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华之十: 插队山村》

插队的故事对我是太久远了,恍如隔世。这也是我一直想写,却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因。虽然如此,插队的片断却不时在心中翻腾。虽然连不成篇,这些记忆残片却是刻印在脑海最深处的。上山下乡是我们这辈人的成年礼。

我是文革后最后一批插队的,算是赶上了末班车。当时年龄不达标,按照政策可以留城,可是当年的情形是,留城待业常常是永久失业,不象插队,几年之后,还有上调招工或者升学(工农兵学员)的前途。另外就是,由于时代风尚的影响,留城的好像比下乡的矮人一截似的。我有一位同班好友,独子,留城以后,见面说话就没有我们下乡知青那样器宇轩昂。 

尤村三兄弟

我插队的地方是比较偏远的皖南山区,叫尤村,就在镇子旁边。当时一起下到这个村子去的一共三位,陈兄是中医世家,人很老成憨实,带来了大半箱子医书。俞兄是退伍军人的子弟,有点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样子。我随身携带的是薄冰《简明英语语法》和一台晶体管中波收音机,希望还能继续电台《广播英语》的学习。我们三人从镇上一下车,就被尤村的老书记带领一伙人敲锣打鼓迎到了村里,暂时安置在一位公社赤脚医生的家里,住了两个月。后来村子利用国家发给我们三人的安家费,盖了三大间仓库一样透风凉的屋子,我们才算独立安家落户。 

第一个月是挨户吃“派饭”,每天各家各户轮流转。农民大多朴实好客。我们吃饭的那天,东家往往要比平时多预备一些菜肴。可是,各家家境不同,伙食还是参差不齐,有些确实难以下咽,但又怕人笑话知青娇气,只好硬着头皮吃。最糟糕的不是伙食的质量,而是卫生状况。有一天天擦黑,推门去晚餐,手上黏黏糊糊摸了一手,回来后我们几个一合计,发现不是鼻涕就是浓痰的残迹,都恶心得要吐。 

2019年三月23重返尤村,小池塘还在

后来决定哥仨自己开伙,分工合作。还记得清晨起来到河塘担水,身子骨瘦小的我与水桶不成比例,在早春的冷风中瑟瑟发抖。不过,自己开伙还是受用多了,每天干活就满心盼望早早收工去享用自己的晚餐。最常做也最美味的菜肴是咸肉炖黄豆。咸肉是父母捎来改善伙食的,每次割一小块肥肉,慢火烧化,那泛着油光的软黄豆实在太诱人了。黄豆和木炭都是队里照顾知青配给的,弄个小瓦罐盛上黄豆、肥肉和水,上工前置于炭火上,收工回来就四香飘溢。 

这样的美味当然不能长久。于是自己种菜。我们图省事,挑最容易的菜,种了两大片黄瓜。黄瓜这玩意儿,一旦结起来,就不得了,瓜满为患。怎么摘怎么吃也赛不过它生长的速度。平时没事就摘了生吃,到了晚上再做黄瓜汤,或者炒黄瓜,直吃得想吐。这个后遗症不小。很久很久,我都把黄瓜当作最贱的菜,偶然生吃一点可以,从来不拿它当菜。可是斗转星移,不知流浪海外的何年何月,黄瓜忽然金贵起来。太太和女儿都爱吃。暖房子里面出来的英国黄瓜,每根两三块美元,一样成为我们家的必备。有时伙食中蔬菜量不够,怕孩子营养不平衡,就洗根黄瓜给她,她总是美滋滋地啃它,从不厌烦。 

黄瓜确实不好做菜,但要是赶上了鸡蛋,炒菜也好,做汤也好,都不错。单做就不成菜,不下饭。鸡蛋是非常珍贵的,我们不养鸡自然没有鸡蛋,也舍不得买。后来还是村子里有人从我们知青这里借钱急用,可又没有钱还,就从鸡屁股下抠出一些鸡蛋来偿还我们,我们才有了些口福。有一天秃头队长来巡视,看见我们的黄瓜地,就狠狠剋了我们一顿。说,你们这帮懒虫,谁让你们种黄瓜来着,一点正经菜也不种,你吃个屁。他所谓正经菜,是指辣椒茄子一类,那样的菜只要有点菜籽油,不用鸡蛋不用肉,就可以做得让人垂涎欲滴。可是拾叨起来不容易,除了浇水,还要施肥,最好是粪兑水浇了才好长。 

黄瓜吃腻了,后来没的好吃,改吃炒山芋(北方叫红薯)。这一招说来还是村里那个放牛娃教给我的。这个放牛娃很机灵,自从我们知青来了,就总找机会来套瓷。是他告诉我,山芋也一样可以做菜,就跟炒土豆丝一样做法。山芋是口粮,我们不缺,于是我们尝试切丝红炒,添上油盐,做出来比黄瓜好吃下饭多了。不过,有一条与土豆丝不同,炒菜的火候一定要适可而止,否则烂成糊就不好吃了。 

从放牛娃那里学会了骑牛。别看老牛笨乎乎的,走起路来却非常稳妥实在,一步一个脚印。起初我看田埂头的羊肠小道,老觉得那老牛一不小心就会折到沟渠或水田里,其实老牛从不出差错。放牛娃吆喝一声,那老牛就乖乖地倾前身,低下犄角,我在牛娃的帮助和鼓励下,蹬着牛角,翻身上了牛背,开始胆战心惊的骑牛前行。骑牛的最大感受是不舒服,那老牛的脊背咯咯吱吱的,感觉不到皮肉,满屁股都是骨头,根本不象我以前想像中的牧童骑牛之乐。

记于 200年六月25, 2009

与女民兵并肩修地球

下放不久赶上了“双抢”(抢收早稻,抢种晚稻),真地把人往死里累。双抢是一年挣工分的好季节,给双份工分,有时甚至给三倍,连续20多天,天不亮起床,到半夜才回,再壮的汉子都要累趴下才能休息半天。人民公社给双倍工分这种变相的资产阶级的“物质刺激”很厉害,不管多累,人都不敢懈怠。你怕累少上工,工就给别人赚去了,到年底分红,你分的稻谷、红薯和香油也相应减少了。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每年生产队的收成是一个定数,工分多给少给不过是一种财富再分配的方式而已。如果单纯依靠农民的社会主义干劲,双抢跟平时同等工分数,工分总量下来了,单位工分的价格提高了,就没有物质刺激出来的积极性了。谁说经济学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没有用处?

生产队照顾城里娃,工分给高些。于是给我们三个知青各开七分半工,相当于一个妇女全劳力的工分,包括早饭前上早工两个小时,否则只有六分半。那年十分工值RMB0.65元。我在妇女堆里干了半年多,年底分红,赚回了所有的口粮,外带半床红薯和四五斤香油。

妇女全劳力多是年轻的姑娘或媳妇,个个都是干农活的好手。尤村的十几位风华正茂的姑娘组成了一个“女民兵班”,不甘寂寞,活动有声有色,曾名噪一时。不过到我去的时候,已经式微,因为其中的骨干大都到了嫁人的年纪,近亲远媒各处张罗,集体活动不能继续。尽管如此,跟女民兵在广阔天地一道成长,在当时是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的,让人沉迷和兴奋。干农活的辛苦也去了大半。

我们村村长人很精明,但脾气暴躁,又是光头,让我既怕又厌。倒是他家四个姐妹一个个如花似玉,大妹妹记不得见过,应该是外嫁了。二妹三妹都是女民兵班的主力,小妹妹刚14-15岁,皮肤白嫩,见人脸红,在社办一个作坊里做工。二妹(我叫二姐)刚嫁给本村老队长的弟弟,一个高个帅气的小伙子,感觉有些愣头青的样子。自由恋爱的,算是姑娘们中最幸运的了。刚去不久,这位二妹被照顾在场上打谷,没有下水田。我跟她一起干活,场上就两个人,总是她照顾我。从那时就落下了心猿意马的毛病,直到有一天发现她肚子越来越大,才意识到她跟其他民兵姑娘不同,原来是媳妇级的了。后来跟三妹及一帮姑娘媳妇一道,在田里薅草(就是用耙子在水田里把杂草掀翻,不让杂草长出来),三妹总是侵犯我的领地,把她的耙子探过来帮我。没有她帮忙,我大概一半的速度也赶不上。我老指责她,“不许侵犯”,她总笑而不答,我行我素。三妹模样很好,稍微有些胖,很壮实,象个铁姑娘,但善解人意,脾气性情好得赛过薛宝钗,是我最心仪的。当时媒婆正在给她提亲,我离开村子不久,她就嫁了,听到消息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40多年后,2019年三月23日重回尤村,在村口巧遇二姐和姐夫

这些农家女在我看来都是仙女。从小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却一个个风华正茂,英姿飒爽,而且不失农家女的善良朴实和冰雪聪明。我觉得当地没人配得上她们,她们自己也企图跟命运和媒人抗争,不过最后都一个个嫁走了,消没在人海中。

老队长

敲锣打鼓把我们迎进村的老队长跟我们走得最近。事无巨细,他都爱来管,自然充当了知青监管人的角色。我们插队的时候,正是老队长大家庭最鼎盛的时期:五个孩子,三男二女,人丁兴旺。老伴操持家务,任劳任怨,对人热情有加。大儿子山虎算我们哥们,比我略长,但长得比我还矮小一大截,似乎发育有问题,但干活并不赖,是个整劳力,担任队里的记分员。山虎小学毕业就回乡种田,作为长子,与女民兵姐姐一起,帮助父亲分担家庭重负。三个劳力,加上两个弟弟拾粪、放鸭,放学做点零工,一家人挣足了工分。这个家庭的红火兴旺,加上老队长的威信,可与家有四朵金花的光头队长一比,这两大家是村子里六七十户人家里面的显赫人家。老队长的家也是我们的家,在他家里我们感觉在自己家一样地自在。一家都是热心人,包括最小的六岁女儿,我们一来,就手舞足蹈,欢呼雀跃。家里做了好吃的,老队长就把我们叫去。大娘从不抱怨,总是笑吟吟默默在一旁伺候我们吃喝。

山虎很活跃,实诚热心,跟我们知青亲如兄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他总是随身带着他的记分簿,满本子是他的涂鸦,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那些工分记录。我见过不少字写得差的人,我自己也一手烂字,可把汉字写到他那样难看,那样奇形怪状,不可辨认,还真不容易。我离开尤村上大学期间,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每次读他的信都要辨认老半天才能猜八九不离十。他每封信尾总是画点图示,两只手紧握啊,或者一颗心系上一条线,朴素地表示他对我们友谊地久天长的祝愿。

老队长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物,他清瘦黝黑,尖小巴,身子骨健朗,谈笑如洪钟。他哪年当的队长,哪年让位给光头小队长,我们不很清楚。只知道老队长是退伍军人,识文断字,见多识广,是尤村的核心。我们的到来,老队长异常兴奋。他跑前跑后,张罗安排,滴水不漏。只有一件事,我感觉有些滑稽,内心有抵触,却不敢流露:老队长雷打不动,每周要组织我们政治学习和座谈一次,一学就是一夜。每当这个时候,老队长就把家里的大小孩子统统驱离,把煤油灯点得亮亮的,一点不心疼熬油。他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特别严肃深思的样子。记得他组织学习《哥达纲领批判》,一字一板地阅读,那样子很象个教授,可从来也没见他有自己的讲解。对于马列,我只在中学迷恋过“政治经济学”,对于其他著作不是很懂。我听不明白的,他其实也不懂,毕竟他也就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当时我就好奇,他心里在想什么。为什么对那些深奥难懂的马列原著那么热衷,而且总摆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我当年自觉是个小毛孩,老队长是可敬有威的长者,是我们的依靠,即便心里有疑惑,也从不敢追问。这样的学习一直持续到我离开尤村。

老队长唱歌富有磁性,略带沧桑,很有魅力。记得在水田薅草的时节,暖洋洋的阳光,绿油油的禾苗,春风和煦。老队长一边薅草,一边张池有度地唱起歌来。听上去有点象船工号子,声音高高低低的,随着风,一波一波袭来,抑扬悠长,不绝如缕。那是怎样一种有声有色,和谐无间,引人遐想的农耕图景啊。

很多年过去,老队长的歌声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虽然我从未搞清这首歌的来历。直到去年,女儿的 iPod 新增的一首歌,一下子把我抓住了。这歌当然不是老队长的歌,可曲调内蕴与老队长的歌神似,是它复活了我心中掩埋已久的歌。每当歌声响起,老队长的面容身影,广阔天地的清风和日,单纯悠长的田家生活和劳动的场景,就在我眼前浮现。 我问女儿这是什么曲子。女儿一副我是土老冒的惊讶,这是 Akon 啊,那首红透半边天的歌曲 don’t matter 啊。这首黑人歌曲2007年一出品,很快在电台热播,连续两周居于排行榜首。我惊喜,也感到诧异,远隔千山万水,神秘古老的中国民间小调居然与带有美国非裔色彩的黑人歌曲如此契合。甚至我在 Akon 本人身上也隐约看到黑瘦干练的老队长的身影。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曾回村探望,那时老队长已经离开人世,是癌症夺走了他的生命。女儿远嫁,传回的消息是女婿赌博被抓进了局子,二儿子肝炎治疗不及时丢了性命。大娘经受这种种打击,显得衰老无语。家庭再也没有了欢声笑语,只有山虎撑着这个家,快30的人了一直未娶媳妇。谈起来,他总是苦苦一笑,说不急,先把弟妹上学供出来,自己的事可以放一放。我的心沉沉的,感伤世事无常,那么鼎盛兴旺的大家先失了顶梁柱,复遭种种不幸,如今如此零落。那记忆深处的歌声在我心中也更加增添了些许沧桑的苦涩和无奈。

补记(2019年三月23日)

往事如烟:前天寻访旧地,遇到了插队时姐妹花中的二姐,如今是子孙绕膝了。

现在才梳理清关系,原来老队长和新队长是村子里联姻的两大旺族。敲锣打鼓欢迎我们三位知青入乡的老队长一共兄妹仨,妹妹是赤脚医生,是我们的东家,当年也对我们很照顾。老队长的弟弟娶了新队长的二妹(我叫二姐)。照片就是他们的全家福。老队长和他姐弟三家都在这个池塘边不远。池塘边还有分给我们知青的菜地。

 

重返旧地在村口巧遇二姐。二姐说,维当年就是学问人,会英语,老在家听英语广播。那是我把家里的晶体管收音机,带到乡下,为了听安徽台和江苏台的英语广播讲座。文革年代不知道哪位领导批准的 很多省开办了电台的英语讲座,是当年难得的外语学习机会了。二姐告诉我,三妹小妹如今日子都还不错。三妹不远,就在镇上。小妹在外地做工。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送别恩师刘倬先生

今天上午告别仪式,请大姐代送花篮,送走了刘倬老师。遥祝先生一路走好!

 

今天,我们怀着沉重和景仰的心情,悼念恩师刘倬先生,缅怀先生一生的非凡成就和功德,并向师母及其子女致以亲切的慰问!

先生是河北省大成县人,生于1933年四月,1951年12月毕业于哈尔滨外专,留校任助教。1953年5月调北京高等教育部,在综合大学司任科员。1954年5月至1960年10月在北京俄语学院,任语言学引论课讲师,并于50年代末就开始与刘涌泉、高祖舜两位先生合作,参与第一次俄汉机器翻译攻坚项目。

1960年11月正式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专职从事新兴前沿跨学科机器翻译的研究工作,直至1998年离休。先生1979年起任计算机室主任,1985年晋升研究员,为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职期间,曾为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自然处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先生四十年来(1957-1998)主要是从事机器翻译研究工作,与刘涌泉先生一起,帮助开创了中国的机器翻译事业。先生早期主攻俄汉机器翻译,深入研究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的句法语义差别,帮助推进机器翻译向纵深发展。中国机器翻译一开始就是跨语系项目(俄汉),比美国和俄国同行面临的挑战更大,这也促成二刘老师的研究在无人区不断开拓,至60年代早期,很快处于国际机器翻译研究的前沿。文革后科研全面恢复,从1975年先生开始领导研制JFY型英汉翻译系统,并与刘涌泉先生一起招收培养研究生。经过多年的开拓、探索和经验积累,先生的设计思想和算法实现能力日益成熟,表现在先生精心设计的JFY型翻译系统的四次大的迭代创新上。这套系统的研制共经历了十多个年头,先生作为主帅,先后与情报研究所和军事科学院合作,一直自我突破,并引领了当时中国机器翻译的方向。1987年先生做出了JFY-IV型翻译系统的定型设计,为该系统的商品化开发创造了条件 。经过多年运行和功能调拭, 证明JFY-IV型翻译系统的语言学理论基础和算法设计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国内外领先水平。先生的时代处于经典的符号机器翻译研究时期。先生以其深厚的语言学素养和自我钻研的计算机算法技术,不断把符号机器翻译研究推向新的高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包括算法与开放式规则的分离,词典的规则化和规则的函数化,语义制约的个性化与句法模式的共性化的转换机制,突破乔姆斯基单层句法解析的多层策略以及拓展传统有限状态文法的边界以及在句法解析中隐式代入包含常识的本体知识。最重要的成就是根据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的需要,设计并实现了一整套符号计算语言学的专用语言和平台,包括专用语言的句法定义、解释执行、作为符号模型的数据结构以及多层解析的控制流程,并配备了质量控制和追踪纠错的功能。JFY语言和平台的建立,凝结了先生几十年研究探索的精华,为NLP和机器翻译的知识工程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先生的设计哲学反映了经典符号人工智能(AI)的精髓,其意义是深远的。

先生治学严谨而务实,勤于深耕不止,具有中国老一代学者的大师风范。先生以身作则,生活俭朴,为人正直。先生指导学生,传帮带一丝不苟。无论业务能力还是生活问题,先生帮助弟子总是不遗余力,是我们可亲可敬的长者。作为中国机器翻译的奠基人之一,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心血献给了中国的计算语言学和机器翻译事业,先生的思想惠及了曾有幸参与他不同时期领导过的项目的不少学者,包括著名的计算语言学家董振东先生和冯志伟教授。先生是让我们高山仰止的导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先生做研究是大家和先驱者,在家里是全家的主心骨。先生与师母相濡以沫,是我们见到的最和谐亲密的一对老伴。先生对待子女也体贴入微,尽显父爱。先生的逝世,是师母以及先生的子女们的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我们弟子们的巨大伤痛。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先生的献身精神,学习他老人家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发扬光大先生的思想遗产,薪火相传,福泽后学。

先生安息吧!老人家一路走好。

学生:爱平、李维 

先生荣获的重要奖项:

告别仪式:

挽联:

规则天地立绝学,JFY丰碑在
符号世界为人先,NLP伟业存
高山仰止 先生千古

父逝悲从心头起
子存教诲永记年

叹祖父真心一片
痛小孙空泪两行

语通中外刘览万维开千重智慧
言达人机卓知远见启百代未来

开创机器翻译 耕耘不止
献身语言处理 鞠躬尽瘁

思想万古长青
遗泽千秋不朽

学高德望
万古留芳

 

【缅怀刘倬老师特别系列】

 

 
 

《朝华之十二: 鸟倦飞而知还》

王知还老师2013年8月16日逝世,愿她安息

刚得知,我大学英语老师王知还老人家上个月在新华社去世。最近有网友告知:
“刚向新华社的朋友打听过,老人家已于上个月16日过世……”
 
终年94。94高龄而去,也算寿终正寝了。但是晚景还是寂寞凄凉,饱受病痛。她最后10年与我老爸一直有联系,寻求老爸在医疗方面的帮助,以减轻病痛。
 
王老师出身国民党海军军官家庭。自小聪颖伶俐,圣约翰大学和金陵女大高材生,擅长写英诗,她用自己写的十四行诗的诗集作为毕业论文,极受老师和校长吴贻芳的赞誉。上个世纪30-40年代投奔延安,同期去延安的上进革命女青年还包括王光美,两人曾是同室闺友,住在一个窑洞里。王光美嫁的是刘少奇,王老师嫁的是王炳南,也是中共元老。中间经历很多生活与政治的波折及婚变。曾经在延安翻译马列毛,解放后在作家协会和新华社工作,直到因60年代初不堪政治运动的折腾,几度自杀未成,进而企图“叛逃“香港(去投奔父亲)在边境被抓,判刑入狱近20年,最后应聘来我院做我们英文阅读写作课的主讲老师。
 
几年前去新华社宿舍楼看她,她已经基本不能外出行动了,在室内也差不多是爬行。但是头脑口齿还很清楚。已经难以挪动的双腿带给她很大的痛苦,清醒时大部分时间就是自己用某种中药绷带,一层层缠绕双腿,以减轻痛苦。
 
她这一辈子,论高寿,已经把对手和同龄人都比过去了,用她自己话说:我斗不过你,可我活得过你。记得当时她说完这句,我和老师都大笑了一场。
 
在王老师家合影(2005)
 
30多年前,王老师给我讲述她小时候的故事。她家住在青岛,家里有厨子、园丁和管家,家境很不错。家里有一个严厉的母亲,她不喜欢。但她的父亲非常宠爱她。作为舰长的父亲还常常带她出海。她告诉我,她很小就比同龄人早熟、敏感和忧郁。她还清楚地记得,她四五岁刚记事的时候,有一次在舰艇甲板上,看日落晚霞红遍半边天,就隐约感觉人生的飘摇和渺小,触发一种巨大的悲凉,无可言说,泪如雨下,父亲怎么哄她也止不住她的泪水。那么小啊,连话都说不全,可那种叹人生之渺小宇宙之无穷的感受却是那么真切。她还说过:我是大海边生的,应该回归大海。她当年设想的归宿,是用某种方式葬身在大海。
 
王知还老师从上个世纪40年代投奔延安,参加革命起,就走上了一条“上进青年”的血与火的不归路。本来是资产阶级家的千金,受过良好的教会学校教育,爱幻想,爱写英诗,敏感聪慧,大学时代就崭露头角,极受外国教授欣赏。曾有机会拿奖学金留洋,远离灾难的祖国。她却阴错阳差被革命党看中,最终投入革命大熔炉,注定了悲剧的一生。
 
革命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是绞肉机。作为旁观者,可以用波澜壮阔这样豪迈的字眼,被绞肉机折磨近死的人,完全是另一种心境。事实上,近20年的劳改农场生活,如果幸存,也不可能是完好的人,精神和肉体都是伤痕累累,好人也会折磨成被迫害狂。

中央外事组(1947年,山西)
左起:徐永煐  王炳南  王知还  王朝臣  章文晋  陈家康  吴青  王凝
 
但对这样的道路选择确实有另一个角度。“上进青年”如果不投身革命,而是小资留洋,其结果肯定是另一种人生,一种相对平凡,物质富足的生活(成为记者、作家或翻译),基本上注定是千万人中的一员。可是参加革命,而且革命成功了,除了为革命而牺牲,被革命投入绞肉机等非人遭遇外,确实也可能成为新中国女姓领袖这样的历史机遇。如果没有婚变,以王炳南(曾介入西安事变的中共元老)这样的资格,其夫人的地位与第一夫人也不过几步之遥。
 
王老师隐约提到过自己的尴尬境地,说王炳南的德国前妻带着儿子来北京时,她作为女主人,带这个孩子去北海划船,感觉勉强无奈又不得不应对场面,这应该是她为保持婚姻做的一个努力。至于怎么离婚的,她从来没提过程。另外,据查与安娜复婚的事情并未成事实,王炳南后来跟另外的人结了婚。
 
老师悲剧的一生,真是应验了老话: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王老师的名是“知还”)。其实早就倦了,可是不到长眠“还”得了么?60年代初自杀未遂,不得解脱,唯一的回家之路是投奔在香港的老爸。“我多么傻啊,在深圳下了车居然沿着大路走,离边境还远着呢,就被截留”。几句盘问,就露馅了,企图叛逃,投奔资本主义自由世界,这可是重罪。
 

愿她老人家安息!

王老师的临终情况

关于王老师的临终情况, 老爸了解了一下,说:

“今天电话王知还保姆金某:老人是阳历八月十六去世的,住协和医院三天,只昏迷一天,最后是呼吸和肾衰竭,前一天晚上还吃饭了。临终痛苦不多。她过了九十四岁生日,后事无一亲属來过问,也没有什么告别仪式,都是老干局代为办理的。


她表示不愿身后火葬的临终愿望,毫无意义,骨灰存放三年。王老师生前跟小时工说过她有妹在上海,也有弟,还有表妹什么人也曾來看她,但临终前后没有一个亲属到场。生前都联系不上,不知何故。”

关于不想火葬,虽然她不愿意,在现代中国的北京,是不可能避免的。

其实30多年前在安庆的时候,她就觉得自己开始老了,记得买一个床单,她选择了较便宜质量不够好的一款,然后跟我说:你以为我还能活多久啊,好质量管什么用。她自己身体一直有这里那里的不舒服,所以自己也从来没想到会高寿。但是,她很讲究饮食和保健。为了治血小板低(皮肤破了出血就止不住),自己每天用一个罐子把生花生连红衣捣碎了食用,不厌其烦。在北京的时候,常年吃西洋参和及其它补品,也很迷信一些健身药丸。西洋参她总嫌国内的不正宗,我给她从美国带过几次国外的西洋参,她很宝贝。吃的什么药丸,忘了,但是她提到,这些药丸花费不小,而且不能医疗报销。她的离休工资维持日常生活和小时工开支基本够了,但是不够她这样的健保花销。好在她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交涉,终于从新华社拿到一笔住房补贴。她说,要不是她据理力争,这按照政策本该给她的钱就不会给了。原来,根据她延安时期离休老干部的标准,开始给她分配的住房太过窄小,不够标准。不够的部分,她要求折合成钱补给她。她有了这笔钱,才有底气吃那些补品和药丸。她跟我说:我就是要把补回来的钱化作胶丸吃下去。虽然说这些补品和药丸也许并不真地可以消难免灾,延年益寿,但是我想保健是一种心态。有了这种心态,不但在饮食,而且在各方面都会多加小心。她能高寿,与这种保健的心态应该有关。她虽然生活得不愉快,总在猜疑和被迫害的假想中不能自拔,但她晚年由于国家的离休老干部的基本政策,物质生活还是过得比较安定,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后体现了。(其中有相当一段时间,她在报章上看到对于部分冤假错案,有“国家赔偿”一说,为此她还找过律师,折腾过一阵,没有成功。)

30多年前,王老师给我讲述她小时候的故事。她的父亲非常宠爱她。作为舰长的父亲常常带她出海。她告诉我,她很小就比同龄人早熟、敏感和忧郁。她还清楚地记得,她四五岁刚记事的时候,有一次在舰艇甲板上,看日落晚霞红遍半边天,就隐约感觉人生的飘摇和渺小,触发一种巨大的悲凉,无可言说,泪如雨下,父亲怎么哄她也止不住她的泪水。那么小啊,连话都说不全,可那种叹人生之渺小宇宙之无穷的感受却是那么真切。王老师还跟我说过她身后葬仪的事情,当时她设想的海葬细节描述得如此生动,让我有些不寒而栗。她不愿意火葬,她从小在青岛海边长大,她觉得她是属于大海的,因为大海的宽大和深邃,大海才是她的真正归宿。她希望她死后,尸体完好无损,生前友好用一只小船,把她载到大海深处,缓缓沉入大海。她所想象的那种场景,是很难实现了。但是如果可能,假如她没有另一种后事的遗嘱,也没有亲属照管骨灰,我们学生也许可以帮助把她的骨灰撒进大海,也算是部分实现她的遗愿吧。

至于她的亲属,跟她亲的、曾有走动的,都先她而去了。这些亲戚的后人根本就不了解她,也无任何接触,从不联系。使得老人孤苦离世。

94 高龄而去,按照中国的传统看法,可以算是喜丧了。王老师安息!

记于2013-9-12

 

王知还译诗选登

立委按:九年前,我曾收到我的英文老师王知还寄赠的她编译的汉英对照诗集《古今爱国抒情诗词选》。因为工作繁忙,便随身携带,有空阅读几首,觉得颇有特色。最大特点是,诗集出版于她从19年冤狱幸存出来、于花甲古稀衰迈之年,克服种种物质生活方面的困难,译出如此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语言、气韵,琅琅上口的诗集。编选的范围上自屈原,下迄《天安门诗抄》。除去脍炙人口的名篇之外,也不乏她情有独钟的,较冷僻,但诗意浓郁的,比如释函可的“问石人”等篇什。贯穿始终的是一种沉郁的忧国忧民情怀,这大概与她本人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吧。个人欣赏之余,我愿意选几个短章,与诗歌爱好者分享阅读的愉悦。   2007年3月17日

李商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UNTITLED by Li Shang-yin 

So hard for us to meet, 
Harder still to part. 
Languid though the east wind, 
Faded flowers are blown apart. 
The silkworm’s silk is exhausted 
Only when its life is spent; 
The candle’s tears are dried, 
When itself to cinder’s burnt. 

 

黃宗羲 
山居杂咏 
锋镝牢囚取次过, 依然不废我弦歌。 
死犹未肯输心去, 贫亦其能奈我何! 
廿两棉花装破被, 三根松木煮空锅。 
一冬也是堂堂地, 岂信人间胜著多。 

Written in Retirement by Huang Zongxi 

Successively, the battlefield, 
The prison, I have all gone through; 
And these have not deprived me yet 
Of my pure, music-like virtue. 
Not e’en with Death confronting me 
Have I lost heart or bowed my head, 
How, then, could poverty be brought 
To bear on me, my nerves to shred? 
Twenty ounces of cotton wool 
Between tattered sheets for a quilt, 
A virtually empty pot above 
A fire with three pinewood sticks built; 
E’en so, I do feel I have passed 
A rigorous winter fine and swell, 
And scorn the tenet that the world 
Holds trump cards o’er us each and all! 

 

《天安门诗抄》 

天惊一声雷,地倾绝其维。 
顿时九州寂,无语皆泪水。 
相告不成声,欲言泪复垂。 
听时不敢信,信时心已碎。 

A thunderbolt cracks out of the sky, 
The earth collapses as though lost its stay. 
All silence – the nation at once appears, 
Dumb-founded, speechless, all in tears! 
To tell the news, No one his voice could find, 
About to speak, sobs shove the words behind. 
Having heard, no one dares believe, 
Believing, the heart’s broken in grief. 

素纸黑纱含恸剪,苍松翠柏和泪扎。 
谁言献花是旧俗,明朝她死定无花。 

White tissue, black armbands, 
In anguish we cut and wind. 
green pine and cypress branch, 
With tears we fondly bind. 
Who says it’s a mode outdated 
To offer flowers to those we admire? 
Wait till she dies, surely she’s fated 
To have no flowers at her pyre! 

 

附:从网络上查到的王老师生平等信息。

王知还,女,1938年到1944年,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读书、工作。在这期间,共产党外交协会王炳南同志向外国媒体介绍皖南事变的真相时,请王知还作翻译。为此,王知还认识了王炳南。那时,王知还从媒体上知道延安要建立民主政治的主张,想到延安参加革命。王知还的父亲,是国民党海军补给总站站长,坚决反对、阻止其女儿去延安。但王执意要去,因此,断绝了父女关系。其父一家定居香港,49年还给王知还来信,要女儿去香港团聚。王知还把信交给了领导。后来,她得知延安有人在南京梅园新村时,她立即赶了过去,正好王炳南在,就把她带到了延安,参加了革命工作,并和王炳南结了婚。在延安期间,王知还和王光美(刘少奇妻)、李伯钊(杨尚昆妻)关系不错。1949年3 月,进入北京,在外交部工作。不久,因王炳南另有女人,1950年4 月王知还决定和王炳南离婚。问题就出在这里。离婚后,王知还的工作频频调动,“作家协会”、“文艺报”、“外国文学委员会”、“译文”、“新华社”,翻译、编辑。1958年1月21日,她写了一封信给王光美后,服安眠药自杀,未遂,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回北京后,1961年11月15日,新华社对外办公室主任肖希明同志通知王知还,领导决定,调离北京。她接受不了,又走投无路,想起了4 9 年父亲在香港的来信。1961年11月25日,她买了火车票南下。到广州平湖车站下车即被逮捕,押回北京。1963年3 月被北京高等法院以投敌叛国反革命罪判刑十年。送安徽白湖农场劳改。1980年8月,被安庆师范学院录用为该院外语系教师。王知还曾数十次向原单位申诉,都未得到回信。1984年7月,我在该院组织部工作,她向我诉说冤情。我即调阅了王的档案,认为是冤案。应该平反。向党委书记汇报。书记同意我的意见。等我写好平反的复查报告,书记又说,等他向省里汇报后再定。书记回来后说,省委组织部长说,王知还是前外交部长王炳南的前妻,不好办。我就于1984年10月21日以个人的名义把应平反的复查报告寄北京高等法院、新华社。同时要王本人也前去北京。直到1985 年4月16日,北京高等法院的张德军,新华社的孙小科、李亚非三人来到安庆我院,对我说你的法律知识不错,我们采信你的平反意见,决定给王知还平反,调回北京。

摘自《唯上之灾》

 

王知还,青少年时期喜爱并习作英诗;1947年参加革命。翻译过毛主席著作,做过编辑、对外文学交流工作、写过新闻特写。经历长期坎坷后,于1985年春平反,1987年离休。

王知还出生于官宦家庭,父亲是国民政府的海军军官(网上查到他当过舰长、海军供给总站站长)。这样的家庭,很有些文化,所以给她起了这样一个寓意深远的名字。她母亲也有文化,但是更热衷于官太太们之间的打牌聚会,对女儿感情淡漠。女儿也看不起母亲和官太太们无所事事的萎靡生活。这也是她后来向往延安、投奔革命的原因之一。

王知还是个聪颖上进的女子。她曾是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和金陵女大英文系的高材生,喜欢写英文诗,上学期间就写了不少十四行诗,很受当时外教的欣赏。在校读书时还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革命书籍,向往革命。这期间,中共中央国际事务负责人王炳南聘请王知还做英文翻译,皖南事变发生后,在向国外媒体说明事变真相时,也是请王知还做的翻译。受共产党人影响,王知还决定去延安参加革命,为此和家庭断绝了关系。到延安后,她被分配在新华社工作,并在那里和王炳南结婚。在延安,每个周末中央大礼堂都会有舞会,那些知识女青年都要去和中央领导跳舞。王知还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都跳过舞。据她描述,毛泽东跳交谊舞比较笨拙,不是很好的舞伴。

1949年进京后,王知还在外交部工作。没料到这时王炳南的德国前妻安娜带着他们的孩子找了回来,要和王炳南复婚。这时王炳南已经是外交部主要领导之一。以考虑对外关系为由,周恩来亲自找王知还做工作,让她和王炳南离婚,以便王炳南和安娜的复婚。就这样,王知还被迫和王炳南离了婚。

从此,王知还被莫名其妙地多次调换单位,她想不通,服安眠药自杀未遂。其时正值反右高潮,又与右派扯上了关系,遂被下放农村,很快又被新华社借故调出北京。走投无路的她这时想到了自己名字的出处,而自己正是那飞倦了的鸟,该回家了。可是家在哪呢?早年为了革命和父母决裂;在延安和王炳南生活期间又因为自己过敏体质几次怀孕都流产了;现在落了个孤身一人不说,革命同志也都把她抛弃了。想来想去决定还是去找在香港的父亲。一念之差,买了张南下的火车票,到广州一下火车便被逮捕。她说她那时真是Naïve到极点。想着下了火车以后就步行走到香港去。哪知道被捕押回北京后即被以叛国投敌和反革命罪判刑十年,押往安徽的一个劳改农场。劳改期间她也曾试图一直往南走,想走到云南,从那里出境。但是刚一出走就又被抓回。一直到文革结束,才被安徽安庆师范学院聘为临时英文教师。那时刚恢复高考,各地高校急需英语教师,还在劳改农场的王知还,被附近高校挖出来“人尽其才”。出来后才知道洞中才三月,世上已千年。经人劝说,遂寻觅故旧,四处托人,开始了漫长的上访平反之路。

王老师的去世还算寿终正寝(2013年8月去世,享年94岁),比起另一位跟王炳南有关的女人关露,她已经幸运了许多。现在想来,根据王炳南“以革命的名义”突然跟关露断交、后跟王知还结婚的时间来看,王知还是填充了王炳南跟安娜离婚、又遭遇组织干涉和关露的恋情期间的情感空挡。后来仍然是“以革命的名义”,王知还又让出了妻子的位置。世上真有如此Ridiculous的事情!被牺牲的偏偏都是女人,是对革命事业有杰出贡献的女人,是日后遭受自己的革命组织极为不公平待遇的女人。关露受压抑受迫害一辈子,挣扎到1982年的平反,最终还是孤苦伶仃单身一人,怀里抱着一个洋娃娃,吞服安眠药自尽。王知还活到了最后。

我又想到她的名字。她真是一只飞得太疲倦太疲倦的小鸟,现在总算飞还永久的家了。安息吧,王知还。

摘自徐绥之的博客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十三: 灰烬中的诗篇》

王知还老师是我的恩师。本科阶段,师资紧缺,幸亏有王老师的加入。

还记得在我大学时期的一个笑话。有一次,王老师重感冒,带病上课,打喷嚏不止,忍不住小声咕哝道:“Such nuisance!” 我坐前排,轻声回应道: “It’s really not a new-sance. It’s an old ’sance’. You have caught cold for days now.” (顺便一提,在西方,别人打喷嚏时最合适的话应该是,“Bless you!”)王老师终于忍俊不住笑了。同学中有听到的跟着笑, 有没听见的觉得莫名其妙。

77级毕业照,王知还老师前排左四,立委第三排左一,1982

多年前,我曾收到我的英文老师王知还寄赠的她选编翻译的汉英对照诗集《古今爱国抒情诗词选》。因为工作繁忙,便随身携带,有空阅读几首,觉得颇有特色。诗集编译出版于她从19年冤狱幸存出来、于花甲古稀衰迈之年。译作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语言、气韵,琅琅上口,表现出她老人家的深厚功力。编选的范围上自屈原,下迄《天安门诗抄》。除去脍炙人口的名篇之外,也不乏她情有独钟的,较冷僻,但诗意浓郁的,比如释函可的“问石人”等篇什。贯穿始终的是一种沉郁的忧国忧民情怀,这大概与她本人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吧。

译作出版以后,我跟王老师说:现在是网络时代,我可以在网上开办一个《老师文集》专栏,介绍您的诗作和其他作品。她很高兴,但也有顾虑,怕侵权。作为第一次尝试,她提到可以从介绍她的《灰烬中的诗篇》开始。她写道:

立委: 
你好! 
Is there a way, whatever, any such, 
in all the world existing, to unlade, 
unlock, unlatch, enliven by a touch 
magical the long-lonely weighed- 
down soul, that, waking like an apple tree 
frost-fettered, now reviving, trembling, 
with wind and rain rollicking in glee, 
it brightens to a loveliness of spring? 
Yes, there is one, one only, one alone – 
not love uncomprehending, singeing, blind, 
self-happy-seeking; but there is a known 
way, thing, fine thing, consoling, gracious, kind – 
What? Sympathy! Reverberating wide 
and wider, when the asking is replied. 
这是60年前一个大三学生创作的十四行sonnet,又译《商籁体》),曾被当时聚集于成都的五所教会大学几位英国文学教授所激赏。而后,1967年,在劳改农场的女犯面前,和我的其他原作和译作,以及私人信件、照片等等,统统在点燃的火苗中灰飞烟灭。这一次,你在越洋电话中,为我朗读扬振宁校改过的翁帆英文诗,不竟触动了我一根接近麻木的神经,令我猛醒:同为中国大学生(尽管是在迥异的时空和境遇中)用英文尝试表达诗情,二者的命运何其悬殊一至于此!同时,与我大学时期写诗相关的一些小故事,也鲜活地再现脑际。于是,我想,只要想起一些尚有可读性的诗句,可能会引起兴趣。便绞尽已被痴呆症中度侵蚀的脑汁,集数日之努力,竟从消失了的灰烬中,又神奇地拣回几片焦黑的破碎诗页。上列是唯一能完整地复述出来的一首。同时,也想学着时下流行的诗配画的风气,以相关的小故事,权当速写,与之相配。 
1942年,我插班进入金女大英文系。当时,金女大、燕京、南京、齐鲁四所教会大学,已先后迁至位于成都的华西大学宽阔的校园内。各校英文系的学生都可选听任何一校英文教授开的专业课,资源共享。南大英文系主任 Dr. William P. Fenn 开的英诗概论和燕大教授 Grace Boynton 开的现代诗歌课(注:2003年11月3日《中华读书报》所载章开沅的教会大学在中国文中,曾评价并引用过 Fenn 的言论。Boynton 的名字也曾在几年前博览群书某文中被提起过),都讲授得十分精彩。这就引发了我自中学始即跃跃欲试的大胆妄为的写诗冲动,照着我特别喜爱的一些诗的语言风格,依样画葫芦,课余逐渐写了几十首。后来,精选出16首十四行,作为我的毕业论文(Dr. Fenn 就是我的导师),居然引起华西大校园中许多外籍教师的瞩目。 
不过,万事开头难。一个小插曲至今留在记忆中,鲜活常青。Miss Boynton 除教现代诗歌外,还开过英文作文课。1943年某日,下课后我拿着自己的几首诗请她指教。她微笑着接过去,却不紧不慢、温和地说:呀,你们中国学生能把英文句子写通就不错了,还写诗呀!但诗页既已递到她手,我也不便再要回来。这样,我的处女作,就进入了她的审读视线。再次课余见面,Boynton 态度大变,她惊喜地评说了两三句。此后,她曾邀请我到她独居的小楼去喝过一二次午茶,谈天、说诗。作文课上,她常向全班朗读我写的散文。再后,华西大各校外籍教师中曾传来过对我实际上很幼稚(尤其在意韵方面)的作品的溢美之辞,比如说,”She’ll burst into print any time”…… 
想不到的是:那竟成了我此生仅有的一段原创性英文诗写作的实践了!至于”burst into print” (应该说, struggle into print) ,至少在有关英诗方面,那是在整整半个世纪以后,当陪衬运动员和沦为囚犯19载、最终幸逢拨乱反正以后的事了。--也就是你帮忙上网介绍的那本《古今爱国抒情诗词选》的出版之时的事了。 
今天重提这个话题,不过是在乏善可陈的衰迈余年里,重温一下成年以后少有的较为舒畅的岁月,并为你这样的业余诗歌爱好者,提供旧时教会学校生活的一点逸闻罢了。 
王知还 
2005年二月十日,北京 

当年暑假在师院,我常跟王老师一起吃早饭,听她谈她一生的坎坷和传奇。她最怀念的是大学时代和她大学时代所写的英诗,当时出类拔萃,才气横溢,极受外籍教授和校长吴贻芳的器重。这一篇小诗就是当年她给我回忆记录下来的片断。还记得王老师跟我讲解诗句“He sits and reads the pool”时,说sits是短元音,reads是长元音,相互配合使得诗句抑扬顿挫。并做出鸟儿神情专著盯着池塘的神态,作为此句的演示。 

王知还老师早期的另一首诗(片段) 

The Kingfisher 

He is a flame of emerald, 
With a shining ruby breast, 
Of all things most beautiful, 
By Mother Nature drest; 
Inhabits the deep woodland green, 
By some water calm and cool, 
And on a wayward stretching bough, 
He sits and reads the pool. 

Then darts he like a light’ning flash 
With winning fleeting grace, 
Dips his winglets in the pool, 
And wrinkles its halcyon face. 

Then the flame of emerald 
Has vanished out of sight. 

王知还老师在新华社家中(2005)

    王老师平反以后落实政策回到北京,在原单位新华社分配的窄小宿舍里,度过了余生。房子虽然不大,但那是北京的心脏地带,楼下餐厅很不错,离菜市场和地铁都很近。以前去看她,总是差我去菜市场买一些素鸡,去新华社食堂买一些主食一起吃晚饭。无论她在新华社曾有多少屈辱和怨恨,新华社是她最后的归宿,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后体现了。对于一个投奔延安的离休老干部,一个身边没有任何亲人的她,更是如此。

世界语朋友家庭聚会,欢迎日本女世界语者(右下)来访,王老师左下

在北京的时候,我的世界语朋友圈子中很有几位女士曾一度跟她走得近,也在生活方面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最终还是由于她的多疑,疏远了。她的多疑和猜忌可能是很多年的牢狱生活的苦难造成的,她几乎怀疑过身边每一个人,这就决定了她最后岁月的孤苦。后来请钟点工,她也总在怀疑,太过挑剔,结果自己的生活就更加受苦。其间生病住院,她也怀疑医院有阴谋,会谋害她,身体没复原就坚持出院。她最大的心病是陈企霞的弟媳,当年是新华社的什么头儿。由于丁陈被打入反党集团之前,王老师曾经提过陈的意见(这些意见多少被利用了,虽然王老师坚持她与丁陈政治事件无关),她觉得陈家怀恨在心(后来看到陈企霞自辩词,确实指控了王老师的意见是导火索之一),所以王老师觉得这个弟媳一直给她穿小鞋,直接导致了她后来的自杀和“叛逃”(去香港找父亲)等事件,最终是10年徒刑,近20年劳改农场的非人生活。这笔旧账在她心中烙印太深,以至于后来回到新华社,她还总在怀疑新华社有人在迫害她。我说,你的对手都死光了,你还怕谁呢?她说,死了并不等于其党羽都清除了。她要这样想,步步惊心,日子自然不好过。她住院几天回来,就坚持说她的东西被人翻过,有物件被偷。诸如此类,每次我去看她,她都要唠叨很多,我也只能听着。

王老师晚年虽然没写回忆或自传,有两年还是找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做,就是翻译中国古典诗词到英文,这是她的长项。那真是几年磨一剑,烂熟于心。翻译完,为了出版折腾了好几年,其间找过陈白尘、叶君健等老人帮忙,也曾联系美国作家和联合国科教文。最终是出版了,也确实在诗歌翻译领域留下了印记。这项成果之后,她就老在怀疑有人要侵犯她的版权,盗窃她的成果。她不明白,盗窃成果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有正式出版物在。至于版权,诗歌翻译是赔本的买卖,没有侵权的动机(说老实话,要是有盗版帮助加印分销,流传更广,不是更好么)。但这些道理她是听不进去的。所以,跟王老师交往,基本上只能听,只能附和或打哈哈,不能说。说了不同看法,就会引起她的疑心。

 

记于2006年九月二十二记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十一: 青春恋曲》

1. 同桌的她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口试的考场。文革以后第一届77级高考,我加试了英语,初选后需要口试。父亲陪我乘车从县城赶到W市的口试考场。她的出现有如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她其实长我一岁),让我眼睛一亮。很少见如此娇嫩的少女,羞答答地随着她父亲嘀嘀咕咕做临场前的最后准备。我父亲于是搭讪,想为我寻求一些应试技巧,得知这位父亲是大学教授,恰好跟我父亲的老同学是同事。女孩父亲说,要紧跟形势,学用英语说日常政治用语,比如华主席提出的"抓纲治国":

Grasp the key link and run the country well

我默念着刚学到的"抓纲治国",就这样糊里糊涂进了口试考场。考官倒没有问什么政治,只是简单问问年龄籍贯,然后让我朗读一段白求恩大夫的故事,念完后要求复述出来。我大胆复述了三五句:

Dr. Bai-qiu-en is an old friend of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He is a communist party member in Canada.  He came to China in 1939 to support our anti-Japanese war.

出考场后,赶紧拿眼睛去寻那个女孩,可惜早已香消影逝,随风而去,不留一丝芳踪。

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是这样,在一个偶然场合,邂逅一妙龄女郎,惊为天人,久久不能释怀。可人海茫茫,又身处两地,绝无再见的可能,徒增感喟而已。非常羡慕这个天仙一样的女孩有个教授爸爸精心培养,心想来年北外或者上外的校花非她莫属了。

但是,生活也有比小说还巧的时候,她居然成为我的同窗,来到当时不入流的师范。新生入校的时候在校园见到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及至发现她原来是同班同学,大喜过望。再后来,因为我全班最小,她在班上七个女生中也最小,不知修得什么福分,居然同桌相邻。虽无耳鬓厮磨,却有幽香袭人,娇喘入闻,凡夫俗子的我早已不知身在何处了。

跟名校有很多选修课不同,我们这种学校课程很死板,全班同学总是绑在一起,在同一个教室,上同一组课,跟中专似的。这样的情形使得我们都有固定的座位。我很幸运,我和同桌的七仙女在第一排,六仙女在我身后,五仙女在我隔壁。

我们是文革后第一届,同学背景各异,年龄相差也大,但都免不了前朝遗少陋习。全班同学除了死读书外,根本没有社交和娱乐。男女生也极少谈话,个个是先帝毛主席的好学生,自觉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须知大家都是18-30岁正当年啊,班上居然没有一对谈恋爱的,直到临毕业才有几个年长的哥们开始四外寻找对象,也没敢打七仙女的主意。只有一个中文系的嬉皮才子似乎总想跟她套瓷,称她为 my Little Rabbit Merry,但也无从下手。

对近在咫尺远在天边的七仙女的暗恋伴随了我的大学生活。当年的笔记、诗稿,连同我写的四大本小说,都不幸在流浪搬迁途中丢失。

记于2006年九月二十二记

后记:当年的诗稿《女神赞》已在搬家途中丢失,但并没有“灰飞烟灭”。曾打印留给哥哥一份,没想到他居然保留至今。 

女神赞
(一九八零年十月一日夜)

好修篇
人非草木, 安能无情? 血肉之体, 孰不慕英?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娉婷仙姑, 吾侪梦俦。
爱之恋之, 莫之污兮。仰之敬之, 莫我知兮!
莫我知兮, 心弗见兮。念之肠断, 涕若霰兮。


尔心吾心, 此心彼心。竭心力兮, 寻吾知音。
迢迢迩来, 非吾知心。其心非远, 在彼女神。
____女神逝兮, 或可安心.

无题
尔东陟兮, 岂吾西及? 里亡玉兮, 惟可悲夫!
学无己兮, 诗无体兮。人无常兮, 心无伤兮!

 

耽想

夜, 己经两点,
远近几只梦的眼。
有绿色的, 有黄色的,
一闪、一闪。

乌青的穹隆,
轮廓略显。
挟着寒气,
夜神抚我脸。

万籁俱寂,
我却听出了音响:
嗡嗡嗡, 象蜜蜂,
___是我生双翼的耽想。

耽想中的她,
亲近又遥远.
细语蜜蜜,
笑窝浅浅。

望震

怎么, 大地颤微,
敢不是地震来临, 乘着人们熟睡?
我丢下诗笔跳出窗外,
蓦然记起她还在房内。

象黑色的闪电,
我猛冲进去.
__alas!她安然脱险,
我却遭了致命一击。

感谢上帝!
我满意地死去.
魂灵似乎正听到,
她在为我哭泣。

九泉之下我微笑安心:
一个完美的女神,
要抵得多少
我这样的凡人, Amem!

Nakasi, 1980s, Manderin Chinese, Hokkien Song, 国语歌, sad, Enka

2. 老乡妹妹

大学同学联络网聚,我跟在上海工作的老同学联系上了。这是我的铁哥们儿,当年不声不响搞定了一位数学系的女同学,成为我班少有的两个成功“拐骗”了大学同学的出类拔萃人士。过年打电话拜年,他回老家了,只有数学系的太太在家,聊起来,嫂子问我:你的小老乡现在怎么样?当年我们以为你们应该也成一对了呢。

我说,我和这个老乡妹妹交往了近两年,感到很自在,但没有真正进入恋爱啊。很惭愧,已经失去联系很多年了,不知道她现在在哪里,以前听说她毕业分到H城了。

嫂子叹口气:她是没有福分。我告诉嫂子:可能是我没有福分吧。她人真地很好,让人很舒服,也懂得体贴人。嫂子最后说:说到底还是缘分不够。我问:我们虽然交往很多,但并没有恋爱关系。你是数学系77级,她是中文系80级,你怎么知道我们的关系呢?嫂子说:咱们学校不大,女生宿舍都在一个楼,怎么不知道?你那老乡妹妹还常到我们寝室来谈起你,你们一块到振风塔游玩的事,我也听她说了呢。我们都以为你们肯定能成。

这是一段平淡而又令人回味的交往,游于爱情与友情之间。没有卿卿我我,厮守缠绵,没有轰轰烈烈,大起大伏,有的只是默契温馨,和真心地相互关心体贴。我到现在也不明白,这种关系为什么无疾而终。也许骨子里就认为爱情应该惊天动地,追求浪漫,所以对平实和谐的感情,少了一份珍惜和执着,任其如水流去。

老乡妹妹是我妹妹的同级同学,算不上很漂亮,但受看,是让人舒服愿意接近的那种女孩子。她大概是我们学校唯一一个真正的老乡了,来自同一个县城。她早就知道我在这个学校,一直腼腆没好意思认我这个老乡。后来,她告诉我,她每次在食堂排队时,就看到我手里拿着一个小本本,旁若无人地念念有词。我们当年,常常需要排很长的队,我大概总是利用这个当口在背单词吧。

我在学校有点各别,小老乡对我有些仰视。我当年写小说写得热火朝天,她成为最早最忠实的一个读者。借着老乡的名义,我们一开始交往,就很自然,不象当年很多男生女生那样鬼鬼祟祟。春天来了,我们就在宿舍门前的操场绿地上玩飞碟,很是开心,也不怕人闲话。她的或我的生日到了,我们就约好出去,到江边振风塔上游玩,玩累了下餐馆互相祝福,也喝点葡萄酒,脸色红红地回到校园。到了校园门口,才意识到两人脸色潮红半醉微醺地一块儿回校,影响不好。这才分开,先后各自回自己的宿舍。

记得有一年寒假到了,冰天雪地。我们约好乘坐长途汽车一道从安庆回家,七八个小时车程晃晃荡荡,我晕车的厉害。老乡妹妹在中途停车时,跟我说,我们赛跑,看谁先到前面的电线杆谁赢。我哪好意思落在她后面,拼命跑起来。她嘻嘻哈哈,并不真地跟我比赛,只是想分散我的注意力。接着又打了一会儿雪仗,上车再行,果然感觉好多了。假期回校从家里带来特产,我们总是分享。她托我帮她买了一台砖式录音机,我们常常一起听邓丽君的盒带,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可就是从来没有挑明恋爱关系,也没有亲热举动,但还是愿意在一起消磨时光。有个异性老乡互相关爱,有一种温暖在弥漫。

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感觉很充实。交往两年,仔细想起来,好像最亲密的接触就是有意无意地拉拉手。直到我毕业参加留校考试,笔试通过,却在口试时候被刷下来了,说我英语口语带口音,在达标的候选人中是唯一一个口语得“及格”的,而留校人员口试必须“良”或以上。我感觉很委屈,约她出来时,忍不住哭了。她有点手足无措,默默陪我度过了那个伤心之夜。

老乡妹妹,你还好吗?

记于2007年三月八日 

 

后记:感谢互联网和同学的帮助,在分别25年后终于联系上老乡妹妹。得知她事业有成出类拔萃,很替她高兴。

立委:
    你好! 
    看过“老乡妹妹”一文,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曾经的青春年少、曾经的努力奋进又一一浮现在眼前。 
    知道你现在很好,由衷地为你高兴。 
    我会经常上你的博客,阅读你的美文。 
    期待你有更多的文章。 

                                2007年4月26日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就《Suno: 望震》与音乐大家的对话

Suno:《立委:女神》

 

《朝华之十四: 随恩师入行》

 

 

 

 

 

 

 

中秋刚过,大姐传过来不幸的消息:一代宗师,启蒙导师刘倬先生驾鹤西去,享年89岁。

缅怀恩师刘倬老师纪念册,2022

40年前,我在社科院硕士报考专业上填写“机器翻译”四个大字,内心充满了敬畏和神秘感。刚入行的时候做的是外汉机器翻译,一直不大敢碰汉外,原因是汉语语法不好形式化,感觉太难了。

机器翻译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历史最悠久的应用方向,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发轫,承载了中外几代不知道多少人的青春和梦想,也包括青年时代的立委。如今,梦想化为现实,嵌入式机器翻译无孔不入,已经成为普罗大众手中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手机应用,每时每刻在默默服务着亿万用户。女儿学汉语用它,学西班牙语用它,去日本动漫网页也用它,用到对它熟视无睹,把机器翻译视为理所当然。只在翻译错得离谱的时候才意识到它的存在,不时报以嘲讽:真笨。可机器翻译呢,虚怀若谷,任劳任怨。对于已经天然成为女儿这代人生活一部分的机器翻译,我满腹机器翻译的历史和掌故,却不知如何给她叙说。耳濡目染,她从我断续的话语中似乎隐隐觉得机器翻译对于她父亲的一生具有特别的意义,可是我还是无法象对同辈人那样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传达机器翻译在我心中所蕴含的那份厚重和神圣。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代沟,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造成了两代人迥然不同的视角,让人欣慰更感慨。

我个人的观察是,有两种人会特别欣赏并宽待机器翻译。一种是不识外文的老一代网人,终于全世界的网络对他/她开放了,有盲人重见光明的喜悦。另一种是立委这样的机器翻译化石级元老,因为做过,知其艰辛,不得不为技术突破鼓与呼。近年神经机器翻译的革命,让机器翻译真正达到专家的水平,译文通顺流畅,完全摆脱前神经时代的生硬和“机器味儿”。可以说,人类破除语言壁垒实现自由交流的千年梦想正在我们眼前实现。人工智能的语言巴别塔已然建立。

回想起来,学自然语言的人如果入行做的就是符号机器翻译,那是上天的赐福。新一辈这种人没有了,有各种低代码平台资源可以利用。如果你在没有平台支持下被逼着去做规则机器翻译,你受苦了,也有福了。你必须从头开始做词典、做断句分词、做词性标注、做短语组块、做 SVO 句法和逻辑语义,你还要做双语结构转换、词义消歧(Word Sense Disambiguation,WSD),最后还有目标语的生成,包括形态生成、调序,修辞意义上的一些平滑。总之,从语言分析、双语转换、语言生成,方方面面你必须全部做到。如果没有平台,没有专用语言,像我们做硕士论文那会儿不得不用通用计算机语言(COBOL,ALGOL,BASIC,甚至汇编)做,那就是在太上老君八卦炉里炼,没得不炼成火眼金睛。现在的计算语言学硕士博士呢,动不动就下载一个软件包,瞅准一个子任务,譬如分词,譬如情感分类,譬如WSD,哪怕就是做整个MT, 也不用涉及那么多的层次模块和底层细节。机缘巧合,有幸受到早期机器翻译的洗礼,师从中国机器翻译之父二刘老师,这既是我一辈子的宝贵财富,也坚定了我“为往圣继绝学”的志向,传承符号NLP的薪火。

1991 年出国前与刘倬导师和爱平大姐合影留念

不能忘记当年硕士毕业留语言研究所,与爱平大姐一起,在刘倬老师的带领下,研发JFY型机器翻译系统的每一步。刘老师亲自设计一套NLP专用语言,用于实现JFY型机器翻译,从解释器到控制器,从专家词典(个性规则)到句型转换(共性规则)的系统架构和流程。这个项目凝结了几十年MT研究探索的设计思想和算法。刘老师有一个绝技,就是不借用任何工具,可以凭着自己苦思冥想找到系统问题的所在。常常是,系统有一个“虫子”(bug),刘老师晚上就睡不着,程序就在脑子里绕,常常是半夜捉住了bug,第二天迫不急待上机试验,问题往往得到解决。也有隐藏太深的 bug,头脑绕不出来,于是大姐和我就帮着刘老师“人工串图”(就是人工step-through的一种说法),有时候要一步步串好几天才发现逻辑漏洞,那种高兴,跟打了一场胜仗似的。如今的软件工程师大概很难想象在没有任何纠错工具的开发环境下,怎样编码系统,可当年刘老师带领我们就是这么磨出来的。

我当年读刘倬老师的论文就很头大。可是他那论文多是干货,跟马鞍山采石干子似的,耐嚼。当年读了多少遍自己都忘记了。老先生在业内备受景仰,毕竟有硬通货。可是当年景仰他的人,一多半根本看不懂他在说什么。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半是老先生不善于科学普及,另一半也许是老先生确实没有多少时间,也不屑于鸡毛蒜皮。

2013年,我应邀在科学院做大数据NLP的演讲。刘倬老师当时因手术住院,大姐带我去医院探视。看到刘老师术后精神蛮好,恢复不错,感到宽慰。我们闲谈了一些NLP的过去和现在,刘老师当年开创的一套模式匹配的精细鲁棒的分析方法,在很多缺乏标注的场景中依然是有效的工具,可以在大数据时代发挥作用。今非昔比,如今的计算机软硬件鸟枪换炮,使得NLP在亿万文档上施行。大了就不一样了,奇迹在量变中发生,我们正在创造和见证这种奇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恩师当年的栽培和教诲。

我跟刘老师说,如今大数据了,我们可以利用云计算,租用几百台虚拟机,对海量数据进行并行处理,对上亿的文档做深层语法解析,抽取挖掘舆情。这样的规模是当年不敢想象的。正因为有大数据天然的信息冗余及其规模化的处理能力,我们挖掘的情报质量,从用户体验上看,无论精度还是广度都得到了的大幅度提高。以前看上去无解的难题,譬如捕抓舆情动因,回答why和how这样的问题,如今都取得了实用性的突破。

像普罗米修斯一般从苏联科学院取得机器翻译真经的刘涌泉老师是一位宽厚的长者,师娘和蔼可亲。逢年过节请学生到家里吃饭,刘老师打来电话,说:你们过来吧,会宰鸡么?我家有活鸡。不过,刘老师上课语调特平缓悠长,老北京的腔调,常常是前半句话出口,停顿好久,才接上下文。下午正犯困呢,一堂课下来,我把大腿掐了无数次。一共就两个学生,围着他家小桌子坐着,阳光从窗户斜射过来,打瞌睡成何体统。

机器翻译课上,刘涌泉老师训练我们来做结构转换的手工标注,用他们自己创立的“中介成分”标签给句子标注。有点像语法课上画树,弄些复杂的英语句子,说你们的标注, 必须是机器可以模拟处理的。标注完了,翻译也就差不离了。譬如,简明实用的中介成分 【前介定B】 这个四元组标签,说的是这个介词短语翻译的时候要前置,它是定语,处于 B 层。这种简单甚至简陋的标注就是当年的外汉MT转换的中间标记。我们试验过很多复杂的句子,居然大体都可以对付,英汉翻译出来相当可读。这是我的两位导师当年最具有创新意义的发明创造。中介成分分析法是专门为机器翻译设计的从源语到目标语的相关分析法,基本上解决了外译汉的内部表示问题。这套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中介成分体系当时可算是个神奇的发明,看上去只是一套组合有限的四元组标签集合,却能够对付绝大多数句子的翻译需求。四元组说起来就是传统的主谓宾定状补成分分析,外加重要组块PP的标识以及两种调整词序的策略标注。转换是分析和生成的纽带,四元组体现了转换所需要的信息,结果是只要编写一个相对简单的解释执行算法,就可以应对很多复杂句子的生成。论译文可读性,至少在外译汉场景还是很管用的。当然,这套体系只是表示了最紧要的转换信息,作为MT中间表示,还是显得太过简洁。在外汉的很多场景验证有效,其实与中文文法弹性大的特性有关,用于其他语言的生成就可能捉襟见肘。例如调整词序的信息只归纳为两层(A、B)的交错,好处是它大大简化了语言结构的复杂性,但有些翻译结果就显得不是很顺畅。鉴于此,我在我的硕士项目中,对这套标注集做了一些批评改造,增加了更多元的信息。本来还担心导师会怪罪对他们探索总结的黄金标准肆意改变,但论文初稿提交后,两位导师都表示认可。刘倬老师还特别表示,他同意我对中介成分体系失之简陋的批评。

刘涌泉老师的教诲中,有一条我印象最深。在做标注培训的过程中,我多数时候是手到擒来。我们英语系出身的人从来就擅长画结构树,做这种标注跟玩似的。但做多了也会有卡壳的时候,于是请教刘老师。刘老师没有给答案,只是说:解构不出来,那人是怎么理解和翻译的呢?严格地说,当然有案例,人的认知过程很难在符号逻辑的透明框架中算法化。人能翻译,不见得可以能讲清楚让机器如何翻译。但是我还是觉得他这句教导使我终身受益。因为这是一种认知哲学的唤醒,促使我们琢磨人的认知过程如何形式化。哪怕不能完全形式化,也让我们明白卡在哪一个环节,常识、专业知识、还是缺了什么?这种世界观跟了我一辈子,它实际上是一种反对智能神秘化的符号透明哲学。

跟刘涌泉老师学哲学,学机器翻译原理,学语言田野工作,学习对于语言现象的精细解析和把握,整个硕士阶段感觉是如沐春风。刘倬老师的教导则更为具体,在早期机器翻译的每个创新探索中总是一马当先,例如把数据和程序分开的策略改变,从规则的固定表格模式处理推进到定义规则特定语言,赋能规则的自由书写,还有引入隐含常识的ontology知识库,以及个姓与共性分离与交互技术,等等。这一系列符号规则路线的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刘倬老师都是先驱和实现者。硕士毕业后留在刘倬老师的研究室五年,跟他学算法,编码新一代基于专家词典的翻译系统。也跟着刘老师与中关村合作,把精心设计的实验室系统产品化了。这个近距离跟随大师从研究原型一路转化为实用产品的过程,是我一辈子受益最大的黄金经历。

在二刘老师指导下的八年研发,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天不变,道不变;天变了,道亦不变。留洋了,镀金了,眼界开阔了,对不同方法的优劣比较了解了。但语言处理里面的一些核心思想可以超越时空。我以二刘老师的传人而骄傲。

 

大师千古,祝他老人家一路走好!

 

定稿于2022年九月12日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缅怀刘倬老师特别系列】

 

 

《朝华之九: 青涩少年》

春情  

我的“初恋”是一位宝姐姐样的女孩儿。严格地说,不算恋,一般以为,“恋”必须是双向的。初次暗恋不算“恋”,画成树形图的话那是依从关系,不对等。不过,在文化革命年代,如果排除单相思,有资格谈初恋的怕是所剩不多了,大概不到5%,与阶级敌人的比例相当,主要分子多是被称为小流氓的“坏孩子”。占少年人口95%的我们革命学生不屑此道。当然,这些人岁数大了也还是结婚了,但为了结婚找革命伴侣的那种交往,与“初恋”意趣相去甚远,比暗恋更文不对题,不提也罢。

可毛泽东思想管不住暗恋和春情。我的暗恋萌芽于小学一年级,当时我六岁,正是大革命爆发的1966年。那年我们全家随父母从县城下放到何湾小镇,支持乡镇医院的开创和建设。在这个四面环山的偏远小镇,红小兵造反运动一样有声有色,要打倒学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场革命,我太小无从介入,但也时而扮演那提浆糊桶的角色,帮助大哥哥大姐姐贴大字报。既然革命没多少我的事儿,童心中就有了小资温情的空间,这一切应该从“宝姐姐”的到来谈起。

宝姐姐是邻居阿姨带过来的,说是县城表姐的女儿,来乡下玩几天。第一次见她,与其说是宝姐姐,不如说是天上掉下来一个林妹妹。但她确实大我两岁,而且显然有小姐姐的范儿。宝姐姐长得与身边拖着鼻涕怯生生的乡镇小姑娘完全不同,一看就是城里人。梳着小辫儿,清秀端庄,乖巧大方,最让人赞叹的是她的多才多艺。阿姨让她背毛主席语录,她就伶牙俐齿用标准的普通话背诵《为人民服务》,一字不拉。阿姨又让她表演一段样板戏,她就唱了一段沙奶奶,有滋有味。我看得呆了。事到此,还不能算恋,只能说这样可人的女孩儿,让六岁的小屁孩儿心里种下了恋的萌芽。与无数人生邂逅一样,不久,宝姐姐就回县城了。虽然我老哥发起的造反组织“匕首小分队”成立壮大,不断出击,校园革命正如火如荼,但我心中的小镇却重归平静,不起波澜。

一年后,我们全家回到县城医院,正赶上真刀真枪的武斗岁月。县城小学停课多于上课,等武斗消停,全国山河一片红,各派革命大团结的时候,我们也糊里糊涂地升到了三年级。我搜索记忆,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如何与宝姐姐在学校重逢的了。这多少有些遗憾,但生活就是这样。总之,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我突然发现宝姐姐就在身边,与我同班。她显然完全不记得我了,而我从认出她那一刻起,直到后来一起上了中学,一直也没有跟她提起我们曾经相识于小镇。虽然很多次话到了口边,终于还是咽回去了。小镇上的邂逅让我对宝姐姐仰视,是这种仰视使得我一直没勇气提起我们以前曾经相遇。To tell or not to tell, that is a question, 为此比哈姆雷特还苦恼犹疑。一去就是八年,直到离乡上大学,终于未曾提起这段前缘。

 在县城的女孩子中,宝姐姐其实并没有那么漂亮,但她活泼大方,写得一手男孩子一般的好字,文艺天赋是公认的。她最拿手的是老旦。学校组织拉练野营在外,围着篝火,清唱沙奶奶李奶奶的准是她,算是宣传队的腕儿了。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宣传队排演整场的《红灯记》,她自然是李奶奶的不二人选。海选时,我由于据传可以把八个样板戏倒背如流,也进了剧组,可导演老师很快发现我虽然道白唱段连锣鼓歌门儿均能一气呵成倒背如流,但实在不是文艺人,要嗓子没嗓子,要扮相没扮相。滥竽充数被指派跑龙套,扮鬼子甲,整台戏没一句台词,就是上场踢翻一两桌椅而已。剧组的明星有三:一个英气袭人的小子扮的李玉和,宝姐姐扮的李奶奶,还有一个小巧女孩儿演铁梅。这三位不仅千人瞩目,而且在排练中吃小灶,有种种优惠,让人羡慕。跑龙套多少有些让我气馁,但好在可以近距离观察宝姐姐和铁梅小妹妹演戏,有时给她们拿个衣服,递个水什么的,博得一声谢谢,感觉颇不赖。这是我一辈子唯一一次参加剧组,后来很多年以后,我偶然照镜子看自己,依然不改鬼子甲的不雅面相。

对宝姐姐的痴迷缓慢而倔强地增长,涵盖了我整个的小学和初中时代,但那是一个深藏心底的绝对秘密。男女同学楚河汉界,鬼子甲与李奶奶间更有天壤之遥,做梦也不敢高攀。可是到了初中,赶上了一年多“修正主义回潮”的好时光,一时间老师、家长和同学都开始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功课好的同学,社会地位就扶摇直上。我作为学习委员和数学课代表,开始在班级崭露头角。我写的东西作为范文被朗诵。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指派我每天自习课时间,上讲台讲解习题,辅导同学,还放手让我批改作业和测验题,俨然成了小老师,令我春风得意。宝姐姐、还有女班长和女支书和我都是班委会成员,开始有了接触。两人的距离逐步拉近,伊人只在一步之遥。尽管如此,我对宝姐姐的恋慕也只能深藏心底,直到有一天差点露馅儿。那是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时候,见到她在观看跳高决赛,我也围过来观看她。宇宙随风飘去,欢呼声有如天外来音,时隐时现。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端详着这张并不艳丽却总也看不够的脸,自我感觉心怀鬼胎,而且放肆。就在这时候,她似有察觉,下意识地与我对视一眼,这一眼比针刺还厉害。我感觉天机被戳穿,无地以自容,赶紧仓皇逃离。此后的几个月,我总躲着她,从来不敢正眼瞧她一次。

到我77年考大学的时候,全年级200多同学,第一批只考取本科三人,我家兄弟占据两席,同学纷纷登门祝贺。她也来了,送我一个小笔记本,开篇写道:飞翔吧,天之骄子!龙飞凤舞,飘逸似有仙气。

记于2013年10月10日

失意阳光      

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干部,不是学习委员就是副班长。这官当长了,就觉得理所当然。升高中,两个学校合并,加入了一批“二中”的人。新班主任是个秃老头,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他,还是他没有研究我的履历,总之是他决定把我排除在班委会(相当于政治局常委或高管)之外,给了我一个小组长的头衔(相当于政治局候补委员或基层管理人员)。一个班有四个小组长,管本组收作业,但不能参与班委会决策,除非遇到大事召集“常委扩大会议”,才介入决策过程。当时真觉得天要塌了。少年失意的心情无法跟任何人叙说,心灰意懒,无所排解,转而很有些玩世不恭的样子。现在理解了,搞政治是很辛苦的,难怪见官场不顺的人显得那么痛苦。

在这仕途艰难之时,有一句温暖的话,让我至今感怀不忘。有一位二中新来的女同学,梳着两条又粗又黑的长辫子,为人落落大方,笑容很灿烂。她就是我们班新当选的文娱委员,能唱会跳,男生都很喜欢她。不知怎么,她察觉了我的失意,跟我说:“都怪我,都是我不好。是我占了你指标。” 我至今也不知道她怎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觉得是她当了文娱委员,把我的班委会入围指标占用了。学习委员的位置是二中来的一个语文不错的臭小子占据的,倒是副班长这个虚职,如果我入围,应该可以安置我这样的六朝元老。可是那是班主任独裁的体制,入围与否他老人家说了算。无论如何,她能这样说话,真地让我感激得很,尤其是出自这样一个性格阳光和人见人爱的女孩。她的性情特别好,善解人意,让人舒服。后来几次交往也加深了这种好印象。

有一次从二楼教室下楼,我随口一啐,没想到她正好在楼梯口,不偏不倚落在她袖口上。当年不懂五讲四美,几乎人人都随地吐痰,并不觉得是恶习。可口水吐到了女同学身上,还是羞得我无地自容。可她一点不恼,自己擦去,一样笑吟吟地从身边点头走过,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这件小事使女孩的形象高大光辉起来,在我心目中有如圣女。

记于2008年12月7日

青涩少年记事  

上个世纪74-75年左右,大概是初三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学军,长途拉练,步行100多里路,去皖南新四军旧址云岭和茂林参观。我比较弱小,那次长途跋涉,真把我坑苦了,一辈子也没有走过这么远的路程,似乎没有尽头。学生队伍前后拉了好几里路长。我一瘸一拐,一根一根电线杆数着往前挪动。终于,有同学报信说,目的地已经在望,就是前面的那座小山。于是,鼓作最后的勇气。可望山跑死马,看着就在眼前的山,还是走了一两个小时,直到天快黑了才赶到。

吃罢晚饭,学校把我们安排在一个大礼堂里面休息。一屁股坐下去,就瘫软在地,居然再也起不来了。脚也没洗,在同学帮助下,挪到临时搭起的铺子和衣睡下。第二天早上,全身没有一块筋骨不疼,勉强可以站立。

虽然很狼狈,对于拉练在外的生活还是感到新鲜兴奋。特别难忘的是参观新四军事迹展览时和女同学耳鬓厮磨的经历,连带当时的心跳和惶惑。

我们那个年代,男女生有一条无形的界限,在校园很少交往。不过,我是学习委员,在班委会活动中还是跟女班长和女团支书有工作往来,彼此印象都不错。尽管文化课已经不是学校主业,大概是惯性,学习好的同学还是自然受到青睐。不过她们都比我大两岁,感觉是姐姐一样的形象。女班长是个假小子,面色黝黑,作风泼辣,相处很愉快。团支书端庄秀气,能干老练而不失文静。我平时到城外后桥河去游泳,每次经过她家门前,总见她在门口坐着织毛衣,仪态娴雅。她见到我也总落落大方地招呼一声,可我总自我感觉灰溜溜的,不知如何回应。

小男孩情窦初开的表现,记得在马克吐温的历险记里有精彩描述,说的是十二、三岁的男孩,总是使出全身解数吸引心仪女生的注意。国人晚熟,男女界限也分明,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拉练在外,男女生就比较亲近起来,不象在校园那样拘束,这是当年学工学农学军最让人兴奋的地方。第二天参观新四军展览,不知怎的,跟团支书混在一起。她个头比我略高,站在身后,挨得很近,耳边是她温热的气息。我们两个人拉在最后,仔细切磋揣摩那些展示的图片和实物。两人很默契,一步一步向前挪动,有意无意身子碰到一起。我心痒如蚁,强作镇定,不敢回视。

那一年我14岁。西皮居士有诗云:

野营拉练知何似?跑马望山苦嫩兵。
学军之意不惟军,立委心飞云雨情。

当年流行的暑假打工,也是少男少女接触的场合。高中时我去了一家农村粮站当“协助员”, 遇到一个心仪女生。青涩少年的心态很微妙。我当年看《红楼梦》入迷,看了五六遍,就跟她侃红楼梦,直侃得天昏地暗,把那女孩也侃晕了。小伙伴们在旁多少有些嫉妒,背后给我起外号叫“红大哥”,叫那个女孩“红大嫂”。那真是纯洁地交往,侃了一夏天,连手都没有拉过。暑假结束快要离开的时候,心里那份难受,就甭提了。当年闹地震,到处搭防震棚,我当时就盼望地震早点来到。心里想,地震一来,该多好,大家就都集中到那个硕大的防震棚里面过共产主义生活,我也就有机会跟那个女孩不分昼夜地继续侃红楼梦了。

由于盼望的地震没有来临,暑假结束我不得不离开小镇粮站回县城的家。回家前一天,郁闷不舍,可又无可奈何。粮站附近有一条小河,清澈见底,是我们每日傍晚戏耍的所在。那天傍晚最后一次玩水,没想到”红大嫂”也来到河边洗衣。白天已经说过再见了,她这一来,我感觉是看到救命稻草,想抓住这最后一刻,可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我不顾同伴可能的取笑,慢慢蹭到她面前搭讪。这个妞也怪,少不更事,根本不懂人家的心事,没事人一样答话。多年以后她告诉我,当时我幸亏没有挑破,按照当年她的认识水平,任何中学生谈恋爱都是流氓行为。倘若我冒失示爱,保不准会臭骂我一顿。

后来她起身要回,我急了,站起来,光着膀子,短裤衩滴着水,不知找了个什么借口,就跟着她回粮站。她在前面走,我跟在后面,想答茬也不知从何说起,老觉得有人在盯着取笑我。为了遮掩,我只好半弯着腰,枝枝杈杈地走完这段艰难的路程,最后连再招呼她一声的勇气也没有了,就此别离。

那是1976年的暑假,我高二,16岁。

回到家,还做梦一样时时想着她。两三个月后,一天下午睡午觉刚醒,懵懵懂懂的,她居然登门来访。早上还在想她,下午真来了,简直不敢相信,暗自掐自己,发现不是做梦。原来她到县城姑姑(也是我们医院的)家来,想起来找我聊一聊,还借了两本书,答应看完让她姑姑还我。这真是个淳朴的乡镇姑娘,根本没有男女界限的概念,而我的心里却早已揣了100只兔子。

李商隐有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记于2007年二月十九日(阴历大年初二)

吴语软侬20年

我有个女同学是苏州人,人长得秀气轻灵,让我见识了苏州话的魔力,真是好听。可惜的是,她很少说家乡话。

有一次赶巧,约好一起去看毛主席纪念堂,排着长长的队,我就请她教我点苏州话,听了让人发酥那种。

虽然弱不禁风的样子,这可是个才女。

昨天晚上去拜访这位"表师妹"。刚联系上,分开已经20年了。见面前我说我老了,要是在街上碰到大概认不出来了。她的声音未变,还是那样动听,说:"我们都老了。上次回国见大学同学,简直无法相信。"

可是,见面一看,她还是那样纤弱小巧,岁月无痕,她坚持说我也无大变化。我们一起听着老歌,吃着火锅,感叹人生如梦。她当年的男友,现在的丈夫,还记得我的好处:当年我帮助他拷贝中文软件CCDOS 和 汉化的 WordStar 帮了忙(当年根本不懂软件还有版权一说,CDDOS的开发者科学院计算所根本不知道如何从操作系统上赚钱)。另外,当年我跟机房韩老师关系特好,她不在的时候,由我管理机房(只有一台IBM-PC-XT),还给我在机房旁边配了一个单间。同学夫妇当年从我处拿钥匙进机房通宵玩游戏,全仗我的掩护。

老同学见面的感觉真好。回来后我发了个伊妹儿:

"We are now in an age when memories and life mix together all the time.  Time flies. Life is short. Moments are treasured. Thanks are given."

同辈人感受相同,她回道:

"We were very happy to have you over. Old friends take on new significance as we age. The other day, as we could hear Christmas carols in the air, I was telling my son those were the first English songs I learned to sing at college. Guess what he had to say? "Mom, when your memories exceed your ambitions, you know you're going downhill." Gosh, he's brutally honest with me. Now I have to hide the fact that I keep thinking back in time, refuse to be on the downhill yet."

记于2006年忘月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八: 朝华点滴》

朝华点滴

人过中年以后,陈年往事象碎片一样徘徊心头,可就是拼接不出完整的图画。在记忆的海洋里,每一朵浪花伴随甜蜜咸涩,聚散无序,翻腾萦回。

我的中小学十年,恰好与文化革命十年重合。学业荒废,同学基础都很薄弱,结果同级四个班200多学生,总共高考跳龙门成功者(包括大专)不过7-8个,其余同学大多在本地顶职、招工慢慢就业。就升学而言,我们这代是时代的牺牲品。

大革命武斗的余震一直影响到我们小学毕业。教室一有玻璃就被打碎,冬天只好用薄膜或糊报纸挡风。最风光的时候是所谓“资产阶级路线回潮”那阵(初一、初二),我们学习好的特别吃香。作为科代表,受到老师委托,在早自习课上上讲台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做习题,培养了应对场合的自信。

中学同学中有一小批“贵族”,随军队备战医院(127医院)下放来的子女。我们班一共来了四名127同学,全是女生,一个赛一个靓丽。部队大院出来的“洋姐儿”,与我们本地孩子形成对比。她们讲普通话,冰雪聪明,举止优雅。其中一位皮肤白嫩的女生Z,性格温善,回答老师问题出口成章,让人羡慕。Z举手回答老师关于《叶挺: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的提问时,侃侃而谈,最后说, 我们革命者应该有自己的骨气,宁愿牢底坐穿,也不能祈求“从狗的洞子爬出”。Z的表现获得了上海女老师的激赏,指派为语文科代表。

记得初三上学期听过藏族翻身农奴巴桑(后来成为藏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血泪报告,控诉解放前西藏奴隶制度的罪恶。提到活剥人皮、挖眼珠等酷刑,听得毛骨悚然。 那是当年最成功阶级教育课了,全班同学无不心痛如绞,满腔仇恨。甚至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也都被感动了,同仇敌忾。

那年学农去一个山村跟农民同吃同住两周。晚上男女同学一起围坐在地铺上打牌,因为天冷,大家盖同一个被子,觉得特别兴奋。在学校有男女界限,人在外就放松一些。少男少女蒙蒙胧胧的相互好奇和吸引,在学农时表现得最充分。

每天清晨起床,冒着寒冷去河边洗脸,水凉刺骨,手展不开。记得在田里跟一位男同学比赛割稻。越割越快,镰刀把小手指头割掉了,流了好多血,两三个月才慢慢长回新肉。山村的夜晚那个天黑,伸手不见五指。经常迷路,加上狗叫,真有恐怖感,又感觉很刺激。我回国探亲看现在孩子,背着沉重的书包,为高考超负荷运转,就自然想到我们当年学工学农学军,整天在外面野。记得有一天晚上,实习老师带领我们去化肥厂附近的山坡上搞野营(学军)。月明星稀,用松树枝打掩护,偷袭敌人,迷惑敌人,现在想起来还是充满了浪漫。还有长途拉练到茂林新四军旧址,走了一整天,好像路永远没有尽头。我比较体弱瘦小,几乎累垮。可是到达目的地时候的狂喜,至今历历在目。后来学工进了手扶拖拉机厂,跟一个很漂亮穿工装的女师傅学车工,被她的飒爽英姿完全迷住了。

初三下学期,形势进一步转左,后来高中两年,文化课形同虚设,学农、学工、学军占了更多的时间。高中阶段,每个人都要学一门革命的本事,我的选学项目是开手扶拖拉机。不少同学选的是学习“赤脚医生”的针灸技能。整天拿一跟针,在自己手腕上扎下去。学的快的很快就敢把银针插满自己的手腕和脑部,看上去很吓人。

那是提倡革命“新生”事物的时代,于是有解放军医务人员,运用中医针灸治疗聋哑病人,使铁树开花哑巴说话的奇迹报道。多数哑巴开口说的第一句总是“毛主席万岁”。当时的专题纪录片,也能看到哑巴说话以后,热泪盈眶,感谢亲人解放军的动人场面。紧接着,又传来喜讯,针灸麻醉试验成功,比较传统麻醉,具有无副作用等优点。电台开始播送歌颂小小银针的革命歌曲,一时间银针被吹得神乎其神。

赤脚医生向阳花, 广阔天地把根扎...
千年铁树要开花......聋哑女儿要说话。
东风送暖红旗映彩霞,毛主席派来亲人解放军到了我的家。
小小银针手中拿,(过门:3-6-1-2-)无声世界春雷炸...(啊哈啊哈阿哈……)
感谢毛主席的恩情大。

在这样的热潮下,我的一个同学赶上阑尾炎需要手术,完全采用针灸麻醉。我永远不能忘记他事后对我描述其痛苦的惨状。他还是相信针麻可能有效,解释说可能因人而异,对于他是无效的。他说,刚开始时候,耳朵上插上银针,分散了对手术的注意力,但很快腹部的疼痛变得不可忍受。他象被宰割的猪羊般吼叫了整个过程,撕心裂肺也无济于事(可能是中途换成传统麻醉等于宣告针灸麻醉失败,当时的医生可能担当不起这个罪名)。说得我毛骨悚然。

记于2006年十月12日

北风那个吹

网上有老友推荐看知青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大革命时候的一些往事片段飘忽而来,断续朦胧之中,也有清晰明丽的场景和绝美动人的音响。

我大概七岁,是我们县城“批联部”和“扫黑线”两派武斗最激烈的时候,夜间常听到枪响。两派割据,各有自己的地盘和大本营。最严重的时候机关枪和迫击炮都用上了。组织内部除了司令部外,下面设有后勤、保卫、医疗、文艺、内联、外交等部门,各司其职,俨然是个共产社会大家庭,人民群众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批派的大本营设在城东的建材厂里面。印象里面到处是水泥管道,很合适孩子躲猫猫用。批派总司令是邻居P叔叔,魁梧高大,着戎装,腰间左右别了两只手枪,威风逼人。据说他枪法很准,终于有一天晚上出事了。说是那天夜里出外巡视,前方闪现一个黑影,P司令喝到:“口令!” 那小子支吾一声,口令不对,司令以为是敌方的探子摸过来,随手一枪,撂倒了对方。后来发现原来是自己人,年轻无经验,口齿不清,一不小心就做了冤死鬼。

当时两派常有武斗摩擦,死伤人渐多,常不能得到及时救护。县医院在城西扫派的地盘上,P司令为了加强批派的医疗力量,请我父母出山,帮助建立战时流动手术台。他派手下秘密潜入我家,把我们全家转移到批派大本营,礼遇有加,从此我们开始了革命大家庭里面的生活。

老爸的回忆录里对此有记载:

一天傍晚时分,“批”派一个“便衣女战士”从我家后门直冲我内室,从鞋底里抠出一张纸条,是该派P司令的手令,让我火速赶去大本营“救人”。当然是“天命”了。天命不可违抗,二则救人不得迟疑,再则保己也无二选,立马出家。可我家是“扫”派阵地,敌对双方,哪能包容此举。所以我的这一出诊,也是一次冒险。好在一出门,就有“便衣”一队护卫,以防堵截,火速抵达目的地。

记得那年冬天真冷啊,现在想起来还打寒颤。有一天我们几个孩子在外手脚都冻红肿了,爸爸妈妈都忙着工作,顾不上我们。后来是一个大姐姐把我们领到一间生了炭火盆的小屋子去。我迫不及待挨近火盆取暖,把红肿的手脚伸上去,没想到,冰冻的四肢乍一热和,从肉到皮,奇痒无比,万箭穿心。后来我看《林海雪原》,深有同感。里面说了,在冰天雪地冻伤的手脚切忌立即回暖,要先用雪漫漫搓揉,等冻僵的手脚血液循环,指头可以伸展了,然后才能慢慢增加温度。

新年快到了,文艺部下面的革命宣传队在礼堂彩排《白毛女》,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宣传队能人很多,一台大戏从头到尾,一幕一幕,精益求精,是革命年代的文娱大餐,美不胜收。演大春的小伙子是我家熟人,很英俊漂亮的小伙子。舞台角落有一位百灵鸟一样的姐姐在伴唱,她穿着军装,英气又妩媚,手里拿着草绿色的象军喇叭一样的扬声器,清唱《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这歌本来就是革命年代里最富有艺术性和人情味的极品,那女声纯而又纯,从喇叭飘出来,是那样超凡脱俗,打动人心。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面,总以为这样的天籁非人声可为,许是那神奇的喇叭的魔力。那以后很久我一直把喇叭看成是点石成金的匣子。那位军衣少女手执军喇叭的形象,伴随着北风吹雪花飘的音乐声,积淀在心,成就美感体验的极至。我心海里的《北风吹》是最完美的,不可替代。郭兰英的原唱尽管很有特色,但显得土气,不够轻盈灵秀。寻觅对比过多种版本,就朱逢博的细腻嗓音,似乎与我儿时的记忆较为接近。

记于2010年元旦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记得大概是1970年左右,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一个“阶级斗争展览馆”,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的教育。展览馆里面有讲解、图示和实物,让我们感觉到阶级斗争就在身边,需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首先看到的是地主份子的变天账。这是从一家地主家地窖里面搜查出来的老地契。保留地契,当然是想变天,将来好对贫下中农反攻倒算。讲解词说,这个老地主,平时见人点头哈腰,其实是老奸巨猾,罪该万死。 

还有另外一份“漏网右派”的日记。解说词说,这个道貌岸然的教师,心理阴暗,查抄出来的几大本日记,充满了卿卿我我的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情调(日记记录了当事人的恋爱感受),更可恶的是还有向往国民党反动派的诗词。展出的部分就是这样一首题目叫做“海恋”的诗歌。我看到的是字迹娟秀的一首抒情散文诗,隐约记得的部分有,大海啊,我的故乡,我的归宿,我的向往,我的盼望!通篇就是大海这个主题。解说词说,漏网右派为什么如此肉麻地讴歌大海呢?很显然,他是向往大海那边的台湾国民党蒋匪,盼望他们反攻大陆。 当年我们毫不怀疑《海恋》作者的大海象征着不能明说的国民党。他是臭老九,又有资产阶级情调,肯定对现实不满,阶级本性决定他向往国民党反动派。这难道不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么? 

展品中最具有爆炸力的是一份现行反革命的材料,地下反革命组织“民主正义党”的党纲草案。两名主犯就是前不久公审宣判死刑被游街示众、当众枪毙的该党的主席和副主席。党纲宗旨是推翻共产党,建立民主政治。这当然是十恶不赦的异端,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一年一度的公审那天烈日炎炎,我们这个皖南山区的小县城,象过节一样热闹。公审在本城最大的操场(号称“中山公园”)举行。几千人把操场挤得水泄不通。罪犯们剃光头,挂着大牌子被押上来,死刑犯的牌子上在宣判后游街时被划上红叉。大家最感兴趣的还是死刑这种可以给公众带来兴奋的事件。有七八个罪犯被当场宣判死刑,其中包括那两个年轻的现行反革命,还有其他杀人犯和一个严重破坏上山下乡的生产队长(破坏上山下乡罪是指利用职权强奸或诱奸下乡女青年)。每当宣判一个死刑,台上那个死刑犯就被身后两个彪形大汉摁住头颅,并往口中塞进物件,防止他们临死挣扎,呼喊反动口号。死刑犯表现各异,是一大看点。有的软瘫在地上,需要连踢带拉,才能勉强跪在台上示众。也有的竭力挣扎,头摁下去,又抬起来。说是这种人如果不封口,最可能呼喊反动口号。 

公审大会结束后,是游街示众,每辆卡车前端押四五个罪犯,缓缓从县城大街上通过。全城能出来的人几乎都出来了,没有机会来操场看公审实况的,早早在家附近大街边上找好位置等待游街的车队。对于精力充沛、兴奋莫名的年轻人,干脆随着车队前行。有聪明的带上自行车,好赶上最精彩的执行枪毙的现场。虽然是公开处决,允许围观,但枪毙现场保密。大概是怕人满为患,影响公务。一般在游街以后一小时内执行枪决。根据以往经验,城外十里地左右,有两三个最可能的行刑现场,各处都有人守株待兔。我比较笨,随着人流东赶西赶,最后好不容易来到现场,除了人头还是人头,而且过程已经结束。人们围成一圈一圈,听亲眼目睹枪决现场的人描述每一个细节。行刑之后,有穿白大褂的法医现场验尸,签署死亡报告。后来有传言,说专政机构要求向被枪毙的反革命分子家属收取子弹费。我们当时觉得理所当然,子弹虽然不值钱,但这是对反革命家属的正当惩罚。 

很多年过去,我一直怀疑,嗜血是否源于人的本性,否则如何解释行刑场上看客的兴奋和疯狂呢。当年就有这么个说法,革命群众的狂欢之日,就是阶级敌人的受难之时。 

提到嗜血,想起世界语创始人Zamenhof的《希望之歌》。这首诗歌成为全世界世界语者的《国际歌》,我曾经在我的硕士机器翻译项目中把这首歌自动翻译为英语和中文:

 (099) LA ESPERO : ESPERANTISTA HIMNO ( POEMO FAR ZAMENHOF ) . 

(100) EN LA MONDON VENIS NOVA SENTO , 
TRA LA MONDO IRAS FORTA VOKO ; 
(101) PER FLUGILOJ DE FACILA VENTO , 
NUN DE LOKO FLUGU GHI AL LOKO . 

(102) NE AL GLAVO SANGONSOIFANTA , 
GHI LA HOMAN TIRAS FAMILION ; 
(103) AL LA MOND' ETERNE MILITANTA , 
GHI PROMESAS SANKTAN HARMONION . 


(099) THE HOPE : ESPERANTIST'S HYMN ( POEM BY ZAMENHOF ) . 

(100) INTO THE WORLD CAME NEW FEELING , 
OVER THE WORLD GOES STRONG VOICE ; 
(101) BY WINGS OF EASY WIND , 
NOW FROM PLACE LET IT FLY TO PLACE . 
(102) NOT TO SWORD BLOODTHIRSTY , 
IT PULLS THE MAN FAMILY ; 
(103) TO THE WORLD EVER FIGHTING , 
IT PROMISES SACRED HARMONY . 


(099) 希望: 世界语者的颂歌 (柴门霍夫所作的诗歌)。 

(100) 新感觉来到了世界, 
有力的声音走遍世界; 
(101) 用顺风的翅膀, 
现在让它从一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吧。 

(102) 它不把人的家庭 
引到渴血的刀剑; 
(103) 向永远战争着的世界, 
它允诺神圣的和谐。 

记于2006年5月18日 18日

土布洋布 

我小时候,1960-1970年代,还穿“土布”衣服,“土布”是农民手工纺织的,买回家,送进染坊去染成蓝色或者黑色。 很粗糙,不结实,容易破,所以要补补丁才能穿久。当然没有花样。染坊象个大澡堂,热气熏天。染出来的布掉色得厉害,往往把其他衣服也带黑了。 

后来,60年代后期,开始有需要布票的国家供应的机织咔叽布,漂亮结实多了。由于需要布票,所以土布没有立刻退出市场。再后来,化纤制品“的确良”和尼龙开始来了。记得第一次父母给我们兄弟买的确良做衬衫,大约是1970年左右,我坚决拒绝穿,觉得这太修正主义了,那么光亮,象资产阶级少爷。我们从小觉得要学习雷锋艰苦朴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第一次穿尼龙袜子也觉得太奢侈,可是感觉穿上以后,特别舒服。(后来才发现不透气,有臭脚的毛病。) 

化纤制品的流行是1970年代,最大优点是结实,奶奶再也不用一年到头给全家缝补衣服鞋袜了。当时开始进口日本化肥“尿素”,农民兄弟发现化肥袋子是很好的化纤制品,就纷纷拿尿素袋子做床单和被子用,还真好使。就是袋子上的硕大的汉字“尿素”每天伴随着人进入梦乡。后来,读30年代 DuPont 发明尼龙的历史,说美国大兵当年到菲律宾等处,就以尼龙制品作为礼物在当地泡妞,极受欢迎。 

70年代末,偶然还看见有土布,但是因为洋布价格下降,文革后布票又取消了,土布就无法竞争了。 

斗转星移,时事变迁,如今在西方,纯棉、纯麻或者纯丝的手工制品开始时髦,只有资产阶级小姐少爷才穿得起,而贫苦的无产阶级只能将就使用便宜、光鲜又结实的化纤制品了。网友小闪告诉我,现在“土布”制品可贵着呢,有一种品牌的童装HANNA ANDERSSON号称用“土布”(organic cotton)把价格提上去。WHOLEFOODS里卖的衣服,一件最普通样式的麻布上衣就卖近两百刀。小闪说:俺觉得自己织的布做粗布衬衫,休闲裤,女裙绝对cool,没人跟你穿一样的。过去无奈的事情现在变成时髦了。

记于2011年10月

掐架的境界

上网的好处之一是看“老人”掐架。老人不爱掐架,一旦掐起来,锋芒里不失幽默,常令人忍俊不住。不过,有些小年轻的掐架却不敢恭维,污言秽语,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更谈不上幽默,比泼妇骂街还不如。时代变迁,天翻地覆,可是掐架的水平却不见长。也许我是九斤老夫,总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很难达到我们当年掐架的“忘我”境界。生姜还是老的辣,昨天在网上看到老大哥胡言乱语,许是喝多了,忍不住上去抢白他一句,自以为他要跟我急了,没料他老兄还很服气,虚心接受我的意见,最后来一句:“看来我得自己和自己掐了”,绝啊,那是什么境界!掐架要是掐到这种境界,才不愧待围观的众兄弟姐妹们。我年轻时更绝,掐架甚至能掐到改变了性别,其忘我热忱,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我从小就特别爱抬杠,从中小学到大学,一直如此。小学阶段我是班上小不点儿,不大插得上嘴。可还是经过了大革命的战斗洗礼,特别爱到大街上听小将们大辩论,对辩论高手佩服得五体投地。

记得是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学农,大家住在农场,晚上在寝室爆发了一场“人是不是动物”的大争论。我因为熟读马列,知道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会使用工具,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特征,等等。觉得坚持人是动物的同学,脑子被灌水了,简直是弱智。我真理在握,义正词严,没想到对手也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主儿,就是死不认错。简直气坏了,于是一浪高过一浪,辩论了整整一夜。到快天亮的时候,我已经感觉气接不上来,也不知道自己在嚷些什么,更听不进对方在说什么。象坚守阵地一样,感觉一旦松懈,敌人就会乘虚而入。

第二天终于停止争论了,不是为了别的,而是我完全失声了,嗓子充血,疼痛难忍。同学建议我用盐水漱口,也不管用。整整一个礼拜,我成了哑巴。后来好不容易恢复发声了,谁也想不到,我竟然从男声变成了女声-不是那种悦耳动听的女声,而是比较接近迪斯尼动画片“白雪公主”里面那个老妖婆的声音。

我一辈子爱好音乐,听到高兴处,忍不住要随曲而歌, 抒发一下才痛快。很快发现,我的痛快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还好,我比较自觉,自觉与卡拉OK保持距离,只是偶而在家里抒发,很感激太太和女儿,她们比较谅解,说看到你高兴就好。

如今,每当我打电话听到对方跟我说:“Yes, Madam”,我就想起我当年的年轻好胜来。

记于2008年12月11日

勤工俭学      

中学生暑假勤工俭学,当年就很时兴。开始是去集体供销社帮助卖梨子,每日一元工钱。老店员批评我太老实,说要看顾客,适当克扣才好。大体是一斤,给八两就不错了,还要看上去,秤杆高高的,让顾客高兴。这种小的坑蒙拐骗,在小本生意作为集体企业的供销社,是常态。发现大部分顾客很容易上当,只有少数较真的。露馅了,就假装不小心弄错了,陪笑脸补足摆平。这是在生活中学的第一课。回想起来,传授责令我们克扣斤两的老师傅也都是善良的人,但是做起这些事情却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样子。

后来做了两次农村粮站的“协助员”,一直做其中最没有技术的活,叫“代仓”,就是领着农民把过完磅的稻子带到指定仓库的指定位置。平时也帮忙仓库保管员倒腾仓库。粮食在仓库要定期来回倒腾,底下的翻上来,上面的翻下去,防止霉变。这个活比较累人。仓库里面空气污浊,尘土飞扬,灰雾蒙蒙的感觉。

出国以后的勤工俭学是在英国留学时候随大流,去餐馆打工,仍然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洗碗工作。周末从下午4点干到夜里一两点,工钱是15英镑,回到家散架了一般。凡是干过洗碗工的人,再也不会相信餐馆的卫生,特别是周末。有时候洗碗池子的水一个晚上不换,实在太脏了,就使劲往里面倒洗涤剂,满是泡沫,用干布一抹就光洁起来。不是我们偷懒,实在没有办法,脏碗象山一样涌来,根本没有换水的时间。有的餐馆有烘碗机,多了一道消毒工序,才相对比较卫生一些。

记于 2011年10月1日

喝啤酒的境界  

我一辈子有两次喝啤酒,难以忘怀,好酒啊。第一次是1989年,去德国慕尼黑开会(见《朝华午拾:欧洲之行》)。大会把我们拉到一个郊区,参加一个室外的啤酒节狂欢。此前,我几乎不沾酒,可是慕尼黑的生啤酒,口感真好,也不醉人,一下子就迷上了。也很喜欢那个场景,啤酒杯子海大,那助酒的肉食,是烤熟的或整条或半条的猪啊羊啊,别提有多大气。切割肉食的用具,跟当年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大刀似的,你端过盘子去,一刀就是两斤肉下来。微醉微醺之间,总使我联想起梁山好汉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的痛快。仲夏之夜,有身着艳丽繁缛的传统民族服装的白人姑娘在身边穿来穿去,笑容可掬。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

第二次喝啤酒,是前几年到北海道,也是开会。跟日本老朋友到一个古色古香的啤酒屋,就着煮毛豆之类的特色小菜,品尝扎幌啤酒。扎幌两大宝:啤酒和大毛蟹。扎幌的黑生啤,干醇爽口。两大杯啤酒下肚,醉眼迷蒙地回到旅馆。脱衣上床,感觉人直往上飘,象刚从桑那浴出来一样,全身蒸腾,呼呼地向上冒气,仿佛要把身体里面所有杂质清理尽净。不可言传的感受,好像要飞起来,"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有朋友问:你们喝啤酒的, 倒底是怎么喝出快感的?我的回答是,岂止是快感,喝啤酒有利于世界和平。每次喝到微醉时,感觉所有人都是亲人。以微醉为度,飘飘欲仙是最佳状态,唐代大诗仙李太白大概就是在这个状态下写出他的《月下独酌》等千古名作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记于2011年10月

《朝华午拾》目录

 

《朝华之七: 永远怀念亲爱的妈妈》

妈妈的中年早逝是我心头永远的痛。2005年母亲节,我为妈妈建立“网上纪念堂”,寄托日久弥深的哀思。


妈妈带我去爸爸老家参加大爷爷葬礼,1965

妈妈49岁患胃癌去世。这是我一辈子最伤心、不敢回首的日子。妈妈常年劳累过度,可能是诱发她癌症原因之一。发现时已经晚期,维持了三个月就不行了。妈妈一辈子操劳,外婆去世后,三个孩子,全部家务,都落在妈妈身上。工作上压力也不轻,担任县医院妇产科主任,出诊、手术、计划生育,把自己往死里累。去世前,还通过考试,获得主治医师职称,在她的医校同学中,是第一批获得中级职称的。

父母对于儿女,实在不能早走。尽管当年已经24岁了,还是不能接受这一残酷现实。我那时在北京上研究生,暗自哭了整整一年。父母是孩子的天。小时候很怕谈死,也觉得死亡很遥远。妈妈去世,一下子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听到妈妈癌症确诊消息的那一天,是最黑暗的一天:绝望无助,天地变色。

妈妈于一九三五年阴历四月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故乡离安徽著名古镇三河约三公里,是舒城、肥西、庐江三县交界处,较为偏僻。我小时候跟父母去三河老家探亲两次,可难哪。千山万水似的,乘汽车,过长江轮渡,转火车,再乘小轮穿过巢湖到三河镇,然后还要步行六里路到村子里。最后那步行,觉得路永远没有尽头。妈妈跟我说,她当年上中学就每天走这条路来回。

冬天在巢湖上坐小轮,完全没有取暖设施,无遮无挡地行驶大半天。湖面过堂风大,天寒地冻,那个冷冻彻骨,现在想起还打寒颤。那个年头冬天奇冷,经常零下7-8度,加上冷风,感觉零下几十度似的。

不过,到了老家过年就热闹了,舅舅姨姨全力款待,有各种美味:咸肉,咸鸭,猪舌条,猪耳朵。记得有一天早上有五香蛋,那个香,吃了还想吃,结果不能节制,一口气吃了8个。才7-8岁吧,真撑坏了。整整两天什么也不能吃,见食品就要吐。

外公外婆共有十个孩子,六男四女,母亲是老七,但是女孩中老大。外公外婆虽在偏僻农村生活,但思想开明,几个男孩都在家种田或做小生意,却把女孩全部送到学堂读书,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十分不易的。

外婆是旧式家庭妇女,善于操持家务,熟悉农计,统率全家,安排日常生活,家庭和睦兴旺。外公为略具文化的士绅,在三河经商,周末回家支派农活,维持一个低水准的小康之家,是艰苦创业的农家典型。靠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外公在解放前夕买了一批土地。全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里耕种,梦想着过上小康生活。结果两年后办了个地主的成分,让整个家族成员三十多年生活在阴影中,倍受社会歧视。

妈妈小时候在本村上了几年私塾。私塾先生是位年长远房堂兄,以古文为主,是孔孟教学典型。1950年,妈妈考取了三河中学,与堂兄结伴走读上学,七里地远,风雨霜雪,早出晚归。经常是天亮前出发,天黑后回家,中午吃餐自带的干粮,过着衣食不全的困苦生活。好在外婆可以做鞋补纳,回家勉强充饥,其他一切奢求都舍去。中间贫困辍学一年,跌跌爬爬,终于,1954年毕业,家乡厄遇水灾,一片汪洋。是五舅撑着小木船,直送妹妹去省城考学和上学,省城合肥医校中专(妈妈所念的中校仅七人考出去,妈妈是唯一女生),迈出人生关键的一步。有吃有住,全部免费,捱至1957年9月,毕业分配到南陵县医院,妈妈是南陵县医院第一个由医校毕业分配来的医生。母亲终于从偏远的农村走出成为国家干部,有了自己的收入,虽然微薄但却能承担外公外婆的赡养。

妈妈20岁

妈妈共生我们兄妹三人,每个相隔两年。据老爸说,妈妈怀我哥六个月的时侯,和爸爸一起被单位派到乡镇农村巡回医疗,挺着大肚子在田埂上奔来奔去,为农民看病治病。由于过度劳累,条件太差和缺乏营养,母亲早产了。我哥提前近三个月,出生在田间。据说生下时,两眼紧闭,也不啼哭,如果不是在医疗队里,在那种条件下我哥是很难活过来的。到妈妈生我时,正逢“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匮乏,饿殍遍野。爷爷外公姑姑三人都是那个时候在老家活活饿死的(大舅也从农村老家逃荒走失,人间蒸发)。妈妈极度虚弱,领导开恩特批了“半头猪”给产妇,而那滴着盐水的半头猪总重二斤多。

在事业上,妈妈是个强者。她熟练地进行妇产科各项手术。妈妈率先在全地区首创腹膜外剖腹产术。妈妈替人结扎平均每例十分钟,去农村突击计划生育的时候,常常一天结扎七八十例,无一差错。母亲走遍了全县每个大队,为众多女性解除了疾病的痛苦。妈妈高超的医术使得求医者络绎不绝。妈妈后来担任妇产科业务和行政的领导,显示出很高的管理能力。妈妈的热情、干练和刻苦赢得了同事的尊敬,获得很高威望。七四年妈妈是全县首批晋升医师三人中的一个(三人中另一人是我老爸)。八一年妈妈又是全县首批晋升主治医师七人中的一个(七人中另一人也是我父亲,此前中国中断了所有技术职称评定工作)。临终前三天,妈妈与她科室同时获得省计划生育个人和集体先进的嘉奖。

全家福,1978年

妈妈疾病缠身,胆石症和丝虫病常常发作,折磨一生。仅胆石症就动过两次手术。八三年十月妈妈出现心口痛和呕吐,妈妈以为又是胆石病复发。因为年终计划生育突击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去检查,就忍着病痛,日以继夜。高强度工作终于使她在八四年元月四日病倒。在坚持完成一个农村妇女产后大出血急症手术后,母亲倒在手术台旁,剧烈疼痛让她无法站立。

妈妈倒下了,再也无法起床。经过检查,妈妈已到胃癌晚期。在她病倒后,我们从她外套口袋里找到一张纸条,上边记载看妈妈病痛这段时间的工作情况,看后不禁泪下。母亲拖着病身,忍着剧痛,完成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工作。纸条记载如下:

八三年一月至十一月妇产科住院部工作:

住院 1829人 生产 692人 难产 243人 出诊 38次 
抢救 108次 死亡 7人 人流 799人 大月份人流 1164人 
结扎 466人 上环 144人 取环 140人
(以上不含到各公社计划生育结扎人数,妇产科当时仅有三个医生。)

妈妈三月二十九日病情加重,突然休克。爸爸急电刚刚返京的我速回,我乘特快三十一日下午回家。妈妈在昏迷四十八小时后,见到我时,眼睛奇迹地睁开了,眼珠也能随着我身影而转动,其间血压,泌尿均恢复正常。晚上九时三十分,妈妈终于停止了呼吸,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留恋的这个家,离开了她热爱的工作。

后来有人说,妈妈为了等见上我一面,才多坚持了两天。其实在三月二十九日,妈妈己感觉不好,她坚持不睡觉,反复对家人说:

"我不能睡,我不能睡,一睡就不会再醒来了,就再也见不到你们了。"

这话果然验证了。她挽救过无数频临死亡的妇女,却不能挽救她自己。

根据妈妈生前遗愿,我们将妈妈安葬在外祖母身旁。妈妈为了我们,没有一天享受过,一生过着清贫劳累和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她却再也享受不到我们的孝心。

妈妈太苦了,她是累死的。

我们子女三人在母亲追悼会上,为母亲写下了这段挽联:

在班上忙,在班下忙,忙了三十年
为爸爸苦,为子女苦,苦了一辈子

这是妈妈一生真实的写照。

时光倒流三十年,2005老家之行。南陵医院老家是妈妈爸爸辛苦养育我们长大的地方。老邻居仍在,家门口的白果树也依旧枝叶茂盛。我家当年居住的那间老屋,历经三十年风雨,伫立依旧。妈妈当年为这个家付出多少心血。还记得妈妈病重住院时跟我说,不想住病房,想早日回家,可这个愿望妈妈生前无法实现。直到送葬那天,我们才护送妈妈的骨灰盒最后一次在老家停留,安慰妈妈在天之灵。老家的后屋是我们兄弟当年的窝,妈妈冬天清早会过来生一盆火,把衣服烘热,好让我们起床。老家的老井记录了妈妈担水的操劳,老家的小桥刻印着妈妈洗衣的辛苦。重游旧地,寻找妈妈的足迹和我们儿时的记忆,竟无语凝噎。

永远怀念亲爱的妈妈!

 

记于2005年五月八日

 

《朝华午拾》电子版

3.02 [email protected] 07/30 dAT:/ https://v.douyin.com/iL6Krhvx/ 复制此链接,打开Dou音搜索,直接观看视频!

 

《朝华之六: 爸爸保重》

2007年我正在回访温哥华母校的路上,得知老爸突然大出血住院,行大手术。我远在天边,爱莫能助。无从床前伺候,共同面对风雨,深感愧疚。 

父亲是我们全家的主心骨,大风大浪闯过来,人生很精彩。父亲操劳一辈子,一直退而不休,仗的就是身体好和心态好。 

父亲比同龄人显得年轻很多。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父亲不放心,一路送我到安庆。我们77级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社会上积压了近10年的高考大军,所以新生的岁数相差很大,包括一批被文革耽误的老三届高中生,比我年长10岁左右。父亲陪我到学校医务处做新生体检,护士指着我跟父亲说:一个一个来,等他检查完了,你再来。她把父亲当作新生了,可见父亲的年轻精神。 

四年以后我毕业了,父亲还是不放心,来安庆接我,在学院住了一周,没事就跟我的“老下级”(我的下铺,因此总叫我“老上级”)下象棋。老下级是老三届,49年生人,与新中国同岁。从旁观看,50年代就毕业的父亲真地象我们同学一样,仿佛我们中的一员。 

有父亲照顾,我什么都不操心。父亲帮助把行李打包,我们与同学老师一一道别,就跟安庆说再见了,过江去赶长途公共汽车回家。轮渡误点了,一算时间非常紧张,一旦错过这班车,就不得不回安庆又耽搁一天。父亲二话不说,下了轮渡,把大小行李扛上,冲也似地往一两里外的汽车站赶,跟个小伙子一样。可怜我21岁正当年,空着手却气喘吁吁,被父亲远远抛在后面。  

爸爸陪我上京赶考(研究生),1983

爸爸没有机会进入医学院,上的是医专,可他行医四十年所取得的成就,达到的高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靠的是,胆大心细,勤于实践,刻苦钻研。记得我们小时候,回家不见父母,总是到手术室去找。爸爸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回家也是一头扎到医书里,很少见他休息。多年下来,名震四方,求医者络绎不绝。甚至上一级医院外科主任的亲属需要手术,也来找爸爸“这把刀”才觉得放心。

医生受人尊敬,但却是清贫的。在毛泽东时代,工资和物价均几十年不动。爸爸46元,妈妈43元,家庭收入89元一月,维持一家六口(加上外祖母)温饱,难有积余。生活苦点,倒也无所谓。其实我们从来也没有觉得苦,尽管每餐饭,一大家人才有一两碟小菜。反正大家都苦,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只能喝粥、吃红薯干呢。爸爸的难题是,到哪里去攒买书的钱呢?那些大厚本的专业书籍《外科学》、《骨科学》等,定价不菲,却是工作必不可少的。谁能想到,许多医书是爸爸瞒着家人卖血换来的。一次300cc血浆,当时的价格30元,这可是平时半年也难攒下的钱啊。有一次,妈妈发现以后非常生气。爸爸很清瘦,担心他卖血损害了身体。可爸爸总是说,人有造血机制,失点血无碍。不过,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办法么?医术再精湛,也变不了钱。记得手术误餐,当时的补贴也才两角,或者供应一碗免费肉丝面(爸爸妈妈舍不得吃,常常带回家给我们孩子吃)。

一个时代,一种活法。可是,一个享有盛誉、对医术精益求精的医生非卖血不能拥有医书,这样的事古今中外,大概也只有毛时代了。不能说,爸爸没有赶上好时代,从事业的追求和精神的满足看,那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给爸爸一个难得的施展空间。基层县医院象一张白纸,面对的是源源不断的一向缺医少药、经济能力匮乏的农村患者。多数这样的患者基层医院不能救治,也就只好自生自灭,听天由命了。爸爸是医院的开创者之一,有充分自主权,有多大精力就有多少工作,几十年来几乎每天都有几台手术。我当年认识一位农村青年医生,由于不能施展,而厌倦行医,转报英文师专,当谈起爸爸的医术,却充满钦佩:“你知道么?你爸爸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医生。许多省立大医院尚未开展或普及的大手术,你爸爸也能做。”他给我讲解一些案例,我也不懂,但是心里明白,爸爸一直在超越自己,向越来越复杂的手术攀登。后来,跟爸爸谈起来,还有哪些疑难手术,想做而做不成。爸爸说,能做的差不多都做了,但是有些手术,比如显微外科,断肢再植等,对于器械要求太高,县医院没有这种条件,只好遗憾了。

跟“有理无钱莫进来”的衙门不同,当年在基层医院贫苦农民也能开得起刀:印象中小手术(阑尾摘除等)收费不到10元,中等手术(胃切除等)收费几十元,大手术(心脏、脑等)也不过百元。当然,凑足这钱也不容易,但是为看病节衣缩食,或砸锅卖铁,多数人还是想出了办法。对于特困户,可以到民政局申请补助。改开前时代的这一点,还是值得称颂的。收费低廉的根本原因,当然是成本底:医生是国家干部,拿固定工资,没有额外支出。

说到手术,我的身上也留有爸爸的“杰作”。我十岁左右,有一天早饭不久,突然肚子疼得厉害。爸爸过来检查,按住右小腹,问疼不疼,我说,“很疼”。他突然把手抽回,我一阵剧痛,眼泪都出来了。爸爸告诉我,这叫“反跳痛”,是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症状,说准备开刀,不到中午就扶我进了手术室。从小看惯了开刀,知道阑尾摘除是小手术,我一点也不怕。可真要上手术台了,我却怎么也不愿意。主要是怀疑弄错了,白挨刀了。早上还是好好的,喝了半碗粥,我平时也常闹肚子疼,这次,也没有验血或做其他检查,摸摸小腹,就这样确诊了?结果自然是我多虑,割下的阑尾肿得象棵小胡萝卜头,因为手术及时,还没有化脓。不少外科大夫不给自己亲人开刀,怕太紧张。可爸爸不放心别人,理所当然亲自动手,妈妈在旁做助手。本来,如果使用常规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也可从容不迫,但爸爸为了术后反应小,坚持只使用局部麻醉,我能清楚知道手术的每一个过程。多数同类手术刀口总有几寸,可爸爸只给我开了一条一两公分的小口子(关腹后只缝了两针),刚够伸进一个手指。这还不算,跟多数刀口不同,爸爸用的是横切,这更增添了手术难度。爸爸说,横切符合人的腹部的自然纹路,愈合后刀疤不显(确实如此,我见过其他竖切手术的刀痕,愈合后很久仍然粗粗红红地立在那儿,很难看)。这次手术很成功,我当天回家,第二天就可下床轻微走动。不过,手术中有一阵确实很疼,我大哭大叫,给爸爸增加了很大压力。那是爸爸伸进手指试图捞取发炎的阑尾时。也不怪,阑尾发炎,不碰它尚且疼痛得很呢。好在疼得时间不长,爸爸就逮住了它,赶紧补上一针麻醉。后来,爸爸说,尽管费了心思,下刀之处还是略偏了点,使我多受了一些苦。偏一点没关系,如果把刀口加大点,也好办,可爸爸坚持尽可能小的口子,不愿意让我落下一个永久的大疤痕。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女儿听,她找到我的几乎看不见了的刀口,惊叹:“Grandpa did a terrific job! (爷爷的手艺真棒!)”。从此,她肚子一疼,就大叫,怀疑得了阑尾炎,非让我检查发现没有“反跳痛”才安心。还说,她要是得了阑尾炎,就飞回去找爷爷,可信不过美国的大夫:他们才开过几个刀,我爷爷一辈子开刀何止成千上万!

全家福,1962

爸爸常常出诊到农村医院和农民家中(作为妇产科主任,妈妈也一样)。遇到急诊需要手术,不管什么条件,也要进行。没有电,就集中一些手电筒,因陋就简,搭起手术台,救命要紧。文革武斗那年(1967年),两派割据,常有摩擦,亦有短兵相接的时候:初期街头械斗,用的还是钢钎菜刀之类,后期可用上了真枪真炮。医院处于半瘫痪状态,并且地处“扫派”(叫“扫黑线”,一激进派群众组织)掌控辖区。爸爸妈妈思想上大概属于温和保皇派(“保皇”即反对揪斗老干部),倾向有保皇色彩的“批派”(叫“批联部”),但并不参与其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活。批派的总司令曾是我家的邻居叔叔,身材魁伟。印象中担任司令以后,他腰扎宽皮带,挎盒子枪,好不英武威风。是总司令派人悄悄把我们全家请到这一派的大本营里,他们急需医疗好手救治武斗中的伤员。于是爸爸搭起战时手术台,就跟白求恩的战地医院似的,也救了不少人的命。

和平岁月,县医院那辆白色救护车,载着爸爸妈妈和我们的童年跑遍了全县每一个角落。如果路近,也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诊。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全家去偏远乡镇河湾,支援农村医院一年。爸爸晚上经常骑车出诊,有时也带着我。天总是那样黑,也总要经过一两个墓地,头顶冷风飕飕。进入村子,总有此起彼伏的狗吠声。我躲在车前座爸爸怀中,常常不敢睁开眼睛。看完病,在昏黄的油灯下,主人总要用红糖水煮两个鸡蛋,热气腾腾端上来,款待我们。然后,照着手电,送我们上路,而我不等到家,就已经睡熟了。

我从小身体不大好,小时候在家很懂事的样子,常主动要求扫地洗碗,在学校成绩也好,很讨爸爸妈妈的欢心和疼爱。直到结婚成家前,我生活的每一大步,从下乡插队到高考口试,从大学报到到毕业离校再到研究生面试,都有父亲陪同呵护。如今父亲病倒了,我却远在异国他乡,不能端茶递水,略尽孝道。每念及此,不由得悲从中来。 

坏事变好事,父亲这次急病倒下,对病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利。得以宽心的是,父亲得到了最好的医疗条件,家人也多在身边照顾。父亲术后恢复很快,说话很有底气,全家人都松了口气。 

爸爸现在半退休在家,依旧清贫。一点不象80多岁的老人,生活有条不紊,身体健康,仍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学之心,电脑玩得比许多年轻人还熟。除了熟练查阅英文专业资料外,长年博文强识,普通词汇量跟我这英语“科班”出身的也有一比。子女各自发展,是他最大的安慰。孙儿辈的成长花絮,更给他带来欢乐。

记于2007年六月二十二日

《朝华午拾》目录

一  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二  书香门第
三  红小兵
四  小妹
五  外婆的回忆
六  爸爸保重
四  永远怀念亲爱的妈妈

《朝华之五:外婆的回忆》

我的外婆去世已经快半个世纪年了,可她老人家的慈祥音容仍时常浮现在眼前。

作为医生的父母工作太忙,所以第一个孩子一出生外婆就来帮忙,从此看顾我们三个孩子15年,直到她去世。据说我哥哥小时候不老实,外婆只好摇着摇篮,哼着催眠曲,不敢稍有懈怠,有时候一个瞌睡过去,摇篮牵绳的手一停,他便大哭大闹。外婆说,这孩子带得太辛苦,到两年后我出生的时候,她还后怕。没想到,我小时候乖极了,从不哭闹。就是可怜兮兮的,老害病,每病必吐,常伴有高烧。还有夜盲症,最要命的是脱肛的毛病,每次如厕十分痛苦,一片狼藉,外婆要小心翼翼把脱肛顶回去。外婆一辈子生养过10个儿女,夭折过半,看我这样子,老担心我活不长。还好,因为是医生家庭,有病能及时处理,加上外婆的悉心照看,我慢慢度过了病孱的童年。有外婆照顾的孩子是幸福的,外婆总是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条,热饭热菜,我们的童年无忧无虑,父母也因此可以没日没夜全力扑在工作上。 

外婆是旧式妇女,小脚,没念过书,少言寡语,性情温和,从来没见过她发脾气。外婆的生活十几年如一日,足不出户,刻苦本分,与世无争,街坊邻居无不夸赞。每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外婆就起床,开始梳洗,她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开始一天的劳作。看孩子,做饭菜,一刻不停。稍有空闲,她就坐在门前纳鞋底。她把碎布条用浆糊黏上晒干,一针一线纳成结结实实的鞋底,我们全家大小的布鞋都是她老人家做的。一直到她去世,留下的一大箱鞋底,我们还穿了好几年,后来才开始买塑料底的成品鞋穿。

父母每个月给外婆三块钱,作为我们孩子的零用钱。外婆手很紧,因为她要保证这零用钱维持三个孩子到月底。记得每天可以从外婆那里讨来两三分钱,我常常到街头买来一个热腾腾的小红薯头,回家跟小妹分享。这个故事我跟女儿讲,她很爱听,不时拿出来说笑一番:when you were my age, sweet patato was only two cents a piece and you always asked Granny, that is my Great Granny, for two cents to buy one and share with my antie GuGu, but never with my uncle DaBai.

记得文革初期大串联的时候,爸爸妈妈也随大流去上海杭州串联了一个多星期,由于交通堵塞不能按时回家。外婆带我们三个孩子在家,每天听高音喇叭传出各种消息,给人兵荒马乱的感觉。当年通讯不便,行踪无从打听,一家大小望眼欲穿久等父母不回。外婆急了,开始垂泪,我们孩子看见外婆哭了,也都哭了,一家老小怕失去依靠而哭成一团,连邻居也陪着掉泪。

文革第二年,外婆由于地主成分,被医院造反派勒令每天挂“反革命地主婆子”的牌子站街示众。可怜外婆小脚,哆哆嗦嗦,却要受此羞辱。这对我们孩子刺激很大,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把慈祥的外婆跟可恶的地主婆联系起来。还好,父母感觉形势不对,很快决定送外婆回乡下老家躲避,特地请我们家的至交三代老贫农的徐叔叔一路护送。徐叔叔回来说,外婆无法理解发生的一切,又舍不得三个孙儿,委屈伤心,走一路哭一路。乘汽车,过轮渡,转火车,再乘小轮穿过巢湖,最后要步行10里才到老家。最后那步行,走了一整天,人几乎瘫软。

幸亏送外婆回了老家,后来的情势越来越遭,武斗开始了。先是两派小将(“批联部”和“扫黑线”)拿钢钎匕首在街头械斗。有一场械斗就在我家门前,还记得我们又害怕又好奇,几个孩子爬到院子里一家的二楼上,透过临街的窗户观战。我胆子小,只瞄了一眼,看见双方手拿钢钎对峙的样子,然后听到口号声和厮杀声。这还是武斗初期,后来双方割据,拿起了真枪真炮,常常夜里听到枪响。我们全家也被秘密转移到批联部的司令部去了,我父母因此成了批派战时医院的核心医生。

革命大联合的时候,武斗停止,妈妈把外婆接回来了,我们恢复了跟外婆朝夕相处的日子。外婆没来的时候,我们放学回家,家里总是锁着门,我们脖子上挂着钥匙,常常要到手术室去找父母,等父母手术完回家。外婆来了,家才象个家,生活安定而有秩序。

全家包括外婆和老姨,以及邻居至友何妈妈小卉姐在家门前合影,1969

我13岁那年,外婆患口腔癌,右腮长出鹅蛋大一个瘤子。记得瘤子刚起的时候,我们经常用小手抚摸,希望它慢慢消失。可是,那瘤子还是越长越大,外婆自己也说:这是个毒瘤子,怕好不了了。外婆临终前,舅舅和表哥都从老家赶来,最后几天主要是舅舅在床前伺候。我听外婆喃喃说,儿女都在身边,该走了。

外婆去世那年说是71岁,可实际年龄应该是69。我记得外婆生前跟我说过,她虚报了两岁,用的是外公的年龄,为的是做个纪念。外公在我出生的1960年,在老家饿死,跟我爷爷和姑姑一样成为大跃进的殉葬品。外婆虽然从来没有提过外公的故事,可以看出她一直默默在心中纪念着他。

记于2007年九月二十二日中秋节前夕

 

看这种文章是要落泪的。感谢你在集体失忆之中保持难得的记忆。 – shijie 

◇ 谢师姐。是的,随着岁数渐大,记忆如丝如缕,缥缈恍惚,这种感觉很让我后怕,似乎人生若即若离,稍纵即逝,不留踪迹。 

家里自从买了high definition TV, cable TV 也随之升级,一下子有数不完的电影和节目可以随时选看。昨天看了一部电影,描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遭老公背叛,闺友反目。羞愤之余,她带着女儿回娘家修养生息,受到母亲的百般呵护。可她的父亲已经老年痴呆,住在养老院里面。她去探望老父,父亲目光呆滞,对她似认非认。后来,女儿陪老爸随着音乐慢慢跳舞,老父似乎恢复了些许记忆,楼着女儿,一行老泪缓缓流落。看了真地让人心酸落泪。 

 

《朝华午拾》目录

一  乡愁是一张无形的网
二  书香门第
三  红小兵
四  小妹
五  外婆的回忆

《朝华之四: 小妹》

小妹  

我们兄妹仨各相差两岁,我在中间,小妹最小,全家都疼爱她。大哥天生的学生领袖,在外闯荡闹革命,常把我们撇在一边。小妹在家多由我这个二哥领着玩儿。

我小时候给小妹画的临募

我小时候身子虚弱,很敏感,对家人常常过度牵挂,小妹更是我最牵挂的人。记得很多次,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大哥小妹,因故没按时回家,我就在家胡思乱想,老怕家人出什么意外,越想越怕。领小妹出门玩,我从来不敢大意。只要小妹不在眼前,心里就扑通通地担心不已,怕小妹被人贩子拐走。

从小到成年,我一直是受照顾的对象,父母外婆大哥自不必说,在学校也因为年龄小成绩好,也常受老师的青睐和同学的优待。这样的环境使我总是有点倚小卖小,觉得被照顾是理所当然。在我的世界中,只有小妹比我更小更弱,需要我的怜爱照顾。

我们家下乡的那年,我五岁,小妹三岁。我常常带小妹到家门外青石板的街头玩耍。记得对门是个铁匠铺,我和小妹常常看邻居铁匠兄弟俩打铁出神,感觉很奇妙。风箱呼呼拉着,烧红的铁料,在一轻一重有节奏的锤打下,火星四溅,从通红变暗红,慢慢成型,花为铁锹锄头镰刀,淬火后发着黑光。铁匠兄弟憨实友好,常招呼我们,我们因为害怕铁铺堂前的一具油亮亮的大棺材而不敢进门,那是预备给他家年事已高的祖母的。 

我还常常逞能背着小妹当街跑,逗得小妹咯咯直笑。小妹虽然瘦小,我背起来还是很费劲,常常背不远就慢慢滑溜下来。有一天,我让小妹站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这样背下来,重心提高,感觉能轻省一些。没想到重心太高也不行,刚挪了几步,正得意小妹这下高高在上,滑不下来了,小妹却一个倒栽葱,"啪",翻过我的头顶摔下来,鼻青脸肿。我心疼后悔了好久好久。当然,小妹从此再也不敢让二哥背了。 

我们家后面不远处有个小池塘,我带小妹去玩。水里漂着一个诱人的小菱角,小妹用手去捞,只差一点没捞着,小妹于是伸手再去捞,身子一倾,扑通掉进塘里了。我吓坏了,使劲在塘边哭。正在对面钓鱼的是铁匠大哥,听到哭声,赶忙跑过来跳进水中,把小妹捞起来。可怜,三岁的小妹头发散乱,脸色发青,湿淋淋的,吓得都不会哭了。铁匠大哥送我们兄妹回家,把外婆也给吓坏了。从此我们再也不许走近池塘了。傍晚,迷信的外婆还念念有词,领着小妹和我,沿着池糖绕一圈,说是这样可以收回我们受到过分惊吓的魂魄。

 小妹很乖巧,宠而不娇,在学校同学老师都喜欢她,在家有全家的呵护。我小时候得到零食,也总想着小妹,小心翼翼给小妹留下一半。跟外婆要来零用钱两三分,常到街头买回一小块红薯头,回家来跟小妹分享,又甜又香的红薯,总给我们莫大的享受。我有时会跟哥哥抢吃的,可是对小妹,从小到大,永远是护让和怜爱。偶然家里开荤吃红烧鸡的时候,我和我哥常常两双筷子同时去抢夹美味的鸡肠,这时候,妈妈就用剪刀从中间断开,小妹就在一旁乐,她不爱吃这些鸡杂,鸡腿是她的专属。 

当年水果算奢侈食品,家里不常有,爸爸妈妈偶然买了苹果或梨子回家,一家就像过节一样。小妹吃水果很细很慢,总是留下大大的果核由我们收尾,我和我哥总把自己的水果啃得干干净净,然后觊觎小妹手上吃剩的果核。每次小妹朝我们笑笑示意,我和大哥就比着嗓子吆喝:"收核子站开喽,收核子站开喽!"小妹很喜欢这样的游戏,但并不以嗓门高低为凭,总是很公平,上次把核给了大哥,这次就给二哥。 

我从17岁离家插队,就开始了一生流浪的足迹,过年回家,也是来去匆匆。但是对小妹的牵挂始终不减,直到小妹出嫁。妹夫是个实诚聪明懂得关爱人的人,科研事业也很出色,做哥哥的这才感觉放心一些。小妹的孩子也很有出息,知识面广,有作文天才,留美后从事AI工作,后生可畏。娇生惯养的小妹也磨练出来了,做事干练,不怕吃苦,人缘也很好。妹夫家在偏远的农村,小妹过年常常陪丈夫孩子摆渡去看望公婆,一点没有城市小姐的娇气,极受夫家好评。 

我出国留学,一去10年才第一次返乡探亲。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来到小妹家跟小妹一起唱卡拉ok的老歌,儿时兄妹玩耍的一幕幕在眼前浮现。吃罢小妹做的晚饭,聊起来,才知道小妹两次大难不死。一次是骑电动车,不知道哪个机关失灵,莫名其妙被甩出去几丈远。还有一次病危,严重缺钾,全身瘫软,脖子差点顶不住脑袋,好不容易才脱险。说得我心惊肉跳。我问,以前信件电话怎么不告诉我啊?小妹苦笑:告诉你有什么用?天涯海角的,不是让你瞎担心嘛。小妹叹口气,泪眼迷离,凄切切地说:都说两个哥哥有出息,当老总的,留洋的,可一点也不实惠,连面也难得一见。看人家兄弟姐妹在家乡,逢年过节大周末的,一大家热热闹闹。说得我心酸。 

转眼我们都中年以后了,可在哥哥眼中,小妹永远是小妹,让人牵挂,需要呵护的小妹。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三: 红小兵》

职业生涯之前,家庭和社会塑造了我们性格和世界观。 父母是天,兄妹是我的依靠和牵挂。

“永做毛主席的红小兵”

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的时候,我在小学一年级,六岁。半个多世纪了,有些记忆依然清晰如昨。

兄妹仨臂佩红小兵袖章摄于文革1966年12月8日      

打倒刘少奇的时候,最先是看到临街墙上把刘主席的标准像倒贴过来,打上红叉。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长幅标语在大街上,“火烧刘少奇”,“油炸刘少奇”。接着,作为反面教材,放映了纪录片《刘少奇访问印度尼西亚》,片子里面的女音讲解,甜腻腻的,一口一个刘主席和雅加达,当时听起来觉得象女特务,不断被场内此起彼伏的口号声淹没:“打倒刘少奇,保卫毛主席!”“把大叛徒、大内奸、大工贼刘少奇打翻在地,并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电影上的王光美,打扮得很光鲜,符合资产阶级臭婆娘的标准定义。再后来,看到过几个批判刘少奇的活报剧,刘的形象被脸谱化,马脸,高鼻子,一副奸臣像。记得同时还有一个活报剧《火烧英国代办处》,演的是首都红卫兵,对英帝国主义义愤填膺,同仇敌忾,机智果断纵火焚烧英国大使馆的光荣业绩(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外交事件,给周恩来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和后遗症)。还记得,舞台上演纵火时的场面,好像是把火把往使馆内一扔,砰一声炸响,一股浓烟就冒出来,我在前排,呛得直咳嗽,也吓了一大跳。革命群众的艺术创造力所造成的舞台逼真效果,在一个六岁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前后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我们各家各户主动把涉嫌四旧的物品,比如,铜钱、手镯、装饰品,甚至小猫小狗的瓷玩具,统统缴公销毁。石桥旁的石头狮子也被红卫兵小将推倒在河沟,因为实在砸不烂,就用凿子破相。影响所及,67年初要求“过革命化的春节”,大人没有节假,坚持抓革命、促生产,同时取消了所有过年的庆祝和消遣活动,连四角压岁钱也自觉停止发放了。 

当时有些老人一辈子的习惯改不了,仍然称火柴为“洋火”,铁钉为“洋钉”等。老称呼源于旧中国日常生活品连火柴和铁钉都无力生产,需要进口。可是到了66年,这些旧称呼会带来麻烦。我就看到过小脚老太太颤颤巍巍到小卖店要买“洋火”,营业员冷冷一句:“没有”。当老人指着柜台里面的商品,营业员就大发雷霆。

 武斗开始之前,用于文斗的大辩论开始盛行,连小学生也互相辩论,往往争得面红耳赤。我太小插不上嘴,但是很愿意旁听。辩论什么大多记不清了,但是有一个题目是反复辩论过的:家庭出身和自我表现的辩证关系。正方的论点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反方强调“重在个人表现”。感觉双方都义正词严,都懂得引用毛主席语录,似乎哪一方都很有道理。后来,我哥哥领头成立红小兵革命组织(背后有个五年级的孩子做军师),叫“匕首小分队”,其中各年级都有代表。由于这层关系,我也光荣卷入革命运动,比如给贴大字报的小将提浆糊筒之类。我印象我哥哥一伙还在我父亲的医院走廊尽头,摆了张桌子,设立了“匕首小分队”办事处。小分队的光荣事迹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次大闹会场的事件。小分队得知晚上七点学校领导开教务会议,于是决定来个突然袭击。我有幸跟着哥哥参加了这一革命行动。记得会议进行中,小分队一行冲进屋内,叫道:“你们这是开的什么黑会?”领导看是一帮孩子,哭笑不得,解释说,这是例行的校务工作会议。分队头头说:“那我们也要参加”。好像是某领导劝告说,工作会议,学生参加不方便。这一下炸了窝,小将们个个义正词严予以驳斥: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我们不参加谁参加?你们背着革命小将开黑会,用心何其毒也。我们不但要参加,还要你们老实交出以前会议的所有记录。你们不敢公开会议记录,就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我们就要造你们的反。诸如此类。记得校领导最后让步,同意小将可以派代表参加所有校务会议。我跟大家一样兴奋,充满了斗争初步胜利的豪情。不过,倒霉的是我当时患有夜盲症,回来路上,两眼一片漆黑,是由一位高年级大姐姐,牵着我手送我回家的(哥哥作为造反派头头留下来商量下一步的斗争策略)。这次革命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小将的斗志,拉开了向小学领导造反的序幕,紧接着是铺天盖地的揭露走资派阴谋的大字报。

大革命初期,我们兄妹三每天在哥哥带领下,在宝书台前,早请示,晚汇报,煞有介事,坚持了很久。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朝华之二: 书香门第》

中国文人自屈原始,就喜欢炫耀自己的祖上,“帝高阳之苗裔兮”云云,以示自己根正苗红,血统高贵。早年整理校对《李老夫子遗墨:序类》,第一篇“李氏创修宗谱序”也提到“李氏”的来源如下: 

“按李氏之先,自嬴姓顓頊高阳氏曰皋陶者,为堯大理官,始为理氏,至殷紂时有曰利贞者,偕母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李实以全生,复改理为李,子孙因以为氏焉。” 

以前读《李老夫子遗墨》比较偷懒,基本跳过晦涩难懂的李老夫子正文,而对《遗墨附录》中更贴近近現代生活的两位叔爷的“时文”感兴趣,因此对这段“李氏”来源的掌故没有印象。女儿小时候问我:“Dad, you said our family name Li means plum, how come? Does that mean we Li family like plums in particular?” 我当时不知道“李氏”跟李子到底有沒有关联,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告诉甜甜,据最新统计,“李氏”似乎已经上升到中国的(可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大姓,就連小小的水牛城辦公室就有兩位 Uncle Li's, 其中一位還是朝鮮族裔,但八百年前都是一家人哪。

李老夫子對祖上家道中落、改“理”為“李”、“指树为姓”的歷史,撰述失之簡陋。于是上網進一步搜尋資料,查得《李姓血祖皋陶并李姓考》。原來,李家的始祖皋陶在堯舜時代就任國家重臣“大理官”(司法部長),清明正則,功勛卓著,經邦緯國,英名蓋世,舜帝親立為接班人,甚至孔夫子也拜其为上古“四圣”之一。古人以官为氏,因称理氏。所惜圣皋陶帝業未举而病亡。至商紂王朝,圣皋陶的后代理征仍繼任理官,正直清廉,为荒淫昏庸的纣王所不容,终遭殺身之祸。于是,“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候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天下第一大姓李氏由此而宗派繁衍,生生不息。

我告訴女儿:咱們非但出身書香門第,還是大圣人皋陶的传人呢。 

李老夫子(李咸昇,號學香)是我的曾祖父。《李老夫子遺墨》(現代文言,又稱“時文”)收集了其徒子徒孫傳抄的李老夫子遺作,包括詩詞歌賦、喜壽輓聯、序傳雜文等,由他的門生編輯成冊,內部發行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

《遗墨》還收錄了我的兩位叔爺(伯祖父李應文和叔祖父李應會)的作品。曾祖父非常開明,重視教育,不惜變賣田產送孩子(我的叔爺)去日本留學深造。但我的爺爺(李應期,行二)被曾祖父留下來幫助理家,失去了留學機會。據說,我爺爺當年每年去南京一趟,將家產變賣的銀子匯款到日本,供給兩個兄弟的學業。兩位叔爺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初分別獲得明治大學法學士和政學士學位歸國。在那個年代,有這樣教育背景的人才很難得,本可做一番大事業。他們後來的建樹不大(與其教育水平不成比例),影響止於本地,我猜想原因有三:一是年代不濟,中國自上世紀初開始,兵荒馬亂不斷;二是曾祖父淡泊名利,進而要求孩子們繼承父業,在家鄉興辦教育,而不是鼓勵孩子們出去闖天下;三是兩位叔爺身體都不大好,沒有“革命”的本錢:伯祖父久卧病榻,是鄉間生活使他休養生息,逐漸康復;叔祖父更是不幸,英年早逝。但是從他們所著文字,可以看出,他們思想開明,關註時事。除了鄉居閑篇如“李應文-哀死鴿文”外,也不乏豪情熱血之作,如“李應會-抗日會宣言(仿討武曌檄)”,“李應文-王君加入義勇軍序”。

我爺爺在我出生那年死於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大飢荒。三兄弟中,就數伯祖父李應文比較幸運,1965年在老家壽終正寢。李家所有晚輩全部到齊,舉行隆重葬禮(李家合影見下)。還記得我們孫兒輩,在棺柩落地後,每人輪流掬一捧黃土。伯祖父生前作為開明紳士和“統戰對象”,受到當地政府的禮遇,曾經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幸免於政治運動的波及。仙逝於文革前一年,更是大幸,否則,以他歷史上的複雜經歷,大革命中少吃不了苦頭。一直看顧我們長大的外祖母在文革中,就被揪鬥,每日掛著“地主分子”的牌子,受盡羞辱,給我們幼小心靈蒙上陰影。

以上可算是我的“書香門第”背景。只不過,到我父親這一輩,由於國家內憂外患(抗日和內戰),連年戰亂,家道中落,生活日漸艱難。我父親小時候忍飢挨凍的事常有。想當年,李家“崇實學校”在當地可是富有盛名,桃李滿天下。不過,家道衰落倒成為一件好事:土改的时候,家庭由此被定為“小土地出租”,而不是“地主”、“富農”這樣的“四類分子”(指的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四類,後來又加上57年劃分的“右派”),使得我們後輩少受政治運動的衝擊。

說到家庭成分“小土地出租”,還有一些故事。在我們小時候,家庭成分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標簽:“貧下中農”子弟被認為天生革命,“根正苗紅”,高人一等;而“地、富、反、壞、右”子弟受到極端的社會歧視,被剝奪很多機會(招工、上學等),而且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受欺侮。還記得我們小學時班上有一個女生,家庭出生地主,很可憐的樣子,總是抬不起頭。就這樣,還常常有同學羞辱她。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每個人對家庭出身自然很敏感。我家情況不是很妙,母親出身地主(是個可憐的土地主:外祖父做小生意賺了點錢,捨不得吃和穿,一家人勒緊褲腰帶,卯足勁置辦田產,以期小康,換來了一個地主帽子),成了我們的一個死守的秘密。好在子女家庭出身隨父,所以我們每次填表,家庭成分欄都是“小土地出租”。問題出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搞不清這個比較偏僻拗口的成分的政治含義,心裡不免惴惴。記得在班上,有幾個同學議論我家這個奇怪的出身,其中一個自作聰明地說:“小土地出租,就是小地主”(其實這個理解不算離譜),一下子把我們推到“階級敵人”陣營,讓我們無地自容。我的堂兄也有同樣的煩惱。有一天,他很高興地宣佈,經過深入研究,學習毛主席著作和有關黨的政策文件,發現“小土地出租”大體相當於“上中農”,屬於革命隊伍的團結對象。而且黨的主席毛澤東也出身於上中農家庭。這些偉大發現使我們大大松了一口氣。

磕山老家,小时候去过,堂兄还领着爬山,感觉是个花果山,僻静偏远。几年前回国探亲,哥哥开车带我们又去了趟老家,至今仍是被遗忘的角落,一条山区小路,颠簸起伏,尘土飞扬。临近老家,山路狭窄到勉强可以过一辆车。当年,先辈择此江南山地而居,大兴土木,大约很有些躲避尘世,开辟桃园的想法。老爸的回忆录《风雨几春秋》中对老家的李家学堂有生动记述:

故居回眸

深宅大院,古色古香,依山面溪,坐东朝西。大门上“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对联经年常在。正房是前后各五大间,中间一排由三个天井和两边二个厢房 组成。这样前后三排,上下两层,构成一体。楼上形成环状贯通的走马楼,左 边有两间“新屋”,右边及后面是一排裙屋。前面院子,有大小院门,院内七个 花台,松柏相衬,花簇绵秀,果实飘香。花有梅、菊、桂、及玫瑰、蔷薇、天竹;果有柿、桃、杏、李、枣等。所有大门均有石鼓、石狮,天井是大理石铺成。建房的砖瓦是自家建窑特制,质量堪称上乘;木材取自江西,放排顺江而 下,更是一流,足见主事者之匠心。正屋楼上是教学场所和学生宿舍,楼下和 “新屋”是家人生活区,脚屋是酿酒作坊和厨房、柴库。

 

《朝华午拾》电子版目录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

【立委按】《遗墨》的成书一半是学者门人对先生的纪念,另一半是为后学编纂语文教材。李老夫子三子,我祖父行二,留在家助理家政杂务,较少文字流传,算是为兄弟的学业铺路,做了牺牲。伯祖父和叔祖父在家学的传统中,舞文弄墨,常有诗文唱和。我们小时候,家父就常对我们津津乐道祖辈的正反论点及其辩论方式和技巧。下列伯祖父的论说文系列对应叔祖父的论说文系列(《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两兄弟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风格不同,才学同显,比较起来阅读,颇可玩味。论说文常就某一历史论题,如秦始皇築長城隋煬帝開運河的千秋功过,各抒己见,煞是好看。

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

秦始皇築長城隋煬帝開運河論(93);
漢文帝減租除稅論(94);
勾踐卧薪嘗膽論(94);
懷與安實敗名論(95);
郭巨埋兒論(97);

===============

秦始皇築長城隋煬帝開運河論

憂樂人之所不能無也,然憂之不以其道,則憂切於此,而患生於彼,樂之不以其道,則樂之極,即禍之倚,此有國者不能不慎其所發耳。試以秦始皇築長城,隋煬帝開運河論之,夫匈奴寇邊,始皇以帝位之難保,而築長城,江南風景,隋煬帝以游觀之未遂,而開運河。是憂也,是樂也,殆皆不得其道也。使始皇易憂帝位之憂而憂天下,則民心未附,思所以得之,遠人不服,思所以柔之,使煬帝易樂游觀之樂而樂天下,則民之所欲,思所與聚,民之所惡,思所勿施,未始不能繼世而有天下也。惟其不能如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開千古未有之巨工,而長城之築,猶焚詩書坑儒生之見也,運河之開,亦置離宮造龍舟之漸也,乃憂在胡人,而亡國之患,生於胡亥,樂在江南,而殺身之禍,倚於江都,是愈憂而患愈多,愈樂而禍愈大矣。推其滅亡之道,謂非一念憂樂之不慎歟。嗚呼,世之為國者,苟圖一己之私,而妄自憂樂,欲不為秦隋之續,其可得乎。

===============

漢文帝減租除稅論

論者以漢文帝減租除稅為仁,余竊以為智。考秦之亡,亡於嚴法,亡於孤立,亡於重稅,此大彰明較著者也。高帝約法三章,是除其嚴法也。大封同姓,是懲其孤立也。而於重稅,曾未計及。夫孤立乏援,與民無與,嚴刑峻法,兢兢者或可幸免,重稅則民不聊生矣。民之恨在是,秦之亡亦在是。文帝起自閭閻,深知民隱,故即位之初,遂減租除稅,一補高帝之不及,而固邦國之基。仁固已,其深思遠慮,非智者而能如是乎。

===============

勾踐卧薪嘗膽論

世多稱勾踐卧薪嘗膽卒達報仇之志,竊以為勾踐之為人,其心忍,其事拙,而沼吳者天也,夫人情莫不愛其身,至激於事理者不然,有所不得已也。越敗於吳,仇固宜復,然復仇之志,堅之於中,足已,而必卧薪嘗膽施之於外,究有何補,徒自苦耳。處己如是,待人可知。宜乎文種死而範蠡游也。吾故曰,其心忍,且春秋之世,弱肉強食,攻奪岌岌不可終日,豈有復仇而必之數十年後哉。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以之為強國之道可也,以之為復仇之方,則不可也。使勾踐未二十年而身死,則奈何,使夫差未二十年而先加兵,又奈何。縱不賚志以終,亦緩不濟急也。吾故曰,其事拙,以忍人為拙事,而達沼吳之志者,以夫差釋之歸也。放虎歸山,鮮有不為其患,不待智者而後知也。夫差不納子胥之諫,釋之以取滅亡,豈非天哉。吾故曰,其沼吳者天也。雖然,陳後主之亡也,亡於荒淫。漢劉禪之亡也,亡於愚昧。若勾踐之能起弱圖存者,亦鐵中之錚錚,人中之矯矯者也。

===============

懷與安實敗名論

昵聲色者,無大志,耽宴居者,無遠圖,盡人而知之矣,然盡人知之,而盡人蹈之,何也?蓋以聲色之足以惑,而宴居之足以戀也,則甚矣。膏粱醉飽之場,錮蔽斯人之心志者,不可勝數,可勝慨哉。晉之公子重耳,雄才大略者也,當其出亡適齊,納齊姜,以是言懷,良可懷也,馬廿乘,以是言安,良可安也。沉溺於此,不思遠圖,其志卑矣,重耳將老於齊矣。所謂取威定霸,垂名後世,無可望矣。其去駑馬戀棧豆者幾何,齊姜知其然也。曰:懷與安實敗名,夫齊姜女流耳,生長不離宮中,步履不出閫外,而其言如此,是殆女中之丈夫乎?吾因之有感焉。千古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名。所謂非常之人者,大抵不囿乎俗情者也。抱百年未盡之思,而一日之歡娛不之計,設後世流芳之想,而目前之逸樂不足謀,襟期磊落,倜儻不群,此豪傑之事功,非流俗人可及,亦豪傑之名譽,非流俗人所敢希也。況懸弧設矢,肇自初生,揭地掀天,方為奇士。男子志在四方,固有不可以一世者,倘於所懷而亦懷之,於所安而亦安之,則酣豢熏心,頓灰素志,託人宇下,不作別圖,而惟沽沽於聲色,役役於宴居,雖以雄才大略之重耳,亦不能於史冊增光,而直與草木同腐焉耳,有是以潭,人生名譽,成敗何常,一念之差,毫釐千里,可不懼哉。

===============

郭巨埋兒論

人孰不孝其親,孝親天性也。人孰不慈其子,慈子天性也。不孝者不能慈,不慈者豈能孝哉。然則,何以論郭巨之埋兒,蓋巨家貧以兒分母食,埋之以專事母,似孝實非孝也。夫巨之兒,母之孫也,人固愛其子,母亦愛其孫。為人子者當勉為奉事,以養其體,善於撫育,以養其志。雖甘旨有缺,藜藿不充,而兒孫滿目,繞膝承歡,含飴弄孫,晚景堪娛,母之樂不稍減也,孝莫孝於是矣。而巨竟不出此,以埋兒而事母也,當兒之將埋也,尺許小兒,輾轉鳴哀,高年老母,依門揮淚,母方恨其老而不死,以致子而絕嗣,吾知兒朝埋,母不夕生矣。母縱不死,養體不如養志,古訓昭然。埋兒以養母,是禽獸之養也,烏足以為孝哉。或曰,誠如子言,何以一鋤甫掘,萬金粲然,得毋誠能格天,天賜之以成全之耶,非孝而何。曰,非也,埋兒得金,是偶然耳。果蒼蒼者能成全之,則巨不貧矣,何用埋為。巨以偶然得金,以為天賜,而彰其孝行,是又惡而狡者也,豈近情哉。凡事之不近乎人情,與夫違背乎天性,不足以為訓,故備論之。

===============

《夫子遗墨:附载应文世兄近作-论类》影印件

立委当年手抄注释《李老夫子遗墨》扫描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夫子遺墨:對聯類》

夫子遺墨:對聯類

== 楹聯 ==

老蘭香館

老曲管絃,蘭亭重敘。
香村桃李,館舍生輝。

崇實學校

崇德既由徙義
實至自有名歸

將軍府(代)

將帥無情,有威可畏。
軍師按律,不令而行。

團防局(代)

團合地方,同初虐害。
防周鄉閭,共享太平。

其二(代)

團結起來,藉為保護。
防其不備,自享安寧。

學堂(代)

學宗孔孟,
堂集英雄。

蒙館(代)

蒙以養正,
館於上宮。

聽濤軒(代)

聽鳥問花,得閒中趣。
濤摧波激,作世界觀。

其二(代)

聽命無須造命,
濤聲遙助書聲。

行餘別墅(代)

行止有何思,莫負庭前風與月。
餘閒無別事,聊培階下桂兼蘭。

避炎堂(代)

避世甯招趨世笑,
炎風難比惠風和。

潤民堂(代)

潤屋難,潤身尤難,讀大學一篇,財德所以分本末。
民族重,民權更重,遵中山三訓,生靈由是迓庥祥。

深愛堂(代)

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倫常作用,本不假夫修為,況我族宗支相衍,祖訓堪稽,惟期億萬年,
諸父諸兄,悉體此良知良能,由淺入深,極深自淺。
愛之則愛,憎之則憎,德怨分明,或恐傷於恩義,矧吾家祠宇重新,人心大洽,尤望千百世,
賢子賢孫,慎勿忘起孝起敬,化憎為愛,有愛無憎。

就正學塾(代)

就其淺矣就其深,因材而教。
正乎己者正乎人,惟道之從。

治匯堂(代)

治人好似春風被,
匯海方教度量宏。

順興礱坊(代)

順理順情,功歸精粹。
興仁興讓,德就磨礱。

裕生漕坊(代)

裕我民,既醉既飽。
生者眾,如罔如陵。

其二(代)

裕後光前,學商集慶。
生財足用,醉飽延祥。

敦本堂(代)

敦厚垂型,沐過去宗功祖德。
本根遞殖,希將來子肖孫賢。

德昌堂(代)

德門仁里春風好,
昌後光前氣象新。

其二(代)

好德有如春色麗,
克昌足見後人賢。

三益泰米行(代)

益萃同人,朋當錫百。
泰臨无妄,信可圖三。

地藏廟(代)

地方共唱南無,宗教歸依,苦海風波胥底定。
藏化由來東漸,菩提覆被,情天雨露亦流甘。

馬霸關廟(代)

馬匹刀單建殊勛,留得忠義垂千古。
霸功王道本異術,恥與吳魏論三分。

龍王廟(代)

龍騰云,虎嘯風,兩磕東西,為虐無憂於旱魃。
王尚道,伯任術,一沖上下,設教必藉夫神靈。

中分徐村十年大會三夜目蓮戲(代)

漫說聖學戒戲遊,看到三夜新妝,天堂善人室,地獄惡孽郛,彰往察來,可演作春秋袞鉞。
須知熙朝宏教化,即此十年大會,干羽左右階,衣冠文武位,引商流徵,早繪出黼黻昇平。

離垢庵(代)

離家作客非離佛,
垢面如囚不垢心。

賀離垢庵桑園之喜(代)

負螟蛉,教之誨之,將來似我。
趁幼童,齋也明也,定作真人。

法 雲 寺(代)

法普護乎無邊,若保赤子,慈航直達波羅,佛法妙維持,俾十方不法凶徒,驚回覺路,
放下屠刀,?(此處空白,原文缺一字)鎖意馬心猿,同遵法守。
雲糺縵兮為瑞,來脈紅花,覆釜洵多佳景,卿雲供點綴,招一時如雲勝友,覽觀鵲水,
翠挹龍華,收拾吟鞋醉杖,共入雲深。

老友猜猜,補字為盼。"閉鎖意馬心猿"?
锢锁意马心猿,收拾吟鞋醉杖。 - NewStar
钩锁意马心猿 -shijie:小立委深得李家先人真传,一样的神道。

其二(代)

法網疎而不漏
雲山仰之彌高。 

-------------------

== 喜聯 ==

明然(代)

明德垂型,齊家伊始。
然藜照讀,博義以成。 

其二(代)

明厥人倫,琴聲合作。
然逢太乙,藜照增輝。 

開平

開懷暢飲新婚酒,
平日同賡好合詩。

笑春(代)

笑語連霄,月圓三五。
春秋不老,歲慶八千。

國寶(代)

國士無雙,風流是翊。
寶妝成七,月照生輝。

應瑞(代)

應祝有三,多男並慶。
瑞輯惟五,懋德之徵。 

其二(代)

應叶熊飛,夢形惟肖。
瑞徵麟定,公姓實繁。 

家隆(代)

家室攸宜,樂茲鐘鼓。
隆平雅化,起於閨房。

立柏(代)

立聘定儀,鵲橋始駕。
柏青松翠,魚水常歡。 

秀柏(代) 

秀外慧中,具稱佳偶。
柏青松翠,共樂長春。

天慶(代)

天然佳偶乾坤定,
慶賀良辰福壽長。

其二(代)

天長地久鴛鴦譜,
慶雲景星鸞鳳妝。

日新(代)

日月同輝,陰陽合德。
新婚乃爾,舊好如初。

宗佩(代)

宗守聖經,修齊為主。
佩紉古訓,敬禮如賓。

其二(代)

宗傳西江閨房化,
佩服東萊博議文。

-------------------

== 壽聯 ==

華夏落成兼六十紀念

畫棟凌霄,謀垂燕翼。
華堂佐宴,瑞獻蟠桃。

其 二

巧奪公輸,奐輪增美。
宴開王母,堂構生輝。

五十紀念

五福並臻,用光錦帨。
十年再祝,迭獻蟠桃。

湯佐平先生三十紀念 

佐理有方,得華封祝。
平安無事,即海上仙。

-------------------

== 輓聯 ==

陶老太太遺言(代)

是事總稱心,無如冢媳先亡,在當年殊為恨事。
臨終有甚囑,惟恐後人不繼,雖今朝難算令終。

輓本生母陶老宜人

育子任嘔千斛血,
思親空斷百年腸。

承重孫輓祖母陶老宜人(代)

先君未弱冠而遂亡,荻後機前,顧復時揮重慶淚。
小子愧承宗之無狀,苫餘塊畔,呼號慘見本生哀。

滕老宜人遺言(代)

最恨是蒼天苦我,五福陳疇,康甯獨缺,彭殤本難齊,無如姑養不終,夫義未盡,
提起一生婦道,抱愧良多,到今朝歷數已窮,赧顏見先宗列祖。
料得來大造催人,百代過客,上壽罕聞,存亡胡足計,且喜兒都成立,孫各英明,
幸叨屢世善緣,克昌厥後,庶他日家聲共振,鴻號熙萬歲千秋。

輓曾祖岳母陶老宜人(代)

忝列東床,慈愛不遺四代末。
為參西母,春暉頓覺一朝歸。

輓太太師母陶老宜人(代)

偕學子門喜登龍,聆懿訓諄諄,承顏叨附再傳後。
作古人魂歸駕鶴,痛慈顏渺渺,入幕空將兩淚垂。

其二(代)

荻訓及再再傳,四世門生沾教澤。
芳徽不數數覯,千秋閫範益馨香。

輓姻伯母陶老宜人(代)

積德行以啟門楣,想當年懿範常昭,早已賢聲馳閫外。
由世交而聯姻婭,痛今日慈顏頓杳,空將血淚洒靈前。

輓魯伯郊先生

想到同遊泮水,似在眼前,兩地本相知,無端噩耗遙聞,含情欲淚。
問來染病根源,何須說甚,百年容易過,祗為創垂可繼,凡事皆空。

輓操紫東先生之母

婦道本難名,即茲井臼必親,可算閨中崇儉德。
母容雖已杳,幸此機荻(疑為“荻機”,平仄可存)還在,永為閫內樹儀型。

輓汪海秋先生(代)

北方學者未之先,恨我無緣,莫獲及門沾化雨。
南人好文是其性,胡天將喪,空教曠代仰宗風。

輓胡先杰先生之母(代)

佐先夫子大振家聲,處室嚴明,論逸論勞遺母訓。
與賢郎君同輔公益,登堂瞻拜,問民問歲繫人思。

輓朱華先生之祖母(代)

慶母年達八秩有奇,淑德素昭,閫內千秋延口澤。
論世誼在再傳之列,慈顏未覩,靈前一柱獻心香。

輓強昌道先生之母

慈顏博四世之歡,具教堂上春深,一室和平徴豫順。
寶婺煥八旬有幾,不謂人間秋早,滿城風雨掩光芒。

輓張世康先生

時當罌粟初開,方期壺貫新漿,掃榻臨軒邀共賞。
地隔陽關幾許,忽值曲聞折柳,生離死別歎同悲。

輓駱宗親先生之母

佐先夫子增宗族光,機荻垂型,幸家聲之丕振。
與大令郎結朱陳好,葭莩竊附,緬母範而莫追。

輓承輔俊先生之母

閫內閫外無間言,淑德啟門楣,滿室桂蘭俱挺秀。
家樂家聲均丕振,慈顏歸泉壤,千秋機荻益生輝。

輓楊萬元先生(代)

公真有三代遺風,直道而行,手澤千秋垂令緒。
我忝屬數傳末愛,生芻是束,心香一柱表微忱。

輓李允珍先生

燕翼貽謀,兩嘆老翁空畫策。
龍門待步,獨留少子繼書香。

輓李步霄先生

啟門第以詩書,遺澤蔭桂蘭百世。
為國家儲器識,盛名留政學兩途。

輓李步霄先生之妻

慈蔭告終,桃李桂蘭增感泣。
徽音遠播,鄰里鄉黨載謳歌。

輓李達燮先生(代)

長校歷八年,濟濟一堂,堪為磕山端族化。
染疾僅數月,奄奄千古,空教故里仰宗風。

輓古學卿先生

學道從赤松遊,世事茫茫君不問。
卿雲隨白帝去,秋風瑟瑟我含悲。

輓湯國貞先生

名望冠一鄉,宗族增光延世澤,
交遊經卅載,老成頓謝動人哀。

輓駐不丹尼泊爾公使張老師鼎成夫人陳師母韻清(代)

韻藉著文壇,何期詠雪無聲,衾冷頻揮夫子淚。
清貞留淑閫,不謂御風莫返,樓空頓起學生悲。

輓姚浩如先生

聯姻係屢世通家,想當年室邇人遐,兩地樹雲縈春夢。
勸學推繁陽巨擘,痛今日山摧斗折,滿城桃李泣秋風。

輓前清遊擊邢可祿先生

牛衣終夜泣,安期志願能償,乃翁投筆請纓,幹來偉烈薰天,真箇江漢波平,淮揚浪靜。
馬革裹屍還,亦是遭逢不幸,此老歸鄉衣錦,尋至將星墜地,頓使枌榆罷社,桑梓遏音。

其二(代)

競渡沿為俗例,旌忠表烈,戴德共此至情,矧舊僚屬許久隨營,幸資矜式,忽聞新捐館舍,
蒲節無歡,聊偕多士雲從,弔遊擊,祭參台,舉哀徧漢水東西,豈衹泣傷司馬。
征蠻越彼蘆溪,盡瘁鞠躬,報國同成往事,在後君子悠然遐想,棖觸滄桑,每當譜曲江城,
梅花頓閼,雅趁一帆風利,過華陽,達蕪埠,考古遊長江南北,應亦感係將軍。

李允珍先生遺言(代)

產業本無多,能服先疇,終畝應歸兒媳事。
詩書如可續,得光舊德,充閭尚望子孫賢。

輓潘維文先生之父(晚年茹素)

以田舍翁,持家唯一,守本分義方垂訓,爰崇師道,佑啟後人,遺澤逮來茲,
早知堂構相承,大振家聲延舊德。
晉杖鄉壽,閱世良多,鑑末流殺氣漫騰,用結善緣,完全故我,修真登極樂,
猶幸典型尚在,堪為世教作功臣。

輓楊萬元先生

處世秉赤心,慨慕老成,尚有典型垂後日。
起家由白手,追維德澤,備嘗辛苦想當年。

輓古際澄先生

楊州夢覺回,問事不如賦閒樂。
陽關曲疊唱,送行頓起永離悲。

輓汪理卿先生

因好友而聯姻,弱女歸甯餘,朔吹初呼,曾嘆風霜催北道。
何吉人之不佑,賢郎永訣後,春容未動,旋傷烟雨蔽南天。

輓高茂修先生

本數傳家學淵源,乃祖是繩,麟角鳳毛宗族寵。
閱幾日秋光慘淡,伊人何在,葭蒼露白地天愁。

輓強聚元先生

就耕讀以啟家聲,羨公克盡義方,遺澤千秋不朽。
值曉近而敦古處,令我追維直道,抗懷三代之間。

輓父(代)

極盛原難為繼,門第式微,我父親具有深心,留得來遺業增新,積書依舊。
操勞頓過其度,參苓罔效,余小子遽當大事,慘不盡兩兄棄世,老母呼天。

其二(代)

境遇亦何常,處富貴易,處貧則不易,我父親理家有道,
服疇漸免饑寒,患已慮,心已操,想當年勤儉自持,幾無虛日。
孝思本靡盡,養口體難,養志為尤難,余小子從役多艱,
陟岵(原文缺字,依照手體補字)空勞瞻望,藥未嘗,湯未奉,痛今日音容具杳,永訣終天。

其 三(代)

零丁孤苦,衣食誰依,我父親赤手起家,掙得來華屋成村,良田接壤。
愛見愾聞,音容何在,余小子素帷枕塊,慘不盡秋風雁斷,夜雨難鳴。

輓 妻(代)

于歸僅數載,產男不育,尚望將來,詎知祚薄門衰,竟至鏡破一隅,釵分半股。
染病未匝旬,享壽無多,雖云氣數,無如形單影只,遺累老母泣媳,幼女呼娘。

輓 友(代)

城市本喧囂,君賦閒居尋樂趣。
老成已凋謝,我為末造動悲觀。

其 二(代)

公益賴維持,直道而行,絕勝春風惠我輩。
老成雖凋謝,典型尚在,每因夜雨泣伊人。

輓 師(代)

受業雖有先後,祗因講席宏開,同滿堂狂狷中行,叨立門前三尺雪。
染病久經歲月,不謂挽歌遽唱,偕幾輩親朋弔客,愁看門外一行車。

輓 師 母(代)

荻機催夏楚,興雞先,眠鳥後,佐夫子孕育時髦,想當年懿範可親,曾立門前盈尺雪。
巾幗捋鬚眉,光舊德,廓丕基,率兒輩贊承遺緒,痛今日慈顏頓隔,空教閫內溯宗風。

輓太親家(代)

耕讀啟家聲,門第光輝增盛況。
朱陳結世好,老成凋謝失瞻依。

輓太岳母(代)

寶婺煥七旬,有德之徴,有年是。
慈雲沉太岳,母儀雖杳,母範存。

輓岳母(代)

值中年家政獨操,撫育兒曹,惠愛未嘗遺半子。
甫上壽婺光倏晦,追維婦道,教言無自覓重申。

輓叔岳(代)

泰山其頹乎,不才頓灑南容淚。
斯文將喪也,合邑同嗟北斗傾。

輓繼母(代)

憶昔靈萱蔭萎,門祚幾衰,我母親再造起家,機荻亦然無恙。
於今寸草心長,春暉莫駐,余小子重嗟陟屺,肝腸愈見俱催。

輓乳母(手抄補遺?)

一飯尚酬恩,況襁褓提攜,只少懷胎十月,
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當泣血三年。

 

 

《夫子遺墨:对联类》影印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夫子遺墨:詩賦類》

夫子遺墨:詩賦類詩賦類

== 七言絕 ==

乙亥歲元旦翌日天气晴明作詩四首且寓有新正發筆意

命僕新裁五色箋,拈毫隨意寫春聯,鴻鈞乍轉天光好,畢竟今年勝去年。
新試龍鬚記歲華,春風乍轉到天涯,前朝元旦災黎苦,乞食流離忍受嗟。
新禧握管墨生香,纔覺春風意味長,待到花朝逢上巳,世間無處不芬芳。
清晨染翰賀新正,幾句春情信口成,準擬命童延舊雨,同攜柑酒聽流鶯。

 

丙子年元旦偶成

賀年早起見銀裝,六出花飛兆歲穰,料得今秋歌大有,千門萬戶謝窮蒼(穹蒼)。
欣逢元旦敬天香,瑞雪紛紛襯曉光,預報今秋年歲熟,故將徧地作銀裝。
元旦焚香告地天,雪花預報是豐年,詰朝旭照兒童喜,賽玩前宵壓歲錢。
誰知雪霽路難乾,旱地災黎實可憐,傍曉提藍偕不惜,拜年變作是跑年。

 

和汪學洋先生因旱災有感原韻四首

滿望今秋稻穗黃,磨鐮霍霍白如霜,誰知有土皆成赤,浩劫分明莫躲藏。
搔首躊躇問太虛,為何雨水不流渠,可憐世界癡迷者,空禱桑林並舞雩。
廿年大水最堪哀,旱魃如今又釀災,為問好生猶是德,天心何日可能回。
終日臨炊嘆米無,鄉邨胥動癸庚呼,實行告糴祈賢宰,為救民生莫緩圖。

 

柳絮

柳岸風來景色鮮,顛狂弱絮滿窗前,拋書乍覺春光老,怕聽園林叫杜鵑。

 

中秋月 (四首)

月到中秋缺處圓,光明猶似別離年,漫漫長夜愁聽滿,獨倚樓楹幔半懸。
一輪皎潔是中秋,捲起珠簾上翠樓,屈指前宵猶未足,蟾宮缺處廣寒修。
滿輪秋色掛銀河,對影成三夜若何,莫笑登樓拼酩酊,一年明月今宵多。
一輪月色占秋光,露白風清桂亦香,想是銀河經水洗,留茲皓魄耀天章。

 

麥浪

萬頃波濤是水中,緣何綠畝浪浮空,只因麥穗憑風起,舞翠翻花草偃同。

——————————————————————-

== 七言律 ==

大磕山

峭壁千尋一望中,五官迎送帝居同,
風高藍族家聲遠,雨洗紅花地脈通,
鵲水東環雲影靖,鷹尖南列畫圖工,
笑牠陵谷頻遷徙,俯仰興亡總是空。

 

田家樂

原來至樂是田家,畢竟栽瓜便得瓜,
春韮剪芬嘗夜雨,秋菰收熟餉朝霞,
風徐荷靜涼堪納,雪壓爐紅炭不加,
最好客來兒伺坐,酒酣耳熱說燈花。

 

因潮漲有感

奠厥山川禹跡終,偶因潮漲不朝東,
禾苗只餉魚蝦飽,賑貸難周庶類窮,
漠漠水田皆白鷺,嗷嗷渚陸盡哀鴻,
塵容菜色何時潤,待到明春二麥豐。

 

和古經邦先生六旬感懷原韻四首

竹馬同嬉記昔年,敝廬窗下暑寒天,
攀龍變化嗟無及,窺豹依稀恨不全,
荊桂盈庭門第盛,珠璣落紙筆花妍,
于今猶是風流態,韻事都緣老興牽。

人當晚歲又何憂,況是潮流向有由,
屈指試推興廢局,澄懷自洗古今愁,
東山屐合爭千載,西蜀亭還遜一籌,
詩酒尋常行處樂,祝君長此荷天休。

兵歲如今久未經,夢夢人事喚難醒,
聊將詩酒安吾素,何必功名照汗青,
仁嘆博施堯舜病,書談無逸子孫聽,
頻消俗累烹茗後,起弄庭花戶不扃。

百尺樓窗近市開,靜中觀念鬧中來,
人情冷暖誰司道,世事更張屬異才,
惡草妨花容日翦,淫詞汙紙及時裁,
欣逢耳順聯佳句,愧我當年白髮催。

 

把酒話桑麻賦(以題字為韻)

只是草茅,無須磚瓦,背傍青山,面朝綠野,每餐必飽,不愛鳴鐘,惟膝堪容,何庸大廈,每遇親朋到舍,無限歡迎,還偕桐梓沿籬,聊堪拱把,想夫田家之樂也,桑種宅東,麻栽村右,同瓜豆兮盈田,並稷苗兮徧畝,老人擊壤,歲慶豐登,童子謠衢,年歌大有,旗杆高插,還疑村是杏花,玉盞閒隨,虧得壺餘杜酒,蓋桑麻之利用也,能為索繩,可作柴芥,富以生財,貧堪抵債,分畦不過兩三,獲利自有隆殺,此所以習勤村婦,起織多情,對飲鄰翁,隔離共話,是雖披星而作,戴月而忙,烈風不避,巨雨曾嘗,而桑巳流蔭,麻亦成行,市以青蚨,贏得是人生飽煖,杯傾綠蟻,說甚麼世事滄桑,酒酣耳熟,話密情加,時聞囀鵲,忽聽鳴蛙,門對小池,又有參差荇藻,園依大地,不知幾許桑麻。

 

荷靜納涼時賦(以題字為韻)

煖風初動,暑雨方過,始知荷潤,更覺涼多,擬向蘭池消夏,會教蘋渚生波,笑彼美人,盪雲盆而採芰,偕茲遊子,撑畫舫而賞荷,少焉月出東山,雲歸西嶺,水蕩蕩而迎顏,花搖搖而流影,如此良宵,更兼美景,久脫凡塵,如登仙境,不覺神至此而清,心至此亦靜,於是不用蒲葵,聊攜枕榻,舉目則人跡依稀,側耳則漁歌互答,徘徊湖上,涼透更殘,省識池邊,荷生葉匝,羨彼波心一顆,捉月逞狂,原來風信幾回,披襟獨納,甚有龜遊葉上,魚戲花傍,分眠者鷗鷺,共宿者鴛鴦,荷蓋參天聳翠。荷錢貼水流芳,則見耿耿夜深,溪聲俱靜,穰穰露下,沼畔生涼,因為之歌曰,越王豔,吳王姬,採蓮船泛綠荷池,傾城國,好嬌姿,朝朝暮暮樂不疲,炎涼詎可測,悲歡會有期。熟知荷池猶是採蓮誰,樂極悲隨曾幾何時。

其 二

炎炎日上,烈烈風過,爰來碧沼,且挹青波,碧水漪漪,蕊紅葉綠,清飈陣陣,志爽神和,羨茲花色一池,翠流彼岸。覽徧湖光十里,魚戲新荷,夫斯荷也,不染塗泥,傍乎萍梗,露綴更殘,香生夜永,好似新蒲著色,澤國清幽,豈同茂槿垂蔭,山中習靜,時則夕陽在山,晚煙繞塔,呼童攜琴,喚僕負榻,擬以蘭亭修禊,衣不勝披,來茲萍渚觀瀾,鞋毋妨踏,不無塵俗,曉雨纔過,儘有炎威,晚風閒納,畫舫或盪,美酒且嘗。疑是漁人,遊到桃源仙境,還師周子,愛茲蘋沚蓮房,或閒遊於池沼,或緩步於橋梁,碧蓋高撐,幾訝蒼天不暑,清流可掬,頓教長夜生涼,當此隄頭鴛宿,水面鷗娛,花開上下,葉護參差,不用蒲葵,引清飈於四面,儼同菱芰,競嫩綠於一時。

其 三

螢流似火,魚戲如梭,塘邊荷放,水面涼多。靜斯可愛,納之由佗,迎面疑風來北道,殘更或夢入南柯,值茲灧匕(?原字的撇较短,故不敢定)波光,非池即沼,盼到盈盈花色,惟芰與荷,想夫人之納涼也,自有幽區,豈無勝境,桑林可遏炎光,竹塢亦遮日景,如效浮瓜沉李,燥氣能消,倘思飲水吞冰,熱情可屏,何必荷池是立,始謂清閒,荷蓋高撐,方稱幽靜也哉,然而俗慮宜刪,暑光易合,孰如臨流賦詩,對花掃搨,荷莖自若,方塘則荇菜參差,涼夜何如,銀漢則星光亂雜,儘有清流可掬,夏氣胥捐,不須團扇相隨,晚風閒納,雨過流光,鬱鬱蒼蒼,荄凝露冷,葉著烟煙芳,四圍映碧,十里生香,披襟小憩,欹枕閒望,聊堪滌俗,亦可迎涼,步厥川湄,酒伴茶隨,挹流濯足,採蓮歌詩,荷放千株,絕勝吳宮花草,涼來一味,且招越國妾姬,任教晚景堪娛,興歌湛露,畢竟風流自詡,趁雅良時。

 

黄庭堅坐石牛像賦(以畫之入妙相肖其形为韻)

昔有石牛於山谷寺也,磊落雄高,巉巖峻邁,適有佳士以消閒不禁騎腰而愉快,斯人往兮,誰炙光儀,其風微兮,難親馨欬,脫使明賢終老,得毋舊跡之就湮,幸有名士善摹,徑寫新容以入畫,試言其石之形像也,雙箬具堅貞之質,一拳有瘦勁之姿(原文為“資”,有手注校正為“姿”),苔痕繚繞,草色迷離,擬之虎蹲,其形未肖,比之羊臥,其幻尤奇,長成一一蹄痕,熟來是以駕彼,生就雙雙角影,誰能歌而扣之,乃有黃庭堅閒來於此也,林下徜徉,巖邊慣立,支頤則遊倦有資,合漱而清牙可拾,差等騎青牛之老子,橫過于函谷關中,還同吹短笛之牧童,歸去面銜山日入,蓋其足踏芒鞋,情酣嬉笑,跨以雨笠烟簑,吟兮興酣氣耀,假令前身莫認,對尺幅其猶空。孰是寫意倍神,憑毫端以入妙,乃有李公麟寫其像焉,髮白顏蒼,入畫有光,擅丹青之妙手,參濃淡以相裝藉疏墨以塗成,好似梅尋雪裹,摹高賢之容貌,恍如玉質金相,則見其舉筆有靈,傳神更耀,將仰面於畫中,如斯人之坐照,寫衣冠之古樸,疑色疑空,繪意態之玲瓏,惟妙惟肖,鬚眉活脫,翰墨紛披,洋洋灑灑,喜喜怡怡,扣角高吟,儼挂書之有所,取神遺貌,豈縱筆之能為,幾同花柳長春。觀此賞此,還是詩書在手,誦其讀其,至今芳徽可接,形氣有靈,覩蒼顏皓首之形而猶像,緬詠月吟風之語而如聽,如披詩以坐嘯,似醉酒之還醒,惟有繪水風情,斯傳雅範,倘乏寫生懷想,莫識遺形。

 

(夫子之賦甚多且有抄錄專本無如一時難以查着茲就同學窗課中聊選數首以備一格閱者諒之)

《夫子遺墨:詩賦類》影印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

小爺爺李應會遗像

立委按:小爺爺李應會民國二十二年(1933)不幸早逝,年僅31歲,是李家衰敗的開始。親朋好友,後學門生,編纂《李應會先生榮哀錄》記述其生平事跡,緬懷其品行為人,閱之令人感慨萬端。曾祖父李老夫子已過六旬,先已喪妻,繼又喪子,風燭殘年,日薄西山。命運多舛,國難家憂,顯赫一時的李大家族,從此一蹶不振。及至家父出生,家貧如洗,至食不果腹。

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

序一(159);
序二(160);
祭文(161-174);
胞兄應文: 哭弟文(161);
孤子名毅/樸/俊: 祭文一(李步霄先生代作)(163);
胞侄名勤:祭文二(張佐槐先生代作)(166);
胞侄名實: 祭文三(牧克遒先生代作)(167);
侄婿佘之濤: 祭文四(172);
輓聯(174-186);
跋(187);

=================

李應會先生榮哀錄-序一

應會號覲同,學香世兄之三公子也。皇祖考香齋公學博,余先大人門下之高弟,道高望重。余兄鴻綱、鴻鈞,弟鴻騫、鴻淏,曾師事於其家。端木氏雲,教不倦,仁也。由斯以潭,仁者必有後。應會殆仁人之遺也,應會幼英敏,博聞強識,倜儻不群,甫弱冠,買舟東渡,肄業政科數年,觀窮山海,兼參中外之學說。昔太史公游歷名山大川,其文疏蕩有奇氣,斯之謂歟。方其取學士位而返國也,熱心教育,服務黨政,多歷年所,藉藉有聲。地方人士公推爲都董,清鄉所經過,宵小斂跡,閭閻得享夜眠帖枕安。此雄才大略,可見全豹之一斑。噫,青年子弟,沉溺於膏粱文綉,假求學之名,明從徵逐以取快,而於時艱日亟,莫一籌之或展者,其孰得孰失,孰成孰敗,當有定評矣。今年春,應會丁祖母艱,奉父兄命詣蕪辦喪事,會余以公務晉省,未與多敘寒暄,悵甚。秋復來蕪,適王專員開行政會議,本邑令汪公在座,相與盤桓數日。凡應會所談,俱中切要,有可見之行事,壯志有爲,需以異日,不謂旋裡後,竟忽焉歿矣。余聞耗太息者久之。吁,俊彩星馳,萬民所望,英雄日暮,千古同悲,爰集句以寄慨焉。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仲冬月中澣世侍生策琴佘鴻書撰

=================

李應會先生榮哀錄-序二

語曰,英雄造時勢,凡時勢之改革,必有無數英雄,爲之斡旋促進於其間,而新時勢始能實現。是故英雄之存歿與時勢不能無關。繁陽李政學士應會,吾師之三少君也,幼而聰穎,且好學,一時多有神童之目。稍長繼乃兄由高小而中學而東渡,已嶄然露頭角。迨學業歸來,從事政教,聲馳兩皖。晚近充任都董,時人多爲有不遇之嘆。而先生奔走公務,席不暇煖,若有所得者,意謂積社會而成國家,苟能台服務社會,實利及民,其功不在秉國政者下也。孟子雲,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先生不辭小職,特借此以練其才能歟。倘邀天假,大器必成,宏猷得展。其爲英雄的矣,能造時勢審矣。無如年方卅一,召赴修文。噫,斯人不壽,蒼蒼者豈獨禍李氏也耶。想夫先生之辦黨也,勷政也,供職衛戍團也,服務鄉邦也,在在得人信仰。以一青年,博學多能如是,其才謂非天授歟。天授其才,復奪其算,命耶數耶,何其不可知耶。且死爲人所不免,太史公曰,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凡宇宙之大,死而湮滅無聞者,難以更僕數。獨先生之死,遠近含悲,於此可見人之悲先生者,固有所爲,而先生之致人悲者,亦有所在也。秀柏不才,館於其家有年矣,教授之暇,受啓迪者甚多,今一旦音容頓杳,趨步無從,悲傷固不勝,而瞻彼前途,國運方新,英雄遭折,能無時勢之嗟乎。今因榮哀錄匯齊,故力慫乃兄梓行,世之閱者,當與予有同然之感也夫。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仲冬月中浣勁青何秀柏敬撰

=================

李應會先生榮哀錄-祭文

哭弟文

嗚呼會弟,今竟死耶。想夫汝繼吾而東渡也,少年倜儻,氣宇非凡。學校考試,常列前茅,使吾時有不如之愧。及吾膺留日同鄉會會長,來往公牘,多出汝手,而汝之聲聞漸著。吾嘗私計曰,有弟若此,諒不至中年而遽分手也。迨吾畢業返國,服務省立第八師範,當時吾皖教育,基金不足,省立學校,寥若晨星。如欲振興,非多設私立學校,不能收普及之功。汝曾隔海以此函告。越明年,吾爲安徽法政專門學校教師,汝又以前言函促者再。期滿辭職,爲應社會所需,遂創辦成城中學於皖垣。汝適畢業湍回,襄理一切,僕僕風塵,奔走呼告,以促時人之註意。事雖不終,而熱忱教育,頗得皖人之諒解。吾以才輕任重,抱採薪憂,汝本孝敬之心,力慫吾歸就養,兼同供子職。詎知汝樂育英才之志願,不以環境惡劣而稍減,又辦崇實高小於家中,遠近就學者踵相接。於是校務日益重,家務日益繁,而吾之病又有時而增劇。汝以一身,忽而教授,忽而經理,忽而承歡於重幃,忽而問病於床次。食少事繁,形容消瘦。家人引以爲慮,汝猶慰曰,青年瘦減,不過一時,終當易於復元。初不謂汝殞命之病根,竟遠種於斯耶。厥後吾病漸痊,汝因無內顧憂,又從事黨政數年,誘掖後進,不遺餘力,鋤強扶弱,歌頌者遍桑梓。連年奔波,清瘦益甚。吾猶以汝體雖弱,汝年尚幼,若有不大介意然。詎料今歲春以祖母喪事,內外獨持,而體格遂有不可支之狀。今竟一病不起,汝之事功尚在,汝之形骸何往耶。嗚呼哀哉,總汝平生,品貌闊大,氣象軒昂,言論豐富,書法勁秀,無一不福相。嘗聞文字足徵一生休戚,今若此,何其言之不驗耶。吾兄弟三人,汝最幼,青年竟不祿。從今以後,吾無進取之意矣。嗚呼哀哉!汝子三,皆聰穎,可繼志,吾與汝二兄當撫養成人,汝女教養出嫁,汝可無慮於泉下也。所難堪者,老父流喪明之淚,三孤興失怙之嗟。人亡物在,觸景生情,未免有情,誰能遺此乎。嗚呼哀哉!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孟冬月胞兄應文泣書

=================

祭文一(李步霄先生代作)

嗚呼,天下大可傷心者,死別而已矣,其尤大可傷心者,吾父之死別而已矣。何則,均是人也,有可死之人,有不可死之人,同是死也,有可傷心之處,有可不傷心之處。其上焉者,行年或逾周甲,對堂上雙親,均已送老,對膝前諸子,各已成年,如是者生固可喜,死亦不足悲。次焉者,年屆四十五十,雖高堂有垂老之親,而主器果有壯年之子,身雖亡不能終養其父,而孫既長猶能代養其祖。如是者雖不能死,而子能代養,尚能勉強應付門庭矣。傷哉吾父,而今年幾何耶,壽幾何耶,甫逾三旬,此生豈算老耶。仰而視之,祖母雖亡,祖父儼然在堂也,俯而視之,男樸年方九歲,男毅年甫六齡,男俊年甫五齡,亦群然而侍側也。今一旦不幸身亡,堂上拋垂淚之嚴親,庭前撇麻衣之孺子,而況此外又有諸伯父與吾父,正所謂如手如足,相愛相親,而片刻不能相捨者也。傷何如哉,傷何如哉!然此特據吾家庭之變骨肉之悲而言之耳,若追悼吾父之生平,其最可傷心之處,更有不堪述者。聞吾父自東髮授書以來,趨庭承訓,學詩者幾何年,學禮者幾何年,稍長而肄業磕山公學幾何年,負笈於赭山中學貴池中學又幾何年,厥後飄洋航海留學東瀛更幾何年。學成返國,父嘗雲,丈夫生天地間,不能效力於國家,亦當服務於社會。用是熱心桑梓,服務鄉邦。綜此三十年間,凡所以盡義務而謀公益,吾父之身,蓋無一日暇。吾父之心,亦無一日安矣。推吾父之心,意謂今日竭我心力,以經營於鄉村裡社,即由此推廣材識學問,異日便可以展布於天下國家。嗚呼,吾父之心則大矣,吾父之志則高矣。其如吾父之壽命,乃不幸而薄且短者何耶?豈吾父當年求學心切,用神過度,而損害及於腦筋歟。抑吾父奔走社會,積勞過甚,而至夭折其天年歟。昊天不吊,貽我喪父之悲,小子何辜,抱六旬將衰之祖父,其將傷如之何,吾父同出同入之諸伯父,其又將傷如之何。吾哀哀之慈母,以及呱呱之予小子,其更將傷如之何。父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行將發靷,哭奠一觴,父其有靈,來格來享。

   孤子名毅/樸/俊泣血稽顙

=================

祭文二(張佐槐先生代作)

嗚呼,吾叔胡一旦溘然而長逝耶。吾叔與吾父同胞三人,叔居末,聰穎超凡。童年勵志學校,屢冠全軍,大父寵愛之至。將近弱冠,繼我父同游瀛水。卒業歸來,聲赫名炫。我父思得英才教育,於民十三年間,假皖城地點,創辦成城中學,吾叔實左右之,爰主持校務,力任艱難,成績斐然,頗爲皖賢所許。嗣因太王母壽逾八旬,大父又年近花甲,吾父與吾叔思歸奉養,展厥孝忱猶耿耿不忘,只得暫行停辦,而培養人材之志願,又於民十五年份,開辦高小於家中,名曰崇實。一時求學青年,惠然肯來,遐邇無間。吾叔上對高堂兩代,菽水可以承歡,下對學子四方,教育得以普及,由是品望日隆,聲稱益著,迨都董改選,地方人士公推吾叔充任,叔以剛方之氣,問事家鄉,務使利爲之興,害爲之除。數年來雖操勞過度,瘦骨猶可撐持。惟今歲四月間太王母仙游,吾叔抱愛敬父兄宗旨,內外事務,獨任一肩,繇是不甚強壯之體,變爲孱弱之軀。尋至重陽節候,病入膏肓,問卜延醫,終覺罔效,遂於十月十一日夜間喉痰作阻,撒手西歸。嗟乎,吾叔年方卅一,究有何辜,而遽遭上蒼忌刻乎。既而思之,有才無命,自古已然。彼漢之賈生,吳之公瑾,春秋聖門之顏淵,類皆若是,豈獨吾叔爲然。所慘者,吾叔去矣,西河增痛,北郭興悲,況吾儕分居侄輩,能不淚灑竹林,而抱無涯之痛耶。明當發靷,泣奠一樽,叔其有知,來格來歆,哀哉尚饗。

民國二十二年仲冬月胞侄名勤泣言

=================

祭文三(牧克遒先生代作)

嗚呼,寒風初度,天地爲愁,晚雪欲來,山川失色,歲律雖暮,春氣仍回,胡上天不吊,吾叔竟棄侄等而永逝耶。侄幼,凡吾叔所經過之苦心孤詣,有最足以傷其身體者,未及記憶,聊就吾伯吾父所含淚而不能已於言者,爲吾叔略敘其辜較焉。吾叔生而聰穎誠篤,甫四齡,每以口所授之論語,爲嬉戲原料。諺雲,爹娘痛盡頭兒,吾祖父/母鐘愛之不爲異,吾伯曾祖父/母本生曾祖父/母尤視若掌上珠,迨吾伯曾祖母七旬棄養,叔固幼,吾本生曾祖六旬棄養,叔亦僅八齡矣。十歲時吾祖延師至家,註重五經四書並小學讀本,吾叔勤於誦讀,唯體弱氣虧,吾祖時以爲憂。十二歲就磕山公學商小肄業,畢業後仍就塾師補習中國文字,則又以子史經傳爲大宗,至民八年吾叔年十七矣,是年由貴池六邑中學改進安徽省立第五中學,即今之七中也。民十年吾叔以潮流所趨,進化愈促,非有中外學識,不足以供社會之取求,爰有留英留美之請。伯曾祖以遠道爲梗,吾祖嘉其志,命就日本明治大學政科,以吾伯就是校法科二年級,兄弟相照顧,吾伯曾祖可稍稍放心。不謂是年暑假,吾伯回裡省親,吾伯曾祖享年八十有九,竟染恙數日而捐館捨矣。且遭家不造,吾伯之子長名譜九歲次名留四歲,亦相繼殤矣。吾叔聞耗哭泣,傷如之何。夫以一弱冠書生,課案埋頭,不勝旁午,故園回首,實屬含辛,此足以傷其身體者其一。民十一年吾伯法科畢業,領學士證書返國,吾叔送至橫濱,攜手談曰,當今黨政維新,需人孔急,吾兄此次榮歸,當以教育爲前提。是年吾伯偕友人同辦安徽省立第八師範。民十二年就安徽省立法政專門教職,兼授江淮中學課。民十三年辦成誠中學於皖垣,適吾叔畢業回裡赴皖。凡校內若何布設,若何教授,吾叔爲之籌劃,頗得皖人之信仰。此其操心積慮,足以傷其身體者又其一。民十四年吾伯抱病皖城,吾叔篤於友愛,停辦本校,偕兄歸裡休養。適叔母姚系第二屆省議員學銘公之長女,亦由本邑肇興高小女校畢業回,吾祖奉吾曾祖母命,擇吉完婚。時知繁昌縣事舒公兆華,駕臨證婚,並本邑南鄉都董汪公理卿北鄉都董李公步霄等勷贊禮儀,一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人皆以爲華,而吾叔不甚色喜者,以教育熱其中也。爰與舒公磋商,在家辦一高小學校,名曰崇實,轉請備文教育廳立案。民十五年知繁昌縣事操公震,以辦學得法,特來訪會,並加激賞。吾叔此時既望收樹人之效,又恐貽覆餗之譏。此喜懼交迫,足以傷身體者又其一。無何天不從人,命途多舛。民十六年吾祖母享年五十有二,又一旦仙逝矣。吾叔以苫塊余生,因思子輿氏雲,親喪固所自盡也。遂與吾伯吾父計劃喪事,遵本生曾祖母與祖父命,舉行正式成主鉅典。時知繁昌縣事寇公超,駕臨鴻題,賜以閫範猶存四字輓章。本邑都董張公蓮溪籲俊高小學校校長胡公樵松等,同時贊禮,非直爲觀美也,必如是而心始盡矣。至循居喪之道,卜安厝之區,已不知幾費躊躇矣,此足以傷其身體者又其一。民十八年吾本生曾祖母嘆曰,會兒留日,得學士位返國,連年從事教育,未曾舉行畢業典禮,恐非榮宗耀祖之道也。吾祖稟命之下,擇吉期,設禮堂,鼓樂喧天,親朋滿座,時知繁昌縣事章公維燮駕臨慶賀,賜以名顯玉堂四字橫額。縣黨部亦贈以黨國健兒四子賀帳。同年地方公推爲都董,率隊清鄉,閭閻得以安堵,吾叔一孱弱之軀,時而攢(?)勷黨政,時而照料桑梓,僕僕風塵,日不暇給,此足以傷其身體者又其一。民二十年吾叔供職首都衛戍團。二十一年暑期辭歸,山東黨部,屢次電招,同勷黨政,吾祖屢命以休養身體爲辭。不謂今歲大故,哀毀骨立,吾叔曲承色笑,時以節哀順變爲慰,但喪事禮節,當實事求是,況吾曾祖母一生淑德,尤地方人士所素欽佩者也。吾叔與吾伯吾父交相計議,設治喪事務所,吾伯吾父經理內部,吾叔主持外部,當神主告成期,請前任蕪湖警察廳廳長何公樹德,駕臨鴻題,並賜以寶婺星沉四字輓帳。時知繁昌縣事薛公繼昌,因與吾伯吾叔同畢業於赭校,亦執後生禮往吊,以閫範留芳四字輓帳獻之。他如蕪紳佘公紀堂,本邑教育局局長任公圖南等,俱同時勷禮。即此車從盈門,輓歌滿室,可相見吾叔之周旋計劃,盡敬盡禮,殊非易易也,此足以傷其身體者又其一。綜吾叔生平,嘗學途之苦,履家運之艱,起處不遑,精神頓憊,然休息靜養,一旦霍然,亦意中事也,乃竟至一病不起,此豈吾叔所及料,抑豈侄等所及料哉。且吾祖行年六旬有一,無心於世事久矣。吾叔以一介青年,訓佩鯉庭,達前人之後步,名馳鵲水,樹黨國之先聲,設今日者憂抱採薪,喜成勿藥,則參苓收效,杖履消閑,時而怡悅父兄,敘天倫之樂事,時而撫摩子侄,追康樂之遺風,優哉游哉,自適其適,風流瀟灑。吾叔固樂厥燕安,日侍起居,侄等亦喜同雀躍。奈何遭屯艱時勢,生不逢辰,值鼎盛春秋,命難由己,一朝撒手,千載傷心,侄等殯殮躬親,頻灑蓋棺之淚,笤蒿式潔,空拈致祭之香。嗚呼,天耶,數耶,抑侄等不福,遂令吾叔早促其生耶。嗟呼,天地逆旅,一大悲傷,喪葬余哀,幾無終極,當此寒門雪壓,分明待駕鸞彪,將來華錶風清,是否能聞鶴唳,詰朝發引,泣奠一樽,叔其有知,鑒此微忱,嗚呼哀哉,尚饗。

民國二十二年仲冬月胞侄名實泣言

=================

祭文四

嗚呼,庾嶺梅開,藍關雪擁,吾三叔岳胡一旦而謝賓客耶。夫吾三叔岳龍門巨族,鵲水名家,業紹書香,知淵源之有自,位爲學士,信聲價之非虛,以一介青年,具滿腔赤膽,觀成黨國,獨輸鵠望之忱,服務鄉邦,聊作牛刀之試,雖有鞭長莫及,馬腹同嗟,如逢軔發有期,熬頭可占,寧召艷笑,莫折五斗之腰,無謂雌黃,誰市千金之骨。只恐文章憎命,大器晚成,豈期夭壽無常,中年晏駕,侄婿不才,忝叨末愛,久思附驥,幸許續貂,惟松柏之常榮,庶鳥蘿之有託,回思從游二載,備警金聲,投試七中,親勞玉趾,愛猶半子,無非誼美恩明,命必重申,不惜唇焦舌敝,雖屬熱心之甚,未爲氣體之虧,時縱違和,元當易復,春風惠我,永蒙視若東床,冬雪愁人,不至星沉南極,未必白雞入夢,二竪爲殃,倘教扁鵲回春,三生有幸,不謂英雄日暮,處士星沉,蓄壯志生不逢辰,問災期歲剛在酉,塵封絳帳,仰瞻嗟北斗之傾,玷懍白圭,感泣垂南容之淚,悵泰山之鼎峙,墮厥三峰,痛師範之睽違,長茲千古,吁嗟徂矣,尚期蝶夢重親,歸去來兮,莫識鵬程幾許,想前次床頭請謁,聲氣猶清,問後來門第增輝,音容何在,嗚呼,茫茫恨海,精衛難填,鬱鬱愁城,杜康莫破,啜其泣矣,傷何如之,侄婿素切葵傾,謹陳芻東,如果英靈不昧,鶴馭能回,庶幾薄物是將,蟻忱略獻,哀哉尚饗。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仲冬月愚侄婿佘之濤泣書

=================

李步霄先生題主祝詞

邇 維

學士 聰穎絕倫,後起之秀,新進之英,留東洋蜚聲學校,返祖國服務鄉邦。夫何一旦,召應修文,身雖死而精神不死,人不存而學業常存,截木作主,曲肖其形,秉筆恭題,用妥英靈。自時厥後,在天有靈,默相呵護,佑啓後人,允宜供千秋之俎豆,享百代之香馨,祝而孝子慈孫,其世世而相承。

=================

李應會先生榮哀錄-輓聯

遺言

孝敬未終,不無遺憾。
死生亦大,何足掛懷。

父兮棄養,抱恨終天。苫塊有餘哀,最難堪重慶六旬,臨幃頓灑呼兒淚。
男輩無知,偶遭大故,門庭猶是昔,竟重纍同胞兩伯,善後頻增泣弟悲。

            孤子名毅/樸/俊泣血稽顙

胞兄應文/期淚書

內外共維持,孤詣苦心能有幾。
天倫敘樂事,瞻前顧後少行三。

侄婿佘之濤淚輓

人物競潮流,黨國推爲唯一子。
年冬悲雪擁,泰山掩厥第三峰。

愚胞妹汪李應瑩泣輓

最小兄奇才不偶,早知世上難留,何堪一老臨年,鯉庭承顏,空對少男悲棺槨。
未亡妹只影歸甯,自顧膝前無狀,差幸三孤鼎時,家駒發軔,可爲孀嫂啓門楣。

岳父姚學銘感言

我方謂半子可依,才具勝吾兒,少壯有爲,卜將來許成大器。
誰料得三孤失怙,喪明傷老父,短命不幸,算後去遺纍未亡。

舅父滕本富感言

時事急需才,痛茲黨國奇英,竟致幼年嗟不祿。
人生皆有命,想起潮流險惡,空教老淚灑難干。

學生牧惠通/陳世茂/王慕賢/嚴學儒同拭淚拜輓

先生真黨國英奇,未獲成功遭天阨。
後學值潮流惡劣,欲謀進化失師資。

學生尚德/牧傑/江漢/趙璧同拭淚拜輓

數載備追隨,劇憐舌敝唇焦,曾曏文壇分教授。
一堂資錶率,慘煞人亡物在,空余講席益凄涼。

學生方日新/曹善遙同拭淚拜輓

館號老蘭香,家學淵源,有難兄斯有難弟。
師原新人物,德星墜落,想遺訓兼想遺型。

學生何尤/陳善同拭淚拜輓

本中外學說,啓迪無遺,文苑著先聲,真不愧南州冠冕。
爲時勢潮流,操勞過度,芳齡參冥錄,也應推西府英雄。

學生湯哲卿/方世鎧同拭淚拜輓

絳帳憶從游,滿座春風同我被。
玉樓忽赴召,漫天冬雪爲公飛。

學生馬駿如/余步濤/李世全/湯明儒同拭淚拜輓

先生本合邑奇才,即凡鼎鼎大名,亦欲從旁瞻道範。
後死叨同堂末愛,惟想循循善誘,自茲無處聽箴言。

學生陳立柏/查貴勝/王繼鎧同拭淚拜輓

得教科宗旨,延理學家聲,綺歲作經師,立雪登門通全邑。
富黨國精神,飽中西知識,英年捐館捨,流風余韻自千秋。

學生佘之漢拭淚拜輓

設絳帳以授生徒,學說匯中西,惠我春風欣廣被。
值青年而謝賓客,文章憎命達,催人夏楚嘆空存。

後學弟陞淚輓

由兄弟列師生,曾因族學情長,隨在談心推赤腹。
以青年歸黃壤,難怪英雄氣短,不堪搔首問蒼天。

後學弟應軒輓

兄本壯志有爲,增光我邑,奈何北地談寒,南天說暖,潮流蜂起,頻來無謂雌黃,誰知末造奇才,人忌亦遭天忌。
弟以謀生乏術,糊口他鄉,尚望歸身梓裡,聚首家園,風雨雞鳴,永博靡窮燕喜,詎料半生知己,暫離竟作久離。

後學強克明/陳慶文同淚輓

對尊翁久經請業,對閣下亦屬受知,師生相契隔幽明,何處可招魂,再得來東牖談經,西窗問字。
爲求學苦渡重洋,爲辦黨勞奔全邑,心力俱虧捐館捨,自古雖有死,究何忍椿庭一老,桂室三兒。

表弟古繼達纍輓

爲黨國健兒,有學有才有經驗,屢受折磨,生不逢辰千古恨。
奈英雄短命,棄父棄妻棄子女,遭此慘劫,死留遺憾萬人嗟。

襟弟吳枬生淚輓

忝屬姻親,過從往來,多蒙雅愛。
忽聞噩耗,鄰裡鄉黨,未免傷懷。

世姻弟牧邦盛淚輓

十餘年功垂桑梓,死亦何傷,惜吾繁政治黨綱,此後有誰照料。
卅一載名列仙班,魂兮不返,合我邑青年學子,曷勝同志悲哀。

姻弟牧運沅淚輓

痛君畢業東瀛,在黨國群推首領,莫及從游政界,頓起離程,視死雖猶歸,其如俱在父兄,分手灑盈盈血淚。
愧我濫竽西席,爲他人屢作嫁衣,未曾問病床頭,細談衷曲,所生原有忝,尚期再聯姻婭,同心訂世世知交。

世弟何秀柏淚輓

君昔負笈東瀛,兼中外學其所長,壯志本待酬,一夢不回難瞑目。
我今濫竽西席,令子侄幼而可畏,達人猶繼起,九京如作亦歡心。

世弟何棟梁/慶林同淚輓

十數年以心相交,方期留日歸來,一介儒永爲繁陽造幸福。
卅一載與世頓隔,差慰遺風長在,三令嗣堪承學士啓門楣。

世弟李化龍淚輓

應世不多年,有嫉妬,有謳歌,毀譽本無憑,到此蓋棺論自定。
會君未幾日,棄家庭,棄戚友,幽明頓相隔,每思遺範淚難干。

世弟徐慕唐淚輓

季子才高傾六國。
顏回命短自千秋。

世弟胡應春/民禮同淚輓

所志未酬,臨幃致短英雄氣。
有懷欲白,入夢難追月夜魂。

世弟谷振聲淚輓

王勃嘆奇才,只有鴻文傳後世。
顏淵嗟短命,誰知鶴駕更無期。

世弟古克勝/操傳彰同淚輓

涉重洋學就歸來,大展謀猷,耀祖方爲繩其武。
是青年界中翹楚,遽傷凋謝,問天何故喪斯文。

世弟陳瑤琨淚輓

君去實堪悲,念此後事情,有誰指教。
我來何所吊,想從前世誼,倍覺傷懷。

世弟強南淚輓

歸真不在壽天,只要事功卓著。
聞耗無分遠近,總教涕泗滂沱。

世弟嚴衛民淚輓

好學本非常,滿羡青年上進,有志竟成,斷勿至人去樓空,分首永嗟難再敘。
英靈何處是,即教黃壤修文,捐軀應召,試想起弟恭子孝,問心何忍作斯行。

世弟谷開平淚輓

數年爲門下生,愛我以義,輔我以仁,形跡素相忘,回思過去交情,惟是英雄能本色。
一朝參冥中錄,憑君才子,想君之志,死生何所計,獨惜將來時局,誰爲黨政樹儀型。

世弟繆宗化/張慶松/汪法鈞同淚輓

就學仰高風,笈伴簦隨,識主且欣多北道。
因時思舊雨,葭蒼露白,懷人空憶在西方。

世弟高德芬/萬大富同淚輓

彭殤難齊,夭壽不貳,前人乃爾,來著何尤,台上本忘情,惟茲化雨春風,紅豆偏教生南國。
共和初建,革命待成,時勢大難,英雄頓逝,自古皆有死,獨惜長才遠略,青年竟是付東流。

愚叔李鏞輓

沉痾四五旬,此區不回悲煞我。
磋商巨細事,從今以後嘆無人。

房叔祖達燮感言

仰學子之豐裁,惡惡從短,善善從長,問世無容心,惟是英雄真坦白。
衡人材於社會,唯唯如彼,諤諤如此,蓋棺有定論,何妨時俗妄雌黃。

族愚高高祖允禎感言

之子抱負本非常,縱教黃土埋藏,桑梓榮哀爲奚似。
我族人才大不競,如此青年凋謝,祖宗屬望究伊誰。

姻侍生牧克猷感言

侄幼本精明,名與實烈烈轟轟,大丈夫當如是也。
予老又昏聵,今而後裡裡外外,巨細事從何商焉。

姻侍生楊春柳感言

天時人事,釀成惡劇一場,魂魄如有之,請將近日新潮,再爲從頭談結果。
世誼交情,贏得相知十載,死生亦大矣,惟是因風灑淚,幾教老淚嘆昏花。

姻侍生古曉樓感言

由從學而聯姻,溯乃祖遺風,之子真能繩其武。
當英年兮辭世,何中華進化,吾繁先已喪斯文。

侍生胡官悅感言

學力冠時髦,不可小知,莫怪英雄遭白眼。
人材關運會,對茲大局,頻揮老淚吊青年。

宗侍生步霄感言

游歷越重洋,山水入懷天地窄。
聰明偏短命,鯉回不幸古今悲。

姻侍生張佐槐感言

兩世訂交情,風雨談心,好似卜商能啓我。
少年膺重望,文章憎命,竟同冉伯嘆斯人。

姻侍生潘維文感言

從游黨政,交訂忘年,方期學識風行,一邑時艱同救濟。
相距北東,耗聞遠道,且嘆英雄日暮,兩行老淚幾模糊。

友生張葆善感言

昔日憶從游,頻教聲入心通,愧我難爲東家某。
今朝聞噩耗,劇憐才長命短,教人廢讀南華經。

族叔世仁輓

棄親不孝,棄友無情,至棄卻大漢河山,問君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同志悲傷,同鄉痛哭,惟同集一堂追悼,令我閱榮哀錄,寄慨殊深。

繁昌旅蕪同鄉會輓

此君數年航海,留日歸來,國事太迍邅,壯志未酬旋作古。
我輩一束生?(“篘”字無竹頭),望風遙奠,梓鄉何寥落,英才頓歿合傷今。

繁昌旅池同鄉會輓

畢生以傲骨自持,鶴立雞群,東瀛曾傳書,時論共方陳無已。
舉世多黃鐘高棄,長才短命,朔風悲鵬賦,憐公何似賈長沙。

=================

客有問於予者曰,天地一逆旅耳,彭殤難齊,夭壽不貳,夫子豈未之前聞。今者邑北磕麓李氏應會,固留日政學士者也。返國後熱心教育,服務黨政,固可謂富學識而素有經驗者也。年卅一不祿,夫子等俯從伊兄請爲發喪,哀禮俱致,固可謂全受全歸者也。夫死生有命,孔顏不免,夫子爲之長吁短嘆,若有不豫色然者,竊以爲非達觀焉。予應之曰,唯唯,否否,不然,自來人材之存歿,國家之運會關焉,非偶然矣。時際休明,國家之命脈系於老成人之持重。若蜩螗鼎沸之秋,時事顯危,人民離亂,則又非壯志有爲之青年子,不足以綏內憂而抗外。昔漢文不錄賈長沙,而漢高必任陳韓者,即此意也。獨是今之所謂青年子者,冠服堂皇,幾有不可以一世,至語以國家事,類皆齷齪闒茸,隨其波而逐其流,無補於時艱萬一。肉食者鄙,其然乎,其不然乎。老夫耄矣,敢雲衡材,第就李學士目前之名實,相見其爲人,將來造就國家,諒不至負生平所學,乃竟忽焉歿矣,何李學士之不幸耶!抑豈獨李學士之不幸耶,嗚呼,噫嘻,李學士之爲人自此終,予之感慨從此始。如子所言,固知二五而不知十者矣。時李學士榮哀錄付梓,予爰節錄與客所問答者而爲之跋。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仲冬月中浣世侍生馥堂桂鬱庭撰

 

李應會先生榮哀錄終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八月印

非卖品

编者后学:
高德芬 王继铠
余明 牧邦盛
何秀柏 孙嗣续
方銮 陈瑶琨
胡义生 尚显义

 

《夫子遗墨:附录:李应会先生荣哀录》影印件

立委当年手抄注释《李老夫子遗墨》扫描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

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

徐克林翁序(119);
程輔傑翁序(120)
何秀柏先生移帳授徒序(120)
何母鮑老孺人七十壽序(121)
孫天棟先生序(代)(124)
錢少唐先生序(代)(125)
李公洪模傳(127)
胡公永祥傳(128)
田先生傳(130)
王君加入義勇軍序(132);

================

徐克林翁序

人之錶異於眾,而為有心人所稱道者,不必披一品衣,抱九仙骨乃爾也,即一田捨翁。所說者家常話,所行者淺近事,而天經地義,悉於是乎哉。昌旺兄之尊大人也,客歲兄隨家君游,言動威儀,具成人狀,家庭教育,可想見焉。既因兄舉婚典,應文詣府慶賀,謁世伯以後生禮,見其衣冠古樸,不事花飾,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應文自留學東瀛來,所過名山大川幾許,所接名公鉅卿幾許,竊見利欲驅人,廉恥澌滅,為之滄桑棖觸者久之,若世伯一生為人,所言者庸言,所行者庸行,是殆三代直道之遺也。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由斯以潭,伯世洵有以教後生矣,至世伯母勤儉持家,克敦婦道,世兄三,課耕刻讀,各勤乃事,世侄某某,俱英敏可畏,一門豫順,世伯顧而樂之,益見皇祖業儒術為地方紳,先大人睦族和鄰,無忤於俗,其流澤孔長,而世伯特享其成者也,茲當貴族華乘告成,因不揣固陋,為之序如此。

================

程輔傑翁序

文自負笈東瀛,桑梓人情,久疏餽問。壬戌夏畢業返國,就政於岳父牧克道先生家,茗談鄉黨事,並敘先太岳當年教授高才弟子甚多,如程菁坤程輔傑先生皆一時人傑,夫此二君論世誼是文前輩,論戚誼是文長親,而輔傑先生,尤親之至者。惜其從太岳也晚,又值武昌起義,科舉遽停,學業功名,皆不得遂其志願。今雖棄儒就農,而持家有則,不事紛華,理族任勞,毫無德色,其才略概可知矣。文今夏法專教授事畢旋裡,道經舊鎮,聞程氏修輯宗譜,菁坤先生主修,輔傑先生校對。輔傑先生,金坤公之三子也,先是金坤公創草譜,心力俱悴,今其嗣為校對,俾譜牒告成,勉承父志,先生可謂父作子述矣。語雲,莫為之前,雖美不彰,莫為之後,雖盛不傳,亶其然乎。今貴族華乘付梓,文不揣鄙陋,敢以俚言,附之簡末云。

================

何秀柏先生移帳授徒序

經固先王治世之具也,然代幾更,時幾變,文字幾經改革,而詩書易禮春秋之文,散布於天下,秦始之焚不能盡,漢高之溺不能衰,蓋有老成宿儒,承前啓後以講授之也。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蒙學者,固講經之基址。晚近來科舉停,學校興,上之取士者外乎經,士之挾以自售者,亦外乎經。於是毀經侮經之論,日出不窮,並以經為無用之物,而為之講師者,多出貧窮之屋,以是為衣食之給,俯仰之資,枉己從人,以求豐其所入,遂因其毀而毀之,因其侮而侮之,亦自以經為無用之物。噫,先王治世之六經,焚而不能盡者,而盡於此,溺而不能衰者,而衰於此,風俗之薄,人心之敞,厥有由矣。為講師者,能無罪乎。何子秀柏,館於吾家有年矣。教授經學,頗有經驗,今應裡人之請,將移帳於其家,是即仲尼氏在陳思歸之意歟。然而世俗之輕視講師,與講師之自輕者,往往多有,吾恐其久而怠也,因謂之曰,天之養物也,不因人之知與不知,而私其雨露之施。日月之照,聖人之教人也,不因世之重與不重,而改其諄諄之誨,循循之誘。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樹木樹人,固有同然者也,匠師挾斧斤入山林,喬木森林,左顧右盼,應心得手,若者為棟,若者為梁,不崇朝而大廈之材畢具,退而喜曰,材木不可勝用,至於雨露之功,培養之力,鮮有知之者。蒙童者,喬木之萌櫱也,子苟培養得法,將見桃李遍植,欣欣曏榮,不數十年後,必有國師選棟梁於子之門下,而有人材不可勝用之樂。夫人材出,教化行,風俗於以厚,人心於以固,先王治世之六經,或能由此復明於天下。子之功,自有不可沒者,知與不知,重與不重,不必問也。予亦為是役者,偶有所見,敢不告子,子其勉乎哉,爰書之以當臨別之贈言云爾。

================

何母鮑老孺人七十壽序

生辰禮節,經傳無明文,固已,然循執是說,則凡年高德邵者,湮沒不彰,不知幾許,非特不足以廣孝思也,而末俗之人心,亦無由聞風興起矣。彼沾沾於經傳,胡為乎。今者,何母鮑孺人,為登甫公之德配,秀柏君之祖母也。公世居邑北洋泥垾牌樓村,家資豐裕,自孺人于歸後,生男四女一,家務亦極繁且劇已,而公仍以農人為圩董,奔走圩務連年,非得孺人之善於照料,焉能無內顧之憂如是。迨公卒時,秀柏君年僅十幾,而其父母亦先後棄世,孺人於群孫中愛秀柏君為尤甚,凡由學校而畢業,而紳地方,在在得其撫育督責之力居多。秀柏君曾受業於家君,近館吾家有年,故吾於其家世知之較審,而秀柏君亦時為吾言其祖母之德,且以不克盡孝為懼。今年某月某日為孺人七十生辰,鄉人有欲壽之者,孺人堅謂不可,無以必待八旬。吾聞之有感而言曰,壽固在德與賢,以孺人之德,與其孫之賢,皆鄉裡中之不多見者,如壽之,則綵衣之盛,獻祝之豐,當不在鄉人下也。然猶有不敢,且期以十年,得毋有歉其德之不足,而賢有未加歟。夫德而不以為德,賢而不以為賢,則其德之進,其賢之益,十年之中,未可限量,而十年後壽之者,可以廣孝思,可以風末俗,古之輶軒下訪,播之聲詩,即此意也。彼沾沾於經傳,胡為乎?自世教之衰,所謂壽者,僅僅襲晉十之虛文,借以壯門楣增聲勢而已。孺人一女流,而所見如此,殆有得於吾心之所同然者,故序之,請懸壁間,以為八旬慶祝之左券云。

================

孫天棟先生序(代)

孫君天棟,某公之幾子,少年倜儻,器識深沉。早歲余館教化渡,從游數載,穎悟異恆兒,鐘愛之。迨拔館後,自加磨勵,文質皆可觀。雞窗之暇,間從事於地方公益,沾其惠者,奚止裡人也。民二十,大水為災,盜匪蜂起,國府通令組織鄉村聯防,以資自衛。於是教化渡民眾公推為團首總,披堅執銳,晝夜逡巡,罔遺餘力。閭閻賴以安寧,鄉人益多其功。今庚秋,以主修譜稿就教於余,余見其編紀綦嚴,謄寫清晰,血統於以正,昭穆於明,有此可以言睦族展親矣。當此世道衰微,人心澆薄,洪水橫流,邪說東漸,有骨肉而若塗人者矣,有家族而談平等者矣,一唱百和,相習成風,而有不可思議者,吾嘗謂欲固人心,須厚風俗,欲厚風俗,須增高家族觀念。宗譜者,實維系家族之權輿也。天棟之為此,殆亦有見於斯歟。夫水災之後,閭閻蕭條,鄉人有欲修譜而不果者,有經修而中止者,問之,則曰,救死惟恐不瞻,奚暇治譜事成,要之,家之譜,猶國之史也。國史不能因世亂而輟編,家譜豈能因環境而寢修,若而人者,難逃不孝之譏矣。今天棟以宗譜逾百年未修,且族人多奔走衣食,流離失所,懼其渙也,故急急從事,經費如何籌措,譜館如何布設,如何編修,如何校對,井井然有條不紊,其衛族之心,殆亦猶是衛鄉之心歟。傳曰,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天棟誠能嗣後益加奮勉,將來造就,或未可量。今者,貴族華乘告成,余忝有一日之長,特書之以為吾徒範,是為序。

================

錢少唐先生序(代)

少唐先生,某公之幾子也。襟懷曠達,學識深沉,前清末造,以邑庠生設館授徒,立雪者實繁其人,迨民國肇興,為議院僚友,則語驚四座,為學校教師,則化雨均沾,政教兩界,聲聞藉藉,亦已有年。嗣因潮流日非,悲憫致感,抱採薪憂,幾有不可藥治,先生乃息影林泉,杜門不出,優游久之,而體日健,而貌日豐,而病亦日以愈。談者謂先生善養病,吾謂先生所養者,不僅病已也。晚近世風不古,道德淪亡,無論才與不才發,苟有活動之能,無不奔走鑽營,以遂升官發財之志願。成敗利鈍,姑且勿論,及其結果,有不自賊其生者幾希。噫,名利病之病人,何一至此耶。以先生之才之學,繼續進取,其事功當必有以照人耳目,然人之慾望無窮,而事之足人慾望者有盡,善惡橫生,去取交戰,有動乎中,必搖其精。莊子曰,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其然乎,其不然乎?今先生病病固養,病愈亦養,殆所謂超然於世俗者非耶。陞後學也,耳先生之名舊(?疑为“久”之误也)矣,今因令姪才儀君之介紹,修後生禮謁見。杯酒之余,藹然可觀。孟子云,粹然見於面,盎於背,其先生之謂乎。於此益見先生之德,其修養蓋有自矣。先生年四十餘,少君聰明可畏,達人繼起,先生之晚景,正方興未有艾也。今者,貴族重修華乘,陞不才,聊貢俚辭,以表私慕向往之情,特序之以為世之有名利病者藥焉。

================

李公洪模傳

族叔尊祖洪模,志士也。方家君長磕山公學,二弟期三弟會與之肄業時,文就學日本明治大學二年已,每假歸,家君與談所教授諸生之勤惰,不一而足,惟於公之為人,則曰,少神氣,而文字又復激烈,恐非此子之福,然家君於命相學,雖稍稍註意,文猶以此語未必驗也。卒業後,二弟佐家君治家務,三弟隨文就本校政經兩科,蓋為越國不遠,非盡繇川資之不繼也,公則一意西渡,不以道阻且長為梗,亦不病學年之久,其誠於求學,以必成為目的。古之破釜沉舟,與所謂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此橋者,此物此志也。厥後文與三弟先後畢業回裡,自揣菲材,濫竽於安徽公立法政學校教授兼代江淮中學課時,公於裡昂中法大學校僅三年級也,想卒業後,必不至若文之僅僅充斯役。無端課餘聞耗,文不覺形神俱失矣。是年冬,公之父命次子洪楊席請族親為公發喪,文因假歸,亦在往吊列,得悉公同學鄉友張週二君為之購葬地,預納永遠租稅於法,且建瓷像於墓前,以壯觀瞻,因成一聯雲,洪濤隔幾國海洋,魂能返否,模範垂千秋山鬥,人其萎乎。噫,文於是有無窮之感慨焉。大凡志士一身,國家之運會關焉,非偶然矣。閑嘗曠觀國於全球者,二十世紀以前,美之政治窳劣,恐不及我今日之中國。一日華盛頓游歷各國回籍後,國運維新,幾執全球之牛耳。公之留法,得毋豔及此而欲新吾中國乎?文不敢知曰,公之學成回籍,必能有造於中國,如華盛頓之於美也,文亦不敢知曰,公之學成回籍,必不能有造於中國,如華盛頓之美也。今者長此終古,命耶數耶,抑天之不欲啓吾中國耶?雖然,公已矣,文恐有志之士,以公故而氣短也,文尤願有志之士,以公故而力爭之,則庶幾中國大有人,中國大有造也,因不揣固陋,勉為公傳,以質諸求學之有志者。

================

胡公永祥傳

文幼受家庭教育,粗知文字,而於一時素稱賢達者,固未嘗一相識也。及稍長,而高等而五中而省立法政專門,尋至日本明治大學,負笈遠游,又約更十數裘葛,凡附近名公大老,疏餽問者久之,其間寒暑假期回裡省親,並詣滕府上子下香第,修舅甥禮,道經西洋村,見圩堤鞏固,村莊整潔,父老子弟,俱有仁讓風,心竊異焉。詢之,僉曰,我輩比屋而安,皆允祥先生維持之力也,不圖酒闌燭炧之暇。談及此,渭陽氏亦不間於人言。嗚呼,噫嘻,如若先生者,文聞其名,惜未親炙光儀,以薰其德,悵甚。壬戌歲,畢業返國,會諸友人函招濫竽第八師範於古姑熟。第八師範,即今之十中也,一時報名入校者,實繁有徒,而吾繁有志之士,惟胡君傳琨,與文為最摯,以其母係族之扆楓之令姊也,因詢其世系,則曰,吾家世居西洋邨,先王父上作下霖,前清之邑庠生也。家嚴艱於遇,屢試不售,因入國子學,為地方服務,頗相得。兄弟二人,吾居長,生母已辭世矣,繼母某氏復連舉三弟,家計已僅可取給,言未已,文喟然嘆曰,仁者必有後,允祥先生何其後嗣之多耶。是曏之未曾親灸光儀者,可期睹異日。癸亥春,省垣法政專門江淮中學二校具柬相招。法政專門系文之母校也,江淮校長黃,亦素與文厚,不獲已,東裝西上,不數年而先生竟作古矣。夫死生亦大矣,徒生徒死,俱不足齒數。先生享年幾,謝世已達十餘稔,而其急公好義之熱忱,父老猶樂道之以為後人勸。且長子琨,以十中畢業為地方紳,諸子俱英敏可畏,將來光大門閭,庸可量耶。韓文公雲,朽者其形,不朽者其名,其先生之謂歟。今者,貴族纂修華乘,琨以文有一日之畏,請為之傳。此固孝子仁人之心所不能自已者也。文不敏,爰略舉姑教以誌不朽焉。

================

田先生傳

先生縣北人也,為人慷慨,重然諾,不苟取,居破屋,力荒田,安之若素。平生尤急公好義,凡鄉裡之公益,莫不虛席以待。人以其農而紳,輒呼之為田先生。先生亦自顧而笑曰,農不善耒耜,士不識之無,不農不士,忽士忽農,予無專業,自無定名,以是名予甚善。於是田先生之名大著。一日中暑病痢,遠近往視者,戶為之穿。聞有以醫藥之言進,先生曰,謹謝君,無庸慮。夫體弱而病生焉,善治者貴養而忌攻。若專乞靈於歧黃,鮮有成效者。故秦皇漢武屢求仙方,終不免於一死也。余嘗出入縉紳之門有年矣,每見其稍染疾病,則舉室惶惶,莫知所措,一日而延數醫,藥劑雜投,往往因之而加重。迨其死也,則曰,命也,非藥也。噫嘻,庸醫殺人,而人不之悟也。余因暑毒而病痢,毒盡而病自已。故慎飲食,時寒暖,持鎮靜,無亂醫,以養其氣而卻其邪。且余鄉同病者伙矣,有不日而死,有二三日而死,而余以衰殘之年,經旬日而猶存者,不醫而已矣,豈有他哉。聞之者雖唯唯,而心多不以為然。無何,果霍然愈。交游為之喜,並服其言。論曰,先生以農流而從事公益,賢已,卧病則遠近往視,病愈則交游色喜,其功德可見已。生長草野,素不知書,而論治病之理,探本求源,似諳生理學者,更奇已,豈果知養生之道者歟。抑深於閱歷者耶。嗟夫,吾息影林泉,嘗與鄉村野老相過從,杯酒談心,多聞所未聞,足補書所不及,田先生殆其一也,又其言可以為庸醫者愧,而為好藥者戒,故傳之。

================

王君加入義勇軍序

余友王君,性義而勇,智變多才。自如北平學校肄業,已數年矣。其平時閱報,見我國外交失敗,輒痛哭流淚,悲憤不自勝者。蓋愛國種子,與生俱種者也。今因滬戰,即投筆加入義勇軍,臨行請予言以為贈。余曰,君之行壯矣。割地賠款,其損失已不可計算,今又盤踞滬上,節節進攻,所謂國亡無日,此其時也。然而一線生機,則在義勇軍耳。蓋義勇軍之士官,非義氣填膺,勇往直前,不足以稱之。君殆其人歟,又何言哉。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難臨頭,人人當救。環顧我國言之者甚多,而行之者甚少。君以弱冠文人,不顧室家之好,遽效投筆之班超,拋棄父母之親,遂慕長風之宗慤,此又余有志而未逮也。君此行,不僅予一人抱愧已耳。然既承請求,不能無一言以壯行色,爰攜手而言曰,倭奴入寇,舉國發指,國家存亡,在此一戰,荷槍實彈,決勝疆場,毋畏懼,毋退讓,拼著頭顱曏前上。殺盡日奴再算賬,收回失地還大漢。將來功成軍旆返,民眾歡聲遍街巷。言盡於此,書之以贈。

================

立委后记:

最后一篇文末貌似引用了当时民谣(因与时文风格不一)?

毋畏惧,毋退让,拼着头颅向前上。杀尽日奴再算账,收回失地还大汉。将来功成军旆返,民众欢声遍街巷。

引用也不给个出处,祖宗不严谨焉。如果不是引用,而是自编,原来伯祖父还是编歌好手呢。

================

《夫子遗墨:附载应文世兄近作-序传类》影印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

立委按:小叔爷思想开明,关注时事。名曰游戏文字,抗日保国之心可鉴,情系笔端,汪洋恣肆,气势恢弘。 天妒其才,不幸早逝,呜呼。

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

抗日會宣言(仿討武曌檄)(150);
戲擬討日軍檄(仿北山移文)(152);
戲擬某軍長報孫傳芳書(仿楊惲報孫會宗書)(154);

================

抗日會宣言(仿討武曌檄)

為強暴日本者,地非廣大,人亦不多,昔為蓬萊荒野,曾以維新統治,洎乎晚近,跋扈東鄰,潛隱帝國之私,陰圖侵略之計,處心好利,絲毫不肯讓人,積慮嗜貪,涓滴都是為己。並朝鮮為內廄,吞台灣為外府。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勾通姦賊,蹂躪中華,殺人掠地,奪利侵權,人類之所同嫉,國際之所不容。猶復妄逞奢欲,窺竊中土,清之遜帝,挾之以重來,我之命官,驅之而遠去。嗚呼,熱河區之已失,喜峰口之又亡。直搗天津,痛華北之全喪,長驅關內,懼華中之頻危。本會抗日先鋒,人民領導,奉良心之使命,受海內之推崇。蔡公時之割鼻,良有道也。張作霖之炸腦,豈無故哉。是用疾首痛心,出生入死,因國聯之失望,順輿論之推心,爰樹漢旗,以驅倭寇。化除私見,摒棄黨爭。眾志成城,同心御侮。九萬方裡,大漢之土地無窮,四兆黎民,黃帝之苗裔靡盡。馬聲嘶而北風起,民氣奮而南鬥平。圍攻則受睏垓心,散擊則竄回海外。以次御侮,何侮能來,以次清妖,何妖不去。同胞或居內地,或寄外邦,或親橫行於目見,或聆殘暴於耳聞。既同一本,豈可貳心。三省之土未回,方寸之地難服,倘能撥亂誅暴,逐寇安民,共立恢復之功,毋負本會之望。凡我華胄,莫不歡迎,若其居家偷生,臨陣怕死,構成滅亡之兆,必遭殺戮之誅。請看今日之滿洲,竟是誰家之領土。

================

戲擬討日軍檄(仿北山移文)

大漢之英,黃帝之靈,馳文郵路,宣言漢人,夫以禮讓為國之標,和平待人之想,以刑威為非是,以德柔為崇尚,吾方知之矣。若其巍巍世錶,昂昂海外,救災厄而不吝,恤睏窮而不迫,聞虎踞西半球,見龍盤北寒帶,固亦有焉。豈期倭小猖狂,心志毒酷,淚人類之悲,慟國際之哭。常行險以僥幸,亦兵窮而武黷,何其謬哉!嗚呼,軒轅不存,總理既往,山河破碎,文物誰賞。世有日本,負隅自恃,既陰既狠,亦蛇亦豕。然而,學彼英暴,習夫德虐,竊壞盟條,濫毀公約,侵我權利,填彼欲壑。雖假口於護僑,乃專心於大陸。其始至也,竟而割台灣,占琉球,屬朝鮮,蹂福州,貪情張日,殺氣橫秋。似干畦之蚯蚓,似涸澗之泥鰍,如汪汪之瞎狗,若蠢蠢之蠻牛。沐猴適可比,小丑真堪儔。及其既望入蜀,故先赴隴。炮轟彈炸,機飛艦動,而乃占據東省,侵掠滬上,蔡廷楷禦敵有方,張學良守土無狀。海上凄其帶憤,華北咽而下愴。痛遼吉之已失,哀人民而如喪。至其陷熱河,下冷口,奪長城之雄,搗北平之首。擊秦皇之島嶼,攻天津之左右。公道長擯,公理久埋,蜂蠆有毒真堪慮,國聯無用弗可懷。滿洲已失,清帝又續,謀寸節之進攻,托傀儡而侮辱,殺越人而於貨,淫婦女以肆欲。希吞三江水,圖並九州域,使猶悠忽無憂,衰頹不舉,印度之伴,朝鮮之侶。國亡家破無所歸,自由幸福徒空佇。至於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奮神武兮我膽壯,殺妖魔兮寇心驚。曾聞投筆以入伍,未見有路不請纓。於是辭別家園,荷負槍炮,鼓我智勇,用我玄妙,聽中國之獅吼,聆漢族之虎嘯。使其狡窮詐盡,聲嘶力竭,還我失土,歸彼本國。處東海以朝貢,來中原稱臣妾。今正水深火熱,一發千鈞,縱國亡之不顧,矧家破而不驚。豈可使黃帝無顏,總理蒙恥,受宰割辱,遭奴隸鄙,睹瘡痍於滿目,聽呼號於充耳,宜塞口岸,堵隘關,輕財命,毋吝慳,截劣貨於海口,抗倭軍於郊端。於是人人瞋膽,個個怒魄,或械鬥以靳元,乍肉搏而滅跡,請回扶桑去,免我寶刀割。

================

戲擬某軍長報孫傳芳書(仿楊惲報孫會宗書)

某才疏學淺,軍政無所能,幸賴老友拔擢,得長皖省,適逢時變,以獲司令,終非其任,卒與黨會,鈞座非其行,蒙賜書指責以所背負,言詞深刻,然竊恨鈞座不深維其時勢,而猥偏見之責備也,言鄙陋之苦衷,似巧言而脫罪,默而息乎,恐遭道遠傳言失實之冤,固敢詳陳其情,惟鈞座察焉。某家當貧賤時,游江湖者數年,身為皂隸,職備小兵,侍奉主人,以給衣食,曾不能於早年有所做作,以獲爵位,又不能效同伴相機乘時,籠絡當局之顯宦,已受奚落輕視之氣久矣。懷祿慕勢,不忍終屈,遂值革命,獲取軍官,身頗顯貴,妻子麗都,回思昔日,自分老死不可以得志,豈意獲得富貴,而榮先人之丘墓乎。深維人生有命,不可輕量,君子安分,不事強求,小人得意,定要再往。竊自思念官未高也,祿未厚也,冀享榮華以歿世也。是故身率妻子戮力拍馬,脋肩諂笑,以要鈞座,不意竟爾用以為司令也。夫時勢所不可為者,忠死無益,故鈞座於清室,官其官也,有時而背,某之境遇,亦猶是也。黨軍北伐,大兵偪近,攻城奪地,烈焰莫嚮,官此皖也,能不皖衛,職司令也,理應死戰,而士卒歌者數千人,飯後臂袒,仰天鼓腹而呼嗚呼,其歌曰,上打鼕鼕鼓,下打鼓鼕鼕,兩頭一齊打,當中翦芙蓉。軍心已變矣,思輓救不能。是日也,賚印而出。膝行匍匐,頓首百拜。誠卑污無狀,不知其不可也,某幸有官運,方卸甲投降,除軍長之任,此二品之官,簡任之職,某獲得之,同流之人,眾慕所歸,咸欲效法,而雅知某者,獨昧時而貴,究何損譽之有。俗語不雲乎,明明求貞節,尚恐不能報主者,忠臣之志也。明明順實務,常恐不識者,俊傑之意也。故道不同,不相為謀。今鈞座安得以忠臣之志而責僕哉。夫蔣公黨魁,中山之徒,有李宗仁唐生智之健將,凜然皆有本領。知攻守之機,頃者鈞座離皖垣。臨金陵,金陵岩險之區,逸仙舊壞,民黨羅列,豈保守之天塹哉。而今乃圖子之時也,方當軍務之急,願勉旃,毋多談。

 

《夫子遗墨:附载应会世兄遗著-游戏类》影印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 》

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

李應文 - 哀死鴿文(並引)

吾家有鴿數羽,其始至也,愛其馴,因巢以巢之,食以食之。晝而出,暮而歸。優哉游哉,無不得所。倉廩庖廚,鮮其爪跡;階前堂上,無其糞污。清潔無比,伶俐絕倫。吾休養之余,以之爲怡情之具,已三年矣。一日獨坐書齋,忽聞槍聲,知必有異。囑童子往視之,則曰:吾鴿死其一矣,因食稻種而斃於鄰人之槍矣。吾急趨至,則見僵其體,瞠其目,喙猶開闔,似見主人而有難言之隱者然。因與鄰人交涉良久,始取之回。留其羽,餐其肉,臨席之頃,念及生前之聰穎,死時之慘狀,食有不能下咽者,爰爲文以哀之。

嗟乎鴿,嗟乎鴿,爾竟死耶!爾何不死於主人之青刀,而竟死於鄰人之黑彈耶。諺雲:生方死地,吾嘗疑於是,今信然矣。嗚呼哀哉!方爾之來吾廬也,原爲遷木之鶯,擇梁之燕。吾憐其意,愛護備至,滿冀其棲於斯,食於斯,卵育於斯,化族於斯。爾之居非等鳩爭,我之喜幾同雀躍。初不料以竊取一粒之稻,而喪其三寸之軀也。嗚呼哀哉!雖然,竊鈎者誅,竊國者侯,自古已然,於今爲烈,爾有取死之道矣。爾何必鬱鬱於地下爲哉。嗚呼哀哉!苛殘成性,愛不推屋上之鳥;明哲保身,智不及山梁之雉。而今已矣,三魂渺渺,七魄悠悠,吾縱千行萬行,淚下沾襟,爾亦不聞不見,吾不復爲爾悲矣。惟是,荊棘滿途,抬頭絆足,危機四伏,舉步驚心。對茲時局,難覓樂土。吾亦不僅爲爾悲已也。嗚呼哀哉!

戲擬死鴿起訴狀

爲草菅鴿命,不訴不甘,叩請昭雪事。緣鴿曏因弱小羽族,飛鳴不定,差同鶺鴒之在原,棲止無依,好似子規之叫月,欲覓鶯遷之境,實無燕賀之堂。幸某年偶來勝地,托爪名門,樓宇高騫。敢效鳳凰之巢閣,書聲不輟;還同鸚鵡之聽經,伴結塒雞,形隨瓦雀,已三年矣。今值三春艷景,百鳥爭鳴,鴿念織柳穿花,擬續倉庚之後。剪風掠雨,願參紫乙之群。道經惡某莊前,見夫鴨綠盈盈,鵝黃簇簇。爰餐殘粒,以飽飢腸。詎惡某素名鷹鷙,大肆梟心。舉器長槍,效公子之彈雀,下茲辣手,勝老嫗之殺雞。此時魂飛天黑,血濺地紅。如此慘景,莫可言喻。夫鴉鳴招忌,鳥合增嫌。翠羽爲飾品之資,鷹翎亦制扇之具,因茲致斃,或有可原。鴿自思無惡於人,亦無利於人,何致受此慘刑。身之僵如奠雁,遭茲毒殛,形之槁如懸鶉乎。將以竊食爲非法,則稼穡之祖,鳥曾覆翼,歷山之田,鳥亦爲耘,先禽有功於前,鴿當食報於後,乃爲求茲一飽,被此巨劫,有是理乎,此鴿之斃命而心不甘者一也。將以竊食爲非法,則食葚之鳩,啄粟之鳥,只聞託物以起興,未聞論罪而科刑。此鴿之斃命而心不甘者二也。將以竊食爲非法,則西山之鶴,豈盡餐風,北海之鵬,非皆飲露,豈強大者聽之,弱小者毒之乎,此鴿之斃命而心不甘者三也。將以竊食爲非法,則趨利若騖,雄視如鷹者,又將何罪以處之耶,此鴿之斃命而心不甘者四也。且鴿亦動物也,土著僑居,俱有保障,竊食縱爲非法,亦當拘見農官,鳲正亦堪問罪,赴愬禽類,鳩人亦可論刑,何以不由分說,而竟格殺勿論乎,此鴿之斃命而心不甘者五也。嗟夫,亦集爰之,既非鸇敺,之死靡他,實增鵪笑。況鴿之受刑之慘,斃命之由,梁雉尤堪作證,田雞亦代不平。如蒙傳齊以訊問,不難水落而石出。爲此叩請:冥王殿下,賞准羽檄主管城隍,迅飭爪兵,協同羽將,將惡某拘提解案,依法懲辦,以申冤抑,而資昭雪,實爲德便,謹狀。

 

=========================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李老夫子遗墨》总目次

 

立委按:
我的曾祖父的作品《李老夫子遺墨》,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八月編印,內部發行。家傳孤本掃描上網。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現在象《李老夫子遺墨》這樣自成一體的資料已經很少了,它的文史價值是可以肯定的,反映了那個劇烈變遷的時代(從前清到民國)以及南方山城繁昌的一個側面。有些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和娛樂價值。

 

《李老夫子遗墨》(版权所有)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 七言绝 (59-62);
    • 七言律 (62-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 楹联 (69-76);
      • 喜联 (76-79);
      • 寿联 (79-80);
      • 挽联(80-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 秦始皇筑长城隋炀帝开运河论(93);
    • 汉文帝减租除税论(94);
    • 勾践卧薪尝胆论(94);
    • 怀与安实败名论(95);
    • 郭巨埋儿论(9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 友也者友其德也说(98);
    •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说(99);
    • 君子食无求饱说(100);
    • 重九登高解(101);
    • 勉励学生文(10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 花果园记(104);
    • 牧氏三公祠重修记(106);
    • 桥上观鱼记(107);
    • 菜圃中小庐记(附佘之涛书后)(108);
    • 吾庐记(110);
    • 种田记(112);
    • 避炎堂记(114);
    • 牧氏三公祠重修自记(代)(115);
    • 重九登高记(11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 徐克林翁序(119);
    • 程辅杰翁序(120);
    • 何秀柏先生移帐授徒序(120);
    • 何母鲍老孺人七十寿序(121);
    • 孙天栋先生序(代)(124);
    • 钱少唐先生序(代)(125);
    • 李公洪模传(127);
    • 胡公永祥传(128);
    • 田先生传(130);
    • 王君加入义勇军序(13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 致邑令薛繼昌函(133);
    • 致立法院委員史尚寬書(134);
    • 致中央黨部秘書長方希孔函(135);
    • 上革命軍某司令書(136);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 哀死鸽文(并引)(137);
    • 戏拟死鸽起诉状 (139);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 论张良令力士狙击秦始皇(141);
    • 怀与安实败名论(142);
    • 秦始皇筑长城隋炀帝开运河论(143);
    • 忧劳可以兴国说(144);
    • 自强说(145);
    • 推广小学说(146);
    • 君子食无求饱说(147);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 李洪楊謝留法同鄉改葬乃兄書(代)(148);
    • 李允徵謝留法同鄉改葬其子洪模墳墓書(代)(149);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 抗日会宣言(仿讨武曌檄)(150);
    • 戏拟讨日军檄(仿北山移文)(152);
    • 戏拟某军长报孙传芳书(仿杨恽报孙会宗书)(154);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 序一(159);
    • 序二(160);
    • 祭文(161-174);
      • 胞兄应文: 哭弟文(161);
      • 孤子名毅/朴/俊: 祭文一(李步霄先生代作)(163);
      • 胞侄名勤: 祭文二(张佐槐先生代作)(166);
      • 胞侄名实: 祭文三(牧克遒先生代作)(167);
      • 侄婿佘之涛: 祭文四(172);
    • 挽联(174-186);
    • 跋(187);

全书完(189).

《朝华午拾》电子版

 

 

 

《李家大院》21: 李应繁诗词选

外一篇:

李应繁诗词选

(李应繁为名杰堂叔)

立委按:

    这是我的远房叔爷李应繁的诗词选集。与我爷爷三兄弟留守家乡从事乡村教育不同,李应繁年少时闯荡江湖,凭着过人才气,解放前也曾供职上层(曾任顧祝同抗日時期的秘书),有很多传奇故事。他是我见到的一个少有的乐观豁达的年迈智者。他尽管年衰背驼,但精神矍铄,态度谦和,手住拐杖,背负行囊,来去无踪,很有高僧仙道的风采。他出口成章,无处不诗,令我心折。26年前我在繁中教书的时候,从二伯(李名实)处借来他的诗歌,手抄一大本留存。老爸从故去的二伯(李名实)的收藏中找到了四大本《李应繁诗词》真迹孤本。自从我植字整理扫描家传孤本《李老夫子遗墨》以来,我似乎自然成为李家文化薪火的一个传承人。孤本交由我保管,使我得以一睹工工整整的善本,何其幸也。我二伯生前与李应繁来往密切,推心置腹,才有应繁的叔伯把自己的手稿真迹存留我二伯(他的世侄儿)处的安排。也才有我今天的继承、保管和推介。文章千古事,可是过去很多有价值的文字失传了。如今,托现代科技之福,数字化永久保存已非难事,现扫描上网,以为纪念。我"小学"功底欠缺,自感担子不轻,当兢兢业业,勤以补拙,不负前辈。今择其代表作,汇编入册,与亲友分享。

  《李应繁诗词》是他晚年生活的记录,走的是白居易的道路,差不多老妪能解,有些干脆就是顺口溜,风趣俏皮。不经意间见功力,这是叔爷风云一辈子以后返璞归真的自由挥洒。

原序

    李应繁翁,少即善文,工余事暇,每多吟咏,惜早期作品,多已亡佚,今不可得矣。翁虽耄耋高年,于撰写文史,寄兴垄田之暇,犹辛勤笔耕。读其作,深为翁之诤、之识、之才、之情所折服。近年翁目疾,双眼失明,犹不废吟咏,由他人笔录成篇,为数亦以百计。翁之坚强意志和不为困难所阻之精神,令人感动而钦佩不已矣。翁之诗词,古朴典雅,然不失时代风貌。每作格律严谨且博学,多用典,每用必得体。其田园诗,生动而富生活情趣。其酬答唱和之作,更具真情实感。壬申仲春,翁来书嘱余,余不揣浅陋,恭书数语,以咨高明。是为序。

                                      后学郭珍仁记

 

自题卷首

七绝二首


诗文选集不沉浮,是我精神百尺楼。地冻天寒闲自唱,黄昏时节已风流。


黄昏集里颂黄昏,晚兴诗中唱晚晴。莫道斯人常寂寞,数千里外有知音。

1992年1月李应繁自题于双岭村

 

调寄《忆江南》 

诗歌咏,背景是农村,两户经营都富裕,三中政策尽英明,谱写万家春。 
诗歌咏,四载记残痕,问舍求田无可采,高山流水有知音,欲借运风斤。 

1984年12月应凡书于石冲

 

随感 

迩来思想总偏差,力不从心只听他。避暑有荫多种树,闻香无益少栽花。 
偷闲每想走姑处,爱吃常思到女家。好读养成孤僻性,怕听絮语话桑麻。

又 
两间破屋望天晴,四壁萧条仅一身。茶饭三餐粗够饱,鹑衣百结但求温。 
瓮中有米已知足,架上无书不算贫。早出晚归形共影,守门付与铁将军。

忆上海友人 

五十年前我负卿,别来犹自忆莺莺。今生万一能相见,百喙难辞薄幸名。 
忆美人兮天一方,小姑居处仍无郎。身无彩凤双飞翼,望断云山曲断肠。 
两丧妻兮两丧郎,秋宵只为两人长。天南地北悲同命,不识何时能晤谈。 
饱经忧患我与君,老去天涯犹一身。往日若知今日事,不该设计作空城。 
人生如梦已华颠,肠断肖娘一笑缘。遥祝寓居海上客,精神愉快度晚年。 

访友 

风轻云淡日迟迟,特到钱冲访旧知。未及交谈先一笑,此行寻友并寻诗。 
钱冲看过钱兴林,同到河西访立勤。三个老人同样老,算来还是我年轻。 
二人笑谈到河西,树满山村水满堤。四十多年未见面,今朝把晤尚依稀。 

伤春 

莺飞草长柳吹绵,老去伤春亦自怜。无力为农偏有事,有心殆学却无缘。 
青春断送黄尘里,白发惊看明镜前。何事东邻一恶妇,虾蚂日日咒青天。 

拔秧 

抢栽早稻十分忙,半夜起来喊拔秧。料得城中非农户,此时尚在梦黄粱。 
两足水中冷木麻,归来小女急呼妈。今朝钵里火生未,先要烤温再饭茶。 

再度苦雨 

连日雨多又大风,阴云密布夏高空。田间二麦青难老,阡上一禾绿未浓。 
天眼不开千户怨,人心思治万方同。马衰伏枥无奢望,但愿年年得岁丰。

 

双星赋 七律 

一水盈盈恨未消,隔堤遥望翼徒劳。为通心曲凭鱼素,欲度银河仗鹊桥。 
会少离多口感慨,情深爱重总萧条。人间更有常离别,毕竟天孙胜吾曹。 

又 

何事苍天不见忾,竟叫牛女长分钿。从无一度双宵会,枉有三生万古缘。 
心似流梭何日定,书常口角为情牵。诚知离别寻常有,岂料双星万万年。

【注释】李密隋人,少好读书,尝乘一黄牛,以汉书一册挂牛角,一手持鞭,一手翻阅。 

又 

秋宵一刻值千金,泪眼相看诉苦情。好事多磨仅鹊渡,良缘不久又鸡鸣。 
骊歌一唱浑如醉,别曲三声总断魂。劳动人民耕共织,不知何故受天惩。 

又 

南浦送君意黯然,匆匆一别便经年。银河无渡诚难聚,金屋有居不易园。 
岂料双星也薄命,何期七夕负良缘。人间与此同长恨,不独天孙在怨天。 

喜明江戒烟 

精卫能填海,愚公可移山。些须小嗜好,戒绝自无妨。 
铲去销金窟,添来满谷仓。家康是小事,主要是身康。 

勉诸孙 

你们都聪明,我老也欢欣,聪明要肯用,不用等于零。 
从前有永仲,智慧出人群,只因不学习,还是平常人。 
学习要认真,时间要抓紧,分秒不浪费,久久自能成。 
前辈华罗庚,后人陈景润,都因能苦练,数学享盛名。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学习再学习,自会有前程。 

遣兴 

近来潇洒走天涯,处处亲朋处处家。有意做诗诗不好,无心得句句偏佳。 
借书寻友因难买,购纸少钱不易赊。还是诸孙都解事,要书要笔问爸爸。 

又 

无病无灾眼自花,一年更比一年差。始知衰老非关命,自许聪明总是夸。 
船到码头车到站,瓜离蔓上树离花。归真反璞知何日,且看诗书不管他。 

又 

光阴被我尽蹉跎,朽木难雕唤奈何。无限好书看不尽,有些笑话听偏多。 
赛鸡斗狗口陈迹,验马骑驴逐逝波。莫谓老来无乐事,今宵还要梦南柯。 

又 

青梅竹马已龙钟,往事哪堪回忆中。缁素不分笑打狗,心肝呕尽悔屠龙。 
烂柯去后人犹在,剑匣鸣来意已空。且向诗书寻乐事,茅檐日日伴西风。 

 

《晚兴集》卷七:诗歌 

名实贤侄留念 

1、辟园种蔬 七绝一首

新辟荒坡地数弓,满园豆架与瓜棚。傍圹近水勤耕种,日日盘飧食不空。

2、1982年三月过鸟金岭七绝三首 

五十年前越此山,一骑白马两支枪。而今扶杖佝偻过,回忆当年似黄粱。 

登山无力时时休,石级如梯似上楼,一路幽篁笑我老,风吹相对尽摇头。 

穿岭越壑步行难,荆棘丛生路两旁。回首高山欣已过,前途不再是羊肠。 

3、与俞定涵医师相见 

家学渊源仰令尊,名医又见长桑君,活人广具岐黄术,济世早知佗鹊名 。
一夕青灯欣聚首,七旬白首喜谈心,相逢虽晚何愁晚,从此天涯若比邻 。

注: 
1 俞医生之父俞炳麟,为我县清末文学家 。
2 长桑君,古良医,扁鹊少时,为人舍长。长桑君过其舍,扁鹊优待它,长桑君乃以怀中药与扁鹊,并以禁方尽予之,扁鹊饮药三十日,能见垣外人物,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以诊脉为名。 
3 岐黄:医家之祖,即岐伯与黄帝 。
4 佗鹊:即华佗与扁鹊 。
5 王勃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相关】

科学网—《李应繁诗词》真迹孤本上网
科学网—李应繁诗文选 (油印本):植字
应凡诗词手抄本植字(电子版陆续校订中)
数字化是抢救文化遗产的第一步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风雨春秋之十一

李门家风

 我们家风,充满着温馨、亲情、自主、平等、忘我、相扶.....   家长从无训斥,更无打骂,也不給委屈!总是疏而不堵,循循善诱,身教言教并举。                          

很好玩,他们兄妹三人,在小学阶段,自行分工家务:老大自居力大,自举担任去几十米外水井拎水,两手两桶,包满水缸;老二体弱,但有耐力,不嫌繁琐,选择洗碗,那年头,没有洗涤用品,两手油糊糊,自得其意,其间,还高谈阔论,毫无劳役之感。 小妹,全家袒护,她自挑扫地之职,那是土地,一扫就是灰蒙蒙,但她也乐在其中。各自挑选,适得其所。        

 零七年六月,我突发大呕血,老大火速駕车回到身边,待止血后两次胃镜确诊患胃Ca。老大夫妇俩,毅然决策,去武汉协和医院。那边有人脉、技术优势,救命第一!也未及办医保报销转院手续,就直奔过去。那可是要花费六位数呀,是当时一般人两年收入。况且,他们兄妹数人,也均有义务和责任。可老大夫妇以为,无需惊动,他们一家包揽。就这样,让我闯过又一坎,又赚了十五年,至今,无恙。                              

 2010年和2014年,两次去美探亲,均住小儿家,往返机票及旅游开支,全由老二管了,无分彼此。                 

我们这代人,无论多牛,也无私房,我的红梅新村福利房,是国家按职称分配的,虽是中上,后来显然落下了。况且,居五楼无电梯,年长力衰,上下费力。小儿在入职之初,断然决定为我们重购新房。除了增加了面积,为进出方便,选择二楼。五年月供,他一人承担。后来成家,他媳妇,也不吝按月支付,使我们在新楼颐养天年。                  

外孙赴美留学,费用自理。女儿在他们这代人算是“贫困”户,几个舅舅,理可支援。但他父母自行支撑,助其完成学业,自立于世界,作为人工智能专家,供职于美国互联网大厂。

如今,我们养老,不出意外,并无困难。然而,他们各位,还都遵循年礼,以表孝道。 包括孙辈,李门家人,从无让我们糟心之事,即使遇上坎坷和困境,也都独自化解。体现了一个大家,亲情融融,相持相扶。 为我们大家,自豪!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老夫子遗墨》电子版

《朝华午拾》电子版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风雨春秋之十

聚会即兴讲话 (外一篇)

 

争取下个十年,我们再相聚

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再聚首!。   

时隔二十多年,当年的长航医院,今天,能到90多人,令人惊佩!(尤其是不辞劳顿,京沪远道而来同志!)说明长航精神不减,长航友谊长存!。                       

我们今天在这里,营造了一个“家”的氛围,大家回家了!重回已经远去的的长航医院大家庭!情真意切!。                 

曾经,国家政策,让我们?受委屈,咋的,国企凋零,边缘化,令我们面临失业,成为社会弃儿!。至今,退休后,沦为“二等”公民!耿耿于怀!。                  

但,长航,高人、強人,在再就业事业中,作出骄人成绩!众多者,成为新岗位上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历史,证明了我们的实力!为此,颇感欣慰!。                        

如今,我们下一代,也将进入退休行列!岁月不饶人,能健康,就是最大的赢家!知足自豪!。             

尽管,社会的公平公正,尚待完善,我们养老,衣食无忧!  国家兴旺,下一代优秀,是我们的期盼!。            

我们这一代,有幸赶上信息时代的快车道,高铁、微 信、互联网,让我们这个地球村!天涯咫尺!科技的腾飞和变革,让我们尽享现代文明!。                 

今天,想见的人,大都如愿!弥足珍贵!留下美好记忆! 在此,也想对因健康原因而不能相见的人,表示慰问!。  对过世的同事,深表悼念!。                         

坚强每一天,争取下个十年,我们再相聚!。                    

谢谢大家!。          

                         2018-11-30  于芜湖?银河大酒店

 

 

阔别二十年,长航外科再相聚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借仰宗华主任旅美短期回国契机,组织这次老长航医院外科聚会,得到广泛的响应和共鸣!心心相印,众望所归!。                          

目前,我们这个“群”42位,今天到场有52人,可谓满堂红!感到欣慰的是,还有“群”外同事主动加入!倍感情浓!。                          

但是,想参会而未能到场有:陈宪范、朱松强、江平、张琪、史良会、吴志鹏、刘华、郭怡民、吴文莲!周俭、王霞峰、吴柏林、陈自 安、戴金霞、陈云、徐军等,让我们代向大家问好!他们中有的发來视频、音频和微博,等会,放出和大家“见面”!                           能成今天的聚会,首先要感谢高洁清、陆正兰、魏先田、刘梅霞、钱蔚林等几位护士长的张罗和辛劳!经过她们的不懈努力,所有的前后外科同仁,几无失联,包括近在身边的诸位和远在大洋彼岸刘华,全都表达出分外热情!使这次聚会,彰显浓情厚意!。          

一晃,退休后,又过去了20多年 ,岁月留给我们是 鬓霜和苍老!

但是,留不住的是岁月,而忘不了的是友情!。                       

人,总是容易怀旧,重温当年的青春活力、峥嵘岁月!在这强手如林的芜湖,有过曾经的辉煌,享有外科一席之地,为长航和社会作过历史的贡献!。                      

在这里,对洪青主任的不幸仙逝,表示我们的缅怀和敬意!他,是老革命!更是我们这个群体的“路灯”!感谢他曾经带领我们这个团队,拼搏进取。我们的手术的水平和广度,跻身和比肩市级医院!我们的胃癌、肠癌、乳癌、椎间盘等手术远期疗效,历经时间的考验,受到广泛的褒誉和青睐!无愧于时代的担当,至今,还聊以自慰!。                

    好在,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的后人,远远超越我们,我们团队的年轻人,在长航医院退市后再就业中,出类拔萃!显示出才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领军人物!有理由期待后来辉煌!。                           

所幸,我们赶上了好时光!国泰民安!衣食无忧!养尊处优,尽享高科技红利,如今,地球村,天涯咫尺,借助网络,随时“见面”,促膝谈心!大家互亲互扶!不尽的友谊,是牵挂!。                          

我们这个“群“,这次刚建,就受到热捧!我建议:经营好这块园地!呵护它!通过它,常交流、勤“见面”、多分享!躲开孤老!因为,即使身处相邻,也会咫尺天涯!。                            而在微信“群”里,大家犹如时时在一起,无论春夏和早晚,想聊就聊!拉近了彼此。                                 祝福大家,开心快乐!颐养天年!三年、五年,再相聚!谢谢大家!。             

2019-11-09芜湖鑫银河大酒店

 

追忆过往,畅聚友谊

各位,晚上好!。我,作为一位长航外科的“老”人,引介一下本次小聚:这次兩位主东是二院骨科桂召柳主任及其团队和市眼科医院内科主任馬海文,为庆贺一位亲属的腰椎骨折并馬尾受压的手术成功,而提供了这次相聚机会。感谢各位同仁的热情光临,说明大家对长航外科那段岁月的怀念和珍惜!八九年张琪、九零年史良会、九一年程从青,以及以后各位学子,在这人生事业启航热土上,通过奋进和磨炼,如今,大都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值得欣慰和自豪。也有兼任领导职务,如史良会院长、吴茂旺院长,成为栋梁之材!这些骄人成就,是我们这亇团队的标杆!。                  

今天,我们特邀了两位贵宾,二院骨科王尚仁主任,良师益友!在多年的交流和合作中,受益良多!表示感谢和敬意!还有就是芜湖抗疫明星,二院感染科主任駱本生,他,正在主持管控芜湖新冠疫情重任!值得敬佩!。还有我们这个团队两位前辈,陈宪范、朱松强主任,对长航外科的奠基和历史性贡献,表示敬意!由于高龄,未敢请临!。                        欢迎大家,追忆过往,畅聚友谊!。     

谢谢大家!。                       

2021-10-11芜湖新开元酒店

 

三生有幸

李氏大家预庆生--80大寿

 

我,能有今天,送別了不少同辈而屹立,得亏于趟过了八年前那次大坎。是扬新、邹霞勇敢谋略,让我去武汉切胃➕切胆,彻底躲过了恶魔!更得益于夫人的朝夕悉护和全家眷顾,现在,虽体质有所下降,但,基本“健康”!

    二幸,我处的这段时代,从农耕自给到信息化现代文明。地球村,朝发暮至,亲朋随时“见面”!是既往人类千年万年所不及!

三幸,我奋斗一生,无怨无悔!事业上,虽不是院士泰斗,也获得正高职称,外科主任医师。职业生涯最长,近六十年,做过太多的手术,救过太多的人,至今还上班手术。家庭上,我虽然买不起一套住房,但我富有,我的众多下代,就是无价财富,他们远胜于我,证明了我当年对他们前途的策略是成功的,让我最感安慰、自豪!

下个十年再相聚,谢谢大家!

2015-09-26芜湖天泰国际大酒店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8: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幼孙女甜甜(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数据科学学士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节选)

立委原按:

这是甜甜小学四年级在我出差的时候独立完成的语文课老师布置的自传出版物项目,有文有图有封皮。原作是英文,机器翻译成中文,稍加编辑,完成图文电子版。

看孩子写她的过去以及对未来的想象,很有意思。世界观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影响她的因素除了父母、学校、书籍,还有大众媒体,如电视。跟我们小时候对金钱不屑一提,视之为资产阶级铜臭不同,在北美的成长环境下,挣钱是理所当然的目标。所以,甜甜选择当既能挣大钱也能为无辜者(the innocent)辩护的律师,她想像中的丈夫也是高薪职业,大夫。两个人挣了很多钱,买下了自己的庄园。

甜甜愿意努力学习,想象用自己的成绩赢得上哈佛大学的奖学金。但是看样子,她不相信光靠努力工作就可成功,于是她有了两次乐透大奖。有了钱,她首先想到的是捐献给慈善机构,并给父母尽孝心,剩下的才留给自己偿付教育费用和购买时装。

她对自己谈恋爱和婚嫁的描述也很有意思。平时,她就跟我说,OK, I will not start dating too early, but Dad, I cannot be like you, dating and marrying so late. How about 17?

I will start my first date in senior prom (高中临毕业的舞会),OK?

我跟她说,最好上大学以后再谈恋爱。她坚决不同意,说如果到了 senior prom 还没有 date, 很丢人的。我说,那如果一上大学就要分开怎么办?她说,no problem, we are supposed to date a few guys and get some broken hearts before we finally marry. 这些观念,都是耳濡目染从 teenager movie 和书籍里面学的,跟我们当年的观念迥异。她根本没有计划生育的概念,倒是心甘情愿生养一串孩子,并随时准备放弃专业做一个家庭主妇,培养自己的新兴趣,跟孩子玩耍,培养孩子成人

 

小学四年级 • 2006 年 4 月出版

题献

感谢我的天才老师帮助我编辑这本书,感谢我最好的朋友 HaolingPamPurplehead Brittney (Purplelina) 帮助和鼓励我完成我的书!哦,我差点忘了把这本书也献给我的其他朋友。

 

 

 

1章 天使的诞生

 

首先,我落地就是加拿大人!

先看我妈妈这边,我有姥爷和姥姥,他们都退休了,喜欢享受生活中更轻松的部分。例如,有一次我的表弟到我姥爷姥姥家吃晚饭,但我的姥爷和我的表弟并没有吃饭,而是通过互相扔纸巾球和空水瓶来玩一种叫做战争的游戏。在我爸爸的家里,我有爷爷,1936年出生于中国芜湖。爷爷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的农村,没有上过正规小学。虽然没上过小学,但至少上过中学。不幸的是,他也没有能上高中,而是直接到医校学习。他医校毕业,就遇到了奶奶作为他的同事。我爷爷现在还在芜湖,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的爱好是下棋和摆弄电子产品。接下来是我爸的哥哥,就是我的大伯,1958年出生,比我爸大两岁。和我爸爸一样,他中学的成绩也是全A。他的最后一个学位是学士学位,去了一所南京大学。他目前的爱好是游泳,但有时他很粗心。我爸的妹妹李晨在高考之前成绩都很好。可惜她没有上正规大学,而是上的夜校。她的爱好是吃肉,但她的食谱营养不全。

2章 风俗与传统

我爱中国新年 


这就是我!

2000 年 6 月 12 日,我正慢慢走向幼儿园的前门,父亲安慰道:“别害怕。” 但他的话让我更加紧张。当我进入大楼时,我的老师凯西女士带我去了她的房间,我敬畏地看着六间色彩缤纷的房间。但其中 三个房间是为婴儿准备的。两分钟后,老师把我拉进了她蓝色的教室。一进蓝色的教室,爸爸正要离开,我的眼眶就开始噙满泪水。看到我的泪水,我爸就没有走。在我做手工和玩耍的时候,我不时看一眼爸爸,确保他没有离开教室。但校长来了,硬是说服爸爸离开。没多久,我的眼眶就又噙满了泪水,哭个不停。我的老师试图安慰我,但她无能为力,所以我一直拼命哭,直到午餐时我吐了,衣服上到处都是呕吐的食品。那是我上学的第一天,也是最糟糕的一天。

 


尖子生

您刚刚读了有关我学前班和幼儿园的信息,现在进入一年级。我最好的日子是当我的工作是班里最好的时候。例如有一次,我们学习写不同的句子,我的老师弗里塔格女士,她以我的故事句子作为范例!这让我笑得很开心,我以为我的笑容是粘在了我的脸上。我最糟糕的一天是被我最好的朋友 Rena 羞辱。一月份的一天,我交了另一个最好的朋友,她的名字叫阿曼达。我最喜欢的运动是足球,我最喜欢的音乐是 Lilo and Stitch。

一年级郊游合影

 

3   年级三年级

魔法花园,森林小学

“欢迎来到三年级”,我的老师 Lennert 女士尖叫道。一看老师,我就觉得她有点老了,但看起来很开朗,到我上三年级课程的时候,她让我们学习额外的写作。她让我们写散文,还要给妈妈写有说服力的信。不管我怎么努力,她总是对特定的人很好,比如根据 Lennert 女士的评价,Meagan 和 Emily 似乎是班上最聪明的人。在三年级时,我和 Rena 分手了,因为我们开始经常吵架。幸好我交到了一个新的好朋友,她的名字叫Cieran。

那一年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因为春天来了,我去了中国。我的中国之行很有趣,我买了纪念品,我拜访了我的亲戚,所有的事情都很有趣,除了我必须每天写一页给老师看。我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我最喜欢的电视连续剧是Full House。

4章 四年级的乐趣

再见了布法罗

五年级时,我上了怀特夫人的数学课和 K 夫人的班主任课。怀特夫人总是让我们一直玩游戏(她只是来教一点数学的),除了在数学课开始时我们必须做一点练习(否则怀特夫人的课就不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了)。K 夫人很善良,但有时也很严厉,如果你让她生气,她就像火山喷发一样。

在五年级的时候,豪玲、紫头、布兰妮和帕姆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将永远是朋友,因为在五年级开始时,我们都签署了一份自愿的条约,我们都将永远做最好的朋友。

我最喜欢的活动是踢足球、聊天和逛商场。我喜欢足球,因为我开始尝试加入足球队并且我成功了(虽然有些勉强)。自从我加入足球队以来,我们的球队几乎赢得了每一场足球比赛,我们是无敌的。我也喜欢聊天,帕姆和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话多。我的朋友帕姆和我可以连续谈笑几个小时。这是我们友谊中最有趣的部分。

5 最后,中学

我是一个少年!

Jasper 高中是充满压力和忙碌的一年,因为我们必须参加SAT 考试并决定我们将从事什么职业方向。高中的好处是你可以参加课外活动。我自己加入了管弦乐队、数学队和篮球队。由于每个人都必须选择第二语言,所以我选择了中文。我有一个优势,因为当我读一年级时,我在中文学校跳过了一级。每天都很累,因为我要练习小提琴、学习中文、和朋友 Pam 一起打篮球、做作业,还要抽出时间和我最好的朋友 Purplehead、Pam、Brittney 和 Haoling 一起出去玩。无论如何,当我在 12 年级时,我参加了一次考试,并荣获数学和语言方面的优秀学者奖励。尽管我喜出望外,但“The Royalties”中令人头疼的领导者杰米·蒙特兹(Jamie Montez)却遇到了麻烦。这一次又有一个女孩要欺负周围的人,她的名字叫汉娜·梅德利,是个“毒舌之人”。每次我看到她,她要么不理我,要么蔑视我,贬我为失败者,但我实际上是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女孩之一。但她怎么知道呢,她的大脑只有花生那么大。

彩票

在我高中的最后一年,我在星光电影院找到了一份检票员的工作,到高中结束时赚了 25,000.00 美元。我变得越来越有钱,因为当我学会了开车,下次我买彩票看电视的时候,我中了500亿的彩票!!!!!!

无论如何,我最喜欢的课是语言和数学,因为我爸爸教我额外的语言,这让我特别擅长语言,我妈妈是一个数学天才,教我大学数学。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每个女孩都很可能会迷恋男孩,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我没有和心中的他约会,事实上他直到毕业舞会才同意和我一起跳舞。我后来的新暗恋对象叫Bobby Candid,他在足球队,已经获得了大奖,他有一双雾蒙蒙的眼睛和一头黑发。在我看来,他是完美的!

当我参加SAT考试时,我确信自己的成绩是最差的,但令人惊讶的是,我得到了最高分,并获得了哈佛的5年奖学金。

 

6 漫长的大学时光

坦尼亚,还是……李小姐???

哈佛大学似乎并不比高中好。除了一件事,我的新老师是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由男教授做数学老师。吴老师教我的数学课,我是他最好也最可怜的学生。我很不高兴,因为吴老师一直叫我李小姐,但我习惯了被称为坦尼亚。有一天,我真的哭了,因为我以为我再也不会叫我自己的名字了。但只要看到我的朋友,我就没有再哭。12 年级时,我开始加入了科学团队、啦啦队和数学俱乐部。现在我继续学习汉语,直到大学毕业。我获得了音乐学士学位,但我的专业是数学,我的辅修是语言。

中了彩票后(再次!!!),我开设了坦尼亚无辜者律师事务所(以我的名字命名)担任律师。我嫁给了一个叫乔伊伯明翰的男人。乔伊和我在纽约的圣保罗教堂结婚,靠近我的老学校。2026 年 3 月,我们决定在我生日那天结婚,这样我们可以有双倍的庆祝,而乔伊尤其喜欢庆祝活动。当我们举行婚礼时,我妈妈在抽泣,因为她认为我成长得太快了。后来我妈妈说,“你可以站在自己的结婚蛋糕上。”

新一代

后来我每周赚5百万,而我的丈夫作为大夫每周也赚三百万。很快我们就买了一座帝国大厦大小的城堡。2029 年 6 月 10 日,我生下了 Amy,2032 年 8 月 12 日,我生下了 Kara。孩子们一直不停降临。2034 年 9 月 15 日,我生下了双胞胎男孩 Tim 和 Erin。最后,在 2040 年 10 月 17 日,我们u迎来了小女艾米丽。

 

爱好和最喜欢的活动

生活仍在继续

婚后和分娩的痛苦之后,我开始发展新的爱好,开始参加瑜伽和杂技班。我最喜欢的爱好是购物、听音乐、上网、和孩子们在一起、帮艾米做作业、和蒂姆和艾琳一起踢足球、和卡拉打网球、和艾米丽一起扮演医生,以及和我的朋友一起出去玩,有Brittney、Purplehead、Pam 和 Haoling。我以前一直觉得我会永远和 Brittney、Purplehead、Pam 和 Haoling 在一起,果然我是对的,她们是我的终身好友。

我可能有很多回忆,但下面这些是最难忘的。我最初的记忆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获得了优秀学者荣誉和哈佛大学的 5 年奖学金。我嫁给了一个名叫乔伊伯明翰的男生,生了五个孩子,艾米、卡拉、艾琳、蒂姆和艾米丽。我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我的丈夫是一名成功的医生。我中了两次彩票。我的下一个记忆是我在 SAT 中获得了最高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我成为他们的律师。后来我丈夫和我买了一座豪宅,我们甚至没有使用抵押贷款。有一天我听到艾米说:“我终于决定了我的职业,我要像你一样成为一名律师”,我笑得合不拢嘴。

 

 

作者生平

作者 Tanya Lee 目前居住在美国 T 市。她写过很多书,包括 Hamtaro、Remember When… 和 Winnie the Pooh Postman。她的《小熊维尼》被拍成电影。在空闲时间,她喜欢在她的游戏机上玩口袋妖怪,画动物或花卉,以及摆弄电子产品。

结束

 
警告:这本书仅供某些人阅读,否则!
(不必当真,开玩笑的

 

Tian Tian (Age 10): Tanya's Amazing Life

 Little Stories of Tian Tian

成长花絮

外一篇

唐天诗文选

作者:唐天

南国女孩

她说,“我前世一定欠下你巨大的恩情”。
一片汪洋,两处思念。百尺情思,寸寸断肠。
她说,世间有情有缘。你我相遇,是缘;异地而同心,是情。若不能终,是缘不至此,命中不得。
她爱得奋不顾身,轰轰烈烈;她走得毅然决然,不曾回首。她的爱杜绝啼血,娇艳欲滴、摄人心魄;她的泪晴空潋滟,透明澄澈,延绵寂寥。
她是大山的孩子,踏着山歌,哼着小调,闯入我的视线,直插心底;她是土地的精灵,泛着初春泥土的气息,带来鲜花与绿叶,化作诗与歌。
她来自南国,不羁地游走于世。时而流连于湖光山色,时而迷错在世事人情。阳光的温度融化了坚冰,无防备的笑容开辟出一条道路。
朝朝暮暮,岁岁月月。求片刻相守而不得,望今生之约而不知。微蹙的眉头,下撇的嘴角,用俏皮掩饰委屈,用可爱装饰寂寞。
南国女孩,绽放在枝头,摇摆在春风中。一身素色,娇柔而坚强,明媚又忧伤。
南国女孩,我想拂去你的泪水,温暖你的心房。愿你梦中有茶,人生如画。

山里的孩子

那片郁郁葱葱,是你曾经后院。
你光着脚,奔上跑下,留下一串串足迹;
你咧着嘴,气喘吁吁,绽开一片片花容。
那条潺潺霏霏,仍在你心间流淌。
叮叮咚咚,是经年不息此起彼伏的清澈;
窸窸窣窣,是源泉边生命挣扎的力量。
山里的孩子啊,是什么夺去了你的笑容,带给你泪水?
是人情冷淡世事艰辛?还是那多舛的命运,也不愿被提及。
大山的精灵啊,是什么蒙蔽了你明澈的双眸,在你心中挖出深深的欲望之壑?
是那无数个独自抹泪的黑夜?亦或是被击得粉碎的水晶之心。
我愿化作山风,在黑夜侧耳,倾听你的气息;
我想化成清泉,将你拥入,带给你平静;
我要成为太阳,温暖你冰冷的身躯,晒干你的泪痕;
我会变成大山,无论走到哪,都驻扎在你的心底。
如果,我可以,
我希望在山中遇见你。
那一天,太阳雨,
你光着脚丫,沾着泥土,毫无防备地笑。
于是,我便在心中默默念道,
我可爱的孩子,那份笑容,是我生生世世的守候。

夏逝

    浑浊的天空下,一两颗恒星挣扎着穿过层层雾霭与氤氲,将微弱的星光带给疲惫的夜晚。混杂着汗水与烟草的气味,少年少女们坐在路边斑驳的台阶上。熟悉的夜幕,却少了一份聒噪。
    又是一个离别的时刻,正如同千百个在这之前的离别,也似那将会发生的千百次离别。初秋的空气中酝酿着暧昧和激荡,而此刻都沉醉在这与视线连成一片的天际。
    啊,秋天到了。无数次的担心、感叹,而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香樟枝头已不见细小果实的踪影,梧桐叶也零落一地,等待着春风中的新生。时不时游来的凉风,吐露出秋的讯息。即使在三个月之前,我仍然哼着《夏祭り》,忧心这多情而热烈的季节是如此短暂,短暂到难以察觉它逝去的那一刻。在更早的三年前的某个夜晚,在夏天即将离开的那一天,我整夜未眠。
    而今年,是那样的相似,又如此不同。我真切地听见渐弱的虫鸣,看见风中飘舞的华叶。故乡的山林尽染,故乡的秋水向东滚滚不绝。在一个我已不再生活于其中的城市,这里仍然有我熟悉的面孔,有我未尽的梦想。这里是我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依恋难舍的诅咒,是我每每驻足四望的站台,是那些被模糊了视线的回忆。
    少年少女们终于起身,简短的交耳,回首。人群分成两拨,三拨,四拨,似鲤鱼般游散开来。有些消失于暮色,还有些掩映在霓虹灯中。一切都定格在欲言又止的那一刻。
    夜,更深了。

声声慢  拾华

年年日日,岁岁朝朝。秋毫落木萧萧。西顾迢迢,廿载皓月皎皎。孤琴细抚慢摇,忆当时,絮絮叨叨。

酒将尽,人欲行,却也雁过留痕。那日红花绿影,又翻土为泥,冷冷清清。

沥沥淅淅,莫过三言两语。他乡若是再见,应别离,弗道春秋。不思量,难相忘,点点滴滴。

清平乐 新安秋夜

半池粉黛,送桂花流水。九转新安云霄坠,一樽明月独醉。
曲径厌晚归雁,阑珊登楼凭槛。满城新雨缱绻,金风不待人间。

皖南

千年宛陵千年徽,长毛剃头一朝颓。
三江口岸迎开埠,太平故地鸠兹飞。

(注:唐天为名杰外孙)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名杰《风雨春秋》之四

回忆文革40周年

1966年中共中央“5.16”通知下达后,让全国人民“朦”了,国家发生了什么?所谓“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铺天盖地充斥全国城乡各个角落。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神”,连篇累牍,兴师动众,刹时暴风骤雨,如火如荼。

直到“炮打司令部_我的一张大字报”出笼后,事主之“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打倒中国“赫鲁晓夫”。然高层内幕有谁知晓?一言九鼎之“红太阳”把全国人民带入一场政治游戏泥潭之中,随之而来的“文斗”、“武斗”硝烟弥彻中华大地,煞有介事地陷入一场没有“敌军”的“人民战争”,真的是运动群众了。

此时正值“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我被派往何湾创建一所“战备医院”。按当时反动“血统论”理念,对于我这样非“红五类”出身的人,料定是整肃对象。然,我逃出人声鼎沸的县医院,在这难得的世外桃源,躲过一劫。

我对这场莫名的“运动”和后来演变成全国性武斗格杀,没有兴趣和热情。也因为出身不“硬”,有点“明哲保身”。自己又处于事业初期,所以我,不“抓革命”,只“促生产”,埋头看书、开刀,日夜兼程,既治病又治伤,练就手术本领。

说说当时“运动”之深度、广度,我的三个孩子是4、6、8岁,我下乡,他们没有幼儿园上,老大、老二就一把掳进一年级。不久,停学闹革命,这些娃娃们没事干,也跟着大人“革命”了,老大扬新也领着他们小伙伴,成立” “匕首“小分队”革命组织“,被推任为“司令”。全社会无政府状态,没有任何人来管他们,老师、家长也不敢干预“革命”。居然,他们有自己的队旗、袖章、公章和办公室(记得那时上二年级的扬新为此独自去县城刻章、做旗、串联、取经,住在他同学、好友杨国民家。),也上街搞“四大”,还造他们校长的反,真的像模像样,光荣地自称“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要让江山万年红、代代红“。荒诞的岁月,造就奇事、怪才,这9岁的娃娃,也能独闯江山闹革命,超过了当年我11岁那次“鸡毛信”。

67年,弟弟妹妹趁着哥哥这司令权威,也挤了进去。帮人家贴大字报,他俩拎浆糊桶;人家造反,他俩听得也起劲。仨兄妹带上红袖章,英姿飒爽的风采,40年啦,依然让人难忘当年的那场政治游戏。

“革命”闹了一年多,时至1967年夏,全社会瘫痪了。医院里的一派“扫黑线”,外出“革命大串连”,守家的另一派“批联部”,不能支撑开诊,尤其是外科。该派头头们就令当局将我从的乡下调回,(原本我下乡一年,后来革命乱了没人管,至此我已离院一年半了,然我正好“蛰居”安稳。)主持外科病房工作。

武斗,就有“人为”伤员,让我有用武之地,为此,受到“敌对”双方的重用和保护。我“安分守己”,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成为名震一方“一把刀”、生命的守护神。多救了不少病弱,减少不少无辜因“革命”的牺牲者,真的功德无量,于公于私,两利双赢。

我仍然坚守“不革命、只生产”的自定准则和底线,不是我胆小怕事。当时,压根就没有悟出“斗争”有何价值?牺牲更不值得。发疯似的全国大宣传,也没能让我心服!但也只能消极怠慢,不敢顶撞,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高压,螳臂当车,不啻是自取灭亡。

那时光,人像疯了一样,昏天黑地。挂牌、游街、戴高帽、搞喷气式,除了地、富、反坏、右这些阶级敌人,还有共产党的各级大小当权派,都是打击对象。多如牛毛的“革命”组织,“无法无天”,都声称“悍卫毛泽东思想”,后来大致都发展成对立的两派。各立据点,抢枪抢炮,真枪实弹。就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武斗中就死了10个人,都是青年学生和工人,恒古没有结案,不了了之。这,何止是“触及灵魂”,更泯灭其躯体,真的攸关黎民百姓身家性命。然而人们的“热情”是空前绝后,火药味极浓,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前赴后继,死而后已。而我却“无动于衷”,虽然我也被卷进“批联部”一派,但连派会我也极少参加。更何况文斗、武斗,好友们戏称我是“逍遥派”。

1967年夏秋之交,武斗正酣,“工事、战壕”遍布,俨然是一场“人民战争”。处处是战场,枪声、炮声,弹痕累累,造反派可随意抓人、关人甚至杀人,一抹“红色恐怖”。武斗跟文斗不同,语言罪,文字狱,虽可无端,但还只是批呀、斗呀。而武斗那怕是一人也可向你下手,让你瞬遭不测,人身安全,全无保障,比战乱更可怕。知情人之间内讧,外加冷枪流弹,让人人害怕。我虽素来与人为善,人缘不错,但也胆战心惊,人人自危。

一天傍晚时分,“批”派一个“便衣女战士”从我家后门直冲我内室,从鞋底里抠出一张纸条,是该派浦司令的手令,让我火速赶去大本营“救人”。当然是“天命”了(一则天命不可违抗,二则救人不得迟疑,再则保己也无二选),立马出家,可我家是“扫”派阵地,敌对双方,哪能包容此举,(就是正式战场上,还容“红十字”救人。)所以我的这一出诊,也是一次冒险。好在一出门,就有“便衣”一队护卫,以防堵截,火速抵达目的地。

一位中学生红卫兵战士受伤,子弹穿右胸伤肺致血气胸,诊断需X线检查,循着自己一派的后方送,专车直去泾县晏工煤矿医院,就地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我,全程主治和护理,总算救回一命。

又一次是在我们院的扫派伤员,右股动脉子弹伤,患肢全无血供,苍白、灰冷,要是在6小时内手术修补,完全可以保肢。为争取这一时限,我奔走呼号,找派头头和院领导,终因种种原因而误时,高位截肢致残,可惜可悲。

还有一次是批派后方一家属难产,无处就医,乡里乡亲的,一个县城几十年相处,大都是熟人甚至过从,找了我,没办法,从院里悄悄地取出消毒包和器械,就在患家堂前大桌上作了剖腹产,救了母子。

武斗激烈时,医生和病人都不敢住在病房里(人群中总有敌对一派),自然散伙停诊。遇上急腹症,我只得携着病人,到处找地方开刀。一例阑尾炎带到弋江手术的,一例疝气跑到何湾开的刀。寻找一切可能的条件,为病人治病手术了。

何湾区委书记唐文秀,与我可谓至交,胃溃疡出血,无法输血,药品极为短缺,治疗条件极为简陋和不足,我给作了胃切除,术后6天,他就吵着要出院,并善意邀我一道到他乡下的家避一避,躲避风险。因为他是正宗的当权派,在造反派眼中当然是揪斗对象。他,闯过疾病关,只怕躲不过政治关。朝夕自危,只得重现当年地下游击战争年代“风范”,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刀口没拆线就溜号了。若干年后,我们笑谈这一幕,不胜感慨。

此间,为武斗中伤员作过肺修补、肝修补、肠切除、骨、血管等手术。基本无死亡,拯救了不少生命。这不,特定的环境下,出给外科医生的课题,是十分严峻而苛刻的,40年前,就这样,逼出来我们这批“全科医生”,造就出这些“全能医生”,一切求教于书本,现贩现卖,时势造“英雄”!

重读张志新报道有感

今天在“大江晚报”的生活、往事版上看到原《光明日报》记者陈禹山回忆文章“一份血写的报告”,揭示40年前泛滥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大革命”造成的大批冤案中一个特例。1975年4月4日,45岁的张志新,被割喉处死,成为那场“史无前例…革命”时代的祭奠!她只是有思想、有意见,是宪法所明文所允的公民权利,她没有惹着谁,也没有伤着谁,何罪之有?当时法院一位处长阅案后私下说:毛主席说:“一个不杀,大部不抓”,何况她动口不动手,没有搞破坏。再则,党员在组织会上发表自己看法,也能是犯罪?只因是震撼了龙威,罪责难逃。她69年9月18日入狱,座了7年牢,终被处死。然,事隔4年,于79年初才被平反。还是共产党的“天”,英雄和死囚,全是政局使然。但,一个人的生命不能重来、再生,要是当时判她无期、哪怕是死缓,也让人少点无尽惋惜!死前已全然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哪家“法”对这样人也可量其死罪?

由此,我连想起一则身边故事,也同样荒唐无解。

我的堂二姐夫何永祈,20岁时曾任过繁昌县永固乡(现在的无为县黑沙洲)乡长,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解放军过江时,他们那一班人在被赶到泾县时,集体起义倒戈,收入革命队伍,当时的政策“英明”,这是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智举。所谓革命不分前后,并且不究既往。从此他也成了革命队伍中一员,顺理成章,很快成为郎溪法院一位审判员,亲友们还为此窃喜和庆幸。然,好景不长,50年“镇反”来了,他那伪乡长历史,属历史反革命,揪回原籍批斗入狱,出来后好几十年也还是“阶下囚”,好在他留下了性命,才熬到肃清文革遗毒、落实干部政策79年。还是他,几十年没有工作,居然又成了“离休干部”,但,不知何因,落实不彻底,不伦不类,算他是退休干部,终身享受“离休干部”这一待遇。与张志新相比,他算幸运了。

这一离奇故事与前宗一样,发生在同一个党的天下,遵从的是同一部宪法,怎黑白不分、天地乱转?!那是中国长期以来“人治”的恶果,现在,我国正力主法治;但,任重道远。当求冤假错案不再重来,长治久安。 

六、我的几次工作主持

1   我的第一次主持

    那是1957年秋冬,在南陵血吸虫病重灾区东塘陈村,设点治疗血吸虫病。一个组7-8个人,要组成俨然是一个完整治疗班子,日夜24小时护理值班,化验,医生。
    这完全是农舍村落,病房、治疗室、办公室、住宿,全见缝插针地安在全村各家各户,我们住在人家闲置的楼阁上,病房设在各家堂屋的地铺,有七、八头十个病房散落全村,没有电,煤油灯、马灯当道,水,也就是塘水加明矾沉淀,煮沸消毒,条件简陋到原始。
三价锑(酒石酸锑钾)20日、3日疗程,必须在严格的住院条件下进行,是医学上高难课题,对心、肝、肾均有剧毒,可诱发阿-斯氏(Adams_Stokes  syndrome)综合征、肝衰、肾衰,甚至死人。且不说药水漏一滴在血管外,就会导致组织坏死。这一“工程”,对任何有经验医生来说,也可谓是“泰山”,可这个担子却落在我的身上,换句话说是由我来主持,好在初生牛犊不怕虎,叫担就担起来。而且是独人掌门。
    我虽出校一年多,是从事这一工作时,但都另有“主持”。这次不同,这么快轮到我了,二十一岁中专生就主持医疗全局,哪能不胆寒
    这不,我一天三次查房,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晚上提着小马灯,周游全村,巡视病人,除了了解病人“毒性反应”外,还要听心脏、测血压、扪肝脾……
    这样超负荷工作,又没商量,既不科学,又不安全。上级考虑增援,从县医院调来一女医生,同时还派一护士陪同,增强我们的技术力量。来者是刚从合肥医校毕业,工作才三个月新手,但,至少有个讨论、会诊的余地,当然还是以我为主。 
    就这样,三个多月下来,前后完成100例治疗任务,所幸,没发生意外和并发症,交了一个满分的答卷。这个年终,我因此被评为“一等先进工作者”,并给一双球鞋的物质奖励(价值七块五毛钱,也是我第一次穿上此鞋,难能可得)。我还有一个副收获,协助我工作的这位,由于朝夕与共,专业相同,经历类似,年龄相仿,水到渠成,她,后来就成了我的夫人。
    我这首次“主持”,事业、家庭双丰收。也“主持”了我的一生。

2      我的第二次主持

    1965年7月底,我被派带10人去接管弋江医院,改制挂牌,县医院分院。而且配置给我的人力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科人员齐备,然,内、外、妇诸学科领头人,是我一人独揽,那时我的医技水平,虽不是什么主治、主任的,常见的外科手术大多可独自操刀了。但毕竟是初出茅庐,还没到“而立”之年,临床经验不算厚实。一个月下来,那30床位的病区,加床住上35个病人,开展了胃、胆、阑尾切除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内引流术以及剖腹产、子宫切除等,轰动一时,名震一方。我的外科生涯,初露锋芒。这一段工作历时2月余。

3      我的第三次主持

    接下来还是遵“6.26”指示,继续下农村到烟墩乡巡回医疗。7个人,我是副队长,队长是位年过半百的内科医生,体质不佳,在岗很少,实际是我主持全盘。这是1965年最后100天,光大小手术600余例,其中开腹手术是121例次,手术遍及普外、妇科、骨科、五官等,胃、胆、肠、子宫、切除,胆肠内引流,阴式全子宫摘除,膀胱阴道瘘修补……疝、痔、眼球摘除、不全流产急诊清宫等手术,也常到农舍家中去做,重现当年“白求恩”风采,是我的外科一次特别展示。
    与此同时,全乡6个大队卫生员分批脱产培训一遍,创建卫生村一个,为这个村镇建了两口水井,改变此地世代饮用“泥水”的历史。
    对于我,忙,是属当然,三个多月工作,昼夜不分。我没离岗一天,离家也就几十里地,1小时车程,百日竟未回家一次,虽然家中有老、有小。而且收入不增分文,这种对工作投入精神,是现今不可思量的例外。
    为此,得到地、县表彰和奖励,并在褒奖会上展览了我们所用的“全部手术器械”,并由我作了专题报告,发了专文通告,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一个奇迹。

4      我的第四次主持

    1 966年伊始,我被派往何湾创建战备医院,虽然不是调动,这次是全家老小也搬过去了,后来由于文革的“无政府”,一呆,一年半,这期间,我有两个业绩。
    开始就得知,至少一年,于是我按部就班,拿现在术语讲,既搞软件又搞硬件建设。虽然我不是院长(另有一个老革命在任此职),但还是全心投入,毕竟是我的人生“而立”之年,总想有所成就和造诣。
    本来,这也是白手起家,一无房舍,二无医疗器械,三无人力资源。于是,在公社党委支持下,拆了一所祠堂,亲自扛木、搬砖、填土,全部搬来建了一幢房屋,9大间内走廊,对开共18间房,这就有了病房,有了手术室(手术室中央水泥地上印有1966字样,至今仍在)。自己动手,烧蒸馏水,自制大输液制剂,调配口服药水,自给自足,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技术人才,除了我们夫妇主持外科、妇科,还有一位高年资“摘帽右派”内科医师及几位低年资医师,运转得很像样的一个区级医院。在这交通闭塞偏僻山乡,尤其可  贵。凡是县医院可收治的病人,基本我们均能保证同样疗效,其综合水平在本县应名列第二。本人的到来,就带来了当时县医院的技术水平。
   对本人还有第二个收获,那就是正值文革风暴,我客居稍避风雨,在那疯狂的时代,这里蛰居,确也是难得的避风港,少了一次同室操戈。

5         我的第五次主持

    67年暑后,文革武斗高潮,我来县医院任大外科负责人,集全县病人、伤员,整日整夜,忙于手术,几乎有台必上,这是一项严谨科学又责任重大的救死扶伤工作,所以也是我看书最多的、技术水平提高最快时期,奠定了我外科事业日后攀登高锋的基垫。主治、副主任、乃至主任医师,同代人中,我是风顺的,此时的付出,也是种瓜得瓜。从这里起,我工作一直处于前沿,与时俱进,近代科学飞跃,诊治手段日臻完善,几十年变革,非往日同语,远远突破了前人手术范围和领域。
   从南陵县医院到85年来芜湖长航医院直至退休10年后的今天,一直管着服务医院的外科临床工作,也就是一直没有离过手术台,总还是自得其乐。

6   我的第六次主持

  还有一次主持值得留下一笔,76年7月28日那场旷世唐山大地震与我有一渊缘,8月2日,我就被召参加我市三人医疗队赴震区救援。当晚北京来电:伤员南下,各地准备,就地接纳医治。
  于是,我被安在繁昌峨桥治疗点,带25人医疗队,当地再配25人后勤,接收100位伤员。我是队长,通管全盘,还有三个副队长和二位指导员(可谓一个强悍的领导班子),人员挑选也都是“精英”,直接受市县领导,一切为伤员的开支由国家包下来,是当时国家的头等政治任务。
  我带几位医生到南京车站,上卫生专列检查、接收伤员,车至峨桥,大队人马在迎候,担架抬入“病房”,来的大多已无生命危险,主要是骨伤、筋伤,好在我还算得上是骨科医生,此时,从行政安排转而重点临床医疗,几个月下来,逐一使之恢复,并派医生全程护送回原籍。
  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是对这场震惊世界、付出24万人生命、罕见的自然大灾害的丁点贡献。
  这一年,中国多灾多难,国家主要领导人,继周、朱作古之后,就在这全国闹地震的国难当口,9月9日,毛――中国一号人物,也溘然去世,给全国人民撒下了阴云,中国前景如何?人们茫然!
  我当时身在客地,担负这一重任,管理100个伤员和50个工作人员,本地也在闹地震,工作人员自己和家人安危和牵挂,加上国家的“家长”们相继辞世,可以想见,人们心头,抑郁、无望!
  我发挥全身解素,以身作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又交了一份完满答卷。

随母探父-追忆父亲从军

  上世纪40年代,抗日烽火正烈。我们家乡主要抗日部队是国民党川军(军人全来自四川,地方百姓管叫“垂子”),那是1941-1942年,父亲投笔从戎,在一个师部当文书。家乡沦陷,父随军后撤至青阳、贵池一带,音讯不通。于是,母亲带着5岁的我,带上干粮,徒步探望父亲(好像根本没有车辆交通)。一妇一幼,长途跋涉,入夜投宿农家,也常能得到厚待。国难当头,人人都不料明天,同病相怜,中华一家人!但,其艰辛可想而知,我家与外婆家才30里,从小我就怕走外婆家,何况这一、二百里啊(要是如今,不过2小时车程!)。我总努力自己走,极少要妈妈背驮,但脚底起血泡,还是有被背着的时候。妈妈是三寸金莲小脚,更是步步为艰,走了几天,也难记清。
    记得走了3、4天后,快到青阳了,路边歇脚。一庙里出来一中年尼姑,为我俩送来热茶和面条、鸡蛋,好一片善举,至今,难以忘情。
   千辛万苦,终于在快到东至县时,找到在部队的父亲。父亲同仁们也都热心关怀,不几天,父请假送我们返回。又是如何,记不大清了,但,总比去时好多了,不是特殊,记忆就不深,这是常理。有了父亲这个“靠山”在身旁,至少不用我母子操心了,但,也少不了“徒步”。
    可这也多了一个“麻烦”,这是国统区和沦陷区之间的“旅行”,我们妇幼,无人“过问”,现在有了一个中年父亲在,哪能“轻便”通行?果然,在繁昌-横山途中,被日军扣住,查他“良民证”(这是日占区发给百姓的身份证),恰此时父亲机敏地将自己身上的军人证甩向路边,压在一个石下。如果被发现了,无疑投入监牢,我们能有何法?
    记不得是如何运动的,是通过亲戚找了“维持会”(日占区汉奸们的组织,帮助日军管理政局)里的人,“运动”一下,果然,关了不到一周,还就放出来了,逃过一死。
    父亲丢了“证件”,自然回不了他的抗日部队,只得重操旧业,再教蒙馆。

我的大学

我没有上过小学,是半工半读“家教”完成的。我也无缘上正宗大学,但在自办的“大学校园”里完成了理科专科和医科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学业。
    56年春我医校毕业伊始,投入“送瘟神”行列,搞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游弋于乡间田野。工作无法引发专业兴趣,除了应付之外,并没不去深研医学。加之我原本理科基础较好而又颇感兴趣,故而自设理科专科班课程,买来全套数学、物理学等大学一、二年级课本,一题不拉地演习,无论酷暑、寒冬,挑灯夜战,总过午夜,二、三年下来,作业本一大摞,还真的未遇过不去的坎。这,也算过了理科大专。
    59年,我被上调卫生局当干事,受上司器重,我的母校(皖南医学院)首办大专班,招调干生,后来知道我被选中,但擦肩而过,被他人抢走。
    60年我被调进医院搞放射科临床,再一年,又进外科当医生,这才引发对医学临床浓厚兴趣。尤其是外科,立竿见影,通过手术更可准确了解病情,又易见证疗效。但需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于是我再自定任务、自办医学专科、本科乃及研究生班。卧薪尝胆、悬梁剌股,以常人倍加的功夫,矢志不辍,日夜兼程。
    买来全套医学院课本,什么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化、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学等等(至今还存于家中一大摞,常读常新。),按部就班,一丝不苟,重蹈出校初那股咬劲,硬啃骨头。我61年进临床,63年我就做了主治医师工作了,由于文革的影响,74年才升为“医师”,这才被认定为大学本科水平。我持之以恒,再研究专著、名著,似乎进入“研究生”攻读阶段。文革后学术活动恢复初期,开始写论文、出专著,  82年第一批晋升为主治医师,以及后来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直占领这一领域的前沿,超越自我。时至今日,退休后10年,我仍未中断我的学业,专业杂志从未间断,跟随知识翻新,做一个“学业后”,当然,这与我一直工作未断有关。
    我上学的缺失,在自我规划中,作了弥补,终致完满、完善,不比别人稍逊。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名杰《风雨春秋》之九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外一篇)

 

再过几天,就是今年的一年一度的高考了,这次我们家三个孙辈们—外孙唐天、孙女李梦岚、侄孙李乐都是应届高考生,虽然他(她)们受教育比他们上两代都强,智商也不低,还都上的省重点中学,成绩上等,招生数也比上辈时代成几何级数增多,高考录取率50%,但对他们结果还是忧心忡忡。是由于他们同辈都有好的教育条件,竞争性强,加上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人的唯一希望寄托所在。所以,孩子高考,成了全家人头等大事,全力以赴,竭尽所能。甚至专职侍候、监督,其良苦用心,尽过前人。

31年前,1977年,文革后中断10年的高考恢复了,我家扬新、小维赶上了,他们少上了1年高三(文革后在“学制要缩短”号召下,硬是废了高三,绝世荒唐。),取而代之的是1年下放当农民,所以从时间上算,正好没耽误,比他们前十届要算是幸运儿。但在“书越读多越蠢”年代,天天在“学工、学农”和凭手上“老茧”上大学的氛围下,所谓完成了中、小学教育,当然是“先天不足”了。加上考大学离我们已经久远了,(我们这一代是在战乱和饥荒中度过,无此福份。)心中无底,又是4%的录取率,而我家特渴望家里出大学生,以续家风,成为“劳心者”,那种忐忑心境,无从言表。

好在当时“劳动光荣”和“臭知识分子”社会风气是主流,我家却反之,认定“知识和技能”是谋生的金钥匙,加上家内学风浓重,相比之下,他们俩成绩一直处于前茅。加之我的“先知先觉”---早在下放初期,从《参考消息》上窥觉,就要恢复高考了。书本带下去了,没上的高三课是主攻对象。

春季下放成了十足的农民,春耕、午收、三秋,一轮农作周期下来,经过我的疏导,下半年这个学期,他们俩被安排到各自的公社中学去当代课教师,这样,不但有了学习环境,还有身边的老教师,可直接补课,这个冬天,“背水一战”。所以,比起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是有备而来,略具优势,结果是双双中榜。这是我们家两代人的“首中状元”,家里家外一片道贺声。当然,我更自得其乐,乐得由衷!

这次,中榜与否,分数是唯一标杆。文革十年,政府号召青年学生“长大要当工农兵”,反对“白专道路”,所以,学科学、学外语,成了另类,只能“地下活动”?!而我们没有遵“训”,恰遇上这回“知识”大检阅,分享甜果。

那个年代,学生下放农村成了“新式”农民,但谁也梦想跳出“农”门,招工、招兵和当时“招生”,不但无规律,也难指望,全靠“人情”关,又是挤破头。这次考试方式上大学,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尽管如此,比以前公平公正,利国利民,功德无量!只有如此,中国才有希望。果然,30多年后今天,看出这批当时被录取的幸运儿就是当今社稷栋梁人才,正在为这个世界作奉献,推动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加速推进。他们这一代,社会进程,赛过以往千年万代!让我们也有幸分享这高科技成果。而他们俩也成了今天的“洋博士”和企业“老总”。

更冀今年高考的三个孙辈,顺利接过这一接力棒,成为国家栋梁人才。

注:三个孙辈当年均高考中榜。

 

外一篇:

一组孙辈少儿诗文选

 

作者:梦岚

孙女梦岚,医学博士,供职于国内三甲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无题(诗)

夜,黑色的眼睛考视着睡梦中的心灵

宁静时
一盏街灯在霓虹灯的照耀中
悄悄熄掉
因为它知道,这城市不会因为少了它
而改变什么

喧闹中
一支野花在争妍斗艳的花朵中梳妆着
慢慢凋谢
因为它知道,地球不会因为少了它
而停止转动

玩耍时
时间在毫无意义的渲嚣世界上浪费中
慢慢滑过
因为它知道,人类有时会因为失去它
而错过美好的未来

夜,深沉的气息压迫着大地的神经

致爸爸妈妈的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工作是否顺利?请不要为我担心,别来无恙。

今天我要借此机会向你们倾诉。

请不要过于“关心”我。我已经十二岁了。许多事我自己能做,就请你们不要代劳。有些事我有自己的看法,就请你们不要包办。如此一来,我会得到更好的生活经验。如果反之,我将来可能会难以自立。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是综合能力的竞争,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很重要的两项。如果你们过于“关心”,实际上是“害”了我。

另一点就是关于学习。要知道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好了,但竞争也激烈了。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可是请你们冷静分析一下,第一永远只能有一个,可是有那么多人要争第一,所以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第一,都是最优秀的。所以请你们不要苛求。

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学习,以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但我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我认为,如果我努力了,过程会比结果更吸引人。每天要做那么多的作业,请为我想一想吧。

就此搁笔。                                                                                                                                  

                                              2003年9月23日

 

星星与月亮

我看月亮,她看星星;
我爱月亮,她爱星星;
我是月亮,她是星星。
以前,我是孤独的,她也是;
现在,有我也有她,也有了一双牵着的手;
以后,不敢设想,也许没我也没有她。
我们共爱星空,
共爱夜空,
共爱月亮,
共爱星星,
更爱我们!

2003年4月17日

 

孤独

风中只有我,雨中也只有我;
她走了,走到很远很远;
她已不是原来的她了,可我还是原来的我。
她已不是那个同我牵手的星星;
而我仍是那个等待友谊的月亮。
《星星与月亮》已不存在,
只有《孤独》

2003年5月9日

 

生活

生活有时是一碗酸甜苦辣汤,
有时又犹如一杯白开水:
无味、无聊。
一点点微风吹来,
看看窗外,
仍是一片漆黑。
我在哪?
不知道,大概在乌云中!

2003年5月12日

 

三月是春天的季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我却闻不到一丝春的气息。

雨是下了几场,偶尔也会有文章中描写的那样春雨如丝、如酥、如牛毛般细细地打在人身上,好舒服。可它却没有催醒春笋,我从来都是以春笋的到来,来标志春天的到来,可它却迟迟不来。也许是今年的冬太暖和了,笋儿依然认为是冬天;也许是因为我年龄、年级的增长太忙了,没有注意到;也许……也许……

我有一千一万个也许,可是春天还是来了,来得太突然了,我还没有准备好,它就站在我的面前。我不得不承认春天确实来了。

春天,意味着绿色,而此时的社会又怎会缺少绿色呢?我身边的墙便是绿色,可是它毕竟没有生命,如果我淹没在没有生命的绿色中,我会死掉,窒息而死。

身边的同学仍在争辩电流和电压,而我呢?

2004年3月1日

 

 

作者:唐天

外孙唐天,美国某大学计算机硕士,供职于全球一高科技公司

永恒

生命不会永恒,星辰不会永恒,美丽也不会永恒。但是星辰的光芒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彩虹的绚丽构成了人间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所有曾经有所奉献的人物都会永葆青春。

彩虹羡慕石桥生命的长久,其实它自己瞬间的美丽已经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石桥赞美彩虹的永恒,其实它的“默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它从溪流的这一边跨到那一边,默默地数着人们的脚步,陪伴人们留下了生命旅程中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在我的生活中,爱是永恒的——父母的爱,那是一种永远不会改变,不会背叛的爱。无数次看见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改作业,看见父亲拖着自己已重病的腿,一瘸一拐的到学校来给我送磁带,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真正感觉到被那种强大的爱包围着。

每天晚上,我都能在朦胧的睡意中感觉到母亲为我盖好踢开的棉被。我没有说话,静静地享受着这一切。眼睛睁开一丝缝隙,借着幽暗的月光,看见几根白发安详地躺在母亲的黑发中,显得有些耀眼。我眼前又闪过一幕幕母亲过去的倩影。在我考试成绩优秀时孩子般喜悦的目光,在我考试成绩落后时眼中的失望。看我一天天成长,一天天懂事,那日夜为我操劳的脸上露出永久的微笑。但儿时的我却不懂得母亲为我付出的爱。母亲那如大海般深邃的爱一滴一滴地从指间流过。但现在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也已经不再怀疑梳子上的白发是谁的了,因为它们组成了一条爱的银河……

我似乎感到母亲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我,仿佛是一条注满爱的河流,温暖的波涛追逐着我的脚步,拍打着我全身的每一根血脉,催动我寻求人生的价值,渐行渐远……

永恒……

江城子 少年

陌上杨柳初迎春,絮飞纷,不留身。一夜西风,顾帘卷红尘。醉梦今朝思王谢,情纵在,韶华陈。

谁家豆蔻与秋棠,踏青石,着红裳。十指荒芜,道水月流芳。应见故人如旧日,执素手,染微霜。

风夏

 昀浅影斜初沾露,烟青云曳将掩槲。夏风不语故人别,丛深未知华去处。

终梦

人生半百南柯梦,纷扰是非白云狗。得生皆逐钟鼓玉,隔世独念明月楼。
昨夜流萤扑青丝,今朝冬水流白首。韶华人道去莫留,雪月花时唯我求

月下舞扇

乌空银盘川逝去,花前柳中人初见。千度百转将回首,尤持玉扇半遮面。
青丝如絮目流波,朱唇半点落鱼雁。轻罗扑人人断肠,流苏似火火飞溅。
玉珠散下千万霰,游霜四落看不见。举首望月轻叹咏,半夜半昼波滟滟。
春江不尽去悠悠,佳人提袖舞翩翩。岂有凡尘几回见,安得人间五十年!

忆江南

青石板,乌篷船,烟花易冷雨易寒。
浊米酣,孤夜阑,灯影桨声醉江南。

一二三四五

微风细雨一燕斜,英舞鹅黄两三家。
五洲同赏四时月,旧炉微火正新茶。

无题

风清扬,雨缠弦,一丝一玉思故颜。
青石鸣,乌樯摧,孤坟野狗啼杜鹃。
庄生晓梦,怎不忘流年?

英雄

《英雄》在半年前上映。

当时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也去影院看了一遍,可是感觉很麻木。然而,直到今天,那漫天的枫叶,大漠的飞沙,秦军的强弩仍时常在我的梦中出现。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因为一些问题在困惑着我──到底谁是英雄?

是无名吗?因为他最后放弃了刺杀秦王,他为“天下”二字,成全了秦的统一。不,他作为一名刺客,背弃了自己的天职,更辜负了长空的性命。

是残剑吗?他为“天下”的意义而与情人飞雪三年无语,也正是因为他,无名才会放弃刺秦。不,他忘记了自己的父母是为何而死,他背叛了他体内的血液、灵魂!

是秦王吗?他统一了全国,把“天下”二字的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是你忘了吗?他发动的残酷战争使多少壮士血染江河,永卧于沙场。

究竟谁是英雄?无名不是,残剑不是,秦王也不是。然而,当残剑跨上马劲风烈火般地追上无名,在无垠的大漠上刻下“天下”二字;当无名面对秦王,却黯然弃剑高飞;当秦王率领金戈铁马南征北伐,统一了中原,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时,就可以诠释“英雄”的含义了──它不是某个人,而是历史导演的电影而已。

历史是一条碧沉沉的大江无语东流。我捧起一掬浪花,滴落指间的,点点是冷去的泪水。

近墨者未必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古话确有一些道理,它启示我们要注意警惕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交友要慎重选择。但并非绝对。

在生活中,成绩好的学生往往瞧不起差生,他们见到别人有缺点,不关心,不帮助,还另眼相看。他们中一类人也鄙视一切比自己优秀的人;另一类人则抱着“我走我的阳光道,你走你的独木桥”这类心理,对别人漠不关心,认为只要自己优秀就行,别人的死活不关他的事。

若社会中人人都这样,别人有了困难不见帮助,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需要人们的关心。自身条件不好的,我们更应该帮助他们。更何况“三人行,必有吾师”,再落后的人也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其实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可以得到提高。

我应当像古人所说的“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必穷矣”那样,乐于当“风伯”和“雨师”。把心灵的美,把高尚的品行和情操像春风夏雨般浸入失足者和后进者的心田,使他们迷途知返,及早奋起直追,和我们一齐前进。

大家在能保证自身不会被别人缺点所影响时,应敢干近“墨”,乐于近“墨”。

 

令我困惑的教育

当今中国的教育属于应试的天下。

中国人喜爱循规蹈矩,于是学生就成了这样的牺牲品,当然,我也不例外。

中学时代的学生有着不成熟却独立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由于年龄处于特殊阶段,逆反心理强,情绪的波动大。面对此时繁重的作业负担与应试的摧残,往往会产生一些抵抗。而此时的学校与家长则担当了苦口婆心,软硬兼施的说服者。而谁又知学校与家长这样的行为桎梏般的限制了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家长与学校为何不给孩子一些空间来发展具有独特的自我的个性?为何不给一些空间来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呢?如何一定要磨平孩子的棱角,让他们一定变成圆的呢?我困惑!

扼杀孩子的天性,磨平孩子的棱角,并不是一件好事,且后果严重。孩子离家出走,服毒自杀的惨剧日益频繁,迫使社会开始反思:是否应该实施素质教育,或者减负了呢?于是教育部表示了最大限度的同情,一口气发布了一大摞有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文件,要求各地方有关部门大力推行让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改革。面对所谓的“素质教育”,我同样困惑!

面对升学率,各个学校的改革只能是虎头蛇尾,叫嚣一阵便草草了事。学生们也开始议论纷纷,然后得出结论:减负减负,负负得正。接着便又传出素质教始终打不过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继续掌管天下。素质教育就如那清末的皇帝一般是傀儡,而应试教育则如慈禧太后一般掌管实际。表面说是素质教育,而实质却仍是换汤不换药啊!不知何时才能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让中国人拥有好的素质,以至于不被外国人看不起,我困惑!

有人说:高考就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拼搏三五年,幸福一生。有的学生认为考上好大学,有好工作,就有光明的前途,可一定是上了大学的人,工作才一定好吗?答案是,不一定,除了成绩,你更应该有好的素质,这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体现。为何现在只注重成绩而不注重素质、生活能力、经验,待人处事呢?对于新世纪的人才来说,全方面发展才是有用之才,没有这些,一张大学文凭或是再高的文凭也是一纸空文!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到这一点呢?我困惑!

……

这样的困惑,对于我,一个微不足道的中学生来说,是无法解决的。或许有人会解决这个困惑,帮我走出这个困惑,我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竞争

如今,社会充满了竞争。

校园中更是腥风血雨,充满了火药味。同学们你追我赶,老师们争先恐后,作业堆积如山。直至午夜时分学生们仍在挑灯夜战,大有拼个你死我活之势,以至于一个班从班主任到所有学生全部成了“四眼联盟的成员”。

听说某校一学生因疲劳过度,在课堂上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上课睡觉,面带微笑,口水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想必此君前些日子在家中废寝忘食,努力学习。

又闻四川省某地一所中学高三学生有疯狂之举:每当劳累时,就会站起来振臂高呼:“北大!北大!”此种类似于宗教狂热分子的举动,令本人张口结舌。

上述内容乃竞争的真实写照。本人由衷地佩服上述人士能将“竞争”二字理解得如此透彻,表现得淋漓尽致。本人生性贪玩,自愧不如。

前几年中央下达命令,说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人万分激动,在家一会儿拜耶稣,一会儿谢安拉。不料好景不长,一个月后,老师又开始增加作业,完全忘记了中央再三强调的精神,“老师、家长、家教”三座大山依然压在我们的头上,书包又沉了起来。我大失所望。是呀,高考还要考,谁敢放松?

本人已被分数和名次整得死去活来,身心俱竭,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真不知何时能不再是分数的奴隶。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我爱桃树

作者:安徽省芜湖市狮子山小学四年级 李乐
(注:李乐为名杰侄孙)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暖和的春风向我们吹来,万物都苏醒了。小鸟在"间欢快地飞来飞去,小草顶出了坚硬的土壤,摇动着它那调皮的小脑袋,沐浴在春天那柔和的阳光里,鱼儿在小河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山坡上的桃树也长到了嫩绿的新芽,过了几天,桃树长出了一个个花蕾,就像一个个胖胖的橄榄球花蕾在春雨的滋润下终于张开了那甜蜜的笑脸,那就是盛开的桃花。桃花的色有很多种,有粉红色的,有玫瑰色的,还有白鱼的等等,非常好看。桃花瓣有5个像半圆形的花瓣组成的,中间的花蕊是黄色的,顶上面是红色的,桃园,你就会闻到桃花散发的阵阵淡淡的清香,招来一群群密蜂来采花酿蜜。

    夏天,正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桃树上的嫩牙儿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薄薄的像是涂上了一层油,桃叶像一把利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不久桃花谢了,长出了果实,那就是桃子,这些香甜的、可口的大桃子,沉甸甸的把树都压弯了。桃子种类也很多,比如水蜜桃、蟠桃、黄桃、六月白、五月红,真是个桃子丰收的季节啊。

    秋天,桃树落叶了,叶子在地上铺了一层又一层,人们走在上面感觉绵绵的,落叶归根,桃叶,变成了肥料,滋养着树根。

    冬天,桃树已经赤裸裸的了,只剩下粗壮的树干和许多分杈的枝条,它还是坚强地屹立在那儿与寒风搏斗着,期待着下一个温暖的春天的到来

    我爱桃树,它千百年来为人们奉献自己那鲜艳的花朵,供人们欣赏;营养丰富的果实,供人们品尝。因此,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白垩纪探险

    2022年春天,我和几名考察队员,组成白垩纪恐龙考察队,来到 13500万年-6500万年前-白垩纪时代。当时,整个地球是动物的天下,这些动物主要是恐龙。我们此行目的,就是为了考察恐龙而来的,

    我们乘上时间飞船,越过蔚蓝色的太平洋,首先来到白垩纪前期的洲热带丛林里,丛林军到处都是苏铁植物和裸子植物等,几只三角龙在那休闲地吃着苏铁,我们观察了一下这里的土壤,不一会儿,我们就了解到了我们在后来没有发现的动物,植物的许多知识。我们走着走着,来到一片很大的湖泊旁,一眼望不到边,湖里面有许多浮游生物,鱼类和水生植物,我们探测器的指示,了解到离我们250米处远,没有一大群恐龙。我们决定到那儿去,我们拍摄下了恐龙觅食行动情况。记着记着,忽然听到尖叫,有一个队员惊呼:快来看,恐龙全跑了!我们大家抬头一看,恐龙飞快地跑进河里,我们又往远处一看,原来有两只跃龙朝我们跑来,有人喊道:快用隐身器隐身!大家赶忙隐了身,并用随身带的摄像器材拍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其中一只跃龙飞快地向一只还没有来得及逃跑的梁龙扑过去,死死地咬住它的脖子,不停地摇晃着,直到梁龙死去。这时,我们又乘时间飞船来到亚洲河流的一块三角洲,一只盘足龙正在那里贪婪地吃着裸子植物,我们想,它可能是饿极了吧。我们又来用测量仪器测量了恐龙几种食用物的成分。

    接着,我们又乘坐时间飞船来到白垩纪的北美洲的森林里,几只淡蓝色的无齿翼龙在我们上空盘旋着,还不时地呜叫着,而这里,不像我们现在的森林,这几周围一片翠绿,地上还长着一些苏铁植物,我们赶忙采集这些珍贵的植物标本。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奔跑的声音越来越近,原来是一群盔头龙在奔跑,真是险象环生。

    离开美洲,我们又来到海洋里,采集了些海洋植物,还带回了几只小鱼龙。后来,我们还去了南极,考察南极当时的气温和生态情况……

    最后,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带着考察白垩纪时代的丰富的动物、植物、土壤及生态方面的资料,回到了2022年的世界。我亲手把考察得到的文字资料、照片、录像带和动物、植物标本等送给了古生物研究院,供科学家研究,我们的考察为古生物学界对恐龙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此,我们的考察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一次难忘的电脑比赛

    1999年11 月6日的那一天下午,我很激动,也很紧张,因为我要去参加全区的电脑比赛

    下午,我和参赛的同学还有辅导老师乘坐出租车来到比赛现场---三园小学。比赛共分两场,1小时一场,我被安排在第二场。第一场赛完后,我就进入机房。一开始,我有些紧张,怕时间不够怎么办。可我又一想,在学校时,我们练习过多天了,所以我又放松下来。绘图的内容是机器猫钓鱼。首先我把正面最上面的中国机器猫画好,它穿着红色对襟衣服,头上戴着瓜皮帽,它正在欢快地跳舞。接着我又画了日本机器猫,它全身是蓝色的,由大小圆圈一个一个套起来的,它也在跳舞。最后我又画了一个西班牙机器猫,它正趴在池塘边的草地上钓鱼。接着我把钓鱼的那个池塘画了出来,在池塘里加上了水波纹再画上了地平线,蓝天上画了白云、太阳,还有草地上的火堆和旁边的烤鱼。下一步就是上颜色,我把草地加上了绿色,池塘加上了蓝色,太阳加上了红色,其他部位也都涂上了颜色。这样,一幅有蓝天、白云、太阳、草地、池塘、火堆,机器猫郊外钓鱼的画就画好了。最后,我在右下角打上了画的名字、校名和我的名字。这样,全部绘好后,我就把这幅画存进了电脑。这时比赛的时间正好到了,我轻松地走出了赛场。

 (原载《大江晚报》2000年2月24日B1)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风雨春秋之七

又是栀子花开时---大劫周年追记

又是栀子花开时,去年这个时节,2007-06-03 中午时分,一场“暴风骤雨”向我袭来,那大口呕血,出血量足有2000毫升,那莫名的高烧,竟达摄氏40度。不谓不凶,不谓不险!虽然年过七旬,但,一直是个整劳力、自诩“不老不衰”的我,一下被击垮了。

无奈只得住进医院。两次胃镜及病理检查,果然是胃的恶性肿瘤。虽然还算早期,没有侵及浆膜,胃周所检18枚淋巴结全为阴性,又作了全胃切除(外加胆囊切除---是因原有胆结石),术者及国内外肿瘤专家都放言:术后无须化疗。但还是服了一年的化疗药希罗达(Xeloda;Capecitabine卡培他滨)。除了胃肠功能一直不能正常外,体重一下子从70公斤掉到55公斤,还派生出一个新病“右腹股沟疝”,让这已经破落的身体雪上加霜。现在,虽还不算老态龙钟,但也是虚弱不堪,真的服了,进了另类!

自然法则无法抗拒,岁月催人老,疾病令人衰。虽然我逃过这一劫难,但一年来基本没有过上“健康”生活,让人闹心,但我的心境泰然。诚然本人去留是迟早的事,但对于家人,则攸关大事。不过,现时头脑尚好,处理事务与前无异,还上台做过数次手术。至此,也没有完全“下岗”,算是准半班吧!只是体力大跌,时有力不从心之感。

分布各地的子女和亲友,总是牵肠挂肚,爱莫能助。最苦是我的一号人物-夫人润月,朝夕相伴,寸步不离,天天如履薄冰。除承担贴身“保姆”之劳,还时时处在“提心吊胆”的惊恐中。她诙谐地说:你不但要付我保姆费,还要加倍给我精神损失费。是的,一年365天,有多少次晕厥,又多少次大汗虚脱,还有腹泻及大量不断的放屁,脱发、消瘦,至今还是准半流。这也苦了她,陪我吃这特殊伙食,从无正餐。加上我天性就懒,在她理性的运动和休息、营养膳食要求下,我总难令其满意,甚至任性纵行,实在有愧她的“良苦用心”,真要喊冤叫屈。但人有病体,理智修养也大打折扣,还时有大暴脾气,让人匪夷所思!也没有恩仇规则,好在家人谁也不会计较于斯。

从理论上讲,我逃过了这劫,是不幸中之大幸。还算早期,手术可能根治,术后正规检查三次,各项指标均正常。血红蛋白130G,血浆总蛋白75G。还有一个副收获——就是把我为之服了多年药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稠度)消除了。所以,以我虚弱之躯,还会让家人“平安”若干年,这也是我身边几十号人的所盼,我自当努力为之!

经历这一场大难之后,深深感悟:人生一世,无论老幼、尊卑,唯一珍贵的是“健康”,舍此皆空。不为自己,就为亲人,也得倍加珍重。

2008-06-03

劫后余生十年,人类又前行一大步

又是栀子花绽放季节,十年前今天,我的健康,突然进入拐点!

2007年6月3日上午十一点,我在楼下朋友杨家,象棋对弈收场。回家,手持他家院内的栀子花和茶杯,上红梅新村五楼家门,头晕欲吐。夫人开门,我突然大口呕血,至翌晨,足出鲜血两千多毫升。血压下降虚脱,立即救治,补液输血、止血。随后一周内两次胃镜检查,姑且不惧其病变“兇恶”(胃癌、低分化),就其大出血,也足致险情!

好在很快止血,但出现无名高热。因为“大敌”在案,急奔武汉协和医院(那边的院长姚尚龙、护士长田莳夫妇,电话盛邀、保駕),手术根治。

扬新自驾车,就夫人、我三个人,七个多小时车程,那无名热,也就“云散”!

作了全胃切除加胆囊切除(原已有胆石多年),术后很顺。(卢小明主任主刀)

一月后返回,随后并发“右疝”及极度贫血。前者,术后一年,手术愈;后者,再经补血好转。十年来,再无别乱!还一直可以上点班,上台手术(本人是外科主任医师),基本不用医疗干预。消化营养,亦可维持,还去美国探亲(二儿、小儿家及外孙)。旅游两次,海南环岛自驾遊(国内的老大及女儿共三家人),是为大幸!人生贵在幸逃一劫。

幸在这十年,自己是“健康”的把舵人!历史、现实,证明没有瑕疵。并且,至今,始终不愿丢失这一掌控权。医生职业的这一自我服务我独具“特权”!这,也是不愿移居美国的初衷。我保“平安”,就是对家人的最好“贡献”!这是我此时唯一要做的。

十年,历史长河,只是一瞬,然而,有幸让我再看这人类历史加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信息产业的飞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致到了“智能手机”无所不能的时代。通信、视频、新闻、淘购、订餐、购票、转账汇款、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旅行导航、多米音乐、在网游戏、网下游戏……它替代了相机、收录机、电脑,电报、传真……一“机”在手,百事搞定!“微信”通行一切,钱包、银行卡也都淡出。

十年啦!这么短暂,如何想象,我们的社会、科技,如此迅猛前行。其辉煌,赛过任何前史。我冀望再享下一个十年,全面进入人工智能(AI)时代!海底超级高铁时代!企望星际旅行的到来!

为我庆幸!为全人类大发展庆幸!

2017年6月3日

诊疗电子化

我,进入“医生职业”新时代。 自一九五六年伊始,我连续外科临床工作六十六年,差不多算吉尼斯纪录了,一直沿用至今的都是传统的纸笔的诊疗记录程序。这次,二零二二年八月十八日,我供职的医院,全面废除传统就诊方式,实行电子化,让我耳目一新!然而,适应它,却是一道新工程。特定的医院软件系统要从头熟悉,要适应它的模版,而不可随意编写。再有打字这一关,也是不大不小的坎:我拼音不准,五笔遗忘过半(曾经自学王碼五笔,陆续完成了《风雨春秋》的上网;近十年,手机代替电脑,渐渐丢了它,忘了五笔)。手写板,由于年高手笨,远远落后于年轻人。这一时代的变革,使我年届八十以后,再当“小学生”。也好,新的课题,引发那原本的“求知欲”,孜孜不倦,重操电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开桌上电脑,启动程序,准备接诊病人,使之进入工作状态!天天有新知识收纳,难中作乐,找回了“获得感”,虽然浅薄,但却新鲜。诚然,诊治水平,依然是吃老本,但有机会再过诊疗电子化这一关,也是幸逢其时。跟进时代,颇自鸣得意!

2022-08-18 于芜湖中铁医院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风雨春秋之六

生死历险记___我的黑六月(外一篇)

 

2007年6月3日,一个黑色的星期天。上午悠闲无事,我去楼下与杨律师下棋对弈,11点半,从他家院子里摘些栀子花并手捧一个茶杯,上5楼回家。

    夫人开门,我靠在门边,全身冷汗,上翻想吐,急进门蹿到沙发上,就一阵大吐,一摊血200毫升,旋即便血500克,难受的感觉好转,出于职业的敏感,第一考虑的是胃部肿瘤。

    于是,急唤身边的侄子和女婿(女儿正巧出差外地),去地区医院侄子扬缜家,电话请来我的旧友刘载丰外科主任,商讨急查胃镜和超声等事宜,以求确诊。后来,考虑到当时体质较弱加上此时胃内视野不清,决定安排在次日上午胃镜检查。

    入住长航医院(自己供职的医院,前一天我还在上班!),补液、备血、止血、抗酸。随后,下午和一夜,便血6次,量不是很大,还较平稳。翌晨5时许,再次呕血达1000毫升多,血色素降至75克,血浆总蛋白50克以下,血压90/50毫米汞柱,出血总量估计有2000毫升以上,濒临病危。

    急输血800毫升加血浆260毫升,弋矶山医院消化内科和普外科主任急来会诊,并转至该院消化内科。按阿斯匹林胃(药物应激性溃疡)治疗,大便转黄,没再出血。止血三天后,6月6日下午,作无痛胃镜(全麻下),胃体浅溃疡2-3Cm,病理发现“异形细胞”,建议复查!“平稳”地过了5天,我主动要求再作胃镜,6月12日第二次胃镜,次日病理报告是“胃腺癌,低分化”(然给我本人的是重度不典型增生?)。

    这当口又出了一个岔,11日起连续三天下午高热达41度,不明原因,家人在13日得知确诊之后就出院,当晚住进工行宾馆(自家5楼怕上不去),还是发热,14日由扬新开车直奔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那边由邹霞和田莳安排妥善,直进病房。也怪,7小时车程,我精神特好,一路谈笑风生,那没名的发热也就烟消云散,再没来了。平静地等待几天术前检查和准备,21日全麻下手术,全胃加胆囊切除(原有胆结石)。

    下午3时许出手术室,5点多醒来,虽有静脉镇痛泵,但那剧痛却在挑战人体忍耐的极限,好在50毫克杜冷丁也就打发过去了。后来再痛,两次5毫克吗啡也就让我度过了这术后难关,虽然有胃管、尿管、氧气管,也还不是不可承受的,终于一天一天地捱过来了,但那咳嗽、喷涕还真考验人!加上三根腹腔引流管持续6-8天,没日没夜地打吊针,好在不怎么发烧。术后11天,7月2日我就出院了,总算手术顺利。也不怪,一次作了全胃加胆囊切除,对人体总是不小的负担,虽然我的体质不错,各器官功能正常,从来没有住院过。但,体重下降15公斤(由70Kg至55Kg),仍然贫血、低蛋白血症,以致一过性胸水发生。

    这病,要是在若干年前,要是上一代人,注定是难逃一劫。那大出血、那不明的高热,暴风骤雨,生命的大限已经来临!是啊,出血量再大一点,发烧再持续下去,都足以置人于死地。要是这次不出血预示你,再悄悄地过几个月,病情在潜行发展,届时也是无可挽救,重蹈大多这类病人覆辙,无计可施,无力回天。可叹人的生命的脆弱,自然法则不可违,科学和人力还是可以略加改变它。这次,让我幸运地早发现,果断彻底手术,终可再将大限推迟若干年。大媳妇邹霞说:“我们根本就没考虑会失去你”!

    手术前一日,女儿和侄子特从芜湖赶来汉口,至此,除老二李维在美和小儿李磊在北京微软刚上班没让到而外,家人全部集簇在协和医院外科大楼20楼181床,等待2007-06-21的手术揭晓。

    手术后病理结果是:胃体腺癌,低分化侵及深肌层;但胃周所检18枚淋巴结全阴性,上下切缘无残癌。手术医生发话:术后无需化疗。可谓不幸中之大幸。

     出院后移至大儿、媳的一空闲房居住,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除了亲友电话慰问之外,几乎全无打扰,正适合病后休养。术后两周,请来医生上门给伤口拆线,一切还好,只是食量较少,勉强维持生存代谢需求。7月19日打道回府,还是扬新专程开车,由夫人陪护,再回芜湖红梅村家中,这次离家46天,是生死未卜大关。这其间,充分体现了人间亲情、友情,除扬新、邹霞常在身边外,夫人日夜陪同,让她瘦了一截,是精神和体力双重煎熬!外地子女们是每日电话询问和安慰。真是,一人生病,牵动全家!其实,人生总是有限,虽然人有求生本性,但本人去留只是一时痛苦,而留给家人和亲友伤害,却是长久和不可弥补的。所以这次能闯过这一关,不仅给我再留时光,更重要的是给家人重拾平安!

     返芜的次日,7月20日就去医院抽血检查:CEA(癌胚抗原)0.99(参考值0-5);CA199(胰腺胃肠癌相关抗原或糖类抗原)7.58(参考值0-37)。总蛋白:73.8,白蛋白:44.3;红细胞(RBC):4.75,血红蛋白(HGB):130,白细胞(WBC):4.1,血小板(PLT)120;肝肾功能也都正常。雨过天晴,化险为夷。

 

 

 

外一篇:

安徽省第二届骨科学术会议交流资料

外科截瘫14例手术分析

安徽省南陵县医院 李名杰

(摘要) 文章回顾了作者近13年间所遇因外科病因而截瘫14例病人的手术处理及长期随访,获得10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的结果,具体介绍了病因、病理及手术方式,并加以讨论。

按病因分类为:脊柱骨折7例,脊柱结核5例,椎管内肿瘤2例。

脊柱骨折,尤其是“横断全骨折” (指椎体、椎弓及椎间诸韧带一并损伤),易致脱位;若在颈胸段,每易挫损或压迫脊髓而发生截瘫。其中脊髓毁损4例, 术中见脊髓实质呈粉糊样漂流,无论何种术式皆不能使截瘫抑转,但除1例颈髓高位损伤致呼吸困难、肺部感染而于伤后一月死亡外,一般皆可带残延年,甚至可行手工劳动、自食其力,故仍应重视其合理处理。脊柱骨折使脊髓受压而截瘫的3例,在排除脊髓体克后极早地施行骨折复位和减压术,能使截瘫迅速恢复,并且预期康复。此类病人,术中应仔细探查脊髓受损、受压的病理情况,以估计预后;要有效减压,力争复位,并力戒医源性重复损伤; 还需坚强的内固定,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支持力,有利于早期活动和恢复劳动能力,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脊柱结核,若在胸段,因其脓肿无法远处流注,加之此处椎管相对狭窄,易于造成椎管梗阻,压迫脊髓而致截瘫。文中收集的5例,均在下胸段,椎体结核4例,椎弓结核1例,经手术清除病灶,全部痊愈。文中着重推荐在有适应症的病例施行经胸一次病灶清除并前路椎间植骨术式,不但提高了疗效,也大大缩短了疗程,显示了优越性。对于少见的椎弓结核,应予重视和寻找,祛除病灶,易于收效。

椎管内肿瘤,多为良性,位于髓外,手术摘除或并减压措施,收效良好。本组2例均为髓外良性肿瘤,一例完全摘除,一例大部分摘除并硬脊膜敞开减压,均获痊愈。不过,对于恶性肿瘤,手术宜十分慎重,以免误伤和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

概 述

脊髓因损伤而功能丧失,或因受压而功能不全,临床上出现程度不等之截瘫表现,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 若处理得当,可挽回大多数病例。作者自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八一年的13年间,共遇此类病人14例,均经手术,明确诊断,并作了相应的处理,获得10例痊愈,8例好转和1例死亡的结果。兹就本组病例的病因、病理、手术及预后作一介绍与分析。

一、病因分类

脊柱骨折 脊柱结核 椎管内肿瘤
脊髓损伤 | 脊髓受压 椎体结核| 椎弓结核 硬膜内神经纤维瘤|软膜下脂肪瘤
4    |    3 4   |   1 1     |   1

二、截瘫程度

截瘫指数 1 2 3 4 5 6
例数 0 0 2 4 3 5

三、麻醉选择及手术入路

  麻   手术   入路
局麻 硬麻 全麻 椎板后入路 侧前方入路 经胸前入路
2 4 8 11 1 2

四、手术方法

探查+牵引 探查+复位+固定 减压+复位+固定 病灶清除+减压 病灶祛除
1 3 3 5 2

五、病理改变与预后

脊髓损 伤 (4例) 脊髓受 压  (10例)
无改变 死亡 痊 愈 (恢复)
3 1 10

 

关于脊柱骨折合并截瘫

脊柱骨折,由于外力作用点的不同,可以出现在脊柱各段。但因脊髓园锥终止于第一腰椎下缘,其下即为马尾,而马尾系神经纤维,其损伤一般是不完全的; 脊髓却十分脆嫩,易于毁损。所以颈胸段脊柱骨折并发截瘫率高,而且预后多系不良。此类病人的治疗目的是: 1. 探查脊髓,查清病理改变,力谋解除压迫或并加减压措施,以恢复椎管通畅,并对预后作一估计。2. 在手术直视下使骨折复位,力戒重复损伤,加以坚强的内固定,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支持力。基于以上目的,虽然涉及到骨科和神经外科两科工作,但必须兼顾而不得偏废,因为恢复脊髓功能,关系到生命安危; 而脊柱稳定性的恢复,却关系到恢复劳动力。临床上常一并处理之。·

一、病例摘要

二、典型病例介绍

例①: 男性,36岁,脊柱胸9横断性全骨折并脱位。手木探查: 脊髓受压、无毁损。直视下行骨折复位、解压,脊柱钢板内固定。术后14天自行排尿,下肢肌力III级,感觉恢复。术后一月出院,三个月扶拐下地,以后逐渐行动自如,并恢复劳力。一年后拆除钢板,痊愈。

例②: 颈椎4.5.粉碎骨折并高位截瘫,手术探查证实脊髓毁损,仅予颅骨牵引,终因呼吸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及褥疮而於手术后一个月死于全身衰竭。

例③: 男,42岁,胸8脊柱全骨折并截瘫,手术见脊髓呈粉糊样漂流,给以脊柱钢板
内固定,截瘫末恢复,下肢肌内萎缩,上肢发达,全依扶杖移动,反射性膀胱,但可进行编织劳动,5年后死于糖尿病。

三、讨论

脊柱骨折并发截瘫,除脊髓休克可按期恢复外,少数因椎体压缩楔变,其后缘向椎营内退让移位,压迫脊髓前方,加上血肿压迫及脊髓反应性水肿所致; 多数的情况是椎体及其附件乃至椎间诸韧带均在一个平面上的损伤或移位,即“脊柱横断全骨折”,使脊柱的正常解剖遭受破坏。于是坚硬的骨质或骨折碎片极易挫毁,切割脆嫩的脊髓实质,而使其功能丧失; 且难以恢复。对前者,Osterholm①氏认为脊髓一旦机械受压,局部儿茶酚胺含量就不断增加,使该处血管强力收缩而致血供障碍,导致该段脊髓变性、软化,加速截瘫的发展,或使截瘫变得不可回逆。基于此理,则力劝人们甚至予以急症手术复位或解压,以免贻误治疗时机。不过,临床上亦有延迟手术使截瘫获得恢复的报告。至于后者,即脊髓已被毁损,却仅仅为了探查和避免尚未损伤的部分重复遭受医源性再损伤,而保留可能存在的一部分脊髓功能。 Allem氏曾指出①: “脊髓在严重损伤后24~48小时内全部溶解,这与髓内固有的自体破坏过程有关”。因此,对脊髓有部分实质性损害患者,最好在24小时内手术。除椎板减压、脊膜切开,还得考虑作脊髓背侧切开,以改变神经传递物质与出血性坏死的损伤反应,以阻断续发性脊髓损害。根据本组病例的手术检视和长期随访观察,病人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程度。凡脊髓毁损者,恢复极少,例2、3、4 属此,例7也可能恢复无望; 而脊髓受压者,只要有效减压则可望痊愈,例1、5、6 属此。国内外资料表明②: 胸12以上脊柱移位程度大于1厘米伴全瘫者,常表示脊髓严重受损,恢复希望极少; 移位小于1厘米之全瘫,表示脊髓轻度受伤,恢复希望较大。但需注意脊柱骨折移位常有自动弹回的情况,故X线片示移位程度常小于实际受伤瞬间的错位幅度。一般统计,手术组较保守治疗组恢复率高50%左右。对于压缩椎体后上角突出于椎管压迫脊髓前方者,公认为侧前方减压效果较好,后侧椎板减压常无效果,但本组例1虽属此,而仅行后侧半椎板减压,亦获疗效。

四、小结

说明外伤性截瘫,除高位截瘫因严重并发症而近期死亡外,若压迫所致,一旦解压多能恢复; 而脊髓挫伤则难于希望恢复,但通过手术复位内固定,稳定脊柱,仍可以较长时间生存。需注意: “压迫和挫伤”之间并非绝对分界,且常可交迭存在,况且肉眼所见难以十分准确,故“挫伤”者,尚寄希望于维护残存的部分脊髓功能; “压迫”者,亦可因水肿、局部贫血而续发脊髓变性,使截瘫加重。因此,对疑有脊髓实质损害者,亦宜按“受压”来处理,以作最大的挽救。

关于脊柱结核并发截瘫

脊柱结核,以椎体结核为多见,脊椎附件结核却甚为少见,约占1%,若因结核性物质充填椎管造成梗阻,可发生截瘫,常在胸段,因此处椎管相对狭窄。

胸椎结核并发截瘫机会甚多,保守治疗,不但卧床时间漫长,而且治愈机会极少。而截瘫并发症又咄咄逼人,刻不容缓,适当准备后力争尽早手术,已成为现代定型观点。在抗痨治疗的保护下,给以彻底病灶清除,使椎管通畅; 若再加上植骨融合,稳定病灶部位脊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且能防止复发。本组5例经手术全部治愈。

一、脊柱结核病例摘要

二、典型病例介绍

1.  例1, 男,35岁,胸椎8.9.结核并截瘫。经过三周抗痨准备,按照分次、分侧手术计划,先予硬麻下行后入路清除右侧病灶, 清出多量脓汁、死骨及结核肉芽,术后显示截瘫有恢复,但末能撤除导尿管。一月后拟再次手术清除对侧病灶并行融合术,但全麻后高热 (41℃) 惊厥,被迫停止手术。尔后病家不愿再手术,乃出院休养。返家20天导尿管脱出而自行排尿,三月后扶拐下地,半年后轻劳动,手术后一年患者竟将其病母抬送40里来院看病,使术者感到惊讶!

2.  例3, 男,36岁,胸7椎弓结核并截瘫。全椎板减压后4个月下地,一年后亦恢复劳动。此例行脊髓造影,因蛛网膜粘连出现假性定位; 术中找到病灶,切除后经病理证实。

3.  例5, 女性,29岁,工人, 胸椎8.9.结核,椎体塌陷出现驼峰,同时有肺部增殖性结核灶, 右髋结核并脱位, 痊愈型。体质弱, 体重42公斤。住院作术前准备期间,截瘫进行性加重,毒血症状未能控制。气管内乙醚全麻下经右胸一次直视下清除病灶,切除病椎2.5个,椎管前减压,潜行刮出10厘米椎管内结核物质,可见到硬脊膜恢复搏动,椎体间嵌入肋骨条 2根,冲洗手术野,转移胸膜办修补手术区的胸膜缺损,常规关胸。术后无并发症,截瘫迅速解除,机体恢复亦顺利,卧床4个月下地,一年后重返纺织工作。拍片复查植骨片融合,椎旁脓肿影消失,肋角稍钝。

三、讨论

脊柱结核系一特异感染,结核肉芽、干酪样物质、脓液充斥于椎管内外、脊髓周围,尤其在胸椎管狭窄,脓液又无法远处流注,加上死骨或坏死椎间盘组织,使椎管梗阻、脊髓受压而出现截瘫。此时结核的毒血症状侵扰机体各个器官,较之机械压迫因素造成的截瘫,病情大为复杂和难处理。

后入路分次分侧病灶清除,是习用至今的定型手术。它除能清除病灶和打破“结核屏障”,有利病灶的痊愈外,还能同时进行椎板减压,对并发截瘫的恢复,亦甚有效,甚至仅作一侧病灶清除亦显示了疗效,如例1。不过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因为手术是在视野不清的深部操作,只能凭借经验进行和做到“相对彻底”,更还有误伤血管、脊髓或内脏的危险。据国内方先之氏报导47例手术效果为61.6%④。而经胸前入路,不但能在直视下安全有效地进行彻底病灶清除,更可清除椎管内结核性破坏物质,解除脊髓的压迫因素,加之椎管前方可靠的减压,更有利于截瘫恢复⑤。同时行前路椎间植骨, 促成加压融合, 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这不但避免了多次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主要是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和缩短了疗程⑥。我们近年来已有改行经胸手术的倾向,如例4、例5,在经胸一次手术之后完成了清除病灶、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三个目的,使截瘫迅速恢复,均一年内恢复了劳动能力,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好的治疗途径。

脊柱附件结核,发病率低,周围肌肉多,血液循环好,病灶易被吸收,一般予后良好。但在胸段亦能并发截瘫。给以椎板减压,祛除病灶、若不破坏小关节突,则无碍脊柱的稳定,治疗尚称方便,如文中例3。

关于椎管内肿瘤并发截瘫

椎管内肿瘤以髓外硬膜内的神经纤准瘤为常见,髓内多为胶质瘤和室管膜瘤,而软脊膜下脂肪瘤较为罕见。肿瘤对脊髓构成占位性压迫,可逐渐产生部分瘫并随着肿瘤的生长、增大,截瘫程度也进行性加重,非手术切除或推管减压所不能逆转,应予重视⑦。但需区别内科截雍 -- 横断性脊髓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以免误行手术,增加病情。

一、病例摘要

例次 年份 节段 奎氏试验 病理诊断 手术所见 手术方法 预后
1 1969 T10 部分梗阻 神经纤维瘤 T10右旁硬膜内髓外1.5x1.0x1.0Cn 完全摘除肿瘤 痊愈(2个月恢复)
2 1979 C7 T1 完全梗阻 软膜下脂肪瘤 C7 T1软脊膜下脂肪块压扁脊髓50%达3cm 摘除肿瘤约70%,硬脊膜敞开减压 痊愈(6个月恢复)

二、讨论

上述两例均由临床神经定位诊断的,术中证实无误。对其具体病理请况和最后的定性诊断,术前难以确定,但手术切除或减压,肯定能改善病情。例1神经纤维瘤在髓外,完全摘除痊愈; 例2肿瘤在软膜下与脊髓紧贴,已系颈陶段高位,故未敢彻底切除,给予敞开硬脊膜减压,术后病理报告为良性脂肪瘤,故亦痊愈,是解除了有脊髓压迫之故。

椎管内肿瘤所造成截瘫的原因,除恶性肿瘤对脊髓实质破坏外,归根到底是椎管内占位性压迫因素。它所构成的椎管内梗阻,可以由脑脊液动力学试验和脑脊液化学检查来确定。至于压在何处,临床上定位神经损害颇能提示,而脊髓造影,理论上是可靠的定位方法,然而需排除操作的误差及蛛网膜下腔的粘连、血管异常等病理因素的干扰,提高放射线学诊断水平才不致被可能出现的假象所迷惑,俾增进术前的正确判新。

术前还需尽力明确肿瘤在髓内抑或髓外、是良性抑或恶性,它对手术的难度和予后估计皆具意义。脊柱各个方位的X线片,可剔除椎管的骨质损伤或破坏。改进脊髓造影技术,注意临床症状和体征,正确施行奎肯氏试验等,加以综合分析,有可能提高诊断水平。不过,对于确实无法明确诊断者,亦不能因循延误,以尽早手术探查为好。因为: 其一,椎管内肿瘤以良性肿瘤居多,手术摘除易于收效。其二,即便系恶性肿瘤, 起码可以减压而缓解病情。(但需慎重,因手术可能发生意外出血和损伤。) 其三,通过手术检视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而给予适当处理和估计予后。

总结

木文通过回顾本院近13年来因外科原因所致的截瘫14例手术后病人的长期观察,介绍了典型各例病人的处理过程和转归,评价了各种治疗方法,分析了外伤、结核和肿瘤所引起的截瘫的各别情况,提出了推荐意见。

全组14例,无手术死亡率。完全恢复痊愈10例; 1例颈段外伤高位截瘫术后近期死亡; 1例胸段外伤性截瘫于撰写本文时术后才一个月余,犹待继续追访; 另两例胸椎骨折伴脊髓毁损,术后截瘫未恢复,但术后生存了5年及3年分别死于其他并发症 -- 糖尿病和肠梗阻,这种死因与截瘫有无因果关系尚难定论。

结核和脊髓良性肿瘤手术,显示100%疗效。对胸椎结核并发截瘫的治疗,已进展到经胸一次手术,疗程大为缩短,而且可以予期收效,改变了过去对“截雍”望而生畏的态度,从而展望了新的前景。至于外伤性截瘫的预后,关键是由脊髓受伤情况决定的。

 

参考资料:

  1. 郭世绂等: 脊髓损伤后病理改变及应用不同疗法的初步观察 (动物实验),骨料附刊: 4∶176, 1979
  2. 胥少汀: 地震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早期处理。骨科附刊: 4:146, 1980
  3. 郭巨灵等: 震伤截瘫治疗初步总结。骨科附刊: 1:28, 1978
  4. 方先之等: 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P: 58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
  5. 范秉哲: 开胸施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华外科杂志: 7∶20, 1959
  6. 王志先: 经胸腔施行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华外科杂志: 7:271, 1959
  7. 曾广义等: 脊髓肿瘤。中华外科杂志: 10:(6)374, 1962
  8. 吴英恺等译: 苏联卫国战争医学经验,外科部分摘译。第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一九八一年一月初稿;一九八一年九月修正。

AN ANALYSIS ON OPERATION OF 14 CASES OF PARAPLEGIA
FOR SURGICAL CAUSES

Li Mingjie
Nanling People's Hospital, Anhui

ABSTRACT

14 cases of paralysis due to the trauma or compression of spinal cord in the last 13 years have been reviewed. The operative procedures and long-term follow-up reveal the results: excellent 10, survivals 3 and death 1.  The etiology, pathology and operatio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ccording to etiologic survey, they are classified thus: spinal columa fractures and co-existing dislocations in 7 cases, tuberculosis in 5 and tumor in 2.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spinal column can easily cause bad injury in spinal cord, especially when the injury lies in cervical and last-dorsal vertebrae. However, except for the carvical damage which susceptibly causes death, as a rule, the patients may still live rather long. So a fit prescription should be given.

The thoracic vertebrae tuberculosis, as abscess cannot be far drained away, is likely to cause pressure which brings about paralegia as a result. However, surgical treatment can lead to excellent result. The author specially recommends  the practice of via-thorax one-time operation.

Most of the tumors within vortebral canal are benign, and they are usually located in the outside-cord. Excision is also good for the outcome.

Oct1 1981.

注: 本文承芜湖地区医院骨科袁思忠医师审阅,特此致谢。

 

原载《安徽省第二届骨科学术会议交流资料》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