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老家,我长大的地方。山水还是那个山水,但建筑不再是那个建筑。不认识了,但的确很美。城建超出想象。
中国的经济起飞,不仅仅有一线(如上海北京)二线(如南京、武汉)三线(如 芜湖)城市的巨变,四线县城也是换了人间。这个成就还是值得称道的。江南是个好地方,感觉真要生活在三线四线,应该很容易适应。生活的便利、烟火味儿,啥也不缺。并不是只有大城市才宜居。且不说生活成本的差异。
这是我的老家,我长大的地方。山水还是那个山水,但建筑不再是那个建筑。不认识了,但的确很美。城建超出想象。
中国的经济起飞,不仅仅有一线(如上海北京)二线(如南京、武汉)三线(如 芜湖)城市的巨变,四线县城也是换了人间。这个成就还是值得称道的。江南是个好地方,感觉真要生活在三线四线,应该很容易适应。生活的便利、烟火味儿,啥也不缺。并不是只有大城市才宜居。且不说生活成本的差异。
"Though turtles live long, they meet their end. Though dragons ride the mist, they eventually turn to dust. Aged but still full of fire, ambitious till the very end. The natural order isn't the only clock; contentment brings longevity. How fortunate indeed, to express these sentiments through song." — "Though Turtles Live Long" by Cao Cao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My father was born on November 3rd, 1936, or September 20th according to the lunar calendar. He's a Rat in the Chinese Zodiac. Following our local tradition, which counts one extra year, he is currently 88 years old.
Father's name is Li, Mingjie, his courtesy name Hao, and his art name is Cuisheng. Born into a struggling intellectual family, his youth was filled with hardship and adversity. Lack of finances kept him from attending university, a lifelong regret.
In March 1956, my dad graduated from the Wuhu Health School and has been involved in medical work for 67 years. After a stint in schistosomiasis prevention and two years in public health administration, he shifted his focus to surgical clinical work in 1961. He has been practicing for over six decades now. He served in Nanling County Hospital for 25 years, Wuhu Changhang Hospital for 22 years, and China Railway Wuhu Hospital for 16 years. Approaching his nineties, he still hasn't fully retired. His vision remains clear, his hearing sharp, and his hands steady. He conducts research, reads literature, remains engrossed in his profession, and stays updated with the latest surgical developments. His thoughts are coherent, and he still performs surgeries. Moreover, as the medical industry transitioned to digital documentation, he adapted seamlessly, never falling behind. His age hasn't dampened his spirit; he continues to contribute to society with undiminished vigor. Truly, he is a tireless father.
My father has dedicated his life to medicine and saving lives. Over the course of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he has understood the emotional states of patients, and monitored their health conditions, and with his exceptional intellect, energy, and skilled hands, he has tailored treatments to individual needs. He has brought health to countless patients, saved numerous lives from the brink of death, and restored joy to many families clouded with sorrow.
My father worked diligentl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Despite only having a diploma from a technical health school, he had no formal professor or mentor to guide him. He was self-taught. His medical skills came from personal insights and countless hours spent studying medical books. His natural talent, intelligence, diligence, and unwavering passion paved the way for his medical aspirations. Even in remote and impoverished regions, and in an era when intellectuals were often marginalized, he carved out his own success. As my father often says, 'My surgical career has been one of the longest, with numerous surgeries across a wide spectrum of specialties.' He also notes that many of the surgeries he performed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ere highly challenging. Some of these procedures are still considered cutting-edge in the world of surgery. For instance, liver and lung surgeries, removal of cervical spine tuberculosis lesions, and repairs of injuries to the duodenum behind the peritoneum – such surgeries were rarely conducted even in the provincial hospitals during the 1960s. Yet, my father took the initiative to perform these complex operations in a modest county hospital and achieved success. He often proudly asserts: 'In surgery,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ll a tooth from a tiger's mouth. It's not about blind risk-taking! It's about taking calculated risks, having advanced skills, and providing high-level treatment. Being brave yet cautious, breaking the norm, and always prioritizing scientific and pragmatic approaches are essential.
My father has practiced across a broad spectrum of medical specialties, from abdominal surgery, thoracic surgery, orthopedic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eurosurgery, urology, otolaryngology, ophthalmology, radiology to anesthesiology. He h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many high-difficulty level-4 surgeries in each specialty, which is truly an astounding achievement. These surgeries range from operations for acute pancreatitis in abdominal surgery, carotid artery aneurysm resections in head and neck surgery, spinal tumors in neurosurgery, lung malignancies and esophageal cancer in thoracic surgery, clearing lesions of various osteomyelitis and tuberculosis of the cervical, thoracic, lumbar, and sacral vertebrae, and other fractures in orthopedics. Additionally, he has conducted lymph node stripping in urology, hysterectomy and ovariectomy in gynecology, nasolacrimal duct anastomosis in otolaryngology, cataract surgeries, and artificial pupil operations in ophthalmology. He's also proficient in different forms of anesthesia, including epidural blocks, brachial plexus blocks, spinal anesthesia, intubation general anesthesia, and intravenous composite anesthesia. The breadth of medical categories my father has mastered is unparalleled and unmatched,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e unique circumstances of that era provided my father with a rare opportunity to showcase his talents and capabilities. Facing a continuous influx of impoverished rural patients, the stakes were high. To not treat was to let die. Treating them was always better than leaving them to their fates. He had significant autonomy. With an endless drive to work hard, he performed surgeries almost daily for decades. With exceptional professional skills, noble medical ethics, passion for medicine, dedication to his patients, persistence, diligence, and unwavering perseverance, he emerged as an outstanding major surgery doctor. My father seized fleeting opportunities, often breaking barriers and shining in his field. His achievements made him stand out, eventually reaching the pinnacle of clinical practice in grassroots hospitals.
For decades, when not performing surgeries, he would immerse himself in medical books, often sacrificing sleep and meals. Rarely did we see him rest; he was a true workaholic. We've always felt that my father is the modern-day Hua Tuo, crafted by his era. Considering the breadth of his medical practic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he's aided, and the length of his service, he stands almost unparalleled in history—perhaps with the exception of Hua Tuo—and likely unmatched in the future.
Surgical practitioners need intuition. The s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one's fingers and wrists are incredibly crucial. My father seemed to be naturally made for surgery. He had an insatiable thirst for knowledge, a bold yet meticulous approach, an innate intelligence, and an innovative spirit. His expertise in surgery enabled him to comprehend concepts instantly and perform operations with exceptional precision. Especially during his younger years, he honed exceptional skills. Additionally, his team spirit was exemplary. Every subordinate doctor trained under him developed rigor, dedication, and a relentless pursuit of excellence, shaping a generation of medical leaders and experts.
As soon as he stepped onto the operating table, it was as if my father became a different person—calm, confident, and masterfully executing each surgical procedure. His surgical precision and speed earned him accolades from peers,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Over the years, his reputation spread far and wide, attracting a steady stream of patients seeking his expertise. Even the relatives of the chief surgeons from top-tier hospitals would seek my father for surgeries, trusting only in his magic hands. The renowned Director of the Surgery Department from the original Yijishan Hospital, Dr. Chen, entrusted my father with the surgery of his wife, Madam Xie, who was the head of the Nursing Department in Changhang Hospital. Despite her being in her eighties and diagnosed with breast cancer, my father's successful surgery ensured her well-being well into her nineties. She considered my father her lifetime "personal physician". Similarly, Wang Ping, the Head of the ENT department at Nanling County Hospital, trusted my father to operate on his daughter, Dong Wei, who had breast cancer. Years later, the Chief of th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 of the same hospital entrusted the care of her daughter in the same manner to my father.
The director of the surgery department at Changhang Hospital, Mr. Shen, had an elderly father-in-law in Shanghai,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who was diagnosed with stomach cancer and pyloric obstruction. After being unable to eat or drink for several days and his body deteriorating, his family had almost given up hope. Yet, my father undertook the "risky" direct radical surgery, having saved his life. The patient lived for another five years before succumbing to other illnesses. Conventionally, patients of this age and condition would first undergo a bypass surgery to relieve the obstruction, and only later would they have the surgery to remove the lesion. In reality, few would get the chance for this second operation.
Back in 1970, my elder uncle, Pan Yaoyi, had hepatic and biliary stones along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Refused by a renowned hospital in Hefei, he turned to my father in desperation. At the Nanling County Hospital, my father personally performed the surgery to remove the stones, excise the gallbladder, and establish an internal biliary-duodenal drainage, ensuring his full recovery. In 1986, another uncle of ours, Pan Yaotong, was diagnosed with rectal cancer and similarly turned away by the provincial hospital. Once again, my father stepped in, performing the radical surgery that lasted over seven hours.
Back in the 1980s, numerous patients would report their symptoms over the phone, and my father could make a diagnosis then and there. For instance, his colleague Cheng Daben had a perforated stomach. The young doctors at Yijishan Hospital misdiagnosed it as renal colic and treated it by administering laxatives to clean the intestines. The urinary system imaging examination the next day proved them all wrong! This not only delayed the crucial time for life-saving treatment but also exacerbated the perforation and leakage, pushing the patient into critical condition! The patient, in excruciating abdominal pain, desperately called my father and urged a return to our hospital, where an emergency surgery to cut into the stomach cured him. The husband of the head nurse Gao at the undergraduate department, Tao, experienced a similar ordeal. Nowadays, it's more common for patients to seek medical advice remotely through mobile "WeChat" at any time and place, resolving many medical issues this way. What's particularly remarkable is that all the surgeries for our immediate family members were personally performed by my father. This demanded immense confidence, determination, and mental fortitude.
We once knew a young rural doctor who, feeling constrained in his medical career, chose to pursue an English teaching degree instead. When discussing my father's medical skills, he expressed deep admiration: "Do you know? Your father is one of the most incredible doctors in the world. He can perform complex surgeries that many top-tier hospitals have yet to introduce or popularize." He shared several cases with us, and even though we might not have understood all the medical intricacies, one thing was clear: my father consistently pushed boundaries, always striving for surgical excellence.
Later, when we asked my father about any complicated surgeries he wished to perform but couldn't, he mentioned microsurgery, limb reattachment, and other surgeries requiring advanced equipment that were beyond the reach of the county hospital at the time. He also expressed admiration for the fields of stem cell regenerative medicine, gene-editing techniques, genetic engineering to reverse aging cells, and precision medicine, recognizing them as the frontiers of medical research, while humbly admitting that as a grassroots clinician, he could only admire them from afar.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ith the resumption of professional promotions, my father climbed the ranks seamlessly, from Medical Practitioner, Physician, Attending Physician,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to Chief Physician. His progress was smooth, never missing a step. In all three secondary hospitals, each with over a hundred staff where he served throughout his life, he was the sole Chief Surgeon. In fact, in the entirety of these institutions, there were only one or two with such a distinguished title. Compared to his peers who graduated from technical health schools like him, almost none had the chance to rise to such a senior position. Even graduates from medical colleges in his generation, the majority in secondary hospitals couldn't attain such a high-ranking title. The criteria for grassroots hospitals were even more stringent. One needed to excel in clinical practice, publish academic papers, and be proficient in English. Typically, only one chief position each was reserved for internal medicine and surgery specialties. They preferred having a vacancy rather than compromising on quality. This emphasizes how my father was truly a rare gem among his contemporaries, standing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the rest.
The era shapes individuals. My father never attended elementary school, high school, undergraduate, or postgraduate courses. His formal education consisted of only middle school and a medical diploma from a technical health school. Yet, he relied primarily on countless hours of medical practice, learning through hands-on experiences. With sheer skill and determination, he ascended the ranks to become a Chief Surgeon in general surgery, ultimately earning a reputation as a renowned all-around physician.
While doctors are respected, many lead modest lives. A bit of hardship in life didn't bother my father, but the challenge he faced was how to save up money to buy medical books. Those thick professional volumes like "Surgery" and "Orthopedics" were expensive, yet indispensable for his work. Who could have imagined that many of these medical books were acquired by my father secretly selling his own blood? Each time he would donate 300cc of fresh blood and receive 30 yuan – an amount that would typically take him half a year to save. My father would brush it off, saying: "humans have a hematopoietic system, so losing a little blood doesn't matter. There are often stories of doctors donating their own blood in emergencies to save patients, and I've experienced this myself several times during my medical career". But acquiring professional books by selling one's blood, such instances are probably rare across all of history and around the world and perhaps only characteristic of that particular era in China. Perhaps only in that specific era could a reputed doctor resort to such means to own medical books.
On June 3, 2007, my father faced the greatest ordeal of his life. Suddenly, he began vomiting blood and developed an inexplicable fever reaching 40°C. The once indomitable spirit, who often claimed to be "forever young and vital", was suddenly brought to his knees. He lost over 2000ml of blood, putting him in grave danger. He was rushed to the hospital and was diagnosed with 'low-differentiated gastric adenocarcinoma.' On June 21, he underwent major surgery in Wuhan, having his entire stomach and gallbladder (due to pre-existing gallstones) removed. He narrowly escaped the clutches of death. Having worked tirelessly throughout his life, he always took pride in his robust health and positive attitude. Who would've thought? A man so rarely ill could be brought down so severely. This incident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llenge he had ever faced and marked a turning point in his health journey.
My father has always been the backbone of our family, typically appearing youthful and vigorous, especially for his age, without a hint of any vices and never having stayed in a hospital before. Despite the hardships, life was always vibrant for him. Thankfully, his sudden illness led to an early diagnosis and timely treatment. Being under the best medical care and surrounded by family during his recovery gave everyone peace of mind. After the surgery, he aged noticeably, and it took him over six months to regain his strength. Now, he speaks with such vigor and frequently performs surgeries, which is a huge relief for our entire family.
Now semi-retired, my father, at the age of 88, is astonishingly spry for his age. Despite his modest living, he keeps an orderly life and continues to be eager to learn new things. Although he no longer drives, his curiosity about the latest tech developments remains. Just this February, he was asking me about the etymology and background of OpenAI and ChatGPT. He's more tech-savvy with smartphones and computers than many youngsters I know, ordering food from Meituan, hailing cars from DiDi, and shopping on Taobao. He also frequently consults English professional materials, absorbing new knowledge, proving the adage true: you'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He even outpaces English-major graduate Wei in English technical vocabulary, truly an exemplary lifelong learner.
Before his major illness, he was a whirlwind of energy, performing surgeries, driving, browsing the internet, writing memoirs, and enjoying chess games. In the decade since his surgery, even with a decline in his physical condition, he hasn't given up his lifelong passion for clinical medicine. He may have set aside other specialties, such as orthopedics, gynecology, and urology, but he remains steadfast in his dedication to general surgery, continuously contributing to the field and aiding patients. Medicine is an eternal bond he could never sever.
Gentle in nature and kind to all, my father has always been upright and warm-hearted. His patience and attentiveness when diagnosing pati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socio-economic status, genuinely exemplify the benevolent spirit and humanistic essence of a doctor.
With progressive thoughts and a modern mindset, he always treated his children as equals, never reprimanding them, let alone resorting to physical punishment. He has always gently guided us, both through his words and his actions. Our individual successes are his greatest solace, and the growth and antics of his grandchildren bring him immense joy and satisfaction.
This book is a compilation of some of the medical papers my father published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lthough it's not exhaustive, it preserves many in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theoretical summations from his medical career, standing as an enduring testament to his dedication. These papers encapsulate how a doctor from a grassroots hospital refined himself through challenges, continuously pushing his boundaries. They embody a physician'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conscience, responsibility, commitment, and mission, spotlighting the gallantry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 their efforts to save lives and epitomizing the profound essence of "healing the world."
Recently, as we were compiling some of these medical papers, my father reflected on his journey spanning over 60 years, filled with both pride and nostalgia. While his papers primarily encapsulate his clinical experiences and might not be heavily research-oriented, their practical utility is undeniable. They are meticulously crafted, adhering to strict academic standards, and represent the crystallization and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his medical practice, holding a certain legacy value. The excellence he has demonstrated throughout his life, his unwavering dedication to medicine, his relentless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his humble, upright, and benevolent character serve as a priceless heritage for our generation.
Given the vast timeline, locating all his papers was challenging, and unfortunately, many have been lost over the years. We've done our best to gather as many of his past medical writings as possible, compiling them into this volume as a birthday gift for our 88-year-old father, who has been practicing medicine for 67 years non-stop. We wish him a happy birthday, good health, and a peaceful twilight year!
提示词:a detailed artistic photograph as portrait of a beautiful Chinese young girl next door, beautiful lighting
老哥问: 能否用 ChatGTP4 给这几张照片取个名字?汉江边,琴台公园旁
It all starts with this piece of AIGC original about 2 years ago (2021):
Then:
小雅高清 8.3 MB
2.5MB
2 MB
1.9 MB
2.4MB
1.8MB
2.3MB
2MB
1.8MB
1.8MB
309KB
220KB
317 KB
1.8MB
596KB
179KB
285 KB
262 KB
汉阳一江水
这里讲一讲老爸的几则小故事,就能一窥老爸业务全貌。
一
有一年春节,我回老家陪老爸过年。
大年三十吃完年饭,大家一起看着电视, 聊着家常。大约十一点左右, 老爸电话响了,是老爸服务的医院打来的。说医院有个急诊,希望老爸过来会诊指导一下。老爸二话没说,稍加收拾,叫我开车把他送往医院。
老爸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大年初一的早晨,才叫我接他回家。路上我询问老爸,什么急诊,大年三十都过不安稳?老爸很疲劳,眯着眼疲惫地淡淡说:医生吗,常会有这种事,急诊才不管假日不假日。年轻时年年如此,你们小记不得了。说着,就闭眼休息去了。
过了几天,老爸才骄傲地告诉我,那天幸亏他去了。原来大年三十医院来了个急诊病人,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两位值班外科医生连夜开刀动手术。打开肚皮后,两位医生懵了,阑尾没有炎症。在手术台上两位医生发生争论,一位提出关腹缝肚,看情况转高一级医院。另一位提出让老爸过来看看,再决定下一步方案。
两位争论一下,最后一致决定请老爸过来一趟。老爸一过来,一边听他们介绍,一边消毒换衣上手术台检查。姜是老的辣,老爸上台一探查,就发现问题。病人是胃穿孔,大量胃中物流出。随后老爸亲自动手,缝合胃孔,清理腹腔,用时二小时,顺利关腹,解决问题。这例胃穿孔,穿孔渗出被包裹,隐匿很深,难以查出,因而易被手术医生漏诊。这需要临床医生先判断,再寻找,没有一定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是很难发现的。
老爸说,如果当时不查明病因就关腹,误诊误治,再次手术是必然的。如果拖久一点,腹部被胃液等物浸蚀,感染扩散,会危及生命。老爸说,这个手术最需要仔细,必须非常细心地清理腹腔残留物,确保术后不被感染,不然,后面麻烦事很多。老爸很兴奋,自己又救人一命。
要知道老爸那时已过八十高龄,虽眼不花手不抖,但五年前他因胃癌做了胃全切手术,因胆结石做了胆全切手术,身体已大不如从前。但老爸一上手术台,就生龙活虎,一站就二小时,也不叫累,下手术台后,也迟迟不回家,继续观察病人病情。
老爸对自己职业,热爱深入骨髓。救人救命,是他一生的追求。直到今天他仍然离不开他的岗位,不是为了收入,而是为了他那份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执着。
二
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老爸有一世交老朋友桂叔,家在邻县,我 们两家当年走动频繁,我们也很熟悉他们一家人。桂叔他有一个16岁 的儿子,患颈椎5结核并寒性脓肿,压迫了食道和气管,不能进食,呼 吸困难,声嘶、脱水、缺氧,生命危急。他们家先去芜湖最大医院弋 矶山医院,骨科陈主任拒收,说,几天前,类似一例,手术,未下得 了台。嘱转合肥省级医院,要备800元。可是,他月工资52元,要养活 一家六口,哪能成行?况且,也不知合肥又如何打发他?火急的他听 说南陵城郊的解放军127医院有位全国骨科权威许竟斌主任(也是老爸 的骨科恩师),怀一线希望,他带着儿子来到127医院。不巧的是,许 军医出差南京,他旗下几位,都不敢接受这例高危病人。无奈,老友 找到老爸,老爸过去一看,发现过去从未接触过此类病人,感觉有些 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太敢接受。于是老爸找到127医院的骨科和外科军 医们(老爸与他们都很熟,老爸在127医院许教授门下进修过半年), 做他们工作,与他们一起讨论方案细则,商讨救治方法,希望能在这 所医院救治。但对方院领导仍不愿接受病人,领导建议转合肥或南京 救治,并答应免费派车送行。病情紧迫,病人随时有生命之虞,远水 不救近火,127医院做手术的路堵死了。没办法,老爸毅然决然,决定 自己接手这疑难重症。老爸和老友交底,谈到转院风险和手术风险, 两人决定共担此责,病人送回县医院。老爸临时抱佛脚,复习文献, 重温解剖。半小时后,病人送手术室,局麻下手术。细心解剖,进入 脓腔,放出大量脓汁,解除压迫,患者立即发声,进水,呼吸通畅, 立即脱险。手术继续深入下去,显露颈椎5椎体病灶,祛除死骨,刮除 结核肉芽,冲洗脓腔,置入链霉素、异烟肼,放引流片,缝合,术毕 返回病房。手术顺利、有效,术后3天退烧,病人自己去理发,进食正 常,恢复良好。术后12天出院,医药费仅32元,继续抗痨治疗半年, 病愈。这40多年了,病人一直正常劳动、生活,儿孙满堂。这颈椎结 核病灶清除手术,除了颈前密集血管、神经以及甲状腺、气管、食管 等复杂解剖,更因颈椎脆弱,加之结核破坏,其后的颈髓,稍有闪 失,就会高位截瘫,甚至死亡!是骨科铁4级手术。这类手术就是在北 京、上海大医院做,主任们也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难得老爸救人 之心迫切,知道转院那基本上是死路一条。为朋友之子,虽颤颤巍 巍,如临深渊,但靠着自己多年的颈部甲状腺手术经验和熟悉解剖, 又有骨科专科知识的积累,加上深思善谋,胆大心细,勇于实践,终于圆满完成了这基层医院罕见的难题。既治标又治本,病灶根除,终身治愈。
80年代末,芜湖一中初二学生小魏,14岁,曾患右肱骨颈肿瘤。弋矶山医院和上海中山医院两次手术。这次右肩胛骨再发病。市某院骨科主任发话:恶性肿瘤复发、转移,要截肢,难保命!病家投医无门,身处绝境。患者外祖父吴老师是老爸当年初中老师。吴老师知道前述桂老师儿子治颈椎结核病事例,于是,来找老爸商讨。老爸审视前后病历和片子,诊断为另一临界肿瘤,不是原病的复发,也不是转移。在老爸的医院,老爸亲自给他做了右肩胛骨半切除,顺利完事、痊愈。2 0多年过去了,小魏身体健全,一路成了洋博士,游弋于全球,是高端人才。至今,他和他父亲总找机会登门拜望,令人欣慰。
1975年秋,一35岁女性病人,消瘦40公斤,胸椎6、7椎体结核并截瘫入院。全麻下经胸前入路,病灶清除,祛除死骨,坏死椎间盘,椎管内结核肉芽长达8cm压迫胸髓,导致椎管梗阻截瘫。掏刮后,可见此段脊髓恢复搏动,彻底冲洗病灶区,放入抗痨药。以开胸时切下的肋骨,修剪后嵌植于椎间缺损区,完成前路植骨。术后恢复良好,治愈。病家丈夫是一铁匠,他送老爸他亲自打造的不锈钢菜刀和锅铲,至今还在使用,医患之间情深意重。骨科手术中,这也是顶级4级手术。胸椎结核并截瘫,经胸前路一次病灶清除并植骨,在县级医院,当属巅峰。
骨科特例中,值得一提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老爸做过几百例,常见奇效。病人大多为中壮年,行动寸步难移,疼痛日夜不宁,抬来医院手术,当日见效,终身恢复!老爸农民表弟骆本炎,老爸同事弟弟开车司机汪锡龙,中壮年均患此症,直视下确保被压神经根及脊膜囊的松解,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事过二十多年,一直重回健康和劳力!这些病例,在此领域,至今仍居前沿!
三
老爸行医六十多年,手术万例以上,有没有发生过医疗事故呢?
没有,那还真没有!但他一生中也确有几次手术失败的案例,其中一个案例让老爸痛心许久。初衷与效果有时很难一致,为此老爸常常自责。老爸的外科恩师,皖医二附院外科老主任闵梅先老先生就曾开导过老爸,他给老爸讲他当年在北京阜外医院心胸外科进修时故事。在这个中国心胸外科堪称老大的医院里,当年病人不少都是走着进去,然后抬着出来!屡屡手术失败。中国顶尖权威大拿们就曾告诫过老爸恩师,不动手术就是死,动手术还有一线希望。这条血路,我们不走,谁来闯!科学是要付代价的!医生工作,本就在风头浪尖上生活,一医成功有前人的辛酸。
让老爸深刻教训,终身难忘病例是一位老师的手术。老师是慕名来找我老爸医治的。老师64岁,依据病史及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这种病老爸开过千例以上,从未失手。1984年10月16日老爸在本院给老师行胆囊切除手术,术中发现胆囊内胆固醇结石23枚。手术进行很“顺利”,切除胆囊,解剖清楚,历时75分钟,无异常,符合B超报告,术后无渗胆,切口甲级愈合。但病人特别之处在于解剖先天变异,肝肠之间正常通道缺如,代之以胆囊及胆囊管,教科书上及医学文献,亦从未见报,B超也未发现此先天异常,故迟至术中仍全然不知。术后第3天,发现黄疸并进行性加深,1984年11月9日行第二次手术,85年2月10日上级医院作第三次手术,未能挽救。为此老爸十分难受自省,医道充斥甚多未知和意外,遇此任何医生都难以避险。老爸常拿这少数几个痛心案例告诫自己,训诫前后同行,并写成医学论文《胆道手术中几个特殊问题的诊治体会》,用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鞭策自己今后工作认真,认真,再认真。学习,学习,再学习!化未知为已知。
四
患者,男,2 9岁,骑自行车时,右季肋部撞击于停放的板车手把,当即剧痛、感呼吸困难,心慌,一小时后送入老爸医院。经查,肝脾胰肾均正常,腹腔无积液。胸腹透视无异常。住院观察16小时出现右侧腰背胀痛及睾丸痛,提示为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于伤后28小时剖腹探查。进腹后见腹腔内有少量胆汁样液、胆囊、肝外胆管及肝脏无损伤,右侧后腹膜广泛水肿、绿染。作Kocher切口游离翻转十二指肠,发现其降部于乳头前上1.5cm处破裂∅1.5cm,肠液外溢,局部 及右肾周围水肿,组织坏死。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漏出肠液,修补肠 破裂口,毕氏Ⅱ式结肠后胃空肠吻合,48小时肠蠕动恢复,进流汁。 三周后两造瘘管造影正常,先后拔除两管,一期愈合。随访一年,无 并发症及后遗症。这例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少见的腹 部损伤,早期因症状隐蔽,极易延误诊断。且手术复杂,高大上,考 验医生临床技术。要精准设计,一生难遇二例。手术台上,善思应 变,无规范可循,稍一闪失,危及生命,抢救成功率不高!本例是老 爸亲自手术,现患者还健在,生活正常。
五
患者,男,患黑色素斑点~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症候群病,十四年三次手术,老爸一人完成的。尤其是患者患极罕见的肠道、胆道双梗阻,十分难治。可能全球独一,世界无双!并发症是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往往要到青年时期。因系先天性疾患,又无根治办法,此病的预后,若处理得当,可以长期生存,唯需多次手术。并不妨碍寿命。在老爸细心多次治疗下,病人获得新生。老爸一生中,碰到的这样疑难危重病人很多。在简陋的基层医院里,几乎是自学的他,把挽救患者生命当作使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六
1968年,在皖南一个深山小乡镇何湾,一个13岁男孩从牛背上摔 下,老爸出诊,发现该小孩右肝破裂,腹内大出血,要开胸才能完成 手术。肝手术,当年在大城市都是大手术,老爸之前从未做过。何况 在偏僻山村,连手术需要大量血液都无法保障。这时小孩已生命垂 危,时间不等人,救命第一,老爸艺高胆大。一方面老爸急中生智, 当时病人腹内在大出血,老爸大胆决定从腹腔抽取积血回输,首创混 有胆汁的腹血回输。而混有胆汁的腹血安全回输,他创造国内第一 例。(这里也有一个理论问题:肝血回输当时医学上尚极少论及,因 有胆汁污染,10年后,文献才有报道混有胆汁的血能安全回输,并在 后来的文献上陆续得到肯定的。)当时是形势所迫,也是老爸曾有过 一次腹血回输经验,(没有混有胆汁。另外宫外孕破裂的腹腔出血, 虽混有羊水,但也可回输,老爸经历多次。)那一夜,老爸立在病人 身旁,“车水战术”,从腹内把出血抽出来,过滤后再静脉输入,共 回输1 7 0 0毫升,赢得了时间。接着就在汽油灯下,老爸在山村卫生 院,就地全麻开胸开腹。手术,初战告捷,顺利完成肝修补手术。在 一个小山村,没有电、缺乏助手、设备简陋、药品不济、血品又少、 又无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老爸胆大心细成功完成他第一例肝脏修补手 术,这应算是一个少见奇迹。术后恢复顺利,终于救回了患者一命。 在那个时代,那样条件,那种技术,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这是当时中国的县医院,腹部外科水平的最高峰了,绝对前沿! 而在山村小镇简陋无电无自来水的手术室里完成这一手术,在中 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七
1965年10月,遵循“6.26”指示,老爸带队带领7(含内科一人, 护士、助产士五人和外科老爸一人)人组成巡回医疗队,去皖南烟墩 公社。虽然老爸是副队长,但队长是位年过半百的内科田医生,他当 年心脏不是太好,多半在家休养,在乡下时间不多,实际是不到三十 的老爸主持全盘,一连干了三个月。 在1965年最后100天里,没有电,没有麻醉师,没有助手,缺器材 少医药。老爸光杆司令一人,带着手术包、手提高压消毒锅,自己搭 建“手术室”。上面蒙块布,就是天花板,下面洒水,?避尘土飞 扬,汽油灯水电筒照明,就是一个“手术室”。以老爸为主角在此做 了大小手术612例次,无一事故,全部痊愈,创造乡村手术的奇迹。其 中开腹手术是121例次,手术遍及普外、妇科、骨科、五官等,手术有 胃、胆、肠、子宫切除,胆肠内引流,阴式全子宫摘除,膀胱阴道瘘 修补 …… 疝、痔、眼球摘除,不全流产急诊清宫等。这在当时医疗卫 生尚处落后,青毒素都奇缺的年代,100天多如此多不同类型手术,是 一项记录,也是老爸外科一次特别展示,创造。
与此同时,医疗队组织全公社6个大队卫生员分批脱产培训一遍,创建卫生村一个,为这个村建了两口水井,改变此地世代饮用“泥水”的历史。
对于老爸,忙,是属当然,三个多月工作,昼夜不分。老爸没离岗一天。虽离家也就几十里地,1个多小时车程,家中有老、有小,百日时间里老爸竟未回家一次。这么卖命工作,其实收入并不增分文,这种对工作投入精神,是现今不可思量的例外。
巡回医疗的某一天下午,在一位临时赶来的县医院唯一麻醉医生的帮忙下,老爸一人连台做了三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加盆底修补重建术(那是中国著名的大饥荒后,留下营养不良后遗症——三度子宫脱垂(实为盆底疝)的高发病例),也就是这同一天,老爸一直手术到凌晨三点,一人主刀做了十多例其他手术,在临时性“手术室”手术台上连续工作十七、八小时。直到如今,在中国也再不可能再有人单独有如此高的工作效率。
为此,医疗队受到县、地区(市)表彰和奖励,在褒奖会上还专门安排老爸上台作了专题报告, 展览了老爸所用的“ 全部手术器械”,发了专文通告,并在全芜湖地区推广,这是对老爸最大肯定和奖赏。
老爸为前右2
在那段时间里,有很多难以忘怀的病例。
第一例为不全流产大出血,血流如注,分秒面临危局,老爸出诊救急时,与一位助产士在三星大队她农舍家中给紧急清宫并快速补液,回天有术,救回一命。第二例为膀胱阴道瘘,手术修补,12天康复出院,填补空白,开创这一手术本地区的先例。
第三例是一中年妇人,患伤寒病肠穿孔并发腹膜炎(那时此类传染病盛行,近年来罕见),做了肠切除手术。她身无分文,给予免费。出院后老爸骑着自行车,携带由我们医生自掏腰包购得的礼品,再去青阳木镇她农村家中随访和慰问,是体现了“白衣天使”圣洁原味。
第四例是一个剖腹产,横位,子宫先兆破裂,不敢再转运,只得就地行剖宫产,办公桌上当手术台,顶上拉布挡灰,地面洒消毒水,吊上水,局麻下手术,成功救了两条人命。
当年医疗条件特别简陋,遇上急出诊,单枪匹马,就地手术,真是俗话说的好:艺高人胆大。
第五例是一病人脾脏破裂,老爸去出诊,也是在办公桌上为其就地成功作了脾切除手术。称奇的是腹血回输8 0 0毫升,克服无血源难题。这血,无须抗凝亦无法抗凝,是可输入病人的。但这是第一次、国内首创。路是逼出来的,“时势造英雄”,理论支持和认可,是后来才逐渐见诸文献。( 脾出血回输, 过去文献有记载, 但须“ 抗凝”,不“抗凝”是首创。不“抗凝”,是后来才逐渐见诸文献。)
八
76年7月28日那场旷世唐山大地震与老爸也有渊缘。8月2日,老爸被召参加芜湖地区(市)三人医疗队赴震区救援。三人到南京后,接到北京来电:伤员南下,各地准备,就地接纳医治,不用去受灾现场救助。于是,老爸被安在繁昌峨桥治疗点,带25人医疗队,当地再配25人后勤,接收100位伤员。老爸是队长,通管全盘,还有三个副队长和二位指导员(可谓一个强悍的领导班子),人员挑选也都是“精英”,直接受市县领导,一切为伤员的开支由国家包下来,是当时国家的头等政治任务。
老爸带几位医生到南京车站,上卫生专列检查、接收伤员,车至峨桥,大队人马在迎候,担架抬入“病房”,来的大多已无生命危险,主要是骨伤、筋伤,好在老爸还算得上是骨科医生,此时,从行政安排转而重点临床医疗,几个月下来,逐一使之恢复,并派医生全程护送回原籍。这是对这场震惊世界、付出24万人生命、罕见的自然大灾害的做了自己一丁点贡献,老爸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
这一年,中国多灾多难,国家主要领导人,继周、朱作古之后,就在这全国闹地震的国难当口,9月9日,毛——中国一号人物,也溘然去世,给全国人民撒下了阴云,中国前景如何?人们茫然!
老爸当时身在客地,担负这一重任,管理100个伤员和50个工作人员,本地也在闹地震,工作人员自己和家人安危和牵挂,加上国家的“家长”们相继辞世,可以想见,人们心头,抑郁、无望!老爸发挥全身解素,以身作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又交了一份完满答卷。
老爸为中左五
九
文革武斗期间,各派武装割据,交通中断,医院停诊。但子弹是不长眼的,枪伤是乱来的,穿肝、伤肺、伤血管以及肾、肠胃等,也只得就地手术。肝、肺修补术,尤其是脑外伤,老爸也就是那时被逼上路自学成才实施的。
在各方面环境条件极差状况下,老爸倒也救了不少人的命。好歹有功无过( 真的救不过来, 也少有问责的。当然, 多数还是成功的),这让老爸长技术、练手艺,成就一身本领。
由于武斗,医院半瘫痪,空时多,老爸系统地阅读学习医学专著、英语,并补全了大学医学基础理论,使老爸在医学理论上也有了一次飞跃,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又出真知,老爸无论理论还是实际应用以及经验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革武斗造就外科人才,算是一奇迹,这也是另类的黑色幽默。
十
老爸从医六十余年来,手术无数,在实践中他常有些小改进、小
创新、小突破,都取得十分好的效果。
a.除特殊需要外,老爸所做的上千例以上胃切除基本废除预置胃管(书本上要求预置),无失败病例。这就要求精良吻合,完善止血,术中排空胃残物以及术后严密观察,极大地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舒适度。
b.泛发性腹膜炎,在除去病灶及感染物之后,废弃腹腔引流,减少术后粘连。关键是术中彻底冲洗拭净。因引流物在腹腔内很快被纤维蛋白粘堵失效,徒增病人痛苦。诚然如胰腺炎、腹腔脓肿等,预计有持续溢漏者,则需双套管负压引流。
c.包皮环切术,常规术式,内外板对合不良,血肿、水肿和拆线困难等,都困扰医患双方。老爸予以改良,局部静脉麻醉,止血带下整齐切割,完善止血,人发或可吸收缝线缜密缝合,可获术中无痛、对合良好、愈合快、免除拆线等优点。
d.肛瘘挂线疗法或切除敞开,均令病人蒙受术后痛苦,且恢复期长。老爸用长效麻醉(局部注入稀释的亚甲蓝),一期切除缝合,大都一期愈合,缩短疗程。
e.控制外伤感染,关键是首诊的彻底清创,而不是依赖引流和抗生素。大量清水冲洗,消除异物及失活组织,认真消毒,无张缝合,若术后炎症反应,局部辅以酒精湿敷,用或不用抗生素,按此,6小时内的外伤,几可消除感染。
f.腹股沟疝修补,重点在腹横筋膜,以改良的Madden术式代替传统的Bassini法,大大减轻病人术后张力缝合的痛苦,也有利于愈合,且复发率大降。
十一
老爸聪慧,不但手术做得好,文章也写得得心应手。
老爸虽是中专生,但因手术高超,论文丰产,英语熟练,虽无官职,但中级职称、副高、正高都评的很顺利,没有疑义。
但不少同事(不包括领导)就没有他那么幸运了,有的水平不行,有的论文不够,虽然大多学历比老爸高,但就是评不上正高。
老爸对此很有异议,他认为有几个朋友,临床手术水平很不错,但不太会写文章,没有论文,就被卡着评不上。
老爸认为临床工作是实践性东西,尤其是外科,需要手巧有悟性,要多做多看,才能提高业务水平。临床不是搞科研,而且病人那么多,那么忙,值班接着值班,手术接着手术,大家都忙得喘不过气来,又不是教学医院,哪有时间坐下来申请课题、搞科研、写文章?
临床医师需要大量病例的训练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把科研任务和临床工作混为一谈,让许多临床经验丰富和技术精湛的医生被论文卡住而评不上职称,这是很不公平的。
一个以临床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性职业,要求论文而不要求临床治病水平,有点荒唐。
老爸是个热心肠,急公好义的人。
有一次他对两位外科水平很高,评职称卡在论文上的朋友说:我替你们写几篇文章,你们拿去修改指正后,再以你们名字去刊物发表吧。老爸说干就干,很快把几篇新写的医学文章给了两位。
果然,经两人修改的文章发表后,很快评上正高,后来他们都成为医院的台柱子,是手术台上一把好手。
这是好多年前的事,老爸每每谈起,没有后悔老爸虽然有违规,但他只是怜惜人才。
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尽量为他认为值得人才,铺铺路,搭搭桥,这都是他很乐意做的。
他们每一次进步,老爸都要和我唠叨好几天,兴奋之意溢于言表,十分骄傲。
十二
我们曾经的邻居慧姐是这样描述老爸和我们一家:
我是小慧,少儿时曾与汉阳一江水一家是邻居。我父亲是黄埔军校后期学员,五十年代因历史反革命进了大狱并迫害至死,母亲是师范生,但剥夺了做教师的权利。我们是典型的黑五类家属,妈妈不断遭到批斗,子女按规定不能上中学。我算幸运的,因是女生缘故,还能上中学,总算高中毕业。大哥根生是跑到偏僻乡下才勉强读了初中,二哥根宝小学毕业时,政审把他刷下来,连初中也不让上。在那艰辛苦难严酷无助年代里,我的邻居李叔叔一家一直很关爱我们,外婆潘奶奶还认我母亲为干女儿,没有一丝歧视,让我一家倍感温暖。
有病找他们家,没得吃找他们家,有困难找他们家,凡事都找他们家来帮忙。李叔叔串门时经常看我家米罐子有没有米,没有了他就送来了米,有好吃也会给我们送来,需要帮忙时总是尽力帮忙,我们两家小孩也像亲兄妹一样相处,这些我是永远也忘不了。
李叔叔,是我们这个皖南县城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李叔叔五官周正,一表人才,长相清秀,很有古时秀才风韵。他爱读书肯钻研,天赋极强。腹外,胸外,骨科,眼科,五官科都涉略精通,自学成才。那个年代,年纪不大,李叔叔就是当地外科手术一把刀,在那片天下声誉日隆。我现在时常回想过去的岁月,很想念李叔叔他们一家,想到那个年代我们的生活。在李叔叔夫妇身上,真正体现到人类最珍贵的友爱和仁慈,他们就是我妈和我们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全家的大救星,我终身难忘。青少年时期的我,有时真的感到李叔叔就是我的父亲,他对我及我一家关心备至,我从小就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遇到李叔叔一家是我妈的福分,更是我一家人的福分,有这样的邻居,我心里充满幸福。感恩上苍派来李叔叔潘阿姨这样的神灵,一直护佑着我们家全体人员。我小时候体弱多病,那是由于营养不良贫困造成的,在缺食少粮,无钱治病的年代,几次大难不死,活到今天,是我的邻居李叔叔和潘阿姨救过来。
有一年,我得了急性肝炎,很重。妈妈带我找李叔叔诊治,李医生通过检查和询问,得出结论,急性甲型肝炎。李叔叔说:保肝治疗,不要吃任何药,因为吃药给肝脏再次伤害。肝脏已经生病不能正常解毒了,再吃药的话会火上浇油的。不要乱花钱,现在猪肝便宜,我给你弄点猪肝吃,增加营养多休息就会好的。我按照医生的嘱咐,没多久甲肝真的好了。这件事,在我少年时代留下了很美好的记忆。
李叔叔妙手回春,手到病除,对症食疗,可敬可佩。几年后我下乡,因为穷,也不太注意卫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也不带手套。我们用框子将奇臭无比、经过发酵后的杂草肥料挑到田间,然后用手抓着散开,就这样不干不净的生活。其实当地农村很多人面黄肌瘦,不知道何原因?估计大都可能得了肠虫症,寄生虫虫卵进入寄生于身体,久而久之大量繁殖,总有一天要爆发的,这都是愚昧落后和无知以及生活极度贫困造成的。我也不例外得了肠虫症,期初主要症状肚子隐痛,两条腿上布满红血点,农村医生说是过敏,吃了大量的抗过敏药,一直不好,一拖就是一个月。没多久我极度消瘦又没力气,生命垂危,眼看就要归西天了。妈妈赶过来一看,吓坏了。我肚子上还起包块,人也完全变了形,妈妈很着急了,流着泪立刻找来她的好友和曾经的邻居李叔叔和潘阿姨,两个经验丰富的医生。他们在我肚子上一摸,说是蛔虫,用现代医学名词解释我那个病叫做“蛔虫过敏性紫癜”,上帝又饶了我一次小狗命。我像小猫咪一样有九条命奥!赶快吃了两片驱虫净,第二天我妈倒马桶时惊呆了,里面全是蛔虫夹着血液。第三天我肚子不痛了,身上的血点逐渐消退,立马又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大姑娘了。李叔叔和潘阿姨诊断正确,药到病除。由于他们的高超医学,我的生命得以挽救。李叔叔一家对我家的恩情,我永远无法报答。
祝李叔叔身体健康,永远年轻。
小慧母女与汉阳一家水一家合影
十三
老爸虽然已经8 8岁高龄,但他对新科技的好奇心和兴趣从未减退。他对新知识、新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非常强。老爸思想开明,勤于思考,不墨守成规,追求卓越,总是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从电脑、手机、互联网到智能化应用,老爸总是敢于尝试和应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他常说,要想不被这个世界抛弃,就必须具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停滞不前,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和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观念,这是老爸一生的追求。
自从O p e n A I公司的C h a t G P T问世以来,老爸就一直对它充满兴趣。他几乎每天都会向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的老弟立委询问ChatGPT的使用范围、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为了让老爸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使用ChatGPT,不久前立委给他试装了一个。在试装过程中,老爸头脑清晰,能够准确无误地键入各种复杂的口令和操作。与其他同龄人相比,老爸的精神状态和思维能力都非常出色。
随着LLM各家应用落地的加速,未来各种智慧家居功能也将无缝对接,人们的生活将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很多时候,人工智能甚至能够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生高度。虽然国内人工智能在研究领域上落后于欧美国家,但在应用落地方面却一点也不差。而且,国内的人工智能普及率远远高于欧美国家,这让老爸有了更多机会尝试和应用各种最新的科技产品。他在家中试用各种人工智能产品和软件,兴趣盎然,乐在其中。
老爸在使用chatGPT
除了对最新科技的关注和应用,老爸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AI应用追随者。他热衷于尝试各种人工智能产品和软件,从中获取便利和乐趣。无论是智能家居、智能助手还是自然语言处理软件,老爸都有浓厚兴辆。他的这种积极态度和学习能力让我们这些下一代人也自愧不如。
老爸赶上了一个科技大爆炸的时代,自然不会错过这个伟大的时代。他现在使用的是苹果15pro手机,这是当代最新的产品之一。他还拥有iPad上的最新翻墙软件以及ChatGPT等最新的科技软硬件。全国也找不到几个这样配置的老人了。“顶配”的老爸,88岁依然不掉队,依然走在最新科技的最前面。
老爸的这种对科技的热爱和追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更是为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保持竞争力和适应力。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老爸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他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传承。
结语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伴着我少儿时成长的劳累疲乏背影,总在眼
前呈现,历历在目。这常让我回想起老爸当年工作生活的情景,许多事已
过去半个世纪,却时时萦绕于脑海,烙印在心里,让我感动,赋我力量,
给我温暖。
老爸,您是我的榜样,您是我的骄傲,我爱您!
祝老爸八十八岁生日快乐!
作者与父亲合影
汉阳一江水、立委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汉曹操的《龟虽寿》
老爸生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三日,农历九月二十日,属鼠,按照我们当地习俗“虚”一岁计,今年正是八十八岁。
老爸姓李,名名杰,字豪,号翠生。出身在家道中落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生活贫困,苦难与艰辛一直伴随他青少年成长过程。因为贫困,没有进入大学学习,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一九五六年三月老爸从芜湖卫校医士班毕业,一直从事医务工作达六十七年之久,在经历了三年血吸虫病防治和两年卫生行政工作之后,一九六一年老爸开始从事外科临床工作,至今也已超过一甲子。其中南陵县医院供职25年,芜湖长航医院22年,中铁芜湖医院16年。老爸年近九十,仍退而不休,没有完全放下工作。他眼不花、耳不聋、手不抖,干起专业扎扎实实、做起事来认认真真、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查资料,看文献,始终关注外科最新进展。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至今仍上台手术。并且赶上电子化处理医疗文书时代,他也能游刃有余,毫不落伍。人老不失戎马志,老有所为,尽职尽责,为社会奉献余热,是个永不知倦的老爸。
老爸以行医为生,以救人为本。在半个多世纪救死扶伤的工作中,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凭着他过人的才智、精力和手巧,因地制宜,胆大心细,给无数患者带去健康,从死神手中夺回众多生命,让许多笼罩愁云的家庭重拾欢笑。
老爸在基层默默工作,一个中专毕业生,没老师教,没导师带, 自学成才。医技来自个人领悟,“ 老师” 就是医学书籍, 天资、聪颖、勤奋, 一腔热血成就了自己的医学理想。在穷乡僻壤之地, 在知识分子受排斥的年代, 创造了他自己辉煌。诚如老爸所说:
“ 我的外科生命,堪称最长,手术数量亦多,手术科目也广。”老爸还说,当年他在基层做的不少手术,难度很高,这些手术至今还站在外科前沿,很是不易。比如肝、肺手术,比如颈椎结核病灶清除手术,比如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修补手术等,这些手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省内都很少有医院开展。而老爸在简陋的基层县医院就独自开展这类手术,并全获成功。老爸常自豪地说:外科,有时,要虎口拔牙,绝非盲目冒险!担风险,高技艺,高配治疗。胆大心细,打破常规,当然科学,求实,是前提。
老爸从事过腹外、胸外、骨科、妇产、神外、泌外、五官、眼科、放射和麻醉等各科工作,完成各科不少高难度的四级手术,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腹外的急性胰腺炎等手术,头颈外科的颈内动脉瘤切除吻合等手术,神外的脊髄瘤等手术,胸外的肺部恶性肿瘤、食管癌等手术,骨科的各种骨髓炎的病灶清除,颈、胸、腰、骶椎结核的病灶清除和各类骨折等手术。泌外的肾蒂淋巴结剥脱等手术,妇产的子宫、卵巢切除等手术,五官的鼻泪管吻合等手术,眼科的白内障、人造瞳等手术以及各段硬膜外阻滞麻醉,颈丛、臂丛阻滞麻醉,脊髓麻醉,插管全麻及静脉复合麻醉,老爸都能熟练掌握,游刃有余。老爸所掌握的医学门类之多,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在现今国内,乃至国外,也难有其二。
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给老爸一个难得的施展空间,并提供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和天赋的机会。面对源源不断,农村各类经济匮乏的农民兄弟患者。不救治就是死,治疗总比自生自灭、听天由命好许多,老爸有充分自主权。有多大精力就有多少工作,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有几台手术,凭着出众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医德,凭着对医学的热衷和对患者的关爱,凭着毅力恒心、勤奋刻苦、执着坚持,老爸成为出色的大外科医生!老爸把握一瞬即逝的机遇,常常突破禁区,在一亩三分地崭露头角,屡屡取得不凡的成绩,终于登上了基层医院普通临床医生的顶峰。
几十年,除手术外,老爸回家就是一头扎到医书里,废寝忘食,很少见他休息,是个标准的工作狂。我们一直觉得,老爸就是时代造就的现代华佗,就医疗面之广、救助病人之多、服务时间之长,基本是前无古人(maybe 除了华佗),后无来者。
外科医生需要悟性,手指手腕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当重要,老爸仿佛是天生做外科医生的料。老爸特别好学,胆大心细,慧根极高,勇于创新,有学外科的天赋,一看就懂,一点就通,手术做得赏心悦目。中青年时期尤为特出,练就一身绝技。另外,他的团队精神极佳,他带教的下级医生,无不严谨、敬业、精益求精,培养了一批医疗骨干和专家。
一上了手术台, 老爸似换了一个人,从容不迫,施展自如,飞速下刀、稳准剥离、显露宽敞、术野清晰。老爸手术做得漂亮利索明快,深得同行、病人及家属的好评。多年下来,老爸名震四方,求医者络绎不绝。甚至上一级医院外科主任的亲属需要手术,也来找老爸“这把刀”主刀才觉得放心。外科老辈原弋矶山医院外科陈主任,其夫人,长航医院护理部谢主任,八十高龄,患乳腺癌,经老爸手术根治,现在九十有三,并从此成了他们的终身“保健”医生。南陵县医院五官科主任王平,其大女儿董薇患乳腺癌,这是他家头等大事,心急无耐,托付于老爸,老爸亲自为之手术,终身治愈;几年后,该院妇产科主任席德华女儿,同样如此。长航医院外科主任沈某岳父,上海高龄教授,胃癌并幽门梗阻,多日不进饮食,全身衰竭,家属绝望地准备后事,终于是老爸为之“冒险”直接做了根治手术,五年后终老于其他疾病!然而通常,如此年迈体衰恶性患者,一般均先予短路手术,解除梗阻救命,尔后择期再手术切除病灶。实际,很少能争到“择期手术”机会,衰竭,病灶转移,噩耗,指日可待,后果堪忧!早在一九七零年,我的大舅潘耀毅,肝胆管结石并梗阻性黄疸,合肥安医拒收,无奈之下,从家乡三河寻老爸求医,在南陵县医院,老爸亲自为之手术取石、切除胆囊、再加胆管十二指肠内引流,顺利恢复,两周出院,终身治愈。一九八六年,五舅潘耀童,直肠癌,同样被省医拒收,再來芜湖,老爸在江东船厂医院,手术台上奋战七个多小时,行根治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不少病人电话报告病情,老爸即可确诊,比如同事成大本,胃穿孔,弋矶山医院青年医生误诊肾绞痛处理,给予泻药清洁肠道,次日泌尿系造影检查,全错了!如此,不仅耽误救命的宝贵时间,更加重穿孔外漏,推向病危!患者此时撕心裂肺地腹部绞痛,扒地抓了电话报告老爸,嘱急回本院,急诊手术切胃治愈。本科护士长高某丈夫陶某,也是如此。如今,更多的是手机“微信”远程看病,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众多病情,就此解决。尤其称奇的是我们家至亲的所有手术,都是老爸亲自包揽主刀的,这需要很强的自信、果敢和心理素质。立委当年认识一位农村青年医生,由于难能施展,而厌倦行医,转报英文师专,当谈起老爸的医术,却充满钦佩:“你知道么?你爸爸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医生。许多省立大医院尚未开展或普及的大手术,你爸爸也能做。”他给立委讲解一些案例,立委也不懂,但是我们心里明白, 老爸一直在超越自己, 向越来越复杂的手术攀登。后来,跟老爸谈话时,我们问他还有哪些疑难手术,想做而做不成。老爸说, 能做的差不多都做了, 但是有些手术,比如显微外科,断肢再植等,对于器械要求太高,当年县医院没有这种条件, 只好遗憾了。另外, 干细胞再生医学,基因编辑技术,基因工程减少或逆转老化细胞,精准医学与个性化医学,这些属于医学研究范畴,我这个基层临床医生只能望洋兴叹。
文革后,职称晋升恢复,老爸从医士、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路走过来,从来都没拉下,总是一路顺风。老爸,在他一生前后任职的三家百人以上的二级医院里,是唯一外科主任医师,就是全院,正高职称,难有一、两位而已!而他的中专同学,几乎没有升正高的机会,即便同时代的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在二级医院绝大多数也无缘斩获正高职称,基层医院,要求更苛刻,论文、临床、英语一样不能少,还有指标限制,一般只有内、外科各一指标,没有过硬的条件,宁缺勿滥!可见,老爸,在同辈人中,凤毛麟角,出类拔萃!”
时代造就人,老爸没上过小学、没上过高中、没上过本科、更没上过研究生,正式教育只有初中和医士中专这两张文凭,主要还是靠无数的医学实践,摸滚爬打拼出来,凭实力顺利晋升普外主任医师,终成一代全科名医。
医生受人尊敬,但却是清贫的。生活苦点,倒也无所谓, 老爸的难题是,到哪里去攒买书的钱呢?那些大厚本的专业书 籍《外科学》、《骨科学》等,定价不菲,却是工作必不可少 的。谁能想到,许多医书是爸爸瞒着家人卖血换来的。一次抽 300cc 鲜血,当时的价格30元,这可是平时半年也难攒下的钱 啊。老爸总是轻松说:人有造血机制,失点血无碍。医生常有 紧急情况下自己输血救病人的例子,我在行医过程中也曾有过 多次。但靠卖血去购专业用书,古今中外应不多见。一个时 代,一种活法,一个享有盛誉、对医术精益求精的医生非卖血 不能拥有医书,这样的事,从古到今,大概也只有那个特定时 代才有。 2007年6月3日,老爸经历一生最大一劫。老爸突然吐血, 那莫名的高烧竟达摄氏40度,自诩“不老不衰”的老爸,一下 被击垮了,出血量2000毫升以上,当即病情十分凶险。急症送 医,诊断为“胃腺癌,低分化”,21日在武汉行大手术,作了 全胃加胆囊切除(原有胆结石),终于闯过这一生死关。他操 劳一辈子,一直退而不休,仗的就是身体好和心态好。没想到 平时不生病,一病吓死人,这次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也是他健康的拐点。 老爸是我们全家的主心骨,平素身体清瘦健康,无不良嗜 好,更没住过一次医院,一直比同龄人显得年轻。很多大风大 浪闯过来,人生很精彩。总算坏事变好事,老爸这次急病倒 下,对病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利。得以宽心的是,老爸 得到了最好的医疗条件,家人也多在身边照顾。老爸术后恢复 很快,但人比手术前明显苍老,经过大半年休养,才慢慢恢复 底气。现在说话很有力气,精神仍很旺盛,还常常上台做手 术,我们全家人这才终于松了口气。 老爸现在半退休在家, 身体健康, 一点不像8 8 岁的老 人。虽依旧清贫,但生活有条不紊,仍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学之 心。虽不再开车,但对于科技最新动态好奇心不减,今年二月 还在问立委 open AI 和 chatGPT 的词源和背景。手机电脑玩得 比许 多年轻人还熟,淘宝网购,滴滴叫车,美团订餐。同时 经常查阅英文专业资料,吸收新知识,不断进取。长年的博闻 强识,他的英语专业词汇量比立委这英语“科班”出身高出许 多,普通词汇也有一比,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楷模。 老爸大病之前,退而未休,青春不减,宝刀不老,手术、 开车、上网、写回忆,还有下棋对弈,乐此不疲。大病开刀后 这十多年来,虽体质下降,老爸终究丢不开他从事一辈子的至 爱——临床医学,他丢不下他的本行,仍然没有最终选择下 课,颐享天年,还是在临床一线工作,发挥余热。 现在老爸基本上放弃普外以外的其他相关专业工作,如骨 科、妇产科、泌尿外科等。老爸坚守这个普外阵地,希望自己 在有生之年,永不落伍,永葆“青春”,而他的多学科的临床 经验,一直能为社会奉献,能为病人解忧。
医学,这是老爸终身无法割舍的情结。
老爸性情温和,与人为善,为人正直,待人热情。问病十分认真,不烦不躁,回答耐心细致,亲切和气。无论病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倾尽全力给予医治,真正体现医者仁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老爸思想开明,观念前卫,对子女平等交流,从无训斥,更无打骂,也不给委屈!总是疏而不堵,循循善诱,身教言教并举。子女各自发展,是他最大的安慰,孙儿辈的成长花絮,更给他带来许多欢乐和满足。
本书是老爸文革后公开发表的部分医学论文,虽挂一漏万,还是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从医经验和理论总结,是为不朽的丰碑!老爸这些论文诠释了一位基层医院的医生如何百炼成钢,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表达一位医者的底线、良知、责任、担当和使命,彰显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风采和“悬壶济世”的深刻内涵。
最近在整理集结部分医学论文时,老爸回顾60 多年所走过的路程,不胜感慨和自豪。虽然他的论文都是他临床上经验总结,科研成分含量不大,但实用性极强。论文文风严谨,格式规范,是老爸医疗实践的结晶和理论升华,具备一定的传承价值。老爸一生展示出的追求卓越、精诚为医的风范,勤学不辍、孜孜不倦的精神,谦和为人、正直仁善的情怀,更是我们后辈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由于时间跨度太久,论文寻找难度极大,遗失不少,我们尽可能收集老爸过去的医学论文,汇编成册,作为生日礼物,献给八十八岁生日、从医六十七年的老爸。祝老爸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安享晚年!
老爸与作者汉阳一江水和立委
立委的中文视频
The Tireless Father (Preface)
Hanyang Yijiangshui, Li Wei
"Though turtles live long, they meet their end. Though dragons ride the mist, they eventually turn to dust. Aged but still full of fire, ambitious till the very end. The natural order isn't the only clock; contentment brings longevity. How fortunate indeed, to express these sentiments through song." — "Though Turtles Live Long" by Cao Cao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My father was born on November 3rd, 1936, or September 20th according to the lunar calendar. He's a Rat in the Chinese Zodiac. Following our local tradition, which counts one extra year, he is currently 88 years old.
Father's name is Li, Mingjie, his courtesy name Hao, and his art name is Cuisheng. Born into a struggling intellectual family, his youth was filled with hardship and adversity. Lack of finances kept him from attending university, a lifelong regret.
In March 1956, my dad graduated from the Wuhu Health School and has been involved in medical work for 67 years. After a stint in schistosomiasis prevention and two years in public health administration, he shifted his focus to surgical clinical work in 1961. He has been practicing for over six decades now. He served in Nanling County Hospital for 25 years, Wuhu Changhang Hospital for 22 years, and China Railway Wuhu Hospital for 16 years. Approaching his nineties, he still hasn't fully retired. His vision remains clear, his hearing sharp, and his hands steady. He conducts research, reads literature, remains engrossed in his profession, and stays updated with the latest surgical developments. His thoughts are coherent, and he still performs surgeries. Moreover, as the medical industry transitioned to digital documentation, he adapted seamlessly, never falling behind. His age hasn't dampened his spirit; he continues to contribute to society with undiminished vigor. Truly, he is a tireless father.
My father has dedicated his life to medicine and saving lives. Over the course of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he has understood the emotional states of patients, and monitored their health conditions, and with his exceptional intellect, energy, and skilled hands, he has tailored treatments to individual needs. He has brought health to countless patients, saved numerous lives from the brink of death, and restored joy to many families clouded with sorrow.
My father worked diligentl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Despite only having a diploma from a technical health school, he had no formal professor or mentor to guide him. He was self-taught. His medical skills came from personal insights and countless hours spent studying medical books. His natural talent, intelligence, diligence, and unwavering passion paved the way for his medical aspirations. Even in remote and impoverished regions, and in an era when intellectuals were often marginalized, he carved out his own success. As my father often says, 'My surgical career has been one of the longest, with numerous surgeries across a wide spectrum of specialties.' He also notes that many of the surgeries he performed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ere highly challenging. Some of these procedures are still considered cutting-edge in the world of surgery. For instance, liver and lung surgeries, removal of cervical spine tuberculosis lesions, and repairs of injuries to the duodenum behind the peritoneum – such surgeries were rarely conducted even in the provincial hospitals during the 1960s. Yet, my father took the initiative to perform these complex operations in a modest county hospital and achieved success. He often proudly asserts: 'In surgery, sometimes, you have to pull a tooth from a tiger's mouth. It's not about blind risk-taking! It's about taking calculated risks, having advanced skills, and providing high-level treatment. Being brave yet cautious, breaking the norm, and always prioritizing scientific and pragmatic approaches are essential.
My father has practiced across a broad spectrum of medical specialties, from abdominal surgery, thoracic surgery, orthopedic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neurosurgery, urology, otolaryngology, ophthalmology, radiology to anesthesiology. He has successfully performed many high-difficulty level-4 surgeries in each specialty, which is truly an astounding achievement. These surgeries range from operations for acute pancreatitis in abdominal surgery, carotid artery aneurysm resections in head and neck surgery, spinal tumors in neurosurgery, lung malignancies and esophageal cancer in thoracic surgery, clearing lesions of various osteomyelitis and tuberculosis of the cervical, thoracic, lumbar, and sacral vertebrae, and other fractures in orthopedics. Additionally, he has conducted lymph node stripping in urology, hysterectomy and ovariectomy in gynecology, nasolacrimal duct anastomosis in otolaryngology, cataract surgeries, and artificial pupil operations in ophthalmology. He's also proficient in different forms of anesthesia, including epidural blocks, brachial plexus blocks, spinal anesthesia, intubation general anesthesia, and intravenous composite anesthesia. The breadth of medical categories my father has mastered is unparalleled and unmatched,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e unique circumstances of that era provided my father with a rare opportunity to showcase his talents and capabilities. Facing a continuous influx of impoverished rural patients, the stakes were high. To not treat was to let die. Treating them was always better than leaving them to their fates. He had significant autonomy. With an endless drive to work hard, he performed surgeries almost daily for decades. With exceptional professional skills, noble medical ethics, passion for medicine, dedication to his patients, persistence, diligence, and unwavering perseverance, he emerged as an outstanding major surgery doctor. My father seized fleeting opportunities, often breaking barriers and shining in his field. His achievements made him stand out, eventually reaching the pinnacle of clinical practice in grassroots hospitals.
For decades, when not performing surgeries, he would immerse himself in medical books, often sacrificing sleep and meals. Rarely did we see him rest; he was a true workaholic. We've always felt that my father is the modern-day Hua Tuo, crafted by his era. Considering the breadth of his medical practice, the number of patients he's aided, and the length of his service, he stands almost unparalleled in history—perhaps with the exception of Hua Tuo—and likely unmatched in the future.
Surgical practitioners need intuition. The s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of one's fingers and wrists are incredibly crucial. My father seemed to be naturally made for surgery. He had an insatiable thirst for knowledge, a bold yet meticulous approach, an innate intelligence, and an innovative spirit. His expertise in surgery enabled him to comprehend concepts instantly and perform operations with exceptional precision. Especially during his younger years, he honed exceptional skills. Additionally, his team spirit was exemplary. Every subordinate doctor trained under him developed rigor, dedication, and a relentless pursuit of excellence, shaping a generation of medical leaders and experts.
As soon as he stepped onto the operating table, it was as if my father became a different person—calm, confident, and masterfully executing each surgical procedure. His surgical precision and speed earned him accolades from peers,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Over the years, his reputation spread far and wide, attracting a steady stream of patients seeking his expertise. Even the relatives of the chief surgeons from top-tier hospitals would seek my father for surgeries, trusting only in his magic hands. The renowned Director of the Surgery Department from the original Yijishan Hospital, Dr. Chen, entrusted my father with the surgery of his wife, Madam Xie, who was the head of the Nursing Department in Changhang Hospital. Despite her being in her eighties and diagnosed with breast cancer, my father's successful surgery ensured her well-being well into her nineties. She considered my father her lifetime "personal physician". Similarly, Wang Ping, the Head of the ENT department at Nanling County Hospital, trusted my father to operate on his daughter, Dong Wei, who had breast cancer. Years later, the Chief of the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epartment of the same hospital entrusted the care of her daughter in the same manner to my father.
The director of the surgery department at Changhang Hospital, Mr. Shen, had an elderly father-in-law in Shanghai,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who was diagnosed with stomach cancer and pyloric obstruction. After being unable to eat or drink for several days and his body deteriorating, his family had almost given up hope. Yet, my father undertook the "risky" direct radical surgery, having saved his life. The patient lived for another five years before succumbing to other illnesses. Conventionally, patients of this age and condition would first undergo a bypass surgery to relieve the obstruction, and only later would they have the surgery to remove the lesion. In reality, few would get the chance for this second operation.
Back in 1970, my elder uncle, Pan Yaoyi, had hepatic and biliary stones along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Refused by a renowned hospital in Hefei, he turned to my father in desperation. At the Nanling County Hospital, my father personally performed the surgery to remove the stones, excise the gallbladder, and establish an internal biliary-duodenal drainage, ensuring his full recovery. In 1986, another uncle of ours, Pan Yaotong, was diagnosed with rectal cancer and similarly turned away by the provincial hospital. Once again, my father stepped in, performing the radical surgery that lasted over seven hours.
Back in the 1980s, numerous patients would report their symptoms over the phone, and my father could make a diagnosis then and there. For instance, his colleague Cheng Daben had a perforated stomach. The young doctors at Yijishan Hospital misdiagnosed it as renal colic and treated it by administering laxatives to clean the intestines. The urinary system imaging examination the next day proved them all wrong! This not only delayed the crucial time for life-saving treatment but also exacerbated the perforation and leakage, pushing the patient into critical condition! The patient, in excruciating abdominal pain, desperately called my father and urged a return to our hospital, where an emergency surgery to cut into the stomach cured him. The husband of the head nurse Gao at the undergraduate department, Tao, experienced a similar ordeal. Nowadays, it's more common for patients to seek medical advice remotely through mobile "WeChat" at any time and place, resolving many medical issues this way. What's particularly remarkable is that all the surgeries for our immediate family members were personally performed by my father. This demanded immense confidence, determination, and mental fortitude.
We once knew a young rural doctor who, feeling constrained in his medical career, chose to pursue an English teaching degree instead. When discussing my father's medical skills, he expressed deep admiration: "Do you know? Your father is one of the most incredible doctors in the world. He can perform complex surgeries that many top-tier hospitals have yet to introduce or popularize." He shared several cases with us, and even though we might not have understood all the medical intricacies, one thing was clear: my father consistently pushed boundaries, always striving for surgical excellence.
Later, when we asked my father about any complicated surgeries he wished to perform but couldn't, he mentioned microsurgery, limb reattachment, and other surgeries requiring advanced equipment that were beyond the reach of the county hospital at the time. He also expressed admiration for the fields of stem cell regenerative medicine, gene-editing techniques, genetic engineering to reverse aging cells, and precision medicine, recognizing them as the frontiers of medical research, while humbly admitting that as a grassroots clinician, he could only admire them from afar.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ith the resumption of professional promotions, my father climbed the ranks seamlessly, from Medical Practitioner, Physician, Attending Physician, Associate Chief Physician to Chief Physician. His progress was smooth, never missing a step. In all three secondary hospitals, each with over a hundred staff where he served throughout his life, he was the sole Chief Surgeon. In fact, in the entirety of these institutions, there were only one or two with such a distinguished title. Compared to his peers who graduated from technical health schools like him, almost none had the chance to rise to such a senior position. Even graduates from medical colleges in his generation, the majority in secondary hospitals couldn't attain such a high-ranking title. The criteria for grassroots hospitals were even more stringent. One needed to excel in clinical practice, publish academic papers, and be proficient in English. Typically, only one chief position each was reserved for internal medicine and surgery specialties. They preferred having a vacancy rather than compromising on quality. This emphasizes how my father was truly a rare gem among his contemporaries, standing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the rest.
The era shapes individuals. My father never attended elementary school, high school, undergraduate, or postgraduate courses. His formal education consisted of only middle school and a medical diploma from a technical health school. Yet, he relied primarily on countless hours of medical practice, learning through hands-on experiences. With sheer skill and determination, he ascended the ranks to become a Chief Surgeon in general surgery, ultimately earning a reputation as a renowned all-around physician.
While doctors are respected, many lead modest lives. A bit of hardship in life didn't bother my father, but the challenge he faced was how to save up money to buy medical books. Those thick professional volumes like "Surgery" and "Orthopedics" were expensive, yet indispensable for his work. Who could have imagined that many of these medical books were acquired by my father secretly selling his own blood? Each time he would donate 300cc of fresh blood and receive 30 yuan – an amount that would typically take him half a year to save. My father would brush it off, saying: "humans have a hematopoietic system, so losing a little blood doesn't matter. There are often stories of doctors donating their own blood in emergencies to save patients, and I've experienced this myself several times during my medical career". But acquiring professional books by selling one's blood, such instances are probably rare across all of history and around the world and perhaps only characteristic of that particular era in China. Perhaps only in that specific era could a reputed doctor resort to such means to own medical books.
On June 3, 2007, my father faced the greatest ordeal of his life. Suddenly, he began vomiting blood and developed an inexplicable fever reaching 40°C. The once indomitable spirit, who often claimed to be "forever young and vital", was suddenly brought to his knees. He lost over 2000ml of blood, putting him in grave danger. He was rushed to the hospital and was diagnosed with 'low-differentiated gastric adenocarcinoma.' On June 21, he underwent major surgery in Wuhan, having his entire stomach and gallbladder (due to pre-existing gallstones) removed. He narrowly escaped the clutches of death. Having worked tirelessly throughout his life, he always took pride in his robust health and positive attitude. Who would've thought? A man so rarely ill could be brought down so severely. This incident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llenge he had ever faced and marked a turning point in his health journey.
My father has always been the backbone of our family, typically appearing youthful and vigorous, especially for his age, without a hint of any vices and never having stayed in a hospital before. Despite the hardships, life was always vibrant for him. Thankfully, his sudden illness led to an early diagnosis and timely treatment. Being under the best medical care and surrounded by family during his recovery gave everyone peace of mind. After the surgery, he aged noticeably, and it took him over six months to regain his strength. Now, he speaks with such vigor and frequently performs surgeries, which is a huge relief for our entire family.
Now semi-retired, my father, at the age of 88, is astonishingly spry for his age. Despite his modest living, he keeps an orderly life and continues to be eager to learn new things. Although he no longer drives, his curiosity about the latest tech developments remains. Just this February, he was asking me about the etymology and background of OpenAI and ChatGPT. He's more tech-savvy with smartphones and computers than many youngsters I know, ordering food from Meituan, hailing cars from DiDi, and shopping on Taobao. He also frequently consults English professional materials, absorbing new knowledge, proving the adage true: you're never too old to learn. He even outpaces English-major graduate Wei in English technical vocabulary, truly an exemplary lifelong learner.
Before his major illness, he was a whirlwind of energy, performing surgeries, driving, browsing the internet, writing memoirs, and enjoying chess games. In the decade since his surgery, even with a decline in his physical condition, he hasn't given up his lifelong passion for clinical medicine. He may have set aside other specialties, such as orthopedics, gynecology, and urology, but he remains steadfast in his dedication to general surgery, continuously contributing to the field and aiding patients. Medicine is an eternal bond he could never sever.
Gentle in nature and kind to all, my father has always been upright and warm-hearted. His patience and attentiveness when diagnosing pati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socio-economic status, genuinely exemplify the benevolent spirit and humanistic essence of a doctor.
With progressive thoughts and a modern mindset, he always treated his children as equals, never reprimanding them, let alone resorting to physical punishment. He has always gently guided us, both through his words and his actions. Our individual successes are his greatest solace, and the growth and antics of his grandchildren bring him immense joy and satisfaction.
This book is a compilation of some of the medical papers my father published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lthough it's not exhaustive, it preserves many in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theoretical summations from his medical career, standing as an enduring testament to his dedication. These papers encapsulate how a doctor from a grassroots hospital refined himself through challenges, continuously pushing his boundaries. They embody a physician'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conscience, responsibility, commitment, and mission, spotlighting the gallantry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 their efforts to save lives and epitomizing the profound essence of "healing the world."
Recently, as we were compiling some of these medical papers, my father reflected on his journey spanning over 60 years, filled with both pride and nostalgia. While his papers primarily encapsulate his clinical experiences and might not be heavily research-oriented, their practical utility is undeniable. They are meticulously crafted, adhering to strict academic standards, and represent the crystallization and theoretical evolution of his medical practice, holding a certain legacy value. The excellence he has demonstrated throughout his life, his unwavering dedication to medicine, his relentless pursuit of knowledge, and his humble, upright, and benevolent character serve as a priceless heritage for our generation.
Given the vast timeline, locating all his papers was challenging, and unfortunately, many have been lost over the years. We've done our best to gather as many of his past medical writings as possible, compiling them into this volume as a birthday gift for our 88-year-old father, who has been practicing medicine for 67 years non-stop. We wish him a happy birthday, good health, and a peaceful twilight year!
立委的英文视频
李名杰:医学论文集电子版(内部刊印2023)
李名杰:医学论文集英语电子板
咸昇、名杰、汉阳一江水、立委:《李家大院》电子版(内部刊 印 2022)
汉阳一江水:《小城青葱生活》电子版(内部刊印 2022)
汉阳一江水:《江城记事》电子版(内部刊印 2022)
立委:《朝华午拾》电子版(内部刊印 2022)
Surgical paper XX
The classical treatment for excessive foreskin has long been surgical circumcision, with little breakthroughs in recent years. From October 2003 to February 2005, our hospital treated 52 cases of excessive foreskin using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echnique. Here we present the findings.
The study included 52 patients, with ages ranging from 17 to 56 years and an average age of 38 years. Preopera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penis in a flaccid state ranged from 2.5 cm to 10 cm. Of these, 40 were married and 12 were unmarried.
Attached Figure 1: Inner Ring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Foreskin Cutter, Outer Ring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Foreskin Cutter, Complete Minimally Invasive Foreskin Cutter (See insert for illustration).
Preparation: Sterilization is performed, and a hole towel is laid out to expose the penis. A rubber band tourniquet is placed around the base of the penis to block venous return. A distended vein is then punctured, stagnant blood is aspirated, and 2ml of 2% lidocaine is injected. After waiting for 5 minutes, anesthesia is found to be highly satisfactory and complete.
Ring Placement: An appropriately-sized surgical foreskin ring is chosen. The inner ring is first placed around the penis. The foreskin is then everted over the inner ring. If phimosis is present, a small incision is made on the dorsal side to fully expose the glans. The inner plate is retained up to 0.5 cm beyond the coronal sulcus, and the frenulum is left slightly longer, about 1.0 cm.
Outer Ring and Cutting: The outer ring is then placed and screws are tightened. Excess foreskin protruding beyond the compression ring is trimmed. A sterile gauze strip is used to cover the wound, leaving the glans exposed. The tourniquet is then released, completing the surgery.
Post-Operative Care: The ring is removed on the sixth day post-operation, and full recovery is generally achieved in approximately 15-20 days.
Attached Figure 2: Post-healing of Minimally Invasive Foreskin Surgery, Comple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Foreskin Surgery, Pre Minimally Invasive Foreskin Surgery (See above insert for illustration).
Out of the 52 cases, primary wound healing was achieved in 50 cases post-operatively. In 2 cases, healing was delayed due to infection caused by engaging in sexual activity before the advised period. There were no long-term complications, and the healed wounds left no scars.
Excessive foreskin length can lead to phimosis, where the coronal sulcus is not exposed, causing a buildup of secretions that cannot be eliminated, thereby leading to balanoposthitis. Long-term inflammation could even induce penile cancer. Phimosis can also result in poor penil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sexual life. Excessive foreskin is a common issue plaguing male patients.
Minimally invasive foreskin ring resection is suitable for males with excessive foreskin and phimosis.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such as full circumcision, involve cutting, hemostasis, and suturing, and often leave scars after healing; laser surgery also has drawbacks like thermal injury.
This innovative method breaks away from traditional approaches. It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surgical cutting and suturing. After the ring compresses the distal tissues, ischemia leads to tissue necrosis and eventual detachment, thus completing the circumcision. Generally, the ring is removed around the 6th day, and full recovery is achieved in approximately 15-20 days. The healed wounds leave no scars, and the surgery time is only 2-5 minutes. No additional medical equipment is needed, avoiding complicated hemostasis steps. The incidence of infection is low, no estrogen therapy is needed, and patients can move freely post-operatively. Daily life is not impacted; patients can bathe, urination is unaffected, and there are no complications.
Comparison of New Method and Traditional Methods
New Method |
Traditional (circumcision,laser) |
|
1、surgery |
micro, convenient, no pain, no scars |
invasive and complicated, with pains and scars |
2、resources |
one operator only |
at least 2 operators needed |
3、materials |
no need for surgery tool |
needs surgery tool in surgery room |
4、bleeding |
no bleeding |
bleeding |
5、procedure time |
less than 5 min |
more than 30 min |
6、cost |
low cost |
more cost |
In the 52 cases treated with this method, some patients experienced varying degrees of penile length and girth increase post-operatively, along with enhanced sexual function, due to the alleviation of the restrictions imposed by the foreskin.
This nove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approach is superior to traditional methods, with definite therapeutic effects. It is worthy of broader adoption.
本文原载…….???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 90; 4(3):66 by Li Yangzhen, Li Mingjie, Shang Jianzhong, Wang Tong
from 一种全新微创包皮环切术的临床观察
Surgical paper X
ABSTRACT Closed duodenal injuries represent a unique and severe subtype of intra-abdominal trauma characterized by low incidence but high mortality rates. This study discusses six instances of retroperitoneal duodenal injuries, reporting a successful treatment outcome in four cases and fatalities in the remaining two. Such injuries are particularly elusive to early diagnosis due to their retroperitoneal location, which often results in the absence of overt symptoms and signs associated with hollow organ perforation. Therefore, clinicians must exercise heightened vigilance, carry out meticulous and ongoing dynamic monitoring, and seek robust diagnostic evidence to expedite surgical intervention. Given the specialized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odenum, the treatment approaches diverge significantly from those employed for other visceral injuries. This makes surgical choices pivotal to the prognosis. The study finds that comprehensive duodenal decompression and diverticularization techniques are dependable. The Berne procedure is particularly recommended for its efficacy in drainage and infection control, supplemented by requisite supportive care. Keywords: Retroperitoneal Duodenal Injury, Diverticularization, Berne Procedure
The duodenum, located deep within the posterior abdominal wall, is less frequently subjected to injury, making up only 3–5% of closed abdominal injuries and 10% of gastrointestinal injuries [1]. When a rupture occurs within the peritoneal cavity, it typically manifests quickly with signs of peritonitis, much like other hollow organ perforations. This draws immediate clinical attention, leading to timely surgical intervention. However, when the injury is confined to the retroperitoneal region, the leakage of intestinal fluids is concealed within 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 This presents a diagnostic challenge as it lacks overt symptoms or positive physical signs, leading to delay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nsequently, the mortality rate for such injuries skyrockets to between 30–60% [2], posing a significant clinical conundrum.
Our hospital has treated 258 cases of closed abdominal injuries over the years, among which 8 involved duodenal injuries. Of these, 6 cases (2.3%) were retroperitoneal injuries. Each presented unique difficulties, resulting in delayed surgical interventions. Here, we dissect the complexitie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gleaned from these cases.
All patients in this study were male, ranging in age from 17 to 45 years. Of these, four sustained injuries to the descending part of the duodenum, while the remaining two had injuries in the transverse section. Two patients sought medical attention within four hours post-injury, and the other four within 24 hours. Associated injuries included one case each of liver trauma, inferior vena cava damage, mesenteric vascular injury, and splenic rupture. Additionally, two cases presented with isolated duodenal retroperitoneal injuries. The causes of injuries were varied: two resulted from falls, one from a blunt force injury by a wooden stick, and three from motor vehicle accidents.
As for the timing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 two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within 24 hours post-injury due to concomitant severe intra-abdominal bleeding. The remaining patients were operated on between 24 and 48 hours post-injury, as positive abdominal signs progressively manifested.
Two patients received a straightforward repair followed by intraperitoneal drainage; however, both cases had unfortunate outcomes. One succumbed to hemorrhagic shock six hours post-surgery, and the other passed away on the 4th and 8th postoperative days due to complications from an intestinal fistula and subsequent infection and electrolyte imbalances, respectively.
The remaining four patients underwent a more complex surgical approach incorporating the Berne-like technique [3]. This involved duodenal and common bile duct fistulization, along with gastric-jejunal anastomosis following gastric antral resection. All four of these patients successfully recovered post-surgery.
The injury mechanism is often a consequence of blunt trauma or inertial decompression, leading to a sudden shift in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This forces the duodenum against the spine and induces pyloric spasms,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intestinal pressure.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bidirectional shearing forces act upon the frail and fixed duodenal wall, causing it to rupture.
In the early stages post-injury, leaked fluids accumulate locally in the ruptured area, manifesting few systemic symptoms and remaining largely undetectable. In our cohort, two cases featured isolated retroperitoneal injuries in the descending duodenum; surprisingly, these patients were ambulatory post-admission, experiencing only lower back discomfort. Symptoms generally worsened after 24 hours. A startling 80% of such cases are not definitively diagnosed preoperatively [4]. The leaking digestive fluids contain a myriad of components like hydrochloric acid, bile salts, cholesterol, and digestive enzymes, among others. These substances cause chemical irritation, autodigestion, and infection, leading to a cascade of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severe inflammation, edema, necrosis, and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 hallmark symptom is the dispersion of caustic fluids into 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 resulting in lower back and right testicular pain. Escaping intestinal gas accumulates in 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 and can be visualized via plain abdominal X-rays; this gas often outlines the right kidney, making it more discernible. Retroperitoneal inflammatory edema may blur the right psoas muscle shadow and abdominal fat lines. A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may reveal presacral crepitus. Elevated levels of pancreatic amylase serve as an additional diagnostic marker. A positive abdominal puncture is favorable for diagnosis, but a negative result does not rule it out. Oral administration of iodine water can confirm and locate the spillage outside the intestine. During laparotomy, methylene blue can be administered via a nasogastric tube to directly visualize the spillage, aiding even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ultiple injuries and avoiding missed diagnoses.
For cases with limited duodenal injury and minor local inflammation that undergo early surgical intervention, cautious use of simple repair is possible. However, it's critical to inspect the orifice of the hepatopancreatic ampulla to ensure its patency. In one such case in our cohort, we used a technique akin to ERCP catheter placement and left a side hole for drainage and decompression. 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like jaundice or pancreatitis were observed.
For effective duodenal decompression and early nutritional perfusion, one approach includes raising the jejunal wall for repair and adding three fistulas: gastrostomy, proximal jejunostomy into the duodenum, and distal nutritional fistulization.
Delayed diagnosis often results in late surgical intervention and aggravated local inflammation. We advocate for the Berne-like surgical approach, which comprises multiple elements like intestinal repair, duodenal fistulization, and abdominal drainage. This method has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the complete and permanent diverticularization of the duodenum. This procedure is generally safe and can be completed within three hours.
This radical surgery is suitable for severe injuries involving the head of the pancreas and the duodenum but should be reserved for extreme cases due to its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the stress it puts o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traoperative debridement of the abdominal and retroperitoneal spaces is vital. Removal of necrotic or devitalized tissue, along with extensive irrigation, helps reduce toxin absorption. Effective drainage measures, such as double-tube negative pressure suction, are also crucial and can be used for irrigation and medication postoperatively if necessary.
Maintaining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and ensuring unobstructed suction through the created fistulas are pivotal for sustaining low pressure within the duodenum. Effective abdominal and retroperitoneal drainage systems should be kept in place, and if necessary, they can be removed 5-7 days postoperatively to account for potential intestinal leakage.
Eliminating the stimulating effects of extra-intestinal fluid accumulation at the site of duodenal injury is crucial for successful wound healing. Systemic balance of water and electrolytes, along with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particularly albumin and calorie intake—bolsters the body's reparative abilities.
The choice of effective antibiotics, particularly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anti-anaerobic drugs such as metronidazole, is vital for infection control. Adopting a semi-recumbent position post-surgery helps avoid subdiaphragmatic fluid accumulation and enhances effective drainage, all of which are integral components of a holistic postoperative care strategy.
Hu Zhenxiong, et al. "Selection of Surgical Procedures for Duodenal Injury,"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 1989, 9(8): 441.
He Liangjia,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losed Duodenal Injury,"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 1985, 5(11): 571.
Berne CT, et al. "Duodenal Diverticularization for Clodenal and Pancreatic Injury,"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1974, 127: 503.
Chen Rufa, et al. "Principle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Duodenal Injury," Journal of Practical Surgery, 1993, 3: 134.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Proceedings of Wuhu Annual Surgical Conference,1996;28-30 Changhang Hospital, Li Mingjie
from 闭合性十二指肠腹膜后损伤诊治分析
Appendix: by Wei li
Dad's medical career
Dad didn't have a chance to enter medical college, instead he went to a junior medical school. However, the achievements he has made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medical practice are beyond the reach of most of his career peers from college.
The excellence in his amazing career depends on his being bold as well as meticulous, being diligent in practice and studying hard. I remember when we were young, we used to directly go to the operating room to look for our parents when we returned from school. Dad worked very long hours a day, and when he came home, he plunged into medical books preparing for the operations next day. It was rare for him to have time for a full rest. Over the years, Dad built his fame as surgery master. People seeking his medical treatment came in an endless stream. Even when the relatives of the surgical director of the hospital at the next higher level need surgery, he would send them to my father for the peace of mind.
Doctors were well respected, but they had a fixed salary, barely making the ends meet. In Mao's time, wages and prices remained unchanged for decades. My dad’s monthly salary then was 46 yuan, and my mother 43 yuan, so our family income totaled 89 yuan, to maintain a family of six (us 3 children plus my grandmother) for basic food and clothing, it was difficult to have any savings for emergency. Most people lived a poor life in those days, so we never felt we also had a hard time then, although for every meal, the entire family only had one or two small dishes besides rice. Anyway, everyone was struggling, and there were still many people who did not have enough rice to feed the family. Some could only afford porridge or dried sweet potatoes. Dad's problem is, where could he save the money for medical books he badly needed? Those big and thick professional books, such as Surgery and Osteology, are expensive, but they are must-have. Who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many medical books were actually bought by my father’s selling his blood without telling the family. 300cc at a time, the price then was 30 yuan (to save 30 yuan would otherwise take half a year with strict budget). Once, my mother was very angry when she found out my dad had donated blood for covering the cost of a book. Dad was very thin then, and Mom was worried that his blood donation would harm his health. But my father always argued that people have hematopoietic mechanism, and it's okay to lose some blood. However, is there another way out? No matter how skilled you became, you simply had no way of making extra money. I remember that when the operation lasted long into late night, the subsidy for prolonged night work at that time was only 20 cents, or a bowl of free shredded pork noodles was provided (mom and dad would not consume the delicious noodles by themselves, but would always bring them home to feed us).
It is true that each era has its own way of life. However, it was still hardly imaginable that a medical doctor who enjoys a high reputation and well recognized medical skills could not afford his own medical books unless he exchanged them with his own blood. This kind of thing could only happen perhaps in the Mao’s China. It can't be said that Dad didn't catch up with good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reer pursuit and spiritual satisfactio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that specific era gave Dad a rare platform for practicing his wisdom and skills to the fullest extent. The grass-root county hospital he served was like a blank sheet of paper for drawing, faced with a steady stream of endless rural patients who had always lacked medical care and facilities. These patients could not afford to be transferred for treatment in primary hospitals, so they had to try the county hospital at best, or quit any treatment leaving themselves to fate. Dad was one of the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county hospital. He had full autonomy and worked like crazy to cope with the endless incoming cases. For years, there were a series of operations almost non-stop every day. I knew a young doctor who was tired of practicing medicine because he could not see any career future limited in his rural clinic, and changed his career to become an English teacher after reentering a teachers’ college. However, when talking about my father's medical skills, he was full of admiration: "Do you know your father is the greatest doctor in the world. Your father is able to perform major surgeries that are not commonly performed even in larger hospitals." He explained to me some of the highly complex cases my dad has dealt with, which I did not fully understand, but I knew that for decades my father had been continuously challenging himself and mastering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procedures. Recently, when I asked my father if there were any surgeries he wanted to perform but had not yet been able to, Dad told me that he had pretty much done everything that could be done in his practice, except for some types of operations that were out of reach, such as microsurgery and replantation of severed limbs, which require expensive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that a county hospital simply could not afford, there were no such conditions for pursuing these.
It is worth noticing that in many cases, even very poor farmers could also enjoy surgery services in grass-roots hospitals like the county hospital my father served. At that time, the fees for minor operations (e.g. appendectomy, etc.) were less than 10 yuan a surgery, those for medium-level operations (e.g. gastrectomy, etc.) cost tens of yuan, while those for major operations (e.g. surgeries involving heart, brain, etc.) were about a hundred yuan. Of course, it's not easy to save enough money for such costs, but most people have come up with a way to manage that as emergency needs. For extremely poor households, there was a way to apply for government subsidies at the Civil Affairs Bureau. This part of the low-cost medical system with socialist subsidy policies in Mao’s time is worthy of praise.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low fees is, of course, the very limited basic cost for human resources: doctors and nurses were state employees, getting a modest fixed salary, with few extra expenses.
Speaking of surgery, I myself still have my father's “magic work” on me. It was the time when I was about ten years old. One day, shortly after breakfast, I suddenly had a terrible stomachache. Dad came to check, pressed his hand on my right lower abdomen and asked if it hurt. I said, "It hurts". He suddenly pulled his hand back, and I immediately felt a sharp pain, and could not help with tears out. Dad told me that this is called "rebound pain", which is a typical symptom of acute appendicitis. He told me that I needed an immediate surgery and soon brought me to the operating room before noon. I had been used to seeing operations since I was a small child, knowing that appendectomy is a minor operation, and I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it at all. But when I was really sent to the operating table, I felt I should not be rushed to it. What if it was a mis-diagnosis? In that case , would I undergo an open operation for nothing? I felt just fine in the morning before breakfast. After drinking half a bowl of porridge, I suddenly had a strike of stomachache. I did not even have a blood test or other clinical tests. All diagnosis was based on my father’s checking my lower abdomen with hands, was that sufficient? I simply could not drive my suspicion away and was very reluctant to face the coming surgery. Of course, all these were my over-anxiety. My appendix extracted in the surgery was swollen like a carrot head. Because the operation was timely, it hadn't festered yet. Many surgeons don't operate on their loved ones for fear of being too nervous. But dad would not trust others, so he insisted on doing it himself, with my mother as his assistant. Usually, if conventional spinal anesthesia or epidural anesthesia were used, he could take his time, but dad insisted on using only local anesthesia for the sake of small postoperative response and fast recovery. So I was conscious of every process of the operation clearly. Most similar operations then often left a few inches of incision on the skin, but my father only gave me a small incision of one or two centimeters (only two stitches used after closing my abdomen), barely enough to insert a finger through. Moreover, unlike most incisions, Dad used crosscutting, which makes the operation more difficult to operate. Dad said that cross-cutting conforms to the natural lines of human abdomen, and the scar would not show up after healing (indeed, I have seen the scars of other vertical cutting operations, and they stand out there thick and red, long after healing, which looks really ugly. In contrast, mine was hardly noticeable). Of course, this operation was very successful. I went home the same day, and the next day I was able to get out of bed and slowly walk around. However, there was a real pain during the operation with only local anesthesia, and I cried and shouted, which put a lot of pressure on my father. The pain was most serious when Dad’s finger tried to get to the inflamed appendix, which hurt even if it was not touched, not to say being pressed. Fortunately, it didn't hurt for a long time before my father caught it and quickly made up for some additional anesthetic. My father reflected the procedure later on, and said that despite all his efforts, the place where he cut the knife in was slightly off the target, which unfortunately made me suffer more pains. Local anesthesia should have been fine if the incision were enlarged, an easy way to go, but Dad insisted on making the incision as small as possible, and did not want me to leave a permanent big scar for life. Year later, I told my daughter this story, and she tried to spot my almost invisible surgery scar and exclaimed, "Grandpa did a terrific job! Grandpa's craftsmanship is out of the world! ” From then on, when she had a stomachache, she often shouted, suspecting that she had appendicitis. I felt relieved when I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rebound pain". She also said that if she had appendicitis, she would fly back to Grandpa, because the doc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uldn't be trusted: they had only operated a limited number of cases, and my grandpa had operated tens of thousands of surgeries in his life!
Dad often paid on-call visits to rural clinics and farmers' homes (as director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so did my mother). Many cases needed emergency surgeries on the spot, no matter what the conditions were, they had to be carried out to save lives. Many rural areas had no electricity, so flashlights were collected together over the an operating table. In the second year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7), the two factions of grass roots organizations were divided into conflicting groups, often with friction, sometimes using fire arms. In the beginning, it was street fighting, using steel knives and the like, and at the later stage, they used real guns. Our county town became a war zone. The county hospital was in a semi-paralyzed state, and it was located in the area controlled by the group named "Sweeping the Black Line" (a more radical mass organization). Mom and Dad were closer to the less extreme group so-called royalists ("royalist" means opposing the struggle against veteran cadres), but they would not participate in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this group used to be the uncle next door, tall and robust. In my memory, after serving as the commander, he often wore a wide belt around his waist, carrying a box gun, and staged to be very heroic. One day, he sent someone to our home, quietly inviting our whole family to the base camp of his faction as they urgently needed medical experts to treat the wounded in the warfare. When we were settled down, my father set up a wartime operating table in the camp, just like Bethune's battlefield hospital, which also saved many lives.
In years of peace after that “civil war”, the white ambulance in the county hospital used to carry mom and dad often together with us children for on-call emergency visits, having run around every corner of the county. If the call was from a nearby village, the visit was also on foot or by bike. I still remember when I was six or seven years old, my whole family moved to Hewan, a remote small mountain town, to support a rural hospital for one year. Dad often rode his bike in the night for home visits and sometimes he took me with him on the bike. It was always so dark, often passing one or two cemeteries, with a cold wind blowing overhead. When we entered a village, there were always dogs barking one after another. I hid in my father's arms in the front seat of the bike, too afraid to dare open my eyes. After treatment, under the dim oil lamp, the host often boiled two eggs with brown sugar, and served them steaming hot to entertain us for appreciation. Then, they would use flashlights to send us out of the village, and I was often fast asleep on the way back before we got home.
Dad has always hoped that we children study medicine and follow his footsteps. If nothing else, wouldn't it be a pity that the shelves full of medical books accumulated over the years have no one to carry on? Unfortunately, none of us four children ended up following this path. My elder brother and I were the first college students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lass 1977). In that year before the entrance exam, following the wishes of our parents, we both placed "Anhui Medical College" as our second choice. As for the first choice, my brother took the initiative to apply for "Nanjing Aviation Institute". At that time, I didn't have my own opinion, so long as I would enter a first-class university to study the then popular physics. So I followed my father's advice, set a popular physics major plasma as top choice for the top schoo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We were in an age when we were convinced that “good knowledge of maths and physics would carry us all over the world to achieve anything we want". I don't know what plasma was, but I always felt that only such an unfathomable major would be qualified to surpass my father's career of medicine practice. As a result, my brother got his first wish honored and went to pursue his dream of aviation with satisfaction. But all my choices failed to bear fruits, and I was forcibly "assigned" to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What a disappointment and shock to me! Although I didn't do very well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 later learned that my scores had reached the standard set by "Anhui Medical College” and I should be qualified for my second choice. The bad thing is that I "added"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test list in the hope for enhancing my college competition. But in the firs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oreign languages were not a compulsory test item, nor were they included in the total score that determined their destiny. The reason was simple: although college had shut down for nearly ten years to have accumulated 10 times of candidates competing for colleges at the same time, many people never learned any foreign languages in school. If colleges insisted on testing foreign language as compulsory, more than half of the candidates would be excluded from the radar. So it was decided to be an elective test item. I myself would not have dared to take the English test if I hadn't followed the English learning programs of Anhui and Jiangsu radio stations for many years. I had hoped that given the same conditions, my additional test on English would help me to be admitted first for my choices. Who would have thought that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re was a serious shortage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 candidates in the liberal arts, so som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who took ad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tests were simply transferred to the liberal arts pool. That is how foreign language which should simply be a tool for other specialization became my major subject. In those days, the popular mentality favored science majors. After being forced to enter the liberal arts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I always felt that I had "strayed into the wrong side door". With that, I decided to insist on further self-study of advanced mathematics and Linear Algebra for another two years after entering college, which unexpectedly laid a foundation for my future inter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my master’s program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Looking back, I think it was fortunate that I didn't get into medical school as I had hoped, otherwise there would only be one more mediocre doctor trained in the world. I do have some perseverance in studying, but I lack my father's courage, ingenuity and boldness which are required to be an outstanding physician. I would not have been able to be even close to Dad. I have seen many admirable elders and newcomers in my life and career, but I always admire my father the most. He set up an example of excellence way beyond our reach.
Dad is now semi-retired at home, still living a very simple life, in an orderly and healthy way. Unlike most other old men around 70 years old, he still keeps a keen interest in new things, and is more familiar with computers than many young people. He enjoys a solid knowledge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for many years, and his general vocabulary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myself whose major is English. The development of all of us children is his greatest comfort. The little stories of his grandchildren's growth brings him great joy.
The previous work is a debriefing report written by my father ten years ago for applying for the promotion as chief physician. Between the lines of many medical terms and figures, many past events of Dad’s medical practice and life come back to my mind, as if it were yesterday.
© Mingjie Li
Dr. Mingjie Li has been practicing medicine for over 60 years. This collection, compiled to commemorate his amazing career, includes three sections: (i) career memoirs, (ii) medicine papers, and (iii) medicine education. The publication of his medicine papers is the culmination of his extensive experience and expertise in the field. His work has been recognized by his peers for its professional value and rigorous style. In addition to surgery, orthopedic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his work at times also incorporates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Operation Records" section in the appendix provides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operation procedures and emergency measures, making it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The "Education Section" highlights Dr. Li's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medical training materials he compiled,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a range of clinical topics. Overall, this collection serves as a testament to Dr. Li's impressive career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medicine."
August 2023, Wuhu, Anhui, China
Table of content
Dad’s medical career (by Wei Li)
Regular resection of left lateral lobe of liver for intrahepatic calculi
Surgical management study of hepatic injury
Surgical treatment of acute gastroduodenal perforati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losed retroperitoneal duodenal injury
Surgical treatment of short bowel syndrome
Hepatobiliary basin-type biliary-enteric drainage
Several special problem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iliary tract surger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lose duodenal retroperitoneal injury
Misdiagnosis of subacute perforated peritonitis in gastric malignant lymphoma
Adult retroperitoneal teratoma infection complicated with chronic purulent fistula
Ingested lighter as a foreign body in the stomach
Successful primary repair of congenital omphalocele
Recurrent stones in common bile duct with suture as core
A case of plastic tube foreign body in bladder
Subcutaneous heterotopic pancreas of abdominal wall
Several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circumcision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 new minimally invasive circumcision
A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Transpedicular tuberculosis complicated with paraplegia
Surgical analysis of surgical paraplegia
Lipoma under soft spinal membrane complicated with high paraplegia
Treatment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with closed nailing
Fifth metatarsal fracture caused by varus sprain
Intervertebral disc excision in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Dr. Xu Jingbin’ s medical career
Intrauterine abortion combined with tubal pregnancy rupture
Rivanol induction of labour by amnion cavity injection
Extraperitoneal cesarean se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richomonas vaginalis and mold infection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senile cholelithiasis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acute soft tissue injury with moxibustion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warm moxibustion
New concept of modern surgical blood transfusion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yroid cancer
Indications of splenectomy and effects on body after splenectomy (DRAFT)
Treatment of carcinoma of pancreas head and carcinoma of ampulla (DRAFT)
Treatment of recurrent ulcer after subtotal gastrectomy
Treatment points of radical resection of colon cancer
The Story of My Father (An Epilogue)
蚁
立委
中午。
蝉唱着歌儿,空气弥漫了睡意。Jonathan Swift的<<Golliver’s Travels>>在手上摇晃,扭曲着身子,化着一个个“8”儿。
哦,我的小“8”儿!
时光在眼前急速倒转,退回到十五年前。
也是中午。
蝉唱着眠歌儿,空气弥满了睡意。父母已呼呼入梦。奶奶仍在门口针线。
我撅着屁股,在太阳底下,悉心观察虫蚂蚁。
不似那黑而大,令人讨厌的山里蚂蚁,这是种极小、棕红、温善而可怜。看上去,恰是幼儿园刚学的标准的小“8”。
“8”儿们在蒙了泥灰的生有斑斑点点苔藓的墙角寻食。寻获物驮在身上,像点了点白痣---那是碎米粒什么的。
而我的丢在稍远处的饭团仍躺在地上,不被发现。我等的不耐了,将小树技挑上一只小“8”儿,但它却顺着枝杆直爬上我手上。我甩手,甩不脱,便用另一手姆指与食指轻轻捉下。可怜的小东西在地上痛的打滚,显然是受了创伤。使我惊异并得以安慰的是,滚了片刻,它便匆匆溜开去,竟无有跛的迹象。
白胖胖的饭团依旧躺着,以其反射的银样的光招来寻食者。
来了一只,围着转了两圈,试着推拽,终于憾不动。又爬上爬下调查了两番,方才回穴搬兵来。
于是,饭团摇摇晃晃预备动了。却没有动,只是摇摇晃晃着。蚁们算来也不少,它们的搬不动,大约可能是没有语言,且又隔着饭山,前后不能联终,相互牵扯罢。正如我们人类,人员多的机关往往办不成事,虽然我们有语言,而且智力商数比渺小的蚁类不知高出几许。
我正替蚁们着急,又一队援军赶来。为首者十分高大,几倍于众蚁,触角长得也令人惊讶,头颅蜻蜓似的大而亮。无疑这是蚁王了。芸芸小生中,突然现出这么一位可怖的强者,我立刻感到一种威严的萧杀和专制的残忍。因为我早已在心内将我同化为小蚁,带着它们的悲和喜,也感受世上不平和倾轧。
好在蚁儿们没有三跪五躬,没有顶礼膜拜。没有早请示晚汇报,没有忠字舞语录歌。蚁王国臣民们显得极端地不恭不敬,圣主的权威一概不见,只余下那威严的外表,引得了我儿时的悚然。
我疑心蚁国可能是地球上最民主的国度,有着最清明的政治和最纯朴的风尚。因为看到它们不论官兵,一概愉快地干活。每一个都在努力单纯地做自己的一份,并无邪心杂念。虽也仍有互相牵扯,抵消能量的时候,那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上却绝不会有丝毫人类所具有的恶意。特别是它们互助、平等、爱劳动的美德,更比人类强许多。
算起来,人类须向蚁类学的,也委实不少啊。
好容易搬过来的食物,却因为蚁穴的洞口不够大,进不去。
蚁们急得团团转。
我也急得不行。焦急中,我突然意识了到什么,于是从“同化”中挣出。其时我刚满五岁,在人类是微不足道的拖着鼻涕的娇弱者,但在蚁们眼中,我一定是个超级巨人了。我也就自以为伟大,挥起小巨手,把大饭团用树技劈为几段,俨然是蚁们的保护神。于是像是听到我的小“8”儿们的欢呼和拥载,我大欣喜,大满足。
太阳依旧大大咧例地照着。奶奶已停下针线,靠着门,打盹儿。
蝉依旧唱着眠歌儿,但声音低下不少,像是也疲倦了,或者是我的耳朵听的疲倦了。
光屁股早已晒得热辣辣的,头也很有些昏的意思,我猛一站起来,眼前一串金花。但儿童的天性与这死气沉沉的混沌环境极不协调。我吸吸鼻涕,揉揉眼睛,重又撅起晒红的屁股来。
蚁们依然忙忙碌碌,似乎永不知慵为何物。
哦,这些我的、辛劳、勤苦、不知疲倦的小英雄们。
将洞口堵起来如何呢?
结果,自然可以预料,几个剩在外面的蚂蚁,找不见家,急的什么似的。我在淘气满足的得意中,颇感到几分过意不去。禁闭在洞里的蚁们岂不更急?这样在洞内,不会闷得慌?我不敢再想了,赶紧打开洞口,却不见半个蚁影。难道全闷死了?等了片刻,忽然我惊喜地发现离墙根二三寸的一块苔藓处串出一溜黑影。好机灵的小鬼!原来专为防我这样的突发灾祸,它们早备有后路,留有二门呢。(我岂不成了我心爱的蚁们的敌人?我不愿。给我糖果也不愿。)此时下面洞口也串出一溜,带上大大小小家什食物,有秩序的撤离。
我明白了,蚁们搬家了,躲避它们永不理解的灾祸。
这灾祸就是我!
我很想将它们什物再搬回洞去,并告诉蚁们:不要紧,再没有别的坏孩子淘气塞蚁穴洞口了。而我也不过是开个玩笑,再也不会。这玩笑对渺小的蚁们是太过分了,它们永不会饶恕我,它们依旧在搬什物。
它们是决计要走了,而这都是为了我!
绝望中,我寻来水,将它们前进的道路封锁,希望它们最后能回心转意,去过自己过去的安宁的生活。然而无效,双方只是僵持着。我不忍再见蚁们焦急模样,撮起土在水上填出一条路。蚁们便急急忙忙地,仍有秩序地拥过桥去,排开了很长很长一条无边有尾的“8”儿组成的线,引向远处。
哦,我的可怜的小“8”儿们!
蝉仍唱上看眠歌儿.空气弥满了睡意.
我揉揉眼,从遐思中回来,想:人类的怜悯心大概是生就有的吧,人之初性本善吗,人与动物的区别也就在这里罢,只是后天造就了野蛮残暴贪婪和罪恶。渺小如蚂蚁者,在凶焊的强者看来,是早就不刻存在这个星球上了。然而却赢得了我儿时最怜爱的同情心,我想这情形与人类也适用。一个人,那怕是小人物,是弱小群体社会底层民众,都应该得到同情和保护。我们号称万物之灵,保护弱小应是我们的良心和天性才对。人生来就应该平等,生命的尊严是不应以贫富强弱而不同。难到欺弱畏强真的是生物界最正当最道德的铁的规律吗?!这些哲学问题我想不深,因而并不了然。了然的只有一点,我也是个弱者,正如蚂蚁。
我了解我自己.我清楚,从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来看,我无疑是个弱者.一个来自于县城出身于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穷学生,一个没有权势没有背景读死书的青年,我时常感到了冷漠嘲弄和凌辱.但我时终相信这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的异化.我沮丧过,但我不绝望,弱者的我会奋斗,不仅能自由地生活下去,而且能生活得好.强弱不会长久,也不会永恒.也许我也会最终成为强者,但一定是一个不欺压弱者乐于帮助弱者的伪强者.
因为我是弱者,我也就更加倍对弱小生活怜爱和关心,我时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而也就更加深了一层苦痛.这凭证便是我熬了多年的仍时时感受到的堵蚁穴口的那个罪孽.因为我可能有意无意成为了残害弱小生命的刽子手,每当想到这点我就心寒.多年来时时在我头脑索回的问题----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有智慧的人类还是铁律吗?我思索,一直在想.
蚁们备有二门,难到也备有二穴吗?倘或不然,怎么来得及时建造呢?建那么一个大工程是需要时间的.若临时找不到适合的避难所,它们在那儿过夜呢?就算准备有二穴或新了造新居,或者也不理想,潮湿受淹呢?无论如何是我给它们带来大灾难了.
此后几天,我一直在寻着我的可怜的小“8”儿们,却始终没有再发现,小时俏俏因此而哭过几回,我常常疑惑它们也许确是死了.
我的心也恰似装上了这些蚁们的魂灵,我的心时常难受隐痛.在强者,这大概是很可笑的.我却忘不了,一直到现在,虽然我时时安慰自己说:也许竟活着呢.
蚁们纵然侥幸活下来了,到现在怕也全部成了灰土了罢.或者儿孙还在那儿住呢,(在其间也流传着那场奇怪的空前的灾难的传说和故事.)而这对我,该罪有应得,虽然不并是我的本意,我的心仍然被咬啃着,咬啮着,不见松。
我又常想:那些弱者,在这个世界上也往往为一个强大的弱者,弱者中的强者和巨人,(正如我幼童时一样,是个弱者,对蚁们而言是个巨人)所左右而遭殃。
我们其实都是弱者,用宇宙的眼光看,人和蚂蚁都是弱小生命,一万年和一秒钟也只是一刹那。人真的没必要分成贵贱高低,互相斗争相互欺凌相互残杀。
蝉唱上看眠歌,空气弥满了睡意。我什么也不想了。
“8”儿早已还原为我的abc了,但我丢下了书,我困了。
太阳稍偏了点
1980.8.8
那山、那水、那城、那红叶
二十八天加拿大自驾游
一.前言
二.加拿大西部山水游
三.加拿大东部枫叶游
四.多伦多温哥华都市游
五.结语与感触
一.前言
老夫本人没什么爱好,但比较喜欢旅游,尤其喜欢不受约束限制的自驾游。很不喜欢跟旅行团的出游,那太约束,无法自由自在畅快之游,对出国自驾游更是向往。所以我本人在国内大多是以自驾游为主,但对于国外自驾游,苦于自己英语只认识几个单词,无法与人交流,时终不敢贸然跨出那一步。2015年有一个英语不错的人愿与我们一同外出游玩,我顿时气壮,实现了我多年梦想。全程由本人担当司机,自驾在法国意大利希腊三国广袤美丽山水之中,玩了近一个月,虽中途状况连连,但有惊无险,顺利返回。自此,自驾游是我海外观光的不二选择。
2016年9月27日至2016年10月25日,本人和我的夫人一起完成了第二次国外自驾之旅。这次旅游的策划、向导和司机是老夫本人,而领导、摄影和会计自然是我的夫人了。二十八个日夜流淌在地广人稀、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加拿大。加拿大多姿多彩的高山雪峰,纵横交错的河流冰川与星罗棋布的湖泊岛屿,神奇、独特而别具魅力,一切都让人赞叹、让人惊艳、让人流连忘返。如此色彩斑斓、如此壮丽巍峨,让我们感慨实在不虚此行。在加拿大,那天真他妈的蓝,那水真他妈的绿,那空气真他妈的清洁。用一句话说,那就是:真他妈的太漂亮了!上帝真他妈的是非不分,太眷顾资本主义这块土地了。
对于加拿大,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让我从小就对它有所认知。在闭关自守的那个年代,以天朝当年告之我的印象,加拿大是个地大、人少、经济发达的国家,风光秀丽,资源丰富,属于第二世界,是典型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劳动人民受尽压迫,贫富差距悬殊,产业工人阶级被工人贵族忽悠,是个正在走向垂死、没落、腐朽的帝国主义深渊。改革开放后,有关加拿大的信息渠道多样化,加拿大给国人印象大为改观,许多人把她美称为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税收高,福利好,十分关照底层贫困阶层,总之过去我们宣传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所有优越性,在不少国人心中竟在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体现。这种认识上的巨大落差使我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浓厚兴趣,更何况她还有传说已久的绝佳景色和殖民土著文化。去加拿大游玩观光成了我埋藏我心中已久的愿望。
于是我们今年初决定暂不去新西兰而改去加拿大,想去就去,说走就走。于是我立即着手准备资料,开始规划,保证秋天枫叶正红时完成我们这次自驾游。
去加拿大首先就面临签证问题,然后是订计划,购机票和确定住宿。
于是我上网观阅大量加拿大游记,收益不浅。很多行程都参考了他们的攻略,这是网络社会和热心游客带给我们的便利,感谢大家,感谢网络,让我们省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让我们加拿大之行更充实更完美。我就是根据自己的时间,参照网上攻略,再对照google地图制定的旅游路线,并排好每天的行程计划表。
有关签证问题,网上有很多详细介绍,很实用,这里不多述说。这次我们不同的是,几乎前后不间断地签了两个国家,先签加拿大后又去签了美国。加拿大是通过中介,美签是自己去办的,都过了。现在签证相对容易,准备的很多材料都没用上,我五年前曾被美国签证处拒签过一次,这次也没多问,都给了十年多次往返的签证。所以大家大可放心,过签率这几年有很大提高。
签完证后就开始做详细行程计划表,在完全自由行的情况,又是要去这么远的一个陌生地方,做行程计划表是件辛苦而又快乐的事。这次我们选择旅行计划概括为“两点两线”,哈哈有点当代天朝八股文模式。所谓两点两线,两点是指多伦多和温哥华都市游,两线是指加拿大西线山水游和东线枫叶游。
去加拿大我选择从上海中转到温哥华,提前两个月浏览机票,在淘宝网订了往返机票,机票订得倒很顺利,结果发现临出发前十五天,机票价格便宜了许多,我们多付了五千多元,心里着实堵得慌。看来早订机票也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尤其是旅游淡季期间。我订了武汉→上海→温哥华→上海→武汉联程往返票,每人 XX元(含税),同时预订了温哥华→多伦多→温哥华联程往返票,每人XX 元(含税)。
住宿是在Booking网上预订,很方便,大多都是可以撤销更改的。我定酒店的原则就是,一,汽车旅馆,二,价格要相对便宜,三,客户评价要好。本来我最想预订B&B家庭旅馆,有厨房,有家庭氛围,当年在欧洲我们就是订的B&B家庭旅馆,感觉非常好。只可惜我英语不好,怕无法与顾主沟通,不敢订B&B家庭旅馆,不得已只好去订汽车旅馆了。
自驾游所用的车辆是通过租车网租的,是Enterprise公司。导航仪是用的佳明2508型,在国内购卖的,中文语音提示。这次自驾游如此顺利它起了很大作用,是功不可没,整个自驾行程全程全靠它,没有它,那真就是寸步难行了。
虽然各住宿地都称有免费WIFI,但是我们还是不放心,在淘宝网上购了5G流量的一个月免费国际长途的北美电话卡,实际证明这个决定十分英明,为我们化解了行途中不少难题。
我们这次外出带了二部尼康单反相机和一部莱卡数码机,同时手机有时也充当照相机的角色,夫人对摄影十分痴迷,有时为取一个镜头,什么危险都不怕,有一种为事业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这次冲出国内,走出亚洲,飞向世界的自驾游,最辛苦劳累的自然是本人,最操心有功的要归于夫人。我常常因功课做得不好受到夫人严厉批评和耐心指导。虽然我自我感觉,我的功课做得还算周密,但千准备万准备总有遗漏,所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不认真就会吃苦头。看来我任重道远哟,还得加强学习,为以后的旅游去做更完美的规划,更充分的准备,去当更贴心的导游,更优秀的司机,总之要加强思想改造,让自己充满正能量,为领导分忧,认真落实“二学一做”,学习攻略游记,学习简单会话,做一个合格的业余导游,不辜负我的夫人期望,确保今后旅游安全、顺利和舒适。
二.加拿大西部山水游
我们九月二十七日早晨乘东方航空公司MU2019航班从武汉天河机场飞往上海浦东机场,一早我们就起床,由家人送至机场,打包托运登机,八点四十飞机正点起飞,准时抵达浦东机场。办理出关、安检等手续,一路紧紧张张,跑前跑后,直到踏踏实实坐在登机口的休息室里,方觉得安定下来。在休息大厅里意外碰到在美国工作的侄儿,他也是当天从浦东机场飞回美国。几年都未见过他,小伙子成熟不少,能够在机场相见很出乎我们意外。下午一点半东方航空公司MU581航班在浦东机场缓缓启动,正式开启了加拿大之旅。
飞机往东飞行,十几个小时说慢也慢说快也快,看看录像,间隔睡一会儿觉,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当耳边传来飞机乘务员甜美的声音时,机窗下已是朝霞彩云,绿野悠悠的美景。由于时差原因,飞机于当地时间九月二十七日早晨九点十分抵达温哥华国际机场Vancouver International Airport 。
温哥华机场不算大,但让人很亲切,机场的所有标识都有中英法三文对照,所以即便我这样英文不太好的人,也可以很清楚的找到要去的地方。据说温哥华华人已有一定规模,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近年来大陆不少官员子女和富豪子女来此地学习定居,使加拿大不少人认定中国很富裕,中国人很有钱,中国精英子女们大大长了中国人脸,给天朝添了不少光彩,让我等P民在国外也能扬眉吐气。
今天温哥华的天气不错,早上有点寒意,入关时,海关一个白人小伙很亲切,只简单问了我们两个问题,就顺利放行了。
机窗下温哥华
中国有句俗语: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为了逐渐适应加拿大自驾游,我们决定加拿大西线游请我交往几十年的朋友Max当临时向导,这个决定后来看来十分英明,为我们后面顺利旅行起了很重要作用。Max是加籍华人,五十岁左右,是个成熟的中年人,我们从八四年开始就来往密切。他开着SUV来机场接我们,未来加拿大六天西部游都将有这位朋友陪同。经我们强烈要求,我们住在朋友在郊区Maple Ridge枫树岭的小别墅里,朋友带我们穿过密集的树丛,走近了一栋似童话世界里才能看到的小别墅,那里很原始,很安静,没有公共的绿地花园,听不到公共汽车声,也见不到什么街角商店,那就是个乡野村房。这是一座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精致小房,二室二厅一厨一厕,在朋友本人精心打理下,显得温馨平淡安宁舒适,这间小别墅离温哥华城中心不太远,开车四十几分钟就到加拿大广场。朋友在城中心也有一栋二层楼的别墅,但我们更喜欢这乡下的世外桃源般的环境,非常有感觉,非常有特色。
Maple Ridge枫树岭的小别墅
在机场去住处的路上,我们绕道去了温哥华漁人码头Steveston Fisherman’s Wharf,这原本是一座小渔村,八十年代由于渔业的衰落,这里的渔港已经转变成一个市民休闲的旅游景点。其实这里景点真的很一般,就是个海边渔市,不知为什么温哥华人大清早特意跑到这里来买鱼,外国人真是一根筋呀,城里的超市和肉店、水産店都能购买到新鲜的海産,质量也很好。但是仍有不少市民固执地觉得这里的鱼虾与众不同,便宜且质量一流,其实与市内品质相差不大。我们去时,摊贩大都收市了,渔港已没有什么鱼在卖,尤其是非常新鲜三文鱼,这种加拿大最常见最著名的品种,非常遗憾看也没看到。
玩了漁人码头,去了当地一个中歺馆,吃了踏上加拿大国土上的第一顿饭。饭还算合口味,温哥华华人多,所以中歺馆也多,味道相对地道。吃完中歺就去超市购了一些必须品和水果、肉菜,温哥华超市食物很丰富,按当地收入来说那是相当地便宜,即使换算成人民币,也不是很贵,加拿大人民幸福呀。关键是没有食品安全问题,什么地沟油呀,农药菜呀,毒奶粉呀,镉大米呀,苏丹红蛋呀,还有什么神农丹姜,瘦肉精,病死猪肉,假羊肉,速生鸡,毒豆芽,加拿大人民听都没听说过,太孤陋寡闻,缺乏见识了。没有这些东西去磨练,真替加拿大人民身体担心,没有这些穿肠而过,怎么能练成百毒不侵的身体呀。苦难和毒物能使人成长,幸福而清洁的加拿大人民只能是温室里花朵,经不起风浪哟。这样一想,我的自豪感猛生,苦难和毒物万岁。从超市出来就去小别墅休息,晚饭是自己做的,主菜是红烧排骨,十分可口。
经过一夜休息,朋友一早来小别墅接我们,加拿大西部山水游也就是落基山脉游正式开启了。
加拿大西部山水游行程为温哥华Vancouver-亨茨维尔小城Valemount-贾斯柏Jasper-冰原Glacier-班芙Banff-黄金城Golden-温哥华Vancouver。含盖落基山脉风景的精华。我们这次的游程是从温哥华出发,经5号公路进入落基山脉,过贾斯珀、班芙、优鹤三大国家公园,然后从1号公路返回温哥华,整条路线呈一个三角形,不走回头路。
加拿大境内的落基山脉被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一生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是世界遗产。落基山脉不是以奇、峻、险为特色。但落基山有山有水,水有湖有河有瀑布,山有川有雪有峭壁,这里地形复杂多样,瀑布、急流、怪石、温泉,湖水与雪山森林相映,这种刚柔相济、动静交映的山是一幅不可多得、引人入胜的美景。落基山脉还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有珍惜的黑熊、灰狼,也有驼鹿、麋鹿,回游的鲑鱼,旱獭等等。被划分为多个国家公园,其中最为知名的有四个世界级的国家公园,分别是班夫Banff National Park、贾斯珀Jasper National Park、优鹤Yoho National Park和库特奈Kootenay National Park国家公园。还包括三个省立公园,它们是:罗伯森山(MountRobson)、阿悉尼伯因山(MountAssiniboine) 和汉拔 (Hamber)三个省立公园。
闲话少话书归正传,我们先谈谈我们第一个落脚点亨茨维尔小城Valemount (中国有人把它译为山河镇)吧。亨茨维尔小城是个离贾斯柏Jasper国家公园很近的一个小村庄,小庄的目前居住人口不到1000人,这次至所以选择落脚地亨茨维尔小城Valemount而不选稍远的Jasper镇,一是因为怕开太长车过于劳累,二是价格相对便宜。亨茨维尔小城Valemount距Jasper镇130公里,离温哥毕有660公里。小村庄虽小名气可不小,2010年八国集团峰会就在这个小村庄召开的。而且小村庄该有的全都有,商店超市旅店饭馆银行一个都不少。我们预订的是汽车旅馆,名字叫Premier Mountain Lodge and Suites(普雷米尔高山旅舍及套房酒店),旅馆卫生环境位置都不错,不含税的价格为两间667元人民币。向导Max是个有心人,他自带了液化汽炉,怕我们不适应洋鬼子的西歺,可以自己在房间烧点吃的。我们到达亨茨维尔小城比较晚,住下后立即去超市采购水果、肉菜、面包和牛奶,做了一顿较为丰盛的晚歺。这次行程的开始第一段路程距离较远,开车花费时间比较长,中午只吃了个汉堡填肚子,实在有点饿了。
从温哥华到亨茨维尔小城,我们走的是5号公路,虽然也叫高速公路,但并不完全封闭。也无中间隔栏,沿途基本没有固定摄像头和测速仪,很多地方只是双向二股道,弯道也多,有很多非立交岔口可以进车,远不如在中国很多省级非高速公路,加拿大高速公路没有规范的服务休息站,有时候一百公里都看不见一个服务区。我们开车那时段,公路车流量也不少,虽限速90或100,但路上车子大都开在100至120的速度,大货车大客车也如此,而且常常不能不开得90码以上,不然后面车子会堵成一排,二股道的公路吗,超车很不方便。但据说加拿大这种所谓高速公路事故率却很低,这让我很困惑了一番。而我们天朝山区高速,比如湖北恩施段,硬件环境比它不知好多少倍,可却限速80或60,还老出事故,真是让人想不通。当然加拿大本地人虽在高速都超速,但不会超过120码,而其他交通规则他们都严格执行,所以这才保证了行驶的安全,同时又提高了公路的效率,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第二天,也就是九月二十九日一早,我们起床在小村庄周围转了一下。亨茨维尔小城是一个地处偏远山区的村镇,规模不大,就是一个小小的山村,这里只是去往Jasper国家公园的一个中转站。一些旅行团从温哥华到贾斯伯到班芙的线路上,往往把这里作为进山之前的首个宿营地,所以旅馆也不少。亨茨维尔小城还算是个有人气的小镇,旅游旺季时旅馆都是客满。村庄三面靠山,山间烟云缭绕,山谷森林茂盛,是个很美很静很懒散的小村庄,有着美丽的环境和悠然自得的生活!不然八国集团峰会也不会选在这个小村庄召开了,那可是世界最有实力的八个经济发达国家呀,能选中这地方必有独特之处。
亨茨维尔小城Valemount
今天天气十分给力,人品好没办法,在落基山这段时间虽常碰到雨水,但很多时转眼阴转晴,常常给我们一个惊喜,而且多数的时候还是蓝天白云。早上我们吃完早餐即牛奶、水果、面包和香肠后,就立即赶路向贾斯珀Jasper镇进发。在5号公路向北走上几公里,跨过一条河后就转入16号公路东行。亨茨维尔小城到贾斯珀镇有130公里,须开车一个小时多点,突然路前方一个庞大的雪山横在我们的前面,非常雄伟壮观,一查,那就是落基山脉最高峰,也是加拿大的最高峰罗伯逊山Mt. Robson,海拔3954米。我们停下照了几张照片,继续赶路。不久就看到16号公路旁一个美丽的湖泊,名叫moose Lake湖,这是进贾斯珀Jasper国家公园前见到的唯一湖泊,有停车场,我们下车快速欣赏了一下。不久我们就到了Jasper国家公园入口处,所谓入口处也就是在马路中间设一个简陋木板房的收费站,是收落基山四大国家公园的门票的。一个车(含7人)一天费用是20刀(加元),是四大公园的通票,若你打算玩七天以上,买年票就更合算了。
加拿大的最高峰罗伯逊山Mt. Robson
中午时分到达贾斯珀Jasper镇,贾斯珀镇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小镇。贾斯珀镇是加拿大落基山脉北边的门户,小镇的建筑风格多样,色彩艳丽,风景十分优美。小镇位于贾斯珀镇公园的地理中心,这里聚集着公园内最全的服务设施,小镇没有那么多商业气息,保留了几分宁静,在宁静中享受生活之美,很有特色和魅力,它被称为大落基山入口最绝美的小镇,倍受游客们的青睐。古老的火车站、宁静的小教堂和随处可见的驯鹿和山羊(可惜我们在小镇上没见到),让你觉得贾斯珀似乎离喧闹吵杂的现代都市世界很遥远。我们在小镇一家快餐连锁店吃了午餐,吃过午餐后去了火车站斜对面的游客信息中心visitor information center,要了一张贾斯珀国家公园地图,准备游几个湖再出发去冰原大道。由于时间紧张,还要去看哥伦比亚大冰川(ColumbiaIce field)并住在那边,所以决定只去玛琳湖,,因为它被评为世界上最上镜的湖泊之一,不去怕会后悔。然后立即掉头在傍晚落日去观赏著名的冰川景观。
去玛林湖Maligne Lake的路上,要路过玛琳峡谷Maligne Canyon和药湖Medicine lake,玛琳峡谷号称是落基山脉中最长、最深、最奇特的峡谷,我们也看不出什么特别来,且徒步路线过长,只能走一点就返回真奔玛林湖。有人说:“不到玛林湖就等于没有到贾斯珀公园”。所以很期待。在路上,经常会看到大片大片被烧毁的森林,枯黄的牧草。(在住后走,我们看到被山火焚烧的松树林比比皆是。)紧赶慢赶,到了玛林湖,汽车只能到达湖的顶端。玛琳湖是贾斯珀最大的湖泊,是世界第二大的冰河湖,也是贾斯珀国家公园中唯一一个开放游船的湖。我们去时游船已关门了。在贾斯珀镇时天还很蓝,云还很白。可现在天气却不是很好,所以我们看玛林湖真没感到什么特别。属于不来遗憾,来了更遗憾,盛名之下,有所失望。据说想要看到精华,只有乘游船。玛琳湖最美是湖水的颜色和位于湖中的小岛,曾被评为世界上最上镜的湖泊之一。小岛就是所谓精灵岛Spirit Island,大名鼎鼎,是加拿大的一个标志性景点,照片经常会出现在加拿大的旅游宣传册上,但游客是禁止登这个小岛的。回来路上,在药湖停留了一下,虽然水少,但景色还是很美的。药湖是加拿大洛基山中最神秘的湖,每年会消失一次。其水位受地下暗河系统的影响而时高时低,每年不同季节水位不断变化。自春天到夏天冰河水融化,湖水充盈;到了秋天山上的溶雪量减少,水位则开始下降,直至冬季完全干涸见底,整个湖消失。而到了来年春夏湖水又如约而至,如此循环往复。
药湖Medicine lake
途中美景
从贾斯珀国家公园到班夫国家公园,走的是最著名的冰川公路93号公路了,驾车行驶在这条绵延230公里号称世界上最美的公路上,是一场顶级视觉盛宴,美不胜收。车窗前常可看到高大巍峨的冰川雪山、迷人精致的湖泊瀑布、茂密挺拔的冷杉森林,交相辉映,景致多变,美丽如一幅画卷。天继续阴沉,赶到哥伦比亚冰原已近下午四点。哥伦比亚冰原是贾斯珀国家公园最有名的景点,历经万年的巨大冰川,是整个落基山十七个冰原之一,也是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的大分水岭,是世界上极少能乘坐车辆直接到达的冰川,是北极圈以外世界上最大的冰原遗迹。据说冰河的冰层密度极高,阳光无法折射,会呈现晶莹剔透的蓝光,在晴空下十分瑰丽,但我们没看到。去晚了,关门了,没有搭乘巨型雪原车SnowCoach,在哥伦比亚冰原上走一趟。只得步行到冰原的边缘。我们与冰原隔着一条小溪与警戒线相对而视,没有那么震撼,靠近我们这边的冰原很脏,人踩的吧,人类战胜了自然,同时也在破坏着大自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正在急速后退,每年都在消融一些,也许百年之后,这条冰川将不复存在。越往冰原方向走,天气越是阴沉,一眼望去,灰不溜秋的。领导出来带着大量御寒衣裤和棉胶鞋总算派了点用场,不然从中国背到加拿大,岂不是亏大呢,其实这时到加拿大真不需带那么多衣物。在路上错过了冰川天空步道Glacier Skywalk,但我们在冰原景观酒店平台上蹬守着,希望能云开日出,晚霞印照冰川的景观。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天色渐黑的那一瞬时,西边云稀了,露红了,晚霞照在冰川上方,美极了!在凄凉寒风中的苦等总算有了回报。
哥伦比亚冰原
因为没有订到冰原景观酒店Glacier View Inn,我们在网上预订的住宿地是离冰原景观酒店约几十公里的可若酒店Crossing,位于93号公路与11号公路交汇处,本来我们为没订到冰原景观酒店很是遗憾,很晚赶到可若酒店,第二天一早发现选择可若酒店太正确了。无心插柳柳成行,可若酒店四周太美了。晚上到可若酒店时,我们做了一顿简单晚夕,赶紧睡觉,明早起床去一个神秘地方去照日出。
30日一早,闹铃响了,天刚微亮,蓝天白云,好兆头,我们驱车前去神秘地方照日出。这个神秘地方是朋友Max介绍的,在11号公路旁,离住处约三四十公里。在起伏的山峦中出现一个很大的湖,朋友Max把它叫着泡泡湖,因为湖底有喷泉,到冬天结冰后,冰里全是泡泡,甚是美丽和惊奇。后查地图,这是Cline River河的一段,只不过河面到这段十分宽阔,像湖面一样。在去的路上,我们终于碰到大型野生动物-麋鹿,这是这二十八天行程中唯一的一次撞见大型野生动物,让我们很兴奋一番。泡泡湖景色果然没让我们失望,太美了,是出大片的地方,我们赶紧去找制高点,等待日出,期盼今天有大收获。天有不测风云,山区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透着白光,云彩开始变红,突然间乌云翻滚,下起不大不小的雨来,在车里等了一会儿,不见雨停,只得失望的返回住宿地。快到住宿地时,天空像是补偿我们式的,太阳出来了。可若酒店四周云雾迷蒙 犹如仙境,美得让人不敢相信。刚刚拍完照后,天又阴了,我们在酒店吃了早歺,继续走大气磅礴、令人荡气回肠的冰川公路即93号公路,向最令我们向往的班芙进发。
泡泡湖,这是Cline River河的一段
可若酒店四周
行使在93号公路,隔一断就有一个景点或者观景台。我们首先游览了米斯塔亚峡谷Misaya Canyon峡谷,米斯塔亚峡谷没有玛林峡谷深,也没有它大,但米斯塔亚峡谷比较上镜,急流切割的岩石有漂亮的纹理和奇妙的冰臼,非常美丽壮观。
在93号公路有一个著名湖泊叫贝托湖Peyto Lake,别名叫狐狸湖,贝托湖是镶嵌在群岭之中,很像加拿大国旗上的枫叶,几乎无路可以走近到湖畔,只能从山腰上的观景台向下俯瞰,可以看到湖的全貌。但去观景台须徒步半个小时,据说贝托湖很美,美艳温润宁静,我们怕累没上去。
我们在路边一个不知名的湖泊停留一下,景色也很美,在加拿大落基山脉将近有300座之多得湖泊,其实很多不出名的湖风景也是独有风味,湖光山色, 如在画中。不信?请看我们照片。
93号公路即冰川公路路边可见的最大湖泊是弓湖Bow Lake,弓湖是因沿弓河岸生长着适合制造弓箭的道格拉斯冷杉而得其名。弓湖边有一座酒店,红顶黄墙,为弓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弓湖主要以雪山倒影闻名,弓湖由于矿物质和植被缘故,湖水都呈现出各种蓝绿色,水天一色。如果风平浪静时,湖旁倒影是弓湖特色之一,可惜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天气又不好,景致大打折扣。
路边一个不知名的湖泊
弓湖Bow Lake
路易丝湖luise lake被誉为落基山脉最美丽的湖,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女儿路易丝公主的名字为其命名。93号公路到路易斯湖附近就转入最著名横贯加拿大东西的1号公路,路易丝湖就在1号公路附近,也是去班芙镇Banff主干道。到路易丝湖时天气不好,又阴沉沉的了,没有出太阳,拍不出她的风姿,更无法拍出落日下的路易丝湖美景,我们决定明早再过来碰碰运气。于是我们去童话城堡一般的露易斯湖费尔蒙城堡酒店Fairmont转了转,露易斯湖城堡酒店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建于公元1886年,它紧临湖畔,气派十分宏伟,从宾馆窗户眺望窗外迷人的露易斯湖,那真是享受。
路易丝湖luise lake
沿1号公路继续往班芙赶,突然发现在1号公路与1A号公路交汇处,风景很是独特,山、水、林、铁路混然一体,特适合摄影,天气已开始下雨,我们下车观察一下,也决定明早一定要来这里,这里太有特色了。
快到班芙,雨忽停忽下,没完没了。突然一处景观让我们眼前一亮,惊呼起来。美,实在是美。这就是朱砂湖Vermilion Lakes。朱砂湖位于班夫镇入口的高速公路旁,这里十月初湖畔风景线真是美的无语。虽然天气不好,仍让我们心旷神怡,十分震撼。我们赶紧下车猛拍了一番,不能辜负此处如朱砂一般色彩斑斓的动人景色。我们不用说,自然明早还会来,祈祷明天天气会好起来。
到班芙镇Banff了,天又下雨了。班芙镇比贾斯帕镇大很多,没有贾斯帕镇淳朴,是加拿大著名旅游城市,被誉为落基山脉的灵魂,加拿大国皇冠上的明珠。班芙镇群山环绕,冬天可以滑雪,夏季可远足。如果登小镇旁硫磺山,可以居高翘望落基山脉磅礴的气势,俯瞰班夫全镇景貌和弓河蜿蜒曲折的美景。硫磺山海拔2285米,有双向缆车到山顶,但因天气与时间原因,我们没有去硫磺山顶,错失俯瞰班夫全景的机会。到班芙镇我们首先到火车站,打听火车时刻表,目的就是希望明天去我们探寻的那个景点时,正好有火车经过,照出一批有特色的照片。天气说好就好,在火车站时天气转晴,太阳出来了,紧赶慢赶照了几张百年老火车站照片,这鬼天气说变就变,不一会又阴转雨了。
我们今晚住处不在班芙镇,而在离班芙20公里外的坎莫尔Canmore小镇的落基山旅馆,我们在这住两晚。这是我们这几天住得最好的旅馆,楼上楼下,日式联排别墅式的,二室二厅二厕一厨,十分干净和方便。
10月1 日国庆节,天仍下着雨,我在班芙镇转了一转,天空雾蒙蒙的,自然去硫磺山顶也无意义了,就再去路易斯湖了。环绕湖畔有许多条健行步道,加拿大国家公园大多建有许多许多步行道,人家对体育与锻炼都很执着。另外湖边还有一条登山路径,可一直到达山顶。在山顶可俯览翡翠般的露易斯湖,由于天气不佳,我们只在湖边走了一下,没有上山去拍路易斯湖全景了。露易斯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的露易斯湖,仍然翠绿静谧,在宏伟山峰及壮观的冰川的衬映下还是秀丽迷人。我相信如果不是天气太差,这里一定是现实中的世外桃源,毕竟它久负盛名。下午就回到住处,自己做晚歺去了。傍晚雨仍在下,我们心情自然糟透了,明天就要离开班芙了,没拍几张班芙四周的好照片,该死的天气不给力呀。2日一早,当我起床打开窗户,不由得惊叫:太美呢,太美呢!蓝蓝天空下,白白的雪山,一条云雾缠绕在山间,早霞印照在山顶,多彩多姿,金光闪烁,不似仙境胜似仙境。原来昨晚是山下下雨,山上下雪,清晨突然转晴,就展现出这神奇的景色来。我们呼着极清新的空气,冒着寒凤,拿着相机,在住宿门外不停地拍摄,太让人心动了。
落基山旅馆四周的好照片
班芙镇百年老火车站
班芙镇Banff
随后我们赶紧打包上路,去朱砂湖拍日出下梦幻般的湖景,我们二天前就对那个地方充满期待。果然上天眷顾我们,给我们很多惊喜,枯黄的草,绚丽的霞,碧蓝的水,山顶的雪,多层的云,洁净的天,这些要素全都具备,实在是可遇不可求,这些要素构成了一幅难得的美丽画卷,让人爱不释手。不停的拍,不停的拍,说来你可能不信,当我们拍完照后,天气又大变,一股厚云从西向东飘来,不一会大雨倾盆。虽然我们无法再去我们发现的另一摄像点即1号公路与1A号公路交汇处去取景拍照,但我们心愿已足,便开车直奔优鹤Yoho National Park国家公园。
日出下的朱砂湖
在去优鹤国家公园路上,我们先去离路易斯湖14公里梦莲湖Moraine Lake,这是我们在班夫国家公园看到最后一个湖泊。去梦莲湖须走一段上山的岔路,当时路上不是雨就是大雾,我们对拍美照已不抱希望,到那去纯粹是到此一游了。梦莲湖是一个冰川湖,坐落在著名的十峰谷中,湖泊面积不大,仅仅只有0.5平方公里,它被世界公认为是最有拍照价值的湖泊。因沉积的岩粉矿物质,湖水呈现出美丽的蓝绿色,晶莹剔透,在锯齿状的山谷的拥环下,就像一块宝玉。加拿大老版20元的纸币上就印着这个美丽小湖。到湖边雾小多了,但车多人多,找不到停车位,如果不是突然有一辆车开出,在我们车前让出一个停车位,我们可能就与这美景失之交臂了。虽稍微有一些寒意,天还阴阴的,刚看到时也没特惊喜,第一眼是挺失望的,一是人多,二是没有啥惊艳的感觉。但我们沿着旁边的岩石堆小径Rockpile Trail登顶,整个湖面映入眼帘,完全不一样,湖水的颜色却是神奇地变得比较蓝了。更何况这时太阳突然从厚厚的云层冲出来了,因为湖底有很多含有矿物质的石头,加上阳光的折射,变幻多姿,晶莹剔透,湖面像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十峰环绕的梦莲湖与碧空、白雪形成强烈对比,远山云雾缭绕,神秘梦幻,冰山倒影在一片蔚蓝中,这是一个你不去绝对会后悔的绝美风景。
岩石堆小径Rockpile Trail下梦莲湖Moraine Lake
离开梦莲湖后,我们走1号公路前往优鹤国家公园塔喀可桂Takakkaw瀑布,幽鹤公园的第一个景点不是塔喀可桂Takakkaw瀑布,而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8字型盘山螺旋隧道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浩大工程施工中最为险要的路段之一,太平洋铁路观景平台Lower Spiral Tunnel Scenic Viewpoint就在高速公路边上,据说如果有长编组的列车通过,在上下错落的隧道中与腰带般的铁轨上蜿蜒而行,很让人震撼。不过我们没有看到,说实话看不到什么景观,只能看见松林中的隧洞口而已。离开观景台,我们直奔塔喀可桂瀑布,瀑布本身宽幅一般,但是落差很大,位列全加拿大第二,垂真高度达384米,是著名的高山飞瀑景观。到那里去要开很长一段盘山路,狭窄曲折,弯道很多,是我们这次加拿大自驾游所有行程中最险的一段路。据说塔卡可瀑布夏季水量很大,气势磅礴,非常壮观。但我们去时水量一般,虽也有震耳欲聋的轰鸣,但弥漫在山腰间的水雾并不大,美感一般。塔喀卡库瀑布的源头竟然是一条由上个冰川时代遗留下来的冰河,从对面高山上看会有意外惊喜,可惜我们没时间去爬对面山上。
离开瀑布,继续赶路。突然被路边一个美丽小村庄所吸引,这个村庄名叫菲尔德Field,是优鹤国家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所在地。菲尔德Field景色真的很美,白雪覆盖的山顶,黄叶红叶缠绕的山腰,各色精致的别墅小木屋,晶莹剔透的河水,碧蓝如玉的湖泊和澄净透彻的天空,这就是菲尔德给我的印象和冲击。菲尔德(Field)的居民区与加拿大1号公路隔踢马河相望,中间由一座桥梁连接,村落面积不大,只有2-3条小街,但却十分整洁,真想在这个小村里住在几天,好好享受这人间天堂式的环境。
下一站是翡翠湖(Emerald Lake),又叫绿宝石湖。翡翠湖是约霍国家公园中最大的湖泊,湖底是亿万年来堆积的冰川遗碛,因此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会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碧绿色,被誉为“落基山的翡翠”。其实看了好几天的湖,我们对湖泊确实有点审美疲劳了,但走进翡翠湖后,仍感到它非同一般的美。如绿玉般的湖水,宁静隽秀,远远望去就像是镶嵌在落基山脉中的一颗翡翠,太漂亮了。高耸入云的山峰、古老的冰川、未经开采的原始绿色丛林、山谷中的碧绿湖泊,只是因为天气又转差了,找不到好的角度,我们没照出这种超尘脱俗的美。
加拿大幽鹤国家公园的天然桥Natural Bridge位于去翡翠湖的路上,到翡翠湖就必经这个景点。我们是从翡翠湖返回时在那停留观赏的。天然桥就是一块大石头,常年被湍急的水流冲刷腐蚀形成了一个洞口,看上去像个石桥。就景点本身来说,也没什么可特别的。石桥是一座由岩石自然形成的桥,奔腾的水流从上部相连下部已成通道的石头下流过,这是从奥格登雪山上冲下来的千年冰河水--踢马河的水流常年冲刷石灰石的结果,柔弱的水与坚硬的石,千百年的交响曲,碰撞出如此奇景,称得上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石桥很特别,它的瀑布从一个岩洞流向另一个岩洞,像九曲桥似的,在桥洞出口,踢马河河水喷泻而出,气势恢弘,极具动感。而桥上游的水很柔很蓝,翠玉般的流水纯净无比,不信?请看照片!加上远处的雪山、河床和河滩上由于水流冲刷形成的形状各异的岩石、周围葱郁的丛林,这一切共同构成的景色才是天然桥的美之所在。
菲尔德Field村庄
翡翠湖Emerald Lake
天然桥Natural Bridge
玩完天然桥后,我们直奔今天的住宿地黄金镇(Golden音译:戈尔登),到黄金镇我们就算离开落基山脉。虽一路秋色渐浓,但落基山脉地势高,很少看到枫树,可能不适宜枫树的生长,但有很多金黄叶的树。从约霍国家公园过来的山路,一路下坡,颇有几分险意,一路上金黄的色彩也是很迷人的,黄金镇就是被金黄色所笼罩,不愧是“金色”小镇。快到小镇时,在高速公路上就被眼前美景所吸引,也不去住宿地,直接下高速去寻找高处,想好好拍一下这小镇风采。在一铁路旁,我们停下车,爬上附近山坡,可惜树木太多,合适的拍摄点总也找不到,有点小遗憾。
黄金镇我们住在塞尔柯克汽车旅馆Selkirk Inn,整洁、简朴、方便是它的特色,这是我们西部山水游最后一站,明天我们就要回温哥华了,明天路途比较运,我们就没去逛黄金镇,选择休息,养精蓄锐。明天除了看了一些路边的景色和景点外,基本上都用来赶路了。1号公和5号公路在希望镇Hope和甘露市Kamloops(又译坎卢普斯)两处交汇,去时我们从希望镇转5号公路,回时我们不走回头路,过甘露市后仍走1号公路到希望镇直至温哥华。到中午我们路过一个不知名的湖泊,有点特色,就停下吃点简易午歺,观看一下周围景色,也算休整。走这条路最有名的地方叫地狱之门Hell’s Gate!菲沙河流通道里最狭窄的一部分,两岸只有35米宽,涛涌的河流被两边的山壁压迫在一起,产生强大的浪涛,每分钟有2亿加仑的河水冲过。在这里可以听到雷鸣般的河流声和看到脚底下的汹涌水流,感觉像自身在地狱的大门前一般。这里是5个品种的三文鱼的洄游路径,也是看鲑鱼回游的地方。由于地狱之门的河流非常汹涌,所以三文鱼通过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和时间,10月正是加拿大有名的鲑鱼回游的季节,据说场景很壮观,是著名的生态景观之一(当然不如最适合看鲑鱼回游Roderick Haig-Brown Provincial Park ,那里地平水静是鲑鱼产卵的地方)。鲑鱼回流的过程非常艰辛,从大海回到河流的距离达数千里。而一当回到淡水里就会停止所有进食,不停的逆流而上,使用身体里剩下的所有力气设法回到记忆中的故乡。为了下一代有一个安全的、适宜生长的环境,它们不仅要漂洋过海,飞瀑越堰,排除千难万险溯河而上,而且还要躲避其它动物如鲨、熊和雕的袭击。但它们仍然锲而不舍,义无反顾,九死而未悔。
历尽千辛万苦到达目的地,完成交配产卵的使命后,鲑鱼已经筋疲力尽,遍体鳞伤。它们在悲壮的洄游中谱就了生命的绝唱。而在它们身旁,随着第二年春天的到来,新的生命即将诞生。小鲑鱼长大后,会顺河流而下,奔向远方,奔向辽阔浩瀚的大海,去体验新的生活。大等到产卵期,再遵循本能的召唤,千里万里洄游回来。如此世世代代,绵延下去;如此循环不已,生生不息。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不过很遗憾,我们到地狱之门已近旁晚,大门紧密,每四年才有一次高峰期,今年又是小年,我们没有看到那壮观的场面。
到达温哥华我的朋友Max乡村别墅家里已经很晚了,感谢Max的细致周到安排,让我们加拿大西部山水游充满惊喜,紧凑和舒坦,安全快乐地完成了这趟风光之旅。也使我们对加拿大交通规律,住宿程序,加油习惯和饮食安排都有比较透彻了解,为我们下一步单独的加拿大东部枫叶自驾游打下坚实基础。
回温哥华的路上
路途中休息处景色
黄金镇(Golden音译:戈尔登)
三.加拿大东部枫叶游
在温哥华休整一天后,10月5日我们乘加拿大航空公司AC108航班,早晨七点起飞,从温哥华到多伦多,开始我们计划的第二步,自驾枫叶观赏游。朋友Max一早把我们送到机场,和我们握手告别,希望我们旅途顺利,他在温哥华迎接我们胜利凯旋。
由于时差的原因,我们下午两点四十分才抵达多伦多皮尔森国际机场Toronto Pearson International Airport。我们的朋友Helen来机场迎接我们,并协助我们办理租车手续。幸亏有她帮忙,,租车才比较顺利。Enterprise租车公司就在机场楼下,我们把在国内网上预订的订单递上后,工作人员很热情,忙着办手续,叽哩咕噜说了一大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估计是核对情况和讲解注意事项和保险之事,有Helen帮我们应付。我们预订是丰田rav4车型,不过车库没有该车型了,商家提供两种车型供给我们选择,其中一辆欧洲产的SUV,跑五千公里,还是新车,另一辆日产楼兰跑了三万公里,肯定过了磨合期了,我们在国内就是用的日产车,比较熟悉,就选它了。
拿了车后,大约下午四点我们与朋友告别,对于不懂英语的我们,开始真正独立自驾长途出国之旅了。
先就给我一个下马威,在机场里我们来回绕了两圈都没走出来,这是还不太适应新购的导航仪的结果。经过摸索,我们终于走到400号高速上,今天目的地是阿岗昆Algonquin公园旁的亨茨维尔Huntsville镇,有二百多公里路哟。
一路前行,没什么特别惊人的风景,今年天气一直很热,枫叶最佳观赏期推迟了,平时是十月初,今年阿岗昆现在大约却只红了50%左右,沿途不少大枫树都还没红。路过格雷文赫斯特镇Gravenhurst,白求恩的家乡时,因为时间关系,就没下来而直奔此行的第一站:汽车旅馆6亨茨维尔Motel 6 Huntsville去了。6亨茨维尔这家汽车旅馆,是一家连锁店,整体环境不错,旁边就是麦得龙超市,干净、方便、安静。亨茨维尔小镇是世界闻名的阿冈昆省立公园主要门户,小镇配套设施齐全,规模也不小,是我们此次旅行见到的最大小镇,有近二万居民。小镇虽然没有熙熙攘攘人潮车流,但如诗如画般美丽风景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纷至踏来。在加拿大散落着许多这样的小镇,湖光掠影,宁静雅致。亨茨维尔小镇因传奇的加拿大油画艺术家汤姆汤普森而闻名于世,小镇就是一幅油画,红叶、黄叶,绿叶那五彩斑斓的色彩,山川、河流、村落那动静融洽的景观,真乃是一幅幅醉人的金秋画卷。休整一夜第二天一早,虽然天气阴沉,我们赶往小镇观景点Lion lookout,可气的是我们导航仪搜不出这个地方,幸亏有手机相助,在谷歌地图上找到这个位置。在这里你可以俯瞰整个亨茨维尔镇的美丽景色,小镇没有鳞次栉比摩天大楼,但各自特色的小别墅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点缀着浓烈色彩的树叶,好似一幅绝美的素描。看着眼前的美景,呼吸这里极净的空气,世上一切烦恼都会随之云消雾散。因天下不好,远景不好拍摄,我们于是就在这如诗如画小镇穿梭,希望拍到一批构图精美的照片。领导对摄影是非常执著的,对工作也精益求精,有时一个景点可以来来回回几个小时不知疲倦的拍摄。中午在麦当劳吃了汉堡后,回旅馆休息。大约两点多天气又好了起来,在领导的要求下我们又去了观景点Lion lookout,补拍多云天气下的小镇的风光,虽阳光不算柔和,但比早上好多了。
亨茨维尔Huntsville镇
拍完小镇美景后,领导提出想转回到格雷文赫斯特镇(Gravenhurst)看看,毕意这是小时候崇拜的英雄诺尔曼•白求恩家乡,而且她早就听别人说,这个小镇风景优美,尤其秋天更是十分靓丽,所以一直很向住,既然路过当然一定要了结这一心愿。格雷文赫斯特地处安大略省著名的马斯科卡(Muskoka)风景区,马斯科卡湖又称蜜月湖,是加拿大著名的别墅区之一,也是秋季观赏枫叶的绝佳地区。下午四点左右我们到了格雷文赫斯特镇,可惜白求恩故居和纪念馆都关了门,只能在外围瞻仰瞻仰。白求恩故居在一个院子里,是一座淡黄色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很典雅很有特色,据说国人是这里最常见的客人,毕竟白求恩的光辉形象在中国中老年人群中是无法磨灭的,缅怀这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是他们青春记忆的一部分。在故居旁建有一个不大的纪念馆,馆中展示白求恩的一生经历的实物和照片。白求恩家乡这个小镇给人十分宁静、清新、古老的感觉,小镇掩映在枫叶林中,只是枫叶大多未红,不然会更美,这是最大憾事,该死的天气,今年太不给力,该红的时候它却在拖延。我们把车开到小镇一个观景点,从那里可俯瞰马斯科卡湖这个安省最大的湖泊,可以看到湖岸码头上有古色古香的邮船,据说每逢赏枫季节乘船在湖中畅游,是人生一大享受。我们没有时间乘船,只能远远观望无法去享受了。
离开格雷文赫斯特镇我们又返回亨茨维尔小镇,在亨茨维尔小镇四周转转,在往阿岗昆省立公园方向几公里处发现一条小溪有不少老外在照风光照,我们也凑上去拍摄,虽然景色不是特别震撼,但环境那真是十分幽静,生活在这样环境下人的心灵会得到安慰,人的心情会得到放松,人的灵魂会得到洗涤。再往里走我们发现一大片枫叶正红处,漫山遍野的火红枫叶让你真切感受加拿大的秋色,开始感受到加东的色彩之美了。
格雷文赫斯特镇及白求恩故居
在亨茨维尔住了两晚,10月7月我们起个早,今天主题是阿岗昆(阿尔冈金)省立公园Algonquin Provincial Park。阿岗昆省立公园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东南部,建于1893年,是加拿大首个省立公园,是安省重要的野生生态保护区。面积7,653平方公里,比上海城郊加在一起还大。野生动物自然少不了,湖泊溪流自然少不了,划艇垂钓自然少不了,号称是地球上十处人间天堂之一。安大略全省大约有二万五千个湖泊以及全长超过十万公里的河流,是真正水上之省。而阿岗昆(阿尔冈金)省立公园园内就有超过2500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拥有全长超过1650公里的独木舟航道及大片浓郁幽深的森林,是露营和远足爱好者的天堂,加拿大地大物慱那真不是吹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当秋季来临,这里就成了枫叶的海洋,漫山遍野的各色枫叶让游人感到仿佛置身童话世界一般。只可惜今年最佳赏枫期大大推迟,很多地方枫树刚刚透红,景致大打折扣。我们行驶在60号公路上,该公路横穿公园,只不过是公园东南角,很少的一部分,但却是欣赏枫景最佳走廊,沿途可以发现众多有标牌的自然小径Trail和湖泊Lake。我们从公园西门入,东门出,全长约54公里,据说开车能到的地方景色都一般,反倒是步行深入的景色最为出众。我们在西门购了停车票,说是西门,只是停车场和办公室的小房子,用中国标准来衡量,绝对简陋!每辆车每天$16,游客服务中心有简易地图,说明以英文为主,也有小段的中文、日文和韩文,没有人来找你买票,一切都靠自觉,据说有专职停车管理人员检查非法停车,一旦查到,马上开罚单,但我们在景区开了一天的车,也没见到有专职停车管理人员来查看是否买过票。进入景区后我们曾两次下车,在曲曲弯弯的起伏不平的崎岖小路上步行,公园各条Trail的全程游览时间最快45分钟,最久需要6小时。而我们没看懂英文说明,选择这两条自然小径Trail太长,山路很险阻,翻过这道道陡坡仍看不到居高临下的山崖处,最后我们胆怯了,半途而废没能深入景区瞭望台。这两条小径枫叶大都没红,小径两边都是原汁原味的森林,小径完全是在原始森林里靠人脚踏出来的!完全没有人工刻意修造的痕迹!只有刚开始那一小段被这金色的枫叶围绕着,让我们看到一丝秋色。据说公园清晨湖面上会升腾起白色雾气,与红黄绿三色交织后,仙境一般,只是我们没看到。
阿岗昆(阿尔冈金)省立公园Algonquin Provincial Park
走马观花式游玩了阿岗昆省立公园后,我们立即去渥太华住宿地。这时天开始下起雨来,穿过渥太华市中心到达加蒂诺Gatineau亚当汽车旅馆Motel Adam,去一个中歺馆好好补偿一下,弥补这几天吃汉堡的痛苦。早上起来,一切都还在烟雨中,在住宿地结完账后,我们驾车去渥太华市中心,这时雨越下越大,看来我们只能雨中一睹它的容貌了。渥太华Ottawa是加拿大的首都,但城市并不大,也没有什么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和现代摩登的大厦,只有遍地绿地、宽广街道、众多博物馆,是一座风光优美的花园城市。我们直接去了渥太华标志景点国会山the Parliament Hill的国会大厦Parliament Building,国会大厦是典型的英式宏伟建筑,它建在山顶,风景优美,是渥太华乃至整个加拿大的象征,是加拿大政府及参议院的所在地。国会大厦初期建于1859年,到了1916年,忽然一场大火吞噬了差不多整个建筑。新造的国会大楼尽量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广场中心还有为纪念加拿大建国百年而建的长明火台,台之火点燃于1967年的除夕夜,并会长久地燃烧下去。网上说渥太华的国会山在每天上午10点-11点会有士兵换岗表演,但我们在十点前就到国会山也没看到士兵换岗,可能是下雨的缘因吧。去国会山时,我们找停车位花了一点时间,冒雨到国会大厦前,雨时停时落,参观大厦需要凭护照等证件到广场对面领取门票,考虑天气和时间关系,我们没去领这免费的门票,只有国会山四周转了转。国会山四周枫叶只红了不到三分之一,天又那么阴,朦胧中山麓把它的极美遮掩,让人留下期许遗憾。
国会山the Parliament Hill的国会大厦Parliament Building
因为天气下雨,我们决定前往下一个目的地魁北克有名的度假区-蒙特朗布朗国家公园(Mont Tremblant),中国人把它起了个美丽名字叫翠湖山庄,是加拿大度假胜地。蒙特朗布朗离渥太华大约2个半小时车程,他靠近蒙特利尔,约1个多小时车程可去蒙特利尔。从渥太华去蒙特朗布朗沿途虽仍下着雨,但枫叶越走越红,沿途景色十分秀美,这里枫叶到了最佳观赏期。在阴雨中我们不停地下车拍那些无名的湖光山色。这天然无雕饰的自然美,赏心悦目,陶情怡性,我们沉迷大自然独有魅力中,枫林密布,在黄色,绿色树叶的衬托下,漫山遍野的红叶格外显眼,恰是红霞飞舞。这种自然风光让我真正理会什么是返朴归真的意境了。达到我们住处已天黑了,蒙特朗布朗酒店Auberge HI-Mont-Tremblant被网上评价为四星级,我们认为是个汽车旅馆,其实是个青年旅舍,虽然订了个豪华间,但真得不怎么样,没有独立卫生间,是我们这趟旅行中住宿条件最差的一个旅馆,还不如国内私人小旅馆。 给我们惊喜是,到达蒙特朗布朗时,太阳突然从云层中冒出来,看着眼前层层变幻的绚丽,相交相融的色彩,美到震颤的山峰,仿佛置身于画中,我们尽情享受极致的美景,忘记了旅馆给我们带来不快。为了犒劳这次摄影成果,我们准备去本地高档一点西歺厅大吃一番。可一进西歺厅,望着那无法看懂的点菜单,最可恨是没有照片提示,让我们无从小手,只能回旅社吃我们的方便面了。从此我们除了进中歺馆外,西歺只是汉堡这种快歺了,并意外发现A&W连锁店的汉堡最好吃,就只选它。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第二天一早,天气时晴时阴,不算亏待我们。眼前美景是让我们惊叹,什么叫层林尽染,这次我亲身体会到了。遍地枫叶,紫红、深红、火红、桔黄、明黄、深绿、浅绿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蔚为壮观,震撼力超强!我们在加东看到的最美的红枫景色就是蒙特朗布朗,绿草如茵的草地,飘渺晨雾的湖面、多彩多姿的红叶、梦幻童话的建筑、湖中游弋的黑鹅,语言无法描述这“湖光山色”的极致。一路上到处都是风景,那隐秘在红黄林间的小木屋,那温馨欢快的小溪湖泊,那造型美观的风情帆船,那浪漫迷人的度假小镇,这是是观赏枫叶的最佳之地,美得无法形容。零污染空气指数,静谧的氛围,恍若隔世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绝对的世外桃源,绝对的伊旬园,绝对的人间仙境。醉了,醉了,太阳醉了,彩云醉了,我的心也醉了!
蒙特朗布朗镇
蒙特朗布朗国家公园(Mont Tremblant)
10月9日下午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醉美的蒙特朗布朗,往蒙特利尔Montreal驶去。途中应该经过赏枫度假地圣索沃尔Saiat-Sauveur,可导航仪就是搜不到它,转来转去,也找不到这么个地方,只好作罢。大约下午三点抵达蒙特利尔马奎斯汽车旅馆Motel Le Marquis,这个紧靠地铁站和超市的旅馆真的很方便,是个物廉价美的旅馆,整洁简朴,是个十分平民化的住宿地,比昨晚住的蒙特朗布朗酒店不知强了多少。下午四点半定居在蒙特利尔的表弟来看我们,并带我们去圣约瑟夫大教堂。圣约瑟夫教堂始建于1904年,历经18年建成,是蒙特利尔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十分雄伟的哥特式教堂。教堂依山而建,正前方是一个广场,教堂的创始人安德鲁教士,是个靠打工谋生的孤儿,从小就立志做一名传教士。安德鲁教士传教、看病40年,其经手的钱不下千百万,却一生都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过着简单的生活,其高尚的人格,倍受信徒们的尊敬。教堂不收门票,我去时,天已近黄昏,在教堂高高的平台上可观赏到蒙特利尔风姿,晚霞印照在圣劳伦斯河 ,蒙特利尔夜景很迷人。晚上在表弟家吃了一顿丰盛的中歺,吃得很饱,吃得解气,汉堡吃多了,馋中歺呀。
第二天我们乘地铁去表弟家,蒙市地铁比较陈旧,但也比较实用,没有检票员,站台也看不到工作人员,更用说中国特有的玻璃隔断。我们由表弟一家人陪同,逛逛著名的蒙特利尔老城。在这座法语城市中,最能体会其欧洲风情特点的便是蒙特利尔老城。漫步在老城,走在石板路上,看着古老欧式建筑,这种怀旧的小资情调与生活是我们曾经向往的。我们先走到位于蒙特利尔圣母街(Rue Notre-Dame E)蒙特利尔市政厅,这是一栋很漂亮的五层楼房,不过当时正在维修。斜对面就是著名的雅克卡迪耶广场,广场上有一批公务员正在示威演讲,真是身在福不知福,不知道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随后依次去了蒙特利尔老城、诺特丹圣母大教堂、老港口、唐人街。蒙特利尔老城很热闹,到处是川流不息的行人,是蒙城旅游的主要景点。旧城区位于圣劳伦斯河畔,观光马车、石板路、教堂和博物馆,街头巷尾都充满着欧洲情怀。怪不得蒙特利尔这座城市被人们成为“北美小巴黎”,这座讲法语的城市充满浪漫情调,好几百年的历史建筑,闲情逸致的风情和古老的街道都让人感受到法国风味。从雅克卡迪耶广场走到兵器广场,我们来到蒙特利尔老城的心脏,兵器广场正中心矗立着蒙特利尔市的建立者保罗•舒默迪•麦森诺夫的雕像,兵器广场四周的各个时期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最有名的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Basilica),蒙特利尔银行(Bank of Montreal),纽约人寿保险大厦(New York Insurance Building),和Aldred大厦。其中圣母大教堂是蒙特利尔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圣母大教堂据说是参照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样式建造的,所以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小巴黎圣母院”,但没有巴黎圣母院雄伟奢华,更不如罗马教堂了。教堂须收门票,大堂内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散发着艺术的气息,有荡涤人的灵魂的魔力,上帝确实能给人内心安宁,凡是步进圣母院的人都表现出庄重、虔诚、肃静的神情,氛围极其圣洁和伟大,我似乎有点理解宗教这一西方文化和价值最重要载体的重大意义了。游览完圣母院我们就去老港口,老港实际是圣劳伦斯河的一个港口,法裔人来到加拿大时皮毛交易的港口,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现已繁华不在,近乎废弃。但作为旅游胜地,它有其独特地味道。走了一圈,玩了一圈,累了,倦了,也饿了。我们去附近的唐人街,穿过正在维修的红墙黄瓦的中式牌楼,各种小店铺一家接着一家,都用中外文写就的店招,看的最多是中国人,听到最多是中国话,倍感亲切,还有一个小小的中山公园,有时空交错的感觉,完全没有身在异国的味道。我们选择当地一家名气比较大的广式中歺厅,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午歺问题,一方面稍微休整一下,歺厅环境和饭菜味道都不错,我们在那坐到快四点才离开。下一站就是大名鼎鼎的皇家山公园Mount Royal Park,皇家山公园辟建于1876年,是蒙特利尔赏枫景点之首选。只可惜,去的时候今年马路两侧茂密枫树的枫叶本该红透却还没有红,让人有点失望。皇家山上的观景台可以俯瞰整座城市,但自然的山水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在路上遇到一位骑警和一个小松鼠,给我们带来不少惊奇和乐趣。
皇家山公园Mount Royal Park下的蒙市
10月11日一早我们离开蒙市,走40号公路向下一个目标圣安妮大峡谷Canyon Sainte-Anne进发。途中路过一个城市,看时间还早,就转进去看看,结果大出我们意外,感觉太值得一看了。这就是三河市Trois-Rivieres,一个十三万人口的小城市,因为圣劳伦斯河同圣莫里斯河交汇处形成三个河口而得名。我们去的那日,天瓦蓝瓦蓝的,秋高气爽,小城古色古香,建筑风格独特,枫叶虽未全红,但已五颜六色,把小城装扮的多姿多彩,这种安宁美丽白小城真是百看不厌。
三河市Trois-Rivieres
在小城停留几个小时后,我们驱车赶往距圣安妮大峡谷大约9公里处小村庄Sainte-Anne-de-Beaupré,我们在小村庄著名的圣安妮大教堂旁预订了一个汽车旅馆--海岸公寓汽车旅馆Condo & Motel des Berges,多伦多到魁北克的40号高速路,两侧都是枫树,如果时间合适,枫景会很壮观,可惜我们今年来的不是时候,枫叶推迟盛红期了。到旅馆服务处,其大门紧闭,留下一个条子,让我们自己在门口小盒子里拿钥匙进房。国外旅馆手续简便,走时也不查房,交钥匙就可走人。安顿好住处,我们立即去圣安妮大峡谷,这是一处赏枫名地。圣安妮大峡谷的门票CAD13.50一人,刚进圣安妮大峡谷大门,还有些金色的枫叶,但到峡谷后,只能偶尔见到变黄变红的叶子,看不出是魁北克的“枫”景之最。说什么:山谷红黄的枫叶漫山遍野,峡谷由于在谷底、山腰和山顶枫叶变红时光不一,有丰盛层次感,我完全没感觉到。瀑布很一般,枫景很一般,没有了秋色,峡谷完全无法吸引到我们。该死的气候,今年天气热的太长,延缓了枫叶变色时间,今年我们武汉桂花也延缓15至20天才盛开哟,理解理解。
从峡谷返回我们来到住处,欣赏住处的圣安妮大教堂及四周美景。圣安妮大教堂是一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矗立在圣劳伦斯河边的这座纯白色教堂,17世纪1658年建立,历史悠久,350多年里,五次扩重建,可惜在20世纪初毁于一场大火,1926年重建这座哥特式教堂。教堂前面的广场上有一个喷水池,青铜铸造的圣安妮怀抱着幼小的圣母玛丽亚安详地站在那里,雕像和喷泉融为一体。大教堂的内部金碧辉煌,气势震撼,我们进去时,主教正在宣教。第二天一早。我们起床想照圣劳伦斯河日出和朝霞,这一天早晨天气十分寒冷,在河边我们穿了冬季衣物,仍感寒气逼人。我们旁边一对老外老夫妇,穿着短裤也在河边拍照,本认为他们从车里出来不会很长时间,没想到他们比我们还久,真佩服他们,老外就是不怕冷,我们惭愧。天气虽冷,也时阴时情,但风景确实不错,我们照得尽兴。
圣安妮四周景观
不惧寒的外国老夫妇
10月12日中午我们来到魁北克市近郊的谢瓦利埃汽车旅馆 Motel Chevalier,稍作休整,便去布蒙特伦西瀑布(又译成脉脉含情瀑布)Montmorency Falls Park景区。蒙特伦西瀑布落差有83米,声势不小,瀑布旁沿着山壁建有阶梯,还有许多近距离的观瀑,水从峭立的悬崖倾泻直落圣罗伦斯河,那是相当的雄伟。这里视野开阔,也是观赏枫叶的绝佳地区,瀑布一侧,一排排枫树红的如血,红的耀眼,当登临悬崖,秋色斑斓壮观,河流泛着金光,雄伟的瀑布、壮观的大桥、蓝蓝的河水、墨绿的松树与红、黄色的枫叶交错后,形成金秋一派美丽的如画如幻的美景!
布蒙特伦西瀑布下美景
布蒙特伦西瀑布公园内枫景
10月13日我们去心仪已久的古城魁北克城,这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有400年的历史,是世界文化遗产。这充满浓郁欧陆色彩的古城,历史遗迹处处可见。有北美唯一的古城墙,有雄伟华贵的古堡大酒店,有尖耸造型的老教堂,有蜿蜒斑驳的石板路、干净秀气,优雅古典,充满了浓郁的欧洲小镇气质。在古城找停车位花费我们不少时间。几处著名景点停车场已客满,七找八找,总算在灵气的古城中心处找到一个停车位。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旧城街道里,看着载着游客的马车缓缓驶过,穿行在那一座座四五百年的历史的欧式建筑中,让我感受时光倒流,仿佛穿越了时光,不知身在何处。中饭找了几个中歺馆,可他们都要到下午才开门,最后又只得去吃那该死的汉堡了。
费尔蒙芳提纳克城堡饭店Fairmont Le Chateau Frontenca
古城魁北克城
吃完中饭后我们临时决定去河那边的奥尔良岛Île d'Orléans,这个决定太英明了,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加拿大乡村之美。奥尔良岛通过奥尔良岛桥(Île d'Orléans Bridge)与大陆相连接,在岛上可以远眺魁北克老城,全岛以农业为中心,据说苹果与草莓是岛上特产。岛上土地肥沃,森林茂密,岛上居民生活非常悠闲,非常宁静。一幢幢颜色特别鲜艳漂亮的小洋房和牧草悠闲的田原风光巧妙融洽在大自然里,是绝配,真正的世外桃源。岛上红叶遍布,在红枫中间,点缀着农舍,风景绝美。太阳渐渐落山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灿烂的金黄,在我们过奥尔良岛桥时,晚霞把河面全印红了,景色太震撼,只可惜桥上不能停车,这惊世的景色没有拍摄下来,现在想想都好遗憾。
10月14日,今天路途比较远,一早我们就出发,可没想到不大的魁北克竟也堵车,这是我们这趟行程中唯一碰到这么严重的堵车情况。沿20号公路,500多公里路程,目的地是加纳诺克(又译卡纳诺基) Gananoque小城。我们在网上预订了1000群岛帝国旅馆Imperial Inn 1000 Islands,是个香港人开的,还开了一个中歺馆,总算能吃几顿中歺了。加纳诺克 Gananoque小城坐落在千岛湖伴上,当天我们在小镇转了一转,去了游客信息中心和镇政厅,镇政厅建于1831年,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小镇旅游码头是到千岛湖1000 island又称劳伦斯群岛国家公园观光的游客的首选之地,岛湖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
奥尔良岛Île d'Orléans
加纳诺克(又译卡纳诺基) Gananoque小城
第二天即15日一早我们就是码头购了三小时游览船票,圣劳伦斯水面宁静而宽阔,一望无际,湖水纯净、水是碧蓝碧蓝的,这里是有名的避暑胜地。整个千岛湖有1865岛屿(其中1个是人工岛),在美国境内的有621个,加拿大境内1244个。岛上郁郁葱葱,坐落着大大小小、豪华精致、古典优雅,风格各异的别墅。湛蓝的湖水中倒映薄雾彩中,树丛中隐约露出红瓦粉墙一角,不是天堂胜似天堂。其中两个岛屿名气最大,一个是心岛Heart Island,心岛是1900年美国纽约白手起家旅馆业大王乔治.博尔特(George Boldt)买下后并投资2500万美元建造了“罗宾兰德古堡”,它被作为献给爱妻露易斯的礼物。 一个是莎维岗岛(Zavicon),一桥跨两国,一头挑着加拿大,另一头挑着美国,桥中心是两国分界线。游船在群岛间狭窄的蔚蓝色水道左穿右插,迂回前进。今天天空晴朗,鸟语花香,清风拂面。感受这没有喧嚣,只有宁静,没有污染,只有纯净自然空气,看红屋顶,白房子时隐时现,岛屿绿树掩映,人仿佛行驶在童话中的仙境中,此乃真正的人间的天堂。
千岛湖1000 island
心岛Heart Island罗宾兰德古堡
中午上岸后,我们自然必须去附近的加拿大曾经的首都金斯顿Kingston,1841年至1857年,它成为加拿大的第一个首都。金斯顿的城市不大,承载并保存了从古至今加拿大历史的变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魅力城市。整座城市以河滨为中心而建。各种维多利亚风格的红砖头房屋及众多的教堂,沿着河边一字排开,风景如画,美不胜收。金斯顿市政厅(City Hall)、昔日的火车站,游船码头旁边陈列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蒸汽机火车头“Engine 1095”、 (当时生产“Engine 1095”的加拿大机车有限公司生产就在金斯顿)都汇聚在一起,这是座有历史人文气息的小城,深厚的历史积淀,美丽的自然风景只可惜我们无缘欣赏,逗留的时间太少,只能算是匆匆一瞥。这是因为我们车出事故了,在车开进城不久,我们在停车等红灯时,被左边停车位开出来的碰擦了(待最后一章详谈)。自然原先计划游玩古城和沿最美景观路Thousand Islands Parkway看晚霞和日落算是泡汤了,只得从2号公路返回加纳诺克住处。让我们惊喜的是,刚出城却无意中路过金斯顿重点景观之一亨利堡(Fort Henry),我们在停车场停了车,虽然这座水上要塞的著名建筑群已关门,看不到堡垒内部军事博物馆内容,亨利堡四周美景仍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亨利堡位于从圣劳伦斯河突出的一个较高半岛的前端,建在一片山丘之上,位置绝佳。这其中,城堡被石造的坚固城墙和堑壕围住,不仅可以鸟瞰金斯顿全城,四周草地、枫林与晚霞也令人陶醉,宛如仙境。
至此加拿大东部枫叶之旅也就结束了。
金斯顿市政厅
四.多伦多、温哥华都市游
10月15日去多伦多路上,车就开始多了,但我们很顺利到达位于市中心中国城的速8多伦多市区酒店Super 8 Downtown Toronto,酒店前台都是华人,沟通不成障碍了。朋友Helen很快赶来,和我们一起还了租车并预订了17-18日的小型轿车。Helen请我们吃了加拿大的龙虾,不多久我二十多年未见面的两位大学同学赶来,大家自然感叹一番,岁月如梭,虽异国相见十分欢喜,但我们都老了。晚饭又是龙虾,一大桌菜,感谢同学的热情,我们却吃不下了。
绵绵的秋雨、阴沉的天色让我们对多伦多的观感差了不少,街道两侧虽然处处可见现代化楼宇,古老的建筑以及红的枫、黄的树,但总感觉在铅灰色的背景下失色不少。
10月16日一早,领导的中学同学夫妇开车来接我们,吃完早餐准备去海滨转转,结果很多路被临时管制,在路边拍了几张照片,就去传说中的多伦多大学。多伦多大学属于加拿大顶尖名校之一。主校园在市中心,开放式校区,没有校门,没有围墙,校园分布在各地街道上,古朴的教学楼、气派的图书馆,和城市街道混合在一起。绿草如茵,古树参天,清新湿润,整个校园是19世纪英式古典建筑的风格,与城中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身处闹市,却又显得那么的从容,在古朴典雅中显示出生机勃勃的现代大学气派。那天天很阴,还有点小毛毛雨,校园十分安静,校园以一片漂亮的草地为中心,是一座远离城市喧嚣的文化公园,整个校园是19世纪英式古典建筑的风格,这是一所快200岁的世界顶尖大学。
接着我们去了伊顿中心,伊顿中心是多伦多市中心最知名的购物中心,最大最现代化百货公司,有着华丽的装修风格,汇集了300多家精品店铺和餐厅,我们走马观花看了一看,中国这类大商场太多,兴趣不大,就去多伦多新老市政厅。走在路上才知道,今天多伦多正在进行马拉松比赛,终点在市政厅,怪不得许多路临时管制了。我们有幸看到比赛,老老小小,各种肤色,大家累并快乐着,有种嘉年华的感觉。我们拍到一位男子推着小孩跑完全程马拉松,后来他被评为此次马拉松最让人感动的运动员。多伦多市新市政厅与旧市政厅挨得很近,新市政厅1965年建成,两幢弧形贝壳式建筑拥抱着中间蘑菇状的议会大厅,现代、简洁。旧市政厅是典型的古罗马式建筑,厚重的墙砖,斑驳的痕迹,这座法定国家古迹透着深厚的人文积淀。而他们四周是最摩登的摩天大楼和古旧的有轨电车,真的很协调,很有风味,不由得不让人赞叹。随后去领导同学家坐了一下,这幢别墅与四周环境都让人感到舒畅。近处绚烂的彩林,远处多彩的山坡,那淡淡的薄雾,那寂寂的马路,各有特色的独栋房屋,无纷无扰无烦无躁的安宁,似烟似雾似纱似线的细雨,太妩媚太妖娆,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怪不得总有人乐不思蜀,在加拿大寻找一席之地呢,理解,这是人的本能。坐了一会儿,他们带我们去卡萨罗马城堡Casa Loma,这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城堡建筑,是加拿大历史上最早、也是建造最为辉煌的私人城堡,现在是一处旅游胜地。古堡内有 98 间装饰华丽的房间,但我们去时,已关门不售票了,自然无法欣赏到美轮美奂,极尽奢华、精雕细琢的室内装潢。但仅仅外表,就很震撼,这在山顶上修建的城堡,融罗马式、哥特式、诺曼底式建筑风格为一体,豪华浑厚,有依山而建的花园,在山顶可俯瞰多伦多市区。城堡还有一段关于亨利爵士传奇的一生和他们的爱情故事。百万富翁亨利•柏拉特有感于妻子玛丽出行不便,无法欣赏到欧洲建筑的精髓,便希望请最好的设计师,采用最好的建筑材料,修一栋欧洲古典城堡式样的房子,以此作为送给爱妻的礼物。后来土豪破产了,政府把房子收了,再后来,政府把房子当旅游资源,开始收门票了。身处百余年的豪门巨宅之中,令人有种时光交错的感觉。
多伦多大学
卡萨罗马城堡Casa Loma
10月17日我们去Enterprise租车公司提车,朋友Helen在那等着我们,我们提的小型车车库没有,租车公司同意免费升级七座道奇SUV,两个人开那么大车,是有点浪费,但我们想尽快到尼亚加拉小镇Niagara ,一睹我孩儿时就心仪的最著名的奇景之一,也没多计较纠缠。天气时好时坏,中午时分我们到达最佳西方瀑布景观酒店Best Western Fallsview Hotel。放下行李,吃了汉堡,我们就瀑布方向奔去。还没有见到瀑布时,就会听见如雷贯耳瀑布飞落声,酒店离尼亚加拉大瀑布只有步行20分钟的距离,随着这巨大的声响一直走,就可以看到尼亚加拉瀑布了。尼亚加拉大瀑布与巴西阿根廷交界处伊瓜苏瀑布、赞比亚津巴布韦交界处维多利亚瀑布共称为世界三大瀑布。瀑布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和美国纽约州的交界处,瀑布由三部分组成,包括: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美利坚瀑布(American Falls)和新娘面纱瀑布(Veil of the Bride Falls)。尼亚加拉河是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条水道,河流蜿蜒而曲折,全长仅54公里,海拔却从174米直降至75米,尼亚加拉瀑布平均流量5,720立方米/秒,仅是尼亚加拉河30%的水量,其余70%的水量被用于发电。水势澎湃,声震如雷,十分壮观,太阳的照射下偶尔还能遇见彩虹。我们没有去160m高的观景塔Skylon Tower,它离瀑布较远,反而有一家星级酒店观景塔是能够享受瀑布的美景,可惜闲人免进。我们只得沿河岸观景台来回跑动,观景台是一条长达300米的走廊,连接着马蹄瀑布,看着眼前气势磅礴,景色壮美,无法用词语来形容,心情自然特兴奋,而且这儿水鸟也特懂人性,摆着姿势让我们拍摄,好萌!我们简单吃了点晚歺,期待暮色中的瀑布给我们更大惊喜。今天偶尔有点晚霞,云太厚,不过来对了,瀑布周围的各种巨型聚光灯在夜幕降临之际同时照亮瀑布,五颜六色,多姿多彩,让瀑布七彩缤纷别有一番风姿,实属难得一见,是永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因此我们很晚才返回住处。
10月18日一早起床,自然是想照日出朝霞下的瀑布,想出大片呀。可惜机位没选好,最美最特色的景观未照出来,看到别人照的瀑布上方一张照片,把我惊呆了。但我们还是有很大收获的,虽然天呢忽阴忽晴,云层很厚漂浮得也很快,不过偶尔太阳也露出来一下,满足我们拍照的基本条件,出不了大片但还是有不少惊奇的。
瀑布下的海鸥
早晨晨光下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很快厚云又罩住太阳,我们决定去尼亚加拉河上下游转转,沿着Niagara Pkwy公路,向上游走到Kingsbridge Part后,感觉没有太震撼地方,转头沿这条路向下游滨湖尼亚加拉镇Niagara-On-The-Lake方向奔去。沿途的河岸被尼亚加拉河水的冲刷,形成了一条深深的峡谷。尼亚加拉河是美加两国的界河,Niagara Pkwy是沿着尼亚加拉河修建,路的两边非常清秀美丽,或有村庄或有林中别墅出现,很雅致,很清新。途中路过美加两国建造的水电站,在一个九十度转弯处,有一休息观景台,我们刚下来,上天眷顾,太阳又出来了,陡峭笔直的河岸对面色彩艳丽,漫山遍野被火红的枫叶尽染,倒映在清澈的河流中,沿峡谷是一望无际五彩缤纷的枫叶之海,堪称加拿大最美的秋景。我们不停地拍摄,尽情地欣赏这绚烂多姿的枫树,奔腾咆哮的流水和绿草如茵的农庄。我们继续沿着这称为世界最美的乡村大道前行,又路过一处更美的峡谷景色,由于是逆光,我们没停留,准备下午阳光通透时再来补照。建在河岸悬崖边上,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尼亚加拉河的路旁,掩隐在绿树花丛中的那些英式乡村风情的特色农舍,还有那随处可见,十分可爱的加拿大鹅canada goose,一切都让人着迷。他们没搞过什么新农村建设,但每个村庄,每户农舍都像公园那样,十分漂亮又十分干净,加拿大乡村秀美的风光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结合。在路上,我们碰到一座小教堂,我们停下在那休息一下,还去旁边小店买了点小礼品。后来才知道那教堂曾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知识问答节目中,很有名气,是世界上最小的教堂,里面只能同时容纳三个人。世界各地的人不少都知道这座小教堂,很多人专门来这里举行婚礼,是当地一大景观。到滨湖尼亚加拉镇 Niagara-On-The-Lake已是中午时分,滨湖尼亚加拉镇建于1781年,是尼亚加拉河汇入安大略湖的地方,环境和设施都很好,小镇安静漂亮,是休闲的好去处,是著名旅游区,小镇被丘吉尔称为最适合散步的美丽小镇。安大略湖水很漂亮,蓝绿色的,小镇色彩斑斓的树木,都在红叶的包围之中。我们在妖娆多姿的小镇到处转了转,然后就赶往那处我们认为最美峡谷的地方,想拍大片呀,那地方最有这个机会的。唉,老天太不给面子了,说变就变,刚刚烈日当空,现在乌云翻滚,大片是拍不了呢,只得打道回府。天开始下起雨了,回大瀑布路上居然碰到有一所中式佛教寺庙,只是这时天下起大雨,我们就没进去了。晚上七点左右我们才到多伦多皮尔森国际机场Toronto Pearson International Airport, 在多伦多机场最佳西方酒店Best Western Plus Toronto Airport Hotel 安顿下来。随后我们去还车,在机场不远处一个广场下停车,把钥匙交到墙上一个小箱子里,就算交车子,加拿大确实是信用立国的典范。
尼亚加拉河谷
世界上最小的教堂
10月19日早晨六点乘酒店巴士去机场大厅,但我们走错大厅,问了几个人,说了一通英语,也没听懂,多伦多机场很大,差点误了机,看来不会英语真是会吃大亏的。紧赶慢赶,总算搭上了加拿大航空公司AC105航班,早晨八点准时起飞,当地时间上午十点抵达温哥华。向导Max准时来机场接我们,并告诉我们,自我们离开温哥华后,温哥华就一直不停地下雨,直到今天上午才有点阳光偶尔出现。我听后大笑:我们人好呀,阳光都跟随我们。温哥华现在进入雨季,希望好运常来哟。Max把我们接到他市里家中,这是一栋木制二层楼的别墅,楼上是三室二厅两卫一厨,楼下分别是一室一厅一厨一厕和二室一厅一厨一厕,公共地方还放着一个洗衣机和烘干机,别墅后面有一个可放两辆车的车库,车库与别墅间是花园,进大门处也是个小花园,房子所处的住宿小区没有围墙,让我这天朝来的人感到不可思议。从19日下午开始到24日早晨,我们就在温哥华附近晃荡了,这几天时阴时雨,有时大雨下了整天整夜,下雨就在家窝着,阴天就出门,偶尔出点阳光都让我们惊喜不已。首先我们去了伊丽莎白女皇公园Queen Elizabeth Park,这公园离Max家很近,公园不大,是由一处废置了的采石场兴建而成,下面是个大水池,温哥华备用水源地。这里是温哥华市的最高点,视野开阔,从山顶可以远眺温哥华,北面的群山、温哥华港口以及市中心皆在眼底。据说这里还是温哥华最适合赏樱和郁金香的公园,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但参天大树、碧绿草坪、各种虫儿鸟儿和悠闲的人们把闹中取静的公园装扮的分外妖娆。山顶还有一个布罗黛尔温室Bloedel Conservatory,不过这个半球形的植物温室我们没有进去。因为光线不佳,我们只在公园四周走走,拍拍照就回那个乡村农庄去了。20日我们任务很重,要去两所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和西蒙弗雷泽大学SFU还有史坦利公园Stanley Park。UBC大学依托西部海滨,SFU大学占据东方山头,这两所大学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据说校园都非常漂亮。我们先到SFU大学,可惜坐落在本那比山的学校完全被云雾罩住,抻手不见五指,转到与SFU大学连成一片的本那比山公园BurnabyMountainPark也是如此,但一下山,能见度就好了许多,我们只得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史丹利公园Stanley Park。史丹利公园是个典型的城市公园,也是加拿大温哥华最负盛名的公园,在市中心,规模很大,面积有400多公顷,我们是开车进去的,停车要交费,但是自助没人值守。公园内空气清新、有大树,有草地,有海滩,有湖泊,可以看海,可以看雪山,有很多漫步道和自行车道,是温哥华当地人运动、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外来游客不能不到的地方。公园中有一个图腾公园,是印地安人的一种文化表现。由于森林覆盖,三面环海,这里野生动物很多,到处都可以看到可爱的加拿大鹅,还有海狮大型水生类动物。在史丹利公园可全景眺望著名的狮门大桥及大桥四周扬帆出海的渔船,温哥华金融区的高楼大厦,三面环海形成的海湾,北温哥华格罗斯山的彩叶及造型各异色彩鲜艳的豪华别墅,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画面,上帝真是厚待温哥华哟,当然对我们也不薄,虽然没出太阳,但能见度还不错。离开史丹利公园我们立即去UBC大学,UBC大学坐落于加拿大西海岸温哥华市西面的半岛上,依山傍海、绿树成荫、风景秀丽,号称是整个北美最漂亮的校园。我们去时,天又开始下起小雨来,我们在UBC陈氏演艺中心附近停下,这栋建筑是香港鳄鱼恤的陈俊捐赠,故得此名。由于天气雾蒙蒙灰茫茫的,我们无法欣赏到这所有的海岸线、山脉、森林、海洋、沙滩的美丽校园,包括那最撩人的著名的天体海滩“烂船滩”。校园里遍布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四季盛开的花卉,盛开樱花的春天看不到,但姹紫嫣红的秋天也都在雨帘中大为失色,基本上也看不到。没办法只好返回Max家去吃晚饭,刚到Max家没多久,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时不我待,我们饭也不吃,立马背起相机,直接再去与SFU大学连成一片的本那比山公园照落日晚霞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到本那比山公园时机正好,登顶之后,眼前豁然开朗。葱郁的绿里点缀着红黄,极目远望,水光山色尽收眼底。BurnabyMountainPark奇特的雕塑群(日本雕塑Kamui Mintara sculptures,由日本雕塑家 Nuburi Toko 和他的儿子所创作,象征着人类、动物、自然和上帝的和谐统一),秋日叶色微红的树林,和湖、云、山、峡、光融为一体,远处一两汪不知是湖还是海的碧水,让人仿佛置身在童话世界中,这才是美丽的秋景呀,色彩艳丽,如诗如梦。
弗雷泽河旁朦胧美,轻雾如纱
温哥华加拿大广场
与SFU大学连成一片的本那比山公园BurnabyMountainPark
10月20、21、22日天气不好,雨季的温哥华,对它没脾气,我们只得去商场和奥特莱斯转了转,顺道去参观一家湖北籍华人正在建造木结构三层大别墅。10月23日星期六,早晨天气转好,我们准备去惠斯勒(Whistler),没出城前有两处路边景点让我们兴奋不已,都在河边,一处在弗雷泽河旁,是朦胧美,轻雾如纱,烟锁秋波,一层轻纱般薄雾在河面上飘来荡去,河对岸的树林和农舍时隐时现,一切都掩映在宁静、纯净、虚幻的晨雾怀里。那淡淡的地雾,那隐隐的树林,那静静的水面,活灵灵显出一个世外桃源。当车路过皮特河大桥时,我们眼前又一亮,被眼前美丽深深地震撼,赶紧下了主干道,停在河边傍,端起相机不停地拍摄,机会难得。远处山峦披着多层薄雾,河两侧处处可见红的黄的树,湛蓝的河水倒映流光山色,黄草依依在河边随风而笑,宛如仙境。这情让人心灵被净,这景让人飘飘欲仙的感觉。走出温哥华,进入海天高速公路 Sea to Sky Highway (99号高速公路),海天公路蜿蜒于太平洋和群山之间,由海洋、河谷、冰川及高山峻岭所铺陈,道路内侧是山峰林立、悬崖陡峭,另一面则是碧波万顷、海水湛蓝,沿途经过多处海湾、瀑布等风景区,景色如诗如画,还有绿色的小岛、高高的雪山,蜿蜒而上的公路,海天相连的景色尽收眼底,一如其名,完全展现由海至天的丰富样貌。海天公路路过一个非常有特色的高尔夫球场,整个球场顺着山势而建,背山面海,高低错落,真不知老外的灵感怎么如此丰富,设计出如此之美的球场,只是我们找不到俯视这球场的高台,照不出它的神采来。到香农瀑布(Shannon Falls),虽落差335米,但我们看瀑布太多,就没停下来了。后来路过一个不知名的观景台,居高临下拍了一下海湾的大景观。在斯阔米什小镇(Squanmish),我们休整了一下,发现加拿大民众都在为万圣节筹备各色南瓜及物品,看来西方对这个节日挺重视白。村对面的史坦沃斯峰Stawanus Chief很雄奇,很高耸,坐缆车可以登顶,可一览海天高速公路四周美景,可惜我们没上去。中午时分,我们终于到达惠斯勒。惠斯勒是2010年冬奥会场地,世界著名的高山滑雪和山地自行车运动地,闻名遐迩的度假胜地,有“小瑞士”之称。现季节缆车已经停运,让人很是失望。小城很独特,山上滑雪道清晰可见,规划独特的街道,五颜六色的房屋,森林、草地、湖水、雪山,自然宁静的感觉,悠闲自在的情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在镇上找了一个蒙古歺馆,人气很旺,但总感到是铁板烧的味道,这是我第一次吃蒙古菜,还不错。惠斯勒周边有不少湖泊,我们驱车去了两个湖泊玩玩,只是天又阴沉下来,没什么特别感觉,就打道回府了。在回家路上,沿海天公路又有一观景台,是个峡谷,峡谷下遍布金黄色彩林,美不胜收,如果不是天太阴,这里一定美极,可惜今天出不了大片。到西温哥华,有一观景台,可看温哥华全景,据说很壮观,但我们去时,天已近黄昏,没有晚霞,没有日落,自然也就照不出美景,算是到此一游吧。
10月24日星期天,这是我们到加拿大最后一天,准备在市区转转。首先去了离唐人街不远的煤气镇Gastown,所谓煤气镇就是一条街道,是温哥华最古老的街区,名气很大,不怎么吸引我。蒸汽钟是煤气镇标志性景观,这座世界首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钟造型是借鉴1875年的式样,古朴、大方、精准。有不少游客在此合影留念。加拿大广场 Canada Place离煤气镇不远,处于温哥华市中心,加拿大广场建于1986年,是当年万国博览会的加拿大展览馆所在地,建筑外墙为五块白帆,也被称为五帆广场,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地标之一,广场上的独创的雕塑是2010年冬奥会火炬点起的地方,还有那巨大的蓝色雕塑水滴The Drop。走去加拿大广场旁海边不时有水上飞机起落,远处停泊有许多私家游艇,密密麻麻的桅杆上的五彩旗随风摆动,广场旁是客运码头,我们在时没见到大型游轮。三三两两的人们闲庭信步,一群人在冬奥会火炬照婚礼照,我们自然不会放过,对着他们拍个不停。站在广场上,
看着北岸美轮美奂的山峰远景,看着红透遍野的枫树林一直沿边延伸到斯坦利公园,看着湿润的海风吹拂身后摩天大楼,让人轻松让人宁静,我们陶醉在这难得的悠哉闲适生活中。接着在这里我们观看非常有名的Fly over canada4D电影,FlyOver Canada带大家从加拿大的东岸横跨至西岸,挑战观众的各个感官,最大亮点是用加拿大的自然风光,让观众可以体验到乘坐飞机,还有利用水雾,风和香味让观众们逼真地飞遍加拿大去感受到这个国家的壮美,效果让人叹为观止,非常推荐一看。看完电影后,我们就在广场豪华景观西歺厅里一边沐浴着海风,眺望着雪山,一边喝着咖啡,享受着午歺,过起一把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的瘾。天公不作美,刚露点太阳又阴下去,本想去卡普兰奴吊桥公园 Capilano Suspension Bridge,但朋友说林恩峡谷公园Lynn Canyon Park和卡普兰奴吊桥公园类似,只是吊桥小一点,知名度上比卡皮拉诺吊桥的稍微低一些,但公园里面有湍急的溪水和流瀑,有原生态的树木,感觉像走在原始森林之中,喜欢这种纯天然的自然环境,更有野性,关键是还不收门票,节省每人29.9加元门票,一举多得,我们选择是正确的。玩完林恩峡谷公园,我们加拿大行程就圆满结束了,明天我们将离开美丽的加拿大,返回中国。
10月25日早上九点,Max把我们送到温哥华国际机场,托运行李、安检、过关,我们进入候机大厅,我们乘坐的东方航空公司MU582航班从温哥华飞往上海浦东机场,中午一点二十分正点起飞,26日下午四点四十分抵达浦东机场,然后中转乘东方航空公司MU2544航班从浦东机场飞往武汉天河机场,本是晚上九点五分起飞,晚点一个多小时才起飞,天朝与腐败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不同,不正点似乎是天朝一大特色,没办法只能听天由命,后半夜才返回武汉家中,完成加拿大的自驾旅游之行。
斯阔米什小镇
五.结语与感想
这次去加拿大自驾游,由西向东行程近一万多公里,耗时一余月,穿过加拿大城镇几十个,说到底还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当然不可能准确地、完整地、立体地、全面地了解加拿大民情,而且自己缺乏多层次、辩证法、科学观和历史思维的模式,又受自己接触范围和观察水平所限,所以结语与感想这节所述内容决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我不能保证我的结语与感想是正确的,正能量的和主旋律的,但我能保证我决不会有意弄虚作假刻意伪造,也不会无中生有满口胡言,它是我有限的信息和知识的结累,是我独立判断与分析的结果,属于阶段性的个人认知和结论。我的所有结语都有所依据的,我的所有感想都是发自内心的。
加拿大是个伟大的国家,面积很大,人口不多,经济发达,法制建全。
空气、阳光与水,不得说,一个字:净,是他妈的真净。原生态、无污染、原汁原味,当然也包括食品。
税收高,退休晚,福利好,大家特别遵纪守法,人人都愿做志工社工,社会公德意识强烈,宗教、科学、民主和自由是整个社会共奉的核心价值。全社会尊老爱幼,各种族各宗教相互宽容,整个国家给人一种社会主义的再现,实在想不出这是一个万恶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这是结语。
有关感想,大家别急,请我一一道来。
到加拿大首先感觉环境好,没有那该死的P2.5的烦恼,第二天,我在中国常年发病的鼻炎症状消失了,这可是我在武汉大小医院检查诊治多年不见好转的顽疾。医生一会儿说是过敏性鼻炎,一会儿说是慢性鼻炎,药也没少吃,就是不见好。再就是我久治不愈的胃肠道紊乱消失了,大便通畅了,小便不黄了,在中国,我常年大便不正常,经常腹泻,西药中药都吃过,大小便颜色仍不正常。到了加拿大,不用治疗,全好了。这是加拿大这个国家给我赠送的第一个惊奇。
第二个惊奇是,加拿大的居所没有天朝常见的防盗门和铁丝窗,没有小区围墙,每家都靠马路,出入自由,实在不可思议。后来发现,连学校、政府、企业都没有围墙,这说明什么呢?不要小看这个没有围墙的小宅院,说明社会治安好呀,它会给你一份踏实,让你从内心爽快。大家不要认为那一定和中国一样,到处安装监控摄头?不是!是有安装,但真的很少,甚至公路交通监控摄头都安装不多,这让我这个受了几十年正统教育的人惊呆了。贪婪的资本主义制度,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贫困的劳动人民和吸血如鬼的资本家,这样的国度怎么能有比天朝还要好的社会治安呢?没有严酷律令,还能维持社会和谐与稳定,是值得中国学者和当政人物好好思考的。我住在朋友在郊区的小别墅,一个普通木门,一把小锁,朋友一个月不来一次,但从来没有被盗窃过。我们把从中国带来的大包小包放在屋里,然后去东部玩了一圈,也没不放心,更不担心有人入室行窃,这种心态在国内我从来没有过。因为我们居住的小区,有围墙,有保安,有摄像头,但每年都发生盗窃,去年就我所知有五家被盗,有一家损失惨重,百万财产消失了。
中国的防盗窗
第三个惊奇是,没有网络控制,无须翻墙,可随意看阅祖国任一网站。今天社会是网络社会,出国在外人,网络更显重要。我们可以用微信向国内亲友报平安,发照片,也可以上网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状况。制度不自信的加拿大,不害怕它的工人阶级通过网络,向往那令人神往的美好制度,造成人才流失?理论不自信的加拿大,不害怕它的人民通过网络,掌握精神原子弹,造成社会动乱?道路不自信的加拿大,不害怕它的公民通过网络,结聚社会正能量,让人民当家作主?文化不自信的加拿大,不害怕它的组织通过网络,被先进文化俘虏,走向社会的异化?不理解!不明白!加拿大这个充满着多元文化色彩的国度,能如此和谐,实属难得。
第四个惊奇是,在加拿大自驾这么久,走过不同道路,各地的公路车水马龙,但井然有序,也没有人横穿马路,没在路上看到一起交通事故。一个月来唯一一起交通事故还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这后面再详谈。而我在中国,只要出去游玩,总能碰到交通事故。要知道加拿大很多高速公路硬件条件不如中国,比如横穿落基山脉的东西大通道一号高速,很多地方双向两车道,没有隔离网,但不论大货车,小轿车速度都很快,基本都在110或120公里/小时,山区的路能跑这么快,还看不到交通事故,不能不佩服加拿大的交通制度!加拿大人的交通意识很强,那怕再挤,靠里的两人乘坐的专用道再空,也没有人去转道插队。该停的地方一定停下,唯一普遍违规的就是超速。本来加拿大道路限速起点就高,在中国限速六十至九十的,在加拿大一般限速九十以上,而且道路硬件远不如中国限速六十的道路,但加拿人驾车仍在110至120之间,尤其是大货车,开得挺猛。我问过我朋友,他说加拿大警察默许超速,但过了120后,如果抓到,后果也很严重。加拿大很多地方高速没有限速监控摄像,主要靠巡路警察执法,我们开了一天车去落基山,也没看见一辆巡路警察车,也未看到一起事故,是个奇迹!
第五个惊奇是,加拿大人民真善良,加拿大衙门真亲民。我在加拿大曾经的首都金斯顿Kingston出了一起小事故,在我停车等红灯时,有一车从侧面轻微碰擦了我们车。车主是个年轻妈妈,带着小孩,由于语言不通,沟通十分困难。后来只能求助于多伦多的朋友,作为翻译,双方才明白各自意思。事故发生后,这位女士很友善,不推卸责任,她把车主证,驾驶证和保险凭单让我们拍照,本来这事按当地处理方式就此了结。但这位女士很热心,不放心提出要看看我们租车合同。看后,她告诉我们,合同明确规定在外行驶中,事故不论大小都须报警,並带回当地交警部门责任书,才能理赔。这位白人妇女不顾两个小孩吵闹,立即打了报警电话。警察在电话里说,人手不够,这种小事故不能来现场处理。那位女士马上热心对我们说,她要带我们去警察局报警,并打电话给她丈夫,让他去警察局去接小孩。她拖着两个小孩带我们一起去警察局,真是个活雷锋。到金斯顿警察局,只有一位中年妇女处理交通事故,在等她处理上一起交通事故后,就立马分别给双方车子照相,热情地单独分开询问双方事故发生情况并作笔录。态度极为友善认真,比中国交警处理事故态度要暖心许多,不厌其烦,耐心解释,然后开具责任事故单。唯一缺点是太认真、太热情、太负责、太教条,耗费时间太多。在国外出事故是最麻烦的,我们深有体会,一直到傍晚才了结这个案件。
第六个惊奇是,加拿大把信用看得很重,信用是他们立国之本。宾馆退房不查房,也没压金;大家都会按次序排队,绝没有插队加塞的行为;这里的商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你在这里买东西心里觉得踏实,不用担心商品质量和被欺骗;人们都很讲文明,没见过随地吐痰的。记得我们去魁北克市那一家汽车旅馆时,没有一个工作人员,门口有一张留言条,告诉我们房间钥匙在门口小箱子里,可自取自住。第二天退房也没人,只叫把钥匙丢进小箱子里就可走人,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到各个公园,有部分也需购票,但没人管靠自觉。地铁站只有一位售票员,没见其他工作人员,门也敞开,买票也靠自觉。当然有抽检的,据说查到后信用会受损,但并不频繁抽捡,我一次没碰到过,但也几乎没见到人逃票。
第七个惊奇是,加拿大社会保险体系涵盖广泛,社会福利倾斜贫困者,关心弱势群体成了风尚。服务员、清洁工、木工、水道工、电工,报酬不低,干起来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我行走加拿大一余月,只在温哥华市加拿大广场碰到一个乞讨者,很是不相信。我朋友告诉我加拿大还是有一些无家可归者,但是政府很关心他们。我这位朋友Max每周都去做义工,照顾无家可归者,对这方面情况相对熟悉。他告诉我们,照顾无家可归者场所实施非常不错,伙食也极好。他每周过去就是给他们做甜点,不少无家可归者以此为家,白天出去,傍晚回来,不受限制,不管来历。费用主要是政府拨款和个人捐助,食品都是十分新鲜卫生也很可口,有时食品剩多了,他们也带点回家,小孩特别喜欢吃。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受寡头资本操纵控制的政府对自己压迫的阶级仍能这么细心周到,是某些理论无法自说其圆的。
第八个惊奇是,加拿大农民真幸福。这次自驾游,从西到东,在加拿大广阔田野里奔驰,所见所看,没有发现破旧房屋,最起码从表面看,农民生活很富足。没有地主也没有贫农,大家都是农场主。和中国农民不一样,他们不是农民工,不是弱势群体,更不是收入低,生活苦的代名词。说是农村,给人的感觉真正现代化,他们生活也是高品质的。农村住宅各具特色且体量较大,房前屋后是草坪、鲜花、树林,还有汽车、拖拉机和游艇,不是别墅胜似别墅,内部装饰也干净明亮卫生和舒心,更没有在中国农村常见的鸡鸭、农具、柴草。就居住条件、生活品质而言,在加拿大说不准已没有比农民更好的了。不知道在加拿大农村,还有没有阶级斗争,但贫下中农是绝对绝迹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九个惊奇是,加拿大让不少中国人失望,这里没有国内丰富的娱乐活动,在祖国大地遍布的洗脚城、桑拿房、美发室、夜总会,在这里很难寻觅到。更没有我们文学作品中描述的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景致。这里一切平淡如水,波澜不惊。有些国内来的人,会非常失望,这里太不热闹,太安静,太讲人权了。加拿大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但没有土豪金的嚣张跋扈,暴发户的醉生梦死,不论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都十分喜爱徒步,划船,滑雪这类活动,人们生活健康,情趣高雅,而且人际关系也简单许多,没有国内那种压力与压抑,恕我眼拙,实在看不出腐朽没落垂死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一丝征兆来,对不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群众,罪过,罪过,实在是罪过,我检讨。
一个月时间十分短暂,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但这次旅途给我印象深刻,触动很大,所见所闻再次引起了我的思考,过去给我们的那些教育是否过于偏执?资本主义也在改革,也在自我完善,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良性的运行体系,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加拿大的先进经验我们要学习,科技在发展,世界又不大,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村上,有必要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精诚合作,一起破解。
经过这次短暂而又深刻的游历,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看到了差距,收获是大大地,体会是深深地。
我决定:生命不息,探索不止,游历不停。
中医与西医
摘要:随着西方传教士在神州大地办医院,建大学,把西医带到中国以后,仅仅一百多年,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就在西医的挤压下迅速缩微,到解放初,中医已难在主流大医院生存,只能在市井里弄里设堂听诊。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中医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由于中西医的巨大差异和强制共存,使我们对这两个医学体系有了越来越多新的研究资料,也产生了许多有趣的问题。本文对中西医的产生背景及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做了一些浅肤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个人浅薄观点。
关键词:中医、西医,中药、西药、中西医结合
前言
有人说,中国有三个议题是不能心平气和的讨论。
三个议题是毛老爷子及中国现当代史评价,中医和转基因这三个话题,中医就是其中之一。这三个议题前一个是社会文化问题,后两个是科学问题,但也转化成社会文化问题。而现阶段社会文化问题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黑洞,喋喋不休的讨论永远不会有结果的,观点对立,两派分明,甚至没有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自由空间,理性学术讨论成为奢望。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加上阴谋论甚嚣尘上,让争论变得毫无意义。民众对立,官方打压,权力凌霸,让科学无法回归科学。不是所有群众对科学的认识论、现代科学体系、科学发展史、经验科学和现代科学的关系都熟悉,用群众运动方式来讨论中医,实质上无从讨论,也是毫无意义的。
跳跃性思维,辩证法开道,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似是而非,黑白混淆,诡辩逻辑,气势压人。频繁转移论点,任意偷换概念,利用幸存者偏差代替数据统计逻辑分析,最终总能成功占领道德制高点,你除了仰视就是无语。
我的很多朋友都很信奉中医,各个阶层、各个文化层次、各个社会地位都有,唯一办法只有和平相处。我现在目标就是,让喜欢中医中药的人用中医中药,让不喜欢中医中药的人用西医西药和医疗设备就行。国人不能用民粹主义观点和传统文化逼不喜欢中医中药的人必须用中医中药,也不能打着科学旗号和先进理念来逼不喜欢西医西药的人必须用西医西药,政治绑架、科学绑架和道德绑架都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我并不反对中医在中国存在,也反感用行政方法禁止中医,人要宽容,文化要敬重,传统要延续,有些东西是习惯,不能用科学去理解去分析,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与科学不搭界的。习惯须尊重、传统须保护,让其存在应该是个不错的、明智的选择。所以废中医(包括一些无神论者想废宗教的),在当今,都会让很大一部分人群难以接受的,也会让很多人讨厌的。更何况,当今中国正在大力行政性的强行推广中医中药,在神州大地形成一股中医神话旋风,造就了一批狂热的中医粉。有一批人直截了当地说:中医应当是中国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几十年的中国医疗实践证实了这一颠覆不破的真理。几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依靠中医来维系生老病死,使中华民族代代相传,薪火不息。不少人坚定认为西医是不成熟不完善的,所以才需要不断发展更新,没有尽头。而中医大道至简,千年以前就成型确定,所以它只需传承就行。他们确信中医是超科学的,是需要超智慧的门槛,仝小林院士认为中医是未来医学发展必然趋势。张佰礼院士甚至提出应在中小学设置中医课程,还有人荒唐提出可用中医理论诊断航空发动机的故障,震惊人类认知。
现在国内,于是形成这么一个怪现象,中医院不像中医院,西医院不像西医院。中医院里百分之八十是西医人员,包括护士、检验病理员、医疗检查设备和科室分类管理模式。西医院里虽然只有很少的中医工作者,但大量不懂中医的西医工作者受利益驱动,都会给患者开出很多中成药处方(基本上都不会用中药汤药),也是奇观。
我倒希望能开设单纯的中医院,让喜欢中医中药的人有归属感。也希望西医院就是西医院,用世界通用的医疗模式去看病。如果有人对“有中国特色观”念念不忘,也可建几所中西医结合医院,来个大杂烩,各有所需,因人而异。如果中西医分开管理,让中医管中医,西医管西医,各自按自己的规律办。让患者自己选择,相信哪个用哪个,西医不允许开中药,同时中医也不允许开西药。那就是阿粥佗佛烧高香了,达到我的目的了。
这让我想起尘封很久的一件事,那是我上大学一年级时候,当时是中国当代言论最宽松,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我突然对西方基督教感兴趣,有一段时间,每个周末都去位于南京大行宫不远的教堂参加礼拜。该教堂丁主教很有名,后来当了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宗教协会负责人。去多了,也就认识了不少教徒,其中很多人都劝我入教,他们热情、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劝说。其中有一个教徒告诉我,她以前瘫痪在家多年,自从信教以后,她站起来了,完全康复。这样的神话很多,每个教徒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相信是真的,他们那么善良,绝不会去骗人。但我如果信教,绝不是自己想获得什么好处,而是为了净化心灵,唤醒良知!无奈几十年无神论的灌输浸湿,一时难以转弯,但我对虔诚教徒是十分尊重和敬仰的,中国的现代教育和医疗系统都是传教士带来的,做这功德无量之事的后人们,我自然佩服,并希望和他们为友。所以文化很神秘,心灵有感应,人类需求是多样,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辩论繁杂文化现象是十分荒谬的。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争辩,体系不同,如何理清?只能是对牛弹琴,鸭对鸡讲。这个事情很简单,完全理解。所以国内中医粉丝才会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先辈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建立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哲学观、辩证法基础上的,历经千年探索出来的医学。不能用现代医学标准和科学这种逻辑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衡量中医,这很不公平,科学等于正确本身就存在悖论。科学解释不了,不代表他不存在和绝对错误。中医的治疗根本就没有标准,正宗的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考虑患者身体内外环境,追溯推论,一人一方。西医不懂中医理论,所以才会认为中医是玄学,这是最无知的表现。中医粉始终认为中医是一个深奥、博大和神奇的学问,不是一般人能学懂学透的,即使是专业的中医师乃至中医的大学教授、博导、院士之类,他们也只是弄懂了中医的某个十分有限的领域,远非全部;了解到了中医的某个层次,远非通达。因此在他们眼里中医真如深广的大海,甚至如辽阔无际的宇宙,甚深甚广,无可度量,永无止境。
大家都不要走极端,不辩论,不排斥对方。自然疗法自然有它独有魅力,哪怕你喜欢跳大绳治病也可以,但不能行政推广,不以权势做任何强迫,自然选择就好。自由思想,自主选择,这样话,相信经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就一定会慢慢取代那些经不起检验、无效的医疗方法,社会就是这么发展的。换句话说如果中医要是有一天在中国被淘汰了, 那也绝不是我们这些反中医的人的功能,而只能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信中医,都不再选择中医的结果。所以理论上和行动上反中医的是无用功,时间和实践是最好的审判官。
我们知道,强制性照顾,行政性推广是有违科学发展规律的,也是极不可取的。这对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都是个巨大伤害。否定中医的科学价值,并不等于否定中医的文化价值。但问题严重是当政者用行政方法扶持中医生存,严防死守,保驾护航,延长其伪科学的生命力。
中医是国粹!中医这个有两千多年的古董,它自然不会缺乏神话,自有其生存的道理。“中西医”之争掺杂了“中西文化孰高孰下”的民族主义情感,卷入其中空耗精力!什么是医学,什么是巫术;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宗教,所有这些,短时间也是很难厘清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传统愚昧文化灌输洗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年义和团打着民族主义旗号,相信刀枪不入的神话,对西方传教士、中国信教徒和教堂以及传教士从异国他乡带来的医院、大学、铁路和新思想等西方奇淫巧技群起攻之,打砸抢烧,深得朝野各界普遍欢迎,就是明证。
不问是非,只看立场,不顾事实,注重站队,结果日本明治维新这条国家振兴正确之路在中国胎死腹中,国破家亡,教训不为不深刻。
这种民粹主义对民族对国家伤害至今尚存,阴魂不散。
中医与京剧、中国烹饪、国画又号称为“中华四宝”。
中医、武术、气功、中餐、汉语汉字和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
陪葬、小脚、太监、长辫、三从四德、八股文、儒家朱程理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多年的锤炼和洗礼,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华夏文明。但认真细想一下,我们民族对科学贡献少之又少,仅对实用技术如桥梁、建筑等稍有点点贡献。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我们几无创造发明,甚至音乐、哲学、心理学、逻辑学也不成体系。几千年我们主要在研究如何吃人、如何整人和如何玩人,这方面我们有独到之处,反而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十分诡异的是,无论火车、汽车、飞机,也无论电灯、电话、手机,或是电脑、互联网,交响乐,抑或是现代医学、现代教育、现代科技,这些统统都是从西方传到中国的,甚至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可我们在尊奉马列主义为国教,享受着西方科技带来红利之时,现在却对西方思想之仇视,对西方文化之仇视,对西方制度之仇视,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祌经不是一般的错乱,让人无语和不解。
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墨守成规、顽固保守和君君臣臣构成近代中国文化主旋律,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近代科学与技术、教育与文化、自由与独立等“雕虫淫技”极为排斥,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之深,对新思想、新观念、新价值有本能地排斥基因,常常用阴谋论思维,总怀疑别人心怀不轨!我们喜爱四书五经胜过数理化生物,我们渴望当官比对从事科研更感兴趣,光宗耀祖是我们一生追求目标!我们对农耕文明的强盛沾沾自喜,而对工业文明的衰落我们很少反思!近五百年来中国愚昧落后守旧靠内部力量是很难打破的!
中医之所以顽强存活至今,盖源于此。
1.中医西医
中医是约定俗成,中医实际上是汉医,它与蒙医、藏医、壮医、苗医、维医等中华传统医学有不同体系,但都是农垦游牧文明的产物。中医属于传统医学,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传统医学烙印着各自民族文化印迹,是现代医学的起源。
西医也是约定俗成,西医实质上是现代医学。西医和西方医学完全不同,西方医学是传统医学,西医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各国传统医学尤其是西方医学在科技迅猛进步的大背景下发展而来,逐步演变成现代医学。西医是所有传统医学的智慧结晶,也是传统医学的发展和质变。
在科学上,探索永无止境,理论不断更新,发展是硬道理,医学是科学,自然要发展,要更新。
与时俱进,不停地研究、发展、进步、扬弃,纠正错误的理论,用更好的理论来取代。在人类不断探索之中,最终西医取代了西方医学等各国传统医学成为世界各国主流医学。不分民族,不分制度,不分大小,任何国家,我们都能看到红十字的西医标志,其他传统医学在各国都成了支流另类。
西医(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是物理、数学、化学工程、生物学、解剖学、细胞学、药理学、流行病学、护理学、计算机、人工智能、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等等一系列自然学科。形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等完整医学体系,由此形成医生、护士、防疫员、化验员、电子影像员、病理检验员、药剂员等不同专业人士,细分外科、内科、妇产科、五官科、眼科、口腔科、神经科、骨科、传染科、麻醉科、病理科、化验科等分工合理的、互相配合的不同门类。西医分类这么细,专业性这么强,要求这么高,自学成材几乎不可能。西医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是完全依据逻辑推理和循证实验而确定的自然科学体系。它是一门综合科学、经验科学和应用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医学的巨大变化。尤其是知识爆炸的近一百年来,西医在世界各国临床医生和科技人员共同发力下,突飞猛进,成果显赫。没有科学的昌盛,就没有西医的进步。所以才有人调侃说,没有电,当今的西医就成了摆投,而没有电,中医仍可号脉扎针救治病人,由此可见现代科技对西医影响有多大。算盘不用电,但它能与计算机比功能吗?即使算盘它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的业绩,也一定会被计算机所取代,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中医(汉医)的理论基础是《周易》、阴阳、五行、经络、玄学炼丹、卜卦方术、祖传经验、元气说和植物固有成份等带有文化痕迹的学说假没,以玄学为根基的所谓阴阳平衡理论与中国土生土长道教及课卦、风水、算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中医的重要工具。人们所患的各种疾病都可以用中医理论来解释,以我们这些学现代科学的人来看中医的解释找不出有点点科学的东西了。什么阴阳失调、五行互动、经络运气,医学术语主要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燥、火、风、邪,金克木、火生金等等,整体辩证,气虚体阴,云里 雾里,神秘玄乎,超越当代科学理论,中医界把五脏六腑全部剥离了血肉实体,中医里几乎一切人体结构和病况改为虚拟化、符号化,越编越玄乎,越说越离奇,让人无法理解,由衷佩服。一间房子、一排草药柜、一张桌子,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医堂。一个中医坐诊,号脉是诊断病况的主要手段,对不同病人提出自己诊治方案,一人一案,一人一方。西医分类十分细,隔科如隔山。心血管科医生看不了感染科病人,内分泌科医生看不了呼吸科病人,神经内科医院看不了肾衰竭病人。而中医就不一样了,几乎读了几本古书,都是全科人才和全科专家,什么病都能看,都能治,都能指导,如中医的两院院士仝小林和张伯礼就是如此。传统中医生都是师带徒、祖传和自学而来,我耳闻目睹不少神医,自学了几本中医古籍如《伤寒论》《医宗金鉴》等,于是乎神奇就出现了。无病不治,一治就愈。这种传说、神话和个人经历,我听得很多而且无法论证也无法反驳。而不同的中医生有不同的经验,都坚信自己开的药方是对的,别人的药方或无效或是错的。中医如果真像他们吹嘘那样能治愈肿瘤,能治愈肾衰,能治愈渐冻症等等世界级疑难杂症,我相信西医在中国根本推广不起来,世界医学一定是中医的天下。只可惜中医几乎与现代科技发展无关,现代科技理论更新创造对它影响甚微,它完全沉浸于虚幻的古代辉煌梦魇中,自我麻醉,不能自拔。
所以社会上有一句传言:如果中医让你看西医,说明你真病了;如果西医让你看中医,说明你真完了!
西医(现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为《外科学》、《内科学》、《解剖学》、《妇产科学》、《传染病学》、《细胞学》、《眼科学》等,这些著作每隔几年不断更新再版,五十年前著作除了研究医学史的人,临床医师都不会去看,就中国来说,就我家书架上,五十年来先后存放有沈克非主编的《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裘法祖主编的《外科学》、陈孝平主编的《外科学》四本不同时期的经典书籍。对西医贡献的前人很多,如哈维、巴斯德、虎克、林耐、李斯特、詹纳、沃森这些医学界大咖。但医疗水平和著作,前人远不如今人,今人远不如后人。西医,近百年来随科学发展突飞猛进,就像计算机发展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在现代科学引领下,西医与时俱进,是百年前甚至几十年前西医无法比拟的,微创、靶标、PET等方法层出不穷,西医今比古强,而未来一定比现在强。比如一百年前,西医外科能做盲肠手术就很了不起了,那是大医学家,而现在肝移植、心移植、肺移植都获得成功,一个乡村外科医生都能做盲肠手术。如果一名西医医生因临床难题去看几百年前人写的教材,比如著名医学家巴累写的外科学教材来指导治病,你肯定会觉得这个大夫脑子有病,几百年后科技水平和医学进展如此迅速,还按照那时的书学做手术,这不是害人是什么?
中医(汉医)的经典著作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脉经》、《肘后救卒方》、《千金方》、《本草纲目》等,这些著作永远是中医生的圣典和评判标准。人卫版中医教材就明确中医临床证据分级最高级为古代四大医著,而随机对照试验只能屈居其后后。也就是说2000年前的医书是是真理,不需验证,是绝对标准。中医的大师都是古人,古代出过孙思邈、华佗、李时珍、扁鹊、张仲景等等大医学家,可现在没有出过一个这样的医生。所以有人说中医是极其高深的理论,现代人不懂中医的神妙。每一个信中医中药的人都说,中医中药的精华现在失传了许多,老祖宗的中医中药才叫厉害。中国的中医拥护者和大部分中医从业者都认为现代的中医与过去古代的中医比起来,那相差太远了,中医现代永远难以企攀古代中医的高度,所以中医从业者都须看古籍、读古文,中医的权威依据和理论高峰依旧在千年前的那些错误百出的古书里。在中医里,越是古老的文献,越是中医的验证标准,似乎古代医生才是中医的绝顶高手。如果一个中医专家在看两千年前《黄帝内经》,用它指导临床,如果再用点《易经》语言点拨,你会对他崇拜之极。你不会去想两千年来医学知识难到没有进展。在中医看来似乎中国古人远比现代人对医学理解更透彻,水平更高。比如古代华佗可以全麻开脑,而当代中医外科只能刮刮骨了。中医的经典著作在古代,而且永不落后,像秀才读四书五经一样,几千年就读那几本书。几千年来中医经典理论从未吐故纳新,中医经典著作像儒家经典和圣经一样,除了膜拜还是膜拜,科学成了宗教。
西医(现代医学)厚今薄古,摒弃传统,努力进取,知识融合,科技融合,信息融合,不断改进,西医认为自己属于科学的一部分,受制于自身局限,不可能包治百病。科学一定是在否定中前进的,西医反复强调自己的问题和难点,强调科学无止境,仍有进步和发展的空间。
中医(汉医)厚古薄今,崇尚古人,敬仰古籍,祖传秘方,宫廷秘方,民间偏方,夜郎自大,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技艺不精的医生。没有否定,只有经典,中医理论已涵盖了一切疾病的解决方案,而一切疾病也都能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加以治疗。
全世界任何一位西医师都会首先学习希波格拉底誓言:我将牢记尽管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我不知道的时候就要说“我不知道”,我不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如果经我治疗救了一条命, 我会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如果病人经我治疗无效而死, 这个非常重大的责任应当促使我虚心检讨我自己的不足。同时,我要记住,我是医生但不是上帝。
中医讲祖传配方千年传承,西医讲推陈出新更新换代,厚古博今和厚今博古决定了中医(汉医)与西医(现代医学)未来的命运。以地域为纬度,就可以罗列世界各国的民族医学,不仅仅只有中国有。以时间为纬度,自然就会区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科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从古到今,每个民族都为治疗疾病,延长寿命不息努力,创造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医学。看看世界医学史,我们知道传统医学在全世界各民族都存在过。中医只是世界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是世界古代传统医学重要分支!古代印度、埃及、希腊、非洲,包括大中华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源于宗教和巫术,脱胎于原始社会的神灵医学,以植物草本药物、经验和宗教玄学为根本,比如非洲巫医以巫术为理论,藏医以部分藏传佛教为理论,中医更是以道教的理论为主导,西方古代医学也有基督教痕迹。世界各民族医学基本上都是走的这条路!
印度医学起源于公元前900年成书的《阿闼婆吠陀》,经过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发展,自成一体,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医学体系,印度医学体系庞大,已经有现代医学的分类的萌芽,比中医成体系更早。最为突出的是它高度发达的分类体系,分别是内科、头部科、外科、毒科、精神科、儿科、养生学、生殖生育科。医学基础是均衡理论,认为人体健康是由土、水、火、气和空间的平衡达成,平衡丧失,产生疾病。外科发展出了121种手术器具,包括整容。在药物方面也非常复杂。
西方医学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黑胆组成,体液不平衡产生疾病。希氏认为失调可能由外界因素引起,因此他首创地理医学,研究人的居住环境如气候、风、水、土壤与健康的关系,发现水质差会产生尿道疼痛(结石)。他还发现,靠近火的铁匠不会感染瘟疫,于是首创用火升温(消毒)来驱除瘟疫。他还突破宗教禁令,对人体进行解剖,写作外科著作《头颅创伤》。希波克拉底注重从经验现象中分析和推理,为了获得观察材料,敢于解剖人体。另外,希波克拉底最早建立了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称为希波克拉底誓言。
阿拉伯医学集大成者阿维森纳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综合起来,包罗万象,写成了伟大著作《医典》。阿维森纳运用逻辑辨析的方式,从健康和疾病的区分开始,给不同的疾病分类,并且猜测某些极微小的东西引起了疾病。《医典》后来传入欧洲,成为重要的教科书。拉齐和扎哈拉维发明了外科串线法、丝线止血法、酒精消毒法、手术镊子等沿用至今的外科疗法和设备。
此外还有非洲的巫医,中国的藏医等传统医学,这些医学。都属于人类对人体和疾病认识的开始,其意义重大,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中医(汉医)发源于春秋时期,第一部经典著作为《黄帝内经》,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自己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经络和针灸理论独树一帜,中药的搭配方式和炮制也极具特色。对人体器官有自己独有的认识,(注意:中医的器官并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只是名字相同而已)比如木主肝,火主心,土主脾,金主肺,水主肾,脾胃不和、肝亏肾虚等等,中医反复强调自己对病人是讲究辨证论治的。什么是辨症论治?不过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正如我们古人只知道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降落,知道春夏积冬交替,但他不知这是地球公转与自转原因造成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对症下药。年龄不同、季节不同、身体状况不同,使用的药物都会不同。按摩、针灸、刮痧、拔罐、足疗、各种膏药和药汤等中医技法都成了包治百病的神法了,中医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的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当人有病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发作的部位有问题,而是从根源找起。中医讲的是调理,当你肺部出现异常,可能你的肝出了问题,机体之间它们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要整体调整。不知病因,只说症状,以什么肝火肺热、阳虚阴虚、元气火气等这类云里雾里东西解释一切病因。
不论西方医学,还是中医(汉医),在探索生命现象和治疗疾病上都做出了伟大贡献,是应该歌颂称赞的。作为农垦文明时期的传统医学,它们逃脱不了历史的局限性,是当时科技落后的产物,不可苛求,但更不能神化。
现在看来,传统医学大多有违于现代科技的认知,也经不起科学上通用的方法论去验证,在严谨的循证医学体系下一比较就会露出原形。
比如放血疗法在西方医学流行几百年,有经典著作记载,有大师肯定,但被一个叫汉密尔顿的军医推翻了。汉密尔顿医生随机找几百士兵重复验证,结果大相径庭,放血疗法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比如西方医学认为水会削弱器官的功能,洗热水澡时毛孔完全张开,有毒空气就会进入身体。所以洗澡越多,越容易染病,只有不洗澡才能健健康康的,如果身上有一层厚厚的污垢,更是能够抵抗疾病侵袭!现在看来是不是很可笑。比如西方医学认为被刀砍伤的病人,只要在伤口上抹上大便,伤口会长的更好,后来有个叫做帕拉塞尔苏斯的医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说往伤口上抹大便那是没有用处的,我们可以改进一下。怎么改呢,不是被刀砍的么,那咱们把大便抹在砍人的刀上不就好了么。这个想法一尝试,果然患者的伤口长得比以前好多了。是啊,不往伤口上抹屎了当然长得好。类似的故事在西方医学的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比如闹鼠疫的时候宰猫、比如用水蛭吸人血治病、比如把木乃伊磨成粉当药吃。
中医也有许多可笑荒诞不经的地方,中医认为蝉能治疗嗓子,因为它发声很大。中医认为蝙蝠晚上视力惊人、就把夜明砂(蝙蝠屎)用来明目。中医认为穿山甲能够打洞,它就可以用来打通人体各种不通的地方,常用来催乳。中医看到黑豆像腰子,就常常被用来补肾。中医类似这样的经典理论,不胜枚举。滴血认亲,中医认为两个至亲之人,他们的血会融合。中医认为吃什么补什么,所以吃牛鞭壮阳,喝骨头汤补钙,吃猪血补血。后来发展吃相形的东西也补,比如吃核桃补脑是因为核桃形状像脑(破绽是核桃产地的人群并没有显得智商高于其它地区)、枇杷水能补肺止咳是因为枇杷叶子像肺,红枣补血因为枣是红色,老虎很强壮凶猛所以虎骨酒虎鞭补性,人参像人很神秘所以补,冬虫夏草能从虫子变成草很神秘所以补,吃芝麻可黑发,吃甲鱼可长寿。还有甲骨文的壳是良药,是世上难得,治疗百病的仙药。
《黄帝内经》说:心脏是思考器官,脉象可以辨别怀孕,大脑是负责流眼泪鼻涕口水的,心肺胃肠是有记忆功能的,胆是做决断的。
《本草纲目》说:
妇人血崩:老母猪粪烧灰,酒服三钱。
小儿腹胀:父母指爪甲烧灰,敷乳上饮之。
子死腹中:以夫尿二升,煮沸饮之。灭瘢:人精和鹰屎白涂之,数日愈。
小儿疟疾:乌猫屎一钱,桃仁七枚,同煎,服一盏立瘥。
女人阴痒:炙猪肝纳入,当有虫出。
至于《本草纲目》中用人和动物的粪便、阴毛作为药方,居然达数十种。
其实全世界的医学开始时,即传统医学时候都很神,人们在探索理解世界初期时,往往用想象力、神灵去解释世界的因果联系。只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化成分渐渐被科学成分取代,成就了现代医学。而中医(汉医)从科学角度上看,不客气地说仅仅是现代医学的初级阶段,是农垦文明时代的传统医学。
中医并不是独特的,实际上它和世界上所有传统医学是一样的:比如中医有五行理论,古西医早就有“五行”观念(水/火/土/气/以太,相生相克互相转化);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古西医有四体液平衡理论;中医有气血之说,古西医有灵气之说;中医有放血,古西医也有放血;中医用本草,古西医也用本草,古德医的大草药柜是木制的,分为一个个长方形小抽屉,存放着各种晒干的动植物等等,取用时称量配伍,做成药膏或者水煎服用。传统医学虽然落后愚昧,但是在当时给人带来希望,也将很多有益经验传承下来。但传统医学由于时代限制,走向衰弱是必然的,中医也不例外。
我始终认为科学是无国界的,而文化是有国界的。比如物理、化学、数学总不能有西方和中方之区别,如果我们叫中国物理,中国化学,中国数学,一定让世界笑掉大牙。医学也是科学,不应有国界的。但在中国,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不仅有世界通行的现代医学(中国约定俗成称之为西医,因为是西方传教士带过来的),还有中医、苗医、黎医、壮医、藏医、蒙医和维吾尔医等,把科学性极强医学专业弄成一种文化差异,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实际情况是西医(现代医学)是全人类,包括欧美、大洋洲和亚非拉各国大学里最重要的一门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医学专业,也是当今世界各国主流医学。其他各民族的医学,包括中医、藏医、印度阿育吠陀、自然疗法和非洲巫医,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得不到普遍认可。传统医学既不是主力军,也不可能代表医学进步的方向,而是现代医学的补充。随着时代进步,离科学越来越远,西医(现代医学)取代各民族医学是大势所趋。虽然各民族医学都有各自精华,但随着科技发展。传统医学表现出糟粕远大于精华,客观成为医学发展的阻力。各民族在农垦文明时代造就的传统医学到工业文明时,就开始衰退,到信息文明时,更成了医学进步的绊脚石。人类出现有三百万年了,那怕六千年前出现人类文明,一直到三百年前,人类整体发展都十分缓慢,都在追求生存和繁殖。直到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近三百年来,人类发展发生突变,速度远远超过那三百万年。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这就是科技的威力!这就是科技的威力!这就是科技的威力!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科技爆炸性发展改变了人类。同理科技的力量也改造了医学,使传统医学走向到现代医学,西医(现代医学)开始进入医学主流位置,最终形成世界公认的科学的一个分类!
需要强调的是,医学从来不能解决人类的生存和民族的延续,医学的目的是解决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疾病的治疗。没有“龙医”,恐龙也能生存几亿年。熊猫、扬子鳄比人类生存还久,但没有医疗为其保障。华南虎的消失,也不是“虎医”有什么失误。人种或者民族延续和灭绝也不可能是人类医学高低好坏造成的。
有人说中医药必须要重视起来了,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不能断啊!中华民族五千年,我们的祖先遇到战争、瘟疫和各种疾病不都是靠着中医学和中医人一次次的扛出来的,延续了血脉后代子孙的吗?中医肯定有它的过人之处啊!又有人引用所谓的外国学者韩鲁士(HansRuesel)调查统计:只要有医生(西医)罢工的地方,其死亡率即降低至平时的50%,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西医的诊断治疗,有50%的病人本可以不死,而当西医以科学的名义给病人治疗后,这50%的活人在花完自己的血汗钱,满足了西医的利益后,便被西医治成死人了!这样看来,西医就是一个骗局,唯有中医能救世界!
事实真是如此吗?我反复讲,医学不能解决人类生存,医学主要提高人类寿命。没有中医药,我们的民族也不会灭绝。我们人类在和大自然对抗过程中不断进化,既然这个物种生存下来,他就能应付大部分常见疾病,否则人类在医学诞生前早就灭绝了。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不论东西方,所有传统医学对全人类的寿命的贡献都是微乎其微。有人曾对一部分近代绅士家族族谱进行的调查,惊奇发现他们每个家族成员平均寿命、幼儿夭折率与野生猩猩都没有显著差别
成绩有目共睹,人类近100年平均寿命有了惊人增长,绝大部分功劳得益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技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也和西医(现代医学)在全世界普及有很大关系。国人寿命今天能达到七八十岁,西医是功不可没的。几千年来,中医(汉医)一直担负中国人救死扶伤的工作,但中国人均寿命在和平年代,也一直徘徊四十岁以下,没有突变。享用最优秀的中医资源的皇室,有中医最高医疗待遇,有大量御医伺候,有宫廷秘方服用,有奇草异果进贡,寿命也没见增长。中国古代从秦始皇到末代溥仪期间生卒年份可考的 300名皇帝里,摸到70岁的只有16人,这16个里面活到80岁的仅有5人, 剔除非正常死亡的92人后,剩下的208人也是疾病缠身,平均寿命仅 47.6岁。即使是盛唐富宋年代,也是如此。作为古代中国第一人的皇帝,他们的平均寿命如此之低,跌破人们的想象。同样,有最好中医药服务的皇家子孙,甚至夭折率比普通人家还高。说说离我们最近的清朝吧,比如康熙大帝,他有20个女儿就有12个夭折,36个儿子有16个没活到15岁。乾隆皇帝的27名子女平均寿命24.2岁,清廷秘方可是被市井民间津津乐道顶礼膜拜的神药呀,他们的食物营养也是顶级的。大清皇室,从顺治帝到道光帝的200多年里,六朝帝王后代们的平均寿命仅为18-26岁,幼儿夭折率21%-43%。皇室里太子公主、王爷格格他们大多数人平均寿命在和平时期只有今天普通人的平均寿命的一半,当时世界来说平均寿命也不过47岁。我们知道,康熙32年即公元1693年夏季康熙大帝患了一场大病,生命危急。什么病?就是疟疾。当时御医神医对此束手无策,宫廷衶药均无疗效,这时外国传教士向皇上敬献一种特殊药奎宁,也就是金鸡纳。药到病除,救了大帝的病,几天后皇上就康复如初。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中国、外国均记录在案。千年来,中医治疗疟疾有六千种秘方,几乎都不管用,九十年前毛爷爷的疟疾也是西医治愈的。在延长国人寿命上,中医并没有什么办法,御医名医大拿,名贵中药材也无能为力。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清末,中国人身体从来就谈不上健康的,虽然有中医治病,有武术健身,但中国人大都是短命的,被贤人梁启超称为东亚病夫。直到今天,中医拿不出任何证据证明这几千年他们怎样延长中国人的寿命的,靠的基本还是神话,给人讲故事。即使到现代,这种神化的愚昧也未绝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神州大地曾轰轰烈烈掀起一股特异功能及气功的热朝,气功成了包治百病的中国传统神法和伟大中医的一部分。晋代《净明宗教录》,是最早从中医学角度对气功进行定义的一本书,气功被认为是中医一个独立分枝。不但老百姓坚信不疑,许多中央领导和著名科学家、艺术家也热衷于此术。全国出现了无数气功大师和气功神医,当年上央视新闻的原绵阳中医学校教师的气功大师严新,他声称他发的中国传统文化魄宝气功可以包治百病,让粉碎性骨折病人20分钟站起来走路,白塞病第二天就可以工作,甚至可以截原子弹、灭森林大火。在气功大师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个初中毕业的矿工张宝胜。他的神迹拍成电视片《奇人张宝胜》在各电视台大肆宣传,叶剑英也曾找他发功救命。结果呢,神话就神话,比跳大神骗人还低劣的妖术,虽赚得盆满钵满,但风行十来年也就偃旗息鼓彻底揭穿破产。他既未拯救了叶帅垂亡之命,也未治疗好他自己的病,一身正气,金刚不坏的神医气功师不到五十八岁的他就病逝于北京。如果问哪个行业骗子最多,肯定是中医、气功、武术、国学、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毫无疑问首推是中医。因为中医不需要什么文化与科技知识,只要胆子大,脸皮厚,善吹牛,敢忽悠就行。方士式的大师,法师式的专家如鱼得水,加上政治正确的御用文人吹捧,不良商家的加持,众多民族主义情绪感召下的中医粉拥戴,我们国度近几十年来神中医层出不穷,你罢唱完我登场,风靡全中国。从张悟本、安卫东、马悦凌、胡万林、张香玉、李一到王林,一个个风光一时,让人感叹中医的伟大和神奇就在于传奇。不久前,有一篇最无底线的贬西医扬中医文章流行在网络,说甘肃卫生厅长刘维忠在全省推广中医主导的医改之路,结果医院病人逐年减少,取得惊人成绩,健康甘肃成为全国的典范。文章吹嘘说,有病人昏迷,切管都切开,刘厅长指示通过胃管灌中药,好了。有病人脑溢血,西医准备手术,刘厅长指示喝猪蹄汤和黄芪水等中药方式治疗,好了。有病人严重肺炎,抗菌素全效,刘厅长叫老中医开了三付中药,好了。有病人严重皮肤溃烂病,西医束手无策,刘厅长叫人拿大铁锅熬药抹皮肤再撒上滑石粉,好了。有病人脚在泥石流中全烂掉,骨头变黑,刘厅长阻止西医切脚,用中医办法保脚,好了。文章还说,为防疫情,刘厅长调来40吨大蒜,人人都吃,全省平安度过。某县接刘厅长指示,喝中药预防各类疾病,结果医院没病人了。最后文章高度赞扬说,刘厅长创造一个中医主导的医学奇迹,为中医正名,扬中医威望。文章有鼻子有眼,有地点有人物,有事实有证据,就是没有科学的循证医学统计数据,都是口口相传的神话,如果信了,你就傻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中医无法解决以下几个延长人类寿命的关键问题。
人类最基本的疾病保健措施-------体检,中医(汉医)有吗?中医(汉医)没有
中医(汉医)无法量化肝虚、肝盛、肝平和的指标,也测量不出经脉的健康数据,对人体各个部位的客观状况,也给不出合适标准。哪个穴位有问题?哪根经脉有异常?阴的指标多少正常?阳的指标多少须注意?有吗?没有,全凭医生一张嘴,没有客观统一标准,在现代检验学,计算机影像学和病理学面前,中医(汉医)不堪一击,不敢提出一个个人中医体检全面实施方案。所以,司法鉴定、工伤鉴定、高考参军公务员体检都不会认可中医搭脉观面。甚至中医院校学生体检,所有单位病假的依据也不认所谓阴阳失调,火气大,寒气重等症状
人类最基本的疾病防范措施-------疫苗,中医(汉医)有吗?中医(汉医)没有
从古到今,世界上大的瘟疫和公共卫生流行病都是西医解决的。现在打的所有预防性疫苗都是西医的成果。中医如果真是那么好,为什么不去拯救人类的这些大问题?令人闻风丧胆的肝炎、流行性感冒、脑膜炎、霍乱、肺结核、鼠疫、麻疹、天花、梅毒、血吸虫、疟疾、麻风、白喉、狂犬病、血吸虫这些曾经和现在曾在全球性的大流行,是对人类危害极大的内科疾病,现在基本消灭和控制住,它们的抗疫疫苗从发现到研究到治疗哪有中医的影子。从古至今所有的瘟疫,中医一个都没有解决过。记得我小时候,街上经常见到麻子、驼子、瘫子和秃子,现在几乎绝迹。包括西非正在流行的埃博拉病毒,全世界都在研究疫苗和治疗方法,也派出大量西医专家前去防控,但神奇无比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中医药却无用武之地,也未见中国医疗官方组织,中医协会,几十所中医院校有所动作,世界卫生组织也有眼无珠,不曾邀请这威力无比,神医神药、无病不治的中医前往中国以外的疫区,为人类作更大贡献。
人类最基本的战争急救措施-------手术,中医(汉医)有吗?中医(汉医)没有
我们怎么也理解不了华佗如何去开脑做开颅手术?玩笑吧。手术工具?连五脏六腑血管神经都闹不清楚,如何下刀?太虚了,中医连血型都不用区分,如何为失血之人输血?严格消毒杀菌都没规范,手术如何保证不被感染?,一个神话。没有解剖学理论基础,外科妇科骨科眼科五官科手术对中医来说不就是一个神活吗?人类常见的疾病很多是内部器官病变和外伤,包括白内障病人复明,这种治疗只能通过手术解决。白内障病人复明,中医是毫无办法的。麻醉、消毒、止血、输血,切开人体将病变部分切除,或整体移植,或调整骨位,而中医只能处理十分浅显的外伤和器官障碍,连急性阑尾炎这样小病,对中医来说都是不治之症。所以才有人说中医优势在内科,在治疗疑难杂症上,尤其是老年慢性病上,有独到方法和疗效。实际上,中医主要是躲在自愈类疾病或慢性疾病上制造神话,而在古代,很多慢性病都是很难遇到的,人们基本上活不到慢性病出现的年龄。
人类最基本的功能替代措施-------人造器官,中医(汉医)有吗?中医(汉医)没有
由于中医不是以解剖学、生物学为基础,所以它所说的心肝肺胆并不是解剖学上的心肝肺胆,所以中医不可能进行器官移植,也不可能发明人工器脏或人工辅助设备进行体外循环。不可能断肢再植,器脏移植,角膜移植,更不用说人造耳窝,.关节、人造晶体、人工心肺、人工授精、人工透析等仿人器官的产品发明。比如针灸治聋,能比人造耳窝科学?没有解剖学基础,人造器官和器官移植对中医来说不就是一个神活吗?
人类最基本的医疗科技应用设备-------影像、检验,中医(汉医)有吗?中医(汉医)没有
中医用滴血相溶来验证亲子关系,你信吗?这什么原理谁也说不清,现在没有人再用滴血相亲只会用DNA验证亲子关系,因为DAN验亲是科学。农垦文明的产物下中医,与现代医学格格不入,发明不了CT、彩超、核磁共振和PET,也瞧不起这些现代科技医疗设备,一切病况都在中医号脉下一清二楚。号脉如此神通广大,变化莫测,在那微弱的脉动中,中医师就能知晓了你五脏六腑的情况,并诊断出全身上下各类疾病,甩了心电图等仪器几条大街,医院还需那些昂贵医疗器械干什么?至于胃镜肠镜,照影透视,这些都是多余的。凭中望闻问切,能准确诊断结石?肿瘤?乙肝?白血病?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怕中医粉都不会信。如果脉象有各式各类的症状,手指能搭出来,传感器应该更能辨别,计算机分析也不成问题,可现在谁听说过计算机辅助诊脉机器吗?完全没有?我们连测谎设备都发现几十年来,中医师们难到就不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弄个中医尖端电子诊脉仪器?除非脉像只能意会不可言表,那中医大师又是如何指导传授学生徒弟呢。你说在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代,中医是不是有意无意都让人感觉是个骗术。
人类最基本的繁衍安全-------科学接生,中医(汉医)有吗?中医(汉医)没有
明清以前,中国初生儿和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产褥热、异位难产和宫外孕,中医(汉医)基本无力回天,只能准备后事。中国古代死亡率最高的是妇科难产大出血,就是明证。清康熙大帝才二十岁的皇后赫舍里,生下废太子胤礽后,难产离世。在中医顶尖设备,顶尖医疗环境,顶尖医学大拿的皇宫里,高手如林的神太医们对一个小小难产也只能面面相觑、瞠目结舌、无可奈何、束手无策。古代胎儿死亡、儿童夭折仅次于传染病引起的死亡,中国人靠大量生育对抗婴儿死亡率,保证汉人的延续传代。1850年美国就普及细菌知识和消毒法接生的知识,可是彼时中国还闻所未闻。中国老式接生婆(中医的一个分支)的愚昧无知给孕产妇和婴儿造成的巨大伤害。中国古代有“七天疯”说法,指由接生婆接生的孩子,有很多生下来后往往七天就死了,一般过了七天不死,基本上就能活下来。以前不懂卫生,就用生锈的剪刀什么的剪脐带,所以小孩很快就因感染死亡了。1863年美国教士道济(Deborah Matilda Douw)她目睹了一幕令人心碎的接生:一孕妇难产,孩子的脚露出一只,接生婆把一只鞋穿在孩子的脚上,意思让孩子自己走出来,结果是大人和孩子双亡。1877年道济返回美国,用8年的时间向长老会募集了8万美元,1885年她再次回到北京用募集的资金建了中国第一所妇婴专科(道济医院的前身)女子医院,推广新法接生,同时培养中国医护人员。道济医院这所美国教会医院,第一个把西方先进的新接生法带进了古老的中国,将西医(现代医学)先进的医学理念播种在华厦大地,挽救了无数中华妇女儿童生命,接生婆的历史终于在中国大地消声灭迹。
人类健康的教育保障-------正规医科大学教育,中医(汉医)有吗?中医(汉医)有,也可以说没有
中医(汉医)分两类,一类是传统型中医,一类是异化的学院型中医。在世界各国,西医医学专业都是高中顶尖学生才能进入,而且学习耗时最长,当然也是收益最高的职业之一。西医医学院培养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制度安排,有挑选和淘汰机制;医师职业资格考试极为严密、系统;医院的医生从住院医生开始,按层次不断提升。四九年前中医是没有正规教育体系的,也没有中医院。实际上现在各省办中医大学,各县办中医院,都是违背中医传统的,都是西方淫技侵饰结果,真正的中医热爱者是不屑一顾的!中医讲究师带徒,经脉学也不是大学生物、数学、政治等课能打下基础的,读古书、用古文、尝百草、扎经脉,才是发扬我中华医学伟大精神最纯真的道路,师带徒,医药不分家。且很多人自学成师,成本小,效益高,是一个多快好省的,与众不同的医学流派,中医在当时社会上属于中九流职业。传统型中医是看不起学院型中医的,认为自己才是正宗,认为学院型中医丧失了中医的根基,这才有“中医高人在民间”的说法。学院型中医大学和中医院一样,在政府引导下,吸取西医形式,在各省办起来的。用来培养中医师。但形似神不似,中医大学虽参照西医大学组织结构,却神似中国书院教育方式,读古文看古书成必备课程,中不中洋不洋。传统中医者看不惯,世界医学界很轻视,两头不讨好。中医大学最大成就是量产大量中医人才,研制出不少中成药和中药针剂。由于理论上固禁于古中医经典著作,丧失大学和科学必有的质疑精神,受农垦文明束缚,对现代科学若即若离,欲迎还拒,所以中医大学及中医专业不能算真正的大学,其中医理论也难有突破,更不用说走向现代化了。为此,2019年11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管理的世界医学教育协会,将8所中国最有名的中医药大学从世界医学大学名录中除名,很是打脸。
真正的中医(汉医)是没有护理学,没有检验学、没有影像学,没有麻醉学,不可能理解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细胞、激素、电解质与疾病的关系,所以说中医(汉医)真神,除了神,还真没有别的解释。
举个常见例子,产科死亡率很高的“产褥热”,中医分析是因为:阴阳不和、败血不散、血气虚损、产劳伤脏腑、气血虚弱、脾胃亏损等等,也出了不少方子。但不论预防还是治疗,中医从未有明显成效。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匈牙利塞麦尔维斯医生发现此病真相:病菌感染,使预防产褥热成为可能。磺胺以及1928年青霉素发现,产褥热治疗被彻底攻克,再没有产妇会因此病而死亡。
现代医学的发展,抗生素、公共卫生和疫苗的普及,死于细菌感染等疾病的人迅速降低,大大改变了人们普遍短命的局面。观察西医(现代医学)成就最好的标志,就是现在的人均寿命相比于中医(汉医)的古代,翻了一倍多。只要看看近两百年来人均寿命增长图,就大概能明白西医(现代医学)和中医(汉医)的优劣。
如果没有西医(现代医学),人类还在和天花,鼠疫之类的传染病作斗争。
如果没有西医(现代医学),人类甚至搞不清楚病毒和细菌有什么区别。
如果没有西医(现代医学),人类可能对阑尾穿孔、横位难产都只能听天由命。
古代医学发展了数千年,成果却比不上现代医学短短两百年。
中西医之争本质上就是传统对科学的抗拒,愚昧对文明的仇视,特色对普世的抵制。
2.中药西药
我们先看一则十年前的报道,2008年《中国的药品安全监管状况》白皮书指出中国已批准9000余种中成药上市,约计5.8万个批准文号。2007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达1772亿元人民币,占整个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53%,这还不包括中药方剂的用量。在一般药房里尤其是街面上药店,中成药占绝对大头,西药只有1000多种,而中成药有9000多种。一个国家能把自己民族医药发展到如此规模,且主要在西医医院使用,不能不佩服中药商家和政府的合力带来的巨大能量。欧美不行,日本不行,韩国不行,台湾更不行,只有我们行。
言归正传。
西药是什么?西药是指化学药品,它随着西医从国外传到中国。它最大特点有六个:
一是西药必须有分子结构式;
二是西药可以从动植物中提取但更可以人工合成;
三是西药一定有副作用即不良反应提示;
四是西药必定标有禁忌事项和注意事项;
五是西药会提示药理和毒理作用;
六是西药会阐述药代动力学。
这些是区分西药和传统医药包括中药的标准。
西药的构成比较单纯,每一种药都会明确指出它治疗何种疾病,为什么能治疗该种疾病的。西药科研人员研制新药时,首先必须了解新药有效成分以及它的疗效与毒副作用,新药和人体的综合影响的关系,以避免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不可控事件。
一般新药从研制到临床实际应用须十年以上时间,在现代药物研发系统里,新药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之前肯定都接受了严格的实验室研究测试,所以说西药有严格的检验方法和试验程序,西药试验程序则是从动物到人体,逐级分期临床试验。西药从研究到上市,一般分为研究开发(一般 2-3年),临床前实验(一般 2-4年),临床试验(一般3-7年)。如此严格苛刻,结果是只有不到10%的新药能够成功地通过人体临床试验的要求,正式获批上市。在FDA认证的体系之下,一款新药的上市要经历十几年的研究,大多数走向失败中,只有极少能制成药品销售。
西药开发费用极大,成本极高,成品率极低。可见西药审批之谨慎,要求之高,对生命的尊重,西药审批制度堪称完美。
常识告诉我们,一个药物是否有效,必须要经过体外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一期、二期、三期的临床试验,才能证明,才能投入临床使用,才能让我们放心。西药从研制到投产都必须遵循该规则,俗称大样本随机双盲实验。
名词解释:
毒性试验----新药进入临床前,最重要的步骤是需做药品毒性试验,在国家指定并认可的单位做特殊毒性试验,包含致癌、致残、致突变,号称三致试验,通常一类创新药必须做的。其次做一般毒性试验,通常用老鼠或兔子去做,这是临床试验前必须经历的过程。
双盲试验----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简称双盲试验,是对研制的新药进行测试时用的一种世界通行方法,是各国药品监管系统审批新药的金标准。什么是双盲?双盲是指为实验对象的病人和作为实验参与者(或观察者)的医务人员都不知道(双盲)谁被给予了新药,谁被给予了安慰剂;大样本是指实验对象的病人达到一定规模;随机是指实验对象的病人必须随机放在两组以防偏差,保证病人服药以及服安慰剂这两种结果的观察更加公正客观,准确科学。随机双盲实验结果,通过分析会告诉你某种药对某种病有效,但不会知道这个药为什么对什么对某种病有效,那是药品研究者的事。所以药,不论西药还是传统药,只要通过随机双盲实验,这药就是有效药。随机双盲检验对于研发新药、找到好药是没有帮助的,但它能证实药物的治疗效果。
一期临床实验----新药经过(多次)动物实验证明该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后,开始在少量目标人群,进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主要观察新药是否安全,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一般只有几十人进行实验,进一步确认该药在目标人群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二期临床实验----是新药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实验对象加大到几百人,主要研究和评估不同剂量、针次、间隔时间的疗效差异,主要观察新药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此阶段的研究设计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采用多种形式,包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三期临床实验----是新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试验一般应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象增至几千人,观察大样本情况下药品的效果和安全性。已经上市了的,对上市药新药做临床监控。此程序完成后,可以申请生产许可证,大批量生产上市。
四期临床试验----指对上市新药做临床监控。在新药注册上市后,考察新药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对照、随机、双盲、大样本,缺一不可。这就是规则,是有一套客观、十分严格和苛刻的验证规则和程序的,是新药上市前,各国对新药有效性检验的都用这套规则。
科学不分国界,科学的成果须经实验验证的。尤其涉及到生命安全的药品,现代医学建立在这一整套复杂而务实的验证方法,通过这样的验证,药物有用没用,副作用有哪些,危害程度大小都十分明确,西药会不断自查自纠、迭代更新、完善药品,做到安全、改进和扬弃,体现了真正的对人们的生命健康负责的精神。西药是西医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西医师给患者诊断后,西药治疗患者疾病的手段之一,也是最重要最常用的治病手段。
西药的从研制到上市十分复杂,反过来,传统中药包括中成药则完全省略或者减化了上述步骤,这使中药成为了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
中药是中国几千年来使用的传统药物,后来制定的中药药典其本上涵盖了自然界大多数植物和动物,其中最主要是草本植物。一根针一把草,我年轻年代官方对中医药通俗的解释和宣传。
中药有三种形式,即中药方剂、中成药和中药针剂,其中中药方剂是正统。方剂的搭配方式和炮制极具特色。另两种是近几十年的产物。
方剂很多是所谓经典方,经验方,不少是用了上千年,古代经典记载是最重要依据。至于中成药,最大特点就是极低的研发投入,极高的销售成本。中药的竞争门槛明显不高,尤其和西药相比,药企2019年发布的半年报数据显示,中成药研发投入只有西药投入百分之四,医药作为高科技含量的行业,没有研发投入?怎么能做出好药?药品管理机构太眷顾中药,新中成药上市条件宽松再宽松,快突破底线了。著名中成药“莲花清瘟”胶囊,是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研发的创新专利中药,从研制到生产只用了区区15天,一年内就被批准上市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有多位院士为此站台支持。此药不但能治当年刚出现并很快消失的新病非典,还对八年后出现的新冠有特效。研究证明此药还对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风湿肺热、急性扁桃体炎、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症、新冠病毒,甚至对包括Alpha、Beta,以及Delta等变异毒株都有效,每一次流行病发生之后,连花清瘟胶囊都宣称自己具有疗效,真是个神药,比大神骗张悟本的绿豆汤更为神奇。该药生产厂家的老板,以岭药业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中医络病和心血管病专家吴以岭那是赚得是盆满钵满,仅仅用极少的研究费用,成功的推出在其后19年间热卖中成药,并在各种流行病疾病上都发挥的惊人疗效。这是什么?这是真正的弯道超车,中国速度,不佩服都不行。还有“可以预防和辅助治疗肿瘤、治疗肝硬化,老年糖尿病、胃癌、直肠癌、食道癌、白血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等40多种疾病的三株口服液,是由一个出身农民、曾担任包头矿务局的销售科科长的吴炳新研发的保健品加神药,还有太阳神口服液、红桃K口服液、中华鳖精口服液等,它们很多都和中国中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时风靡全国,赚得手软。
所以才有业内流行:“西药治病,中药赚钱”。一般来说,把药效写在名字里的药,都不是什么正经药。什么胃必治、保肝丸、肾必治、清热消炎宁,强筋壮骨丸,壮腰健肾丸,消炎镇痛膏、风湿一擦灵,固本咳喘片等。命名是中成药的核心竞争力,符合大众消费心理。
中药是如何上市呢?
中药方剂不存在验证上市问题,中医师有自由裁决权,中医师就能决定给他的临床患者使用。中医师选择各味中草药,每一味草药均必须符合中国国家药典标准,但方剂都不是单味草药,每次方剂都是不同排列组合。把多味草药放在一个罐子里,煎熬一段时间,提取药汁,药汁是几十味中药的混合物,这药汁就是中药方剂,它的变化成千上万种。
中医声称自己是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所以每个患者,不同医生,相同病,方子都是不同的。中药方剂成分十分复杂,根本无法知道所谓的“有效成分”是什么?中药方剂应用到临床的科学逻辑是什么?没有,只有文化和民族逻辑。据说在古代,中药药效、不良反应评价以《本经》为代表。由于方剂是一人一方,所以根本无法进行随机双盲实验,科学的定义是要可重复验证,一人一方无法重复验证。事实上,中医不要说双盲试验,单盲也是做不到的,甚至连起码的统计分析都没有,科学在这里也只能无语了。中药汤剂的验证方法就是患者吃下某位中医开的中药汤剂,如果患者痊愈,则认定该药是有效的,并被认为是中医理论和古籍经典指导的必然结果。可是一种草药就由有多少种化学成分构成,几十种草药一起熬,它又有多少种成分?是否有毒,如何通过配伍抵消毒性?中医生各说各理,没有明确标准。一堆草本植物和动物,熬出来一锅不知什么成分和性质的黑水,难闻难喝,仅仅依靠那神玄巫术的理论,循环应证自圆其说,就证明其药物的有效性和无毒性,难道可以让人能放心吗?
中成药是中药的变种和另类,但经济效益远超正统的中药方剂。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一人一方,中成药成了千人一方,违背中医基本理念,所以很多传统中医拥戴者是很反感的,中药针剂也是如此。
目前中成药大多直接用中药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复合而成,中成药打着辨证施治大旗,有点仿西药生产方式,大规模生产。并以西药方式加以推广,在中国获取了惊人利润。中成药上市也仿西药的部分程序,但又特别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背离了传统中医药的方法,避开了西药严格的标准化禁锢。中成药生产工艺简单落后,缺少技术参数,产品质量差参不齐,是未经化学修饰的天然药物。但实际上很多中成药里面都有西药成分?中成感冒药都有“对乙酰氨基酚”,这药光绪三年诞生于愚昧落后的西方,是镇痛退烧的,而那些中成药如果有疗效,加乙酰氨基酚也称扑热息痛,就不怕坏了中药名声?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组方设计、剂型设计和工艺设计的,以前批准的中成药大多没有做临床试验,现在新批准的基本上都做了临床试验,但很不规范,很不严格。中成药是完全有条件按大样本随机双盲的方式来验证其有效性,至于为什么不做,只有天知道。中医理论是排斥这种验证的,中成药某种程度上也违背中医理论的,中成药成了特殊,它既不受中医理论的约束,又能依中医理论来抵制大样本随机双盲验证,中成药成为特区,说不得,疑不得。在巨大利益面前,中成药药商与资本的力量以爱囯和狭隘民族主义开始左右和绑架中国医疗卫生政策,中成药成为官商结合坑骗民众的又一中国特色,让中药这一古老行业变质变味,换了新颜。在中成药的药物说明书里,不良反应一栏大多写着:尚不明确,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尚不明确是指没有副作用吗?当然不是,它的意思是连厂家都不知道这药吃进去有啥副作用。由于口服给药的,非急性发作的毒副作用,不太容易被落后的经验主义方法所了解,只要不包含急毒性的东西,所以总是可以蒙混过关。
中药针剂是广义上的中成药,它是怪胎一个,中药经验理论为本,西药给药技术为用,也是传统中药的异化,不伦不类。一方面它无法像“西药”那样有效控制成分,避免无用或有害物质的污染,最大限度的确保药品安全性。另一方面它又声称它是依中医理论,该针剂与人体脏腑经络等产生交互作用来调整“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中药的“有效成分”就是熬取出来的药物全部,不需要分离。在中医理论为指导下,学习西药模式,将中药材进行提取,制成可注射人体的制剂的中成药,这就是中药针剂。至所以单独列出,是因为它对患者产生危害事件屡屡发生。中药注射剂号称是传统医药理论与现代生产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突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产物,是新中国中医界一大创新。更可怕我们在中药革新旗帜下,这几十年来发明了不少中药注射液,未经过严格规范世界通用的药物检验证实,打着中国特色牌子,纷纷上市,审批核准速度快的惊人,全世界各国都禁,只有华夏大地可以销售,通行无阻,中国人命真的不值钱呀。
传统中医拥护者十分反对中药针剂,认为针剂给药方式缺乏中医经典背书,不符合传统,不能用中医理论解释。中药几千年的历史是口服的历史,中医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血管,按照中医的理论,中药入口后或入“肺经”、或入“胃经”、或“脾经”,这叫做“性味归经”,如果将它们注射进血管里去,还能不能归得了“经”?由于中药中所含的成分过于复杂,单味中药材中化学成分从几十种到几百种不等,难以分离、提纯,仅依靠目前所拥有的技术手段还不能完全弄清其中的有效和有害成分。中药方剂和中成药是通过肠胃吸收易于清除毒素,而针剂完全不一样,针剂绕过皮肤、黏膜这两道保护人体的天然屏障、跨过消化系统的屏障与过滤和肝脏的首过作用,直接进入人体分布到组织、器官,生物利用度很高,如有过敏源,危害成分之类异物极易进入,危害很大。
鱼腥草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等常用中药针剂经常曝出不良反应事件和致死事件,就是明证。所以中药针剂是争议最大的,安全性完全无法保证,让人不寒而栗。中药针剂属于典型的西药给药技术,但它却能摒现代科技体系之外,你说可怕不可怕?
注射给药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虽比传统口服给药方式更为高效,但相对来说,风险也更大。奇葩的中药针剂,把这些不明确的成分的中药直接注射进人体,直接进入人体的机枢重地,谁知道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我们知道,特异体质的人可能对某些物质过敏,引发不良反应,这意味着,注射剂的成分越多,越复杂,引发过敏反应的风险就会越大。中药注射液这种杂烩汤,频频发生过敏反应病例当然不奇怪,不发生才是怪事。
由于理论基础荒诞,成分混杂,疗效不透明,毒副作用不清晰,这是传统中药方剂、中成药和中药针剂共同的问题,但中药针剂更甚!
连副作用都搞不清楚,疗效好坏有什么意义?从某方面来说,对副作用进行研究的重要性甚至要大于对疗效研究的重要性,一款药物如果没有疗效,无非是不能治病,但如果有严重的毒副作用,那就是在害人,程序正义都是实质正义的前提保障。在新药领域不实施已普遍实施的双盲标准,就是不遵守医学的程序正义。
中药在中国药界享受西药不享有的法律特权,或者更准确地说,中药在当今的中国享有任何西药都望尘莫及的“法律豁免权”。大多数的中药没有可重复性和可直接观察的疗效。如果说中药是药,那汤药成分复杂,每个医生给每个病人开得都不一致,没有药理分析,没有副作用提示,没有集中临床观察结论。中医也认为,是药三分毒,但又声明中药是原生态产品,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是的,几乎所有原生态植物食物都是中药,它有什么毒副作用?怕连中医自己也说不清。而所谓中成药,经济效益可观,但大多数纯真中医师都不承认它,它违背中医基本理念,反而中国的西医师用它更多,利益驱动是主因。不懂中医的人开中成药,这是中国大地的一个怪相。
纯天然,无毒性,善调整,强身体,中药就是这么向世人宣传的。
“存在即合理”,中药我们老祖宗用了几千年了,一点事儿都没有!中药是采自天然植物,副作用小,治病治根,日常调理好。
“中药”是自古传承下来经方,基于中医药理论制成的药物,药性、配伍都有依照传统,自成体系,不能用现有的西方科学理论去苛求。
“我一个朋友去找了这个老中医,吃了一个中药,西医都看不好的病,她一吃就全好了,太神了”。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个治疗癌症偏方,声称绝对有效,治愈了许多患者,成功案例举不胜举。他言之凿凿,说很多患癌的人吃下这个偏方后,不久去复查怎么也查不出原来的病灶!而且这偏方平时没事也可以吃,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药方配方如下:红枣大的八粒,小的十粒(共十八粒),铁树一叶,半枝莲一两,白花蛇舌草二两。服法:四味药为一剂可煎两次第一次用水量大约十五碗煎两个小时,第二次约十碗水煎两小时,然后将药汤倒起日夜当茶饮服。你说神不神,让诺贝尔医学奖十分头痛,他们都应获奖,奖不够用呀,该奖给谁呢?这些诺贝尔級成果怎么就无法推广到全中国或全世界呢?真是瞎了眼。关键是全中国五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几乎都会出现几个这样的神医,几副这类的神药,都在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而世界上都被偏见蒙上眼睛,视而不见。
有人反复告诉我说:秘方、偏方、验方都掌握在民间中医高手中,只是你碰到的都是假中医、真忽悠,才不相信民间有神医。
祖传秘方,宫廷秘方和民间偏方确实有独到之处,创造许多意外的治病奇迹。是一座未开垦的金矿。中药能低成本治好西医往往无法治疗的疑难杂症、慢性病,所以中医在民间广泛存在是人们选择的客观结果。
这些神话我们常常能听到,有人告诉我,糖尿病可不吃药不打胰岛素,中医疗法独门妙方即可完全恢复胰岛功能。有人告诉我,肾衰竭不用透析治疗,用中医疗法独门妙方即可完全恢复肾功能。故事很多很多,只是把“前后关系”和“因果关系”混为一谈,把个别案例和大数据统计偷换颠倒,是典型的逻辑陷阱,让不少人无法分辨,信以为真。
所以中医粉才会说:西药实际上就是毒药,西药的毒副作用所造成的损害,往往超过其治疗作用,结果大都是得不偿失。
他们辩解说:人命至上,中药西药,各有优劣,只看疗效,不分径渭。只要患者吃下中药,进行某种疾病治疗,是否痊愈就是金标准。如果痊愈,则认定该药是有效的——这是传统临床的医学阶段的认知标准。
其实大部分疾病是可以自愈,比如感冒,无药可治,但可自愈,大多吃药只是为了缓解症状,减少难受,但不治病。有些病用这药和不用这药一样有效,你的自我心理暗示就治了病。当一个人觉得他会好起来的时候,确实很多时候也就好起来,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去甄别,白开水能治好一半的病,葡萄糖生理盐水等于仙药,中药不会比它们更有效。所以安慰剂和白开水才显得重要,双盲才有用武之地。
几年前,有文章说,有人唱红歌治疗不孕不育症。几十年前,全国著名报纸报道,用领导人思想治疗月经失调,作为孤例,也许是真的。如果是真的,也毫无统计学意义,因为这就是自我心理暗示治疗的结果而已。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还有童尿可以治跌打损伤,有人肌肉扭伤,被人打残,总有老人耐心劝说患者去吃婴幼儿的小便,据说疗效神奇。中学时,从语文书鲁迅文章中,我得知了蘸人血馒头治肺痨的华老栓,这是先人口口相传的偏方。还有庙宇香火之灰,很多平民百姓用来外伤,甚至内服治筋骨疼痛的良药。至于拜佛求神,更是信徒心理暗示治疗最佳方法之一。有效吗?有效,又无效。没有双盲对比试验等循证科学的药都是耍流氓!传统需要扬弃,需要变革,科学的本质是可以重复验证,没有对比,也许你不吃药,好得更快!
中医药的理论和手段自成体系,独立于现代科学之外,但中药的疗效只有有效和无效两种可能,必须有客观、公正、科学的验证。中医药的支持者又拿出了“我们自成体系”的借口。但这是典型的诡辩。你可以说中医药的理论自成体系、中医药的手段自成体系、甚至中国人的身体自成体系,但唯独不能说中医药的疗效也自成体系,疗效只有有效和无效两种可能,你中医药要么有效,要么无效。而有效、无效的标准则需要一套科学的公认的方法去验证,而中医药没有,它们只是凭感受和个人效果来验证。
有时中药更像是个食物或保健品,中国许多食疗食补都是以中药为基础的,而几乎所有食物都能入药,中药几乎含盖所有天然动植物。但世界上都认为食物和保健品是不可以有治疗效用的,但中药却是药品、食品和保健品三者兼顾,违反了“普世价值”即行业的一般共识。
燕窝润肺止咳,鹿茸补气壮阳,阿胶补的是“血气。结果驴皮、灵芝、人参、冬虫、夏草、雪莲、虎骨、燕窝、牛鞭、鹿茸、麝香、熊胆、蛇胆都成了名贵中草药,可惜这些名贵中药材,有的取自于保护动物,有的是珍贵植物,环保主义者越来越反对,越来越难获得。缺少名贵药源,难道就不治病?如此下去,中药会不会离传统中药越来越远,变味变质。
在“中药”问题上,尤其是中成药,我们缺乏的恰恰是科学规范,是太“自由”了,“自由”放任得没有了逻辑、伦理和底线。
中药真是安全无毒无副作用吗?现在科学研究证明,中医保肝护肝的首先药材何首乌是中国造成药物性肝炎的第一杀手。中药常用药朱砂,经常吃了会影响智力发育的。中药马兜铃酸更是一大杀手,大部分马兜铃科的中草药都含有,是最强致癌物,具有不可逆的、永久的致癌性。且伤肝伤肾伤膀胱,造成无数肾衰竭。马兜铃酸比吸烟危害更大,吸烟平均每100万DNA有8个突变,而马兜铃酸平均每DNA有150个突变,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除中国外世界各国禁止销售含有马兜铃酸的药品和食品,包括日本和台港澳,只有大陆仍准许出售。中医常说是药三分毒,但有反复宣传中药纯天然无毒,很是矛盾。鱼腥草含有马兜铃酸的代谢物马兜铃酰胺,也是致癌的。鱼腥草注射液在中国曾经被广泛使用,运用到临床治疗中。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及中草药制剂共89种,最有名的如复方蛇胆川贝散、胃福颗粒、润肺化痰丸。
中药有没有效?有的应该是有效的。
很多中草药,确实是能治病的,所以才有人提出废医存药的观点。但中药要想有极其广阔的应用空间,必须遵循科学规则,实行真正的“中药现代化”。
西医(现代医学)并未完全否定传统医学,中药则必须按照现代医学的检验方式,对其有效性进行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我们知道现代西药也有很多是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吗啡从鸦片中提取,吐根素从吐根中提取,奎宁从金鸡纳中提取,还有二甲双胍,阿斯匹林等等,中药材自然是个伟大宝库,现代化是其必有之路,这一点张亭栋和屠呦呦两位专家做得非常好。
张亭栋,当时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中医科主任。他偶然从一位民间中医发现一个偏方,三氧化二砷,轻粉,蟾酥三味中药加在一起,以毒攻毒的理论治疗癌症有奇效,而且还真治好了不少食道癌、子宫癌和白血病的患者。张亭栋用这个偏方开发出了癌灵一号注射液,用来给癌症患者治疗。
癌灵一号注射液治疗效果有的好一点,有的差一点,而且副作用还挺大。张亭栋没有停止自己探素,他们在接下来的时间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用药的时候反复尝试了砒霜、轻粉、蟾酥这三种毒药的用药比例,结果发现这三种东西里只有砒霜是真正有效的,其他两种毒药即便是含量微乎其微也不影响药效,没有反而会大大缓解药物的副作用。以他们首先得出结论,虽然这个中药偏方是根据以毒攻毒的原则搭配出来的,但是看起来只有砒霜这一种物质才是真正能够治疗癌症的药物。接着张亭栋对接受治疗的癌症病人进行了分类和持续的追踪,发现砒霜也不是对所有癌症患者都有效的。它对一种特殊的癌症患者效果最好——这种癌症叫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最终张亭栋他们最终拿出了令人信服的数据。他们在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患者身上尝试了砒霜治疗,70%的患者出现了缓解,甚至还有一小部分患者体内彻底找不到癌细胞的踪迹了。同时国际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美国医生们的研究,证明了砒霜的治疗效果。12位癌症复发的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患者在使用砒霜之后,有11位出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从此,这种药物被真正广泛地应用于癌症治疗。现在,砒霜结合另一种药物——全反式维甲酸,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急性早幼粒型白血病的标准疗法,有99%的患者能够被成功治愈!
张亭栋对一个中医偏方的再次挖掘和科学分析,研究它的有效成分和适用范围,从三种毒药到一种毒药,从全部癌症到一种癌症,张亭栋他们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通过细致研究和数据分析,从配方和适用范围都比较粗糙的中医偏方里,找到了能够精确杀伤某一种特定癌细胞的特定药物,並通过双盲试验的成功案例。
屠呦呦,北京医学院毕业,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就是从中医治疟古方中找到灵感的,她从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香蒿)水绞汁喝可治疟疾记载中得到启发。《肘后备急方》也错误百出,这本书里还写了其他20多条治疟疾的方子,都无效。即使书上记载青蒿(香蒿)水绞汁喝可治疟疾,但实际上青蒿(香蒿)煮汤是不含青蒿素的,青蒿素在黄花蒿里(臭蒿),而中医是几乎不用臭蒿入药的。青蒿素遇热易分解,并且几乎不溶于水,屠呦呦都是用乙醚低温萃取才得到的,而古方的描述是用水绞汁喝是不可能实现的。两千年的中医历史下来,两千余个疟疾方子,屠呦呦收集发现没有一个有效的。文中提菁蒿治疟纯属偶然,和葛洪其他二十多种治疟方子一样,他只是记载,不知其所以然。此方连他也未考实过,使用过,但给屠呦呦打开了思路,这是葛洪的功劳。青蒿素是屠呦呦团队和上海化学所等全国科研单位协同大兵团作战,用西药方法研制的,如同奎宁一样,虽从草药中提取,但用现代医学研制。她于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有分子式,可化学人工合成,经过双盲试验、重复性试验和毒性试验,这完全按照现代医学的方法研制的,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其实在奎宁没进入中国时,几千年来,中国从没有治愈过疟疾这种传染流行病,对这种病完全束手无策,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能算作是中医的功劳吗?屠呦呦于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她的成就,可不是中医药的成就,而是现代化学医学的成就,很多人拿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来为中医药开脱,对不起,青蒿素是地地道道的化学药,它和中医理论没有半毛钱关系,和中药方剂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唯一和中医有联系的地方,在于屠呦呦声称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发。
中医的出路就是废医验药。如果有人将青蒿素归类为中药,那更好,就请彻底抛弃中医理论,将所有的中医方剂都按照屠呦呦的方法检验一遍,提取其有效成分,验证其治疗效果,明确其毒副作用,如果我们真这样做了,并且真正找到了更多类似于青蒿素这样确实有效的药物,这才是真正的“中药现代化”,整个世界一定会不吝于荣誉和掌声,就像曾经给予青蒿素的一样。中药则必须按照现代医学的检验方式,对其有效性进行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对其安全性进行毒副作用检验。谁都没有否定中药里面可能有有用的东西,但是重点是如何把这些有用的东西从大量无用甚至有害的东西里面挑出来,这样中药才会大有前途的。
另外,陈克恢从中药麻黄里找到的麻黄素,张昌绍从中药常山里找到的常山碱,其实都是中药现代化的好例子。
目前中成药中只有复方丹参滴丸通过了FDA 二期临床,其实也就是在125名患者身上完成了II期试验而已。但真正能够说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是大样本的III期临床试验。在美国做的临床试验是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即使几年后能通过III期临床试验,也仅仅证明该药对这种特定的疾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不能证明它对其他疾病也有效,更不能证明中药都有效。也绝不意味着FDA认同了中医理论或中医体系。它只是承认了某种中药,至于这种中成药要治疗什么疾病,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副作用,都必须用现代医学方法来检验,并用现代医学理论来阐述。
中药是一个每年有几百甚至上千亿元的大市场,这里面不知养活了多少人啊!除了民族感情,还有巨大的利益链束缚着大家。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从业人员,可以想象其代表的能量有多么巨大,断人财路不亚于谋财害命!
中医药产业曾想冲出大陆,实现全球市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结果是,中医药厂商和研发机构在2004-2011年已经竭尽所能,仍然未能通过世界各国药监部门验证,只能在中国大地疯狂推销和宣传。当愚昧、情怀、权力、利欲混杂在一起相互媾合会分娩出多么疯狂而不可名状的怪胎,它完全漠视人的生命,肆无忌惮的侮辱现代文明。但这样一种东西,却做成了年销售额千亿的大生意,这是何等的无知无畏与利欲熏心纠缠在一起的一片狼藉。这些年被捧上神坛的国粹——中医药不断引发争议,鸿茅药酒、步长制药、莲花请温、醒脑静、龙胆泻肝丸、双黄连之母、洁尔阴之父......屡屡受到社会质疑。
我们在愤怒之余,也该冷静下来想想,中药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3.新冠大疫情时中西医纷争
2019年末一场瘟疫已露出狰狞,2020年初新冠肺炎从武汉大爆发,影响全国,奔向世界,成为有史以来,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封城、封省、封国,到三月份世界各国几乎无一幸免,在神州之外开展又一轮封城运动。
二月中旬,武汉方舱医院逐步建成后,有二个院士来了,一个叫仝小林,一个叫张伯礼,一时风头正劲,无人能比。仝小林2019年新进的科学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张伯礼是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中医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基础研究。
一个说:“这个病,中医病名叫寒湿疫,典型的寒湿郁肺和寒湿困脾的表现。”
一个说:“这个病是“湿毒疫”,具有湿邪郁肺、邪热壅肺、邪毒闭肺、内闭外脱四个中医证型。”
他们都认为:“本次新冠疫情防治,中医的参与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显著疗效。”
接着在两人推动下,中国各大新闻大肆报道,铺天盖地。
湖北省中医药参与治疗比例达91.64%,武汉市中医药参与治疗比例为89.10%,全国中医药参与治疗比例为92.41%,中医药参与诊疗新冠肺炎治愈率95%。这些天天,中医界突然兴奋起来,几个中医界院士也走向前台,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刷了刷存在感,大力宣传和展示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中的成果。在政治的影响下,在政府推动下,以政治的力量强行跨过医学的原则,中医也加入了抗击新冠肺炎大军的队伍,虽然人数不多,虽然中医对新冠肺炎的病毒及其变异一无所知,但五花八门的中药方剂还是源源不断的发明出来了,用中草药治疗新冠肺炎自然免不了,其结果是不是有疗效,只有天知道。但他们敢想敢说,且不需要严格科学论证,因为有中医理论作靠山。有新闻标题常说武汉新型肺炎病人全面使用了中医药。这标题看似没问题,实际有偷换概念之嫌。想证明什么?使用中医药,带有政治正确的操作,不能使用者多就证明此中医药疗效好。实际上是中国大陆病人在任何医院,在西医治疗过程中基本上可能都开点中药中成药吃吃,尤其是中成药,这在当今中国医院是常态,这样算的话,中医药参与率大概百分之百,有意义吗?至于如何评定效果,就仁者见仁了。
中医药发挥自身优势,精准施策,多管齐下,啃下了治疗重症、危重症患者这块硬骨头。在传统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不足情况下,就是无法问诊、观舌象、切脉时,运用五运六气理论,三部九候诊法,也能精准评估患者病情,准确为患者遣方用药,达到明显效果。
针刺治疗方法可以减少或代替重症患者呼吸机治疗,对重症患者做针刺、捻转、运针后,20分钟症状逐渐舒缓,半小时恢复正常,小小银针又一次发挥大作用。广泛使用中药注射液、鼻饲、灌肠、肚脐贴、穴位贴、针刺、艾灸、穴位按摩等中医药疗法,打开重症患者一条条重生希望之路,起到力挽狂澜作用。
中国古医书中抗疫妙方之一
两位院士是真正的营销专家,主流媒体跟踪也很及时,一时间网络上充实着大量赞美中医的言论,似乎中医拯救了这场疫情,中医药才是新冠肺炎的克星。湖北方案,甘肃方案,上海方案等等如雨后春笋全冒出来,目不暇接,狠狠地打了世卫组织一耳光,没有有效药那是在西方,中方有,而且很多很多,这还不包括民间神医提供的有效密方。所以有人呼吁:应该以中医为主导打赢新冠肺炎攻击战。
院士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
从目前全国开展的大范围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疗效看,也证明了中医有无与伦比优势。
且不说数据是否真实,没有严谨科学的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再真实也说明不了问题。据传一次院士英雄张伯礼在会上哭着说:中医把新冠治好了,但他说不清楚是怎样治好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葛又文和院士仝小林、国医大师薛伯寿认识一致,都认为新冠肺炎是一种“寒湿疫”,在“寒湿疫”基础上葛又文开发了治疗新冠的中药特效药。但其他中医专家对此争议很大,存在巨大的分歧。新冠到底是哪种疫,中医学术界其实意见非常不一。不少名中医不认同“寒湿疫”,有人认为新冠跟寒无关,属于“湿、热、虚、毒、淤”五种;有人认为新冠是“湿热疫”;有人认为新冠是“温热浊毒”;有人认为新冠是“湿毒疫”。到底新冠属于中医什么病范畴,至今大陆中医界也没有一个权威定论,都是各说各的。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出现,根据“寒湿疫”开出的方子,是否对症,不用说整个医疗界,怕中医界都有疑义。
2020年1月20日葛又文教授接到上级任务,仅凭一己之力, 1月26日,成功研制出治疗新冠的新药,起名叫清肺排毒汤。他翻阅参考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获得经典处方。他把书中其中四个方剂合成,最终用21味药有机组合成新的方剂,此方剂成分为:麻黄9克、炙甘草6克、杏仁9克生、石膏15-30克(先煎)、桂枝9克、泽泻9克、猪苓9克、白术9克、茯苓15克、柴胡16克、黄芩6克、姜半夏9克、生姜9克、紫菀9克、冬花9克、射干9克、细辛6克、山药12克、枳实6克、陈皮6克、藿香9克,据说此方剂能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此药研究仅仅用了短短六天,堪称宇宙速度。这几天他是如何完成药物的实验室研究、生物学筛选、动物实验、药理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我们不得而知。在此药研发出来12天后,2020年2月7日国家发布的《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中,向全国各地广大疫者推荐使用。一副汤剂药千人一方,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共同服用,这是个伟大创新。后来这新的方剂又制成清肺排毒颗粒中成药,2021年3月2日,国家药监局通过特别审批程序应急批准了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和宣肺败毒颗粒上市。清肺排毒颗粒作为抗病毒首选药之一,被国家卫生行政机关推荐。但我认真看了该药处方,处方中所包含的麻黄,冬花,细辛三种药材,这三种药材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成分都含有被世卫组织明禁的强致癌物质和损坏肝肾物质,可在药品相关说明中我们看不到它有任何安全提示。它做没做三期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双盲试验,没有任何人知道,也许它根本没时间去做。它的验证方法有别于世界通常药品出品规范,它是以古书籍对寒湿疫治疗记载为根据,获得药品的合法出品。研制方告诉我们这个方剂重点在于太阴经化湿,也就是瞄准的是疾病的本源,旨在通过温化寒湿,改善体内的寒湿环境,让病毒无法生存,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伟介绍清肺排毒汤在武汉疫情临床使用和救治情况时,明确提出:清肺排毒汤就是治疗此次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一个研发六天就出来的药,一个没经过严格双盲试验过的药,一个从一千八百年前经典中发掘出的药,就成了特效药?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不论是汤剂还是颗粒,清肺排毒药不是一人一方百人百方,而是千人一方万人一方,这完全违背了中医理念,我们却用古代中医经典来验证,不是开玩笑吗?此药完全可以走青嵩素的路子,做双盲三期验证来证实药效,这药如果真有效,走向世界就绝对指日可待,这样话中国一定又一次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而不像现在成为中国的神话,世界的笑话。
院士仝小林说“寒湿疫”典型表现为寒湿郁肺和寒湿困脾,他的最主要依据是武汉当地又潮湿又阴冷。初发病人,舌质淡,舌苔白厚的腐腻,困乏无力,发热但热度不高或不发热,咳嗽胸紧,没有食欲,恶心甚或呕吐,腹泻,这是中医典型的寒湿疫。院士迅速定下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原则:宣肺化湿。并说基于温病学瘟疫理论,辨证论治,从总体出发调动人体全身脏器功能,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疫情发展两个月来,以此理论在中国中医界大力合作下,成功研发就已研发出几十上百个治愈新冠有效率极高的中药药品,包括主打药品清肺排毒汤,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了世界医药科研大国强国。每个省都有自己独有方剂,武汉中医中药界也不甘落后,也弄了什么一号方二号方等。还有什么双黄连,板蓝根,莲花清肺胶囊等。世界卫生组织也是瞎了眼,在他强烈推荐并认定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新冠的药里,竟然敢没有一个中药,特别是把特效神药莲花清瘟胶囊和清肺排毒颗粒排斥在外,叔可忍嫂不可忍。一个信中医的朋友告诉我:清肺排毒汤是中医史上的一个奇迹,是治疗新冠肺炎的首选药,它既能够预防传染,又能够治疗感染。我们放着廉价、高效,能救命的特效药不用,却舍近求远进口含有诸多副作用的昂贵西药,是抱着金饭碗要饭吃,不知某些人心里打得什么算盘?墙内开花墙外香,有海外网友反馈,桂林葛仙翁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清肺排毒汤”已风行美国,该药袋装包装,一袋里有15小袋,一袋13.99美元,使阳性患者很快转阴,使新冠肺炎死亡率大大降低,这药是美国人心目中的救命药。面对这一切,难到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吗?
我们知道,疫情发生后,现代医学(俗称西医、包括预防医学),首先查找病因,检出病毒,再根据病毒基因序列,研制出核酸检测试纸、疫苗和治疗药物,同时随时关注病毒的变异和变异后的新特征。中医仅凭那一句“寒湿疫”,云里雾里神乎其神,如何确诊病例,如何分析病毒变异,如何制出中医疫苗,完全没有。中医贡献的只有中药,这个汤,那个汤,疗效如何,只有天知道,只能听他说。“寒湿疫”范围太广,如何区别新冠各个变种?如何对症?一人一方还是千人一方?喝水也能治病,吃安慰剂也能病愈,这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些中医无论如何鼓噪,也无法按逻辑常理回复这类问题后。为显示中医强大防治能力,国家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推广中草药。现在绝大部分被隔离的人,都会强制要求灌中药水,而确诊的人绝大多数是轻症,隔离就行,大部分患者都可不治而愈。更何况还有许多人只是密接,次密,不是新冠。在酒店隔离也每天发中药,让人喝,不喝就停止供饭。据官方说这中药有预防作用,可他们连疫苗的预防作用都没信心,会信国内某些专家这胡吹海吹的又治病又防病的神药?这到底是治病防病,还是为了政治正确。而西医的试纸是确诊的金标准,西医的疫苗是预防和减轻重危病症和死亡率的首选,刚研制的西药也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是治疗新冠的特效药。这都是全人类的医务和科技人员奋斗研究的成果,是中医中药无法比拟的。
中医能研制出疫苗吗?两位院士虽到处宣扬,但从不敢拍胸脯说用中医理论去研制疫苗,从古到今他们也未研制出过。中医能确诊新冠各类变种病人?仅仅一个“寒湿疫”,能区别感冒与新冠、新冠与普通肺炎、新冠繁多变种的区别吗?一个比艾滋病毒还新的病毒,古医书如何告诉人们去治疗?
两位院士我都不熟,一个专长中医糖尿病,一个专长中医心血管,对传染呼吸性急症病人应该隔行。不过也不一定,中医一般都是全才,什么科病人都能看也不足为奇。当年非典,他们也曾参与,也取得轰动效应,到现在市井街坊谈起非典,都认为是中医解决的。仝院士创制的SARS肺毒疫四期八方,治愈十一例,享誉中国。不过仝院士在我家乡念的硕士研究生,恰好我的堂兄也是该医学院中医师。我的单位领导是糖尿病,曾是仝院士在中日友好医院时的病人,他们两人都和他有过一段交往时间。所以我对仝院士有一点间接的了解,从他们两人话里语间我获得他一些信息,印到脑海里就三个字,大忽悠。他研发的药控制不了血糖,只能配合西药辅助治疗,有用无用随他说,他的学生都私下叮嘱我的领导,别忘了吃西药。现今他成了科学院唯一在世中医院士。
院士们也想冲出中国,走向世界。虽然仝院士挂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会长,张院士挂着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但那都是自嗨自乐,世界主流医学也不把这当回事。最近张院士又来出口转内销,在北京搞了一个中美中医师网络交流会上,张院士和美国中医师们,就中医治疗新冠进行了交流。美国的中医师们?说出去丢人,那在美国估计比新党在台湾的存在还差许多?我们中美、中加之间倒有几个华人一线抗疫医师交流群,每群都很满,邀请了许多大陆医生,但就是没有中医,人家心实,容不得天上地下,云里雾里的忽悠。
可讽刺的是这寒湿症的阴病在炎热的印度流行起来,赤道旁的国家也未幸免。即使在中国的夏天。疫情也未见缓解,不知这位院士如何自圆其说?如何去阴?如何增阳?不过这班人脸皮厚,总是能找到新的说辞的。
甭说是新冠肺炎了,任何传染病他们都能用阴阳五行给你一个完美解释。果然当年也是这位院士给SARS诊断并起名叫肺毒疫,其主要特征为热毒、湿毒和血毒,属于温疫范畴,具有极高的传染性。肺毒疫的中医症候演变规律,肺热疫毒客居气络,酿热蕴毒,浮越于表,而致发热,热毒炽盛,热、血、湿、毒相互胶结,气机壅塞而致喘咳,气络大伤,宗气外泄而致喘脱,形成肺毒疫症。
都是冠状病毒,一个是阴,一个是毒,中医理论太深奥,太博大精深了。不需要人体解剖寻找病毒,不需要查找病毒基因序列,不需要研制病毒疫苗,不需要开发新药。只要寻找找到特征,翻阅古代经典,总能找到解决办法,找到重新组合的中药方剂,百战百胜,效果奇佳,新冠肺炎是这样,过去SARS非典也是这样。
一个网络名人,电子工程师,退休后才开始涉猎中医,曾因加碘盐控告医管局而得到一些名声的老先生也开始发声。这位姓慕名盛学的老人凭着他学到的那点中医知识,在网上公开说是西医耽误了新冠治疗,造成危害世界的灾难。幸亏中国有中医,才让中国躲过这一关,领先全世界。如果用他的治疗方案和方子,全世界的新冠早就没了。里巷市井到处有人传说,现在美国疫情严重,他们在偷偷地使用中药治疗,不然早灭国了。而且他们已经把这些药,贴上标签,用了英文,中药救了他们。表面他们反对中药,实际是偷偷研究使用。中医药固本培源,是西医西药无法比拟的。武汉疫情紧张时还出现过一位神中医李跃华,他的“穴位注射法”治疗新冠病,据说治愈率百分之百,一时轰动全国。该神法还对感冒、生殖器疱疹、腮腺炎31例、乳腺增生、口腔溃疡、腰椎病有效率也高达100%。可一查,这是一个无证行医,疗效不实,成绩虚夸的投机分子,真是开了中医中药一个大玩笑。
中医习惯于自吹自擂,有人说,中医在治疗瘟疫(传染病)方面甩西医大几条街,说中医抵御了321次大型瘟疫。有人说,中医治疗冠状病毒肺炎取得重大突破,中医又立大功!疫情刚开始他们还谦虚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武汉疫情,后来他们提出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治疗武汉肺炎,现在他们兴奋喊出就用中医中药来治疗武汉肺炎。因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已贡献了中药神汤,据说治疗有效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配以其他中药,武汉肺炎有希望在中医中药治下彻底治愈,而且许多中医粉确信如果早点施行,武汉肺炎一定接近零死亡率,疫情可以得到控制和消灭。中医中药的神奇再次显现,神医又出现神州大地。而实际情况下,西医全身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的一场战争,中医看了一段时间后,忍不住嚷嚷着非要参战,政治环境下没人不敢让它不参加,于是几百个中医生就取得近十万西医医护公卫人员难以取得的成绩,你说能信不?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用阴阳经脉虚盛完全能说明各种病毒发病机理,对症下药,扶正固体,没有治不好的病!他们对西医不屑一顾,有中医师胸有成竹地说:这个疫情从中医角度看是风寒入里,吃点羊肉,加点姜是热性,刚好抵抗寒气,对预防和治疗新冠特别有效,这个病其实好治好防。中医还是一贯的做法,善于造势,敢于吹嘘,离真相十万八千里。如果我们真有包治各类疫情的神中医,有特效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神中药,我们国家何必把一个乙类传染病二年多来一直按甲类来管理,白扔了大把大把真金白银呢?换句话说,要不就是中医中药确实有效,而我们决策层视而不见,非常弱智,总喜欢脱裤子放屁,没事找事搞封城,这可是对我们领导人的才华不信任,是要打屁股的。要不就是中医中药根本无效,我们决策层又十分自信,对国外西医西药成果本能仇视,他们习惯启动自己的绝招,专家意见不起作用,动用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往死里整,以显示步调一致听指挥的独特效果,达到抗疫防病的目的,这也反衬了中医中药的实际处境。动态清零,静默管理,动辄封村封区封城。花大成本设隔离点,建方舱,无休无业的核酸检测,反反复复地来回封控,折腾来折腾去。为防御这类乙类传染病的新冠病毒,那怕瞎子摸像,摸着石头过河,也完全不把效果奇佳的莲花清温胶囊和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中国疫苗两个核武器放在眼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高层对中医中药尽在不言中的无奈。他们心里明白,吹捧中医可以,符合民粹,但靠它解决实际问题那是万万不行的。他们不是傻子,内心明镜似的,心中自有一杆秤。
在汉文化圈的台湾、韩国、日本、香港、澳门都非常成功地控制了新冠疫情,但都没中医什么事。越南、朝鲜也没听说用中医防疫。至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美国,甚至伊朗也未请成效显著的中医去帮忙,大家舍近求远,寄希望于尚未投产的美国药物“人民的希望”,即使中国无私支援,也是被要求派西医专家队伍去,真是不给中医药的面子。这有点像防治血吸虫病,日本不用中医,彻底根治,中国半路中医闯进,方子很多,效果也佳,吹的也狠,但是就是根除不了血吸虫病,比日本总差那么一点。
如果中医中药抛开西医担当主角,怎么解决下面问题:如何确诊新冠肺炎,是用试纸?用CT?还是用搭脉?看舌苔?靠望闻听问确诊?中医师们穿不穿防护服?戴不戴口罩?做不做隔离负压病房?用不用西医护理人员?上不上呼吸机?人工心肺和ICU?这些都是西医即现代医学的产物,是中医粉不耻的奇技淫巧呀!真的不要蹭热量,显存在,现在这样做就是吃沾血馒头,有点可恶。
武汉第一批新冠肺炎病人住在西医院,第一批二批定点医院是西医院,第一批支持武汉和湖北的外地医护人员也是西医医护人员。投入抗疫的武汉市医护人员几万人,外地支援武汉的四万多医护人员绝大部分也是西医医护人,中医大学及中医院是派出支援队伍,但人数少,而且队伍中中医师更少,大部分是护理人员,而护理人员是西医范畴,你们怎么能贪天功为己有,大肆吹嘘中医的决定性作用,漠视广大西医医护人员的付出、贡献和牺牲。这几日才有几百中医人员过来,却把防疫功劳占为己有,摆出神医神药的姿态,似乎疫情是因为他们出手才得以控制。这样说对不起受感染的三千多名西医医护人员,对不起因公殉职的西医烈士!对重症危重病人,没有呼吸机,没有人工心肺,几乎就是等死。真担心没有中医药的西方如何控制各类疫情,怕应早亡国亡种了。
西医从病因、传播途径、病理着手,一方面西医从流行病学出发,首先是隔离,包括患者严格隔离,其次号召大家带口罩,勤洗手,多运动,认为这是防止疾病传染扩散最有效途径。治疗上,首先是分离病毒基因序列,这是基础。其次是研制疫苗,再就是开发特效药。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之前,支持治疗是减少患者死亡率和提高治愈率最有效办法。而就在这时,在支持治疗阶段,中医感到有机可乘,形成一波声势浩大的宣传。新冠肺炎是个自愈性疾病,尤其是轻症,所以中医首先选择方舱医院,那里都是轻症,好展现自己治疗效果。我的一个朋友,得了新冠肺炎,住在汉江方舱医院,喝了一个月中药方剂,不但不见好,还加重不少,肺上阴影扩展,没办法他坚决要求转院,去了中南医院,在那里打了丙种球蛋白等西药,开展支持治疗,半月后痊愈出院了。试想当初如果他在方舱不喝中药只喝白开水,也许也可能自愈了。宣传可以,辅助治疗可以,唱主角不行,只是苦了部分不信或不愿喝中医汤药的患者,这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政治任务。新冠肺炎和流感一样,可不治而愈,差别点是它比流感传染性更强,毒性更强,让人恐惧。世卫的官员已经确认了80%的患者是轻度症状的患者,大部分轻症患者不会转为重症,会是一直轻症,直到自愈或者治愈。约有五分之一的患者会由轻症转为重症,也就是说80%的轻症不会转。所以没有双盲试验和重复性试验,中医药极好疗效,没有科学数据,是自愈还是药效,就全凭那些政治正确官员、各类中医工作者和中医粉嘴巴自说,说疗效和治愈率百分之百都行,不信不行呀,没有什么严格科学标准去检验。其实汤剂,只要成份里其毒副作用有所了解,也不是不可以喝,有人信,就一定心理安慰疗效作用,但药水绝不能有伤肝伤肾等成分,这是底线。
中医对流行病从来没有治好过,也没有好的预防方案,古代如此,现今更如此。让我们看看历史上几个最有名流行病治疗的中西医的比较。
霍乱:
中医史上“霍乱”一词出现虽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等经典中,均有记载,但此霍乱不是彼霍乱。1817年,霍乱首现于印度恒河流域。很快(大约1820年)就传到中国,引发惨重的死亡。对外来的“霍乱”病因的认识,吴塘《温病条辩》说是“阳虚寒湿”;也有人为是“杂气”;还有人认为是暑湿、暑热、脾胃、气淤,各种学说五彩缤纷,莫衷一是。但中医对霍乱实质上束手无策,只能顺其自生自灭。面对波及全球的大瘟疫,西医呢?
西医从病因、传播途径、病理着手。
霍乱的扼制和消灭是西医的功能,约翰·斯诺(John Snow,1813.3-1858.6),医生,从公共卫生角度,对霍乱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用统计学将水质和霍乱关系理出,第一次令人信服的确定了霍乱的传播方式,锁定了霍乱的病因在水源,找到了真正有效的预防方法。其次是细菌学家Koch, 1883分离出霍乱弧菌,确定其为霍乱的真正病因。治疗方法是是1831年,苏格兰医师ThomasLatta发明静脉输液的发明。无名人发明的口服补液盐(ORS)。最后是抗生素发现和应用。最惊人成绩是研制出霍乱疫苗,彻底解决霍乱流行。我国2015年:全年霍乱报告病例仅13例,无死亡,这个瘟神基本算是消灭了。虽然世界范围内霍乱并没有消失,但已经不是医学的问题。在现代医学上,霍乱是一个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也是一个可以轻松治愈的疾病。
但这都没中医什么事。
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学名“脊髓灰质炎” ,这种疾病主要攻击1~6岁的儿童,最终是终身的四肢和脊柱畸形。《黄帝内经.素问.痿论》以为是皮、脉、筋、骨、肉五痿,大致属于“痿症”的范畴。中医《内经》说五痿都是热,而总归于“肺热叶焦”。朱丹溪说“痿证断不可作风治。有湿热、湿痰、气虚、血虚、瘀血。”薛立斋说“痿证多因足三阴虚损”。陈无择说“痿由五内不足之所致,但不任用,亦无痛楚,此血气之虚也。”五痿主要归于“肺热叶焦”,肺热把肺叶烧焦了,因为肺,皮痿了,这是活生生给烤痿的;脾主肌肉,脾热则胃干渴,于是乎肌肉不仁,肉痿了,这是活活给渴痿的。诸如此类,百花齐放,莫衷一是,不知道该信谁的。
西医仍然是从病因、传播途径、病理着手。
S.Flexner和P.A.Lewis两位科学家发现了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方式。人类是唯一自然宿主。病毒自口腔入人体,迅速播散生长繁殖,再侵入血液,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瘫痪。接着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虽病毒性疾病至今没有根本的治疗方法。乔纳斯.沙克(Jonas Salk)和沙宾却研究出疫苗,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乔纳斯.沙克发现疫苗,无人愿做人体试验,沙克只得叫来妻子和三个孩子,慷慨陈词,“若何为生我家?”五个人自己试。随后1954年,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疫苗双盲试验隆重登场,获得成功。此后沙宾也为口服疫苗作出很大贡献
沙克和沙宾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的救星,世卫组织雄心勃勃在2018年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这将成为继天花之后第二个被消灭的传染病。在我国, 1956年,开始使用口服减毒疫苗, 2000年宣布消灭脊髓灰质炎,持续至今。
但这都没中医什么事。
结核病:
结核病被称为“人类死亡之首” ,中医界认为,中国人对肺结核病的描述始于《黄帝内经》,中医界认为正气亏虚、肺肾两虚是肺结核的主要致病原因,死抱着《内经》中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种空话来应对所有疾病。虽然历代中国医书列举了数百种治疗肺痨的药物,无非是当归、黄芪、山药、麦冬等,但补虚一直无效,杀虫也是无的放矢,中医对肺痨始终束手无策。中医依然在阴阳五行的错误理论基础上冥思苦想,提出了外感内伤、七情过用、脾肾之劳、火炎痰聚、纵欲多淫、阴虚肺热等数不清的猜测,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一位中医用事实去证明自己的观点。中医对肺结核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2000年前,仅仅是症状的粗浅描述加治疗上的主观臆想。直至今天,有些中医在肺结核病问题上依然沿用古人的错误观点,治疗上胡扯什么滋阴润肺、培土生金、温补脾肾、化痰祛瘀等稀奇古怪且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言乱语。中医治疗肺结核甚至还成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肺结核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2008ZX10005-010),其研究结果更是可笑,在没有量化指标的前提下将肺结核病分为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肺肾阴虚、肝火犯肺、肺气虚等37个所谓证候,并宣称为规范化治疗肺结核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西医仍然是从病因、传播途径、病理着手。
公元1800年后,法国著名医生维尔曼(Villemin)实验证明,肺结核病是由微生物感染导致的传染病。1882年科赫科赫成功发现了结核杆菌,至此,肺结核病的元凶终于被人类发现了。1922年法国科学家卡尔梅特和介朗终于在制成了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即著名的“卡介苗”,这种结核病预防疫苗一直广泛应用到现在。1943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成功提取了链霉素,对结核杆菌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随后,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和利福平相继被发明。结核病逐渐退出了流行病行列,科学终于战胜了病魔。肺结核已经被科学的力量逐步击退。但由于结核杆菌的耐药性以及部分地区医疗体系的不完备,肺结核还未能被彻底消灭,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威胁。但是危害性极大降低,人类已不再担心惧怕肺结核了。
但这都没中医什么事。
如果没有西医(现代医学),我们不知道什么叫病毒,更不知道什么基因序列,也不能去分离出什么毒株,建立传播模型去预测病毒的传播规模和速度更是天方夜谈,更不可能全世界范围彻底消灭天花这可怕流行病。即使我们知道了是病毒,我们也没有核酸试剂、抗原检测和CT影像等手段来检测感染者,我们没有呼吸机、ECMO等生命支持系统去帮助患者恢复,没有血液检查装备,我们连“炎症风暴”都分析不出,更不可能去期待人工制造特效药“人民的希望”,以及未来可能制造出预防性疫苗。如果是中医,史书上仍留不下名字,只会变成“庚子年,天降瘟疫,死者盈野”。
神化一个产生于农垦文明的传统医学,一个厚古薄今落后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经验医学,一个任何民族都曾经历的草木加巫玄的信仰医学和自然疗法,是不是有点可悲?中医中药有不少人信,作为心理安慰,对他们有一定治疗效果,但以中医中药为主去防疫,是死路,过去没有成功,现在也不可能成功,未来更是毫无前途。
从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历史可以看出,现代医学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有效的医学,中医则是以主观臆测为主要方法的无效甚至有害的医学。现代医学采取了观察、实证、逻辑等科学方法,而中医依然靠的是主观臆测的虚、气、湿、阴等理论,二者天差地别,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此长彼亡是必然的结果。
4.中西医结合及其他
比如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又红又专、民主集中制,洋为中用,古为今用,都是清末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翻版。中国的传统喜欢尽善尽美,喜欢完美无缺的理念,现今尤甚。
我们总喜欢弃取糟粕,吸取精华,总想创造一个无任何缺点的社会制度和科学体制。中西医结合就是这种理念下的产物。这种“既要又要”的观念深入人心,符合自卑者想打翻身战,获得尊严的心理需求,中西医结合是这方面的最好体现。
西医有西医的优势,中医有中医的优势,两者结合,效果自然更好,占领世界医学高峰,这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捷径。
所以有人说,中国医学最大的亮点是中西医结合,相互发挥优势、协同取效。这方面,中医的全面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中医在这方面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别老跟在西方国家屁股后面,中西医结合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发展道路,是弯道超车,追赶世界医学必然选择。是引领世界,占领医学高峰的最佳途径。
现在的中医都会学习西医知识,可是西医却一点不了解中医,进而轻视、反对,乃至污蔑。西医的教科书应该是罪魁祸首,西医教科书基本上不提祖国的医学历史,医学贡献,反而提希腊的医学。希望以后西医的教科书能够改一改,西医也加一些中医知识进去。因为。不分中西医,以后融合了,都是祖国的自己的医学。中西医,真的应该相互借鉴,相互尊重!中医博大精深,但是学中医太难了。或许只有我国才能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本来就是治病救人的,不要分孰强孰弱了。
中医对西医是很包容的,因为西医的一些检测什么的,对治病非常有帮助。但是西医,对中医却是非常地排斥,包括我的医生朋友。简直不能理解,大家联合起来治病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压中医,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未必就是错误的呀!
中医是我们国家独有的瑰宝,与西医二者结合利用得当,必能更多更好地帮助病人。我非常期待看到中西医结合融合发展,不愿意看到中西医互贬互掐,特别是在疫情当前,中医和西医要协同作战,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并肩奋斗,这才是最为美好的。中医西医理论各异,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中西医结合,前途无量。
中西医结合有吗?从某种程度上说,有。
西医是各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当然也包括中医,从这个角度上说,西医里包含中医的成分,西医就是西方医学,中医和各国传统医学升华。而现代医学几乎否定、摒弃了大部分古代医学的理论细节和治疗手段,现代医学,它能够发展到今天并不容易,既集纳了医学先贤们的汗水,也积聚了列祖列宗们的心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然我们国家所说的中西医结合,不是指这个,是现代医学的西医和农垦传统医学的中医全面结合,联名诊病治病。
在中国,广义上说,已全面无死角地实行了中西医结合,不论城市农村,还是医院诊所,都实行了中西医结合。
在西医院里,所有不懂中医理论和原理的中国西医师们,在临床诊治中,均会开中成药给患者服用。
在中医院里,西医医护人员,临床上所占比例,超过百分之七十。大量西药,生化检测设备应用于患者。
至于一些挂着中西医结合医院牌子的医疗单位,顾名思义,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几十年的推广,成绩显著。每个进入医院的病例,不论西医院,还是中医院,中医参与度都可以说百分之百。换句话说,如果病人从医院出院,也表明中医对这个病人治愈率也是百分之百。
中医的统计神奇就在这里,所以才有国家名中医,公开在电视说,治疗新冠肺炎中国有特效药,叫什么清肺一号,中医治疗新冠有效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八。你不信?有数据,有统计报表,至于符合不符合循证双盲标准,那就对不起了,中医统计有自己特色。西医人员的辛苦,西医的抢救,功能全归功于中医,这就是中国中医的奇迹。
中西医真的有机结合了吗?这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和认知,能有效结合吗?西医师都会给患者开中成药,代表他们认可中医理论了吗?
中西医结合真的有如此大成果,如此好疗效?是真结合,还是两张皮,貌合神离?
如果不动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就不可能与现代医学结合,中西医结合就是一厢情愿。但是如果要动中医的理论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还是中医吗?中医更无法生存。
它的阴阳五行理论基础是基本无法实证的玄学,中医的实践是经验和习俗性的。内科慢性病、传染病、功能失调病等病,中医理论似乎都可以讲得有根有据,清清楚楚。但面对西医从科学角度上的质疑和不承认,中医药的辩驳往往就是:“我们自成体系”,你哪一套不能用在中医身上。并且会叨叨絮絮地反复强调:中医是中国人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外人不懂,不理解,但我们要自信、不要妄自菲薄。我们要把祖先的智慧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这可是刀枪不入的法宝,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如果不动西医的理论基础,不动那一套严谨的循证医学体系,解剖,疫苗,病毒、细胞、基因如何与精气神、上火了,肝火旺、滞食、阳盛、阴虚等结合?坚持随机、对照,双盲法评价方法,中医药如何生存。但动了西医的理论基础,开刀是否应该避开穴位,是否应该远离经脉,这手术如何去做?估计西医大部分人员都得失业。
其实中成药在西医师眼里和西药一样,都是国家准许治疗的合格药品。有药监部门批准文号,有说明书,有治疗范围,表面上与西药没什么区别。用了,不必承担责任。你药监部门说可以治这病,那就认为可以冶这病。有无效果不必深究,主打的依然是西药,中成药做辅助治疗。如中成药肝必治,说明书上说,对治肝炎有效,西医师们就认为有效,用一点无妨,西医师们不会把这药作为主药,只是加点中成药,病人满意,药商欢迎,大家增加点收入,皆大欢喜,何乐不为。
至于中医院大量用西医西药,也做外科、妇产科手术,也有眼科、口腔科,西医二级辅助科室也是应有尽有,那是为了生存,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中医为名,西医为用。纯中医治疗更适合个体开堂,一个规模医院,纯指望中医中药,估计不是破产就是发不出工资。虽然不少人认为西医(现代医学)是瞎子走路,走一步算一步,永远不敢肯定前方是什么,但真的生病,尤其是重病急症,他们还是去看西医,许多迷信中医的人同时也会去看西医,最起码会让自己小孩打名目繁多的疫苗。
中医这些年在融入现代社会上,确实不如其分支韩国做的好,自身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痛点。比如韩国处理非常成功,有主流西医院,也有传统的韩医馆(类似中医)。西医就是西医,韩医就是韩医,不搞结合。纯纯的传统的韩医馆交给市场,由主管部门监管,由患者决定生存。结果统计数据出来了,几十年来,韩国基本上每年有百分之五的患者去韩医馆看病,他们信韩医,信自然疗法。有了这百分之五,韩医优胜劣汰,有了一定规模,生存还不错。让信韩医的人有归宿,有去处,让韩医回归传统,这是个明智方法。
日本更绝,日本自明治维新(1868年)起,历时30年废止汉方医,现在日本没有独立资格的东洋医或中医,凡医师必须取得西医资格,法律规定不设中医资格考试。
其实中医也应该这样,中医应该走传统医学道路,开堂招徒,坐堂问诊。中国信中医的人比韩国多多了,好中医馆不愁生存。中医伟大在于不少普通人欢迎它,中医高手在人间。中医科大学是培养不了纯正中医师的,同时还欺压各地民间真正的中医传承者。各地中医院挂羊头卖狗肉,最终也毁了中医纯洁性。秘方在民间,神医在民间是不少中医爱好者不变的信念。
中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是发扬光大了,但也有点变种,不太正宗了。有人说,绑在中西医结合上的中医已经不是纯中医了,其实中西医结合就是把中医绑在政治上,就是在强奸中医。中医是用来解决人民痛苦的,不是用来维护装点门面,到处炫耀的。
因为政治正确和民族自尊,中医在大陆有很大空间,但这不是科学的选择,也不是市场的选择。其实在日本,越南及港澳台地区,中已难登大雅之堂,摒弃在所有规模医院之外,在市井诊所里淹淹一息,卫生主管单位也从不把它列入行业管理之中。
就算是今天,我们都还处于蒙昧与觉醒的分界线,中医的理论至今还停留在古代论述中,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和创新,这就是中医必然走向衰落的原因。
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觉醒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医与西医的差距,谋求在中国推广现代医学教育,废除中医。
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力主废弃中医,不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
1929年,南京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通过余云岫等《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案称:“旧医所用理论,皆凭空结构,阻碍科学化。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卫生行政不能进展。”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并规定了6项消灭中医的具体办法。此提案虽因中医业者见利益受损,通电、罢工、游行,高呼“倡中医以防文化/经济侵略”...政府妥协而未能彻底实施,但不得开设旧医学校、中医禁止用西医诊疗设备等一直执行
解放初,卫生部实际也在执行旧医改造,副部长王斌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还开设了中医进修学校,让中医学习西医,学习解剖学。1953年这些做法受到毛的批评,两副部长贺诚与王斌被撤职。
1954年,毛说“今后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不过毛并不相信中医,其保健医生团队也是西医,毛曾说过“中医是旧医,属于旧事物。西医是新医,属于新事物。新事物一定要代替旧事物”,“我提倡中医,可是我自己不信中医,不吃中药,你看怪不怪?”
所以,毛支持中医不过政治决定。其实没有毛主席共产党的扶持,并有政治正确的护神府,中医早就跟台湾一样没落了。它只能在街坊开个诊所,不可能每个省都有中医大学,每个县都配备中医院。在左倾错误和极端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下,解放后中医又得到了起死回生的机缘。在保护中国文化尊重中国传统的名义下,在人为推动下,中医保护更严密,发展也更有起色。
当年中国一穷二白,而我们领导人想大跃进,要在农村普及医疗,只能依赖中医和连中医还不如的赤脚医生,一把草一根针安慰平民百姓,彰显制度优越,于是领袖钦点,中医得到较大的发展,在文革中表现更甚。
中医在中国享受任何其他学科不享有的法律特权,药物疗法法制化的前提是,如果它没有被证明有效,那么它就是无效。这是现代医学实践所遵循的法则。同时也是法律衡量现代医学标尺。而中医从来没有被验证过有效,也从来没有被验证过无害。对一个药物疗法有效性和无害性的验证,从方法上是一体的。中医在现代中国却是幸运的很。由于它的有效性和有害性从没有被研究验证过,它的患者无论是被治死还是被延误死,大家都不会听说过告中医的。而且已经成了社会上和法律界的认同和共识,成了中国人民给中医的天大的,令人羡慕的礼物!
这就给一些坏人提供了一个即能发财又不受法律道义追究的捷径,于是中华大地便层出不穷,“前被揭后继”地出现一些神中医,认准政府的法律恩赐,摒弃人类道德,他们吹嘘的不是祖传秘方,就是宫廷秘方 !只要能编造出个东西有人信,就能出名发财。很幸运的是一旦神医延误诊断延误治疗基本上都不会吃官司的!除非政治需要。
一些国人的“中医思维”是如此根深蒂固,它夹杂着复杂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情绪,放弃逻辑与理性,拒绝现代科学(如双盲)评判体系,不论是非只求立场,所以对骗人神人也大多睁一眼闭一眼,怕损害中医的高大形象。
中医现象是观察国人思维方式、观察中国“国民性”非常重要的一面镜子。一切质疑和反对中医中药,一定会让部分中医爱好者义愤填膺、恼羞成怒。而且这批人中有一小撮人非常极端、激进、偏执,有点类式原教旨主义者,他们反应就让人无法认同了,上纲上线的漫谩骂,挖祖坟式的仇恨,群体围攻,口诛笔伐,未审先判,他们不用求证,也不用辩驳,相信自己真理在手,容不得有一点点杂音。他们信中医正如很多人相信算命,相信修道就能成仙一样,那是坚定的,任何反对意见都会被认为亵渎他们心中最神圣的信仰,是欺师灭祖的背叛。
记得许多年前,我听得最多、最振奋人心的民间传说有两个。
一个是林彪在苏联期间帮助斯大林打击希特勒,深得斯大林信用,要留林彪做苏联接班人,但林彪不同意,要回国抗日。当年我好遗憾,如果林留下,苏联就不会变修,就会听中国话。
另一个美国著名军校西点军校大厅里挂着雷锋像,学着毛老爷子军事理论,毛的军事思想统领美国军校。
这种民间口语,你信吗?你不信?当年我们真信!市井传说是很多有心人制造出来的,很多数据内容似是而非,难以查实,
所以有人才说:不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不懂却黑中医,甚至为黑而黑!你不懂这深奥的理论不代表人家不对啊!可笑的是,中医在中国被打压,却在国外兴盛!应该分清楚中医体系的完善和临床诊疗几千年的有效性,不要把一些骗人的中医大夫和他们开的无效的方子与伟大的中医混为一谈。其实很多人一直在误解中医!总是在用西医理论试图解释中医,而中医是有他自己的理论依据的啊!中医的博大精深,使得很多人不明所以,就开始用相对简单的西医理论来解释,导致了中医极大被误解。
现在又有人说:中医在日、韩发扬光大,在美、加、欧、澳等世界各地大受欢迎,似乎有统治全球趋势,只有在故土中国不受重视。其实中医不受重视在民国,在中国台湾,在世界各地,那里中医都不属于主流医学,最重视中医的就是在中国大陆。
近年来,美国公众和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还有人一本正经地说:美国的中医学院已达120多所,比中国还多。美国大学里的西医学院要求有120课时的中医课程。国内医学界尤其西医从业者,是该反思了!
在对医药使用最谨慎的德国,却拥有一大批中医中药的忠实“粉丝”。德国每年接受中医治疗人数超过200万,拥有官方针灸证书医师超过5万,占全德国医生总数的16.7%。中德1991年合建的第一所中医院,刚开放就受到热捧——仅预约挂号就需等半年之久,
1961年,英国人成立针灸学院,才终于找到攻陷风湿病的灵丹妙药,万万没想到,古老的中医竟成为自己的救命稻草。如今超过11所正规大学开设中医、针灸课程,响当当的英式授课。
就诊数据显示,全澳中医及针灸诊所每年服务约280万人次,其中80%的患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主流社会群体。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反而发现中国的一些古代传下来的东西很好,像五行呀、周易呀、八卦呀、针灸呀、穴脉呀等等,国外开始研究。近几年美国的科学家通过电子技术检测到经络的存在,并且证实了穴位的位置(在穴位处的反应与身体其他部位不一样)。研究成果出来后,中国的医学界才重视起来。
传说的最多是我们邻国日本对中医崇拜,实际上与日本重视中医,发展中医中药谣传完全相反,日本人并不爱看中医。过去的日本,全盘接纳着中医,他们叫做汉方医学。有个叫做杉田玄白的日本医生,无意间得到了一本荷兰人带到日本的解剖书,他看完之后也是浑身冷汗。因为他跑到刑场上去看杀犯人以后,对比荷兰来的解剖书,发现居然书上说的画的都是对的,这和《黄帝内经》里粗浅的说法大不一样。杉田玄白翻译了这本书,就是有名的《解体新书》,这是“兰学”的开端,也是整个日本接纳现代科学的开始。后来日本废除了愚昧的旧医学,开始全面学习现代医学。好好看看日本的医学史,对认识我们自己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汉方制剂仅占日本国内药品产值的2%,而且大多销往中国。就在同一个时代,中国也出了一位中医解剖的怀疑者,叫王清任,出生于1768年,也是由于观察死刑犯产生了疑问。这位半路出家的武举人医生,全凭自己的大量实地研究,写成了解剖学著作《医林改错》。该书一出版,就被中医学界批得体无完肤,除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伦理批判,还不乏“中医脏腑与解剖学无关”的论调。两个在“中医”上起点如此相似的国家,为什么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医学现代化之路?
你看看中医在全世界崛起,打败西医指日可待,太振奋人心了,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上中医在世界各地服务对象主要是华人,并不流行。中医也从未融入世界各国主流医学之中,世界各大医院也没有中医科室和中医从业人员,这是世界医学的基本现状。至于中医在美国、欧洲、非洲、大洋洲流行,深受各国人民欢迎,更像是皇帝的新衣。
最近还见到与此有关的最极端的“阴谋论”,是说当年美国人在中国建立协和医学院,就是帝国主义消灭中医,进而消灭中国文化的大阴谋,而且已经得逞云云,连用“科学”态度研究中医学都是“阴谋”的一部分。美国人汉斯·鲁斯克于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洛克菲勒药品帝国的真相》中揭露,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4500万美元用来西化中医,医学院校被告知,如果他们想从洛克菲勒慷慨的赠予中得到好处,就必须使5亿中国人民信服地把他们经过多少个世纪检验的安全、有效又廉价的草药扔进垃圾箱里,让中国人全部使用西药。产生毒副作用后再用新的毒药来代替。他们培养中国的留学生,办多座医学院,其目的是要西化中国人的思想。为西方文化的渗透打基础。如此荒唐无知的言论,说得振振有词、洋洋洒洒,竟获得不少点赞。受迫害狂心态,总认为蛮夷一直害中华,有点清朝末年顽固派的味道。
现代医学当然不完美,但是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给了它进步的可能,科学的研究方法给了它剔除自己错误的可能,“阴谋论”可以休矣。
借用鲁迅的一句话“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
我信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很是感冒但我现在采用不争论,不辩解,不反驳的方法。不过有时也得打些口水战呀,主要不是说给这些中医粉听的,而是给旁观者听的。当然必要时也可以考虑以毒攻毒,辩论一番,阐述现代科学基本定律和原理。包括什么是循证双盲试验,什么是药物分子结构式和毒性试验,还有植物提取和中药的区别,现代医学基础科学理论和阴阳经脉学术的差异等等,不求热爱中医的坚定信仰者臣服,只求普及科学小常识。让人明白一个科学理论界公认的规范要求,一个简单道理:即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共同观察性。
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那么今天烧,明天烧,到100°它就要沸腾,在中国烧在美国烧,100°它也会沸腾。还不能只有你一个人看见它沸腾,大家都要能看见。这就是科学的基本要求。很多人都说自己见过鬼,可惜鬼不是科学,因为你不能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的见到它,也不能和所有人一起见到他。鬼永远只属于少数人的不可重复的个人经历,所以它不是科学。而中医和鬼一样也是不符合这些规范要求,这句话说得不太好听,但却是实情。
中医的伟大和神奇在于传奇,说到底就是传奇,也就是一个美丽传说!
中医文化会永久的保留,它会作为宝贵文化遗产而存留在这片土地上。
美国大选系列结语(在川粉群里舌战)(外三篇)
朋友:
你的系列文章只是附和眼前现象,没有说服力。老川输了,就能证明民主党正确?就能证明美国主流媒体一边倒的正确?证明不了什么,只能证明美国左倾势力太大,只能进一步坠落和衰退。逆流有时也强大,就这么简单。
汉阳一江水:
我不想证明什么,只是实情分析,用另一只眼睛看看而已。各诉己见,百家争鸣,正反两面都须听,都须观察,才可能客观评价,兼听则明吗。不论是潮流还是逆流,人民选择为大。如果川赢了,就证明美国阳光灿烂?那要什么选举,一人领导,伟大领袖,千秋万代多好。
朋友:
你的文章都是在假设中,对已经被白左坑害的现状视而不见。委内瑞拉也是多数为赢,你就赞成支持?
汉阳一江水:
这那是那呀,你不如说卡扎菲、萨达姆当年全票当选来比较更好,为了一个老川,把美国人民创立的制度如此贱残,把8000万投拜的选民说成妖孽,也是奇观。
朋友:
老川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没有老川,世界一定会乱。千言万语,运动员作弊,就必须出局。明知存在做票,还能当成正常选举,这脸皮也太厚了。
汉阳一江水:
你认为作弊就作弊,你是上帝?
朋友:
你认为不承认就没有就作弊,你是上帝?
汉阳一江水:
我尊重事实,尊重法律,作弊不是你我说了算。也不是谁声音大,谁会骂,谁就真理在握。到目前为止,已判决的诉讼全是原告败诉。其他诉讼只能拭目以待。老川都相信美国法治,你们不相信?
朋友:
美国主流媒体骂过民主党?地方法院就正确?既然还在司法阶段,凭什么你就认定没有作弊?
汉阳一江水:
我没认定,但我认定疑罪从无,一切看有效证据,有法院和相关仲裁机关裁定。当然司法系统也坏,和民主党、左媒、大企业都是坏四类之一,美国真是堪忧呀,比一党专政还厉害。你要知道监督执政者是反对党和媒体职责,民主党现在是反对党呀,执政的是老川,掌握极大行政资源,媒体也有电视FOX、各大右派新闻网站和论坛,极力维护老川。你受的教育可能是好就是特好,坏就是特坏,能理解。
朋友:
莫非你拿了老拜后面金主集团的好处?完全无视现实,怎么和作弊者一个腔调。我相信老川和美国人民,好戏还在后面呢。
汉阳一江水:
你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听不得一丝不同意见。老川想翻盘已不可能,这没什么悬念。法院只是判决是否重新点票,无权判定谁胜谁输。另类洗脑,造成大家不能平下心来认真讨论,非白即黑,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真相不重要,立场最重要。这样看来,民主在中国任重道远,是我们这个民族很难享受的奢侈品。民主投票的核心就是你可以自由投票给自己喜欢的人,同时你必须接受你不喜欢的人可能胜选。
朋友:
说得义正言辞,其实就是一派胡言。拜粉除了胡搅蛮缠,强词夺理,还会点什么?
汉阳一江水:
给我贴标签呢?首先声明我不是拜粉,咱中国人,关心一下美国选举,学习一下民主运作过程和方式,不会粉什么人的。
朋友:
老拜上台,主要代表权贵利益,而老川主要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所以我支持老川。
汉阳一江水:
矛盾呀,你们说老拜是极左,过分照看弱势群体和有色人种,搞大医保,逼富人交税,怎么又代表权贵利益?又是华尔街走狗?又是共进会的玩偶?如果把幸福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这不正是对民主最大的嘲讽。你可以喜欢老川,你也可以讨厌老拜,但民主不需要救世主。
朋友:
那个国家的民主不是靠人去推进的,人很重要。没救世主更没希望,虽然从没当老川是救世主,但总不能弄个混蛋上去吧。
汉阳一江水:
科学的力量,制度的力量,人文的力量,民众的力量才是真力量。还是那句话,混蛋不混蛋不是你界定的。民主国家,即使一个坏蛋上去,受制约也乱不了。不民主国家,就是一个救世主上去,也会走向独裁。
朋友:
你闭眼不看,美国已经滑向一党专制了,美国已经快新闻联播了,舆论已经一律,大学也开始了,好莱坞早就开始了…只有傻瓜才坚持美国200年制度…
汉阳一江水:
你们曾说美国是最大的民主圣地和灯塔,而且现在老川和他的共和党还是执政党,不少联邦州也是在共和党手里,实行的市场经济,看重的是契约精神,诚信是整个社会的基石,为了老川,你这么糟践它,有意思吗?
朋友:
现任总统被舞弊夺走位子赶下台,还能有屁的个制衡机制啊?你可以不喜欢老川,但你不能因为不选老川就去选老拜这坨屎。
汉阳一江水:
除了骂人,你还会什么?
朋友:
作者的观点,可以说与群里大多数人相悖,多数人反对,自己也不开心,何不找一个气味相投的群去大放阙词呢?这不明摆着自讨苦吃!
汉阳一江水:
一伙三观相同的人自己群里狂欢,可以尽兴, 最爽的是,从此只有赞歌,没有刺耳的声音。最大的问题是,出了这个小平台圈子,这些各自成见熏陶得越来越深的人,如何沟通、理解和妥协呢?总不能动不动就来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来解决分歧吧?那和专制有什么两样。
朋友:
说什么媒体是监督执政党的?呵呵呵,直到今天,我没有看到一篇攻击拜登的。但在川普上次赢了大选后,媒体就没有停止一天咒骂和根本不承认。美国主流媒体早已被民主党控制,早已是民主党党报。骂了4年了,近期川爷完全是处于放大镜下,被抹黑被妖魔化了,无所不用其极,连大小姐小时候喜欢放屁都登出来了,而败登的所有丑恶都选择视而不见。美国一个声音,你就很喜欢?
汉阳一江水:
首先共和党不是傻子,是执政党,参议院多数党,控制全国一半以上州政府。第二,一言堂只是你的个人感觉,美国没有那么多敏感字,推特的CEO虽有政党倾向,但论坛网站很多很自由,发声的地方很多。川普的军师班农离开白宫后就办了自己右派新闻网站,发表很多轰动内容,也没见人干涉关停。第三泰国缅甸军人掌握媒体、财物和权力,可一旦开放美国式自由选举,他们就一定输,从无例外。马来西亚印尼华人掌控财富金融多年,但华人政治地位始终低人一等,因为选举不是财富所能撑控的。(马来西亚建国时马来人与华人1:1现在是2:1,华人富而少生子,移民国外也多)。南非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声音在美国?你说出来怕你内心都不信。
朋友:
挺川是挺什么,挺的是公平、正义、合法,你们以为你们没有自带立场进群发表言论吗?关键是立场观点言论是否基于事实的基础上,是否符合普世价值观,是否体现出公平合理,是否对他人对社会有所成就,不是说一定要弄出另外一个声音或者更多的不同的声音,这个不重要。如果非要弄出不同的声音,而罔顾事实,不分青红皂白,抛弃是非观念,那就根本站不住脚。
汉阳一江水:
我和群主是老朋友,是他邀请我进来的,没有阴谋阳谋。我不喜欢一言堂,弄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允许别人和自己不一样,允许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宽容宽解宽松最重要。左或右,只要走向极端,都是一个毛病,听不得不同意见,美其名曰三观须一致
另一朋友(群里异数):
很多朋友有一个误区,认为选举结果是由法院最后判决决定,认为现在川建国律师团队在法庭的案件是决定选举结果的诉讼。
你们可能根本不知道,或者装作不知道法庭中的案件是什么,说以法律和事实为准;但事实是川律师团在各州法庭上没有事实证据,几乎全部被驳回、败诉或者自己怕惩罚而撤诉。
华人挺川者们以为那些阴谋论都是提交给法庭的证据,等着法庭辨别真伪,所以现在不能轻易否认。事实是老川律师团们根本都没敢把那些荒唐的阴谋论交给法庭!如果律师胆敢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把荒唐的阴谋论交给法庭,恐怕执照都要被吊销了。
按照华人挺川者们的逻辑,无论阴谋论多么荒唐、多么没有证据,也应该等待而不能否认。这很荒谬,不是?
一亿多人的投票,应该会有零星的舞弊,但我相信,大规模的舞弊,美帝的司法会启动调查的。
挺川没有错,但你们要让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其实我到现在还是一个川粉,但我最近一直在想,美国为什么个个部门都会阻碍川普?联手造假?...渐渐的我发现,美国人民没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谁上台能给他们更多的承诺、实惠他就投谁,就是这么现实,至于谁犯了罪,会有社会与司法部门给予处理,不用老百姓来操这个心。
这群已无法讲话了。您讲的还是观点,我连发消息都受攻击了。
以前的对话一段
朋友说:
如果有偏向性,描述的客观事实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有利于符合自己观点的,不合意的客观事实可以不提。
汉阳一江水说:
这话没错,但法庭内容,不论那个人有什么偏向,不敢编造,最多不说。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有任何可以在法庭上展示,可以作为证据的东西,所以老川那边就从不说开庭的结果。
朋友说:
我可以不说假话只说真话。但是对我或我的论点不利的真话我可以选择不说。我现在不确定哪方会赢,虽然感觉拜登赢的可能性稍大一些,再等等看吧。
汉阳一江水说:
所以兼听则明。根据双方提供证据,再看法院判决,自己判断。总之,不能只听其言,要铁证,要事实,感情是一回事,真实是另一回事,千万别让自己陷进怪圈出不来,持中立立场才能准确分析选情。
朋友说:
这个音频表面上似客观中允,但骨子里的倾向还是非常清晰的,代表的是左媒,厌恶川普的一切作为,并认为川是没落、衰败的代名词,对抗的是时代发展潮流。但他的这种判断能否得到验证,看来还有待时日。
汉阳一江水说:
不要贴标签,凡是不满意老川的就是左媒,就是反动势力,那7900万普选选民情以何堪?同样赞美老川的,也不是没落、衰败的民众,7300万普选票,那是巨大民意。自由选举,多数为赢(美国是选举人票),但不代表少数就是错误,更何况差距就只有600万区区小数。
朋友说:
站在局外看美国两党争夺总统大位,确实是一种幸事。何以这么说?因为对国内瓜众而言,如同身临其境般地参与了西方社会的选举,而选举结果又不是预设的。那跌宕起伏的情节,让人有一种欲窥究竟的诱惑。但愿选举结果是美国民众意志的真正表达。
汉阳一江水说:
这是最正确的态度,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一次学习教育培养公民意识的机会。
朋友说:
7900万张选票可能还包括投票软件做票吧?
拜登当过8年的副总统,政绩平平,而且家族贪腐丑闻不断,连自己儿子都管不好的人,在美国能有如此高的人气,不能不让人存疑。
汉阳一江水说:
美国人他们都认为7960万普选是真实的,包括一半以上老川拥护者,老川本人也对普选票没有疑义的,他是质疑选举人票,百分之八十投老川的人也质疑选举人票,认为是老拜窃取。
所谓软件事件已被当事公司和政府相应机构双双辟谣,是无中生有,包括所谓美特种部队搜查那家公司在德国的服务器之类荒唐阴谋论流言。
普选票误差不会超过五十万,我们的自媒体大数据分析也和这结论一致。
你是因爱屋及乌,我们是科学分析,民主党本在美国就有社会基础,不然怎会有两党轮流做庄呢。不是老拜有什么人气,而是反川有一定群众基础。
朋友说:
我不是爱屋及乌。对于美国大选,我更关注的不是哪个人当选美国总统,而关注的是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不是还切实可行,关注的是美国的法制是不是还公平,关注的是总统是不是真的由老百姓选票选出来的。如果程序产生了错误,结果肯定是不对的。
美国是很多人的希望,美国的民主被玷污了,将是全世界的悲哀,
美国民主制度沦陷了将会让全世界失去希望。
美国民主党大选舞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汉阳一江水说:
所谓舞弊没有铁证,以讹传讹,经不起法院审核。难道只有老川当选,美国制度才伟大?美国法制才公平?大选才没有舞弊?这本身不就是否定民主,否定法制的行为,不也是一种变相的作弊吗?
朋友说:
当年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也有不少人说是无稽之谈,最后呢?现在不要急着下结论,更不能说是无稽之谈,你说对吧?
汉阳一江水说:
你这是偷换概念,有幸存者偏差。
我不是急着下结论,美国民主制度经过两百多年千锤百炼,我对它十分有信心。一个无能人可以当总统,但这个制度保障其正常运行。三权分立,两党制衡,自由选举、军队国家化,媒体私立化这些根基是难以动摇的。
朋友说:
老弟,根据我的判断,拜登不可能当上这个总统了,我觉得他们造假太多了。
川大爷也不会轻易让位,他是个越战越勇的人。
汉阳一江水说:
这是典型的自闭,在自己小圈子内自娱自乐,有老川的风格。
你我都决定不了谁当美国总统,只有美国公民才有权选择。
我与你意见相反,我个人认为老川只要老拜上位后不清算他,他一定会交权。他有一大批拥趸者,会在共和党里继续发挥巨大作用。而老拜也不会或不敢清算他,虽然老川有几百个诉讼等着他,但老拜胆小,不会乘胜攻击,他怕清算前任造成恶例,也恐国家走向混乱。不过司法独立,有些事他也控制不了。
朋友说:
老弟啊,你不相信有他人会插手,你真的太不了解中共了
汉阳一江水说:
我不但不相信中共插手可改变美国选举结果,也不相信俄罗斯插手可改变美国选举结果。
你把中共看得太高,想得太神了,他现在是保权保位,维稳是第一要务。专制与民主两个体制在世界民众中的影响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是无法抗衡。甚至在贫穷伊斯兰国的民众中,双方差别也很大。
朋友说:
如果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啊,又是命运共同体倡导者,能量应该不小。
汉阳一江水说:
你如果相信中共宣传,那不就傻呢?我们有时也说自己是发展中国家
软实力,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谁在世界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即使华人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那里也一目了然。
我们如果真厉害,就不会四周都是敌人,世界没有朋友,靠大把撒钱获得一点自我满足。
朋友说:
如果拜登上台,立马沦陷的是香港,接着就是台湾。我敢打赌,老拜对我们有畏惧的,我们握有他的把柄,我们会更加肆无忌惮。
汉阳一江水说:
你先入为主,太杞人忧天了。民主党对人权、民主、自由、公平的理念比共和党强,他们普遍同情维人,藏人,港人和台湾人,对持不同政见者更友爱、更关注,更支持。
朋友说:
永远不要低估专制和左派的恶。
汉阳一江水说:
在美国,民主党基本盘本就比共和党大也扎实,共和党基础是中下层白人,以农村为主,这个趋势仍在扩大,大学生基本上反川为主流。要相信民主,相信群众,相信制度。
说实话,川粉有时真像传销组织的翻版,任你摆事实讲道理,就是说服不了他们。他们说拜登造假证据堆积如山,至今没有确证。他们却坚信老川一定翻盘。这是另类传销组织!
朋友说:
川普团队拿出的大选舞弊证据不一定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是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假的吧?这几年让我看到许多真相,改变了我很多认知。
汉阳一江水说:
有真的,但不影响统计学数据,也就是说不影响大局。一个涉及 1.5 亿多人口的大选,找出这些瑕疵是不难的,但利用这些瑕疵去颠覆大选结果,也是不可能的。老普7300万拥护者,他们有能力提供大量似是而非的嫌疑证据,即使一百万份,也是轻而易举的。关键是能否当成为呈堂证据,是否能颠覆选举结果。
朋友说:
大多数挺川派在言论行为上并没有偏执,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错,但我们从来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反过来,那些反川派倒是总想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他一起反川,否则就说别人愚蠢,这才是偏执!再次,那种以成败论英雄的人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熏陶所致,川普即使败选了,也是英雄,喜欢他的人也不是愚蠢!作为一个生活在围墙里面的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信息都是左派言论,像我们群里少数人好不容易翻墙出去看到一些华人民主派的言论,怎么就成了偏听偏信?!难道真的要对这少数言论也闭上眼睛捂住耳朵,才算是没有中招?我觉得,这才是可怕的想法!
汉阳一江水说:
没有人说你们偏执,只是民主社会,必须接受失败的准备,至于谁是英雄,谁不是英雄,那是个人评定问题,我认识不少华人民主派,有拥川的,也有反川的,那不是衡量人品、智力和道德好坏的标准。谁都没权力把自己意志强加于别人,自由选举就是忠于内心,就是个人意志表达,就是选择,没有谁对谁错。
朋友说:
我怎么感觉你是个坚定反川人士?
汉阳一江水说:
我不是,我对两位候选人都无好恶。
关键是现在的国内社交媒体主要是川粉天下,官媒公信力总是有那么点小问题,据说官方有点反感老川,但官媒没有得到指示,谅他也不敢多加评论。所以国内,某种程度上基本是一边倒,看不到相反观点和客观评论。我有点看不过去,为了纠正一些含有个人感情的假消息,写了一系列文章,不是以正视听,而是给大家提供从另一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客观材料,仅此而己。就这样,我也逃脱不了被其中两个群踢出去的命运。
朋友:
美国的左媒已经失去了中立,公正的立场,他们都沦为民主党的党媒了。
汉阳一江水:
在西方,媒体生存在观众,两党没那么多钱收买媒体,也收买不了观众。举个例子,一个大外宣多维网,是何频先生在国外创立的。刚开始网站相对独立,观点相对中立,这个网站在海外很受欢迎。结果党国花钱收购,排挤何濒,彻底掌控。结果呢?网站点击率下降95%,影响力大大不如以前,成为一小撮人内嗨的地方。所以在民主自由世界,靠钱收买媒体,长期不客观报道,几乎都会遭读者听众吐弃的。左媒要生存,资本也不会那么傻,所以西方主流媒体比自媒体报道更及时更客观,不会胡扯八道,他们更爱护自己羽毛。观点可以不同,事实不可变改,大事件更是实时实况跟综报道,不然不论左媒右媒的主流媒体在那个世界都无法生存发展,这是大环境的力量,制度的成果。
朋友:
美国的党派确实没有钱收买媒体,但是媒体后面的金主就是民主党价值观的支持者,不需要党派拿钱,左媒肯定支持民主党。
汉阳一江水:
在美国,法律规定政府政党不允许拥有媒体,美国之音虽然是美国政府办的,但不允许对内宣传广播。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可以设法去影响媒体,如果大部分媒体偏向民主党,那么是共和党自身有问题了,毕竟,老百姓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媒体的倾向也代表一定程度的民意。
朋友:
你的看法是初心,现在的媒体变味了。
汉阳一江水:
我朝连东方明珠,一个不到千万人城市的民主选举都控制不了,一旦一人一票自由选举,某些集团哪怕有钱、有财、有权、有物和有媒体,都没用的,一样都会选输。说某党或某国操纵美国大选,那是太高看了,把自由选举和独立媒体说得不堪,好似美国和独裁一样,专制专政,一个声音,无所不为。
朋友:
东方明珠的选举确实他们控制不了,但是他们可以毫无底线的改变整个东方明珠的政治格局啊,操纵和改变选举结果是美国政客手段,天朝认为小儿科,不屑一顾。老弟,我不是阴谋论推崇者,但是我不是天真的傻子。
汉阳一江水:
即使改变格局,也控制不了选举,如缅甸一般,一选就输。
操纵和改变选举结果是美国政客手段,你这是否定200年美国民主制度,也是否定文艺复兴以来,民主世界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法律体系。像香港那样,规定只有一千多人选举特首,美国政客可没那么大力量。民主自由国度,政党操纵只能是局部的,全盘操纵是不可行的,这点他们远比不上专制体制的执行力。
朋友:
我说的是这一次的美国大选。
汉阳一江水:
难道美国这么制度,一次自由大选就彻底变质,这还是世界的民主灯塔吗?
朋友:
美国如果被民主党执政,很可能被沦陷了。不信,看看拜登登上大位以后的表现吧。
汉阳一江水:
拭目以待,美国总统不是终身职务,没有那么重要,美国制度也不会一次选举就推翻了。人文的力量,科学的力量,体制的力量远大于总统的力量。现在已经有不少人认为世界末日降临,支持老川还是反对老川就是最后宣判前的人妖之战,是神给人在神魔之间最后的选择机会。而老川是天选之人,有如基督再世。让人哑然,这样的社会状况,连向往民主的我们看来都是消受不起的奢侈。
外一篇:
老川狂热支持者的逻辑偏差
逻辑偏差在于只关注筛选结果,把筛选结果当全部结果,忽略筛选条件与筛选机制等信息。
老川狂热支持者总是先入为主,遇到不同的意见时,不分对错,不顾事实,不去分析,基本拒绝接受。幸存者偏差现象非常严重,缺乏逻辑推断,坚持选择性思维,罔顾事实,以立场来检验一切事物的好坏,陷入严重的逻辑偏差之中,不能自拔。
不用科学的方法论去分析事情,就不容易分辨真伪。
逻辑混乱,偷换概念是老川狂热支持者最常见的表现。我和他说老川不可能当选,他和你说老川做了多少伟大业绩;我和他说老拜没大问题,他和你说老拜儿子是罪犯;我和他说我们应该多学习人家的选举制度,选举程序和选举经验,他和你说美国选举已经不公,已经腐败没落,只有老川能救美国。总之,正常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几乎不能。
这次美国大选,老川支持者们早已认定,民主党是极左势力,老拜是罪犯,主流媒体被控制,华尔街兴风作浪,机器计票软件有问题,大规模作弊真实存在,政府和司法系统已经堕落等等。
甚至他们中有部分人坚定相信FBI立案,索罗斯、希拉里、奥巴马被抓;美军袭击德国某公司数据处理中心;一千多亿美元收买伊朗,拉登还活着;马上就要重新选举,拜登宣布退选;朱利安尼被任命联邦调查局局长,民主党一伙末日来临等。如果这一眼就能看穿的谣言他们都能相信,这就不是认知问题了,而是智商有问题。
整日信谣、造谣、传谣,看那些海外华人民主派江峰先生、天亮先生等拥川自媒体胡言乱语,墙内川粉根本不核实内容,也不认真分析,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甚至相信这次选举是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决斗,誓死捍卫川大爷,人类进入生死转折点。
民主体制不存在成王败寇,胜选不等于正确,败选不等于错误,只是民众现在更喜欢谁而已,毕竟总统干得再好、再正确最多也只能八年任期,真的没那么严重。
海外某些中文自媒体最大问题是把自己对某集团仇恨置于事实之上,不择手段,因为川普看起来更强硬,比以前民主党政府更有效地打击某集团,因为喜爱,就失去了正常分析判断,得不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更让人不解的是:老川说让民众注射消毒水抗疫、号召不戴口罩、散播“新冠是民主党的阴谋”,推荐的氯喹真的是特效药,霍普金斯大学公布的新冠病人数被人为扩大,不屑专家建议,不把新冠当一回事等等这些荒唐谣言,我们墙内老川支持者都能坚信不已,他们可是刚刚从疫情中过来的,有切身体会,但仍然不能让他们明辨是非。
民主党是被划为左派政党,但与我们国内认知的“极左”风马车不相及。美国传统左右翼政党每隔几年,交替上台,就是便于纠正对方偏差,来保证社会正常有效运行,二百多年来都是如此。有比较才有选择,选举才有了对象,公民才有了选择权利。两党在民族关系,平等公正、种族主义、人权价值、宗教主义和福利事业上有很大差异,尤其是桑德斯等北欧民主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与共和党差异更大。但他们都认同民主体制、自由选举,司法独立,多党竞争和媒体私人化等核心价值观.,这才有了美国二百多民主法制的发展和完善。把民主党丑化为“白左”,甚至说民主党上台,一定会与汉语圈某集团狼狈为奸,一定图利于华尔街和垄断资本,美国一定会走上独裁,就会走全面封闭的查维斯道路,就会衰落,危言耸听,既不准确,也不客观。举一个例子,你说人家极左,而极左政策主要表现为要公平不要效率,这与华尔街、垄断资本利益有根本冲突,可你又说华尔街大资本做他们后台,能把两者利益完全对立方混杂在一起,也是奇特。民主党推TPP、亚太再平衡、气候问题、伊朗问题、对人权的关注以及国内的全民健保、移民问题全遭到诽谤、歪曲和诬蔑。
老拜是罪犯,是犯罪集团核心人员
今年大选前他的小儿子亨特·拜登遭到朱利安尼等人制造的“硬盘门”指控,被诬陷性侵CN幼女。值得庆幸的是,FBI经过调查已经表示没有发现问题。还有乌克兰事件,也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他们被逮捕的谣言时常传出在各大微信群和朋友圈里,以表明老拜的犯罪分子的嘴脸。民主党层层竞选上来的总统候选人,不仅仅是老年痴呆,还是个罪犯,你信吗?这样的政党在美国生存百多年,风声水起,美国人民也太没水平了。
又说老川的子女如何如何比老拜的子女优秀,这与老拜竞选有什么关系?老拜和他小孩都是退役老兵,而老川他们呢,比较这有意思吗?拜登这辈子生活坎坷,他从小口吃,为克服口吃,吃了不少苦。第一任妻子在生下女儿不久后,因车祸去世,母女双亡,两个儿子身受重伤。2015年时大儿子博·拜登不幸因脑癌去世。直到现在七十多岁老拜才得到了成功的机会,非常的励志。
可有老川支持者,一个我很尊重的群友却这么恶狠狠地说:在美国根本就没有挺拜的,大家都知道老拜就是一个臭狗屎,左派主流媒体不顾投票人分歧如此之大,霸王强上弓,硬说拜登赢了大选,想造成既成事实的舆论假象,忽悠老百姓,林林总总的美国媒体越来越像大鸡国了。拜粉听好了,说到底,我们不关心是谁来当下一届的美国总统,我们关系的是,美国是不是还有真正的选举,美国的选举是不是有舞弊,美国的那盏灯是不是还亮着。感觉挺拜者,拾人牙慧,不明事理,只要是美媒谎言都奉为圣旨,自己有脑子吗?美锅里的老鼠屎还少吗?
可是右媒FOX也说了拜登赢了大选呀。
主流媒体被控制,全是黑川的,不可信
可你们也可以看FOX、华尔街日报呀,主流媒体也不清一色是所谓左派,还有各类新闻网站,个人平台和各类论坛,还有自媒体,都有不少挺川的。那个老川前军师班农办的新闻网站,有声有色,也没封呀。为何只信那部分华语自媒体的那些谣言?他们就一定客观准确公正。美国大媒体有左中右各种立场,这不假,但这仅限评论。对于客观事实的报道,是不会公然作假的。比如普金发贺电,主流媒体一定会播,如果发现与实事有出入,俄普没发电报,他们一定会更正致歉。忠于事实,这就是主流媒体获得信任的保证。至于如何评论电报这件事,各个主流媒体就各不相同了,一般正反两方意见都有反映。想想看,当年正是这些主流媒体紧咬着克林顿性丑闻,深挖细节,穷追不舍,才让克林顿颜面扫地。而克林顿不就是情欲四溢,感情出轨吗,这在大鸡国算事吗?他并没有因此而搞利益输出,也没有给对方一个大项目,更没有给大把大把美钞塞给对方,没有强迫、双方自愿,连性骚扰都算不上,结果被媒体弄得灰头灰脸。另外,老拜儿子偷税立案不也是这些主流媒体揭发的,公众是媒体衣食父母,媒体生存在观众,两党没那么多钱收买媒体,资本即使想购买媒体也要有利可图,那个财大气粗能购买全部主流媒体。举个例子,一个大外宣多维网,是何频先生在国外创立的,刚开始相对独立,这个网站很受欢迎。后来党国收购,排挤何濒,结果呢?点击率下降95%,影响力大不如以前。所以在民主自由世界,靠钱收买媒体,长期不客观报道,几乎都会遭读者听众吐弃的,左媒要生存,资本也不会那么傻,所以西方主流媒体比自媒体报道更及时更客观,不会胡扯八道,他们更爱护自己羽毛。更何况大资本家包括军火商有不少倾向于共和党,怎么可能舆论一律,一统天下。资本不会为了政治,忽略利益,不顾媒体死活,那投资的股民还能容忍吗?美国哪一个当政总统,在位时不被媒体鸡蛋里挑骨头?媒体监督执政者,这是美国传统。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最重要体现,老川经常破口大骂记者,挑战新闻自由的底线,你不遵守规则,贬低媒体,大嘴巴乱说,自然会遭到抵制。
华尔街操纵选举
11月3日。请记住这个日子。这是美式民主最值得标榜的24小时,也是美式民主最遭逢唾弃的24小时。只要不是川获胜,就是有人操纵选举,黑手就是华尔街。
资本真有这大魔力,尤其在民主囯家,我真怀疑。二十几年前我受马来西亚华人朋友邀请,去马来西亚他的公司考察。闲谈中我的朋友告诉我,马来西亚建国时,马来人与华人,一半对一半,现在是三分之二对三分之一。马来华人一般比较富裕,大城市尤其是首都,华人占多数。经济在以前,基本是华人控制,华人勤劳聪明,有经商头脑,但生育能力远不如贫困的马来人,后来华人又大量移民加奥等国,造成华人在马来西亚成为少数民族。在马来西亚,法律明里暗里都非常歧视华人,设了很多框框,加了很多限制。这与我过去认可的理论相差极大,这那是富人说了算,民族的力量,选民的力量远大于财富。至于他的邻国印度尼西亚,华人虽然也拥有财富,但有时连生命安全都没有保障,穷人仇视富人力量更强,华人基本上登不上政治舞台。南非更是最典型一例,富人曾经都是白人,一选举就失去舞台。再看看缅甸泰国,他们的军政府控制政权、经济、媒体和军队,但一旦民主选举,军人政权一定会下台,试了多次,无一例外。
所以在民主选举制度下,政权、经济、媒体和军队不是万能的,也控制不了选民投票意愿,尤其在多党轮流执政,诚信成为普通大众最大公约数下的美国,操纵选举就更是天方夜谭。
机器计票软件有问题
大选之后,关于“多猫腻Dominion”这个投票软件公司的谣言特别多。“多猫腻Dominion”投票系统的舞弊嫌疑的主张的证据在司法诉讼截止日也没办法拿出来,还有联邦调查局与海豹突击队在德国法兰克福为争夺“多猫腻Dominion”作弊系统所发生的冲突,还说这次冲突共死五人,真有这事吗?后来说德国法兰克福那个软件公司叫Scytl,不是“多猫腻Dominion”公司。这么大的事,美国主流媒体没报道还有点说辞,但德国媒体也无声无息正常吗,外国军队在德国大城市里公开这么恣意妄为,民主化的德国会放任忍受?只有自媒体在那狂吠,尤其是华语自媒体,这还不值得怀疑?你们能量比哪些专业新闻工作者还敬业?不可思议。
现在又说密州多米尼系统法院出了审核报告,可你从哪里看到的那份法院的报告?你怎么能确认这份法院发布审计报告这事是真的?
老川曾在11月12日发推指称:Dominion在全国范围内删除了270万张投票给他的选票。称:Dominion在宾州将22.1万张选票从投给川普转到了投给拜登,94.1万张投给川普的票被删除,等等,老川这一推波助浪,Dominion公司就成过街老鼠了。
其实,这事很好查验,我们搞软件的都知道,软件有问题,人工验票,一核对就一清二楚。乔治亚州真的就核对了,乔治亚州的检察长ChristopherCarr是共和党籍,他在法庭回复动议中说:乔治亚州非常仔细地对所有选票进行了三次重复计票,其中包括一次史无前例的百分之百的手工计票。结果仍是铁证无可辩驳:没有疑义地确认了拜登获胜。连摇摆州都否定了,其他州还有作假的可能吗?
米国国土安全部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署发表的声明:没有证据表明投票系统删除和篡改和丢失投票。还声称:2020年大选是美国历史上最安全的投票。
对共和党来说,目前首要任务,是阻止邮寄选票常态化,守住自己投票率的优势。如果民主党尝到甜头,今后每次大选都想鼓励邮寄选票,对共和党将是灭顶之灾,所以共和党才默许这么闹。
大规模作弊真实存在
川总统说舞弊就是真舞弊了!我们相信老川要相信到迷信的程度,我们服从老川要服从到盲从的程度。所以很多人脑子里深深印刻着老川是伟大领袖,一句顶一万句,不可能讲假话。老川说了有大规模舞弊,那就是肯定有。先设立了前提,后面的所谓逻辑自然都有问题。
经不起求证。老川团队就差没挖地三尺找证据了,结果很难拿到法庭上去。想想这种作弊是重罪,谁敢做假?而且是大规模,这需要动员多少人力物力,还要保守秘密。关键是只在总统这一项作弊,其他选项,包括参众两院,地方议会和地方领导都保持正常选举,这也太难了。
关于朱利安利在听证拿的那个铁证视频,据说相当于“记录了银行劫案的录像带”。 这一视频还得到了老川本人的转发。但州务卿办公室高级官员、佐治亚州选举经理、共和党人Gabriel Sterling说:“没有神奇出现的选票。这些选票都是在监督员面前处理的,也在当着监督员的面放在那里的。” 他说,川普团队正在做的是“故意就选举之夜State Farm体育馆发生的事情来误导公众。他们也有整个视频,但却忽略了事实。”亚特兰大当地电视台WSB-TV2的调查记者Justin Gray为此做了深入调查,逐帧回看了11月3日早上8点到午夜的监控视频。他的结论是“没有不当之处”。
至于“拜登曲线”,已有专家详细说明,我不再多说。
至于那些流传甚久的可笑谣言:数州选票大幅超出选民总数;宾州一次性丢失三十万张选票;威州暂停计票后,重新计入的十二万张选票,没有一张投川普的;密州某地票数后面多加了一个0;多地出现死人选票;某些投票点不让观察员进入;佛吉尼亚50万缺席选票是假的;俄亥俄有5万选票是错的;新泽西、肯塔基州、威斯康辛州都在垃圾桶里发现数百封邮寄选票。信了你就傻了,就不用分析了。
更吓人的故事是:五百万人投了1900万张票。一看就假。
美国的选举制度不是摆设,有反对党,有国外观察团,有各种媒体,有独立选务机构,有司法系统,想大规模舞弊,可以说门都没有。
在野党作弊,执政党眼睁睁看着,无所作为,如果真是,也太不正常了。
政府和司法系统已经堕落
法院受到压力了?几乎被利益集团控制了。
听证会开的再多有什么用!最高法都不敢接手这个案子!高院的法官们个个噤若寒蝉!官司全都失败了,没有一条被法院采信的证据,那这说明什么呀?都被收买了。五十多场诉讼失败,那么多法官丧失职业道德,甚至老川的诉讼律师受到不公平待遇后,也不敢申诉,更不敢去媒体曝光,这是多大势力呀。
川普在2016年说过要抽干“华盛顿沼泽”,“华盛顿沼泽”其实是一个隐形政府,一个纵横交错的精英圈。这个隐形政府,最近爆红的某学者说得很透彻,它包括:美国军方、美国情报系统、美国国务院、美国财政部。
所以要革命,要用枪杆子去推翻这可恶的堡垒,抽干这罪恶的沼泽地。这个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感觉时光倒流,和希特勒很是相似,语言都有些近似,鼓动性很强,这不是好苗头。
有人说老川在下一盘大棋,等着吧,抽干沼泽后,估计还会有人叛变的,等到1月6日会全暴露,国务卿可能是川总身边最大的、隐藏最深的“黑手”,也可能黑手就是彭斯。到时可一网打尽,从此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民主党太邪恶了,老川伟人元月二十日那天也极有可能被民主党收买,到最后连老川也叛变,那可咋整啊,这是笑话。
有关选举人,最近又疯传谣言,说关键州搞两套选举人团,两套投票,双方都超270票。
可美帝选举人产生有严格法律规定,只有一组是合法的。不然,各州失败一方,只有议会占多数,就可以另立选举人团,想投给谁就谁,那州公民投票有何意义?
只有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人员(此前认证的选举人团)进行的投票,方为有效。各州的选举人团,都是由该州胜选者所在的党自己指定的,州务卿负责认证,州长签字。州务卿、州长、议会、法院,总之任何人,无权改变。
三个州的共和党选举人团只是一个闹剧,表演给川粉看的,编造这些假消息太容易,戳穿他们太难了。
共和党参议会领袖麦康奈尔的表态祝贺老拜,川爷铁友俄国普金也发了贺电了,很多共和党参议员,起码一半以上,包括格雷厄姆有已经承认拜登胜选了。右媒FOX自己刚刚公布的民调显示,人家美国有超过60%的绝大多数认为拜登的当选“合法”,认为川普才应该当选的只有34%。
海外中文自媒体还会有什么新的说辞和段子?支持者们还想让川普咋演下去呢,说实话我真好奇
大选本就是一场公平的竞选,选举总会有输有赢,总是有人喜欢有人忧,竞争是残酷的,进入赌场,就是承认赌场规则,默认赌场公平公正,愿赌服输。
让一个喜爱的人永久唱独台戏,这还是那个我们曾经向往学习的国家吗?
就算有争议也要听法院判决,这都是最基本的常识,但经过川粉们一意淫,啥都成了阴谋,我真想不通为了一个川总,搞疯掉这么多人,不可理喻,完全走火入魔,完全失去逻辑思维能力。
外二篇:
2020美国大选答问
(注:汉阳一江水弟弟立委先生是资深大数据科学家,请到他来谈谈大数据与即将揭晓的美国大选的情况。)
汉阳一江水问:您好,感谢你抽出时间就中美选举有关问题,与我交流答问。
立委答:全世界,包括中国,都在关心这场世纪选举,它的结果影响的 不仅仅是美国的前途走向,也会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还有三天就是选举日了,有机会谈谈一路走来利用大数据追踪选情的心得体会,对于总结和验证其得失,很有意义。
汉阳一江水问:你作为一个大数据科学家,社交媒体舆情分析设计者和架构师,对目前两个候选人选情一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最想问的问题就是,川普和拜登到底谁会赢,赢面多大?有什么数据支持?
立委答:哈,谁都想知道答案,谁都不是算命先生。一定要给个赢面概率的话,迄今收集到的数据综合看来,拜登赢面大,应该有八成吧,川普不是没有可能,但几率较小。为什么,我们可以细细谈。
四年前,我的社交媒体大数据的自动舆情分析软件在大选前预警了希拉里选情告急,川普赢面急剧上升。当时主流媒体一面倒高歌猛进,没有相信川普有赢的可能。这两次的数据分析有何异同,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
简单回顾一下当年的情况。2016年希拉里实际上是赢了300多万张普选票,但在遥摆州输了7.7万张普选票。根据赢者通吃法则,希拉里虽然赢了全国的人气,但结果是选举人票大输,川普创造了胜选者输普选票的历史最高纪录。有分析认为,如果参与投票的人数略高于大约1.37亿人,希拉里就会赢,可是当年的投票热情和投票率都很不理想。如今,专家们认为,投票率可能会达到1.6亿张左右,甚至更高,这大致相当于2018年中期选举创纪录的投票率,当时民主党以近1000万张的优势赢得众议院的普选票。四年前,在大选的最后三周,一切有可能让川普突围的事情,都发生了。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给国会的信,引人注目地在大选前11天重启了对希拉里电子邮件的调查,这对温和派和独立选民产生了显著影响。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在最后阶段,正如当时的大数据舆情调查表现的,川普反转了选情,最后两周领先希拉里不少。
汉阳一江水问:嗯,这次你这个分析与主流分析好像也差不多。
立委答:我们不必刻意与主流不同。一切要看数据,以及数据分析是不是有道理。
先给你看两张图的对比,都是过去半年大数据的舆情趋势图。第一张是推特数据;第二张是除推特以外的所有公开平台和社交媒体的相对应的数据。
我们看到了什么?半年舆情的前五个月,拜登一直领先,两套数据大同小异,趋势一致。但是近一个月来,推特数据显示出川普舆情的上升和拜登的下降。非推特数据却反映出拜登依然保持其领先地位。排除了20个坚定大州以后的非推特数据的舆情也做了调查,从6个月、3个月、一周、1个月到过去20小时,仍然全部是拜登领先。这与摇摆州的推特数据趋势形成反差。
排除推特以后的舆情曲线表明,是推特这个信源把拜登近一个月的颓势放大了。前五个月选情还没到激烈冲刺的阶段,网络的选情话题的活跃程度也远远不如近一个月,所以二者的差距不显。同样是社会媒体的公开源,为什么选战激烈了,就会出现这么大的数据差距?
今年的大数据自动分析调查让我颇感困惑。困惑的原因是我们做大数据分析,一开始是不分推特和非推特的,因为都是社交媒体公开平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理所当然认为它的总体是舆情的恰当反映。数据混杂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趋向曲线,基本上就是第一张图的样子,所以感觉几年几乎就是2016翻版,历史再现,拜登选情告急,川普有很大的胜算。数据摆在那里呢,大数据不会说谎。因此在大数据分开为两套分别分析之前,我只能说,尽管传统民调和主流媒体一直在说拜登要赢,我们还是要宣告拜登选情告急,极有可能步希拉里后尘遭遇大选滑铁卢。
本来觉得也只能这样了,数据分析员只能让数据说话,解读不能偏离数据事实。直到昨天想到分开考察试试,这才发现舆情被推特主宰了,推特被大V主宰了,而大V中川普是压倒性的。他疯狂发推,泼脏水抹黑对手。他每次发飙,接着就是无数的转发和评论,总能掀起推特的巨浪。几乎每一个反拜登的舆情 top 5 的热词,追根溯源,多半来自川普本人,我们drill down多次查对证明了这一点。
必须承认 川普一个月来的造势非常给力,简直就是个造势魔王。他自己都说 我现在感觉太好了,我知道我肯定赢,一个月前我可不敢这么说。就是说他知道自己一直落后,只是进入造势状态后,看到他激发的基本盘的狂热,给了他信心。自从川普拼老命造势以来,有些传统民调也反映了川普有逐渐赶上来的某些势头。
民主党的拉票工作,今年也是异乎寻常地高。我本人因为认同全民健保的理念,登记了民主党。登记要求留下电话。近一两个月以来,我每天平均收到四五个民主党大佬的短信留言,持续两个多月了。所有的民主党大佬,拜登、贺锦丽、奥巴马、希拉里、沃伦(团队)都以老板的名义来留言拉票。民主党也在玩命,而2016 那次相比之下差太远了
汉阳一江水问: 为什么两套数据会有如此不同的趋势呢?今年与2016年到底有什么不同?
立委答:我们推测,推特由于数据量的压倒优势, 加上更新及时源源不断,实际上是掩盖了其他众多媒体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推特数据的分析与全体数据分析的结果趋同的原因。看一下数据来源的分布图就清楚了。在这个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媒舆情大数据自动分析平台上,虽然推特数据随机选样仅百分之十,其绝对数量也远远大过其他成千上万的社交媒体和论坛的公开数据的总和,约占总量的95%。
因此,如果推特由于其平台的特性而产生系统性偏差,譬如由于川普作为推特超级大V(川普推特账号的追随者高达八千多万),像黑洞一样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推特的大选话题中的说法;或者民主党大V 如拜登和那个美女民主党议员AOC(Alexandria Ocasio-Cortez)主宰了其余的话题。那么其他人的声音就被稀释了。整个舆情就是围绕大V们转,其中川普推特治国的影响力最为巨大,完全是压倒性的。此前我们在做近期细线条社媒大数据的分析时,就多次发现,压倒性的正面或负面的舆情数据点中一多半,追根溯源几乎全部来自川普本人,然后被他的粉丝不断转发和发挥。例如,这几天批评拜登的一个热词是compromised(受到外力影响或支配的意思),数据溯源,原来是出自川普推文,说拜登会受到中国影响,毁掉这个国家。这与当年有人攻击川普有把柄在普金手中,会受到俄国影响一样,都是为抹黑对手,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4小时就占据了拜登数据的 6%.。
两套数据的不一致间接支持了分开分析研究的必要性。排除推特看趋势,提供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舆情分析的角度。换句话说,现在的大数据分析已经变成了下面的两种考量:到底是相信推特代表了选民民意更多,因此转化为投票结果更准确,还是其他的社会媒体反映的舆情更加真实?推特跟微博类似,那是一个粉丝的乐园。脸书倒是与微信类似,那是草根和朋友圈的天下,更多反映自下而上的民间舆情,但脸书数据量虽然大,但大多属于隐私数据,无法reach。退而求其次,我们就把包括脸书公开数据在内的成千上万的公开平台和论坛合在一起来调查。其调查的结论与多数主流民调相当一致,这个结果让我们有点惊讶:拜登在很短的间歇,有与川普接近的瞬间,但是总体上,拜登从来没有落后过。据老友说,其实民调接受了2016年的教训,也已经比以前更加“严谨客观”了,虽然还是有数据点采集不足的根本缺陷,但是克服了上次的一些重大失误。上次是完全随机采样,这次是根据上次投票的群体分层随机采样,而且有的问题不是问你投谁,而是问你会不会去投。
汉阳一江水问:民调和大数据挖掘分析都不简单啊,是不是应该综合起来考量?
立委答:对。在信息过载的人类现代社会,预测大选这样的全民参与的重大事件,本质上都是盲人摸象。分析师,无论是传统手工的调查还是借助大数据自然语言的自动分析平台,都是在提供数据分析的不同视角。
现在清楚的是社交媒体舆情大数据分析有两点价值: 一点是大数据对于舆情的反映更加及时,很多时候,但大数据指出舆情变化后,传统民调还在过去的数据中毫无知觉,但过了一个滞后期,传统民调有时候晚一步也跟上了。这事儿发生了n次,值得研究。第二点是大数据的对比分析和趋势分析,有前所未有的客观性。各种民调无法做对比分析,因为都不是 apples to apples,但是大数据平台一视同仁,在平台内所做的各种对比和趋势,极大提升了可比性。例如过去半年的推特曲线趋势前5个月拜登高歌猛进,大数据曲线反映出来的东西,与以前的各种民调的主流是吻合的。但是最近一个月来的选情变化,是以前五个月的选情的完全对等的延伸,数据源不变,算法不变,可比性决定了其相对趋势必须有个合理的解释。反转起始点是老川得病、出院。反转的高峰,一个是拜登儿子电脑门,第二就是大选最后辩论。在这些节点上,推特上拜登的舆情下降,震荡很大。下面是近一个月来的舆情纠缠:
总结一下。现在是两套数据,在讲两个故事,故事不同是角度和来源的缘由,都是可以解解的了,不再是一片混杂,茫无头绪。一方面,推特的影响力不能说不大,也不能小看其实际意义,否则所有的总统造势,都没有意义了。推特上的大V与粉丝的狂欢和嘶喊,实际上就是造势的网络版:每一场竞选造势同样是领袖指点江山,粉丝山呼海啸。如果相信奔波造势可以提升影响力,进而促进更多的选票(到底促进多少,其实大家也还是盲人摸象地在瞎闯),那就不能忽视或否定推特的舆情了。但是另一方面,推特的高音量也的确遮蔽了很多其他的声音,这些声音的整体毫无疑问也反映了民间实际舆情,可能反映得更为广泛和草根化,因为它不再是受大V主宰的情绪。这种声音和情绪所能转化为选票的潜力,自然更不能忽视或遮蔽。结果就是两套数据、两种分析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了。加上其他非数据调查的因素考量(后面我们可以提一些供读者参考),最后 每个 well informed 的人,应该可以得出自己的 educated guess,我的guess前面已经说了,是拜登的赢面不低于八成。
汉阳一江水问:今年选举预测有什么难点?
立委答:今年的结果最难预测,因为出现了很多以前选举没有见过的状况,很多moving parts,所以合理的趋势分析或预测需要综合考量。说几点今年的选情特点,一是投票率在创新高。今年的总统大选空前激烈,美国选民在今年的投票热情,也远远超出了往常。截至10月28日12时,全美提前投票人数超过7000万人,是2016年大选同期投票的两倍还多。全美提前投票的选民人数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第二条是由于新冠影响,不得不大面积使用邮件投票和提前投票,这对高投票率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为很多人不必排长队,也不必在时间紧张的投票现场匆忙投票,一切可以坐在家里从容进行,这使得往年对投票有畏惧或懒惰心理的人,开始投票了,选一位自己认为不是最糟糕的候选人。三是候选人川普本人的独特性,根本上说,这次大选不是拜登与川普对决,而是拥川与反川的对决
事件上看,拜登儿子的丑闻在选前十来天被爆料和发酵,也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推特的舆情反转。这些状况给舆情大数据分析梳理增添了难度。
汉阳一江水问:社交舆情大数据分析有什么益处?
立委答:这是一场空前规模的经典博弈案例,值得后代和历史不断分析。大数据分析洞察,要获得marketing insights,需要仔细思考这中间的各种影响因素目前看来。数据本身及语言技术的使用,只是帮助我们多提供了一个以前无法达到的高视角,一个传统方式难以企及的高度。从量上看,社媒大数据的数据点大约是传统民调的三个数量级(!),并且可以提供不受限的任意时间段,对任意对象或对象组的任意角度切割的分析视角和可视化展示。利用大数据做舆情调查,弥补手工调查的缺陷和不足,是信息时代的必由之路。所有的这些调查分析实践都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工具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积累。
汉阳一江水问:今年投票人多吗?
立委答:热情空前高涨,美国人排队11小时就是要投票。
美国《时代》周刊近百年来首次“改名”,将“时代”二字改为“投票”——封面图片是一名脸部围着围巾的女性,上面画着一个投票箱,写着“投票”二字。
《时代》主编爱德华·费尔森塔尔称,“2020年充满了痛苦、艰辛、混乱和损失。然而,随着世界各国在新冠疫情之后开始重建,美国人也有独特的机会改变态度。” 与四年前相比,各年龄段的选民投票率都在上升,年轻选民的表现更是亮眼。这对拜登是利好,因为很多调查(包括我们大数据的分类调查)说明,年轻人、大学生、妇女与非裔是反川比例最高的几个群体。他们对川普和共和党漠视社会福利(如全民健保)、减税利益向富人倾斜,还有移民、环保等政策,充满了愤怒或不满。
今年的投票率,从各种来源看,都是最高。两边的选民都被激发了,但是川普的基本盘从来都是积极参与投票的,以前民主党的短板是其群众投票率不高。投票率高,拜登利好。
有分析称,百年不遇的疫情和美国现代史上最极化的政治环境,促使年轻一代迫切想要投身政治。截至10月26日,得克萨斯州提前投票的年轻人数量已接近2016年总数的三分之二。根据数据公司TargetSmart统计,与2016年相比,年龄在18至29岁之间的选民比例在北卡罗来纳州增长了13%,在亚利桑那州增长了19%,在明尼苏达州增长了36%。2020年是美国年轻人提前投票创纪录的一年。根据数据公司Catalist统计,在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和北卡罗来纳州等14个选举关键摇摆州,18至29岁年龄段的提前投票人数都有所增加,其中佛罗里达州年轻人投票比例是2016年的两倍。爱荷华州华人协会执行主席燕晓哲告诉《凤凰周刊》,大学生由于还没进入社会,更多的是从理想主义角度出发,因而更贴合民主党的主张,而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会考虑纳税和公司运营等现实问题。非裔选民今年在全国多个地区的投票率都优于上次大选。以佐治亚州为例,截至10月26日,有超过60万名非裔选民投票,远超四年前同期的28万人;加州也有超过30万非裔选民投票,四年前同期只有10万余人。路透社10月初针对黑人选民的民调显示,拜登得到黑人选民群体72%的支持率,而川普只有9%。有分析认为,只要非裔选民的投票率能得到提升,对拜登是重大利好。这些不同的数据来源,都是大选趋势分析不可忽视的因素。
由于支持民主党的选民主要采取邮寄投票方式进行了提前投票,目前民主党获得的选票接近共和党的两倍。但这并不能作为预判结果的唯一依据,因为共和党选民更多的会在大选当天进行现场投票,悬念依然会保留到最后。对于川普和拜登两位总统候选人来说,即便到了最后一刻,动员投票仍是重任。在选情拉锯的一些摇摆州中,不排除压死骆驼的很可能就是最后的区区几万选民。
Biden的今年很多都是不会为Biden宣传的, 他们不喜欢Biden只是恨trump,这次Biden的投票人很多是实在受不了trump的。trump支持者这次比2016年疯狂,所以今年完全按照舆情数据预测大选结果是成问题的,需要与今年的这一系列特别的情况综合考量才比较靠谱。
汉阳一江水问:川普的选战表现如何?川普现象在历史上会留下一笔吗?
立委答:应该说,他是选战的天才,他的直觉对于稳固和激发基本盘有奇效。到了造势现场,他就好比换了一个人,完全是天马行空。他的气场,强过摇滚巨星。
如果川普败了,新冠和投票率上升(包括邮寄选票和很多州的提前投票)是主因。这两个异于往年的因素对他不利。换句话说,如果岁月静好风平浪静,川普赢得连任是大概率事件。他的能量、个人魅力以及他所代表的被遗忘的铁锈区基本盘,不可小觑。
他的 base 的确很厉害。他也确实换起了铁锈区被遗忘的角落和民众 让全球化现代化浪潮中被牺牲掉的边缘化人民,不至于自生自灭不留声息。这是对建制派官僚和精英社会的一次空前的挑战和警醒。我认为这是川普现象的正面意义和历史价值。劳心者治人的精英社会开始反思,改革改良的进步主义呼声越来越高。
汉阳一江水问:川粉也是今年大选的一大看点。
立委答:川粉一直就很热情,今年为甚。打了鸡血似的,看看造势现场就知道。川普说什么已经不重要,相互矛盾 胡说八道也无所谓,只要川普在上面做个手势,发个声音下面就是山呼海啸。
在谈到川普狂发推特时,第一夫人辩护说,对他而言,直接与人交谈很重要。她说,唐纳德是一名战士,他热爱这个国家,每天为你们而战。而这个国家的公民每天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直接,即时地听到他们的总统说话,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川普是造势的高手,他的基本盘很容易被激发,热情有余。但今年有一点很特别,实际上反川(而不是粉拜登)的基层民众,也跟川粉一样被前所未有地被激发。人家喜欢不喜欢拜登是一回事,讨厌川普是另一回事。这些川黑以前对政治是冷淡的,经常懒得投票。因为选票对他们是在两个都不喜欢的人里面选一个。但今年有所不同,街头持续不断的示威,包括“黑人命也是命”的运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投票反川的热情。投票站的长龙,以及如此之多的早期邮寄投票,相比以前,其热情程度的确是从来没有过的。
汉阳一江水问:关于拜登儿子的电脑门事件您怎么看?它对选情有多大影响?
立委答:川普阵营算计好了日期,提前十天左右爆拜登家族丑闻。这是有经验教训为参照的。2016年川普的性录音的劲爆丑闻爆料的时间点略早了一周多,结果很快被大选前爆出的FBI重启希拉里的电邮门事件冲掉了,结果证明电邮门调查事件对于希拉里的伤害,远大于录音丑闻对于川普的伤害。但是今年因为疫情提前投票,料还没有爆完,票已经投完一半了,这是难以预测的今年的特殊情况。
卷入选举政治博弈的头面人物,从川普开始,包括朱力安尼,也包括布隆伯格等等,都是操纵舆论和挑动民众情绪的大师,他们知道如何去泼污水,搅乱视听。无论时间点选择还是操作手段。刚看了一下,拜登家族的丑闻炒作跟华信叶简明有关,不过这个人2018年就被抓了,据说是个骗子。这事儿的炮制过程苹果日报有卷入,有很多是非争议的某富商和川普前军师官司缠身的班农是背后推手,川普的私人秘书策划爆料的时间点。爆料的事情已经压了半年多了,就是要在大选当口泼脏水。现在看来,这个爆料至少从媒体coverage看,对拜登伤害最深。“拜登家族腐败(Biden family corrupt)”因此成了近一个月的推特负面舆情的主题词。下面的一个月来的舆情动因词云是在一亿多相关推特留言中挖掘出来的,光“腐败”一词就出现 124万次。这是拜登在推特半年来领先突遭舆情滑铁卢的最重要的导因,尽管其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选后结果做进一步关联和验证。
汉阳一江水问:还有哪些重要的影响选情的状况值得注意?
立委答:有一件事讨论得不够充分,但却是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第二阶段救助计划的迟迟不能落实。选民因此对两党都有怨气,需要分析的是怨气的比例和对摇摆州选民的投票影响。这是最打击普通底层家庭的切肤之痛。虽然两党都向选民表白知道人民疾苦,但自从第一阶段救助到期,迄今已经几个月了。与很多国人想象的不同,美国有相当多月光族家庭,大多没有积蓄,寅吃卯粮,信用卡常常刷爆,完全经不起失业的打击。他们面临无法应对生活基本开销的恐慌。目前看来,这批人的怨气貌似分散了,既有把怒火撒向川普,也有把怨气撒向民主党(佩洛西)的。如果选举日之前救助计划出来了,算谁的功劳?这个还真不好计算。相信两党都有高参在做研究,报告各自大佬,这一个妥协是不是有利,否则何至于拖延至今。川普出院以后高调放风说,TMD 不跟民主党扯皮了,救助计划选举后再谈。激起众怒的反馈回来,他马上改口说,你们不知道交易的艺术吗为了达成交易,先把话说死,然后出一个对方难以拒绝的 deal把球踢给对方。这一招的确给民主党造成了不小的牵累,对选情肯定有负面影响,虽然媒体上没有充分发酵。
外三篇:
有悖常识的谣言
有些传言,不用分析,一看就是谣言,有悖于常识,但就是有人信。这可能是理念和信仰的力量,也可能是无知和愚昧的结果。
这次美国选举,谣言在中国社交网络上大为泛滥,叹为观止,且坚信谣言的不少是民主斗士、社会精英和饱学之士,让我惊诧。于是我写了一系列文章,展示了这幕皇帝的新衣的闹剧,被正义之士骂为民主的敌人,专制的帮凶和当权者的走狗。
是的,我不是右派,但也不是左派,我信仰的是科学,崇尚的是自由(包括言论、结社、游行等),对独立的思想,民主的氛围,法治的精神,宽松的环境无限向住,赞颂市场经济和民营经济济的崛起,担忧国有经济垄断和票证经济的回归。
对事不对人,信仰与良知、理念与科学,愿望与事实,我推崇良知、科学与事实。那就是客观分析,科学论证,尽量展现事实,反映真实民意和双方力量对比。
悖于常识的谣言,或多或少,每个人都信过一部分。大家都是凡人,有志向,有理念,总是愿意听顺耳的话,看迎合心愿的文章,有时难以辨真伪,或者不愿去分真伪,也是人之常情。但过于执着,容不得不同声音,那就有点走火入魔了。
我少儿时也曾相信有悖常识的谣言,而且是坚信,我能理解他们。
当年我曾相信,养病治病的林师长曾秘密指挥苏联军队与希特勒军队作战,受到斯大林赏识,想留他下来,培养作为苏维埃接班人。当年我是很怪林师长的,为何要回国呢,不然苏联不会变修,还会纳入我大中华版图呀。
当年我曾相信,我们心中红太阳可活150岁,那是一些国宝级专家们在认真检查圣体后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容置疑。我激动的热泪盈眶,幸福感满满,这确保江山永不变色,我们再不会受二茬罪,吃二遍苦。
当年我曾相信,民国的经济财富全掌握在“四大家族”之手,蒋光头是富可敌国的资本家,也是帝国主义忠实走狗。他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其目的就是把中国出卖给世界列强,以换取奴役人民的权利。
当年我曾相信,那三年绝对是严重自然灾害,是天灾。至于那连续的灾害是水患、旱情还是地震都不重要,各省市有无公开的灾情记载也不重要。我只坚信二报一刊,坚信中央文件,只要他们说有,那就是事实。
今年,美国选举,中国自媒体出现大量有悖常识的谣言,不但有不少人相信,还有人对此谣言百看不厌,津津乐道,到处传播,分析剖解。
再牵强附会,再违背常理,也不改初心,对川大爷敬仰崇拜与忠心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我们今天就讲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即老拜在计算机上作了手脚,偷取了老川高达千万以上的大量选票,窃取了总统宝座。并特别强调“民主党操纵了大选”,美国司法部、联邦调查局与民主党沆瀣一气……
稍想一下,这太不合常理,如果用计算系统作弊达千万级,这可是世界级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犯罪。可川大爷领导下的美国的官方司法机构,至今未见启动任何对这一指控的调查,让人不得不怀疑这纯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要不就是美国司法机构全部腐败了,可如果全烂了,花那么大精力诉讼有什么用,不是白费劲吗?看来只有起义一着,才能彻底解决川团队提出的问题。
现在问题是,经过这次选举后,美国红州还是红州,蓝州还是蓝州,这怎也不像大规模系统性全方位做假。假如是大规模选票做假,理应彻底,改变选举版图,但这些都没有发生。而且和总统一起选举的参众两院,共和党都没有失利。这是那个大傻瓜才能干出的这等蠢事,人力物力都花费了,精心策划,长期准备,干么不一统天下,让参议院,众议院绝对多数归于民主党。
实际上老川比我们这帮人明白,他把焦点仍是盯着摇摆州的争夺,而摇摆州是不需要千万张选票做假,当年小布什几百张选票就赢了戈尔。做假几万张就够了,劳那大神干吗?
果然老川律师团所有诉讼都是针对摇摆州的,似乎全国系统性作假又回归到那几个州。于是几个摇摆州经老川团队要求,在双方派人严密监督下,重新人工一张一张选票点票检票。遗憾的是其结果与计算机计票结果惊人一致,误差在公认范围之内。
不论是在计算机做手脚,还是在选票上做假,人工点票时,其数据就会与计算机点票的数据相差极大,这才符合常理。
谣言本应不攻而破,但这个谣言现在仍在自媒体上乱飞,信者恒信,我服了。
美国网络及基础建设安全局 CISA 局长,共和党人 Chris Krebs 曾详细地说明了为什么本次大选中,不可能出现什么“外人操控 Dominion 计票系统”的问题。 “拿佐治亚州来说,重新手工计票,就可以证明机器计票没有问题,两者结果是相互符合的。所谓计票机器被操纵,在我看来都是些胡说八道和骗局。”于是有人公开对他发出死亡威胁,“这家伙是一个一级傻瓜,应该被绑起来,凌晨拉出去枪毙!”共和党的州务卿因为签署大选认证也遭死亡威胁。
亚利桑那州共和党州长Ducey也说,“在亚利桑那,我们有最强大的选举法律。我们在投票站查看每一个人的ID,我们检查每一张提前选票上的签名,我们是人工检查,而不像某些州是用电脑检查。我们有来自两党的监督员,我们有明确的投票截止日期,在投票日之后我们不允许再计任何选票。”
可有些人就视而不见,到目前为止,所有川普团队全力进攻的六个摇摆州,密执根(23日),威斯康辛(30日),佐治亚(20日),宾夕法尼亚(24日),亚利桑那(30日)和内华达(24日),全部完成了各自的大选结果认证。
老川提名的,共和党的司法部长 William Barr也向美联社表示,“我们没有发现可以改变大选结果的任何舞弊。”
川普今天发布了一个他自己声称是他一辈子最重要的讲话,絮叨了46分钟,当然还是选举舞弊,社会不公之类,川普强调,“有几十万张选票出了问题,如果我们证实大选存在欺诈,拜登就不可能当上美国总统。”记住,几十万张选票出了问题,已经不是几百万张,几千万张了。老川不敢像他的律师那样胡乱开口,但这几十万张选票做假,老川也没拿出确切证据,只用了如果两字。
现在老川的支持者火药味已经越来越浓了,那个民兵组织《我们人民大会》在报纸《华盛顿时报》上公开说要武装起义推翻选举结果。如果立法者、法院和国会不遵守宪法,我们呼吁总统采用戒严法举行新选举!!!如果总统不采取大胆行动捍卫我们的权利,我们要打内战。
老川的支持者,亚特兰大律师林·伍德(Lin Wood)加入了西德尼·鲍威尔(Sidney Powell)的行列,带领人群对该州共和党州长布莱恩·坎普(Brian Kemp)高喊“把他关起来”。乔治亚州的点票官员是共和党人,昨天出面严厉谴责他和他的团队受到的骚扰和死亡威胁,呼吁总统和州长站出来谴责任何形式的威胁。这位官员说,it has to stop,我因为负责这件事,属于 high profile 当事人,受到的威胁严重,我有心理准备,政府警察也对我和我家予以了贴心保护。可是我的团队那些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的点票员工,居然也不断受到各种威胁和骚扰。他们只是做了他们的本职工作,展示了客观结果,就不断遭到骚扰。如果不受谴责,迟早会出事,会有人受伤甚至被杀。
而且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堂堂的司法部长也开始要求证人保护,所谓证人保护,是司法系统提请警察对证人提供特别保护,以防被人报复。
乔治亚州虽然认证了,但事情还没有完,元月5号的两位参议员选举还在造势过程中。共和党参议员凯利•罗伊弗勒(Kelly Loeffler)和戴维•珀杜(David Perdue)将分别与民主党挑战者拉斐尔•沃诺克(Raphael Warnock)和乔恩•奥索夫(Jon Ossoff)对决。
因为这是两席至关重要的职位,可能左右今后四年的政局走向。共和党这边陷入了的两难。
川普一派反复宣传乔治亚等州的选举系统 rigged (被操纵),使得川粉不再信任选举机关,要集体抵制(boycott)参议员选举,反正选了也白选,也还是被民主党窃取。
哪怕只有一部分的川粉抵制,也会造成关键选票的流失,会促使共和党参院败选。这个后果太严重了,选举结果将决定哪个政党控制美国参议院。
如果真抵制,那怕一部分抵制,就是坑共和党,因为参议院还是要认可这次州议员选举结果的。乔治亚州共和党众议员反驳了选举系统 rigged (被操纵)说法,并呼吁选民在选举中投票。现在有人婉转劝川普总统出面鼓励他的基本盘出来投入到参议员选举,还希望他自己亲自去乔治亚站台助阵。前几天报道说,川普同意去乔治亚州助选。但如果他同意助选,让支持者投票,那不是默认乔治亚等州的选举系统是正常的,这又与他这段时间反复讲的弊案与操纵说辞有冲突,他也不好选择。
还有什么老川派部队突袭德国某数据中心,特种部队在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和多伦多截取到的选举系统数据服务器。
川普紧紧抓住兵权,特种部队和太空军已经随时候命,军队绝对忠于老川,捍卫宪法。老川准备军管;《反叛乱法》静待出手,而鲍威尔律师正在摩拳擦掌,准备将一大串名字按叛国罪提起诉讼。
拜登的儿子电脑硬盘中不仅有拜登家族的贪腐卖国及其他罪行的证据,更涉及包括奥巴马、佩洛西、副总统候选人Harris、纽约州州长库莫、扎克伯格、华尔街日报等等很多政客、企业家和媒体的犯罪证据,奥巴马已在夏威夷抓捕入狱;
CIA、FBI、司法部就不用讲了,基本上算是烂透了。大量州长州务卿、参众两院、警察、甚至是法官都有被买通。他们甚至可以操控一部分军队。他们把持了几乎所有的媒体,Facebook 、推特、Google 和YouTube 也是他们的共谋。他们联手了至少四个国家,妄图联手控制美国。这场选举事实上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政变。
等等等等……
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是谣言,可是就是有人喜欢,到处传播,没办法。老川粉丝们以为川普是总统,就能像君主那样为所欲为,殊不知他们所鼓吹的其实就是政变,粉们从头到尾不知道什么是民主。
老川“最重要”的这次讲话,完全是痴人说梦的现实版。虽没有新意,但这种煽动和阴谋论说法在老川粉丝们里面流传甚广,坚信不疑。虽然大局已定,但产生局部动乱是可能的。
拜登这人好不好不是要害,美国人民选谁才是要害。我们的喜厌决定不了四年任期的美国总统的选举的胜负,不能用阴谋论是歪曲民主自由的美国。人民那怕选了个傻瓜,那也必须认,这是民主的常识。
中心医院家属的心路历程(外一篇)
二月六日,李文亮医生不幸殉职,我的心一揪。
三月一日,江学庆医生与世长辞,我暗自流泪。
三月三日,梅仲明医生离开人间,我失声痛哭。
三月九日,朱和平医生默默去世,我欲哭无泪。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这场全球灾难里阵亡的医护人员,也不仅是因为他们是抗击病毒的英雄,更因为他们都是我女儿在武汉市中心医院的同事。他们的倒下,使我们愈发难以抑制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武汉的女儿的担心和牵挂。悲伤和恐慌一天天在心中蔓延。
女儿是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一线临床医生,一直在一线从事抗疫医务工作。好长一段时间,她关于医院的情况对我们什么都不多说。我们天天和她打电话,却完全没有从她口中听到当时医院所面临的险境,更不知晓医院领导对医护人员防护工作的漠视。她的回话总是:“没问题,还好,一切都好,请放心。”全是让我们宽心的话。 然而,女儿医院噩耗不断,四位医生相继去世,我们心中越来越不安,对她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担忧。终于,网络上陆陆续续爆出一篇又一篇中心医院防疫之战的惨烈报道,我们这才意识到我们宝贝的女儿曾经炼狱。内幕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中心医院管理层的渎职。又要战士冲锋陷阵,又不给战士配足武器弹药。伤心滴血的中心医院一线医护人员,眼看着身边同事一排排倒下,二百多人感染,却不得不仍然在前线顽强坚守阵地,有怨无悔,负重前行 。我心疼着他们,就像心疼着自己的孩子。因为其中就有我们自己的孩子。张文宏医生说得好:“医务工作者,现在最缺乏的不是宣传,而是关心。我明确和大家讲,第一关心是防护,第二是疲劳,第三是工作环境,我觉得一定要跟上。如果跟不上,就说明没有把医务人员当人,只是当机器。让医护人员免于受伤害。没有防护,你可以拒绝上岗。最重要从来不是歌颂牺牲,而是避免战士无谓地牺牲。最好的歌颂,不是赞扬损己的利人,而是提倡不损己的利人。” 多么希望每一位拼在前线的医护人员也都有张文宏医生这样的好领导啊。会让我们做父母的宽心很多。
中心医院的后湖院区离华南市场最近,首当其冲。这所武汉三甲综合医院最早收治新冠肺炎病例,也是最早发现上报这次类似非典的病毒案例的。女儿也自然成为最早投入武汉抗疫一线工作的临床医师。女儿元旦前就知道医院接受了几例类似非典的病人,但她当时并不知道有无人传人的情况,只是凭直觉催我们提前原先准备的行程,立即从武汉出发开始我们的自驾海南度冬之行,并希望外公外婆也随同过去。她告诉我们时,是小心翼翼的,反复叮嘱不得外传。医院已下令严厉禁止医护人员公开谈论不明肺炎情况。她也不知道这病况未来如何发展,她毕竟不是呼吸科、急症科或传染科的医生。在女儿的反复催促下,我们元月一日就提前开车离开了武汉奔向海南。外公外婆在家待惯了,不愿长途跋涉。我们无论如何劝说不动,只好作罢。当时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后来会发展到封城、封省、封国的境况,要不然绝对不会留下外公外婆在武汉,让二老隔离煎熬这么久。
刚到海南时我们还是比较放松的,女儿有时候值班后或者休假时还会去外公外婆家蹭饭。到元月中旬,女儿突然告诉我们她决定不再去外公外婆家。她对我们说,工作比较忙,安全第一,所以暂不去外公外婆家,并反复强调现在还好,只是预防。我们当时也就信了。现在想来,她医院那时候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已有医护人员感染。她在一线,开始大面积接触感染病人,安全防护装备也不足,她是怕给外公外婆带去病毒。她妈听说她上了一线,着急得不行,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白天盯着电视看疫情发展,晚上翻来覆去,情不自禁老往最坏处想,不能自己。那些日子里,我们俩深夜必看方方日记,看完日记看留言,看完后心情更是难平难眠。什么是度日如年,我们这次有了深深体会。外公外婆并不比我们少担心。在孙女不上夜班的日子,每晚都给她打电话,否则两老就无法入睡。在进入隔离区之前,女儿最后一次去外婆家时,外婆不知为何有点不舒服,走不了几步路就累得不行。女儿非常担心,又不敢让外婆去医院检查,怕交叉感染。在外婆午睡后她给外婆做了全身触诊,得出结论外婆没大问题,外婆听了很安心。万幸封城在家休养一段后,她的身体果然慢慢康复了。女儿本来早已经买了机票要来海南和我们一起过年的,在封城前五天,她突然告诉我们,因工作需要她不能来过来和团聚了,立即退掉飞海南的往返机票,她要留守武汉。
想来刚开始她内心是恐惧的,病人像潮水一样涌来,医护同事大面积感染,她能不害怕吗?但她从未对我们流露出一丝畏惧情绪,这让我们就格外地心疼她。后来她说她太忙了,一忙就忘了去害怕了。跟所有一线医护人员一样,职责所在,大家只想着如何拼力救人,能救一个是一个。封城前后,她一直避免对我们谈及她的工作境况,包括她在医院没日没夜四十多天连轴转的艰难。她从未对我们透露过她们医院医护人员感染人数和隔离人数,李文亮去世后,我给她打电话反复追问,她才告诉我,她们主任也染上了,不少同事也中枪了,但她不让我告诉她妈妈,怕妈妈着急。我只有反复叮嘱她注意安全,小心再小心,除此之外,我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无助、无奈,在女儿最危险的时刻,我们提供不了什么实质帮助。只有苦熬日子,默默祈祷女儿平安健康。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想隐瞒消息是很难的,很快她妈也从网上得知了武汉中心医院的悲惨境况。担心女儿,挂念父母,追踪疫情的各路报道,那是我们那些天做的唯一的事。随着大量外地医护人员陆续到来,女儿终于接到了指示,有机会隔离轮休了一次。稍微恢复了一下疲惫不堪的身体后,就又回到第一线去了。她说,作为本地医生,疫情一天不结束,只要不病倒,就一天不能撤退。站好抗疫最后一班岗,这是本地医护人员宿命,也是良知的坚守。女儿低调,从不吐苦水。但是疫情爆发到一定程度时,她向我们提出能不能对我的朋友们发出呼求,呼吁给她们医院捐点医用防护物资。她们一线医护人员已经不得不用普通塑料袋包脚了。口罩缺,护目镜缺,防护服更缺。如果不是缺到特别严重,她是不会向我们求援的。我真的没想到一线医护人员防护物资会这么紧缺,后来看到网上出现大量医院的求援信息,我们才知道他们医院并不是唯一。从网上流出来的照片可以看到,许多医护人员几乎等于赤手空拳,在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医治急性传染病的防火墙。
更让我们愤怒的是,都快弹尽粮绝了,有报道说中心医院某些领导仍拒绝个人捐助,只接受从红十字会发过来的物资。理由是个人捐助标准不统一,他们不能承担这样的风险。女儿与同事已顾不了这些戒律了,有总比没有好。于是她们开始上网四处求援,绕过领导,呼吁社会和个人捐献。很快,我在美国的同学,千辛万苦,开车从旧金山湾区到美国中部,购来口罩给女儿医院寄过去。全球华人展现出人性,爱心,给苦难中艰行人心中抹上一束亮色,带来一丝温暖。
女儿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女孩,但是在疫情面前,她表现得比我们谁都坚强。她在家里也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但是为怕感染家中年迈的外公外婆,自己住到了宿舍。劳累拼搏了一天下班后,回宿舍自己洗衣打扫卫生,自己烧饭做菜。轮休期间她还多次打电话来向我们请教怎么做哪道菜。她在电话里总是不忘叮嘱我们注意安全,关心外公外婆的身体,让我们大家放心。她越这样懂事,我们就越心疼她,她自己才是我们家冲在最前线的人啊。她爷爷不知从哪里看到的消息,从外地给她发微信说,中央很关心你们,伙食标准很高,每人每天两百元呢。我提及此事,女儿笑了笑,传来一张她正要吃的中歺盒饭照片。那个标准,我看了一下,往高说也不超过三十元吧。
早歺热干面是旁边一家店免费义务给医院全体员工提供的
前段时间,我让女儿拍些工作照片,讲讲她工作中的困难和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她说现在太忙了,没时间用护肤品,形象不好,不适宜拍照,实际上她是怕我们看到她被防护面罩压迫留下的满脸勒痕。在我们再三要求下,女儿前些天勉强发了几张工作照过来給我们看。看着她那青春女孩子那满脸的皱褶,满手的勒痕的双手,我们心痛。看着她厚重的防护服下弱弱的身影,想想都知道,一整天下来整个身体一定都是湿的,几个月的苦战,如何承受这高强度工作压力?夜深人静,望着满病房里,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又得承受多大的精神压力?这样的日子,女儿是怎么熬过来的。我们不敢去想。女儿安慰我们说,放心,脸上勒痕很快会消失的。还说,当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那一刻,完全像个太空人,自己也觉出格外的庄重感。别无选择,必须走进隔离病房,这是一个医生无法推脱的责职。这时候只能前行,大家都一样,没有人退缩。
我有朋友听我说了后称赞她了不起,女儿电话里却说:我只是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不勇敢也很害怕。我不是战士,也做不出什么英雄壮举,今天我是无奈选择逆行而坚守岗位。这不是什么了不起,而只是没办法,是基本职业道道。是良知,是工作性质所决定的。躲不过去,也不可能去当逃兵,那就只能忍着、挺着,工作着,尽量照顾好自己。很无奈,但我不后悔。全世界的医务人员都会这样,救死扶伤是全球医务人员共同的誓言。
人一辈子遇到这样事,也不容易。万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她还没有中枪感染,这是我们最大的安慰!我跟她说万幸,她却冷静地说,什么万幸?可能我早已被感染,只不过是轻症,自愈了还有了抗体。早期什么防护都缺,不传染都很难,就看谁扛得住了。
她说得轻松,我听得惊悚。
是啊,她的老师,她的同事,她的领导,纷纷有人倒下,四位兄长无力回天。她没倒下,是上帝的眷顾,还是病毒体谅我们的父母之心,我们不知道。到了疫情后期,虽然防护措施也加强了,但做父母的我们依旧提心吊胆,晚上睡不着觉。我们也知道,我们的担心有时会成为她负担,影响她心情,但忍不住,只是尽量不在与她通话中显露。
但愿噩梦早日过去,但愿一切恢复到平常。
疫情会结束,磨难会过去,但我们一定不要去赞美苦难,美化伤痕。多难兴邦,苦难练人,可那是大话,是官员的话。
我们老百姓就只希望一家子团团圆圆,一生过得平平安安。
外一篇:
答留言问
感谢二湘公众号一枚编辑,在百忙之中,她把我文章留言全部拷贝传给我,共38页700多留言。
95%以上留言都是鼓励、支持、谬赞,我惶恐,实不敢当。
留言中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有些语言稍有点激愤,但总体还算平和讲理,很感谢异议者的包容和客气。
虽然只是很少很少的反面意见,但我还是把它全部整理出,给予一一回答,希望对方能体会到我的善意。
不求改变你的看法,只求平等交流,友好交锋。
伤自尊哟,太伤自尊了。我的文章下面留言,批评意见基本上都是针对方方先生的。我的小文是我个人心历过程的描述,没对方方日记评头论足,没想到绝大部分批评意见不是针对我的小文,让我很是伤心,自尊心严重受挫。
可能是我的文章是用二湘公众号发表的原因,能理解,但心里总有失落感。
因喜欢舞文弄墨,在中国有史以来,范围最大的疫情期间,我的朋友们希望我能写点。毕竟我在疫情中心武汉市生活三十年,女儿是医生,至今仍在一线工作,不写点实在说不过去。
三月十日,一气呵成,成就此小文,并发给同学,朋友,亲人。
三月十二日,弟弟加了按语,放在他的博客里,算是正式发表。
三月十五日,又做了一些修改,去掉一些激愤的话。
天天看方方日记,才知道公众号的概念,落伍了。
跟着学,三月二十七日也开了自己的公众号“汉阳一江水”,次日我的公众号也刊载了该文。
四月一日,我通过二湘公众号留言中所述的约稿方法,把这个小稿件邮寄给编辑。
所幸被编辑看中,作为方方日记接龙第八棒。
四月二日,上网登出,我感到很荣幸。
二湘的公众号,读者群和我的公众号,不可同日而言。
一定会载入史册的大温疫,百年之大变局的大时代,我没有缺席,尽了一份自己的力。
声明一下:我的文章只是我个人的体验和感受,没有阴谋,没有恶意。不是中央文件,不是报刊社论,不是党组织结论,不是社会大众意见,不代表任何派别,不代表其他人,没有普遍意义。
绿光
老顽童写出了我的精神状态和心里话!我的女儿也是中心医院的医生,她是医院最早一批感染病毒倒下的人,刚开始隔离治疗的那段时期,医院防护隔离条件都不好、几乎所有东西都跟不上,女儿跟十几名倒下的医生一起在本院隔离病房里进行隔离救治,在政府发布疫情信息前,她又被转入到指定的发热门诊专科医院,最后她被转入到了汉口医院,刚转去的那几天,那里条件也一样不好,当时那里也都是措手不及的状态,连吸氧都不能够解决,她只能是躺在那个医院里非常难受的发着高烧,眼睁睁看着跟她一样的人的不同的痛苦状态和表情,她只能靠自己的坚强毅力去硬生生的挺着!当时,她在微信中简单地留下两句话:我中招了只能靠自身免疫力去挺,挺不过来就挂了。我们做长辈的每天真的是无时无刻就是在揪着心的煎熬着!……后来经过30天的治疗终于康复了,两个星期前她为了挽救其他人的生命,已经去血液中心献出了自己的血浆,成了一名献浆抗疫的勇敢战士,并已经投入到了抗疫一线中去了!她作为一名平凡武汉人、做了武汉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也是抗疫的医护人员中的平凡人!
作者答:
同病相怜,虽然是正方意见,我仍决定把你留言放在这篇文章的最上面。
唯一的。
你女儿是真正的英雄!
听到她康复的消息很是安慰。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我们是同一家医院的职工家属,心是连通的。
我女儿到目前为止,仍在抗疫一线工作,估计应该有始有终走完全场。
好消息是前几天,我女儿做了检测,全部是阴,没有被感染,当然也没有抗体。坏消息是武汉疫情虽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仍很严峻,大家需警惕,防疫工作任重道远,切不可麻痹大意。
盼望武汉早一点恢复常态,盼望中心医院恢复元气。
做一个平凡的武汉人,一个无忧无虑的武汉人,东湖散步,长江游泳,黄鹤怀旧,吉庆品酒。
大饮三十杯,不醉不归,做回“老 子”!
祝你全家平安健康。
蒲静
爱国之心人皆有之,爱国不是光靠骂的,外文出版就是背叛,给国家添乱.感觉方方自己极左了。
你的日记外文出版,就不是内部问题了。方方是想祖国好呢?还是想闹事,让国家背包袱让我们倒退几十年吗?外文出版一定是授权过的,还有许多文字要出版,真是不耻小人日记。不光记录了武汉人民艰苦抗疫的不屈与无奈.内容也有质疑病毒所和研究人员.这只是你的猜测,许多囯家疫情严重正想找理由⋯ 请方方撤回授权,让祖国平安,让人民回归正常生活.也让你自己安心.你的日记已传遍祖国大地,疫情期间也抚慰过痛苦无助和受伤的心。目的已达到,闹到国际上就是偏执,就是小人。
作者答:
首先,我很抱歉地通知你,我不能答应你的请求:“撤回授权”。因为,我不是方方先生。
你的拳拳爱国之心,浓浓爱国之情,我感受到了,是真诚的。
可以告诉你的是,方方先生有这方面的回答,详见方方文章:我的书跟国家之间没有张力。
不知她的这篇文章能否解开你的疑惑?
或者网络文章: 方方日记在美国的影响。
或者:方方日记为什么不可以在国外出版。
两篇小文有符合逻辑的说辞,可供参考。
有一点可以肯定,方方这本书,在国外不会大卖,不会是畅销书,没有几个白种人关注她的书。但在中国就不一定了,如果有出版社肯出,一定畅销。
有理说理,有事说事。不要用偏执,小人等词汇,那是谩骂,有损女人之优雅风度。看名字你应该是个女士,也许是个汉子,算我多嘴。
方方先生日记我全看了,批评十分克制,语言极为温和。我们国家现在基本上听不到尖锐的批评了,如果连这么温和的批评,也要口诛笔伐,全面围剿,挖祖坟式的羞辱,恶语咒骂式群殴,不能容忍异见,欲置于死地而后快。那么我们未来会是什么?一个声音,万马齐喑,这对国家绝不是幸事,我真的真的很担心。
我不希望坚定的反对者,动辄以爱国的代言人姿态去评判,谩骂,诅咒。你喜欢就喜欢,你反对就反对,千万不要假借爱国名义来审视,一旦借爱国的名义去批判对方文章,无论多么正确,都有失公允。
不要太高看方方日记作用,也不要太小看西方敌对势力的智慧。
怪不得有人说,追责追责,追了几个月,终于追到一个写日记的老太太身上,你说奇妙不奇妙?神奇呀,这么大的锅,让个文人来背,好意思吗?
千万别走上“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的思维格局上来,那看什么都是阴谋。会活得很累,奸臣康生一生都生活在阴谋之中,死后掘坟,可以借鉴。
邓公说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不同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qi
方方日记被美国人拿来当作证据向中国索要千万亿赔偿费,这下方方们满意了吧?!
作者答:
这是你的逻辑。
索要千万亿赔偿费?这与国际法相违,很难成立,只是部分政客胡言乱语蹭热度而已,不必当真。
假如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向我们索赔,方方日记从法律上讲,也不可能成为证据,人家不会这么傻。
况且封城前后,国内媒体通稿说:
目前新冠病毒染人群从地理分布上来看,跟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关系密切。头一批病人,大多来自这里。
这段话国内各大媒体都刊登过,比方方日记更有证据力。所以,别杞人忧天,自己吓自己,都不会作为证据的,你放心。
从流行病学角度上说,无论时间前后,空间点面,源点都指向武汉。但这都不是问题,自然灾难是没有追赔一说的。除非人为灾害,那是大问题,但这个骇人问题,不是方方日记就能递刀子的。
我是不相信人为因素的,这是典型阴谋论的思维。
科学的东西一定会从科学上找证据,不会从文艺作品或新闻中找证据,那怕是记实文学,都没有呈堂的合法性。
当然,方方们是不满意的,方方们更在意的是追责,是吸取经验和教训,你说,会让方方们满意吗?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言者无罪,无则加勉,容许辩论,尊重对方,宽容疑义,鼓励标新,学术自由,独立人格。创造一个各种观点并存,各种流派良性竞争的内部环境,这是我辈最大祈求和愿望,也是揭示事件真相的最佳方法。
张
唯恐天下不乱
作者答:
是指我的这篇小文?还是方方日记?
难道讲了逆耳实话就唯恐天下不乱?天下也太容易乱了,自信去那呢?
说句不好听话,你这是在给我党的四个自信理论抹黑。
小心有人找你喝茶,别怪我没提醒你。
中国人普遍缺乏忏悔和饶恕的基因,充斥着冷漠、自私和遗忘。因此,正视问题和自己的良知,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才能杜绝恐惧年代回潮。
胡杨
虚伪
作者答:
很遗憾,本人笨拙,这词用得我无言以对。
爱点点
方方,你的日记我看过不少。虽说写实是对的,但你的立足点有些偏颇。你的立场,观点,诱导就不敢恭维了!看你文章就觉得中国一片黑似的。再结合最近美二十多万,意大利十多万,美国超市一光,枪支热销……,一比较,我觉得你越来越成反面教材了。
作者答:
方方日记问题还是由方方先生回答,我不便越俎代庖。
至于别国防疫问题,是好是坏?用不着我等喝地沟油的屁民操劳,国家也不让我们操劳,据说宣传口专门为此下文了。
看着他人苦难,嘲笑,也有点不地道。
一叶一菩提
疫情会结束,磨难会过去,但我们一定不要去赞美苦难,美化伤痕。多难兴邦,苦难练人,可那是大话,是官员的话。官员不是正常人吗?
作者答:
谁说官员不正常?那是你说的?
官员有官员的语言,小民有小民的俚话,都很正常。只是部分官员,大话、套话、官话、假话多了点,不近人间烟火。
湖湘特产龙头企业
方方这个鬼,从面相上来看就不是善茬!
佛教上说:相由心生!
俗说讲:三十岁前的容颜是父母遗传的,三十岁后的容貌是自己内心修为的映像!
但这个方方六十多岁了还是一付巫婆的嘴脸,
没一点慈眉善目,
可见内心阴暗,恶毒!
强烈建议方方到意大利写日记。
作者答:
碰到你这么神棍,我无语。
不知你的面相如何?看来也不是个善荐。信佛就是信善,这么恶语相加,有辱佛祖。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ZSF
遗憾你怎么把自己绑在了方方的战车上,那是玷污了自己的女儿呀!!!
作者答:
如果你有女儿,真为她担心?
方方有战车吗?你敌我意识强,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紧,点赞。
弱弱地问一声,你,贫下中农出身或红二代?
我最害怕的,就是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运动、骂人、内斗、吹牛、告密、揭发和谎言是文革时代一大特色,现在也未根本性变化,这极易走回头路,让人们再生活在恐惧中。
新阳光
你们没有把这个国家为人民的付出体现出来
作者答:
有体现,说老实话,不多。
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大把大把体现国家伟大,领袖英明,人民感恩的文章,铺天盖地,目不睱接,疲劳轰炸。
这么几十篇小小的日记也要统一声音?我的个人小文也要展现命运共同体?
你太抬举我了,太高看我了,我无地自容。
赤林
你的读者如果只是你的亲人,你真的写得很好。如果你想让全国人民都可以看到,你真的太自私、太狭隘,通篇你女儿,没有半句关心武汉市民,关心患者的话。你是住在海南,还是在海南买了腐败房,只是去越冬的我们不想知道。但你生了一个好女儿,国民心中的女英雄,这是你唯有的骄傲。
作者答:
我当然自私。
我写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担扰,自己的烦恼,全是自己的东西。
我不是政府,不是领导,不是官媒,我只是个小屁民。自然没有你的大局观念,没有你的开阔眼界。你立足祖国,胸怀世界,关心全球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人民,我佩服,我没意见。
但我的长辈在武汉,我的女儿在一线,为子为父,担心受怕不是很正常吗?想向别人倾诉,让大众知道小民的酸甜苦辣,有何不妥?
不关心武汉市民?不关心患者?这话太大了,我受不了,这太高大了,我怕。
我们就是武汉市民,我们不少朋友就是患者,你怎么知道我们不关心?难道每篇文章都必须按一定模式,才足以表达关怀的心情。
至于腐败房,你太抬举我了。我一没官职,二没权力,九十年代下海自谋生存,想腐败都难。
不过,对你反腐热情必须大大地称赞,如果你真有反腐胆量和决心,是否可以不停地向党和人大呼吁:党员干部和公务员财产公开。这是反腐的治本措施,做成了,你会成为人民的英雄,民族的脊梁,共和国的保护神。
想想,我都替你激动。
另外,你仇富心理不小,建议你,有空可以琢磨琢磨,是那些人,开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超豪华车,在美国大街上举行爱国游行,说不定能抓几条大鱼,立功机会来了。
我的女儿是我的骄傲,但不是我唯一的骄傲,让你失望了。
路在脚下
我只问一句,她在美国出版中国日记,现在美国疫情大爆发,为什么不亲身经历写美国日记,为什么在美国大爆发时停写,说什么疫情结束了,疫情在她身边结束了吗?她口口声声要揭露真相,她听说的是真相嘛,网上那打脸的情况就不说了,真相应该是普遍真相而不是她选择的真相吧,她是不是该揭露下美国的真相呢,比对下啊。
作者答:
你太操心了,真担心你长此下去,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这不利身体健康,算是忠告,听不听由你。
方方日记有违背事实的打脸的情况吗?没有?
只有两件事异议较大。
一件是照片事件,那张手机旧市场照片不是方方放的,方方有另一张照片,没放,是有人栽赃。
一件是外地护士去世之事,那是误记,第二天日记里就进行了更正,那位英雄护士不是去世,是脑死亡。
但没人愿去听后来的辩说,以讹传讹,越演越烈,假的也成真的了,悲哀。
善意的提醒,中国人应该关心关心我们中国自己的事,美国大爆发、大危机,也是美国人的事,他们会关心的,用不着我们去操心。而且他们新闻媒体问责力量比中国厉害多了,常为我们党刋、党报递刀子,爆猛料。
比如疫情期间,纽约街头倒毙一个人,结果美国各大报,电视电台追踪报道,分析评论,海了去的。
不信?你可问问你美国的亲属和朋友.
要方方亲历美国写日记,揭露美国真相?你确信你没发烧,没说糊话?签证你批?飞机你开?
普遍真相是什么?不就是每个个体真相的结合?各个选择的真相汇聚到一起,我们就能客观地得到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普遍真相。
不知对否,请指教。
龙云
相信方方老师及八位作者是大部分大实话,只是集中了有限范围的观察。作为读者,都是带着情感阅读的。在此之下,常常会忘记还有更多负重前行的人值得写。可是,人之常情常常选择记录苦难。苦难是必须记录的,那些勇敢的人,那些在系统运作中的人,也不应该被忘记。最开始还喜欢阅读,但后来,我问:这难道是武汉的全部?就是武汉”全部真相”?没有更多了解武汉的人,以为这里是全部。其实,我的朋友出征,写下的文字也很感人,我看到的是另一面。我果断放弃继续阅读这个公众号。尤其是西方各国开始的大瘟疫传播,我庆幸我们各位还能写东西,还能留言。那些被装入冷冻车、尸袋的人是没有人替他说话的。
作者答:
果断放弃阅读这个公众号,那是你的自由,我赞成,无可厚非。
“没有更多了解武汉的人,以为这里是全部。”
我明确告诉你,不会的。
你知道我们宣传队伍养了多少人?花了多少费用?主流媒体全天候在报道武汉正能量,打开电视你看到什么?你一走会看到:
领袖的关怀,武汉人民奋战,全国人民支援,都很感人,都有泪点。
看来你也是个不读书、不看报、不听广播、不瞧电视的主,不然说不出这样话来。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那些勇敢的人,那些在系统运作中的人”。
你有漠视党的宣传之嫌,小心小人举报。
倒的苦难的记载,尤其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很少能在电视、报纸、电台、杂志上看到听到。偶尔几个自媒体,个别志愿者自不量力的写点东西、拍点视频,发出来,也常受到 4 0 4 的特别待遇。
“那些被装入冷冻车、尸袋的人是没有人替他说话的。”
这句话我举双手赞成。
玉临风
接下去应该编一个儿子出来了
作者答:
谢谢。我倒很想有一个儿子,那就儿女双全了。可惜当年计划生育太严,一家只生一个好,政府负责来养老,我们信了。
只有一个女儿,编不出一个儿子来。
你的质疑我非常欣赏,非常非常的欣赏。怀疑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只有怀疑才能创新,才能揭示事体的真相。
怀疑和批判,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只怕你只敢怀疑我等小民,绝不敢怀疑你的上面,那可是妄议之罪,你承担不起,也违背你初心。
民民
这篇文章可能比较真实,但是有些说法值得探讨,比如我们这个时代是否需要英雄?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正确?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作者答:
你这是在挖坑,没法回答,稍不注意带进坑里,永世不得翻身。
英雄不是塑造出来的,高喊爱国的人不一定爱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当今国策,我不敢妄议。多一句话,卖国是要有资格的,普通百姓想卖国都无人理睬,你说对不?
但一个社会只有一种声音,是不正常的社会,这是烈士李文亮最后的遗言,仅供参考。
无为
汉奸文学
作者答:
指方方?指我?你是那方神圣?一语定人生死。
不好意思,骂人汉奸的人常常自己成为汉奸。
还记得不?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那位英雄学生梅思平,不多久自己成了大汉 奸。
记得不?西安事变那几个跳得最凶的东北军将领如孙铭久等,不久后也成了日伪汉奸。
至于智斗美国总统的反美义士,北大小女生马楠,还有袁木,司马南之流,都跑到美国去生话了。
动辄说别人是汉奸的人,不是理屈词穷,就是动机不纯。
有理说理,有事说事,你不是法官,也不是上帝,帽子不可以随便戴,话不可以随便说,有诽谤罪嫌疑,碰到认真的人,你会吃亏的。
天道酬勤
当中国取得抗击疫情胜利、美国自身深陷疫情深渊的时候,美国仍不忘恶心中国,抹黑中国,栽赃陷害中国,更企图借机转移国内矛盾,转嫁危机,嫁祸中国,并图谋通过议案让中国承担美国防控疫情不力的责任,让中国承担巨额索赔,这种行为暴露出美帝国主义可耻、野蛮、邪恶的强盗本性,我们绝不能让美国的目的实现,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重演!!!
作者答:
我估计你可能是患有迫害狂综合症,或者是消息来源太单一。
中国受列强欺压的屈辱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前,在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世界大趋势下,已一去不复返了。
稍有一点当代国际法基础知识的人,都知道这种悲剧不可能出现。至于两国之间利益冲突,不是今天就有。美国是我们最大客户,有时刁难刁难我们也常见,关键是我们危机处理水平。
邓公这方面,有高瞻远瞩的论述。
另外,世界上帝国主义国家很多,都有“可耻、野蛮、邪恶的强盗本性,”难道就不相处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是不包括他们?
这事你说了不算,我说了也不算。今天打美帝,明天打苏修,后天打走狗反动派,已过去四十年了。不是你想咬谁就可以咬谁,一切听最高领导人指令:
“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
“两国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
静虑
欲壑难填!
作者答:
人老了,没有多少欲壑,就只推崇民主、自由、公正、法制、科学、独立这些,很好填。这是与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一致,不矛盾。
芸
方方不配作家称号!通过日记将自己变成了妖婆!她将日记变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刀!在武汉失去亲人们的老百姓伤口上撒盐!方妖婆是何等的残忍!
作者答:
我的文章下面留言,老说方方先生干啥,不爽。
至于配不配作家称号也不是你说了算。骂人更显得缺乏教养。同情你,估计是否失去了双亲?性格才如此乖张暴力。
好汉
据说,美国对方方日记断章取义,借此攻击中国,如果这样,也许就违背方方日记的初衷,这对方方和中国都不利。
作者答:
你多虑了,美国人不傻,是个契约和法制的社会。大多数美囯人也不会看方方日记,只有华人看得多,她的书进不了销售榜单前五百名。
浅笑嫣然
你女儿是可敬的英雄,是我们武汉人心中的恩人,不要拿那个方方说话,你自己会污你的女儿的形象。
作者答:
为什么这么认为?非白即黑?
我女儿不是英雄,就是一个普通医务工作者。她也不会高攀方方,我也不会拿方方说话,我只说自己的话。
老鱼头
现在世界上特别是美国的疫情远远比武汉恶得多,不知方方有何高见?
作者答:
那是美国的事,方方先生不在这里。
各国操各国的心,你太伟大了,胸怀世界,是个国际主义战士。
王植一
写得完全没法和方方老师比。内容冗长,实在难以看下去,建议作者不要写了。
作者答:
从来不与方方先生比较,人家是作家,我只是个文学爱好者。
不想看就不看,网上大量垃圾文字,有时我也看不下去,包括我的文字。
柏林
闲的无聊
作者答:
你日理万机,所以不应该留言。
你得也给别人留条活路吧,是不是?闲人也要活下去,也有自己打发时间的方法,对不?
王伏汉
战争是残酷的,这时候还想着自己的小家,怎么做家长的?怎么做作家的?方方的日记无异是涣散军心的宣传!记着:这是天灾不是人祸!武汉人不相信眼泪!我知道,你是一个虚伪的骗子,你不敢把我的话发出去!
作者答:
你太伟大了,我仰视。
我总想着自己小家,自叹不如。
我不是作家,方方先生是。你评论方方日记,我不便多言。但是不是骗子,能否涣散军心,自有公论。
终于看到一个大公无私的英雄,我过去总不相信,现在信了。
shuilian
方方日记2月份的基本看完了。说实在的,很多积极的东西也被悲剧和消极化了,凡事一分为二的看待!
作者答:
你的哲学学得好,辩证法应用得到位。只是弱弱问一下,希特勒能否一分为二看待?冒犯了。
张
站在三楼看楼下全是垃圾, 站在三十楼看楼下全是风景,
作者答:
你估计是生活高层,站得高,所以看得远。
我们没有你这么幸运,很伤自尊,仍生活在社会底层,不想看垃圾都很困难。
你有空的话,请偶尔移动贵躯,下基层看看,联系环卫单位,帮我等小民清除一下垃圾,这也有利于塑造你的高大形象。
可否?
张中华
你何必打方方旗号呢?难道她能给你什么力量吗?
作者答:
没有人打方方先生的旗号,也打不了。
尊重内心,只是个人的宣泄,文责自负,与方先生无关。
除了方方日记,还真没看过她写的小说,以后会看。
道德的人自有道德的力量,方方自有方方的魅力,你感受不到,不代表别人就感受不到。
不同轨道生活的人,互不干扰,各自安好,如何?
老干部大卫
微信号“汉阳一江水”是已经退休人员,估计已经是六十开外,外公外婆年龄应该八九十岁了。女儿关键是多大了,推算的话也应该三十出头了吧。所以,仅仅是当小说看看而已。
作者答:
谢谢你关心,我六十有二。女儿不到三十,博士毕业快四年。
不是小说,是记实小文。
不明白为何女儿三十出头,就仅能当小说看看?恕我愚笨,理解不了你的逻辑。
xing yue
呵呵,日记追了60天,后续日记继续看,说实在前期追,有同意观点,有保留观点,后续追只会越来越看清精英思想,为什么列?因为只要写国内疫情的,都是负面情绪,写国外疫情的,那都是满满正能量,司马之心人尽皆知。
作者答:
我没有那么大的国际观,中国人写中国事。三月十日行文,那时国外疫情没那么严重。
国外疫情负面文章很多,大多出自他们本国报纸电视,我国大报电视也常转载,估计你也看了不少,不存在满满的正能量。
我们饿肚子时,基本上不操心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的人,没你那么有觉悟。
你是不是准备去支持亚非拉革命?或者亲赴欧美解救广大劳苦群众?我可不报名,怕给人家添乱。
我祈祷,衷心祝愿疫情在全世界快快过去,我还想再次去欧美自驾游,在那里我碰到了很多洋雷锋,很感动,很温馨。
胡荣18865325663
只有灰暗,没有阳光,这是什么日记?日记抗疫?还是出点力,流点汗,才是为武汉人民做贡献。
作者答:
认知不同,地位不样,经历有异,看同样一个东西,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你要一个老人流汗出力?九百万市都关在家里,如你所愿,都出来流汗出力,政府可能受不了,禁令会成为废纸。
你这可不是个好建议。
日记是方方先生写的,我不过多评论。
大海中的一叶孤舟。
方方,你这个垃圾,你除了会猫哭耗子假之外,你就只会写些垃圾和不真实的东西来哄骗人,你这个垃圾,赶紧滚出武汉吧,
作者答:
跑到我的文章下面留言骂方先生,实在不厚道。
忍不住想骂你,可一想,对一个满嘴脏话的无知流氓,骂有什么用?那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随你去吧,只当狗吠。
舍得
李文亮 是2月7日去世的!不是2月6日!第一句就写错了,下面那句是真的?!
作者答:
我确实是2月6日深夜获知李文亮去世的,至于后来又抢救到次日凌晨才宣布,那就各信各的了。
而且“第一句就写错了,下面那句是真的?”这句话是不符合基本逻辑的。
我党一大不是七月一日召开的,但后来的党代会定了七月一日建党日,我们也都认同,即使后来实证了,也不影响七月一日建党纪念日。
如果按你的逻辑说:第一次党代会日期都错了,那党史下面那件事是真的?
怀疑一切不好,容易犯错误,犯大错误。
平安车务中心吴萼兰13511106199
世界战争的苦难找谁算账???谁挑起的?包括这次没有硝烟的病毒战???罪魁祸首不值一提吗?日记是真实,起初我也陪泪看的,过度解读就只能糊弄普通吃瓜人了。现在武汉的水深火热某些政府正在全世界上演了。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国家!那里的民众是没有罪的。中国不计邪恶甩锅,依然帮助抗疫,为世界做贡献
作者答:
谁是罪魁祸首?告诉我,你立大功了!
不要偷换概念,大家在同一条船上。中央说了,不要嘲笑外国治疫经验,不要说帮助世界,大家互相帮助,共同抗疫。
目前世界各国,抗疫最成功的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中国在付出巨大社会经济成本,也取得阶段性胜利。
后面路还很长,谦虚点没坏处。
Mr.Huang裕晋
作者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每个自负的人都是这样!
作者答: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不是标准,方方先生也不是,你也不是。
东晴西雨
这两天的方方日记接龙,就没有读方方日记那感觉。昨天扯的太运,今天这位,真诚到就不该把当医生的女儿,叫自己快快离开武汉的故事写上。不知海南人民欢迎你没?我们坚守武汉家中,有担忧,但很坦然。封城已提前通知了,1月23号上午要离开武汉其实很容易的。何惊何慌之有?
作者答:
你很坦然,我很佩服。
春节前,我的三个朋友聚歺吃晚饭,一个去深圳,两个留武汉,三人都中枪了,深圳那位康复,武汉两位不幸去世。
你很幸运,又不惊慌,了不起!
我去海南,早有计划,只不过提前几天了。如果真知道这么严重,决不会把高龄的外公外婆丢在武汉,拖也会把他们拖到海南。
全中国人忽多忽少歧视湖北人,更歧视武汉人。口号叫得响,普遍缺乏爱心,人性和仁德,这是没办法呢,自私是人的本能,我认。
好在我们来海南较早,虽出现强行扣压汽车一事,但总体未受大的侵扰,不知这样汇报,满意不?
晓君
美英国家说了,疫情过后清算中国,各位在清算后,再对前段日子进行反思吧,否则容易给美英帝国主义提供伤害中国的炮弹。
作者答:
一些政客说的,不必当真。清算不会,但双边关系有可能倒退,经济摩擦加剧。
我们提供不了炮弹,我们不接触炮弹。记住,只有朋友才有出卖的机会,只有接触机密的人才有炮弹出卖,我等屁民想出卖都没机会,人家都不会理的。
反思不会提供什么炮弹,不反思才真正会伤害中国根基。
头发甩甩
找不到汉阳一江水的公众号
作者答:
对不起,因刚改名为汉阳一江水,须晚一天才显现。
ggzzll
方方笔下的武汉是“人间地狱”,蓝蓝笔下的纽约是“世外桃源”,这是恶俗的双标。
方方、二湘、小编你们会下地狱,和纽约蓝蓝一样!
作者答:
蓝蓝是谁?不认识。
两个不同作家作品不好比较,你如果有机会看看外美国电视、报纸、网络,骂总统的,怪政府,宣泄负能量比方方厉害多,和中国主流媒体相比,更不能同日而语。
你怕下地狱不?我是怕的。咒人下地狱的人很容易下地狱,别只图嘴爽。
安涛
一句话:女儿比爹懂事。
作者答:
这句话不好回答。女儿懂事,高兴。我老人家也明事理,不糊涂。
尹哥
请问方方那么反党反社会,你们是怎么喜欢她的作品的
作者答:
这个帽子太大,不要随便给别人戴。
提醒一下,当年不少把别人打成反党分子的狂热分子,自己又被他人打成反 党分子。
作品好坏不是以作者政治倾向为标准,好作品大家都喜欢。
云淡风轻
志愿者也是父母的孩子,也都义无反顾的冲在一线,何况你女儿是医生,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所以你没什么好大篇幅写你的女儿的
作者答:
我不写女儿,难道写你?
我一不是记者,二不是作家,不写自己家里油盐酱醋的琐事、小事,我还能写什么?
我也想写志愿者,我也佩服志愿者,但我们家没有志愿者,身处外乡的人,我该从何处落笔?你告诉我。
对了,你为什么不拿笔,写写那些美丽的志愿者们?
开心乐
这个公众号主人到底是什么人?很邪恶!什么是极左?我看你们是极右吧,巴不得看到中华大乱的邪恶分子。你们不会得逞的
作者答:
一般人说得“极左”,绝不是指有革命激情的普通群众,包括你。
群众大多数都是真诚的,善良的,只是观点各不相同而已。
这有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也有民族感情的原因。
平等与阶级、真相与立场、情感与对错,博爱与亲疏、个人与集体、正义与伦理、事实与国家、权利与民族,这些观念的对冲,形成形形色色的我们,有矛盾,有分歧,是十分自然的。
“极左”是特指别有用心的原左旨主义者,那是客观的存在。
“极左”成分主要是部分学者、个别官员和文革的遗老遗少,数量不大,能量不小。极左的一套在中国仍根深蒂固,表现为:意识形态的习惯性思维,官学甚行,家丑不可外扬,宁左勿右等。这都是掩盖事实,歪曲事实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温总理在位时,反复提醒党内要反“极左”,不然文革就会死灰复燃,薄大公子就是“极左”典型。
有邪恶分子,也有极右,但都被抓起来了。社会对极左宽容,对极右严厉。所以才会有今天声势浩大的极左声浪。
查看历史,造成我党我国损失巨大的几次危难都是由极左路线造成的。
邓公说: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285A3
又开始扯淡了,吃过医院的饭菜没?那个标准你还想怎么样?为了煽情而这样瞎写有意思?有鱼有虾有肉你还想怎么样?
作者答:
瞎写了吗?没有呀,仅一笔带过。
你是从天上来的,还是地上蹦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
这么维护领导,应该提拔。
Hhh
家常菜总是要有的,总是多数人愿意吃的,吃的放心,吃的舒心。吃的就是各人各口味,不合你胃口的你可以不吃,但是拿着与国宴比材质,比卫生,比烹饪,没有意义。
他们就是像自己动手做一顿饭,该喜欢的还是喜欢,不喜欢的依然不喜欢。
作者答:
提个意见,你不能这样偷换概念,然后摆出一番道理。这让我无法辩说,很伤人的。
你真应该去北朝鲜生活,那里很幸福,那里不会提意见,那里有你们的归属感。
芳
美国不也缺防护用品,也没见作者指责美国政府
作者答:
我们小民只关心身边事,不干涉他国内政。美国有反对党,有特不靠谱总统极反感的媒体,狗咬狗啦。你们可以获得许多刀呀,枪呀,匕首呀,还用我们指责吗?英国首相约翰逊得肺炎,还有40万个点赞庆祝,也不删帖,更没有用妄议罪抓人、训诫。
子不語
多关心一下你们美国吧
作者答:
人类命运共同体吗,当然关心美国,但更关心中国。
需要强调的是,很对不起你了,美国不是我们的,是美国人的,有可能也包括中国权贵、富豪们的家属、子女的,但绝不是我的。
美国有我许多朋友、同学、亲人,每天都联系,可能比你要了解的多一点。
灿
说新闻是在反帝抗日的人,不去对比一样外国的政府对中国的甩锅,他们的报道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你们还能在这里安稳发文章,难道不该感恩生活在中国???人无完人,国也一样,谁也不是神!赞美疫情的控制就是对苦难的忘记吗?你们这些对政府是有多大的仇恨啊!
作者答:
你真是井底之蛙。美国骂总统的人多去了,人们仍安稳的生活发文章。
每个国家各有自己的优劣,我们爱国,才会指出问题,做驼鸟对中国没有好处。
现在电视报纸赞美、感恩的文章少吗?严重怀疑你没生活在中国,不然不会这么睁眼说瞎话。就这么一点点稍微不同的声音,你都受不了?
这和仇恨有什么关系?是你被仇恨冲昏了大脑
青卿
假如新闻里充斥着惨状描述,在抗疫关键时刻充斥着批判,描述医护人员的脆弱无助,对解决疫情会起到作用?会不会引起十几亿人的恐慌情绪?我其实挺好奇的。
作者答:
你的假设不成立。其实你是在制造恐慌情绪,以此来杜绝批评,逃避追责,展现莺歌燕舞的感恩场景。
有主流媒体,有党的坚强领导,在中国充斥着批判声,可能吗?
西方媒体声音可能多元化,起什么作用,你自己体会吧。
牛锡栏
作者字里行间充斥着好像医生不感染才是侥幸,难道全部医生都感染了才是应该?
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作者答:
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太差,小学毕业?不怪你。你信鸡蛋里面有骨头吗?我现在信了。
A祝华
相比较李文亮,过后看,这篇文章说明人性的自私!1月只自己家人说!!更体现悲哀!也能理解了不给中心医院捐物资的做法!李文亮是在群里提醒的人多了!正气才可压住歪风!如果都管各家自己!那再好的制度也会有漏洞的!国人的职业道德水准真悲哀!对不起医者的称谓!只管自家,自私自利的人多了,社会只能越来越冷漠!下次疫情N年后还会报复这样的社会!
作者答:
你勇敢,很敬佩,是个英雄。
但胆小自私的人是多数,专政的力量是无穷的。
谁造成自私自利的人多了?我女儿元旦就让我们离开武汉了,李文亮也把老婆孩子送去娘家了,这些都是事实。你想让他们怎么样?反抗社会,老子到处说,有可能吗?
你认为再好的制度都有漏洞,却不认为再好的人,在某种制度下,道德水准也会下降?
你把医生太高看了,他们是人,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承担不了政府应尽的责任。
有句话,站着说话不腰痛,很贴切。
东方
方方就反复说极左,社会呀,什么观点都有,有容乃大,不要乱贴标签了。
作者答:
是的,大多数人只是观点不同,这是不同利益、不同环境、不同背景造成的,是社会常态。
关键是不要压制不同声音,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方方先生日记发与不发,在国外出版与不出版,你对她的文章看与不看,支持与反对,在法律框架下,都是合理的。只要心平气和的争论,有内容,讲事实,摆道理,那怕是批判,都十分正常的。就怕无理纠缠,文字粗野,精神煽动,恶语相见,那不是争论,那是批倒批臭的节奏。
没有平等的交锋平台,方方先生的辩解,说明和交待,常常被各大网站封杀,而对方方先生的恶语漫骂,暴力威胁和无中生有的造谣,在网络上畅行无阻,这可不是个好现象,让人不寒而栗。
我反复说了,“极左”是特指别有用心的原左旨主义者,那是客观的存在。成分主要是部分学者、个别官员和文革的遗老遗少,数量不大,能量不小。
我们绝不能走没有薄公子的薄公子道路,那是条死路。但有人喜欢,比如司马南之流。他对朝鲜那是五体投地的敬佩,他在中国过着富裕权贵的资产阶级生话,待着大别墅里却希望我等过朝鲜式的生活,用心不是一般的坏。
刘智生
是眼泪战胜了一切,人都沒精神了,还能干什么!诉苦吧!!
作者答:
如果你家有人染病离世,你不哭?哭了就没精神了?就不干事?
诉苦的事曾经在我国全面发生过,你小,你不知道。
有段时间,神州大地全面开展忆苦思甜运动。吃忆苦饭,干忆苦活,穿忆苦衣,启发大家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可能你没赶上,遗憾。
刘智生
哭吧!哭就把疫情战胜了,心里只有自己!
作者答:
没人说哭能战胜疫情,但总不能面对亲人离世笑吧?
你缺乏起码人性。
英子
不去关注全国人民抗疫的成绩,无视一线医务人员冒死救人的英雄壮举,不看新闻,只看方方躲在家里道听途说来的日记,不知道方方背后的某种居心吗?敢把反对、驳斥方方日记的留言登出来吗?弄一群水军吹捧不恶心吗?
作者答:
你弄水军惯了,总怀疑别人都弄水军。
不要在我文章下留言骂方方,拜托了。
你对方方日记有意见,可看方方微博留言。那里语言之恶毒,情绪之激励,骂声之刺耳,和你应该合拍。
只是那里只有批斗声,没有期许的人性味。
那才是真正水军,有组织,有计划,从不讲理,除了谩骂还是谩骂。
告诉你一个事实,公众号留言区只能放一百条留言,留言多了,小编自然有选择权。
燕子姐姐
在前期,有些人是有过失,但及时纠错,后来已经做得够好了,不要扭着不放。看看国外疫情吧。你们这样的言论会被美国利用来攻击我们的,也许其中有部分人已经成为了汉奸。
作者答:
你太没自信了,汉奸名词不要乱说,这是贴标签,最孱弱的做法。
郁志刚
天天在看,哪里有什么和谐?看来又是造谣了。故意制造对立的紧张空气!
确实比较真实,但不能上升到揭露罪恶的高度。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和罪恶无关。医生缺乏防护装备是事实,但并不是医院领导故意造成,有合格防护服而不发。看问题要全面。现在看来医院领导阻止接受个人捐助物还是明智的。假如支持了接受个人捐助,医生因接收了不合格物品而感染,不是又要被指责?
作者答:
你的辩证法学得好,我无言以对。
宇源江南
疫情全球爆发,我不希望再看见方方或者你们这种煽情文章。你们朋友的女儿是医生,抗疫真的很了不起!年轻的后生代医生真的很了不起,可我希望你们这样年老的一代从今往后闭嘴。
作者答:
你的希望有违法律,也违背社会公道。希望多读点书,增强个人修养,学会做人。
记住,独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是最佳补钙药。
你严重缺钙。
取舍有度
总是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要不你去美国,那里现在是最美的风景线,你去吧!
作者答:
如果你当领导,我们可能成为难民,万幸你不是。
仁之
呵呵,一句张文宏把你夹带的私货暴露无遗了
作者答:
我一直认为大公无私的人不存在,公而忘私的人是英雄。
而我连这点也做不到,这不叫暴露无遗,这是人之常情。
人情、人性你可能缺乏,不苛求。
去做个大公无私的人吧,那是圣人,很难企及,我等着你成为圣人。
Lita Liu
还在写,有意思嘛?
作者答:
没意思,但喜欢舞文弄墨,戒不掉。
你不看就好。
看看新闻联播,看看抗日神剧,你会有意思的。
陶子
都是实话吗?明明漏洞百出,年前就每天看方方日记?
二湘公众号小编回复
谢谢您细心指出。那句话是小编在编辑时,在文中换了个地方。确实疏忽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微信改不了那么多字。我把底稿改一下啊。感谢。-小编
作者答:
小编已经回复了,不知满意否?即使有点小出入,也不会漏洞百出,你怎忍心一棍子打死一家人哟。
口
整天看到的文章,不止是您的,太多了,一天几十上百,让我感到迟早要改朝换代了,如何解除这种思想或是坚定这种思想?
作者答:
多看电视,多看报纸,正能量满身,一定会解除那异端想法。
身体好才是真的好,思想好才是干部好苗子。
高云峰
狗粮吃完了,狗就不乱叫了,因为它迟早会叫不动的……
作者答:
你不会是五毛吧?常领狗粮?“老子”退休了,有退休金。希望看到你叫不动的时候。
程刚
中国政府是不是腐败到了要被推的程度?是不是要必须在中国搞颜色革命?
作者答:
这是你说的,没人这么说。
反腐是亲自的一大成绩,你可不能抹黑。
全民腐败是最可怕的腐败,希望不要成真。
阿楡
你无论从文笔,从情感,从时机,都比不了方方,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想害方方老师,画蛇添足,画蛇添足
作者答:
不能和方方先生比,只和自己比,自娱自乐。不想看就不看,眼不见心不烦。
你对方方老师热爱,我由衷高兴。
若水之韵
方方大姐:
向您请教个问题:当前抗疫尚未结束,全球疫情严峻,美国的" 中国病毒"喧嚣尘上,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点什么才是真正对抗疫有益对国家有益?
追责吗?我相信官家,肯定会的,只是时机。
歌功頌德吗?不需要。放眼全球,中国抗疫答卷既使不是满分也是优秀,让很多某些先进发达国家羡慕嫉妒恨。
揭露阴暗面,掀起批评潮吗?不是不可以,应该全面客观、审时而为,而非天马行空、一意孤行。有为国为民情怀则更应用在于国于民有益的事上,对当前全球有益的事上,犹如“论文应写在祖国大地上”那样。而不应为一己名利信马由缰、肆意妄为,甚至为美 “ 甩锅” 争当马前卒,不管有意还是无意。
------ 一个同样关心抗疫的国人
作者答:
义正辞严,有理有节,比那些粗口秽语,粗鄙血腥之语,强不知多少倍。
只是有点偷换概念,模糊视听。追责不仅是官家的事,也需群众督促。不要不信,没有监督,就不可能有追责。
你民族自豪感满满,我很欣慰,但说中国抗疫答卷让很多先进发达国家羡慕嫉妒恨,有点言过其实。
民族主义可以增强了民族向心力,但也可以成为国家的破坏力,是把双刃剑。
这段时间,电视、报纸、电台从早到晚有批评声吗?都是慷慨激昂,奋进上扬的故事,每每听得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万分,这应该是你所想要的“全面客观、审时而为”的理想境况,你还不满足吗?非要全国山河一片红。
中国掀起批评潮吗?是有,那是针对方方先生。揭露所谓阴暗面从没有掀起什么“批评之潮”,过去没有,今天没有,未来一段时间怕也不会有。
可能连基本自责、反思和追责都会遗忘了。
一点点实际情况的叙述,一个人的战斗,几十篇日记,不能算是为一己名利,信马由缰、肆意妄为吧?更不应把美帝" 甩锅 "责任也算到老太太头上,不合适。马前卒更显荒唐,这是诛心之论,老太太纵有百张嘴,怕也百口难辩了。
多一句伤心话,在我的文章下面留言说方方先生是是非非,我不爽,很不爽,这是忽视我的存在,太伤人了。
糖
能否不再转发?没人性的揭伤疤是不道德的。
作者答:
请问,有人性的揭伤疤,有不?那是什么东西?能否告诉我?
谁都不愿揭伤疤,但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祖宗说的。
龙大爷其人其事
(1)
龙在中国是图腾,是中国文化最重要标签。可能是与历代皇家忌讳“龙”有关吧,姓龙的人并不多,龙应该是小姓,我一生至今也只碰到这么一个姓龙的人。
这位龙大爷,看似普通,却又与众不同。中学刚念,碰上文革,年龄不大,下乡农村,滚爬五年,上调工厂,书香子弟终于成为光荣的工人阶级一员。六十岁之前过得不温不火,不声不响,但他决非池中之物,只要有机会,就会“最美不过夕阳红”,让你惊掉下巴。
他龙大爷不算老,今年还没到七十岁,精神头十足,爬上爬下,从事空调工程项目,至今没有退休的计划。春茧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是我等同辈真正的楷模。
我与龙大爷相识二十多年,算是老朋友,龙大爷长我几岁,是个大哥。他在出国前,很长时间是在我公司任办公室主任,担任我的助手和下级。
二十年前之所以选择年过半百的龙大爷到我公司任职,一是他任劳任怨又勤奋,有丰富的行政经验。二是他敢闯胆大脸皮厚,有死皮赖脸的韧劲。三是他不讲得失很敬业,有顾全大局的心胸。外出办事,什么办公室他都敢闯;遭人嘲讽,仍不屈不挠死缠硬磨。虽然他文化程度并不高,专业知识也缺乏,但他有钻劲,不懂就问,那怕问得低级可笑,也能坦然自若。他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让人耳目一新。
胜不骄败不馁,不达目的不罢休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
但他缺点也很明显,不太修边幅,穿着很邋遢,和我们这种在高档写字楼里办公的IT公司,总感觉有点格格不入。
我考虑再三,最终仍决定还是录用,让他加盟公司,因为他的优点正是我公司年轻员工所缺乏的。
龙大爷在五十岁左右以投靠弟弟名义,开始办理全家美国移民,一排队就是十多年。在他快六十岁时,终于接到移民局信函,批准了他的申请,让他全家到广州领事馆面审。
他高兴坏了,有点激动地告诉了我这一消息,没想到我当即给他泼了一盘冷水。以我的经验,我认为他们过不了面审这一关。一家三口,二个快六十的人,一个上高中的女孩,没有专业特长,没有职称技术,没有学历文凭,又不会英语,凭什么美国要接受你全家移民?美国傻呀,弄这么一堆负担过去。再说你们过去怎么生存,要年纪没年纪,要技能没技能,语言又不通,没有一点优势,总不能余下日子全指靠你弟弟一家吧。经我这么一说,老龙心冷了半截,也担心自己过不了面审关。但对美国的向往,克服了他“不愿去面试”的瞬间念头,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毅然决然动身去了广州。
结果呢?不用说,美国人并没刁难他一家,面审没问两句,没有半点设坎,当面就很爽快批准,顺利的让他都大呼意外。通过他这次面审,我也触动不小,个人对美国了解,受环境、经历和固化思维的影响,常常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外面世界很精彩,外面世界别乱猜,不懂装懂是最害人的。
龙大爷出国了,举家迁往陌生的国度,我很是挂念他。花甲之年还敢折腾,不知他那来这胆子。没有语言,没有技术,没有专业,到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社会氛围,道德理念截然不同的异国他乡去闯世界,真让人既钦佩又担忧。
那几年我总是关心他在美国的生活,不间断与他联系,了解他生活现状。
他真是个奇人,总能给我们大家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了不起,非常的了不起,六十来岁的人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非常励志的艰苦故事,一个老年移民的成功奇迹。
(2)
那年年底,龙大爷一家移民美利坚。
对未来的憧憬,让六十岁的他精神抖擞,应了那句话,无知者无畏。没有某些人的前思后虑,没有知识人的畏畏缩缩,他总是有那么一股精神,对那块未知、陌生异国他乡,第一次出国的他,充满着莫名的希望和信心。
龙大爷投奔的那长期在美国生活的弟弟,也是异类,不同凡响。他不仅把龙大爷一家弄到美国,还把龙大爷哥哥一家和他自己妻兄一家同时弄到美国。六个老人加小孩全挤到他家,吃喝拉撒,他不嫌烦,我都替他烦。
龙大爷和另两家老人们不同,他在国内退休金微薄,根本支撑不了他一家人在美国的生活。况且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不想再增添弟弟一家负担。仰人鼻息不是他的性格,他决定外出打工养活自己一家。
龙大爷妻子在国内从事建筑预算工作,来美无用武之地,为了尽快获得收入,她只能到华人家庭从事家政服务,这工作在美国相对容易找到。
龙大爷就难了,出国前临时抱佛脚,突击学得那点英语,连基本沟通都困难,更别说出门找工作了。况且他没有专业,没有技能,也没有一招鲜的职林秘诀和祖传神功,在美国东海岸他弟弟家所在的那个城市到处碰壁,无人理睬。
为了生存,他决定孤身一人,去华人较多的西海岸洛杉矶市,碰碰运气。
到洛杉矶后,刚开始那是极为艰辛的,吃住比在国内时,差的不是一点点。他租住在用火车皮改建的简易狭隘的宿舍里,这实际上就是贫民窟,生活条件极差,安全也得不到保障。由于语言年龄等问题,找工作也很受限,只能在华人社区寻找机会。他每天早出晚归,东奔西跑,为了节省开支,不敢在外面吃,只能忍饥挨饿,拖着疲惫身体回住处时,再自己去做饭。风里来雨里去,大街小巷找机会,终于在十几天后找到一份工作。那就是在华人超市的水产区找到一份给客户剖鱼的工作。这份工作每天上午工作四小时,月薪一千美金,是本地人不太愿干的工作。但龙大爷好高兴,这是他来美第一份工作,虽然脏苦,他十分珍惜。
他把获得的工资分成三份,一份交房租,一份寄回家,一份用于自己生活。
他很清贫,却未丧失信心。虽然他知道那个华人老板欺负他这个外来生人,他也知道这工资明显低于当地最低工资,但他没有怨言,总算有了立足之地,就有了生存下去的基础,那就会有机会。况且他只工作一上午,有不少时间去了解美国社会,观察经济动态,寻找发展机遇。那两三年他的生活十分艰困,付出了常人难以体会的苦累,好在,他挺过去了。
他一方面任劳任怨工作,即使是剖鱼工作,龙大爷也剖的比别人好,剖的比别人快,剖的比别人干净。
由于他的认真劲,引起一位经常买鱼的华人注意,不久,这位华人邀请他到自己公司工作。虽然工资给的也不高,月薪只有一千四百美元,但可以坐办公室了,视野相对也拓宽不少。主要业务是从事与国内方面合作拓展工作,那段时间他还可以经常回国,算是个白领,他有点心动。
在剖鱼工作一年后,他决定跳槽到这家公司。
在这公司工作两年期间,他留个心眼,为未来做点准备,对洛杉矶市的市场进行了详细考察。他感觉美国家庭都是用窗式空调,这是个商机。大陆过来的华人都习惯用分体式空调,更新要求旺盛,有很大的需求。于是他只要有空,就去华人开的空调电器商店转悠,展开市场调查。他常去的华人空调商场的老板也是大陆过去的,所有分体空调均是大陆生产进口过来的,有稳定的货源和客户。他逐渐和华人商场老板热络起来,有时商店空调安装忙不过,他就去帮忙。经过一段接触,他终于赢得经理信任,也掌握了空调安装技术。有一天商店老板同他商量,问他愿不愿组织一个施工队,负责所有空调安装。他大喜过望,感觉天上掉下馅饼,这个好机会他怎么会放弃。他立即到公司辞去工作,招了两个华人,组织一个小小施工队,干起分体空调安装工作。
能吃苦,不怕累是龙大爷一贯作风,从小养成。他很珍惜这次机会,事事身体力行,事必躬亲,锲而不舍。在工地上爬上爬下,对客户笑脸相迎,服务上尽善尽美,工作上认真负责,他在客户里建立了一定信誉,与商场也形成良性互动。
这一年,他个人有了几十万美元的进账,终于在美国立住了脚,过上相对富足生活。
随后他成立了公司,招募了几十个黑人员工,和几个电器商场都有紧密合作关系,扩大的业务规模和范围,收入也节节上升。他在洛杉矶市购了别墅,买了豪车。居安思危,他还准备到墨西哥和中国去投资别的业务。
成功的华丽转身,用了三、四年时间,从一无所有,龙大爷终于在六十多岁当了美国人老板。
后来他在微信里对我说:
现在主要经历放在做项目上,美国做生意没有走关系的说法,只需要能力。任何人只要你努力,都可能取得成功。我能在六十多岁时,在美国开创这么一片小天地,就是这个体制给的机会。而在大陆做事情,首先要问你,是不是有关系。没有关系很难做成,全部经济就是关系经济,想发展必须天天想着法子拉关系,请客吃饭送礼是主要工作。
美国人的自由度也要高一些,不用顾忌什么政治问题,每个人都可以安心做事情,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喜好和专长,社会给你公平合理的待遇。
国人虽多但是不如美国的市场需求大,中国人舍不得用钱,消费低,美国人借钱消费。
在大陆和美国我都生活过,在大陆,领导就能主宰一切。而在美国,老百姓主宰一切,法律是至高无上的。
美国有很多中国富豪高官家属,我做空调常常和他们接触,中国有点条件的大多数都走到这里来了,这很能说明问题。
(3)
龙大爷在国内时也喜欢折腾,虽然成效甚微,但追求成功的信心总是旺盛。
但这次他受了一次大大的挫折。
怎么回事?请容我慢慢道来。
1999年龙大爷与朋友吴某某签订协议,合伙接手XXXX自修大学执照(后改名为XXXX专修学院),主要从事成人教育的自考助学工作。当时两人身无分文,白手起家,吴某主内,龙大爷主外,他们租了一所废弃的中学里几个房作办公室,那设置简陋的让人难以相信。在这环境下,他们跑高校,寻求合作;跑教育厅各部门,争取招生指标;跑基层农村中学,动员高考落榜学生,尽量扩大生源。经过他们不懈努力,硬是把这个大学办了起来。
学校开办初期困难是有目共睹的,无资金,无产地,无师资,两人不分昼夜,忘我的工作,一路逢山开山,遇水搭桥,终于取得大学自考生助学招生资格并搞到了那关键的招生指标。这可是大学学历教育哟,两个人就撑起来了。神奇,神奇,只有我们这块土地,才能创造这类神奇。
两年后,学校终于有了很大起色,每个学年可招生几千人。生源有了保障,收入就很稳定,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收入惊人增长,速度让人惊诧。
有些人可以共苦,但无法同甘。龙大爷朋友吴某某在巨大利益面前,开始有了贪心,他想独吞这个金娃娃,开始有步骤有计划的排斥龙大爷。
也许是龙大爷太善良,没有防备之心。
随着学校高速发展,他的工作越来越少,最后就成了个闲人。吴某某大权独揽,人事,财务,招生,外联(高校和教育行政机构),再不让龙大爷插手染指。
2006年龙大爷发现一份会计事务所2000年11月的验资报告,吴某某成为唯一投资人。龙大爷一气之下,当年6月7日就向武昌区人民法院起诉合伙协议纠纷,因感觉对方在该区法院关系不浅,不久撤销起诉。随后他向青山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合伙关系,受理后因地域隶属关系又被迫再一次撤诉。只得重新向武昌区法院起诉,为了节省诉讼费用,他耍了点小聪明,把诉讼标的改为股权确认。
龙大爷他没钱没资源,连律师都请不起,只得自写诉状,独自一人上庭辩诉。和财大气粗的吴某某相比,他实在没有什么优势。吴某某不但和法院关系不错,还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同时请了一位名律师来一起打这官司。吴某某势在必得,信心满满,完全不把龙大爷放在眼里,甚至把龙大爷赶出了学校
不出所料,毫无悬念,龙大爷一审输了。2007年10月武昌区法院一审判决,龙大爷败诉。
龙大爷一审失败后,他非常不服气,找到我,希望我帮忙,为他打上诉官司。他知道我有律师资格,熟悉点法律业务。我对他说,作为朋友,我可以免费帮忙,但我们没有优势。一是我长期没有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经验缺乏;二是不太熟悉法院系统,没有关系;三是你没有一点活动资金,有些疏通就无法进行。有道是法院大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民事官司是需要一定费用的,这官司真不知道该如何打下去。我只能从法律条文上据理力争,能不能胜诉那只能祈求上帝了。
龙大爷憨厚地笑笑,没说什么,就是请求我帮他打二审官司。我免于其难,接受这项业务,但提出不收费,不找关系,不请客,只是提供上诉文书和上庭辩护的工作。他满口答应,并反复表示感谢,让我不好意思再推辞。
没想到2008年2月武汉中院出终审判决,我们完胜。可能是对方太大意了,也可能是中院法官比较正真。我也很高兴,总算我为龙大爷讨回了公道。
可是我高兴太早了,后来才知道中国法院的诉讼系统很复杂,民事关系打个十来年是常事,终审判决也没用。
果然对方向省高院申请再审,听说省高院有位慱士法官是他们好朋友,为他们出谋划策和疏通关系。省高院2008年9月做出裁定,指令武汉市中院另组合议庭再审。2009年10月,武汉中院再审,我与龙大爷又开始组织材料,应对答辩。10月13日中院再审判决维持中院原判,中院再次判决我方胜诉,这是第二次终审判决。
这次该没什么说的吧,两次终审判决都是我们完胜,他们还会有什么招呢?我知道对方会再跑到省高院申请再审,但一般这是没用的,没有新的证据,在两次终审他们全输情况下,高院一般会驳回申请,不予立案的。
没想到是高院不但受理,还裁定该案由武昌区法院另组合议庭进行一审的再审,球又打回原处
这没完没了,何时才能了结?我也没有精力了,龙大爷也疲了,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和一个有亿万财产的人打官司,不输也把你拖垮,我和龙大爷投降了,认命了,决定缴械投降,不再应诉了。
中国司法真的需要改革,这是普通老百姓最后指望,如果腐败了,人民还有什么路可走。
(4)
龙大爷住在青山区,龙大爷的哥哥也住在青山区。
青山区有什么特点呢?青山那是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武钢所在地,产业工人聚集点,那一片社会治安极为不好,小偷混混很多,当年是武汉市最不安全的地方。
龙大爷哥哥有一男孩,也就是龙大爷侄儿。这个晚辈从小就很聪慧,继承祖上书香遗风,学习优秀,人也长得一表人才。尤其是语言天赋很高,英语一点就通,是一颗能造就的好苗子,是全家的希望。
可是事与愿违,他侄儿进高中后不久,跟社会上混混搞到一起,经常逃学逃课,成绩一落千丈。老师管不住,学校管不了,家长也一筹莫展,只有叹气的份。抽烟喝酒,打架闹事,他侄儿成了那一带赫赫有名的学校刺头和社会街头一霸。
龙大爷哥哥来找龙大爷商量,说孩子如果这样下去,就废了,就会从人变成鬼,遗害全家,遗害社会。
他希望龙大爷想个法子,救救孩子。
龙大爷想来想去,就对他大哥说:必须改变环境,在现在环境下,再怎么努力都没用,狗朋狐友太多,一招手一呼喝,什么努力都白费,换环境才能斩断这些联系,才有可能重新振作。
可去那呢?谁会接受呢?他们马上想到的是去国外,那里环境与距离对斩断过去丝连最为有利。但没有钱怎么去?在那个相对宽松环境下,这小孩能适应吗?会不会吃力不讨好,在腐朽没落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下,成为著名垮掉的一代或国际黑社会成员?
但现实摆在眼前,不走完全没希望,这颗救命稻草理论上虽只是有一线希望,但对他们一家来说却是最大希望。
龙大爷对他哥哥说:你这孩子英语好,出国不失为一条好方法的。只是出国留学费用太高,不是我们现在能承担起的。但北欧有好几个国家提供全额奖学金,吸收中国学生去念书,没几个人知道了解,经常指标下放教育厅,没人去,就白白浪费了。我现在搞成人高考,经常去教育厅办事,能探到点消息,我去关注一下,看有没有这个机会。
随后,龙大爷把他侄儿叫来,他知道这侄儿一直有一个出国的梦,就投其所好。他告诉侄儿,如果他英语能通过托福TOEFL或雅思IELTS,他保证可以送他出国,费用他来想办法。
侄儿听后,自然高兴不已,但听说出国需要中学成绩和评语,他怕过不了。
龙大爷忙打包票,中学事他来处理,让他安心把英语搞上去。龙大爷这么说,就是怕他有畏难情绪,打退堂鼓,息了这三分钟热情,没了干劲,那一切都是白搭。
没多久,龙大爷打听到教育厅有芬兰的留学指标,芬兰政府提供全额奖学金,吃、住、学费全包,属文化交流项目。
龙大爷赶忙跑到厅里,找相关人士,拿出他软磨硬泡的看家本事,经过艰苦努力,争取到一个指标。当年武汉市几乎无人知晓中国还有北欧奖学金留学这一好事,大多人眼光盯着美加、西欧和澳新,要不就是香港、新加坡。有权、有势、有钱、有关系的人,几乎都忽略这北欧留学指标,不然,那有龙大爷他的份。
龙大爷侄儿所在中学听说家长要把这小孩送出国,非常愿意配合,这等于为学校除了一大害。所以家长叫他们写什么他们就会写什么,什么推荐信,成绩单,个人品行鉴定都完全编造,就希望尽快把这瘟神送走。龙大爷也是抓住学校这一心理,不费吹灰之力,拿到他需要的所有资料。
龙大爷侄儿也很争气,英语考试成绩不错,龙大爷全程代办,跑东跑西,终于拿到芬兰某大学入学通知和出国签证,把侄儿送到了北欧。
说得简单,其实过程是很曲折的,几次差点泡汤。没有龙大爷全身心的投入和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念,这次仿佛天下掉下馅饼是很难接住的。
到北欧后,龙大爷侄儿完全适应那里自由环境,他全心学习,努力融入社会,做义工当志愿者,忙得不亦乐乎。读完大学,读研究生,在那工作,然后办自己的公司,还娶了一个美丽俄罗斯富家少女为妻,成为成功人士。
说到这些,龙大爷极为自豪,北欧的民主社会主义制度又把他侄儿从鬼改造成人,而这个过程龙大爷是功不可没的,这是他人生一大亮点,他常常为此沾沾自喜。
如果侄儿当年继续留在青山,他很可能就成为一个劳改犯,社会的弃儿,他的那些难兄难弟后来很多就是走了这条路。他的努力,挽救了侄儿,挽救了他哥哥一家。
在龙大爷去美国的前几年,他侄儿带着他美丽的异国妻子,衣锦还乡回到家乡,探望父母,拜访亲人,会晤朋友,寻找商机。
龙大爷看到衣冠楚楚,活力四射的侄儿,非常兴奋和欣慰。在龙大爷见到好友包括见到我时,都会喋喋不休说着没完,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与自豪。
人变鬼,鬼变人,是命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女儿,你行(外二篇)
我女儿内向,不善交际,自信心相当缺乏。
中学时,每次考试后,不论考得好或是不好,她都真心地认为自己考得不好,绝不去估分,也不敢去估分(包括高考),她怕估分弄得自己心情不好,徒添烦恼,宁愿掩耳盗铃,自我麻醉,今天好过今天过,明天再说明天事。
女儿看似散漫,沉默寡言,无心无肺,其实她极有主见,外界风云对她影响极小。她喜欢随心所欲的生活,没什么雄心壮志建功立业想法,只想老老实实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女儿,不论老师给你什么评价,是好是坏,我们都不曾给你很大压力,我们希望你快乐生活,你表面上看来也没什么压力,但极度自卑说明你的不自信,说明你在压抑自己。女儿,你行!你高中三年来进步神速,你是我们的骄傲,你应该自信,你必须自信。
其实女儿考试一次比一次好,是一位十分优秀和有潜力的学生。
我女儿今年高考取得624分的好成绩,同时通过华中科技大学自主招生,现在已被该校三大热门专业之一: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临床医学专业(原同济医科大学)录取。这对于一个平行班的学生,一个进高中时年级排名四百名以外的女生,不能不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这充分说明了你的能力和潜力,没必要把小学初中的包袱永远背着,你已经用行动证明,你行,你有常人少有的才华和毅力。
我女儿在武汉出生长大,记得中考时,作为武汉第一批初中课改试验班,她是第一批采用位置值录取的初中毕业生。
05年中考时,分数出来了,满分位置值为7.5,最差为54.9,数字越小越好。
她位置值只有22。
这是一个中等水平的成绩,进不了武汉前十位最好的高中,(华师附中录取线为11分,武汉二中为12分,省实验中学为13分,武汉外校为13分,武钢三中为15分)当然这符合当时她的学习现状,小学初中她成绩都很一般。
当时我们给她两个选择:
一是找关系出点钱去名牌高中重点班当借读生,一是按她的分值该分到何校何班念书就在那念书。
她没犹豫立即选择了后者。
在高手如云的名牌高中念书,对她是折磨,会彻底丧失自信,她不愿,也没有勇气去挑战自己。当时她有点自卑又心存不服,她希望在宽松平等压力小的环境中奋斗,我们也没犹豫,立即尊重她的选择,没有再叨叨絮絮。
她分数仍达不到武汉中学(武汉中学虽不是名校,但也是省重点中学,20分录取值,在武汉市高中排名大约第十五名)的计划生分数值,但达到调节生的分数值,她只能以调节生名义进入武汉中学平行班学习。(计划生、调节生、三限生、借读生主要区别是:计划生不用交赞助费就可进校读书学习的学生,调节生是要交部分的入学赞助费才可进校读书学习的学生,三限生是须交足额赞助费后,可进校读书学习的学生,三者都有本校学籍。而借读生是指须交一笔不菲费用,且没有本校学籍的,可作为插班生进校读书学习的学生)而她的初中同班同学不少以计划生去了华师一,武汉二中,省实验等名校,相比之下,未来对她是一个更严峻考验。 一般女孩子,初中成绩不理想,高中时很难赶上来,女生后劲不如男生,一步挪下基本上步步挪下,所以我们内心是挺担心着急的。
她还没有时间考虑自己未来,毕竟是高一学生,未来对她似乎还很远,但我们有感觉,她心有不甘。
那一级武汉中学,高一年级设有一个火箭班、一个实验班和十四个平行班。从过去几年经验来看,十四个平行班里能有十几个达到重点大学分数线就烧高香了。她的班主任,一位年轻的数学女老师,三年高中毕业时,学校给她的任务指标也就是:确保全班有二人过湖北大学的分数线。班主任对女儿最大期望,是毕业时能考一所好的职业技术学院或者三本,就很不错了。(这几年来,全校每年也只有50至100名不等超过重点线,5到20名不等超过600分)
刚开始我们没看出她努力,但却看出她不自信。她总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同学,即使后来她超过他们,她仍认为他们比她厉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仍以鼓励为主,希望女儿尽可能不带任何压力,轻轻松松去读书。
女儿进校时,年级排名是靠后的,在她所在的平行班级也是靠后的。她在她的班级,全班五十八名同学中,只排在三十五名开外,在班级相当不显眼。
由于女儿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且名次差距太大,所以表面上她无所谓但我们想她会急在心里。毕竟三年一晃而过,成绩能否提升,提升到什么程度,她心里没底,我们也爱莫能助。
但我们知道现在给她施压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从不在她面前显露担扰表情,总是以宽慰她,尊重她,相信她,不培优,不请家教,给她充分自主权利,不逼她也不支持她熬夜苦战。
她也真不客气,高中三年来即使高考临近时,她也从未熬夜到十一点以后,只要到十一点时,她立即放下书本,上床休息,重点班的人都不敢这样。
在这种宽松宽容宽解的环境下,她充分释放她自己的潜力,进步那是惊人的,相当的惊人。
她虽不自信却能以平常心对待学习,她虽不刻苦勤奋但却踏实认真,她虽从不熬夜但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不分心也不贪玩,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在平行班里上课学习。(在家偶尔也偷看武打小说,高一时,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和另一初中同学好友合写了近二十万字的武打小说,后被老师发觉,告之我们,才被迫中断。)
当年武打小说部分原稿
到高一上学期结束时,女儿有了一点点进步,在班级排名升至十八名,全校排名升至三百七十二名。
下学期结束时,在班级排名升为第八名,全校排名升至一百二十八名。
我们和老师对她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虽然我们并不十分满意,时间很紧迫,进步尚达不到期望值,但我们从不流露丝毫埋怨责怪着急的情绪,以快乐感染她鼓励她,肯定她的表现,奖励她出去游玩。
她仍不紧不慢的学习,但进步己加快,高二上学期末已进入班级前五名、年级前八十六名了。
高二结束时稳居班级前三名。
进入毕业班后,在老师指导下,女儿成绩稳定上升,九月全市调考,成绩己在学校二十六名,班级第二名了。
十一月联考、元月份调考成绩虽有起伏,但都进入年级前五十名,班级前三名。
虽然仍在平行班学习,虽然仍不熬夜,虽然仍不温不火,但平常的心态却让她积累了上进动能,后劲较足。
到二月、四月调考时,她已稳居学校前八名。
四月调考成绩与高考成绩一样也是624分,一跃跨入600分以上行列,在学校所有平行班学生中名列第一。(她们班名字从12班调整为5班,其他一样)
高考时,她不紧张不怯场,睡得好吃得香,考试前一晚她十点就上床睡觉,外面电闪雷鸣风雨倾泄,也未能吵醒她。
即使这样,她内心仍摆脱不了自卑心理,自信心仍未提升。
高考完后,她自感考得不好,不敢估分,也不愿报提前批招录的学校,怕分数不够丢丑,如香港的几所大学。(而当时报提前批学校如果不录取并不影响后面报考,而后来公布她的分数时,才发现她已过了当年香港几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她这个毛病这几年一直存在,每次考试不论她考得好坏,都会自我感觉不好,不敢核分,不愿面对,而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她都考得都很好。
果然她考得不错,不负老师家长厚望,稳定发挥,终于以624分创造了一个平行班的奇迹。
从中考到高考,从年级四百多名到年级第六名,一个女孩成功地超越自己,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可是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们仍未感到她自信心大增的苗头,她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他人,她能以平常心对待平行班,对待自己却不能骄傲地对自己说:我行,我能做好任何事,没有什么困难可以压倒我。
对一个在一般高中,一个一直在平行班学习的女生,女儿你的成绩真是了不起,你跨越了常人很难跨越的障碍,你比那些状元更聪明。你在高中三年从未熬过夜的情况下,在一个氛围一般的环境中,在学校并不重视的班级里,你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说明什么?说明你行!
你应该昂起头,初中小学说明不了什么,你行!
你可以平视全国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你有这个资本,你行!
树立起你的自信心,我们支持你.
女儿,你行!
高中毕业证
这是梦岚中学第一次获奖励,全校三个年级仅有十二人获武汉市政府2007至2008学年高中奖学金,其中她们年级600多人中五人获得。在这前,班干部、三好生、表扬、奖励与她无缘
这是一六年,25岁的女儿博士毕业现场
另:武汉《长江商报》周日(2008-06-08)高考2008·故事 B13版上配图大幅刊登梦岚高考出场时其母亲手持17朵白玫瑰迎接17岁女儿出考场报道。
下面是报道原文:
17朵白玫瑰迎接17岁女儿出考场
为了给孩子营造舒适的考试环境,李家四口各有分工
本报讯(记者杨扬)
昨天11点半,武汉中学考点铃声刚一响过,家长们就涌到了校门前。人群中,一位撑着遮阳伞的家长手捧一束鲜花注视着校门,“女儿看到这束花肯定很高兴,我想给她一点鼓励。”这位邹姓家长告诉记者,女儿小李就读于武汉中学。为了让孩子有个舒适的考试环境,家人上上下下都分有任务。昨日上午,邹女士和丈夫将女儿送到学校,等考试铃响后才离开,孩子的外公外婆在家中,准备丰盛的午餐。在回家的路上,邹女士绕道来到一家花店,取走了事先预订的鲜花。邹女士喜欢白玫瑰,便精心挑选了17 朵盛开的白玫瑰,“女儿今年17 岁,17 朵白玫瑰象征着花朵一样的女儿。”看见鲜花后,孩子的外婆责怪邹女士乱花钱,“但我觉得这束花应该买,女儿走出压抑的考场,如果看到鲜花,一定非常高兴”。谈及用鲜花迎接女儿,邹女士透露,她还有一个初衷,希望能再见女儿小时候的天真笑容。邹女士回忆说,女儿最开心的笑大概是在两岁时。“那一年的圣诞节,我给女儿买了一双小袜子,挂在女儿的床头。”第二天早晨,孩子在袜子里发现了最喜爱的泡泡糖,满屋子雀跃欢呼。“那种灿烂的笑容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希望这束鲜花,能让她重温那种快乐,再现灿烂的笑容。”11 点半,早来等待女儿的邹女士和丈夫走到考点大门旁迎接女儿。11 点50 分,校门被打开,数百考生蜂拥而出。小李率先走出了校门,邹女士一眼看到了女儿,提醒丈夫赶紧上前,将女儿拉了过来。看到白玫瑰,小李有些意外,笑呵呵地接过鲜花,和父母一起高兴地回家了。
外一篇:
给女儿的一封信
亲爱的女儿:
写这封信,我在你刚上大学时就开始考虑了。
在08年夏天,你高考录取通知书收到,老爸在专门为你写了一篇小短文《女儿,你行!》时,就想给你写这封信,想对你提出一些忠告,谈谈一些观点,说说一些经验,但几次提笔,又几次放下。因为我们之间十几年来从未通过信,认真的交流也几乎没有,况且我知道你是不会喜欢听我严肃的“说教”的,可能多少有点代沟吧。因为我不太会煽情,不太会描述那些艰辛的动人情节,也不太会声情并茂地记录你所走过的点点滴滴,大多数还是十分成人式、概念化和空洞式的大道理说教,不一定你爱听,所以就一拖再拖,直到今天。
只是今年春节时,在家宴中你的一席话,给我很大触动,促使我给你写这封信。我们是应该像朋友那样,好好交流沟通了。即使你不能赞同或者完全不能接受我的意见,但我们总应该彼此了解对方的观点和看法,达到求同存异,和谐发展之效果.也算老爸送给你的一份礼物,一种心意表达吧。
在当时家宴中,欧阳姐姐就找男友一事询问老爸,老爸提出了一点看法。当时你说老爸从没这么认真坦荡地和你聊过学习生活和感情上问题,这使老爸深感愧疚,这是爸爸的不对,对你关心不够,为此老爸应该向你说声道歉。
现在回过头认真想想,从小到大,老爸没有为你的学业操过多少心,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我们就很少让你去培优,也不勉强你像其他小孩那样去学画画、弹琴、舞蹈、打球等特长技能,(这点你老妈做的比我稍好,你小时候我只带你去公园玩,学习事甚少过问)我们采用顺其自然的无为学习方法对待你,也不知是对是错?
早期我们也很是担心的,你小学中学甚至到高三毕业时都在普通班,且大部分时间都还不是班上的佼佼者。你也从未当过班干部,更没获过什么学科竞赛奖和三好学生奖,这不能不让我们内心不安,但我们时终都没给你太大的压力。
你高一时,每天中午都在写长篇武打小说(二十万字),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我们也没干涉制止,只是从正面引导。你高中时段从不愿熬夜学习,一般十一点就上床睡觉,我们也不强迫,因为我们看到你在努力。爸爸始终认为只要你努力,就不可强求。即便高三时,你们老师在家长会上对家长和同学说:
“现在学生太辛苦,家长要督促孩子不要睡太晚,在十二点睡觉就可以了”。
我们听后只是对你一笑,仍然按你要求大约在十一点睡觉。爸爸事业虽不算成功,不能大富大贵,但经济条件也应该在全中国人口百分之五以内,老爸尽量为你提供最宽松最自由氛围和物质上基本无忧的环境,决不会让你因父母经济和物质上原因而失去学习上进的机会,并确保你的生活在你同学中只好不差,这点老爸做到了。但我们对你的具体学习生活关心确实不多,今天你所取的成绩基本是靠你的自觉学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取得了。你读过很多很多书,严谨认真,不骄不躁,方法得当,虽特爱好历史,但理工课从不放松,心境较平静,不好强争胜,也不轻易言败,默默耕耘才有可能取得现在的成就。
你从小学到高中唯一的一次获奖,是高三快毕业时你获得市政府2007至2008学年高中奖学金。而你们毕业班600人中仅五人获得,全校三个年级也只有十二人获得。我们很看重这个奖,这是你几年辛苦的回报。是很大荣誉,是你的骄傲,更是我们的骄傲,这说明你的努力没白费,我们的方法也有效。我们唯一遗憾是儿童时没强迫你学习个诗琴书画,没有这类爱好,让你少了一些多姿多彩生活调剂技能,和其他同学相比,缺乏业余特长,不易展现自己,这让老爸有点后悔。
你是个十分乖巧的孩子,身材高挑,长得可爱漂亮,还有一个迷人的米酒窝。你执着地注重公德,正直向上爱憎分明,常纠正老爸生活上坏习惯。你与人为善,对朋友真诚热情。你听话又有礼貌,从没有恶言恶语。我们感到你懂事很多,也长大了很多。总体上你在女孩中算是既美丽又有教养的女孩了。但在生活上,你也有个很大问题,就是不会做家务,生活治理能力差。更主要就是你明显的营养不良,这是我常对你说,而你又最不愿听,最反感我说这话。你为身材节食过度!你本就很瘦但还几乎不吃荤菜,由于对健康方面的理解有误区,你为了怕所谓长胖而不愿多吃。荤菜吃得少了,饭量也少,很显然有点营养不足。在学习紧张时睡眠也就不可能好了,这样怎么会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呢?生命是很脆弱的,所以孩子,永远记住,做任何事情都把健康与生命放在第一位,哪怕是牺牲掉工作学习和利益。也许我有点杞人忧天,千万不要由于自己的任性或固执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和形象,那是最令人痛心的,怎么着也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吃亏。健健康康一生是人生幸福之本。你一定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加营养,确保自己身心健康,快快乐乐地生活。
你的优点很多,你特善良,也热心,特清纯,更无邪、你聪明伶俐又好学上进,同时还特别节俭,从不乱花父母一分钱,对物质上要求甚少。我们在你十八岁送的生日礼物一辆甲壳虫汽车,你从不把它开到学校,也不欣喜若狂。更可贵的是你善于思考,是个很有主见的女孩。可你的缺点吗也不少,主要是缺乏自信、内向少言、独行独往、与世无争、淡泊名利、鲜有激情,生性恬静、安逸散漫,常常压抑自己封闭自己,这是老爸最担心的。因为封闭的人往往容易走向偏执走向抑郁。同时你不谙世事,不善与人打交道,不善与人打交道,缺乏生活技能,社会阅历不足,情商远低于智商,今后在社会上会很吃亏的。老爸不要求你成为女强人,老爸只希望你开心快乐地生活。你的一生幸福是我的最大的愿望和指望。记住,长大后的你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与自己是否幸福相联系,必须与未来前途相联系。
你一定要克服毫无来由的自卑感,这是你人生中碰到的第一个魔咒。
你应当自信,你本就是最棒的。况且至今为止,你都是成功者,并没有经历过失败,你那么棒,那么有才华,为什么你在顺境与成功中还不自信呢?我知道你有一个很大的心病魔,那就是特别害怕失败,也特别不敢面对失败,这让我百思不解。
每次我们听到你说的总是自己这不行那不好,似乎样样不如别人,我们都很焦急,可结果呢基本都是相反的,让我们哭笑不得。你总是不能客观评价自己,要知道自信不是自傲,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只有你自信的时候,你就会对你想做的任何事情说:“行!我能行!”。而当你自卑的时候,面对任何事物,你会说:“不!我不行”。和那些盲目自信者相比,而你本最有资本也最有战果去表现自信的,却在现实中,你莫名地陷入自卑。
高考时,你说考得不好,连答案都不愿对,也不愿估分。(据班主任说你私下估分500分左右,当时老师完全惊呆了,和我当年有一拼)我们看你每晚十一点之前就休息,又是武汉一般学校普通班,就相信你的话,还为你准备了其他出路----出国留学的准备工作,为此花了不少冤枉钱。你甚至连上网查分数的勇气都没有,可结果呢?你考了六百多分,超过学校重点班绝大多数的同学,考进了名校八年制本硕博连读。大一下学期你考英语四级,你也认为没考好,结果是608高分。大二上学期考英语六级,出考扬你就信心不足,打算来年再考。结果呢?考了604分,在班级名到前茅。(我特意随机查阅北大学生六级成绩,查北大准考号11001009220181x前后总共约二十位,结果一个六百分以上,19号为652分,其余均四五百分左右,尚有五个没通过,你不比当年天之骄子状元们差呀)确实你可能是你班唯一一个高中非重点班的学生,但你后劲充足,你虽不像他们那样熬夜学习,但你效率高,这两年来成绩从不输他们,你有理由自信,我们也为你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退一步说,即使以后你碰到失败,也并不可怕呀。
记住女儿:永远不要怕失败!谁的一生没经历过失败呢?一个人不经历失败、挫折、痛苦、被骗的过程,一生中似乎是不可能的。创伤与打击,失败与欺骗可能是你人生成长的一部分,是你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你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不可设想人一辈子都在鲜花、成功、欢乐、顺境中成长,除非是温室里花朵和自我封闭的妄想狂。
可怕的是意志消沉,可怕的是无法面对生活,只要珍惜生命,善待人生,没有什么坎不能过,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未来和生命是最美好的!
这是我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和对生命的理解,还望你能体会和接受。
你要记住,人活着会常有艰辛,也会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形形色色的挑战,我们无法躲避。今天你已有公民权了,有义务有权利自然有责任,你一定是勇敢地面对生活,不怕苦难,乐观积极,生活一定会是美好的。
未来的人生,你一定要保持一种自信的精神,保持一种快乐的状况,保持一种向上的心态,你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快乐是人生的动力,自信是智慧的源泉。老爸盼着你身上能出现自信的目光,自信的语言,自信的行为,因为你是最棒的。女儿,你行!
大学是个陶冶人的地方,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受到那种环境和学术的熏陶,接受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完美和健全的人格、造就理想人生和高尚的情操。也就是说在大学里学习的主要是方法和能力。大学将是你人生最重要的时光,也是最美好的时光。
在大学里,你会学会做人的道理,发现学习的真谛,求索科学的真理。
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这种教学模式与你中学时相比差距很大,但大学的学习模式更适宜人的成长。一定要养成主动、自觉、灵活的学习习惯,努力锻炼自己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有些现在看起无用的知识,无聊的话题,说不定未来对你作用甚大。广泛吸取知识养分,成功机会一定是给有准备的人。大学生活要过得丰富多彩,大学生活对每个人的一生都起着不可限量的作用,一定要好好把握。
另外特别要说明的是,英语对你未来很重要,要切记。
但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持久的过程,一刻也不能放松。你应当尽可能用英语写日记,多英语会话,看英文网站和英语电影,持之以恒,这样才有可能精通英语。不会英语,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全球化信息化的网络时代,会丧失很多机会!这一点老爸体会很深,如果老爸英语好点,事业会很大,视野会更宽,生活会更富裕。英语不好是老爸一生的遗憾,你一定要向你爷爷学习,他老年才学英语,现在竟然比你在美国工作生活的叔叔的英语单词量还丰富。你一定要把英语的听写读说能力掌握好,你有这个基础也有这个能力,有了英语你就有了一张融入世界的通行证。
你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念大学了,几乎没有什么社会交往经验。目前你能交往的只有同学、同学的朋友、老师和网友。在大学里你一定要多交一些朋友,尤其是大学同学。老爸经验告诉你,大学同学往往是自己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因为在大学里,你和同学能够较长时间的、不带功利色彩的、近距离的、坦诚开心的交往。你们一起学习,一起玩乐,一起成长,一起独立,很自然地你们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谊,你们会成为知己、朋友、战友和死党。你应该在大学生活这段时间内,交往培养一批这样的同学,使他们能成为你的真诚诚恳的知己朋友,别在乎他们的爱好、成绩、外表甚至性格。你中学时朋友不多但你很喜欢,她们都很善良优秀,但她们代替不了大学同学,你要以最大的善意去对人,要宽容,要真诚,要信任他们,大学的友谊是你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你进入社会的最重要的人脉,是你未来事业成功的最大助推器。你切不可也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花在中学同学身上,改变思路多交大学新朋友。你大学八年,有充分时间了解同学,你要逐步改变自我封闭状况,使你自由时间最多的八年学习生涯成为你最美好的回忆。老爸从不怀疑你的智商,但总担心你的情商。你不善交往,也不太愿意与别人打交道,沟通能力不够,沉静有余活泼不足,不善于表现自己,缺乏社团活动的热情,大门不出,朋友不多,典型一个宅女。老爸希望这八年内你能有所改变,虽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说,但老爸见过很多像你一样内向的人改变成开朗、活泼、大胆、活力四射的人,老爸相信你也能。
网友是一个很复杂的群体,面向社会,良莠不齐,好人多坏人也多,尤其是感情骗子甚多。对一个在校念书十分单纯的大学生的你而言,有时是很难分辨,也容易吃亏上当的。你太单纯,太容易相信别人。你没有防人之心,也不知当今社会的险恶,很难不被虚情假意迷惑。网友不是不能交,但最好不见面。既然网络是虚拟的,那就享受虚拟的美感。可以交流,可以倾诉,可以沟通,但不要见面,尤其不要一人孤身去见网友,不要破坏虚拟社会中的游戏规则,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麻烦。认真对待自己,学会保护自己。
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思考,网友不可能给你未来有大的益处,而大学朋友的人脉关系是你毕业以后最可宝贵的财富。你现在正处于人生的拐弯处,正从单纯走向成熟,从被动走向自主。我们对你有信心,相信你能管好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你成年了,你已经有权利选择了,我们只能提供建议,不会替你做主,大事情就要靠你自己拿主意了。今后,交什么样的朋友,找什么样恋人,选什么课题,从事什么工作,一切都会由你自己做主。但我们一定会向你提供一些参考意见,老爸绝不仅仅只为你提供必要的生活、学习条件,一定会以朋友的身份给你分析问题、提供思路,这是天下父母都无法完全洒脱的地方,我们也很难做到。但我们会尽量不干涉你的自由,你的选择,尽量让你承担你应承担的责任,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合格守法公民。
在大学里,你会面临生活学习爱情等诸多快乐与烦恼,尤其是爱情。青春期太易冲动,青春是性生命的朦胧期,爱情是一种激情,而激情往往带有盲目性质,往往冲破社会传统评价框架,反抗社会固有思维模式,蔑视社会的物质经济本质。所以大多数清纯少女的确很容易的会爱上坏坏的混混,这点应自己多加小心。 不要因为财产去爱一个人,不要因为外貌去爱一个人,不要因为道德的因素去爱一个人,更不能因为为了同情而强迫自己去爱一个人。一个男人最主要是要有责任感,要有正义感,要有上进心,要有才华,要能保证你们可预见的未来生活高于或等同社会的中产阶级水平,要有孝心,要通情达理的,要善于理解人。这样男孩才能成为终身伴侣。
归根到底,也就是说男人的人品与文化素养最重要。
要学会拒绝。爱情不是怜悯,不是施舍物,万万勉强不得。爱情虽是女人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但这肯定不是最重要部分,更不可能是女人的全部。一定要冲破爱情至上主义桎梏,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你很可能会失去爱情,但你切不要认为你失去了整个世界。面包会有的,爱情会再来。没什么不可变更,你要勇敢地生活,等待着下次的机缘。对恋爱的态度要尽可能冷静。初期交往时期,感情容易冲动,往往单凭印象,只看得到对方的优点,看不出他身上的缺点,很容易神化对方,一叶遮目,把假象当实情,缺失了正确判断的能力。
一般来说,找男友下列五种人不能找:
1. 有钱无文化的暴发户。2. 有钱有文化但过去生活特苦的人。3. 女人化的男人。4. 有暴力倾向的男人。5. 爱情至上主义的男人。
暴发户一般聪明灵活有胆识.但大多心狠无法无天,好色且无度,很少有人能约束他。在法律灰色地带发财造成其狂妄斗勇的性格,没有情趣没有格调。第二种人由于过去常受轻视,过度自卑,因家境贫穷和长相较差,在爱情上常受打击和羞辱,一旦有钱后,心态大变,总想补回过去损失和报复别人,仿佛地球要毁灭了,性格变态的多。第三类人是小白脸型,长得有模有型,有身材无知识,一般已婚富太太喜欢,吃软饭的多,让人厌恶。第四类人喜欢打女人,这是现代社会最不耻的,是男人无用的代名词,这种男人往往暴力倾向严重,没有安全感。最后要提醒的是那种为爱死去活来,一切以爱情为中心的男人也十分可怕。这种有爱情至上主义男人比较自我,心眼小,最易走极端,好时看似幸福,分时会纠缠不清,要死要活让你鸡犬不定。他可以不顾一切,自杀,尾随,耍赖,很难缠。实质上他不是爱你,是爱他自己。
总的来说,门当户对是有一定道理的。有知识的人找有知识的人容易找到共同点,生活习惯相差不大的不易产生矛盾,有家庭教养的人总容易沟通。千万不要认为纯洁的爱情只能有一次,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人的经历不一样,想法也一定不一样,所以选男友的观念也会变,所以说好的爱情永远在下一次。
在正统正规环境下教育出的女孩,最易出现逆反心理,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特别在感情上往往与长辈对着干,正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一个明显有重大缺陷,没有前途,油嘴滑舌的问题男孩,因为另类,因为酷帅,因为好奇,对乖乖女产生巨大杀伤力。产生爱情至上的迷幻,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不怕,充满一种神圣宗教使命感。以为这就是爱,就是真正的爱,甚至试图用性去吸引你所爱的人,用生命报答你所爱的人,这是最最可怕的。从没经历过爱情的单纯女孩,第一次碰到这类人,最可能神魂颠倒,自愿上当,这是作老爸很担心的地方。
“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很有道理,要学会自我保护。年青人向往爱情无可非议,但要把握时机和度,爱情也可能造成伤害,也有可能给你的今后人生留下阴影,更有可能毁了你的学业和前途。特别是女生往往受到的伤害更多一些。用情越深,伤心伤身越重,处理不好害人害己。无论感情中遇到什么样大的挫折,都要学会冷处理,要善待自己,珍惜生命。要坚强一些,勇敢的去面对,要相信自己,大不了重头再来。所以孩子,无论如何,不管在你人生的什么阶段,你对哪个男孩子产生了怎样情愫,都要先告诉爸爸妈妈,只要你们的感情是向上的,纯洁的,老爸一定支持你。但老爸必须告诉你,恋爱和婚姻有时是很不同的。在恋爱时,由于双方各自独立且激情四溢,很难考虑与双方家庭的关系。恋爱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很可能是两个家族的事。婚后婆媳翁婿的关系,代沟的迷合,资助各方亲属困难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影响双方的情感。这在中国,在现代,表现尤为明显。爱情是求新求变的,婚姻是求稳惰性的,两者的矛盾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矛盾,人有时真的很矛盾。所以你必须了解双方之间的关系,切不可为情冲昏头脑。大学的8年是你还是要以学业为重,要为你自己命运努力拼搏,感情处理不好很费时费神,你必须慎重认真对待。
爸爸是不赞成婚前有性行为的,这对女孩伤害较大,尤其是怀孕流产对女孩心理生理打击都很大。老爸甚至不太赞成你大四前找男朋友,因为即使你上大四,也才二十岁,年龄真的还小,没必要过早陷进你难以控制的感情之中,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成熟点再去考虑这人生重要课题才是最佳选择。老爸更希望你多交非情感的男朋友女朋友,好朋友是越多越好。当然老爸也不会坚决反对你找男朋友,但你一定要明白,大学里找的男朋友成功率很低,最后都以分手结局,只是有了一段这方面生活体验,所以老爸坚决反对婚前有性。
在青春冲动时,在一定机会环境下很容易发生这类事。所以要理智,要学会自我保护,要避免创造那样的环境。你想过没有,如果那人不爱你,有了性他就瞧不起你。如果那人爱你,过早有性会让他内心产生误解,以为你是个轻浮之人,也会轻视你。我觉得真正的爱情,男人一定会尊重女性爱护女性,因为爱的最高境界不是占有,而是尊重和爱护。
如果真的发生了,一定要注意安全与避孕,一定要戴安全套。性病现在流行,十分可怕,而流产对女孩身心损害也很大。
所以一旦发生了,特别是怀孕了,一定要告之父母,切不可为经济、害怕和羞愧而遮掩自己,私自跑去小珍所独自处理,害了一生。
怀孕和性病,是两大特别需要强调的后果。知道了这样的后果,你与生俱来的性冲动就会被理性约束一些。因为欢乐后的痛苦代价女孩子承担得多。有性行为,就会怀孕,怀孕,就要堕胎。堕胎不仅会痛苦,而且对身体有害。还有性病,小小年纪,不应承受得了这样的痛苦和伤害. 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受着飞快的成长和变化,所以你应当慎重对待身体发育和情感问题。心理保护是首要的,感情投入要慎重,女人唯有自强、自立,才能把伤害降到最低点。现在,同居已成为一个明显的社会现象,我不希望你选择同居,把可能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让事情尽可能避免发生,不然,弄不好会影响你的一生。
别给同一个男孩两次伤害你的机会,别相信花前月下的誓言,也绝不忍受男孩的侮辱和怠慢。要保持纯洁。不要招惹别人的男人,不要招惹浪子,不要招惹文艺青年,不要招惹中年男人,不要招惹太清纯的男孩。
不要后悔,后悔于事无补。
要快乐、要开朗、要坚韧。大气一点,豁达一点,一定要牢记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为了生命,什么代价都可以付出!一切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失去就无法再现。不要为爱情做傻事,也不要为后果承担不必要代价,父母总是爱你的,一定要记住,家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伤了、累了就回家休养调整。父母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和安全可靠的避风港。老爸从来都不怕你失败,就怕你失败了就不能爬起来!老爸从来都不怕你上当受骗,就怕你承受不了上当受骗的痛苦!人生的路太漫长了,老爸陪你走的只能是很短的一小段,而大部分的路要靠你自己去走!老爸能做到的是放开手让你走。毕竟很多事情只有你经历过了才能明白!人一定要想得开,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一点感情挫折你都受不了,就认为还不如死了算,这给活的人带来无尽痛苦。一个人只要意志不垮,外力是很难把他击垮的。亲情是支柱,友情是守护,有了坚强的意志,再加上亲友的帮助,人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当然这些都是假设,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相信你会正确对待的。
最后在感情上我忠告你五句话:
一.是你成年了,有公民权了,你必须承担责任也享有你的权利。二.是你会面临生活学习爱情等诸多快乐与烦恼,这就是人生,不可避免。三.学会保护自己,拒绝婚前性行为。同时在青春冲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与避孕。四.是一定要牢记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为了生命什么代价都可以付出。五。是不要过深的陷入处女的情结, 那是对女性的不公。
我不仅是你的老爸,也是你永远忠实的朋友。你有困惑有问题有心事有苦恼,都可以来找老爸。不要有任何顾虑,老爸还是开明的开通的,也一定会和你共同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老爸是你最可信赖的朋友。
你生活的这个社会有很多问题与缺点,号称共和,实质专制,没有民主,缺乏自由,有政府腐败,有社会不公,有贫富差距,有欺骗讹诈,特别是这个号称工人阶级代表和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政官僚机构,习惯于明里暗里帮助资本家和权贵阶层剥削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工会成了资本家的帮凶,司法成了弱势群体的镇压工具。很多青年人因此十分激愤,很是愤青,但我希望你一定要有感恩心态这个社会虽然不理想,但比起中国古代强多了,在程朱理道学家们改造的儒家社会里,女人完全没有地位。比起当今世界伊斯兰教国家也强多了,那里的妇女是从属的,没有最基本的人权。这一点你要感到庆幸,虽比欧美差点,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和老爸那个年轻时代比,你的时代也是难得的,民主自由也进步很多。老爸到高中还穿打补丁衣服,大学毕业时才穿上皮鞋,没有书看,没有电影看,吃得也是配给,没有诉讼法甚至实体法也没几部,正如毛泽东评价他创立的当时社会是"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我们家虽是世代书香之家,但六二年老爸的爷爷,外公和姑姑仍活活饿死。所以人要知足,一定要对社会有感恩之心,这样你才会真诚回报社会,才能改造社会。
我们这个家是你的码头,是你的港湾,是你的靠山,是你的加油站,也是你的休养所。提高自己的素质,一般情况下,素质高低和生活质量是成正比的。心态要健康,自信要强化!,快乐与自信是人生两大法宝,老爸可以帮助你,但快乐与自信更需要你自己努力才能达到。
相信我,你的未来一定超过你老爸。
杂杂拉拉写这多,说教味很浓,但愿你不烦。
你的老爸
2010.3.6.
外二篇:
别了,小甲
小甲是谁?小甲不是人,小甲也不是宠物,那小甲是个什么东西呢?不错,小甲就是个东西。
小甲是一辆车,一辆米白色轿车,一辆跟随我们十来年,德国大众公司生产的经典款小车----甲壳虫。
当年女儿念大学二年级,刚满十八岁,暑假考取了驾照,我们带她去看车展,她一眼就看中这辆卡通式的小车。在展厅,她眼光始终盯着那台车,挪不动脚步。夫人见此情景,眼眨都没眨,立马掏钱,预订了这款样车,车展一结束,就把这辆车开回了家。
因为这辆车的型号,我们全家就把它宠称为小甲,已区别家里已有的大灰和大白。
女儿非常喜欢这辆小甲,常常变着花样对它进行个性化改造,车外贴着各类卡通动物照,车内摆放各式卡通异型拟人像,整个车就是个卡通世界,引人注目,端是可爱。
虽然刚进大二就买了这辆车,但七年后毕业离校,她一次也没有把车开进校园,同学都不知道她有辆爱车。她仍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校内校外,购车十一年多,总共才跑三万九千公里,其中一半还是我们贡献的,实在有点对不起这辆小甲。
小甲个头虽小,但很有型。它自重不轻,超过一般轿车,轮胎也宽大,安全感十足。小甲的前排很宽松,操作方便,驾驶平稳,舒适度甚佳。唯一缺陷是动力尚嫌不够,保养维修费相对较高。
我们这款车是经典车型,好多年前就不再生产,是真正的绝版。当听到整个甲壳虫包括新车型也在全球停产后,我们就感到十分失落和遗憾,这是一代车时代结束,无奈而又现实。
小甲最大贡献是在疫情期间,那半年武汉成为全国关注中心。
封城期间,在中心医院工作的女儿,全靠小甲,奔波在医院和住家之间。工作,忘我的工作,尽心的工作,连轴的工作,小甲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当年在空无一人的武汉街道,总有一辆小甲壳虫车,不时的奔驰在空旷的大街上,保证了女儿的工作、休息和饮食,在那个特殊时段里,小甲功不可没。
小甲虽跑的路程不长,但毕竟有十一年时间了,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决定置换更新,虽然依依不舍,但思前思后,最终还是决定卖掉小甲,更换新车。
对于卖掉小甲,女儿是不太同意的,毕竟这是一辆她十分钟情的车型,是跟随她十多年的爱车,是伴随她度过青春岁月的坐骑。她对它感情深厚,那毕竟是她青春的记忆,似乎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所以非常留恋,十分不舍。我们非常理解她的心态,为了让她安心,为了有个留念,夫人请了一个摄影大师为她和爱车拍摄了不少倩影美片。同时,为了减轻她的失落,我们保证,新车一定按她喜欢的新款型购买。
那天与小甲留影拍照,我们选择长江大桥,晴川阁,铁门关和知音琴台艺术中心这几处为背景,表示知音难舍,武汉生活和古今对比之情怀,为小甲作最后一次道别,缅念已逝去的小甲。
再见了,可爱的小甲。
妻子(外二篇)
妻子今年已四十四岁,但仍漂亮,身材保持的极好,在同龄中显得很突出。
有风度,有气质,有涵养,见过她的人都这么说。
妻子性格内向,不多言辞,不服输,有韧劲,给人以文静稳重的感觉。
妻子不小气,对待钱的问题上,她该细心时很细心,该粗心时也粗心。尤其在对待我家这边时,比较通情达理,表面上也给我留足了面子。在我假装大方时,也不当面扫我的面子,只要是需要,我拿钱回家给我亲属,她也不会不同意。
我们相识相恋,谈了一个抗战,整整八年恋爱才修正果。应该说基础很牢靠的,完全是自由恋爱。结婚后我工资全交。也不过问家里经济状况,当然也不知道家里有多少存款。但我相信妻子,她不会乱用钱,我们俩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太计较经济上的得失,也不会胡乱花费。
一
认识妻子是一九八二年,我二十四岁,她二十岁。
当年我们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同分配到三线军工研究所,大家几乎同时来报到,被人事处全部安排在所招待所里,暂时居住。
来所几十个大学生中,女生很少,大约也就五个。妻子给我第一印象很深,两大特点引人注目,一是个子高,1.71米,鹤立鸡群。二是眼睛大,扑闪扑闪的,很是迷人。所以,后来所里请电影制片厂导演来所,拍所况记录片和产品宣传片时,在所内挑选一男一女两个临时演员,客串专家和记者,穿针引线,贯彻这部宣传影片的始终。男士,请了所里一个很有知识分子气质的室主任。女士,导演就选中了妻子。
妻子说,当年第一眼对我印象不佳。
主要是妻子住的房间灯坏了,到我们房间求助,我们房间三个男人都没有帮她,我还说你连灯都不会换吗?她十分地生气。
她说得十分确切,但我完全不记得。我自以为还算热心肠的人,助人为乐品质还是有的,况且是在异性面前表现呢。估计我是没听到,或是忙别的没留意,但妻子坚决认为我们三个男人是有意的,没有男子汉的绅士风度。
我学工,从事飞行器控制研究。妻子学经济管理,从事计划管理工作。我分在研究室,她分在所机关,我们之间业务上基本没有来往。
但我和妻子住处,分在同一山头。她住三区八幢干打垒平房,我住三区九幢干打垒平房,都属“三八”高地区域,几乎是邻居。
近水楼台先得月,同是天涯异乡人,都是单身,自然接触比其他男生方便、自然。
当然我们开始比较密切来往,是源于元旦晚会。
我们单位在山沟里,离城较远,有自己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商场,完全封闭,自成体系,与本地单位几乎没有往来。单位原属部队,集体转业后成为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军人氛围浓厚,我们到单位时,部队番号武字242部队仍可使用。所里风气纯朴,思想守旧,所青年男女谈恋爱基本上不敢手挽手走路,那会千夫所指,遭人吐弃的。
我们外来学生,受改革开放政策熏陶,自然对这里环境很不习惯,很受压抑,都想离开这个“被阳光遗忘的角落”。
一九八三年元旦快到了,这是我们七七级、七八级两届近百名大学生第一次在异乡他地,在荒山僻野处迎接元旦新年的到来。为了舒展心中郁闷,缓解心理压力,我向大家提议:自己组织,办一次自己的迎新晚会。
我的提议得到大家积极响应,我的妻子也表现出热情和投入。于是,我自然成为这次晚会组织者,大家分工合作,配合默契。有的去物色布置场地,有的上城购买食品水果和彩纸灯笼。我开始写邀请函和新年贺词,很快一切布置妥当。这是一次未经官方许可,大家自发组织的年欢会,我们这些外地人都很倾心地投入。我们经常在一起安排细节,一起发送邀请函,一起畅谈现状和未来。
晚会非常成功,我的贺年词很短,但我读起激昂澎湃。虽然中间有一个所领导赶到现场观察监督,但大家完全无视领导存在,都很兴奋,接原计划进行唱呀,跳呀,疯到午夜。在那里,我第一次邀请妻子跳舞,她没拒绝.虽然我俩都不会跳交谊舞,但跟随年青同事们一起嘿,一起喊。在这里,舞技已经不是很重要了,重在参与,那次我们玩得很尽兴。
我在所里也一举成名。
自从晚会过后,我们接触就比较频繁了,我也常邀她到我住处吃饭。当年我买菜做饭,在所里那是相当有名的。周末我几乎都会去菜市场买一只鸡回来,或红烧或爆炒,妻子是常来尝鲜的。
看着水到渠成,我决定捅破这块窗纸。那是一天晚上,我们结伴从四区办公大楼回宿舍。路上我犹豫来犹豫去,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直到走到她的宿舍门前才鼓起勇气胆却地说出:能否做我的女朋友?妻子一惊,没有马上回答,空气顿时凝固,让人喘不过气来。
时钟一分一分的过去,压抑一步一步的加强,比坐牢还受罪,还胆颤心惊,似乎在等待法官判决。
好久好久,妻子婉转拒绝我的要求。
我一时蒙晕,不知妻子几时回房间,我几时走到我的住处门口。
我站在我住处室外,望着满天星星,又是好久好久。
风吹拂着我的脸庞,没给我一丝清凉,平静不了我的情绪,腿在颤抖,全身无力,心脏似乎跳到胸外,大脑一片空白。
那几天,丢魂式的,干不了活,提不了劲,工作中常常出差错,老师常常异样眼神看着我,这小孩怎么呢,中了邪。
于是,我写道:
生活是这样的空虚,
空虚的像梦幻一般,
梦幻中的我,
苦闷而又彷徨。
天色渐渐的暗淡,
暗淡的让人心寒,
生活中的我,
忧愁而又悲伤.
思絮在晚风中飘扬,
飘扬在山脚路傍,
它在询问我,
失恋和情感.
失恋和黑夜相伴,
侵扰在我青春心上,
可恶这黑夜,.
何时才能驱散?
不过四五天,峰回路转,妻子找到我,说经过深思热虑的考虑,同意做我的女朋友。这是什么路数?一下推入冰窟,一下烈日炎炎,又一次把我打的晕头转向,一时结巴无语,呆呆地看着她,会不过神来。
彩虹总在风雨后,我们相恋了。
我们手牵着手,奔向大山,捡着磨菇,寻着竹笋,笑着闹着,累了就倒在山上野草坪地里,一整天就在大山里转,仿佛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无所顾忌。树林里留下我们的足迹,小道上荡漾我们的笑声,我们相爱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我们的爱情虽受到封闭世俗的制衡。但我们仍然我行我素,仍然独立超然,公开压马路,大胆向全所宣示。她曾私下激昂地对我说:“对于幸福和爱,我不遗余力大胆抗争,永远追求美好的梦。”她喜欢理化,文静细腻,我爱好文学,性格开朗,我们个性迥然性格相斥,但我们感情却真诚。我们在一起学习,我们在一起研究,我们在一起畅谈,我们发誓相爱一生。
微风吹打着水面,夜色深藏着朦胧,吐不尽的爱恋,诉不尽的情盟。这是恋人的天下啊,一阵阵悄语,一阵阵细声。
当年我们居住的三八高地住宿
二
一九八四年元月我探亲回老家,和妻子约好,过完春节就返回武汉,拜见老丈人丈母娘。
可是刚跨入我家大门,父亲告诉我,母亲倒在手术台前,至今未能康复。可能是胆结石复发,需要进一步检查。望着母亲疼痛削瘦的脸颊,我的兴奋顷刻消散。
大年初二,一个惊雷般噩耗传来,母亲开腹后发现,胃癌晚期,已转移全身,无法动刀,只得关腹。
那年,我二十六岁不到,虽已青年,但无法承受的突如其来的打击,痛苦,悲伤,大哭,仿佛天塌下来了。晚上我给妻子写信,告诉我家现况,表明不能来武汉了。信里也隐约表示,如果她方便,可否来我家看望一下我母亲,给绝症中的母亲带来一丝温暖和慰藉。
很快,我接到妻子电报,她已乘东方红号轮船从武汉赶往芜湖。
我把电报转给病榻中母亲看,母亲十分兴奋,精神大为好转。很迫切地盼望着见到未来儿媳妇,虽然她已起不了身,但仍像过去一样指大家,安排接待。妻的衣、食、住、行,母亲都一一过问,事无巨细,样样过目,由她做主定夺。
我和同学杨国民一起去芜湖码头接她,那天天很冷,江面风也大,妻子瘦细的身子迎着风,拎着包从船上到码头走来。头发有点散乱,发丝常吹在脸上,我赶紧奔过去,给她披上一件军大衣,帮她拎着包走向公汽。军大衣是母亲再三叮嘱带的,母亲怕她受不了寒冷,还要求家人在房间里升起木炭炉火。
母亲第一次见到妻子,很是投缘,有说不完的话,没有陌生感。母亲兴高采烈,招呼妻子,招呼看望她的朋友,脸上红润,精神气足。妻子到来,让母亲病房有了生气,有了快乐,有了久违的笑语。
当母亲得知二月十六日是妻子生日时,执拗地下床,一定要亲自操办。没办法,我们答应母亲,在她病房给妻子举行一个隆重的生日Party。于是我们买了彩纸灯笼装点病房,订了蛋糕,买了蜡烛,拿来桌子椅子,请来许多朋友,和母亲一起为妻子过一个特别的生日晚会。当妻子吹灭蛋糕上的蜡烛时,母亲兴奋地和大家一起唱起生日歌,祝愿妻子生日快乐。
我很感谢妻子,在母亲人生最后一段路途中,细心暖心爱心地陪伴母亲,给母亲带来久违的欢笑,给大家带来灿烂的阳光。从这一刻,我就认定她是我一生的伴侣。
妻子假期有限,很快她就必须回单位上班。临走那天,妻子和母亲告别,宽慰地对母亲说:明年一定再来看望她,并祝愿她早日康复。母亲没说什么,估计她知道自己情况,只是不愿挑明,给大家徒增悲伤。母亲和妻子拥抱许久,依依不舍,还笑着对妻子说,来年再见。
旁边的我,此情此景,忍不住暗暗落泪。
三
妻子很聪明,脑子灵光,条理清晰,虽是学管理出身,但很用心,自学计算机课程,常去计算机研究室上机,向老师请教,渐渐成了计算机方面专家,许多同时代学该专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也远不如她。后来调动工作,全凭这项本事。
不过在所里,她在计划处是从事计划管理工作,而且每年都会派她进高校进修学习。1985年她被派到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学习现代企业管理三个月,在她学习快完结时,我正好也要去西安出差,我与她相约,一同去爬华山。
华山的险,那是名气很大的。我一直很想去探险赏景。能和妻子一起去,那是多么一件令人浪漫快乐的事情。
我一到西安就给她打电话,恰逢她母亲也来西安出差,于是在古都,毛脚女婿拜见丈母娘,虽不正式,但却很自然,不需要那么多繁琐礼节。
随后我们买了第二天西安到华山的火车站,火车下午到华山站。为了赶到山顶看日出,我们立即背起背包出发。从华山站到华山脚下有很长一段路,走起来也不轻松。当时年轻气盛,到了山脚下,没有休整,直接向山顶奔发。
爬山是个力气活,爬华山更是个力气活。
不多久,妻子腿有点不听使唤了,我把行李全背上,让她减轻负担。快到山顶时,我也快筋疲力尽,左右前后都看不到人,天也快黑了,我们相互搀扶着,向山顶小旅馆进发。终于走到小旅馆,已经耗尽了力气,全身除了耳朵不疼,其他地方都酸疼。小旅馆环境太差,没有水,有一个共公卫生间,被子从来没洗过,估计前面来的人嫌脏,鞋也都不脱,就上床休息,床上、被里全是泥土。可当时我们已累的毫无力气,下山是不可能。夜里,山顶上风很大,天气很冷,我们只能在这独此一家的旅店住下。房间里虽不卫生,但能避风挡寒,我们不敢完全躺下,在各自房间(没有结婚证必须开两房)迷迷糊糊熬到天亮前起床,又爬到观景台看日出。
这次爬华山,最大感受不是风景险峻、风光无限,而是极度疲劳、腰酸背疼,人像散了架了式,连说话力气都没有。
下山后赶到火车站,乘车到洛阳,再转车去襄阳返回单位。到洛阳火车站已经深夜,而转去襄樊火车要早晨才出车,有四五个小时。火车站候车室不让进,旅馆也找不着,又累又困。我们只得在候车厅大门外,对着广场的台阶下,靠着墙柱,相互依偎,心里暖暖的,很踏实。
说着悄悄话,慢慢地我们迷迷糊糊相拥而睡。
突然有人把我们踢醒,电筒光直射我们眼睛,说我们行为不端,不容辩解,就叫我们拿着东西跟他们走。我们当时还没完全醒过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进去才知道,进的是站前派出所,把我们当流氓抓了。当年社会比较守旧,一对青年在火车站广场前,半躺着相拥而睡,不抓你抓谁?
我们都是第一次进派出所,妻子又紧张又害羞,面对警察语无伦次,结结巴巴。我虽紧张但并不害怕,我一边安慰妻子,宽她的心。一边摆出派头对警察软中有硬的说了一番话:
我们俩是男女朋友,都在国防保密单位工作,目前在西安做重大试验工作,现须赶回襄樊单位取资料,因为事急又累,在洛阳赶第一班车,就没住旅馆,在地上休息了一下,可能有不妥地方。但你不能让我们误了火车,影响保密任务完成,那就是你们的责任了。
连哄带吓,又把工作证和车票拿给警察看。果然把小警察蒙住了,我们工作证上标明保密单位,没有地址,只有番号。小警察表面上义正严词说了我几句,但没为难我们,还亲自把我们送上火车。
有惊无险,也给我们爱情生活增添另一番情趣。
四
妻子调到武汉后,比较孤独,没有什么朋友,也不与同学来往。下班就回家,很少在外应酬,一切以女儿为中心。相夫为辅,教子为主,但总算是为家庭在操心。
妻子胆子很小,有一次有一个人送了一件童装给我们的孩子,她一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逼着我去把童装退给人家,不然全家不得安稳。当领导时。有人送礼,退不掉时她要交公。我反对,我对她说,你可以坚决不收礼,但不可收礼后而交公,这会使其他领导对你有意见。她问我要人家强送怎办?我就对她说为了你安心,退不掉的交给我帮你退。妻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老老实实做人。
妻子不太适合当领导,虽工作认真,对技术也十分钻研,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从不巴结上级领导,更不用说去登领导家门请客送礼了。但她却当了个领导,真是勉为其难。
妻子为人正真,做事认死理不灵话,有点与当今社会脱节。想说就说, 太耿直太较真,也不太善于和关联部门沟通,更不会去拍领导马屁。为此她得罪了不少人,包括领导。但仍不能吃一暂长一智,情商差点,性格使然。
她们单位新大楼装修,基建处在内部讨论时,就定下全楼铺花岗岩地砖包括电脑部机房,并已确定供货单位,也报领导同意了。但在多部门联合审核时,妻子出来反对,她从工作出发,认为电脑部机房应该铺活动地板,以便于今后的走线。基建处当然反对,说是领导己定,不便更改。妻子一听直接找领导,阐明理由,最终领导也认为应该是铺活动地板为好。这事把基建处人全得罪了,虽然仍是他们主导招标,但临阵换产品换公司,损害了他们利益。以至基建处一个科长打电话给妻子,问卫生间是否也铺活动地板,把妻子气的一晚都没睡觉。
她们单位有一个驾证银行卡项目,是主管妻子部门的行领导推动的。共投资8000万元,且协议条款很不利于单位。在可行性方案各部门会签时,所有部门都表示同意,但妻子却表示反对,并提出四条理由。认为如果这个项目实施,一定会成为呆账,让那位领导十分生气。因为这个项目一定有利益关系呀,妻子却只从工作考虑从不灵活,以至妻子部门一把手调离,那位领导坚决反对妻子接任。而妻子担任副职在全行时间最久,业务最熟悉。果然那个项目如妻子所料砸了,那位行领导也免职了。妻子对那位领导仍像过去一样,尊敬如一,让尝到世态炎凉的那位领导很感动,说对不起她。
妻子当牵头副处已一年了,但她从未找领导提过转正要求,甚至连应加工资未加也未反唤,直到牵头十个月后才拿到本职工资。后来行人事部领导提醒妻子该找找领导谈谈,妻子却说,我不会去争取,领导让我干我就干下去,不让我干我也能接受,也认为合理。这让人事部领导大为惊讶,她说她从事人事工作这么多年,这一次碰到妻子这种情况。很多人都拼命找领导想升官,而妻子离升官只一步之遥,却毫无活动活动的迹象。以至她当牵头副总,主持工作一直到退休,拿着正职工资,但她始终也转不了正,性格使然。
妻子就是这样一个人,执着、认真、不求官、不活泛。
我曾劝过她,没用,也就顺其自然了。人的性格有时难以改变,只是希望她工作不要太累,注意身体就行。
妻子身体不好,常常睡不着,失眠很严重。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醒。不论对家庭,对工作,妻子都认真。当然妻子也都很固执,认死理、过于敏感。给自己增加那么大心理压力,何苦呢?工作中烦恼会很多,矛盾也多,太认真有时会很累的。
妻子呀, 快乐人生,享受生活,珍惜生命!希望妻子能开开心心地生活。
外一篇:
新年贺词
注:
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个元旦,当时我分配在一个刚刚集体脱下军装的中国航空附件(609所)研究所(原武字二四二部队)三大队(第三研究室),单位有深深的部队习惯和痕迹。我们所是大三线单位地处山沟之中,单纯,封闭,保守是其最主要特征。我们是文革后第一批分来的正规本科生,而之前有十年断代了。我们一共来了几十个,大家都很年轻,都很有激情,都是从祖国四面八方而来,大都毕业于北航,南航,西工大,沈航,南昌航,郑航这六所学校。从大城市到远离城镇的山沟,从开放的大学校园到闭塞严谨的军工单位,我们十分苦闷,但又十分不甘。我们给单位带来春风,也给单位带来不解。活泼、好动、冲破禁忌是年轻人的个性;狂言、胆大、不畏权势成了我们的特色。在八三年元旦即将来之前,我组织了我们单位十几年第一次迎元旦晚会。且是自发的,没有组织背书的。这在当时我们那个单位是十分异类的。全体大学生和部分所里年轻子弟参加了晚会。晚会布置十分讲究和华丽,费用均来自大家自助捐款。所里也第一次出现了交谊舞影。
这份新年祝词就是我为那晚晚会所写(其实参考我过去的一篇文章),并受到大家喜爱。
所政委,一个抗日战争参加革命的师政委,他十分担心的晚会的政治倾向,怕出事,一晚都留在现场,曾主动上台指挥大家唱《东方红》,让大家哭笑不得,也添了一番乐趣。
由于地处山沟,所里风气十分保守,谈朋友以介绍为主,谈恋爱不能公开走在一起,更不用说牵手相拥了。一有风吹草动全所皆知,所以那个晚会对所里冲击很大,我一跃成了所里知名人士。
当年的所办公大楼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时间飞逝,转眼又迎来了一九八三。
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执着追求!
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事事如意,样样称心,充满快乐!
河水东流,星球运动,万物界永远不会停止那旺盛的生命力。过去的永远过去,让我们以新的精神状态,新的思维方法,新的伦理观念去迎接那光辉灿烂的未来!
抹去吧,那残冬的寒雪,新年的来临预示着新的春机。
不要哀叹岁月无情,如果我们仅仅赞美留恋百花齐放的春天,那么金果累累的秋天就会失去。
奋斗者的足迹,应该印在每一片日历之上,珍惜时间,是保持青春长久的最好办法。
探索者的目光,永远朝着那奇丽的险峰,只有攀登,才能放出生命的光华。
请相信,落后、愚昧、无知和腐朽,这一切社会恶势力,终会在我们这个时代被铲除!
时代在前进,生活需要更新,新陈代谢是宇宙界不可抗拒的规律。未来是我们的理想化身,未来是我们的前进路标,未来是我们的信心支柱。未来——是我们的。
青年朋友们,让我们永不停止真理的追求知识的探索,希望就在前面!
外二篇:
六十感怀
作者:老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昨天还是青春少女,今天已到耳顺之年。
日日夜夜,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终于迈过来了,让人感慨万分。
人说七十古来稀,我看六十第二春。六十一甲子,虽转不回昨天,但今天更精彩。曾经的风云激荡已趋平静,曾经的曲折失败云消雾散,理想与期盼,失望与惆怅,已随岁月流失而消散。旅行、摄影、形体模特、跳舞、弹琴,全心全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笑看江湖,更精彩的人生刚刚开始。
今天是我六十岁生日,老与不老,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你看到是风云,我看到是彩虹;你看到是荒漠,我看到是壮美;你看到是衰弱,我看到是重生。仰天大笑看人生,向天再活五百年。
悠悠六十岁月,历尽人生沧桑,往事历历在目,难忘的是情怀,是思絮,是岁月,是乡愁,是记忆,是遐想!努力过,追逐过,执着过,奋斗过,今生足矣。
忆往昔,求学、工作、结婚、生女,倍感艰辛,又苦中有乐,回味无穷。
看今朝,退休、躺平、自由、随意,夕阳最美,家中飘饭香,有滋有味。
生于饥荒年,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我能健康成长也算不幸之大幸。
长于动乱中,文革十年,正是我读书求知的中小学学生时代,读书无用论让我轻松度过。
工作于改革开放大潮里,突飞猛进的发展世人瞩目,WTO让中国走向世界,我的工作也不断挑战自我,与时俱进。
童时的梦幻,青春的年华,壮年的艰辛,悲喜参半的生活,一切随风飘散,唯有珍惜今天,快乐生活每一天,才不枉来世走上一回。虽然人生过半,青春已逝,但雄心犹存,激情尚在!
父母给了我生命,是他们二老让我在人世间茁壮成长,他们为我们操劳辛苦一生,人生浮华后更感亲情的可贵,衷心祝愿二老健康长寿。
我们姐妹两人,各有归宿,各有所成。工作三十五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负父母期望,不负家庭重托,生活大柢进入小康状况,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二十芳华得遇知己,八年恋爱终于成婚,磕磕绊绊三十几载,恩爱相守白头到老。平淡是夫妻的永恒主旋律,感恩老公,让我拥有遮风挡雨的温馨小家。
女儿是上帝送给我最宝贵的礼物,是我最贴心小棉袄。苦读八年博士毕业,白衣天使自食其力,知书达礼文静娴雅,感谢你,我的女儿!
朋友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你们给我的温暖,给我的慰藉。你们无私的帮助,坚定的支持和热情的鼓励,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让我的事业小有所成。
同学的情谊最为纯真,没有对错,没有是非,只有谅解与坦荡。名利地位过眼云烟,同学之情总是珍藏在心中,那是简单与真挚,那是无瑕与朴实。
六十岁,是我的人生新起点,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好在我一生淡泊名利,退休也没失落感,反而生活的更加充实,更加忙碌,更加潇洒。
拥抱明天,拥抱生活,六十岁就是十六岁。
(注:老猫是汉阳一江水之妻)
母亲(外二篇)
母亲与汉阳一江水
母亲英年早逝,去世时仅四十九岁。
母亲于一九八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去世,至今已过二十二年多了。但母亲的音容笑貌常常在我梦中浮现,几十年了从未断过。每当电影电视中浮现出母亲形象时,我就自然想起我的母亲,常常不禁流下眼泪。
母亲一生劳苦,忙着上班,忙着家务,忙着孩子,不知疲倦,任劳任怨。
母亲一生工作业绩辉煌,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对自己严格要求,对病人认真热情。
母亲一生疾恶如仇,性格鲜明,为人爽快,处世利落,工作能力极强。
母亲一生疾病缠身,母亲从小患有胆石症和丝虫病,常常发作,折磨一生。
母亲的个性很鲜明,风风火火,快人快语,敢做敢为。
母亲于一九三五年五月三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故乡离安徽著名古镇三河不到五公里。
外公外婆共有十个小孩,六男四女,夭折过半。母亲是老七,是女孩中老大。外公外婆虽在偏僻农村生活,但思想极为开明,几个男孩都在家中种田或做小生意,却把女孩全部送到学校读书。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十分了不得的。
外公略有点文化,在家种地,有时也去三河镇做点小生意。一生辛苦,老老实实做事,幻想带领一家人创业致富。靠省吃俭用余点钱,在全国解放前夕买了一批土地,全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里耕种,梦想着过上小康生活,收获自己一生希望。结果两年后弄了个地主的成分,生活尚未提高,却让整个家族成员三十多年生活在阴影中,倍受社会歧视。作为一个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低水平的农业家庭来说,真是个讽刺。
外公我没见过,但外婆一直住在我家,我印象极深。外婆小脚,典型旧式农村妇女。但外婆厚道开明,思维敏捷,待人热情,善于操持家务。可能母亲继承了她的遗传,很多地方也有外婆的影子。
母亲在刚解放时上了中学,一个地主的女儿(实际上是个生活质量极低的老实劳动的土地主),那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贫穷、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没有压垮她,在外婆的支持下,她初中毕业后考入省城中专---合肥医士学校学医,(那年母亲所念的中学仅七人考出去,而她是唯一女生)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虽然当时中专国家提供部分供给,但对母亲而言,学校生活是贫困的,家里已无法在经济上支持她了,全靠她低标准的供给维持着学业。苦但快乐,充满着希望,终于在五七年学成毕业,被分配到安徽省南陵县医院工作。
母亲是南陵县医院第一个由正规医科学校毕业分配来的医生,母亲终于有了自己的收入,虽然微薄但却能承担外公外婆的赡养。
我幼儿记忆大多忘了,但有两件事我刻在脑海里,记忆深刻。一个是父亲创办放射科,装完那台X光机开业后情景,当时我才两岁,在我家住所不远处。一个是母亲生我妹妹时所住的县医院顶头那个病房,当时我四岁,守在病床前。
母亲共生我们兄妹三人,每个相隔两年,自然母亲在抚养我们兄妹三人中所受的辛苦也是相当相当大的。据我父亲说,母亲怀我六个月时候,和父亲一起被单位派到乡镇农村巡回医疗,挺着大肚子在田埂上奔来奔去,为农民看病治病。由于过度劳累,极差条件和缺乏营养,母亲早产了。我提前近三个月来到这世上,且在田间出生。据说我生下时,两眼紧闭,也不啼哭,如果不是在医疗队里,在那种条件下我是很难活过来的。其实在当时,在那种恶劣条件下,母亲也有巨大的生命危险。母亲在生老二时,正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我家生活更是雪上添霜,很是困难,爷爷、外公、大舅、姑姑四人都是在那个时候活活饿死的。经过父母努力,县里总算批了半头猪给母亲疗养身体,而那半头猪总重量只有二斤多。随后老三出生,三个小孩给母亲带来巨大欢乐同时,也给母亲身体上、经济上、精力上、工作上都带来极大压力。由于我们三个小孩先天不足,后天缺食,父母只能节衣缩食,尽量保证我们成长的基本需求,为此母亲甚至卖血维持生存。
母亲一生都在为家庭辛苦,洗衣烧饭安排家庭开支,保证家庭基本生活,母亲虽然极为能干,但工作强度、病魔和疼痛让母亲过早衰老,使她三十岁头上就有白发了。即使这样,母亲仍与外婆一起操劳我们三个小孩和全部家务,从不让父亲插手分心,为父亲钻研业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母亲曾笑话父亲,说他在家酱油瓶倒下都不会去扶,整天想着的全是手术和病人。最让我忘不掉的是每年夏天,到了傍晚,每家每户搬着竹床到室外乘凉。我们三个小孩一般与小伙伴玩到八点就会回来,躺到竹床上休息,母亲和外婆在炎热湿闷的高温下,会不停地在竹床旁,不知疲倦地用扇子为我们扇风降温和赶蚊子,以保证我们在炎热夏天有充足休息时间。汗水浸透了她们衣裳,蚊虫在她们身边飞来飞去,她们不为所动,就这样扇呀扇呀,一直扇到深夜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待天气稍凉点后,再叫我父亲把我们一个一个抱回家中床上,一个夏天从不间断。其实,母亲本身工作也特别忙碌,风险压力也大,但为我们,她毫无怨言。一夏天,每天几个小时单调地、机械地、不停地用扇子为我们扇风,那是十分疲劳和枯燥的,是伟大的母爱让她顽强的坚持。母亲太过劳累了,她苦了一辈子,忙了三十年。是工作、生活、家庭的过度劳累造成母亲英年早逝,让我们作子女的无法为她尽点孝心,回报她老人家的大恩大德。
母亲不但关心我们兄妹三人身体健康、饮食休息和生活方式,还关心我们品格培养、学习成绩和能力素质。她不论多忙,对我们兄妹在校情况都了如指掌,她虽很少指责我们三人,但总是默默地关心我们成长。她和父亲两人总能抽出时间和我们兄妹三人的班主任、授课老师建立密切联系,并与他们保持良好关系,小学、中学都是如此。
母亲分在妇产科当医生,在差不多二十年时间里,县医院妇产科只有二个医生,工作十分繁忙。在事业上,母亲是个强者。她熟练地进行妇产科各项手术,包括各类疑难杂症。她替人结扎平均每例十分钟。有时为了完成那个时代的所谓计划生育政策,母亲巡回农村,一天一人就结扎七八十个,中间也不休息。几天之间共结扎五六百例,无一差错与事故。母亲率先在全芜湖地区首创腹膜外剖腹产术,(见本书上册《风雨春秋》第十二章外二篇)母亲还有一个奇特独门的绝艺,母亲曾私下告诉我们,她搭孕妇脉就能知孕妇怀得是男孩女孩,通过几百例私下实验核对全部正确。但母亲却不声张也不告诉别人,只是默默积累数据(当时尚无B超),作科学研究,母亲高超的医术使得求医者络绎不绝。
母亲在工作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件事。
一
一次吃晚饭时,我家陋室突然来了一位贵客,县委书记第一次来到我家,让我十分惊诧。原来我县奚滩公社出现一个危急病人,乡村医生计划生育做结扎手术时,术中误伤肠管,导致肠穿孔腹膜炎,这是一起严重事故,其政治意义远大于事故本身。情况危急,县里老大----县委书记亲自到我家恭请我母亲急救出诊,并特批用他的专车,也是当时县里唯一一辆小轿车护送我母亲去现场救治。(当时县医院没有救护车,全县也只有不到十辆的货车)一听这话,我母亲二话没说,立即放下饭碗,饭也不吃,就小跑去科室准备器材和药品,然后上车直奔病人所在地。后来母亲告诉我,这个事故,在乡村医院是要出人命的。救人要紧,输血,麻醉,开腹,这是一个从妇科演变成普外科的手术,母亲以她的“多面手”的技能,立即上手术台,勇敢地开腹做了肠修补加腹腔引流手术,手术两个多小时,终于挽救了一条生命,平息了一桩医疗事故。劳苦功高,难能可贵!
二
还有一次,也是一个乡间医生,她给患者做刮宫手术时(也是计划生育手术之一),手术失误,意外导致子宫穿孔,出血,病情很是紧急。当地乡医院领导带着几个人来县医院紧急求救。母亲知道后,不顾自己刚刚24小时值班结束,身体疲惫不堪的现状,立即叫来一个助产士,两人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任凭路上颠簸,直奔救治现场。一下自行车,母亲马不停蹄,不顾劳累就上了极简陋的乡村医院手术台上,在汽油灯下,就地給病人开腹做子宫修补术,救了这位农妇的一条命。手术完成后,母亲累瘫倒在手术间里,很久很久。母亲总是工作第一,病人第一,从不顾惜自己身体,在她有限的生命中,以自己精湛技术挽救无数妇女的生命,对患者、对社会,其贡献,有口皆碑。当年,风行中国大陆涉及亿万人口的一场计划生育运动,并演变成政治运动,给许多基层医务工作者带来巨大压力和风险,就是靠像我母亲这样一批医疗战线上的技术骨干任劳任怨,救火救急,尽量降低医疗技术事故,才保证了妇女的生命安全。这样的历史功勋,永不磨灭!
三
再一次,母亲一人出诊乡下,发现一世上罕见病例,凭着母亲的高超技艺和精准判断,挽救了一条年青人生命。患者28岁,结婚两年未曾生育。79年4月22日突然阴道流血伴下腹痛,继而排出胎胚组织,经检查证实为完全流产。尔后于第九天夜间,右下腹疼痛伴头晕、出汗等,急诊于当地医院,被认为流产后感染或肠寄生虫症,给予四环素及止痛片,患者回家。翌晨再次剧烈腹痛并伴休克,于5月2日上午7时再次住入公社医院,生命垂危。电话求救后,母亲紧急出诊,经过询问病情,认真检查,母亲诊断患者为异位妊娠破裂。就是患者子宫内、外同时妊娠并均中止,前几天流产为宫内胎儿,现在是宫外孕造成大流血,这个病例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文献上几乎没记载,母亲也是第一次碰到。在没有B超等检测设备帮助下,母亲在乡下仅凭个人经验,其实诊断难度是极大的。如不能准确诊断,就不能及时开刀,病人只能失血死亡。时间紧迫,母亲胆大心细,诊断十分准确。没有雄厚理论基础和长期实践经验,是很难办到的。母亲一方面给患者以快速补液并输血400毫升,一方面立即上台,在局麻下给患者进行手术。开腹后可见3厘米长男性成形胎儿游离于腹腔,右输卵管内见胎盘组织,输卵管破裂大出血。患者腹腔积血和血块约2000毫升,失血过多,乡下没有血源,母亲大胆决定收积腹腔积血350毫升,回输患者。争分夺妙,在没有助手和麻醉师情况下,母亲一人在助产士帮助下,凭着多年技术积累和手术经验,与死神抢时间,在手术台上精心止血、切除、缝补和清理,右侧输卵管切除,同时检查对侧(左)输卵管、卵巢均正常,予以保留,保证患者做妈妈的权利。手术十分成功,术后10天患者痊愈出院。母亲独人出诊,乡下救急,准确诊断,一人上台,手术麻醉全包,顺利完成这世界少有的病例,就在当今,也极其难得。
母亲一生中,这样的救人案例很多很多。
当年县医院妇产科全体医护人员合影 前右三是母亲
母亲后来担任妇产科业务和行政的领导,显示出很高的管理能力。母亲的热情,母亲的干练,母亲的刻苦,赢得同事尊敬,获得很高威望。在她主持工作时,科室也获得省、,地、县三级表彰和嘉奖。母亲走遍了全县每个大队,为众多女性解除了疾病之痛苦。为此八一年母亲又是全县文革后首批晋升主治医师七人中的一个。当年,文革后刚开始评职称,考核甚严,地区卫生局从上级医院抽调专家教授主考,笔试、面试、论文和手术级别,一样也不能少,非常严格。附合条件申报者,大都因某项不合格而被刷了下来,我们家父母双双都被评上,引发小城一个小小哄动。那个年代,小县城凭主治医师,可享受社会许多所谓高级知识分子优待政策!由于母亲的家庭出身不好,母亲过去从未获得个人嘉奖,但在她临终三天前,她与她科室同时获得省计划生育个人和集体先进的嘉奖。
母亲为人耿直,眼里揉不下沙子,喜打抱不平。同情弱者,不少人怕她,更多人有事喜欢找她诉说。记得医院中医药房有个女的,姓G,被她老公及老公情人欺负。G是外地人,毕业分到医院,性格懦弱。而她老公极有势力,所以她虽不堪老公打骂,但也只是哭泣,敢怒不敢言。母亲见状仗义相挺,找领导,去妇联反映问题,还组织医院很多女士联名上访,控告她老公打骂女人和生活作风问题。母亲这种不怕得罪人关怀弱者的性格,给她带来不少麻烦,但母亲从不退缩,路见不平,仍是出手相助。母亲的正义感和侠客作风,我是十分佩服的。
母亲一生疾病缠身,胆石症和丝虫病折磨她一生,发起病来,十分痛苦。仅胆石症就动过二次手术,八三年十月母亲出现心口痛和呕吐,母亲认为是胆石病复发,因为年终计划生育突击工作,很是繁忙,没有时间去检查,就忍着病痛投入到工作之中。废寝忘食,日以继夜,高强度工作,终于使她在八四年元月四日倒在她工作的手术台上。在坚持完成一个农村妇女产后大出血急症手术后,母亲倒在手术台旁,剧烈疼痛让她无法站立起来。
母亲倒下了,再也无法起床了,经过检查,母亲已到胃癌晚期,这是我们难以接受的现实。在她病倒后,我们在她外套衣服口袋里找到一张纸,上边记载看母亲有病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看后不禁泪下。母亲拖着病身,忍着剧痛,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纸条上记载如下:(我们也拍照留作记念)
八三年一月至十一月妇产科住院部工作:
住院 1829人 生产 692人 难产 243人 出诊 38次
抢救 108次 死亡 1人 人流 799人 大月份人流 1164人
结扎 466人 上环 144人 取环 140人
以上不含到各公社计划生育结扎人数,下乡出诊求治的病人。妇产科当时加了一个医生,也仅有三个医生。
母亲病倒在床后,我估计她应该知道自己的病情,她是医生呀,但她为了不让我们担忧难受,一直没有点破。仍积极配合治疗,和我们谈谈笑笑。我一月三十日从单位回家,直到母亲去世前都未回单位上班,虽然单位多次加急电报摧我,但我不忍与母亲分离,没有理会。
母亲三月二十九日病情加重,突然休克。我们急电刚刚返京的弟弟速回,弟弟乘特快三十一日下午回家。母亲在昏迷四十八小时后,见到弟弟时,眼睛奇迹的睁开了,眼珠也能随着弟弟身影而转动,其间血压,泌尿均恢复正常。晚上九时三十分我们亲爱的母亲终于停止了呼吸,安静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留恋的这个家,离开了她热爱的工作。
后来有人说,母亲为了等弟弟见上一面,才多坚持了二天,这可能正是人性的使然。其实在三月二十九日,母亲已感觉不好,她坚持不睡觉,反复对我们说:
“我不能睡,我不能睡,一睡就不会再醒来了,就再也见不到你们了。”
这话果然验证了,她挽救过无数濒临死亡的妇女,却不能挽救她自己。
根据母亲生前遗愿,我们将母亲安葬在外祖母身旁。
母亲一生辛苦,在子女均已长大工作,她正该好好享受之际,却匆匆离我们而去,母亲真是命苦。母亲为了我们,没有一天享受过。从小到去世都过着清贫劳累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好不容易等到了国家政策的变更,该享福时,该我们作子女报答时,她却再也享受不到我们的孝心。
母亲太苦了,她是累死的。
我们子女三人在母亲追悼会上,为母亲写下了这段挽联:
在班上忙,在班下忙,忙了三十年
为爸爸苦,为子女苦,苦了一辈子
这是母亲一生真实的写照。
母亲给汉阳一江水的信
外一篇:
宫内妊娠流产合并输卵管妊娠破裂一例报告
作者 潘耀桂
子宫内、外同时妊娠並均中止,临床上极为罕见。,现报告如下。
患者23岁,结婚两年未曾生育,平素月经尚属正常。停经52天,伴有恶心、偏食、嗜睡等早孕反应。79年4月22日突然阴道流血伴下腹痛,继而排出胚胎组织,经检查证实为完全流产。俟后阴道流血停止及腹痛消失,一般情况尚好。尔后于第九天夜间,患者诉开始行房,当即感到右下腹疼痛伴头昏出汗等,急诊于当地医院被认为流产后感染或肠寄生虫症,给予四环素及止痛片,患者回家。翌晨再次剧烈腹痛並伴休克,于5月2日上午7时住入公社医院,检查血压60/30毫米汞柱,脈率112/分,面色苍白,大汗、烦躁,全腹压痛,右下腹肌紧张,扪之饱满感,有移动性浊音,诊断性腹穿,容易抽出不凝之暗红色血液,诊断为異位妊娠破裂。给以快速补液并输血400毫升,局麻下手术,腹腔积血和血块约2000毫升, 发现右侧输卵管壶腹部增粗如鸭蛋大。破裂出血,见3厘米长男性成形胎儿游离于腹腔。行右侧输卵管切除,其内见胎盘组织。对侧输卵管、卵巢均正常。子宫软而略增大,无粘连。收集腹腔积血350毫升回输无反应。术后10天痊愈出院。
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四日
外二篇:
阴道内滴虫和霉菌感染的防治
作者 潘耀桂
阴 道 生 理
成年健康妇女的阴道粘膜上皮细胞内有动物淀粉,同时阴道内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即所谓阴道杆菌(Doderlein's bacilli),此菌可将淀粉分解成乳酸,使阴道内保持一定酸度(PH=4.5)它能防止致病菌在阴道内繁殖,从而维持阴道内生物特性和自卫功能。
滴虫性阴道炎
一、病原学:
为阴道毛滴虫,属鞭虫种系,呈梨形,较中性白血球稍大,其顶端有四条鞭毛,体部有波动膜,尾部有轴柱,活动为直轴转动和向前波动。
当PH5.5-6.0时最适宜生长:当PH<4.5>7.5时就不易生长。
当温度在35℃-37℃最适宜生长,但在一10℃和38-40℃亦能活7-9小时。而25-27℃可活120-150小时(一般浴水约30℃);普通井水可活5天,在肥皂水中可活9小时在干燥环境中可活12-20小时。可见它能在自然界广泛生存和易于传播。
二、传播方式:
1.直接传染:性交传染为主。
2.间接传染:浴池、浴具、内裤和本人粪、尿传染、座厕所、医疗器械等。
三、发病机理:
虽说法不一,但大多认为毛滴虫无病原性,它主要是消耗阴道内的糖元,阻碍乳酸形成, 从而减低阴道内的酸度,破坏了阴道的防御机能,使致病菌易于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滴虫本身并不侵入组织而引起病理改变。
四、发病率:
小发病牵国国内统计为20%左右(美国为20-25%、苏联为10-25%),工厂为16.7-32.36%,已婚高于未婚,妊娠高于正常妇女。
五、病状及体征:
通常感染后一周即出现症状。
1阴道外阴瘙痒,有虫爬感,但不影响睡眠及活动,由于分泌物刺激所致。少数成皮炎。
2.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黄色泡沫状(因分解炭水化合物而排出气体)、稀薄、有臭
味或血性、脓性,刺激阴部皮肤而致不适及疼痛。
3.不孕:滴虫可吞噬精子、阴道炎可影响精子存活以致妨碍妊娠。
4.泌尿系症状: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炎症状。
5.窥阴器检查:阴道璧有红色颗粒,呈杨梅果样。
六、诊 断:
根据病史,瘙痒症状及白带呈泡沫状等即可诊断。确诊需悬液检见活动
的毛滴虫,还可用涂片及培养方法。
七、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性生活,减少局部刺激,保持局部干燥。
2.局部治疗:
①阴道酸化,恢复其生物特性和自净作用。常用0.5%醋酸液或1%乳酸液冲洗,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注意孕妇只能擦洗,未婚者用导尿管冲洗。大蒜头煎汤熏洗亦有效。
②驱虫治疗:灭滴灵、滴维净、卡巴肿等,每晚塞阴道内1片,10天为一疗程。曲古霉素10万单位,每晚一片塞阴道,14天为一疗程。
3.全身治疗:
①口服驱虫药;(一般夫妻同时服)灭滴灵0258/日,10天为一疗程。或2克(0.25x8)顿服,其治愈率达95%,副作用并不比10日疗法多。(1-HI)
②治疗并存病:治疗生殖系炎症可恢复阴道生物特性,从而不利滴虫生长。
③治疗并发症:如:尿路感染对症治疗,阴道炎抗菌素治疗(氯霉素0.25塞阴道),如果经治疗一疗程仍有症状可重复治疗。
八、预防:
加强卫生教育、搞好个人卫生取缔池浴、改造公共厕所坐式改为蹲式)、浴具隔离(巾、盆)、医疗器械严密消毒,治疗及严格管理病人,管理带虫者。
霉菌性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
霉菌性阴道炎是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albicans)所致的阴道炎症。其发病率仅次于滴虫性阴道炎,多见于孕妇、糖尿病患者及长期应用抗菌素者。并常与其他炎症并发。
念珠菌平时可寄生于阴道,每当阴道内糖元增多:酸性增强时即可迅速繁殖而引起症状。
一、传染方式:以间接为主。
二、临床表现及特征:
1.外阴奇痒:由小阴唇内侧开始后蔓延至外部症状十分显著。
2.阴道分泌物:急性期常减少,呈凝乳块或豆渣样白带。
3.窥阴器检查;外阴、阴道粘膜常被一层白膜覆盖,揭除后显示粘膜轻度红肿。
4.分泌物涂片及悬液检见病原菌,亦可作培养。
三、治 疗:
1冲洗阴道:常用2-4%苏打水或龙胆草液(4两煎成500cc水)3/日,10天一疗程。
集育
2.制霉菌素,50万单位每晚一次,塞阴道,10天一疗程。
3.曲古霉素膏外用(溃疡面)或0.5%龙胆紫涂外阴及阴道壁。
4.内服治带净片8片,8/日。
四、预防: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说明此病传染方式。
2.治疗原发病,如糖尿病。避免滥用抗菌素。
3.杜绝传染源:改良浴具、浴池、厕所等,医疗器械严密消毒,以杜绝交叉感染。
滴虫性阴道炎和霉菌性阴道炎比较表
病名 |
滴虫性阴道炎 |
霜菌性阴道炎 |
病原体 |
毛滴虫,正常健康阴道内无。 |
白色念球菌,正常阴道内也存在。 |
传染方式 |
以直接为主: 性交等方式 |
以间接为主; 通过浴具、浴池等。 |
临床特征 |
阻止阴道内正常乳酸形成,阴道内酸度减低,破坏正常防御机能,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而致阴道炎,本身无致病性。 |
在正常阴道内霉菌虽存在,但不致病,而每当阴道酸度增强时(如糖尿病患者或孕妇及常用抗菌素者)则霉菌即可迅速繁殖,而引起阴道发炎。 |
发病机理 |
1. 外阴,阴道痒,不影响工作和睡眠。 2. 白带多、灰黄色、或伴有血性及脓性,呈泡沫状 3,阴道壁有红色颗粒,呈杨梅果样。 4. 或有尿道炎症状并存。 5. 悬液检查见活毛滴虫。 |
1. 外阴奇痒,重者可影响睡眠及工作。 2. 白带多少不一,呈乳凝块或豆渣样。 3. 阴道粘膜被一层由膜覆盖,揭除后可见粘膜红肿。 4. 无泌尿系炎症情况。 5. 悬液检查可见白色念球菌。 |
治疗 |
1. 常用酸性液冲洗阴道,如0.5%醋酸或1%乳酸、大蒜头液熏洗。 2. 驱虫治疗: 灭滴灵、滴维净、卡巴肿、曲古霉素等塞人阴道内或口服灭滴灵。 3、抗菌素同时合并应用(青链、氯等)。 4. 治疗并发病,泌尿系炎症 (呋喃坦啶)。 5. 治疗、管理带虫者。 |
1. 常用碱性液冲洗阴道,如2-4%苏打水。 2. 制霉菌素,曲古霉素,阴道内用药。 3. 一般不用抗菌素。
4. 病因治疗: 如糖尿病的治疗等。 5. 不需要治疗带菌者(因为正常阴道内有霉菌存在)。 |
(注:作者潘耀桂为汉阳一江水的母亲)
老爸——一个普通医生的高峰
(本文是根据老爸回忆文章整理创作)
老爸与汉阳一江水
正文之前先讲老爸的四则小故事
1
有一年春节,我回老家陪老爸过年。
大年三十吃完年饭,大家一起看着电视,聊着家常。
大约十一点左右,老爸电话响了,是老爸服务的医院打来的。说医院有个急诊,希望老爸过来会诊指导一下。老爸二话没说,稍加收拾,叫我开车把他送往医院。
老爸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大年初一的早晨,才叫我接他回家。
路上我询问老爸,什么急诊,大年三十都过不安稳?
老爸很疲劳,眯着眼疲惫地淡淡说:医生吗,常会有这种事,急诊才不管假日不假日。年轻时年年如此,你们小记不得了。说着,就闭眼休息去了。
过了几天,老爸才骄傲地告诉我,那天幸亏他去了。
原来大年三十医院来了个急诊病人,初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二位值班外科医生连夜开刀动手术。打开肚皮后,两位医生懵了,阑尾没有炎症。在手术台上两位医生发生争论,一位提出关腹缝肚,看情况转高一级医院。另一位提出让老爸过来看看,再决定下一步方案。
两位争论一下,最后一致决定请老爸过来一趟。
老爸一过来,一边听他们介绍,一边消毒换衣上手术台检查。
姜是老的辣,老爸上台一探查,就发现问题。病人是胃穿孔,大量胃中物流出。随后老爸亲自动手,缝合胃孔,清理腹腔,用时二小时,顺利关腹缝肚,解决问题。这例胃穿孔,穿孔渗出被包裹,因而易被手术医生漏诊。这需要临床医生先判断,再寻找,没有一定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是很难发现的。
老爸说,如果当时不查明病因就关腹,误诊误治,再次手术是必然的。如果拖久一点,腹部被胃液等物浸湿,感染过重,会危及生命。
老爸说,这个手术最需要仔细,必须非常细心地清理腹腔残留物,确保术后不被感染,不然,后面麻烦事很多,其他如缝合都是小问题。
老爸很兴奋,自己又救人一命。
要知道老爸那时已过八十高龄,虽眼不花手不抖,但五年前他因胃癌做了胃全切手术,因胆结石做了胆全切手术,身体已大不如从前。但老爸一上手术台,就生龙活虎,一站就二小时,也不叫累,下手术台后,也不回家,继续观察病人病情。
老爸对自己职业,热爱深入骨髓。救人救命,是他一生的追求。直到今天他仍然离不开他的岗位,不是为了收入,而是为了他那份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和执着。
2
老爸聪慧,不但手术做得好,文章也写得得心应手。
老爸虽是中专生,但因手术高超,论文丰产,英语熟练,虽无官职,但中级职称、副高、正高都评的很顺利,没有疑义。
但不少同事(不包括领导)就没有他那么幸运了,有的水平不行,有的论文不够,虽然大多学历比老爸高,但就是评不上正高。
老爸对此很有异议,他认为有几个朋友,临床手术水平很不错,但不太会写文章,没有论文,就被卡着评不上。
老爸认为临床工作是实践性东西,尤其是外科,需要手巧有悟性,要多做多看,才能提高业务水平。临床不是搞科研,而且病人那么多,那么忙,值班接着值班,手术接着手术,大家都忙得喘不过气来,又不是教学医院,哪有时间坐下来申请课题、搞科研、写文章?临床医师需要大量病例的训练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把科研任务和临床工作混为一谈,让许多临床经验丰富和技术精湛的医生被论文卡住而评不上职称,这是很不公平的。
一个以临床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性职业,要求论文而不要求临床治病水平,有点荒唐。
老爸是个热心肠,急公好义的人。
有一次他对两位外科水平很高,评职称卡在论文上的朋友说:我替你们写几篇文章,你们拿去修改指正后,再以你们名字去刊物发表吧。
老爸说干就干,很快把几篇新写的医学文章给了两位。
果然,经两人修改的文章发表后,很快评上正高,后来他们都成为医院的台柱子,是手术台上一把好手。
这是好多年前的事,老爸每每谈起,没有后悔
老爸虽然有违规,但他只是怜惜人才。
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尽量为他认为值得人才,铺铺路,搭搭桥,这都是他很乐意做的。
他们每一次进步,老爸都要和我唠叨好几天,兴奋之意溢于言表,十分骄傲。
3
老爸胆大心细,勇于创新,中青年时期尤为特出。凭着他雄厚理论基础和多年实践经验,手快且精细,屡屡突破禁区,在县城小医院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外科医生需要悟性,手指手腕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当重要,老爸仿佛是天生做外科医生的料。上了手术台,老爸似换了一个人,从容不迫,轻快而跳跃着,飞速下刀、剥离, 堪称完美。老爸说,当年他做的不少手术,难度都很高,这些手术至今还站在外科前沿,很是不易。
老爸从医一生中,遇见过不少罕见病例,碰到疑难杂症数不胜数,许多大城市的大医院不愿治疗推出去的病人,投路无门找到我老爸时,我老爸总是热情接待,使出浑身解数,在力所能尽范围内,帮助解决患者病痛之苦。
老爸有一世交老朋友桂叔,家在邻县,我们两家当年走动频繁,我也很熟悉他们一家人。桂叔他有一个16岁的儿子,患颈椎5结核并寒性脓肿,压迫了食道和气管,生命危急。到各大医院求医,都被拒收。他听说南陵城郊的解放军127有全国骨科权威许竟斌主任(也是老爸的骨科恩师),怀一线希望他带着儿子来到127医院。不巧的是,许军医出差南京,他旗下几位,都不敢接受这例高危病人。无奈,老友找到老爸,老爸过去一看,发现过去从未接触过此类病人,感觉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太敢接受。于是老爸找到127医院的骨科和外科军医们(老爸与他们都很熟,老爸在127医院许教授门下进修过半年),做他们工作,与他们一起讨论方案细则,商讨救治方法,希望能在这所医院救治。但对方领导仍不愿接受病人,领导建议转合肥或南京救治,并答应免费派车送行。病情紧迫,病人随时有生命之虞,远水不救近火,127医院做手术的路堵死了。没办法,老爸毅然决然,决定自己接手这疑难重症。他和老友交底,谈到转院风险和手术风险,两人决定共担此责,病人送回县医院。老爸临时抱佛脚,复习文献,重温解剖。半小时后,病人送手术室,局麻下手术。细心解剖,进入脓腔,放出大量脓汁,患者立即发声,进水,呼吸通畅,终于脱险。手术继续深入下去,显露颈椎5椎体病灶,祛除死骨,刮除结核肉芽,冲洗脓腔,置入链霉素、异烟肼,放引流片,缝合,术毕返房。手术顺利、有效,术后3天退烧,病人自己去理发,进食正常,恢复良好。术后12天出院,医药费仅32元,继续抗痨治疗半年,病愈。这40多年了,病人一直正常劳动、生活,儿孙满堂。这颈椎结核病灶清除手术,除了颈前密集血管、神经以及甲状腺、气管、食管等复杂解剖,更因颈椎脆弱,加之结核破坏,其后的颈髓,稍有闪失,就会高位截瘫,甚至死亡!是骨科铁4级手术。这类手术就是在北京上海大医院做,主任们也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难得老爸救人之心迫切,知道转院那基本上是死路一条。为朋友之子,虽颤颤巍巍,如临深渊,但靠着自己多年的颈部甲状腺手术经验和熟悉解剖,又有骨科专科知识的积累。加上深思善谋,胆大心细,勇于实践,决不蛮干,终于圆满完成了这基层医院罕见的难题。既治标又治本,病灶根除,终身治愈。
有一个患者,男,29岁,骑自行车时,右季肋部撞击于停放的板车把端,当即剧痛、感呼吸困难,心慌,一小时后送入老爸医院。经查,肝脾胰肾均正常,腹腔无积液。胸腹透视无异常。住院观察16小时出现右侧腰背胀痛及睾丸痛,经初步诊断为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于伤后28小时剖腹探查。进腹后见腹腔内有少量胆汁样液、 胆囊、肝外胆管及肝脏无损伤,右侧后腹膜广泛水肿、绿染。作Kocher切口游离翻转十二指肠,发现其降部于乳头前上1.5cm处破裂∅1.5cm,肠液外溢,局部及右肾周围水肿,组织坏死。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漏出肠液,修补肠破裂口,毕氏Ⅱ式结肠后胃空肠吻合, 48小时肠蠕动恢复,进流汁。三周后两造瘘管造影正常,先后拔除两管,一期愈合。随访一年,无并发症及后遗症。这例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少见的腹部损伤,早期因症状隐蔽,极易延误诊断。且手术复杂,高大上,考验医生临床技术。要精准设计,一生难遇二例。手术台上,善思应变,无规范可循,稍一欠妥,危及生命,抢救成功率不高!本例是老爸亲自手术,现患者还健在,生活正常。
另外一例,患者黑色素斑点~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症候群病,十四年三次手术,老爸一人完成的。尤其是患者患极罕见的肠道、胆道双梗阻,十分难治。可能全球独一,世界无双!并发症是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往往要到青年时期。因系先天性疾患,又无根治办法,此病的预后,若处理得当,可以长期生存,唯需多次手术。并不妨碍寿命。在老爸细心多次治疗下,病人获得新生。
老爸一生中,碰到得这样疑难危重病人很多。在简陋的基层医院里,几乎是自学的他,把挽救患者生命当作使命,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老爸保留了六例手术记录,涵盖普外科临床高大难课题。1,扩大全胃切除术,2,甲状腺癌仿根治手术,3,十二指肠破裂仿Berne手术,4,肝左外叶切除、肝内取石、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5,急性胰腺炎病灶清除引流术,6,直肠癌根治术。
4
老爸行医六十多年,给病人动手术万例以上,有没有发生过医疗事故呢?没有,那还真没有!但他一生中确有几次手术失败的案例,其中一个案例让老爸痛心许久,初衷与效果有时很难一致,为此老爸常常自责。老爸的外科恩师,皖医二附院外科老主任闵梅先老先生就曾开导过老爸,他给老爸讲他当年在北京阜外医院心胸外科进修时故事。在这个中国心外科老大的医院里,当年病人不少都是走着进去,然后抬着出来!屡屡手术失败。中国顶尖权威大拿们就曾告诫过老爸恩师,不动手术就是死,动手术还有一线希望。这条血路,我们不走,谁来闯!科学是要付代价的!医生工作,本就在风头浪尖上生活,一医成功有冤魂。
让老爸深刻教训,终身难忘案件是我的一个中学老师的手术。老师是慕名来找我老爸医治的。老师64岁,依据病史及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这种病老爸开过千例以上,从未失手。1984年10月16日老爸在本院给老师行胆囊切除手术,术中发现胆囊内胆固醇结石23枚。手术进行很“顺利”,切除胆囊,解剖清楚,历时75分钟,术后无渗胆,切口甲级愈合。但病人特别之处在于解剖失天变异,肝肠之间正常通道缺如,代之以胆囊及胆囊管,教科书上及医学文献,亦从未见报,故迟至术中仍全然不知(老爸个人水平及当时的检测手段所不及),所以手术后第3天发现黄疸并进行性加深,1984年11月9日行第二次手术,耗时六个多小时,85年2月10日再作第三次手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于术后第5天死亡。虽经老爸多方拚命努力,仍未能挽救了她的生命,终成悲剧,为此老爸十分难受自责。老爸常拿这少数几个痛心案例告诫自己,训诫前后同行,并写成医学论文《胆道手术中几个特殊问题的诊治体会》,用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鞭策自己今天工作认真,认真,再认真。学习,学习,再学习!
--------------------------------------------------------------------------------------------------
老爸出身破落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生活贫困,苦难与艰辛一直伴随他青少年成长过程。
因为贫困,没有进入大学学习,成了他的终身遗憾。
老爸极为聪明,手巧人刻苦,有天赋,有冲劲,大胆心细,勇于实践,敢担责有爱心,对新事物极为敏感,有好学好问精神,有创新争强的勇气!
他虽在基层行医五十余年,但他所取得的成就,达到的高度,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我一直认为,如果老爸在大城市名医院工作,换个平台,他完全能成为国家的大师级人物,成为本专业的中国权威。
可惜生不逢时,中专毕业的他,一直在基层的县医院工作,虽然在业务上有很多开拓。但先天不足,平台缺失使他在其工作领域里,却达不到他天赋本应该达到的高度,这是时代给他的悲剧,也是命运的使然。
老爸不仅有一身绝技,而且从医至今,创造不少第一,有全国的,有本省的,也有本地的。老爸虽没有院士头衔,没有全国名声,没有全国各医师协会会员资格,没有专业著作出版,没有获国家奖的成果,但老爸在基层默默工作,自学成材,医技来自个人领悟,“老师”就是医学书籍,在穷乡僻壤之地,在知识分子受排挤的年代,创造了他自己辉煌。
老爸特别好学,灵敏手巧,悟性极高,有学外科的天赋,是天生做医生的料,一看就懂,一点就通。他手术做得漂亮利索明快,深得同行、病人及家属的好评。
县城医院(有时在公社医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中专毕业,没老师带,(七十年代后期短暂拜了两个编外导师,一个是上级医院的外科权威闵梅先主任,一个是军队的骨科大拿许竞斌教授)全靠自学。药品缺乏,设备简陋,人员配备不齐,在如此环境下,老爸完成了骨科,腹部外科,胸部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眼科等科的四级(最高级)高难度手术,确实很是了不起,我很佩服我老爸,到现在还能上手术台,还在上班!
老爸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视如亲人。为人和气,待人热情,不烦不躁。问病十分认真,回答耐心细致,无论病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倾尽全力给予医治。真正体现医者仁心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个伟大的基层医者,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一. 中国全科医生第一人
老爸所掌握的医学门类之全、学术水平之高,在现今国内,甚至国外也很难找到第二人。
这是一项纪录,是历史、环境和老爸的刻苦好学造成的。
老爸一直开展各科手术,其中包括各科三、四级手术,这使他始终处于时代医学的前沿。
老爸是全科专家!这基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创造了中国一项纪录。
老爸从事过医疗行政(卫生局政府机关)、医院管理(YJ、HW分院业务院长)、血吸虫病专业防治、放射科、麻醉科、内科、普外、骨科、泌尿、妇产、神经、五官、眼科、胸外等,尤其是普外、骨科、泌尿、妇产、五官、胸外、麻醉,在当时都达到了该专业顶端,具有一定高度和难度。
老爸从事医学科类之多,也是老爸那个时代的产物。老爸认为:以今天观点看,既不够规范,也不足严谨。但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老爸的全面手,挽救了很多人,治好了不少病,对社会也是一种很大贡献。现今的医疗教育制度和医院现状,已经不可能产生老爸这样的全科人才了,更不可能培养全科都涉猎且还能到达一定高度的医生来。
老爸在基层行医至今50年了(如今年过八旬依然半日在岗),遇到过各种状况的病人,凭着他过人的才智、精力和手巧,因地制宜,不知道救回多少人的性命,也练就了他一身本领。凡是和老爸同台合作一起做过手术的同辈下辈医生,都称赞老爸手巧,手术做的干净利落,十分艺术,赏心悦目,是一种特殊的享受。以至于老爸在大医院进修时,该科科主任亲人需动手术,主任也找老爸,他的徒弟来主刀,可见老爸的手艺得到公认。
二.中国绝无仅有的一次手术
1968年,在皖南一个深山小乡镇何湾,一个13岁男孩从牛背上摔下,老爸出诊,发现该小孩右肝破裂,腹内大出血,要开胸才能完成手术。肝手术,当年在大城市都是大手术,老爸之前从未做过。何况在偏僻山村,连手术需要大量血液都无法保障。这时小孩已生命垂危,时间不等人,救命第一,老爸艺高胆大。
一方面老爸急中生智,当时病人腹内在大出血,老爸大胆决定从腹腔抽取积血回输,首创混有胆汁的腹血回输。
而混有胆汁的腹血安全回输,他创造国内第一例。(这里也有一个理论问题:肝血回输当时医学上尚极少论及,因有胆汁污染,10年后,文献才有报道混有胆汁的血能安全回输,并在后来的文献上陆续得到肯定的。)
当时是形势所迫,也是老爸曾有过一次腹血回输经验,(也是首创后面会谈及,但没有混有胆汁。另外宫外孕破裂的腹腔出血,虽混有羊水,但也可回输,老爸经历多次。)那一夜,老爸立在病人身旁,“车水战术”,从腹内把出血抽出来,过滤后再静脉输入,共回输1700毫升,赢得了时间。接着就在汽油灯下,老爸在山村卫生院,就地全麻开胸开腹。手术,初战告捷,顺利完成肝修补手术。在一个小山村,没有电、缺乏助手、设备简陋、药品奇缺、血品又少、又无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老爸胆大心细成功完成他第一例肝脏手术,这应算是一个少见奇迹。术后恢复倒也算“顺利”,终于救回了患者一命。在那个时代,那样条件,那种技术,是个了不起的成绩。
这是当时中国的县医院,腹部外科水平的最高峰了,绝对前沿!
而在山村小镇完成这一手术,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位病人前后花了一千多元,老乡戏称他叫“王一千”, 当时老爸月薪才不到50元,是老爸工资二十倍。但农家哪能出得起这天文数目,好在那个时代,病人出身贫下中农,又是当时当地最大手术,政府把费用一笔勾销,这在社会上传为美谈。)
三.中国一个医疗团队在山乡短时间开刀最多纪录
1965年,老爸带队带领7(含内科一人,护士、助产士五人和外科老爸一人)人组织巡回医疗队,在皖南烟墩公社,总共待了三个月。
在100天内,光杆司令一人,带下去手术包、手提高压消毒锅,搭建“手术室”,上面蒙块布,就是天花扳,下面洒水,躱避尘土飞扬,以老爸为主角做大小手术612例次,全部康复,无一人死亡,手术有胃、肠、胆、子宫、疝、痔、甲状腺、肾、输尿管、膀胱、骨科、眼科、牙科等,其中开腹121例次,而且是在一个偏远的无电、无正规助手、无专职麻醉师、设施极其简陋的乡镇公社卫生院临时性“手术室”完成的,这在当时医疗卫生尚处落后的中国,青毒素都奇缺的年代,是一项记录。期末总结,受到县、地区(市)表彰,并在全芜湖地区推广、展览!
巡回医疗的某一天下午,在一位临时赶来的县医院唯一麻醉医生的帮忙下,老爸一人连台做了三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加盆底修补重建术(那是中国著名的大饥荒后,留下营养不良后遗症---三度子宫脱垂(实为盆底疝)的高发病率),也就是这同一天,老爸一直手术到凌晨三点,另外还主刀做了十多例其他手术。直到如今,在中国也再不可能再有人单独有如此高工作效率。
在那段时间里,老爸说有很多事难以忘怀,老爸举了三个病例。
第一例为不全流产大出血,血流如注,分秒面临危局,老爸与一位助产士在三星大队她家中给紧急清宫并快速补液,回天有术,救回一命。
第二例为膀胱阴道瘘,手术修补,12天康复出院,填补空白,开创这一手术本地区的先例。
第三例是一中年妇人,患伤寒病肠穿孔并发腹膜炎(那时此类传染病盛行,近年来罕见), 做了肠切除手术。她身无分文,给予免费。出院后老爸本人骑着自行车,携带由他们医生自掏腰包购得的礼品,再去青阳木镇她农村家中随访和慰问, 是体现了“白衣天使”圣洁原味。
四.首创办公桌上做手术
这是文革时,一九六七年,在皖南某县东河公社,有一病人脾脏破裂,老爸与另一位同仁去出诊,就在公社的办公桌上为其就地成功作了脾切除手术。称奇的是腹血回输800毫升,克服无血源难题。这血,无须抗凝亦无法抗凝,是可输入病人的。但这是第一次、国内首创。路是逼出来的,“时势造英雄”,理论支持和认可,是后来才逐渐见诸文献。(脾出血回输,过去文献有记载,但须"抗凝",不"抗凝"是首创。不"抗凝",是后来才逐渐见诸文献。)
另一例发生在六八年,在皖南某县乡镇新林,一个剖腹产,横位,子宫先兆破裂,不敢再转运,只得就地行剖宫产,办公桌上当手术台,顶上拉布挡灰,地面洒消毒水,吊上水,局麻下手术,成功救了两条人命。
当年医疗条件特别简陋,遇上急出诊,单枪匹马,就地手术,只得“因陋就简”:地上洒上水,台顶拉上布,点上汽油灯,加把手电筒,就能把“戏”唱起来,就敢动起手术来,真是俗话说的好:艺高人胆大。
五.文革武斗造就外科人才
文革武斗期间,各派武装割据,交通中断,医院停诊。但子弹是不长眼的,枪伤是乱来的,穿肝、伤肺、伤血管以及肾、肠胃等,也只得就地手术。肝、肺修补术,脑外伤也就是那时被逼上路自学成才的。
在各方面环境条件极差状况下,倒也救了不少人的命。好歹有功无过(真的救不过来,也少有问责的。当然,多数还是成功的。),这让老爸大长技术、手艺,练就一身本领。
由于武斗,医院半瘫痪,空时多,老爸系统地阅读学习医学专著、英语并补全了大学医学基础理论,使老爸在医学理论上也有了一次飞跃,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又出真知,老爸无论理论还是实际应用以及经验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文革武斗造就外科人才,算是一奇迹,这也是另类的黑色幽默。
六.唐山大地震的见证人
一九七六年“七.二八” 唐山大地震,官方公布死亡人数是24万。老爸8月3日受命带队赴唐山抗震医疗,在到达皖南芜湖市,准备上车去唐山前,突接中央来电,伤员南下,医疗队不赴灾区,就地接受伤员治疗。
老爸作为队长,(组织皖南三县25人医疗队外加25人后勤保安)任务就是接收灾区100位伤员。当然,一切费用,全由国家包下来。在铁路旁的乡镇峨桥设点,去南京车站上卫生专列护接,那是一场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骨科专业技术考量,三个月下来,他们完成这一光荣任务,伤员全部安全康复送回家乡。
是一次历史功碑,为灾区尽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有贡献。
唐山转来的大多是骨折,周围神经损伤和脊髓损伤并截瘫,手术不是很多,大部是康复治疗。
七.靠输血买专业书的医生
一个时代,一种活法。
可是,一个享有盛誉、对医术精益求精的医生,非卖血不能拥有医书,这样的事现在很难想象。
医生常有紧急情况下自己输血救病人的例子,老爸在行医过程中也曾有过。但靠卖血去购专业用书,古今中外应不多见。
医生受人尊敬,但却是清贫的。在毛泽东时代,工资和物价均几十年不动。爸爸46元,妈妈43元,家庭收入89元一月,维持一家六口温饱,难有积余。生活苦点,倒也无所谓。其实我们从来也没有觉得苦,尽管每餐饭,一大家人才有一两碟小菜。反正大家都苦,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只能喝粥、吃红薯干呢。爸爸的难题是,到那里去攒买书的钱呢?那些大厚本的专业书籍《外科学》、《内科学》、《手术图解》、《骨科学》等大块头医学专著,定价不菲,却是工作必不可少的。谁能想到,许多医书是老爸瞒着家人卖血换来的。一次300cc血,当时的价格30元,这可是平时半年也难攒下的钱啊。有一次,老妈发现以后非常生气。老爸很清瘦,担心他卖血损害了身体。可老爸总是说,人有造血机制,失点血无碍。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么?医术再精湛,也变不了钱。记得手术误餐,(那怕连续做十六小时手术)当时的补贴也才两角,或者供应一碗免费肉丝面。
八.医学小改进病人大福音
老爸从医五十余年来,手术无数,在实践中他常有些小改进小创新小突破,都取得十分好的效果。
a.除特殊需要外,老爸所做的上千例以上胃切除基本废除预置胃管(书本上要求预置),无失败病例。这就要求精良吻合,完善止血,术中排空胃残物以及术后严密观察,极大地提高了病人治疗的舒适度。
b.泛发性腹膜炎,在除去病灶及感染物之后,废弃腹腔引流,减少术后粘连。关键是术中彻底冲洗拭净。因引流物在腹腔内很快被纤维蛋白粘堵失效,徒增病人痛苦。诚然如胰腺炎、腹腔脓肿等,预计有持续溢漏者,则需双套管负压引流。
c.包皮环切术,常规术式,内外板对合不良,血肿、水肿和拆线困难等,都困扰医患双方。老爸予以改良,局部静脉麻醉,止血带下整齐切割,完善止血,人发或可吸收缝线缜密缝合,可获术中无痛、对合良好、愈合快、免除拆线等优点。
d.肛瘘挂线疗法或切除敞开,均令病人蒙受术后痛苦,且恢复期长。老爸用长效麻醉(局部注入稀释的亚甲蓝),一期切除缝合,大都一期愈合,缩短疗程。
e.控制外伤感染,关键是首诊的彻底清创,而不是依赖引流和抗生素。大量清水冲洗,消除异物及失活组织,认真消毒,无张缝合,若术后炎症反应,局部辅以酒精湿敷,用或不用抗生素,按此,6小时内的外伤,几可消除感染。
f.腹股沟疝修补,重点在腹横筋膜,以改良的Madden术式代替传统的Bassini法,大大减轻病人术后张力缝合的痛苦,也有利于愈合,且复发率大降。
除了上述以外,老爸在当地基层医院还创造了多项第一,看似十分平常,细想一下却也是十分难得的。
老爸是首批由学校分配到皖南一县医疗机构的学生之一。
老爸是皖南一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开创人之一。
老爸是皖南一县医院放射科开创人。
老爸是皖南一县医院骨科开创人。
老爸是皖南一县医院外科开创人之一,号称外科一把刀。
老爸是皖南一县医院泌尿外科开创人。
老爸在皖南一县医院唯一一个从事过五官科、眼科、妇科、麻醉科等工作,并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医生。
老爸是皖南一县医院第一批晋升主治医师的七人中(包括我母亲)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位中专生学历晋升主任医师的医生。
老爸是皖南一县医院当时发表医学论文最多的人.。
老爸是皖南一县医院同时代人英语水平最高的人,词汇量让我在美国生活二十年的弟弟自叹不如。
我爸是当时皖南一县医院YJ分院和HW分院开创人。
老爸是皖南一县医院第一个在青年时完整地自学完工科一二年数理化教材的并认真做完所有习题的人。
老爸是皖南一县医院至今为止他那一辈人中仍在手术台上工作的人。
老爸是皖南一县医院当时(文革中)唯一经常自己开院救护车去出诊的医生。
老爸是高龄医生中唯一电脑、手机玩得比许多年轻人还熟的医生。上天猫,打滴滴,订美团,他都玩得非常熟练。
医学上近年来,出现大量新概念、新词汇,如转化医学(Traslational Medicine TM),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 TT),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等,老爸晚年也能与时俱进,更新知识, 不断跟进。近二十年医学理论和临床,都发生了变革。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医学也有跨越式进展,日新月异,方兴未艾,药械也有革命式发展、翻新。新药和尤其是骨科器材令人耳聪目明,像吻合器、闭合器以及疝补片(repair mesh)等,老爸因一直在岗,所以,也上了这“末班车”,而老爸那一代老医学工作者的多数,被堵在门外。当然老爸掌握现代医疗技术也有力所难及的,如现已通行(Laparoscopy)外科,微创技术(Minimally Invasive),限于设备等原因,老爸没有掌握。
像老爸这样一生不求官不贪钱,只愿从事医疗技术工作,一生精益求精,在现今社会已经不多见了。老爸一生学英语、学电脑、学开车、写文章,每一项都能让人吃惊。
老爸因十年前突生一场生死攸关的大病,体力精力大不如从前,现在他半退休在家,但生活仍有条不紊,仍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学之心,仍然没有放弃他一辈子所钟爱的医学。每天上专家门诊半天,时常还上手术台帮助年轻医生解决疑难问题。老爸头衔是“普外”(General Surgery)主任医师,按照现代临床医学精细分工要求,老爸在自己大病手术后这十年多来,基本上放弃普外以外的其他相关专业工作,如骨科、妇产科甚至泌尿外科等。老爸坚守这个普外阵地,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永不落伍,永葆“青春”,能为社会尽力,能为病人解忧。
老爸大病之前,退而未休,青春不减,宝刀不老,手术、开车、上网、写回忆,还有下棋对弈,乐此不疲。大病开刀后这十年来,虽体质下降,老爸终究丢不开他从事一辈子的至爱——临床医学,他仍然没有最终选择下课,颐享天年,还是在临床一线工作。
他丢不下他的本行,医学,这是老爸终身无法割舍的情结。
老爸的手术简介
普外
从疝气阑尾炎到胆胃肝手术,60年代大量急性肠扭转、蛔虫肠梗阻及胆石症患者,除为此开展了大量有关手术外,还进行巨脾切除、脾肾静脉吻合、急性胰腺炎、胆系结石症、甲状腺各类疾病手术治疗,一生手术逾千例乳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病例。
骨科
从骨折、骨髓炎到胸椎、腰椎结核手术,股骨颈闭合穿钉、外科截瘫、脊柱结核手术、腰椎间盘手术、脊髓肿瘤摘除术、骨肿瘤摘除以及矫形手术等。
泌尿科
从尿道修补到肾膀胱手术,肾切除、肾蒂淋巴结剥脱术,各段输尿管结石取出及尿道外伤会师修补,输尿管移植术,输精管吻合术,精索静脉─腹壁下静脉吻合术,尿道下裂修补,膀胱癌、阴茎癌根治术等。
妇产科
从剖腹产、人工流产到子宫卵巢手术,做过剖宫产(下段、腹膜外术式),子宫切除(腹式、阴式),卵巢肿瘤切除,膀胱阴道瘘修补及宫颈癌清扫术等。
五官科
从鼻窦炎手术到腮腺、扁桃体、上颌窦、乳突、鼻泪管吻合、斜视矫正等手术。
眼科
从白内障到人造瞳、眼球摘除等手术。
胸外
从肺切除到食道手术,颈动脉瘤切除吻合手术、胸腺咽管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囊状水瘤切除等手术。膈上食道切除、胸顶食管胃吻合
麻醉
各段硬膜外阻滞,颈丛、臂丛阻滞,插管全麻及静脉复合麻醉等。
这些都在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导师指导,医护职工不到百人的县级医院里完成的,主要是老爸通过书本学习和大胆科学实践取得的,实属不易。
附:对话
汉阳一江水:一例膀胱阴道瘘。手术修补。12天康复出院。填补空白。开创这一手术先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也搞过神经外科?我怎没印象
老爸:椎管内肿瘤就是神经外科,开颅也做过。膀胱阴道瘘,以前没人做过。
汉阳一江水:以前没人做过,是指国内?
老爸:这,都是高难度的,指我们医院,都是四级手术。
汉阳一江水:什么是四级手术?
老爸:四级手术是最高级的,腰椎间盘也是神经外科
汉阳一江水:腰椎间盘突出不是骨科吗
老爸:是两科共有的。
汉阳一江水:怎么分级的
老爸:有明确规定。
汉阳一江水:现在医生待遇低和国外差太多,只能以药养医,而以药养医又有问题,恶性循环
老爸:是
汉阳一江水:关键是医生待遇低
老爸:也是。
汉阳一江水:医生培养成本高待遇低,就易出问题,其与其他行业比。行医在任何国家都受尊重,且都生活很有尊严。
老爸:国家有责任。
汉阳一江水:另外中国伪医骗子又多,医患短时间内还会加剧。
老爸:只有躲,只有让,规避!这也让我提早结束骨外科生涯,退守普外。
汉阳一江水:称奇的是腹血回输800毫升,克服无血源难题。这血,无须抗凝亦无法抗凝(解决手头无抗凝药的又一难题),虽然,这是去纤维蛋白血,不凝,但这是处女行、首创,路是逼出来的,”时势造英雄”.理论支持和认可,是后来才逐渐见诸文献。看不太明白:虽然,这是去纤维蛋白血,不凝,但这是处女行、首创,路是逼出来的。
老爸:腹腔积血,纤维蛋白析出,就不凝了,无需抗凝,就可输入病人了。
汉阳一江水:但这是处女行、首创是什么意思?
老爸:前无此行,都加抗凝药后,才敢用。就是不加抗凝药不敢用的。
再一例是东河脾脏破裂,我与另一位同仁去出诊,就在公社的办公桌上为其就地成功作了脾切除手术,称奇的是腹血回输800毫升,克服无血源难题.这血,无须抗凝亦无法抗凝(解决手头无抗凝药的又一难题),虽然,这是去纤维蛋白血,不凝,但这是处女行、首创,路是逼出来的,”时势造英雄”.理论支持和认可,是后来才逐渐见诸文献。
繁昌新林剖腹产,横位,子宫先兆破裂,不敢再转运,只得就地行剖宫产,办公桌上当手术台,顶上拉布挡灰,地面洒消毒水,吊上水,局麻下手术,救了两条人命,也是腹血回输的。
汉阳一江水:这是那一年呢?
老爸:68年前后。何湾那个也是这血,无须抗凝亦无法抗凝(解决手头无抗凝药的又一难题)
出生地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