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华之一: 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人生只有一次,奔流到海不复还。人生的酿造超越了人生。雁过留声,才感觉没有白活。有积淀,来灵感,准备好心情与清茶。从容流淌的不是文思,而是生活,伴着哀怨喜乐,汗水与泪血。

世界上的事情,多数都是循规蹈矩的常规。人一辈子也大多如此。不过,老帮菜回头看自己的足迹,常规的部分容易忽视,传奇的部分就凸现出来。凡传奇,就不可信。可是能够有启示的,往往是传奇,而不是常规。《朝华午拾》就是传奇。有些事情,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比如,8年内从政府拿到1000万,从投资人拿到1100万的成就,极罕见吧。可它发生了,就在我身上。

再如,老哥九岁当司令造反的事情,我是记得的,可是在《红小兵》初稿中,我一算岁数,觉得不可能,就含糊地写“我哥哥是我们二年级的代表,革命组织发起人之一”。后来跟老爸老哥核实,确实是司令,后面有个四年级的军师辅佐。根据老爸的记述,我家1965年下乡,因为乡下没有幼儿园,我从幼儿园中班,直接插班进入小学一年级,跟我哥哥同班。上了两个月,居然跟班升学到二年级(本来打算留在一年级,可老师说我能跟上)。66年我们在二年级,其间有停学闹革命,匕首小分队就是在停学时期成立的。造反应该在66年,因为67年我家就离开那个小镇回县城了。

朝华之一:流浪远方

写就“流浪”二字,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三毛流浪记》来。张乐平后无漫画,大师千古。

立委小传

人生苦短,掐首去尾,不过三五十载,可分三段:立业阶段(而立之年),成熟阶段(不惑之年)和下滑阶段(天命之年),反映在称呼上,叫小李、大李和老李。可怜,立委却从小李一跃到老李,没有机会品尝壮年人生的豪情,心尝有戚戚焉。
    自幼儿园至小学连跳两级,立委在班上始终最幼。更加荒年生人,孱弱矮小,体育课常告病假,或遭遣送回,始终是个小可怜儿。所幸中学伊始,正值“修正主义回潮”,先帝启用邓公收拾文革残局,邓公责成教育总管周荣鑫整顿教育,校风日新。乘此东风,立委崭露头角,以学习委员兼数学科代表之身,受班主任委派,每日早自习登台主讲,演示解题思路,俨然助教。然好景不长,四人帮进谗言算计邓公,文革派重居上风。学校大乱,文化课退居后台,大批判遂成主课,兼以学工学农学军。立委不能以文化课呈威,然风头不减反盛,盖因立委最长批判文字,历经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直至批四人帮。大会小会,凡立委发言,必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佐以诙谐幽默,风靡校园,称颂于一时。有言,立委颇具鲁迅遗风,入木三分,且能推陈出新,妙语连珠。露天千人大会,常嘈杂狼藉,然立委登台,全场必静肃,洗耳恭听之,听至妙处,笑声一片。立委由此炼得糊涂胆大,从不怯场,终身受益。

及至大学77级,文革后首届,立委仍居尾,同学长一到十多岁不等。同学之间皆直呼其名,唯同桌七仙女戏称 “小立委”,不为亲热,却为避嫌,以示划清界限。同桌四载,授受不亲。楚河汉界,泾渭分明。七女天生聪颖,以长立委一岁为由,呼 “小立委”,就此来往,当可名正言顺也。

由七女开此恶例,随后多年,“小”字即不离身。中学教书,人称小李老师(22岁)。上研究生,小李出入机房,蓬头垢面,且口中念念有词,言“世界之语”(Esperanto),终成笑谈(23-26岁)。 

风华正茂,意气风发(1987) 

及至社科院毕业留所,立委事迹亦有流传,多为一见钟情,闪电结婚,不修边幅,撞南墙而道歉之逸事。 

立委在中关村公司指导机器翻译系统的开发(1988) 

立委如此这般在研究所及中关村公司一扎五年(26-31岁),练就一身绝技,与老中医相若。专事疗治电脑,驯其语言功能。其间,出国热持续升温,由上海蔓延北京。街头巷尾,言必议美日英澳。立委及其贴身领导却浑浑噩噩,卿卿我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直至身边同学悉数走尽,小李幡然醒悟。痛下决心,考季阿姨,赶末班车。其时,适逢包玉刚基金会遴选才俊,滥竽充数,小李竟被选中,送至成都科大出国培训中心修行半年。

岂料此去竟成小李老李的分水岭。来培训的诸位才子才女均为各地选上来的各行好手,共分两拨:一年的访问学者大多年长,而拿三年博士奖金的多为年轻新秀,立委在后一拨里遂成老大。每有考试,立委必中头彩,引来才子才女,大事小事,纷纷登门请教,“老李”之声不绝于耳。立委名噪一时,响应者众。 

成都科大出国培训中心的才子才女们(1990) 

小李摇身变老李,备受尊崇。立委外语本科,本应免试英语。官家不问青红,悉数押解天府之国,集中喂养。不止英文鸟语,更有政策轮训。众兄弟姐妹兢兢业业,争先恐后,唯立委悠哉游哉,终日沉迷天府美食,流连于茶肆酒吧,众兄弟钦羡有加。

成都一站始称老李,立委心内实不以为然也。其时立委事业发达,如日中天,业内行外,交游甚广。出入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导师为本行泰斗,立委乃导师仅有的关门弟子(其他弟子皆叛国投美去也),“青年”才俊,明日之星,业内同侪为之侧目。去国前夕,全国电脑翻译界在香山招待所年度聚会,点睛之笔为导师与本行另一大牛的席间对谈,人称“刘董对话录”,其间立委频频亮相,为导师提供实例,讲解细节。影响所及,与会众学妹(多为刚入门的外地在读研究生)纷纷上门请教立委,无奈立委远走高飞心切,痛失辅导上进学妹之良机。

去国经年,由英而加,由加转美。颠沛流离,不知所止,壮年人生,如水流逝。及至水牛城八年抗战(37-45岁),立委青春不再,壮年已过,“老李”名至实归。然立委壮心不已,励精图治,双线出击,称雄一方。

立委在水牛城办公室(2000)

回首往事,不胜唏嘘。立委一生,由青年而壮年,正值创造力最盛,精力充沛流溢之时,天时地利人和,却为漫长的留学生涯拦腰截断,一切归零。及至创业八载,归国省亲,杯觥交錯,在某宾馆餐厅与亲友相聚甚欢。席间小憩,踱步凉台,享清凉之气,赏京华夜色。偶遇一妙龄女士,携一幼童,见立委两鬓染霜,嘱曰:“叫爷爷”。立委血压骤升,如雷轰顶,满腹酒意,化为凉液,由脊背滑落。

记于2010年元月九日

浪迹天涯

在属于我个人的语义词典和知识图谱里,“流浪”是一个很大的节点,它的上位是漂流和波浪。流浪的下位谓词枝繁叶盛,包括:插队,洋插队,跳龙门,再跳龙门,北漂,下海,西漂,南下,再南下。这也正是我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在这些语词概念的背后蕴含几多激动几多辛苦,也许只有可视化图谱知道。

浪迹天涯,四海为家

多起伏的漂流生活伴随着我的一生。1976年高中毕业即赶上了文革最后一届上山下乡,插队皖南山区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我一生流浪生活的起点。这个起点回想起来并不坏,16岁的孩子当时能感到的是自豪多于悲凉。1977 年底赶上了文革10年后第一届大学生招考,居然跳了龙门,成为史上著名的77级生(其实是78年2月入学)。大学毕业后任教一年,再跳龙门考研成功,北上京城。这是一次欣快的北漂,当年的兴奋喜悦堪比范进中举。那是19 83 年,有幸师从中国NLP的开山鼻祖刘涌泉刘倬老师,主攻机器翻译硕士,这才入行。研究生毕业后四五年间,中关村兼职下海。虽然可算头几拨下海人士,因是兼职,并无其他下海人的风险。其时洋插队之风正甚,终于没有顶住潮流,赶了末班车来到大英帝国。90年代初正值大英没落,乱态丛生,路多野狗,抢劫之风甚行。危邦不居,因辗转由欧西漂,来到一代移民的“麦加”,满是鲜花与牛奶的枫叶之国加拿大。攻博添女,换身份,找工作,不亦忙乎。加国虽美,工作市场却不大。于是南下,竟一头撞上了美国网络大跃进。美利坚果然是流浪者的天堂,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开启创业之路。轰轰烈烈的创业宏图随着泡沫的破灭渐趋平淡,遂复南下,终于踏入IT民工的圣地不能自拔,人称硅谷。

我的生涯与 NLP 在工业界逐渐渗透的节奏是基本上一致的。整个一个主题就是,流浪,流浪,还在流浪。但无论流浪何方,技术创业之心不变。在我流浪的词典里,冥冥中似有所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不时在耳边萦回,“田园将芜胡不归”。叶落归根,初创再搏,或为流浪的真正归宿。

记于2013年三月23日 

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2005年底,因为讨论离开水牛城搬家的事,九岁的女儿甜甜非常伤感。我宽慰她说:“你知道么?美国报纸排名最受欢迎的居住城市,水牛城是倒数的十个城市之一呀(最受欢迎的十大城市包括旧金山,波士顿,西雅图,华盛顿和圣地亚哥等),哪里不比水牛城强呀?” 确实,水牛城冬季漫长,人称“雪都”,极易受风寒侵袭。水质低劣,病毒流行。更主要的是,没有像样的工业,经济发展落后,人口逐年下降,年轻人一有机会大多“南下”寻求发展。可是,甜甜不以为然,流着眼泪说:”Who cares about this stupid rating. I have been living here for eight years and all my friends are here. Plus, I like snow. ”

甜甜自记事起,就住在这里,水牛城自然是她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唯一故乡。记得她五岁那年第一次带她回北京探亲,第一天晚上住在姥姥家,一切对她是那么陌生,没有她已经习惯的美国卡通电视,她满脸委屈地吵着闹着要回家--当然是回水牛城的家。我告诉她这就是家呀,是妈妈的家,她怎么也无法认同。

为了列举水牛城的好处,甜甜根据她有限的知识,自己独创了一种平衡理论:水牛城有著名的湖区效应,所以多雪,而地球正面临可怕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她自作聪明地说,”You see, the two effects balance each other. Nowhere else can balance the global warming as effectively as in Buffalo!”。她还能举出一千条水牛城优越的理由:”You got to admit, Buffalo is not bad. We have no earthquake like in San Francisco. No hurricane like in Florida. Our Christmas is always white.”

水牛城确实有很多公认的好处,最著名的是拥有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尼亚拉加大瀑布。水牛城周围原始生态保护很好:郊外从大瀑布开始,沿尼亚拉加河车行,宛如驶进仙境画廊,州立公园一个接一个,参天古树,连绵草地。不过,这里除大瀑布外,空旷的公园即便周末亦无人问津,让人真觉得可惜了这些资源。水牛城市中心虽然日渐衰落杂乱,人们聚居的郊区乡镇却有如童话世界,民风淳朴,整洁安全,环境优美如花园。水牛城房市全美最便宜,当年十万美元出头就可以买到前庭后院的 house(国内叫“别墅”),绝对价格低于国内沿海城市!二十万就是豪华大屋,宽敞奢侈得让人发愁,这个价钱在纽约、旧金山不够买一个房角。生活便宜也方便,有一流的公立学校,课外教育(学琴,学球等)的学费只是沿海城市的一半价钱。更不用说,还有温暖的华人社区和热闹的周末中文学校。

对于很多年轻人,去国和留守是一对纠缠不清的矛盾:《围城》内外,城内的人看外面的精彩世界,哪怕城里舒适顺遂,也终觉没有亲历外部生活的遗憾;远游的人历尽艰辛终于明白,乡愁无法用物质来填补。我当年就是这样心情。研究生毕业一扎就是五年,工作生活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可看见身边的同学朋友一批批出国,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终于赶上末班车,然而,异乡的天空却如此陌生,小时候夏夜乘凉所识的星空,连同当年的童话和遐想,从此再也无法拼接完整。

想起初到英国的情形:尽管已经三十出头,尽管有很多同学一起来到曼城,尽管此前早已经历过离开家乡在京城的多年飘荡,但远离故国仍然伴随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好像一棵连根拔掉的小草,任由风吹雨打,内心充满着深不见底的空荡和恍惚。学期伊始,学生会楼前各种学生自发的俱乐部正招兵买马,熙熙攘攘,一片欢声笑语,我却似乎处在另一个时空,与现实错置,不能理解身边的喧嚣,也无法排解莫名的惆怅。

继而是十年的隔绝:除了《华夏文摘》的陪伴,以及偶然逢年过节给家人电话贺卡问候以外,完全失去了和祖国的交流。殊不知,这正是中国翻天覆地的十年。直到2001年第一次回国探亲,才猛然发现又一次时空错置。站在熟悉又陌生的北京大街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不可救药地感觉到,这个世界已然与我无关。这就是曾经留给我那么多温馨回忆的城市么?我梦牵魂萦的北京,如今形如陌路!在我引为自豪的故都,我不能理解身边的喧嚣,也无法排解莫名的惆怅。

只有我的童年故乡,在我的脑海永远鲜活,永不退色。三十年时光把皖南家乡化成了浓浓的油彩:金黄、火红。那是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和漫山遍野的映山红。

走过无数城市乡镇,看到过许多摄人心魄的美景,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温哥华的海湾和森林,美国国家公园的红叶和水牛城的尼亚拉加大瀑布,一路寻觅,可就是见不到家乡那样的油菜花和映山红。直到回国省亲,正赶上油菜花开的季节,才重温了田野的片片金黄,嗅到了家乡的土地芬芳。我把这片片金黄摄入录象镜头,收藏起来,生怕它再次丢失。

思乡与爱情一样,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从齐豫的《橄榄树》到费翔的《故乡的云》,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到美国民歌《离家500里》。夜阑人静,异国他乡,轻柔舒缓的民歌象涓涓流水,浸润着我的心,那是 Kinston Trio 演唱的《离家500里》,全天下游子共同的怅惘。

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流浪的路何处是尽头?

记于2005年十月六日,水牛城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午拾》电子版

李家大院

 

 

朝华午拾

 

 

    作者:立委

 

 

《朝华午拾》目录

代序:我写朝华

一  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二  书香门第
三  红小兵
四  小妹
五  外婆的回忆
六  爸爸保重
七  永远怀念亲爱的妈妈
八  朝华点滴
九  青涩少年
十  插队山村
十一   青春恋曲
十二   鸟倦飞而知还
十三  灰烬中的诗篇
十四  我的考研经历
十五  随恩师入行
十六  哭送语义宗师董振东先生
十七  我的世界语国
十八  世界语大会前后
十九:牵手
二十:初涉职场
二十 一:读慱生涯
二十二: 移民旅程
二十三:爸爸的小棉袄
二十四:时间都去哪儿了
二十五:创业之路
二十六:南下硅谷

 

 

《李老夫子遗墨》电子版

 

ChatGPT4 Translate

 

Title: “Morning Glory and Afternoon Collection” (E-Book Edition) Subtitle: Li Family Courtyard

Author: Li Wei

“Morning Glory and Afternoon Collection” Table of Contents:

Preface: Why I Write About Morning Glory

【1】 Nostalgia is an Invisible Net
【2】 A Family of Literary Tradition
【3】 The Red Young Pioneers
【4】 Little Sister
【5】 Grandma’s Memories
【6】 Take Care, Dad
【7】 Forever Missing My Dear Mother
【8】 Morning Glory Moments
【9】 The Innocence of Youth
【10】 Joining a Mountain Village Team
【11】 Youthful Romance
【12】 Tired Birds Know to Return
【13】 Poems from the Ashes
【14】 My Postgraduate Exam Experience
【15】 Following My Mentor
【16】 Mourning the Loss of Semantic Master Dong Zhendong
【17】 My World of Esperanto
【18】 Before and After the Esperanto Conference
【19】 Holding Hands
【20】 First Steps in the Workplace
【21】 Reading Life
【22】 Immigration Journey
【23】 Dad’s Little Cotton Jacket
【24】 Where Has the Time Gone?
【25】 The Road to Entrepreneurship
【26】 Heading South to Silicon Valley

Other E-Book Editions:

“Li Family Courtyard”

“Li Lao Fuzi’s Remaining 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