学、取得身份,甜甜能顺利成长,我能来美取得事业上的进展,这一切一切都源于保罗的关照和支持。这前半部分说的都是实情,只不过他表达得更加甜蜜而已。然后做了自我批评,说我论文进展缓慢,是我不能好好领会他的教导指引(我心里不服,当时我觉得他根本就不指导,怎么成了我不听指导?),非常希望他批评指正,以帮助我走上正轨。信中用了很多我自己不可能使用,我当时觉得读起来感觉肉麻的词藻。

But it worked, like magic。此后顺风顺水。

30 多年前,我可算是 J 的英文老师,当时为了帮助他修习英语,为研究生备考,我特意用砖头录音机把我认为重要的英语词汇和定义录成磁带,给他温习。如今,他成了我的英文老师。除了帮助我与保罗通信沟通,此后所有重要的应用文我都要向他请教,而他的改正和措辞,都显示出了一位杰出教授所具有的分寸感以及对语言风格恰到好处的拿捏,让我折服。

最后几个月,保罗的反馈按章寄来,基本上是一些措辞上的建议,没有方向上的批评。其中有一章我费了好大力气论述的句法词法接口方面的难题,他建议我删除,说没有它,论文依然完整,而有了它,会招来不必要的质疑。我觉得他说得对,这显然是避难就易的最好办法。就这样,在我博士生涯的第八年年尾,就在学校限期的最后一个学期里,我的博士论文答辩终于安排就绪。我在回温哥华的路上还是有点担心答辩出问题,反复设想各种问题,精心制作了幻灯片。整个答辩异常顺利,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的本系老教授,我以前接触不多,他也不做计算语言学。没想到他一开场就说我的论文写得好,论点论据组织都很到位。他的评语给答辩定下了基调。整个过程没有一个问题具有挑战性。倒是保罗让我自己提名,由他从新加坡请来的院外评审赖博士,书面提问这个系统的输入、输出,测试集以及测试分析都是怎样的。原来他把我的论文当成工程博士的论文看,而我以前的系统描述和分析部分早已被保罗批为垃圾扔掉了。保罗说,这样吧,你把系统测试结果作为附录加上,算是对他的一个交待,论文主体就不要动了。

等我拿到博士证书的时候,系里还同时寄来一张荣誉证书,授予我“杰出成就奖”。当时保罗是系里的代理主任,我回信说,我没想到我博士八年,居然还得到奖状,感谢他一路的指导。他回道:that is how we are made strong.  

2014年,保罗在自己的公寓不幸突然去世,终年才59岁。据说可能是心脏病悴发,去世时身边没有亲人,令人震惊哀叹。2015年SFU母校50周年校庆,由于我来美技术创业在工业界做出了一点成就,被评为50杰出校友之一。重返旧地,导师已去,物是人非,生命无常,让人不胜唏嘘。 

记于2014年三月30日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二十:初涉职场》

一夜成为万元户

我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语言研究所,受到导师器重,春风得意。除了组里的日常研究开发外,每个周末都泡在所里,干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都与世界语(Esperanto)的研究和应用有关。

第一个项目是把自己的硕士毕业设计从封闭系统转为开放系统。这是我用BASIC编写的一款从世界语自动翻译成汉语和英语的系统EChA。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当年少有的一个一对多系统,也算填写了“空白”。这项工作的直接结果有三。一是在演示后,受到德国控制论专家Frank教授激赏,除了决定在他的控制论杂志发表该系统的论文外,教授还写了长信,要资助我到他的实验室去继续开发这个系统(“我非常希望,北京的立委硕士能到德国工作数月以便使他的国际语到民族语的翻译程序能适应我们的需要”)。这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出国机会,又不用考TOFEL,GRE和到处发信申请。当年出国热已经持续升温,而我和太太却浑然不觉,自得其乐。并没有把这次机会认真当回事。我的老板和导师刘教授巧妙劝阻,说要合作开发可以,让Frank教授出钱,承包到语言所来。


灵感有如神授,巧夺岂止天工

研发世界语系统的第二个结果是,我发表在 《中国报道》上的世界语语言学特点的粗浅论文,引起了一个著名的西班牙教授Juan Regulo 的注意。这位老先生是世界语界老前辈,在他的大学和城市威望极高,以他名字命名街道、广场等。正值他退休,学校决定给他出四大卷印制精美的专辑,表彰他的贡献。其中一卷是关于世界语学(Esperantologio)的论文专集,于是老先生邀请我在《中国报道》的论文基础上,扩展加工,单成一章。我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写了17页,有老先生来来回回多次校改修正,发表了我平生第一次的专著章节(Book Chapter “Lingvistikaj trajtoj de la lingvo internacia Esperanto”,发表时老先生已经过世,他的去世在国际世界语界引起很多纪念,老先生千古)。

这篇世界语论文是我一辈子的骄傲,当年文思泉涌一发不可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作为一位世界语与语言学的新手,对这门语言的语言学特点的感悟和表达,能够受到世界语顶极元老Juan Regulo 的青睐和指点,既是我的幸运,也肯定了我的才能。30年后重读这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论文,我仍能感受那文字的自由挥洒,重历那早已逝去的风华岁月。那是我一辈子创造力最旺盛精力最充沛的时期。伯乐识天马,天马欲行空,下笔似有神,灵感如泉涌。连续好几个周末,我都去社科院大楼加班到夜深,在电脑上奋笔疾书。论文总结了世界语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极度灵活性的语言学根据,我就在成文的叙述中把这些特点发挥到极致。细心的读者也许可由此体会到青年立委的匠心和才情。

我的世界语活动的第三个结果,是使我一夜之间成了万元户。在那个年头,市场经济刚刚萌芽,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市场经济催生的万元户,但与多数知识分子无关。我们这些助理研究员,每月工资100元左右,即便加上工余的兼课外快(我由导师和师母引荐,在中国音乐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英语,每课时不到10块钱,还要备课和自理交通),做梦也不敢指望哪天成为万元户。

话说当年荷兰有一家软件公司 BSO,从政府申请到一笔科研资金,公司本身补足另一半,做一个以世界语为媒介语的分布式多语机器翻译项目 DLT。五年下来,成绩斐然,开发了一个很像样的原型系统(但是分布式翻译的设想当年有点超越时代,最终没有找到后续资金去做商业开发)。为了对多语言机器翻译做可行性研究,BSO 要求按照一个统一的依存关系句法的理论框架,对十几种主要语言编写形式句法,用来支持媒介语和自然语言的相互转换。他们看到我在世界语机器翻译上有研究,于是请我承包汉语的依存句法的编写项目。也算他们找对了人,我周末日以继夜,努力工作五六个月,编写了一部比较完整的汉语形式句法-现代汉语依存关系句法(A Dependency Syntax of Contemporary Chinese),给他们交活,极受欣赏。他们先给了我1000荷兰盾的支票作为报酬,于是拿到中国银行托收。大概是荷兰太遥远,需要通过多次银行间的中转,结果三个月了,钱还收不到,我就写信抱怨。过了一周,突然接到中国银行通知,让我去取一笔电汇。我跟太太去王府井中国银行,惊奇地发现在我的名下有1000美元汇款。拿到这笔折合人民币约万元的“巨款”,当时没有顾上高兴,一路走一路嘀咕,难道钱真可以从天上掉下来。太太甚至坚持这肯定是搞错了,说要回去把不义之财退还。第二天接到荷兰公司的信,才明白是他们电汇的,作为对我的工作的额外奖赏,同时对支票不能及时兑现致歉(后来还是兑现了)。汉语是主要语言,我承包的项目对于他们的多语研究和寻找后续资金意义重大。后来乘我1989年去德国开机器翻译高峰会议,他们还特地邀请我和我的导师以及董振东老师去他们实验室访问一周,进一步探讨汉语用于多语机器翻译的一些问题。

我跟太太开玩笑:“你不是说不义之财要退还么?” 太太感觉一夜之间成了“万元婆”,又是正当收入,甭提有多开心了。接下去好几周,她一个人逛遍了北京城的首饰店,仔细观赏品味各种首饰,但并没有购买。后来,太太告诉我,尽管只逛不买(window shopping), 也很开心,因为以前想去看首饰,囊中羞涩,不好意思进去。如今成了万元婆,感觉好极了:我可以不买(当然还是舍不得),不是我买不起。太太对首饰的爱好就此培养出来,各种宝石如数家珍,平生最大梦想是做宝石生意,成为宝石鉴赏家。后来乘访问荷兰公司之机,我在阿姆斯特丹的珠宝大街左看右看,终于咬牙,花了100多美元,给太太买了一枚红宝石戒指(我的导师也跟我一样,给师母买了一枚钻石戒指),她珍藏至今。后来太太笑着告诉我,经济上我是绝对被宰了,那么一点大的红宝石嵌在12k金的戒指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也就值20美金左右。我一辈子挨宰次数很多,没有少受太太奚落,可这次做冤大头,反倒成了光荣业绩。

记于2006.03.29 

 

数小鸡的日子

这是一个很久远的动人故事,只是结局有些让人扫兴。说是一位爱幻想的村姑,左手一只老母鸡,右手一篮子鸡蛋,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开始幻想这些鸡蛋都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又下更多的蛋,这些蛋再孵出更多的小鸡,直到她拥有了全世界。她正数小鸡数不过来,一不小心滑倒在地,鸡飞蛋打。

太太最近问我:“我们上次数小鸡是什么时候?你现在怎么不数了?” 我苦笑。经历太多的风雨跌宕,已经难有心情了,而且无论如何也超不过当年的想像力了。可太太说:我就爱听你数小鸡。是的,我们都很怀念以前数小鸡的日子。

那是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见成效,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我硕士毕业留社科院,事业顺风,提前一年获得助理研究员职称,又巧遇太太,喜结良缘,新婚燕尔,生活温馨甜蜜。

导师成为老板,项目正要用人,自然百般呵护。除了不愿意让我出国外,其余一切均有照应,还主动介绍我到师母所在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英语,可以挣点外快。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免除了很多为分房职称而你争我斗的烦恼,没有后顾之忧,项目又能发挥专长,我当然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导师、太太和我皆大欢喜。

说起教英语,我当年的学生中名人可不少,皆因中国音乐学院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学府,能够攻读研究生的都不是等闲人物,甚至名冠中外的作曲家金湘(当时是作曲系主任,曾创作歌剧《原野》)也是我的编外学生。其他学生如今有的官至音乐学院副院长,有的是中国琵琶皇后,还有的被誉为某少数民族偶像级“夜莺”。最知名的当然是第一夫人彭丽媛。平时聊起来,她对媒体恭维她是歌唱皇后或巨星什么的很不以为然,她爱听的称号是歌唱艺术家。彭丽媛本科时期一唱成名,就上了春晚,到了研究生阶段已经名满全国。常常她在上课,门外就有记者等着采访她。她当年演出任务很多,没有那么多时间在功课上。让人惊异的是,当我循环提问到她时,无论句子多长,我说得多快,她都可以八九不离十的复述出来。有些句子显然她并不熟悉。看来她的音乐训练培养了她敏感的听觉和极强的模仿力。音乐学院的公共外语虽然是研究生必修课程,毕竟不是他/她们 职业培训的中心内容。期末给她出题,让她带回家做,第二天交来。她大概是熬了夜认真做的,可以看出是个很有天分的人,也确实花了功夫。

除了音乐学院代课,我还先后在社科院夜校和建国饭店讲授英语,学生有饭店招待,出租司机和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有些课太太也去听,她坐在后排,观察学生对我讲课的反应,回来跟我说,你就是纸糊马大嗓,没想到学生还挺服你。我当年年轻气盛,精力充沛,教英语不过是小打小闹,从来不认真备课,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专业上。在年轻人中,我的成绩出类拔萃,在导师的支持下,我开始申请破格提拔副研究员。

太太是双倍开心,因为我不但专业上受到重用,前景光明,而且在经济上也比同类知识分子强很多。社科院名声在外,却是清水衙门,在那个年代,多数人就靠每个月百十来块钱的工资。而我总有外快,头两年教授英语,后来兼职在中关村公司,做技术转移,开发机器翻译的产品,兼职的收入比工资还高,更不用提还曾挣到外汇,一不留神一夜成了万元户。当年也没有去银行的习惯,挣来的工资和外快全是现金,就压在枕头下面。记得每次拿钱回来上交太太,太太总是把新钱跟老钱放在一起,然后细细数它三遍,无误后再放回枕头底下。我开始不理解,提醒她只要把新挣来的钱数对就好,不用麻烦整个儿再数,还容易出错。太太笑而不答,我行我素,很享受的样子,我才明白原来数钱正是妙处所在。后来到海外很多年,起起落落,也有一贫如洗的日子,也有挣钱较多的时候,太太感叹道,银行是好,不管什么钱都直接入账,可再也没有以前数钱的乐趣了。

钱来得快,花得也快。当时我们在岳母家住,岳父母辛劳一辈子把四个孩子带大,三个送入大学,一个进了中专,个个都很有出息,在四合大院百多户人家成为美谈。可是,光靠老俩口的工资,勉强度日可以,大件是没有能力置办的。太太是四个孩子的老大,最先工作和结婚,自然当仁不让。百废俱兴,家庭基本建设正需要钱的时候。所以,厚厚一叠的票子,买个大冰箱,哗,下去了一多半。钱很快又长高了,岳父弄来一张很难得的彩电票,全家买台彩电热闹热闹,哗,又下去一截,如此反复。让太太特别得意的是,不管怎么花,这钱总会再涨回来。太太告诉我,还是你们研究所大姐那天说的对:不能找金山,因为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要找就找立委这样的金钥匙。

当年工作真是刻苦,尽管社科院不需要坐班,而我差不多每天都在单位干到很晚,直到饥肠辘辘顶不下去了才骑自行车匆忙回家。一边骑车,一边想着岳母做的炸酱面、烙馅饼和其他家常美味(岳母和太太总是把我那一份留出来)。太太全力支持,对我晚回来从无怨言,可是看到我天黑未归,总是惦念。当年,整个大院才有一部传呼电话,很难互相沟通。很多时候,都是她等不及了,就出胡同去迎我,有时走出去好几条街也不见。好多次,我们俩走岔了,回到家,一看人没在,赶紧骑车回找。找到就带在车后回转,进入长长的菊儿胡同时,总是小俩口牵着手,一路聊着天回家,感觉温馨而浪漫。

岳母家在东城区鼓楼附近的老四合院里面。周末我们常常在胡同散步,一边胡吹海侃地“数小鸡”。太太常说,连想都不敢想的人,还会有什么出息。她坚信我无所不能,总是鼓励我解放思想。我逐渐发现,无论我怎么海吹,她都很开心。而且吹得越神,她就越开心。不就是图个开心么,反正吹牛不用上税,又没有外人听见,所以我就可劲地吹。从茅盾故居门前过,我就说,赶明儿把这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揽下来吧。后来一商量,觉得茅盾的四合院毕竟太小家子气,家门口的乌兰夫府上倒挺大,可外观也太寒碜,围墙上还有铁丝网,跟个监狱似的。于是开始把眼光瞄向北海附近的郭沫若旧居和宋庆龄的宫殿。终于有一天,小鸡数到了我们当年能够想像的极限:“干脆把十里长安街包下来得了。”

太太问:“包括紫禁城和中南海么?”

我说:“当然”。

记于2006年九月一日劳动节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十九:牵手》

缘分

不能忘记1987年的腊月,那是我爱情的收获季节。元月初与Mary相识,旋即堕入爱河。春风得意马蹄疾,从此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我们当年很迷信自由恋爱,总想自己在工作或学习中自然遇到自己的另一半。可自从来到京城,自己心里急,但总没有机会与佳人擦出火花。一晃研究生也毕业了,对象的影子还没有,夜间老做噩梦,觉得这辈子就要打光棍了。研究所热心的老太太于是来做红煤,前后介绍见过的五六个人,都没有感觉。见面不到半小时,礼节性分手就再也不想再见了。倒是我的小老乡无意中牵线,促成了我和Mary这段姻缘。老乡的逻辑是郎才女貌,觉得有漂亮姑娘,还是留给自己的有才气的老乡合适。小老乡的同学与Mary是同事,说身边有个漂亮的小姐姐,遇到哪位优秀大哥咱们也当一回月老。

让人介绍对象,心里都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条件。所以,当我的小老乡向她介绍我时,差点没有见面就给否了,因为北京人认为身高1米7是底线,而我1米68,正好跟拿破仑一般高,不合格。不过,黄华救了我:我老乡把我的才华说得天花乱坠,并且强调我给黄华副委员长(前外交部长)做过翻译。Mary想,能给黄华做翻译肯定不同寻常,所以同意见识一下黄华翻译。

同意就好办。这一见就是九个小时。怎么有那么多话谈,自己也不明白,这就是老外说的“化学(chemistry)”作用吧。不过,Mary记得很清楚,我当天给她念的诗是她一辈子最受感动的。那是戈宝权译的俄国文豪普希金的著名诗篇《致凯恩》,最符合我当时的心境: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日子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没有倾心的人,没有诗的灵感,
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

"如今心灵已开始苏醒:
这时在我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我的心在狂喜中跳跃,
心中的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倾心的人,有了诗的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那一天是1987年元月四号。我们从中山公园到长安街,先经北京音乐厅,约定第二天一起来听音乐,再走进一家快餐馆。Mary身着白毛衣,淡淡地笑,说:我做的菜比这个好吃。就这样,我们从下午到夜深,分别时已经依依不舍了。两人依偎缠绵,忘记了腊月的寒冷,终于错过了末班公共汽车。

我叫了一辆出租先送她回家。自己当然不舍得坐出租,从鼓楼穿过二环三环,云里雾里,跨过半个北京城,硬是步行回到地质大院我的宿舍。已经凌晨三点多了,可一点也不觉得累。中途见到路边有个地摊,要了杯白酒就着点心下肚,心里热乎乎的。半醉半醒,踉踉跄跄,感觉极好。

Mary那边的介绍人对我并不了解,只是听我的老乡吹嘘我多么才华横溢。等到我们在双方介绍人的陪同下在中山公园门前见面,那个小小年纪的介绍人看我很邋遢,围着一条黑围巾,脚上裤管一个长一个短,一副历史书上五四青年的行头。根本没有当代年轻人的时髦和朝气,他理所当然认为Mary不会看上我。第二天,他打电话给Mary安慰道:“你觉得不满意,没关系,我还有其他优秀的人给你介绍”。Mary笑了,轻轻说:“你就不用操心了”。三个月后,通知介绍人我们要结婚了,吓了他一跳。可我的小老乡对我说:只要见,我就知道能成,一副先见之明的样子:他对我比我对自己还有信心。

认识20天,迎来了Mary生日。我特意为相机买了闪光灯,又去前门附近著名的三宝乐点心店定制了最高级的蛋糕,与我们研究所为语言学泰斗吕叔湘老先生祝寿的蛋糕同款。我小心翼翼双手捧着蛋糕,从地铁转公车一路辗转运回北郊学院路上的地质大院。我的宿舍在地质大院主楼一层。在我简陋的宿舍,备上水果和可乐祝贺恋人生日。我的影集里有一张珍贵留影就是那天请室友小赵为我们拍的。Mary 说,这是她一辈子最感温馨的生日。


可乐代酒,祝贺生日和相识,满脸流溢着幸福

Mary 丝绸一样柔软飘逸的披肩发,白里透红的肤色光洁细腻,一双眼睛清亮深远。瞳人深褐色,但眼白却是淡蓝色的,有点洋气,不象纯粹的汉人。我常跟Mary开玩笑,你填表汉族,可我总觉得你是冒牌的。Mary 确实不能算100%汉人,有1/8的回族血统,祖上好像还跟满族也有瓜葛。Mary 祖先回人血统的走向已不可考,可我老觉得必是从新疆以西迁徙过来的。

Mary 出身在一个比较保守传统的干部家庭。给人的印象是大家闺秀,含而不露,察言观色,保守持重,可她还是经不住我的爱情攻势。四个孩子她老大,从小就学的做家务,带弟妹(特别是那个宝贝老弟,父母上班无暇,长姐如母,一手呵护拉扯大),会照顾人。在学校她也是风云人物,不仅一路全优,区数学竞赛拿奖,还一直是宣传队长,学校广播室播音员。她跟老师学京剧老旦清唱,一练就是10多年,表演的李奶奶沙奶奶的节目曾上过北京电台。很多年以后,一次朋友聚会,赶上Mary兴致高,清唱一段河南豫剧,韵味十足,朋友拍案叫绝,以为她是专业出身。其实当年,文工团来招员,差点把她带走,后来由于岁数太小,身体又不好,才未成行,否则人生道路就完全不同了。

生日过后两天,我按原计划回安徽老家过年。Mary去火车站送我,满眼泪光。火车开动,她随着火车追赶。看着她渐渐消逝的单薄身影,我在车上也止不住泪水。我们这次闪电般恋爱,全凭感觉走,差不多第一面就认定对方了。直到今天,Mary还经常吹嘘,是她有眼光,在芸芸众生中挑拣了我。其实,这么多年走南闯北,漂泊不定,她跟我受的苦比享福多得多。

提亲

我们这场恋爱谈得也够辛苦。当年是集体宿舍,跟北大中文系出来的学弟小Z同住,多有不便。Mary 家住房也很紧,况且传统家庭,即便有空间,正式结婚前也不会留给我们私人空间。所以,我俩约会,除了影院剧场音乐厅,无处可去,常常在天寒地冻的日子,流连于公园和街头。朔风吹过,只有紧紧拥抱,长时间相吻,以忘却寒冷。

Mary 对我的感觉,更多是新奇和感动。她接触过的同学、朋友和同事多是北方人,象我这样的南方人和爱情表达方式,还是第一次见到,感觉新鲜而受用。我们在中山公园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问:“你在家老几?” 我故作玄虚,说:“你猜吧”。她说:“那就是老二”。我不由突口大叫:“这完了!你怎么这么神?” Mary 后来告诉我,就是这句带南方口音的“这完了”,让她觉得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感觉到我的率真,可以依靠。她坚持那就是爱情的开始。

腊七腊八,冻死鸡鸭。就在这冻死鸡鸭的寒冬,两个天南地北背景迥异的人相遇了,一见如故,仿佛前生命定。记得跟Mary一起看过一场美国电影《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凄美曲折的爱情,特别能感染热恋情侣。电影未完,Mary在我怀里哭成泪人一般。电影散场,我们在公共汽车站紧紧拥抱,不愿分离,直到错过末班车。深夜的寒风中,这是我第二次叫出租送她回家,准备再一次从鼓楼步行回地院。可天气实在太冷,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在胡同绕晕了几圈,好不容易看到一家小旅馆,却吃了个闭门羹,连门也叫不开。活人总不能冻死街头吧,于是沿街而行。万籁俱寂,世界冻结了一样,大北京城毫无生气,连个人影也没有。过北海后门才看到两个哨兵模样的人在冷风中站岗。又一阵朔风袭来,一个哆嗦,突然想起美术馆附近是我世界语老朋友W姐妹的家。熟门熟路摸到她们家院子已经两点多了。姐妹俩睡眼惺忪问我出了什么事,听我说谈恋爱迷路了。大姐说了句“真有你的”,不再多话,安顿在屋外沙发上睡下。

记得有一天特别冷的下午,知道 Mary 那天休假,我便早早溜出研究所,约她出来。天色阴惨,可是心里却暖洋洋的。一时无处可去,Mary 领我溜达到什刹海前,天色渐暗,湖边公园有一种梦幻般的氛围,我俩在公园冰冷的石凳上拥吻缠绵,叙述那说不尽的痴语情话。就是那天,离我们相识不到一个月,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咱们还是结婚吧”。

于是安排正式上门提亲,拜见泰山岳母二老。我对北京人的规矩不懂,可心里明白丑女婿总得见泰山,这是捱不过的事儿。按照Mary的指示,买了一大筐烟酒水果点心,来到家门口,Mary 打量了一下,说:“不行,你的裤子不平整。” 想起她曾提起,前不久把我的照片给爸爸妈妈看,说这是在谈的对象。妈妈很满意:做妈总是那样,闺女满意她就满意。可爸爸什么也没说。后来撂出一句,说:这孩子够邋遢的,裤脚一长一短。我暗想泰山的眼光真毒啊,一眼看穿我懒散邋遢的本质。Mary 领我到鼓楼前一家店现买了条裤子穿上,我抽口气,壮足胆子上门拜见。我恭恭敬敬地叫声伯父伯母好。Mary 倒好,引见完自己就溜到外屋去了,晾下我一人面对二老,接受盘查。泰山大人长得有点象毛主席,微笑慈祥里面透着无尚威严。Mary 告诉我她从小就有点怕爸爸,但同时也一直以为爸爸跟天一样高远,无所不能。爸爸在部机关一辈子做行政管理,是个有人求又得罪人的工作。办公室先先后后不知道撤换了多少干部,爸爸是唯一的不倒翁。除了为政清廉,谨慎处事以外,爸爸大事从不糊涂。

简单寒暄以后,岳父跟我说:“黄华以前常来我们部。他是个好领导,没有架子。” 我哼哼哈哈,没敢接茬,心想,我早已把老底告诉Mary了。我不是什么黄华的翻译官,跟他根本不认识。介绍人无心的误导怎么连老丈人也信以为真了。事到如今,越描越黑,还是保持缄默为好。还好,话题很快转开了。问些什么如今也记不得了,只是那种诚惶诚恐的感受依然清晰。大事小事都非常严肃,我紧张到出汗。我一辈子糊涂胆大,经历过很多次面试,从来没有这样临场心慌过。后来有个什么问题把我问住了,我正着急该怎样回答好,岳母从旁给我打了圆场:“我看这些事就让孩子们自己商量着办吧”。

吉人天相,我在单位人缘好。结婚前后有两位同事大姐主动帮忙,借给我房子小住,提供爱情现场,少吃了很多苦头,至今深怀感激。先是我同届师姐,因为探亲远行,临行前把她楼上宿舍的房门钥匙给我,说:“看你小子谈恋爱这么辛苦”,把我们从天寒地冻里面解放出来。师姐很有意思,南方人,快人快语。第一次见我带 Mary 来,转身就跟我说:“你小子狗运气还不小,艳福不浅”,闹得 Mary 一个大红脸。后来结婚以后,Mary 没事就上楼串门,找师姐聊天。我的老底就这样漏馅了,师姐把我当年在研究生院冒的傻气全当玩笑说事。我们所同届就三人,师姐,还有一个同门师兄,大家同课同往,不分你我。有了师姐的房子,Mary 每日下班就从大北窑直接坐班车来找我,从不间断。我总是买好晚餐在宿舍等待,每天送她赶最后一班公车从学院区回东城家里。这样早出晚归,Mary很疲倦,来到宿舍,精神一放松,很快就在我怀里睡着了。我不敢睡,怕误了公车回家引发家庭风暴,常常端详着她甜睡的面庞,感觉像做梦一般。

那个年代很规矩,一旦约好结婚前守住最后防线,赌的就是一种信任和意志。终于熬到春暖花开,三月十二日去东城区领了结婚证回家。有了特许证,彼此便不再忌讳。可是师姐早回来了,过了这村,没有那店,已经不再有犯规现场了。因为房子还没有搞定,其他的准备工作也还是进行时,婚礼无法举行。而我们自从领了证,就心怀鬼胎。好不容易熬过几个不眠之夜,到三月十五周末,满心盼望可以厮守独处,可岳父母却决定宴请七姑八姨,喝“订婚”喜酒。Mary 在家里第三辈九个孩子中最年长,终身大事马虎不得。紧忙陪上笑脸,把所有长辈都拜一遍,并出示证书和婚照,让爷爷叔叔婶婶姑姑姑父过目,以示此段姻缘,万事具备,只欠婚礼的东风。

有意思的是,外地人在Mary一家及众亲戚眼中不但不显得土老冒,反而被追捧,觉得都是秀才举人似的,靠的是本事闯进京城的。谈到身边很多小子想追求Mary姐妹,老姑父说的最逗:咱家三朵花,个个都是金枝玉叶,姑爷必得有出息,懂斯文。胡同里面那些土得掉渣的老冒儿(指京城街坊邻居的嘎小子们),哼,门儿也没有!

婚礼

一切工作围绕婚礼进行。Mary 那边,马不停蹄准备“嫁妆”。从大妹单位优惠价定制一套组合家具,正在油漆。妈妈忙着给女儿,用最好的绸缎,最鲜艳的颜色,赶制十多床被子。我劝Mary甭麻烦,有两床棉被够用就行。Mary全然不听,跟妈妈一起忙活,精益求精。我这头,单位同意由我自己请民工打隔断,把原地质学院大教室改成的单身宿舍一分为三,左间新房(我们戏称“爱的小狗窝”),中间公用厨房,右间仍保留为单身宿舍。Mary是遥控总管,我成了监工,督促民工粉刷油漆,以防偷工减料。房虽简陋,在当时算是非常照顾了,我刚留所一年不到,只是个小小的实习研究员。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我打听到研究所黄大姐在宽街有一件小屋空着,离Mary家才隔几条胡同。我提出借住,黄大姐二话不说,成全好事。真是天助良缘,终于,我们在正式婚礼前又有了一处仅仅属于两个人的世外桃源。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无论怎样难舍难分,每日夜半必须骑车送新娘回娘家。因为,世俗上讲,没有婚礼是不能在一起的,绝不能让街坊邻居讲闲话。要想日夜厮守,还得苦熬到五月正式成婚。

如此日夜折腾,体力透支,常常在单位打瞌睡。导师是老板,很宽容,跟同事大姐说:立委这孩子,做事太执著,谈个恋爱也闹得天翻地覆。不如由他的性子来,速战速决,就当给他放个长假,以后让他补回。有这样的老板,也算我的造化了。

五月二号正式结婚,图个双数吉利。人逢喜事精神爽,回看结婚照,我都不敢相信我还曾经有如此光彩的形象,这成了我一辈子最“上相”的留影。可Mary却没有照出水平来,原因之一是她新娘化妆准备过程弄得不好。Mary 觉得婚姻是大事,决定改变形象,跑到发廊把那么漂亮的披肩发给剪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失策。为了新娘化妆,她又特意破天荒去做面摩,修眉毛,引起皮肤过敏。Mary 天生丽质,根本不用修饰,可她的心思我明白,她是想以全新的新娘形象宣示她为人妻的这次人生大转变。

(世俗)婚礼五月二号上午在地质大院新房举行。师姐司仪。我的师兄和其他研究生同学, 同室小Z等朋友前来张罗祝贺。鞭炮相迎,童男童女陪伴,新郎新娘入新房。新人互拜、飞吻,吃喜糖,点喜烟,大家起哄谈罗曼史,也不知怎么应付过去的。中间还插一段诗朗诵。下午乘车回Mary家,前鼓楼苑四合院,大宴亲友,爷爷主厨,老婶帮厨。叔叔婶婶姑姑们,还有堂弟唐妹表妹表弟全部到齐,热闹非凡。有幸请到双方领导到场(我的导师师母和Mary研究所所长),蓬壁生辉。Mary 最要好的几个同学也前来助兴。豆蔻年华的两位表妹,手拿酒杯做话筒状,大唱无伴奏卡拉OK。记得爷爷也唱了一段京剧。其喜洋洋、乐融融的场景,恍如昨日。Mary 姐妹依依不舍,相拥而泣。

当天,我即兴草就一首小诗《五一抒怀》,随手抄写在纸片上。婚宴上,当着来宾,我高声朗诵:

我要为五一歌唱, 
在五一我成为新郎, 
满世界春风荡漾, 
最可爱是我的新娘! 

我要为五一歌唱, 
不为它节日的欢畅, 
也不为丰盛的午餐, 
单只为我亲爱的新娘! 

我要为五一歌唱, 
我把心双手捧上, 
我的新娘请你收下, 
亲爱的,我们的爱情万寿无疆! 

我要为五一歌唱, 
在五一我成为新郎, 
满世界鲜花怒放, 
最漂亮是我的新娘!

Mary 后来告诉我,她的大学同窗参加婚礼后跟她说特别羡慕她,说,你那位真行,大声朗诵“最漂亮是我的新娘”,直白真切,连她旁观也受到感染。Mary 自己特别感到得意和骄傲。

凡事难有十全十美,就在婚礼前一夜,我和Mary大吵了一架,把她气哭了。回想起来,还是时间太短,没有学会理解忍耐。起因是一件小事,我兴冲冲向Mary汇报,说一切安排妥当,我的同事同学帮助布置了新房。明天一早,他们就会迎接我们到新房,举行婚礼仪式。Mary问,嘱咐他们买二踢脚了吗?我说没有,但有鞭炮,再说二踢脚动静太大,不合适,也没意义。Mary火了,要的就是动静和热闹,否则还结什么婚。她要我立马回地院重新布置。我觉得她不可理喻,觉得为这点小事郑重其事回去,会惹同事耻笑。就这样,互不相让,越吵越凶,Mary后来哭着回家,不再见我。就这样新婚前夜,把新娘气跑了。好在婚礼当日,一切过程异乎寻常地顺利。我的同学同事热情洋溢,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无可挑剔,Mary非常满意,也就把二踢脚的事丢在一边了。很久以后,Mary告诉我,那次她真伤透心了,回家路上,恍恍惚惚,看电线杆,看什么什么,都是二踢脚。她这样说,我才真地感到很歉疚,想不到我眼中这样的一个小事,她却如此痴心,早知道为什么不图她高兴呢。婚姻是两人磨合的过程,稍不注意,就会相互伤害,我们在结婚前就开始经历磨合带来的矛盾和痛苦了。

我们在地质大院过小日子坚持了一年左右,终于不胜辛苦,回到“大家”,我便做了上门女婿。岳母对Mary弟妹有令,叫姐夫不如哥哥亲,一律叫哥。对于一个外省的小地方人,来到京城举目无亲。借天作之缘,建立了自己的“小家”,也找到了“大家”的归宿,并成为家中长兄,心内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尤其是岳母,待我跟亲生儿子一样,逢人就夸我好。大女婿有学问,有人品,仁义,忠厚,没的挑。甚至夸我不挑食:“咱大姑爷就是好,给他做什么,都说好吃,吃什么都香。” 我暗下想,妈妈这标准也太低了,不要求女婿洗菜做饭洗碗也罢了,坐吃现成的甩手大爷居然受到表扬,真把我宠坏了。真应了那句俗话:“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

有Mary无微不至的体贴,有妈妈做吃做喝,上班也近多了,骑车半小时可达,我得以全心扑在工作上。很快成了业务骨干,我的事业蒸蒸日上。工作之余也不寂寞,三闺女,三姑爷,已婚的和订婚的,大家在一起打牌吃喝,很有些大家庭的鼎盛气象。妈妈忙上忙下,越忙越开心,嘴也合不拢。Mary 小妹前不久电话聊起来,还是最怀念我们兄弟姐妹在鼓楼苑大家的红火日子。

我们的流浪生涯是从我们出国后开始的,直到如今,天各一方,所幸还有微信相连。远在天涯,我们常常遥祝Mary大家和我的大家各自平安,祝长辈身体健康,安度晚年,兄弟姐妹工作顺利,身心愉快,下一辈无忧无虑,天天向上。

Mary 问我:“我怎么就碰到你呢?” 为什么不早几年在你刚来北京就相遇,也省去了漫漫地搜寻和等待?可是,如果早几年相识,我们还能走到一处么?一切都是在天之谜。没有独守空房的慢慢长夜,没有生活的历练磨难,能够学会忍耐、体谅和包容么?年轻气盛,加上两人的火爆脾气,光有爱情,一定会牵手远行么?谁也不能打这个保票。 我常想,什么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茫茫人海,我们上下求索,不断地呼唤,常常没有回应,形如陌路;有时似乎有了回应,却终于擦肩而过。佛语有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经常想想这些,不管人生再有多少磨难,我们总是充满了对命运之神的感恩和敬畏情怀。

原稿记于2006年12月18日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十八: 世界语大会前后》

北京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

我卷入世界语运动的时候,正值改革初期,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世风淳朴,社会和谐,老百姓心情舒畅。那年头,市社联搞群众性歌咏比赛。世界语协会于是组成了一个赛团,选了一首世界语曲子,认真演练。我的老中青世界语朋友都热情很高,非常起劲。我由于嗓子太差,不愿意滥竽充数,坚持退出,结果领了个打杂的差事,为他们做后勤,兼当拉拉队。我们世界语歌咏队后来还真夺得了奖牌。

   

 

 

 

 

 

1986年北京首次举办的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把中国世界语运动推向了高潮,成为全国世界语者的狂欢节日。我作为世界语“新秀”,有幸参加了从大会预备到终场的全过程。会上与我的师长周流溪老师合影留念。周教授精通世界语,当年曾把《离骚》翻译为世界语推介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精华。

71届世界语大会上,1986

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很微妙。东欧还处在苏东崩溃的前夕,意识形态控制比中国还严。我遇到几个保加利亚和罗马利亚的世界语者,很神秘地告诉我,他们的世界语代表团安插有政工,专事监督他们,必须倍加小心。在亚洲,两伊战争正酣,国家施行铁血控制。我结识了一位优秀的伊朗青年世界语者(忘了姓名了,很是个人物),她很活跃,聪明过人,反应极快,积极牵头组织世界青年世界语者的活动,曾表示希望我作为中国青年世界语者召集人,跟她配合。我问她,你要是遇到敌国伊拉克的世界语者,怎么办啊?她毫不犹豫地说,我会上前招呼握手,跟他/她交朋友,我们世界语运动的宗旨,不就是加深理解,消除仇恨,实行世界和平么。她也告诉我,在她国内必须小心,随时可能被送进监狱。象她这样抛头露面比较西化的人,恐怕早已上了黑名单,是政府盯梢的重点。“不过,我不怕,我有对策”,她很有信心地说。大会以后,我跟这位优秀的世界语者还保持通讯了一些时日。

 

漂亮的伊朗世界语者

说到伊朗世界语者,还遇到一位姑娘,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极为漂亮,可惜世界语只是初级水平,不易沟通。她是由母亲(也很年轻,有人说她们是姐妹)带领来参加盛会的。漂亮姑娘谁不愿意多看一眼,所以在大会组织到长城游览时,我就有意无意跟在她一拨登长城。记得在长城半路,遇到外院一批小伙子下长城,这几个挺帅气的小伙子同时在少女前停下来,惊为天人。他们毫不掩饰地赞叹,天哪,你怎么这么漂亮。(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中国小伙子当面夸姑娘漂亮,但是他们的率真很可爱)。姑娘微笑不语(大概也不会英语),小伙子于是转向她的妈妈:“Your sister is so beautiful”。妈妈说:“Thanks. But she is my daughter.” 言语里透出无限的自豪骄傲,看样子她当年肯定也是个大美人。后来我想,原来,人的爱美之心都是一样的。记得当时,北京电视台摄影记者大会采访,也随我们登上了长城,跟我们一样兴奋,制作了关于世界语的一个文艺片,还配上了很好听的歌曲。(真的是好制作,可惜只播放了一次,不知道有没有有心人存录下来)。

人都说世界语不是任何人的母语,只是部分无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的业余爱好。其实,因为热衷世界语的人往往喜欢国际交往和各处旅游,结果成就了很多婚姻。这样的世界语家庭里面已经出现了一批母语(家庭用语)是世界语的后代。71届世界语大会时候遇到过一批来自欧洲的这样的少年,他们很自豪地告诉我:“Ni estas denaskaj Esperantistoj” (We are Esperantists by birth)。

结识Victor Sadler 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71届世界语大会上,结识了一位国际世界语界大名鼎鼎的人物Victor Sadler 博士,并与他保持了多年的交往,特别是他在BSO从事机器翻译研究期间。后来我去英国留学,他不但给我写了推荐信,还解答了我选择学校的困惑。他告诉我,论名声和学术,应该争取去他的母校剑桥大学;如果想学人工智能,爱丁堡大学最佳;要是想继续从事机器翻译研究,应该去曼彻斯特的UMIST计算语言学中心。我遵循他的建议寄出了申请,剑桥没成,但爱丁堡与UMIST的录取通知如期而至。我还是想学机器翻译,UMIST于是成了我留英之地。

Victor本人是剑桥大学的语言学博士,后来成为计算语言学家,从事机器翻译的研究。他首创了利用自动句法分析过的双语语料库施行机器翻译的统计算法,比后来盛行的同类研究起码早了五年。长期以来,他是国际世界语协会的头面人物之一,当时是国际世界语协会的财务总监。Victor平易近人,有长者风范,约我到他饭店面谈,对我的世界语机器翻译研究极感兴趣。他问我是否就我的研究给大会的科技演讲提交了提纲,我委屈地说,提交了,但是没有音信。他微笑,有点可惜的样子,没有做进一步的解释。后来我得知,国际世界语大会的科技演讲,不仅仅要所选课题对路,更看重研究者的资历,起码是博士,最好是国际知名教授。记得当年的演讲包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教授和Victor Sadler本人。陈原的演讲妙趣横生,不愧为大家。Victor Sadler 讲的是涉及世界语的电脑处理,同属计算语言学专业。

圣马力诺世界语科学院院长、西德控制论专家 Frank 教授是致力于世界语和科技相结合的头面人物。Frank 一家都热衷于世界语活动,在1986年71届世界语大会前,他携夫人和女儿全家来访。来之前,北京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老世界语者欧阳文道跟我联系,安排我为 Frank 全家现场表演我编制的两款世界语软件:一个是我的硕士项目,一个世界语到汉语和英语的自动翻译系统(叫 E-Ch/A);二是我编制的一个英语到世界语的术语自动转写系统(叫 TERMINO)。这是他接待 Frank 教授的一个重头戏。我于是认真准备,在机房等待欧阳先生陪 Frank 全家进来。我的印象是,Frank 教授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他太太雍容华贵,和蔼可亲,两个金发女儿,也亮丽鲜艳。我用世界语招呼客人后,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果然,Frank 教授一家对我的两个系统兴趣浓厚,当场试验了几个句子和一批术语,连连称赞。Frank 当即问我,你能尽快把该系统的概述给我的杂志发表么? Frank 教授回国后,以最快时间在他的控制论杂志作为首篇刊发了我的系统概述,这成为我学术生涯上在科技刊物正式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我也被吸收为圣马力诺世界语科学院成员。不仅如此,Frank 教授随后在他给陈原和欧阳文道诸先生的的长信中,探讨拟议中的中德合作计划,强调要资助立委硕士到他的实验室继续开发这套系统。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成行。

给黄华副委员长做翻译

71届世界语大会前夕,中国科学院世协举办了一个国际世界语科技研讨会,有幸请到了黄华副委员长莅临讲话。世协本来安排外交学院世界语前辈沙地教授做黄华的翻译,可临场前一刻钟,沙教授忽然跟我说:“你年轻,脑子快,还是你上场吧”。天哪,我才刚学世界语不到一年,虽然仗着语言学出身和词典的帮助,阅读写作并无障碍,可是并没有多少机会练习口语翻译啊。沙教授看我犹豫,鼓励说:“你肯定行”。也是初生牛犊,糊涂胆大,这一激就呼啦上场了。往黄华身边一站,差点傻眼了,只见无数闪光灯袭来,眼前明晃晃一片白光。毕竟是外交部长出身,黄副委员长出口成章,抑扬顿挫,表情丰富。每说一段,就停下来等我翻译。我强作镇定,努力想复述,也只能挂一漏万。记得黄先生提到圣马力诺世界语科学院,我一时不敢确定圣马力诺在世界语怎么说,黄先生看我卡在那里,提醒道:“San Marino”。这次翻译实在不怎么样。表面上黄先生的每一段,我都应付了几句,但自己都翻译了些啥,根本没数。下场后,心里懊悔极了。我后来想,世协的主办人肯定更加懊悔,没想到半路杀出来个愣头青,早知沙教授临场换人,他们一定会安排其他世界语高手出场,北京世界语界可是高手如林。黄华啊,岂是等闲人物,绝不该有半点差错。不过,这次赶鸭子上架对我个人的命运却非同小可,它成就了我的婚姻。我的太太就是冲着我曾是传说中的黄华翻译,才欣然同意跟我见面,最终结成良缘的。当然,这是后话了。

第二次国际机器翻译最高级会议

1989年夏天,我和导师刘倬去德国慕尼黑参加第二次国际机器翻译最高级会议。此前,由于Victor的推荐,我跟荷兰BSO(Buro voor Systeemontwikkeling BV)公司的机器翻译研究组一直有联络。他们约我为他们的以世界语作为媒介语的多语机器翻译系统 DLT,编写一部现代汉语依从关系的形式句法。我写的文法概括了几乎所有的中文重要句型,那应该是中文依存关系形式化研究的真正开拓期。这篇汉语形式文法的原始版本有链接可以下载(Li, W. 1989. “A Dependency Syntax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BSO/DLT Research Report, the Netherlands.)我的工作应该是中国做依存关系最早最完整的作品了。他们听说我们要来欧洲,就邀请我和我的导师,还有董振东老师,会后顺道访问他们的实验室一周,做学术交流。这次活动,他们称作 Chinese Week,重点是共同讨论汉语句法里的一些疑难问题。

刘老师和我是演讲的特邀嘉宾,邀请者是慕尼黑机器翻译峰会的召集人,西门子公司的S先生。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一切陌生而新鲜。大会在大酒店的拱圆形讲演大厅举行,气派豪华。刘倬老师是俄语出身,所以派我上台宣讲论文,介绍我们的JFY英汉系统。初生牛犊不怯场,我报告完后,回答了两个问题下场,正赶上中场休息时间。大概东方面孔的报告人很少,慕尼黑电台的记者现场采访了我。

大会把我们拉到一个郊区,参加一个室外的啤酒节狂欢。此前,我几乎不沾酒,可是慕尼黑的生啤酒,口感真好,也不醉人,一下子就迷上了。也很喜欢那个场景,啤酒杯子海大,那助酒的肉食,是烤熟的或整条或半条的猪啊羊啊,别提有多大气。切割肉食的用具,跟当年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大刀似的,你端过盘子去,一刀就是两斤肉下来。微醉微醺之间,总使我联想起梁山好汉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痛快。仲夏之夜,有身着艳丽繁缛的传统民族服装的异族姑娘在身边穿来穿去,笑容可掬。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

BSO的中国周

慕尼黑机器翻译峰会以后,我们乘火车沿莱茵河往阿姆斯特丹,一路风景如画,赏心悦目。河岸高地上屹立着一座座中世纪古城堡,引人遐想。当时,同门同事傅大姐正在阿姆斯特丹进修,与我们在阿姆斯特丹汇合游览。

我们按计划去Utrecht的BSO公司访问一周。DLT 项目研究组十几个人,一半是语言学家,一半是工程师,看得出来,这是个气氛融洽的团队。德国世界语者 Klaus Schubert 博士是系统枢纽“依存关系句法”的设计人,在项目第二阶段继 Witkam 成为项目组长。71届大会后由Sadler博士招进来的美国世界语者 Dan Maxwell 博士,负责东方语言的句法项目的承包、质询和验收,是我的直接领导(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乾坤反转,后来我成为他的领导,这是后话)。Dan一看就是老实人,照顾我们殷勤有加。我看到他早上骑自行车来上班,笑着跟他说:“我在北京上班跟你一样”。

与董振东老师和DLT项目组长Witkam在BSO合影

我在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认识的Victor Sadler 博士是这个研究组的技术骨干。作为高级研究员,他刚刚完成一项研究,利用自动解析过的双语对照的语料库(BKB, or Bilingual Knowledge Base)的统计信息,匹配大小各异的翻译单位(translation unit)进行自动翻译,这一项创新研究比后来流行的同类研究早了5年多。显然,大家都看好这一新的进展,在学术交流中作为重点向我们介绍。整个访问的中心主题,仍然是解答他们关于汉语句法方面一些疑难问题。他们当时正在接洽欧洲和日本的可能的投资人,预备下一步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汉语作为不同语系的重要语言,其可行性研究对于寻找投资意义重大。

期间,Victor以世界语朋友身份,请我到他家吃晚饭。他住在离公司不远的一栋公寓里,太太来开门,先跟丈夫轻吻,然后招呼我进来。太太也是世界语者,忘了哪国人了,总之是个典型的世界语之家,家庭用语是世界语。Victor告诉我,太太实际上会一些英语,但是用英语对她不公平啊。太太很和善,跟我说,他们俩非常平等,她做饭,Victor洗碗。我说,这跟我家的分工一样,我最爱洗碗这种简单劳动。她笑着说,“Victor, vi havas helpanton hodiau (你今天有帮手了)”。饭后Victor洗碗,并没有让我插手,我站在旁边陪他聊天,一边看他倒进大把的洗涤液,满是泡沫把餐具拿出来,用干布擦干。我告诉他们,这跟我的做法不同,我们总是怀疑化学制品有毒,最后必须用清水涮净才好。太太不解地问:“洗涤液如果有毒,厂家怎么能生产呢?” 这倒把我问住了。Victor夫妇和蔼可亲,我感觉在老朋友家一样,饭后一边吃甜点和水果,一边闲聊,尽兴而归。

2006年四月十六日于美国水牛城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骨科导师许竞斌先生从医50周年纪念增刊资料

【立委按】中国骨科的泰斗级许老医生竟斌先生是老爸的骨科导师。许老先生生前,老爸协同其他许老弟子,举办了“许竟斌从医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出了专辑,《皖南医学》增刊。相关资料摘要汇编如下,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专家长者。

 

皖南医学院学报1994年第 13 卷增刊

1973 骨训班师生合影(后两排九大金刚”,中排最右是李名杰)
前排三位老师,左是地区医院袁思忠(班主任),许老居中,其右是弋矶山医院张戡主任

前言

老骥伏枥 白衣楷模
——祝贺我国著名的骨科专家许竞斌教授从医五十周年

为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促进学术交流,加强本区域与全国各地骨科同道的友好交往,中华医学会芜湖分会主持召开了这次学术研讨会。大会针对目前骨科临床中普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创伤与骨折; 内固定与骨不连; 股骨颈骨折; 显微外科; 椎管病变; 颈椎病等,有重点地进行专题研讨并将一些具有临床先进性、实用性的论文选登在本期皖南医学院学报增刊。

在这春风吹绿江南岸,骨科同道聚皖南的美好时光,也正值我国骨科前辈著名骨科专家许竞斌教授从医五十周年。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用精湛的技术诊治很多患者,并解除其痛苦,他为党和人民培养造就一大批临床骨科的技术人才,借此机会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性庆祝活动是颇有意义的。

许竞斌一九一九年生于江西九江。1944年毕业于湖南国立湘雅医学院。1948年任前中央医院骨料、外科主治医师; 1951年任志愿军抗美援朝手术队长: 1953年至今任解放军南京81医院骨科主任。五十年代初期在军区和江苏省首先开展腰椎间盘脱出摘除术,骨与关节结核的病灶清除术; 六十年代采用大量自来水对严重的开放性创口进行压液冲洗,使创口的感染率下降到千分之四。首先于国内文献报告了人工股骨头的置换术,枕骨颈椎融合术。八十年代创制骨不连治疗仪,治疗骨不连患者数百例,目前这种不需要手术治疗骨不连的方法已被全国各地医院广为应用,1986年应邀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骨科中心,新泽西洲电生物研究所讲学,为祖国赢得荣誉。

近年来他通过临床实践,对很多手术器械,内固定材料进行了革新设计,如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加压母子钉,骨外穿钉骨外固定支架,使这类患者能早期下床恢复功能,避免由于长期卧床而出现的各种并发症。
五十年来他从军内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军营到厂矿,在手术台旁,无影灯下,用锐利的手术刀冲向病魔,杀向死神,单腰椎间盘脱出摘除手术就成功地完成了三千多例。他的高尚医德,精湛的技术,无私的幸献,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他教学严谨,诲人不倦,除完成临床的正常带教外,培养出有骨科专业造诣出类拔萃的......

(纪念增刊论文片段节选:)

............
疗效评定: 优 —— 骨折愈合,骨折部位的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晚期并发症; 良 —— 骨折愈合骨折部位的关节功能范围减少在20度以内,无晚期并发症,或虽有晚期并发症,但以补救处理后达到优良标准; 差 —— 骨折愈合,骨折部位的关节功能减少在20度以上,或并发伤造成终身残疾。本组110例多发骨折的治疗结果是优80例(72.7%); 良7例(6.4%); 差11例10(10%); 死亡 12例 (10.9%)。 

体会

1 快速、全面的检查,早日作出准确的诊断及正确的处理是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治疗成功的关键; 而休克抢救的成功率与入院前有无正确的处理及来诊时间成正比。有效的抢救应该从受伤现场开始,伤后数分钟~数小时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组抢救成活者多数系入院前处理较好,或来就诊较早,死亡病例中除5例脑干损伤及3例脾破裂外,其余4例均因就诊晚而延误了抢救时机。如一例伤后低血压未处理,至伤后48小时转来本院时血压已测不到,并呈进行性呼吸困难,于次日死于呼吸窘迫综合症,说明现场急救的重要性,尤其基层医护人员技术素质、转运设备及城镇的应急能力都是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病情往往严重而复杂,诊断、治疗都有其特殊性,在伤情允许时,要准确收集病史,进行重点、全面的检查,特别要注意发现那些足以危及生命的隐蔽伤,不能只靠血压来确定有无休克,要根据伤情、病人的全身情况而考虑。对生命监护记录做必要而快速的化验检查血气分析,及时迅速的输液、输血、给氧,尽快缩短休克期。对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伤要果断处理,不能观察等待。本组有30例是在纠正休克的同时处理骨折,25例伴有一般并发症或开放伤口者在血压基本平稳时施行了手术,40处骨折进行了固定。对10例危及生命的并发伤,当收缩压在8. 0kpa时就做了手术处理,其中7例挽救了生命。

3 迅速 及时的补充血容量,缩短休克期,是抢救性失血性休克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失血过多,低血压时间长,若不及时补充血容量,组织细胞长时间灌注不足,可发展转化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本组就有9例经积极治原发伤,足量输血,特别是输大量新鲜血,既补充了血容量,又补充了大量凝血因子。再适量给予肝素、低分子石旋糖酐,并注意及时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均挽救了生命。

4 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性休克的骨折处理,以避免或减少死亡率为准则,应把骨折的早期处理作为抗休克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长管状骨骨折可做坚强的内固定,对部分开放性骨折,只要条件允许,可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一期手术内固定。这样把复杂变成简单骨折、变开放骨折为闭合骨折、有利于抢救,也有利于关节早期活动及全身财政部的恢复。

 

 

【相关】

《我与127医院

徐光明 - 含英咀华 献给终生仰慕的恩师许竞斌先生

 

【李名杰医学生涯资料汇编(电子版)】

 

 

 

教育园地:李名杰四类手术例案(6例)

【立委按】医学教育园地选择普外临床高难代表性病例,呈现手术记录。1,扩大全胃切除术,2,甲状腺癌仿根治手术,3,十二指肠破裂仿Berne手术,4,肝左外叶切除、肝内取石、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5,急性胰腺炎病灶清除引流术,6,直肠癌根治术。

 

一、芜湖长航医院手术记录 例1

姓名: 姚某某 性别:女 年龄:74 科别:外
床号:34 住院号:19052 手术日期: 95,4,21
手术前诊断: 胃贲门癌食道侵犯
手术后诊断: 胃底贲门、食道癌, 期。
手术名称: 全胃切除+脾切除,食道空肠吻合 (Schlatter's术式)。
手术时间: 开始于9Am,完毕于4Pm  输血量1200ml
手术医师: 李名杰
助手1: 仰宗华  助手2 吴茂旺  手术护士:钱蔚林
麻醉名称: 连续硬脊膜外阻滞   麻醉者: 陈其斌、王益森
手术后标本肉眼检查所见: 原发癌灶位于贲门附近小弯后壁累及贲门食道下端1cm侵犯全层。
送出检查病理标本名称: 全胃、食道远端、脾。

手术经过:

仰卧、胸腹部消毒铺巾,剑脐间纵切口长25cm,咬除剑突。逐层开腹,切口隔离。

腹腔无腹水,肝无占位灶,胰脾与病灶粘连少许,肿块位于胃底后壁小弯处,侵及浆膜层,大小为10x7x5cm,与肝尚有间隙,盆底及腹腔他处未见转移灶。拟行全胃切除,脾切除,双管空肠结肠前与食道作侧端吻合,加空肠输入出袢间Bauwn短路术。

游离胃周,腔动脉根部切断胃左动脉起始部。切除大小网膜、横结肠系膜前层,幽门下3cm断离十二指肠,封闭其残端。从胰包膜下,分离胰胃粘连,切除脾脏。贲门周围肿块外正常组织间隙作锐性断离。切开食道裂孔处腹膜反折,断离左右迷走神经干,钝性分离食道,拖下7cm。至此,全胃已游离。癌灶予包裹搁置牵引。至此,清除了(1) (2) (3) (4) (5) (6) (7) (10)(11) (15) 组淋巴结,根2手术。

空肠近侧20cm处经结肠前上提与食道在贲门上5cm处作侧端吻合,后壁5针浆肌层间断缝合固定,切开空肠对系膜缘3cm,作与食道后壁全层间断缝合,于贲门上4cm处断食道,全胃+脾送出术野,继而作前壁全层缝合一周,食道炎症脆弱,极易撕脱,仔细减张缝合,二层缝合将吻合口套入空肠少许,无泄漏。再将吻合口稍远处空肠缝于食道裂孔附近隔肌上以减张,略加修补食道裂孔以防内疝,未致缩窄。

吻合口下7cm作双袢空肠间Braun短路吻合8cm,并将胃管置入近端空肠,以利术后吸引减压。

彻底冲洗腹腔,仔细检查创野,无出血及渗漏。代胃之肠袢无扭转压迫,蒸馏水浸泡腹腔灭瘤,拭净腹腔后隔下置双套管戳创引出固定。常规依次关腹。 手术经过平顺,失血400ml. 安返病房。

手术结论: 晚期胃底贲门癌累及胃外胰脾及食道远端,食道炎症脆弱,虽作全胃、食道远侧、脾切除,并清除大小网膜,横结肠系膜前叶,清除范围达第二站淋巴结,虽然达到根2手术,但近远期预后仍不乐观。

术者、记录 李名杰

95,4,21

 

注:

1 术后病理 (952343) 报告为贲门小弯侧差分化腺癌,部分为粘液腺癌,病灶10x7cm累及食道贲门、胃底、胃体并穿透全层,小弯处7枚淋巴结,6枚转移癌,大弯5枚淋巴结均无转移癌。脾脏局灶性轻度急性炎。

2 至今半年存活,体质较瘦弱。

 

二、芜湖长航医院手术记录单 例2

姓名:高某某 姓别:女 年龄:47 科别:外
床号:34 住院号:18639 手术日期:94,8,30
手术前诊断: 右侧甲状腺转移癌
手术后诊断: 右侧甲状腺转移性滤泡状腺癌
手术名称: 右侧改良式颈淋巴结清扫术+峡部切除、左甲状腺大部切除术
手术时间: 开始于9Am 完毕于2Pm  输血量400ml
麻醉名称: 颈丛阻滞  麻醉者: 陈其斌
手术医师:李名杰
助手1: 仰宗华  助手2: 史良会  手术护士: 高清洁

手术后标本肉眼检查所见: 切除之肿块剖检为典型肿大之淋巴结。术中淋巴结快速切片病理报告 (市二院病理号944346): 转移性甲状腺癌、滤泡状腺癌,不排除乳头状腺癌可能。送出检查病理标本名称: 右颈浅深淋巴结计9枚,甲状腺。

手术经过:

1 颈丛麻醉下患者仰卧,头颈部过伸偏左。常规皮肤灭菌、铺巾,右侧颈前区作一“入”形切口,始于右乳突下止于胸骨上2cm左延至左胸锁乳突肌外缘,长18cm,另向右延伸切口达右锁骨上凹,切除原手术疤痕,潜行剥离诸皮瓣达右斜方肌外缘,左胸锁乳突肌外缘,上至下颔下缘,下抵胸骨切迹。

2 切开颈阔肌,从颈中线分离两侧颈前肌群并予横断,显露诸肿块及甲状腺。右甲状腺叶未见残留遗迹,右颈总动脉、迷走神经、颈内静脉被肿块推向浅层,9枚可见之大小不等之淋巴结分别位于右颈下三角区,右胸锁乳突肌区、右锁骨上窝及颈前三角区内,其中最大者为直径5cm,小的为1cm左右,质硬,表面光滑,粘连不致密。气管左移,但与肿块不关联,左甲状腺叶略大,无明显结节可扪及。

3 从右胸锁乳突肌中下1/3分处横断该肌,以改善显露,在一串包块的上极浅处先切取一枚淋巴结直径2cm送快速切片,病理报告为甲癌转移灶,滤泡状腺癌,遂行改良式右颈淋巴清扫术,术中共切除肉眼所见有9枚大小淋巴结,仔细保护颈总A、颈内V,迷走神经、右付神经等未受损伤。

4 继续解剖甲状腺,切除其峡部及左甲状腺叶大部,保留其后内侧腺体指头大小。缝合残余甲状腺。

5 冲洗创腔,完善止血,置皮管一根另戳创引出,缝合颈前肌群及断离之右胸锁乳突肌,分层间断缝合创口。

6 术中麻醉满意,解剖清晰,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出血少,无声嘶哑及呛咳发生,安返病房。

7 虽为高分化腺癌,但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再手术,惜根治过晚,远期预后难以乐观。

术者、记录 李名杰
94,8,9

注:

1 术后于 94/9/2 常规切片病理报告 (市二院病检号 944355):
(1) 甲状腺乳头状一滤泡型腺癌。(2) “正常”甲状腺组织内有小灶性转移及 (3) 多数淋巴结转移。

2 术后随访至今已一年余,患者无复发征象,无症状。

 

三、芜湖长航医院手术记录单 例3

姓名: 李某某 性别:男 年龄:29 科别:外
床号: 22 住院号: 18158
手术日期: 93,10,7
手术前诊断: 十二指肠破裂、腹膜炎
手术后诊断: 十二指肠降部腹膜后损伤、腹膜炎
手术名称: 仿Berne术式 (肠修补、胆总管外引流、胃窦切除、胃空肠吻合,十二指肠造瘘术,腹腔引流)
手术时间: 开始于7Pm,完毕于11Pm, 输血量: 400ml
手术医师: 李名杰
助手1: 沈亚平 助手2: 吴茂旺 手术护士:钱蔚林
麻醉名称: 持续硬脊膜外阻滞 麻醉者: 陈其斌

手术经过:

仰卧位,腹部常规消毒铺单,取右经腹直肌纵切口长18cm,皮下止血,披皮巾,依次开腹。

腹腔少量淡绿色液体约100ml。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正常,肝色泽质地正常光滑无结节,脾大略硬约500gm。网膜孔聚积少量胆汁样液体,肝十二指肠韧带区及十二指肠降部到右肾周围后腹膜大片水肿、增厚绿染,作Kocher切口,游离十二指降部,该处腹膜后大片疏松组织坏死,充斥胆汁样液体,清理后查出十二指肠降部右后侧破裂1.5cm粘膜外翻,继续寻找其他腹腔后器官未见损伤。

作尼总管切开减压,探及乳头部,直视下确定损伤部位于乳头前上1.5cm,在胆道探子指引下,修剪破裂肠管,予以仔细修补,双层缝合,网膜复盖,无张力,修补满意,未累及胆总管开口。

胆总管冲洗,证实修补处无泄漏,置T管外引流,修补胆总管加压冲洗无漏。

胃窦切除,十二指球造瘘减压,胃空肠结肠前吻合,顺蠕动吻合口4.5cm。

按此,除胃迷走神经未切断外,均符合Berne术式,使损伤处十二指肠憩室化,以利修补成功。

再次全面清洗腹腔,于文氏孔及盆底各置管引流,连同十二指肠造瘘管、T管分别戳创引出腹外并予固定。

依层关腹,术毕。手术经过平顺,术中无意外出血及副损伤。

手术结论: 十二指肠降部腹膜后损伤、广泛炎症水肿,伤后28小时方手术,病情危重,但修补处作了较彻底的憩室化处理,可望愈合。

 

术者、记录 李名杰
93,10,7

 

注: 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恢复顺利,住院34天康复出院,术后随访二年,正常生活、工作,术后无需就诊。

 

四、芜湖长航医院手术记录单 例4

姓名: 水某某 性别:男 年龄:46 科别:外
床号:10 住院号:16502
手术日期: 91年4月18日 手术前诊断: 肝胆管结石症  手术后诊断: 肝胆管结石症
手术名称: 肝左外叶大部切除+肝胆管取石+残余胆囊切除+肝管空肠盆式内引流术
手术时间: 开始于2Pm,完毕于8.40Pm,输血量1200ml
手术医师: 李名杰
助手1: 仰宗华 助手2:史良会 护士: 高洁清
麻醉名称: 静脉复合插管全麻  麻醉者: 陈其斌

手术后标本肉眼检查所见: 左肝内结石,肝总管、胆总管、残余胆囊结石

送出检查病理标本名称: 左肝外叶

手术经过:

硬脊膜外麻醉无效改行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仰卧位,胸腹部常规碘酊、酒精消毒,铺消毒单三层。择右上腹肋像下弧形切口,始干剑突左旁,终于右11肋尖抵右前腋线,长30cm,切除原手术疤痕,皮下止血,披皮巾,逐层进腹,腹内广泛粘连,分离后,将腹膜切缘缝于皮巾以隔离切口。

沿肝缘钝性、锐性分离粘连,显露胆总管,见其扩张达 2.5cm,扪及多处结石,原手术残余胆囊,直径2.0cm,内含结石。左肝管横部扪及结石。肝色泽正常,质软,无占位病变,无纤维萎缩。胃肠胰脾正常。决定行肝胆管切开取石,肝左外叶部分切除,残余胆囊切除,肝管整形盆式肝肠内引流术。

高位切开总肝管,取石并由此探查胆道,胆总管、肝内 I、Ⅱ级肝管均充斥结石,左肝管尚有狭窄环,其深部结石不易取出,乃就此搁置,转而作左外叶肝切除。

切断肝园韧带、 镰状韧带,左冠状韧带,左右三角韧带,使肝下降松动。于肝二门之左1.5cm处贯穿缝扎一针以预扎肝左静脉。转而阻断肝蒂 (25分钟) 切除左外叶大部,以显露左肝管横部移行部为度,其断面脉管分别钳夹结扎止血,松开肝蒂止血带,开放左肝管横部,取出其内胆色素性结石3克。

切开肝门Glisson氏鞘,沿肝门板向上分离出肝管一级分支,在肝管汇合区取出结石4-5克,并于左肝管断面会师冲洗取净肝内结石。继而切除“小胆囊”,疏通远端胆总管全程,Oddis括约可通过9号探子,缝合修补胆囊管无漏。

将肝总管连同左右一级肝管全部展开,边缝扎边牵引,直视显露肝内诸二级肝管开口,清除其内结石并扩张狭窄,双氧水冲洗。

修整肝管盆缘,盆径4.5cm。

空肠起始下15cm切断,剪裁其肠系腹血管弓,使远断肠管上提至盆缘无张力,与盆口作一层粘膜对粘膜全层缝合,针距3mm,间新缝合一圈,检查、挤压无泄漏,吻合口周边再以桨膜复盖加固,复在吻合口稍远侧肠端与肝床悬吊数针以减张力。上提之肠管由结肠前途径,未致压迫。

复查肝断面,热盐水纱布敷压止血,待无出血渗血后,任其敞开未加复盖,以期术后少量渗液利于腹膜吸收。

输胆肠袢远侧40cm处与空肠近端断面作侧端吻合,内全层间断缝合,外加固缝合,并作同步缝合5cm,使其呈y形,以抗返流。

彻底清除手术野,拭净,检查两吻合口满意,无扭曲及压迫,肝下置双套管,右腹戳创引出腹外,并于固定缝合一针。

常规依层关腹,术毕敷料复盖伤口,术中平顺,麻醉满意,送返病房。

手术结论:

1 肝内胆石已取净,残余胆囊切除,胆总管远端通过9号探子无狭窄。

2 肝左外叶部分切除,消除左肝管结石及狭窄。其断面止血完善。

3 肝总管与左右一级肝管共修整成“盆”,盆径4.5cm,诸二级肝管均已扩张,取石冲洗。

4 肝管肠盆式吻合,口径达4.0cm,抗返流。

5 两吻合口缝合有序,无漏、无张力、无扭曲及压迫。

 

术者、记录 李名杰
1991,4,19

注: 术后B超复查及随访4年无残石及复发。

 

五、芜湖长航医院手术记录单 例5

姓名:汤某某 性名:男 年龄:60 科别:外
床号:38 住院号:15539
手术日期: 89年11月20日
手术前诊断: 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膜炎、胆囊结石症
手术后诊断: 胰腺病灶清除、胰床引流,胆囊切除,胆总管T管外引流,腹腔引流
手术时间: 开始于9Pm,完毕于21,1.30/Am 输血量
400ml
手术医师: 李名杰
助手1:黄宏诚  助手2:史良会 手术护士: 高清洁
麻醉名称: 连续硬脊膜外阻滞  麻醉者: 王益森

手术后标本肉眼所见: 胰腺弥漫性水肿出血、局灶性坏死、腹腔大量血性渗出液、广泛皂化斑、胆囊结石水肿充血。送出检查病理标本名称: 胰腺、网膜、胆囊。

手术经过:

硬脊膜外麻醉有效。取仰卧位,腹部常规碘酊洒精消毒,铺无菌单三层。择右腹直肌纵切口长20cm,上抵剑突,下达脐下3cm,皮下止血,披皮巾,逐层开腹。

腹腔大量血性混浊液体涌出,量约2000ml,吸引之。腹腔广泛水肿充血、出血及遍布皂化斑,大网膜炎性团块状,全胰腺高度水肿伴出血坏死,小网膜腔积液500ml,胆囊充血水肿,其内结石多枚,最大一枚3.5cm及众多不成形胆泥,胆总管及肝内未扪及结石。肝质地色泽正常,脾正常,阑尾正常。

作胰包膜上下缘切开减压引流,清除少量坏死胰灶,再行Kocher切开松动胰头。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其内径
0.8cm,未见结石及蛔虫等,下端可通过8号探子,置T管外引流。团块网膜部分切除,敞开小网腹腔,以利引流。

反复彻底冲洗腹腔、拭净。盆底Douglas窝双套管、胰床后下及网膜孔各置单管引流,连同T管分别戳创引出腹外并予以固定。

术中血压波动较大,麻醉深浅不定,手术进行颇为艰难,但无意外损伤、出血,术中补液3000ml、全血400ml,5% S.B. 500ml。

清点纱布器械无误,按层关腹,术毕安返病房。

手术结论:

1 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性重,死亡率高,预后莫测。

2 手术已充分松动胰床、减压引流,胆总管减压引流,对抑转病情有利; 然胰腺有继续坏死可能。

3 胆囊已切除,消除了并存胆囊病灶。

术者、记录 李名杰
1989,11,21

注: 术后14天并发应激性溃疡大出血、休克,抢救脱险,未作二次手术。痊愈出院。随访6年,无复发。

 

六、芜湖长航医院手术记录单 例6

姓名: 某某某 性别:女 年龄:44 科别:外
床号: 38  住院号: 13533 
手术日期: 1987,4,2
手术前诊断: 直肠腺癌
手术后诊断: 直肠腺癌DukesB1期
手术名称: 直肠前切除术 (Dixon术式)
手术时间: 开始于 9Am   完毕于 1.30Pm  输血量 800ml
手术医师: 李名杰
助手1:  蔡亚伦  助手2: 沈亚平  手术护士: 高洁清
麻醉名称: 持续硬脊膜外阻滞   麻醉者: 陈其斌

手术后标本肉眼检查所见: 菜花样癌块6cm,侵犯肠管一圈,累及肠壁全层。

送出检查病理标本名称: 直肠癌肿连同其上25cm、其下5cm肠管,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

手术经过:

仰卧,头向低15,臀部抬高体位。会阴消毒,预置导尿管开放于床边挂并内。

腹部常规消毒,铺单三层,择经左腹直肌纵切口长25cm,脐上二指至耻骨上缘,皮下止血,披皮巾,逐层开腹。切口全层予以隔离。

无腹水,腹膜无结节,肝正常,无转移灶,胃胰脾无异,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及主动脉旁无肿大之淋巴结,全结肠无病变,腹内无粘连,小肠系膜多发黄豆大淋巴结。腹膜反折上1cm直乙交界处肿块6cm侵及该段肠管一圈及全层,但未梗阻,结肠空虚。

决定作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式。阻断癌肿上、下肠腔,病灶部肠内注入 5-Fu 500mg。作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活切。结扎切断左结肠动脉降支,保留其与升支边缘动脉网,病灶上10cm结肠血动良好。

左侧腹膜后解剖,直视左输尿管全程,离断乙状肠系膜,远离病灶外3cm切开腹膜反折,游离达肿块下7cm直肠。

盆腔内生殖器无病复,子宫略大 (经后期),附件(一),与癌肿无关联,术终时应求顺予扎管绝育 (各缝扎一针)。

切除病灶上25cm及下5cm之乙直肠,消毒后作对端吻合,两层间断缝合,无泄漏,血运良好,无张力。

分别以蒸馏水、0.1%新吉尔灭、5-Fu 500mg 及生理盐水浸泡、清洗腹、盆腔、仔细止血。

修复后腹膜及重建盆底、将吻合口置于腹膜外,其附近置双套管负压引流戳创引出。腹腔Douglas后窝烟卷引流。

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分层关腹,术中失血少,经过平顺,术毕,安返房。

手术结论: 直肠上端腺癌,分化较好,虽已犯及肠管一周及全层,病期较长,但未查及肠外转移,作标准 Dixon 根治术,预后可能较好。

吻合处无张,血运好,缝合满意,并发漏可能较小。术中已按无菌,无瘤原则处理,医源性种植播散可能极少。术后宜辅以化疗,以增强疗效。

术者、记录李名杰

87,4,2

注: 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住院26天,康复出院。
随访8年无复发,无症状,生活质量为常人。直肠指检: 吻合处粘膜柔软,肠腔宽畅。

 

 

 

【李名杰医学生涯资料汇编(电子版)】

 

 

 

李名杰: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的手术治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第6卷增刊1997年12月
Vol. 6 Suppl Dec 1997,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

摘要 本文手术治疗的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76例,分别为消化性溃疡穿孔60例,胃癌等穿礼10例,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6例。作胃切除 37 例,穿孔修补 39 例。从临床效果看,以胃切除为优,而穿孔修补则有术后并发出血、再穿孔等。本组死亡5例。讨论指出:力争作胃切除,兼收急救和根治疾病之效,即使是恶性疾病的姑息性胃切除亦可减轻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穿孔修补只是不得已而施之,但可抢救生命,然其弊端甚多;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修补后强调应作Berne式憩室化处理。


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 胃切除术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随着现代治疗药物的进展,内科疗效大有提高,需要外科手术的较早前有明显下降 [1],也因此,以致一部分顽固溃疡或隐性溃疡迟至急性穿孔方迫使患者就诊于外科; 晚近内窥镜的发展和普及, 胃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仍有不少中晚期病人贻误至穿孔首诊; 加之交通事故的上升,胃十二指肠创伤性穿孔也屡有所见,如何恰当地处理这类患者,便成为一个颇具临床意义的课题。作者近20年来手术治疗上述三类急性穿孔76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69例,女7例。年龄14~73岁,平均42岁。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2例, 平均年龄35岁; 胃溃疡穿孔28例,平均年龄54岁; 胃癌穿孔9例,平均58岁; 胃恶性淋巴瘤1例, 73岁; 十二指肠外伤破裂6例,平均34岁。全组病例合并出血7例、休克15例; 外伤穿孔6例中伴有其他内脏伤 3例。伴存病中: 高血压 12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6例、肺结核4例。穿孔12小时内手术的18例中, 行胃切除手术13 例、穿孔修补5例,穿孔13~24 小时手术的30 例中,行胃切除12例、穿孔修补18例,穿孔24 小时以上手术的28例 (含创伤6例) 中,行胃切 除 12例。

2 结果

胃切除:37例,均为 Billroth - I 式,无近期死亡者。恶性疾病胃切除10例中,姑息性切除7例,生存期6~14个月; 根治性切除3例,生存2-5年,其中1例73岁胃恶性淋巴瘤急性穿孔作根治性胃切除术后随访5年仍健在,且无复发症状。消化性溃疡穿孔作胃切除者23例,只1例胰源性溃疡历经3次手术直至全胃切除方愈外,全部获得治愈,随访8~10年,除2例有碱性返流性胃炎而症状轻微外,基本健康。十二指肠外伤修补后附加胃窦切除与胃肠转流等Berne [2] 术式者4例均恢复顺利。

穿孔修补: 39例中2例于术后4天再穿孔或漏而死亡,另2例于术后2、5天并发出血,死亡1例; 十二指肠外伤单纯修补2例,均死亡。34例生存者中,术后2年、5年溃疡活动再穿孔各1例,以及因有症状再作胃切除7例。

3 讨论

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无论其原本的病因病理及病程如何,共同面临的紧迫问题是空腔脏器内容物外溢所致急性腹膜炎及其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而急需处理。

3.1 对非手术疗法的评价

对那些穿孔小很快被粘堵、症状和体征轻微、全身扰乱不著、或加之年迈、伴存病等高危因素存在,可考虑非手术治疗,然而多数外科医师很难承担此风险: (1)有一种被动、消极的负面心理,并需严谨连续观察和监测,中转手术的尺度较难把握,而且可能为延迟手术而付出代价; (2)定性定位定量诊断难以明确,一般认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有自行闭合的可能性,若为胃溃疡穿孔则保守治疗效果差;(3)胃癌穿孔则需手术进一步处理;(4)原本疾病待急性期后还得系统的检查和治疗,其中至少有半数以上最终需手术,而且再穿孔率为8.5%;(5)遗有腹腔脓肿、粘连等。基于此,多数外科医师倾向于手术治疗。

当然,这得要承担围手术期的麻醉、手术创伤、血液动力学变化等风险。然而,开腹后可以较为准确的了解病变性质、病理程度、腹内感染状况及穿孔部位、大小,因而术式选择针对性较强,较为主动。加之,当今手术技术的进步,监护措施的臻善,抗生素的进展,手术效果颇令人鼓舞。

3.2 胃大部分切除或根治性胃切除术

只要条件允许,此举应列为首选,对溃疡病穿孔的疗效优良率达90%-95%,手术死亡率在1%以下,可达标本兼治。对胃癌穿孔也可作适当处理。十二指肠创伤修补后憩室化也要求胃肠改道而切胃。本组施行胃切除术37例,除胃癌已届晚期无法根治切除远期效果较差外,均获近远期良好效果。手术距穿孔时间不应作为选择术式的单一依据,而要视病灶部位水肿炎及腹腔感染等情况来选择,切胃时切除了病灶,可在健康的组织上进行吻合。本组4例48小时后作此手术,术后恢复顺利。

当然, 缝合技术及围手术期的综合处理亦为重要因素。

3.3 穿孔修补

自1892年 Von Heusner 和1896年Bennett首创本术式100年以来 [3],到目前为止,在抢救生命方面, 仍具临床价值。它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安全等特点, 对高危病人,是不可废除的术式之一。然而该术式存在不少问题,除术后近期出血、漏之外,而且其中50%~70%病人最终还需再次手术切胃或症状复发需要治疗,Illing-worth [3] 报告缝合穿孔后症状复发者:一年内有40%、5年70%。史煌 [4] 报告141例远期随访结果,随访中发生出血者占20%、幽门狭窄9.2%,再穿孔4.7%。本组5例死亡均为该术式。且胃癌穿孔修补仅暂得到救治,本质上并未抑转其病程,多于术后一年左右死于癌症。作者认为本术式应严格限制在以下情况: ① 重症腹膜炎伴休克; ② 穿孔水肿范围广泛, 预计会妨碍切胃后吻合口愈合; ③ 癌肿失去姑息切除时机; ④ 伴存其他严重疾患或年迈体弱,任何扩大手术创伤都会增高死亡率。

该术式技术上需注意三点: ① 不得内翻缝合过多, 尤其在幽门及十二指肠,以防医源性狭窄; ② 有效修补以防再漏, 第一层松松靠拢,第二层浆肌层遮贴, 再辅以带血供之网膜覆盖; ③ 十二指肠创伤性破裂,若修补困难,可用附近脏器如胃、肠、胆囊等或以带血供之补片粘贴缝合封闭,但必须另加彻底转流憩室化 [5]。

 

参考文献

[1] 沈洪薰,消化性溃疡外科现状与进展:交通医学1991, 5(1): 26~

[2] Berne CT. Duodenal diverticularization for duodenal and pancreatic injury.  Am J Surg. 1974, 127:503~

[3] Rondney Maingot,腹部外科手术学。上海: 科技出版社,1965,244-247.

[4] 史煌. 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中华外科杂志,1964, 12:646.

[5] 江凯, 潘幼兰,李名杰.  闭合性十二指肠腹膜后损伤诊治分析。芜湖医药,1997,3(2): 9~

作者单位: 241000安徽省芜湖长航医院外科
(收稿:1995-06-05 修回:1997-10-21)

               原载“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1997;6:22-23

 

【李名杰从医67年论文专辑(电子版)】

 

汉阳一江水 立委  汇编

 

 

李名杰:医学论文集影印版 
按:老爸李名杰行医一甲子余,特汇编专辑作为纪念。论文发表,是医疗实践的心得和理论升华,其成绩被业界认可,并且具备一定的传承价值,文风严谨,格式规范。除主场外科、骨科、妇产科外,亦涉及中西医结合,挖掘祖国医学遗产,抛砖引玉。附录中出具典型病例《手术记录》,详述其手术程序及术中的应变措施,使术式规范并且具有一定的个性化。 《教育园地》摘取了具有经典意义的临床课题及其实践经验,以及笔者汇编的医学培训教材,为后学者开辟入门之路,是学院教科书难以囊括的补充!

 

目     录

李名杰:医学论文集:目录 

永不知倦的老爸(代序)

医学论文集:代序影印版 

壹  论文篇

外科

一、肝左外叶规则性切除治疗肝内结石

李名杰:外科论文1 影印版 

二、PEUTZ氏症候群

李名杰:外科论文2 影印版 

三、肝外伤救治中的几个问题

李名杰:外科论文3 影印版 

四、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的手术治疗

李名杰:外科论文4 影印版 

五、闭合性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诊治体会

李名杰:外科论文5-7 影印版 

六、

七、

八、

李名杰:外科论文8 影印版 

九、胆道手术中几个特殊问题的诊治体会

李名杰:外科论文9-13 影印版  

十、闭合性十二指肠腹膜后损伤诊治分析

十一、胃恶性淋巴瘤亚急性穿孔腹膜炎误诊一例

十二、成人腹膜后畸胎瘤感染并发慢性脓瘘1例

十三、胃内打火机异物一例

十四、先天性脐膨出一期修补成功一例

李名杰:外科论文14 影印版  

十五、以缝线为核心的总胆管复发结石6例报告

李名杰:外科论文15-16 影印版 

十六、膀胱内塑料管异物一例

十七、腹部创伤

李名杰:外科论文17  影印版 

十八、腹壁皮下异位胰腺一例报告

李名杰:外科论文18-19 影印版 

十九、全胰切除的临床经验

二十、包皮环切术的几点改进

李名杰:外科论文20-21 影印版 

二十一、 一种全新微创包皮环切术的临床观察

骨科

一、脊椎结核的一次手术治疗

李名杰:骨科论文1 影印版 

二、椎弓结核并发截瘫手术一例报告
三、外科截瘫14例手术分析
四、软脊膜下脂肪瘤并发高位截瘫
五、
六、足内翻扭伤致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30例
七、在基层公社卫生院开展椎间盘摘除手术的体会

外一篇:骨科导师许竞斌先生从医50周年纪念增刊资料

妇产科

一、宫内妊娠流产合并输卵管妊娠破裂一例报告
二、利凡诺 (Rivanol) 羊膜腔注射引产术

外二篇:
潘耀桂、李名杰:腹膜外剖腹产术
潘耀桂:阴道内滴虫和霉菌感染的防治

 

外三篇:
李扬缜 蔡圣朝:桑榆虽晚,终存报国之情 –周楣声对针灸事业的贡献
李杨镇:从马王堆古墓出土医学著作看预防医学的科学造诣
李杨缜:灸药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体会

贰 教育篇

一、手术例案

四级手术例案(6例)

二、学术主持

《胆道疾病及大网膜在外科临床的应用》学习班

三、汇编教材

一、现代外科输血新概念
二、肝外胆管损伤
三、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
四、脾切除指征及脾切除术后对机体的影响
五、胰头癌和壶腹部癌的治疗要点
六、贲门癌的治疗要点
七、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复发性溃疡的治疗
八、结肠癌根治术治疗要点

四、讲座手稿

医学讲稿提要(5则)

叁  医学生涯回顾

一、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二、
三、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四、《朝华午拾:爸爸的行医生涯》

老爸的故事(代后记)

后记 老爸,一生行医,妙手仁心。拯救无数生命,解除患者伤痛,受益者众,为之称颂和感恩!本书记录了他风釆的人生,虽挂一漏万,还是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从医经验和理论总结,是为不朽的丰碑!更可贵的是医徳医风,以及追求无限,孜孜不倦的精神。如今,老爸年近九十,仍然勤耕细作,尽职尽责,从不言止,为我们树立了不可超越的人生榜样。敬祝老爸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李名杰医学论文集影印版

【李名杰从医67年论文专辑】(电子版)

【李名杰从医67年论文专辑(英语电子版)】

【李名杰医学教育园地】

 

李名杰医学讲稿提要(5则)
李名杰医学讲稿提要(5则)(科学网)

李名杰四类手术例案(6例)
教育园地:李名杰四类手术例案(6例)(科学网)

李名杰主持:《胆道疾病及大网膜在外科临床的应用》学习班
李名杰主持:《胆道疾病及大网膜在外科临床的应用》学习班 (科学网)

 

【李名杰医学生涯资料汇编(电子版)】

 

 

 

 

教育园地:李名杰医学讲稿提要(5则)

【立委按】老爸的医学生涯电子版另开辟【教育园地】专栏,整理刊载老爸医学生涯中所做的医学讲座、代表性手术记录以及对后生传帮带方面的资料。相信这些资料对于同行和后学自有其参考价值。在老爸一路向上的医学生涯中,职称上最高的一级当然是主任医师的评定。材料中,五例四类手术例案是九四年申报主任医师的必备附件之一。当然,申报成功还要加上省级至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五篇以上、专业英文笔试合格、医学教学能力(例如下面的医学讲座)及临床领导经验等综合考核评价。

1、阻黄的有关临床问题 (讲稿提要)

1 黄疸 —— 症候群。肝前 (溶血性)、肝细胞性、肝后性 (梗阻性)。混合型

2 阻黄 —— 肝内毛细胆管 – 小胆管 – 肝胆管 – 肝总管 – 胆总管 … 梗阻。

3 内科黄疸 —— 外科黄疽: 肝内、外梗阻。(15%-20%难以鉴别)

4 阻黄的诊断程序和方法: 临床、化验、X线、B-US、CT、MRI、PTC、ERCP、核素 (同位素碘131、得99) 显象、选择性动脉造影 … 肝活检、剖腹探查…

5 诊断三要素 —— 梗黄与否 – 梗阻部位、程度 – 梗阻原因。

6 外科黄疸的特点:

(1) 胆绞痛 (Charcot三联征、Ranold五联征); 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常提示癌症。
(2) 查体: 右上腹或全腹呈腹膜刺激征、肿大的胆囊。
(3) 化验: 胆红素+85.5umol/L 且直接/总胆红素 >35%或“胆酶分离”、 AKP↑、尿胆红素 +、尿胆原 -。
(4) 常见原因: 胆石症、胆道寄生虫、胆管狭窄、癌、炎症及胰癌、炎、肝门转移癌、Mirizzi Snydrome
(5) 需除外内科黄疸 —— 如: 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妊娠特发性黄疸、硬化性胆管炎 ……

7 外科黄疸的治疗: 力争早期手术。

8 关于术前减黄问题 (尤其恶性梗黄 —— 肝肾、凝血机能、胃粘膜损害及免疫功能低下等,血胆红素在170umol/L)。方法: (1) 外引流技术 —— PTCD、U管、胆囊造口、胆总管造口术。(2) 内引流技术 —— 胆肠内引流。

9 手术

9.1 取石术+外、内引流术 (T管引流、盆式胆肠内引流、Roux-Y、
病肝切除…)

9.2 胰癌切除: Whipple、Child手术

2、胃大部分切除的并发症 (讲稿摘要)

1  近期并发症

1.1 术中损伤: 胆总管、胰腺、结肠中动脉。

1.2 术后胃出血

1.2.1 近期 —— 止血不彻底、溃疡旷置。

1.2.2 术后7~10天 (继发性出血) —— 多可自止。

1.3 十二指肠残端漏 (Billroth-Ⅱ式):  (1) 缝合不佳,(2) 空肠输入袢梗阻,(3) 局部血供不良。

1.4 吻合口排空障碍 3-4%

1.4.1 全吻合口。

1.4.2  输出袢。

1.5 输入袢综合征 (B-Ⅱ式)

1.5.1 慢性单纯性部分梗阻 (技术因素) —— Braun式吻合、Roux-Y 式吻合(30-40Cm)。

1.5.2 急性绞窄性完全性梗阻 (剔除胰腺炎) 原因: (1) 输入、出交叉 (压力过高—— 坏死穿孔),(2) 输入袢过长 —— 内疝,治疗: 急症手术。

1.6 输出袢梗阻 (钡餐检查) 手术探查。原因: 结肠后 —— 系膜孔缩窄、结肠前 —— 内疝。

1.7 术后急性胰腺炎1% (腹液淀粉酶 —— 诊断)。原因: 创伤、Oddi 括约肌痉挛、输入袢梗阻、术后抑蛋白酶分泌减少。治疗: 手术引流。

2  远期并发症

2.1 “倾倒”综合征   原因和机理: ① 小肠内高压 —— 肠管膨胀 —— 5-羟色胺等肠道激素 —— 蠕动增快和血管扩张 —— 血容量降低,K↑ —— &重力牵拉残胃 —— 刺激内脏神经 —— 上腹和心血管症状。治疗: 手术避免残胃过小、吻合口过大,饮食、体位调节,药物: 抗组织胺或抗乙酰胆碱、抗痉挛和镇静剂或抗5-羟色胺等药物,手术: 旨在减少食物直接进入空肠的速度 (缩小吻合口、改B-11为B-I式、胃十二指肠空肠间置。

2.2 低血糖综合征:机理食物 —— 快速 —— 小肠 —— 血糖↓ —— 胰岛素↓ —— 血糖↓ 治疗: 稍进食物。

2.3 碱性返流性胃炎   机理: 胃肠PH差异致使。改手术为Roux-Y或加 Braun,目在减少肠液向胃返流。

2.4 食物团肠梗阻    幽门失功能 —— 粗纤维、粘稠 —— 小肠单纯梗阻。

2.5 贫血

2.5.1 缺铁性 —— 胃内低酸致使,补铁。
2.5.2 巨细胞性 —— 内因子缺乏,V-B12、叶酸、肝制剂。

2.6 营养不良 一般还正常。

2.7吻合口溃疡 手术失败 (胃切除不足,Zollinger-Elison syndrome)。

1999-5-8芜湖长航医院

3、大肠癌

1 结、直肠解剖:

结肠长度150Cm,可分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长约12.5Cm, 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 (肛管 3-4Cm),其腹膜反折部距肛缘7.5Cm。

2 结、直肠解剖、生理特点: (1) 血供为终末动脉较小肠差,(2) 肠壁薄,(3) 肠内细菌多,感染性高,(4) 吸收水份使粪成形。

3 结、直肠癌一旦明确诊断后应尽早地施行手术治疗,当然,还应考虑综合性治疗。

结、直肠癌虽已有肝转移,但如原发癌及系膜淋巴结转移癌尚可完全切除,而肝内触及的转移灶为单个, 且其所在部位做局部切除困难不大时,也可以切除原发癌的同时,将肝内转移灶切除,部分病人可因此而获得较长时间的缓解,少数病人尚可有5年或更长的生存期。

直、乙交界处癌占全部大肠癌的60%。

4 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操作技术原则: 为了尽可能防止术中癌细胞的血行播散和局部种植,对癌肿的操作要轻,避免挤压; 游离癌肿前,先阻断癌细胞肠腔内种植和血行转移的途径。

5 手术前的肠道准备:

结肠的术前准备 (肠道) 是减轻术中污染,预防术后腹腔和切口感染,以及保证吻合口良好愈合的重要措施。肠道准备的目的是使结肠内粪便排空,无胀气,肠道细菌数量随之减少。

肠道准备方法:
主要是通过调节饮食,服用泻剂及清洁肠道,达到手术时结肠“清洁”的目的。

(1) 术前三天进全流质,同时口服番泻叶30克冲服,三次/日,每天补液1500-2000ml。或术前1天服硫酸镁 25 克,二次/日。

(2) 术前三天口服灭滴灵 0.5,四次/日,加氟哌酸 0.2,四次/日。

(3) 术前一天晚上清洁灌肠 (肥皂水),次日晨再行清水灌肠。

6 结肠手术分右半结肠切除、横结肠切除、左半结肠切除、乙状结肠切除; 直肠切除分为直肠前切除 (Dixon术式)、拉出切除 (Bacon术式)、腹会阴联合切除 (Miles术式)、经骶后入路 (Klarsks术式) 等…….

7 手术步聚:

(1) 在距癌肿缘远近侧各10cm处,将肠管包括边缘血管在内,以布带扎紧以阻断肠

(2) 在系膜根部显露准备切断的动静脉,分别结扎,切断,自此开始逐步切断系膜至拟切断的肠管部。(切断前可指压试行,以视保留肠管血运)

(3) 游离包括癌肿在内的肠段,予以切除。

(4) 肠吻合完毕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手术区,以期能破坏脱落的癌细胞。

8 术后并发症:

(1) 若病程长,有不全梗阻症状,肠道准备工作可能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术中一旦腹腔受到污染后,会引起腹腔感染。

(2) 由于肠壁水肿,又有不同程度肠管扩张,结、直肠切除后,吻合易发生吻合口瘘或因吻合口张力大引起吻合口狭窄。

(3) 结、直肠切除,腹腔搔扰性大,易引起腹腔肠管的粘连。

(4) 术中易出血或引起其他脏器的误伤如输尿管、十二指肠、胰腺、下腔静脉等。

(5) 腹部切口大,易发生切口感染。

9 术后处理:

(1) 术后48小时内注意血压、脉搏、呼吸。

(2) 注意腹腔内出血和伤口出血。

(3) 术后保留导尿48小时后拔除。

(4) 每天注意液体、营养和电解质的补充。

(5) 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

April 8, 2005 李名杰于长航医院

4、脐部疾病 (讲稿提要)

1 脐部胚胎学 —— 体蒂: 脐动脉-脐外侧韧带(2); 脐静脉-脐中间韧带(1); 卵黄管; 脐尿管。

2卵黄管畸形

2.1 卵黄管完全未闭 —— 卵黄管瘘 (脐肠瘘)。

2.2 卵黄管部分未闭

2.2.1 脐部 —— 脐窦

2.2.2 中间部 —— 卵黄管囊肿

2.2.3 肠部 —— 麦克耳憩室 (Meckel diverticulum)

2.3 脐部粘膜残余 —— 脐茸 (脐息肉)

2.4 卵黄管及其血管纤维化索带残留 —— 脐肠索带

3脐尿管畸形

3.1 脐尿管瘘 —— 未闭

3.2 部分未闭

3.2.1 脐部 —— 脐尿管窦

3.2.2 中间部 —— 脐尿管囊肿

3.2.3 膀胱部 —— 膀胱憩室

4 血管畸形 —— 永存的卵黄管、脐尿管及脐部的血管

5 脐本身疾患 —— 脐疝、脐膨出、感染、子宫内膜异位症、上皮赘生物等

5、先天性胆道畸形 (讲稿提要)

1 先天性胆道闭锁(分6型) —— 胆肠内引流(上海新华医院 50 例+44例仅探查 … (略)

2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2.1 病因:

2.1.1 胆总管末端管壁内自律神经发育不正常(类似先天性巨结肠之病因)

2.1.2 胆总管本身发育障碍 —— 管壁薄弱(类似先天性原发性肾盂积水之病因 )

2.1.3 病毒感染 —— 阻塞/管壁薄弱 —— 扩张 —— 囊肿

2.2 病理:

2.2.1 肝外型 (多数) —— 胆总管囊性扩张、憩室

2.2.2 肝内型 (Caroli氏囊肿)

2.2.3 混合型 (少见)

2.3 症状:三大症状(一般三岁出现,但往往就诊较迟): 腹痛 60%、肿块90%,黄疸 70%、发热30%、粪便灰白、胆色素尿、套肿穿孔腹膜炎及肝功异常。

2.4 诊断: A 间歌性出现三大症状,B 超声诊断, C 腹部 X 平片或钡餐检查胆道造影。D囊肿穿刺。

2.5 治疗:

2.5.1 囊肿切除 —— Roux-Y胆肠吻合 (难度大、死亡率高)。

2.5.2 囊肿 – 十二指肠吻合 (难度小、效果好): 低位、口大 (6Cm)、粘膜对准缝合。

2.5.3 囊肿 – 空肠Roux-Y式吻合术。

2.5.4 囊肿外引流 (急诊过渡)。

2.5.5 肝内囊肿处理: 肝叶切除

3 先天性胆囊畸形

3.1 数目异常

3.1.1 胆囊缺如 – 0.07%  —— 易患胆管结石。

3.1.2 双胆囊 – 0.025% 副胆囊更易患结石症、炎症。

3.2 位置异常

3.2.1 肝内胆囊 – 小儿比例高10%,日后逐渐外移。

3.2.2 左肝叶下胆囊

3.2.3 右肝后胆囊

4.3 形态异常

4.3.1 双房胆囊 – 胆囊内纵隔膜。

4.3.2 双叶性胆囊 – 底部分离。

4.3.3 腿囊憩室

4.3.4 葫芦状胆囊

5 附着异常 —— 游离胆囊。

6 组织结构异常—异位组织:胰腺、胃粘膜。

 

【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胆道疾病及大网膜在外科临床的应用》学习班

这是老爸当年以市外科学会委员身份 ,主持的学术研讨会。

安徽省1999年省级继续医学教育外科项目
《胆道疾病及大网膜在外科临床的应用》学习班日程安排

时间 专题讲座 主讲人 主持人
10月29上午

领导讲话
1.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纤维胆道镜在胆道疾病中的应用
2.手术或创伤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房淑彬主任医师

曾小兵副主任医师

陶忠

李涛

李名杰

10月29下午

3. 胆囊隆起性病变
4.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有关问题
5.胆道系统疾病的超声鉴别诊断与进展

陶忠主任医师

李涛教授

李国杰主任医师

张凤林

房淑彬

崔可宜

10月30上午 6.肝外胆管损伤
7.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
8.肝外胆道梗阻性病变的CT诊断

 周洸教授
何国璋主任医师汪健文副主任医师

任国良刘中金姚有涛

10月30下午 9.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10.几种常用的胆肠内引流术式评价及效果分析
11.十二指肠镜的临床应用
任国良主任医师
刘中金教授
孙礼侠主治医师
王金生
戴发祥
梁明
10月31下午

12.大网膜在临床外科的应用
13.带蒂大网膜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14.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考试、发继教证书

王金生教授

陈弋生主任医师

梁明副主任医师

周洸

何国璋

讲座学习时间 上午: 8:00-11:30 下午: 2:00-5:30

 

芜湖市医学会外科学会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名杰: 先天性胆道畸形 (讲稿提要)

1 先天性胆道闭锁(分6型) —— 胆肠内引流(上海新华医院 50 例+44例仅探查 ... (略)

2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2.1 病因:

2.1.1 胆总管末端管壁内自律神经发育不正常(类似先天性巨结肠之病因)

2.1.2 胆总管本身发育障碍 —— 管壁薄弱(类似先天性原发性肾盂积水之病因 )

2.1.3 病毒感染 —— 阻塞/管壁薄弱 —— 扩张 —— 囊肿

2.2 病理:

2.2.1 肝外型 (多数) —— 胆总管囊性扩张、憩室

2.2.2 肝内型 (Caroli氏囊肿)

2.2.3 混合型 (少见)

2.3 症状:三大症状(一般三岁出现,但往往就诊较迟): 腹痛 60%、肿块90%,黄疸 70%、发热30%、粪便灰白、胆色素尿、套肿穿孔腹膜炎及肝功异常。

2.4 诊断: A 间歌性出现三大症状,B 超声诊断, C 腹部 X 平片或钡餐检查胆道造影。D囊肿穿刺。

2.5 治疗:

2.5.1 囊肿切除 —— Roux-Y胆肠吻合 (难度大、死亡率高)。

2.5.2 囊肿 - 十二指肠吻合 (难度小、效果好): 低位、口大 (6Cm)、粘膜对准缝合。

2.5.3 囊肿 - 空肠Roux-Y式吻合术。

2.5.4 囊肿外引流 (急诊过渡)。

2.5.5 肝内囊肿处理: 肝叶切除

3 先天性胆囊畸形

3.1 数目异常

3.1.1 胆囊缺如 - 0.07%  —— 易患胆管结石。

3.1.2 双胆囊 - 0.025% 副胆囊更易患结石症、炎症。

3.2 位置异常

3.2.1 肝内胆囊 - 小儿比例高10%,日后逐渐外移。

3.2.2 左肝叶下胆囊

3.2.3 右肝后胆囊

4.3 形态异常

4.3.1 双房胆囊 - 胆囊内纵隔膜。

4.3.2 双叶性胆囊 - 底部分离。

4.3.3 腿囊憩室

4.3.4 葫芦状胆囊

5 附着异常 —— 游离胆囊。

6 组织结构异常—异位组织:胰腺、胃粘膜。

 

【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名杰: 阻黄的有关临床问题 (讲稿提要)

1 黄痘 —— 症候群。肝前 (溶血性)、肝细胞性、肝后性 (梗阻性)。混合型

2 阻黄 —— 肝内毛细胆管 - 小胆管 - 肝胆管 - 肝总管 - 胆总管 ... 梗阻。

3 内科黄疸 —— 外科黄疽: 肝内、外梗阻。(15%-20%难以鉴别)

4 阻黄的诊断程序和方法: 临床、化验、X线、B-US、CT、MRI、PTC、ERCP、核素 (“碘、得??) 显象、选择性动脉造影 … 肝活检、剖腹探查...

5 诊断三要素 —— 梗黄与否 - 梗阻部位、程度 - 梗阻原因。

6 外科黄痘的特点:

(1) 胆绞痛 (Charcot三联征、Ranold五联征); 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常提示癌症。
(2) 查体: 右上腹或全腹呈腹膜刺激征、肿大的胆囊。
(3) 化验: 胆红素+85.5umol/L 且直接/总胆红素 >35%或“胆酶分离”、 AKP↑、尿胆红素 +、尿胆原 -。
(4) 常见原因: 胆石症、胆道寄生虫、胆管狭窄、癌、炎症及胰癌、炎、肝门转移癌、Mirizzi Snydrome
(5) 需除外内科黄疸 —— 如: 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妊娠特发性黄疸、硬化性胆管炎 ......

7 外科黄疸的治疗: 力争早期手术。

8 关于术前减黄问题 (尤其恶性梗黄 —— 肝肾、凝血机能、胃粘膜损害及免疫功能低下等,血胆红素在170umol/L)。方法: (1) 外引流技术 —— PTCD、U管、胆囊造口、胆总管造口术。(2) 内引流技术 —— 胆肠内引流。

9 手术

9.1 取石术+外、内引流术 (T管引流、盆式胆肠内引流、Roux-Y、
病肝切除...)

9.2 胰癌切除: Whipple、Child手术

 

【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名杰:大肠癌

大肠癌

1 结、直肠解剖:

结肠长度150Cm,可分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长约12.5Cm, 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 (肛管 3-4Cm),其腹膜反折部距肛缘7.5Cm。

2 结、直肠解剖、生理特点: (1) 血供为终末动脉较小肠差,(2) 肠壁薄,(3) 肠内细菌多,感染性高,(4) 吸收水份使粪成形。

3 结、直肠癌一旦明确诊断后应尽早地施行手术治疗,当然,还应考虑综合性治疗。

结、直肠癌虽已有肝转移,但如原发癌及系膜淋巴结转移癌尚可完全切除,而肝内触及的转移灶为单个, 且其所在部位做局部切除困难不大时,也可以切除原发癌的同时,将肝内转移灶切除,部分病人可因此而获得较长时间的缓解,少数病人尚可有5年或更长的生存期。

直、乙交界处癌占全部大肠癌的60%。

4 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操作技术原则: 为了尽可能防止术中癌细胞的血行播散和局部种植,对癌肿的操作要轻,避免挤压; 游离癌肿前,先阻断癌细胞肠腔内种植和血行转移的途径。

5 手术前的肠道准备:

结肠的术前准备 (肠道) 是减轻术中污染,预防术后腹腔和切口感染,以及保证吻合口良好愈合的重要措施。肠道准备的目的是使结肠内粪便排空,无胀气,肠道细菌数量随之减少。

肠道准备方法:
主要是通过调节饮食,服用泻剂及清洁肠道,达到手术时结肠“清洁”的目的。

(1) 术前三天进全流质,同时口服番泻叶30克冲服,三次/日,每天补液1500-2000ml。或术前1天服硫酸镁 25 克,二次/日。

(2) 术前三天口服灭滴灵 0.5,四次/日,加氟哌酸 0.2,四次/日。

(3) 术前一天晚上清洁灌肠 (肥皂水),次日晨再行清水灌肠。

6 结肠手术分右半结肠切除、横结肠切除、左半结肠切除、乙状结肠切除; 直肠切除分为直肠前切除 (Dixon术式)、拉出切除 (Bacon术式)、腹会阴联合切除 (Miles术式)、经骶后入路 (Klarsks术式) 等.......

7 手术步聚:

(1) 在距癌肿缘远近侧各10cm处,将肠管包括边缘血管在内,以布带扎紧以阻断肠

(2) 在系膜根部显露准备切断的动静脉,分别结扎,切断,自此开始逐步切断系膜至拟切断的肠管部。(切断前可指压试行,以视保留肠管血运)

(3) 游离包括癌肿在内的肠段,予以切除。

(4) 肠吻合完毕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手术区,以期能破坏脱落的癌细胞。

8 术后并发症:

(1) 若病程长,有不全梗阻症状,肠道准备工作可能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术中一旦腹腔受到污染后,会引起腹腔感染。

(2) 由于肠壁水肿,又有不同程度肠管扩张,结、直肠切除后,吻合易发生吻合口瘘或因吻合口张力大引起吻合口狭窄。

(3) 结、直肠切除,腹腔搔扰性大,易引起腹腔肠管的粘连。

(4) 术中易出血或引起其他脏器的误伤如输尿管、十二指肠、胰腺、下腔静脉等。

(5) 腹部切口大,易发生切口感染。

9 术后处理:

(1) 术后48小时内注意血压、脉搏、呼吸。

(2) 注意腹腔内出血和伤口出血。

(3) 术后保留导尿48小时后拔除。

(4) 每天注意液体、营养和电解质的补充。

(5) 大量应用广谱抗菌素。

April8, 2005 李名杰于长航医院

【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张琪 李名杰:闭合性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诊治体会

《交通医学》1995;9(3): 43

芜湖长航医院 张琪  指导: 李名杰

患者男,29岁,骑自行车时,右季肋部撞击于停放的板车把端,当即剧痛、感呼吸困难,心慌,一小时后送入我院。体检:BP 15/10kPa,T 36℃,P68 次/分, 神清、急性痛苦面容,右肋缘锁骨中线处浅擦伤,腹平,右上腹肌略紧,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腹腔穿刺阴性,辅助检查: Hb 125g/L, WBC10.2x10°/L,中性0.75%、淋巴0.25%。B超: 肝脾胰肾均正常,腹腔无积 液。胸腹透视无异常。住院观察16小时出现右侧腰背胀痛及睾丸痛,腹部平片提示右侧腹壁脂肪线及腰大肌影模糊,右肾影清晰。给予补液、抗炎处理,腹痛加剧。查体: 腹肌紧、满腹压痛,以右下腹为著,反跳痛,右肾区叩击痛,腹腔穿刺及灌洗阴性,血清淀粉酶正常,WBC11.1x10*/L,中性0.84%,淋巴0.16%。尿常规阴性。诊断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于伤后28小时剖腹探查。

进腹后见腹腔内有少量胆汁样液、 胆囊、肝外胆管及肝脏无损伤,右侧后腹膜广泛水肿、绿染。作Kocher切口游离翻转十二指肠,发现其降部于乳头前上1.5cm处破裂,∅1.5cm,肠液外溢,局部及右肾周围水肿,组织坏死。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漏出肠液,修补肠破裂口,置“T”管于胆总管外引流,胃窦切除,毕氏Ⅱ式结肠后胃空肠吻合,十二指肠残端造瘘,腹腔肝肾隐窝及盆底双腔管负压引流。术后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支持治疗,48小时肠蠕动恢复,进流汁。三周后两造瘘管造影正常,先后拔除两管,一期愈合。随访一年,无并发症及后遗症。

讨论

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少见的腹部损伤,早期因症状隐蔽,极易延误诊断。由于右侧腰大肌和腹膜后睾丸神经受到十二指肠液的刺激,出现右侧腰痛和睾丸痛,是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的特征性症状。溢出肠外的空气聚集于腹膜后间隙,故X线检查右肾轮廓清晰显示。由于胰液外溢,可使血清淀粉酶含量升高。诊断性腹腔穿刺有助于早期诊断。有人采用术中从胃管注入亚甲蓝诊断可疑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效果较好。

本例在观察中出现右侧腰痛、睾丸痛及腹膜刺激征,X线提示右侧腹壁脂肪线及腰大肌影模糊,右肾影清晰。考虑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剖腹探查,发现腹膜后血肿,浸润性绿染,游离十二指肠找到病灶。

本例作了胃空肠转流及胆总管引流,十二指肠残端造痿,腹腔双套管负压吸引。虽在伤后28小时手术,局部炎症甚剧,术后仍无并发症发生。我们体会有效的手术处理后,辅助治疗如持续胃肠减压及十二指肠造痿管降低十二指肠内压,减少刺激性及炎性液体的滞留; 有效广谱抗生素联合使用;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术后积极支持治疗等,均有利于患者康复。

 

原载 《交通医学》1995年第9卷第3期

 

【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朝华之十七: 我的世界语国》

当年初入北京世界语圈子,感受到的新鲜和温暖,使我一个外地人兴奋莫名,遂以全部热情投入。三十年了,我的世界语国也经历了很多与我的NLP生涯交织在一起的人和事。

师姐:疯狂世界语

立委站在彪悍的师兄身旁,与端庄秀丽的师姐合影(圆明园1984)

看到师弟在科普世界语,报点料凑热闹。

记不得确切的时间了,大约是研一的下学期。某日,师弟踌躇满志,拉开学习世界语的帷幕,宣称要用世界语作为机器翻译媒介语,打造最规范、最科学、最合理的机器翻译系统。好师弟,言必信,行必果。此后便天天一大早出现在宿舍的走廊尽头高声朗读世界语。刚开始,同学们还好奇、赞许、包容。研究生中会英语的自不必说,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以至于塞尔维亚语、乌尔都语也会者有之。独独这世界语大概是师弟“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然而,很快同学们便受不了了。原来师弟学习世界语尽情投入,旁若无人,几近疯狂。不论是清晨蒙蒙天亮,还是正午赤日炎炎,他只要拿起世界语便放声诵读,抑扬顿挫,全然不顾还有多少同学尚在睡梦之中。多少年后,北京出了个“疯狂英语”李扬,不论其怎么宣传“疯狂”业绩,我皆不以为然。李扬那个“疯狂”比起我师弟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若要考证“疯狂外语学习法”的发明人,肯定是我师弟第一,李扬顶多第二。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话说师弟每日在走廊尽头狂喊世界语,周邻的同学多次“抗议”无效,只得跑来找我:“管管你那个师弟,我们实在受不了了。”“你师弟学的是什么语啊?我们一句也听不懂,简直让人受不了。”刚开始,我笑笑,并不打算管事。当师姐的再有威信也不能干涉师弟的勤奋学习啊,那年头可是以勤奋好学为美的,何况师弟不论如何“喊叫”,并不影响楼上的女生宿舍。渐渐地,听得次数多了,我也感到师弟的勤奋好学确实有点“疯狂”。一个周日的下午,一位男生到楼上的女生宿舍有事,走廊里正好碰见我,好似看到救星一般,他忙说:“快去看看你那个师弟,把**气坏了,正在宿舍里大骂呢。”我走下楼梯,听见师弟那朗朗的读书声,再往前走……“神经病!咣——”师弟隔壁宿舍紧关着的门里伴随着高声的喊叫,传出了一声摔东西的声音。不用说,肯定是师弟的高声诵读打搅了那人周末长长的午休。据说,那同学长日失眠,昼夜颠倒。师弟打扰了人家的午休,可见问题煞是严重。见我到来,师弟把我请进了他的宿舍,他宿舍里没人。敢情他以此推论,以为其他宿舍也没人呢。我问:“**是不是骂你呢?”“什么?”他一脸的迷惘。得,他浑然不觉呢,我也别再多事,懵懂自有懵懂的好处。我只是委婉地提醒他,以后别在走廊里高声朗读。他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不知道他是明白了还是没明白。

疯狂的学习带来疯狂的收获。师弟学习世界语进步神速,硕果累累。大约半年后便能流利地使用世界语,不仅在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给黄华做了翻译,还在世界语圈子里成为小小的名人。在机器翻译界,用世界语做翻译体系,不知道师弟是不是唯一的。但是,他那学习世界语,热爱世界语的疯狂劲头肯定是唯一的。

第一篇世界语论文

1985年去昆明开全国第一届世界语大会,是我的世界语之旅的第一次远行。我们北京一伙人,一路谈笑,亲如一家。同行有邱大姐,就是文革时唱过家喻户晓的“我为革命下厨房”的女歌手。同组还有老大哥王彦京,一个很英俊的小伙子,是“老”世界语者了,常跟我们吹嘘他是黄埔一期,当年在大礼堂上百人接受文革后第一批世界语培训的光荣经历。

会议论文油印稿,后正式发表在《中国报道》

为了这次会议,在导师刘涌泉指导支持下,我们专门提交了一篇论文,参加大会组织的科技研讨会。该论文汇报了酝酿中的硕士课题“世界语到英语和汉语的一对二自动翻译”,并就世界语作为多语机器翻译媒介语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了讨论。刘老师是中国机器翻译之父,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从俄国进修带回了机器翻译研究的火种。刘老师也是“世界语之友”会员,对于我决定学习研究世界语,并用它尝试机器翻译的想法非常鼓励支持。这篇世界语论文后来正式发表在印制精美的世界语杂志《中国报道》上,题目是“巴别通天塔必将建成”(Liu, Y. and W. Li 1987. Babelo Estos Nepre Konstruita. El Popola Chinio.)。

曾几何时,机器翻译处于手工业研发时期,每个语言对(language pair)要手工开发两套系统,A 到 B 一套,B 到 A 一套,语言对一多就有一个组合爆炸的问题。如何实现多套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于是成为机器翻译领域的经典话题之一。各种探索和方案都有提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所谓基于媒介语的设计思想;另一类是合一文法(unification grammar)支持的方案。第一种方案很动听,因为如果有一种比较中性可以表达意义的媒介语,那么每个语言只要编制针对媒介语的互译系统,就可以通过媒介语实现任意语言对的翻译。这幅图画如此美妙,为老一辈机器翻译宣传家门所津津乐道。由此而来又引发了媒介语设计和选择的种种争论和探索,有主张全新设计一套基于逻辑的形式语言(日本在所谓“五代机”热潮中,曾经联合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实施过这个方案),有主张利用或者改造世界语(荷兰一家公司BSO曾尝试这个方案,我也因此卷入其多语项目),还有研究者坚持认为只有采用自然语言(譬如英语,或者简化版英语)做媒介语才现实可行。第二类合一文法的研究在理论上也很诱人,它的兴起伴随着新型计算机语言 Prolog的问世:合一运算是 Prolog 语言的内置特性。所谓合一文法,就是排除蕴含在传统计算文法(computational grammar)里面的语言分析和生成的过程性。在合一文法的大旗下出现过一系列以后缀G(gammar)命名的文法形式化方案,如 GPSG,HPSG(立委的博士课题就是在HPSG这个框架下做的双向机器翻译实验)等。因为语言规则不再具有单向性,那么分析文法和生成文法就可以是同一套语法,由这套文法支持的系统是做分析还是做生成,是在文法资源被调用的时候才得以确定。理论上看,A 语言翻译为 B 语言,与 B 语言翻译为 A 语言,在语言资源归一以后,开发系统的工程耗费就节省了一半。对于多语互译的效率虽然不如媒介语方案高,省工一半也还是非常诱人的。这两类方案都是传统的基于规则的系统,虽然都做过相当程度的研究探索,但最终由于局限于手工规则系统难以规模化而没成大气候。最终修成正果的还是后起的深度神经网络为基础的机器翻译。多语翻译的问题因此转化为海量双语对照语料库的端到端资源问题。同一个架构和算法,原则上只需要同一个双语对照语料库对互译的两个方向训练两次即可生成两套机译模型。有意思的是,近几年也有对于缺乏对照翻译数据的语言对,通过语料更丰富的语言作为媒介语绕个弯的做法。

王艾姐妹

当时我们北京世界语者有一个据点,就是美术馆附近王艾姐妹的家。王艾长着一张总也不老的娃娃脸,好像也是黄埔一期的。她姐妹俩典型北方人性格,为人热情爽朗,会张罗,结交广,富有幽默感。到她家,就跟到自己家一样感觉亲切自在。世界语文艺片播放那天,我们一拨人于是相约到她家看。遇到国外世界语朋友来访,我们也常常带到王艾家聚会。

上:大姐、王艾、立委,下:王知还老师,日本世界语者荒木美琴小姐

大会期间,还有一位男的日本世界语者跟我们交往颇深。恰好赶上我哥哥来京,于是我兄弟俩和王艾一起陪同日本朋友逛圆明园,然后召集一批世界语朋友在王艾家晚餐聚会,热闹非凡。

拉宾小姐演出之余

王艾最得意的就是她抓拍了一张世界语大会期间拉宾小姐演出之余的照片。这的确是一幅摄影杰作,画面干净利索,色彩鲜艳,人物神态,栩栩如生。难怪照片洗印店的老板把照片放大摆放在门前作为招徕顾客的样榜。

世界语之恋

世界语之父柴门霍夫博士创造完世界语后,并没有马上发布,而是用世界语自己跟自己说话和著述了好多年,烂熟于心。我刚开始接触世界语,就一见钟情,有诗为证:

Al Nia Kara Lingvo

La lingvo gracia, kara mia,
Ghis kiam vi venis al mi fine fin?
Atendis soife mi, eterne via,
MI AMAS VIN !

Mi amas vin vere, pruvu Dio,
Kaj mia bon-koro batas nur por vi;
Ne plu sekreteto estas tio:
VIN AMAS MI !

Chu kredas vi mian amon maran?
Chu kredas, ke mia koro flamas?
Chu kredas la vorton pure karan:
VIN MI AMAS !

这是我1986年写的诗,是我世界语的处女作。尽管幼稚,却是火热真情。我后来做世界语到英语汉语的机器翻译实验,索性把它送进我的翻译程序,跟“人工智能”开了个小玩笑,还振振有词地在论文中说:谁说诗歌不能翻译?谁说诗歌不能机器翻译?以下是我的硕士系统的自动翻译:

To our dear language

The language graceful, my dear,
Till when you came to me at last?
Waited longingly I, ever yours,
I LOVE YOU !

I love you truely, let God prove,
And my good heart beats only for you,
No longer that is (a) little secret:
I LOVE YOU !

Do you believe my love like sea?
Do (you) believe, that my heart burns?
Do believe the word purely dear,
I LOVE YOU !

献给我们的亲爱的语言

优美的语言,我的亲爱的,
到什么时候你最后来到了我这儿?
我渴望地等待,你的永远的,
我爱你!

我真实地爱你,让上帝证明吧,
我的善良的心仅仅为了你跳动; 那已经不再是小秘密:
我爱你!

你相信我的大海一样的爱吗?
相信,我的心燃烧吗?
相信纯粹地亲爱的词吗:
我爱你!

年少轻狂,流淌的都是滚烫的词句,不加掩饰,不知含蓄,但表现了我当年初识世界语那种欣喜若狂的状态。

作为语言学研究生,我一开始就被世界语的语言学特点迷住了。世界语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让我折服。首先是语序的自由,一个简单的目的格后缀 -n, 主谓宾句式的语序就获得了完全的自由:mi amas vin (我爱你),可以有六种表达!我感叹其神奇,也获得了诗歌的灵感,于是用不同语序入韵。很多年以后,我没有忘记告诉我的女儿,世界语可以用6种组合说“我爱你”。每次跟女儿电话,挂电话前,她总不忘用六种语言说“我爱你”(汉/英/法/俄/日和世界语),最后总是以世界语结束,并且一口气说下去:

Mi amas vin. Mi vin amas. Vin mi amas. Vin amas mi. Amas mi vin. Amas vin mi.

让我惊奇的还有构词的自由性,和相关词表的对称美。我把这些写入我的世界语笔记,最终成为我的世界语语言学特点的论文素材。就说构词的自由性吧,比如:

Shi rid-as. / Shi rid-etas. / Shi estas rid-ema. / Shi estas rid-emulo. / Shi estas rid-emulino (rid-emino). /
Shi estas rid-emulineto (rid-emineto)…….
她笑。 / 她微笑。/ 她爱笑。/ 她是爱笑的人。/ 她是爱笑的女人。/ 她是爱笑的小女孩儿 ……。

世界语丰富的词缀和构词的黏合特性,从形式上给了语言使用者最大的弹性,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很能满足人的创造欲:世界语的本性是鼓励“生造词”的。当然,在实际使用中,这种弹性更多表现在给人以造词的便利,而不是满足创造欲。如果我忘记了一个专门词汇,比如 komputero(电脑),临时生造一个 elektrona kalkulilo (电子运算工具:可以指计算器或电脑),也不妨碍我的交流。每一个使用过世界语的,都体会过这种便利和创造的乐趣。

与白衣天使擦肩而过

我当年在世界语国认识的那个小护士,皮肤白嫩光洁,一双眼睛清亮无邪。这姑娘与众不同,颧骨和下巴带有棱角,面部轮廓分明。在北京世界语圈子的十几个女孩子中,她无疑是最漂亮的了,性情也温和稚嫩,招人爱怜。

毕竟处于恋爱饥饿期,自然就注意起这个小护士来,她20左右,亭亭玉立,比我小六七岁,显得活泼清纯。就是太嫩了点,象个中学生,让我不知道如何下手。

正值改革初期,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世风淳朴,社会和谐,老百姓心情舒畅。那年头,市社联搞群众性歌咏比赛。世界语协会于是组成了一个赛团,选了一首世界语曲子,认真演练。我的老中青世界语朋友都热情很高,非常起劲。我由于嗓子太差,不愿意滥竽充数,坚持退出,结果领了个打杂的差事,为他们做后勤,兼当拉拉队。有意思的是,每次到台上排练,小护士都把她的外套扔给我,半撒娇地笑着说:”看好”,仿佛我是她的专业侍者。

1986年6月3日,北京世界语合唱团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参加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合唱节》的群众业余专场演出。首次参加全市合唱节,为大家演唱了波兰民歌《美丽的姑娘》和德国民歌《青蛙唱歌》等歌曲

小护士的医院离我的单位不远。我硕士毕业留所,在建国门社科院大楼上班。也许出于对年轻科学家工作的好奇,她主动要求到我单位来过几次,说是请我帮助她改世界语的讲演提纲。她从不单个来,总带一个女伴,特别恭敬的样子,逼得我也不得不一本正经地师道尊严起来。

这样一来二去,我觉得也许有戏,可心里发虚。我从来没有跟一个小妹妹似的人谈过,无从捉摸其心思。不知道这小妞,倚小卖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么说吧,我是恨不得明天就确立关系,可她却跟我不徐不疾,打太极拳。我苦在面子薄,想进攻,找不到借口,也怕操之过急,把好事弄砸了,我以最大的耐心等待时机。

终于,试探的机会来了。研究所发电影票,我弄来两张。于是给她打电话,寒暄几句后,想起什么一样,说:”对了,我这儿发了两张票,下午在王府井电影院,你想看么?”她支支吾吾,然后说:”对不起,我在上班,出不来呀。”我明白这是标准的礼节性拒绝,虽在预料之中,心内还是很懊丧。没料想,电影开映前半小时,她却突然打来电话,说在电影院门前见。我刚跌落到谷底的心又狂跳起来,匆忙赶去赴约。

电影开映前两分钟她来了,也顾不上说话,就匆匆进了影院。小护士虽然接受了我的约会,却不怎么答理我,专心致志地看她的电影。我不好造次,不时拿眼睛看她,她居然雕像似地目不斜视。她那有棱有角的轮廓透着一种威严,可那凝脂一样的皮肤又散发一种诱惑,我在威严和诱惑的夹击中,如坐针毡。这是我一辈子看过的最漫长的电影。

临散场前,我终于忍不住拿手去挽她的玉臂,她本能似地后缩,象个受惊的兔子。我马上抽开手,佯装镇定。待到散场,简单说声再见,我逃也似地回到单位,从此再也没敢跟她联系。

斗转星移,青涩年代的“尴尬”往事,终化作醇酒一样的美好回忆。愿擦肩而过的白衣天使和所有有缘无缘的世界语朋友各自平安。

朋友遍天下

除了已经死去的语言,语言的地理分布不难确认。可世界语国(Esperantio)在哪里?世界语者(Esperantistoj)会很自豪地告诉你:nenie kaj chie (哪里都没有,可又无所不在). Esperantio estas tie kie estas Esperantistoj. (哪里有世界语者,哪里就成为世界语国。)

世界语的大同理念很像是国际歌的传奇,这让我想起我们从小就熟读的列宁语录:“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世界语对于世界语者,就如上个世纪早期的《国际歌》对于工人革命者一样,成为联络同志的桥梁。正是这样,我凭着“爱斯不难读”(Esperanto)这共同的语言,从英伦而加拿大,再到美国,每到一处,总能找到同志。

世界语者总人数并不多,约三千万,但分布极广,世界上差不多每个中等以上的城市都有或大或小的世界语俱乐部。所有的世界语俱乐部对待远道而来的世界语者就象自己的亲人一样,对此我深有体会。

英国曼城是我出国留学的第一站。跟很多人一样,第一次远离故国,伴随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内心空荡而恍惚。百无聊赖,我于是找来电话黄页,查询 Esperanto, 果然发现有联络人,原来是一帮退休老人组成的俱乐部,每周在 Pub(酒馆) 活动一次。他们很高兴,我的加入给他们带来了新奇。

于是每个周末,他们派人来车接我送我。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英国的 Pub 文化。刚开始对 Pub 不是很习惯,里面闹哄哄的,硕大的屏幕上总是播放着足球赛事,有人打台球,有人玩游戏,更多的人在那里喝着啤酒高谈阔论。英国人对 Pub 的热衷,超出我的想像,有人每天傍晚来这里泡到后半夜,海量的啤酒入肚,满面通红,谈些不知所云的话题。以酒会友,人生几何。

我们这个俱乐部通常是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小角落里围坐在一起。具体谈些什么记不得了,可那种温馨的气氛给我短暂而孤寂的留英生活,留下了回味。

在英国尝到了寻找世界语“同志”的甜头,到了温哥华第二天,就打开黄页,果然联系上了一位老世界语者J,德国人,极为彬彬有礼,和蔼热情。温哥华的五年,他成为我来往最密切的忘年之交。有次我在系里讲演“世界语的机器处理”,他象个记者一样扛来他的老式摄像机, 跑前跑后,给我录像,使我们系里的教授同学亲眼见到世界语者的热情。

立委与世界语者朋友在温哥华合影(J先生居中)

温哥华世界语俱乐部当时还有一批电话公司的白人小伙子,长的都很精神,听说来了一个如假包换的中国世界语者, 都很兴奋。相约聚餐后,他们诚邀我周末跟他们一起滑雪去。我当时刚来,功课很紧,可是盛情难却,还是豁出去一天跟他们去了。这是我第一次滑雪,尽管老摔跤,感觉新鲜美好。我以前从来没有置身过这样的环境,松树白雪,笑语喧哗,各类雪衣,色彩缤纷,真是天上人间。

滑雪过后,我们来到其中一位的女朋友家吃晚饭。女主人年轻漂亮,热情爽朗,给我们煮了一锅大杂烩。她的房子在山腰上,后院对着风景无限的大峡谷。尽管天气寒冷,大家还是愿意在室外,一边喝啤酒,一边欣赏景色。在英国灰蒙蒙雨蒙蒙地度过一年,置身温哥华这样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如入仙境。餐后大家围坐一起看美国卡通《Simpsons》的录象,女主人挨着我坐,很体谅地说:你刚来,可能不懂里面的文化和幽默,我来给你做点讲解。于是她热情可掬地在我耳边嘟嘟囔囔,我根本没听明白,只是胡乱点头。她看我点头,孺子可教,更加热情有加。这是一次愉快又有点透不过气来的经历。身边一个金发美女,殷勤热情,差不多靠在我身上了,耳边是她的带有热气的喃喃细语。

以后的每个周末,我们俱乐部会面聚餐一次,总是J老先生牵头,五年下来,从不间断。这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值得一提的是,在温哥华俱乐部里,我曾经巧遇多年没有联系的老友郑伯承。伯承兄是北京世界语协会秘书长,当年曾是我世界语班上的同学。他来温哥华开国际艾滋病大会并宣读论文,事先跟J老先生有联络。J老先生通知我说,下次聚会我们欢迎来自北京的朋友,我还在琢磨是谁呢,心里想,如果是北京的老世界语者,八成我早就认识了,没想到来的是伯承兄。老朋友相见分外亲切,我们欢聚一堂,相叙甚欢。

1987年春立委携夫人(当时是女友)参加世界语者聚会,与伯承兄合影

记于2004年五月28,美国水牛城

为语言学家创造就业

上个世纪末美国来了一场科技“大跃进”,网络狂热促使我当时在美国水牛城的创业公司疯狂扩招。作为研发副总,内举不避亲,我着手在我的世界语国物色对象。

世界语圈子里,我跟加拿大世界语协会主席P先生认识多年,他的博士已经念了七年多了,因为毕业即失业的压力,一直在系里耗着不毕业。我于是去信请他来面试,邀请他加盟我的研究开发组。他询问待遇如何,我告诉他如果被录用,比他现在的临时助教的工资高出两三倍不止,他自然喜出望外。拿到 offer 以后,他和他的世界语太太欢天喜地,开车从西海岸沿一号公路横穿加拿大,经多伦多一路开车到水牛城报到。由于他的到来,水牛城成为世界语俱乐部的新据点,来自邻城多伦多和罗彻斯特的世界语朋友,也纷纷来他的公寓聚会,我的世界语圈子也随之扩大了。

早在温哥华念博士时期,我就认识了P先生。其实他可以算我的师兄,在我进入语言学系前他就在我系读博士,到我去的时候,他转到邻城的另一所大学继续他漫长的博士生涯。我们在地区性的语言学会议和世界语会议上都见过面,他给我的印象是比较典型的语言学家,有点迂腐,善于做田野工作,懂得很多门外语,适合当秘书或编辑。我觉得经过培训,他可以胜任机器词典语法的编制维护任务。我离开温哥华前,和他也有一些个人交往,一次开北美语言学会的时候,曾在他家留宿。还有一次开北美西北地区世界语会议以后,我搭乘他的车回温哥华。一路上,他和太太两个兴奋异常,用世界语高谈阔论,突然发现汽车没油了。半夜三更,我们被困在高速公路旁边。当时我们是学生,为省钱都没有加入汽车协会(CAA),所以也无法向CAA求援。P先生后来硬是步行到下一个高速出口边的汽油站,请求好心人帮忙送来一管汽油,我们才得以平安回家。

P先生是在欧洲参加世界语大会时认识太太的。太太是当地的世界语积极分子,跟前夫离异后带着女儿生活。她性格爽朗,滔滔不绝,说话爱夸张,表情丰富。谈起她和P的相识相爱,总是眉飞色舞。她把丈夫看得很高很大,现在丈夫博士还没有答辩就找到了工作,经济一下子翻身了,她的喜悦更是溢于言表。为了表达对我举荐和接纳的感激,她自己绘画,制作一批手工艺卡片送给我的太太,还赠送我一本柴门霍夫传记,扉页写满了对我的溢美之词。

P先生来后,工作按部就班,倒也兢兢业业,但跟现有的几位语言学家相比,也并不突出。我们当时只做英语,他的外语专长也无法表现。他也不大懂公司文化中的个人表现和隐形的加班要求,总是按时上下班。也难怪,他和太太有很多世界语协会的杂务,编辑加拿大世界语协会通讯,发展会员等等。看的出来,他们满意现状,很享受目前的生活。我心内认同这样的劳逸结合的生活方式,但自己不得不过另一种生活:每天天很晚才回家,周末总是加班,难得有时间陪孩子和太太。

有一次跟P聊天,我提到想把同样是世界语者的资深D博士招来,可是联系不上,P先生说可以在世界语朋友中查询他的下落。过了两一个月,他兴冲冲告诉我联络上了,说D博士目前在一家社区学院担任临时讲师。我马上打电话给他,一拍即合,邀请他前来面试。D博士曾经是我的“上司”:当年在荷兰公司以世界语为媒介语的机器翻译项目DLT中,他负责指导和审查我承包的汉语形式语法。我想,作为资深语言学博士,又跟我一样实际从事过多年的机器翻译工作,他也许可以帮助我指导这个越来越大的团队。

面试并不顺利。D博士年岁较大,反应有点迟钝,我也感觉有些失望,至少他不象是个领导人才。不过,心里想,他也许经历的挫折较多,至少经验是有的,作为一个团队员工,想必没有问题。老板跟我说,D很老实,但是不象是个能干的人,不主张招。不过,如果我觉得能用上,还是由我定。我咬咬牙,还是招了,但没有给资深人士待遇,年薪跟其他语言学家拉平。尽管如此,对于D博士,这无疑是自荷兰公司工作后的多年漂流生涯以来的最好工作。他和他的世界语太太也是欢天喜地来到水牛城,而且来了不久就买了房子,俨然要在水牛城扎根。后来得知,D博士的母亲听到喜讯,儿子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决定提前把家产划给他,资助他在房价便宜的水牛城置办房产。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语言学家供过于求的北美劳务市场。在西方,有很多冷门专业不断制造着社会不需要的人才,这些专业的大部分博士毕业即失业。冷门专业甚至也包括我们从小迷信其威力的数学和物理,我主修的语言学更是如此。这些专业的博士生除了谋求教授职务,在社会上很少有需要其专门技能的岗位。可是教授职位毕竟很有限,往往一个职位出来,就有上百个博士和博士后申请,对于不是一流大学的博士,求教职简直比登天还难。拿语言学来说,甚至MIT的博士,也常常需要经过两三轮清贫的博士后中转(博士后是真正的学术“苦力”,当时一年两万左右薪水,经济上比餐馆打工强不了多少)。运气好的博士后,最后可能找到一个二流或三流大学的教职,此时早已人过中年。

这就是我所学的语言学的现实,好在我的研究方向跟电脑有关,运气稍好。可是很多我的同学终身潦倒落魄。少数头脑灵活的丢掉专业转行去干别的,更多的人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只好在大学做临时讲师(僧多粥少,这种工资很低的临时教书匠也很难找),或者接点翻译或编辑的零活,勉强糊口。别小瞧这些语言学博士,他们尽管没有多少创造性,棱角也早已磨圆了,可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多数都会五六种外语,会十几种外语的也不在少数。我的世界语朋友P先生和D博士就是他们的代表。这些落魄而清高的语言学博士,囊中羞涩,在北美很难得到女士的垂青。可是在前共产主义的东欧,借助世界语的特殊场合,却可能喜结良缘。D博士在荷兰公司的项目完结以后,辗转东欧各国,教授了几年英语,同时投身当地世界语运动。回美国的时候,跟P先生一样,带回来一个世界语者太太。

我们在语言学家中大量招工的行动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当时,我们的几个竞争对手包括AnswerLogic.com 也一样到语言学家中招工,形成了一道社会风景。我们这些活动经过《华尔街日报》题为”No Longer Just Eggheads, Linguists Leap to the Net”的采访报道后,在社会上和语言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世界日报》也编译了这篇报道),一时间似乎为语言学家开辟了一条新路。作为参与者,我为自己能够帮助同行创造就业机会感到欣慰和自豪。在公司内部,尽管由于劳务市场的供需影响,语言学家作为知识工程师,比同等学历的软件工程师工资要低,我还是尽量为他们谋求高于市场价格的待遇。一时间,公司仿佛成为语言学家的天堂。

然而,好景不长。D博士差不多是我们疯狂扩招的最后一个了。世纪末,网络泡沫终于破灭,Nasdaq 科技股市场一落千丈,投资人变得异常挑剔和谨慎。董事会任命了新CEO,一位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临危受命。他上任以后,不动声色地考虑如何重组(re-org)公司,减少开支,轻装前进。对于高科技公司,最大的开支是人力资源,re-org 就意味着裁员。他随身总带着一个花名册,上面标有每个员工的职务和工资,他不时在上面写写划划,有的打叉,有的标上问号。最先打叉的就有D博士。这也不怪,D博士来了不久,就犯了几个低级错误,闹了不少笑话,他老朽无能的评价很快就反馈上来了。我很为难,但是知道难以保护他,他确实不上手。我至今也不明白,一个名校博士,有六年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怎么这样不入。他也没有到老糊涂的年岁呀。

D博士自己也有所觉察,有危机感。他有点木纳,不善于迎合其他主管,觉得我是他的唯一的救命稻草,于是请我和全家做客,P先生夫妇作陪,联络感情。他的用心我很明白,可我确实无能为力,在公司正式宣布裁员名单前还必须小心保密。这次请客真让我犯难,跟太太一商量,觉得不能不给他们夫妇一个面子,但又不能让他们有错觉我有能力保护他。最后决定我一个人去,带上礼物赴宴。女主人使出全身解数,做了一顿极为丰盛的晚餐,用的餐具也很讲究,可是我没有任何胃口和心情,硬着头皮应付。气氛有点凝重,连平时爱热闹,喜欢多话的P太太,察言观色,也收敛很多。P先生夫妇转着弯子替D博士美言,我只能微笑不语,这是我在世界语国所经历过的最别扭的晚宴。

我不能忘记P太太听到丈夫被裁、天雷轰顶一样的反应。裁员前夕,他们夫妇正计划利用每年的假日去参加北美世界语会议,老板跟我商量,决定暂先不告诉他们裁员的消息,以免影响他们的心情。可以想见,当他们在世界语国欢度一周回来后落到深渊的感受。从我们这里出去,P博士回到加拿大担任了一段园林工人,后来好像找到一份临时秘书的工作,在某大学帮忙。D博士此后失业很久,一直找不到工作,也不知他刚买的房子怎么了结。

记于2006年独立节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Suno:《立委:Esperanto: Al Nia Kara Lingvo(世界语之恋)》

《朝华之十六: 哭送语义宗师董振东先生》

董振东先生(1937-2019)

2019年噩耗传来的时候,我正在路上,震惊莫名,感觉脑袋嗡嗡的。当时我刚下高铁,是我老爸最先传来的消息,比各群都早。老爸肯定是关注了中国NLP最高学术团体中文信息学会的新闻。他也常听我谈起过董老师。

老友尼克提议我别忘了写纪念文章。追随、受惠于先生三十载余,心中的怀念,千头万绪,从哪儿说起呢?

89风波后不久,第二届机器翻译高峰会议在德国慕尼黑举行。我代表刘倬老师在会议上介绍了我们的翻译系统,董老师也在场。会后,我们应邀去荷兰BSO公司的多语机器翻译小组,参加他们的 Chinese week,讨论把中文加入到他们多语计划中的议题,以及探讨中文处理的挑战。

很多年后,董老师给我来信说,孩子们整理老照片,翻出来一张在荷兰的合影,感觉很珍贵。Witkam 就是照片上的BSO项目组长,当年是他从欧共体争取到机器翻译项目的基金,BSO公司m补齐另一半,这才成就了他们以世界语为媒介语的多语言机器翻译项目的五年计划。其中的中文部分就是我为他们做的依存关系文法(全是纸上谈兵的一套,但也勾画了中文形式化的雏形。当年董老师对我的这个工作赞许鼓励有加。 

荷兰BSO多语机译项目组长Witkam,董老师与立委(1989)

我也回寄了一张在高立公司一起做机器翻译项目期间的临别合影。高立公司那段是个机缘,我得以与董老师在地下室改造的办公室相处几个月,亲聆教诲。

下排从左至右:高立公司CEO,刘倬老师,立委,董振东老师(1991)

 

那是 2013 年四月,董老师回信说:

 

谢谢。对我们而言都是非常珍贵的照片。那年我已54岁,但体力脑力还不错。又一个20年过去了。我还在想再挑战自己一把。至少我会把我们的基于HowNet的机译系统,一直做下去,看看最后会到一个什么程度。上次回去领奖时去看望了刘老师,他提及所里建议他还是再带学生。他觉得没有课题,经费不好弄,他没有应承。我回来想了想觉得他也许还是干点什么好。也许会开出个什么新天地。

最近接到学会来信,2013年的计算语言学大会,看了他们的征文内容,觉得想说点什么,等我写了,也给你转去,供参考。

家里热闹了一番吗?女孩大了,不好太管。

振东

 

我的回复:

 

2013/4/27 <[email protected]>

>>那年我已54岁,但体力脑力还不错。

那应该是 HowNet 的酝酿阶段,记得您当时提过几次设想。

 

>>又一个20年过去了。我还在想再挑战自己一把。至少我会把我们的基于HowNet的机译系统,一直做下去,看看最后会到一个什么程度

上次您提到可以用一些细致分类去解决结构歧义(PP-attachment 类的问题)。也许仔细做是可以的,但是我觉得结构歧义的根本出路不在人工的 taxonomy,而在统计:因为结构歧义说到底是三角恋爱,最终谁与谁结合决定于语义拉力的相对力量对比,而这种AC与BC相对的拉力是无法事先计算出来的,因为有太多组合的可能性。但是,AC 或者 BC 各自的拉力是可以通过大数据事先学习出来的(本质上是 lexical coherence acquisition)。只要有一种机制让这种统计信息在结构歧义的现场提出来做对比,理论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比用细致的语义特征去人工调试应该有效合理一些。

事实上,这种机制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当然实现起来还有些繁杂,代价还需要考察。

 

>>。上次回去领奖时去看望了刘老师,他提及所里建议他还是再带学生。他觉得没有课题,经费不好弄,他没有应承。我回来想了想觉得他也许还是干点什么好。也许会开出个什么新天地。

这次看望刘老师,感觉还是苍老、迟缓很多。估计他也没有足够力气了。我理解您的意思,搞了一辈子科研,即便退休,最好也别完全停下来,除非有别的爱好。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除了做系统,都没有什么其他爱好。退休生活容易寂寞。

 

学生:维

 

与董老师长达30多年的交往,除了生活上的问候外,我们谈的最多的还是专业。董老师是性情中人,富有幽默感,常让人忍俊不禁。记得当年谈到他的译星,董老师说那才真正是自己的孩子,呕心沥血的结晶。接着笑道:儿女不算,为啥?那是“自然灾害”的结果。可是很多年以后,他又跟我说到孩子的话题,希望我有机会带董强一起干一番事业,列举孩子的优点缺点。最后不忘补一句,自己的孩子,瘌痢头也是好的。

在中国机器翻译的历史中,我的导师是开创者:刘涌泉老师1957-1958年开始组建团队,从外语学院挖来了刘倬老师,还有一位早逝的高祖舜老师,1959年第一次实验成功,三人后来合著《机器翻译浅说》一书(日本从事MT研究的时候作为主要参照,译成了日语)。董老师应该是60年代的某个时间点,作为黑龙江大学外语系的老师,参加了二刘老师的MT项目。董老师对两位亦师亦兄的刘先生非常尊重,前几年还跟我提到曾分别去看望两位,表达敬意。

董老师青出于蓝,后来在军科院率先把MT落地为开放型软件,成为中国MT和NLP的领军人物之一。从国际交流来看,董老师在很长的时期是中国NLP的大使,是与国际学界的接口。董老师从军科院的“科研一号”实用开放型英汉机器翻译原型系统,到中软真正落地,推出第一款商品化软件“译星”(TranStar),给当时全国近十个MT团队做出了榜样:MT 可以走出实验室。

译星是一个里程碑。

董老师后来跟我说过其中的经验体会。最主要一条就是不能原地打转,要抓大放小,研发到一定的阶段,迅速扩大测试集,开放系统给其他人测试,在错误中成长。译星之前的研发,实际上都是在非常小的开发集上做,当年也不区分开发集与测试集,系统通常也不开放。所谓的学术成果鉴定会,大多在一个封闭集中,抽取几个样例进行。以前的机器条件也差,常常是输入一个句子,鉴定组成员出去喝了咖啡回来才能看到结果。董老师的“科研一号”鉴定会是第一次把系统开放给评委专家来测试的事件。这在当年是需要底气和勇气的。我还清楚记得跟着刘老师去军科院参加“科研一号”系统评测的情景。礼堂外展示了系统的过往翻译样品和系统说明。礼堂内专家们用不同的句子挑战系统。对于系统的开放测试,印象非常深刻。

董老师与台湾的苏克毅教授关系很好。董老师跟我说,你看,苏教授自己凭着对MT的热情开了家翻译公司,软件虽然做得并不精细,但他敢于大胆使用,不断迭代。

80年代末,高立公司来找刘老师合作,决定根据刘老师的 JFY-IV型专家词典为基础的 MT 来做新一代机译产品。那时候,我们已经从董老师的开放实践中学会了放开脚步。此前我们为几百句可以反复打磨一两年。

董老师自己也承认,从设计上,刘老师的专家词典系统比“译星”更胜一筹,更具有潜力。他也受邀参与了高立的计划,但那时候,他的重点已经有转移,开始酝酿《知网》(HowNet)了。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们吃午饭闲聊的时候,董老师说,他觉得机器翻译的基础知识资源不足,需要从根子上加强语义本体知识,包括常识。这一做就是30年!

说一下这个项目的国际学术背景。董老师做机器翻译用的是著名语义学家费尔默的深层格(deep case)语法框架,董老师做了适当改造,起名叫逻辑语义。他用这个框架作为机器翻译和转换的内部结构(中间语言),发表了几篇有相当影响的论文,证明这个表达足够深入,对于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翻译也很合适(如,董振东:逻辑语义及其在机译中的应用)。我当时也对深层格理论着迷,很信服董老师的工作(这个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我一直强调深层解析是 NLP 核武器的主要渊源)。但是逻辑语义有了合适的图结构表示之后,只是解决了结构层面的语义关系,而节点语词概念的语义本体知识没有跟上来配合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本体知识包括谓词子范畴的潜在句型,及其所要求的算元类型及其角色。例如,谓词EAT的子范畴句型要求两个算元,一个要求人或动物,逻辑语义角色是逻辑主语,另一个算元是逻辑宾语,要求是食品。这实际上是常识,需要本体知识库把常识形式化。

于是,《知网》对跨语言概念精细分类,以义元及其关系为人类常识编码,建立了一个形式化的本体知识体系和逻辑语义表示。它是非人力可为的天才杰作,是上帝之光对董老师的眷顾,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圈子里都说深度神经三位先驱者坐了20-30年冷板凳,终于迎来了图灵奖(见《图灵奖颁给熬过寒冬的人》)。董老师坐了30多年冷板凳,还基本上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知网》未必不是一个图灵级别的对于人类认知的贡献。我相信,将来某个时候,当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理解的应用项目穷尽了浅层可用的低枝果实之后,知识系统将会被进一步发掘、利用和欣赏。

当年,WordNet 已经存在了,不过那套体系是心理学家主导的,有很多不对劲的地方。这种词典概念的体系是一个很苦的活儿,没人愿意做,也很少人有能力做,而且有能力也愿意了,能坚持做下去,完成这个巨大工程也非常人可为。虽然 WordNet 根本就不是为 NLP 或 MT 而设计的,然而,用无可用,大家做系统做到一定深度需要调用语义资源的时候,还是去用它,或者改造它来用。到了董老师这样的学养和深度,他不愿意将就,他有自己的体系设计和自信。他要推倒重来,按照自己的设计,做一个更适合机器翻译和NLP的本体知识库出来。

这类工作非圣人巨匠不能。本体知识体系的学问门槛很高,涉及保罗万象的基本概念、关系和常识。即便自以为有了一个逻辑自洽的比较合理的体系架构,里面的工作也繁难无比。

知网》是董老师的不朽丰碑。

我91年出国以后,就流浪天涯了,从英国到加拿大,与国内的亲友和师长都难得联系。但出国前,董老师给我写了个“介绍信”,交给在UMIST担任系主任和计算语言学中心负责人的大名鼎鼎的Tsujii 教授(他是日本MT元老长尾真的弟子,李航的导师)。董老师还为我其他的留学申请多次写过推荐信。出国前夕,是董老师告诉我的,说刘倬老师跟他说了,项目把立委留下来好几年了,错过了几次留洋机会。这次的留英奖学金机会,不好再留了,决定放人。鼓励我出国好好深造。

记得还在我出国前,有一次董老师召集陈肇雄和我们几个人一起聚会,说(大意):咱们这里都是 中国MT 的精英了,我们可以不可以考虑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做一番事业。

等我转到加拿大念博士的时候,董老师已经到新加坡了。记不得怎么恢复的联系,总之董老师作为1996国际中文计算会议主席召集大会的时候,为鼓励我参会,把大会的海外赞助给了我。其实,我博士时期的 HPSG 中文研究,属于小众的探索,基本上就是玩具系统,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东西。当时跟董老师在新加坡做项目的弟子有郭进,新加坡会议我们相识。后来我加入京东的时候,请郭进过来搭档,董老师跟我说你们俩背景不同,理念一致,搭档做事真是再好不过了。后来,我和郭进合作发表了一本NLP小册子《自然语言处理答问》(商务出版社,2019年)。

以前说过,董老师虽然不是我的直接导师,但多年来对我的指引、关照和鼓励,实际上是编外导师了。总之 非常幸运能遇到这样的前辈,从一开始就信服他、追随他,80年代就刻苦研读他的逻辑语义学说(董振东:逻辑语义及其在机译中的应用),这篇杰作可算是《知网》的序曲。

我翻译的反映NLP领域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条路线斗争史的《钟摆摆得太远》长文,就是董老师最先推荐给我的文章,也是董老师介绍我联系 Church 教授本尊。翻译前后我们三人间的频繁通信以及他的指正,也是一大篇故事。

白硕老师的微信群“语义计算”聚拢了一批中文NLP及其语义研究的同仁和专家,在白老师的带领下,探讨符号语义很深入,话题自然也常常涉及董老师的《知网》。于是我想到了介绍董老师入群。我知道董老师对于这些话题特别有兴趣,也常见他在领英里面与人讨论相关话题,想他对我们常讨论的内容一定会有兴趣的。于是尝试联系询问。董老师以前不怎么用微信,我就跟董强夫妇商量。他们也很同意,觉得董老师如果能参与我们的NLP话题,是很好的事情。对于董老师身心健康也有好处,我们后辈自然也有幸受益。于是先尝试让董老师用董强的ID入群观察,最后水到渠成,他就加入了。语义群里很多是他的学生、同事和仰慕者,大家都很高兴。有了董老师的参与和教诲,群里的讨论更有深度。董老师入群的两年里,我们共同度过一段与大师直接互动的难得时光。白老师说:

“董老师在本群的交流中为我们贡献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在解说HowNet的顶层设计思路方面,还是在评价NLP最新进展方面都是金句叠出,振聋发聩。本群失去了一位巨匠级的群友。董老师在群里交流的那些话题值得我们结合各自的学习工作实际,长久体悟。董老师对ontology一直很敏锐,总觉得他有高见没有说出来。能早十几年就在ontology层面不满足于taxonomy而想到去做类似当今事理图谱那样的东西,真的是高屋建瓴。”

有一次在群里我对于符号系统的短板来了点自嘲,没想到无意中触犯了董老师(董老师是符号主义的一面大旗)。那是第一次他当众批评我“矫情”。我当时的感觉是诚惶诚恐,耳提面命。这样的奚落,除了刘老师和董老师,任他天王老子,我大概很难不反唇相讥。可董老师是我心中的圣哲,在他面前,肝脑涂地也是值得的。高山仰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他不需要总是正确,他也可以固执、错怪,但伟人就是伟人。他和他的思想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权威。我辈望尘莫及。恩师已去,我心恍惚。

董老师一直到老,始终在调试系统,探究人脑和语言的奥秘。我想天堂应该也有电脑,上帝不会让他闲着,《知网》不仅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也会在天国大放异彩。

董老师语录摘要:

1)“我们老了,但机器翻译还年轻”。

2)“我这一辈子做了二件事,一件是别人不愿做的事,一件是别人做不了的事。”

3)“规则的机器翻译是傻子,统计的机器翻译是疯子。”

 

 

记于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刘倬老师女儿代表家属在告别会上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长辈及亲朋好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悼念我们的父亲。

       我们的父亲因病于2022年9月12日下午2点28分在展览路医院去世,我哥哥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父亲走的很安详,享年89岁。

       在这里摘抄了他的挚友王广义老师对父亲的评价,刘先生是语言所乃至全国传统(基于语言学基础)机器翻译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和领路人。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方法,深刻影响了我国早期的机器翻译界。他本人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刘先生为人处世,刚直不阿。他在“那个时代”就曾经说过,“只要不会被打成反革命”,什么意见都敢提。他特别爱护自己的部下,敢说、敢干、敢担当。刘先生是我早期机器翻译学研究的领路人,他的学术理论、方法以及实践,使我收益匪浅,对刘先生的去世深感悲痛,沉痛悼念刘先生。

       我父亲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研究生、博士生,一九八九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译1号英汉机器翻译系统二等奖,一九九二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证书。

       父亲的一生是光辉的、更是勤劳而朴实无求的。艰苦劳作,平凡而伟大。为国家,为家庭鞠躬尽瘁,耗尽毕生精力。他不求回报,奉献自己的年华与精力。

       父亲的一生是坦荡的,更是节俭而光明磊落的。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公正而诚挚!为子女标杆立榜。他像一座山,承载着我们心灵的依靠,精神的依托

       父亲的一生是高尚的,令我们全家骄傲自豪!他和我们的母亲风雨同舟65载,含辛茹苦,将我们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尊敬的父亲,您走了,可是您那艰苦朴素的作风,做人的品质,做事的准则,将是我们一生最好、最大、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会使我们受益终身!您的音容相貌,会时刻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荡漾在我们面前,将永远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敬爱的父亲,您走了,永远的走了,我们再也无法聆听您的谆谆教诲,再也无法看到您的音容笑貌,只有将极度的悲痛和永久的思念留在我们心中。

       敬爱的父亲,您放心走吧,我们会牢记您的遗训,继承您留下的良好家风和优良品德,照顾好母亲,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以此告慰您的在天之灵。

       最后、我代表我们全家,向出席告别仪式的各位来宾以及所有的亲朋好友,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缅怀刘倬老师特别系列】

【缅怀刘倬老师特别系列】

   

2022年十月二日刘老师亲友举行了刘倬先生的葬礼,老人家入土为安。

刘倬老师安息!Rest in peace!

讣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刘倬逝世,享年89岁

一代宗师 刘倬先生千古!(1933-2022)

中国机器翻译开山鼻祖、NLP 先行者刘倬逝世

学高德望 福泽后学 沉痛悼念刘倬先生

刘志捷:回忆和社科院语言所刘倬老师一起工作的日子

刘倬老师女儿代表家属在告别会上致词

《朝华之十四: 随恩师入行》

送别恩师刘倬先生

《朝华之十四: 我的考研经历》

【立委按】从写作时间上看,这是我《朝华午拾》怀旧系列的第一篇,从此一发不可收。回想起来,人的一生,高考和考研的“跳龙门” 确实是命运的根本转机。最近探亲,老哥和师姐都跟我说,同辈人后来的生活道路,大多在冲刺龙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很不公平,因为很多同学所具有的才干和潜力,应试教育是不能全面衡量的。但是,社会就是这样来鉴别的,本质上还是科举制度。机会和资源最终落在少数幸运的跃过龙门的同学身上,让人不胜唏嘘。

毕业那年,跟大家一样,考研究生,报南京大学外语系英美文学专业。一败涂地。我们的教育怎么能跟南大比。后来到社科院,有一个苏州女同学就是南大外语系77级,她告诉我,那一年研究生考试奇难,报名人数特多,大多成绩低得不可思议。我第一次尝试就碰了个硬钉子。那一年,我们班级就考上一个,上海男生,去了安徽大学外语系。

毕业后分到离家不远的邻县繁昌中学教书,有两点体会:首先,我不适应教书,尤其是低年级和程度差的班级(“坏班”),主要是压不住阵,没有办法对付调皮的孩子,上课跟上刑场似的。(教重点班或者高中课还好,学生比较佩服和尊重我,感觉良好。)其次,老当心时间长了,控制不好,会和女学生发展出不合适的关系或感情纠葛。也许是生理原因,女生在初中很容易仰慕年轻男教师,这时候,如果男教师把握不住,就容易犯错误。繁昌中学曾有先例,结果很悲惨,师生双双跳楼,男教师肝脑涂地。

唯一的出路是考研究生。于是,拿来报考手册,翻来翻去,发现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有一门机器翻译专业,要求很特别:考两门外语,语言学,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政治和综合考试。觉得有戏,可以扬长避短,毕竟在我们的年代,会数学的人还懂两门外语,几乎没有,而会外语可以考数学的人也难得。我学过高等数学,只是没有听说过离散数学,问了一些人,各有各的理解,也是一头雾水。至于机器翻译是个什么玩意儿,也高深莫测,就去请教在南陵二中教数理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与众不同,爱读书,很通达,有自己的见解。他非常肯定地说,“这个专业好,是个交叉学科,容易出成就。学科本身很实用,有前景。”他这一番洞见,使我坚定了主攻方向。

这一次考研,仍然不中,主要坏在“综合考试”:语言所借用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试卷,从中文系各科抽选题目,考什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在哪一年,等等,缺德透了,非中文系的人明摆着吃亏。好象“离散数学”也栽了。但是北京还是派人到繁昌对我做了外调,证明我已经擦边。这给了我很大信心,至少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了。也知道我的扬长避短的策略是对的,不然,偌大的中国,为什么我考栽了还有幸被外调呢?很显然,更多的人考的还不如我(后来知道确实如此,那一届该专业一个也没有达标,这才有下一年接着再招)。

第二年再战,准备仍然辛苦,但目标很明确。父亲从邻居处借了一个清静的小屋给我,明令任何人不得打扰。我除了数学习题一本本地做,对于文科,就把一些关键概念的解说录下音来,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听。什么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什么是成分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什么是转换生成语法,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区别,等等等等。复习累了,我常到城墙头外的田地去看黄灿灿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透透新鲜的空气。好多次都在路上遇到父亲,跟我说:”去散散步好,休息一下大脑“。目光里满是赞许和鼓励。

考研要去邻县的考场。父亲送我到车站,临上车前,天气有点转凉,开始刮风了。父亲把自己的呢子中山装脱下(呢子服算是父亲最高级的外套了),给我披上。在车上看到父亲在冷风中挥手,这就是刻印在我脑海里的拐弯处的回头。到邻县宣城考场,住在一个简陋的招待所,一连考三天,下场后精疲力竭,直想哭。晚上钻进电影院,可找到发泄场所了。演的是两个国产短片,艺术水平很一般,但是好在有一点悲剧意味,于是跟着剧情,从头哭到尾,直哭得天昏地暗,但是非常非常痛快,好象把积压了很久的情绪释放出来了。

好事多磨。我的面试通知(挂号信)在邮局丢了,邮递员明知丢了(有记录),也知道我是收信人,却想蒙混过关,并不通知我。多亏语言所秘书刘老师办事严谨负责,给我的中学挂了长途(一辈子感激刘老师!)。当年的通讯可不像现在,这个长途挂了一上午才通。刘老师告诉我们校长,今天应该是我面试的日子,怎么不见人。看我山高路远,可以再作安排,但务请火速来京面试。后来,失职的邮递员看见事情败露,托熟人请求我们高抬贵手,不要追究他的责任。贵手倒是高抬了,但他可知道,这一失职可不当紧,差点断送了我的前程,其严重程度无异于谋财害命。

北京面试催得急,父亲决定全程护送。当年的火车厢象30年代的闷罐车,人满为患,烟雾弥漫。有爸爸在身边照顾,弄吃弄喝,我一路上得以一心扑在随身携带的复习资料上,准备最后的冲刺。 

 

跟老爸在天安门广场合影,1983

面试完,感觉良好,松了口气。父亲和我都是第一次来首都,兴致特别高,马不停蹄地游玩几个著名景点,在天安门前还买了一个简易相机留了影。我们在前门前的售票处,排长队买去长城的旅游车票。排在我们前面的是个女生,亭亭玉立,落落大方,说一口普通话。她跟我们解释不同旅游车的区别,带空调的豪华车和公车一样的普通车等等。我被她的风度迷住了,心里想,管他豪华普通,能跟她同车就好。可惜,后来上车没有看见她,心里失落落的。尽管有缺憾,第一次玩长城,还是被它的气势所震撼。爬上长城,又累又渴,父亲拿出在路上买的啤酒我们一块喝。这是我第一次喝啤酒,觉得味道很怪,难以下咽,无奈太渴,只好以酒代水,一边极目远眺,看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父亲看我读研有望,心情特别好,跟我说,带的钱还剩不少,我们坐飞机回去!这在当年是极大的奢侈,我那时侯连轿车都没有坐过,一步登天去坐飞机,兴奋莫名。不巧的是,飞机票卖完了。飞机没坐上,但那次旅行,父亲和我的欣快情绪,难以忘怀。 

再后来就是接到录取通知后的几个月腾云驾雾的日子,那真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美妙感受。一辈子从来没有过如此的轻松愉快,无忧无虑。真的不知道怎样表达喜悦,干脆一个人爬山,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任由荆棘刺破皮肤,滴着鲜血,享受火辣辣的快意。连续几天,每天爬山到不能动为止。九月进京,心情同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 别儿童入京》)。

对于一个南方山城的中学教师来说,考研确实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些跌宕起伏,非凡的经历和感受,跟考研的重要性是相称的。但是,回想起来,考试定终身必然需要运气,而运气并不总有。当时也许没有注意到这个特别的专业和特别的要求,也许该专业前几年已经招到了,不再招生,如果语言所的刘秘书工作不是那样尽心尽力,我很可能永远留在那个小城里。另一方面,生活也不能仅仅看所谓事业有成,应该总体来看生活质量和各人的自我生活满意程度。在确保温饱的前提下,很难从表面评价人生的好坏。据说,在中国相当一段时间,东北农民,活得最滋润,没有压力。因为土地肥沃广大,广种薄收也有不错的所得,可尽情享受“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世外桃源生活。在世界范围,据报道生活满意度最高的是比较贫穷的印度(宗教起了很大的精神作用),而生活感受最差的是日本。我的一名日本朋友,以前在一家机器翻译公司工作过,告诉我,尽管薪水好,却是非人的日子:她眼看几个同事有的精神跨了,有的自杀了。她后来去澳大利亚读研究生,成了穷学生,却有跳出苦海的感觉。

记于2004年五月28,美国水牛城

若干年后,跟老爸在天安门广场再合影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十: 插队山村》

插队的故事对我是太久远了,恍如隔世。这也是我一直想写,却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因。虽然如此,插队的片断却不时在心中翻腾。虽然连不成篇,这些记忆残片却是刻印在脑海最深处的。上山下乡是我们这辈人的成年礼。

我是文革后最后一批插队的,算是赶上了末班车。当时年龄不达标,按照政策可以留城,可是当年的情形是,留城待业常常是永久失业,不象插队,几年之后,还有上调招工或者升学(工农兵学员)的前途。另外就是,由于时代风尚的影响,留城的好像比下乡的矮人一截似的。我有一位同班好友,独子,留城以后,见面说话就没有我们下乡知青那样器宇轩昂。 

尤村三兄弟

我插队的地方是比较偏远的皖南山区,叫尤村,就在镇子旁边。当时一起下到这个村子去的一共三位,陈兄是中医世家,人很老成憨实,带来了大半箱子医书。俞兄是退伍军人的子弟,有点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样子。我随身携带的是薄冰《简明英语语法》和一台晶体管中波收音机,希望还能继续电台《广播英语》的学习。我们三人从镇上一下车,就被尤村的老书记带领一伙人敲锣打鼓迎到了村里,暂时安置在一位公社赤脚医生的家里,住了两个月。后来村子利用国家发给我们三人的安家费,盖了三大间仓库一样透风凉的屋子,我们才算独立安家落户。 

第一个月是挨户吃“派饭”,每天各家各户轮流转。农民大多朴实好客。我们吃饭的那天,东家往往要比平时多预备一些菜肴。可是,各家家境不同,伙食还是参差不齐,有些确实难以下咽,但又怕人笑话知青娇气,只好硬着头皮吃。最糟糕的不是伙食的质量,而是卫生状况。有一天天擦黑,推门去晚餐,手上黏黏糊糊摸了一手,回来后我们几个一合计,发现不是鼻涕就是浓痰的残迹,都恶心得要吐。 

2019年三月23重返尤村,小池塘还在

后来决定哥仨自己开伙,分工合作。还记得清晨起来到河塘担水,身子骨瘦小的我与水桶不成比例,在早春的冷风中瑟瑟发抖。不过,自己开伙还是受用多了,每天干活就满心盼望早早收工去享用自己的晚餐。最常做也最美味的菜肴是咸肉炖黄豆。咸肉是父母捎来改善伙食的,每次割一小块肥肉,慢火烧化,那泛着油光的软黄豆实在太诱人了。黄豆和木炭都是队里照顾知青配给的,弄个小瓦罐盛上黄豆、肥肉和水,上工前置于炭火上,收工回来就四香飘溢。 

这样的美味当然不能长久。于是自己种菜。我们图省事,挑最容易的菜,种了两大片黄瓜。黄瓜这玩意儿,一旦结起来,就不得了,瓜满为患。怎么摘怎么吃也赛不过它生长的速度。平时没事就摘了生吃,到了晚上再做黄瓜汤,或者炒黄瓜,直吃得想吐。这个后遗症不小。很久很久,我都把黄瓜当作最贱的菜,偶然生吃一点可以,从来不拿它当菜。可是斗转星移,不知流浪海外的何年何月,黄瓜忽然金贵起来。太太和女儿都爱吃。暖房子里面出来的英国黄瓜,每根两三块美元,一样成为我们家的必备。有时伙食中蔬菜量不够,怕孩子营养不平衡,就洗根黄瓜给她,她总是美滋滋地啃它,从不厌烦。 

黄瓜确实不好做菜,但要是赶上了鸡蛋,炒菜也好,做汤也好,都不错。单做就不成菜,不下饭。鸡蛋是非常珍贵的,我们不养鸡自然没有鸡蛋,也舍不得买。后来还是村子里有人从我们知青这里借钱急用,可又没有钱还,就从鸡屁股下抠出一些鸡蛋来偿还我们,我们才有了些口福。有一天秃头队长来巡视,看见我们的黄瓜地,就狠狠剋了我们一顿。说,你们这帮懒虫,谁让你们种黄瓜来着,一点正经菜也不种,你吃个屁。他所谓正经菜,是指辣椒茄子一类,那样的菜只要有点菜籽油,不用鸡蛋不用肉,就可以做得让人垂涎欲滴。可是拾叨起来不容易,除了浇水,还要施肥,最好是粪兑水浇了才好长。 

黄瓜吃腻了,后来没的好吃,改吃炒山芋(北方叫红薯)。这一招说来还是村里那个放牛娃教给我的。这个放牛娃很机灵,自从我们知青来了,就总找机会来套瓷。是他告诉我,山芋也一样可以做菜,就跟炒土豆丝一样做法。山芋是口粮,我们不缺,于是我们尝试切丝红炒,添上油盐,做出来比黄瓜好吃下饭多了。不过,有一条与土豆丝不同,炒菜的火候一定要适可而止,否则烂成糊就不好吃了。 

从放牛娃那里学会了骑牛。别看老牛笨乎乎的,走起路来却非常稳妥实在,一步一个脚印。起初我看田埂头的羊肠小道,老觉得那老牛一不小心就会折到沟渠或水田里,其实老牛从不出差错。放牛娃吆喝一声,那老牛就乖乖地倾前身,低下犄角,我在牛娃的帮助和鼓励下,蹬着牛角,翻身上了牛背,开始胆战心惊的骑牛前行。骑牛的最大感受是不舒服,那老牛的脊背咯咯吱吱的,感觉不到皮肉,满屁股都是骨头,根本不象我以前想像中的牧童骑牛之乐。

记于 200年六月25, 2009

与女民兵并肩修地球

下放不久赶上了“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真地把人往死里累。双抢是一年挣工分的好季节,给双份工分,有时甚至给三倍,连续20多天,天不亮起床,到半夜才回,再壮的汉子都要累趴下才能休息半天。人民公社给双倍工分这种变相的资产阶级的“物质刺激”很厉害,不管多累,人都不敢懈怠。你怕累少上工,工就给别人赚去了,到年底分红,你分的稻谷、红薯和香油也相应减少了。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每年生产队的收成是一个定数,工分多给少给不过是一种财富再分配的方式而已。如果单纯依靠农民的社会主义干劲,双抢跟平时同等工分数,工分总量下来了,单位工分的价格提高了,就没有物质刺激出来的积极性了。谁说经济学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没有用处?

生产队照顾城里娃,工分给高些。于是给我们三个知青各开七分半工,相当于一个妇女全劳力的工分,包括早饭前上早工两个小时,否则只有六分半。那年十分工值RMB0.65元。我在妇女堆里干了半年多,年底分红,赚回了所有的口粮,外带半床红薯和四五斤香油。

妇女全劳力多是年轻的姑娘或媳妇,个个都是干农活的好手。尤村的十几位风华正茂的姑娘组成了一个“女民兵班”,不甘寂寞,活动有声有色,曾名噪一时。不过到我去的时候,已经式微,因为其中的骨干大都到了嫁人的年纪,近亲远媒各处张罗,集体活动不能继续。尽管如此,跟女民兵在广阔天地一道成长,在当时是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的,让人沉迷和兴奋。干农活的辛苦也去了大半。

我们村村长人很精明,但脾气暴躁,又是光头,让我既怕又厌。倒是他家四个姐妹一个个如花似玉,大妹妹记不得见过,应该是外嫁了。二妹三妹都是女民兵班的主力,小妹妹刚14-15岁,皮肤白嫩,见人脸红,在社办一个作坊里做工。二妹(我叫二姐)刚嫁给本村老队长的弟弟,一个高个帅气的小伙子,感觉有些愣头青的样子。自由恋爱的,算是姑娘们中最幸运的了。刚去不久,这位二妹被照顾在场上打谷,没有下水田。我跟她一起干活,场上就两个人,总是她照顾我。从那时就落下了心猿意马的毛病,直到有一天发现她肚子越来越大,才意识到她跟其他民兵姑娘不同,原来是媳妇级的了。后来跟三妹及一帮姑娘媳妇一道,在田里薅草(就是用耙子在水田里把杂草掀翻,不让杂草长出来),三妹总是侵犯我的领地,把她的耙子探过来帮我。没有她帮忙,我大概一半的速度也赶不上。我老指责她,“不许侵犯”,她总笑而不答,我行我素。三妹模样很好,稍微有些胖,很壮实,象个铁姑娘,但善解人意,脾气性情好得赛过薛宝钗,是我最心仪的。当时媒婆正在给她提亲,我离开村子不久,她就嫁了,听到消息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40多年后,2019年三月23日重回尤村,在村口巧遇二姐和姐夫

这些农家女在我看来都是仙女。从小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却一个个风华正茂,英姿飒爽,而且不失农家女的善良朴实和冰雪聪明。我觉得当地没人配得上她们,她们自己也企图跟命运和媒人抗争,不过最后都一个个嫁走了,消没在人海中。

老队长

敲锣打鼓把我们迎进村的老队长跟我们走得最近。事无巨细,他都爱来管,自然充当了知青监管人的角色。我们插队的时候,正是老队长大家庭最鼎盛的时期:五个孩子,三男二女,人丁兴旺。老伴操持家务,任劳任怨,对人热情有加。大儿子山虎算我们哥们,比我略长,但长得比我还矮小一大截,似乎发育有问题,但干活并不赖,是个整劳力,担任队里的记分员。山虎小学毕业就回乡种田,作为长子,与女民兵姐姐一起,帮助父亲分担家庭重负。三个劳力,加上两个弟弟拾粪、放鸭,放学做点零工,一家人挣足了工分。这个家庭的红火兴旺,加上老队长的威信,可与家有四朵金花的光头队长一比,这两大家是村子里六七十户人家里面的显赫人家。老队长的家也是我们的家,在他家里我们感觉在自己家一样地自在。一家都是热心人,包括最小的六岁女儿,我们一来,就手舞足蹈,欢呼雀跃。家里做了好吃的,老队长就把我们叫去。大娘从不抱怨,总是笑吟吟默默在一旁伺候我们吃喝。

山虎很活跃,实诚热心,跟我们知青亲如兄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他总是随身带着他的记分簿,满本子是他的涂鸦,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那些工分记录。我见过不少字写得差的人,我自己也一手烂字,可把汉字写到他那样难看,那样奇形怪状,不可辨认,还真不容易。我离开尤村上大学期间,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每次读他的信都要辨认老半天才能猜八九不离十。他每封信尾总是画点图示,两只手紧握啊,或者一颗心系上一条线,朴素地表示他对我们友谊地久天长的祝愿。

老队长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他清瘦黝黑,尖小巴,身子骨健朗,谈笑如洪钟。他哪年当的队长,哪年让位给光头小队长,我们不很清楚。只知道老队长是退伍军人,识文断字,见多识广,是尤村的核心。我们的到来,老队长异常兴奋。他跑前跑后,张罗安排,滴水不漏。只有一件事,我感觉有些滑稽,内心有抵触,却不敢流露:老队长雷打不动,每周要组织我们政治学习和座谈一次,一学就是一夜。每当这个时候,老队长就把家里的大小孩子统统驱离,把煤油灯点得亮亮的,一点不心疼熬油。他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特别严肃深思的样子。记得他组织学习《哥达纲领批判》,一字一板地阅读,那样子很象个教授,可从来也没见他有自己的讲解。对于马列,我只在中学迷恋过“政治经济学”,对于其他著作不是很懂。我听不明白的,他其实也不懂,毕竟他也就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当时我就好奇,他心里在想什么。为什么对那些深奥难懂的马列原著那么热衷,而且总摆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当年自觉是个小毛孩,老队长是可敬有威的长者,是我们的依靠,即便心里有疑惑,也从不敢追问。这样的学习一直持续到我离开尤村。

老队长唱歌富有磁性,略带沧桑,很有魅力。记得在水田薅草的时节,暖洋洋的阳光,绿油油的禾苗,春风和煦。老队长一边薅草,一边张池有度地唱起歌来。听上去有点象船工号子,声音高高低低的,随着风,一波一波袭来,抑扬悠长,不绝如缕。那是怎样一种有声有色,和谐无间,引人遐想的农耕图景啊。

很多年过去,老队长的歌声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虽然我从未搞清这首歌的来历。直到去年,女儿的 iPod 新增的一首歌,一下子把我抓住了。这歌当然不是老队长的歌,可曲调内蕴与老队长的歌神似,是它复活了我心中掩埋已久的歌。每当歌声响起,老队长的面容身影,广阔天地的清风和日,单纯悠长的田家生活和劳动的场景,就在我眼前浮现。 我问女儿这是什么曲子。女儿一副我是土老冒的惊讶,这是 Akon 啊,那首红透半边天的歌曲 don’t matter 啊。这首黑人歌曲2007年一出品,很快在电台热播,连续两周居于排行榜首。我惊喜,也感到诧异,远隔千山万水,神秘古老的中国民间小调居然与带有美国非裔色彩的黑人歌曲如此契合。甚至我在 Akon 本人身上也隐约看到黑瘦干练的老队长的身影。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曾回村探望,那时老队长已经离开人世,是癌症夺走了他的生命。女儿远嫁,传回的消息是女婿赌博被抓进了局子,二儿子肝炎治疗不及时丢了性命。大娘经受这种种打击,显得衰老无语。家庭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只有山虎撑着这个家,快30的人了一直未娶媳妇。谈起来,他总是苦苦一笑,说不急,先把弟妹上学供出来,自己的事可以放一放。我的心沉沉的,感伤世事无常,那么鼎盛兴旺的大家先失了顶梁柱,复遭种种不幸,如今如此零落。那记忆深处的歌声在我心中也更加增添了些许沧桑的苦涩和无奈。

补记(2019年三月23日)

往事如烟:前天寻访旧地,遇到了插队时姐妹花中的二姐,如今是子孙绕膝了。

现在才梳理清关系,原来老队长和新队长是村子里联姻的两大旺族。敲锣打鼓欢迎我们三位知青入乡的老队长一共兄妹仨,妹妹是赤脚医生,是我们的东家,当年也对我们很照顾。老队长的弟弟娶了新队长的二妹(我叫二姐)。照片就是他们的全家福。老队长和他姐弟三家都在这个池塘边不远。池塘边还有分给我们知青的菜地。

 

重返旧地在村口巧遇二姐。二姐说,维当年就是学问人,会英语,老在家听英语广播。那是我把家里的晶体管收音机,带到乡下,为了听安徽台和江苏台的英语广播讲座。文革年代不知道哪位领导批准的 很多省开办了电台的英语讲座,是当年难得的外语学习机会了。二姐告诉我,三妹小妹如今日子都还不错。三妹不远,就在镇上。小妹在外地做工。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送别恩师刘倬先生

今天上午告别仪式,请大姐代送花篮,送走了刘倬老师。遥祝先生一路走好!

 

今天,我们怀着沉重和景仰的心情,悼念恩师刘倬先生,缅怀先生一生的非凡成就和功德,并向师母及其子女致以亲切的慰问!

先生是河北省大成县人,生于1933年四月,1951年12月毕业于哈尔滨外专,留校任助教。1953年5月调北京高等教育部,在综合大学司任科员。1954年5月至1960年10月在北京俄语学院,任语言学引论课讲师,并于50年代末就开始与刘涌泉、高祖舜两位先生合作,参与第一次俄汉机器翻译攻坚项目。

1960年11月正式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专职从事新兴前沿跨学科机器翻译的研究工作,直至1998年离休。先生1979年起任计算机室主任,1985年晋升研究员,为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职期间,曾为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自然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先生四十年来(1957-1998)主要是从事机器翻译研究工作,与刘涌泉先生一起,帮助开创了中国的机器翻译事业。先生早期主攻俄汉机器翻译,深入研究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的句法语义差别,帮助推进机器翻译向纵深发展。中国机器翻译一开始就是跨语系项目(俄汉),比美国和俄国同行面临的挑战更大,这也促成二刘老师的研究在无人区不断开拓,至60年代早期,很快处于国际机器翻译研究的前沿。文革后科研全面恢复,从1975年先生开始领导研制JFY型英汉翻译系统,并与刘涌泉先生一起招收培养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开拓、探索和经验积累,先生的设计思想和算法实现能力日益成熟,表现在先生精心设计的JFY型翻译系统的四次大的迭代创新上。这套系统的研制共经历了十多个年头,先生作为主帅,先后与情报研究所和军事科学院合作,一直自我突破,并引领了当时中国机器翻译的方向。1987年先生做出了JFY-IV型翻译系统的定型设计,为该系统的商品化开发创造了条件 。经过多年运行和功能调拭, 证明JFY-IV型翻译系统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和算法设计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国内外领先水平。先生的时代处于经典的符号机器翻译研究时期。先生以其深厚的语言学素养和自我钻研的计算机算法技术,不断把符号机器翻译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包括算法与开放式规则的分离,词典的规则化和规则的函数化,语义制约的个性化与句法模式的共性化的转换机制,突破乔姆斯基单层句法解析的多层策略以及拓展传统有限状态文法的边界以及在句法解析中隐式代入包含常识的本体知识。最重要的成就是根据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的需要,设计并实现了一整套符号计算语言学的专用语言和平台,包括专用语言的句法定义、解释执行、作为符号模型的数据结构以及多层解析的控制流程,并配备了质量控制和追踪纠错的功能。JFY语言和平台的建立,凝结了先生几十年研究探索的精华,为NLP和机器翻译的知识工程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先生的设计哲学反映了经典符号人工智能(AI)的精髓,其意义是深远的。

先生治学严谨而务实,勤于深耕不止,具有中国老一代学者的大师风范。先生以身作则,生活俭朴,为人正直。先生指导学生,传帮带一丝不苟。无论业务能力还是生活问题,先生帮助弟子总是不遗余力,是我们可亲可敬的长者。作为中国机器翻译的奠基人之一,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心血献给了中国的计算语言学和机器翻译事业,先生的思想惠及了曾有幸参与他不同时期领导过的项目的不少学者,包括著名的计算语言学家董振东先生和冯志伟教授。先生是让我们高山仰止的导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先生做研究是大家和先驱者,在家里是全家的主心骨。先生与师母相濡以沫,是我们见到的最和谐亲密的一对老伴。先生对待子女也体贴入微,尽显父爱。先生的逝世,是师母以及先生的子女们的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我们弟子们的巨大伤痛。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先生的献身精神,学习他老人家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发扬光大先生的思想遗产,薪火相传,福泽后学。

先生安息吧!老人家一路走好。

学生:爱平、李维 

先生荣获的重要奖项:

告别仪式:

挽联:

规则天地立绝学,JFY丰碑在
符号世界为人先,NLP伟业存
高山仰止 先生千古

父逝悲从心头起
子存教诲永记年

叹祖父真心一片
痛小孙空泪两行

语通中外刘览万维开千重智慧
言达人机卓知远见启百代未来

开创机器翻译 耕耘不止
献身语言处理 鞠躬尽瘁

思想万古长青
遗泽千秋不朽

学高德望
万古留芳

 

【缅怀刘倬老师特别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