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杰《风雨春秋》之四
风雨几春秋续篇
我的人生回忆“风雨几春秋”写出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还想一吐为快。
的确,人生驿站,总有许多华光异彩,难忘记忆,或惊心动魄,或入狱深渊;或光彩夺目,或称奇前后。何况我们这代人,纵观千古,横溢全球,无论是人文或是科技,皆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代人时光,越过过往千年万年。
一、改朝换代
一夜改朝换代 __忆家乡解放的一天
公历1949年4月20日午夜以后,中国著名的“渡江战役”开始了。
我们在家看到10里外长江边一片火海,流星样火光从江北穿梭过来,炮弹只落在江边一带,旨在摧毁沿江工事,所以我们就好像看焰火一样,而且我们知道这是共产党的解放军横渡长江(其原委后述),一直“热闹”到天亮,远近枪声不绝于耳,近处越来越远,远处越来越近,早饭后就陆续见到解放军大队人马走过我们村前,他们秋毫无犯于老百姓,所以包括我们家在内,百姓们都送茶水到路边慰劳,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敌人闻风丧胆,一路后逃,几乎没有抵抗,好像两队人马在竞跑。就这样简单,一夜之间,完成了改朝换代。
但此时却有一队十几个国民党顽兵在我家隔壁大堂桌上架上机枪准备巷战,但大势己去,大兵压境.此时,怀有“亲共”的我家父亲出面斡旋,使之“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火并和伤亡。
当时我家就驻有国民党部队一个排,但他们在天明之前就溜之大吉,无影无踪,而我们一家在枪声大作之时,都委身躲在墙旮旯里,以防流弹。几个大兵冲进来,一枪打在我们身边的石墩上,火光四射,吆喝“有人出来”,我们出来后看他们个个满面通红、满眼血丝,是战场上特有的“威武”面孔。他们看没有残军,也就马不停蹄地走了,有惊无险。从此我们就换了一个天。
亲睹村前有一个国民党兵,背着一杆枪在拼命地跑,后面追赶者喝令投降,但他“义无反顾”,一枪过去,立马倒在水田里,悲哉!否则,我们国家不又多了一个离休老干部,后来村民们将他“长眠”于村后扁担山上,也不知是哪家子弟!魂留异域他乡。
战场怎有良莠之别,战争总会冤死人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场上敌我双方都有聪慧善良的人们,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企盼如今台海两岸人民,乃至全世界芸芸众生,切勿重蹈旧辙。和平为上,共创美好愿景,已为共识。可惜迄今,生灵涂炭,滥杀无辜,时有发生,可悲。和平万岁!
再说说我们家“亲共“的缘由,我们这一代,少年时期,正值战乱和饥荒,家境衰落,国民党执政腐败,民不聊生,书香门弟的兄长们,有了点”先知先觉“,认为中国前途在于后生的共产党,于是就有“先行”,他们都先后加入共产党阵容,我家堂兄名朴(李怀北)和名勤(李若非),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大军(当时在江南家乡是新四军)北辙,此时正在军中,而且家乡换天前这几年,一直音讯全无,连生死也是不知,所以,盼啊盼啊,盼这天到来,果然在此后几个月,两兄长分别与家里联系上了,全家都庆幸他们,而且都成了军官,一个地道的革命先行者。
潜在家乡当地的共产党游击队队长毛和贵,从抗日到国内战争,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神奇人物,日伏夜行,穿梭于敌人眼下身旁,誉满一方的英雄。就是他,带领一班人,常于深夜来我家谈心探情,并取“大公报”(我家常年订有此报,当时它好像比较“公正”);还是他,于解放前三天来我家透露:“大军不久就要打过江南来,到时我负责打听你们家两位同志”。所以,这次变天,我们家连我也是心中有数的,没有以往散兵乱戎那样带来恐慌。
此后,虽然好长时间仍然贫苦,国家也百废待兴。但毕竟是一个新时代开始,开国时的政治清明,显示出全社会勃勃生机,一切从头越。
二、衣食住行
食
民以食为天,食,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然而我们少年时代,虽没有出现象60年代“人祸饥荒”上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但也是“糠菜半年粮”,这, 除了政治、自然等因素外,更是因为没有化肥工业的兴起和“袁隆平”的科技,“地收”养活不了世人,真是冤了造物主了。尤其是“青黄不接”之时,总有饿殍野外。我们家还不是最底层,也是粮不济口,那时要有月均口粮30斤,就算是“小康”了。柴自己砍,菜自己种,茶山上摘,油菜籽榨,盐、醋、洋火(火柴之前靠打石引火,松枝、香油灯照明――古有挑灯夜战之说)等以鸡蛋换取,洗衣用皂角及草灰(含有碱)去油污,完全是一个准自给自足的原始社会,殊不知人类已经走过了千年万年,欧美等在我们这一代已进入工业化时代,我们国家何其落后!人类文明时至今日终于恩泽了我们。
我本人儿时确也感受了“饿“的滋味,大麦糊难以下咽记忆尤深,青棵稻粑、糊,其味甘甜。直到49年、59年春荒安葬母、父,送葬者就是靠大麦糊糊、粑支撑的,悲哉何尤!
衣
保暖御寒是人生的第二需求,然而七十年前,就在我们这书香门第的家庭,却依然靠自己纺纱、自己织布,做土布衣御寒,妈妈全程承担此项任务。偶而也有点“洋布”衣,就成为奢侈、时髦。一年新,二年旧,补补纳纳又一年,帽衣袜鞋没有不上补钉的,也有家人合穿褂裤的;而如今除了少数少男少女作秀(show)外,难见有补有纳的着装。几十年啊,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而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让人瞩目、称奇。
住
依着上祖的福泽,我们家有一幢大院落,住的比别人家好,但上无天花、下无地平装饰,仍是一片泥地,扫地灰蒙蒙,永不绝。然而村民们大多是土墙草顶窝棚,年年翻盖,还陋雨透风,无异于古代穴居。我一家4人就是窝在一个床上,共盖一床被褥。我上中学时不也是一床没被面的4斤被褥,又垫又盖,通宵不暖。于是我也有办法,将棉裤脱下一半焐脚,好了许多。
行
农村基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农田阡陌都是“路”。只看到侵华日军有飞机、汽车和轮船,我们百姓就是走路,距外婆家30华里,我们也要从早走到晚,累得可怕。奢侈的是人抬的轿,妈妈小脚好像也偶而座过轿子。运东西除了肩挑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独轮木车,无须择路,遇有坑沟垫块木板,靠人力硬推,叽叽喳喳,满身大汗,也能装上三、五百斤,也有新娘子除了轿抬之外就是这车推过门。
压根就没有代步工具,全凭两条腿。后来慢慢有了自行车,除了要有路外,一辆车,也要我们半年工资,不比如今西人买一辆轿车,更何谈那挣农民工分的人!时比今天,日行万里,天壤之别!只不过一代人时光啊!
三、杂感
我经历的人民币沿革
54年前,我在芜湖上学,一根油条是200元,这一年不知哪月,就变成新币2分钱一根油条了。我们前届同学毕业后工作定级是42万元,到56年9月我工作定级为41元,新币与旧币相差1万倍,这是它的第一次变化,有形的变。但并不损各方利益,只是减少数字上的麻烦,少了4个0而已。
第二次则是无形的变,86年我来芜工作,是医务12级,月薪75元。上等米9分几1斤。然而,只几年乃十年多时间,虽然我从主治医师晋为主任医师,还未等到退休,就很快变成月薪几千元了(国家规定我的这一级是3000多元),1斤普通米也是1元以上才行,这中间人民币实际贬值何止十倍!否则,人民币还不比美元含金量要高!
我,一点不懂经济学,不知道这中间是个什么学问?与人民生活、与国际贸易有何意义?
注:个人管见:这次人民币贬值就导致国家不声不响地鲸吞了它的子民手中现有的存款的90%。这,是否是一个“豪贪”!?但,没有酿成社会震荡。还好,我们一家在此前近30年工作,仅够养家活口,几乎没有积余,在这点上,我们对国家没有作出“贡献“。
环境、农耕及其演革
我儿时家乡是原本自然面貌,无雕无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门前溪水,清沏见底。然而今非昔比,社会进步也带来了污染,破坏了原生态。正在改进中。相信,人能破,也能立,何况有今日之科技,定能创造出一个宜人的世界。
农耕主要是牛力犁田,有时也人背的,其他锄耙也全是人力。遇上天旱,人力水车。收割、脱粒、摊晒风干,无一不是凭着一双手。砻稻、舂米、筛糠也均出自厚茧的手。
现在,农村是拖拉机、化肥、锄草剂、电力水泵、收割机、机米…..如今,物质文明惠及黎民百姓,自来水、电灯、电视、电话、电脑、空调、冰箱、手机、自行车、摩托车乃至汽车遍布城乡。瓦房如雨后春笋,低矮草房已经寥寥。村村通油路。城市更是迅速发展。像芜湖市,十多年时光,旧市消失了,新市出现了,而且扩大了10倍之多,其现代化程度赶过我10年前去的温哥华。
记得50-60年代,只有乡政府才有手摇电话,靠人工一级一级接通,打一个电话要费好多人周折才行。通常联络方式是写信,信也是邮递员分送,直到85年我来芜湖,挂长途要去邮局登记,86年我已住红梅新村了,市内这个大村有一万多人口,也还没有一部电话,一次我家人有事迟归,急得全家分头到全市各家大医院急诊室去找。儿子去国外留学,一封信往返得两周时间。
10年前我去加拿大温哥华,见到街头路边尽是投币电话,我一人就敢单行外出,要是迷路了,塞进2角5加币,就可给家里打电话了,觉得新奇方便;5年后,我们芜湖也就如此了,是磁卡电话,但如今的它却又被人们冷落一边了,几乎人人手机或小灵通,加上网络电话,随时随地可通话,更可视频聊天,天涯比邻。这世界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眼花缭乱。
我国户口和粮票
54年大水灾后,学校让我们学生回家转来户口,从此,不经意间,我就成了非农业户了,此后的口粮就跟着它走,一直有了粮票这个比钞票还要贵重、维持生存的第一要素。尤其在那著名的60年代初“三年大饥荒”,它就是命根子。直到改革开放若干年后,实行了40年的粮食配给终于取消了。近年来户口的概念也已淡出。中国社会这一轨迹,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心中。几乎是两代人时光,人们为“跳出农门”和获得粮票,花费了多少心血和劳动!当然,现在它已成为历史了。
中国国企取向何方
今天受友盛邀,我驱车去了距市区20公里的长江下游,叫“西华基地”的泊地参观。江边停泊了一大片轮船,锈迹斑斑,俨然成了一个垃圾场。然而,曾几何时,它却是雄踞一方的工业重地。
就在十多年前,我国的公路、铁路还不发达时,长江水运,也有过“一票难求”。长江轮船公司,国营大企业,鼎盛一时。在“改造国营大企业”浪潮中,江河日下,衰败如今,客轮全部退出市场,销声匿迹,人员下岗,船停泊在此,任凭风摧浪蚀,一堆废铁,每班8人,轮值看守,毕竟是“国有资产”,不得怠慢。
这条世界上著名的黄金水道,天老爷赐予的无本通道,总该让它为人民多效劳,再展雄风,但不知尚待何年!
国家兴望,社会进步,而这里的下岗工人,不能分享年增10%GDP福祉,产生了又一个社会低层,加入了新时期新的“工农大军”。统筹全社会,冀贤慧志士,何时方可摆平这一阵局。
54年在芜湖防汛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49年一次全局性水灾后,就是54年的又一次重演,可见,在那低科技年代,灾害频仍,人民遭殃,水深火热。那是天灾,不是人祸,无怨无恨。
54年,我在芜湖卫校上二年级,暑期又发大水,那时沿江无设防,任凭自然摆布。江水上涨满过江堤,整个城市几乎全泡在水中,全市瘫痪。中山路,水入二楼,房屋像漂在湖中的荷叶,街道上撑船。我们学校在儒林街打铜巷,位高没有上水,学校要求学生全部留校防汛。我们这批人正值年壮力强,热气又高,于是不分昼夜,分班上阵。
从北门上船,直达小官山(现在的师大附中),挖山不止,把土装上麻袋,运往江边,垒成江堤以挡水,一暑下来,挖了半边山,手上全是血泡,一身汗,满身泥,饭堂全天有稀饭,中午工地上是每人一角钱大饼。但,人人争先恐后,精神焕发。
可那以后,就开始口粮配给,粮票用了40年。也并不年年灾荒,除了落后生产力之外,也有“人祸”因素。揠苗助长,瞎指挥,欲速则不达,种而不收,连年粮食不济饱腹,长久困扰全社会。尤其60年代风调雨顺大饥荒,空前绝后,然而付出了几千万生灵的惨重代价。如今,世界上也还有饥荒肆虐,像黑非洲,是全人类支援的重点。
人类与大自然抗争千万年、几多代,起码是争得生存和繁衍。在人类进入高科技的今天,征服自然能力,大为提高,人们的需要,已远远超过饱腹要求。庆幸千古期待我们这个时代的到来,可谓已经“小康”了,人类共享今日的文明。
四、学而优则龙
我的首次进京、陪考
83年4月26日,在繁昌一中任教一年的儿子李维,意外收悉来自北京社科院语言所刘秘书电话,查问他为何不按时面试?这就引出了一个惊人的故事:繁昌一邮递员将这份电报通知丢失了,然而他作了一个荒谬决定:私自隐灭。这不但有悖于他的职业行规,更可能断送了一个人的一生重大时运,其“罪”不可恕。幸好,刘秘书的这一善举,救了两个人。(后来追究下来,该员托人上门求饶,逃过被开除。)
本来事情是这样:该所本届招研2人被初选面试,由于李维未到,只有王承宏一人,那时通信不甚发达,事主们惑而不解,好在有了严守职责的刘秘书,一个电话过来,才真相大白。并允诺重安排面试。
小维手足无措,急回家商讨。紧急应考,还要长途旅行,又首次进京,于是决定我亲自陪送,临时凑了400多元,是我半年多的工资收入,足够用了,旨在减少一切后顾之忧。要了一辆救护车,当天即返繁中,连晚再上火车,由南京转,直达北京,但没有买到卧铺,17个小时旅程,真的十分倦人,好在维可无所用心,迷迷糊糊。直奔语言所,还是刘秘书接待,这人,和善可人,连我一道安排在本所住上,免除外出花费时间和精力,尽给方便,非常感谢。
28日就进入随后的两天面试日程,刘涌泉、刘倬两导师,很赏识这一学生,说:语言学91高分,难得!顺利过了,几乎明白通知了,我们也就放心了。这是4月30号。
次日5.1节,我们搬出,心安理得地住在一家旅社,一心出玩。我也是第一次进京,心情好,又新奇。去北大,上长城,逛颐和园,游故宫,赏天安门,从长安街到学院路,到处转悠。
可一天下来,一头灰砂,口干舌燥,鼻孔出血,一派准“塞外风光”,对我们南方人来说,别有一方感觉。
在颐和园中,我们还第一次买了一个简易相机,20元啊,还真的能照出相片来,也好留下一些记忆。回程我还真的去了航空站,准备飞回来,但要从济南转,感到并不省事,钱倒不是问题,我们花掉的还不到一半,绰绰有余,后来还选由中转合肥返程。
对我们家来说,对小维,这是一次愉快而特具意义的旅行。
果然,不几天,来了正式通知,圆了读研梦,从此开始了小维人生一个新起点。铺垫他后来的留学英加,驰骋于世界科学殿堂。
饮水思源,这一“折腾”的圆满结局,需再次感恩于那位敬业而善良的刘介明秘书!
陪送小维上大学
77年春,因文革而停止招生的大学,开始了10年来第一次招考,小维和扬新一次中榜,而且都是本科,除扬新是第一志愿去了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而无怨无悔外,小维却取在志愿之外,超出了心理承受力,甚至弃此再考。
经过家庭一再斟酌,不可贻误steps,委曲成行。安庆师范学院英语系,一班30人,彼此彼此,他们誓言:低着头进来,昂着头出去。果然,后来历史证明,的确如此。这30人,大都成为博士、教授,甚至世界名流,小维也不例外。也许,逆境激励,是个动力。
话说回来,当时小维,除此之外,又值年幼,才17岁,第一次出远门,精神和体力均不支。于是,我来全程陪送,他本人就不用操心了。直到为他铺好床铺,见了班主任,还陪住了两天,才依依不舍地留下他,祝他磨合适应。实际上,这是强其为难,我内心也为此而承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感到不安、愧疚和后悔。何必让他受这4年精神压抑,要是只迟半年,再考再选,说不定更好一些,少了那不悦的4年,路也可更顺些。这是我的传统的保守思想主宰使然,缺乏胆识,先得为安。可能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错误,也是我的人生经历局限了我的思想境界。好歹后来经小维努力,弥补了这一失误,才没有造成长远恶果,否则,这是我的一个终身憾事!
护送小维下放农村
那个年月,学生读完高二,就只有下放农村一条出路。将来如何,也是茫茫,不得已,只得随大流。虽然小维年龄不够,但也别无选择。好在他识大体,又有吃苦毅力,于是决定也下去,听天由命。
只有16岁,从未离过家,要一人生活在无亲无故的农村,还要劳动自食,任何父母,也是舍不得、不放心啊! 实际这也是无奈之举,是这个社会的独特创造。
一个人下放,父母两人护送,拜托人家,安排生活。好在我们是医生职业,还名噪一方,人们纷纷表示友善。又放在乡医院边上,有吴月云院长呵护,使我们放心不少。但毕竟,苦,还总是要吃的。无论劳动或生活,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最苦的农民,起码生活在自己家里,远远好过这些“知青农民”。
随后,就是一个最最基层的乡下农民了。白天要上工,一天工分不及一顿饭,这倒不要紧,谁家也没有把这当成目标。一身黑、一身泥,回来还要挑灯烧饭,没菜哪有营养,几个月下来,脱层皮,瘦一截,好在精神不垮,因为大家一样,彼此彼此,社会公平。
头脑清楚,知识无价,将来社会总要有人出来创造价值。比较起来,还是不放松学习,书带下去了,晚上听听英语广播,一些未开卷书本,有时也打开看看。
在做了一个农业周期之后,从春耕到三秋,我来了一个“英明”决策“,设法让他和扬新都去公社中学任代课教师,旨在为高考作点准备,我仗着职业的优势,如愿以偿。
这好,生活安定了,也还是下放,不违背政策,教余可进入正常备考,还有身边的各科老师请教。这一智举,为高考取得胜利,有汗马功劳。
小儿子_一个高考状元
94年暑期,小儿子李磊,中学毕业高考。凭着他高智商和成绩,学校决定“保送”进上海同济大学,这,在我们家当然是件大喜事,在“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激流中,他能如此,大皆欢喜,师长、朋友们,纷纷为之道贺。然而峰回路转,发生一个戏剧性“折腾”,他受同学之请,擅自贸然为另一位同学代考(毕业考试),犯了规,应受罚。他的班主任找我们家长谈话了,为了避免日后被人举报误事,决定取消他的“保送”资格。我们无话可说,校方也还是一方善意。但惋惜之情,深藏暗吞,“风险”之意,油然而生,得而复失,懊恼之至。
然而事主,毫不经意,甩开膀子上考场,轻松应考,场场下来,都说“可以”。然而我们家长,忐忑不安,怕“挫折”中伤了他的竞技心态,妨碍正常发挥。
果然,成绩出来了,617分,成为师大附中高考状元,录取时还要另加市优秀学生5分,与他本人的事先估分几乎不差,说明他的这次考试,心态正常。
考试分正式公布之前,各高校抢先从内部拿到成绩,纷纷上门,网罗高分学子。中国科技大学招生老师,首先找到我家,允诺:“保证录取,任选专业。”就这样,“顺理成章”,进了该校计算机系,5年制本科。至此,我们心境坦然,如释重负。
再一次,峰回路转,失而复得。
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一年多,再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博士,至今,就将毕业,可谓“功成名就”。笑顾当年人生的这一出剧,还是能者常胜。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1: 封面、代序1
《李家大院》2: 家谱
《李家大院》3: 代序2
《李家大院》4: 上册目录
《李家大院》5: 我的外科生涯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