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名杰 黄厚宝: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的手术治疗

【立委按】老爸行医60多年,实践经验异常丰富,也曾发表20多篇专业论文,但那是前电子时代。现在统一整理,数字化留存,除了作为纪念,也为专业文献的知识积淀以及新人的经验搜索做一点贡献。老爸说,论文中报告的有些手术难度很高,至今还占外科前沿,具有借鉴价值。

 

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的手术治疗

芜湖长航医院外科(241000) 李名杰
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 黄厚宝

 

    摘要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76例,分别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60例,胃癌等穿孔10例,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6例,作胃切除37例,穿孔修补39例。临床效果,以胃切除为优,穿孔修补则有术后并发出血,再穿孔等,本组死亡5例。作者认为应力争作胃切除,可根治疾病,即使是恶性疾病的姑息性胃切除亦可减轻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穿孔修补只是在病情危急时采用,抢救生命,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修补后应作Berne憩室化处理。

    关键词  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  胃切除术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随着现代治疗药物的进展,内科疗效已有提高,需要外科手术的较早前有明显下降 [1],但也有一部分顽固性溃疡或隐性溃疡迟至急性穿孔才迫使患者急诊外科;晚近胃癌的发病率增高,其中有不少中晚期病人贻误至穿孔首诊;加之交通事故的上升,胃十二指肠创伤性穿孔屡有所见,如何妥当地处理这类患者,便成为一个颇具临床意义的课题,,作者就近年来手术治疗上述三类急性穿孔76例进行分析,并对术式选择加以评述。

1.临床资料

     76例患者中,男69例,女7例,年龄14~75岁,平均42岁。原发病及其穿孔的平均年龄:十二指肠溃疡穿孔32例,平均年龄35岁。胃溃疡27 例,平均年龄55岁。胰源性溃疡1例,28岁。胃癌8例,平均年龄58岁。胃恶性淋巴瘤2例,平均年龄73岁。十二指肠外伤破裂6例,平均年龄34岁。穿孔并发症及伴存病;并发出血7例,休克15例,外伤穿孔6例中合并其他内脏伤3例。伴存病中高血压 12例,冠心病 8 例,糖尿病6例,肺结核4例;穿孔距手术时间及其术式:12小时内18例中,胃切除13例修补5例,12~24小时30例中,胃切除12例,修补18例,24小时以上手术者28例(含创伤6例),胃切除 12 例,修补 16 例。

    术后并发症:

    (1) 胃切除37例,皆为 Billroth-Ⅱ式,近期无死亡。消化性溃疡穿孔作胃切除者,只1例胰源性溃疡历经3次手术直至全胃切除方痊愈,全部获得治愈。10例恶性疾病,姑息性胃切除5例,生存期 6~14 个月,根治性切除3例,生存2~5年,其中2例胃恶性淋巴瘤急性穿孔腹膜炎作根治性胃切除术后随访2、5年仍健在,且无复发症状。十二指肠外伤修补后附加胃窦切除、胃肠转流等Berne [2] 术式者亦恢复顺利(3)。

    (2) 39例穿孔修补中,2例术后4天再穿孔或漏而死亡,另2例手术后25天并发出血死亡1例,伴存其他严重疾患。十二指肠外伤单纯修补2例,均死亡。术后2年5年溃疡活动再穿孔各1例及因有症状再作胃切除7例。

 

2.讨 论

    胃十二指肠急性穿孔,面临的紧迫问题是空腔脏器内容物外溢所致急性腹膜炎及其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对外科医师来说,是不容迟疑而需急诊处理的。

    穿孔小很快被粘堵、症状和体征轻微、全身扰乱不著、或年迈、伴存病等高危因素存在,可考虑非手术治疗。遵义医学院报告432例中57.4%保守治疗成功,大连医学院报告83例中62例非手术治疗治愈(4),然而多数外科医师却持有质疑。争议在于: (1)有一种被动、消极的负面心理,并需细心观察和监测,中转手术的尺度较难把握,而且要为延迟手术而付出代价;(2) 定性定位定量诊断难以明确,一般认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有自行闭合的可能性,若为胃溃疡穿孔则保守治疗效果差;(3) 胃癌穿孔则需手术进一步处理;(4) 原本疾病待急性期后还得系统的检查和治疗,其中约有半数以上最终需手术,再穿孔率为8.5%; (5) 遗有腹腔脓肿、粘连等。据此,外科医师多数倾向手术治疗,开腹后可以较为准确的了解病变性质、病理程度,腹内感染状况及穿孔部位、大小,因而术式选择针对性较强,较为主动、有预期性,当今外科手术的进步,监护措施的臻善,抗生素的进展,手术效果令人鼓舞。

    1. 胃大部分切除或根治性胃切除术,只要条件允许,此举应列为首选,对溃疡病穿孔的疗效优良率达90%~95%,手术死亡率1%以下,可达标本兼治,对胃癌穿孔也可作较为适当处理,十二指肠创伤修补后想憩室化也要求胃肠改道而切胃。本组施此术式37例,除胃癌已届晚期无法根治切除远期效果较差外,均获近远期良好效果,手术距穿孔时间不应作为选择术式的单一依据,而要视病灶部位水肿炎症及腹腔感染情况来决择,当然,缝合技术及围手术期的综合处理亦为重要因素。本组2例48小时后作此手术,结果安全。

    2. 穿孔修补自1892年Von Heusner和1896年Bennett首创本术式100年以来迄今,在抢救生命方面,仍具临床价值,由于手术简单、创伤小、安全等特点,对高危病人,是一不可废止的术式之一,然而该术式亦存在不少问题,除术后近期出血、漏之外,而且其中50%~70%病人最终还需再次手术或症状复发需要治疗, Illingworth"认为缝合穿孔后症状复发,一年内40%5年70%,史煌报告141例远期随访结果,出血20%,幽门狭窄9.2%,再穿孔4.7%,本组5例死亡均为该术式,胃癌穿孔修补仅暂时得到救治,本质上并未抑转其病程,多于术后一年左右死于癌症。作者认为本术式应严格限制在以下情况:(1) 重症腹膜炎伴休克;(2) 穿孔水肿范围广泛,预计妨碍切胃后吻合口愈合;(3) 癌肿失去姑息切除时机;(4) 伴存其严重疾患或年迈体弱,任何扩大手术创伤都会增高死亡率。

    技术操作上需注意三点:(1) 不可内翻缝合过多,尤其在幽门及十二指肠,以防医源性狭窄;(2) 有效修补以防再漏,,第一层松松靠拢,第二层浆肌层遮贴,再辅以带血供之网膜加盖;(3) 十二指肠创伤性破裂,若修补困难,可用附近脏器如胃、肠、胆囊等或以带血供网膜补片粘贴缝合封闭,但必须另加彻底转流憩室化 [2]。

 

参考文献

[1] 沈洪薰,消化性溃疡外科现状与进展,交通医学1991:5(1):26

[2] Berne CT, et al. Duodenal diverticularization for duode. nal and pancreatic injury. Am J Surg 1974;127:503

[3] 李名杰、张琪等,闭合性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交通医学 1995;9(3):43

[4] 大连医学院外科.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的新观点,全国外科学术会议资料选编1961;50

[5] Rodney Maingot.腹部外科手术学 1965;第一版(5):244

[6] 史煌,等.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中华外科杂志1964;12:646

 

               (本文原载《交通医学》1996;10(3)36-38)

 

【医学论文目录】

 

 

老爸论文集萃:短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立委按】老爸行医60多年,实践经验异常丰富,也曾发表20多篇专业论文,但那是前电子时代。现在统一整理,数字化留存,除了作为纪念,也为专业文献的知识积淀以及新人的经验搜索做一点贡献。老爸说,论文中报告的有些手术难度很高,至今还占外科前沿,具有借鉴价值。

短肠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附2例报告

芜湖长航医院 李名杰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系指切除小肠70%或包括回盲瓣在内的小肠切除50%,或胃肠错吻后所引起的消化吸收障碍致病人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低血蛋白症及贫血等。作者所见2例是在作小肠远侧间置逆蠕动肠袢吻合后预防发生SBS。现就SBS的治疗结合本例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例1 男,农民,29岁。肠扭转坏死切除小肠大部下抵回盲瓣上3cm,剩余空肠80cm,作空肠远端7cm带系膜肠袢翻转倒置,作上、下端两个端端吻合,恢复肠道连续。术毕即可见间置肠段出现明显的逆蠕动,血运、生机良好。术后2月内每日排便2~4次,伴消化不全,但未造成明显营养障碍及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未作特殊营养治疗。术后3月作钡肠造影见钡剂进入回盲解前在小肠下端反复往返运动,半年后恢复劳动。3年后追访病人,消化、营养、排便均正常。随访18年,未发生与本手术有关的症状。

    例2 农妇,24岁。节段性肠炎,多处坏死穿孔,下段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剩余空肠100cm。远侧空肠7cm倒置,作空肠一空肠一横结肠端端吻合术。术后度过了感染关,顺利愈合。然术后稀便达3个月,营养吸收尚可,体质逐渐恢复,一年后恢复正常。术后8个月X线钡剂检查发现在小肠、结肠吻合口上反复出现逆蠕动,钡剂推进迟缓。5年后随访,消化吸收功能正常。20年来,发生腹痛两次。无其它不适感。

    讨 论

    导致SBS的因素,除切除肠袢多寡外,被切除的小肠部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小肠不同部位对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如铁、钙的吸收限于空肠近端;胆盐、维生素B的吸收限于回肠远端等。一般认为,十二指肠、近端空肠、远端回肠是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肠段。故若保留近侧及远侧小肠和回盲瓣,即便切除中段小肠占全小肠50%,亦非一定会出现SBS。因此,为预防大量小肠切除后SBS,手术时应注意保留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能肠段及回盲瓣,至关重要。

    健康人小肠有很大的功能储备,故可耐受部分小肠切除。然大量肠切除,尤其是功能肠段的切除则可发生SBS。在其急性反应期主要是从粪便丧失大量液体,水电解质紊乱最为突出。半数病人短期内胃液分泌增加,可并发消化性溃疡。尔后保留小肠可发生代偿性变化,肠管增大,肠绒毛增加,肠粘膜上皮细胞增殖,以增加吸收面积而改善功能。若代偿仍不能满足生理需要则可出现SBS。内科治疗仅限于对症及补偿性治疗,帮助患者度过适应期和代偿期。若仍不能改善,则需设计短肠吻合术等外科处理。

    一般认为,成人小肠广泛切除若存留少于100cm,易导致SBS。本组另10例未作特殊附加短肠吻合术,其中3例死于2月以内的腹泻期,其表现为明显的水电解质营养紊乱,虽经补液、输血等措施,亦未挽回(未作全静脉营养支持)。另7例闯过长达1~2年的适应期,才逐渐恢复。例1,男,65岁,20年前粘连性肠梗阻连续2次手术切除小肠,尚存上段空肠80cm及回盲瓣,术后4年仍有腹泻及消化不良。低蛋白血症,多次输血和白蛋白及氨基酸等,终于获得代偿。

    短肠吻合术的术式繁多,其中以间置逆蠕动肠袢属简易有效,技术操作方便,不增加并发症,即使在急症情况下,亦可完成。其间置肠袢长度以7~14cm为宜,而以8cm以下为安全有效,新生儿则仅需3cm,若超过15cm则因逆蠕动作用而发生生理性肠梗阻。例置逆蠕动肠管是为延长食糜停留肠腔时间而设计的,故必须安置在保留小肠的远侧,以利于发挥其生理效能。要严谨对待倒置的长度和安放的位置。

    SBS的预防,成人小肠对系膜缘虽可长达7m,而活体内小肠系膜缘实际长度则为3m左右,切肠时一般限制在50%以内。尤其小肠多发息肉,如peutz-Jegher病;常因复发而多次手术,然极少恶变,应尽量作个别息肉的摘除而避免作大段肠切除。肠粘连亦应尽量作粘连分离甚至排列术,不要随意切肠,回盲瓣功能尤宜保留。(参考文献略)

 

                本文原载《交通医学》1991;5(1):41-40

 

 

【相关】

 

李维 郭进《自然语言处理答问》(商务印书馆 2020)

预告:李维等 《知识图谱:演进、技术和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2)

预告:李维《巴别塔影:符号自然语言处理之旅》(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李名杰 仰宗华 史良会:肝胆管盆式胆肠内引流术一例

【立委按】老爸行医60多年,实践经验异常丰富,也曾发表20多篇专业论文,但那是前电子时代。现在统一整理,数字化留存,除了作为纪念,也为专业文献的知识积淀以及新人的经验搜索做一点贡献。老爸说,论文中报告的有些手术难度很高,至今还占外科前沿,具有借鉴价值。

肝胆管盆式胆肠内引流术一例

芜湖长航医院 李名杰 仰宗华 史良会

 

    患者男,46 岁,船员,于 1973 年因胆囊炎、胆石症,作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外引流,出院后三个月出现胆系感染症状,绞痛黄疸发热,累发,持续三年,1976年用中药活疗,排出结石二枚,症状消失。1990年6月及12月作B超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直径1.9cm,1991年10月B超及大剂量静脉胆道造影检查,证实肝外胆管结石伴胆总管扩张(2.2cm)及左肝内结石伴胆管扩张,但无感染及黄疸,肝功正常,无手术反指征,拟择期作高位胆管切开盆式胆肠内引流加病灶肝切除术。

    手术方法

    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作右肋缘下 L形切口,切除剑突,右抵腋前线,进腹后从原手术疤痕中解剖出胆总管,扪及其中大量铸型结石,显露出“残余胆囊”,指尖大并内含结石。转而游离肝周韧带,包括左右三角、镰状及左冠状韧带,使肝脏松动下移,扪摸左肝管矢状部有结石集簇伴左外叶Ⅲ段纤维化,肝管汇合部结石,继续解剖肝门外肝外胆管,切开肝门板及脐板,钝性分离其纤维膜直抵左右级肝管,高位切开肝总管抵隆突部,取出胆色索性结石,旋即作左外叶Ⅲ段肝切除,消除左肝内结石及囊状扩张之胆管,从左肝断面与肝总管会合掏尽肝内结石,双氧水冲洗,左肝断面缝扎止血,再作“小胆囊”切除,并由此扩大胆总管切口,取出其下段结石,7号探子通入十二指肠,修补此胆总管切口。将肝总管及左右I级肝管敞开,分别显露各Ⅱ级肝管及尾叶胆管开口,分别予以扩张取石冲洗,并修整盆缘,使盆沿保持 2mm,以利吻合,盆径3.5cm,止血牵吊搁置。

    空肠起始部下 15cm 切断肠管,远端空肠结肠前上提与肝胆管盆作端侧一层粘膜外翻吻合,检查无泄漏,在输胆肠袢40cm处作与近端空肠侧端吻合。肝门盆下作双套管负压引流,术中失血 300ml经过平稳,术中补血600ml

    术后经过

    术后用止血三联三天,选用庆大霉素、氨卡青霉素及甲硝唑金三联(Gold Standard)抗感染,术后体温38℃左右达两周,腹腔血性渗液三天,无渗胆,术后9天撤除引流,无腹腔及切口感染,无黄疸,三周痊愈出院。

    随访5个月,无胆系返流感染及腹部症状,消化功能正常,B超复查未发现肝内外结石残留。

    讨论

    肝内外胆管结石,至今仍无规范术式,肝外胆管手术无法除净结石,解除肝胆管狭窄和通畅引流,常致症状复发,导致多次手术,甚至因此而出现AOSC及胆源性败血症,病死率甚高(1),近年来多数学者已将手术延伸至肝内,方可一举取得胆石,使疗效提高(2),其手术虽创伤较大,但对于一般选择性手术病例,准确的手术技术,合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可获得满意效果,

    I级肝管在肝实质之外,可以安全解剖出来,以此可进一步处理Ⅱ级肝管之结石和狭窄,若方叶肥大,有人主张(可予局部切除,改善手术野显露,使胆肠吻合准确,提高安全系数,然解剖得法,肝脏下降并可向上翻转牵引,并非必需作方叶切除,本例未切方叶,亦感吻合方便。

    对肝内各处结石,则分别情况各作如下处理:表浅肝结石,可切开肝实质取石再作肝修补;局限于叶段的结石并近侧胆管扩张者,可作叶段切除;对某部的铸型结石,可按入肝径路直接将其切开取石,再作胆管修补或置T管、U管引流;对局限性肝结石,则可作"雕刻式"肝切除,以避免牺牲健肝的“规则性”切除,但需注意保留肝脏的血供及胆汁流路,还可各术式联合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志强.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10年进展. 实用外科杂志 1991;8.9:447.

2.吴金术等.肝胆管盆式肝肠内引流术209例.中华外科杂志1989;27:130

3.王哲生,等.肝门部舌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狭窄伴结石 56例报告. 实用外科杂志1991;8.9494.

 

          本文原载《交通医学》1993;7:91

 

【相关】

 

李维 郭进《自然语言处理答问》(商务印书馆 2020)

预告:李维等 《知识图谱:演进、技术和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2)

预告:李维《巴别塔影:符号自然语言处理之旅》(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李白宋梁130:从短语结构的词序基础约束到大模型向量空间的天马行空》

李:网上看到一句话,所谓 legalese(法律语言),语言学上有点意思:

研究人员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格式是:

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NP而VP

语义是:

过去不、现在不、将来也不(因NP而)VP

本来时态助词(“曾/将”)、情态动词“会”与否定副词“不”,都是跟着动词跑的,现在由于介词并列,闹得似乎是必须跟着介词 “因”,先构成介词短语,然后才去挂靠动词。

研究人员 PP<【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NP<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 而 VP <直接或间接 V收到 NP<任何形式的补偿>>。

而不是(如果没有介词并列):

研究人员 不曾 PP<因 NP<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 而 VP <直接或间接 V收到 NP<任何形式的补偿>>。

白:就是三个括号么

李:假如没有介词并列的话,"不曾" 与 "因" 通常不先绑定的。

参照一下英文句法对等物:

“did not VP due to X "
" does not VP due to X"
"will not VP due to X

白:可以用龟息大法,给这个绑定留半口气,别的实在走不通,可以走这个,前提是有顿号。

“我可以不向也不代他人向你提出任何要求。”

这个就彻底死了。代他人,这是要连谓的节奏,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要并列。

这边等着动词,还不赶紧把介词吞了,那边介词要并列,找不到同类。

太妖了……

李:好例子!要害是汉语的介词是从动词退化而来的,所谓副动词。时不时动词性可以还魂。

白:

“谓略”增出来S坑,由“提任何要求”来填坑,性质是“共指”。就是说,我介词不仅省略了介词宾语,还省略了中心谓语。这个中心谓语我暂且填一个虚的,应付合并的差事。有朝一日大家的辖域统一了,再从里面找到共指的实的中心谓语。当然,省略的介词宾语也一起找了回来。

有否定词和情态词的情况下,介词并列是不合逻辑的。我们索性不走这条路,而是走把省略的中心谓词假装补出来,用否定词和情态词跟假装的中心谓词发生关系,同时,眼睛瞄着真正的中心谓词,用一条共指边来化假为真。这个“谓略”操作是“升格”操作的细化。还是在关联语法的大框架里面。

所以,介词并列只是一个假象。介词所修饰的谓词并列才是本尊。虽然它们有的比较羞涩,躲起来了,但是被否定词/模态词强制发生关系的语言环境还在,所以有现成的照妖镜把它们揪出来晒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样,种种看似不合理的现象、种种跑不下去的分析就都迎刃而解了。

李:这个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短语结构”解析法(乔老爷的 phrase structures)。它把词序带入过程性,作为一切解析的基础。每个词(概念)被词序牢牢定住,你没有办法自由飞线,“a b c” 串的a要想跳过b与c暧昧,必须 a 先拉拢 b 或让b去投靠c。

白:没错。允许非树,允许把一处子树整体复用到另一处填坑,就不是问题了。

实际上关联有两种:合并辖域的和不合并辖域的。合并辖域的既要关联,又要相邻。不合并辖域的关联即可,无需相邻。于是就有了飞线。有了拖油瓶的坑。

李:深度学习的进展在这方面给人以启发。一开始深度模型都怕自然语言,因为自然语言与神经最先爆发的图像不一样,最大的不同是词序,也就是时序性。CNN 不能很好反映这一点,于是搞出来一个 RNN,本质上就是想贯彻短语结构的基础性约束。后来 RNN 基本被搁置了,出来了以 attention 为核心的 transformer,其实就是把词序的基础地位动摇了,允许任何节点与任何节点发生影响,“飞线”全覆盖、全连接。全覆盖的早期顾虑是组合爆炸。

白:飞线也是有形式演算的,什么位置之间可以拉,一点都不爆炸。

李:现如今,计算本身提升了,也不怎么怕爆炸了。初期可以爆炸,只要后期有办法收敛就行。

想一想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感觉思维的时候,特别容易天马行空,就是说不受时序基础约束。到了需要表达的时候,硬是走了“窄门”,变成了 list(语音流、字符串)。这原本应该是器官的物理约束:语音只能一个一个发,字只能一个一个写,后来反作用于思维增加了严谨性,成为文明和知识沉淀、积累和传承的形式保障。现在的大模型貌似冲破了这种形式约束,回归到天马行空的混沌状态(所谓多维度向量空间)。

这种回归本来应该是不可收拾的,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但奇就奇在人们找到了收敛的方式(backprop?)。

有一得 必有一失。获得了自由,肯定带来严谨性(逻辑性、层次性)的硬伤。只不过在数据主义的大潮中,这种硬伤被统计性掩盖了,越来越难揭示。

白:如果人家本来就是各种因素角力,无所谓严谨性呢?

严谨性体现于“演算”,灵活性体现于演算中的“选择”。选择是多因素角力的结果,要角力就必须统一度量衡,所以要用深度学习来“称重”。

分场景。真跟数据库打交道,不行的立马露馅儿。

梁:人,一开始是局限于自己眼睛能看见的,脚能走到的,感觉器官。后来局限于自然语言,别人创造的语言。后来人有了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出了数学,觉得数学语言更严谨,精美。 自然语言太粗糙了,太局限了。

李:这也是一点。但人类文明和知识积淀中,肯定有一些部分是必须在严谨性基础上才可以传承和发扬的。但确实有很多东西,对严谨性没有那么强的依赖。

缺乏严谨性造成的硬伤越来越难揭示,原因之一是:每一个硬伤反映到数据上,可以看成是一个数据(主要是稀疏数据带来)的 bug 而已,只要被人发现,迟早会被局部解决。

梁:局部解决,总不如全局解决,从根本上解决好。

李:局部解决的积累,就从统计上保证了硬伤变得越来越罕见。

梁:数据稀疏,不是 bug,是 feature. [Grin]

李:对于数据工作者,二者基本不分。

说到深度学习的大模型,今天看到文字转图片模型 DALLE-2 的进展,值得推荐:

AI绘图到底是天才画手,还是潘多拉魔盒?: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2/08/15/11768877.html

不知道国内不翻墙可以看否?总之,长期以来人类视为人类智能的精华的所谓灵感、想象力、艺术性、风格等反映人类的独特创造性的元素,在大数据大模型条件下,已经不仅仅被 AI 模仿,而且被 AI 超越。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不是贫穷限制了(普通)人类的想象力,而是一般人大脑所能吸收存贮的数据量限制了人类的想象力。当然,总可以 argue 说,所有这些 AI 的诡异和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源自于首先有无数的艺术家产生了无数的作品,并有有心人对这些作品做了文字标记或说明。的确如此。然而,人类艺术家不也是如此吗?一个人从娘胎出来并不立即成为艺术家的,艺术家总是在观摩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在漫长的勤学苦练中,凭着自己的天才特长,站在艺术家先人的肩膀上成就的。在“AI艺术”流行的必然趋势和大潮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少数顶尖的一流艺术家也许还可以继续自己的魅力和发挥自己的影响,二流三流的艺术家已经没有自身艺术的出路了,他们或者被取代,或者与电脑合作成为电脑作品的后期编辑者、鉴赏者或挑选者。一些例子非常有意思,注意AI艺术生成的输入文字:1 input:金毛寻回犬小狗坐在小餐馆里喝咖啡,看起来很忧郁 - Edward Hopper风格”; 2. input:“日出时狐狸坐在田野上的画作,莫奈风格”; 3. input:半人半机器版达利 (注:达利是超现实主义画家,AI 艺术大模型的命名 DALL-E 就源于他)

宋:研究工作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在的AI在解决问题方面,在很多领域做得确实不错,但是分析问题方面就差了,表现在对于解决的问题不能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至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好像还没有什么表现。
与此相似,在艺术方面,AI可以做一些命题艺术品,即给出一个题目,AI也许可以完成得不错。但是,真正的艺术品是作者创作前和创作中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全部感性和理性认知积累的外在表现,这是AI做不到的,因为AI没有这种积累,除非将来某一天AI具有了独立的人格。

李:艺术只是一个粘接剂,它把艺术家与艺术消费者联系起来。宋老师的上述视点是从艺术家的角度。当然,艺术家与AI模型是两回事儿,前者有“灵性/自我意识”,后者没有,当然有根本区别。要害在消费者的视角:AI模型的生成与艺术家的作品,消费者越来越无法区分(图灵测试的精髓)。上面的几例如果来自人类,很多人会认为作品充满灵性。

咱们可以推向极端来看这事儿。有没有天才的艺术家,他不被任何人认可,没有消费者?理论上是有的,实践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痕迹:例如某超时代的大师身前无人问津,身后被推崇。这样的极端案例可以凸显艺术家与模型的本质区别。

梁:有的人被动地反映,有的人主动地创造,质的不同。

白:乌合之众是很容易被带节奏的,有几个有独立艺术判断力的。

梁:spread out,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李:模型一定是追逐大数据的,因此不可能特异独行到没有任何认可。但绝大多数的艺术,都已经归顺市场化的规则,必须有人认可才能鉴定。因此离开消费者的视角谈艺术家的高明,没有太多现实的意义。

白: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有色眼镜

李:说 “真正的艺术品” 只能出自人类艺术家,不可能出自AI模型。这句话是真理。但听上去属于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真理。

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类艺术家也在迎合大众或小众,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白:是说让AI做超越时代的判断无意义。就如同用毕加索以前的画作当样本,训练出一个毕加索来。

李:计算风格学提出很久了,在大模型出现之前一直没有突破,如今出现井喷式爆发。这是因为构成风格的要素大多是细节,而细节的掌控,没有比大模型更擅长的了。

还是整理了一下笔记,觉得有些对话语境中的“绝妙好辞”不整理成篇,就散佚了,有点可惜。此前也有过一些值得汇编的片段,有时候懒或心境不定,就随风而去了。集腋成裘,已经130期了。

白:好啊,稀稀拉拉也五六年了。

宋:谢谢@wei !我前段时间主要做标点句之间话头话身关系的考察,现在也开始做标点句内这类关系的考察(标点句内的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反向定语从句、补语从句、状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的考察,会更加关注这类现象。

李:以前打了多年的成分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从来没有离去。绝大多数的时候二者的相互映射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二者拧巴的时候。让人怀疑人生。可是人生本来就不总是黑白分明的,量子纠缠似乎不是微观世界的专属。

白:很多问题出在定义不严谨。比如主语,只要多问一句“谁的主语”就能澄清很多误解,可惜谁也不这样问。

“象鼻子长”就是这么个例子。“鼻子”是“长”的主语,“象”是“鼻子长”的主语,“象”是“鼻子”的领属语。偏偏都混在一起说。

宋:英语的主谓关系多数情况下有形式标记,汉语没有。那么汉语中如何判断主谓关系?最终只能从语用功能上看,即是对象与陈述的关系。

李:问题是 对象(例如话题/Topic)与陈述(例如小句)的关系,与结构分析法中的依存关系性质不同,不在一个层面,不是同一个关系参照系。

dependency 的严谨性反映在一种对于终结节点(head token)的执着上。dependency 与 phrase structure 不同,根本就不承认“小句”作为落脚点。这种执着 自然也带来自己的局限/麻烦,这也是引起争论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传统语法学家都对词节点的依存缺乏感知。他们觉得语言分析和理解还有另外的层面。所以 矛盾和争论更主要是源自所谓层次纠缠。成分分析与结构分析 不总是在一个层面,一旦纠缠,就成了量子了,公婆各有理。

以动词而不是小句作为落脚点,话题就不再是主语-述语那种并驾齐驱的关系了,而是变成了或直接(话题状语,类似英文的“as for TOPIC”)或间接(领属关系,修饰其后的主语名词)的从属性的成分。

白:词对词、词对块、块对块的句法关系各有不同标签。即使中心词也不能完全代表所在块与外部的句法关系。具体地说,中心词只能继承分子的句法属性,不能继承分母的句法属性。而句法的变化多端,更多体现在分母上。

【外一则】

白:“生死人肉白骨”,这个分词好凌乱。

意思是医术出神入化,能让死人复活,白骨长肉。正确的分词应该是“生/死人/肉/白骨”,“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肉”是名词的动词化用法。

李:哦,还以为属于 “枯藤老树昏鸦” 的句式:

生死/人肉/白骨 阴阳/鬼魂/黑血,
一片乌漆 魑魅魍魉炼狱

 

【相关】
 

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朝华午拾之一

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在属于我个人的语义词典和知识图谱里,流浪 是一个很大的节点,它的上位是漂流和波浪。流浪的下位谓词枝繁叶盛,包括:插队,洋插队,跳龙门,再跳龙门,北漂,下海,西漂,南下,再南下。这也正是我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在这些语词概念的背后蕴含几多激动几多辛苦,只有可视化图谱知道。

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多起伏的漂流生活伴随着我的一生。

1977年初高中毕业即赶上了文革最后一届上山下乡,插队皖南山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我一生流浪生活的起点。这个起点回想起来并不坏,16岁的孩子当时能感到的是自豪多于悲凉。1977 年底赶上了文革10年后第一届大学生招考,居然跳了龙门,成为史上著名的77级生(其实是78年2月入学)。大学毕业后任教一年,再跳龙门考研成功,北上京城。这是一次欣快的北漂,当年的兴奋喜悦堪比范进中举。那是19 83 年,有幸师从中国NLP的开山鼻祖刘涌泉、刘倬老师,主攻机器翻译硕士,这才入行。研究生毕业后四五年间,中关村兼职下海。虽然可算头几拨下海人士,因是兼职,并无其他下海人的风险。其时洋插队之风正甚,终于没有顶住潮流,赶了末班车来到大英帝国。90年代初正值大英没落,乱态丛生,路多野狗,抢劫之风甚行。危邦不居,因辗转由欧西漂,来到一代移民的“麦加”,满是鲜花与牛奶的枫叶之国加拿大。攻博添女,换身份,找工作,不亦忙乎。加国虽美,工作市场却不大。于是南下,竟一头撞上了美国网络大跃进。美利坚果然是流浪者的天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开启创业之路。轰轰烈烈的创业宏图随着泡沫的破灭渐趋平淡,遂复南下,终于踏入IT民工的圣地不能自拔,人称硅谷。

我的生涯与 NLP 在工业界逐渐渗透的节奏是基本上一致的,整个一个主题就是,流浪,流浪,还在流浪。但无论流浪何方,技术创业之心不变。在我流浪的词典里,冥冥中似有所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不时在耳边萦回,“田园将芜胡不归”。叶落归根,初创再搏,或为流浪的真正归宿。

2005年底,因为讨论离开水牛城搬家的事,九岁的女儿甜甜非常伤感。我宽慰她说:“你知道么?美国报纸排名最受欢迎的居住城市,水牛城是倒数的十个城市之一呀(最受欢迎的十大城市包括旧金山,波士顿,西雅图,华盛顿和圣地亚哥等),哪里不比水牛城强呀?” 确实,水牛城冬季漫长,人称“雪都”,极易受风寒侵袭。水质低劣,病毒流行。更主要的是,没有像样的工业,经济发展落后,人口逐年下降,年轻人一有机会大多“南下”寻求发展。可是,甜甜不以为然,流着眼泪说:”Who cares about this stupid rating. I have been living here for eight years and all my friends are here. Plus, I like snow. ”

甜甜自记事起,就住在这里,水牛城自然是她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唯一故乡。记得她五岁那年第一次带她回北京探亲,第一天晚上住在姥姥家,一切对她是那么陌生,没有她已经习惯的美国卡通电视,她满脸委屈地吵着闹着要回家--当然是回水牛城的家。我告诉她这就是家呀,是妈妈的家,她怎么也无法认同。

为了列举水牛城的好处,甜甜根据她有限的知识,自己独创了一种平衡理论:水牛城有著名的湖区效应,所以多雪,而地球正面临可怕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她自作聪明地说,”You see, the two effects balance each other. Nowhere else can balance the global warming as effectively as in Buffalo!”。她还能举出一千条水牛城优越的理由:”You got to admit, Buffalo is not bad. We have no earthquake like in San Francisco. No hurricane like in Florida. Our Christmas is always white.”

水牛城确实有很多公认的好处,最著名的是拥有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尼亚拉加大瀑布。水牛城周围原始生态保护很好:郊外从大瀑布开始,沿尼亚拉加河车行,宛如驶进仙境画廊,州立公园一个接一个,参天古树,连绵草地。不过,这里除大瀑布外,空旷的公园即便周末亦无人问津,让人真觉得可惜了这些资源。水牛城市中心虽然日渐衰落杂乱,人们聚居的郊区乡镇却有如童话世界,民风淳朴,整洁安全,环境优美如花园。水牛城房市全美最便宜,当年十万美元出头就可以买到前庭后院的 house(国内叫“别墅”),绝对价格低于国内小县城!二十万就是豪华大屋,宽敞奢侈得让人发愁,这个价钱在纽约、旧金山不够买一个房角。生活便宜也方便,有一流的公立学校,课外教育(学琴,学球等)的学费只是沿海城市的一半价钱。更不用说,还有温暖的华人社区和热闹的周末中文学校。

对于很多年轻人,去国和留守是一对纠缠不清的矛盾:《围城》内外,城内的人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哪怕城里舒适顺遂,也终觉没有亲历外部生活的遗憾;远游的人历尽艰辛终于明白,乡愁无法用物质来填补。我当年就是这样心情。研究生毕业一扎就是五年,工作生活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可看见身边的同学朋友一批批出国,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终于赶上末班车。然而,异乡的天空却如此陌生,小时候夏夜乘凉所识的星空,连同当年的童话和遐想,从此再也无法拼接完整。

想起初到英国的情形:尽管已经三十出头,尽管有很多同学一起来到曼城,尽管此前早已经历过离开家乡在京城的多年飘荡,但远离故国仍然伴随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好像一棵连根拔掉的小草,任由风吹雨打,内心充满着深不见底的空荡和恍惚。学期伊始,学生会楼前各种学生自发的俱乐部正招兵买马,熙熙攘攘,一片欢声笑语。我却似乎处在另一个时空,与现实错置,不能理解身边的喧嚣,也无法排解莫名的惆怅。

继而是十年的隔绝:除了《华夏文摘》的陪伴,以及偶然逢年过节给家人电话贺卡问候以外,完全失去了和祖国的交流。殊不知,这正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十年。直到2001年第一次回国探亲,才猛然发现又一次时空错置。站在熟悉又陌生的北京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不可救药地感觉到,这个世界已然与我无关。这就是曾经留给我那么多温馨回忆的城市么?我梦牵魂萦的北京,如今形如陌路!在我引为自豪的故都,我不能理解身边的喧嚣,也无法排解莫名的惆怅。

只有我的童年故乡,在我的脑海永远鲜活,永不退色。三十年时光把皖南家乡化成了浓浓的油彩:金黄、火红。那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和漫山遍野的映山红。

走过无数城市乡镇,看到过许多摄人心魄的美景,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温哥华的海湾和森林,美国国家公园的红叶和水牛城的尼亚拉加大瀑布,一路寻觅,可就是见不到家乡那样的油菜花和映山红。直到回国省亲,正赶上油菜花开的季节,才重温了田野的片片金黄,嗅到了家乡的土地芬芳。我把这片片金黄摄入录像镜头,收藏起来,生怕它再次丢失。

思乡与爱情一样,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从齐豫的《橄榄树》到费翔的《故乡的云》,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到美国民歌《离家500里》。夜阑人静,异国他乡,轻柔舒缓的民歌像涓涓流水,浸润着我的心,那是 Kinston Trio 演唱的《离家500里》,全天下游子共同的怅惘。

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流浪的路何处是尽头?

 

 

复活杨振宁与李政道家庭的两帧合影

杨振宁与李政道家庭的两帧合影

复活年轻时代的杨李

当年两家还是很融洽的:

 

 

【相关】

杨振宁与李政道家庭的两帧合影

李维 郭进《自然语言处理答问》(商务印书馆 2020)

预告:李维《巴别塔影:符号自然语言处理之旅》(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2)

预告:李维等 《知识图谱:演进、技术和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