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龙笔记:《Ruminations on NLP and Communism》 屏蔽留存

泥沙龙笔记:《Ruminations on NLP and Communism》

屏蔽已有 1831 次阅读 2015-7-4 00:36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普

我的科学网博客,各种专栏,五花八门。但有两个专栏与nlp有关,一个叫【立委科普】,一个叫【社媒挖掘】。一个偏理论,一个偏实践。两个加在一起有200多篇博客了,欢迎各位有闲光临指教。除了nlp,我的专栏【朝华午拾】可以推荐一下,那里多是人生小故事,放在历史的框架下,有传奇味道。

:[强]常去读的

Nick:@wei 毛老是用微信写书,你是用微信写博客。洪爷是微信写史诗

刚整理的笔记在:泥沙龙笔记:再聊乔老爷的递归陷阱

毛: 你把这些博客梳理贯通一下,就是挺好一本关于应用语言学的随笔,比方说 《Ruminations on NLP》。

已经试图用超链把博文都连接成图谱了。有些差不多成了车轱辘话。跟洪爷的诗看齐,洪爷这么写下去,但凡是大千世界的话题,没有不入他诗的,你说啥,他的诗库里都能找着n个描述。

洪爷博学,无所不诗。我是砖家,只论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这么写下去,只要是NLP的话题,我的库里也都有n个论述,从不同角度反复论,不怕redundancy,因为人的记性很差,只有在冗余的条件下,庶几可以传达。

其实,乔姆斯基和马克思都有这个毛病,车轱辘话反复论。当年看砖头一般厚重的《资本论》大部头,才体会到,同一个论点,原来可以如此反复唠叨。苦口婆心啊。否则如何成事的呢?

马克思的唠叨导致了20世纪的共产革命,席卷了大半个地球,影响了人类的三分之二,持续半个多世纪,牺牲了无数人,也唤醒了无数人。

毛: [偷笑] 你梳理一下,把它们union在一起,不就得了?

早就梳理过了。

梳理在这里:【立委NLP相关博文汇总一览】: 1. 关于NLP方法论; 2. 关于NLP分析;  3. 关于NLP抽取; 4.关于NLP挖掘;  5. 关于NLP应用; 6. 关于 Chinese NLP; 7. 关于NLP的社会媒体大数据舆情挖掘; 8. 关于NLP的掌故趣闻。

够勤勉了吧,这两天去更新一下这个图谱。

余致力NLP凡n多年,其目的在求交流之通畅,信息之自由,语言之归一,世界之大同。积n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启蒙后进,科学普及,同心协力,共建通天之塔,因作文鼓而吹之。处理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丁: @wei 没有共产主义,就没有今天的福利社会,欧美不会像今天那样好

说的是。就是牺牲太大了。
应该可以有一个牺牲较少,也达到资本(商品社会)与福利(社会主义)平衡的社会的途径吧。当然,历史无法假设。

马恩列斯毛,马恩是理论家,理论家永远免罪,思维无禁区。后三位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免责了,这点与希特勒类似。希特勒也促进了人类进步,第三次大战一直没来,与希特勒给 人类的教训有关。共产风和纳粹都是如此。

毛: 牺牲的多少且不论,不公平的是:牺牲的和享受的不是同一群人。天下事最不公平者莫过于杀鸡儆猴。你杀猴儆猴也可,打猴儆猴也罢,干吗要把无助的鸡给牺牲了,而且还一杀就是一大片。

 
R: 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核武器的出现

毛: 核武器的使用倒真是杀猴儆猴,日本人发动战争,就用在日本人头上。

洪: 边听歌剧Doctor Atomic边打油

《尼克松访华》总听,// Nixon in China— John Adams的现代歌剧
爱屋及乌新作寻。
《原子弹博士》也订,// Doctor Atomic
刚刚收到就放映。

奥本海默科学人,
UCBerkeley书生。
二战主持曼哈顿,
一帆风顺核弹成。

婴儿出世不由人,
fatman and little boy两孪生。
奥氏只管造其成,
难管之后其命运。

飞机载孩两次行,
广岛长崎分别扔。
两城变成蘑菇云,
魔力惊骇天外神。

人类暴力级别升,
全然毁灭居民城。
世界大战戛然停,
日本投降签协定。

此后世界无安宁,
笼罩核武恐惧症。
奥氏郁郁志难申,
六十二岁即走人。

奥氏曾告杜鲁门:
科学竟也沾血腥!
反战反核投热诚,
晚年活动为和平。

看一小时天色昏,
全家吃饭要出门。
我就关机按暂停,
另找时间再聆听。

English version at:

"Ruminations on NLP and Communism" 2015-07-04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902697.html

上一篇:人机接口是机器人的面子
下一篇:"Ruminations on NLP and Communism"

[转载]所谓乔姆斯基大战谷歌Norvig 屏蔽留存

[转载]所谓乔姆斯基大战谷歌Norvig

屏蔽已有 1973 次阅读 2015-6-20 21:51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NLP, 乔姆斯基, chomsky, Novig |文章来源:转载

关于乔姆斯基和统计学习的两种文化(编译) (2013-09-25 08:21:18)

关于乔姆斯基和统计学习的两种文化

原文:http://norvig.com/chomsky.html 

作者:Peter Norvig(Google公司研究主管,人工智能专家)

 

一 背景

 

2011年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建校150周年。2011.5.3-5日,MIT举办了“大脑、心智与机器(Brians,Minds and Machines)”专题研讨会(属校庆系列活动之一)。网址:http://mit150.mit.edu/symposia/brains-minds-machines

研讨会期间有一场主题讨论会(Keynote Panel),题为:黄金时代——人工智能、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发端巡礼

讨论会全程视频:http://techtv.mit.edu/videos/13200-keynote-panel-the-golden-age-a-look-at-the-original-roots-of-artificial-intelligence-cognitive-science-and-neuroscience-

讨论会主持人是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 Steven Pinker。

参加讨论的人有:

Sydney Brenner, 索尔克生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在基因编码领域有突出贡献)
Marvin Minsky,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艺术与科学教授
Noam Chomsky, 麻省理工学院语言与哲学系教授
Emilio Bizzi, 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所教授
Barbara H. Partee 麻省大学语言与哲学系教授
Patrick H. Winston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教授

在讨论会最后,Pinker向Chomsky发问,如何看待概率模型近年来在认知科学领域到处开花的趋势。概率方法在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的黄金时代(上世界70-80年代)并不是科学舞台上的主角。
http://languagelog.ldc.upenn.edu/myl/PinkerChomskyMIT.html

Chomsky的回应:
(1)确实有许多研究工作在尝试用统计模型来解决各种各样的语言学问题。其中有一些取得了成功。但是大多数是失败的。

(2)那些取得成功的应用,是因为把统计方法跟语言的基本属性(比如普遍语法的属性)结合起来使然。比如在连续语篇中如何识别单词的边界。

(3)如果不考虑语言的实际结构就应用统计方法,那么所谓的成功不是正常意义下的成功。就科学研究的历史经验来说,这种意义上的成功并非主流。这就好像研究蜜蜂行为的科学家只是对着蜜蜂录像,通过记录蜜蜂的历史行为,加以统计分析,来预测蜜蜂未来的行为。也可能统计方法可以预测得很好,但这算不上科学意义上的成功。研究蜜蜂的科学家并不关心这种预测。

 

二  Peter Norvig对Chomsky的上述看法发表评论

 

Norvig的文章探讨了以下5个问题:
1) Chomsky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他是正确的吗?
2) 什么是统计模型?
3) 统计语言模型取得的成绩到底怎么样?
4) 在科学研究的历史中,有类似这样的成功吗?
5) Chomsky不喜欢统计模型的到底是什么?

Norvig逐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主要内容如下:

 

(1)

Chomsky的主要观点:
A. Chomsky认为统计语言模型取得过工程意义上的成功,但不关科学的事。
B. 为语言事实建模就像收集蝴蝶标本。科学(尤其是语言学)想要的是基本原则。
C. 统计模型无法理解,并不是关于研究对象的洞见。
D. 统计模型或许可以对一些现象做出精确的模拟,但这是迷途。人们并不根据前面出现的两个单词去预测后面一个单词。人们生成句子(词语序列)的方式是从内在的语义到树结构,再到表层的线性词语序列。
E. 统计模型已经被证实无法用于学习语言。因此语言必然是天生的。用语言模型去解释语言是浪费时间。

Norvig的主要回应:
A. 工程上的成功确实不是科学目标。不过科学和工程是比翼齐飞的。工程上的成功可以作为科学上成功模型的证据。
B. 科学是事实和理论的混合体。理论过分凌驾于事实之上并不可取。在科学史上,不断积累事实是科研正途,并非异类。关于语言的科学也不应例外。
C. 包含几十亿个参数的统计模型确实难以直观理解。个人确实无法核查每个个体参数的意义所在。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了解整个模型的特性而获得对于统计模型合理与否的认知:即一个统计模型是怎样有效的,或者为什么无效,它是如何从数据中学到模型函数的,等等。
D. 基于词概率的Markov(马尔科夫模型)确实无法对所有的语言现象建模。这就像没有概率的简单树结构模型无法对所有的语言现象建模一样。我们需要的语言模型是可以覆盖词、树结构、语义、上下文、语篇等等不同层次语言现象的更复杂的概率模型。Chomsky不能因为旧的统计模型的缺点就一概否定所有的统计语言模型。研究如何解释语言(比如语音识别)的人当中,绝大多数人都认同,解释是一个概率问题。当一个语音流到了我耳朵里,要把这串语音流恢复为说话者的意义,是一个概率问题。爱因斯坦说过,让事情变得简单,直到不能再简单为止。许多科学现象都有随机性。最简单的模型就是概率模型。语言也是这样一种现象。因此概率模型是表达语言事实的最好工具。
E. 1967年,Gold定理指出了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在逻辑推导上的理论限制。但是,这跟自然语言学习者面临的问题毫无关系。无论如何,在1969年,我们就知道了,概率推理不受这一限制的约束(Horning证明学习概率上下文无关文法PCFG是可能的)。我同意Chomsky所说的,人类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但是我们对如何获得概率化的语言表示,对统计学习,都还缺乏足够的知识。我认为很可能人类学习语言涉及到概率和统计推理,但是我们并不清楚细节。

 

(2)

统计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通过给定的数据,训练得到。统计模型通常是概率模型,但并不一定如此。二者的区别很重要。

数学模型:一个数学模型是对变量关系的定义。可以用函数形式定义,即从输入到输出的函数。例如:y = mx + b。也可以用关系的形式定义。例如:(x,y) 满足某种关系。

概率模型:描述随机变量的可能取值的概率分布。例如 P(x,y)。概率分布不再是严格的确定的函数关系。比如:y = f(x) 是确定性的函数关系。

训练模型:通过统计推断,在收集的数据基础上,选取最好的模型,通常也就是选取模型的参数。比如上面例子中y = mx + b 这一函数中的参数m和b。通过选取参数的方式来确定模型。

在Chomsky之前,Claude Shannon提出了通信的概率模型,其基础正是单词的Markov链。如果你有一个10万词的词表,考虑一个二阶Markov模型(该模型刻画了一个单词出现的概率如何依赖其前面的两个单词),那么要确定这个模型的参数,你需要10^15这么多的数据(即10万*10万*10万的三维矩阵的数据量)。要学习获得这个模型,就必须收集数据,同时得想办法处理那些不存在数据的位置(即三维矩阵中值为0的那些位置)。大多数(但并非全部)概率模型都是通过参数训练获得的模型。许多训练模型(也并非全部)是概率性质的。

再看一个例子,牛顿的重力引力模型: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跟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关系为:
F = G * m1 * m2 / r^2

这里G是万有引力常量。这是一个训练模型的例子,因为G是由随机试验测定的结果决定的。同时,这又是一个非概率模型(确定性模型),因为它描述了一个明确的函数关系。Chomsky大概不会反对这种意义上的“统计模型”。Chomsky对统计模型的批评主要是针对Shannon那样的需要天文数字那么多的参数的统计模型,而不是只有一两个参数的模型。

万有引力模型还有一个显著特点。该模型是连续的和定量描述的。而语言学中的传统模型往往是离散的、范畴化的、定性描述的。一个词要么是动词,要么不是,并没有关于它的“动词性”(verbiness)的量化程度描述。

还一个相关的概率统计模型是“理想气体定律”(ideal gas law)。这个定律描述了气压 P 跟气体分子数 N ,温度 T ,以及Boltzmann(玻尔兹曼)常量 K 之间的函数关系:

P = N * K * T / V

这个公式是从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导出的。它是不确定的、不准确的模型。一个完全准确的模型应该是描述每一个个体的气体分子的运动。但这个模型忽视了单个气体分子的位置的不确定性。尽管它是一个统计概率模型,尽管它不能描述全然的真实情况,但是它对气体的整体状况提供了良好的预测 —— 这种关于气体的深刻洞察是无法通过了解单个气体分子的真实运动状况而获得的。

现在,让我们来考虑单词拼写的非统计模型。有一条著名的英语拼写规则:I应在E之前,除非I在C之后
(I before E except C,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I_before_E_except_after_C

描述这个现象的概率、训练的统计模型则是:

P(IE) = 0.0177   P(CIE) = 0.0014    P(*IE) = 0.163
P(EI) = 0.0046   P(CEI) = 0.0005    P(*EI) = 0.0041

这个模型是从英语万亿词级语料库(corpus of trillion words)中获取的统计数据(http://norvig.com/ngrams/)。
P(IE) 表示该语料库中的一个单词含有"IE"的概率。
P(CIE) 表示该语料库中一个单词含有"CIE"的概率。
P(*IE) 表示该语料库中一个单词含有"IE"但"IE"不在"C"之后的概率。
P(EI), P(CEI), P(*EI)含义仿此类推。

统计数据表明:"IE" 确实比 "EI" 常见(0.0177 : 0.0014),
"IE" 在 "C" 之后出现的情况确实相对少见,但是 P(CIE) > P(CEI)。
这是跟传统规则相反的。即便在"C"之后,"IE" 仍然比 "EI" 更常见 (0.0014 > 0.0005)。
包含"CIE" 的单词例子如:science,society, ancient,species等等。

上述拼写规则的不足是它的精度(Accuracy)不够高。

Accuracy("I before E") = 0.0177 / (0.0177+0.0046) = 0.793
Accuracy("I before E except after C") = (0.0005+0.0163) / (0.0005+0.0163+0.0014+0.0041) = 0.753

更复杂的统计模型可以在拼写检查这样的应用中使精度达到现在的十倍。(http://norvig.com/spell-correct.html

再看最后一个例子,这个不是统计模型,但是是富于洞察力的一个模型。

高等法院法官握手理论(Theory of Supreme Court Justice Hand-Shaking):

高院开庭时,所有法官都会和其他法官握手。法官参加人数为n,取值范围0-9。在给定n的情况下,总的握手次数 h 是多少?下面是三个可能的答案:

A. h = n * (n-1) / 2
B. h =  Σi = 1 .. n (i - 1)
C. (n, h) 有如下对应表
  (0,0) (1,0) (2,1) (3,3) (4,6) (5,10) (6,15) (7,21) (8,28) (9,36)

公式A背后的原理是:每个人跟其他人握手次数为 n*(n-1) ,但这样把“张三-李四”和“李四-张三”握手分别记了两次,所以总握手次数应除以2

公式B背后的原理是:为避免重复记次,先对法官按年龄排序。只记岁数大的人跟岁数小的人的握手次数。

公式C背后的原理是,逐一遍历n从0到9的所有情况,把所有握手次数记录下来,构建n和h的对应表。

有的人可能喜欢A模型,有的人可能喜欢B模型,还有些不喜欢乘法和加法的人则可能钟意C模型。但其实这三个模型说的都是一回事 —— 其实是同一个理论 —— 都是从 n 到 h 的函数,可以覆盖n的所有可能取值。可能A 跟 B模型比C模型更有用。因为前两个模型更一般化,可以应付n值增大的情况。

 

(3)

统计语言模型取得的成功到底怎么样?

成功在这里定义为:对世界做出准确的预测。

· 搜索引擎:100%的训练和概率模型
· 语音识别:100%的训练和概率模型
· 机器翻译:NIST中排名靠前的系统100%的使用统计方法。一些商用系统使用统计和规则混合的方法。在机器翻译系统可以处理的4000种语言对中,统计方法的系统都表现更出色,除了日语-英语之间的翻译。对于日-英机译系统,最好的统计机器翻译系统跟混合系统的表现相当。
· 问答系统:研究尚不成熟。多数统计和概率方法的系统使用搜索引擎来实现问答。IBM的Watson系统完全是概率和训练模型。Boris Katz的START系统是混合系统。所有的系统都至少使用了一些统计技术。

再看一些计算语言学家感兴趣,但不是用在终端用户的技术:

· 词义消歧: SemEval-2比赛中排名靠前的系统100%使用统计技术。多数是概率模型,一些使用概率模型加知识库(例如Wordnet)规则的混合模型。
· 指代消解: 主要的系统都是统计方法。 Haghighi and Klein的系统是混合系统,其中规则方法比训练模型更重要。该系统的性能跟统计方法的系统相当。
· 词性标注: 主要的系统格是统计方法。Brill标准器是混合系统。它从统计数据中学习确定性的规则。
· 句法分析: 大多数成功的句法分析系统是统计方法的,主要是概率模型。

显然,说统计模型在语言处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有限,是不准确的。事实是,统计模型在语言处理的各项任务中,已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另一个视角是看研究人员的态度。在计算语言学家中,统计方法已经成为被接受的主流方法。(Norvig自己在经历了14年的规则方法后转向概率方法)

上述理由可能会被视为是“工程视角”,那么,接下来,就来看“科学视角”吧。

 

(4)

在科学史上,统计模型有过成功的先例吗?

Chomsky认为,科学史上罕有统计模型的成功例子。
Chomsky的意思是,“精确的模型化这个世界”在科学研究中是罕见的。科学史上的成功标准是,提供对世界的解释 —— 事物为何是它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描述它怎样成为这个样子。也就是说,科学关心的是why的问题,而不是how的问题。

科学的词典释义是“通过观察和试验,对物理和自然界的结构和行为的系统研究”。就这个定义而言,科学对why和how的问题是并重的。看一看《科学》(Science),亦可以达到以管窥豹的效果。Norvig随机地从《科学》中选取了一篇文章的标题:

Chlorinated Indium Tin Oxide Electrodes with High Work Function for Organic Device Compatibility (具有高功函数的氯化铟锡氧化电极的有机元件兼容性)

(科学杂志文章地址: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32/6032/944.abstract

这篇文章关注“精确地模型化世界”胜过“提供对事物的解释”。

Norvig翻检了一期《科学》杂志的全部标题和摘要,另外也看了一期《细胞》杂志。还有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和医学奖的工作。

结论是,这些研究工作100%的重视“精确地模型化这个世界”胜过“提供对这个世界的解释”。Norvig同时也承认,分辨这二者并不容易,这是一个没有清晰定义的问题。
Norvig甚至还考虑把这个问题抛给土耳其机器人(Mechanical Turk)来回答。不过有朋友告诉他这实在是太难为机器人了。

 

(5)

Chomsky不喜欢什么样的统计模型?

统计模型跟概率模型常常难分彼此。Chomsky反对的是概率模型。

Chomsky(1969)写道:必须认识到,“一个句子的概率”是完全没有用的概念,不管在什么意义上,这都是一个没用的概念。”

Chomsky(1957)写道:
我认为……概率模型没有对句法结构的基本问题给出有意义的解释。

Chomsky的依据可以用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1) I never, ever, ever, ever, ... fiddle around in any way with electrical equipment.
2) She never, ever, ever, ever, ... fiddles around in any way with electrical equipment.
3)  * I never, ever, ever, ever, ... fiddles around in any way with electrical equipment.
4)  * She never, ever, ever, ever, ... fiddle around in any way with electrical equipment.

无论句子中的ever重复多少次,都不影响1、2是合语法的,而3、4是不合语法的。因此,一个n元马尔科夫概率模型在碰到句子中的ever个数超出n值的时候,就分不清1跟3或者2跟4的区别了。概率马尔科夫模型对英语的描写因而是有限的。

这个批评没错。但这只是对马尔科夫概率模型的批评,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概率模型都因此而要遭到同样的批评。从1957年到现在,已经发展出许多概率模型。上面这4个例子,可以用有限状态模型来描述。此外PCFG(概率上下文无关文法)可以有更强的能力。PCFG比单纯基于范畴的上下文无关文法更容易学习得到。每一个概率模型实际上都是一个确定性模型的超集(superset)。后者只不过是将概率值严格地限定为0、1二值而已。对概率模型的合理的批评必然是因为它们表达能力过强,而不是因为它们的表达能力不够。

 

在《句法结构》一书中,Chomsky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同时也是对有限状态概率模型的一个批评:

(a)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无色的绿色思想狂怒地睡觉)
(b)furiously sleep ideas green colorless (狂怒地睡觉思想绿色无色的)

尽管a、b的任何部分都是未见于历史上的任何英文文献的,但a是合语法的,b是不合语法的。

就整个句子而言,Chomsky显然是正确的。但说到句子中的“部分”,则并不尽然。下面是一些部分出现的例子:

 

· "It is neutral green, colorless green, like the glaucous water lying in a cellar." The Paris we remember, Elisabeth Finley Thomas (1942).
· "To specify those green ideas is hardly necessary, but you may observe Mr. [D. H.] Lawrence in the role of the satiated aesthete." The New Republic: Volume 29 p. 184, William White (1922).
· "Ideas sleep in books." Current Opinion: Volume 52, (1912).

 

撇开关于“部分”的争议不说,实际上,基于统计训练的有限状态模型可以区分上面a、b两例。Pereira(2001)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模型,在增加了词类信息后,对新闻语料进行期望最大化的参数训练,计算结果是例a的概率是b的概率的20万倍。为了说明这不是因为这两个句子在新闻语料训练得到模型中有如此区别,Norvig用Google图书语料库(1800-1954)的训练模型重复做了计算,结果是例a的概率为例b的10万倍。如果可以在树结构的基础上计算,则对句子“合语法性程度”的估计效果会更好。而不是像Chomsky提出的基于范畴的语法那样,仅仅只是区分“合语法/不合语法”。

Chomsky对统计模型的另一个异议是,儿童在只有10^8秒的时间里,如何学习10^9那么多的参数(实际上,现在的统计模型的参数已经远远多于1960年代的10^9这个数量级了)。

确实,没有人会提议,儿童学习这些参数是一个一个学的。正确的假设是,那些接近0的参数是批量学习的(就像割韭菜一样,一刀下去一茬尽在手中),而那些高概率值的参数则随着观察数据的不断增加而持续更新。没有人认为马尔科夫模型是对自然语言的一个严肃的模型。但是,概率化的训练模型可以比范畴化的无训练模型更好地表达自然语言。

一个自然语言的科学理论必须正视这样的事实,母语者对很多短语和句子的合语法性,也有拿不准的时候。因此,概率模型可以比范畴化的形式语法模型做的更好。比如:

1) The earth quaked.
2) ? It quaked her bowels.

quake这个动词一般在词典中都标记为不及物动词(intransitivie)。因此,根据基于范畴的形式语法模型,上面例1是合语法的,例2是不合语法的。

但是,例2这样的句子又确实有这样的用法。于是基于范畴的形式语法模型就陷入了两难的困境。接受例2和排斥例2都有问题。像这样的问题,在概率语法模型中,就不存在困难。只需要说quake的不及物用法是概率很高的用法,及物用法的概率很低就可以了。

Steve Abney还指出过,概率模型用于对语言变化建模,也更有优势。

Norvig指出,看起来,合语法性并不是范畴化的、确定性的判断,而是概率性的。花时间观察真实语料中的例句是值得的,与此同时,通过内省自己的语言直觉来研究合语法性,也无不妥。观察和直觉在科学研究的历史中并不相悖。只不过,从来都是观察,而不是直觉,在科学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

Chomsky对统计模型的异议主要来自“精确描写”和“科学解释”之间的对立。达尔文对生物学的研究以富于深刻的洞察而著名。但他更强调“精确描写”的重要性。达尔文说“错误的事实对科学研究的进程是有伤害的,而且会有长期影响。但有少量证据支持的错误的观点对科学研究的伤害要小得多。”物理学家费曼也说“物理学可以不需要证明而进步,但没有事实则不可能进步。”

 

三 两种文化

 

2001年统计学家Leo Breiman发表了一篇文章《统计建模:两种文化》(Statistical Modeling:The Two Cultures)。(Leo Breiman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学教授http://www.stat.berkeley.edu/~breiman/

一种是数据建模文化(data modeling culture)。
一种是算法建模文化(algorithmic modeling culture)。

前一种文化的要点是:自然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黑盒子,有相当简单的模型把输入数据跟输出数据对应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随机的噪音掺入)。统计学家的任务是选择一个基本的模型,可以反映自然界的这种真实的数据对应关系。

后一种文化的要点是:自然界的黑盒子不一定能靠简单的模型来描写。复杂的算法(比如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深度信念网)可以估算出从输入数据到输出数据的函数,但是,我们不能期望这样的函数形式可以反映自然界的真实本质。

大约98%的统计学家是前一种文化的拥趸,2%的统计学家和许多其他领域的研究者(特别是研究复杂现象的学者)支持后一种文化。

Chomsky着力反对的是后一种统计文化。不是仅仅因为这样的模型是基于统计的(或基于概率的)。而是因为这样的模型宣称是对现实的精确刻画,但却不易被人解读。同时这样的模型没有对自然的生成过程做出解释。换言之,算法建模只是描述了发生了什么,但没有回答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

Breiman在文章中解释了他为何反对第一种文化(数据建模)。基本上,基于数据建模得到的那些结论都是关于数据的,而不是关于自然本身的(Norvig在2000年听火星登陆计划负责人James Martin说过,他作为太空工程师的工作不是登陆到火星上,而登陆到由地质学家提供的“火星模型”上)。问题是,如果模型对自然的刻画不够好,那么由这些模型得到的结论就可能是错的。比如,线性回归(linear regression)是统计学家的百宝囊中最强大的工具之一。因此,许多分析都从“假设数据是由线性模型产生得到的……”开始。如果数据实际上不是由这样的线性模型产生,那么对实际模型应该长什么样就会缺乏足够的分析。此外,对于复杂的问题,往往有许多不同的好的模型可供选择,它们对数据的适应性相差无几。统计学家如何做出选择呢?Breiman想说服我们放弃这样的信念:我们可以得到关于自然的模型的唯一形式。如果我们能得到一个模型,该模型可以对观测数据做出很好的解释,并且能对未出现的数据做出不错的预测,我们就应该感到很满意了。Chomsky则走上相反的一条路:他更喜欢简单的优美的模型,因此而放弃能很好地刻画数据的模型(这样的模型在数学上可能是很复杂的)。Chomsky认为数据(他称之为语言表现 language performance)是不能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的,语言学真正面对的对象是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

2011年1月份,电视名嘴Bill O'Reilly 因“潮起潮落,你如何解释”而掀起争议。他是信上帝的。反对者嘲笑他不知道潮汐现象可以用太阳、地球、月亮的引力作用来解释。这个解释最早是1776年由Laplace提出的。当拿破仑问Laplace为何在他的解释中造物主没有一席之地,Laplace说,“我不需要这个假设。”O'Reilly似乎也不知道Deimos和Phobos等等其他关于太阳系的天文知识。不过,O'Reilly却不以为然,批评者认为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无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的支持者们认为他直接触及到了更本质的问题——为什么(Why)?他不关心潮汐怎样(How)工作。他要问的是,它们为什么工作。为何月亮在恰当的距离来制造美妙的潮汐。为什么引力这样工作?等等等等。O'Reilly是对的。这些问题只能靠编造故事、宗教或哲学来回答,科学回答不了这样的问题。

Chomsky的哲学理念是:我们应该关注深层的“为什么(why)”,只是解释表层的现实是不够的。在这个意义上,Chomsky其实跟O'Reilly是同路人。Chomsky相信语言理论应该简单且可理解,就像线性回归模型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估计斜率和截距。

举个例子,考虑著名的 pro-drop(代词脱落)语言(这个概念来自Chomsky 1981)。 英语中,可以说 “I'm hungry” 但是在西班牙语中,同样的意思要说“Tengo hambre”(字面上相当于:have hunger),代词(主语)Yo 脱落了。Chomsky的理论是,语言系统有一个 pro-drop参数。该参数的取值,在西班牙语是“ture”(真),在英语是“false”(假)。如果我们可以找到描述所有语言的为数不多的参数,并且确定每个参数的具体取值,我们就真的理解了语言。

问题是,语言的现实比这个理论要杂乱得多。下面是英语中pro-drop的例子:

 

· "Not gonna do it. Wouldn't be prudent." (Dana Carvey, impersonating George H. W. Bush)
· "Thinks he can outsmart us, does he?" (Evelyn Waugh, The Loved One)
· "Likes to fight, does he?" (S.M. Stirling, The Sunrise Lands)
· "Thinks he's all that." (Kate Brian, Lucky T)
· "Go for a walk?" (countless dog owners)
· "Gotcha!" "Found it!" "Looks good to me!" (common expressions)

 

语言学家可以为如何解释上面这些现象争个没完没了。但语言的多样性似乎远比用布尔值(true or false)来描述pro-drop参数值要复杂。一个理论框架不应该把简单性置于反映现实的准确性之上。

从一开始,Chomsky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语言的生成性上。从这个方面来说,非概率性的理论是合理的。如果Chomsky把注意力放在语言的另一面“理解(解释)”上,如同Claude Shannon所关注的那样,Chomsky或许会改变他的说法。在“理解”这一面,听话人需要对收到的信号进行消歧,决定哪种可能的解释概率最高。这很自然地会被看作是一个概率问题。语音识别的研究者如此看待对语音的解释。其他领域的研究解释的科学家也是如此。天文学家Laplace在1819年的时候就说过:“概率理论只不过是让人们的常识能够计算。”

Chomsky不喜欢统计模型,还有一个原因。因为统计模型会让语言学成为一门经验学科,而不是数学。而Chomsky更喜欢把语言学看作是数学。Chomsky(1965):“语言学理论是心理的,关心的是比实际行为更基础的心理现实。观察语言的实际应用或许可以提供一些证据,但是并不能构成语言学的主题。”

无法想象Laplace会说,观察行星的运动不能构成轨道力学的主题。

物理学家会研究理想的、从实际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力学(比如忽略摩擦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摩擦力不能成为物理学的研究主题。

语言是复杂的、随机的、不确定的生理过程,受到进化和文化变迁的影响。构成语言的不是一个外在的理想实体(由少量的参数设定),而是复杂处理过程的不确定的结果。因其不确定性,用概率模型来分析语言就是必然选择。

转载自: Yankee_Tootle的博客
中文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1858120101bhpi.html
英文原文:http://norvig.com/chomsky.html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899452.html

上一篇:泥沙龙笔记:从乔姆斯基大战谷歌Norvig说起
下一篇:Parsing nonsense with a sense of humor

 

0

发表评论评论 (1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1]陈辉   2015-6-21 09:14
黑字+暗背景 有利于阅读  

泥沙龙笔记:聊聊 NLP 工业研发的掌故 屏蔽留存

泥沙龙笔记:聊聊 NLP 工业研发的掌故

屏蔽已有 7109 次阅读 2015-6-27 22:17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NLP, parsing, 自然语言

泥沙龙笔记:把酒话桑麻,聊聊 NLP 工业研发的掌故

尼克介绍的那个讯飞语音输入,简直是神器,向我们的语音同行,脱帽致敬。相信语音是统计的天下。Nuance作为源头的爱疯Siri和讯飞的语音,都快登峰造极了,叹服。

两年前 Nuance 语音以上,要往 text 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发展,找过我多次,作为他们新实验室头儿的候选人。互动了很久。这要是进去,可不是就进入了统计学家和精算师们的海洋,虎口啊(笑)。精算师们的头脑里压根儿就想不到统计外还有其他。

后来他们把老革命家Ron Kaplan 从微软 Powerset 挖去,做了他们这个部门的头儿。Ron 是 PARC实验室的老将。早期 FSA 算法研究的推手(之一)。他们当时的电脑硬件的限制,对线性和效率要求极为苛刻。他津津乐道的就是当年怎么在最苛刻的硬件条件下,做出名堂来。后来他想让我做他的副手,毕竟他老人家比我还老,希望找一个能带队伍打仗的。我们相谈甚欢,有很多共同语言,因为他也是规则派,线性派,也做过 deep parsing,有很多共同的感受。

这里面涉及NLP的一些掌故,就索性在这里说说。大家都知道的是,施乐的PARC实验室是世界上最著名的IT发明创造的发源地。他们有本事招揽天下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天才发明家,但没本事开发产品,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于是成就了乔布斯,乔布斯又成就了微软,如此等等,才有我们今天的电脑和IT大业。

这件事儿对施乐很刺激。于是十五六年前,PARC 决定尝试肥水不外流。自己 spin-off 一些 start ups, 对 PARC 的成果做技术转移和产品孵化。其中搞NLP这块的,就spin off了一家叫做 Inxight 的公司,大家应该听说过,那是工业界的NLP leader。PARC 名声大啊,除了自己投资外,吸收其他投资也不难,前后圈了10+轮风投。他们在 PARC FSA(有限状态自动机)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一个 LinguistX 的平台,从浅层开始做起,Stemming, POS,NE,多语言。FSA 特别擅长 stemming (主要是削尾)和 morphology(词法分析),就是对词的各种分析。

这样唠叨下去,太慢,还是要长话短说。

总之是,一开始还不错,因为搜索引擎市场里面,做多语言的都要stemming,他们也就有了一些客户。可是世界上有多少家做搜索引擎?以前百家齐放还好,后来天下归一就难了。

如果可能,希望短话长说

总之是,NLP 做平台的,做 component technology 的,很难在市场生存发展。Inxight 在融资10+轮后,终于撑不住了。那些当年雄心勃勃要在工业界掀起NLP革命的Inxight的创始人们(四个创始人,我认识三位),也都跟我差不多,随着这个行业一同老去,还是看不到希望。(我个人算幸运的,先是赶上了世纪末的大跃进(互联网泡沫),如今又赶上了大数据,似乎见到了NLP真正的工业曙光)。

RW:@wei component technology 很难生存,这句话到位

他们也真能,圈了那么多钱,终于无疾而终。白菜价卖给了 SAP。

高科技的事情大多如此,一旦被巨头买下,科技创新就死,然后就是不了了之。

:不奇怪

见过很多这样的。这 Inxight 进了 SAP 就是如此。这里面的故事非常 telling,因为若干年后 SAP 与我现在的公司达成战略伙伴,要用我们的social这块。开始接触的时候,我说,你们的 Inxight 呢,不是听说后来也做了 sentiment 吗,而且是 NLP leader 出身啊。进一步接触才明白,那叫一个天壤之别。将别三日,江河日下啊,廉颇老矣不能饭,不足道也。

回头再说这 PARC,Inxight 虽然不成,这个“上世纪的技术” FSA 并没死,前仆后继者还有。Component technology 很难活,但是从这个源头,还是引出了另外两家步 Inxight 后尘的。一个就是 Ron 创立的 Powerset,Ron 是拿它做 parsing,向深度进军。另一家是BASIS,现在还活着,在旧金山,只做 stemming,多语言,那是向广度进军。

Powerset 其实很值得赞佩,因为他做的parser工业最靠谱(除了在下的外,呵呵)。但是钱要烧完了. 总得有个产品啥,它没有。只做出了一个技术 demo,证明 parsing 对搜索有用,比关键词高一筹。概念上证明了,关键词做不到的搜索,NLP parsing 是有用的。

RW:那怎么活?@wei

Nick:@wei powerset我还较熟悉。powerset现在还在吗?

还在,但跟死了一样,头儿和主要技术人都走了,技术本身基本也没融入微软产品。

Parsing 对搜索的好处是精准,因为语法结构的匹配代替了没有结构的关键词查询。譬如要搜索微软都并购过哪些公司,关键词就很难找到好的结果。可是Powerset 在 parsing 基础上的搜索或答问,就可以整出非常漂亮的结果。行内叫做 SVO search(主谓宾支持的结构化搜索)。结果一定是漂亮的,因为把句法结构加入了,微软必须是主语,并购必须是谓语,那么出来的结果就不会不干净。SVO 就是parse的主干,主谓宾,语言学叫 argument structure,是 parsing 的核心结构。

当时,Powerset 钱快烧完的时候,还想不出来做什么产品,Ron 的团队着急了。嚷嚷着超越Google,可是只有个高效的parser,没法说服人啊。于是想到,找一个什么不大不小的对象开刀合适呢,因为 parsing 是有成本的。他们口口声声,是要做下一代Google,取代关键词搜索。Google 最多是牛顿,Powerset 要做爱因斯坦。

这些宏观上的忽悠,完全没有问题,因为原理没错,parsing 是 keywords 的爱因斯坦,可是工程上有成本的考量啊。结果他们想了一招,拿 wiki 开刀。wiki 当时的那个量,还比较合适做demo,Ron 于是在互联网的大海找到了这么一滴水。

Nick:@wei 这是何时的事?

六七年前吧。他们于是把wiki parse 了一遍,做了一个 demo 给大家看,蛮impressive,于是,微软就买了。他们也算善终了,至少投资人没亏,小赚一笔。微软的心态,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宣称能取代Google 的技术,先拿下再说,管他消化得了消化不了。因此 Powerset 比 Inxight 的风投结果好,至少没有贱价出售。如果 Powerset 错过了微软这个冤大头,那就比Inxight 还惨。

RW:是不是最终又给微软毁了?

微软当然毁了它,比SAP 还不如。

Nick:貌似powerset还做search整合,把好几个搜索结果拿来从他们这过一下

前几年我做多语言deep parsing项目,招人的时候,去 Powerset 挖到一位,很能干的。本来高高兴兴做 parsing,是从 PARC 被 Ron 带出来的,后来微软吃掉后,被分配去做 query 的分析。query 在搜索是啥,不就是两三个词的组合么,一个做语言语法分析的人,现在必须抠那几个词,为了一些细琐的需要(应用上自然很重要),简直郁闷极了。这位其实懂很多欧洲语言,也有电脑素养,我挖他过来做大数据的语言分析,他自然很开心。Ron 不乐意了,曾明着跟我说过。可他也没法,他自己勉强在微软帮助支撑了两三年,最后还是去了 Nuance,祝他在 Nuance 可以开一个新局面。

Nick:parsing完再搜索vs搜索完parsing,哪个效果好?

这都扯到哪里了。这些掌故说起来一大车,包括当年的 Whizbang!那可是名校计算机主任亲自出来领头做的NLP 公司啊,特别擅长网页layout的机器学习,从中做信息抽取,最后比我的前一个公司 Cymfony 结局还惨。世纪之交高科技泡沫破灭,我们挺住了,开发了产品,他们的3000多万的投资人却中途撤资了,最后各种技术贱卖,100万即可买到所有的源码和技术说明,先找到我们,说是最适合的买主,我们当时没精力消化这些,后来是Inxight买了。

说起来话长,故事好听

再往前的掌故还有Answerlogic问答系统,也是在上一轮 bubble 时候闹腾得特欢的NLP 公司。钱烧完了,就完了。

RW:这句话经典![微笑]

所以说,这 NLP 要做成,不容易。不是技术不到位,技术参差不齐,但是优秀的引擎(精准、鲁棒、高效)是已存的现实。我敢打包票。

RW:是不是有ahead of the market 之嫌?@wei

技术不是问题(笨蛋不算,你要是找到一个只会忽悠的笨蛋,那是 due diligence 太差,怨不得人)。

Nick: 嗨,老套路,骂别人是为了夸自个。

可不,卖瓜王爷。不过,那也是客观事实,内举不避己,不能因为自己能就偏要说不能,最后还是要系统说话。

当然,这玩意儿要做好(精准达到接近人的分析能力,鲁棒达到可以对付社会媒体这样的monster,高效达到线性实现,real time 应用),确实不是一蹴而就能成的。这里有个n万小时定律。大体是,NLP入门需要一万小时(大约五年工龄),找到感觉需要两万小时,栽几个有意义的跟头需要三万小时,得心应手需要四万小时,等你做到五万小时(入行25年)还没被淘汰的话,就可以成精了。那是一种有如神助、如入无人之境的感觉,体会的人不多。打住。

高精的NLP技术虽然很难,但技术的确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产品。从 NLP引擎 mapping 到产品或产品的 features,这里面有千百种组合,哪种组合能在市场上站住,到目前为止基本是盲人摸象的过程。

RW: 否则不叫风投

为了减少盲目性,产品经理和制定产品策略的老总至关重要。

高技术公司的产品老总在宏观上了解NLP的潜力,同时深谙市场的卖点,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痛点,可以具体制定产品和产品features的specs给 NLP developers,只有这样合作才能成事。

回尼克的问题, parsing 和搜索的关系。parsing 完再搜一定是效果好的,因为搜不到就backoff 到关键词。你可以肯定高于搜索,问题是成本。搜索完再根据情况调用parsing,也是可行的。

Nick:我就是这个意思。我印象当年powerset给我看的demo是先搜后parsing。

但是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一个query来了,有个 routing 的process,这个 routing 可以包括局部搜索探路,也可以包括其他的策略,总之是,应该可以找到一类 query,这类 query 最适合用 parsing 来回应。最好是那些关键词最难回应,而结构最拿手的。如果这个子集能大体确定,那么 parsing 在互联网搜索上是大有可为的。其实,目前的搜索巨头,在利用 parsing 的路上走得太慢。原因我不清楚,但是明显是利用不够。话说回来,如果巨头都能那么灵活,也就没有小公司的活路了。

Jing:用户量大了后用户的历史行为就间接人肉parsing了。

历史行为那是另一个侧面和角度,可以满足信息需求的一个部分。历史行为确实也等于间接利用了人工的parsing的结果,因为人在选择点击阅读某个网页的时候是扫描理解(parse)了链接上的标题的。但那不能涵盖 parsing 所能起的全部作用。

Jing:query understanding包括这个步骤。你前面提到的那个分去做query的哥们完全可以做这个呀

query understanding 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是做的人痛苦啊,两三个词玩不出语言学的名堂来,没意思。做 text 的人面对的是整个互联网。query 是语言中的一个分子,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相关博文】

泥沙龙笔记:从乔姆斯基大战谷歌Norvig说起 2015-06-20

乔姆斯基批判 2015-06-15

把酒话桑麻,再泡一壶茶,白头老机译,闲坐说研发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901032.html

上一篇:“运动”损伤与体重有很大的关系
下一篇:权利?义务?说说“父亲们休产假”的事儿

 

10  戴德昌 李伟钢 陈辉 黄永义 徐耀 麻庭光 武夷山 赵凤光 yunmu bridgeneer

发表评论评论 (3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3]赵凤光   2015-6-29 10:49
胜者为王,剩

删除 回复 |赞[2]麻庭光   2015-6-28 08:09
有意思的5万小时定律,那可是一代人的时间,需要入门精准运气而又不被淘汰,这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机遇。

删除 回复 |赞[1]黄永义   2015-6-28 06:01
闲话不闲,解释关键。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屏蔽留存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屏蔽已有 11232 次阅读 2015-7-3 00:30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NLP, 科普, 自然语言

NLP University

【立委NLP相关博文汇总一览】

NLP University 开张大吉

《朝华午拾》总目录

余致力自然语言处理(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凡30年,其目的在求交流之通畅,信息之自由,语言之归一,世界之大同。积30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启蒙后进,普及科学,同心协力,共建通天之塔,因作文鼓而吹之。处理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 关于NLP体系及方法论
 
 
 

【立委科普:自然语言parsers是揭示语言奥秘的LIGO式探测仪】

泥沙龙笔记:漫谈语言形式

《泥沙龙笔记:沾深度神经的光,谈parsing的深度与多层》

【立委科普:语言学算法是 deep NLP 绕不过去的坎儿】

《OVERVIEW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White Paper: Overview of Our NLP Core Engine》

White Paper of NLP Engine

【新智元笔记:工程语法和深度神经】

【新智元笔记:李白对话录 – RNN 与语言学算法】

《新智元笔记:再谈语言学手工编程与机器学习的自动编程》

《新智元笔记:对于 tractable tasks, 机器学习很难胜过专家》

《新智元笔记:【Google 年度顶级论文】有感》

《新智元笔记:NLP 系统的分层挑战》

《泥沙龙笔记:连续、离散,模块化和接口》

《泥沙龙笔记:parsing 的休眠反悔机制》

【立委科普:歧义parsing的休眠唤醒机制初探】

【泥沙龙笔记:NLP hard 的歧义突破】

【立委科普:结构歧义的休眠唤醒演义】

【新智元笔记:李白对话录 – 从“把手”谈起】

《新智元笔记:跨层次结构歧义的识别表达痛点》

立委科普:NLP 中的一袋子词是什么

一切声称用机器学习做社会媒体舆情挖掘的系统,都值得怀疑

立委科普:关键词革命

立委科普:关键词外传

《立委随笔: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

【泥沙龙笔记:语法工程派与统计学习派的总结】

【科普小品:NLP 的锤子和斧头】

【新智元笔记:两条路线上的NLP数据制导】

《立委随笔:语言自动分析的两个路子》

Comparison of Pros and Cons of Two NLP Approaches

why hybrid? on machine learning vs. hand-coded rules in NLP

Why Hybrid?

钩沉:Early arguments for a hybrid model for NLP and IE

【李白对话录:你波你的波,我粒我的粒】

【泥沙龙笔记:学习乐观主义的极致,奇文共欣赏】

《泥沙龙笔记:铿锵众人行,parsing 可以颠覆关键词吗?》

泥沙龙笔记:铿锵三人行

《泥沙龙铿锵三人行:句法语义纠缠论》

【科普随笔: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科普随笔:NLP主流最大的偏见,规则系统的手工性】

再谈机器学习和手工系统:人和机器谁更聪明能干?

乔姆斯基批判

Chomsky’s Negative Impact

[转载]【白硕 – 穿越乔家大院寻找“毛毛虫”】

【新智元笔记:语法糖霜论不值得认真对待】

【科研笔记:NLP “毛毛虫” 笔记,从一维到二维】

【泥沙龙笔记:NLP 专门语言是规则系统的斧头】

【新智元:理论家的围墙和工程师的私货】

泥沙龙笔记:从乔姆斯基大战谷歌Norvig说起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2):乔姆斯基论】

【NLP主流的反思: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1):历史回顾】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3):皮尔斯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4):明斯基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5):现状与结论】

《泥沙龙笔记:【钟摆摆得太远】高大上,但有偏颇》

自给自足是NLP王道

自然语言后学都应该看看白硕老师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人工智能”

语言创造简史

Notes on Building and Using Lexical Semantic Knowledge Bases

【NLP主流成见之二,所谓规则系统的移植性太差】

Domain portability myth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科普随笔:NLP的宗教战争?】

Church – 计算语言学课程的缺陷 (翻译节选)

【科普随笔:NLP主流之偏见重复一万遍成为反真理】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发鲁棒性NLP系统

NLP 围脖:成语从来不是问题

NLP 是一个力气活:再论成语不是问题

立委围脖:对于用户来说,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科普随笔:keep ambiguity untouched》

【科研笔记:NLP的词海战术】

在构筑一个模型时,枚举法是常用的必要的强盗分类

没有语言学的 CL 走不远

[转载]为什么谷歌搜索并不像广泛相信的那样主要采用机器学习?

手工规则系统的软肋在文章分类

老教授回函:理性主义回摆可能要再延迟10几年

每隔二十年振荡一次的钟摆要多长?

【系统不能太精巧,正如人不能太聪明】

《泥沙龙李白对话录:关于纯语义系统》

【泥沙龙笔记:语义可以绕过句法吗】

一袋子词的主流方法面对社交媒体捉襟见肘,结构分析是必由之路

《新智元:通用的机器人都是闹着玩的,有用的都是 domain 的》

SBIR Grants

2. 关于NLP分析(parsing)

【语言学小品:送老婆后面的语言学】

【一日一parsing:NLP应用可以对parsing有所包容】

泥沙龙笔记:骨灰级砖家一席谈,真伪结构歧义的对策(1/2)

泥沙龙笔记:骨灰级砖家一席谈,真伪结构歧义的对策(2/2)

【语义计算沙龙:巨头谷歌昨天称句法分析极难,但他们最强】

语义计算沙龙:parsing 的鲁棒比精准更重要】

语义计算沙龙:基本短语是浅层和深层parsing的重要接口》

【做 parsing 还是要靠语言学家,机器学习不给力】

《泥沙龙笔记:狗血的语言学》

语义计算沙龙:关于汉语介词的兼语句型,兼论POS】

泥沙龙笔记:在知识处理中,很多时候,人不如机

《立委科普:机器可以揭开双关语神秘的面纱》

《泥沙龙笔记:漫谈自动句法分析和树形图表达》

泥沙龙笔记:语言处理没有文法就不好玩了

泥沙龙笔记:parsing 是引擎的核武器,再论NLP与搜索

泥沙龙笔记:从 sparse data 再论parsing乃是NLP应用的核武器

【立委科普:NLP核武器的奥秘】

【立委科普:语法结构树之美】

【立委科普:语法结构树之美(之二)】

【立委科普:自然语言理解当然是文法为主,常识为辅】

语义计算沙龙:从《知网》抽取逻辑动宾的关系】

【立委科普:教机器识英文】

【立委科普:及物、不及物 与 动词 subcat 及句型】

泥沙龙笔记:再聊乔老爷的递归陷阱

【泥沙龙笔记:人脑就是豆腐,别扯什么递归了】

泥沙龙笔记:儿童语言没有文法的问题

《自然语言是递归的么?》

Parsing nonsense with a sense of humor

【科普小品:文法里的父子原则】

Parent-child Principle in Dependency Grammar

乔氏 X 杠杠理论 以及各式树形图表达法

【泥沙龙笔记:依存语言学的怪圈】

【没有语言结构可以解析语义么?浅论 LSA】

【没有语言结构可以解析语义么?(之二)】

自然语言中,约定俗成大于文法教条和逻辑

泥沙龙笔记:三论世界语

泥沙龙笔记:再聊世界语及其文化

泥沙龙笔记:聊一聊世界语及老柴老乔以及老马老恩

《泥沙龙笔记:NLP component technology 的市场问题》

【泥沙龙笔记:没有结构树,万古如长夜】

Deep parsing:每日一析

Deep parsing 每日一析:内情曝光 vs 假货曝光

Deep parsing 每日一析 半垃圾进 半垃圾出

【一日一parsing: 屈居世界第零】

【研发随笔:植树为林自成景(10/n)】

【deep parsing:植树为林自成景(20/n)】

【deep parsing:植树为林自成景(30/n)】

语义计算沙龙:植树为林自成景(40/n)】

【deep parsing 吃文化:植树为林自成景(60/n)】

【deep parsing (70/n):离合词与定语从句的纠缠】

【deep parsing (80/n):植树成林自成景】

【deep parsing (90/n):“雨是好雨,但风不正经”】

【deep parsing (100/n):其实 NLP 也没那么容易气死】

3. 关于NLP抽取

【语义计算沙龙:知识图谱无需动用太多知识 负重而行】

【立委科普:信息抽取】

《朝华午拾:信息抽取笔记》

泥沙龙笔记:搜索和知识图谱的话题

《知识图谱的先行:从Julian Hill 说起》

《有了deep parsing,信息抽取就是个玩儿》

【立委科普:实体关系到知识图谱,从“同学”谈起】

泥沙龙笔记: parsing vs. classification and IE

前知识图谱钩沉: 信息抽取引擎的架构

前知识图谱钩沉: 信息体理论

前知识图谱钩沉,信息抽取任务由浅至深的定义

前知识图谱钩沉,关于事件的抽取

钩沉:SVO as General Events

Pre-Knowledge-Graph Profile Extraction Research via SBIR (1)

Pre-Knowledge-Graph Profile Extraction Research via SBIR (2)

Coarse-grained vs. fine-grained sentiment extraction

【立委科普:基于关键词的舆情分类系统面临挑战】

【“剩女”的去向和出路】

SBIR Grants

4.关于NLP大数据挖掘

“大数据与认识论”研讨会的书面发言(草稿)

【立委科普:自动民调】

Automated survey based on social media

《立委科普:机器八卦》

言多必露,文本挖掘可以揭示背景信息

社媒是个大染缸,大数据挖掘有啥价值?

大数据挖掘问答2: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大数据挖掘问答1:所谓数据完整性

为什么做大数据的吹鼓手?

大数据NLP论

On Big Data NLP

作为公开课的大数据演讲

【立委科普:舆情挖掘的背后】

【立委科普:所谓大数据(BIG DATA)】

【科研笔记:big data NLP, how big is big?】

文本挖掘需要让用户既能见林又能见木

【社媒挖掘:《品牌舆情图》的设计问题】

研究发现,国人爱说反话:夸奖的背后藏着嘲讽

立委统计发现,人是几乎无可救药的情绪性动物

2011 信息产业的两大关键词:社交媒体和云计算

《扫了 sentiment,NLP 一览众山小:从“良性肿瘤”说起》

5. 关于NLP应用

【河东河西,谁敢说SMT最终一定打得过规则MT?】

【立委科普:NLP应用的平台之叹】

【Bots 的愿景】

《新智元笔记:知识图谱和问答系统:how-question QA(2)》

《新智元笔记:知识图谱和问答系统:开题(1)》

【泥沙龙笔记:NLP 市场落地,主餐还是副食?】

《泥沙龙笔记:怎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立委科普:问答系统的前生今世

《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人工智能聊天伙伴(1)》

《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可能的商业模式(2)》

《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两分钟定律(3)》

新智元笔记:微软小冰,QA 和AI,历史与展望(4)

泥沙龙笔记:把酒话桑麻,聊聊 NLP 工业研发的掌故

泥沙龙笔记:创新,失败,再创新,再失败,直至看上去没失败

泥沙龙笔记:parsing 是引擎的核武器,再论NLP与搜索

立委科普:从产业角度说说NLP这个行当

【立委科普:机器翻译】

立委硕士论文【附录一:EChA 试验结果】

社会媒体(围脖啦)火了,信息泛滥成灾,技术跟上了么?

2011 信息产业的两大关键词:社交媒体和云计算

再说苹果爱疯的贴身小蜜 死日(Siri)

从新版iPhone发布,看苹果和微软技术转化能力的天壤之别

非常折服苹果的技术转化能力,但就自然语言技术本身来说 ...

科研笔记:big data NLP, how big is big?

与机器人对话

《机器翻译词义辨识对策》

【立委随笔:机器翻译万岁】

6. 关于中文NLP

【新智元:parsing 在希望的田野上】

语义计算沙龙:其实 NLP 也没那么容易气死

【deep parsing (70/n):离合词与定语从句的纠缠】

【立委科普:deep parsing 小讲座】

【新智元笔记:词的幽灵在NLP徘徊】

《新智元笔记:机器的馅饼专砸用心者的头》

【新智元笔记:机器的馅饼(续篇)】

【新智元笔记:parsing 汉语涉及重叠的鸡零狗碎及其他】

【新智元笔记:中文自动分析杂谈】

【deep parsing:“对医闹和对大夫使用暴力者,应该依法严惩" 】

【让机器人解读洪爷的《人工智能忧思录》(4/n)】

【让机器人解读洪爷的《人工智能忧思录》(3/n)】

【让机器人解读洪爷的《人工智能忧思录》(2/n)】

【让机器人解读洪爷的《人工智能忧思录》(1/n)】

《新智元笔记:找茬拷问立氏parser》

【新智元笔记:汉语分离词的自动分析】

《新智元笔记:与汉语离合词有关的结构关系》

《新智元笔记:汉语使动结构与定中结构的纠缠》

《新智元笔记:汉语parsing的合成词痛点》

《新智元:填空“的子结构”、“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

【沙龙笔记:汉语构词和句法都要用到reduplication机制】

钩沉:博士阶段的汉语HPSG研究 2015-11-02

泥沙龙小品:小词搭配是上帝给汉语文法的恩赐

泥沙龙笔记:汉语牛逼,国人任性!句法语义,粗细不同

泥沙龙笔记:汉语就是一种“裸奔” 的语言

【NLP笔记:人工智能神话的背后是汗水】

【立委随笔:中文之心,如在吾庐】

汉语依从文法 (维文钩沉)

《立委科普:现代汉语语法随笔》

“自由”的语言学至少有三种理论

应该立法禁止切词研究 :=)

再谈应该立法禁止切词研究

中文处理的迷思之一:切词特有论

中文处理的迷思之二:词类标注是句法分析的前提

中文NLP迷思之三:中文处理的长足进步有待于汉语语法的理论突破

专业老友痛批立委《迷思》系列搅乱NLP秩序,立委固执己见

后生可畏,专业新人对《迷思》争论表面和稀泥,其实门儿清

突然有一种紧迫感:再不上中文NLP,可能就错过时代机遇了

社会媒体舆情自动分析:马英九 vs 陈水扁

舆情自动分析表明,谷歌的社会评价度高出百度一倍

方寒大战高频情绪性词的词频分析

方韩大战的舆情自动分析:小方的评价比韩少差太多了

研究发现,国人爱说反话:夸奖的背后藏着嘲讽

立委统计发现,人是几乎无可救药的情绪性动物

研发笔记:粤语文句的情报挖掘

《立委随笔: 语言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立委科普:汉语只有完成体,没有过去时》

《科研笔记:中文图灵试题?》

立委统计发现,汉语既适合吹嘘拍马亦长于恶意构陷

比起英语,汉语感情更外露还是更炽烈?

科研笔记:究竟好还是不好

《科普随笔:汉字和语素》

《科普随笔:汉语自动断词 “一次性交500元”》

《科普随笔:“他走得风一样地快” 的详细语法结构分析》

【立委科普:自动分析 《偉大的中文》】

《立委随笔:汉语并不简单》

语言学小品:结婚的远近距离搭配

中文处理的模块化纠结

【立委科普:《非诚勿扰》中是谁心动谁动心?】

曙光在眼前,轻松过个年

挺反自便,但不要欺负语言学!

当面对很烦很难很挑战的时候

创造着是美丽的

汉语依从文法 (维文钩沉)

《新智元:挖掘你的诗人气质,祝你新年快乐》

7. 关于NLP社会媒体舆情挖掘的实践

【语义计算沙龙:sentiment 中的讽刺和正话反说】

【喋喋不休论大数据(立委博文汇总)】

【新智元笔记:再谈舆情】

舆情挖掘系统独立验证的意义

【社煤挖掘:雷同学之死】

《利用大数据高科技,实时监测美国总统大选舆情变化》

世人皆错nlp不错,民调错大数据也不会错

社媒大数据的困境:微信的风行导致舆情的碎片化

从微信的用户体验谈大数据挖掘的客户情报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疯传柴静调查,毁誉参半,争议趋于情绪化

奥巴马赢了昨晚辩论吗?舆情自动检测告诉你

全球社交媒体热议阿里巴巴上市

到底社媒曲线与股市曲线有没有、有多少相关度?

再谈舆情与股市的相关性

【『科学』预测:A-股 看好】

舆情挖掘用于股市房市预测靠谱么?

大数据帮助决策实例:《走进“大数据”——洗衣机寻购记》

【社媒挖掘:外来快餐店风光不再】

【社媒挖掘:中国手机市场仍处于战国争雄的阶段】

世界杯是全世界的热点,纵不懂也有义务挖掘一哈

【大数据挖掘:方崔大战一年回顾】(更正版)

【大数据挖掘:转基因一年回顾】

【大数据挖掘:“苦逼”小崔2013年5-7月为什么跌入谷底?】

【大数据挖掘:转基因中文网络的自动民调,东风压倒西风?】

【大数据挖掘:转基因英文网络的自动民调和分析】

只认数据不认人:IRT 的鼓噪左右美国民情了么?

继续转基因的大数据挖掘:谁在说话?发自何处?能代表美国人民么

关于转基因及其社会媒体大数据挖掘的种种问题

【美国网民怎么看转基因:英文社交媒体大数据调查告诉你】

【社媒挖掘:必胜客是七夕节情侣聚餐的首选之地?】

【社媒挖掘:大数据时代的危机管理】

测试粤语舆情挖掘:拿娱乐界名人阿娇和陈冠希开刀

【社媒挖掘:不朽邓丽君】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李开复老师】

【社媒挖掘:糟糕透顶的方韩社会形象】

社媒挖掘:关于狗肉的争议

社媒挖掘:央视的老毕

社媒挖掘:老毕私下辱毛事件再挖掘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一)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二)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三): 喜欢的理由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四): 流言蜚语篇(慎入)

大数据淹没下的冰美人(之五): 星光灿烂谁为最?

【社媒挖掘:成都暴打事件中的男司机和女司机】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陳水扁】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李登輝】

【社媒挖掘:馬英九施政一年來輿情晴雨表】

【社媒挖掘:臺灣政壇輿情圖】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臺灣綠營大佬】

舆情挖掘:九合一國民黨慘敗 馬英九時代行將結束?

社会媒体舆情自动分析:马英九 vs 陈水扁

社媒挖掘:争议人物方博士被逐,提升了其网路形象

方韩大战高频情绪性词的词频分析

方韩大战的舆情自动分析:小方的评价比韩少差太多了

社媒挖掘:苹果CEO库克公开承认同志身份,媒体反应相当正面

苹果智能手表会是可穿戴设备的革命么?

全球社交媒体热议苹果推出 iPhone 6

互联网盛世英雄马云的媒体形象

革命革到自身头上,给咱“科学网”也挖掘一下形象

两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的社会媒体形象调查

自动民调Walmart,挖掘发现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日子不好过

【社媒挖掘:“剩女”问题】

【舆情挖掘:2013央视春晚播后】

【舆情挖掘:年三十挖一挖央视春晚】

新浪微博下周要大跌?舆情指数不看好,负面评价太多(疑似虚惊)

【大数据挖掘:微信(WeChat)】

【大数据解读:方崔大战对转基因形象的影响】

【微博自动民调:薄熙来、薛蛮子和李天一】

【社媒挖掘:第一夫人光彩夺目赞誉有加】

Chinese First Lady in Social Media

Social media mining on credit industry in China

Sina Weibo IPO and its automatic real time monitoring

Social media mining: Teens and Issues

立委元宵节大数据科技访谈土豆视频上网

【大数据挖掘:中国红十字会的社会媒体形象】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财政悬崖】

【社媒挖掘:美国的枪支管制任重道远】

【舆情挖掘:房市总体看好】

【社媒挖掘:社会媒体眼中的米拉先生】

【社会媒体:现代婚姻推背图】

【社会媒体:现代爱情推背图】

【科学技术之云】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五【小方vs韩2】

【凡事不决问 social:切糕是神马?】

Social media mining: 2013 vs. 2012

社会媒体测试知名品牌百度,有惊人发现

尝试揭秘百度的“哪里有小姐”: 小姐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舆情自动分析表明,谷歌的社会评价度高出百度一倍

圣诞社媒印象: 简体世界狂欢,繁體世界分享

WordClouds: Season's sentiments, pros & cons of Xmas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一【吊丝】

新鲜出炉:2012 热点的社会媒体五大盘点之二【林书豪】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三【舌尖上的中国】

新鲜出炉:2012 热点话题五大盘点之四【三星vs苹果】

社会媒体比烂,但国骂隐含舆情

肮脏语言研究:英语篇

肮脏语言研究:汉语篇(18岁以下勿入)

新年新打算:【社媒挖掘】专栏开张大吉

8. 关于NLP的掌故趣闻

《朝华午拾:创业之路》

《朝华午拾 - 水牛风云》

《朝华午拾:用人之道》

《朝华午拾:欧洲之行》

《朝华午拾:“数小鸡”的日子》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朝华午拾:世界语之恋》

《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

80年代在国内,社科院的硕士训练使我受益最多

科研笔记:开天辟地的感觉真好

《朝华午拾:今天是个好日子》

【朝华午拾:那天是个好日子】

10 周年入职纪念日有感

《立委随笔: 语言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说说科研立项中的大跃进

围脖:一个人对抗一个世界,理性主义大师 Lenat 教授

《泥沙龙笔记:再谈 cyc》

围脖:格语法创始人菲尔墨(Charles J. Fillmore)教授千古!

百度大脑从谷歌大脑挖来深度学习掌门人 Andrew Ng

冯志伟老师以及机器翻译历史的一些事儿

《立委随笔:微软收购PowerSet》

NLP 历史上最大的媒体误导:成语难倒了电脑

立委推荐:乔姆斯基

巧遇语言学上帝乔姆斯基

[转载]欧阳锋:巧遇语言学新锐 - 乔姆斯基

【科普小品:伟哥的关键词故事】

不是那根萝卜,不做那个葱

【随记:湾区的年度 NLP BBQ 】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专业怕选错方向

据说,神奇的NLP可以增强性吸引力,增加你的信心和幽会成功率

【立委科普:美梦成真的通俗版解说】

【征文参赛:美梦成真】

【创业故事:技术的力量和技术公司的命运】

把酒话桑麻,再泡一壶茶,白头老机译,闲坐说研发

MT 杀手皮尔斯 (翻译节选)

ALPAC 黑皮书 1/9:前言

《眼睛一眨,来了王子,走了白马》

职业随想曲:语言学万岁

立委随笔:Chomsky meets Gates

钩沉:《中国报道》上与导师用世界语发表的第一篇论文

钩沉:《中国报道》上用世界语发表的第二篇论文

贴身小蜜的面纱和人工智能的奥秘

有感于人工智能的火热

泥沙龙笔记微博议摘要

【泥沙龙笔记:没有结构树,万古如长夜】

【泥沙龙笔记:机器 parsing 洪爷,无论打油或打趣】

老革命遇到新问题,洪爷求饶打油翁

我要是退休了,就机器 parse 《离骚》玩儿

《朝华午拾》总目录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立委NLP频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902391.html

上一篇:泥沙龙笔记:再聊乔老爷的递归陷阱
下一篇:人机接口是机器人的面子

 

6  陆泽橼 李雄 陈辉 朱新亮 bridgeneer decipherer

发表评论评论 (3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2]赵明   2016-6-3 22:32
李老师 
 回复  : thanks

2016-6-26 14:38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1]李斌   2016-1-31 20:29
college挺好啦。

肮脏语言研究:英语篇 屏蔽留存

肮脏语言研究:英语篇

屏蔽已有 12678 次阅读 2014-9-13 15:07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骂人, 脏字, profanity

肮脏也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总得有人研究。肮脏语言的研究可以提醒人们注意语言文明,防止语言暴力,支持垃圾清扫或过滤等。有了互联网的匿名性,人类更加肆无忌惮,不雅用语横行,但人类不幸文人幸,互联网也为语言学家对不雅语词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最近在做英语和汉语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实不同文化和语言也差不多,都有庞大的肮脏语词词汇。其中主要类别不外乎是:

(1)性:性器官、性行为、性取向

性行为是人类繁衍的根本,人人做,人人骂,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里收集了约30多个骂法:

// F-word and the like

fuck, fucken, clitfuck, cunnilingus, dicksucking, dickslap, fellatio, feltch, assfuck, handjob, humping, blowjob, fuckin, fucking, fucks, munging, pussylicking, rimjob, skullfuck, titfuck, tittyfuck, wank, wankjob, dick-sneeze, fucketh, fark, feck, fook, frick, blow job, jerk off, fuckest, motherfucking, mothafucking, mothafuckin, mothafuckin', mothafucka, grandmafucka, motherfucker,dildo, fuckbutter, fucker

很长时间,人类把同性恋看成是性行为中最为肮脏的苟且之事。英语骂同性恋的单词据不完全收集有近 70 个之多:

//homosexual

cocksucker, assfuck, ass-jabber, ass-pirate, assbandit, assbanger, assfucker, assgoblin, asshopper, assjacker, asspirate, bitchtits, brotherfucker, bumblefuck, butt-pirate, buttfucka, buttfucker, cockjockey, cockknoker, cockmaster, cockmongler, cockmongruel, cockmuncher, cocksmith, cocksmoke, cocksmoker, cocksniffer, cumguzzler, cumjockey, cuntlicker, dickfucker, dickmonger, dicksucker, dicktickler, carpetmuncher, dike, douchewaffle, dyke, fag, faggot, fagbag, fagfucker, faggit, faggot, faggotcock, flamer, fudgepacker, gaybob, gaydo, gayfuck, gayfuckist, gaylord, gaytard, gaywad, homo, lesbo, lezzie, mcfagget, muffdiver, penisbanger, penisfucker, penispuffer, polesmoker, queer, queerbait, queerhole, twatwaffle, unclefucker, fagtard

女性器官类有30个骂词,男性器官类有 20 个:

// vagina

cunt, axwound, coochie, coochy, cooter, cunnie, cunthole, minge, kooch, kootch, gooch, panooch, pissflaps, poon, poonani, poontang, punanny, pussy, poonany, clit, kunt, muff, snatch, twat, twats, va-j-j, vag, vajayjay, vjayjay, camel toe, pussies, queef

// penis

penis, bollocks, bollox, choad, dickhole, fuckstick, nutsack, pecker, prick, chode, schlong, scrote, testicle, nut sack, dick, cock, dickhead, hard on, boner, renob, cum, dickjuice, dickmilk , jizz, skeet, dickbeaters, butt plug

侮辱女性为女巫和婊子的也不少,连带有对女性第二性征的辱骂:

bitch, whore, hoe, punta, skank, slut, slutbag, cumdumpster, cumslut, bitchy

tits, chesticle

屁股离性器官较近,又是排泄污物的器官,自然也成为骂人的利器,收集到 15 个单词:

// butt

anus, arse, arsehole, ass, assclown, asscracker, assface, asshat, assmuncher, assshole, asswad, asswipe, fuckbutt, fuckhead, gayass, shitspitter

(2)弱智傻逼等:

英语有 80+ 个不堪入耳指着鼻子骂人的话语,这还仅仅是单词层,不包括扩展性和创造性的短语类骂法:

// idiot

ass-hat, assbag, assbite, asscock, asshead, asshole, asslick, assmonkey, assmunch, assshit, asssucker, bampot, bitchass, clitface, cockbite, cockburger, cockass, cockface, cockfucker, cockhead, cockmonkey, cocknose, cocknugget, cockshit, cockwaffle, cumbubble, cumtart, cuntass, cuntface, cuntrag, cuntslut, dickbag, dickface, dickfuck, dickwad, dickweasel, dickweed, dickwod, dipshit, doochbag, douche-fag, dumass, dumbass, dumbfuck, dumbshit, dumshit, fuckass, fuckbag, fuckboy, fuckbrain, fuckersucker, fuckface, fucknut, fucknutt, fuckhole, fucktard, fucktart, fuckup, fuckwad, fuckwit, fuckwitt, homodumbshit, jackass, jagoff, jerkass, peckerhead, shitass, shitbag, shitbagger, shitbrains, shitcunt, shitdick, shithead, shithole, puto, suckass, thundercunt, twatlips, whorebag, whoreface, tard, lameass, bastard, douche, douchebag, jerk, dickhead, assshole, dumb ass, shitface

(3)种族

非我族类,都是鬼子,于是有各种鬼子的骂法:

beaner|wetback|spic|spick (老墨巴子)
chinc|gook (老中巴子)
chink (东亚病夫)
cracker|spook|honkey (白鬼)
dago|deggo|guido|wop (意大利鬼子)
gringo (老外)
heeb|kike|kyke (犹太鬼子)
jap (日本鬼子)
kraut (德国鬼子)
pollock (波兰鬼子)
paki (巴基斯坦巴子)
mick (爱尔兰鬼子)
ruski (俄国老毛子)
sand nigger (中东巴子)

coon|negro|nigaboo|nigga|nigger|jigaboo|junglebunny|porchmonkey|niglet|jungle bunny|porch monkey (黑鬼)

可见骂的最多的还是苦难深重的黑人兄弟。不怪他们的平权运动和反歧视示威经久不衰。

(4)最后的杂类不外是屎(shit)尿(piss)等脏物,但远不如上述类别的丰富多样:

// SHIT

shit, bullshit, dookie, shitstain, shitting, shiz, shiznit, smeg,  shitty

// PISS

piss, bugger off

最后还有 damn (诅咒) 和 hell (地狱)两个常用的诅咒见鬼的恶毒语词。

【Related】

科学网—社会媒体比烂,但国骂隐含舆情- 李维的博文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827442.html

上一篇:解释不清楚“动量”并不是因为语言文字的问题
下一篇:职业随想曲:语言学万岁

 

7  武夷山 刁空非 曹聪 魏东平 尤明庆 汤欢娜 LongLeeLu

乔姆斯基批判 屏蔽留存

乔姆斯基批判

屏蔽已有 7986 次阅读 2015-6-15 00:01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NLP, 语言学, 乔姆斯基

【立委按:微信泥沙龙,谈笑鸿儒,高朋满座,信马由缰,言无所忌,摘之与同仁分享。】

【泥沙龙对话录】

今儿个咱要吐槽乔老爷,不吐不快。

开题:乔姆斯基,对领域的误导,或负面影响,与他对语言学的革命性贡献,一 样大。

他的hierarchy,是天才绝顶的理论,是不可泄露的天机,从而奠定了形式语言的基础,用来创造、解释,或编译计算机语言,是完美的指导。

可是,完美往上走一步,就可能成谬误。乔姆斯基拿这套理论,硬往自然语言套,导致整个领域,在所谓自然语言是free,还是sensitive,还是 mildly sensitive等不靠谱的争论中,陷入泥潭。

太多的人被引入歧途,理所当然地认定,因为自然语言复杂,因此需要 powerful的文法。这个 powerful,是世界上用的最误导的词。

工程师发现,有限状态好用,但经不起理论家的批判:你那玩意儿太低级,不够 powerful,只能拿来凑合事儿。

实际上,做过大工程的人都明白,对象的复杂,并不是使用复杂机制的理由,有本事使用简单机制对付复杂的对象,才是高手。

乔姆斯基最大的误导就是,用所谓自然语言的center递归性,一杆子打死有限状态,他所举的center递归的英语实例,牵强和罕见到了几乎可笑的地步,绝非自然语言的本性。结果一代人还是信服他了,彻底地被洗脑,理所当然以为必须超越有限状态才可以做自然语言深度分析。

为了所谓语言的递归性,人脑,或电脑,必须有个堆栈的结构才好,这离语言事实太远,也违背了人脑短期记忆的限制。世界上哪里有人说话,只管开门而不关门,只加左括号不加右括号,一直悬着吊着的?最多三重门吧,一般人就受不了了。就算你是超人,你受得了,你的受众也受不了,无法 parse 啊。说话不是为了交流,难道是故意难为人,为了人不懂你而说话?不 make sense 嘛。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把不超过三层的center循环,硬要归结成似乎是无限层的递归?

(毛老:递归成了他的宗教。)

不错。乔老爷的递归误导语言学,坑了NLP太久。我对他的语言学不感冒,对他对NLP的误导,更感觉痛心。一个如此聪明强大的人,他一旦误导就可以耽误一代人。被耽误的这一代是我的前辈一代(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他们在自然语言理解上的工作几乎一律为玩具系统,在实际应用上无所作为,从而直接导致了下一代人的反叛。老一代被打得稀里哗啦,逐渐退出主流舞台。

在过去30年中,统计NLP的所有成就,都是对乔姆斯基的实际批判,因为几乎所有这些模型,都是建立在ngram的有限状态模式的基础之上。

(洪爷:从乔姆斯基的所作所为,就能分出构造机器智能和解构人类智能难度上的差异。他五十年代略施小计就把形式语言夯成了计算机的Cornerstone,可是穷毕生精力,总是在重构其语言学理论。
毛老:如果没有乔老的那些理论,人们能做出计算机语言编译吗?)
洪爷:语法mapping到语义,总是要做的,不必须用形式语言,就像现在做nlp的人也不必须懂语言学。还是 David Marr,David Rumelhart 等立意高远,总想找到人机等不同智能实现上的共通计算机制。
刘老师:Marr 也是人神级别的
毛老:跟上面问题类似的是:如果没有图灵和冯诺依曼的理论,人们会造出计算机么?
洪爷:Babbage的分析机可行,Ada的程序/算法也早可行。其实,问题不在于出冯诺依曼还是马诺依曼,问题在于,不管他们的理论表面上如何不同,可能都受同样的约束,能力上可都能都等价。而Chomsky 研究的是这些约束能力。
毛老:那图灵不是更加么?
洪爷:Turing 从机器一侧,Chomsky从人一侧。)

洪爷说的是事实,过去三十年不懂语言学做NLP的占压倒多数。但那不是健康状态。不过,语言学里面也很混杂,进来的人很容易迷糊。但是,语言学里面确实有一些指导性的东西,了解与不了解大不一样。比如索绪尔,就值得琢磨。索绪尔说的大多是原则性的,有哲学的意味,是传统的非科学性的语言学,特别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可以提醒自己不至于陷入细节的纠缠,而忘记了方向。他谈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语言和言语,规则与习惯,共时与现时,都很洞察、到位。

(白老师:我觉得线速、柔性很关键,多层次递归和远距离相关必须搞定。方法不限,八仙过海。)

那些已经搞定了,伪歧义也不是问题,都搞定了。有一种叫做cascaded FSA的方法,与软件工程的做法极其类似,就能搞定这些。前提是指挥者架构者不能失去全局,要胸怀索绪尔,而不是乔姆斯基。架构和interfaces设计好,下面就是模块的开发,匠人的干活,可以做到很深,接近逻辑表达,比chomsky的文法深。传统规则系统受乔姆斯基CFG影响太大,很不好用,而且也无线性算法,所陷入的困境与神经网络以及一切单层的统计系统类似。正如多层的深度学习被认为是AI的突破一样,有限状态一多层,一 cascade,以前天大的困难,递归啊远距离啊伪歧义啊,就消解于无形。

(白老师:数学上的函数复合。)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结果至今批判规则系统的人,还在打稻草人,以为规则系统都是CFG那么愚蠢和单层。

乔姆斯基对nlp的误导,还在于它的短语结构的表达法。那个phrase structure破树,叠床架屋,为了追求所谓语言共性,太多的assumptions,既不经济也不好用,却长期成为 community standards,误导了不知多少人。起码误导了 PennTree,通过它误导了整个领域。,

(白老师:某种意义上,nlp是应用驱动的。与应用匹配,Ngram也不算误导。与应用不匹配,HPSG也算误导。抽象的误导不误导,让语言学家掐去吧。一个topic问题,扯了这么多年。)

语言学家打烂仗的事儿多了,说起来这与乔老爷也有很大关系。有个 self,相关的所谓 Binding Theory也是论文无数,大多垃圾,这与老乔的负面影响直接相关。为追求 universal grammar,和脱离语义的generalizations,走火入魔,大多是无谓的口水战争,既不能推进科学,也不能推进应用,唯一的好处是帮助了很多语言学博士的选题,培养出一茬接一茬的语言学博士。可是,毕业了还是找不到工作。老乔由于其超凡的智力和名气,帮助提升了语言学的地位,但他没有能力影响市场,结果是全世界语言学家过剩,懂得茴字五种写法的落魄腐儒,如过江之鲫,谁能给他们就业机会?

这里面的要害在,所有的语言分析,不可能为分析而分析,都是为了求解语义的某种需要,可老乔强调的语法纯粹性,要脱离语义才好研究终极的机制,这个argument有历史的革命意义,有某种学术价值,但非常容易形而上学和片面化,结果是语言学家脱离了目的,脱离了需要,在争论一种分析,或一个模型与另一种的优劣。其实这些相争的方案,只要系统内部相谐,都大同小异,根本就没什么本质区别,而且没有客观的可量度的评判标准,那还不打成一锅粥。

(刘老师:摆脱语义,直接进入语用?)

哪里,乔老爷是要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要世界大同。他对语义不感兴趣,更甭提语用。语义在他属于逻辑,不属于严格意义的语言学。句法语义是分割开来的两个范畴,句法必须自制。

(白老师:句法自制是错误的。)

对传统语言学完全不分家的那种分析,老乔有革命意义,也确实推进了结构研究,但凡事都是过犹不及。句法自制推向极端,就是本末倒置,失去方向。

我做博士的时候,在一个小组会上,举一些汉语的例子,作为证据反对一刀切的句法自制,说老乔有偏差,看到的语言事实不够,结果被我导师劈头盖脸批了一通,言下之意,不知天高地厚。我当然口服心不服。

问题是,我一辈子只思考一个问题,只要醒着,头脑里除了语言,就是文法,除了词汇,就是结构,突然有一天觉得自己通达了,看穿了语言学上帝,乔姆斯基。

原来,智商高,不见得离真理近,智者乔老爷,也不例外。

(洪爷:老乔不是上帝,他只是让咱看到来自造物主的理性之光。)

形式语言理论,非人力可为,绝对属于天机,单凭这,乔就是人神。

吐槽乔老爷,一次抱怨完,明儿依旧是偶像。

【后记】

到了我们的年代,俄语退居其后了,所以我本科的二外选的是法语,到研究生才选了俄语做三外,不过全还给老师了。虽然语言是还给老师,体悟到的语言学却长存,所以也不冤。到 30 年后的今天主持 multilingual program,带着参考书,我还一样可以指导法语和俄语的 NLP 研发,语言的不同,换汤不换药也。

不管我怎么批判乔姆斯基,我还是服他到不行:他老人家的威望可以把 Universal Grammar 这种乍听很荒唐的观念,转化成一个让人仰视的语言哲学理念。UG 的真理之光由此不被遮蔽。当然最厉害的还是他的 hierarchy 形式语言理论,那几乎不可能是人的理论,那是上帝之光,尽管乔老爷在描述的时候,不免机械主义,hence 造成了极大的误导。

 

【相关博客】

巧遇语言学上帝乔姆斯基

泥沙龙笔记:从乔姆斯基大战谷歌Norvig说起 

Chomsky’s Negative Impact

泥沙龙笔记:再聊乔老爷的递归陷阱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898036.html

上一篇:Automated survey based on social media
下一篇:米拉围脖:质疑?还是质询?

 

22  陈楷翰 曹聪 余国志 陈辉 武夷山 黄永义 李泳 张骥 蔣勁松 刘洋 翟自洋 王桂颖 李宇斌 李伟钢 鲍博 赵凤光 icgwang shenlu yzqts bridgeneer straponHawking tuqiang

发表评论评论 (10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9]李斌   2016-11-22 22:03
将欲破之,必先找到一把好刀,不为破而破,破乃为用。

删除 回复 |赞[8]crossludo   2015-6-16 07:57
X87        2015CB759500        大脑皮层微尺度信息传入活动图的绘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谌小维        前两年        222.00
X2        2015CB057300        大功率屏蔽式核主泵自主化形性协同制造原理        大连理工大学        雷明凯        前两年        1581.00

删除 回复 |赞[7]yao101yao   2015-6-16 07:49
王宁讲的是 理论行的通 工程上不认可

删除 回复 |赞[6]张能立   2015-6-16 06:04
算术 思维 与 农民 治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840-898154.html

删除 回复 |赞[5]张能立   2015-6-16 05:36
人的 目标 始终 面临 两个 方向 问题:1.  自己 喜欢 成为 什么? 2. 自己 应该 成为 什么?不过,不论 哪种 选择,要是 不能 发展 人的 intelligence,最终 还是 要 被 Truth 所 淘汰的。立委 一直 是 站在 第1个 立场 看待 自然语言 问题的,而 乔老爷 是 站在 第2个 立场 看待 自然语言 问题的。正所谓 道不同,不相谋,立委 对 乔老爷的 理论 不感冒 就是 自然的。

删除 回复 |赞[4]tuqiang   2015-6-15 22:56
乔姆斯基那一套可以做计算机里面数学式子的分析,离开自然语言差了十万八千里。
 回复  : 话说回来,没有自然语言的数学化研究和启示,他老人家也提不出形式语言理论来。至少从形式上,他能把人类语言和电脑语言统一起来,达到一种人力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没有乔姆斯基,电脑理呆们打死也不会对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求解,parsing 等感兴趣,并如数家珍地谈论这些语言学的概念。这是其一。

其二,正因文乔老爷自己也知道他的形式语言理论的抽象过头了,难以回到自然语言的地面,才有他穷其一生在自然语言的语言学方面的继续革命,革自己的命,花样翻新,试图找到一个终极的普遍文法的自然语言解构。这次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虽然在学界依然所向披靡,无人能敌,但却与电脑科学渐行渐远,被连接语言学和电脑应用的计算语言学领域所抛弃。也许不该说抛弃,但是自然语言领域大多把他当菩萨供起来,敬神鬼而远之,没多少人愿意跟他走。

2015-6-16 03:54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3]黄永义   2015-6-15 12:33
话题精!

删除 回复 |赞[2]庄朝晖   2015-6-15 11:27
维特根斯坦:“我们已经走上了一个光滑的冰面,冰面是理想的、没有摩擦力的。但是,没有摩擦力 就不能往前行走。要前进,还是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 ”

删除 回复 |赞[1]陈楷翰   2015-6-15 00:17
深思之。。。。。。。。。。我学术上也出问题了。

[转载] Is Google ranking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屏蔽留存

[转载] Is Google ranking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屏蔽已有 3747 次阅读 2014-6-18 17:21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google, machine, Search, Learning |文章来源:转载

Quora has a question with discussions on "Why is machine learning used heavily for Google's ad ranking and less for their search ranking?" A lot of people I've talked to at Google have told me that the ad ranking system is largely machine learning based, while search ranking is rooted in functions that are written by humans using their intuition (with some components using machine learning). 

Surprise? Contrary to what many people have believed, Google search consists of hand-crafted functions using heuristics. Why?

479

 

 

One very popular reply there is from Edmond LauEx-Google Search Quality Engineer who said something which we have been experiencing and have indicated over and over in my past blogs on Machine Learning vs. Rule System, i.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debug an ML system for specific observed quality bugs while the rule system, if designed modularly, is easy to control for fine-tuning:

From what I gathered while I was there, Amit Singhal, who heads Google's core ranking team, has a philosophical bias against using machine learning in search ranking.  My understanding for the two main reasons behind this philosophy is:

  1. In a machine learning system, it's hard to explain and ascertain why a particular search result ranks more highly than another result for a given query.  The explainability of a certain decision can be fairly elusive; most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tend to be black boxes that at best expose weights and models that can only paint a coarse picture of why a certain decision was made.

  2. Even in situations where someone succeeds in identifying the signals that factored into why one result was ranked more highly than other, it's difficult to directly tweak a machine learning-based system to boost the importance of certain signals over others in isolated contexts.  The signals and features that feed into a machine learning system tend to only indirectly affect the output through layers of weights, and this lack of direct control means that even if a human can explain why one web page is better than another for a given query, it can be difficult to embed that human intuition into a system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Rule-based scoring metrics, while still complex, provide a greater opportunity for engineers to directly tweak weights in specific situations.  From Google's dominance in web search, it's fairly clear that the decision to optimize for explainability and control over search result rankings has been successful at allowing the team to iterate and improve rapidly on search ranking quality.  The team launched 450 improvements in 2008 [1], and the number is likely only growing with time.

Ads ranking, on the other hand, tends to be much more of an optimization problem where the quality of two ads are much harder to compare and intuit than two web page results.  Whereas web pages are fairly distinctive and can be compared and rated by human evaluators on their relevance and quality for a given query [2], the short three- or four-line ads that appear in web search all look fairly similar to humans.  It might be easy for a human to identify an obviously terrible ad, but it's difficult to compare two reasonable ones:

Branding differences, subtle textual cues, and behavioral traits of the user, which are hard for humans to intuit but easy for machines to identify, become much more important.  Moreover, different advertisers have different budgets and different bids, making ad ranking more of a revenue optimization problem than merely a quality optimization problem.  Because humans are less able to understand the decision behind an ads ranking decision that may work well empirically, explainability and control -- both of which are important for search ranking -- become comparatively less useful in ads rank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becomes a much more viable option.

Jackie BavaroGoogle PM for 3 years Suggest Bio

Votes by Piaw Na (Worked at Google)Marc BodnickAlex ClemmerTudor Achim, and 92 more.
 
Edmond Lau's answer is great, but I wanted to add one more important piece of information.

When I was on the search team at Google (2008-2010), many of the groups in search were moving away from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 to the rules-based systems.  That is to say that Google Search used to use more machine learning, and then went the other direction because the team realized they could make faster improvements to search quality with a rules based system. It's not just a bias, it's something that many sub-teams of search tried out and preferred.

I was the PM for Images, Video, and Local Universal - 3 teams that focus on including the best results when they are images, videos, or places.  For each of those teams I could easily understand and remember how the rules worked.  I would frequently look at random searches and their results and think "Did we include the right Images for this search?  If not, how could we have done better?". And when we asked that question, we were usually able to think of signals that would have helped - try it yourself.  The reasons why *you* think we should have shown a certain image are usually things that Google can actually figure out.

 
 
 
 
 
Upvote • Comment •  • Thank • Report • Written 10 Apr, 2013
Anonymous

Votes by Edmond Lau (Ex-Google Search Quality Engineer)Bin Lu (Software Engineer at Google)Keith RaboisVu Ha, and 34 more.
 
Part of the answer is legacy, but a bigger part of the answer is the difference in objectives, scope and customers of the two systems.

The customer for the ad-system is the advertiser (and by proxy, Google's sales dept).  If the machine-learning system does a poor job, the advertisers are unhappy and Google makes less money. Relatively speaking, this is tolerable to Google. The system has an objective function ($) and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 can be used when they can work with an objective function to optimize. The total search-space (# of ads) is also much much smaller.

The search ranking system has a very subjective goal - user happiness. CTR, query volume etc. are very inexact metrics for this goal, especially on the fringes (i.e. query terms that are low-volume/volatile). While much of the decisioning can be automated, there are still lots of decisions that need human intuition.

To tell whether site A better than site B for topic X with limited behavioural data is still a very hard problem. It degenerates into lots of little messy rules and exceptions that tries to impose a fragile structure onto human knowledge, that necessarily needs tweaking.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is - is the Google search index (and associated semantic structures)  catching up (in size and robustness) to the subset of the corpus of human knowledge that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and  searching for ?

My guess is that right now, the gap is probably growing - i.e. interesting/search-worthy human knowledge is growing faster than Google's index.. Amit Singhal's job is probably getting harder every year. By  extension,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for new  search providers to step into the increasing gap with unique offerings.

p.s: I used to manage an engineering team for a large search provider (many years ago).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804469.html

上一篇:回答一些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的话题
下一篇:再谈机器学习和手工系统:人和机器谁更聪明能干?

[转载]为什么谷歌搜索并不像广泛相信的那样主要采用机器学习? 屏蔽留存

[转载]为什么谷歌搜索并不像广泛相信的那样主要采用机器学习?

屏蔽已有 3314 次阅读 2014-6-18 17:28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规则, 机器学习, 搜索排序, 经验系统 |文章来源:转载

《为什么机器学习广泛的用在谷歌的广告系统中,而很少用在搜索排序中?》 其中涉及到机器学习的优劣与局限性,分析了检索排序系统与广告系统的种种不同,希望对大家有所参照。地址:|为什么机器学习广泛的用在谷歌的广告系统中,而很少用在搜索排序中? 原文地址:http://t.cn/RvpAmsl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804472.html

上一篇:回答一些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的话题
下一篇:再谈机器学习和手工系统:人和机器谁更聪明能干?

 

2  陈辉 bridgeneer

[转载]转载留存 Google 搜索涉及ML的相关文字 屏蔽留存

[转载]转载留存 Google 搜索涉及ML的相关文字

屏蔽已有 8488 次阅读 2014-6-19 12:35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机器学习, 谷歌搜索 |文章来源:转载

DatawockyOn Teasing Patterns from Data, with Applications to Search, Social Media, and Advertising

【立委按】讨论中提到,即便机器学习已经达到手工系统的水平,谷歌搜索的研发人员也不愿意转用机器学习。说担心机器学出来的模型在训练集未见的现象上铸成大错。而他们相信,手工系统对付未见现象不至于走偏太大。这个论点,不好置评。不过,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不在这里,而在遇到具体质量问题时,机器学习系统是一锅粥,很难 debug(除非不怕麻烦,重新训练去再煮一锅粥,但也常常是隔靴搔痒,很难保证这锅新粥对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会奏效)。而手工系统只要设计合理(比如模块化设计,减少牵一发动全身的后果),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可直接针对性调控,debug 就容易多了。因此,即便质量相近的系统,机器学习也不占优势,因为不好维护调控以逐步提高质量(incremental enhancement)。

TRACKBACK

TrackBack URL for this entry:
http://www.typepad.com/services/trackback/6a00d83471bc3153ef00e5527c00a38833

Listed below are links to weblogs that reference Are Machine-Learned Models Prone to Catastrophic Errors?:

 
COMMENTS

Feed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

from http://anand.typepad.com/datawocky/2008/05/are-human-experts-less-prone-to-catastrophic-errors-than-machine-learned-models.html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804688.html

上一篇:回答一些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的话题
下一篇:再谈机器学习和手工系统:人和机器谁更聪明能干?

大数据挖掘问答1:所谓数据完整性 屏蔽留存

大数据挖掘问答1:所谓数据完整性

屏蔽已有 3472 次阅读 2013-12-27 11:12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数据

到了一定尺度以后,你也不用迷信什么数据完整性,好像少了一块数据,就怎样怎样了
作者: 立委 (*)
日期: 12/26/2013 18:54:07
关键是,不管何种原因数据不完整了,只要原则上保证这种数据损失不是针对特定话题即可(一视同仁)。而在大数据条件下,针对话题的损失 事故几乎就不出现,因为话题不是预定的,想有意针对它都不成。阴谋(家)没有出场的可能。

以前我写博文论过这个完整性迷思/迷信。有100种可能损失部分“理想状态”的完整数据:server down,发围脖的人改主意了决定不发了,或者发了以后又撤了删了,数据库的bug,处理器的bug,为成本考量有意随机取样一个子集,等等。总之,不完整是常态,完整是奇迹,不能指望的。

都大数据了,少一些就少一些呗。其实,损失数据通常不会影响分析挖掘的质量和结论。

我们做过评估,一年的社会媒体和随机取其中10%的内容做index,挖掘结果没有统计意义的差别,可成本节省很多。

就更不用说垃圾数据,或者疑似垃圾数据(门槛可以高一点)。那只会提高数据质量和结论。

顺便说一下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几亿人去投票唱票算大数据尺度吧。其实随机剥夺一半,甚至90%,公民的投票权,其选举结果是不变的。注意,我说的是随机,譬如所有姓名以S开头的人都不允许投票。被剥夺投票的人也不用担心,作为人民一分子,大海一滴水,你的那份权利已经被恰当地代表了,结果反正也不会因为你不参与而改变。从结果看,经济上应该这么做,当然没有任何民主政府这么做,因为里面牵涉到公民权利和意识等,不仅仅是结果的问题。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753349.html

上一篇:大数据帮助决策实例:《走进“大数据”——洗衣机寻购记》
下一篇:大数据挖掘问答2: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4  许培扬 刘钢 薛宇 邱嘉文

发表评论评论 (4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3]邱嘉文   2013-12-29 09:41
谁能告诉我这个“尺度”要大到什么程度,可量化吗?才符合“最大似然原理”?

删除 回复 |赞[2]闵应骅   2013-12-27 16:02
从信息安全的角度讲,数据完整性是个大问题。

删除 回复 |赞[1]许培扬   2013-12-27 11:19
小数据解决不了的问题,大数据也一样。发现问题,不一定解决问题,奥巴马是个典型。
 回复  : 我觉得,大数据挖掘看全貌(森林),小数据分析看细节(树木),这是很多应用场合都需要的互补的步骤。

2013-12-27 22:051 楼(回复楼主)

“大数据与认识论”研讨会的书面发言(草稿) 屏蔽留存

“大数据与认识论”研讨会的书面发言(草稿)

屏蔽已有 7417 次阅读 2014-2-10 12:55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大数据, 自然语言, 挖掘, 社会媒体

【立委按】刘钢老师来函,邀请我从我的大数据博文系列选辑一篇书面发言,参加社科院哲学所题为“大数据与认识论”的研讨会。盛情难却,更不用说社科院是我老家了。那就把散在科学网博客【社媒挖掘】和【立委科普】专栏的博文中的立委论大数据拼接汇总一下吧。无论国内国外,学界业界,“大数据”都是滚烫的热词。上次愚人节应中文信息学会邀请在软件所做了一个题为【大数据时代中文社会媒体的舆情挖掘】的演讲,科学网编辑还特地录了像,高挂在【科学网公开课】里,与那些世界级大师的讲座并列,与有荣焉,不胜惶恐(倒不是要自我矮化,说自己的大数据工作不在世界水平之列,但科学大讲堂这座庙里请的都是何等人物?面对的是科学殿堂让人高山仰止的大牌科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在下乃区区一介匠人而已,何德何能,登堂入室)。无独有偶,去年流行大数据,硅谷科学家和工程师举行一系列关于大数据的讨论会,被邀请作为 panelist 参加了两个大数据研讨会,现场问答热烈,气氛很活跃。旅美华人科学家协会最近征集出版了一期大数据专刊,也发表了几篇论文。硅谷的【丁丁电视】也很早就邀请立委在其《创新频道》做一个大数据的科技访谈,一直抽不开身准备,推迟到三月左右。一来二去,俨然是大数据专家了。其实,立委所长不过是大数据之一部,即自然语言的文本挖掘这块儿。而对于大数据的非文本形式(譬如语音、图片、录像、交易数字记录等),对于大数据的云处理手段及其工程架构等,所知十分有限。因此,本文仅仅就自然语言文本挖掘,特别是对近年火热的社会媒体的挖掘,谈一点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供各位参考。

(1) 大数据热的背景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历史契机,近几年发生了一连串值得注意的相关事件。其热门关键词是社会媒体(social media)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移动互联网(mobile web)和大数据(big data)情报挖掘。针对社会媒体内容利用云计算作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潮流。

社会媒体尤其是微博持续升温,无论是用户还是其产生的内容,都以爆炸性速度增长,一场悄悄的社会媒体革命正在发生,它从根本上改变着社会大众以及企业对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方式。传统的由媒体巨头主导经由电视、广播和报纸的自上而下的新闻和宣传的传播方式,正在逐渐让步于基于网络与网民的社交媒体的蛛网方式。最新的新闻(无论是天灾人祸、名人掐架还是品牌褒贬)常常发端于处在现场的网民或当事人的微博,然后瞬间辐射到整个互联网,传统传媒往往紧随其后。在这样的形势下,企业软件巨头纷纷把目光聚焦在对于社会媒体舆论和民意的跟踪上,视其为品牌和客户情报的重要来源。

2011年初,美国做市场情报的巨头之一 Salesforce以三亿多美元 (326million)的价钱并购了社会媒体客户情报检测系统Radian6,说明社会媒体中客户对产品的评价情报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容忽视。Oracle对从事云计算和社会媒体追踪的公司RightNow的并购更是高达15亿(1.5 billion).  HP在逐渐放弃低利润的PC和平板等硬件产业的同时,开始加强企业软件的投资力度,以120亿天价购并了从事文本情报的英国公司Autonomy(12billion)。最后,接近2011年末的时候,全球企业软件的另一家巨头SAP以34亿收购了云计算公司SuccessFactors(3.4 billion),并决定与专事社会媒体深度分析的公司 Netbase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分销并整合其社会媒体情报作为企业情报解决方案的重要一环。加上IBM自己的 Coremetrics Social 和 Adobe的 SocialAnalytics,可以看到所有企业软件巨头不约而同看好社会媒体的情报价值。

在这个领域的投资和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华尔街主流投资公司开始加大对社交媒体 (social media) 分析系统公司的投资力度。如 Jive Software,连续得到 Sequoia Capital 两轮投资 (2007 和2010)。Sequoia Capital 是“重中之重”的 投资大鳄,曾是如下名牌企业的最早投资商,战略眼光犀利: Apple, Google, Cisco, Oracle.

对于中文社交媒体大规模处理的应用型软件,目前才刚起步。然而中文网络信息的增长速度却是扶摇直上,最值得重视的是爆炸性增长的腾讯微信对个人网络及其社交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以及新浪微博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巨大影响。社交媒体所产生的巨量内容有如深埋的富矿,亟待开采。

有问,这一波热潮会不会是类似2000年的又一个巨大的泡沫?我的观察是,也是,也不是。的确,在大数据的市场还不成熟,发展和盈利模式还很不清晰的时候,大家一窝蜂拥上来创业、投资和冒险,其过热的行为模式确实让人联想到世纪之交的互联网 dot com 的泡沫。然而,这次热潮不是泡沫那么简单,里面蕴含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和价值潜力,我们下面会具体谈到。当然这些潜在价值与市场的消化能力是否匹配,仍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可以预见三五年之后的情景,涅磐的凤凰和死在沙滩上的前浪共同谱写了大数据交响乐的第一乐章。

回顾一下互联网技术公司的里程碑吧:

20多年前雅虎以门户网站(Yahoo portal)先领风骚,谷歌以搜索 (Google search) 后来居上,脸书推出的社交网络(Facebook social)与推特(Twitter)的微博现已深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国内社交媒体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领头。下一个里程碑是什么?
Big data intelligence (大数据情报挖掘)

很多人这样预测。 Google 首席科学家也列此为未来十年的高新技术第一块牌子。所不清晰的是谁家会胜出。看样子是有志之士摩拳擦掌弄潮儿的时机了。

(2)什么是大数据

顾名思义就是强调数据的量,但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是那样简单。如果单纯论量,大数据不是今天才有的,而且数据的量也是一个积累渐变(当然可能是加速度增长)的过程。

所谓大数据,更多的是社会媒体火热以后的专指,是已经与施事背景相关联的数据,而不是搜索引擎从开放互联网搜罗来的混杂集合。没有社会媒体及其用户社会网络作为背景,纯粹从量上看,“大数据”早就存在了,它催生了搜索产业。对于搜索引擎,big data 早已不是新的概念,面对互联网的汪洋大海,搜索巨头利用关键词索引(keyword indexing)为亿万用户提供搜索服务已经很多年了。我们每一个网民都是受益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搜索的互联网世界。但那不是如今的 buzz word,如今的大数据与社会媒体密不可分。当然,数据挖掘领域把用户信息和消费习惯的数据结合起来,已经有很多成果和应用。自然语言的大数据可以看作是那个应用的继续,从术语上说就是,文本挖掘(text mining,from social media big data)是数据挖掘(data mining) 的自然延伸。对于语言技术,NLP 系统需要对语言做结构分析,理解其语义,这样的智能型工作比给关键词建立索引要复杂百倍,也因此 big data scale up 一直是自然语言技术的一个瓶颈。

大数据也包括声音、 图片和录像等媒体。本文只谈文本大数据。

随着社会媒体的深入人心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手一机,普罗百姓都在随时随地发送消息,发自民间的信息正在微博、微信和各种论坛上遍地开花。对于信息受体(人、企业、政府等),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问题日益严重,利用 NLP 等高新技术来帮助处理抽取信息,势在必行。

 

除了与社会媒体以及施事背景密切相关以外,大数据此时的当红也得力于技术手段的成熟。大数据的存贮架构以及云计算的海量处理能力,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在此基础上,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才有可能跳出实验室,在具体应用和服务中发挥作用。

大数据时代只认数据不认人。Of course, In God We Trust. But in everything else we need data. 道理很简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个人的精力、能力和阅历都是有限的,所看到听到的都是冰山一角。大V也是如此,大家都在盲人摸象。唯有大数据挖掘才有资格为纵览全貌提供导引。

当然,这不是说,大数据挖掘就是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正如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也不是人类社会完美的体制,而只是最少犯错误的机制一样,大数据挖掘比任何其他个人或利益集团的分析,较少受到主观偏见的干扰。这是由大数据本性决定的。

大数据是忽悠么?吆喝多了,烂了,就跟转基因似的,本来是正经的研究,也要被人怀疑是忽悠,甚至骗局。要说忽悠,大数据有没有忽悠?当然有,应该说很多。所有的泡沫都是吹起来的,但特别大的泡沫其所以能被吹起来并且持续,就不仅仅是吹功可为。正如我演讲中说过的,大数据不仅仅是忽悠,一场革命也许在酝酿着。

(3)大数据挖掘技术及其挑战

  社会媒体火了,信息爆炸式增长,也有了大数据支撑平台,挖掘技术跟上了么?

  面对呈指数增长的海量信息,人类越来越面对信息获取的困境。唯一的出路是依靠电脑挖掘。对付文本大数据的核心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NLP),没有鲁棒高效的 NLP,电脑挖掘得不到什么有指导价值的情报。就说社会媒体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吧,每时每刻,无数用户的抱怨和推荐不断出现在网上,这些客户对产品的评价情报对于企业加强产品功能和研发新产品,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是怎么获取这些淹没在语言海洋中的情报呢?出路就是:1 自动分析; 2. 自动抽取;3 挖掘整合。这就是我们正在做而且已经取得显著效果的工作。

  社会媒体的特点是什么?概括来说,就是:1. 不断翻新的海量信息源;2. 满是不规范的字词和表达法。这就要求研发的系统,首先必须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 scalability),实验室的玩具系统无论其数据分析多么精准深入也是不行的;同等重要的还有分析系统的鲁棒性(robustness)。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如果再能做到有深度(depth),则更佳。深度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支持应用层面的以不变应万变。因为应用层面的变数大,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产品对于信息的关注点不同,所以抽取信息应该越灵活越好,最好能做到象目前运用搜索引擎或数据库查询那样方便。但数据的语言表达是千变万化的,要做到信息的灵活抽取,而不是根据事先预定的信息模板来抽取,那就需要相当的语言分析深度来支持一个逻辑化的语义表达。要一个系统既有 scalability,robustness,还要有 depth,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在处理海量数据的问题解决以后,查准率和查全率变得相对不重要了。换句话说,即便不是最优秀的系统,只有平平的查准率(譬如70%,抓100个,只有70个抓对了),平平的查全率(譬如30%,三个只能抓到一个),只要可以用于大数据,一样可以做出优秀的实用系统来。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个因素:一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冗余度;二是人类信息消化的有限度。查全率的不足可以用增加所处理的数据量来弥补,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既然有价值的信息,有统计意义的信息,不可能是“孤本”,它一定是被许多人以许多不同的说法重复着,那么查全率不高的系统总会抓住它也就没有疑问了。从信息消费者的角度,一个信息被抓住一千次,与被抓住900次,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信息还是那个信息,只要准确就成。疑问在一个查准率不理想的系统怎么可以取信于用户呢?如果是70%的系统,100条抓到的信息就有30条是错的,这岂不是鱼龙混杂,让人无法辨别,这样的系统还有什么价值?沿着这个思路,别说70%,就是高达90%的系统也还是错误随处可见,不堪应用。这样的视点忽略了实际的挖掘系统中的信息筛选(sampling)与整合(fusion)的环节,因此夸大了系统的个案错误对最终结果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典型的情景是,面对海量信息源,信息搜索者的几乎任何请求,都会有数不清的潜在答案。由于信息消费者是人,不是神,即便有一个完美无误的理想系统能够把所有结果,不分巨细都提供给他,他也无福消受(所谓 information overload)。因此,一个实用系统必须要做筛选整合,把统计上最有意义的结果呈现出来。这个筛选整合的过程是挖掘的一部分,可以保证最终结果的质量远远高于系统的个案质量。总之,size matters,多了就不一样了。大数据改变了技术应用的条件和生态,大数据更能将就不完美的引擎。

(4)客户评价和民意舆论的抽取挖掘

舆情(舆论情绪/舆论情势)是什么?人民(或网民)的声音。

人民是由个体组成的,网民是由网虫组成的。网民的声音来自一个个网虫的帖子。网民声音的载体就是社会媒体大数据。在大数据的尺度下,个体声音的过细分类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只要数据足够大,其最终舆情结果(结论)是不变的。举例来说,10万个正面呼声,100万个负面呼声,其综合舆情结果并不会因为这10万中有 1万crazy,1万love,8万like,负面中有10万fuck,10万hate,80万dislike 等等而有大的改变。无论如何计算,结论依然是天怒人怨。

大数据系统情报挖掘的真正价值何在呢?就是揭示冗余度支持的有统计意义的情报及其关联。在大数据的尺度下,个体情报的引擎查全率的不足不是问题,因为在大数据整体挖掘的背景下,样本空间的问题消失了。个体的不足或遗漏,不过是等价于样本空间缩小了那么一点点儿,对于统计情报的完备、性质和价值不具有负面影响。考虑到很多年来,统计情报都是手工 survey 而来,其样本空间由于预算以及时效的制约,大多是几千个数据点(data points)而已,统计人员一直在预算、时效和 error margin 之间挣扎。如今的大数据挖掘,随便一个调查都有百万甚至千万的数据点支持,与手工调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样本空间的些微变化因此不能对情报价值造成伤害。总之,与其追求引擎的查全率,不如把精力放在查准率上,然后着力于应对数据量的挑战(scale up)。

采样大就可以弥补个体颗粒度的粗疏,这在机器学习领域被一再证明,也是很多统计学家不屑于语言学家精雕细刻雕虫小技的缘由之一。这么说,语言学可以退出舞台了?

并非如此。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是大数据并非总存在。冷门品牌或者新出的品牌的数据量就往往不够,另外很多分析要求对数据进行切割,比如从时间维度的切割可以反映舆情的消长(trends),是制定决策时非常重要的情报,可是大数据一切隔往往就成了小数据,没有语言学上比较细致的分析来弥补,舆情分析就不靠谱,没有足够的置信度。

第二是褒贬分析只提供舆情的一个概览,它本身并不是 actionable insights.  知道很多人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品牌,so what?企业还是不知道怎么办,最多是在广告宣传投资量的决策上有些参考价值,对于改进品牌产品,适应用户需求,褒贬舆情太过抽象,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这就要求舆情分析冲破两分、三分、五分的分类法,去发掘这些情绪的背后的动因(reasons/motivation),回答为什么网民喜欢(不喜欢)一个品牌的问题。譬如挖掘发现,原来喜欢麦当劳的主要原因是它发放优惠券,而不喜欢它的原因主要是嫌它热量太大,不利减肥。这样的舆情才是企业在了解自己品牌基本形象以后,最渴望得到的 actionable 情报,因为他们可以据此调整产品方向(如增加绿色品种和花样,水果、色拉等),改变广告策略(如强调其绿色的部分)。

大数据给决策人(政府、企业或者犹豫如何选择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便工具,去纵览有统计意义的舆情。这在以前只能通过小规模误差很大的人工问卷调查来做。如今自动化了,而且样本量高出好几个量级,拜科学技术所赐。

(5)自动民调: 社媒大数据挖掘的重要应用

社媒大数据挖掘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自动民调,可以补充、加强并最终 取代手工问卷调查。可以用来测量一场运动、战役、广告的效果,总统选情的检测,等等。

自动民调(Automatic Survey)指的是利用电脑从语言数据中自动抽取挖掘有关特定话题的民间舆论,其技术领域即所谓舆情挖掘(sentiment mining),通常需要自然语言(NLP)和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等技术作为支持。自动民调是对传统的问卷调查一个补充或替代。在社会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民间情绪和舆论通过微博、博客或论坛等社会媒体管道铺天盖地而来,为了检测、采集和吸收这些舆论,自动民调势在必行,因为手工挖掘面对大数据(big data)已经完全不堪负荷。

民意调查(poll)可以为政府、企业以及民众的决策提供量化情报,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总统大选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对于总统候选人本人及其竞选团队,对于选民,民调的结果可以帮助他们调整策略或作出选择。产品发布是企业的例子,譬如 iPhone 5 发布以后,民调的反馈可以帮助苹果及时发现问题。对于有意愿的消费者,民调的结果也有助于他们在购买、等待还是转向别家的决策时,不至于陷入盲目。

相对于传统的以问卷(questionnaire)调查为基础的民调,自动民调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及时性。传统民调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设计问卷、派发问卷(通过电话采访、街头采访、有奖刺激等手段)、回收问卷,直到整合归纳,所有程序都须手工进行,因此难以做到及时响应。一个认真的客户产品调查常常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时间方可完成。自动民调可以做到立等可取。对于任意话题,使用自动民调系统就像利用搜索引擎一样方便,因为背后的处理机在不分昼夜地自动分析和索引有关的语言资料(通常来自社会媒体)。

高性价。传统民调的手工性质使得只有舍得不菲的花费,才可以做一项有足够规模的民调(样本小误差就大,难以达到民调的目的)。自动民调是由系统自动完成,同一个系统可以服务不同客户不同话题的各种民调,因此可以做到非常廉价,花费只需传统民调的零头。样本数可以高出手工调查回收数量的n个量级,是传统民调无法企及的。至于话费,通常的商业模式有两种,客户可以订阅(license)这样的系统的使用权,然后可以随时随地对任意多话题做任意多民调。零散客户也可以要求记件使用,每个话题民调一次缴纳多少钱。

客观性。传统民调需要设计问卷,这就可能有意无意引入主观因素,因此不能完全排除模糊歧义乃至误导的可能。自动民调是自底而上的自动数据分析,用的是归纳整合的方法,因此更加具有客观性。为了达成调查,调查者有时不得不施行物质刺激,这也产生了部分客户纯粹为了奖励而应付调查、返回低质问卷的弊端。自动民调的对象是民意的自然流露(水军和恶意操纵另论),基数大,也有利于降噪,这就保障了情报的客观性。

对比性。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几乎任何话题的民调,都需要竞争对手或行业的背景。正面反面的舆论,问题的严重性等等,只有通过对比才能适当体现。譬如民调奥巴马的总统竞选效益,离不开对比其对手罗梅尼。客户调查 AT&T 手机网络的服务,离不开比较其竞争者 Verizon,等。很多品牌实际上需要与一系列同类品牌做对比,才好确定其在市场的地位(如上图所示,对社会媒体的自动民调清楚显示出美国几家主要零售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相对位置)。这种对比民调,虽然在理论上也可以手工进行,但是由于手工民调耗时耗力耗钱,很多时候调查者不得不减少或者牺牲对于竞争对手的调查,利用有限的资源只做对本企业的品牌调查。可自动调查就不同了,多话题的调查和对比是这类产品设计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轻易完成。

自动民调也有挑战,主要挑战在于人为噪音:面对混乱的社会媒体现实,五毛、水军以及恶意舆论的泛滥,一个有效的舆情系统必须不断与垃圾作战。好在这方面,搜索引擎领域已经积攒了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另一个挑战是需要对网络世界做两类媒体的分类(所谓push/pull的媒体分野)。民意调查切忌混入“长官意志”,客户情报一定要与商家宣传分开:同是好话,商家是王婆卖瓜,客户才是上帝下旨。这种媒体分类可以结合来源(sources)、语气(宣传类材料常常是新闻官方语气,而客户评价则多用口语和网络语)来决定,是有迹可寻的。

总之,在互联网的时代,随着社会媒体的深入民间,民间情绪和舆论的表达越来越多地诉诸于社会媒体。因此,民调自动化势必成为未来民调的方向和主流。其支持技术也基本成熟,大规模多语言的应用指日可待。

奥巴马赢了昨晚辩论吗?舆情自动检测告诉你。

Obama won the debate, see our evidence

民调自动化,技术带领你自动检测舆情: 社会媒体twitter的自动检测表明,奥巴马显然赢了昨晚的第二次辩论。人气曲线表明他几乎在所有议题上领先罗梅尼。
      对奥巴马真正具有挑战性的议题有二:一是他在第一任总统期间的经济表现(6:55pm);二是批判他对中国不够强硬 (7:30pm)。人气曲线反映了由我们自然语言技术支持的实时舆情挖掘。

(6)实时监测: 大数据时代的危机管理

大数据挖掘第二个重要应用就是为公关危机提供实时监测和预警的工具。

话说这危机管理(risk management)在进入社交媒体大数据时代,确实成为一个大问题。老话说,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在微博微信的时代,岂止千里,有时候一件事被疯狂推转,能传遍全世界。如果没有危机管理的意识以及迅速发现和应对的技术手段和公关技巧,损失的就是企业的信誉,外加金钱。这一点大名鼎鼎的跨国公司西门子最清楚,由于公关处理失当,发现和应对的不及时不诚恳不懂心理学,惹恼了一位叫做罗永浩的胖大哥。老罗是大 V,嗓子亮,因此一个简单的产品质量问题(好像是西门子冰箱的门不太容易关严实)演变成一场社交媒体的戏剧性的消费者维权事件。老罗愤而砸西门子冰箱的行为艺术和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消费者维权的特征符号。西门子为此损失了多少银子,百万还是千万,只有他们自己可以算清楚,打落牙齿自己吞,这是傲慢的西门子的血的教训。

企业大数据运用的主要运用场景(use scenarios),其中危机管理(risk management)最容易打动企业客户,他们也最愿意花大钱帮助实时监控。一个可能的公关灾难从火种到无法收拾,里面可以调控的时间并不长,他们希望电脑大数据监控能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然后他们可以及时应对。

曾经测试中文系统一个月的微博数据(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想看看系统对于类似危机的监测效果如何,结果发现了一个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必胜客虾球广告事件,涉嫌侮辱视力残障人士。下面的 挖掘抓取令人印象深刻,显然这次事件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社会形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公关危机。

 

好在必胜客管理层公关应对迅速,及时道歉,逐渐平息了事态。

(7)大数据及其挖掘的局限性

说说它的不宜和禁忌。

这种挖掘不宜做预测,更适合做回顾。当然,历史是未来的镜子,回顾过去也未尝不能透出一点趋向的预测。

这种挖掘一般不提供问题的答案,特别是科学问题,答案在专家或上帝手中,不在网民的口水里。

大数据不是决策的唯一依据,只是依据之一。正确的决策必须综合各种信息来源。大事不提,看看笔者购买洗衣机是怎样使用大数据、朋友口碑、实地考察以及种种其他考量的吧。以为有了大数据,就万事大吉,是不切实际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被认为是真实反映的同一组数据结果也完全可能有不同的解读(interpretations),人们就是在这种解读的争辩中逼近真相。一个好的大数据系统,必须创造条件,便于用户 drill down 去验证或否定一种解读,便于用户通过不同的条件限制及其比较来探究真相。

社媒是个大染缸,顽主比烂,僵尸横行,水军泛滥,这样的大数据,其挖掘又有什么意义?无论是怎样大的染缸,它实际上成为最具规模、最便捷、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普罗网民的舆情宣泄口。水军僵尸总会有对付的办法。社媒的混沌和杂乱不是不作为的理由。从情报角度,它可能不是富矿,但肯定是金矿,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挖掘它。

有网友怕大数据挖掘误导读者。的确,大数据的操作和挖掘可能有 bug。但大数据提供的舆情全貌鸟瞰是其他手段代替不了的,而我们每个个体在日常接触中只能看到舆情信息海洋的一滴水。事实上,无视大数据更容易被自己的局限所误导。害怕大数据,就好比蒙上眼睛,世界就不见了一样可笑。

应该指出的是,挖掘本身虽然可能有 bug ,数据本身也有不少噪音,但它们对所有搜索的话题是一视同仁的,是独立于话题的。这些数据及其挖掘的不完善只要放在比较的框架中就不是严重问题。虽然具体语言中褒贬比例和分布可能不同,但是如果一个对象的褒贬指数放在其他对象的褒贬指数的背景(reference frame) 下来阐释,其解读就比较真实。比如,在过往的许多调查中,我们知道褒贬度降到零下20以后就很不妙,说明媒体形象差,老百姓很多怨气。有了这样一个历史积累,新的品牌或话题如果达到类似的指标,解读就不大会离谱了。

特别是,我们做一个行业的多品牌调查和比较的时候更是如此。品牌A与品牌B的在舆情中的相对位置非常说明问题。系统的误差,质量的不完美,语言数据的不完整,以及语言现象的分布不匀,所有这些统统不再成为问题,除非这些差异是针对特定品牌的(这种现象基本不出现)。

这一点毛委员早就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

(8)大数据创业的苦和乐

高新技术的好处在于做前人没做过的创新。创新的真义在于在技术手段面对应用现场的无数应用可能的组合方案中,在与用户的交互与市场的培育下,你找到了那一个很小子集中的一员。这个子集里的产品定义因应时代的召唤,生逢其时,不早也不晚,而且有技术门槛(entry barrier)。

高新技术创业的痛苦不仅仅在技术研发以及实用化过程中的辛劳,更让人困惑的是来自新兴市场的挑战。尚未成熟的新兴市场好比性感女郎,时髦而善变,适应这样的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善于在技术与市场之间牵线搭桥的红娘。具体说来,这决定于企业老总的眼光、产品经理的敏锐以及技术创新者随机应变的能力。技术人改变世界的宏图大志如果单纯靠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耕耘,无论你多先进和辛勤,也只能是美梦一场。

然而,如果你有幸找到了市场切入点,你会发现,你的客户不乏热情先行者(early adopters),他们不吝啬溢美之辞,为了 现实需求中疑难的解决。也有客户大喜过望,把他们不理解的语言技术,视为未来世界奇迹的提前来临。他们的欣喜会感染开发者。当这种感染不再是个案,而是时常发生的时候(所谓 tipping point),你不可能无动于衷,也不可能不加入客户成为大数据及其创新的吹鼓手。

【相关篇什】:

【喋喋不休论大数据(立委博文汇总)】

Social Media Big Date, anther bubble?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766229.html

上一篇:为什么叫“上”厕所,“下”厨房?
下一篇:从分辨率与精度的话题,到单位和认识论

 

23  许培扬 马磊 刘淼 曹聪 强涛 陈楷翰 雷蕴奇 陈辉 武夷山 彭真明 刘钢 麻庭光 刘全慧 李大斌 陆泽橼 章成志 曹君君 唐常杰 王云龙 seeker99 tuner rosejump bridgeneer

发表评论评论 (8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6]mirrorliwei   2014-2-12 09:25
按2楼武老师的意见,题目改成《大数据与舆论分析》就顺了。

删除 回复 |赞[5]吕乃基   2014-2-11 11:12
李老师好文!
大数据主要说的是“量”,有没有“质”,譬如大数据中的“二八定律”?

删除 回复 |赞[4]李冬   2014-2-11 09:48
对大数据以前只是听说,恰巧年前读了《大数据时代》一书,总算有了点认识。如今看到博文,进一步学习了。谢谢李老师。

删除 回复 |赞[3]刘伟   2014-2-11 09:04
认识论部分的撰写建议参考哈耶克的自由秩序之原理 ,会很有味道

删除 回复 |赞[2]武夷山   2014-2-10 17:25
李老师这个发言很好,但是没有谈大数据与认识论的关系。
 回复  : 对不起了,武老师,炒的是冷饭。没时间做热饭。

2014-2-10 23:08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1]itellin   2014-2-10 16:50
转贴一个对大数据吐槽的文章。

吐糟为什么说Hadoop是个渣。

最近大数据概念流行,有个笑话曾经戏虐流行的也可能是感冒。除了那几个V被涛哥吐糟:原文是“大数据的4个V”,只是不痛不痒生搬硬套的无病呻吟”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075-603325.html 。按下不表。

在国内有个现象“一窝蜂”上,好在我们人口基数多,指数现象明显,提及大数据,处理平台就须是Hadoop。好吧,就先说下Hadoop集群,国内用得起千台以上规模主机的大概也就只有BATS(百度 阿里 腾讯 新浪),某易某狐某搜都别捉急,也欢迎其他够资格的加入。Hadoop 中三个基本构成要件 HDFS BigTable MapReduce,涉及某goo的篇论文。算了,抄别人概念这事儿就不接着吐了。

逐个来,先说HDFS,为了提高数据可靠性,所谓就近计算,将数据复制三份。即将整体数据存储的空间加三倍存。在运维时,如果主机存储空间利用率超过80%,一般都要开始考虑扩容了,如果是三倍的冗余,其实这里就有近四倍的物理空间需求。

考虑某宝实际运营中硬盘的损坏率10%/年,(还有网络损坏、内存损坏、和极少的CPU损坏),合并出来运营的成本是很惊人的。增加设备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接口,就算每个网络接口100元,蚊子也是肉啊。

机房空间,42U机柜,理论上能装到21台2U的主机,除去网络设备、电源控制所占空间,方便按20台主机算。如果1000台规模,需要50个机柜。但是其中2/3都是多出来的。本来需要一整个机房的空间,其实只用一排机柜。

电力消耗,平均5台机架式服务器,24x7运行1年,就需要1台机架式服务器的电费,(工业用电那叫一个贵)。1000机器开一年就需要消耗200台机器的购置费,大概也就是才多出来超过千万点点/年吧。当然,还有财务上的设备购置费或者设备折旧费用比这个数额只多不少。

解决方法:
1.压缩。提及压缩,性能指标需要看压缩时间、解压时间、压缩比,还有不是很容易注意到的内存消耗和CPU消耗。
具体的技术比较细节猛击 http://compressionratings.com/sort.cgi?rating_sum.brief+6n
最快的LZ4解缩时间,比Copy 仅多20%多一点,平均压缩率是0.5倍原始空间大小。压缩不仅意味着存储空间需求的降低,还意味着磁盘IO时间的节省,网络传输时间的节省。看似费时费力,总体应该还是节省。且如果是列式的数据,压缩效率那是惊人的。我有用 LZ4 完成超过 10:1压缩的经验。

2.HDFS的效率,为了提高所谓整柜离线的可靠性保障,就随意地将数据放了三份,某虎,你这是极不负责任地,也是动辄几千万的随意。
古代,在单机多硬盘环境下,通常使用RAID提高数据可靠性,但是在分布环境下,一样也有分布式RAID,十几年前就有的分布式RAID论文:http://www.docin.com/p-70821444.html 都没有人看到过吗?

3.如果嫌弃2太学术,实现起来比较远,glusterfs听说过了没有?从3.3开始就能支持Hadoop直接挂接了,分布式RAID,不用三份数据的。不负责任脚注:如果用glusterfs 碰到全局共享锁的问题,别怪我没有提醒。其实实现一个远程分布式RAID对那些动辄就上千万人工费的开发队伍真的就很难么?

4.BigTable, 暂时还没什么好吐的,先冷着。

5.Map-Reduce,开发中使用MR有个方便之处,写一个模块,部署到各个节点,然后其并发运行。这个看似很不起眼的功能,其实后面隐含存在着模块分发、任务调度、数据的分布和计算系列的功能。数据分布计算不说,用C写一个模块分发、并能动态调度的过程就几十行代码的事啊。用的着大费周折地用则么不高效的实现么?

6.吐糟重点来了:国内的IT行业,已经从古老的习惯敏捷开发、到互联网的习惯快速迭代,已经没有意愿进行基础平台开发了,要么快,快到干脆用Rails,其实Java当初也是打着快速应对开发的旗帜而来的;要么死,裁撤。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就注定没有耐心的基础开发。一切也如毒瘤,尾大不掉。

 回复  : 这是批评大数据的处理手段及其工程架构是否合理有效,纯粹技术层面,不涉及大数据情报挖掘的内核。

2014-2-25 19:001 楼(回复楼主)

嫖还是没嫖,这不是语言学的问题 屏蔽留存

嫖还是没嫖,这不是语言学的问题

屏蔽已有 2994 次阅读 2013-8-31 03:07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社交媒体, 语言学, 嫖娼, 挖掘, 薛蛮子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薛蛮子的嫖娼事件,由于其社交媒体的高知名度以及主流媒体包括央视的渲染,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堂吉诃德曰,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网络世界见怪不怪。甚至有卫护者抱怨薛蛮子空有千万粉丝,居然没有女粉给他送温存,以致老顽童不得不寻花问柳,养成“特殊癖好”。

这些都不当紧,当紧的是我们做媒体自动挖掘的,对热点话题不能放过。热点话题是技术人小试牛刀(或吹破牛皮)的机会。

于是,用自家研发的系统一挖,傻了,难道真是成也嫖娼,败也嫖娼?

See,老顽童的短处(cons,左图)是嫖娼,老顽童的长处(pros,右图)居然是(不)嫖娼(那个小圈圈是远距离否定的一个图示)。另一个长处是“(不)是官吏”,似乎是说,既然不是官吏,也就无需私德无暇,也是常见的替他辩护的一种说法。

到底嫖还是没嫖,这不仅仅是哈姆雷特的天问,这更是语言学的拷问。难道地球人都知道的嫖娼事件,还有广泛流传的他本人供认不讳的视频等,系统居然挖掘出否认事件的情报?吹破大天的语言技术就这么颠倒黑白,歪曲事实?

作为系统设计者,本能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个 bug,技术层面的 bug。不管怎么说,挖掘出的反面情报前15中的第一位就是嫖娼,多达 4861 条,占 95.6% 呢,比起否认嫖娼的仅有 44 条的情报,即便44条全抓错(反)了,精确度也远超 90%,还有什么好说的,咱的中文系统就是牛!

虽然这么说,心里还是一个疙瘩。灰色地带的挖掘,不准确也就罢了,这黑白分明铁板钉钉的铁案,如果抓错,是可忍,语言学不能忍。一定要查个究竟,到底是在社交媒体说话的人信口胡说,还是代码化了的中文语言学出了问题?Drill down,看看原句都是怎么样的(见【附录】)。

原来、原来是酱紫的:V大了,什么粉丝都有,一些确实是他的粉丝真滴在矢口否认(“早知道薛蛮子不是嫖娼被抓”,“说薛蛮子嫖娼会有人信吗”,“我认为薛蛮子没有嫖娼”),另一些是以否定或疑问的口气在反讽(“薛蛮子不是嫖娼好吧! 是去为性工作者谋取利益”,“谁说薛蛮子就一定是去嫖娼的? 楼主不要造谣哦, 也许人薛老汉是去买淫呢”:这不是坑我嘛,机器再聪明再语言学,也难琢磨你的言外之意呀),再有就是句子太绕,把如此冰雪聪明的系统也给绕进去了("薛蛮子就不会嫖娼吗? 薛蛮子嫖娼你怀疑个屁, 除非你能证明他没嫖娼或者他性无能")。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检查结果是事出有因。中文系统虽然不完美,却也非常不赖:晚上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天下太平。中文是复杂的;语言学是工作的;而工作着是美丽的。

【附录】否认情报的挖掘来源样本(随机):

这个帖子是不是没有薛蛮子嫖娼案子性质恶劣? (原因)各大媒体没有报道!

 

weibo.com  2013-08-26 09:24:54

 

早知道薛蛮子不是嫖娼被抓, 而是此鸟人殷建光所说:"薛蛮子被抓获, 实际上就是对网络文化中虚伪丑陋的的严厉打击; 同时, 对于我们广大网民也是一个提醒, 读其微博, 观其言行, 思其自己, 千万不要盲冲, 盲目, 被情绪化控制.."

 2013-08-26 19:51:48

 
  • 福耀大中华小号

我认为薛蛮子没有嫖娼, 这样的栽赃陷害太弱智了吧。 怎么 这么巧, 接到群众举报?

2013-08-25 15:01:36

 
  • 大师梦话

薛蛮子不是嫖娼好吧! 是去为性工作者谋取利益, 为一个22岁的无知少女当人生的校长导师, 为一个在中国受到歧视的弱小群体维权!

 

1 similar    2013-08-25 23:06:30

 
  • 佳悦banana

薛蛮子是宣传宪政被抓的? 这么说薛蛮子没有嫖娼? [哈哈] //@唐巴马_tangbama:[嘻嘻] //@良心于-20://@玳簋三世://@钟鼎文无声: [偷笑]再宣传宪政, 你也快了

 

2013-08-25 17:27:24

 
  • 过来人近山看海

薛蛮子就不会嫖娼吗? 薛蛮子嫖娼你怀疑个屁, 除非你能证明他没嫖娼或者他性无能、或者他根本就是个女的。

    2013-08-25 13:03:51

 
  • 坏坏野男人

你怎么就知道梦鸽的儿子就一定是强奸而不是嫖娼? 凭什么薛蛮子就不是嫖娼? 有立场没原则啊。

 

2013-08-25 06:29:3

 
  • 不露哥Blue

薛蛮子不是嫖娼被抓了吗? 呵呵, 你李庄敢说你没嫖过?

 

2013-08-27 09:54:51

 
  • 边塞诗与随想曲

谁说薛蛮子就一定是去嫖娼的? 楼主不要造谣哦, 也许人薛老汉是去买淫呢。

 

2013-08-25 05:19:51

 
  • 心情很悲伤的毛毛虫

回复@迈步twitter: 对呀, 薛蛮子不也是嫖娼。 别只拿美国说事, 美国有美国的法律, 中国有中国的法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721104.html

上一篇:小学生“减负”成了一个话题
下一篇:北京富人的郊外生活

 

7  曹聪 武夷山 刘洋 陈辉 李宇斌 bridgeneer qqlisten

【科普随笔: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屏蔽留存

【科普随笔: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屏蔽已有 5613 次阅读 2013-5-9 17:33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NLP, 偏见, 机器学习, 傲慢, 规则系统

上篇博文【科普随笔:NLP的宗教战争?兼论深度学习】匆匆写就发出以后,没想到在新浪微博上一夜间有好几万点击,而平时我在新浪转发的博文最多也不到几千点击。想来一是题目比较花哨(宗教,深层学习,都是容易引起热议的 buzz words),难逃标题党嫌疑;二来内容也容易引起这个领域的争论、不屑或共鸣。

需要说明一句,那篇里面关于深度学习的notes,是信口发挥,各位不要认真,因为对于这样崭新的东西我是老外,是想当然地瞎议论,难免牵强。万一从某个角度让人看出了“道理”,那也纯粹是瞎猫撞死耗子,不足采信。

不过关于NLP过去20年两条路线的宗教式斗争,我和很多同时代人都是亲历者,这方面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负责任,经过深思熟虑的,有过惨痛的经历或胜利的喜悦。

虽然统计学界有很多对传统规则系统根深蒂固的偏见和经不起推敲但非常流行的蛮横结论(以后慢慢论,血泪账一笔一笔诉 :),但是机器学习的巨大成果和效益是有目共睹无所不在的: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合成,搜索排序,垃圾过滤,文档分类,自动文摘,知识习得,you name it

摘自【科普随笔:NLP的宗教战争?兼论深度学习】

近来浏览几篇 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领域代表人物的综述,见其中不乏主流的傲慢与偏见,令人惊诧。细想之下,统计学界的确有很多对传统规则系统根深蒂固的成见和经不起推敲但非常流行的蛮横结论。这些一览众山小的大牛聪明绝顶,居然如此偏见蛮横,可见宗教式思维定势的危害之深,深入骨髓,对青年学子个更是贻害无穷。(主流掌门人中也有有识之士,以后再论。)可怕的不是成见,成见无处不在。真正可怕的是成见的流行无阻。而在NLP这个领域,成见的流行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不假思索而认同接受这些成见成为常态。因此想到立此存照一下,以后再一条一条细论。下列成见随处可见,流传甚广,为免纷扰,就不列出处了,明白人自然知道这绝不是杜撰和虚立的靶子。这些成见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却被很多人视为理所当然的真理。为每一条成见找一个相应的 crappy 规则系统的案例并不难,但是从一些特定系统的缺陷推广到对整个规则系统的方法学上的批判,乃是其要害所在。

  • 【成见一】规则系统的手工编制(hand-crafted)是其知识瓶颈,而机器学习是自动训练的(言下之意:没有知识瓶颈)。

  • 【成见二】规则系统的手工编制导致其移植性差,转换领域必须重启炉灶,而机器学习因为算法和系统保持不变,转换领域只要改变训练数据即可(言下之意:移植性强)。

  • 【成见三】规则系统很脆弱,遇到没有预测的语言现象系统就会 break(什么叫 break,死机?瘫痪?失效?),开发不了鲁棒(robust)产品。

  • 【成见四】规则系统的结果没有置信度,鱼龙混杂。

  • 【成见五】规则系统的编制越来越庞杂,最终无法改进,只能报废。

  • 【成见六】规则系统的手工编制注定其无法实用,不能scale up,只能是实验室里的玩具。

  • 【成见七】规则系统只能在极狭窄的领域成事,无法实现跨领域的系统。

  • 【成见八】规则系统只能处理规范的语言(譬如说明书、天气预报、新闻等),无法应对 degraded text,如社会媒体、口语、方言、黑话、OCR 文档。

  • 【成见九】规则系统是上个世纪的技术,早已淘汰(逻辑的结论似乎是:因此不可能做出优质系统)。

  • 【成见十】从结果上看,机器学习总是胜过规则系统。

   所列“成见”有两类:一类是“偏”见,如【成见一】至【成见五】。这类偏见主要源于不完全归纳,他们也许看到过或者尝试过规则系统某一个类型,浅尝辄止,然后遽下结论(jump to conclusions)。盗亦有道,情有可原,虽然还是应该对其一一纠“正”。成见的另一类是谬见,可以事实证明其荒谬。令人惊诧的是,谬见也可以如此流行。【成见五】以降均属不攻自破的谬见。譬如【成见八】说规则系统只能分析规范性语言。事实胜于雄辩,我们开发的以规则体系为主的舆情挖掘系统处理的就是非规范的社交媒体。这个系统的大规模运行和使用也驳斥了【成见六】。

上述每一条都可以写一大篇或一个系列来详细论证其荒谬蛮横,描述学界主流中存在的傲慢与热昏。可是不用着急,血泪账今后一笔一笔诉 :)

【系列姐妹篇】

【科普随笔:NLP主流最大的偏见,规则系统的手工性】

【科普随笔:NLP主流偏见之二,所谓规则系统的移植性太差】

【科普随笔:NLP主流之偏见重复一万遍成为反真理】

【其他相关篇什】

【科普随笔:NLP的宗教战争?兼论深度学习】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发鲁棒性NLP系统

why hybrid? on machine learning vs. hand-coded rules in NLP

《立委随笔:语言自动分析的两个路子》

《朝华午拾:在美国写基金申请的酸甜苦辣》

《立委随笔: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

【立委科普:从产业角度说说NLP这个行当】

不得不承认,看完这些偏见之后,我有点乱了。我同意“每一条都可以写一大篇”都可以引起大的讨论,对于是否偏,一时还难明。有些我已经不知何时“采纳”了,有些也不接受。---究竟是正是偏,也是引领方向的大问题。一方面应深入讨论,示明于众,纠偏于正时。另一方面,应采实践检验的标准以实证。
米拉宝鉴:确实应该展开讨论,不着急,慢慢来。所罗列的“偏见”有两类:一类是谬见,可以证明其荒谬,譬如说规则系统不能处理社会媒体,只能分析规范性语言。另一类就是“偏”见,盗亦有道,情有可原,虽然还是应该对其纠“正”。这类偏见主要源于不完全归纳,他们也许看到过或者尝试过规则系统某一个类型。 浅尝辄止,然后 jump to conclusion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原载 《W. Li & T. Tang: 主流的傲慢与偏见:规则系统与机器学习》
【计算机学会通讯】2013年第8期(总第90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88230.html

上一篇:后发优势的新学科——失败学
下一篇:米拉围脖:不能把底稿给人看

 

2  李伟钢 李宇斌

发表评论评论 (4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2]胡上峰   2013-7-31 20:48
从应用的角度,当然可以手工设定规则,但是从解决自然语言根本性问题的角度,手工编写的规则还是越少越好。基于手工规则的系统也只能是过渡性方案。
 回复  : 为什么“只能是过渡性方案”?

这个说法基本等价于说:

从应用角度来看,有病当然可以找专家大夫看病,但找大夫看病只能是过渡性方案,最终还是要找机器看病(不是完全没有理由啊:机器可以学习的累积病例的数量比人可怜的头脑和时间所能经验到的,不是一个量级)。

2017-2-26 03:16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1]srrc   2013-5-9 22:09
有些论点确是研究者的体会,比如规则方法的跷跷板现象。此时正好碰上统计的新思路,加上不错的结果,很自然就改弦易辙了。
 回复  : 改弦易辙没有问题。从一个 school 转学到一个新 school 很自然,我要是年轻20岁,也一定加入 converting 的潮流。本文揭示的是偏见为什么如此流行,被很多高智商学者视为理所当然,乃至于不得不怀疑宗教疑似的世界观在作祟。至于翘翘板现象,又称按下葫芦起了瓢的问题,以后单论,其实是有有效对策的。当然,也必须承认统计路线的性质决定了它们比较善于在多种因素中玩平衡。

2013-5-10 14:521 楼(回复楼主)

作为公开课的大数据演讲 屏蔽留存

作为公开课的大数据演讲

屏蔽已有 11195 次阅读 2013-5-23 18:34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大数据, NLP, 北京, 演讲, 立委

【立委按】鬼子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立委的北京演讲在【科学网公开课】论坛悄悄地露脸。感谢编辑MM录像、剪辑和整理上网 ,这里面的辛苦只有伊人自己知道。MM来函,要先让讲员过目。说句大实话,除非你是演员出身,或者是久经沙场的 marketer,譬如饶教授、诺奖得主那类超级大牛,像立委这样的的8级码工,看自己的录像纯粹是一场精神折磨。主要是,人长得丑,从小就不爱照镜子,积重难返。后来有了镜子也自己不用,从来都是拿 mirror 照别人。如今看录像就是逼一个怕镜子的人照镜子,那种对自己的不满,恨石不成器,不说也罢。就事论事,首先是太长,近两个小时,成裹脚布了。口音也重(一辈子也没改成)。语速太快,含混不清,还夹杂了太多的发音很不堪的 English。虽然意思基本都传达出来了,但是想来作为听众大概是跟自己一样很受罪的,不熟南方口音的估计不太搞清楚这个委员在说什么。再有就是台风不正,老揉鼻子、扶眼镜,身体晃动太厉害。没治了。不过,透过这些表层,应该可以看到磨难、坎坷、血汗和鸿运,还有一些NLP和大数据的鸟瞰式介绍 -- 如果您有足够耐心的话。感谢热心听众忍受我的口音做出来的 transcript,并允许我校正后在自己博客发表。

 

立委大数据演讲公开课】链接:

http://video.sciencenet.cn/20130521/

首先谢谢各位今天光临。愚人节好!(笑)

今天的题目是《大数据时代中文社会媒体的舆情挖掘》。这个工作我一直在做,现在已经做出了一个 Alpha product,可以使用了,下面可以介绍更详细的东西。

首先做一点自我介绍。实际上我的一生就是一个流浪。几个 milestones是,1976年高中毕业,插队。1977年文革结束,77级,第一次跳龙门。83年跳第二次龙门到社科院,读硕士。我真正入行,如果从 83 年开始,学 machine translation,师从刘倬老师和刘涌泉老师,这两位都是我们中国NLP界的开山鼻祖。他们从1958年、1957 年开始做机器翻译,从俄国那边引过来。我同事傅爱平老师也在这儿。当时我和傅爱平跟着刘倬老师在一起做。从 1983 年到现在整整 30 年。所以我说有30年的NLP经验。

1986年硕士毕业,留在语言所继续做机器翻译方面的工作。当时跟中文信息学会都有很多交流。然后就在中关村搞合作,算是半下海。一起做了一个机器翻译系统。在高立公司,做了四五年。1991年的时候,我身边的同学都出国了。大家都走了,就觉得有点不舒服,应该走。就洋插队到了 UK,英国当时处于最不好的时期。失业率百分之十几。我在短短一年在英国时期,两次被抢,大白天被抢,你看我的博客(《朝华午拾:警察抓小偷的故事》),一些 stories 非常有意思:他大白天抢你,他要钱,"摸你,摸你"(Money Money),我说,你摸我也摸不出钱来,我是穷学生,没钱。然后他说,O,I am sorry,一溜烟就跑走了。所以,他们是比较礼貌的这种强盗。(笑)不管怎么礼貌,危邦不居。我觉得不行,赶快跑。那是1993年。

93年闯关东一样地到了加拿大。加拿大是非常漂亮的国家,鲜花和牛奶。所以在那里就觉得有点意识,这是一个可以移民的地方,就开始生孩子、读博士、办移民。可是,再鲜花再牛奶,它的机会不多。整个加拿大的工作机会也比不上美国一个加州。它是博大,但并没有多少工作机会。所以,1997 年南下。南下到美国。那时候赶得很好,正好是美国大跃进的时候,网络泡沫最盛的时候。别说你有 technology,你就没有 technology,你只是有个 idea,哎呀,我现在看到好多人都养宠物,那么我就开个网上商店,专门为那些宠物提供食品,然后列举我有多少有利条件,投资人就会给你投钱。这不错,这个 idea 很新颖。我当时是带着 NLP 的idea,NLP是在中国磨了四五年,跟着刘倬教授跟傅爱平一起做的,我是有背景的。然后就很容易地到华尔街拿了一千万。当时做的最热的叫做 question answering,问答系统。

问答系统很热。因为那时候 Google 搞 keyword search,它一统天下,该尝试的已经都尝试了。投资人在想,技术方面还有什么新的突破。当时有一家公司叫 Ask Jeeves(【 IT风云掌故:金点子起家的 AskJeeves 】),正在最发红的时候,因为当时它自称自己是搞 NLP 的,有一个 Natural Lanuguage Interface,它有个自然语言接口,说你问问题,我可以给你回答。你 Google 呢,你 search 是一个 term,给一个关键词,你拿出来的东西也不是答案,它只是给你相关的文件,说你要的那些关键词这个最相关,它并不回答你的问题,它不满足我们大众的信息需求。你有信息需求,你一定是有一个疑问在心里,你想问出来,希望机器给一个回答。Ask Jeeves 在这样一个思维的背景下,它有一个 million-dollar idea,非常妙的 idea,它实际上本身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它的 idea 非常好。结果一下子就得宠了。它的 idea 实际上很简单。Question answering 实际上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你要去answer他,answer 那边你要面对互联网的大海。那么多网页啊,语句啊,隐含的可能的对问题的答案。它不做那一块。它那个所谓NLP,什么都不做,面对大海的不做。它雇了两百多语言学家、词典学家和 domain specialists,总而言之,语言学学完了也找不到工作,把那些人招来,很高兴。两百人干什么呢?就是天天在那里研究老百姓都有什么疑问。如果有了疑问,比如你喜欢问诺贝奖金获得者、喜欢问风景地、喜欢问好莱坞电影明星的故事啊,它就了解大众的心理。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它就把你了解出来以后,然后就想,如果问题是这样的话,那么互联网哪个网页最相关,最可能存在答案。然后就把这个信息用人工的方法存到一个数据库里去。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就调这个 URL,遇到那样的问题,你就调那个 URL,一调一个准,因为它事前研究过嘛。它以不变应万变。它怎么以不变应万变呢?他另一头做了点NLP:他说你们都是query么,我现在不讲 query,我说 question,natural language,你只要问一个问题,我就可以给你找到答案。实际上它的 NLP 很 shallow,根本就没有可能真地去理解问题。问题对于整个语言,只是一个子集。语言中还有很多其他现象。一个问题,一般不会太长,问题也有一定的格式,who,what,when,它都有一定的格式。实际上,问题对 NLP 来说,门槛不是特别高。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条件下,它其实做得更加浅陋。大体上做了一个很模糊、浅层的NLP,然后他以不变应万变的 million-dollar idea 是,他把你的问题做了粗浅的分析以后,他把你的问题 rephrase back to you,他把你重新解释一遍,然后给你十个所谓问题模板。这 question templates,他拿你的那些词去填空,它针对你的这些词的痕迹,做一点粗浅的语法结构,他估计你问的问题不会出八个到十个 templates 的范围之外。然后他说,你是不是问的这个问题?你是不是问的那个问题?一个反馈以后,你可能觉得这个机器很聪明啊,它似乎了解我要问的问题,举手之劳,按一下,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机器没有任何理解,他不需要理解,因为他的问题已经得到了 user 的 confirm,一 confirm 以后,往数据库一调动,问题答案就出来了。就这样,你问什么常见的问题,他都能回答。说,you have questions,I have answers,非常地牛啊,牛得不得了。万一你那十个、八个模板,正好一个屏幕,是吧,结果并没有针对他的问题,有可能啊,譬如 5% 到 10% 可能性,你的问题超出了它模板能概括的范围,那机器在那一点就露馅了。但最初大家都很吃惊,认为这是 next generation,下一代的系统,能够取代 Google,这就使得 Ask Jeeves 当时一下子得到华尔街的青睐。是 NLP 第一次牛气。整个华尔街到处都在谈 NLP,NLP 不得了。

它这样一个成功故事,在 Bubble 破灭以后,Ask Jeeves 当然是一落千丈,但是它被华尔街已经捧那么高了,有那么多资金,确实也做了一些事。到现在还存在,你还可以看 ask.com (今天的Ask.com), 当然是一直处于不死不活不景气的状态。Anyway,它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条件,给我们学 NLP 的人。就是说,以前,在 Ask Jeeves 之前,NLP 只在很窄很窄的领域、很小的范围运用。当然,(NLP中)machine translation 是个例外,因为它做得年头比较多嘛,当时有一家公司叫 Systran,它可以把它商品化,还卖了很多机器翻译系统。但总体上来说,NLP 是象牙塔里学者的玩具。大家做玩具系统,没有人真想到这东西哪天能够卖钱,能够得到工业界、投资者的青睐,觉得不可能。但是,等到 Ask Jeeves 把这条路给闯出来了以后,我们再到华尔街,说,啊呀,我们要做一个问答系统,比 Ask Jeeves 高明多了。很容易有这个卖点。怎么比他们强呢?当然比他们强啊。当时我领导的组,做了一个系统参加 question answering 一个组,信息检索这个领域,有个 TREC,Text Retrieval Conference, 这个 TREC 是很大的规模,因为搜索在工业界影响很大,所以每年大家在一起做一次切磋。其中呢,他们就在 1999 年还是 1998 年,他们做了第一次的 Question Answering 的 track,单单做了这么个 Track,说,我们想看下一代的人机交互是个什么样子的。因为这一代大家都知道,key word,你 type,然后你得到一些东西。说老实话,我们都用 Google,确实在 80% 的时候,我们的问题得到了答案。我们有什么想寻求的东西,差不多都能得到。如果得不到,我再换一种方式,你要是聪明的话,一般可以得到。也有 20% 的时候,你觉得很困惑。你说,呀,这个问题,不管我怎么做 query,总是找不到答案,实际上是这种情况。但不管怎么说,系统要往前走。所以业界就开始提出这么个概念,说,query 和 relevant documents 不是我们真正的解决方案。人机必须自然,这是第一条。必须回答问题的那个点。如果问你 who,你就要把人名找出来。你如果问的是 when,我就要把时间给找出来。要的是答案,你不能说给一个 paragraph,一个 document,然后说,你自己去看去吧,那不是真正的下一代系统。在这么一个概念下就有了 question answering competition,去鼓励大家朝这个方向发展。当时,我们这个组正好有 NLP,我去的时候是 1997 年开始做的,我们当时也是随着潮流做了 Named Entity,Named Entity 是信息抽取的一个基石,是一个 foundation,你首先要把名字搞清楚嘛。我们有了这两条以后,做 question answering,就比较好办。因为当时第一届 question answering 设计得比较简单,比较黑白分明,问的问题都是一个点一个点的问题,都是问那个 when,where,who,这些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然后我们就得了第一名,怎么说,你不用找投资人,是投资人追着你。所以很容易地一千万美金拿到手。当时就糊涂了,一千万怎么用,用不了啊。每两周与投资人开一次董事会,他们说你要大跃进啊,给钱,你要想办法招到人。当时最害怕不能扩招的话,没法给一个交待,钱一定要花出去。Anyway,那是我们的 golden time,until 1990,还是 1991 年的时候【谢谢网友更正:应该是2001年】,那个 bubble 破灭,Nasdaq 垮了,整个美国至少股价是跌了一半,很多公司都关闭了。还好,我们公司没有关闭,还继续做下去,也做出了产品。这是那一段故事,我在我的博客里面你可以看,叫《朝华午拾:创业之路》,做了八年,直到我们公司后来被卖掉了。当然了,under water,并没有赚钱卖出,不过总是有一个善终,系统、产品还在用。

然后,我就觉得是一个转机了,就要进一步南下。我第一次是到 Buffalo,是在美国的的东北部,冰天雪地。当时创业,也没感觉到。后来,大家都向往的地方就是硅谷,就到硅谷去了,在现在的公司,做了七年。现在做的是这个舆情分析。

Anyway,我的生涯与 NLP 在工业界 penetrate 的这种节奏是基本上一致的。整个一个主题就是,流浪,流浪,还在流浪。

OK,我们回到正题,品牌,社会舆论和大数据。

【待续】

【相关篇什】

 北京演讲幻灯片上网(1/3)

北京演讲幻灯片上网(2/3)

北京演讲幻灯片上网(3/3)

愚人节大数据演讲 无片无真 移山愚人

【朝华午拾集锦:立委流浪图】

愚人节听立委报告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92826.html

上一篇:半导体的单晶硅
下一篇:照镜子的“效果”

 

37  肖重发 魏东平 蔣勁松 刘立 许培扬 李伟钢 庄世宇 陈安 武夷山 高建国 廖晓琳 杨华磊 陈筝 黄富强 袁贤讯 张文增 李宇斌 李本先 苏德辰 张能立 孔梅 闵应骅 徐大彬 李汝资 陈冬生 曹建军 章成志 何承林 张利华 刘淼 刘全慧 刘艳红 crossludo yangwencao EroControl bridgeneer tuner

发表评论评论 (26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17]EroControl   2013-5-25 21:37
确实呢,有钱的话去加拿大开公司,人力资源应该比较充沛 

删除 回复 |赞[16]刘艳红   2013-5-25 18:52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美国人造原子弹,造航天飞机,我们也可以做出自己的原子弹,造自己的航天飞机,但美国人做出来个google, 我们不可能做自己的google.

删除 回复 |赞[15]tuner   2013-5-25 07:39
“Anyway,那是我们的 golden time,until 1990,还是 1991 年的时候,那个 bubble 破灭,Nasdaq 垮了”——似乎应该是2001年。
 回复  : 谢谢更正,泡沫破灭确实是 2001。也引起了一波海归潮。

2013-5-25 18:10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14]吴全丰   2013-5-25 01:18
非常不错。但是信息太多, 能给一个总结?
 回复  : 本来就是30年生涯、至少也是3年舆情研发的总结,还总结啥呢。看多少算多少吧。

2013-5-25 18:13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回复  : 真要总结,就八个字:大数据不全是忽悠。

2013-5-25 20:592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13]肖陆江   2013-5-24 22:24
学习了,下面要讲Watson 吗?
 回复  : 不,下面专讲大数据自然语言挖掘。至于 Watson, 以前提过一点儿, 【立委科普:问答系统的前生今世】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36555.html,它是把 factoid QA scale up 推向极致。

2013-5-25 18:19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12]EroControl   2013-5-24 21:12
反馈一下,视频播放比较卡,看其它网络都没问题的。
ps:加拿大是好地方,是个适合“思考人生”的所在。
 回复  : 加拿大的美丽与大气是无与伦比的,是世界上最友好的移民天堂。正因为此,全世界移民蜂拥而入,造成了很多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的堆积,它消化不了。很多高端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很多投资移民做亏本生意,有的只好苦熬日子,坐移民监,然后南下美国或杀回东土再寻发展。对于囊中羞涩又找不到工作的新移民,心理压力和生活压力使得他无法、无心、无福欣赏加拿大的美丽,是不可承受之美。

2013-5-25 18:30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11]EroControl   2013-5-24 21:01
视频的布景方面 明显吃亏了吧 ?感觉没有饶博主的书房明媚呢。 

删除 回复 |赞[10]陈冬生   2013-5-24 16:49
谢谢

删除 回复 |赞[9]吕喆   2013-5-24 16:46
》》Anyway,
~~~~~~~
俺内喂? 

删除 回复 |赞[8]闵应骅   2013-5-24 15:44
讲得比较实在,没有夸夸其谈。比较可信!

删除 回复 |赞[7]喻平   2013-5-24 14:42
声音太小,不知在讲什么。。。

删除 回复 |赞[6]宋昌   2013-5-24 13:58
我们每个人都想分析自己,现在缺少一种个人数据分析工具,不知道李老师有什么好的想法?

删除 回复 |赞[5]向贤   2013-5-24 12:22
声音有点小。。。  ,也许是我的电脑有问题
 回复  : 声音不小,就是太含混。快语加清晰还可能是长处,可我这样快语+含混+口音 就让人糊涂了。不过老毛老邓甚至老华(国锋)也都好不了太多,红色中国有传统的。

2013-5-24 14:38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4]陈筝   2013-5-24 11:36
故事讲的很好:)
 回复  : 生活比故事往往更奇特。直叙就可了。

2013-5-24 14:40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3]廖晓琳   2013-5-24 11:34
老师的[按]读出了点新东方俞敏洪的味道。看老师的录像,说“1991年的时候,我身边的同学都出国了。大家都走了,就觉得有点不舒服,应该走。”更有点俞式感觉了。外行的觉得:带口音的讲座很有魅力,老师的笑容也很迷人。呵呵~
 回复  : thanks,俞老师的东西没看过。 只知道他是英语教育产业化的教父。

2013-5-24 14:25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2]陈安   2013-5-24 10:32
现场录的效果往往不是特别好,除非象CCTV百家讲坛那样,观众是挑选好的,摄像机是多个机位的。
 回复  : 不错啦。再好的话,消受不起呢。
保留了陈博士听到的几个 anyway,虽然很多余。

2013-5-24 14:30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1]mirrorliwei   2013-5-24 06:45
要录像的话,照明、化妆和音响是必须要做的。应该是个好事情。试想想,花两个小时把博主二十年的东西都“听”懂了的话,岂不是“赚”大发了?

大数据NLP论 屏蔽留存

大数据NLP论

屏蔽已有 10922 次阅读 2013-7-27 20:50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大数据, processing, 自然语言处理, language, natural

由于自然语言的歧义性和复杂性以及社交媒体的随意性和不规范,要想编制一套查准率(precision)和查全率(recall)两项指标综合水平(所谓 F-score)都很高的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系统非常不容易。但是,研发实践发现,自然语言系统能否实用,很多时候并不是决定于上述两个指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指标决定着一个系统在现实世界的成败,这个指标就是系统对于大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不可以真正地 scale-up 到大数据上。由于电脑业的飞速发展,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大数据处理在现实中的瓶颈往往是经济上的羁绊,而不是技术意义上的难关。其结果是革命性的。

在处理海量数据的问题解决以后,查准率和查全率变得相对不重要了。换句话说,即便不是最优秀的系统,只有平平的查准率(譬如70%,抓100个,只有70个抓对了),平平的查全率(譬如30%,三个只能抓到一个),只要可以用于大数据,一样可以做出优秀的实用系统来。其根本原因在于两个因素:一是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冗余度;二是人类信息消化的有限度。查全率的不足可以用增加所处理的数据量来弥补,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既然有价值的信息,有统计意义的信息,不可能是“孤本”,它一定是被许多人以许多不同的说法重复着,那么查全率不高的系统总会抓住它也就没有疑问了。从信息消费者的角度,一个信息被抓住一千次,与被抓住900次,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信息还是那个信息,只要准确就成。疑问在一个查准率不理想的系统怎么可以取信于用户呢?如果是70%的系统,100条抓到的信息就有30条是错的,这岂不是鱼龙混杂,让人无法辨别,这样的系统还有什么价值?沿着这个思路,别说70%,就是高达90%的系统也还是错误随处可见,不堪应用。这样的视点忽略了实际的挖掘系统中的信息筛选(sampling)与整合(fusion)的环节,因此夸大了系统的个案错误对最终结果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典型的情景是,面对海量信息源,信息搜索者的几乎任何请求,都会有数不清的潜在答案。由于信息消费者是人,不是神,即便有一个完美无误的理想系统能够把所有结果,不分巨细都提供给他,他也无福消受(所谓 information overload)。因此,一个实用系统必须要做筛选整合,把统计上最有意义的结果呈现出来。这个筛选整合的过程是挖掘的一部分,可以保证最终结果的质量远远高于系统的个案质量。总之,size matters,多了就不一样了。大数据改变了技术应用的条件和生态,大数据 更能将就不完美的引擎。

对于大数据,缺失部分数据也不是大问题,只要这种缺失对于要挖掘的话题或品牌没有针对性。缺失数据的原因很多,譬如,服务器或数据库故障,由于成本考量只取一定比例的样本,还有垃圾过滤系统的误删,当然也有系统本身查全率的不理想,等。总之缺失是常态,而求全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大数据追求的是有影响力的信息和舆情动态,而这些原则上都不会因为数据的部分缺失而改变,因为动态和影响力的根基就在信息的高冗余度,而不是大海捞针。重要的是,冗余本身也是情报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与同一个情愿诉求为什么要征集成千上万的签名道理一样,至于最终是10万签名还是9万五千人签名了,完全不影响诉求的内容及其整体效应。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711780.html

上一篇:On Big Data NLP
下一篇:为什么做大数据的吹鼓手?

 

15  李伟钢 曹建军 曹聪 许培扬 陈福强 陈辉 刘洪 李培光 徐晓 李宇斌 白图格吉扎布 翟自洋 bridgeneer lilojoan rosejump

发表评论评论 (8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6]白图格吉扎布   2013-7-28 22:58
有价值的信息,有统计意义的信息,不可能是“孤本”,它一定是被许多人以许多不同的说法重复着,那么查全率不高的系统总会抓住它也就没有疑问了。
 回复  : 不是说“孤本”就没有价值,大海里面的那颗特定的针也许真地价值连城。但是,不能指靠自然语言系统能够捞到那针,事实上,不能指靠任何系统有这种能力,原因在文章中也提到了:对于孤本的无能,不仅仅是技术难关,不仅仅是引擎查全率的缺陷,一个“孤本”完全可能由于系统以外的众多原因而够不着它:server down,database problem,经济羁绊而未进入index,等等等等。因此,所谓不能遗漏情报,遗漏了系统就不可靠,就不能使用,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必须接受大海捞针多半捞不着的现实,捞着了是运气,捞不着是常态。那么大数据系统情报挖掘的真正价值何在呢?那就是揭示冗余度支持的有统计意义的情报及其关联。

2013-7-29 00:35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5]白图格吉扎布   2013-7-28 22:56
这个指标就是系统对于大数据的处理能力,...。由于电脑业的飞速发展,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大数据处理在现实中的瓶颈往往是经济上的羁绊,而不是技术意义上的难关。

删除 回复 |赞[4]李红雨   2013-7-28 22:44
大数据离自然语言的理解还远,但是的确走在一条非常可行的路上,下一步应该是基于大数据的知识重构问题,那样会成为理解自然语言的突破。当前的IT技术及算法只是在逻辑的圈子里打转,还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

删除 回复 |赞[3]郑新奇   2013-7-28 16:4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认为:大数据时代更关注相关关系、全样本分析、模糊分析。

删除 回复 |赞[2]闵应骅   2013-7-28 08:52
根本没有论及自然语言理解。
 回复  : 呵呵,那就把题目改为《大数据NLP结缘论》、《大数据NLP应用论》、《大数据NLP条件论》,实在不行就《大数据NLP应用条件论》吧

2013-7-28 11:50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1]郭文姣   2013-7-27 22:30
大数据的两个典型特征:要全不要精、要关联不要因果!

北京演讲幻灯片上网(3/3) 屏蔽留存

北京演讲幻灯片上网(3/3)

屏蔽已有 3389 次阅读 2013-4-5 05:36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北京, 幻灯片

民调自动化:实时监测

Obama won the debate, see our evidence

奥巴马赢了昨晚辩论吗?舆情自动检测告诉你。

技术改变世界,甚至总统

对奥巴马真正具有挑战性的议题有二:一是他在第一任总统期间的经济表现(6:55pm);二是批判他对中国不够强硬 (7:30pm)。
人气曲线反映了由我们自然语言技术支持的实时舆情挖掘。

 

《大数据时代的购物策略:洗衣机寻购记(1)》

 

《大数据时代的购物策略:洗衣机寻购记(2)》

《大数据时代的购物策略:洗衣机寻购记(3)完结篇》

行业品牌自动民调:国际快餐品牌舆情图

 【社媒挖掘:外来快餐店风光不再】

行业品牌自动民调:手机市场品牌对比图

【社媒挖掘:中国手机市场仍处于战国争雄的阶段】

总体统计数据如下:
 

【社媒挖掘:臺灣政壇輿情圖】

【立委名言:民主總統不好玩,當家五年狗都嫌】

【社媒挖掘:臺灣政壇輿情圖】

这是近一周的媒体评价。

【社媒挖掘:第一夫人光彩夺目赞誉有加】

更多的热点话题,见立委科网博客

立委科学网博客有【社媒挖掘】专栏

寻立委博客,请搜索:立委  liwei999

更多立委“创业”故事,见:

立委科普】【朝华午拾】专栏

【立委名言:傻子过年看隔壁,凡事不决问社媒】

谢谢大家!再祝各位愚人节愉快!

下面是Q&A

 北京演讲幻灯片上网(1/3)

北京演讲幻灯片上网(2/3)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77015.html

上一篇:北京演讲幻灯片上网(2/3)
下一篇:长安街白兰花开,夜色如水

 

4  罗春元 鲍得海 李竞 bridgeneer

【科普随笔:NLP的宗教战争?兼论深度学习】 屏蔽留存

【科普随笔:NLP的宗教战争?兼论深度学习】

屏蔽已有 12222 次阅读 2013-5-7 23:18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机器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深度学习, 规则系统, 深度分析

有回顾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历史的大牛介绍统计模型(通过所谓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取代传统知识系统(又称规则系统 rule-based system)成为学界主流的掌故,说20多年前好像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宗教战争。其实我倒觉得更像49年解放军打过长江去,传统NLP的知识系统就跟国民党一样兵败如山倒,大好江山拱手相让。文傻秀才遭遇理呆兵,有理无理都说不清,缴械投降是必然结果。唯一遗憾的也许是,统计理呆仗打得太过顺利,太没有抵抗,倒是可能觉得有些不过瘾,免不了有些胜之不武的失落。苍白文弱的语言学家也 太不经打了。

自从 20 年前统计学家势不可挡地登堂入室一统天下以后,我这样语言学家出身的在学界立马成为二等公民,一直就是敲边鼓,如履薄冰地跟着潮流走。走得烦了,就做一回阿桂。

NLP 这个领域,统计学家完胜,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不服不行。虽然统计学界有很多对传统规则系统根深蒂固的偏见和经不起推敲但非常流行的蛮横结论(以后慢慢论,血泪账一笔一笔诉 :),但是机器学习的巨大成果和效益是有目共睹无所不在的: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合成,搜索排序,垃圾过滤,文档分类,自动文摘,知识习得,you name it

甚至可以极端一点这么说,规则系统的成功看上去总好像是个案,是经验,是巧合,是老中医,是造化和运气。而机器学习的成功,虽然有时也有 tricks,但总体而论是科学的正道,是可以重复和批量复制的。

不容易复制的成功就跟中国餐一样,同样的材料和recipe,不同的大厨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注定了中华料理虽然遍及全球,可以征服食不厌精的美食家和赢得海内外无数中餐粉丝,但中餐馆还是滥竽充数者居多,因此绝对形成不了麦当劳这样的巨无霸来。而统计NLP和机器学习就是麦当劳这样的巨无霸:味道比较单调,甚至垃圾,但绝对是饿的时候能顶事儿, fulfilling,最主要的是 no drama,不会大起大落。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都是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其味道和质量如出一辙。

做不好主流,那就做个大厨吧。做个一级大厨感觉也蛮好。最终还是系统说了算。邓小平真是聪明,有个白猫黑猫论,否则我们这些前朝遗老不如撞墙去。

就说过去10多年吧,我一直坚持做多层次的 deep parsing,来支持NLP的各种应用。当时看到统计学家们追求单纯,追求浅层的海量数据处理,心里想,难怪有些任务,你们虽然出结果快,而且也鲁棒,可质量总是卡在一个口上就过不去。从“人工智能”的概念高度看,浅层学习(shallow learning)与深层分析(deep parsing)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你再“科学”也没用。可这个感觉和道理要是跟统计学家说,当时是没人理睬的,是有理说不清的,因为他们从本质上就鄙视或忽视语言学家 ,根本就没有那个平等对话的氛围(chemistry)。最后人家到底自己悟出来了,因此近来天上掉下个多层 deep learning,视为神迹,仿佛一夜间主导了整个机器学习领域,趋之者若鹜。啧啧称奇的人很多,洋洋自得的也多,argue 说,一层一层往深了学习是革命性的突破,质量自然是大幅度提升。我心里想,这个大道理我十几年前就洞若观火,殊途不还是同归了嘛。想起在深度学习风靡世界之前,曾有心有灵犀的老友这样评论过:

To me, Dr. Li is essentially the only one who actualy builds true industrial NLP systems with deep parsing. While the whole world is praised with heavy statistics on shallow linguistics, Dr. Li proved with excellent system performances such a simple truth: deep parsing is useful and doable in large scale real world applications.

我的预见,大概还要20年吧(不是说风水轮流转20年河东河西么),主流里面的偏见会部分得到纠正,那时也不会是规则和知识的春天重返,而是统计和规则比较地和谐合作。宗教式的交恶和贬抑会逐渐淡去。

阿弥陀佛!

【相关篇什】

【立委随笔:文傻和理呆的世纪悲剧(romance tragedy)】

[转载]ZT: 2013突破性科学技术之“深度学习”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87627.html

上一篇:解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下一篇:【科普笔记:没有语言结构可以解析语义么?(之二)】

 

26  蔣勁松 陈安 廖晓琳 赵星 张婷婷 彭思龙 李兵 徐晓 孙平 陈楷翰 李明富 崔小云 宋健敏 武夷山 王涛 李天成 岳金星 刘锋 何应林 邱嘉文 孙学军 李伟钢 何祥 李宇斌 bridgeneer yunmu

发表评论评论 (8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8]胡上峰   2013-7-31 21:22
我可能算比较乐观的,个人认为对自然语言语义的深度理解,基于语义理解的机器学习,3-5年应该可以看到突破。5-10年可以体现在应用上。

删除 回复 |赞[7]胡上峰   2013-7-31 21:18
深度分析和统计方法其实不矛盾。最后解决问题需要靠把这两者良好地整合起来。

删除 回复 |赞[6]苏晓路   2013-5-9 03:13
解决了目的性和组合机制,统计学习就和规则接上了,或者换个说法,规则就是人脑以目的性为指导,自动组合统计学习模型形成的。说起来简单,我看没有十年搞不定。我还是比李老师乐观了 

删除 回复 |赞[5]袁贤讯   2013-5-8 19:46
这个也是没办法。rule-based有时也叫heuristic,但heuristic与eureka同根。好是好,就是让投资家觉得有点不太靠谱。所以,真正的专家也只好委屈一段时间了——尽管一段可能是20年,50年。

删除 回复 |赞[4]何伟   2013-5-8 11:31
哪个走到最深处是否会殊途同归?
统计要深入走,恐怕还是要多考虑四参数曲线法则,多多超越能级,而不是死循环浪费能量。

删除 回复 |赞[3]郭辉   2013-5-8 09:44
NLP是不是莱布尼茨提出的那个办法?学工科的不太懂,只是觉得莱布尼茨的方法虽匪夷所思,但总算没有明显的漏洞

删除 回复 |赞[2]李兵   2013-5-8 09:11
现在热门的大数据,貌似也是统计为王。

删除 回复 |赞[1]章成志   2013-5-7 23:52
貌似过于悲观,几年前国内NLP界关于规则和统计学习共生,基本上达成共识。不过说归说,目前在工业界和学术界,能出活的东西基本上貌似还是以统计为主。

【立委科普:基于关键词的舆情分类系统面临挑战】 屏蔽留存

【立委科普:基于关键词的舆情分类系统面临挑战】

屏蔽已有 5414 次阅读 2013-2-15 22:47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NLP, 挖掘, sentiment, 语言技术, 舆情抽取

    [Abstract] Five challenges to keyword-based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 (1)  domain portability; (2)  micro-blogs: sentence/twit classification is a lot tougher than document classification; (3) when big data become small: big data load when sliced and diced based on the users' needs quickly becomes mall, and  a precision-challenged classifier is bound to have trouble; (4) association of sentiments with object:  e.g. comparative expressions like "Google is a lot better than Yahoo"; (5) too coarse-grained: no actionable insights, this is fatal.
 
                                  
 
做自动舆情挖掘(sentiment mining)已经好几年了,做之前思考这个课题又有好多年(当年我给这个方向的项目起了个名字,叫 Value Tagging,代码 VTag,大约2002年吧,做了一些可行性研究,把研发的 proposal 提交给老板,当时因为管理层的意见不一和工程及产品经理的合作不佳,使得我的研发组对这个关键项目没能上马,保守地说,由此而来的技术损失伤害了公司的起飞),该是做一个简单的科普式小结的时候了。本片科普随笔谈机器分类系统在舆情抽取中的应用,算是这个系列中的一篇。
 
首先对大数据的舆情挖掘是建立在对具体语言单位的舆情抽取(sentiment extraction)的基础之上。只有当语言海洋中千千万万的舆情表达被抽取存贮到某个数据库以后,我们才有条件针对具体的舆情问题(如某特定品牌的网络形象或某话题的舆情走势),搜索有代表性的舆情资料,并将搜索结果整合提炼,然后以某种方式(譬如《品牌舆情图》或《话题晴雨表》)表达给情报使用者。
 
舆情抽取的主流是利用机器学习基于关键词的分类(sentiment classification),通常的做法非常粗线条,就是把要处理的语言单位(通常是文章 document,或帖子 post)分类为正面(positive)和负面(negative),叫做 thumbs up and down classification。后来加入了中性(neutral),还有在中性之外加入一类 mixed (正反兼有)。这种做法非常流行快捷,在某个特定领域(譬如影评论坛),分类质量可以很高。我们以前的一位实习生做过这样的暑假项目,用的是简单的贝叶斯算法,在影评数据上精度也达到90%以上。这是因为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面,评论用语相当固定有限,正面负面的评价用词及其分布密度不同,界限清晰,识别自然不难。而且现在很多领域都不愁 labeled data,越来越多的用户评价系统在网络上运转,如 Amazon,Yelp,积累了大量的已经分类好的数据,给机器分类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条件。
 
但是,上述分类遇到了以下挑战。
 
首先,领域移植性不好,影评数据训练出来的分类器换到电子器件的客户评价分类上就不管用。要对多个领域训练出多个分类器,很耗时,效果也不能得到保证。于是有人开始研究独立于领域(domain-independent)的舆情分类,其假设前提是舆情表达各个领域之间既有领域独有的表述方式,也有共通的表达(比如,好/good 在任何领域都是正面的形容词,坏/bad 在任何领域都是负面的),而且二者有相当的信息冗余度。这个假设在语言单位较大(譬如长的帖子或文本)时,是成立的。因此,这个挑战不算是致命的。但是很多应用领域,语言单位不大,譬如社会媒体中风行的微博/tweets,就很短,这一点构成第二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就是,语言单位的缩小使得分类所需要的词汇证据减少,分类难为无米之炊,精度自然大受影响。从文件到帖子到段落再到短句,语言单位每一步变小,舆情分类就日益艰难。这就是为什么多数分类支持的舆情系统在微博(tweets)主导的社会媒体应用时文本抽取质量低下的根本原因(一般精度不过50%-60%)。当然,文本抽取精度不好并不表明不可用,它可以用大数据来弥补(由于大数据信息天生的大冗余度,利用sampling、整合等方法,一个大数据源的整体精度可以远远高于具体文本抽取的精度),使得最终挖掘出来的舆情概貌还是靠谱的。然而,大数据即便在大数据时代也不是总是存在的,因为一个真实世界的应用系统需要提供各种数据切割(slicing n dicing)的功能,这就使得很多应用场景大数据变成了小数据,这是下面要谈的第三个问题。
 
第三是大数据切割的挑战。本来我们利用机器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挑战,起因就是信息时代的数据量之大。如果数据量小,蛮可以利用传统方式雇佣分析员,用人的分析来提供所要的情报,很多年以来的客户调查就是如此。可是现在大数据了,别说社会媒体整体的爆炸性增长,就是一个大品牌的粉丝网页(fan pages)或一个企业的官方网页,每时每刻所产生的数据也相当惊人,总之无法依靠人工去捕捉、监测情报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与客户的互动策略。这是机器挖掘(无论分类还是更细致的舆情分析)不可不行的时代召唤和现实基础。但是,观察具体应用和情报需求的现场就会发现,用户不会满足于一个静态的、概览似的情报结果,他们所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工具,它可以随时对原始数据和抽取情报进行各种各样的动态切割(slice/dice 原是烹饪术语,用在情报现场,就是,"to break a body of information down into smaller parts or to examine it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so that you can understand it better", 摘自 http://whatis.techtarget.com/definition/slice-and-dice)。舆情切割有种种不同依据的需求,譬如根据舆情的类别,根据男女的性别,根据数据源,根据时间或地理位置,根据数据的点击率等。有的时候还有多次切割的需求,譬如要看看美国加州(地理)的妇女(性别)对于某个品牌在去年夏季(时间)的舆论反映。最典型的切割应用是以时间为维度的《动态晴雨表》,可以反映一个研究对象的情报走势(trends)。譬如把一年的总数据,根据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予以切割,然后观察其分布走势,这对于监测和追踪新话题的舆情消长,对于新产品的发布,新广告的效用评估(譬如美式足球赛上的巨额品牌广告的客户效应)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情报作用。总之,大数据很可能在具体应用时要被切割成小数据,一个分类精度不高(precision-challenged)的系统就会捉襟见肘,被大数据遮盖的缺陷凸显,被自然过滤净化的结果在小数据时会变得不再可信。
 
第四个挑战是找舆情对象的问题。在几乎所有的舆情分析应用中,舆情与舆情的对象必须联系起来,而这一基本要求常常成为舆情分类系统的软肋。当然,在特定数据源和场景中,可能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对 Amazon/Yelp 这类客户评价数据 (review data) 的舆情分析,可以预设舆情的对象是已知的(往往在标题上,或者其他 meta data 的固定位子),每一个review都是针对这个对象(虽然不尽然,review中也可能提到其他的品牌或产品,但是总体上是没问题的,这是由 review data 的特性决定的)。然而在很多社会媒体的自发舆情表述中(譬如微博/脸书/论坛等),在舆情分类之后就有一个找对象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比较类语言表达中(比如,"谷歌比雅虎强老鼻子啦" 这样语句,正面评价“强”到底是指雅虎还是谷歌,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就难倒了一大帮机器学家,道理很简单,机器分类系统依靠的是keywords,一般没有语言结构的支持,更谈不上理解)。与青春躁动期的小屁孩也差不多,满腔情绪却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或发泄对象,这几乎成了所有褒贬分类系统的克星。在随兴自发的社会媒体中,这类语言现象并不鲜见,一边夸张三一边骂李四更是网络粉丝们常见的表达(譬如方韩粉丝的网络大战)。
 
第五个挑战是颗粒度的问题。这是分类系统的致命伤,它们只知道数翘大拇指还是伸出中指的数量,这对舆情的总体概览有点意义,但是这远远不是最有价值的舆情情报,关于这一点,我在以前的科普随笔中论述过:
 
褒贬分析只提供舆情的一个概览,它本身并不是 actionable insights.  知道很多人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个品牌,so what?企业还是不知道怎么办,最多是在广告宣传投资量的决策上有些参考价值,对于改进品牌产品,适应用户需求,褒贬舆情太过抽象,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这就要求舆情分析冲破两分、三分、五分的分类法,去发掘这些情绪的背后的动因(reasons/motivation),回答为什么网民喜欢(不喜欢)一个品牌的问题。譬如挖掘发现,原来喜欢麦当劳的主要原因是它发放优惠券,而不喜欢它的原因主要是嫌它热量太大,不利减肥。这样的舆情才是企业在了解自己品牌基本形象以后,最渴望得到的 actionable 情报,因为他们可以据此调整产品方向(如增加绿色品种和花样,水果、色拉等),改变广告策略(如强调其绿色的部分)。
 
上面列举的机器舆情分类系统的挑战,并不是要否定机器学习在舆情领域的价值,而是要阐明以下的观点:粗线条的机器分类只是舆情自动分析的开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舆情挖掘系统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舆情自动抽取和挖掘的技术来支持。鉴于学界和业界 90% 以上自称做 sentiment 的系统,都是以机器分类作为基础支撑的,明白这一点尤其重要。那么什么是舆情抽取和挖掘系统所需要的完整的技术基础呢?且听下回分解吧(如果兴起的话)。
 
白马非马,人非人民。人民的呼声通过冗余才能听得见,否则就不是人民的声音,只是可有可无、可以忽略、听不见也不用听见的个体意见
日期: 02/15/2013 12:41:53

[1]zdlh 2013-2-16 01:08对于网络预审删帖这样的样本缺失和数据缺实,你怎么办 ?
博主回复(2013-2-16 02:03):不关我的事儿。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但愿中国随着国家现代化民主化进程,随着新领导人倾听人民呼声的新政的实施,这个问题自然消解。
从技术上讲,在大数据的尺度下,不管什么原因缺失部分数据(server down,数据库 bug,数据提供人改主意突然把发出的帖子又很快删除,非民主社会的政府censorship,还有由于成本原因有意排除一些原始数据而只取一定比例的样本,还有垃圾过滤系统太aggressive的误删,或者我们系统本身查全率 (recall) 不理想,比如明明有褒贬却没有识别出来,等等等等:缺失是常态,而求全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都不是大问题,as long as 这种缺失对于要挖掘的话题或品牌没有歧视性/针对性。大数据追求的是舆情动态和salient情报,而这些原则上都不会因为数据的部分缺失而改变,因为动态和 salience 的根基就是信息的高冗余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海捞针。不亲手做系统,你难以想象互联网的大海里面,冗余的信息有多少。重要的是,冗余本身也是情报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舆情就是人民(客户)的呼声,而人民的呼声只有通过个体信息的大量冗余才能听得见。这与同一个情愿诉求为什么要征集成千上万的签名道理一样,至于最终是10万签名还是9万五千人签名了,完全不影响舆情的内容及其整体效应。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62101.html

上一篇:不错的话题——对技术社会价值的评价
下一篇:什么是分子?As2O3是个啥模样?

 

9  陆俊茜 李伟钢 刘洋 武夷山 章成志 陈熹 庄世宇 yunmu bridgeneer

《眼睛一眨,来了王子,走了白马》 屏蔽留存

《眼睛一眨,来了王子,走了白马》

屏蔽已有 4000 次阅读 2012-11-9 22:04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学, 编辑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科学网编辑MM也有走眼的时候

 
一定是忙于18大做代表或美国总统大选做报道了,否则编辑MM睁着那双如此动人的眼睛,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没有看见白马王子呢?
 
居然、居然没有加精,那不是的立委的失败,那是科网的损失。
 
(为一个专门的科技领域 NLP 就写下了88篇,方方面面,不遗余力,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小车不倒尽管推,一直推向科普共产主义圣殿的圣人精神。不得一个科普终身成就奖也便罢了,连这篇集88之大成的 super-科普也没上得台面,这科网还在奉行科学普及,我党所宗么?)
 
几天前做过预告,也夸下海口:这两天在撰写科普“大作”,对NLP相关术语做一次地毯式梳理,发觉科普不容易。。。
日期: 11/05/2012 16:12:36

要想在堆积如山的术语中,把“科学”普及到普 罗大众,哪怕这个大众只包括大学以上资历者,也很不简单。光是做到有条理、不枯燥就殊为不易。

可是已经开始了,预告了,就必须做下去。也了了一桩心愿,也好把《立委科普》专栏各篇以此串起来。

 
因忙于18大的“科普”爱好者网友们,请看原文,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它绝不是人云亦云的进口转卖品,也不是别处可寻的 yet another piece,it is unique and insightful, based on essence extracted by years and years of thinking & practice.  
 
WARNING: 非净手焚香者慎入!
 
此系列未完待续,再做一次广告。
 
 

立委名言:阿基米德说,给一个支点,我将翘起地球。今天的NLP技术官僚和工程师们可以说,给我一片云,一片足够大的云,我将鸟瞰整个儿信息世界。

引自【科研笔记:big data NLP, how big is big?

 
 
 
 
余致力NLP凡26載,其目的在求交流之通暢,資訊之自由,
 
語言之歸一,世界之大同。
 
積26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啟蒙后進,科學普及,
 
同心協力,共筑通天之塔,因著文88篇鼓而吹之。
 
處理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立委科普:NLP 白皮书 】(姐妹篇,in English)
 
 
1. 关于NLP方法论:
 
 
2. 关于NLP分析:
 
 
3. 关于NLP抽取:
 
 
 
4.关于NLP挖掘:
 
 
 
5. 关于NLP应用:
 
 
6. 关于 Chinese NLP:
 
 
7. 关于NLP的掌故趣闻: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30930.html

上一篇:讲究的各类瓶子
下一篇:《OVERVIEW OF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1/5)》 by Wei Li

 

18  蔣勁松 柳海涛 吕喆 吴国胜 苏德辰 王水 杨正瓴 陈熹 肖重发 陆俊茜 张玉秀 庄世宇 李天成 李伟钢 赵美娣 张雪峰 赵斌 鲍得海

发表评论评论 (19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12]王水   2012-11-12 18:01
mark...先推荐。。想清楚后再来读。

删除 回复 |赞[11]鲍得海   2012-11-11 14:19
洋洋大观啊!赶紧收藏,慢慢学习之。。。
对了!那个【NLP】是啥意思?
---“不知道多少次电脑输入 NLP,出来的都是“你老婆”。。。 
 回复  :   

2012-11-11 16:12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10]李天成   2012-11-10 20:13
赞一个。。。。科网也就这么回事

删除 回复 |赞[9]陈熹   2012-11-10 10:10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您选择的是哪一个?高山流水只有知音能懂,乃因曲高而和寡也,

删除 回复 |赞[8]陈熹   2012-11-10 10:05
haha,我是第一个推荐并评论立委老师科普88的科网MM! 
 回复  : 谢不止一个字。

2012-11-10 12:24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7]赵明   2012-11-10 09:18
我一直在关注李老师的NLP博文 
 回复  : 不敢当。谢谢

2012-11-10 12:27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6]闵应骅   2012-11-10 08:52
自然语言处理恐怕不是一个科普的问题。
 回复  : 不是。

2012-11-10 12:32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5]吴国胜   2012-11-10 07:08
一群没有网民没有文化 -》一群网民没有文化  

删除 回复 |赞[4]吴国胜   2012-11-10 07:07
科学网MM大概受科学网一帮老男人的影响太深,喜欢废话连篇的基金和SCI,喜欢风花雪月,喜欢男女网友之间不断地暧昧,搞聚会找朋友套近乎。显然,立委不属于那个一人发贴就有无数网民等着发嗲的圈子里的人,受到冷落不奇怪啊。

这就是科学网的基本文化:一群没有网民没有文化  

 回复  : 确实如此,满篇术语的科普看上去一点儿也不性感。
不过,才发现编辑还是加精了哎。哇塞。

2012-11-10 12:31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3]文峰   2012-11-10 06:27
科学网是MM还是男人啊? 封了我博客,也不说明哪条违反了规定
这么搞下去,迟早会让人耻笑的

删除 回复 |赞[2]吕喆   2012-11-10 06:22
1)常事儿。
2)精选如竞选。
 回复  : 竞选要取悦选民,精选应取悦编辑,有钟南山捷径么?
开玩笑啦。就是再做一次广告而已。总是费了心力的。需要做一些 marketing

2012-11-10 12:27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1]mirrorliwei   2012-11-9 22:27
不要奢望大众有很高的理解能力。

【朝华午拾:安娜离职记】 屏蔽留存

【朝华午拾:安娜离职记】

屏蔽已有 4619 次阅读 2012-11-19 18:29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朝华, 二次创业

安娜是个很可爱的俄罗斯上进女青年,从小弹钢琴跳芭蕾,小学没毕业即随父母移民美国。她身材高佻,曲线优美,性情温和,举止得体,善解人意,给人一种古典但不古板,现代却不俗艳,阳光而浪漫的印象。大家知道,虽然俄罗斯大嫂大多偏胖粗线条,但俄罗斯姑娘却多有迷人的风采,老帮菜耳熟能详念念不忘的就有钢铁怎样炼成里面的资产阶级小姐冬妮亚,芭蕾舞天后乌兰诺娃,风华绝代的花样滑冰艺术家 Ekaterina Gordeeva。安娜也是这样一位俄罗斯女郎,每天就在身边,给满屋大多是 boys 的办公室带来了温馨柔和的气息。自然地,大家都喜欢她。

然而,安娜辞职了,很快就要离开,大家都舍不得。我心里也不是滋味,想到午餐时不再有她的说说笑笑,餐后也不能邀她打乒乓球了,失落落的。我问她一定要离开么,你不是说很喜欢这个环境么?You know this office is already too crowded with boys, and we are trying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trying to find some girls with affirmative action, and you are leaving?

她回说,我喜欢这个环境,是因为在这里我接触的都是你这样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因为你们太聪明了,结果我的发展道路堵死了,只好痛下决心离开了,我还是去 consulting company 做我擅长的分析工作去吧。两年来,我亲眼目睹我的20小时的人工怎样被你的20秒的全自动搜索所替代,而且结果往往比人工更好更全更有一致性。

她说的不假。确实是技术的转移抢走了她的饭碗,但公司不想辞她,决定让她转型做在线客户服务,可她思前想后,觉得年轻轻不能放弃自己的专长,只好决定离开了。

作为技术带头人,她的离开与我直接相关。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机器取代人工的例子。

两年前我加入公司的时候,公司基本上是一个 professional service 类型的公司,虽然也开发了一个内部使用的系统,但系统的输出只是缩小了人工范围,必须有长时间的后编辑,手动增删修补,分析归纳,才能提供给客户。编辑人员我们称为信息分析员,要求语言能力强,阅读理解一目十行,并具有分析综合的技能。安娜就是信息分析员中的佼佼者。经她过手的分析报告,客户特别满意。

可是公司需要成本核算。核算的结果是,肉工可以,要适度,否则入不敷出,是亏本买卖。当时平均每个搜索分析的订单需要肉工22小时方能完工,这22小时叫做 pain time (既是分析员的pain, 更是公司的pain)。要想赚钱,理想的 pain time 支出需要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在当时有点天方夜谭。老板找我谈的时候,就把它定为主要目标,但并没有设置时间限度,因为没有人知道其可行性以及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多少资源。我自己也不明白,只是感觉到了这个重担。我以前做过的工作,都是先研究,后做原形引擎,然后寻找应用领域,最后开发产品。而这家公司与多数技术创新公司截然相反,它是先有客户,后有粗糙的引擎,最后才引进人才和技术,把希望寄托在技术的快速转移身上。这条路子让我觉得新鲜和刺激,觉得可以试一下,我的技术转移技能能不能如鱼得水,发挥出来。先有客户和应用领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就向搞共产主义有了遵义会议的明灯一样,省却了在黑暗中的漫长摸索。道路是光明的,就看路怎样走才能赚钱了。

长话短说。我上马以后,三个月把系统的核心部分替换了,半年下来结果明显改善,到一周年的时候,肉工的痛苦时间已经缩短到两小时以下,老板喜不自禁。

人心不足蛇吞象,老板告诉我,Wei,你知道,你的技术给我们的业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我们的立足已经不成问题,只要我们愿意,维持一个机器加人工的服务,发展成年入几千万的企业指日可待。但是,只要有人工,就不能 scale up, 赚钱就有限,盘子就做不大。我知道你是有雄心的人(我心里说,子非鱼),肯定不满足小打小闹。不管多大风险,我们还是决定放弃这条道路,而走全自动的路子,让系统可以服务所有的分析客户,而不是只供我们内部人工(安娜这样的)或者需要专门训练的 power users 使用。我们的目标是让世界上每个分析员都离不开我们,就如大家离不开Google一样。为此,我们必须做到 pain time  为零,这是着险棋,但是前景不可限量。

好家伙,这个口气,就梦想称霸全世界了。美国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方水土盛产百折不挠,心比天高的企业梦想家。但美国并非梦想家的乐园,95%的梦想家牺牲了,不到5%得以生存,其中不过1%最终做大,真正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虽然如此,美国造企业梦想家仍然前赴后继,生生不息。我其实很喜欢这些梦想家,他们的坚韧豪情很感染人。

一年又过去了。我们实现了在一个主要分析领域完全铲除痛苦时间的目标(pain time 0),把搜索分析从两年前的22小时人工,发展成为如今的20秒钟全自动立等可取,无需任何人工编辑。

得之桑榆,失之东隅, 两年的奋战取得了超出所有人预料的成就,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位可爱的俄罗斯女郎。

【二次创业笔记】 记于2008年四月

 
【后记】关于安娜,还有一个小插曲。大家知道,创业公司的人都爱做梦数小鸡,股票期权则是催梦剂。
有一天,公司哥们跟往常一样数小鸡玩儿,安娜跟我说:Wei, come here, I got something to show you. 我走近一看,是一辆轿车。她跟我一字一板地说:

I like this car. I just love it. It is my dream car. I want to buy it.
Guys, work hard so I can own this car.

及至仔细一看价码,吓了一个筋斗,百万以上,她可真敢想啊,乖乖隆的东,here it is:

http://abcnews.go.com/GMA/Moms/story?id=140616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34076.html

上一篇:【创业故事:技术的力量和技术公司的命运】
下一篇:【欢迎你,丰田油动混合车 V】

 

10  赵明 李学宽 曹聪 陆俊茜 武夷山 赵凤光 褚昭明 李世春 zzjtcm sz1961sy

发表评论评论 (7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4]曹聪   2012-11-19 21:04
什么时候IPO?
 回复  : 君问O期未有期,矽山夜雨涨秋池

2012-11-20 05:46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3]MrHouse   2012-11-19 20:32
"三个月把系统的核心部分替换了"
"一年又过去了。"
如此短暂的时间,可以完成一个个软件产品,真心佩服。
深知软件产品和大学里Research写Demo有着天壤之别,
不知道李老师有空能不能写写研发项目管理方面的回忆录,让我们跟着领悟下
 回复  : 没规矩,不方圆,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ba。

2012-11-21 03:21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2]陈熹   2012-11-19 20:14
确实让人感慨。会有越来越多人被技术剥夺工作。
怎么样创造工作机会?也许是政治家们面临的最大考验。

删除 回复 |赞[1]赵明   2012-11-19 18:41
李老师技术牛人。
 回复  : 不敢当。关起门来在自家菜园子吹牛呗。十男九吹一傻,随大流吧。

2012-11-20 05:481 楼(回复楼主)

【科研笔记:big data NLP, how big is big?】 屏蔽留存

【科研笔记:big data NLP, how big is big?】

屏蔽已有 3369 次阅读 2012-10-31 19:03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大数据, NLP, Big, Data, 语言技术

Big data 与 云计算一样,成为当今 IT 的时髦词 (buzzword / fashion word). 随着社会媒体的深入人心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手一机,普罗百姓都在随时随地发送消息,发自民间的信息正在微博、微信和各种论坛上遍地开花,big data 呈爆炸性增长。对于信息受体(人、企业、政府等),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问题日益严重,利用 NLP 等高新技术来帮助处理抽取信息,势在必行。

 
对于搜索引擎,big data 早已不是新的概念,面对互联网的汪洋大海,搜索巨头利用关键词索引(keyword indexing)为亿万用户提供大海捞针的搜索服务已经很多年了。我们每一个网民都是big data搜索的受益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搜索的互联网世界。可是对于语言技术,NLP 系统需要对语言做结构分析,理解其语义,这样的智能型工作比给关键词建立索引要复杂千万倍,也因此 big data 一直是自然语言技术的一个瓶颈。不说整个互联网,光社会媒体这块,也够咱喝一壶了。
 
目前的状况如何呢?
 
我们的语言系统每天阅读分析五千万个帖子。如果帖子的平均词量是30,就是 15 亿词的处理量。This is live feed,现炒现卖,立等可取。 至于社会媒体的历史档案,系统通常追溯到一年之前,定期施行深度分析并更新数据库里的分析结果。我们的工程师们气定神闲,运筹帷幄之中,遥控着数百台不知身处哪块祥云的虚拟服务器大军,令其在“云端”不分昼夜并行处理海量数据,有如巨鲸在洋,在数据源与数据库之间吞吐自如,气派不凡。
 
when we talk about NLP scaling up to big data, it is this BIG
 
This is the progress we have made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I feel extremely lucky to work with the engineering talents and product managers who made this possible.  It is hardly imaginable that this can be done at this speed in other places than the Valley where magic happens everyday.

Where are we?

deep parsing 50 MILLION posts a day!!!  

For one year NLP-indexing of social media data we use to support our products, we have

11 billion tweets (about 6-7% of the entire sample from twitter)
1 billion Facebook posts
1 billion forum posts from 5 million domains
430 million blog posts from 160 million domains
30 million reviews from 300 domains
55 million news reports from 55,000 domains
225 million comments from 100 million domains

回看这些数据,感受到的震撼与我第一次在纽约某科学馆看巨型科教片【宇宙起源】类似:不可思议。个体真是太渺小了。宇宙之大超过想象极限。

And that is by no means the limit for our NLP distributed computing: the real bottleneck comes from the cost considerations rather than the technical barriers of the architecture.  Money matters.  Archimedes said, "Give me a place to stand on, and I will move the Earth."  With the NLP magic in hands, we can say, give me a large cloud, we can conquer the entire info world!
 
阿基米德说,给一个支点,我将翘起地球。今天的NLP技术官僚和工程师们可以说,给我一片云,一片足够大的云,我将鸟瞰整个儿信息世界。
一年社会媒体档案的 Big data,比起搜索引擎面对的整个互联网,自然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对于 NLP,这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当初可以想象的极限。令人兴奋的是,处理数据之大虽然超过想象,但却不再自惭渺小,因为渺小如我及其外化的系统已然溶入 big data 的海洋,体验的是弄潮儿的刺激和爽快。

曾几何时,大约25年前吧,我们守着 IBM-PC 测试 parsing,大约每句话需要30-35秒处理时间。我抱怨说太慢了,导师笑道:你知足吧。你们这一代开始学这行,是撞上大运了,小小的 PC 可以放在办公室调试,没有比这个更方便了。

 
原来,30几年前,在前 PC 时代,我的导师要做一个试验那叫一个难,常常需要深夜到计算中心排队轮值。当时的机器体积超大,可存储和速度都无法与 PC 比。导师说,一次去东北鉴定某教授的机器翻译系统,一个句子输进去,系统硬是绕不出来,鉴定组一行于是出去喝咖啡吃早点,折腾半拉小时回来,才见到结果。
 
再往前,我的导师刘先生与另一位高先生(我入行的时候他已去世),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当时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呢),于1959 年开创了中国机器翻译的事业,测试了10个句子,上机试验获得成功(没有汉字fonts,输出的自动翻译译文是汉字编码)。当时的科学报道我读过,是高先生写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兴奋之情,穿越时空深深打动了弱冠之年的我。
 
导师说过,在NLP这一行,我们在60年代初真真确确属于世界领先,得益于汉语机器处理的难度以及汉外之间的差异。我理解的他的言下之意是:我们何时再现辉煌?
 
天降大任,此其时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28017.html

上一篇:回答一个压力的问题
下一篇:需要有些靠谱的思考。而“科普”往往是不靠谱。

 

4  曹聪 欧阳峰 吴飞鹏 任胜利

发表评论评论 (1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1]mirrorliwei   2012-11-1 07:46
同感:【你们这一代开始学这行,是撞上大运了,小小的 PC 可以放在办公室调试,没有比这个更方便了。】

中文NLP迷思之三:中文处理的长足进步有待于汉语语法的理论突破 屏蔽留存

中文NLP迷思之三:中文处理的长足进步有待于汉语语法的理论突破

屏蔽已有 8056 次阅读 2011-12-29 00:27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NLP, 汉语, 中文处理, POS

严格说起来,这不能算是迷思,而应该算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多余的话”:任何学科的理论突破都可能引起应用层面的长足进步,不说也罢。其所以归类到这个迷思系列,是因为这样的高论在中文处理界常常甚嚣尘上,有严重误导青年学子的危害。其结果是喊了多年理论突破,理论并没有突破,反而造就了一批民科妄想家(只是指出这个现象而已,对事不对人,有对号入座者,后果自负)。单这个后果还不算要紧,要紧的是这一说法为应用家的无能提供了心理挡箭牌,使得他们多年来畏畏缩缩,裹足不前:不是我们无能,是汉语太“个别”了(国民党的败将的口头禅就是如此:不是国军无能,是中共太狡猾了)。
 
汉语语法与西文语法真地如此不同,以致现有的语言学理论对它束手无策或难以实行了么?这是一个可以永远争论下去,没有绝对答案的问题。然而从应用层面,我们可以回答的问题是:在西文的语言处理中所使用的各种形式化手段和机制(formalism, mechanism and devices)对于汉语是否适用?
 
立委集20年NLP经验,可以负责任地回答这个问题:西文处理的机制和手段对于中文处理大多是适用的、可行的,也许有不够用的时候,需要机制的拓展(not necessarily 理论的突破),但总体而言是用得不够,是不会用、不善用的问题。语法虽然因语言不同而不同,但NLP武器库里的轻重火器大多是独立于具体语言之上的(language independent)。俗话是语糙理不糙的:拉不出矢,不能怪茅坑。
 
拿英语处理与中文处理的比较为例。诚然,由于汉语比较灵活,语言表达对形式化手段倚赖较弱,总体而言处理起来确实比英语要难。英语表达的形式化手段除了功能词(介词等),还包括词尾(如:-ed,-ing,-s,-able,-er),汉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尾形式,只有一些功能小词(譬如:了,着,过,们),而且这些词还常常省略。尽管英语在欧洲语言里面词尾是非常少的了,但是别小看这几个词尾对于简化词法语法分析的作用。中文处理较少这种便利。回到功能词上看,譬如介词连词,虽然英语有的,汉语基本都有,但是汉语省略功能词的时候远远多于英语,这是有统计根据的,也符合我们日常的感觉:往坏里说,中国人比较偷懒,说话不严谨;往好里说是,中国人很懂低炭,能省则省,汉语很灵活。举一个例子,可见汉语的省略是普遍的:
 
(1)对于这件事,依我的看法,我们应该听其自然。
(2)这件事我的看法应该听其自然。
 
上述句子(2)译成英语,省去功能词是难以想象的。
 
这种缺少形式化手段的所谓汉语的“意合”式表达方式确实使得中文的电脑处理比英语处理困难。
 
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是从量上考察,即汉语的表达比英语往往更省略,更不严谨,更需要上下文。问题的另一面是从难点的性质上来看,中文处理遇到的问题究竟有多少是英文处理中没有遇到过的?我的答案是:很少。很多歧义问题省略问题,英语同样存在,只是不如汉语那么普遍而已。既然问题的性质基本相同,处理问题的机制和手段就同样适用。逻辑的结论就是:英语处理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手段在中文处理中大有可为。如果有核武器攻下了英语这个堡垒,就没有道理攻不下汉语。只要不做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就没有裹足不前静待理论突破的道理。
 
其实,真正做过西文处理也做过中文处理的同行应该不难认同上述看法。我说的是“真正”,对西文处理浅尝辄止的不算(浅尝辄止的包括NLP硕士课程中的语法形式化游戏:S: NP VP; NP: Det? Adj* NN+; VP: V NP?)。如果你比较深入地implement过一个英语分析器,针对的是大批量的真实语料,你会发现:英语的深入分析所遇到的难点需要调动很多手段,需要很细致的工作,而这些手段和工作也正是中文处理所需要的。我常常这样跟朋友说英语处理和中文处理的异同:如果你做硕士作业,导师给你一周做出一个语言处理系统能够处理50%以上的语言现象,在英语是可行的,在汉语是不可行的。因为你可以下载一个免费POS Tagger,在POS基础上编制一套粗糙的语法交差。然而,如果你要面对真实语料做一个实用的语言分析系统,如果英语需要开发N个月,调动 M 个手段,那么用同样的时间和手段,中文开发也大体可以到位。形象地说就是,中文这座山是陡坡,英文的坡则比较平缓,但是两座大山的高度其实是相差无几的。如果电脑爬坡只求到达山腰,在英文是比较容易的,在汉语则很难。然而, 如果电脑爬坡的目标是山高80%以上的地带,所需资源和手段相差并不大。
 
中文处理有没有特有的难点,甚至难以踰越的障碍,需要不需要理论突破?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很多难点是可以绕着走的,个别难以企及的问题是可以搁置的,因为上帝允许不完美的系统。无论如何,中文处理不能长足进步,是我们应用学家的耻辱和失败,而决不能嫁祸到理论家的头上。
 
处理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立委与工匠同仁共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523130.html

上一篇:孩子对圣诞老人的评价
下一篇:专业老友痛批立委《迷思》系列搅乱NLP秩序,立委固执己见

 

2  武夷山 马建强

发表评论评论 (2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2]马建强   2013-3-22 08:17
哎,中文parsing,貌似不少学术界的工作都只是笼罩在Stanford/Berkeley Parser的阴影下...

删除 回复 |赞[1]赵家平   2011-12-29 07:43
google asia 的吴军老师貌似对中文的NLP做得不错。Johns Hopkins 的Ph.D, 导师也是自然语言处理大师

《科普随笔:汉语自动断词 “一次性交500元”》 屏蔽留存

《科普随笔:汉语自动断词 “一次性交500元”》

屏蔽已有 4527 次阅读 2011-10-14 17:41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文, 切词, 语言处理

《立委随笔:汉语自动断词 “一次性交500元”》 (2824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April 27, 2007 10:56PM

请教一下立委,这过滤词的语法能提高吗。 (15409)
Posted by: oztiger
Date: July 12, 2006 11:03PM

我初看xj这帖子,很不明白 北大法学院 怎么会变成 北 大法 学院,想想又挺好笑。然后想是否xj毕竟不是专业的,可能过滤法不够智能。特意用百度去搜北大法学院,竟然死掉,看来网上长城也没解决这个问题。

正好就近就是一个专家,问问老李有没有现成的code识别中文字词断句。

说真的看来老李的专业前景无限。我不是说老李去帮网上长城打补丁,只是想想正火的data mining里面肯定也要解决这个问题,不然搜出来意思都变了

=====================================================================

这是切分歧义问题。目前汉语自动分词的水平可以解决 (15421)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uly 13, 2006 01:30AM

90%以上这样的歧义区分问题。现成的code应该有,不过往往很笨重,overhead不小,不是很容易integrate。

My friend Dr Guo has a demo Chinese tokenizer at:
[www.jplusk.com]

He is an expert in this area.

比如:

Chinese Tokenization Demo

Enter a Chinese string and hit the Run button, then tell me how I can do better for you!

Input

很 不 明 白 北 大 法 学 院 怎 么 会 变 成 法 轮 大 法 的 大 法

Output

很 < 不 [ 明 白 ] > < [ 北 大 ] [ 法 ( 学 院 ) ] > < [ 怎 么 ] 会 > < 变 成 > < [ 法 轮 ] [ 大 法 ] > 的 < 大 法 >

=====================================================================

涨了见识。 (15422)
Posted by: oztiger
Date: July 13, 2006 02:11AM

我是什么都想知道一下,真翻开论文看了几段又懒了,但总算知道了一下目前解决这种问题的思路。他能把‘结合成分子’正确断出来不容易。

不过你跟他反馈一下,我让他的程序断‘一次性交500元’(不准笑!正经的科学研究),结果是< 一 次 > < 性 交 > 5 0 0 元,跟我的原意不符。

另外网上长城为什么不采用你们这样的最新技术之类的,他们把北大/法学院当成大/法来屏蔽还是挺落后的。可是我用google搜大/法,第八个网页就已经是北大/法学院了,怎么他们的算法也那么差?

======================================================================

没有断错呀,至少把最常见的意思断出来了。 (15423)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uly 13, 2006 02:34AM

引用:

oztiger
不过你跟他反馈一下,我让他的程序断‘一次性交500元’(不准笑!正经的科学研究),结果是< 一 次 > < 性 交 > 5 0 0 元,跟我的原意不符。
 
你真开玩笑,程序又不是道德法官,怎么知道这个年头还会碰上你这么一个正人君子并揣摩出你的原意呢(何况是不是原意也很难说,又不是你肚子里面的蛔虫)。他的程序是以统计为基础的,从统计上说,你的“原意”绝对是少数派,在 threshold 以下,机器学不出来。

=====================================================================

是有小毛病 (15424)
Date: July 13, 2006 02:56AM

input
一次性交款500元

Output
< 一 次 > < 性 交 > 款 5 0 0 元


Input
一次性交费500元

Output
< [ 一 次 ] 性 > < 交 费 > 5 0 0 元

立委按:
其实 “< 一 次 > < 性 交 > 款 5 0 0 元”
也合乎汉语语法。

 
【补记】原作者反馈:

PS.
< 一 次 > < 性 交 > 5 0 0 元
< 一 次 > < 性 交 > 款 5 0 0 元
< [ 一 次 ] 性 > < 交 费 > 5 0 0 元

I never responded to this. Actually please notice that I have a space between 性 and 交. Furthermore, please noti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st one (where I have < [ 一 次 ] 性 >winking smiley and the first two. What behind is, I have the assumption (a truth I think) that ALL (well, except for 葡萄, 玻璃 and the like) multi-character 'words' are ambiguous (so-called hidden ambiguity) and hence have to be handled with dictionary at 'application' time (在‘用’字上狠下功夫).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your 词汇主义 and your rule-of-thumb "keeping ambiguity untouched". I actually pushed that one step further by keeping ambiguity only one level (that is, you only need to look ONE level deeper).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your 自底而上 but more concrete/specific -- whenever I see potential ambiguity at my level, I keep them there (as in < 性 交 >winking smiley and then 断链.

I mean I agree with you fully. And by today if I have a bit more added info in dictionary, I think I can do 'shallow parsing' better.
很 < 不 [ 明 白 ] > < [ 北 大 ] [ 法 ( 学 院 ) ] > < [ 怎 么 ] 会 > < 变 成 > < [ 法 轮 ] [ 大 法 ] > 的 < 大 法 >
At that time I have entity but no event.

Fun to talk about these!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96806.html

上一篇:《朝华点滴:我的中小学学生生活》
下一篇:《科普随笔:汉字和语素》

【立委科普:从产业角度说说NLP这个行当】 屏蔽留存

【立委科普:从产业角度说说NLP这个行当】

屏蔽已有 9232 次阅读 2011-4-19 08:25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NLP, 自然语言处理, 查全率, 查准率, precision

前面一篇博文的本意,是想借题发挥,从工业运用的角度说说 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然语言处理)这个行当。不好意思,我算是这个行当在工业界的老古董了(学界不算,学界有的是NLP师爷和大牛)。跟我同期学习这行的同门学长们有小20位,由于这个行当不能在工业界形成规模,他们无一例外都在不同时期改行了,我几乎是幸存在工业界的仅有的化石级元老,赶上了工业应用的末班车。我运气比较好,1986年硕士毕业不久就兼职中关村搞机器翻译的开发,1997年博士快结束又赶上了dot康泡沫的美国大跃进,技术资金源源不断。就是在泡沫破灭后的萧条年代,我也一直对这一行抱有信心,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信心满满。我的预计,今后20年是 NLP 大显神威的时机,NLP 技术支撑的包括搜索在内的各类信息系统是真正的朝阳产业。(卖瓜的说瓜甜,据说连饶教授这样的大牛都不免。所以读者诸君为免在下误导,可在此打个折扣。)
 
NLP技术的工业可行性我认为已经完全被证明了(很多人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证明的实例表现在我们解决了三个信息搜索的难题:1 是解决了搜索 how 的难题;2 是解决了搜索 why 的难题;3 是解决了对客户反馈情报及其动机的抽提(譬如客户对一个产品的好恶)。前两个问题是问答搜索业界公认的最难类型的题目,第三个题目涉及的是语言现象中较难把握的主观性言语(subjective language),并非NLP通常面对的对象(objective language,事实描述的客观性言语),因此成为语言处理最难的课题之一(叫 sentiment extraction)。从问答系统角度来看,回答who/when/where等实体(entity)事实(factoid)的问题比较简单,技术相对成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IBM的问答系统赢得美国家喻户晓的电视智力竞赛Jeopardy的冠军,电脑打败了人脑,见 COMPUTER CRUSHES HUMAN 'JEOPARDY!' CHAMPS)。这是因为 JEOPARDY! 的大多数问题是属于实体事实类的问题。具体细节就不谈了,以后有机会再论。总之,这三大公认的难题在过去五年中被我们一个一个解决,标志了作为实用技术的 NLP 已经过了需要证明自己的阶段。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学界测量一个系统,使用的是两个指标:1 查准率(precision:准确性, 即抓到的有多大比例是抓对了的);2 查全率(recall:覆盖面,即所有该抓到的有多大比例真地抓到了)。Precision 和 recall 的定义如下:
 
Precision 查准率 = correct 查对数 / (correct 查对数 + spurious 查错数)
Recall 查全率 = correct 查对数 / (correct 查对数 + missing 查漏数)
 
由于自然语言的歧义(和诡异),要想编制一套两项指标综合水平(术语叫 F-score)都很高的系统非常不容易。这跟打假也差不多,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蒋中正野蛮政策保证的是查全率;而宁肯放过一千,也不错杀一个的西方文明世界的准则保证的是查准率。要想兼顾二者,做到打得准也打得全,那是很难的。于是我们挖煤工人有时不得不叹气,面对汪洋大海的语言自觉渺小,吾生也有涯,口水没有涯,殆矣,觉得没什么指望了,疑惑红旗到底可以打得多久?
 
但是,事实是,自然语言系统能否实用,很多时候并不是决定于上述两个学界公认的指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面对海量数据的时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指标决定着一个系统在现实世界的成败。这个指标就是系统的吞吐量(through-put),系统可以不可以真正地 scale-up。由于电脑业的飞速发展,硬件成本的下降,由于并行分布式运算技术的成熟,吞吐量在现实中的瓶颈主要是经济上的羁绊,而不是技术意义上的难关。运行一个 farm 的 servers,只要有财力维护,能耐的工程师完全可以做到【立委补注:其实,在云计算时代的今天,不少运算可以按照需要随时租赁虚拟主机,operations team 可以从物理维护上解放出来。】。其结果是革命性的。这种革命性成功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 Google 和 Facebook 等公司的做大。
 
在处理海量数据的问题解决以后,查准率和查全率变得相对不重要了。换句话说,即便不是最优秀的系统,只有平平的查准率(譬如70%,抓100个,只有70个抓对了),平平的查全率(譬如50%,两个只能抓到一个),只要可以scale up,一样可以做出优秀的实用系统来,创造应用程式的奇迹。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两个因素:一是爆炸时代的信息冗余度;二是人类信息消化的有限度。查全率的不足可以用增加所处理的数据量来弥补,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既然有价值的信息,有统计意义的信息,不可能是“孤本”,它一定是被许多人以许多不同的说法重复着,那么查全率不高的系统总会抓住它也就没有疑问了。从信息消费者的角度,一个信息被抓住一千次,与被抓住一两次,是没有区别的,信息还是那个信息,只要准确就成。问题是一个查准率不理想的系统怎么可以取信于用户呢?如果是70%的系统,100条抓到的信息就有30条是错的,这岂不是鱼龙混杂,让人无法辨别,这样的系统还有什么价值?沿着这个思路,别说70%,就是高达90%的系统也还是错误随处可见,不堪应用。这样的视点忽略了实际系统中的信息筛选(sampling)与整合(fusion)的环节,因此夸大了系统的个案错误对最终结果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典型的情景是,面对海量信息源,信息搜索者的几乎任何请求,都会有数不清的潜在答案。由于信息消费者是人,不是神,吃的是五谷杂粮,用的是一目最多十行的双眼,靠的是总比电脑慢三万拍的人脑,即便有一个完美无误的理想系统能够把所有结果,不分巨细都提供给他,他也无福消受,simply overwhelmed,就好比再超人的皇帝也无法应对360后宫720殿一样。因此,一个实用系统必须要做筛选整合,把统计上最有意义的结果呈现出来。这个筛选整合的过程可以保证最终结果的质量远远高于系统的个案质量。
 
总之,size matters,多了就不一样了。那天跟镜子提到这个在黑暗与半明半暗中摸索了几十年悟出来的体会,镜兄气定神闲地说:“那自然,大数定理决定的”。好像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信息的关键载体之一是语言。只要有语言,就需要NLP,你说说NLP该不该有光明的前景?
 
 
Quote:
NLP is not magic, but the results you can get sometimes seem almost magical.
(“NLP 不是魔术,但是,其结果有时几乎就是魔术一般神奇。”)

引自:http://www.confidencenow.com/nlp-seduction.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34811.html

上一篇:据说,神奇的NLP可以增强性吸引力,增加你的信心和幽会成功率
下一篇:也说说方夫人的论文抄袭门

 

8  张婷婷 吕乃基 吴吉良 朱新亮 陈安 谢鑫 欧阳峰 anonymity

发表评论评论 (18 个评论)

删除 回复 |赞[11]闵应骅   2011-4-20 08:28
搜索似乎和自然语言处理还不是一回事。不过,搜索的确是一个热门话题,很需要。

删除 回复 |赞[10]徐迎晓   2011-4-20 05:43
先看了标题NLP,不知道是哪个行业的哪个东东,就没点进去。
看到加精了,就点进去看看,原来是在说自然语言处理。如果标题不用NLP会更吸引人,不过也可能你本来就想借用NLP的双关语把看你上一篇博文的读者引进来 

删除 回复 |赞[9]朱新亮   2011-4-19 22:55
原来搜索引擎就是这么骗过我们的啊。。。 哈哈  看来概率还是非常有用滴!!

删除 回复 |赞[8]huayuwujie   2011-4-19 21:44
评论李维的博文:《【立委科普:从产业角度说说NLP这个行当】》
游戏我不懂,也从来不玩。你说的这个,听上去趣味似乎不足,“就怕没人玩”。不过,话说回来,facebook里面那农场种菜的游戏,看上去多么无聊,不是也风靡全球么?不懂。
 博主的回复超级经典,copy

删除 回复 |赞[7]吕乃基   2011-4-19 16:17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站在电脑和网络的立场上看人这个菜鸟,用不着做到十全十美,否则人消受不起。所谓人机界面友好还得考虑人,不要做过了头。
 回复  : 可以这么说吧。

就说Google吧,分析发现99%的客户99%的时候浏览不超过三页,大多数人只看第一页的结果。也就是说,虽然一个搜索完成以后,Google告诉你发现了500万个相关网页,并且帮你排好序等着你浏览。但实际的情况是,最大的精力应该放在第一页的结果上,后面的结果好坏对搜索产品的影响甚微,根本不能影响用户的接受度。

2011-4-19 17:22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6]张婷婷   2011-4-19 14:28
   广告不带这么打的。。。话说03年NSA狂招了一批NLP...嘿嘿,您不会。。。

Watson做的大部分还是dissemination,query,和retrieval. 不知道他们的feedback learning做的怎样。
比如前几年在看人介绍的听说开车指路系统,有了耳朵和GPS等sensor的语言处理系统。
另一个很好玩的发展是消费品公司预测未来的客户需要的开发。
不过它在科技领域面临的问题不小,大部分科学文献context太多。而且科学进步就意味以前的很多文章会变成错误。

 回复  : “消费品公司预测未来的客户需要的开发”,正是我们所做的主打之一,在那里,了解why客户喜欢或不喜欢某种产品至关重要。科技文献检索方面的应用我们也做过,主要是帮助解决 how 的问题。至于文章的错误或者信息的过时,说到底是人的判断,机器最多可以帮助排一下序,比如把最新的文献信息排在前面。一个问题出来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分门别类给你列出来就完成使命了。根据这些信息做判断或决策,那是万物之灵自己的事儿。

2011-4-19 17:15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5]苏晓路   2011-4-19 13:25
能不能详细说说你们怎么解决了三个难题,效果如何
 回复  : 以后看机会吧。在能展示效果之前,权且当做网上神侃吧,反正吹牛不上税,科学网亦不例外。

2011-4-19 17:07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4]邱嘉文   2011-4-19 10:11
我设想了一个这样的文字游戏,李老师看看值不值得做一下,其实程序编起来很容易,就是怕没人玩,就懒得动手了。

网上任意三人随机组合形成一个游戏小组。轮流充当角色A,B,C参与游戏,三人之间除了通过游戏程序相互联络外,不可能存在其他相互联络的方式。
     1.A角色,通过游戏程序写给B角色一个词汇W1,告诉C角色词汇已经给出。
     2.B角色,收到A给出的词汇W1后,任意设想能够帮助C角色猜出该词汇的三个词汇E1,E2,E3,词汇中不能有和W1中相同的字,把这三个词汇发给C角色。
     3.C角色,收到B角色给出的E1,E2,E3之后,根据E1,E2,E3的提示,猜测W1是什么词汇,把猜测的结果W1'发给A和B.
     4.程序判断W1和W1'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程序请B角色给出三个词汇R1,R2,R3,分别用来描述E1,E2和E3与W1之间的关系。然后给A,B,C分别加2、8、4分奖励。程序用一个网络模型累积地记下结点E1,E2,E3分别通过三条边(关联源边)连到R1,R2,R3,再从R1,R2,R3分别通过另三条边(关联目标边)连结到W1的网,如果某边曾经经历过,则对该边的使用次数计数值进行累加。(Ei为关联源,Ri为关联桥,W为关联目标,累积下来,就形成一个以词汇为结点,以类关联关系之一是边的有向图)。
     5.自动轮流更换角色,原来的A当C,B当A,C当B.回到1继续,如果有人退出,自动从在线等玩的人中补充人担当此人角色继续。
     如果在线等待玩的人数达到3人,自动建立一个新的游戏小组,如此实现游戏小组的随机性和最大可持续性,每一个参与游戏的人都可以随时退出,随时再加入,但感觉不到小组成员在变化,定期对得分排行榜前十名进行实质奖励,以确保游戏的生存。

 回复  : 游戏我不懂,也从来不玩。你说的这个,听上去趣味似乎不足,“就怕没人玩”。不过,话说回来,facebook里面那农场种菜的游戏,看上去多么无聊,不是也风靡全球么?不懂。

2011-4-19 17:04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3]邱嘉文   2011-4-19 09:42
对于搜索,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不做一个“关联递进搜索”的算法呢?不是说,这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最多只要通过6个人就可以拉上关系吗?我推算一下:这地球上有人类历史以来,算5000年吧,算平均年龄60岁,有效交错认识时间10年,那么纵向有100个人就够认识任何年代的人了。然后在那个年代找6个人,就可以认识任何年代的任何人了。也就是说最多只要106人,全球所有曾今活着或正活着的人,就可以相互认识。

还是有点多,还是回到现代来吧:让我点6次鼠标就可以精确找到我想要的信息,还是可以让我很喜欢的。呵呵。

 回复  : 同志弟,点六次鼠标找到要找的答案,那是太落后了吧。对于90%的问题,平均点两次鼠标就应该可以找到答案应该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2011-4-19 16:591 楼(回复楼主)赞|回复

删除 回复 |赞[2]邱嘉文   2011-4-19 09:32
看了半天,一头雾水。NLP原来可以是:自然语言处理。
这个NLP更有意思。

删除 回复 |赞[1]李维   2011-4-19 08:53
自顶一哈:不用谦虚,这个应该加精。也不枉我费了大半天的时辰。

《朝华午拾:“数小鸡”的日子》屏蔽留存

《朝华午拾:“数小鸡”的日子》

隐藏已有 2367 次阅读 2009-12-13 18:06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回忆录, 幻想, 轶事, 吹牛

这是一个很久远的动人故事,只是结局有些让人扫兴。说是一位爱幻想的村姑,左手一只老母鸡,右手一篮子鸡蛋,走在冰天雪地里。她开始幻想这些鸡蛋都孵出小鸡,小鸡长大又下更多的蛋,这些蛋再孵出更多的小鸡,直到她拥有了全世界。她正数小鸡数不过来,一不小心滑倒在地,鸡飞蛋打。
 
太太最近问我:“我们上次数小鸡是什么时候?你现在怎么不数了?” 我苦笑。经历太多的风雨跌宕,已经难有心情了,而且无论如何也超不过当年的想像力了。可太太说:我就爱听你数小鸡。是的,我们都很怀念以前数小鸡的日子。
 
那是20年前,改革开放初见成效,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我硕士毕业留社科院,事业顺风,提前一年获得助理研究员职称,又巧遇太太,喜结良缘,新婚燕尔,生活温馨甜蜜(见《朝华午拾:爱情自白》,《朝华午拾:牵手》)。
 
导师成为老板,项目正要用人,自然百般呵护。除了不愿意让我出国外,其余一切均有照应,还主动介绍我到师母所在的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英语,可以挣点外快。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免除了很多为分房职称而你争我斗的烦恼,没有后顾之忧,项目又能发挥专长,我当然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老板,太太和我皆大欢喜。
 
说起教英语,我当年的学生中名人可不少,皆因中国音乐学院是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学府,能够攻读研究生的都不是等闲人物,甚至名冠中外的作曲家金湘(当时是作曲系主任,曾创作歌剧《原野》,华夏文摘当年为他出过专集,说他集古今中外之大成)也是我的编外学生。其他学生如今有的官至音乐学院副院长,有的是中国琵琶皇后,还有的被誉为某少数民族偶像级“夜莺”。最知名的当然是彭丽媛。平时聊起来,她对媒体恭维她是歌唱皇后或巨星什么的很不以为然,她 preferred 的称号是歌唱艺术家。其实彭丽媛一个学期也就能上5-6节课意思意思。就这样,常常她在上课,门外就有记者等着采访她。因为长期缺课,她实际上跟不上进度,但她到堂了,总不能晾在一边。所以,当我循环提问时,就找比较容易的给她,比如让她重复我的句子。让人惊异的是,无论句子多长,我说得多快,她都可以八九不离十的复述出来。有些句子显然她并不理解,看来她的音乐训练培养了她敏感的听觉。这样一学期下来,到期末我开始犯愁,怎样给这个特殊人物评分呢?跟学院教导处一商量,说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你看着办吧。我体会的言下之意是,总不能不让她及格吧。音乐学院的公共外语虽然是研究生必修课程,毕竟不是他/她们 career 的重要内容。后来,我网开一面,期末给她单独出题,允许查词典,让她带回家做,第二天交来。她大概是熬了夜认真做的,可以看出是个很有天分的人,也确实花了功夫。里面存在一些低级错误,可以判断她是诚实的(其实她那样的地位请人代劳是很容易的)。看在她对这份试卷的认真态度上,我最终给了65分。
 
除了音乐学院代课,我还先后在社科院夜校和建国饭店讲授英语,学生有饭店招待,出租司机和社会上的三教九流。有些课太太也去听,她坐在后排,观察学生对我讲课的反应,回来跟我说,你就是纸糊马大嗓,没想到学生还挺服你。我当年年轻气盛,精力充沛,教英语不过是小打小闹,从来不认真备课,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专业上。在年轻人中,我的成绩出类拔萃,在导师的支持下,我开始申请破格提拔副研究员。
 
太太是双倍开心,因为我不但专业上受到重用,前景光明,而且在经济上也比同类知识分子强很多。社科院名声在外,却是清水衙门,在那个年代,多数人就靠每个月百十来块钱的工资。而我总有外快,头两年教授英语,后来兼职在中关村公司,做技术转移,开发机器翻译的产品,兼职的收入比工资还高,更不用提还曾挣到外汇,一不留神一夜成了万元户(见《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当年也没有去银行的习惯,挣来的工资和外快全是现金,就压在枕头下面。记得每次拿钱回来上交太太,太太总是把新钱跟老钱放在一起,然后细细数它三遍,无误后再放回枕头底下。我开始不理解,提醒太太只要把新挣来的钱数对就好,不用麻烦整个再数,还容易出错。太太笑而不答,我行我素,很enjoy的样子,我才明白原来数钱正是妙处所在。后来到海外很多年,起起落落,也有一贫如洗的日子,也有挣钱较多的时候,太太感叹道,银行是好,不管什么钱都直接入账,可再也没有以前数钱的乐趣了。
 
钱来得快,花得也快。当时我们在岳母家住,岳父母辛劳一辈子把四个孩子带大,三个送入大学,一个进了中专,个个都很有出息,在四合大院百多户人家成为美谈。可是,光靠老俩口的工资,勉强度日可以,大件是没有能力置办的。太太是四个孩子的老大,最先工作和结婚,自然当仁不让。百废俱兴,家庭基本建设正需要钱的时候。所以,厚厚一叠的票子,买个大冰箱,哗,下去了一多半。钱很快又长高了,岳父弄来一张很难得的彩电票,全家买台彩电热闹热闹,哗,又下去一截,如此反复。让太太特别得意的是,不管怎么花,这钱总会再涨回来。太太告诉我,还是你们研究所大姐那天说的对:不能找金山,因为总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要找就找立委这样的金钥匙。
 
当年工作真是刻苦,尽管社科院不需要坐班,而我差不多每天都在单位干到很晚,直到饥肠辘辘顶不下去了才骑自行车匆忙回家。一边骑车,一边想着岳母做的炸酱面、烙馅饼和其他家常美味(岳母和太太总是把我那一份留出来)。太太全力支持,对我晚回来从无怨言,可是看到我天黑未归,总是惦念。当年,整个大院才有一部传呼电话,很难互相沟通。很多时候,都是她等不及了,就出胡同去迎我,有时走出去好几条街也不见。好多次,我们俩走岔了,回到家,一看人没在,赶紧骑车回找。找到就带在车后回转,进入长长的胡同时,总是小俩口牵着手,一路聊着天回家,感觉温馨而浪漫。
 
岳母家在东城区鼓楼附近的老四合院里面。周末我们常常在胡同散步,一边胡吹乱侃地“数小鸡”。太太常说,连想都不敢想的人,还会有什么出息。她坚信我无所不能,总是鼓励我解放思想。我逐渐发现,无论我怎么海吹,她都很开心。而且吹得越神,她就越开心。不就是图个开心么,反正吹牛不用上税,又没有外人听见,所以我就可劲地吹。从茅盾故居门前过,我就说,赶明儿把这座保存完好的四合院揽下来吧。后来一商量,觉得茅盾的四合院毕竟太小家子气,家门口的乌兰夫府上倒挺大,可外观也太寒碜,围墙上还有铁丝网,跟个监狱似的。于是开始把眼光瞄向北海附近的郭沫若旧居和宋庆龄的宫殿。终于有一天,小鸡数到了我们当年能够想像的极限:“干脆把十里长安街包下来得了。”
 
太太问:“包括紫禁城和中南海么?”
我说:“当然”。
 

记于2006年九月一日劳动节前夕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278311.html

上一篇:《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
下一篇:mirror - 镜兄絮叨故旧家常

 

3  武夷山 吕喆 蔣勁松

发表评论评论 (2 个评论)

删除 |赞[2]蔣勁松   2009-12-13 21:35
以前讀過,再讀還是覺得很好。

删除 |赞[1]李小文   2009-12-13 19:09
》包括紫禁城和中南海么?
作为立委,就不应该这么想,更不该这么说。影响两岸关系,后果有可能会很严重。:)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屏蔽留存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屏蔽已有 5199 次阅读 2009-12-13 18:11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回忆录, 惊喜, 轶事, 万元户

我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语言研究所,受到导师器重,春风得意。除了组里的日常研究开发外,每个周末都泡在所里,干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都与世界语(Esperanto)的研究和应用有关。第一个项目是把自己的硕士毕业设计从封闭系统转为开放系统。这是我用 BASIC 编写的一款从世界语自动翻译成汉语和英语的系统 E-Ch/A。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当年少有的一个一对多系统,也算填写了“空白”。这项工作的直接结果有三。一是在演示后,受到德国控制论专家 Frank 教授激赏,除了决定在他的控制论杂志发表该系统的论文外,教授还写了长信,要资助我到他的实验室去继续开发这个系统(“我非常希望,北京的立委硕士能到德国工作数月以便使他的国际语到民族语的翻译程序能适应我们的需要”)。这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出国机会,又不用考TOFEL, GRE和到处发信申请。当年出国热已经持续升温,而我和太太却浑然不觉,自得其乐。并没有把这次机会认真当回事,加上我的老板和导师刘教授巧妙劝阻,说要继续开发可以,让Frank教授出钱,承包到语言所来。知道自己走不成(觉得中途离开,跟导师面子抹不开),我就做顺水人情,把我的同事兼师兄乔毅介绍给 Frank 教授,成就了他的出国。研发世界语系统的第二个结果是,我发表在El Popola Chinio(中国报道)上的世界语语言学特点的粗浅论文引起了一个著名的西班牙教授 Juan Regulo 的注意。这位老先生是世界语界老前辈,在他的大学和城市威望极高,以他名字命名街道、广场等。正值他退休,学校决定给他出四大卷印制精美的专辑,表彰他的贡献。其中一卷是关于世界语学(Esperantologio)的论文专集,于是老先生邀请我在《中国报道》的论文基础上,扩展加工,单成一章。我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写了17页,有老先生来来回回多次校改修正,发表了我平生第一次的Book Chapter ” Lingvistikaj trajtoj de la lingvo internacia Esperanto”(发表时老先生已经过世,他的去世在国际世界语界引起很多纪念,老先生千古!)。 我的世界语活动的第三个结果,是使我一夜之间成了万元户。在那个年头,市场经济刚刚萌芽,开始出现了第一批市场经济催生的万元户,但与多数知识分子无关。我们这些助理研究员,每月工资100元左右,即便加上工余的兼课外快(我由导师和师母引荐,在中国音乐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英语,每课时不到10块钱,还要备课和自理交通),做梦也不敢指望哪天成为万元户。

话说当年荷兰有一家软件公司 BSO,从政府申请到一笔科研资金,公司本身补足另一半,做一个以世界语为媒介语的分布式多语机器翻译项目 DLT。五年下来,成绩斐然,开发了一个很像样的原型系统(但是分布式翻译的设想有点超越时代,最终没有找到后续资金去做商业开发)。为了对多语言机器翻译做可行性研究,BSO 要求按照一个统一的依存关系句法的理论框架,对十几种主要语言编写形式句法,用来支持媒介语和自然语言的相互转换。他们看到我在世界语机器翻译上有研究,于是请我承包汉语的依存句法的编写项目。也算他们找对了人,我周末日以继夜,努力工作五六个月,编写了一部比较完整的汉语形式句法-现代汉语依存关系句法(A Dependency Syntax of Contemporary Chinese),给他们交活,极受欣赏。他们先给了我1000荷兰盾的支票作为报酬,于是拿到中国银行托收。大概是荷兰太遥远,需要通过多次银行间的中转,结果三个月了,钱还收不到,我就写信抱怨。过了一周,突然接到中国银行通知,让我去取一笔电汇。我跟太太去王府井中国银行,惊奇地发现在我的名下有1000美元汇款。拿到这笔折合人民币约万元的“巨款”,当时没有顾上高兴,一路走一路嘀咕,难道钱真可以从天上掉下来。太太甚至坚持这肯定是搞错了,说要回去把不义之财退还。第二天接到荷兰公司的信,才明白是他们电汇的,作为对我的工作的额外奖赏,同时对支票不能及时兑现致歉(后来还是兑现了)。汉语是主要语言,我承包的项目对于他们的多语研究和寻找后续资金意义重大。后来乘我1989年去德国开机器翻译高峰会议,他们还特地邀请我和我的导师去他们实验室访问一周,进一步探讨汉语用于多语机器翻译的一些问题。

我跟太太开玩笑:“你不是说不义之财要退还么?” 太太感觉一夜之间成了“万元婆”,又是正当收入,甭提有多开心了。接下去好几周,她一个人逛遍了北京城的首饰店,仔细观赏品味各种首饰,但并没有购买。后来,太太告诉我,尽管只是 window shopping, 也很开心,因为以前想去看首饰,囊中羞涩,不好意思进去。如今成了万元婆,感觉好极了:我可以不买(当然还是舍不得),不是我买不起。太太对首饰的爱好就此培养出来,各种宝石如数家珍,平生最大梦想是做宝石生意,成为宝石鉴赏家。后来乘访问荷兰公司之机,在阿姆斯特丹的珠宝大街左看右看,终于咬牙,花了100多美元,给太太买了一枚红宝石戒指(我的导师也跟我一样,给师母买了一枚钻石戒指),她珍藏至今。后来太太笑着告诉我,经济上我是绝对被宰了,那么一点大的红宝石嵌在12k金的戒指上,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也就值20美金左右。我一辈子挨宰次数很多,没有少受太太奚落,可这次做冤大头,反倒成了光荣业绩。

06.03.29

~~~~~~~
附录 Frank 教授的长信的译文:

尊敬的同事:

这封通函除了给您以外,我还寄送给信尾列出的其他中国同事.我在贵国
逗留期间就关于教育控制论和语言控制论的研究和发展问题方面的合作与这些
同事交换了意见.前天我在汉诺威详细地谈了为这种合作取得足够的经济资助
的可能性.结果形势很好,如果该项目的提议可以在今年十一月提交的话,可
望在1987年二月得到肯定答复,四月取得第一笔钱.

我想提出两项建议:
1) "中德教育控制论工作领域的合作".取得的资助将用于:1.请
广州(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和/或中国科学院管
理干部学院和/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应用研究所)的科学家到我们研究所工
作几个月(5-16个月)(到德国的往返机票应由中方负担);2.配置必
要的设备材料(这些设备合作者最后可以作为本单位的财产带回中国);3.
(较少的部分)作为必要的德语工作者的支出.
2) "中德教育控制论和语言控制论工作会议".取得的资助用于:1
.4-6名中国科学家在1987年九月来德参加为期1-2周的工作会议的
机票和逗留费用;2.4-6名德国科学家可能在1989年春季(需要的话
也可安排在1988年)来中国参加第二期工作会议的机票钱(希望中方能承
担逗留期间费用).
根据我将要做出的提议(该提议已经取得口头同意),其目的是:
1a) 基于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这儿已经现存的材料,进一步发展用中文
和国际语的有关教育控制论的图书形式的,视听和计算机辅助形式的教学材料
,包括语言(国际语,汉字)入门班,以便将来在中国应用.
1b) 基于(1a)取得的成果实现教学效率的比较性测量.
1c) 在中国实现关于在小学进行语言教学的学校实验,以便测量由于
后来学习英语(或俄语一一如可能的话还有德语)而导致的语言学习的容易度
,进一步发展在我们研究所指导下我们在欧洲所做的关于在3年级和4年级进
行国际语教学的效果的研究和理论.
2) 实现运用国际语举行高水平的中德专家学术会议,以便促进科学合
作并出书汇集这方面的成果(附德语和汉语摘要).

北京和广洲的师范大学的AN Wenzhu和FENG Zhengy
uan同事已经了解了我的(德语的)暂时的上述第一项提议,这项提议正是
我前天交谈的基础,到十一月下旬我必须根据所收到的汉诺威方面的意见和您
的建议对该提议作一些修正.如果您准备合作(整个计划只有在至少一个中国
单位一一科系或研究所一一参加并提供必要的信息的情况下才真正可行),我
应该加上贵方的信息.所索取的信息是对下列问题的回答:
1) 您可能参加的项目的中文题目(同时请译成国际语)是什么?这个
题目应该适于向您的上司呈报信息,并且表达出您将参与整个第一项项目中的
哪一部分,如果您只对该项目的部分感兴趣的话.
2) 对于您可以实现的项目,无论是(a)在中国本身,作为贵单位的
贡献,还是(b)按照您的希望由您或您的代理人在我们研究所的逗留期间去
做,其目标应是什么?您现在已经可以作出怎样的工作计划或设想(包括所需
时间)?
3) 按照您的预计需要多少钱(包括召开学术会议,旅费,以及在中国
由您指导将要做的实验等等开支)?其中贵方本身可以负担多少?需要哪些物
质上的帮助(譬如录有教学程序的视听磁带材料,需要的话还有其他的仪器设
备等)?(这些设备材料预计大约需要多少钱?)
4) 一般地说,贵单位的任务是什么?人员,科室,仪器设备各有多少?
5) 贵单位有哪些科学家可能参加?他们的姓名,在贵所的职务和专业
情况.他们中哪些可能来我所工作几个月?哪些将参加所提议的第二个项目(
当然工作会议在内容上应与第一个项目相适应).对于每一位将参加合作的科
学家,我们还需要几行科学研究简历和所发表的科学著述的清单(按照发表时
的语言一一显然最可能就是汉语或英语一一列出著述的题目,尽可能也把题目
翻译成国际语置于括号中).

关于来德合作的中国科学家的语言知识,我无法使人同意完全放弃对其德
语的要求(这只有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合作项目中才有可能达到),但
是我们的下述要求取得了同意,即前来与我们进行几个月合作的中国科学家只
需具备足够基本的德语知识(借助词典能大致看懂一张便条或简单的专业文章
),但是他必须具有很好的国际语知识(能用国际语参加专业讨论,能够一一
当然借助于世界语插图大词典PIV或其他语言工具书一一用国际语撰写学术
论文).如果相反,该科学家有非常好的德语知识,其国际语知识稍差一些也
无妨(能阅读,而且一一虽然很不熟练一一也能写和说).至于参加我们的工
作会议的人(会议当然是用国际语),只要有很好的国际语知识和一点关于德
语的概念就足够了.(对于我们的教育控制论和语言控制论项目,英语知识当
然并不重要.)

取得这笔钱的条件是,需有青年中国科学家参加.我非常希望,北京的李
维硕士能到德国工作数月以便使他的国际语到民族语的翻译程序能适应我们的
需要.除了他,我在汉诺威磋商时还提不出已经有具体印象的其他具有极好的
国际语知识的青年科学家.说到有极好的德语知识并具备迅速学会国际语的才
能这一点,我倒想到一位上海讲师,她大约30岁,参加了我在那儿所做的一
次讲演,后来跟我用德语讨论了问题.在汉诺威有人告诉我,这可能是古慧民
(GU Hui-ming)女士.

如果您能参加合作项目并为此为贵单位就前面的问题作出回答,我就太高
兴了.

此致敬礼!

寄: 陈原教授/GU Yijan/Men Guang-bin/欧阳文
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WAN Jiaruo教授/LI Yunl
in教授/LI Kedong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278312.html

上一篇:《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
下一篇:mirror - 镜兄絮叨故旧家常

 

7  武夷山 吴飞鹏 杨秀海 吕喆 魏东平 蔣勁松 饶海

发表评论评论 (1 个评论)

删除 |赞[1]吕喆   2009-12-14 09:05
想发财,就应该做有用的东西。

《朝华午拾:欧洲之行》 屏蔽留存

《朝华午拾:欧洲之行》

屏蔽已有 4885 次阅读 2009-12-16 10:09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1989年夏天,我和导师去德国慕尼黑应参加第二次国际机器翻译最高级会议。此前,我跟荷兰BSO(Buro voor Systeemontwikkeling BV)公司的机器翻译研究组一直有联络,应约为他们的以世界语作为媒介语的多语机器翻译系统 DLT,编写了一部现代汉语依从关系的形式句法。他们听说我们要来欧洲,就邀请我和我的导师,还有中国机器翻译界知名人物董老师,会后顺道访问他们的实验室一周,做学术交流,共同讨论汉语句法里的一些疑难问题。这次活动,他们称作 Chinese Week.

我们是应慕尼黑机器翻译峰会的召集人,西门子公司的S先生特邀,提交论文,介绍我们的JFY英汉系统。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一切陌生而新鲜。大会在大酒店的拱圆形讲演大厅举行,气派豪华。我的导师是俄语出身,所以派我上台宣讲论文。初生牛犊不怯场,我报告完后,回答了两个问题下场,正赶上中场休息时间。大概东方面孔的报告人很少,慕尼黑电台的记者现场采访了我,询问我的观感,还好没有涉及64的问题(当时64刚过,风声很紧,我们办到一半的出国手续,又重新审查一遍,险些泡汤)。

大会以后,我们乘火车沿莱茵河往阿姆斯特丹,一路风景如画,赏心悦目。河岸高地上屹立着一座座中世纪古城堡,引人遐想。我们在大学城 Karlsruhe 停留两天,访问两个刚认识的电脑专业的留学生。德国小城的整洁优美、绿地成片和德国人的彬彬有礼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当时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小城也有一条红灯街,而且就在大学生宿舍楼门前。后来到了号称世界“性都”的阿姆斯特丹才明白,这是小巫见大巫了。当时,本室同事傅大姐正在阿姆斯特丹进修,她请了一位留学生带领我们参观举世闻名的红灯区。这是来阿姆斯特丹的人必游项目之一,对荷兰旅游业很重要(几个月前,报载争议已久的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终于关门大吉)。

运河边的红灯区好像台北的夜市和北京的庙会,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见到有导游打着小旗,带领一队队游客。不时有骑着摩托的警察穿过。红灯区占据了运河边纵横七八条大街,沿街的房子,有一串串布置得很讲究的橱窗,每个橱窗里面有身着三点式的小姐坐台亮相。妓女有各种肤色和体态,有的小巧,有的肥硕,大部分都不好看,甚至倒胃口,但一律打扮得光鲜妖艳。第一次来参观的游客,不大敢正眼看妓女,因为她们总盯着游客频抛媚眼。我们的导游同学显然是老油条了,一路跟这些妓女打招呼,送飞吻,你来我往,但并不进门。看到一位日本人好像在门口讨价还价,等再回头时,这位买春客已经登堂入室,橱窗的帘子也拉上了,表示正在营业。不过,多数橱窗是没有业务的,毕竟众目睽睽之下招徕买春客似乎不是好的商业模式。我怀疑她们也许有政府旅游局的补贴,否则怎么可能经营下去。红灯区还有很多性商店和录象馆。走进一家商店,满目都是各式各色的硕大的性器官模型,吓得我赶紧逃离。

游览阿姆斯特丹后,我们按计划去Utrecht的BSO公司访问一周。DLT 项目研究组十几个人,一半是语言学家,一半是工程师,看得出来,这是个气氛融洽的团队。德国世界语者 Klaus Schubert 博士是系统枢纽“依存关系句法”(dependency grammar)的设计人,在项目第二阶段继 Witkam 成为项目组长。71届大会后招进来的美国世界语者 Dan Maxwell 博士,负责东方语言的句法项目的承包、质询和验收,是我的直接领导(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后来我成为他的 boss,这是后话,见《朝华午拾:水牛风云》)。Dan一看就是老实人,照顾我们客人殷勤有加。我看到他早上骑自行车来上班,笑着跟他说:“我在北京上班跟你一样”。

研究组的骨干还有国际世界语协会的财务总监,知名英国籍世界语者 Victor Sadler 博士,我在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跟他认识。作为高级研究员,他刚刚完成一项研究,利用 parsed (自动语法分析)过的双语对照的语料库(BKB, or Bilingual Knowledge Base)的统计信息,匹配大小各异的翻译单位(translation unit)进行自动翻译,这一项原创性研究比后来流行的同类研究早了5-10年。显然,大家都看好这一新的进展,作为重点向我们推介。整个访问的中心主题,仍然是解答他们关于汉语句法方面一些疑难问题。他们当时正在接洽欧洲和日本的可能的投资人,预备下一步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汉语作为不同语系的重要语言,其可行性研究对于寻找投资意义重大。

期间,Victor以世界语朋友身份,请我到他家吃晚饭。他住在离公司不远的一栋公寓里,太太来开门,先跟丈夫轻吻,然后招呼我进来。太太也是世界语者,忘了哪国人了,总之是个典型的世界语之家,家庭用语是世界语。Victor告诉我,太太实际上会一些英语,但是用英语对她不公平啊。太太很和善,跟我说,他们俩非常平等,她做饭,Victor洗碗。我说,这跟我家的分工一样,我最爱洗碗这种简单劳动。她笑着说,“Victor, vi havas helpanton hodiau (你今天有帮手了)”。饭后Victor洗碗,并没有让我插手,我站在旁边陪他聊天,一边看他倒进大把的洗涤液,满是泡沫把餐具拿出来,用干布擦
干。我告诉他们,这跟我的做法不同,我们总是怀疑化学制品有毒或副作用,最后必须用清水涮净才好。太太不解地问:“洗涤液如果有毒,厂家怎么能生产呢?” 这倒把我问住了。Victor夫妇和蔼可亲,我感觉在老朋友家一样,饭后一边吃甜点和水果,一边闲聊,尽兴而归。

记于2006年6月21日

立委《我的世界语国》入《世运人物志》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278995.html

上一篇:《朝华午拾:与白衣天使擦肩而过》
下一篇:mirror - “知识改变命运”的前提条件的“误区”

 

1  饶海

《立委科普:语素、汉字、单词以及音译意译》 屏蔽留存

《立委科普:语素、汉字、单词以及音译意译》

屏蔽已有 2766 次阅读 2010-1-27 03:53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汉字, 汉语, 语言学, 语素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立委随笔:语素、汉字、单词以及音译意译》
Posted by: 立委
Date: April 22, 2007 09:24AM

这个题目似乎很多人感兴趣,也存在很多误解,做点语言学的科普吧。

由于对语言学基本概念语素(morpheme,也叫词素)的不了解,很多人拿汉字和西语的词比较,这是不科学的,等于拿苹果跟樱桃比较。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词法(morphology,也叫形态学)分析的起点,而词是词法分析的终点,同时也是句法(syntax)分析的起点(基本单位/最小单位)。汉字大体对应于语素(即 morpheme, 有例外,比如“葡萄”中的“葡”和“萄”,以及音译词如“沙发”中的“沙”和“发”,这些字就不是独立的语素,但总体而言汉字和语素的吻合度很高),可英文单词是等于或者大于语素的单位(否则就没有morphology了)。所以,不能这样比较。正确的比较是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条数目,跟英文词典的词条数比较,就没有那么悬殊了。

英文的语素包括词根,前缀(pre-,non-,anti-),后缀(-ize,-er, 也包括语法后缀,如-s, -ed, -ing)。比如:

read-abil-ity/in-comprehens-ible/ir-regular-ity/relat-ed-ness 是一个单词(派生词),3个语素,相当于汉语中的三字词。

是不是学会2000汉字,就基本掌握汉语词汇(vocabulary)学会汉语了呢?显然不是。因为由字成词并不一定具有semantic compositionality(语义组合性,因为很多合成词语义上只是半透明的,甚至是不透明的黑箱), 也就是说,一个单词的意义并不总是语素的简单相加,1+1并不总等于2。多字词(现代汉语词汇主要是双语素词,表现在书面语就是双字词)也还需要一定的死记。比如,“语素”这个词,并不因为你认识“语”和“素”两个汉字,而自然理解,否则汉语只需要一本小字典就够用了,没有必要编纂汉语大词典和众多的专业词典。再举一例,我女儿汉字学得很快,但是让她独立阅读中文论坛就很困难,很多字认识了,可还是不明白讲什么,因为她不认识有些多字词,她的字汇量够了,可词汇量不够。

当然,相对于英语而言,现代汉语的词汇大多是多语素词,而不是由词根独立成词为主,这就给人一种不陌生的印象。即便遇到新词,由于语素构词的半透明性质,加上上下文,理解起来,也可能八九不离十。从这个意义上,学汉语比学英语,词汇的记忆负担确实减轻了一些。

最后说一个有关的议题:外来词(比如laser)的意译(比如“激光”)和音译(比如“雷射”)问题。从语素分析的角度,意译实际上是利用汉字的语素性质创构多语素新词,而音译就是利用汉字的音节性质构成单语素多字词(多音节词)。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意译词一定程度减轻了记忆负担,让人似曾相识。这个优点同时也是缺点,常常导致望文生义,“秀才识字认半边”,给不求甚解者开了绿灯。权衡利弊,一般而言,对于需要精确定义的专业术语,音译(或者不译,直接用原文)比意译要好,可以避免误解。但是对于已经进入大众生活的外来新词,意译比音译好一些。

感谢小日本,很多现代汉语意译词汇(现在大多已经进入大众词汇),是由他们先行利用汉字语素创造合成,然后我们拿来就用的,节省了我们的先辈翻译家“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麻烦,也避免了现代汉语蜕变成中西混杂的怪物,试比较下列文字:

(1) 俱乐部已经邀请名讲师来举办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讲座,这是本俱乐部青春期性教育的重头戏。

(2) 克辣布已经邀请名莱克切入举办青少年菲锐澳勒基和塞靠勒基的莱克切,这是本克辣布青春期塞克司爱纠开心的重头戏。

——– 立委名言:一名之立,三月踟蹰。近代日本先我拥抱西方,至少从立名而言,我们是占了便宜的。

~~~~~~~~~~~~~

ZT: 忍不住到隔壁插了一句 (16228)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July 26, 2006 05:35AM

前几天看到江老弟在黑暗中摸索,想用汉字表达他琢磨出来的语素的概念,就想好为人师一下。想还是等别的语言学家出来给他点拨一下吧。结果没有。质疑他汉字说的人,逼迫他重新修正概念,提出了近似语素的基本概念。

隔行如隔山,聪明人往往喜欢琢磨其他专业的事情。但必须承认,再聪明,这样做也基本是徒劳。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关于汉字拼音化(修正稿,放弃广义汉字说法)
大脑思维时,虽然表现出来像是以语音进行,但实质上是一种意识流;此意识流由某种意识元素组成。意识元素,从物理上说,表现为大脑神经网链;这些神经网链体现出意识内容、发音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对于西语,意识元素对应于word;对于汉语,意识元素对应于字(一个汉字相当于英文小word)和词所表达的概念。下面主要讨论汉语的情况。
意识元素的三要素(意识内容、发音以及书写文字)中,意识内容是最重要的。

声音虽然是语言的一大载体,但思维并不就一定是声音流。比如对于先天聋人来说,思维纯粹就和声音无关。

再比如,当你脑子里想“可疑”二字时,你清清楚楚知道是“可疑”而不是“可移”;也就是说,思维是在用“意识元素”进行,只是一般感觉上表现出语音形式。

汉语在脑中的意识元素常常是“图声并茂”,其中图只是存图的特征信息,人脑并不存图的全部。

人们学汉字时,实质上是在建立一个从这个意识元素到字形的映射库;学拼音时,则是在建立从意识元素到混淆了同音字的拼音这种映射库。

1。汉语意识元素的图表示即汉字的书写形式。显然,其与汉字一一对应。
2。汉语意识元素的声表示即拼音。显然,汉字意识元素表达为拼音时,混淆了大量同音字;属于多对一的对应关系。

以上两点为汉语构成的两个基本特点。

(在目前汉语拼音方案基础上的)汉语拼音化实质上是把汉语用一种不精确的方式表达,可读性大为下降。

江毅

语言学上,这是个基本概念,叫morpheme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liwei999999 于 2006-07-26, 04:41:11:

翻译成词素或者语素,它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关于morpheme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多定论了。
不过还是很佩服你在显然没有怎么接触语言学的情况下,独立琢磨出近似语言学里面的概念和理论。不过,大多是重复劳动,用词不同而已。

你的思路是对的(但在语言学中是常识,Course 101一级),开始用汉字作为你思维成果的载体,虽有缺陷(所以你不得不放弃),也不无道理。

在古汉语,汉字、音节和语素有很大的重合面。最科学的概念,能够适应人类所有语言的概念,还是语素。研究语素构词的学问叫morphology (研究由词构句的学问叫 syntax)。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289131.html

上一篇:《立委随笔:名校情结 (续)》
下一篇:《立委随笔:怎样组建团队创业?》

 
 

收藏

[转载]ZT:差太远了:关于美国留学的28个误传 屏蔽留存

[转载]ZT:差太远了:关于美国留学的28个误传

屏蔽已有 2447 次阅读 2010-4-12 14:57 |个人分类:留学资讯|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美国留学, 误传 |文章来源:转载

立委按:朋友转给我这个,看了一下,觉得有理。录此作为留学资料之一种。

1.没听说过的大学一定不是好大学

  答案:不是事实。美国有很多大学,有的大学曝光率比较高,例如排行榜、体育比赛等,所以这些大学常被人们所熟知。但也有很多大学,学术非常优秀,由于曝光率不高,人们对它的了解相对少些,既便如此,这些大学仍然是好大学。

  2.大学排行榜是选校的依据

  答案:不是事实。只有46%的美国大学回答了U.S.News & WorldReport的排行榜的问题,很多美国大学并不参与这个排行榜。

  3.大学申请越早提交越好

  答案:不是事实。大多数美国大学并不考虑学生递交申请的早晚,申请只要在截止日期前到达学校就可以,但是及早做好准备,有助于大学申请的完善。

  4.分数高比选难的课程强

  答案:不是事实。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并且通过,意味着你可以胜任大学的课程,在申请竞争性强的大学时,AP课程将有助于申请成功。

  5.少数族裔学生的录取机会大

  答案:不是事实。事实上少数族裔学生并无明显的录取优势,然而许多少数族裔学生讲述自己如何克服族裔困难并取得的成功的申请文,令录取老师印象深刻。

  6.校友子弟的录取机会大

  答案:不是事实。校友子弟的录取机会,依具体的学校而定,不同的学校校友政策不同,同一学校录取机会也与父母的捐赠密切相关,学校不是对所有的校友都是一视同仁的。

  7.体育明星大学免费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每年都录取很多体育明星,由于学校经费有限,体育明星的奖学金竞争激烈,所以体育明星绝不是大学的免费凭证,大学除了看重体育特长外,还同时注重明星的学习成绩。

  8.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得资助

  答案:不是事实。美国大学一旦录取学生,一般都会协助学生解决费用方面的难题,学校会在赠款、奖学金、贷款等多方面提出综合建议和方案,资助与学生是否优秀无关,但是,奖学金(不同于资助)的确与学生的优秀程度有关。

  9.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便宜

  答案:不是事实。只看学校的收费标价,公立学校看起来比私立学校便宜,但是很多私立学校给学生较多的资助,所以综合来看,公立学校不一定比私立学校便宜。

  10.被录取后参观学校

  答案:不是事实。申请学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录取后看学校发现所申请的学校并不适合自己,那么很多申请工作就浪费了,最好是能在申请前和申请后都参观一下学校,因为这毕竟是人生的重要决定。

  11.入学前要选好主修

  答案:不是事实。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方向有所了解是正确的,这有助于寻找到理想的大学。但大学一般要求学生在2年级末才选择主修,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选择自己意向的主攻方向。

  12.选择大学前要决定职业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是学生探索的阶段,不要轻易做出职业决定,很多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与主修并没有什么联系。

  13.工作、收入与大学密切相关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学习对学生寻找工作有帮助,但大学并不是职业培训基地,大学不保证学生就业,而且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收入,与大学本身并无直接关系。

  14.如果你的室友自杀了,你会得到较多的A

  答案:不是事实。误传来自电影《Dead Man onCampus》

  15.最好的朋友绝不要住在一起

  答案:不是事实。真正的答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和你的朋友,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时都拿不准确切的答案,那么不妨尝试一下,和你的朋友住在同一楼层或宿舍楼,这样各自都有回旋的空间。

  16.到了大学就不会想家了

  答案:不是事实。事实上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后更加想家,想念父母、兄弟姐妹和家乡的食物。

  17.远距离的友谊会有很大的帮助

  答案:不是事实。在大学读书最好不要花整晚的时间与家人或朋友通电话,尽量多余身边的同学交往,在远处的亲朋好友常常不如身边的同学老师更容易了解你的实际情况,身边人的帮助会来得更快也更有效果。

  18.大学新生的体重都会增加

  答案:不是事实。在大学里确实有新生增加15磅的传统说法,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男生身上的较多,很多男生入学的年龄正好是身体“长胖”的时候,所以很多学生就误传“大学新生体重都会增加”。

  19.盟春藤学校都是富家子弟

  答案:不是事实。很多盟春藤的学生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们都是极其聪明的学生,盟春藤大学对许多学生给予全额资助。所以不要因为家里的经济情况不理想,就轻易放弃申请盟春藤学校。如果你认为自己足够优秀,不妨尝试一下盟春藤,可能你会发现,一但被录取,所花费用可能比公立学校还便宜。

  20.盟春藤学校都很贵

  答案:不是事实。盟春藤学校贵是人们的误解,好货不便宜在这里行不通,事实上,盟春藤学校的收费是合理的,物超所值的,哈佛在全美国大学最贵大学排名中仅列第118名,另外,盟春藤学校的资助,相对来说也比其他大学优厚。

  21.Party大学学生不会好好学习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里的很多party是非常有益的,同学们通过party可以相互认识与了解,在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但也有一些party的确是浪费时间,大学期间要敢于对一些party说“不”。

  22.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生活是艰苦的,在大学里你要认清楚你是谁,将来要做什么,在大学的每一分钟你都要花费的,大学生活仅仅是你以后新生活的基础和起步阶段。

  23.大学与中学相差不大

  答案:不是事实。美国大学与中学相差甚远,大学是学生独立生活的开始,老师不会告诉你该做什么或应该去做什么。

  24.美国大学需要读4年

  答案:不是事实。在美国只有1/3的学生会在4年内完成本科学业,大约有一般的学生需要6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大学本科。如果你想在4年时间完成学业,最好在事情前搞清楚该大学的毕业率,在美国学生花5年时间取得本科学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25.拿好分比选难的课好

  答案:不是事实。大学阶段的GPA固然重要,但学到真正有用的课程比拿高分更主要,虽然有些课程是比较难学的。

  26.课外活动越多越好

  答案:不是事实。在大学阶段课外活动并不一定越多越好,选择少而精的课外活动是比较明智的做法。美国大学阶段课程已经很繁忙了,所以在选择活动时应重质不重量。

  27.大学学位是理想工作的保证

  答案:不是事实。很多学生由于毕业时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不能得到较理想的工作,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实习工作,期望获得竞争优势。

  28.主修决定了未来的职业

  答案:不是事实。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主修关系不大,许多工作是大学主修所不能包括的,所以职业的选择与主修有联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

http://news.creaders.net/immigration/newsViewer.php?nid=427056&id=97376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11279.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方府艺术收藏鉴赏幻灯成形记》

 

1  杨正瓴

[转载]ZT: 流落海外的中国精英 几乎就是一部苦难史 屏蔽留存

[转载]ZT: 流落海外的中国精英 几乎就是一部苦难史

屏蔽已有 2477 次阅读 2011-10-12 19:03 |个人分类:留学资讯|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留学生 |文章来源:转载


立委按:作者说话有些极端,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留学生艰辛的人生之路。所述现象是比较现实的。 转载到《留学资讯》专栏来。

-------------------------------------------------------------------------------- 

2008-11-20 10:44:04 

流落海外的前中国精英,尤其是生物系的毕业生,几乎集中了人类自出现以来的一切苦难史。 

常年单调,重复,无聊的低端体力脑力劳动,洗瓶子,高温消毒,配制溶液,给成千上万个管子里加样,喂老鼠,杀耗子,伺候细菌,需要对detail有非常集中的注意力与超人的短期记忆力,还需要平行进行多项任务的统筹安排能力,跟个陀螺一样奔走于实验室的楼层里,象餐馆里端盘子的侍者,或者大厨,好处是不会长IT一族令人羞耻的啤酒肚,坏处是下班以后身心俱疲,倒在床上象跟木头。而白天动了一天脑子写程序的IT人,至少身体还是有些过剩精力需要在球场上发泄一下的。 

有个师兄说的好,中国人里面,没有什么人真正对研究感兴趣的,埋头于Research and lab work,本身就是对生活中许多需要直面的问题的一种自我摧残式的回避。多年未见的,曾经在北大里气吞万里如虎的少年,如今目光呆滞, 衣着古怪,面有菜色,当年的理想已经不再提起。 

当年冰雪聪明的,周旋于男生中的系花美少女,曾经以工于心计,善于出没于社交场合闻名于北大。而今也被长年的实验室生活与米国中部小镇封闭简单的社会生活所残害阻滞, 于公共场合两眼在天花板,桌面与人群中躲闪扫射, 仿佛刚从农村进城打工的妹子,没见过世面。 

牛人当然有,可是一将成名万骨枯,哪些穷的连孩子都不敢生的大把80年代就入学北大的博士后们,恐怕远远多于迷漫着智慧与灵气的北大出身的教授们。 

持续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的打击了美国。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中国博士与博士猴们,命运也戏剧性的出现了转机。当年风光无限的IT人,做到头也就是公司里最危险的最容易被裁的中层管理人员,年薪8-15万不等,35-45岁被裁,年轻力壮的岁月已过,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房子车子正在供,象巨大的吸血机器,依附在人到中年的已经出现各种劳损的肌体上。 

过河拆桥的美国公司不仅把你们一脚踢开,而且也不愿意招这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中年IT人。于是灰溜溜卖掉在湾区,大波士顿地区的房子,租个Uhaul向美国中部或者加拿大进发,寻找便宜的住房与可能的机会。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活局在不断上演,极端的例子就是夫妻二人拔枪互射。还好,这次老赵没有杀自己的老婆孩子。详细情况请见:直播:硅谷Jing Wu因被裁杀三同事 

此时女人们的目光眇上了这些她们从前都注意不到的博士们, 至少他们办绿卡快, 身价可能会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尤其是30岁之前拿到博士的男生, 更加是受人青睐。 

人在北美, 于夹缝中求生存, 中国千百年的古训“嫁汉嫁汉, 穿衣吃饭” 变得更加生动,淋漓,直白与无奈。北大人接受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与生俱来的豪情壮志与跟现实之间的反差让北大人在北美的生存相比起其他所谓“烂校”毕业的,不仅不具备什么优势,有时反而更加的成为掣肘的因素。 

胡乱罗嗦两句, 洗洗睡了, 希望不要打扰大家的周末的心情。平步青云的,为你们高兴,也不比砰。混得灰头土脸的也不必骂街,人生就象玩麻将,小屁和就不必和了,年轻时候的小钱也不必计较,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猛的和一把大的,连本带利都回来了, 吃得喝得都有了。 

说得多了,实际的意思是大家没有必要在美国这么干耗自己的青春年华,仰天大笑出门去,从此投军从戎,回到中国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也不错,兴许还能和一把大的,比自己在北美30岁就可以看到自己60岁是什么样子好得多,无非就是住House跟Condo的区别,开大奔与开Focus的区别,别人儿子女儿上哈佛耶鲁,自己的孩子因为学区不好只能上个洋野鸡,其实说白了有什么区别,都是一嘴听着巨恶的ABC英文,中国人不是中国人,洋人不是洋人的怪物,而且大部分都有心理阴影,对自己的root and identity怀疑。特别是男孩子, 在学校受很多欺负,精神上就是一侏儒,搞不好成为新的VT小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96087.html

上一篇:留学问题: 本科还是研究生?
下一篇:《朝华点滴:千年的铁树开了花》

 

4  施泽明 肖重发 徐迎晓 dunkelbl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