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

【立委按】《遗墨》的成书一半是学者门人对先生的纪念,另一半是为后学编纂语文教材。李老夫子三子,我祖父行二,留在家助理家政杂务,较少文字流传,算是为兄弟的学业铺路,做了牺牲。伯祖父和叔祖父在家学的传统中,舞文弄墨,常有诗文唱和。我们小时候,家父就常对我们津津乐道祖辈的正反论点及其辩论方式和技巧。下列伯祖父的论说文系列对应叔祖父的论说文系列(《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两兄弟你来我往,互不相让,风格不同,才学同显,比较起来阅读,颇可玩味。论说文常就某一历史论题,如秦始皇築長城隋煬帝開運河的千秋功过,各抒己见,煞是好看。

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

秦始皇築長城隋煬帝開運河論(93);
漢文帝減租除稅論(94);
勾踐卧薪嘗膽論(94);
懷與安實敗名論(95);
郭巨埋兒論(97);

===============

秦始皇築長城隋煬帝開運河論

憂樂人之所不能無也,然憂之不以其道,則憂切於此,而患生於彼,樂之不以其道,則樂之極,即禍之倚,此有國者不能不慎其所發耳。試以秦始皇築長城,隋煬帝開運河論之,夫匈奴寇邊,始皇以帝位之難保,而築長城,江南風景,隋煬帝以游觀之未遂,而開運河。是憂也,是樂也,殆皆不得其道也。使始皇易憂帝位之憂而憂天下,則民心未附,思所以得之,遠人不服,思所以柔之,使煬帝易樂游觀之樂而樂天下,則民之所欲,思所與聚,民之所惡,思所勿施,未始不能繼世而有天下也。惟其不能如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財,開千古未有之巨工,而長城之築,猶焚詩書坑儒生之見也,運河之開,亦置離宮造龍舟之漸也,乃憂在胡人,而亡國之患,生於胡亥,樂在江南,而殺身之禍,倚於江都,是愈憂而患愈多,愈樂而禍愈大矣。推其滅亡之道,謂非一念憂樂之不慎歟。嗚呼,世之為國者,苟圖一己之私,而妄自憂樂,欲不為秦隋之續,其可得乎。

===============

漢文帝減租除稅論

論者以漢文帝減租除稅為仁,余竊以為智。考秦之亡,亡於嚴法,亡於孤立,亡於重稅,此大彰明較著者也。高帝約法三章,是除其嚴法也。大封同姓,是懲其孤立也。而於重稅,曾未計及。夫孤立乏援,與民無與,嚴刑峻法,兢兢者或可幸免,重稅則民不聊生矣。民之恨在是,秦之亡亦在是。文帝起自閭閻,深知民隱,故即位之初,遂減租除稅,一補高帝之不及,而固邦國之基。仁固已,其深思遠慮,非智者而能如是乎。

===============

勾踐卧薪嘗膽論

世多稱勾踐卧薪嘗膽卒達報仇之志,竊以為勾踐之為人,其心忍,其事拙,而沼吳者天也,夫人情莫不愛其身,至激於事理者不然,有所不得已也。越敗於吳,仇固宜復,然復仇之志,堅之於中,足已,而必卧薪嘗膽施之於外,究有何補,徒自苦耳。處己如是,待人可知。宜乎文種死而範蠡游也。吾故曰,其心忍,且春秋之世,弱肉強食,攻奪岌岌不可終日,豈有復仇而必之數十年後哉。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以之為強國之道可也,以之為復仇之方,則不可也。使勾踐未二十年而身死,則奈何,使夫差未二十年而先加兵,又奈何。縱不賚志以終,亦緩不濟急也。吾故曰,其事拙,以忍人為拙事,而達沼吳之志者,以夫差釋之歸也。放虎歸山,鮮有不為其患,不待智者而後知也。夫差不納子胥之諫,釋之以取滅亡,豈非天哉。吾故曰,其沼吳者天也。雖然,陳後主之亡也,亡於荒淫。漢劉禪之亡也,亡於愚昧。若勾踐之能起弱圖存者,亦鐵中之錚錚,人中之矯矯者也。

===============

懷與安實敗名論

昵聲色者,無大志,耽宴居者,無遠圖,盡人而知之矣,然盡人知之,而盡人蹈之,何也?蓋以聲色之足以惑,而宴居之足以戀也,則甚矣。膏粱醉飽之場,錮蔽斯人之心志者,不可勝數,可勝慨哉。晉之公子重耳,雄才大略者也,當其出亡適齊,納齊姜,以是言懷,良可懷也,馬廿乘,以是言安,良可安也。沉溺於此,不思遠圖,其志卑矣,重耳將老於齊矣。所謂取威定霸,垂名後世,無可望矣。其去駑馬戀棧豆者幾何,齊姜知其然也。曰:懷與安實敗名,夫齊姜女流耳,生長不離宮中,步履不出閫外,而其言如此,是殆女中之丈夫乎?吾因之有感焉。千古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名。所謂非常之人者,大抵不囿乎俗情者也。抱百年未盡之思,而一日之歡娛不之計,設後世流芳之想,而目前之逸樂不足謀,襟期磊落,倜儻不群,此豪傑之事功,非流俗人可及,亦豪傑之名譽,非流俗人所敢希也。況懸弧設矢,肇自初生,揭地掀天,方為奇士。男子志在四方,固有不可以一世者,倘於所懷而亦懷之,於所安而亦安之,則酣豢熏心,頓灰素志,託人宇下,不作別圖,而惟沽沽於聲色,役役於宴居,雖以雄才大略之重耳,亦不能於史冊增光,而直與草木同腐焉耳,有是以潭,人生名譽,成敗何常,一念之差,毫釐千里,可不懼哉。

===============

郭巨埋兒論

人孰不孝其親,孝親天性也。人孰不慈其子,慈子天性也。不孝者不能慈,不慈者豈能孝哉。然則,何以論郭巨之埋兒,蓋巨家貧以兒分母食,埋之以專事母,似孝實非孝也。夫巨之兒,母之孫也,人固愛其子,母亦愛其孫。為人子者當勉為奉事,以養其體,善於撫育,以養其志。雖甘旨有缺,藜藿不充,而兒孫滿目,繞膝承歡,含飴弄孫,晚景堪娛,母之樂不稍減也,孝莫孝於是矣。而巨竟不出此,以埋兒而事母也,當兒之將埋也,尺許小兒,輾轉鳴哀,高年老母,依門揮淚,母方恨其老而不死,以致子而絕嗣,吾知兒朝埋,母不夕生矣。母縱不死,養體不如養志,古訓昭然。埋兒以養母,是禽獸之養也,烏足以為孝哉。或曰,誠如子言,何以一鋤甫掘,萬金粲然,得毋誠能格天,天賜之以成全之耶,非孝而何。曰,非也,埋兒得金,是偶然耳。果蒼蒼者能成全之,則巨不貧矣,何用埋為。巨以偶然得金,以為天賜,而彰其孝行,是又惡而狡者也,豈近情哉。凡事之不近乎人情,與夫違背乎天性,不足以為訓,故備論之。

===============

《夫子遗墨:附载应文世兄近作-论类》影印件

立委当年手抄注释《李老夫子遗墨》扫描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夫子遺墨:對聯類》

夫子遺墨:對聯類

== 楹聯 ==

老蘭香館

老曲管絃,蘭亭重敘。
香村桃李,館舍生輝。

崇實學校

崇德既由徙義
實至自有名歸

將軍府(代)

將帥無情,有威可畏。
軍師按律,不令而行。

團防局(代)

團合地方,同初虐害。
防周鄉閭,共享太平。

其二(代)

團結起來,藉為保護。
防其不備,自享安寧。

學堂(代)

學宗孔孟,
堂集英雄。

蒙館(代)

蒙以養正,
館於上宮。

聽濤軒(代)

聽鳥問花,得閒中趣。
濤摧波激,作世界觀。

其二(代)

聽命無須造命,
濤聲遙助書聲。

行餘別墅(代)

行止有何思,莫負庭前風與月。
餘閒無別事,聊培階下桂兼蘭。

避炎堂(代)

避世甯招趨世笑,
炎風難比惠風和。

潤民堂(代)

潤屋難,潤身尤難,讀大學一篇,財德所以分本末。
民族重,民權更重,遵中山三訓,生靈由是迓庥祥。

深愛堂(代)

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倫常作用,本不假夫修為,況我族宗支相衍,祖訓堪稽,惟期億萬年,
諸父諸兄,悉體此良知良能,由淺入深,極深自淺。
愛之則愛,憎之則憎,德怨分明,或恐傷於恩義,矧吾家祠宇重新,人心大洽,尤望千百世,
賢子賢孫,慎勿忘起孝起敬,化憎為愛,有愛無憎。

就正學塾(代)

就其淺矣就其深,因材而教。
正乎己者正乎人,惟道之從。

治匯堂(代)

治人好似春風被,
匯海方教度量宏。

順興礱坊(代)

順理順情,功歸精粹。
興仁興讓,德就磨礱。

裕生漕坊(代)

裕我民,既醉既飽。
生者眾,如罔如陵。

其二(代)

裕後光前,學商集慶。
生財足用,醉飽延祥。

敦本堂(代)

敦厚垂型,沐過去宗功祖德。
本根遞殖,希將來子肖孫賢。

德昌堂(代)

德門仁里春風好,
昌後光前氣象新。

其二(代)

好德有如春色麗,
克昌足見後人賢。

三益泰米行(代)

益萃同人,朋當錫百。
泰臨无妄,信可圖三。

地藏廟(代)

地方共唱南無,宗教歸依,苦海風波胥底定。
藏化由來東漸,菩提覆被,情天雨露亦流甘。

馬霸關廟(代)

馬匹刀單建殊勛,留得忠義垂千古。
霸功王道本異術,恥與吳魏論三分。

龍王廟(代)

龍騰云,虎嘯風,兩磕東西,為虐無憂於旱魃。
王尚道,伯任術,一沖上下,設教必藉夫神靈。

中分徐村十年大會三夜目蓮戲(代)

漫說聖學戒戲遊,看到三夜新妝,天堂善人室,地獄惡孽郛,彰往察來,可演作春秋袞鉞。
須知熙朝宏教化,即此十年大會,干羽左右階,衣冠文武位,引商流徵,早繪出黼黻昇平。

離垢庵(代)

離家作客非離佛,
垢面如囚不垢心。

賀離垢庵桑園之喜(代)

負螟蛉,教之誨之,將來似我。
趁幼童,齋也明也,定作真人。

法 雲 寺(代)

法普護乎無邊,若保赤子,慈航直達波羅,佛法妙維持,俾十方不法凶徒,驚回覺路,
放下屠刀,?(此處空白,原文缺一字)鎖意馬心猿,同遵法守。
雲糺縵兮為瑞,來脈紅花,覆釜洵多佳景,卿雲供點綴,招一時如雲勝友,覽觀鵲水,
翠挹龍華,收拾吟鞋醉杖,共入雲深。

老友猜猜,補字為盼。"閉鎖意馬心猿"?
锢锁意马心猿,收拾吟鞋醉杖。 - NewStar
钩锁意马心猿 -shijie:小立委深得李家先人真传,一样的神道。

其二(代)

法網疎而不漏
雲山仰之彌高。 

-------------------

== 喜聯 ==

明然(代)

明德垂型,齊家伊始。
然藜照讀,博義以成。 

其二(代)

明厥人倫,琴聲合作。
然逢太乙,藜照增輝。 

開平

開懷暢飲新婚酒,
平日同賡好合詩。

笑春(代)

笑語連霄,月圓三五。
春秋不老,歲慶八千。

國寶(代)

國士無雙,風流是翊。
寶妝成七,月照生輝。

應瑞(代)

應祝有三,多男並慶。
瑞輯惟五,懋德之徵。 

其二(代)

應叶熊飛,夢形惟肖。
瑞徵麟定,公姓實繁。 

家隆(代)

家室攸宜,樂茲鐘鼓。
隆平雅化,起於閨房。

立柏(代)

立聘定儀,鵲橋始駕。
柏青松翠,魚水常歡。 

秀柏(代) 

秀外慧中,具稱佳偶。
柏青松翠,共樂長春。

天慶(代)

天然佳偶乾坤定,
慶賀良辰福壽長。

其二(代)

天長地久鴛鴦譜,
慶雲景星鸞鳳妝。

日新(代)

日月同輝,陰陽合德。
新婚乃爾,舊好如初。

宗佩(代)

宗守聖經,修齊為主。
佩紉古訓,敬禮如賓。

其二(代)

宗傳西江閨房化,
佩服東萊博議文。

-------------------

== 壽聯 ==

華夏落成兼六十紀念

畫棟凌霄,謀垂燕翼。
華堂佐宴,瑞獻蟠桃。

其 二

巧奪公輸,奐輪增美。
宴開王母,堂構生輝。

五十紀念

五福並臻,用光錦帨。
十年再祝,迭獻蟠桃。

湯佐平先生三十紀念 

佐理有方,得華封祝。
平安無事,即海上仙。

-------------------

== 輓聯 ==

陶老太太遺言(代)

是事總稱心,無如冢媳先亡,在當年殊為恨事。
臨終有甚囑,惟恐後人不繼,雖今朝難算令終。

輓本生母陶老宜人

育子任嘔千斛血,
思親空斷百年腸。

承重孫輓祖母陶老宜人(代)

先君未弱冠而遂亡,荻後機前,顧復時揮重慶淚。
小子愧承宗之無狀,苫餘塊畔,呼號慘見本生哀。

滕老宜人遺言(代)

最恨是蒼天苦我,五福陳疇,康甯獨缺,彭殤本難齊,無如姑養不終,夫義未盡,
提起一生婦道,抱愧良多,到今朝歷數已窮,赧顏見先宗列祖。
料得來大造催人,百代過客,上壽罕聞,存亡胡足計,且喜兒都成立,孫各英明,
幸叨屢世善緣,克昌厥後,庶他日家聲共振,鴻號熙萬歲千秋。

輓曾祖岳母陶老宜人(代)

忝列東床,慈愛不遺四代末。
為參西母,春暉頓覺一朝歸。

輓太太師母陶老宜人(代)

偕學子門喜登龍,聆懿訓諄諄,承顏叨附再傳後。
作古人魂歸駕鶴,痛慈顏渺渺,入幕空將兩淚垂。

其二(代)

荻訓及再再傳,四世門生沾教澤。
芳徽不數數覯,千秋閫範益馨香。

輓姻伯母陶老宜人(代)

積德行以啟門楣,想當年懿範常昭,早已賢聲馳閫外。
由世交而聯姻婭,痛今日慈顏頓杳,空將血淚洒靈前。

輓魯伯郊先生

想到同遊泮水,似在眼前,兩地本相知,無端噩耗遙聞,含情欲淚。
問來染病根源,何須說甚,百年容易過,祗為創垂可繼,凡事皆空。

輓操紫東先生之母

婦道本難名,即茲井臼必親,可算閨中崇儉德。
母容雖已杳,幸此機荻(疑為“荻機”,平仄可存)還在,永為閫內樹儀型。

輓汪海秋先生(代)

北方學者未之先,恨我無緣,莫獲及門沾化雨。
南人好文是其性,胡天將喪,空教曠代仰宗風。

輓胡先杰先生之母(代)

佐先夫子大振家聲,處室嚴明,論逸論勞遺母訓。
與賢郎君同輔公益,登堂瞻拜,問民問歲繫人思。

輓朱華先生之祖母(代)

慶母年達八秩有奇,淑德素昭,閫內千秋延口澤。
論世誼在再傳之列,慈顏未覩,靈前一柱獻心香。

輓強昌道先生之母

慈顏博四世之歡,具教堂上春深,一室和平徴豫順。
寶婺煥八旬有幾,不謂人間秋早,滿城風雨掩光芒。

輓張世康先生

時當罌粟初開,方期壺貫新漿,掃榻臨軒邀共賞。
地隔陽關幾許,忽值曲聞折柳,生離死別歎同悲。

輓駱宗親先生之母

佐先夫子增宗族光,機荻垂型,幸家聲之丕振。
與大令郎結朱陳好,葭莩竊附,緬母範而莫追。

輓承輔俊先生之母

閫內閫外無間言,淑德啟門楣,滿室桂蘭俱挺秀。
家樂家聲均丕振,慈顏歸泉壤,千秋機荻益生輝。

輓楊萬元先生(代)

公真有三代遺風,直道而行,手澤千秋垂令緒。
我忝屬數傳末愛,生芻是束,心香一柱表微忱。

輓李允珍先生

燕翼貽謀,兩嘆老翁空畫策。
龍門待步,獨留少子繼書香。

輓李步霄先生

啟門第以詩書,遺澤蔭桂蘭百世。
為國家儲器識,盛名留政學兩途。

輓李步霄先生之妻

慈蔭告終,桃李桂蘭增感泣。
徽音遠播,鄰里鄉黨載謳歌。

輓李達燮先生(代)

長校歷八年,濟濟一堂,堪為磕山端族化。
染疾僅數月,奄奄千古,空教故里仰宗風。

輓古學卿先生

學道從赤松遊,世事茫茫君不問。
卿雲隨白帝去,秋風瑟瑟我含悲。

輓湯國貞先生

名望冠一鄉,宗族增光延世澤,
交遊經卅載,老成頓謝動人哀。

輓駐不丹尼泊爾公使張老師鼎成夫人陳師母韻清(代)

韻藉著文壇,何期詠雪無聲,衾冷頻揮夫子淚。
清貞留淑閫,不謂御風莫返,樓空頓起學生悲。

輓姚浩如先生

聯姻係屢世通家,想當年室邇人遐,兩地樹雲縈春夢。
勸學推繁陽巨擘,痛今日山摧斗折,滿城桃李泣秋風。

輓前清遊擊邢可祿先生

牛衣終夜泣,安期志願能償,乃翁投筆請纓,幹來偉烈薰天,真箇江漢波平,淮揚浪靜。
馬革裹屍還,亦是遭逢不幸,此老歸鄉衣錦,尋至將星墜地,頓使枌榆罷社,桑梓遏音。

其二(代)

競渡沿為俗例,旌忠表烈,戴德共此至情,矧舊僚屬許久隨營,幸資矜式,忽聞新捐館舍,
蒲節無歡,聊偕多士雲從,弔遊擊,祭參台,舉哀徧漢水東西,豈衹泣傷司馬。
征蠻越彼蘆溪,盡瘁鞠躬,報國同成往事,在後君子悠然遐想,棖觸滄桑,每當譜曲江城,
梅花頓閼,雅趁一帆風利,過華陽,達蕪埠,考古遊長江南北,應亦感係將軍。

李允珍先生遺言(代)

產業本無多,能服先疇,終畝應歸兒媳事。
詩書如可續,得光舊德,充閭尚望子孫賢。

輓潘維文先生之父(晚年茹素)

以田舍翁,持家唯一,守本分義方垂訓,爰崇師道,佑啟後人,遺澤逮來茲,
早知堂構相承,大振家聲延舊德。
晉杖鄉壽,閱世良多,鑑末流殺氣漫騰,用結善緣,完全故我,修真登極樂,
猶幸典型尚在,堪為世教作功臣。

輓楊萬元先生

處世秉赤心,慨慕老成,尚有典型垂後日。
起家由白手,追維德澤,備嘗辛苦想當年。

輓古際澄先生

楊州夢覺回,問事不如賦閒樂。
陽關曲疊唱,送行頓起永離悲。

輓汪理卿先生

因好友而聯姻,弱女歸甯餘,朔吹初呼,曾嘆風霜催北道。
何吉人之不佑,賢郎永訣後,春容未動,旋傷烟雨蔽南天。

輓高茂修先生

本數傳家學淵源,乃祖是繩,麟角鳳毛宗族寵。
閱幾日秋光慘淡,伊人何在,葭蒼露白地天愁。

輓強聚元先生

就耕讀以啟家聲,羨公克盡義方,遺澤千秋不朽。
值曉近而敦古處,令我追維直道,抗懷三代之間。

輓父(代)

極盛原難為繼,門第式微,我父親具有深心,留得來遺業增新,積書依舊。
操勞頓過其度,參苓罔效,余小子遽當大事,慘不盡兩兄棄世,老母呼天。

其二(代)

境遇亦何常,處富貴易,處貧則不易,我父親理家有道,
服疇漸免饑寒,患已慮,心已操,想當年勤儉自持,幾無虛日。
孝思本靡盡,養口體難,養志為尤難,余小子從役多艱,
陟岵(原文缺字,依照手體補字)空勞瞻望,藥未嘗,湯未奉,痛今日音容具杳,永訣終天。

其 三(代)

零丁孤苦,衣食誰依,我父親赤手起家,掙得來華屋成村,良田接壤。
愛見愾聞,音容何在,余小子素帷枕塊,慘不盡秋風雁斷,夜雨難鳴。

輓 妻(代)

于歸僅數載,產男不育,尚望將來,詎知祚薄門衰,竟至鏡破一隅,釵分半股。
染病未匝旬,享壽無多,雖云氣數,無如形單影只,遺累老母泣媳,幼女呼娘。

輓 友(代)

城市本喧囂,君賦閒居尋樂趣。
老成已凋謝,我為末造動悲觀。

其 二(代)

公益賴維持,直道而行,絕勝春風惠我輩。
老成雖凋謝,典型尚在,每因夜雨泣伊人。

輓 師(代)

受業雖有先後,祗因講席宏開,同滿堂狂狷中行,叨立門前三尺雪。
染病久經歲月,不謂挽歌遽唱,偕幾輩親朋弔客,愁看門外一行車。

輓 師 母(代)

荻機催夏楚,興雞先,眠鳥後,佐夫子孕育時髦,想當年懿範可親,曾立門前盈尺雪。
巾幗捋鬚眉,光舊德,廓丕基,率兒輩贊承遺緒,痛今日慈顏頓隔,空教閫內溯宗風。

輓太親家(代)

耕讀啟家聲,門第光輝增盛況。
朱陳結世好,老成凋謝失瞻依。

輓太岳母(代)

寶婺煥七旬,有德之徴,有年是。
慈雲沉太岳,母儀雖杳,母範存。

輓岳母(代)

值中年家政獨操,撫育兒曹,惠愛未嘗遺半子。
甫上壽婺光倏晦,追維婦道,教言無自覓重申。

輓叔岳(代)

泰山其頹乎,不才頓灑南容淚。
斯文將喪也,合邑同嗟北斗傾。

輓繼母(代)

憶昔靈萱蔭萎,門祚幾衰,我母親再造起家,機荻亦然無恙。
於今寸草心長,春暉莫駐,余小子重嗟陟屺,肝腸愈見俱催。

輓乳母(手抄補遺?)

一飯尚酬恩,況襁褓提攜,只少懷胎十月,
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當泣血三年。

 

 

《夫子遺墨:对联类》影印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夫子遺墨:詩賦類》

夫子遺墨:詩賦類詩賦類

== 七言絕 ==

乙亥歲元旦翌日天气晴明作詩四首且寓有新正發筆意

命僕新裁五色箋,拈毫隨意寫春聯,鴻鈞乍轉天光好,畢竟今年勝去年。
新試龍鬚記歲華,春風乍轉到天涯,前朝元旦災黎苦,乞食流離忍受嗟。
新禧握管墨生香,纔覺春風意味長,待到花朝逢上巳,世間無處不芬芳。
清晨染翰賀新正,幾句春情信口成,準擬命童延舊雨,同攜柑酒聽流鶯。

 

丙子年元旦偶成

賀年早起見銀裝,六出花飛兆歲穰,料得今秋歌大有,千門萬戶謝窮蒼(穹蒼)。
欣逢元旦敬天香,瑞雪紛紛襯曉光,預報今秋年歲熟,故將徧地作銀裝。
元旦焚香告地天,雪花預報是豐年,詰朝旭照兒童喜,賽玩前宵壓歲錢。
誰知雪霽路難乾,旱地災黎實可憐,傍曉提藍偕不惜,拜年變作是跑年。

 

和汪學洋先生因旱災有感原韻四首

滿望今秋稻穗黃,磨鐮霍霍白如霜,誰知有土皆成赤,浩劫分明莫躲藏。
搔首躊躇問太虛,為何雨水不流渠,可憐世界癡迷者,空禱桑林並舞雩。
廿年大水最堪哀,旱魃如今又釀災,為問好生猶是德,天心何日可能回。
終日臨炊嘆米無,鄉邨胥動癸庚呼,實行告糴祈賢宰,為救民生莫緩圖。

 

柳絮

柳岸風來景色鮮,顛狂弱絮滿窗前,拋書乍覺春光老,怕聽園林叫杜鵑。

 

中秋月 (四首)

月到中秋缺處圓,光明猶似別離年,漫漫長夜愁聽滿,獨倚樓楹幔半懸。
一輪皎潔是中秋,捲起珠簾上翠樓,屈指前宵猶未足,蟾宮缺處廣寒修。
滿輪秋色掛銀河,對影成三夜若何,莫笑登樓拼酩酊,一年明月今宵多。
一輪月色占秋光,露白風清桂亦香,想是銀河經水洗,留茲皓魄耀天章。

 

麥浪

萬頃波濤是水中,緣何綠畝浪浮空,只因麥穗憑風起,舞翠翻花草偃同。

——————————————————————-

== 七言律 ==

大磕山

峭壁千尋一望中,五官迎送帝居同,
風高藍族家聲遠,雨洗紅花地脈通,
鵲水東環雲影靖,鷹尖南列畫圖工,
笑牠陵谷頻遷徙,俯仰興亡總是空。

 

田家樂

原來至樂是田家,畢竟栽瓜便得瓜,
春韮剪芬嘗夜雨,秋菰收熟餉朝霞,
風徐荷靜涼堪納,雪壓爐紅炭不加,
最好客來兒伺坐,酒酣耳熱說燈花。

 

因潮漲有感

奠厥山川禹跡終,偶因潮漲不朝東,
禾苗只餉魚蝦飽,賑貸難周庶類窮,
漠漠水田皆白鷺,嗷嗷渚陸盡哀鴻,
塵容菜色何時潤,待到明春二麥豐。

 

和古經邦先生六旬感懷原韻四首

竹馬同嬉記昔年,敝廬窗下暑寒天,
攀龍變化嗟無及,窺豹依稀恨不全,
荊桂盈庭門第盛,珠璣落紙筆花妍,
于今猶是風流態,韻事都緣老興牽。

人當晚歲又何憂,況是潮流向有由,
屈指試推興廢局,澄懷自洗古今愁,
東山屐合爭千載,西蜀亭還遜一籌,
詩酒尋常行處樂,祝君長此荷天休。

兵歲如今久未經,夢夢人事喚難醒,
聊將詩酒安吾素,何必功名照汗青,
仁嘆博施堯舜病,書談無逸子孫聽,
頻消俗累烹茗後,起弄庭花戶不扃。

百尺樓窗近市開,靜中觀念鬧中來,
人情冷暖誰司道,世事更張屬異才,
惡草妨花容日翦,淫詞汙紙及時裁,
欣逢耳順聯佳句,愧我當年白髮催。

 

把酒話桑麻賦(以題字為韻)

只是草茅,無須磚瓦,背傍青山,面朝綠野,每餐必飽,不愛鳴鐘,惟膝堪容,何庸大廈,每遇親朋到舍,無限歡迎,還偕桐梓沿籬,聊堪拱把,想夫田家之樂也,桑種宅東,麻栽村右,同瓜豆兮盈田,並稷苗兮徧畝,老人擊壤,歲慶豐登,童子謠衢,年歌大有,旗杆高插,還疑村是杏花,玉盞閒隨,虧得壺餘杜酒,蓋桑麻之利用也,能為索繩,可作柴芥,富以生財,貧堪抵債,分畦不過兩三,獲利自有隆殺,此所以習勤村婦,起織多情,對飲鄰翁,隔離共話,是雖披星而作,戴月而忙,烈風不避,巨雨曾嘗,而桑巳流蔭,麻亦成行,市以青蚨,贏得是人生飽煖,杯傾綠蟻,說甚麼世事滄桑,酒酣耳熟,話密情加,時聞囀鵲,忽聽鳴蛙,門對小池,又有參差荇藻,園依大地,不知幾許桑麻。

 

荷靜納涼時賦(以題字為韻)

煖風初動,暑雨方過,始知荷潤,更覺涼多,擬向蘭池消夏,會教蘋渚生波,笑彼美人,盪雲盆而採芰,偕茲遊子,撑畫舫而賞荷,少焉月出東山,雲歸西嶺,水蕩蕩而迎顏,花搖搖而流影,如此良宵,更兼美景,久脫凡塵,如登仙境,不覺神至此而清,心至此亦靜,於是不用蒲葵,聊攜枕榻,舉目則人跡依稀,側耳則漁歌互答,徘徊湖上,涼透更殘,省識池邊,荷生葉匝,羨彼波心一顆,捉月逞狂,原來風信幾回,披襟獨納,甚有龜遊葉上,魚戲花傍,分眠者鷗鷺,共宿者鴛鴦,荷蓋參天聳翠。荷錢貼水流芳,則見耿耿夜深,溪聲俱靜,穰穰露下,沼畔生涼,因為之歌曰,越王豔,吳王姬,採蓮船泛綠荷池,傾城國,好嬌姿,朝朝暮暮樂不疲,炎涼詎可測,悲歡會有期。熟知荷池猶是採蓮誰,樂極悲隨曾幾何時。

其 二

炎炎日上,烈烈風過,爰來碧沼,且挹青波,碧水漪漪,蕊紅葉綠,清飈陣陣,志爽神和,羨茲花色一池,翠流彼岸。覽徧湖光十里,魚戲新荷,夫斯荷也,不染塗泥,傍乎萍梗,露綴更殘,香生夜永,好似新蒲著色,澤國清幽,豈同茂槿垂蔭,山中習靜,時則夕陽在山,晚煙繞塔,呼童攜琴,喚僕負榻,擬以蘭亭修禊,衣不勝披,來茲萍渚觀瀾,鞋毋妨踏,不無塵俗,曉雨纔過,儘有炎威,晚風閒納,畫舫或盪,美酒且嘗。疑是漁人,遊到桃源仙境,還師周子,愛茲蘋沚蓮房,或閒遊於池沼,或緩步於橋梁,碧蓋高撐,幾訝蒼天不暑,清流可掬,頓教長夜生涼,當此隄頭鴛宿,水面鷗娛,花開上下,葉護參差,不用蒲葵,引清飈於四面,儼同菱芰,競嫩綠於一時。

其 三

螢流似火,魚戲如梭,塘邊荷放,水面涼多。靜斯可愛,納之由佗,迎面疑風來北道,殘更或夢入南柯,值茲灧匕(?原字的撇较短,故不敢定)波光,非池即沼,盼到盈盈花色,惟芰與荷,想夫人之納涼也,自有幽區,豈無勝境,桑林可遏炎光,竹塢亦遮日景,如效浮瓜沉李,燥氣能消,倘思飲水吞冰,熱情可屏,何必荷池是立,始謂清閒,荷蓋高撐,方稱幽靜也哉,然而俗慮宜刪,暑光易合,孰如臨流賦詩,對花掃搨,荷莖自若,方塘則荇菜參差,涼夜何如,銀漢則星光亂雜,儘有清流可掬,夏氣胥捐,不須團扇相隨,晚風閒納,雨過流光,鬱鬱蒼蒼,荄凝露冷,葉著烟煙芳,四圍映碧,十里生香,披襟小憩,欹枕閒望,聊堪滌俗,亦可迎涼,步厥川湄,酒伴茶隨,挹流濯足,採蓮歌詩,荷放千株,絕勝吳宮花草,涼來一味,且招越國妾姬,任教晚景堪娛,興歌湛露,畢竟風流自詡,趁雅良時。

 

黄庭堅坐石牛像賦(以畫之入妙相肖其形为韻)

昔有石牛於山谷寺也,磊落雄高,巉巖峻邁,適有佳士以消閒不禁騎腰而愉快,斯人往兮,誰炙光儀,其風微兮,難親馨欬,脫使明賢終老,得毋舊跡之就湮,幸有名士善摹,徑寫新容以入畫,試言其石之形像也,雙箬具堅貞之質,一拳有瘦勁之姿(原文為“資”,有手注校正為“姿”),苔痕繚繞,草色迷離,擬之虎蹲,其形未肖,比之羊臥,其幻尤奇,長成一一蹄痕,熟來是以駕彼,生就雙雙角影,誰能歌而扣之,乃有黃庭堅閒來於此也,林下徜徉,巖邊慣立,支頤則遊倦有資,合漱而清牙可拾,差等騎青牛之老子,橫過于函谷關中,還同吹短笛之牧童,歸去面銜山日入,蓋其足踏芒鞋,情酣嬉笑,跨以雨笠烟簑,吟兮興酣氣耀,假令前身莫認,對尺幅其猶空。孰是寫意倍神,憑毫端以入妙,乃有李公麟寫其像焉,髮白顏蒼,入畫有光,擅丹青之妙手,參濃淡以相裝藉疏墨以塗成,好似梅尋雪裹,摹高賢之容貌,恍如玉質金相,則見其舉筆有靈,傳神更耀,將仰面於畫中,如斯人之坐照,寫衣冠之古樸,疑色疑空,繪意態之玲瓏,惟妙惟肖,鬚眉活脫,翰墨紛披,洋洋灑灑,喜喜怡怡,扣角高吟,儼挂書之有所,取神遺貌,豈縱筆之能為,幾同花柳長春。觀此賞此,還是詩書在手,誦其讀其,至今芳徽可接,形氣有靈,覩蒼顏皓首之形而猶像,緬詠月吟風之語而如聽,如披詩以坐嘯,似醉酒之還醒,惟有繪水風情,斯傳雅範,倘乏寫生懷想,莫識遺形。

 

(夫子之賦甚多且有抄錄專本無如一時難以查着茲就同學窗課中聊選數首以備一格閱者諒之)

《夫子遺墨:詩賦類》影印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

小爺爺李應會遗像

立委按:小爺爺李應會民國二十二年(1933)不幸早逝,年僅31歲,是李家衰敗的開始。親朋好友,後學門生,編纂《李應會先生榮哀錄》記述其生平事跡,緬懷其品行為人,閱之令人感慨萬端。曾祖父李老夫子已過六旬,先已喪妻,繼又喪子,風燭殘年,日薄西山。命運多舛,國難家憂,顯赫一時的李大家族,從此一蹶不振。及至家父出生,家貧如洗,至食不果腹。

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

序一(159);
序二(160);
祭文(161-174);
胞兄應文: 哭弟文(161);
孤子名毅/樸/俊: 祭文一(李步霄先生代作)(163);
胞侄名勤:祭文二(張佐槐先生代作)(166);
胞侄名實: 祭文三(牧克遒先生代作)(167);
侄婿佘之濤: 祭文四(172);
輓聯(174-186);
跋(187);

=================

李應會先生榮哀錄-序一

應會號覲同,學香世兄之三公子也。皇祖考香齋公學博,余先大人門下之高弟,道高望重。余兄鴻綱、鴻鈞,弟鴻騫、鴻淏,曾師事於其家。端木氏雲,教不倦,仁也。由斯以潭,仁者必有後。應會殆仁人之遺也,應會幼英敏,博聞強識,倜儻不群,甫弱冠,買舟東渡,肄業政科數年,觀窮山海,兼參中外之學說。昔太史公游歷名山大川,其文疏蕩有奇氣,斯之謂歟。方其取學士位而返國也,熱心教育,服務黨政,多歷年所,藉藉有聲。地方人士公推爲都董,清鄉所經過,宵小斂跡,閭閻得享夜眠帖枕安。此雄才大略,可見全豹之一斑。噫,青年子弟,沉溺於膏粱文綉,假求學之名,明從徵逐以取快,而於時艱日亟,莫一籌之或展者,其孰得孰失,孰成孰敗,當有定評矣。今年春,應會丁祖母艱,奉父兄命詣蕪辦喪事,會余以公務晉省,未與多敘寒暄,悵甚。秋復來蕪,適王專員開行政會議,本邑令汪公在座,相與盤桓數日。凡應會所談,俱中切要,有可見之行事,壯志有爲,需以異日,不謂旋裡後,竟忽焉歿矣。余聞耗太息者久之。吁,俊彩星馳,萬民所望,英雄日暮,千古同悲,爰集句以寄慨焉。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仲冬月中澣世侍生策琴佘鴻書撰

=================

李應會先生榮哀錄-序二

語曰,英雄造時勢,凡時勢之改革,必有無數英雄,爲之斡旋促進於其間,而新時勢始能實現。是故英雄之存歿與時勢不能無關。繁陽李政學士應會,吾師之三少君也,幼而聰穎,且好學,一時多有神童之目。稍長繼乃兄由高小而中學而東渡,已嶄然露頭角。迨學業歸來,從事政教,聲馳兩皖。晚近充任都董,時人多爲有不遇之嘆。而先生奔走公務,席不暇煖,若有所得者,意謂積社會而成國家,苟能台服務社會,實利及民,其功不在秉國政者下也。孟子雲,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先生不辭小職,特借此以練其才能歟。倘邀天假,大器必成,宏猷得展。其爲英雄的矣,能造時勢審矣。無如年方卅一,召赴修文。噫,斯人不壽,蒼蒼者豈獨禍李氏也耶。想夫先生之辦黨也,勷政也,供職衛戍團也,服務鄉邦也,在在得人信仰。以一青年,博學多能如是,其才謂非天授歟。天授其才,復奪其算,命耶數耶,何其不可知耶。且死爲人所不免,太史公曰,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凡宇宙之大,死而湮滅無聞者,難以更僕數。獨先生之死,遠近含悲,於此可見人之悲先生者,固有所爲,而先生之致人悲者,亦有所在也。秀柏不才,館於其家有年矣,教授之暇,受啓迪者甚多,今一旦音容頓杳,趨步無從,悲傷固不勝,而瞻彼前途,國運方新,英雄遭折,能無時勢之嗟乎。今因榮哀錄匯齊,故力慫乃兄梓行,世之閱者,當與予有同然之感也夫。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仲冬月中浣勁青何秀柏敬撰

=================

李應會先生榮哀錄-祭文

哭弟文

嗚呼會弟,今竟死耶。想夫汝繼吾而東渡也,少年倜儻,氣宇非凡。學校考試,常列前茅,使吾時有不如之愧。及吾膺留日同鄉會會長,來往公牘,多出汝手,而汝之聲聞漸著。吾嘗私計曰,有弟若此,諒不至中年而遽分手也。迨吾畢業返國,服務省立第八師範,當時吾皖教育,基金不足,省立學校,寥若晨星。如欲振興,非多設私立學校,不能收普及之功。汝曾隔海以此函告。越明年,吾爲安徽法政專門學校教師,汝又以前言函促者再。期滿辭職,爲應社會所需,遂創辦成城中學於皖垣。汝適畢業湍回,襄理一切,僕僕風塵,奔走呼告,以促時人之註意。事雖不終,而熱忱教育,頗得皖人之諒解。吾以才輕任重,抱採薪憂,汝本孝敬之心,力慫吾歸就養,兼同供子職。詎知汝樂育英才之志願,不以環境惡劣而稍減,又辦崇實高小於家中,遠近就學者踵相接。於是校務日益重,家務日益繁,而吾之病又有時而增劇。汝以一身,忽而教授,忽而經理,忽而承歡於重幃,忽而問病於床次。食少事繁,形容消瘦。家人引以爲慮,汝猶慰曰,青年瘦減,不過一時,終當易於復元。初不謂汝殞命之病根,竟遠種於斯耶。厥後吾病漸痊,汝因無內顧憂,又從事黨政數年,誘掖後進,不遺餘力,鋤強扶弱,歌頌者遍桑梓。連年奔波,清瘦益甚。吾猶以汝體雖弱,汝年尚幼,若有不大介意然。詎料今歲春以祖母喪事,內外獨持,而體格遂有不可支之狀。今竟一病不起,汝之事功尚在,汝之形骸何往耶。嗚呼哀哉,總汝平生,品貌闊大,氣象軒昂,言論豐富,書法勁秀,無一不福相。嘗聞文字足徵一生休戚,今若此,何其言之不驗耶。吾兄弟三人,汝最幼,青年竟不祿。從今以後,吾無進取之意矣。嗚呼哀哉!汝子三,皆聰穎,可繼志,吾與汝二兄當撫養成人,汝女教養出嫁,汝可無慮於泉下也。所難堪者,老父流喪明之淚,三孤興失怙之嗟。人亡物在,觸景生情,未免有情,誰能遺此乎。嗚呼哀哉!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孟冬月胞兄應文泣書

=================

祭文一(李步霄先生代作)

嗚呼,天下大可傷心者,死別而已矣,其尤大可傷心者,吾父之死別而已矣。何則,均是人也,有可死之人,有不可死之人,同是死也,有可傷心之處,有可不傷心之處。其上焉者,行年或逾周甲,對堂上雙親,均已送老,對膝前諸子,各已成年,如是者生固可喜,死亦不足悲。次焉者,年屆四十五十,雖高堂有垂老之親,而主器果有壯年之子,身雖亡不能終養其父,而孫既長猶能代養其祖。如是者雖不能死,而子能代養,尚能勉強應付門庭矣。傷哉吾父,而今年幾何耶,壽幾何耶,甫逾三旬,此生豈算老耶。仰而視之,祖母雖亡,祖父儼然在堂也,俯而視之,男樸年方九歲,男毅年甫六齡,男俊年甫五齡,亦群然而侍側也。今一旦不幸身亡,堂上拋垂淚之嚴親,庭前撇麻衣之孺子,而況此外又有諸伯父與吾父,正所謂如手如足,相愛相親,而片刻不能相捨者也。傷何如哉,傷何如哉!然此特據吾家庭之變骨肉之悲而言之耳,若追悼吾父之生平,其最可傷心之處,更有不堪述者。聞吾父自東髮授書以來,趨庭承訓,學詩者幾何年,學禮者幾何年,稍長而肄業磕山公學幾何年,負笈於赭山中學貴池中學又幾何年,厥後飄洋航海留學東瀛更幾何年。學成返國,父嘗雲,丈夫生天地間,不能效力於國家,亦當服務於社會。用是熱心桑梓,服務鄉邦。綜此三十年間,凡所以盡義務而謀公益,吾父之身,蓋無一日暇。吾父之心,亦無一日安矣。推吾父之心,意謂今日竭我心力,以經營於鄉村裡社,即由此推廣材識學問,異日便可以展布於天下國家。嗚呼,吾父之心則大矣,吾父之志則高矣。其如吾父之壽命,乃不幸而薄且短者何耶?豈吾父當年求學心切,用神過度,而損害及於腦筋歟。抑吾父奔走社會,積勞過甚,而至夭折其天年歟。昊天不吊,貽我喪父之悲,小子何辜,抱六旬將衰之祖父,其將傷如之何,吾父同出同入之諸伯父,其又將傷如之何。吾哀哀之慈母,以及呱呱之予小子,其更將傷如之何。父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行將發靷,哭奠一觴,父其有靈,來格來享。

   孤子名毅/樸/俊泣血稽顙

=================

祭文二(張佐槐先生代作)

嗚呼,吾叔胡一旦溘然而長逝耶。吾叔與吾父同胞三人,叔居末,聰穎超凡。童年勵志學校,屢冠全軍,大父寵愛之至。將近弱冠,繼我父同游瀛水。卒業歸來,聲赫名炫。我父思得英才教育,於民十三年間,假皖城地點,創辦成城中學,吾叔實左右之,爰主持校務,力任艱難,成績斐然,頗爲皖賢所許。嗣因太王母壽逾八旬,大父又年近花甲,吾父與吾叔思歸奉養,展厥孝忱猶耿耿不忘,只得暫行停辦,而培養人材之志願,又於民十五年份,開辦高小於家中,名曰崇實。一時求學青年,惠然肯來,遐邇無間。吾叔上對高堂兩代,菽水可以承歡,下對學子四方,教育得以普及,由是品望日隆,聲稱益著,迨都董改選,地方人士公推吾叔充任,叔以剛方之氣,問事家鄉,務使利爲之興,害爲之除。數年來雖操勞過度,瘦骨猶可撐持。惟今歲四月間太王母仙游,吾叔抱愛敬父兄宗旨,內外事務,獨任一肩,繇是不甚強壯之體,變爲孱弱之軀。尋至重陽節候,病入膏肓,問卜延醫,終覺罔效,遂於十月十一日夜間喉痰作阻,撒手西歸。嗟乎,吾叔年方卅一,究有何辜,而遽遭上蒼忌刻乎。既而思之,有才無命,自古已然。彼漢之賈生,吳之公瑾,春秋聖門之顏淵,類皆若是,豈獨吾叔爲然。所慘者,吾叔去矣,西河增痛,北郭興悲,況吾儕分居侄輩,能不淚灑竹林,而抱無涯之痛耶。明當發靷,泣奠一樽,叔其有知,來格來歆,哀哉尚饗。

民國二十二年仲冬月胞侄名勤泣言

=================

祭文三(牧克遒先生代作)

嗚呼,寒風初度,天地爲愁,晚雪欲來,山川失色,歲律雖暮,春氣仍回,胡上天不吊,吾叔竟棄侄等而永逝耶。侄幼,凡吾叔所經過之苦心孤詣,有最足以傷其身體者,未及記憶,聊就吾伯吾父所含淚而不能已於言者,爲吾叔略敘其辜較焉。吾叔生而聰穎誠篤,甫四齡,每以口所授之論語,爲嬉戲原料。諺雲,爹娘痛盡頭兒,吾祖父/母鐘愛之不爲異,吾伯曾祖父/母本生曾祖父/母尤視若掌上珠,迨吾伯曾祖母七旬棄養,叔固幼,吾本生曾祖六旬棄養,叔亦僅八齡矣。十歲時吾祖延師至家,註重五經四書並小學讀本,吾叔勤於誦讀,唯體弱氣虧,吾祖時以爲憂。十二歲就磕山公學商小肄業,畢業後仍就塾師補習中國文字,則又以子史經傳爲大宗,至民八年吾叔年十七矣,是年由貴池六邑中學改進安徽省立第五中學,即今之七中也。民十年吾叔以潮流所趨,進化愈促,非有中外學識,不足以供社會之取求,爰有留英留美之請。伯曾祖以遠道爲梗,吾祖嘉其志,命就日本明治大學政科,以吾伯就是校法科二年級,兄弟相照顧,吾伯曾祖可稍稍放心。不謂是年暑假,吾伯回裡省親,吾伯曾祖享年八十有九,竟染恙數日而捐館捨矣。且遭家不造,吾伯之子長名譜九歲次名留四歲,亦相繼殤矣。吾叔聞耗哭泣,傷如之何。夫以一弱冠書生,課案埋頭,不勝旁午,故園回首,實屬含辛,此足以傷其身體者其一。民十一年吾伯法科畢業,領學士證書返國,吾叔送至橫濱,攜手談曰,當今黨政維新,需人孔急,吾兄此次榮歸,當以教育爲前提。是年吾伯偕友人同辦安徽省立第八師範。民十二年就安徽省立法政專門教職,兼授江淮中學課。民十三年辦成誠中學於皖垣,適吾叔畢業回裡赴皖。凡校內若何布設,若何教授,吾叔爲之籌劃,頗得皖人之信仰。此其操心積慮,足以傷其身體者又其一。民十四年吾伯抱病皖城,吾叔篤於友愛,停辦本校,偕兄歸裡休養。適叔母姚系第二屆省議員學銘公之長女,亦由本邑肇興高小女校畢業回,吾祖奉吾曾祖母命,擇吉完婚。時知繁昌縣事舒公兆華,駕臨證婚,並本邑南鄉都董汪公理卿北鄉都董李公步霄等勷贊禮儀,一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人皆以爲華,而吾叔不甚色喜者,以教育熱其中也。爰與舒公磋商,在家辦一高小學校,名曰崇實,轉請備文教育廳立案。民十五年知繁昌縣事操公震,以辦學得法,特來訪會,並加激賞。吾叔此時既望收樹人之效,又恐貽覆餗之譏。此喜懼交迫,足以傷身體者又其一。無何天不從人,命途多舛。民十六年吾祖母享年五十有二,又一旦仙逝矣。吾叔以苫塊余生,因思子輿氏雲,親喪固所自盡也。遂與吾伯吾父計劃喪事,遵本生曾祖母與祖父命,舉行正式成主鉅典。時知繁昌縣事寇公超,駕臨鴻題,賜以閫範猶存四字輓章。本邑都董張公蓮溪籲俊高小學校校長胡公樵松等,同時贊禮,非直爲觀美也,必如是而心始盡矣。至循居喪之道,卜安厝之區,已不知幾費躊躇矣,此足以傷其身體者又其一。民十八年吾本生曾祖母嘆曰,會兒留日,得學士位返國,連年從事教育,未曾舉行畢業典禮,恐非榮宗耀祖之道也。吾祖稟命之下,擇吉期,設禮堂,鼓樂喧天,親朋滿座,時知繁昌縣事章公維燮駕臨慶賀,賜以名顯玉堂四字橫額。縣黨部亦贈以黨國健兒四子賀帳。同年地方公推爲都董,率隊清鄉,閭閻得以安堵,吾叔一孱弱之軀,時而攢(?)勷黨政,時而照料桑梓,僕僕風塵,日不暇給,此足以傷其身體者又其一。民二十年吾叔供職首都衛戍團。二十一年暑期辭歸,山東黨部,屢次電招,同勷黨政,吾祖屢命以休養身體爲辭。不謂今歲大故,哀毀骨立,吾叔曲承色笑,時以節哀順變爲慰,但喪事禮節,當實事求是,況吾曾祖母一生淑德,尤地方人士所素欽佩者也。吾叔與吾伯吾父交相計議,設治喪事務所,吾伯吾父經理內部,吾叔主持外部,當神主告成期,請前任蕪湖警察廳廳長何公樹德,駕臨鴻題,並賜以寶婺星沉四字輓帳。時知繁昌縣事薛公繼昌,因與吾伯吾叔同畢業於赭校,亦執後生禮往吊,以閫範留芳四字輓帳獻之。他如蕪紳佘公紀堂,本邑教育局局長任公圖南等,俱同時勷禮。即此車從盈門,輓歌滿室,可相見吾叔之周旋計劃,盡敬盡禮,殊非易易也,此足以傷其身體者又其一。綜吾叔生平,嘗學途之苦,履家運之艱,起處不遑,精神頓憊,然休息靜養,一旦霍然,亦意中事也,乃竟至一病不起,此豈吾叔所及料,抑豈侄等所及料哉。且吾祖行年六旬有一,無心於世事久矣。吾叔以一介青年,訓佩鯉庭,達前人之後步,名馳鵲水,樹黨國之先聲,設今日者憂抱採薪,喜成勿藥,則參苓收效,杖履消閑,時而怡悅父兄,敘天倫之樂事,時而撫摩子侄,追康樂之遺風,優哉游哉,自適其適,風流瀟灑。吾叔固樂厥燕安,日侍起居,侄等亦喜同雀躍。奈何遭屯艱時勢,生不逢辰,值鼎盛春秋,命難由己,一朝撒手,千載傷心,侄等殯殮躬親,頻灑蓋棺之淚,笤蒿式潔,空拈致祭之香。嗚呼,天耶,數耶,抑侄等不福,遂令吾叔早促其生耶。嗟呼,天地逆旅,一大悲傷,喪葬余哀,幾無終極,當此寒門雪壓,分明待駕鸞彪,將來華錶風清,是否能聞鶴唳,詰朝發引,泣奠一樽,叔其有知,鑒此微忱,嗚呼哀哉,尚饗。

民國二十二年仲冬月胞侄名實泣言

=================

祭文四

嗚呼,庾嶺梅開,藍關雪擁,吾三叔岳胡一旦而謝賓客耶。夫吾三叔岳龍門巨族,鵲水名家,業紹書香,知淵源之有自,位爲學士,信聲價之非虛,以一介青年,具滿腔赤膽,觀成黨國,獨輸鵠望之忱,服務鄉邦,聊作牛刀之試,雖有鞭長莫及,馬腹同嗟,如逢軔發有期,熬頭可占,寧召艷笑,莫折五斗之腰,無謂雌黃,誰市千金之骨。只恐文章憎命,大器晚成,豈期夭壽無常,中年晏駕,侄婿不才,忝叨末愛,久思附驥,幸許續貂,惟松柏之常榮,庶鳥蘿之有託,回思從游二載,備警金聲,投試七中,親勞玉趾,愛猶半子,無非誼美恩明,命必重申,不惜唇焦舌敝,雖屬熱心之甚,未爲氣體之虧,時縱違和,元當易復,春風惠我,永蒙視若東床,冬雪愁人,不至星沉南極,未必白雞入夢,二竪爲殃,倘教扁鵲回春,三生有幸,不謂英雄日暮,處士星沉,蓄壯志生不逢辰,問災期歲剛在酉,塵封絳帳,仰瞻嗟北斗之傾,玷懍白圭,感泣垂南容之淚,悵泰山之鼎峙,墮厥三峰,痛師範之睽違,長茲千古,吁嗟徂矣,尚期蝶夢重親,歸去來兮,莫識鵬程幾許,想前次床頭請謁,聲氣猶清,問後來門第增輝,音容何在,嗚呼,茫茫恨海,精衛難填,鬱鬱愁城,杜康莫破,啜其泣矣,傷何如之,侄婿素切葵傾,謹陳芻東,如果英靈不昧,鶴馭能回,庶幾薄物是將,蟻忱略獻,哀哉尚饗。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仲冬月愚侄婿佘之濤泣書

=================

李步霄先生題主祝詞

邇 維

學士 聰穎絕倫,後起之秀,新進之英,留東洋蜚聲學校,返祖國服務鄉邦。夫何一旦,召應修文,身雖死而精神不死,人不存而學業常存,截木作主,曲肖其形,秉筆恭題,用妥英靈。自時厥後,在天有靈,默相呵護,佑啓後人,允宜供千秋之俎豆,享百代之香馨,祝而孝子慈孫,其世世而相承。

=================

李應會先生榮哀錄-輓聯

遺言

孝敬未終,不無遺憾。
死生亦大,何足掛懷。

父兮棄養,抱恨終天。苫塊有餘哀,最難堪重慶六旬,臨幃頓灑呼兒淚。
男輩無知,偶遭大故,門庭猶是昔,竟重纍同胞兩伯,善後頻增泣弟悲。

            孤子名毅/樸/俊泣血稽顙

胞兄應文/期淚書

內外共維持,孤詣苦心能有幾。
天倫敘樂事,瞻前顧後少行三。

侄婿佘之濤淚輓

人物競潮流,黨國推爲唯一子。
年冬悲雪擁,泰山掩厥第三峰。

愚胞妹汪李應瑩泣輓

最小兄奇才不偶,早知世上難留,何堪一老臨年,鯉庭承顏,空對少男悲棺槨。
未亡妹只影歸甯,自顧膝前無狀,差幸三孤鼎時,家駒發軔,可爲孀嫂啓門楣。

岳父姚學銘感言

我方謂半子可依,才具勝吾兒,少壯有爲,卜將來許成大器。
誰料得三孤失怙,喪明傷老父,短命不幸,算後去遺纍未亡。

舅父滕本富感言

時事急需才,痛茲黨國奇英,竟致幼年嗟不祿。
人生皆有命,想起潮流險惡,空教老淚灑難干。

學生牧惠通/陳世茂/王慕賢/嚴學儒同拭淚拜輓

先生真黨國英奇,未獲成功遭天阨。
後學值潮流惡劣,欲謀進化失師資。

學生尚德/牧傑/江漢/趙璧同拭淚拜輓

數載備追隨,劇憐舌敝唇焦,曾曏文壇分教授。
一堂資錶率,慘煞人亡物在,空余講席益凄涼。

學生方日新/曹善遙同拭淚拜輓

館號老蘭香,家學淵源,有難兄斯有難弟。
師原新人物,德星墜落,想遺訓兼想遺型。

學生何尤/陳善同拭淚拜輓

本中外學說,啓迪無遺,文苑著先聲,真不愧南州冠冕。
爲時勢潮流,操勞過度,芳齡參冥錄,也應推西府英雄。

學生湯哲卿/方世鎧同拭淚拜輓

絳帳憶從游,滿座春風同我被。
玉樓忽赴召,漫天冬雪爲公飛。

學生馬駿如/余步濤/李世全/湯明儒同拭淚拜輓

先生本合邑奇才,即凡鼎鼎大名,亦欲從旁瞻道範。
後死叨同堂末愛,惟想循循善誘,自茲無處聽箴言。

學生陳立柏/查貴勝/王繼鎧同拭淚拜輓

得教科宗旨,延理學家聲,綺歲作經師,立雪登門通全邑。
富黨國精神,飽中西知識,英年捐館捨,流風余韻自千秋。

學生佘之漢拭淚拜輓

設絳帳以授生徒,學說匯中西,惠我春風欣廣被。
值青年而謝賓客,文章憎命達,催人夏楚嘆空存。

後學弟陞淚輓

由兄弟列師生,曾因族學情長,隨在談心推赤腹。
以青年歸黃壤,難怪英雄氣短,不堪搔首問蒼天。

後學弟應軒輓

兄本壯志有爲,增光我邑,奈何北地談寒,南天說暖,潮流蜂起,頻來無謂雌黃,誰知末造奇才,人忌亦遭天忌。
弟以謀生乏術,糊口他鄉,尚望歸身梓裡,聚首家園,風雨雞鳴,永博靡窮燕喜,詎料半生知己,暫離竟作久離。

後學強克明/陳慶文同淚輓

對尊翁久經請業,對閣下亦屬受知,師生相契隔幽明,何處可招魂,再得來東牖談經,西窗問字。
爲求學苦渡重洋,爲辦黨勞奔全邑,心力俱虧捐館捨,自古雖有死,究何忍椿庭一老,桂室三兒。

表弟古繼達纍輓

爲黨國健兒,有學有才有經驗,屢受折磨,生不逢辰千古恨。
奈英雄短命,棄父棄妻棄子女,遭此慘劫,死留遺憾萬人嗟。

襟弟吳枬生淚輓

忝屬姻親,過從往來,多蒙雅愛。
忽聞噩耗,鄰裡鄉黨,未免傷懷。

世姻弟牧邦盛淚輓

十餘年功垂桑梓,死亦何傷,惜吾繁政治黨綱,此後有誰照料。
卅一載名列仙班,魂兮不返,合我邑青年學子,曷勝同志悲哀。

姻弟牧運沅淚輓

痛君畢業東瀛,在黨國群推首領,莫及從游政界,頓起離程,視死雖猶歸,其如俱在父兄,分手灑盈盈血淚。
愧我濫竽西席,爲他人屢作嫁衣,未曾問病床頭,細談衷曲,所生原有忝,尚期再聯姻婭,同心訂世世知交。

世弟何秀柏淚輓

君昔負笈東瀛,兼中外學其所長,壯志本待酬,一夢不回難瞑目。
我今濫竽西席,令子侄幼而可畏,達人猶繼起,九京如作亦歡心。

世弟何棟梁/慶林同淚輓

十數年以心相交,方期留日歸來,一介儒永爲繁陽造幸福。
卅一載與世頓隔,差慰遺風長在,三令嗣堪承學士啓門楣。

世弟李化龍淚輓

應世不多年,有嫉妬,有謳歌,毀譽本無憑,到此蓋棺論自定。
會君未幾日,棄家庭,棄戚友,幽明頓相隔,每思遺範淚難干。

世弟徐慕唐淚輓

季子才高傾六國。
顏回命短自千秋。

世弟胡應春/民禮同淚輓

所志未酬,臨幃致短英雄氣。
有懷欲白,入夢難追月夜魂。

世弟谷振聲淚輓

王勃嘆奇才,只有鴻文傳後世。
顏淵嗟短命,誰知鶴駕更無期。

世弟古克勝/操傳彰同淚輓

涉重洋學就歸來,大展謀猷,耀祖方爲繩其武。
是青年界中翹楚,遽傷凋謝,問天何故喪斯文。

世弟陳瑤琨淚輓

君去實堪悲,念此後事情,有誰指教。
我來何所吊,想從前世誼,倍覺傷懷。

世弟強南淚輓

歸真不在壽天,只要事功卓著。
聞耗無分遠近,總教涕泗滂沱。

世弟嚴衛民淚輓

好學本非常,滿羡青年上進,有志竟成,斷勿至人去樓空,分首永嗟難再敘。
英靈何處是,即教黃壤修文,捐軀應召,試想起弟恭子孝,問心何忍作斯行。

世弟谷開平淚輓

數年爲門下生,愛我以義,輔我以仁,形跡素相忘,回思過去交情,惟是英雄能本色。
一朝參冥中錄,憑君才子,想君之志,死生何所計,獨惜將來時局,誰爲黨政樹儀型。

世弟繆宗化/張慶松/汪法鈞同淚輓

就學仰高風,笈伴簦隨,識主且欣多北道。
因時思舊雨,葭蒼露白,懷人空憶在西方。

世弟高德芬/萬大富同淚輓

彭殤難齊,夭壽不貳,前人乃爾,來著何尤,台上本忘情,惟茲化雨春風,紅豆偏教生南國。
共和初建,革命待成,時勢大難,英雄頓逝,自古皆有死,獨惜長才遠略,青年竟是付東流。

愚叔李鏞輓

沉痾四五旬,此區不回悲煞我。
磋商巨細事,從今以後嘆無人。

房叔祖達燮感言

仰學子之豐裁,惡惡從短,善善從長,問世無容心,惟是英雄真坦白。
衡人材於社會,唯唯如彼,諤諤如此,蓋棺有定論,何妨時俗妄雌黃。

族愚高高祖允禎感言

之子抱負本非常,縱教黃土埋藏,桑梓榮哀爲奚似。
我族人才大不競,如此青年凋謝,祖宗屬望究伊誰。

姻侍生牧克猷感言

侄幼本精明,名與實烈烈轟轟,大丈夫當如是也。
予老又昏聵,今而後裡裡外外,巨細事從何商焉。

姻侍生楊春柳感言

天時人事,釀成惡劇一場,魂魄如有之,請將近日新潮,再爲從頭談結果。
世誼交情,贏得相知十載,死生亦大矣,惟是因風灑淚,幾教老淚嘆昏花。

姻侍生古曉樓感言

由從學而聯姻,溯乃祖遺風,之子真能繩其武。
當英年兮辭世,何中華進化,吾繁先已喪斯文。

侍生胡官悅感言

學力冠時髦,不可小知,莫怪英雄遭白眼。
人材關運會,對茲大局,頻揮老淚吊青年。

宗侍生步霄感言

游歷越重洋,山水入懷天地窄。
聰明偏短命,鯉回不幸古今悲。

姻侍生張佐槐感言

兩世訂交情,風雨談心,好似卜商能啓我。
少年膺重望,文章憎命,竟同冉伯嘆斯人。

姻侍生潘維文感言

從游黨政,交訂忘年,方期學識風行,一邑時艱同救濟。
相距北東,耗聞遠道,且嘆英雄日暮,兩行老淚幾模糊。

友生張葆善感言

昔日憶從游,頻教聲入心通,愧我難爲東家某。
今朝聞噩耗,劇憐才長命短,教人廢讀南華經。

族叔世仁輓

棄親不孝,棄友無情,至棄卻大漢河山,問君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同志悲傷,同鄉痛哭,惟同集一堂追悼,令我閱榮哀錄,寄慨殊深。

繁昌旅蕪同鄉會輓

此君數年航海,留日歸來,國事太迍邅,壯志未酬旋作古。
我輩一束生?(“篘”字無竹頭),望風遙奠,梓鄉何寥落,英才頓歿合傷今。

繁昌旅池同鄉會輓

畢生以傲骨自持,鶴立雞群,東瀛曾傳書,時論共方陳無已。
舉世多黃鐘高棄,長才短命,朔風悲鵬賦,憐公何似賈長沙。

=================

客有問於予者曰,天地一逆旅耳,彭殤難齊,夭壽不貳,夫子豈未之前聞。今者邑北磕麓李氏應會,固留日政學士者也。返國後熱心教育,服務黨政,固可謂富學識而素有經驗者也。年卅一不祿,夫子等俯從伊兄請爲發喪,哀禮俱致,固可謂全受全歸者也。夫死生有命,孔顏不免,夫子爲之長吁短嘆,若有不豫色然者,竊以爲非達觀焉。予應之曰,唯唯,否否,不然,自來人材之存歿,國家之運會關焉,非偶然矣。時際休明,國家之命脈系於老成人之持重。若蜩螗鼎沸之秋,時事顯危,人民離亂,則又非壯志有爲之青年子,不足以綏內憂而抗外。昔漢文不錄賈長沙,而漢高必任陳韓者,即此意也。獨是今之所謂青年子者,冠服堂皇,幾有不可以一世,至語以國家事,類皆齷齪闒茸,隨其波而逐其流,無補於時艱萬一。肉食者鄙,其然乎,其不然乎。老夫耄矣,敢雲衡材,第就李學士目前之名實,相見其爲人,將來造就國家,諒不至負生平所學,乃竟忽焉歿矣,何李學士之不幸耶!抑豈獨李學士之不幸耶,嗚呼,噫嘻,李學士之爲人自此終,予之感慨從此始。如子所言,固知二五而不知十者矣。時李學士榮哀錄付梓,予爰節錄與客所問答者而爲之跋。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仲冬月中浣世侍生馥堂桂鬱庭撰

 

李應會先生榮哀錄終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八月印

非卖品

编者后学:
高德芬 王继铠
余明 牧邦盛
何秀柏 孙嗣续
方銮 陈瑶琨
胡义生 尚显义

 

《夫子遗墨:附录:李应会先生荣哀录》影印件

立委当年手抄注释《李老夫子遗墨》扫描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

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

徐克林翁序(119);
程輔傑翁序(120)
何秀柏先生移帳授徒序(120)
何母鮑老孺人七十壽序(121)
孫天棟先生序(代)(124)
錢少唐先生序(代)(125)
李公洪模傳(127)
胡公永祥傳(128)
田先生傳(130)
王君加入義勇軍序(132);

================

徐克林翁序

人之錶異於眾,而為有心人所稱道者,不必披一品衣,抱九仙骨乃爾也,即一田捨翁。所說者家常話,所行者淺近事,而天經地義,悉於是乎哉。昌旺兄之尊大人也,客歲兄隨家君游,言動威儀,具成人狀,家庭教育,可想見焉。既因兄舉婚典,應文詣府慶賀,謁世伯以後生禮,見其衣冠古樸,不事花飾,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應文自留學東瀛來,所過名山大川幾許,所接名公鉅卿幾許,竊見利欲驅人,廉恥澌滅,為之滄桑棖觸者久之,若世伯一生為人,所言者庸言,所行者庸行,是殆三代直道之遺也。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由斯以潭,伯世洵有以教後生矣,至世伯母勤儉持家,克敦婦道,世兄三,課耕刻讀,各勤乃事,世侄某某,俱英敏可畏,一門豫順,世伯顧而樂之,益見皇祖業儒術為地方紳,先大人睦族和鄰,無忤於俗,其流澤孔長,而世伯特享其成者也,茲當貴族華乘告成,因不揣固陋,為之序如此。

================

程輔傑翁序

文自負笈東瀛,桑梓人情,久疏餽問。壬戌夏畢業返國,就政於岳父牧克道先生家,茗談鄉黨事,並敘先太岳當年教授高才弟子甚多,如程菁坤程輔傑先生皆一時人傑,夫此二君論世誼是文前輩,論戚誼是文長親,而輔傑先生,尤親之至者。惜其從太岳也晚,又值武昌起義,科舉遽停,學業功名,皆不得遂其志願。今雖棄儒就農,而持家有則,不事紛華,理族任勞,毫無德色,其才略概可知矣。文今夏法專教授事畢旋裡,道經舊鎮,聞程氏修輯宗譜,菁坤先生主修,輔傑先生校對。輔傑先生,金坤公之三子也,先是金坤公創草譜,心力俱悴,今其嗣為校對,俾譜牒告成,勉承父志,先生可謂父作子述矣。語雲,莫為之前,雖美不彰,莫為之後,雖盛不傳,亶其然乎。今貴族華乘付梓,文不揣鄙陋,敢以俚言,附之簡末云。

================

何秀柏先生移帳授徒序

經固先王治世之具也,然代幾更,時幾變,文字幾經改革,而詩書易禮春秋之文,散布於天下,秦始之焚不能盡,漢高之溺不能衰,蓋有老成宿儒,承前啓後以講授之也。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蒙學者,固講經之基址。晚近來科舉停,學校興,上之取士者外乎經,士之挾以自售者,亦外乎經。於是毀經侮經之論,日出不窮,並以經為無用之物,而為之講師者,多出貧窮之屋,以是為衣食之給,俯仰之資,枉己從人,以求豐其所入,遂因其毀而毀之,因其侮而侮之,亦自以經為無用之物。噫,先王治世之六經,焚而不能盡者,而盡於此,溺而不能衰者,而衰於此,風俗之薄,人心之敞,厥有由矣。為講師者,能無罪乎。何子秀柏,館於吾家有年矣。教授經學,頗有經驗,今應裡人之請,將移帳於其家,是即仲尼氏在陳思歸之意歟。然而世俗之輕視講師,與講師之自輕者,往往多有,吾恐其久而怠也,因謂之曰,天之養物也,不因人之知與不知,而私其雨露之施。日月之照,聖人之教人也,不因世之重與不重,而改其諄諄之誨,循循之誘。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樹木樹人,固有同然者也,匠師挾斧斤入山林,喬木森林,左顧右盼,應心得手,若者為棟,若者為梁,不崇朝而大廈之材畢具,退而喜曰,材木不可勝用,至於雨露之功,培養之力,鮮有知之者。蒙童者,喬木之萌櫱也,子苟培養得法,將見桃李遍植,欣欣曏榮,不數十年後,必有國師選棟梁於子之門下,而有人材不可勝用之樂。夫人材出,教化行,風俗於以厚,人心於以固,先王治世之六經,或能由此復明於天下。子之功,自有不可沒者,知與不知,重與不重,不必問也。予亦為是役者,偶有所見,敢不告子,子其勉乎哉,爰書之以當臨別之贈言云爾。

================

何母鮑老孺人七十壽序

生辰禮節,經傳無明文,固已,然循執是說,則凡年高德邵者,湮沒不彰,不知幾許,非特不足以廣孝思也,而末俗之人心,亦無由聞風興起矣。彼沾沾於經傳,胡為乎。今者,何母鮑孺人,為登甫公之德配,秀柏君之祖母也。公世居邑北洋泥垾牌樓村,家資豐裕,自孺人于歸後,生男四女一,家務亦極繁且劇已,而公仍以農人為圩董,奔走圩務連年,非得孺人之善於照料,焉能無內顧之憂如是。迨公卒時,秀柏君年僅十幾,而其父母亦先後棄世,孺人於群孫中愛秀柏君為尤甚,凡由學校而畢業,而紳地方,在在得其撫育督責之力居多。秀柏君曾受業於家君,近館吾家有年,故吾於其家世知之較審,而秀柏君亦時為吾言其祖母之德,且以不克盡孝為懼。今年某月某日為孺人七十生辰,鄉人有欲壽之者,孺人堅謂不可,無以必待八旬。吾聞之有感而言曰,壽固在德與賢,以孺人之德,與其孫之賢,皆鄉裡中之不多見者,如壽之,則綵衣之盛,獻祝之豐,當不在鄉人下也。然猶有不敢,且期以十年,得毋有歉其德之不足,而賢有未加歟。夫德而不以為德,賢而不以為賢,則其德之進,其賢之益,十年之中,未可限量,而十年後壽之者,可以廣孝思,可以風末俗,古之輶軒下訪,播之聲詩,即此意也。彼沾沾於經傳,胡為乎?自世教之衰,所謂壽者,僅僅襲晉十之虛文,借以壯門楣增聲勢而已。孺人一女流,而所見如此,殆有得於吾心之所同然者,故序之,請懸壁間,以為八旬慶祝之左券云。

================

孫天棟先生序(代)

孫君天棟,某公之幾子,少年倜儻,器識深沉。早歲余館教化渡,從游數載,穎悟異恆兒,鐘愛之。迨拔館後,自加磨勵,文質皆可觀。雞窗之暇,間從事於地方公益,沾其惠者,奚止裡人也。民二十,大水為災,盜匪蜂起,國府通令組織鄉村聯防,以資自衛。於是教化渡民眾公推為團首總,披堅執銳,晝夜逡巡,罔遺餘力。閭閻賴以安寧,鄉人益多其功。今庚秋,以主修譜稿就教於余,余見其編紀綦嚴,謄寫清晰,血統於以正,昭穆於明,有此可以言睦族展親矣。當此世道衰微,人心澆薄,洪水橫流,邪說東漸,有骨肉而若塗人者矣,有家族而談平等者矣,一唱百和,相習成風,而有不可思議者,吾嘗謂欲固人心,須厚風俗,欲厚風俗,須增高家族觀念。宗譜者,實維系家族之權輿也。天棟之為此,殆亦有見於斯歟。夫水災之後,閭閻蕭條,鄉人有欲修譜而不果者,有經修而中止者,問之,則曰,救死惟恐不瞻,奚暇治譜事成,要之,家之譜,猶國之史也。國史不能因世亂而輟編,家譜豈能因環境而寢修,若而人者,難逃不孝之譏矣。今天棟以宗譜逾百年未修,且族人多奔走衣食,流離失所,懼其渙也,故急急從事,經費如何籌措,譜館如何布設,如何編修,如何校對,井井然有條不紊,其衛族之心,殆亦猶是衛鄉之心歟。傳曰,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天棟誠能嗣後益加奮勉,將來造就,或未可量。今者,貴族華乘告成,余忝有一日之長,特書之以為吾徒範,是為序。

================

錢少唐先生序(代)

少唐先生,某公之幾子也。襟懷曠達,學識深沉,前清末造,以邑庠生設館授徒,立雪者實繁其人,迨民國肇興,為議院僚友,則語驚四座,為學校教師,則化雨均沾,政教兩界,聲聞藉藉,亦已有年。嗣因潮流日非,悲憫致感,抱採薪憂,幾有不可藥治,先生乃息影林泉,杜門不出,優游久之,而體日健,而貌日豐,而病亦日以愈。談者謂先生善養病,吾謂先生所養者,不僅病已也。晚近世風不古,道德淪亡,無論才與不才發,苟有活動之能,無不奔走鑽營,以遂升官發財之志願。成敗利鈍,姑且勿論,及其結果,有不自賊其生者幾希。噫,名利病之病人,何一至此耶。以先生之才之學,繼續進取,其事功當必有以照人耳目,然人之慾望無窮,而事之足人慾望者有盡,善惡橫生,去取交戰,有動乎中,必搖其精。莊子曰,生也有涯,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其然乎,其不然乎?今先生病病固養,病愈亦養,殆所謂超然於世俗者非耶。陞後學也,耳先生之名舊(?疑为“久”之误也)矣,今因令姪才儀君之介紹,修後生禮謁見。杯酒之余,藹然可觀。孟子云,粹然見於面,盎於背,其先生之謂乎。於此益見先生之德,其修養蓋有自矣。先生年四十餘,少君聰明可畏,達人繼起,先生之晚景,正方興未有艾也。今者,貴族重修華乘,陞不才,聊貢俚辭,以表私慕向往之情,特序之以為世之有名利病者藥焉。

================

李公洪模傳

族叔尊祖洪模,志士也。方家君長磕山公學,二弟期三弟會與之肄業時,文就學日本明治大學二年已,每假歸,家君與談所教授諸生之勤惰,不一而足,惟於公之為人,則曰,少神氣,而文字又復激烈,恐非此子之福,然家君於命相學,雖稍稍註意,文猶以此語未必驗也。卒業後,二弟佐家君治家務,三弟隨文就本校政經兩科,蓋為越國不遠,非盡繇川資之不繼也,公則一意西渡,不以道阻且長為梗,亦不病學年之久,其誠於求學,以必成為目的。古之破釜沉舟,與所謂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此橋者,此物此志也。厥後文與三弟先後畢業回裡,自揣菲材,濫竽於安徽公立法政學校教授兼代江淮中學課時,公於裡昂中法大學校僅三年級也,想卒業後,必不至若文之僅僅充斯役。無端課餘聞耗,文不覺形神俱失矣。是年冬,公之父命次子洪楊席請族親為公發喪,文因假歸,亦在往吊列,得悉公同學鄉友張週二君為之購葬地,預納永遠租稅於法,且建瓷像於墓前,以壯觀瞻,因成一聯雲,洪濤隔幾國海洋,魂能返否,模範垂千秋山鬥,人其萎乎。噫,文於是有無窮之感慨焉。大凡志士一身,國家之運會關焉,非偶然矣。閑嘗曠觀國於全球者,二十世紀以前,美之政治窳劣,恐不及我今日之中國。一日華盛頓游歷各國回籍後,國運維新,幾執全球之牛耳。公之留法,得毋豔及此而欲新吾中國乎?文不敢知曰,公之學成回籍,必能有造於中國,如華盛頓之於美也,文亦不敢知曰,公之學成回籍,必不能有造於中國,如華盛頓之美也。今者長此終古,命耶數耶,抑天之不欲啓吾中國耶?雖然,公已矣,文恐有志之士,以公故而氣短也,文尤願有志之士,以公故而力爭之,則庶幾中國大有人,中國大有造也,因不揣固陋,勉為公傳,以質諸求學之有志者。

================

胡公永祥傳

文幼受家庭教育,粗知文字,而於一時素稱賢達者,固未嘗一相識也。及稍長,而高等而五中而省立法政專門,尋至日本明治大學,負笈遠游,又約更十數裘葛,凡附近名公大老,疏餽問者久之,其間寒暑假期回裡省親,並詣滕府上子下香第,修舅甥禮,道經西洋村,見圩堤鞏固,村莊整潔,父老子弟,俱有仁讓風,心竊異焉。詢之,僉曰,我輩比屋而安,皆允祥先生維持之力也,不圖酒闌燭炧之暇。談及此,渭陽氏亦不間於人言。嗚呼,噫嘻,如若先生者,文聞其名,惜未親炙光儀,以薰其德,悵甚。壬戌歲,畢業返國,會諸友人函招濫竽第八師範於古姑熟。第八師範,即今之十中也,一時報名入校者,實繁有徒,而吾繁有志之士,惟胡君傳琨,與文為最摯,以其母係族之扆楓之令姊也,因詢其世系,則曰,吾家世居西洋邨,先王父上作下霖,前清之邑庠生也。家嚴艱於遇,屢試不售,因入國子學,為地方服務,頗相得。兄弟二人,吾居長,生母已辭世矣,繼母某氏復連舉三弟,家計已僅可取給,言未已,文喟然嘆曰,仁者必有後,允祥先生何其後嗣之多耶。是曏之未曾親灸光儀者,可期睹異日。癸亥春,省垣法政專門江淮中學二校具柬相招。法政專門系文之母校也,江淮校長黃,亦素與文厚,不獲已,東裝西上,不數年而先生竟作古矣。夫死生亦大矣,徒生徒死,俱不足齒數。先生享年幾,謝世已達十餘稔,而其急公好義之熱忱,父老猶樂道之以為後人勸。且長子琨,以十中畢業為地方紳,諸子俱英敏可畏,將來光大門閭,庸可量耶。韓文公雲,朽者其形,不朽者其名,其先生之謂歟。今者,貴族纂修華乘,琨以文有一日之畏,請為之傳。此固孝子仁人之心所不能自已者也。文不敏,爰略舉姑教以誌不朽焉。

================

田先生傳

先生縣北人也,為人慷慨,重然諾,不苟取,居破屋,力荒田,安之若素。平生尤急公好義,凡鄉裡之公益,莫不虛席以待。人以其農而紳,輒呼之為田先生。先生亦自顧而笑曰,農不善耒耜,士不識之無,不農不士,忽士忽農,予無專業,自無定名,以是名予甚善。於是田先生之名大著。一日中暑病痢,遠近往視者,戶為之穿。聞有以醫藥之言進,先生曰,謹謝君,無庸慮。夫體弱而病生焉,善治者貴養而忌攻。若專乞靈於歧黃,鮮有成效者。故秦皇漢武屢求仙方,終不免於一死也。余嘗出入縉紳之門有年矣,每見其稍染疾病,則舉室惶惶,莫知所措,一日而延數醫,藥劑雜投,往往因之而加重。迨其死也,則曰,命也,非藥也。噫嘻,庸醫殺人,而人不之悟也。余因暑毒而病痢,毒盡而病自已。故慎飲食,時寒暖,持鎮靜,無亂醫,以養其氣而卻其邪。且余鄉同病者伙矣,有不日而死,有二三日而死,而余以衰殘之年,經旬日而猶存者,不醫而已矣,豈有他哉。聞之者雖唯唯,而心多不以為然。無何,果霍然愈。交游為之喜,並服其言。論曰,先生以農流而從事公益,賢已,卧病則遠近往視,病愈則交游色喜,其功德可見已。生長草野,素不知書,而論治病之理,探本求源,似諳生理學者,更奇已,豈果知養生之道者歟。抑深於閱歷者耶。嗟夫,吾息影林泉,嘗與鄉村野老相過從,杯酒談心,多聞所未聞,足補書所不及,田先生殆其一也,又其言可以為庸醫者愧,而為好藥者戒,故傳之。

================

王君加入義勇軍序

余友王君,性義而勇,智變多才。自如北平學校肄業,已數年矣。其平時閱報,見我國外交失敗,輒痛哭流淚,悲憤不自勝者。蓋愛國種子,與生俱種者也。今因滬戰,即投筆加入義勇軍,臨行請予言以為贈。余曰,君之行壯矣。割地賠款,其損失已不可計算,今又盤踞滬上,節節進攻,所謂國亡無日,此其時也。然而一線生機,則在義勇軍耳。蓋義勇軍之士官,非義氣填膺,勇往直前,不足以稱之。君殆其人歟,又何言哉。且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難臨頭,人人當救。環顧我國言之者甚多,而行之者甚少。君以弱冠文人,不顧室家之好,遽效投筆之班超,拋棄父母之親,遂慕長風之宗慤,此又余有志而未逮也。君此行,不僅予一人抱愧已耳。然既承請求,不能無一言以壯行色,爰攜手而言曰,倭奴入寇,舉國發指,國家存亡,在此一戰,荷槍實彈,決勝疆場,毋畏懼,毋退讓,拼著頭顱曏前上。殺盡日奴再算賬,收回失地還大漢。將來功成軍旆返,民眾歡聲遍街巷。言盡於此,書之以贈。

================

立委后记:

最后一篇文末貌似引用了当时民谣(因与时文风格不一)?

毋畏惧,毋退让,拼着头颅向前上。杀尽日奴再算账,收回失地还大汉。将来功成军旆返,民众欢声遍街巷。

引用也不给个出处,祖宗不严谨焉。如果不是引用,而是自编,原来伯祖父还是编歌好手呢。

================

《夫子遗墨:附载应文世兄近作-序传类》影印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

立委按:小叔爷思想开明,关注时事。名曰游戏文字,抗日保国之心可鉴,情系笔端,汪洋恣肆,气势恢弘。 天妒其才,不幸早逝,呜呼。

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

抗日會宣言(仿討武曌檄)(150);
戲擬討日軍檄(仿北山移文)(152);
戲擬某軍長報孫傳芳書(仿楊惲報孫會宗書)(154);

================

抗日會宣言(仿討武曌檄)

為強暴日本者,地非廣大,人亦不多,昔為蓬萊荒野,曾以維新統治,洎乎晚近,跋扈東鄰,潛隱帝國之私,陰圖侵略之計,處心好利,絲毫不肯讓人,積慮嗜貪,涓滴都是為己。並朝鮮為內廄,吞台灣為外府。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勾通姦賊,蹂躪中華,殺人掠地,奪利侵權,人類之所同嫉,國際之所不容。猶復妄逞奢欲,窺竊中土,清之遜帝,挾之以重來,我之命官,驅之而遠去。嗚呼,熱河區之已失,喜峰口之又亡。直搗天津,痛華北之全喪,長驅關內,懼華中之頻危。本會抗日先鋒,人民領導,奉良心之使命,受海內之推崇。蔡公時之割鼻,良有道也。張作霖之炸腦,豈無故哉。是用疾首痛心,出生入死,因國聯之失望,順輿論之推心,爰樹漢旗,以驅倭寇。化除私見,摒棄黨爭。眾志成城,同心御侮。九萬方裡,大漢之土地無窮,四兆黎民,黃帝之苗裔靡盡。馬聲嘶而北風起,民氣奮而南鬥平。圍攻則受睏垓心,散擊則竄回海外。以次御侮,何侮能來,以次清妖,何妖不去。同胞或居內地,或寄外邦,或親橫行於目見,或聆殘暴於耳聞。既同一本,豈可貳心。三省之土未回,方寸之地難服,倘能撥亂誅暴,逐寇安民,共立恢復之功,毋負本會之望。凡我華胄,莫不歡迎,若其居家偷生,臨陣怕死,構成滅亡之兆,必遭殺戮之誅。請看今日之滿洲,竟是誰家之領土。

================

戲擬討日軍檄(仿北山移文)

大漢之英,黃帝之靈,馳文郵路,宣言漢人,夫以禮讓為國之標,和平待人之想,以刑威為非是,以德柔為崇尚,吾方知之矣。若其巍巍世錶,昂昂海外,救災厄而不吝,恤睏窮而不迫,聞虎踞西半球,見龍盤北寒帶,固亦有焉。豈期倭小猖狂,心志毒酷,淚人類之悲,慟國際之哭。常行險以僥幸,亦兵窮而武黷,何其謬哉!嗚呼,軒轅不存,總理既往,山河破碎,文物誰賞。世有日本,負隅自恃,既陰既狠,亦蛇亦豕。然而,學彼英暴,習夫德虐,竊壞盟條,濫毀公約,侵我權利,填彼欲壑。雖假口於護僑,乃專心於大陸。其始至也,竟而割台灣,占琉球,屬朝鮮,蹂福州,貪情張日,殺氣橫秋。似干畦之蚯蚓,似涸澗之泥鰍,如汪汪之瞎狗,若蠢蠢之蠻牛。沐猴適可比,小丑真堪儔。及其既望入蜀,故先赴隴。炮轟彈炸,機飛艦動,而乃占據東省,侵掠滬上,蔡廷楷禦敵有方,張學良守土無狀。海上凄其帶憤,華北咽而下愴。痛遼吉之已失,哀人民而如喪。至其陷熱河,下冷口,奪長城之雄,搗北平之首。擊秦皇之島嶼,攻天津之左右。公道長擯,公理久埋,蜂蠆有毒真堪慮,國聯無用弗可懷。滿洲已失,清帝又續,謀寸節之進攻,托傀儡而侮辱,殺越人而於貨,淫婦女以肆欲。希吞三江水,圖並九州域,使猶悠忽無憂,衰頹不舉,印度之伴,朝鮮之侶。國亡家破無所歸,自由幸福徒空佇。至於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奮神武兮我膽壯,殺妖魔兮寇心驚。曾聞投筆以入伍,未見有路不請纓。於是辭別家園,荷負槍炮,鼓我智勇,用我玄妙,聽中國之獅吼,聆漢族之虎嘯。使其狡窮詐盡,聲嘶力竭,還我失土,歸彼本國。處東海以朝貢,來中原稱臣妾。今正水深火熱,一發千鈞,縱國亡之不顧,矧家破而不驚。豈可使黃帝無顏,總理蒙恥,受宰割辱,遭奴隸鄙,睹瘡痍於滿目,聽呼號於充耳,宜塞口岸,堵隘關,輕財命,毋吝慳,截劣貨於海口,抗倭軍於郊端。於是人人瞋膽,個個怒魄,或械鬥以靳元,乍肉搏而滅跡,請回扶桑去,免我寶刀割。

================

戲擬某軍長報孫傳芳書(仿楊惲報孫會宗書)

某才疏學淺,軍政無所能,幸賴老友拔擢,得長皖省,適逢時變,以獲司令,終非其任,卒與黨會,鈞座非其行,蒙賜書指責以所背負,言詞深刻,然竊恨鈞座不深維其時勢,而猥偏見之責備也,言鄙陋之苦衷,似巧言而脫罪,默而息乎,恐遭道遠傳言失實之冤,固敢詳陳其情,惟鈞座察焉。某家當貧賤時,游江湖者數年,身為皂隸,職備小兵,侍奉主人,以給衣食,曾不能於早年有所做作,以獲爵位,又不能效同伴相機乘時,籠絡當局之顯宦,已受奚落輕視之氣久矣。懷祿慕勢,不忍終屈,遂值革命,獲取軍官,身頗顯貴,妻子麗都,回思昔日,自分老死不可以得志,豈意獲得富貴,而榮先人之丘墓乎。深維人生有命,不可輕量,君子安分,不事強求,小人得意,定要再往。竊自思念官未高也,祿未厚也,冀享榮華以歿世也。是故身率妻子戮力拍馬,脋肩諂笑,以要鈞座,不意竟爾用以為司令也。夫時勢所不可為者,忠死無益,故鈞座於清室,官其官也,有時而背,某之境遇,亦猶是也。黨軍北伐,大兵偪近,攻城奪地,烈焰莫嚮,官此皖也,能不皖衛,職司令也,理應死戰,而士卒歌者數千人,飯後臂袒,仰天鼓腹而呼嗚呼,其歌曰,上打鼕鼕鼓,下打鼓鼕鼕,兩頭一齊打,當中翦芙蓉。軍心已變矣,思輓救不能。是日也,賚印而出。膝行匍匐,頓首百拜。誠卑污無狀,不知其不可也,某幸有官運,方卸甲投降,除軍長之任,此二品之官,簡任之職,某獲得之,同流之人,眾慕所歸,咸欲效法,而雅知某者,獨昧時而貴,究何損譽之有。俗語不雲乎,明明求貞節,尚恐不能報主者,忠臣之志也。明明順實務,常恐不識者,俊傑之意也。故道不同,不相為謀。今鈞座安得以忠臣之志而責僕哉。夫蔣公黨魁,中山之徒,有李宗仁唐生智之健將,凜然皆有本領。知攻守之機,頃者鈞座離皖垣。臨金陵,金陵岩險之區,逸仙舊壞,民黨羅列,豈保守之天塹哉。而今乃圖子之時也,方當軍務之急,願勉旃,毋多談。

 

《夫子遗墨:附载应会世兄遗著-游戏类》影印件: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 》

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

李應文 - 哀死鴿文(並引)

吾家有鴿數羽,其始至也,愛其馴,因巢以巢之,食以食之。晝而出,暮而歸。優哉游哉,無不得所。倉廩庖廚,鮮其爪跡;階前堂上,無其糞污。清潔無比,伶俐絕倫。吾休養之余,以之爲怡情之具,已三年矣。一日獨坐書齋,忽聞槍聲,知必有異。囑童子往視之,則曰:吾鴿死其一矣,因食稻種而斃於鄰人之槍矣。吾急趨至,則見僵其體,瞠其目,喙猶開闔,似見主人而有難言之隱者然。因與鄰人交涉良久,始取之回。留其羽,餐其肉,臨席之頃,念及生前之聰穎,死時之慘狀,食有不能下咽者,爰爲文以哀之。

嗟乎鴿,嗟乎鴿,爾竟死耶!爾何不死於主人之青刀,而竟死於鄰人之黑彈耶。諺雲:生方死地,吾嘗疑於是,今信然矣。嗚呼哀哉!方爾之來吾廬也,原爲遷木之鶯,擇梁之燕。吾憐其意,愛護備至,滿冀其棲於斯,食於斯,卵育於斯,化族於斯。爾之居非等鳩爭,我之喜幾同雀躍。初不料以竊取一粒之稻,而喪其三寸之軀也。嗚呼哀哉!雖然,竊鈎者誅,竊國者侯,自古已然,於今爲烈,爾有取死之道矣。爾何必鬱鬱於地下爲哉。嗚呼哀哉!苛殘成性,愛不推屋上之鳥;明哲保身,智不及山梁之雉。而今已矣,三魂渺渺,七魄悠悠,吾縱千行萬行,淚下沾襟,爾亦不聞不見,吾不復爲爾悲矣。惟是,荊棘滿途,抬頭絆足,危機四伏,舉步驚心。對茲時局,難覓樂土。吾亦不僅爲爾悲已也。嗚呼哀哉!

戲擬死鴿起訴狀

爲草菅鴿命,不訴不甘,叩請昭雪事。緣鴿曏因弱小羽族,飛鳴不定,差同鶺鴒之在原,棲止無依,好似子規之叫月,欲覓鶯遷之境,實無燕賀之堂。幸某年偶來勝地,托爪名門,樓宇高騫。敢效鳳凰之巢閣,書聲不輟;還同鸚鵡之聽經,伴結塒雞,形隨瓦雀,已三年矣。今值三春艷景,百鳥爭鳴,鴿念織柳穿花,擬續倉庚之後。剪風掠雨,願參紫乙之群。道經惡某莊前,見夫鴨綠盈盈,鵝黃簇簇。爰餐殘粒,以飽飢腸。詎惡某素名鷹鷙,大肆梟心。舉器長槍,效公子之彈雀,下茲辣手,勝老嫗之殺雞。此時魂飛天黑,血濺地紅。如此慘景,莫可言喻。夫鴉鳴招忌,鳥合增嫌。翠羽爲飾品之資,鷹翎亦制扇之具,因茲致斃,或有可原。鴿自思無惡於人,亦無利於人,何致受此慘刑。身之僵如奠雁,遭茲毒殛,形之槁如懸鶉乎。將以竊食爲非法,則稼穡之祖,鳥曾覆翼,歷山之田,鳥亦爲耘,先禽有功於前,鴿當食報於後,乃爲求茲一飽,被此巨劫,有是理乎,此鴿之斃命而心不甘者一也。將以竊食爲非法,則食葚之鳩,啄粟之鳥,只聞託物以起興,未聞論罪而科刑。此鴿之斃命而心不甘者二也。將以竊食爲非法,則西山之鶴,豈盡餐風,北海之鵬,非皆飲露,豈強大者聽之,弱小者毒之乎,此鴿之斃命而心不甘者三也。將以竊食爲非法,則趨利若騖,雄視如鷹者,又將何罪以處之耶,此鴿之斃命而心不甘者四也。且鴿亦動物也,土著僑居,俱有保障,竊食縱爲非法,亦當拘見農官,鳲正亦堪問罪,赴愬禽類,鳩人亦可論刑,何以不由分說,而竟格殺勿論乎,此鴿之斃命而心不甘者五也。嗟夫,亦集爰之,既非鸇敺,之死靡他,實增鵪笑。況鴿之受刑之慘,斃命之由,梁雉尤堪作證,田雞亦代不平。如蒙傳齊以訊問,不難水落而石出。爲此叩請:冥王殿下,賞准羽檄主管城隍,迅飭爪兵,協同羽將,將惡某拘提解案,依法懲辦,以申冤抑,而資昭雪,實爲德便,謹狀。

 

=========================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朝华午拾》电子版

 

《李老夫子遗墨》总目次

 

立委按:
我的曾祖父的作品《李老夫子遺墨》,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八月編印,內部發行。家傳孤本掃描上網。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現在象《李老夫子遺墨》這樣自成一體的資料已經很少了,它的文史價值是可以肯定的,反映了那個劇烈變遷的時代(從前清到民國)以及南方山城繁昌的一個側面。有些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和娛樂價值。

 

《李老夫子遗墨》(版权所有)

立委:《李老夫子遗墨》简介

任图南: 李先生传 (1)

    姚学铭: 序一 (4)
    编者: 序二 (6)

李老夫子遗墨目录 (9-22)

《夫子遺墨:序類》 (23-40);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

《夫子遺墨:傳類》(40-46);42-43;44-45;

《夫子遺墨:雜作類》 (46-59);48-49;50-51;52-53;54-55;56-57;

《夫子遺墨:詩賦類》(59-69)

    • 七言绝 (59-62);
    • 七言律 (62-69);

《夫子遺墨:對聯類》(68-92)

      • 楹联 (69-76);
      • 喜联 (76-79);
      • 寿联 (79-80);
      • 挽联(80-9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論類》(93-98)

    • 秦始皇筑长城隋炀帝开运河论(93);
    • 汉文帝减租除税论(94);
    • 勾践卧薪尝胆论(94);
    • 怀与安实败名论(95);
    • 郭巨埋儿论(9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說類》(98-104)

    • 友也者友其德也说(98);
    •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说(99);
    • 君子食无求饱说(100);
    • 重九登高解(101);
    • 勉励学生文(10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記類》(104-118)

    • 花果园记(104);
    • 牧氏三公祠重修记(106);
    • 桥上观鱼记(107);
    • 菜圃中小庐记(附佘之涛书后)(108);
    • 吾庐记(110);
    • 种田记(112);
    • 避炎堂记(114);
    • 牧氏三公祠重修自记(代)(115);
    • 重九登高记(117);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序傳類》(119-133)

    • 徐克林翁序(119);
    • 程辅杰翁序(120);
    • 何秀柏先生移帐授徒序(120);
    • 何母鲍老孺人七十寿序(121);
    • 孙天栋先生序(代)(124);
    • 钱少唐先生序(代)(125);
    • 李公洪模传(127);
    • 胡公永祥传(128);
    • 田先生传(130);
    • 王君加入义勇军序(132);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書信類》(133-137)

    • 致邑令薛繼昌函(133);
    • 致立法院委員史尚寬書(134);
    • 致中央黨部秘書長方希孔函(135);
    • 上革命軍某司令書(136);

《夫子遺墨:附載應文世兄近作-游戲類》(137-140)

    • 哀死鸽文(并引)(137);
    • 戏拟死鸽起诉状 (139);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論說類》(141-148)

    • 论张良令力士狙击秦始皇(141);
    • 怀与安实败名论(142);
    • 秦始皇筑长城隋炀帝开运河论(143);
    • 忧劳可以兴国说(144);
    • 自强说(145);
    • 推广小学说(146);
    • 君子食无求饱说(147);

附载应会世兄遗著-书信类(148-150)

    • 李洪楊謝留法同鄉改葬乃兄書(代)(148);
    • 李允徵謝留法同鄉改葬其子洪模墳墓書(代)(149);

《夫子遺墨:附載應會世兄遺著-游戲類》(150-156)

    • 抗日会宣言(仿讨武曌檄)(150);
    • 戏拟讨日军檄(仿北山移文)(152);
    • 戏拟某军长报孙传芳书(仿杨恽报孙会宗书)(154);

《夫子遺墨:附錄:李應會先生榮哀錄》(158-188)

    • 序一(159);
    • 序二(160);
    • 祭文(161-174);
      • 胞兄应文: 哭弟文(161);
      • 孤子名毅/朴/俊: 祭文一(李步霄先生代作)(163);
      • 胞侄名勤: 祭文二(张佐槐先生代作)(166);
      • 胞侄名实: 祭文三(牧克遒先生代作)(167);
      • 侄婿佘之涛: 祭文四(172);
    • 挽联(174-186);
    • 跋(187);

全书完(189).

《朝华午拾》电子版

 

 

 

《李家大院》21: 李应繁诗词选

外一篇:

李应繁诗词选

(李应繁为名杰堂叔)

立委按:

    这是我的远房叔爷李应繁的诗词选集。与我爷爷三兄弟留守家乡从事乡村教育不同,李应繁年少时闯荡江湖,凭着过人才气,解放前也曾供职上层(曾任顧祝同抗日時期的秘书),有很多传奇故事。他是我见到的一个少有的乐观豁达的年迈智者。他尽管年衰背驼,但精神矍铄,态度谦和,手住拐杖,背负行囊,来去无踪,很有高僧仙道的风采。他出口成章,无处不诗,令我心折。26年前我在繁中教书的时候,从二伯(李名实)处借来他的诗歌,手抄一大本留存。老爸从故去的二伯(李名实)的收藏中找到了四大本《李应繁诗词》真迹孤本。自从我植字整理扫描家传孤本《李老夫子遗墨》以来,我似乎自然成为李家文化薪火的一个传承人。孤本交由我保管,使我得以一睹工工整整的善本,何其幸也。我二伯生前与李应繁来往密切,推心置腹,才有应繁的叔伯把自己的手稿真迹存留我二伯(他的世侄儿)处的安排。也才有我今天的继承、保管和推介。文章千古事,可是过去很多有价值的文字失传了。如今,托现代科技之福,数字化永久保存已非难事,现扫描上网,以为纪念。我"小学"功底欠缺,自感担子不轻,当兢兢业业,勤以补拙,不负前辈。今择其代表作,汇编入册,与亲友分享。

  《李应繁诗词》是他晚年生活的记录,走的是白居易的道路,差不多老妪能解,有些干脆就是顺口溜,风趣俏皮。不经意间见功力,这是叔爷风云一辈子以后返璞归真的自由挥洒。

原序

    李应繁翁,少即善文,工余事暇,每多吟咏,惜早期作品,多已亡佚,今不可得矣。翁虽耄耋高年,于撰写文史,寄兴垄田之暇,犹辛勤笔耕。读其作,深为翁之诤、之识、之才、之情所折服。近年翁目疾,双眼失明,犹不废吟咏,由他人笔录成篇,为数亦以百计。翁之坚强意志和不为困难所阻之精神,令人感动而钦佩不已矣。翁之诗词,古朴典雅,然不失时代风貌。每作格律严谨且博学,多用典,每用必得体。其田园诗,生动而富生活情趣。其酬答唱和之作,更具真情实感。壬申仲春,翁来书嘱余,余不揣浅陋,恭书数语,以咨高明。是为序。

                                      后学郭珍仁记

 

自题卷首

七绝二首


诗文选集不沉浮,是我精神百尺楼。地冻天寒闲自唱,黄昏时节已风流。


黄昏集里颂黄昏,晚兴诗中唱晚晴。莫道斯人常寂寞,数千里外有知音。

1992年1月李应繁自题于双岭村

 

调寄《忆江南》 

诗歌咏,背景是农村,两户经营都富裕,三中政策尽英明,谱写万家春。 
诗歌咏,四载记残痕,问舍求田无可采,高山流水有知音,欲借运风斤。 

1984年12月应凡书于石冲

 

随感 

迩来思想总偏差,力不从心只听他。避暑有荫多种树,闻香无益少栽花。 
偷闲每想走姑处,爱吃常思到女家。好读养成孤僻性,怕听絮语话桑麻。

又 
两间破屋望天晴,四壁萧条仅一身。茶饭三餐粗够饱,鹑衣百结但求温。 
瓮中有米已知足,架上无书不算贫。早出晚归形共影,守门付与铁将军。

忆上海友人 

五十年前我负卿,别来犹自忆莺莺。今生万一能相见,百喙难辞薄幸名。 
忆美人兮天一方,小姑居处仍无郎。身无彩凤双飞翼,望断云山曲断肠。 
两丧妻兮两丧郎,秋宵只为两人长。天南地北悲同命,不识何时能晤谈。 
饱经忧患我与君,老去天涯犹一身。往日若知今日事,不该设计作空城。 
人生如梦已华颠,肠断肖娘一笑缘。遥祝寓居海上客,精神愉快度晚年。 

访友 

风轻云淡日迟迟,特到钱冲访旧知。未及交谈先一笑,此行寻友并寻诗。 
钱冲看过钱兴林,同到河西访立勤。三个老人同样老,算来还是我年轻。 
二人笑谈到河西,树满山村水满堤。四十多年未见面,今朝把晤尚依稀。 

伤春 

莺飞草长柳吹绵,老去伤春亦自怜。无力为农偏有事,有心殆学却无缘。 
青春断送黄尘里,白发惊看明镜前。何事东邻一恶妇,虾蚂日日咒青天。 

拔秧 

抢栽早稻十分忙,半夜起来喊拔秧。料得城中非农户,此时尚在梦黄粱。 
两足水中冷木麻,归来小女急呼妈。今朝钵里火生未,先要烤温再饭茶。 

再度苦雨 

连日雨多又大风,阴云密布夏高空。田间二麦青难老,阡上一禾绿未浓。 
天眼不开千户怨,人心思治万方同。马衰伏枥无奢望,但愿年年得岁丰。

 

双星赋 七律 

一水盈盈恨未消,隔堤遥望翼徒劳。为通心曲凭鱼素,欲度银河仗鹊桥。 
会少离多口感慨,情深爱重总萧条。人间更有常离别,毕竟天孙胜吾曹。 

又 

何事苍天不见忾,竟叫牛女长分钿。从无一度双宵会,枉有三生万古缘。 
心似流梭何日定,书常口角为情牵。诚知离别寻常有,岂料双星万万年。

【注释】李密隋人,少好读书,尝乘一黄牛,以汉书一册挂牛角,一手持鞭,一手翻阅。 

又 

秋宵一刻值千金,泪眼相看诉苦情。好事多磨仅鹊渡,良缘不久又鸡鸣。 
骊歌一唱浑如醉,别曲三声总断魂。劳动人民耕共织,不知何故受天惩。 

又 

南浦送君意黯然,匆匆一别便经年。银河无渡诚难聚,金屋有居不易园。 
岂料双星也薄命,何期七夕负良缘。人间与此同长恨,不独天孙在怨天。 

喜明江戒烟 

精卫能填海,愚公可移山。些须小嗜好,戒绝自无妨。 
铲去销金窟,添来满谷仓。家康是小事,主要是身康。 

勉诸孙 

你们都聪明,我老也欢欣,聪明要肯用,不用等于零。 
从前有永仲,智慧出人群,只因不学习,还是平常人。 
学习要认真,时间要抓紧,分秒不浪费,久久自能成。 
前辈华罗庚,后人陈景润,都因能苦练,数学享盛名。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学习再学习,自会有前程。 

遣兴 

近来潇洒走天涯,处处亲朋处处家。有意做诗诗不好,无心得句句偏佳。 
借书寻友因难买,购纸少钱不易赊。还是诸孙都解事,要书要笔问爸爸。 

又 

无病无灾眼自花,一年更比一年差。始知衰老非关命,自许聪明总是夸。 
船到码头车到站,瓜离蔓上树离花。归真反璞知何日,且看诗书不管他。 

又 

光阴被我尽蹉跎,朽木难雕唤奈何。无限好书看不尽,有些笑话听偏多。 
赛鸡斗狗口陈迹,验马骑驴逐逝波。莫谓老来无乐事,今宵还要梦南柯。 

又 

青梅竹马已龙钟,往事哪堪回忆中。缁素不分笑打狗,心肝呕尽悔屠龙。 
烂柯去后人犹在,剑匣鸣来意已空。且向诗书寻乐事,茅檐日日伴西风。 

 

《晚兴集》卷七:诗歌 

名实贤侄留念 

1、辟园种蔬 七绝一首

新辟荒坡地数弓,满园豆架与瓜棚。傍圹近水勤耕种,日日盘飧食不空。

2、1982年三月过鸟金岭七绝三首 

五十年前越此山,一骑白马两支枪。而今扶杖佝偻过,回忆当年似黄粱。 

登山无力时时休,石级如梯似上楼,一路幽篁笑我老,风吹相对尽摇头。 

穿岭越壑步行难,荆棘丛生路两旁。回首高山欣已过,前途不再是羊肠。 

3、与俞定涵医师相见 

家学渊源仰令尊,名医又见长桑君,活人广具岐黄术,济世早知佗鹊名 。
一夕青灯欣聚首,七旬白首喜谈心,相逢虽晚何愁晚,从此天涯若比邻 。

注: 
1 俞医生之父俞炳麟,为我县清末文学家 。
2 长桑君,古良医,扁鹊少时,为人舍长。长桑君过其舍,扁鹊优待它,长桑君乃以怀中药与扁鹊,并以禁方尽予之,扁鹊饮药三十日,能见垣外人物,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以诊脉为名。 
3 岐黄:医家之祖,即岐伯与黄帝 。
4 佗鹊:即华佗与扁鹊 。
5 王勃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相关】

科学网—《李应繁诗词》真迹孤本上网
科学网—李应繁诗文选 (油印本):植字
应凡诗词手抄本植字(电子版陆续校订中)
数字化是抢救文化遗产的第一步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风雨春秋之十一

李门家风

 我们家风,充满着温馨、亲情、自主、平等、忘我、相扶.....   家长从无训斥,更无打骂,也不給委屈!总是疏而不堵,循循善诱,身教言教并举。                          

很好玩,他们兄妹三人,在小学阶段,自行分工家务:老大自居力大,自举担任去几十米外水井拎水,两手两桶,包满水缸;老二体弱,但有耐力,不嫌繁琐,选择洗碗,那年头,没有洗涤用品,两手油糊糊,自得其意,其间,还高谈阔论,毫无劳役之感。 小妹,全家袒护,她自挑扫地之职,那是土地,一扫就是灰蒙蒙,但她也乐在其中。各自挑选,适得其所。        

 零七年六月,我突发大呕血,老大火速駕车回到身边,待止血后两次胃镜确诊患胃Ca。老大夫妇俩,毅然决策,去武汉协和医院。那边有人脉、技术优势,救命第一!也未及办医保报销转院手续,就直奔过去。那可是要花费六位数呀,是当时一般人两年收入。况且,他们兄妹数人,也均有义务和责任。可老大夫妇以为,无需惊动,他们一家包揽。就这样,让我闯过又一坎,又赚了十五年,至今,无恙。                              

 2010年和2014年,两次去美探亲,均住小儿家,往返机票及旅游开支,全由老二管了,无分彼此。                 

我们这代人,无论多牛,也无私房,我的红梅新村福利房,是国家按职称分配的,虽是中上,后来显然落下了。况且,居五楼无电梯,年长力衰,上下费力。小儿在入职之初,断然决定为我们重购新房。除了增加了面积,为进出方便,选择二楼。五年月供,他一人承担。后来成家,他媳妇,也不吝按月支付,使我们在新楼颐养天年。                  

外孙赴美留学,费用自理。女儿在他们这代人算是“贫困”户,几个舅舅,理可支援。但他父母自行支撑,助其完成学业,自立于世界,作为人工智能专家,供职于美国互联网大厂。

如今,我们养老,不出意外,并无困难。然而,他们各位,还都遵循年礼,以表孝道。 包括孙辈,李门家人,从无让我们糟心之事,即使遇上坎坷和困境,也都独自化解。体现了一个大家,亲情融融,相持相扶。 为我们大家,自豪!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老夫子遗墨》电子版

《朝华午拾》电子版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风雨春秋之十

聚会即兴讲话 (外一篇)

 

争取下个十年,我们再相聚

大家晚上好! 很高兴再聚首!。   

时隔二十多年,当年的长航医院,今天,能到90多人,令人惊佩!(尤其是不辞劳顿,京沪远道而来同志!)说明长航精神不减,长航友谊长存!。                       

我们今天在这里,营造了一个“家”的氛围,大家回家了!重回已经远去的的长航医院大家庭!情真意切!。                 

曾经,国家政策,让我们?受委屈,咋的,国企凋零,边缘化,令我们面临失业,成为社会弃儿!。至今,退休后,沦为“二等”公民!耿耿于怀!。                  

但,长航,高人、強人,在再就业事业中,作出骄人成绩!众多者,成为新岗位上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历史,证明了我们的实力!为此,颇感欣慰!。                        

如今,我们下一代,也将进入退休行列!岁月不饶人,能健康,就是最大的赢家!知足自豪!。             

尽管,社会的公平公正,尚待完善,我们养老,衣食无忧!  国家兴旺,下一代优秀,是我们的期盼!。            

我们这一代,有幸赶上信息时代的快车道,高铁、微 信、互联网,让我们这个地球村!天涯咫尺!科技的腾飞和变革,让我们尽享现代文明!。                 

今天,想见的人,大都如愿!弥足珍贵!留下美好记忆! 在此,也想对因健康原因而不能相见的人,表示慰问!。  对过世的同事,深表悼念!。                         

坚强每一天,争取下个十年,我们再相聚!。                    

谢谢大家!。          

                         2018-11-30  于芜湖?银河大酒店

 

 

阔别二十年,长航外科再相聚

 

 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                         

     借仰宗华主任旅美短期回国契机,组织这次老长航医院外科聚会,得到广泛的响应和共鸣!心心相印,众望所归!。                          

目前,我们这个“群”42位,今天到场有52人,可谓满堂红!感到欣慰的是,还有“群”外同事主动加入!倍感情浓!。                          

但是,想参会而未能到场有:陈宪范、朱松强、江平、张琪、史良会、吴志鹏、刘华、郭怡民、吴文莲!周俭、王霞峰、吴柏林、陈自 安、戴金霞、陈云、徐军等,让我们代向大家问好!他们中有的发來视频、音频和微博,等会,放出和大家“见面”!                           能成今天的聚会,首先要感谢高洁清、陆正兰、魏先田、刘梅霞、钱蔚林等几位护士长的张罗和辛劳!经过她们的不懈努力,所有的前后外科同仁,几无失联,包括近在身边的诸位和远在大洋彼岸刘华,全都表达出分外热情!使这次聚会,彰显浓情厚意!。          

一晃,退休后,又过去了20多年 ,岁月留给我们是 鬓霜和苍老!

但是,留不住的是岁月,而忘不了的是友情!。                       

人,总是容易怀旧,重温当年的青春活力、峥嵘岁月!在这强手如林的芜湖,有过曾经的辉煌,享有外科一席之地,为长航和社会作过历史的贡献!。                      

在这里,对洪青主任的不幸仙逝,表示我们的缅怀和敬意!他,是老革命!更是我们这个群体的“路灯”!感谢他曾经带领我们这个团队,拼搏进取。我们的手术的水平和广度,跻身和比肩市级医院!我们的胃癌、肠癌、乳癌、椎间盘等手术远期疗效,历经时间的考验,受到广泛的褒誉和青睐!无愧于时代的担当,至今,还聊以自慰!。                

    好在,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的后人,远远超越我们,我们团队的年轻人,在长航医院退市后再就业中,出类拔萃!显示出才干!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领军人物!有理由期待后来辉煌!。                           

所幸,我们赶上了好时光!国泰民安!衣食无忧!养尊处优,尽享高科技红利,如今,地球村,天涯咫尺,借助网络,随时“见面”,促膝谈心!大家互亲互扶!不尽的友谊,是牵挂!。                          

我们这个“群“,这次刚建,就受到热捧!我建议:经营好这块园地!呵护它!通过它,常交流、勤“见面”、多分享!躲开孤老!因为,即使身处相邻,也会咫尺天涯!。                            而在微信“群”里,大家犹如时时在一起,无论春夏和早晚,想聊就聊!拉近了彼此。                                 祝福大家,开心快乐!颐养天年!三年、五年,再相聚!谢谢大家!。             

2019-11-09芜湖鑫银河大酒店

 

追忆过往,畅聚友谊

各位,晚上好!。我,作为一位长航外科的“老”人,引介一下本次小聚:这次兩位主东是二院骨科桂召柳主任及其团队和市眼科医院内科主任馬海文,为庆贺一位亲属的腰椎骨折并馬尾受压的手术成功,而提供了这次相聚机会。感谢各位同仁的热情光临,说明大家对长航外科那段岁月的怀念和珍惜!八九年张琪、九零年史良会、九一年程从青,以及以后各位学子,在这人生事业启航热土上,通过奋进和磨炼,如今,大都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值得欣慰和自豪。也有兼任领导职务,如史良会院长、吴茂旺院长,成为栋梁之材!这些骄人成就,是我们这亇团队的标杆!。                  

今天,我们特邀了两位贵宾,二院骨科王尚仁主任,良师益友!在多年的交流和合作中,受益良多!表示感谢和敬意!还有就是芜湖抗疫明星,二院感染科主任駱本生,他,正在主持管控芜湖新冠疫情重任!值得敬佩!。还有我们这个团队两位前辈,陈宪范、朱松强主任,对长航外科的奠基和历史性贡献,表示敬意!由于高龄,未敢请临!。                        欢迎大家,追忆过往,畅聚友谊!。     

谢谢大家!。                       

2021-10-11芜湖新开元酒店

 

三生有幸

李氏大家预庆生--80大寿

 

我,能有今天,送別了不少同辈而屹立,得亏于趟过了八年前那次大坎。是扬新、邹霞勇敢谋略,让我去武汉切胃➕切胆,彻底躲过了恶魔!更得益于夫人的朝夕悉护和全家眷顾,现在,虽体质有所下降,但,基本“健康”!

    二幸,我处的这段时代,从农耕自给到信息化现代文明。地球村,朝发暮至,亲朋随时“见面”!是既往人类千年万年所不及!

三幸,我奋斗一生,无怨无悔!事业上,虽不是院士泰斗,也获得正高职称,外科主任医师。职业生涯最长,近六十年,做过太多的手术,救过太多的人,至今还上班手术。家庭上,我虽然买不起一套住房,但我富有,我的众多下代,就是无价财富,他们远胜于我,证明了我当年对他们前途的策略是成功的,让我最感安慰、自豪!

下个十年再相聚,谢谢大家!

2015-09-26芜湖天泰国际大酒店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8: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幼孙女甜甜(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数据科学学士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节选)

立委原按:

这是甜甜小学四年级在我出差的时候独立完成的语文课老师布置的自传出版物项目,有文有图有封皮。原作是英文,机器翻译成中文,稍加编辑,完成图文电子版。

看孩子写她的过去以及对未来的想象,很有意思。世界观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影响她的因素除了父母、学校、书籍,还有大众媒体,如电视。跟我们小时候对金钱不屑一提,视之为资产阶级铜臭不同,在北美的成长环境下,挣钱是理所当然的目标。所以,甜甜选择当既能挣大钱也能为无辜者(the innocent)辩护的律师,她想像中的丈夫也是高薪职业,大夫。两个人挣了很多钱,买下了自己的庄园。

甜甜愿意努力学习,想象用自己的成绩赢得上哈佛大学的奖学金。但是看样子,她不相信光靠努力工作就可成功,于是她有了两次乐透大奖。有了钱,她首先想到的是捐献给慈善机构,并给父母尽孝心,剩下的才留给自己偿付教育费用和购买时装。

她对自己谈恋爱和婚嫁的描述也很有意思。平时,她就跟我说,OK, I will not start dating too early, but Dad, I cannot be like you, dating and marrying so late. How about 17?

I will start my first date in senior prom (高中临毕业的舞会),OK?

我跟她说,最好上大学以后再谈恋爱。她坚决不同意,说如果到了 senior prom 还没有 date, 很丢人的。我说,那如果一上大学就要分开怎么办?她说,no problem, we are supposed to date a few guys and get some broken hearts before we finally marry. 这些观念,都是耳濡目染从 teenager movie 和书籍里面学的,跟我们当年的观念迥异。她根本没有计划生育的概念,倒是心甘情愿生养一串孩子,并随时准备放弃专业做一个家庭主妇,培养自己的新兴趣,跟孩子玩耍,培养孩子成人

 

小学四年级 • 2006 年 4 月出版

题献

感谢我的天才老师帮助我编辑这本书,感谢我最好的朋友 HaolingPamPurplehead Brittney (Purplelina) 帮助和鼓励我完成我的书!哦,我差点忘了把这本书也献给我的其他朋友。

 

 

 

1章 天使的诞生

 

首先,我落地就是加拿大人!

先看我妈妈这边,我有姥爷和姥姥,他们都退休了,喜欢享受生活中更轻松的部分。例如,有一次我的表弟到我姥爷姥姥家吃晚饭,但我的姥爷和我的表弟并没有吃饭,而是通过互相扔纸巾球和空水瓶来玩一种叫做战争的游戏。在我爸爸的家里,我有爷爷,1936年出生于中国芜湖。爷爷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的农村,没有上过正规小学。虽然没上过小学,但至少上过中学。不幸的是,他也没有能上高中,而是直接到医校学习。他医校毕业,就遇到了奶奶作为他的同事。我爷爷现在还在芜湖,是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的爱好是下棋和摆弄电子产品。接下来是我爸的哥哥,就是我的大伯,1958年出生,比我爸大两岁。和我爸爸一样,他中学的成绩也是全A。他的最后一个学位是学士学位,去了一所南京大学。他目前的爱好是游泳,但有时他很粗心。我爸的妹妹李晨在高考之前成绩都很好。可惜她没有上正规大学,而是上的夜校。她的爱好是吃肉,但她的食谱营养不全。

2章 风俗与传统

我爱中国新年 


这就是我!

2000 年 6 月 12 日,我正慢慢走向幼儿园的前门,父亲安慰道:“别害怕。” 但他的话让我更加紧张。当我进入大楼时,我的老师凯西女士带我去了她的房间,我敬畏地看着六间色彩缤纷的房间。但其中 三个房间是为婴儿准备的。两分钟后,老师把我拉进了她蓝色的教室。一进蓝色的教室,爸爸正要离开,我的眼眶就开始噙满泪水。看到我的泪水,我爸就没有走。在我做手工和玩耍的时候,我不时看一眼爸爸,确保他没有离开教室。但校长来了,硬是说服爸爸离开。没多久,我的眼眶就又噙满了泪水,哭个不停。我的老师试图安慰我,但她无能为力,所以我一直拼命哭,直到午餐时我吐了,衣服上到处都是呕吐的食品。那是我上学的第一天,也是最糟糕的一天。

 


尖子生

您刚刚读了有关我学前班和幼儿园的信息,现在进入一年级。我最好的日子是当我的工作是班里最好的时候。例如有一次,我们学习写不同的句子,我的老师弗里塔格女士,她以我的故事句子作为范例!这让我笑得很开心,我以为我的笑容是粘在了我的脸上。我最糟糕的一天是被我最好的朋友 Rena 羞辱。一月份的一天,我交了另一个最好的朋友,她的名字叫阿曼达。我最喜欢的运动是足球,我最喜欢的音乐是 Lilo and Stitch。

一年级郊游合影

 

3   年级三年级

魔法花园,森林小学

“欢迎来到三年级”,我的老师 Lennert 女士尖叫道。一看老师,我就觉得她有点老了,但看起来很开朗,到我上三年级课程的时候,她让我们学习额外的写作。她让我们写散文,还要给妈妈写有说服力的信。不管我怎么努力,她总是对特定的人很好,比如根据 Lennert 女士的评价,Meagan 和 Emily 似乎是班上最聪明的人。在三年级时,我和 Rena 分手了,因为我们开始经常吵架。幸好我交到了一个新的好朋友,她的名字叫Cieran。

那一年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年,因为春天来了,我去了中国。我的中国之行很有趣,我买了纪念品,我拜访了我的亲戚,所有的事情都很有趣,除了我必须每天写一页给老师看。我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我最喜欢的电视连续剧是Full House。

4章 四年级的乐趣

再见了布法罗

五年级时,我上了怀特夫人的数学课和 K 夫人的班主任课。怀特夫人总是让我们一直玩游戏(她只是来教一点数学的),除了在数学课开始时我们必须做一点练习(否则怀特夫人的课就不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了)。K 夫人很善良,但有时也很严厉,如果你让她生气,她就像火山喷发一样。

在五年级的时候,豪玲、紫头、布兰妮和帕姆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将永远是朋友,因为在五年级开始时,我们都签署了一份自愿的条约,我们都将永远做最好的朋友。

我最喜欢的活动是踢足球、聊天和逛商场。我喜欢足球,因为我开始尝试加入足球队并且我成功了(虽然有些勉强)。自从我加入足球队以来,我们的球队几乎赢得了每一场足球比赛,我们是无敌的。我也喜欢聊天,帕姆和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话多。我的朋友帕姆和我可以连续谈笑几个小时。这是我们友谊中最有趣的部分。

5 最后,中学

我是一个少年!

Jasper 高中是充满压力和忙碌的一年,因为我们必须参加SAT 考试并决定我们将从事什么职业方向。高中的好处是你可以参加课外活动。我自己加入了管弦乐队、数学队和篮球队。由于每个人都必须选择第二语言,所以我选择了中文。我有一个优势,因为当我读一年级时,我在中文学校跳过了一级。每天都很累,因为我要练习小提琴、学习中文、和朋友 Pam 一起打篮球、做作业,还要抽出时间和我最好的朋友 Purplehead、Pam、Brittney 和 Haoling 一起出去玩。无论如何,当我在 12 年级时,我参加了一次考试,并荣获数学和语言方面的优秀学者奖励。尽管我喜出望外,但“The Royalties”中令人头疼的领导者杰米·蒙特兹(Jamie Montez)却遇到了麻烦。这一次又有一个女孩要欺负周围的人,她的名字叫汉娜·梅德利,是个“毒舌之人”。每次我看到她,她要么不理我,要么蔑视我,贬我为失败者,但我实际上是学校里最受欢迎的女孩之一。但她怎么知道呢,她的大脑只有花生那么大。

彩票

在我高中的最后一年,我在星光电影院找到了一份检票员的工作,到高中结束时赚了 25,000.00 美元。我变得越来越有钱,因为当我学会了开车,下次我买彩票看电视的时候,我中了500亿的彩票!!!!!!

无论如何,我最喜欢的课是语言和数学,因为我爸爸教我额外的语言,这让我特别擅长语言,我妈妈是一个数学天才,教我大学数学。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每个女孩都很可能会迷恋男孩,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我没有和心中的他约会,事实上他直到毕业舞会才同意和我一起跳舞。我后来的新暗恋对象叫Bobby Candid,他在足球队,已经获得了大奖,他有一双雾蒙蒙的眼睛和一头黑发。在我看来,他是完美的!

当我参加SAT考试时,我确信自己的成绩是最差的,但令人惊讶的是,我得到了最高分,并获得了哈佛的5年奖学金。

 

6 漫长的大学时光

坦尼亚,还是……李小姐???

哈佛大学似乎并不比高中好。除了一件事,我的新老师是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由男教授做数学老师。吴老师教我的数学课,我是他最好也最可怜的学生。我很不高兴,因为吴老师一直叫我李小姐,但我习惯了被称为坦尼亚。有一天,我真的哭了,因为我以为我再也不会叫我自己的名字了。但只要看到我的朋友,我就没有再哭。12 年级时,我开始加入了科学团队、啦啦队和数学俱乐部。现在我继续学习汉语,直到大学毕业。我获得了音乐学士学位,但我的专业是数学,我的辅修是语言。

中了彩票后(再次!!!),我开设了坦尼亚无辜者律师事务所(以我的名字命名)担任律师。我嫁给了一个叫乔伊伯明翰的男人。乔伊和我在纽约的圣保罗教堂结婚,靠近我的老学校。2026 年 3 月,我们决定在我生日那天结婚,这样我们可以有双倍的庆祝,而乔伊尤其喜欢庆祝活动。当我们举行婚礼时,我妈妈在抽泣,因为她认为我成长得太快了。后来我妈妈说,“你可以站在自己的结婚蛋糕上。”

新一代

后来我每周赚5百万,而我的丈夫作为大夫每周也赚三百万。很快我们就买了一座帝国大厦大小的城堡。2029 年 6 月 10 日,我生下了 Amy,2032 年 8 月 12 日,我生下了 Kara。孩子们一直不停降临。2034 年 9 月 15 日,我生下了双胞胎男孩 Tim 和 Erin。最后,在 2040 年 10 月 17 日,我们u迎来了小女艾米丽。

 

爱好和最喜欢的活动

生活仍在继续

婚后和分娩的痛苦之后,我开始发展新的爱好,开始参加瑜伽和杂技班。我最喜欢的爱好是购物、听音乐、上网、和孩子们在一起、帮艾米做作业、和蒂姆和艾琳一起踢足球、和卡拉打网球、和艾米丽一起扮演医生,以及和我的朋友一起出去玩,有Brittney、Purplehead、Pam 和 Haoling。我以前一直觉得我会永远和 Brittney、Purplehead、Pam 和 Haoling 在一起,果然我是对的,她们是我的终身好友。

我可能有很多回忆,但下面这些是最难忘的。我最初的记忆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获得了优秀学者荣誉和哈佛大学的 5 年奖学金。我嫁给了一个名叫乔伊伯明翰的男生,生了五个孩子,艾米、卡拉、艾琳、蒂姆和艾米丽。我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我的丈夫是一名成功的医生。我中了两次彩票。我的下一个记忆是我在 SAT 中获得了最高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我成为他们的律师。后来我丈夫和我买了一座豪宅,我们甚至没有使用抵押贷款。有一天我听到艾米说:“我终于决定了我的职业,我要像你一样成为一名律师”,我笑得合不拢嘴。

 

 

作者生平

作者 Tanya Lee 目前居住在美国 T 市。她写过很多书,包括 Hamtaro、Remember When… 和 Winnie the Pooh Postman。她的《小熊维尼》被拍成电影。在空闲时间,她喜欢在她的游戏机上玩口袋妖怪,画动物或花卉,以及摆弄电子产品。

结束

 
警告:这本书仅供某些人阅读,否则!
(不必当真,开玩笑的

 

Tian Tian (Age 10): Tanya's Amazing Life

 Little Stories of Tian Tian

成长花絮

外一篇

唐天诗文选

作者:唐天

南国女孩

她说,“我前世一定欠下你巨大的恩情”。
一片汪洋,两处思念。百尺情思,寸寸断肠。
她说,世间有情有缘。你我相遇,是缘;异地而同心,是情。若不能终,是缘不至此,命中不得。
她爱得奋不顾身,轰轰烈烈;她走得毅然决然,不曾回首。她的爱杜绝啼血,娇艳欲滴、摄人心魄;她的泪晴空潋滟,透明澄澈,延绵寂寥。
她是大山的孩子,踏着山歌,哼着小调,闯入我的视线,直插心底;她是土地的精灵,泛着初春泥土的气息,带来鲜花与绿叶,化作诗与歌。
她来自南国,不羁地游走于世。时而流连于湖光山色,时而迷错在世事人情。阳光的温度融化了坚冰,无防备的笑容开辟出一条道路。
朝朝暮暮,岁岁月月。求片刻相守而不得,望今生之约而不知。微蹙的眉头,下撇的嘴角,用俏皮掩饰委屈,用可爱装饰寂寞。
南国女孩,绽放在枝头,摇摆在春风中。一身素色,娇柔而坚强,明媚又忧伤。
南国女孩,我想拂去你的泪水,温暖你的心房。愿你梦中有茶,人生如画。

山里的孩子

那片郁郁葱葱,是你曾经后院。
你光着脚,奔上跑下,留下一串串足迹;
你咧着嘴,气喘吁吁,绽开一片片花容。
那条潺潺霏霏,仍在你心间流淌。
叮叮咚咚,是经年不息此起彼伏的清澈;
窸窸窣窣,是源泉边生命挣扎的力量。
山里的孩子啊,是什么夺去了你的笑容,带给你泪水?
是人情冷淡世事艰辛?还是那多舛的命运,也不愿被提及。
大山的精灵啊,是什么蒙蔽了你明澈的双眸,在你心中挖出深深的欲望之壑?
是那无数个独自抹泪的黑夜?亦或是被击得粉碎的水晶之心。
我愿化作山风,在黑夜侧耳,倾听你的气息;
我想化成清泉,将你拥入,带给你平静;
我要成为太阳,温暖你冰冷的身躯,晒干你的泪痕;
我会变成大山,无论走到哪,都驻扎在你的心底。
如果,我可以,
我希望在山中遇见你。
那一天,太阳雨,
你光着脚丫,沾着泥土,毫无防备地笑。
于是,我便在心中默默念道,
我可爱的孩子,那份笑容,是我生生世世的守候。

夏逝

    浑浊的天空下,一两颗恒星挣扎着穿过层层雾霭与氤氲,将微弱的星光带给疲惫的夜晚。混杂着汗水与烟草的气味,少年少女们坐在路边斑驳的台阶上。熟悉的夜幕,却少了一份聒噪。
    又是一个离别的时刻,正如同千百个在这之前的离别,也似那将会发生的千百次离别。初秋的空气中酝酿着暧昧和激荡,而此刻都沉醉在这与视线连成一片的天际。
    啊,秋天到了。无数次的担心、感叹,而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香樟枝头已不见细小果实的踪影,梧桐叶也零落一地,等待着春风中的新生。时不时游来的凉风,吐露出秋的讯息。即使在三个月之前,我仍然哼着《夏祭り》,忧心这多情而热烈的季节是如此短暂,短暂到难以察觉它逝去的那一刻。在更早的三年前的某个夜晚,在夏天即将离开的那一天,我整夜未眠。
    而今年,是那样的相似,又如此不同。我真切地听见渐弱的虫鸣,看见风中飘舞的华叶。故乡的山林尽染,故乡的秋水向东滚滚不绝。在一个我已不再生活于其中的城市,这里仍然有我熟悉的面孔,有我未尽的梦想。这里是我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依恋难舍的诅咒,是我每每驻足四望的站台,是那些被模糊了视线的回忆。
    少年少女们终于起身,简短的交耳,回首。人群分成两拨,三拨,四拨,似鲤鱼般游散开来。有些消失于暮色,还有些掩映在霓虹灯中。一切都定格在欲言又止的那一刻。
    夜,更深了。

声声慢  拾华

年年日日,岁岁朝朝。秋毫落木萧萧。西顾迢迢,廿载皓月皎皎。孤琴细抚慢摇,忆当时,絮絮叨叨。

酒将尽,人欲行,却也雁过留痕。那日红花绿影,又翻土为泥,冷冷清清。

沥沥淅淅,莫过三言两语。他乡若是再见,应别离,弗道春秋。不思量,难相忘,点点滴滴。

清平乐 新安秋夜

半池粉黛,送桂花流水。九转新安云霄坠,一樽明月独醉。
曲径厌晚归雁,阑珊登楼凭槛。满城新雨缱绻,金风不待人间。

皖南

千年宛陵千年徽,长毛剃头一朝颓。
三江口岸迎开埠,太平故地鸠兹飞。

(注:唐天为名杰外孙)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名杰《风雨春秋》之四

回忆文革40周年

1966年中共中央“5.16”通知下达后,让全国人民“朦”了,国家发生了什么?所谓“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铺天盖地充斥全国城乡各个角落。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神”,连篇累牍,兴师动众,刹时暴风骤雨,如火如荼。

直到“炮打司令部_我的一张大字报”出笼后,事主之“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打倒中国“赫鲁晓夫”。然高层内幕有谁知晓?一言九鼎之“红太阳”把全国人民带入一场政治游戏泥潭之中,随之而来的“文斗”、“武斗”硝烟弥彻中华大地,煞有介事地陷入一场没有“敌军”的“人民战争”,真的是运动群众了。

此时正值“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我被派往何湾创建一所“战备医院”。按当时反动“血统论”理念,对于我这样非“红五类”出身的人,料定是整肃对象。然,我逃出人声鼎沸的县医院,在这难得的世外桃源,躲过一劫。

我对这场莫名的“运动”和后来演变成全国性武斗格杀,没有兴趣和热情。也因为出身不“硬”,有点“明哲保身”。自己又处于事业初期,所以我,不“抓革命”,只“促生产”,埋头看书、开刀,日夜兼程,既治病又治伤,练就手术本领。

说说当时“运动”之深度、广度,我的三个孩子是4、6、8岁,我下乡,他们没有幼儿园上,老大、老二就一把掳进一年级。不久,停学闹革命,这些娃娃们没事干,也跟着大人“革命”了,老大扬新也领着他们小伙伴,成立” “匕首“小分队”革命组织“,被推任为“司令”。全社会无政府状态,没有任何人来管他们,老师、家长也不敢干预“革命”。居然,他们有自己的队旗、袖章、公章和办公室(记得那时上二年级的扬新为此独自去县城刻章、做旗、串联、取经,住在他同学、好友杨国民家。),也上街搞“四大”,还造他们校长的反,真的像模像样,光荣地自称“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要让江山万年红、代代红“。荒诞的岁月,造就奇事、怪才,这9岁的娃娃,也能独闯江山闹革命,超过了当年我11岁那次“鸡毛信”。

67年,弟弟妹妹趁着哥哥这司令权威,也挤了进去。帮人家贴大字报,他俩拎浆糊桶;人家造反,他俩听得也起劲。仨兄妹带上红袖章,英姿飒爽的风采,40年啦,依然让人难忘当年的那场政治游戏。

“革命”闹了一年多,时至1967年夏,全社会瘫痪了。医院里的一派“扫黑线”,外出“革命大串连”,守家的另一派“批联部”,不能支撑开诊,尤其是外科。该派头头们就令当局将我从的乡下调回,(原本我下乡一年,后来革命乱了没人管,至此我已离院一年半了,然我正好“蛰居”安稳。)主持外科病房工作。

武斗,就有“人为”伤员,让我有用武之地,为此,受到“敌对”双方的重用和保护。我“安分守己”,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成为名震一方“一把刀”、生命的守护神。多救了不少病弱,减少不少无辜因“革命”的牺牲者,真的功德无量,于公于私,两利双赢。

我仍然坚守“不革命、只生产”的自定准则和底线,不是我胆小怕事。当时,压根就没有悟出“斗争”有何价值?牺牲更不值得。发疯似的全国大宣传,也没能让我心服!但也只能消极怠慢,不敢顶撞,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高压,螳臂当车,不啻是自取灭亡。

那时光,人像疯了一样,昏天黑地。挂牌、游街、戴高帽、搞喷气式,除了地、富、反坏、右这些阶级敌人,还有共产党的各级大小当权派,都是打击对象。多如牛毛的“革命”组织,“无法无天”,都声称“悍卫毛泽东思想”,后来大致都发展成对立的两派。各立据点,抢枪抢炮,真枪实弹。就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武斗中就死了10个人,都是青年学生和工人,恒古没有结案,不了了之。这,何止是“触及灵魂”,更泯灭其躯体,真的攸关黎民百姓身家性命。然而人们的“热情”是空前绝后,火药味极浓,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前赴后继,死而后已。而我却“无动于衷”,虽然我也被卷进“批联部”一派,但连派会我也极少参加。更何况文斗、武斗,好友们戏称我是“逍遥派”。

1967年夏秋之交,武斗正酣,“工事、战壕”遍布,俨然是一场“人民战争”。处处是战场,枪声、炮声,弹痕累累,造反派可随意抓人、关人甚至杀人,一抹“红色恐怖”。武斗跟文斗不同,语言罪,文字狱,虽可无端,但还只是批呀、斗呀。而武斗那怕是一人也可向你下手,让你瞬遭不测,人身安全,全无保障,比战乱更可怕。知情人之间内讧,外加冷枪流弹,让人人害怕。我虽素来与人为善,人缘不错,但也胆战心惊,人人自危。

一天傍晚时分,“批”派一个“便衣女战士”从我家后门直冲我内室,从鞋底里抠出一张纸条,是该派浦司令的手令,让我火速赶去大本营“救人”。当然是“天命”了(一则天命不可违抗,二则救人不得迟疑,再则保己也无二选),立马出家,可我家是“扫”派阵地,敌对双方,哪能包容此举,(就是正式战场上,还容“红十字”救人。)所以我的这一出诊,也是一次冒险。好在一出门,就有“便衣”一队护卫,以防堵截,火速抵达目的地。

一位中学生红卫兵战士受伤,子弹穿右胸伤肺致血气胸,诊断需X线检查,循着自己一派的后方送,专车直去泾县晏工煤矿医院,就地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我,全程主治和护理,总算救回一命。

又一次是在我们院的扫派伤员,右股动脉子弹伤,患肢全无血供,苍白、灰冷,要是在6小时内手术修补,完全可以保肢。为争取这一时限,我奔走呼号,找派头头和院领导,终因种种原因而误时,高位截肢致残,可惜可悲。

还有一次是批派后方一家属难产,无处就医,乡里乡亲的,一个县城几十年相处,大都是熟人甚至过从,找了我,没办法,从院里悄悄地取出消毒包和器械,就在患家堂前大桌上作了剖腹产,救了母子。

武斗激烈时,医生和病人都不敢住在病房里(人群中总有敌对一派),自然散伙停诊。遇上急腹症,我只得携着病人,到处找地方开刀。一例阑尾炎带到弋江手术的,一例疝气跑到何湾开的刀。寻找一切可能的条件,为病人治病手术了。

何湾区委书记唐文秀,与我可谓至交,胃溃疡出血,无法输血,药品极为短缺,治疗条件极为简陋和不足,我给作了胃切除,术后6天,他就吵着要出院,并善意邀我一道到他乡下的家避一避,躲避风险。因为他是正宗的当权派,在造反派眼中当然是揪斗对象。他,闯过疾病关,只怕躲不过政治关。朝夕自危,只得重现当年地下游击战争年代“风范”,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刀口没拆线就溜号了。若干年后,我们笑谈这一幕,不胜感慨。

此间,为武斗中伤员作过肺修补、肝修补、肠切除、骨、血管等手术。基本无死亡,拯救了不少生命。这不,特定的环境下,出给外科医生的课题,是十分严峻而苛刻的,40年前,就这样,逼出来我们这批“全科医生”,造就出这些“全能医生”,一切求教于书本,现贩现卖,时势造“英雄”!

重读张志新报道有感

今天在“大江晚报”的生活、往事版上看到原《光明日报》记者陈禹山回忆文章“一份血写的报告”,揭示40年前泛滥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大革命”造成的大批冤案中一个特例。1975年4月4日,45岁的张志新,被割喉处死,成为那场“史无前例…革命”时代的祭奠!她只是有思想、有意见,是宪法所明文所允的公民权利,她没有惹着谁,也没有伤着谁,何罪之有?当时法院一位处长阅案后私下说:毛主席说:“一个不杀,大部不抓”,何况她动口不动手,没有搞破坏。再则,党员在组织会上发表自己看法,也能是犯罪?只因是震撼了龙威,罪责难逃。她69年9月18日入狱,座了7年牢,终被处死。然,事隔4年,于79年初才被平反。还是共产党的“天”,英雄和死囚,全是政局使然。但,一个人的生命不能重来、再生,要是当时判她无期、哪怕是死缓,也让人少点无尽惋惜!死前已全然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哪家“法”对这样人也可量其死罪?

由此,我连想起一则身边故事,也同样荒唐无解。

我的堂二姐夫何永祈,20岁时曾任过繁昌县永固乡(现在的无为县黑沙洲)乡长,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解放军过江时,他们那一班人在被赶到泾县时,集体起义倒戈,收入革命队伍,当时的政策“英明”,这是壮大自己削弱敌人的智举。所谓革命不分前后,并且不究既往。从此他也成了革命队伍中一员,顺理成章,很快成为郎溪法院一位审判员,亲友们还为此窃喜和庆幸。然,好景不长,50年“镇反”来了,他那伪乡长历史,属历史反革命,揪回原籍批斗入狱,出来后好几十年也还是“阶下囚”,好在他留下了性命,才熬到肃清文革遗毒、落实干部政策79年。还是他,几十年没有工作,居然又成了“离休干部”,但,不知何因,落实不彻底,不伦不类,算他是退休干部,终身享受“离休干部”这一待遇。与张志新相比,他算幸运了。

这一离奇故事与前宗一样,发生在同一个党的天下,遵从的是同一部宪法,怎黑白不分、天地乱转?!那是中国长期以来“人治”的恶果,现在,我国正力主法治;但,任重道远。当求冤假错案不再重来,长治久安。 

六、我的几次工作主持

1   我的第一次主持

    那是1957年秋冬,在南陵血吸虫病重灾区东塘陈村,设点治疗血吸虫病。一个组7-8个人,要组成俨然是一个完整治疗班子,日夜24小时护理值班,化验,医生。
    这完全是农舍村落,病房、治疗室、办公室、住宿,全见缝插针地安在全村各家各户,我们住在人家闲置的楼阁上,病房设在各家堂屋的地铺,有七、八头十个病房散落全村,没有电,煤油灯、马灯当道,水,也就是塘水加明矾沉淀,煮沸消毒,条件简陋到原始。
三价锑(酒石酸锑钾)20日、3日疗程,必须在严格的住院条件下进行,是医学上高难课题,对心、肝、肾均有剧毒,可诱发阿-斯氏(Adams_Stokes  syndrome)综合征、肝衰、肾衰,甚至死人。且不说药水漏一滴在血管外,就会导致组织坏死。这一“工程”,对任何有经验医生来说,也可谓是“泰山”,可这个担子却落在我的身上,换句话说是由我来主持,好在初生牛犊不怕虎,叫担就担起来。而且是独人掌门。
    我虽出校一年多,是从事这一工作时,但都另有“主持”。这次不同,这么快轮到我了,二十一岁中专生就主持医疗全局,哪能不胆寒
    这不,我一天三次查房,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晚上提着小马灯,周游全村,巡视病人,除了了解病人“毒性反应”外,还要听心脏、测血压、扪肝脾……
    这样超负荷工作,又没商量,既不科学,又不安全。上级考虑增援,从县医院调来一女医生,同时还派一护士陪同,增强我们的技术力量。来者是刚从合肥医校毕业,工作才三个月新手,但,至少有个讨论、会诊的余地,当然还是以我为主。 
    就这样,三个多月下来,前后完成100例治疗任务,所幸,没发生意外和并发症,交了一个满分的答卷。这个年终,我因此被评为“一等先进工作者”,并给一双球鞋的物质奖励(价值七块五毛钱,也是我第一次穿上此鞋,难能可得)。我还有一个副收获,协助我工作的这位,由于朝夕与共,专业相同,经历类似,年龄相仿,水到渠成,她,后来就成了我的夫人。
    我这首次“主持”,事业、家庭双丰收。也“主持”了我的一生。

2      我的第二次主持

    1965年7月底,我被派带10人去接管弋江医院,改制挂牌,县医院分院。而且配置给我的人力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科人员齐备,然,内、外、妇诸学科领头人,是我一人独揽,那时我的医技水平,虽不是什么主治、主任的,常见的外科手术大多可独自操刀了。但毕竟是初出茅庐,还没到“而立”之年,临床经验不算厚实。一个月下来,那30床位的病区,加床住上35个病人,开展了胃、胆、阑尾切除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内引流术以及剖腹产、子宫切除等,轰动一时,名震一方。我的外科生涯,初露锋芒。这一段工作历时2月余。

3      我的第三次主持

    接下来还是遵“6.26”指示,继续下农村到烟墩乡巡回医疗。7个人,我是副队长,队长是位年过半百的内科医生,体质不佳,在岗很少,实际是我主持全盘。这是1965年最后100天,光大小手术600余例,其中开腹手术是121例次,手术遍及普外、妇科、骨科、五官等,胃、胆、肠、子宫、切除,胆肠内引流,阴式全子宫摘除,膀胱阴道瘘修补……疝、痔、眼球摘除、不全流产急诊清宫等手术,也常到农舍家中去做,重现当年“白求恩”风采,是我的外科一次特别展示。
    与此同时,全乡6个大队卫生员分批脱产培训一遍,创建卫生村一个,为这个村镇建了两口水井,改变此地世代饮用“泥水”的历史。
    对于我,忙,是属当然,三个多月工作,昼夜不分。我没离岗一天,离家也就几十里地,1小时车程,百日竟未回家一次,虽然家中有老、有小。而且收入不增分文,这种对工作投入精神,是现今不可思量的例外。
    为此,得到地、县表彰和奖励,并在褒奖会上展览了我们所用的“全部手术器械”,并由我作了专题报告,发了专文通告,是那个时代造就的一个奇迹。

4      我的第四次主持

    1 966年伊始,我被派往何湾创建战备医院,虽然不是调动,这次是全家老小也搬过去了,后来由于文革的“无政府”,一呆,一年半,这期间,我有两个业绩。
    开始就得知,至少一年,于是我按部就班,拿现在术语讲,既搞软件又搞硬件建设。虽然我不是院长(另有一个老革命在任此职),但还是全心投入,毕竟是我的人生“而立”之年,总想有所成就和造诣。
    本来,这也是白手起家,一无房舍,二无医疗器械,三无人力资源。于是,在公社党委支持下,拆了一所祠堂,亲自扛木、搬砖、填土,全部搬来建了一幢房屋,9大间内走廊,对开共18间房,这就有了病房,有了手术室(手术室中央水泥地上印有1966字样,至今仍在)。自己动手,烧蒸馏水,自制大输液制剂,调配口服药水,自给自足,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技术人才,除了我们夫妇主持外科、妇科,还有一位高年资“摘帽右派”内科医师及几位低年资医师,运转得很像样的一个区级医院。在这交通闭塞偏僻山乡,尤其可  贵。凡是县医院可收治的病人,基本我们均能保证同样疗效,其综合水平在本县应名列第二。本人的到来,就带来了当时县医院的技术水平。
   对本人还有第二个收获,那就是正值文革风暴,我客居稍避风雨,在那疯狂的时代,这里蛰居,确也是难得的避风港,少了一次同室操戈。

5         我的第五次主持

    67年暑后,文革武斗高潮,我来县医院任大外科负责人,集全县病人、伤员,整日整夜,忙于手术,几乎有台必上,这是一项严谨科学又责任重大的救死扶伤工作,所以也是我看书最多的、技术水平提高最快时期,奠定了我外科事业日后攀登高锋的基垫。主治、副主任、乃至主任医师,同代人中,我是风顺的,此时的付出,也是种瓜得瓜。从这里起,我工作一直处于前沿,与时俱进,近代科学飞跃,诊治手段日臻完善,几十年变革,非往日同语,远远突破了前人手术范围和领域。
   从南陵县医院到85年来芜湖长航医院直至退休10年后的今天,一直管着服务医院的外科临床工作,也就是一直没有离过手术台,总还是自得其乐。

6   我的第六次主持

  还有一次主持值得留下一笔,76年7月28日那场旷世唐山大地震与我有一渊缘,8月2日,我就被召参加我市三人医疗队赴震区救援。当晚北京来电:伤员南下,各地准备,就地接纳医治。
  于是,我被安在繁昌峨桥治疗点,带25人医疗队,当地再配25人后勤,接收100位伤员。我是队长,通管全盘,还有三个副队长和二位指导员(可谓一个强悍的领导班子),人员挑选也都是“精英”,直接受市县领导,一切为伤员的开支由国家包下来,是当时国家的头等政治任务。
  我带几位医生到南京车站,上卫生专列检查、接收伤员,车至峨桥,大队人马在迎候,担架抬入“病房”,来的大多已无生命危险,主要是骨伤、筋伤,好在我还算得上是骨科医生,此时,从行政安排转而重点临床医疗,几个月下来,逐一使之恢复,并派医生全程护送回原籍。
  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是对这场震惊世界、付出24万人生命、罕见的自然大灾害的丁点贡献。
  这一年,中国多灾多难,国家主要领导人,继周、朱作古之后,就在这全国闹地震的国难当口,9月9日,毛――中国一号人物,也溘然去世,给全国人民撒下了阴云,中国前景如何?人们茫然!
  我当时身在客地,担负这一重任,管理100个伤员和50个工作人员,本地也在闹地震,工作人员自己和家人安危和牵挂,加上国家的“家长”们相继辞世,可以想见,人们心头,抑郁、无望!
  我发挥全身解素,以身作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又交了一份完满答卷。

随母探父-追忆父亲从军

  上世纪40年代,抗日烽火正烈。我们家乡主要抗日部队是国民党川军(军人全来自四川,地方百姓管叫“垂子”),那是1941-1942年,父亲投笔从戎,在一个师部当文书。家乡沦陷,父随军后撤至青阳、贵池一带,音讯不通。于是,母亲带着5岁的我,带上干粮,徒步探望父亲(好像根本没有车辆交通)。一妇一幼,长途跋涉,入夜投宿农家,也常能得到厚待。国难当头,人人都不料明天,同病相怜,中华一家人!但,其艰辛可想而知,我家与外婆家才30里,从小我就怕走外婆家,何况这一、二百里啊(要是如今,不过2小时车程!)。我总努力自己走,极少要妈妈背驮,但脚底起血泡,还是有被背着的时候。妈妈是三寸金莲小脚,更是步步为艰,走了几天,也难记清。
    记得走了3、4天后,快到青阳了,路边歇脚。一庙里出来一中年尼姑,为我俩送来热茶和面条、鸡蛋,好一片善举,至今,难以忘情。
   千辛万苦,终于在快到东至县时,找到在部队的父亲。父亲同仁们也都热心关怀,不几天,父请假送我们返回。又是如何,记不大清了,但,总比去时好多了,不是特殊,记忆就不深,这是常理。有了父亲这个“靠山”在身旁,至少不用我母子操心了,但,也少不了“徒步”。
    可这也多了一个“麻烦”,这是国统区和沦陷区之间的“旅行”,我们妇幼,无人“过问”,现在有了一个中年父亲在,哪能“轻便”通行?果然,在繁昌-横山途中,被日军扣住,查他“良民证”(这是日占区发给百姓的身份证),恰此时父亲机敏地将自己身上的军人证甩向路边,压在一个石下。如果被发现了,无疑投入监牢,我们能有何法?
    记不得是如何运动的,是通过亲戚找了“维持会”(日占区汉奸们的组织,帮助日军管理政局)里的人,“运动”一下,果然,关了不到一周,还就放出来了,逃过一死。
    父亲丢了“证件”,自然回不了他的抗日部队,只得重操旧业,再教蒙馆。

我的大学

我没有上过小学,是半工半读“家教”完成的。我也无缘上正宗大学,但在自办的“大学校园”里完成了理科专科和医科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学业。
    56年春我医校毕业伊始,投入“送瘟神”行列,搞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游弋于乡间田野。工作无法引发专业兴趣,除了应付之外,并没不去深研医学。加之我原本理科基础较好而又颇感兴趣,故而自设理科专科班课程,买来全套数学、物理学等大学一、二年级课本,一题不拉地演习,无论酷暑、寒冬,挑灯夜战,总过午夜,二、三年下来,作业本一大摞,还真的未遇过不去的坎。这,也算过了理科大专。
    59年,我被上调卫生局当干事,受上司器重,我的母校(皖南医学院)首办大专班,招调干生,后来知道我被选中,但擦肩而过,被他人抢走。
    60年我被调进医院搞放射科临床,再一年,又进外科当医生,这才引发对医学临床浓厚兴趣。尤其是外科,立竿见影,通过手术更可准确了解病情,又易见证疗效。但需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于是我再自定任务、自办医学专科、本科乃及研究生班。卧薪尝胆、悬梁剌股,以常人倍加的功夫,矢志不辍,日夜兼程。
    买来全套医学院课本,什么解剖学、病理、生理学、生化、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学等等(至今还存于家中一大摞,常读常新。),按部就班,一丝不苟,重蹈出校初那股咬劲,硬啃骨头。我61年进临床,63年我就做了主治医师工作了,由于文革的影响,74年才升为“医师”,这才被认定为大学本科水平。我持之以恒,再研究专著、名著,似乎进入“研究生”攻读阶段。文革后学术活动恢复初期,开始写论文、出专著,  82年第一批晋升为主治医师,以及后来的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直占领这一领域的前沿,超越自我。时至今日,退休后10年,我仍未中断我的学业,专业杂志从未间断,跟随知识翻新,做一个“学业后”,当然,这与我一直工作未断有关。
    我上学的缺失,在自我规划中,作了弥补,终致完满、完善,不比别人稍逊。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名杰《风雨春秋》之九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外一篇)

 

再过几天,就是今年的一年一度的高考了,这次我们家三个孙辈们—外孙唐天、孙女李梦岚、侄孙李乐都是应届高考生,虽然他(她)们受教育比他们上两代都强,智商也不低,还都上的省重点中学,成绩上等,招生数也比上辈时代成几何级数增多,高考录取率50%,但对他们结果还是忧心忡忡。是由于他们同辈都有好的教育条件,竞争性强,加上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人的唯一希望寄托所在。所以,孩子高考,成了全家人头等大事,全力以赴,竭尽所能。甚至专职侍候、监督,其良苦用心,尽过前人。

31年前,1977年,文革后中断10年的高考恢复了,我家扬新、小维赶上了,他们少上了1年高三(文革后在“学制要缩短”号召下,硬是废了高三,绝世荒唐。),取而代之的是1年下放当农民,所以从时间上算,正好没耽误,比他们前十届要算是幸运儿。但在“书越读多越蠢”年代,天天在“学工、学农”和凭手上“老茧”上大学的氛围下,所谓完成了中、小学教育,当然是“先天不足”了。加上考大学离我们已经久远了,(我们这一代是在战乱和饥荒中度过,无此福份。)心中无底,又是4%的录取率,而我家特渴望家里出大学生,以续家风,成为“劳心者”,那种忐忑心境,无从言表。

好在当时“劳动光荣”和“臭知识分子”社会风气是主流,我家却反之,认定“知识和技能”是谋生的金钥匙,加上家内学风浓重,相比之下,他们俩成绩一直处于前茅。加之我的“先知先觉”---早在下放初期,从《参考消息》上窥觉,就要恢复高考了。书本带下去了,没上的高三课是主攻对象。

春季下放成了十足的农民,春耕、午收、三秋,一轮农作周期下来,经过我的疏导,下半年这个学期,他们俩被安排到各自的公社中学去当代课教师,这样,不但有了学习环境,还有身边的老教师,可直接补课,这个冬天,“背水一战”。所以,比起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是有备而来,略具优势,结果是双双中榜。这是我们家两代人的“首中状元”,家里家外一片道贺声。当然,我更自得其乐,乐得由衷!

这次,中榜与否,分数是唯一标杆。文革十年,政府号召青年学生“长大要当工农兵”,反对“白专道路”,所以,学科学、学外语,成了另类,只能“地下活动”?!而我们没有遵“训”,恰遇上这回“知识”大检阅,分享甜果。

那个年代,学生下放农村成了“新式”农民,但谁也梦想跳出“农”门,招工、招兵和当时“招生”,不但无规律,也难指望,全靠“人情”关,又是挤破头。这次考试方式上大学,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尽管如此,比以前公平公正,利国利民,功德无量!只有如此,中国才有希望。果然,30多年后今天,看出这批当时被录取的幸运儿就是当今社稷栋梁人才,正在为这个世界作奉献,推动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加速推进。他们这一代,社会进程,赛过以往千年万代!让我们也有幸分享这高科技成果。而他们俩也成了今天的“洋博士”和企业“老总”。

更冀今年高考的三个孙辈,顺利接过这一接力棒,成为国家栋梁人才。

注:三个孙辈当年均高考中榜。

 

外一篇:

一组孙辈少儿诗文选

 

作者:梦岚

孙女梦岚,医学博士,供职于国内三甲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无题(诗)

夜,黑色的眼睛考视着睡梦中的心灵

宁静时
一盏街灯在霓虹灯的照耀中
悄悄熄掉
因为它知道,这城市不会因为少了它
而改变什么

喧闹中
一支野花在争妍斗艳的花朵中梳妆着
慢慢凋谢
因为它知道,地球不会因为少了它
而停止转动

玩耍时
时间在毫无意义的渲嚣世界上浪费中
慢慢滑过
因为它知道,人类有时会因为失去它
而错过美好的未来

夜,深沉的气息压迫着大地的神经

致爸爸妈妈的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工作是否顺利?请不要为我担心,别来无恙。

今天我要借此机会向你们倾诉。

请不要过于“关心”我。我已经十二岁了。许多事我自己能做,就请你们不要代劳。有些事我有自己的看法,就请你们不要包办。如此一来,我会得到更好的生活经验。如果反之,我将来可能会难以自立。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是综合能力的竞争,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很重要的两项。如果你们过于“关心”,实际上是“害”了我。

另一点就是关于学习。要知道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好了,但竞争也激烈了。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可是请你们冷静分析一下,第一永远只能有一个,可是有那么多人要争第一,所以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第一,都是最优秀的。所以请你们不要苛求。

我会尽自己的努力学习,以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但我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我认为,如果我努力了,过程会比结果更吸引人。每天要做那么多的作业,请为我想一想吧。

就此搁笔。                                                                                                                                  

                                              2003年9月23日

 

星星与月亮

我看月亮,她看星星;
我爱月亮,她爱星星;
我是月亮,她是星星。
以前,我是孤独的,她也是;
现在,有我也有她,也有了一双牵着的手;
以后,不敢设想,也许没我也没有她。
我们共爱星空,
共爱夜空,
共爱月亮,
共爱星星,
更爱我们!

2003年4月17日

 

孤独

风中只有我,雨中也只有我;
她走了,走到很远很远;
她已不是原来的她了,可我还是原来的我。
她已不是那个同我牵手的星星;
而我仍是那个等待友谊的月亮。
《星星与月亮》已不存在,
只有《孤独》

2003年5月9日

 

生活

生活有时是一碗酸甜苦辣汤,
有时又犹如一杯白开水:
无味、无聊。
一点点微风吹来,
看看窗外,
仍是一片漆黑。
我在哪?
不知道,大概在乌云中!

2003年5月12日

 

三月是春天的季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我却闻不到一丝春的气息。

雨是下了几场,偶尔也会有文章中描写的那样春雨如丝、如酥、如牛毛般细细地打在人身上,好舒服。可它却没有催醒春笋,我从来都是以春笋的到来,来标志春天的到来,可它却迟迟不来。也许是今年的冬太暖和了,笋儿依然认为是冬天;也许是因为我年龄、年级的增长太忙了,没有注意到;也许……也许……

我有一千一万个也许,可是春天还是来了,来得太突然了,我还没有准备好,它就站在我的面前。我不得不承认春天确实来了。

春天,意味着绿色,而此时的社会又怎会缺少绿色呢?我身边的墙便是绿色,可是它毕竟没有生命,如果我淹没在没有生命的绿色中,我会死掉,窒息而死。

身边的同学仍在争辩电流和电压,而我呢?

2004年3月1日

 

 

作者:唐天

外孙唐天,美国某大学计算机硕士,供职于全球一高科技公司

永恒

生命不会永恒,星辰不会永恒,美丽也不会永恒。但是星辰的光芒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彩虹的绚丽构成了人间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一切美好的事物,所有曾经有所奉献的人物都会永葆青春。

彩虹羡慕石桥生命的长久,其实它自己瞬间的美丽已经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石桥赞美彩虹的永恒,其实它的“默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它从溪流的这一边跨到那一边,默默地数着人们的脚步,陪伴人们留下了生命旅程中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

在我的生活中,爱是永恒的——父母的爱,那是一种永远不会改变,不会背叛的爱。无数次看见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改作业,看见父亲拖着自己已重病的腿,一瘸一拐的到学校来给我送磁带,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真正感觉到被那种强大的爱包围着。

每天晚上,我都能在朦胧的睡意中感觉到母亲为我盖好踢开的棉被。我没有说话,静静地享受着这一切。眼睛睁开一丝缝隙,借着幽暗的月光,看见几根白发安详地躺在母亲的黑发中,显得有些耀眼。我眼前又闪过一幕幕母亲过去的倩影。在我考试成绩优秀时孩子般喜悦的目光,在我考试成绩落后时眼中的失望。看我一天天成长,一天天懂事,那日夜为我操劳的脸上露出永久的微笑。但儿时的我却不懂得母亲为我付出的爱。母亲那如大海般深邃的爱一滴一滴地从指间流过。但现在我明白了,我懂得了。我也已经不再怀疑梳子上的白发是谁的了,因为它们组成了一条爱的银河……

我似乎感到母亲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我,仿佛是一条注满爱的河流,温暖的波涛追逐着我的脚步,拍打着我全身的每一根血脉,催动我寻求人生的价值,渐行渐远……

永恒……

江城子 少年

陌上杨柳初迎春,絮飞纷,不留身。一夜西风,顾帘卷红尘。醉梦今朝思王谢,情纵在,韶华陈。

谁家豆蔻与秋棠,踏青石,着红裳。十指荒芜,道水月流芳。应见故人如旧日,执素手,染微霜。

风夏

 昀浅影斜初沾露,烟青云曳将掩槲。夏风不语故人别,丛深未知华去处。

终梦

人生半百南柯梦,纷扰是非白云狗。得生皆逐钟鼓玉,隔世独念明月楼。
昨夜流萤扑青丝,今朝冬水流白首。韶华人道去莫留,雪月花时唯我求

月下舞扇

乌空银盘川逝去,花前柳中人初见。千度百转将回首,尤持玉扇半遮面。
青丝如絮目流波,朱唇半点落鱼雁。轻罗扑人人断肠,流苏似火火飞溅。
玉珠散下千万霰,游霜四落看不见。举首望月轻叹咏,半夜半昼波滟滟。
春江不尽去悠悠,佳人提袖舞翩翩。岂有凡尘几回见,安得人间五十年!

忆江南

青石板,乌篷船,烟花易冷雨易寒。
浊米酣,孤夜阑,灯影桨声醉江南。

一二三四五

微风细雨一燕斜,英舞鹅黄两三家。
五洲同赏四时月,旧炉微火正新茶。

无题

风清扬,雨缠弦,一丝一玉思故颜。
青石鸣,乌樯摧,孤坟野狗啼杜鹃。
庄生晓梦,怎不忘流年?

英雄

《英雄》在半年前上映。

当时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也去影院看了一遍,可是感觉很麻木。然而,直到今天,那漫天的枫叶,大漠的飞沙,秦军的强弩仍时常在我的梦中出现。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因为一些问题在困惑着我──到底谁是英雄?

是无名吗?因为他最后放弃了刺杀秦王,他为“天下”二字,成全了秦的统一。不,他作为一名刺客,背弃了自己的天职,更辜负了长空的性命。

是残剑吗?他为“天下”的意义而与情人飞雪三年无语,也正是因为他,无名才会放弃刺秦。不,他忘记了自己的父母是为何而死,他背叛了他体内的血液、灵魂!

是秦王吗?他统一了全国,把“天下”二字的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是你忘了吗?他发动的残酷战争使多少壮士血染江河,永卧于沙场。

究竟谁是英雄?无名不是,残剑不是,秦王也不是。然而,当残剑跨上马劲风烈火般地追上无名,在无垠的大漠上刻下“天下”二字;当无名面对秦王,却黯然弃剑高飞;当秦王率领金戈铁马南征北伐,统一了中原,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时,就可以诠释“英雄”的含义了──它不是某个人,而是历史导演的电影而已。

历史是一条碧沉沉的大江无语东流。我捧起一掬浪花,滴落指间的,点点是冷去的泪水。

近墨者未必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古话确有一些道理,它启示我们要注意警惕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交友要慎重选择。但并非绝对。

在生活中,成绩好的学生往往瞧不起差生,他们见到别人有缺点,不关心,不帮助,还另眼相看。他们中一类人也鄙视一切比自己优秀的人;另一类人则抱着“我走我的阳光道,你走你的独木桥”这类心理,对别人漠不关心,认为只要自己优秀就行,别人的死活不关他的事。

若社会中人人都这样,别人有了困难不见帮助,社会就不可能发展。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都需要人们的关心。自身条件不好的,我们更应该帮助他们。更何况“三人行,必有吾师”,再落后的人也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所以,其实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可以得到提高。

我应当像古人所说的“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必穷矣”那样,乐于当“风伯”和“雨师”。把心灵的美,把高尚的品行和情操像春风夏雨般浸入失足者和后进者的心田,使他们迷途知返,及早奋起直追,和我们一齐前进。

大家在能保证自身不会被别人缺点所影响时,应敢干近“墨”,乐于近“墨”。

 

令我困惑的教育

当今中国的教育属于应试的天下。

中国人喜爱循规蹈矩,于是学生就成了这样的牺牲品,当然,我也不例外。

中学时代的学生有着不成熟却独立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由于年龄处于特殊阶段,逆反心理强,情绪的波动大。面对此时繁重的作业负担与应试的摧残,往往会产生一些抵抗。而此时的学校与家长则担当了苦口婆心,软硬兼施的说服者。而谁又知学校与家长这样的行为桎梏般的限制了孩子个性的自由发展,家长与学校为何不给孩子一些空间来发展具有独特的自我的个性?为何不给一些空间来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呢?如何一定要磨平孩子的棱角,让他们一定变成圆的呢?我困惑!

扼杀孩子的天性,磨平孩子的棱角,并不是一件好事,且后果严重。孩子离家出走,服毒自杀的惨剧日益频繁,迫使社会开始反思:是否应该实施素质教育,或者减负了呢?于是教育部表示了最大限度的同情,一口气发布了一大摞有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文件,要求各地方有关部门大力推行让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改革。面对所谓的“素质教育”,我同样困惑!

面对升学率,各个学校的改革只能是虎头蛇尾,叫嚣一阵便草草了事。学生们也开始议论纷纷,然后得出结论:减负减负,负负得正。接着便又传出素质教始终打不过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继续掌管天下。素质教育就如那清末的皇帝一般是傀儡,而应试教育则如慈禧太后一般掌管实际。表面说是素质教育,而实质却仍是换汤不换药啊!不知何时才能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让中国人拥有好的素质,以至于不被外国人看不起,我困惑!

有人说:高考就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拼搏三五年,幸福一生。有的学生认为考上好大学,有好工作,就有光明的前途,可一定是上了大学的人,工作才一定好吗?答案是,不一定,除了成绩,你更应该有好的素质,这是一个国家进步的体现。为何现在只注重成绩而不注重素质、生活能力、经验,待人处事呢?对于新世纪的人才来说,全方面发展才是有用之才,没有这些,一张大学文凭或是再高的文凭也是一纸空文!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到这一点呢?我困惑!

……

这样的困惑,对于我,一个微不足道的中学生来说,是无法解决的。或许有人会解决这个困惑,帮我走出这个困惑,我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竞争

如今,社会充满了竞争。

校园中更是腥风血雨,充满了火药味。同学们你追我赶,老师们争先恐后,作业堆积如山。直至午夜时分学生们仍在挑灯夜战,大有拼个你死我活之势,以至于一个班从班主任到所有学生全部成了“四眼联盟的成员”。

听说某校一学生因疲劳过度,在课堂上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上课睡觉,面带微笑,口水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想必此君前些日子在家中废寝忘食,努力学习。

又闻四川省某地一所中学高三学生有疯狂之举:每当劳累时,就会站起来振臂高呼:“北大!北大!”此种类似于宗教狂热分子的举动,令本人张口结舌。

上述内容乃竞争的真实写照。本人由衷地佩服上述人士能将“竞争”二字理解得如此透彻,表现得淋漓尽致。本人生性贪玩,自愧不如。

前几年中央下达命令,说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人万分激动,在家一会儿拜耶稣,一会儿谢安拉。不料好景不长,一个月后,老师又开始增加作业,完全忘记了中央再三强调的精神,“老师、家长、家教”三座大山依然压在我们的头上,书包又沉了起来。我大失所望。是呀,高考还要考,谁敢放松?

本人已被分数和名次整得死去活来,身心俱竭,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真不知何时能不再是分数的奴隶。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我爱桃树

作者:安徽省芜湖市狮子山小学四年级 李乐
(注:李乐为名杰侄孙) 

    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暖和的春风向我们吹来,万物都苏醒了。小鸟在"间欢快地飞来飞去,小草顶出了坚硬的土壤,摇动着它那调皮的小脑袋,沐浴在春天那柔和的阳光里,鱼儿在小河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山坡上的桃树也长到了嫩绿的新芽,过了几天,桃树长出了一个个花蕾,就像一个个胖胖的橄榄球花蕾在春雨的滋润下终于张开了那甜蜜的笑脸,那就是盛开的桃花。桃花的色有很多种,有粉红色的,有玫瑰色的,还有白鱼的等等,非常好看。桃花瓣有5个像半圆形的花瓣组成的,中间的花蕊是黄色的,顶上面是红色的,桃园,你就会闻到桃花散发的阵阵淡淡的清香,招来一群群密蜂来采花酿蜜。

    夏天,正是万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桃树上的嫩牙儿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薄薄的像是涂上了一层油,桃叶像一把利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不久桃花谢了,长出了果实,那就是桃子,这些香甜的、可口的大桃子,沉甸甸的把树都压弯了。桃子种类也很多,比如水蜜桃、蟠桃、黄桃、六月白、五月红,真是个桃子丰收的季节啊。

    秋天,桃树落叶了,叶子在地上铺了一层又一层,人们走在上面感觉绵绵的,落叶归根,桃叶,变成了肥料,滋养着树根。

    冬天,桃树已经赤裸裸的了,只剩下粗壮的树干和许多分杈的枝条,它还是坚强地屹立在那儿与寒风搏斗着,期待着下一个温暖的春天的到来

    我爱桃树,它千百年来为人们奉献自己那鲜艳的花朵,供人们欣赏;营养丰富的果实,供人们品尝。因此,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白垩纪探险

    2022年春天,我和几名考察队员,组成白垩纪恐龙考察队,来到 13500万年-6500万年前-白垩纪时代。当时,整个地球是动物的天下,这些动物主要是恐龙。我们此行目的,就是为了考察恐龙而来的,

    我们乘上时间飞船,越过蔚蓝色的太平洋,首先来到白垩纪前期的洲热带丛林里,丛林军到处都是苏铁植物和裸子植物等,几只三角龙在那休闲地吃着苏铁,我们观察了一下这里的土壤,不一会儿,我们就了解到了我们在后来没有发现的动物,植物的许多知识。我们走着走着,来到一片很大的湖泊旁,一眼望不到边,湖里面有许多浮游生物,鱼类和水生植物,我们探测器的指示,了解到离我们250米处远,没有一大群恐龙。我们决定到那儿去,我们拍摄下了恐龙觅食行动情况。记着记着,忽然听到尖叫,有一个队员惊呼:快来看,恐龙全跑了!我们大家抬头一看,恐龙飞快地跑进河里,我们又往远处一看,原来有两只跃龙朝我们跑来,有人喊道:快用隐身器隐身!大家赶忙隐了身,并用随身带的摄像器材拍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其中一只跃龙飞快地向一只还没有来得及逃跑的梁龙扑过去,死死地咬住它的脖子,不停地摇晃着,直到梁龙死去。这时,我们又乘时间飞船来到亚洲河流的一块三角洲,一只盘足龙正在那里贪婪地吃着裸子植物,我们想,它可能是饿极了吧。我们又来用测量仪器测量了恐龙几种食用物的成分。

    接着,我们又乘坐时间飞船来到白垩纪的北美洲的森林里,几只淡蓝色的无齿翼龙在我们上空盘旋着,还不时地呜叫着,而这里,不像我们现在的森林,这几周围一片翠绿,地上还长着一些苏铁植物,我们赶忙采集这些珍贵的植物标本。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奔跑的声音越来越近,原来是一群盔头龙在奔跑,真是险象环生。

    离开美洲,我们又来到海洋里,采集了些海洋植物,还带回了几只小鱼龙。后来,我们还去了南极,考察南极当时的气温和生态情况……

    最后,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带着考察白垩纪时代的丰富的动物、植物、土壤及生态方面的资料,回到了2022年的世界。我亲手把考察得到的文字资料、照片、录像带和动物、植物标本等送给了古生物研究院,供科学家研究,我们的考察为古生物学界对恐龙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至此,我们的考察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一次难忘的电脑比赛

    1999年11 月6日的那一天下午,我很激动,也很紧张,因为我要去参加全区的电脑比赛

    下午,我和参赛的同学还有辅导老师乘坐出租车来到比赛现场---三园小学。比赛共分两场,1小时一场,我被安排在第二场。第一场赛完后,我就进入机房。一开始,我有些紧张,怕时间不够怎么办。可我又一想,在学校时,我们练习过多天了,所以我又放松下来。绘图的内容是机器猫钓鱼。首先我把正面最上面的中国机器猫画好,它穿着红色对襟衣服,头上戴着瓜皮帽,它正在欢快地跳舞。接着我又画了日本机器猫,它全身是蓝色的,由大小圆圈一个一个套起来的,它也在跳舞。最后我又画了一个西班牙机器猫,它正趴在池塘边的草地上钓鱼。接着我把钓鱼的那个池塘画了出来,在池塘里加上了水波纹再画上了地平线,蓝天上画了白云、太阳,还有草地上的火堆和旁边的烤鱼。下一步就是上颜色,我把草地加上了绿色,池塘加上了蓝色,太阳加上了红色,其他部位也都涂上了颜色。这样,一幅有蓝天、白云、太阳、草地、池塘、火堆,机器猫郊外钓鱼的画就画好了。最后,我在右下角打上了画的名字、校名和我的名字。这样,全部绘好后,我就把这幅画存进了电脑。这时比赛的时间正好到了,我轻松地走出了赛场。

 (原载《大江晚报》2000年2月24日B1)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风雨春秋之七

又是栀子花开时---大劫周年追记

又是栀子花开时,去年这个时节,2007-06-03 中午时分,一场“暴风骤雨”向我袭来,那大口呕血,出血量足有2000毫升,那莫名的高烧,竟达摄氏40度。不谓不凶,不谓不险!虽然年过七旬,但,一直是个整劳力、自诩“不老不衰”的我,一下被击垮了。

无奈只得住进医院。两次胃镜及病理检查,果然是胃的恶性肿瘤。虽然还算早期,没有侵及浆膜,胃周所检18枚淋巴结全为阴性,又作了全胃切除(外加胆囊切除---是因原有胆结石),术者及国内外肿瘤专家都放言:术后无须化疗。但还是服了一年的化疗药希罗达(Xeloda;Capecitabine卡培他滨)。除了胃肠功能一直不能正常外,体重一下子从70公斤掉到55公斤,还派生出一个新病“右腹股沟疝”,让这已经破落的身体雪上加霜。现在,虽还不算老态龙钟,但也是虚弱不堪,真的服了,进了另类!

自然法则无法抗拒,岁月催人老,疾病令人衰。虽然我逃过这一劫难,但一年来基本没有过上“健康”生活,让人闹心,但我的心境泰然。诚然本人去留是迟早的事,但对于家人,则攸关大事。不过,现时头脑尚好,处理事务与前无异,还上台做过数次手术。至此,也没有完全“下岗”,算是准半班吧!只是体力大跌,时有力不从心之感。

分布各地的子女和亲友,总是牵肠挂肚,爱莫能助。最苦是我的一号人物-夫人润月,朝夕相伴,寸步不离,天天如履薄冰。除承担贴身“保姆”之劳,还时时处在“提心吊胆”的惊恐中。她诙谐地说:你不但要付我保姆费,还要加倍给我精神损失费。是的,一年365天,有多少次晕厥,又多少次大汗虚脱,还有腹泻及大量不断的放屁,脱发、消瘦,至今还是准半流。这也苦了她,陪我吃这特殊伙食,从无正餐。加上我天性就懒,在她理性的运动和休息、营养膳食要求下,我总难令其满意,甚至任性纵行,实在有愧她的“良苦用心”,真要喊冤叫屈。但人有病体,理智修养也大打折扣,还时有大暴脾气,让人匪夷所思!也没有恩仇规则,好在家人谁也不会计较于斯。

从理论上讲,我逃过了这劫,是不幸中之大幸。还算早期,手术可能根治,术后正规检查三次,各项指标均正常。血红蛋白130G,血浆总蛋白75G。还有一个副收获——就是把我为之服了多年药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粘稠度)消除了。所以,以我虚弱之躯,还会让家人“平安”若干年,这也是我身边几十号人的所盼,我自当努力为之!

经历这一场大难之后,深深感悟:人生一世,无论老幼、尊卑,唯一珍贵的是“健康”,舍此皆空。不为自己,就为亲人,也得倍加珍重。

2008-06-03

劫后余生十年,人类又前行一大步

又是栀子花绽放季节,十年前今天,我的健康,突然进入拐点!

2007年6月3日上午十一点,我在楼下朋友杨家,象棋对弈收场。回家,手持他家院内的栀子花和茶杯,上红梅新村五楼家门,头晕欲吐。夫人开门,我突然大口呕血,至翌晨,足出鲜血两千多毫升。血压下降虚脱,立即救治,补液输血、止血。随后一周内两次胃镜检查,姑且不惧其病变“兇恶”(胃癌、低分化),就其大出血,也足致险情!

好在很快止血,但出现无名高热。因为“大敌”在案,急奔武汉协和医院(那边的院长姚尚龙、护士长田莳夫妇,电话盛邀、保駕),手术根治。

扬新自驾车,就夫人、我三个人,七个多小时车程,那无名热,也就“云散”!

作了全胃切除加胆囊切除(原已有胆石多年),术后很顺。(卢小明主任主刀)

一月后返回,随后并发“右疝”及极度贫血。前者,术后一年,手术愈;后者,再经补血好转。十年来,再无别乱!还一直可以上点班,上台手术(本人是外科主任医师),基本不用医疗干预。消化营养,亦可维持,还去美国探亲(二儿、小儿家及外孙)。旅游两次,海南环岛自驾遊(国内的老大及女儿共三家人),是为大幸!人生贵在幸逃一劫。

幸在这十年,自己是“健康”的把舵人!历史、现实,证明没有瑕疵。并且,至今,始终不愿丢失这一掌控权。医生职业的这一自我服务我独具“特权”!这,也是不愿移居美国的初衷。我保“平安”,就是对家人的最好“贡献”!这是我此时唯一要做的。

十年,历史长河,只是一瞬,然而,有幸让我再看这人类历史加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信息产业的飞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致到了“智能手机”无所不能的时代。通信、视频、新闻、淘购、订餐、购票、转账汇款、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旅行导航、多米音乐、在网游戏、网下游戏……它替代了相机、收录机、电脑,电报、传真……一“机”在手,百事搞定!“微信”通行一切,钱包、银行卡也都淡出。

十年啦!这么短暂,如何想象,我们的社会、科技,如此迅猛前行。其辉煌,赛过任何前史。我冀望再享下一个十年,全面进入人工智能(AI)时代!海底超级高铁时代!企望星际旅行的到来!

为我庆幸!为全人类大发展庆幸!

2017年6月3日

诊疗电子化

我,进入“医生职业”新时代。 自一九五六年伊始,我连续外科临床工作六十六年,差不多算吉尼斯纪录了,一直沿用至今的都是传统的纸笔的诊疗记录程序。这次,二零二二年八月十八日,我供职的医院,全面废除传统就诊方式,实行电子化,让我耳目一新!然而,适应它,却是一道新工程。特定的医院软件系统要从头熟悉,要适应它的模版,而不可随意编写。再有打字这一关,也是不大不小的坎:我拼音不准,五笔遗忘过半(曾经自学王碼五笔,陆续完成了《风雨春秋》的上网;近十年,手机代替电脑,渐渐丢了它,忘了五笔)。手写板,由于年高手笨,远远落后于年轻人。这一时代的变革,使我年届八十以后,再当“小学生”。也好,新的课题,引发那原本的“求知欲”,孜孜不倦,重操电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开桌上电脑,启动程序,准备接诊病人,使之进入工作状态!天天有新知识收纳,难中作乐,找回了“获得感”,虽然浅薄,但却新鲜。诚然,诊治水平,依然是吃老本,但有机会再过诊疗电子化这一关,也是幸逢其时。跟进时代,颇自鸣得意!

2022-08-18 于芜湖中铁医院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风雨春秋之六

生死历险记___我的黑六月(外一篇)

 

2007年6月3日,一个黑色的星期天。上午悠闲无事,我去楼下与杨律师下棋对弈,11点半,从他家院子里摘些栀子花并手捧一个茶杯,上5楼回家。

    夫人开门,我靠在门边,全身冷汗,上翻想吐,急进门蹿到沙发上,就一阵大吐,一摊血200毫升,旋即便血500克,难受的感觉好转,出于职业的敏感,第一考虑的是胃部肿瘤。

    于是,急唤身边的侄子和女婿(女儿正巧出差外地),去地区医院侄子扬缜家,电话请来我的旧友刘载丰外科主任,商讨急查胃镜和超声等事宜,以求确诊。后来,考虑到当时体质较弱加上此时胃内视野不清,决定安排在次日上午胃镜检查。

    入住长航医院(自己供职的医院,前一天我还在上班!),补液、备血、止血、抗酸。随后,下午和一夜,便血6次,量不是很大,还较平稳。翌晨5时许,再次呕血达1000毫升多,血色素降至75克,血浆总蛋白50克以下,血压90/50毫米汞柱,出血总量估计有2000毫升以上,濒临病危。

    急输血800毫升加血浆260毫升,弋矶山医院消化内科和普外科主任急来会诊,并转至该院消化内科。按阿斯匹林胃(药物应激性溃疡)治疗,大便转黄,没再出血。止血三天后,6月6日下午,作无痛胃镜(全麻下),胃体浅溃疡2-3Cm,病理发现“异形细胞”,建议复查!“平稳”地过了5天,我主动要求再作胃镜,6月12日第二次胃镜,次日病理报告是“胃腺癌,低分化”(然给我本人的是重度不典型增生?)。

    这当口又出了一个岔,11日起连续三天下午高热达41度,不明原因,家人在13日得知确诊之后就出院,当晚住进工行宾馆(自家5楼怕上不去),还是发热,14日由扬新开车直奔武汉协和医院胃肠外科,那边由邹霞和田莳安排妥善,直进病房。也怪,7小时车程,我精神特好,一路谈笑风生,那没名的发热也就烟消云散,再没来了。平静地等待几天术前检查和准备,21日全麻下手术,全胃加胆囊切除(原有胆结石)。

    下午3时许出手术室,5点多醒来,虽有静脉镇痛泵,但那剧痛却在挑战人体忍耐的极限,好在50毫克杜冷丁也就打发过去了。后来再痛,两次5毫克吗啡也就让我度过了这术后难关,虽然有胃管、尿管、氧气管,也还不是不可承受的,终于一天一天地捱过来了,但那咳嗽、喷涕还真考验人!加上三根腹腔引流管持续6-8天,没日没夜地打吊针,好在不怎么发烧。术后11天,7月2日我就出院了,总算手术顺利。也不怪,一次作了全胃加胆囊切除,对人体总是不小的负担,虽然我的体质不错,各器官功能正常,从来没有住院过。但,体重下降15公斤(由70Kg至55Kg),仍然贫血、低蛋白血症,以致一过性胸水发生。

    这病,要是在若干年前,要是上一代人,注定是难逃一劫。那大出血、那不明的高热,暴风骤雨,生命的大限已经来临!是啊,出血量再大一点,发烧再持续下去,都足以置人于死地。要是这次不出血预示你,再悄悄地过几个月,病情在潜行发展,届时也是无可挽救,重蹈大多这类病人覆辙,无计可施,无力回天。可叹人的生命的脆弱,自然法则不可违,科学和人力还是可以略加改变它。这次,让我幸运地早发现,果断彻底手术,终可再将大限推迟若干年。大媳妇邹霞说:“我们根本就没考虑会失去你”!

    手术前一日,女儿和侄子特从芜湖赶来汉口,至此,除老二李维在美和小儿李磊在北京微软刚上班没让到而外,家人全部集簇在协和医院外科大楼20楼181床,等待2007-06-21的手术揭晓。

    手术后病理结果是:胃体腺癌,低分化侵及深肌层;但胃周所检18枚淋巴结全阴性,上下切缘无残癌。手术医生发话:术后无需化疗。可谓不幸中之大幸。

     出院后移至大儿、媳的一空闲房居住,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除了亲友电话慰问之外,几乎全无打扰,正适合病后休养。术后两周,请来医生上门给伤口拆线,一切还好,只是食量较少,勉强维持生存代谢需求。7月19日打道回府,还是扬新专程开车,由夫人陪护,再回芜湖红梅村家中,这次离家46天,是生死未卜大关。这其间,充分体现了人间亲情、友情,除扬新、邹霞常在身边外,夫人日夜陪同,让她瘦了一截,是精神和体力双重煎熬!外地子女们是每日电话询问和安慰。真是,一人生病,牵动全家!其实,人生总是有限,虽然人有求生本性,但本人去留只是一时痛苦,而留给家人和亲友伤害,却是长久和不可弥补的。所以这次能闯过这一关,不仅给我再留时光,更重要的是给家人重拾平安!

     返芜的次日,7月20日就去医院抽血检查:CEA(癌胚抗原)0.99(参考值0-5);CA199(胰腺胃肠癌相关抗原或糖类抗原)7.58(参考值0-37)。总蛋白:73.8,白蛋白:44.3;红细胞(RBC):4.75,血红蛋白(HGB):130,白细胞(WBC):4.1,血小板(PLT)120;肝肾功能也都正常。雨过天晴,化险为夷。

 

 

 

外一篇:

安徽省第二届骨科学术会议交流资料

外科截瘫14例手术分析

安徽省南陵县医院 李名杰

(摘要) 文章回顾了作者近13年间所遇因外科病因而截瘫14例病人的手术处理及长期随访,获得10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的结果,具体介绍了病因、病理及手术方式,并加以讨论。

按病因分类为:脊柱骨折7例,脊柱结核5例,椎管内肿瘤2例。

脊柱骨折,尤其是“横断全骨折” (指椎体、椎弓及椎间诸韧带一并损伤),易致脱位;若在颈胸段,每易挫损或压迫脊髓而发生截瘫。其中脊髓毁损4例, 术中见脊髓实质呈粉糊样漂流,无论何种术式皆不能使截瘫抑转,但除1例颈髓高位损伤致呼吸困难、肺部感染而于伤后一月死亡外,一般皆可带残延年,甚至可行手工劳动、自食其力,故仍应重视其合理处理。脊柱骨折使脊髓受压而截瘫的3例,在排除脊髓体克后极早地施行骨折复位和减压术,能使截瘫迅速恢复,并且预期康复。此类病人,术中应仔细探查脊髓受损、受压的病理情况,以估计预后;要有效减压,力争复位,并力戒医源性重复损伤; 还需坚强的内固定,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支持力,有利于早期活动和恢复劳动能力,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脊柱结核,若在胸段,因其脓肿无法远处流注,加之此处椎管相对狭窄,易于造成椎管梗阻,压迫脊髓而致截瘫。文中收集的5例,均在下胸段,椎体结核4例,椎弓结核1例,经手术清除病灶,全部痊愈。文中着重推荐在有适应症的病例施行经胸一次病灶清除并前路椎间植骨术式,不但提高了疗效,也大大缩短了疗程,显示了优越性。对于少见的椎弓结核,应予重视和寻找,祛除病灶,易于收效。

椎管内肿瘤,多为良性,位于髓外,手术摘除或并减压措施,收效良好。本组2例均为髓外良性肿瘤,一例完全摘除,一例大部分摘除并硬脊膜敞开减压,均获痊愈。不过,对于恶性肿瘤,手术宜十分慎重,以免误伤和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

概 述

脊髓因损伤而功能丧失,或因受压而功能不全,临床上出现程度不等之截瘫表现,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 若处理得当,可挽回大多数病例。作者自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八一年的13年间,共遇此类病人14例,均经手术,明确诊断,并作了相应的处理,获得10例痊愈,8例好转和1例死亡的结果。兹就本组病例的病因、病理、手术及预后作一介绍与分析。

一、病因分类

脊柱骨折 脊柱结核 椎管内肿瘤
脊髓损伤 | 脊髓受压 椎体结核| 椎弓结核 硬膜内神经纤维瘤|软膜下脂肪瘤
4    |    3 4   |   1 1     |   1

二、截瘫程度

截瘫指数 1 2 3 4 5 6
例数 0 0 2 4 3 5

三、麻醉选择及手术入路

  麻   手术   入路
局麻 硬麻 全麻 椎板后入路 侧前方入路 经胸前入路
2 4 8 11 1 2

四、手术方法

探查+牵引 探查+复位+固定 减压+复位+固定 病灶清除+减压 病灶祛除
1 3 3 5 2

五、病理改变与预后

脊髓损 伤 (4例) 脊髓受 压  (10例)
无改变 死亡 痊 愈 (恢复)
3 1 10

 

关于脊柱骨折合并截瘫

脊柱骨折,由于外力作用点的不同,可以出现在脊柱各段。但因脊髓园锥终止于第一腰椎下缘,其下即为马尾,而马尾系神经纤维,其损伤一般是不完全的; 脊髓却十分脆嫩,易于毁损。所以颈胸段脊柱骨折并发截瘫率高,而且预后多系不良。此类病人的治疗目的是: 1. 探查脊髓,查清病理改变,力谋解除压迫或并加减压措施,以恢复椎管通畅,并对预后作一估计。2. 在手术直视下使骨折复位,力戒重复损伤,加以坚强的内固定,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支持力。基于以上目的,虽然涉及到骨科和神经外科两科工作,但必须兼顾而不得偏废,因为恢复脊髓功能,关系到生命安危; 而脊柱稳定性的恢复,却关系到恢复劳动力。临床上常一并处理之。·

一、病例摘要

二、典型病例介绍

例①: 男性,36岁,脊柱胸9横断性全骨折并脱位。手木探查: 脊髓受压、无毁损。直视下行骨折复位、解压,脊柱钢板内固定。术后14天自行排尿,下肢肌力III级,感觉恢复。术后一月出院,三个月扶拐下地,以后逐渐行动自如,并恢复劳力。一年后拆除钢板,痊愈。

例②: 颈椎4.5.粉碎骨折并高位截瘫,手术探查证实脊髓毁损,仅予颅骨牵引,终因呼吸功能不全、肺部感染及褥疮而於手术后一个月死于全身衰竭。

例③: 男,42岁,胸8脊柱全骨折并截瘫,手术见脊髓呈粉糊样漂流,给以脊柱钢板
内固定,截瘫末恢复,下肢肌内萎缩,上肢发达,全依扶杖移动,反射性膀胱,但可进行编织劳动,5年后死于糖尿病。

三、讨论

脊柱骨折并发截瘫,除脊髓休克可按期恢复外,少数因椎体压缩楔变,其后缘向椎营内退让移位,压迫脊髓前方,加上血肿压迫及脊髓反应性水肿所致; 多数的情况是椎体及其附件乃至椎间诸韧带均在一个平面上的损伤或移位,即“脊柱横断全骨折”,使脊柱的正常解剖遭受破坏。于是坚硬的骨质或骨折碎片极易挫毁,切割脆嫩的脊髓实质,而使其功能丧失; 且难以恢复。对前者,Osterholm①氏认为脊髓一旦机械受压,局部儿茶酚胺含量就不断增加,使该处血管强力收缩而致血供障碍,导致该段脊髓变性、软化,加速截瘫的发展,或使截瘫变得不可回逆。基于此理,则力劝人们甚至予以急症手术复位或解压,以免贻误治疗时机。不过,临床上亦有延迟手术使截瘫获得恢复的报告。至于后者,即脊髓已被毁损,却仅仅为了探查和避免尚未损伤的部分重复遭受医源性再损伤,而保留可能存在的一部分脊髓功能。 Allem氏曾指出①: “脊髓在严重损伤后24~48小时内全部溶解,这与髓内固有的自体破坏过程有关”。因此,对脊髓有部分实质性损害患者,最好在24小时内手术。除椎板减压、脊膜切开,还得考虑作脊髓背侧切开,以改变神经传递物质与出血性坏死的损伤反应,以阻断续发性脊髓损害。根据本组病例的手术检视和长期随访观察,病人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程度。凡脊髓毁损者,恢复极少,例2、3、4 属此,例7也可能恢复无望; 而脊髓受压者,只要有效减压则可望痊愈,例1、5、6 属此。国内外资料表明②: 胸12以上脊柱移位程度大于1厘米伴全瘫者,常表示脊髓严重受损,恢复希望极少; 移位小于1厘米之全瘫,表示脊髓轻度受伤,恢复希望较大。但需注意脊柱骨折移位常有自动弹回的情况,故X线片示移位程度常小于实际受伤瞬间的错位幅度。一般统计,手术组较保守治疗组恢复率高50%左右。对于压缩椎体后上角突出于椎管压迫脊髓前方者,公认为侧前方减压效果较好,后侧椎板减压常无效果,但本组例1虽属此,而仅行后侧半椎板减压,亦获疗效。

四、小结

说明外伤性截瘫,除高位截瘫因严重并发症而近期死亡外,若压迫所致,一旦解压多能恢复; 而脊髓挫伤则难于希望恢复,但通过手术复位内固定,稳定脊柱,仍可以较长时间生存。需注意: “压迫和挫伤”之间并非绝对分界,且常可交迭存在,况且肉眼所见难以十分准确,故“挫伤”者,尚寄希望于维护残存的部分脊髓功能; “压迫”者,亦可因水肿、局部贫血而续发脊髓变性,使截瘫加重。因此,对疑有脊髓实质损害者,亦宜按“受压”来处理,以作最大的挽救。

关于脊柱结核并发截瘫

脊柱结核,以椎体结核为多见,脊椎附件结核却甚为少见,约占1%,若因结核性物质充填椎管造成梗阻,可发生截瘫,常在胸段,因此处椎管相对狭窄。

胸椎结核并发截瘫机会甚多,保守治疗,不但卧床时间漫长,而且治愈机会极少。而截瘫并发症又咄咄逼人,刻不容缓,适当准备后力争尽早手术,已成为现代定型观点。在抗痨治疗的保护下,给以彻底病灶清除,使椎管通畅; 若再加上植骨融合,稳定病灶部位脊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且能防止复发。本组5例经手术全部治愈。

一、脊柱结核病例摘要

二、典型病例介绍

1.  例1, 男,35岁,胸椎8.9.结核并截瘫。经过三周抗痨准备,按照分次、分侧手术计划,先予硬麻下行后入路清除右侧病灶, 清出多量脓汁、死骨及结核肉芽,术后显示截瘫有恢复,但末能撤除导尿管。一月后拟再次手术清除对侧病灶并行融合术,但全麻后高热 (41℃) 惊厥,被迫停止手术。尔后病家不愿再手术,乃出院休养。返家20天导尿管脱出而自行排尿,三月后扶拐下地,半年后轻劳动,手术后一年患者竟将其病母抬送40里来院看病,使术者感到惊讶!

2.  例3, 男,36岁,胸7椎弓结核并截瘫。全椎板减压后4个月下地,一年后亦恢复劳动。此例行脊髓造影,因蛛网膜粘连出现假性定位; 术中找到病灶,切除后经病理证实。

3.  例5, 女性,29岁,工人, 胸椎8.9.结核,椎体塌陷出现驼峰,同时有肺部增殖性结核灶, 右髋结核并脱位, 痊愈型。体质弱, 体重42公斤。住院作术前准备期间,截瘫进行性加重,毒血症状未能控制。气管内乙醚全麻下经右胸一次直视下清除病灶,切除病椎2.5个,椎管前减压,潜行刮出10厘米椎管内结核物质,可见到硬脊膜恢复搏动,椎体间嵌入肋骨条 2根,冲洗手术野,转移胸膜办修补手术区的胸膜缺损,常规关胸。术后无并发症,截瘫迅速解除,机体恢复亦顺利,卧床4个月下地,一年后重返纺织工作。拍片复查植骨片融合,椎旁脓肿影消失,肋角稍钝。

三、讨论

脊柱结核系一特异感染,结核肉芽、干酪样物质、脓液充斥于椎管内外、脊髓周围,尤其在胸椎管狭窄,脓液又无法远处流注,加上死骨或坏死椎间盘组织,使椎管梗阻、脊髓受压而出现截瘫。此时结核的毒血症状侵扰机体各个器官,较之机械压迫因素造成的截瘫,病情大为复杂和难处理。

后入路分次分侧病灶清除,是习用至今的定型手术。它除能清除病灶和打破“结核屏障”,有利病灶的痊愈外,还能同时进行椎板减压,对并发截瘫的恢复,亦甚有效,甚至仅作一侧病灶清除亦显示了疗效,如例1。不过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因为手术是在视野不清的深部操作,只能凭借经验进行和做到“相对彻底”,更还有误伤血管、脊髓或内脏的危险。据国内方先之氏报导47例手术效果为61.6%④。而经胸前入路,不但能在直视下安全有效地进行彻底病灶清除,更可清除椎管内结核性破坏物质,解除脊髓的压迫因素,加之椎管前方可靠的减压,更有利于截瘫恢复⑤。同时行前路椎间植骨, 促成加压融合, 利于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这不但避免了多次手术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主要是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和缩短了疗程⑥。我们近年来已有改行经胸手术的倾向,如例4、例5,在经胸一次手术之后完成了清除病灶、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三个目的,使截瘫迅速恢复,均一年内恢复了劳动能力,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好的治疗途径。

脊柱附件结核,发病率低,周围肌肉多,血液循环好,病灶易被吸收,一般予后良好。但在胸段亦能并发截瘫。给以椎板减压,祛除病灶、若不破坏小关节突,则无碍脊柱的稳定,治疗尚称方便,如文中例3。

关于椎管内肿瘤并发截瘫

椎管内肿瘤以髓外硬膜内的神经纤准瘤为常见,髓内多为胶质瘤和室管膜瘤,而软脊膜下脂肪瘤较为罕见。肿瘤对脊髓构成占位性压迫,可逐渐产生部分瘫并随着肿瘤的生长、增大,截瘫程度也进行性加重,非手术切除或推管减压所不能逆转,应予重视⑦。但需区别内科截雍 -- 横断性脊髓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以免误行手术,增加病情。

一、病例摘要

例次 年份 节段 奎氏试验 病理诊断 手术所见 手术方法 预后
1 1969 T10 部分梗阻 神经纤维瘤 T10右旁硬膜内髓外1.5x1.0x1.0Cn 完全摘除肿瘤 痊愈(2个月恢复)
2 1979 C7 T1 完全梗阻 软膜下脂肪瘤 C7 T1软脊膜下脂肪块压扁脊髓50%达3cm 摘除肿瘤约70%,硬脊膜敞开减压 痊愈(6个月恢复)

二、讨论

上述两例均由临床神经定位诊断的,术中证实无误。对其具体病理请况和最后的定性诊断,术前难以确定,但手术切除或减压,肯定能改善病情。例1神经纤维瘤在髓外,完全摘除痊愈; 例2肿瘤在软膜下与脊髓紧贴,已系颈陶段高位,故未敢彻底切除,给予敞开硬脊膜减压,术后病理报告为良性脂肪瘤,故亦痊愈,是解除了有脊髓压迫之故。

椎管内肿瘤所造成截瘫的原因,除恶性肿瘤对脊髓实质破坏外,归根到底是椎管内占位性压迫因素。它所构成的椎管内梗阻,可以由脑脊液动力学试验和脑脊液化学检查来确定。至于压在何处,临床上定位神经损害颇能提示,而脊髓造影,理论上是可靠的定位方法,然而需排除操作的误差及蛛网膜下腔的粘连、血管异常等病理因素的干扰,提高放射线学诊断水平才不致被可能出现的假象所迷惑,俾增进术前的正确判新。

术前还需尽力明确肿瘤在髓内抑或髓外、是良性抑或恶性,它对手术的难度和予后估计皆具意义。脊柱各个方位的X线片,可剔除椎管的骨质损伤或破坏。改进脊髓造影技术,注意临床症状和体征,正确施行奎肯氏试验等,加以综合分析,有可能提高诊断水平。不过,对于确实无法明确诊断者,亦不能因循延误,以尽早手术探查为好。因为: 其一,椎管内肿瘤以良性肿瘤居多,手术摘除易于收效。其二,即便系恶性肿瘤, 起码可以减压而缓解病情。(但需慎重,因手术可能发生意外出血和损伤。) 其三,通过手术检视和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而给予适当处理和估计予后。

总结

木文通过回顾本院近13年来因外科原因所致的截瘫14例手术后病人的长期观察,介绍了典型各例病人的处理过程和转归,评价了各种治疗方法,分析了外伤、结核和肿瘤所引起的截瘫的各别情况,提出了推荐意见。

全组14例,无手术死亡率。完全恢复痊愈10例; 1例颈段外伤高位截瘫术后近期死亡; 1例胸段外伤性截瘫于撰写本文时术后才一个月余,犹待继续追访; 另两例胸椎骨折伴脊髓毁损,术后截瘫未恢复,但术后生存了5年及3年分别死于其他并发症 -- 糖尿病和肠梗阻,这种死因与截瘫有无因果关系尚难定论。

结核和脊髓良性肿瘤手术,显示100%疗效。对胸椎结核并发截瘫的治疗,已进展到经胸一次手术,疗程大为缩短,而且可以予期收效,改变了过去对“截雍”望而生畏的态度,从而展望了新的前景。至于外伤性截瘫的预后,关键是由脊髓受伤情况决定的。

 

参考资料:

  1. 郭世绂等: 脊髓损伤后病理改变及应用不同疗法的初步观察 (动物实验),骨料附刊: 4∶176, 1979
  2. 胥少汀: 地震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早期处理。骨科附刊: 4:146, 1980
  3. 郭巨灵等: 震伤截瘫治疗初步总结。骨科附刊: 1:28, 1978
  4. 方先之等: 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P: 58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
  5. 范秉哲: 开胸施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华外科杂志: 7∶20, 1959
  6. 王志先: 经胸腔施行椎结核病灶清除术。中华外科杂志: 7:271, 1959
  7. 曾广义等: 脊髓肿瘤。中华外科杂志: 10:(6)374, 1962
  8. 吴英恺等译: 苏联卫国战争医学经验,外科部分摘译。第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6

 

一九八一年一月初稿;一九八一年九月修正。

AN ANALYSIS ON OPERATION OF 14 CASES OF PARAPLEGIA
FOR SURGICAL CAUSES

Li Mingjie
Nanling People's Hospital, Anhui

ABSTRACT

14 cases of paralysis due to the trauma or compression of spinal cord in the last 13 years have been reviewed. The operative procedures and long-term follow-up reveal the results: excellent 10, survivals 3 and death 1.  The etiology, pathology and operatio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ccording to etiologic survey, they are classified thus: spinal columa fractures and co-existing dislocations in 7 cases, tuberculosis in 5 and tumor in 2.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spinal column can easily cause bad injury in spinal cord, especially when the injury lies in cervical and last-dorsal vertebrae. However, except for the carvical damage which susceptibly causes death, as a rule, the patients may still live rather long. So a fit prescription should be given.

The thoracic vertebrae tuberculosis, as abscess cannot be far drained away, is likely to cause pressure which brings about paralegia as a result. However, surgical treatment can lead to excellent result. The author specially recommends  the practice of via-thorax one-time operation.

Most of the tumors within vortebral canal are benign, and they are usually located in the outside-cord. Excision is also good for the outcome.

Oct1 1981.

注: 本文承芜湖地区医院骨科袁思忠医师审阅,特此致谢。

 

原载《安徽省第二届骨科学术会议交流资料》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风雨春秋之五

我与127医院(外二篇)

 

1968年,我身为南陵县医院外科负责人,临床上难题、大题或者急症,相距5里马山咀解放军127医院,就是“近水”解渴之地。

当时它还是处于筹备之初,是解放军下放在繁昌孙村的“八一医疗队”转承此任,其时是一位宋队长(后来的院长),付队长是辛炳南(副院长),外科主治军医章冠东,我们之间就有“热线”业务来往。

1974年,我参加芜湖“骨训班”,又投奔该院骨科许竟斌教授门下进修半年,深入这个团队,共同战斗。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几乎成了他们编外的一员,他们的风采,成了我一生难忘的记忆。他们的一些领军人物,成为我终身的莫逆之交。

与辛炳南院长奋战手术台

记忆深刻的是一台巨大肝癌切除和另一台巨脾再手术,当时是在“一根针、一把草”毛精神下,行时针麻。好歹这两台手术,切口大显露宽,对肌松要求可以迁就,但毕竟是顶级手术,而且是破冰之旅,手术之艰辛,可以想见。辛院长当我助手,他的娴熟手技和诲人精神,闭目不忘。左半肝切除,重达3公斤,而且没有开胸。

另一例是血吸虫巨脾女性病人,曾在太平县医院作过一次剖腹,因为致密粘连而关腹退却,这次仍是针麻(辛是毛路线的忠实执行者,“老八路”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完美!),确实,脾周无一不粘,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步步为营,丝丝相扣,先扎脾动脉,再直视下一一分离结扎脾周所有可行的粘连,包括脾膈、脾肾间,那真的独具匠工,非教科书上所能述及。终于大功告成,完成这一外科生涯中难遇的大题。要不是辛院长—外科前辈的悉心指导和支撑,我,哪有这种胆略和底气。

辛院长的人格魅力和高超技艺,是共产党旗下又红又专的典范,他的精神万古长存!

附:后来我们都在芜湖,我刚来芜时他多次上门来看我,尽显关怀之情。1996年辛院长病故于胰腺癌,临终前,我与芜湖二院院长林清高(当年127医院大门前的家发医院院长,也是他的学子。)一道去上门看望,尽表敬仰。

与张由己主任共台切除颈动脉瘤

张由己主任是资深外科主任,以脑外见长,其临床经验、外科功底和治学风采,受人信赖。我有幸与他共台,是一颈动脉瘤病例,位于右颈内、外动脉交叉处,由于瘤体的牵拽,使颈内动脉迂曲折迭,如此,术后易形成血栓,影响脑部血供,于是需要切除吻合。作此手术必须阻断该动脉若干时间,这,得首先要判断颅底韦利斯氏(Willis)动脉环是否健全,其个体差异很大。张主任教我一妙招,就是用手指掐阻该动脉几分钟,观察病人有无晕厥,以此测知其可否耐受临时阻断血流。

再则,此处附近,人体有一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刺激它易引起压力反射致颅内高压,而引发意外。这是此手术注意要点又一。

在张主任辅佐下,手术顺利成功了,后果良好。一台手术,胜读十年书,受益匪浅。良师益友,终身不忘。

张主任除了开展了高难度脑科手术外,还进行了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国内先行者。上个世纪七十、八十年代,还没有B超、CT、磁共振(MRI)等现代检测手段,常见他和助手李之邦主任裸露在X线下进行血管造影,其献身精神,可钦可佩!

章冠东主任是我家常客

他来127最早,在“八一医疗队”担纲主角,还在该院挂牌之前,我们就已来往。我俩共做过甲状腺、泌尿系手术等,也常在一起讨论各种课题。他是外科、泌尿科专家,初识时他才38岁,正宗的国家认定的主治军医。而我32岁,还不是主治、主任什么的,但是本院外科负责人。我当然是下级和小弟,既是革命同志,又有手足之情。那时,就是公事出诊、会诊,于公于私,也都是义务,那不是商品时代,而是革命人道主义,所以,非但毫无报酬,连招待也没有,总是自己骑辆自行车,独来独往,工作餐也都落在我家,好在彼此并不介意,革命大家庭啊!

1987年,127撤了,他回南京八一医院,我调来芜湖,凡过南京,总要登门拜访,重聚旧情,切磋医术,交流信息。

章主任那时就作过甲癌廓清术等到外科前沿手术,领先国内。也作过鹿角形肾结石离体肾冷灌注切开取石自体再植,给这一外科难题找出了解决途径,在芜湖地区享有盛誉。

127院病理、化验、放射成了我院的辅助科室

127院,无论设备还是人力资源,远高于我们这个县级医院,它自然成了我们上级医院,他们所有成员也都乐于胜任此责。军民鱼水情!它除了为军人服务外,为一方百姓救死扶伤,也成了他们的天职。我们地方医院,他们总是鼎力相助。

病理科李祥周主任,为病理分级,给我一份书面材料,细说其细胞分化等级,至今受用。

放射科黄主任、检验科姬主任,也是我常去造访和请教的人物,他们的学识和人品令人钦佩。

芜湖“骨训班”与127医院

1974年芜湖办“骨训班”,市县医院10员“大将”,成为其首届学员。我是他们称之为“老大”,是因为本人从事临床外科、骨科较早又有一定经验的人。127院骨科许竟斌主任,是我们的客座教授,每次出教,总是由我招呼左右,我俩之间师生之情已历经数年了。

1973 骨训班与许老(下排居中)合影(中排最右是李名杰)

他每次来授课,市里几家医院包括弋矶山医院,纷纷慕名邀请作专题讲座。一次,我的老校长王尔功教授和李竟院长,请其作了《腰腿痛综合征》精辟讲学,我亦陪同。李院长设家宴款待,我们四个人共餐共聚,李院长还翻开他珍藏的英文版的骨科学指给我看,腰5骶1间有一块脂肪组织是其特有标识,在我以后手术中累被证实,至今不忘。许主任也在地院、一院、二院作手术示教,彰显轰动效应,引领一方手术先河,令芜湖骨科界学子们大开视野。

在系统理论课完成后,分头进入临床实习,宣城医院熊从道医师和我俩人,有幸来到127骨科,直接跟随许主任半年。聆听许教授教诲,在他亲授手术指导下,让我们后来在安徽省骨科界占有一席之地打下基础。我的腰椎间盘手术,出师他的手下,作过数以百计此类手术,疗效良好。

进修期间,除了完成骨科病房工作外,为解决农民就诊困难,在许老带领下,我们就地在127院大门前的家发乡医院设家庭病房,因陋就简,开展手术。骨科器械不济,就到铁匠铺现造,如骨刀、骨锤、骨锉、骨凿等。解决了大量病例的治疗,除了增加了我与熊医师临床实践机会外,同时也带出了当时该乡医院两位院长林清高和丁明秀医师,使他们后来走上骨科专业,并在若干年后出任芜湖市一院、二院院长和弋矶山医院分院院长,林还是市骨科学会主任委员。简陋条件下也培养出人才,并都按时晋升为主任医师,桃李满天下。

1969年6月26日,127医院正式挂牌后,许就被从南京八一医院调来任职,时年52岁,许是我国骨科界领军人物、拓荒者,一路开辟前沿,52年就是《外科学报》编辑,50年代就编著《实用骨科学》,发表大量专业论文。

许老1944年毕业于著名的国立湘雅医学院,供职于南京中央医院,后来入伍任职于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127医院,51年出任志愿军抗美援朝医疗队队长。

他一生严以律己,宽厚待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他多次立功受奖,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是骨科界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

许老在7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下放到农村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也赤脚下水田。一次我去看他,他病了,委身在门外墙边晒太阳,全身颤抖,口唇青紫,是感染了丝虫病。下肢淋巴管炎发作,在寒战发烧,也不回院,还是我给送去药品。他说:能扛得住,吃点药就行了。真令人佩服!他在下乡”三同“期间,还得了疟疾,都是被蚊子叮咬的结果。为革命的献身精神和无私奉献,令我辈望尘莫及!

他勇于探索,勤于实践,从不推诿病人。他有一个铁定原则,任何难题,也要设法解决。也许是出于“艺高胆大”,当然他也得从大量国内外文献中找答疑,从不仰求别人,正是他处于学术上高位使然。一例80高龄的腰椎间盘脱出患者、退休市长刘健农,全市大会诊,认为手术风险大,所谓“70不留宿,80不留餐”,谁都不敢为之手术。请来许老,他认为:手术指征明确,手术对全身打击不大,可保安全。并说:难道老年人的病痛就听之任之,不是我们医生的羞愧吗!于是,在市一院,他亲自执刀,使之康复,令人叹服。又一例地院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手术二次了,无效,同一间隙,再次手术,谁有胆量!他那娴熟的手技,让在场人膛目结舌!他一辈解决了多少难题、高题,是业内人士的偶像。我们有难就找他,是医患的天使!

他退离休后,依然常去科室,解疑释难,讲学出诊不辍。为答谢芜湖地区人民对他的崇敬和厚爱,还常年担任我市医院的骨科顾问,并亲自上台操刀。在他80高龄时,对我们下辈们说:“我还能帮帮你们忙!”,总是有请必到。

 

1994年,为祝贺许老从医50周年,我们在芜的几位学子牵头,在芜湖市中华饭店召开了骨科专题学术会议,并编辑出版了《骨科临床》专刊,收编论文100篇,由许教授亲自编审,并对各类专题作出述评。与会者来自全国各地,盛况空前,不啻是一个全国性专业会议。他所在的南京八一医院,也为此举行了纪念盛会,表彰他50年从医为人民作出的贡献。

在我从事外科、骨科生涯中,127医院及其师长们,给我的教诲和指导,受益极深,以他们为榜样,95年晋升外科主任医师,至今,已超期服务11年,手术不辍,贡献余热。并以此为乐、为荣。终身感谢127医院!

 

骨科导师许竞斌先生从医50周年纪念增刊资料
骨科导师许竞斌先生从医50周年纪念增刊资料 (科学网)

 

立委按: 老爸行医60多年,实践经验异常丰富,也曾发表20多篇专业论文,老爸说,论文中报告的有些手术难度很高,至今还占外科前沿,具有借鉴价值。比如肝叶切在当时,省內很少医院开展此项手术,包括皖医附属弋矶山医院,而老爸在设施简陋的基层县医院就独自开展此类手术,并全获成功。再比如颈椎结核病灶清除手术,稍有闪失,就会高位截瘫,甚至死亡!是骨科铁4类手术。这类手术就是在上海北京大医院做,主任们也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而老爸也是在县医院独自开展了此类手术,同样全获成功。
老爸专业论文,我现在统一整理,数字化留存,除了作为纪念,也为专业文献的知识积淀以及新人的经验搜索做一点贡献。

外一篇:

李名杰:肝左外叶规则性切除治疗肝内结石

肝内结石是指左、右肝管以上的肝内胆管结石,其发病率根据我院近五年手术病例的统计: 原发性胆管结石368例中 (占同期胆石症手术441例的83.4%,肝内有结石为112例,占30.4%,与国内文献报告基本符合 [4, 5]。可以肯定,由于诊断水平的限制,实际发病率还要高过此数。其肝内分布情况见表一。

表一        112例肝内结石的分布

左肝管+右肝管+胆总管  42
左肝管+右肝管 6
左肝管+总管内 39
左肝管 6
右肝管+总胆管  14
不详 6

    此种结石即使经过手术,亦易漏诊,漏治。截止目前,尚无妥善处理办法,反复发作,多次手术和不良予后累见不鲜。为了提高肝内结石治疗效果,我院于七五、七六年进行过5例肝左外叶切除术,并已随访3-4年,远期疗效良好,就此获得一些体会,使我们在处理肝内结石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临床资料

    5例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在21-40岁之间,其中有2例为残余结石。手术时皆并有胆总管结石梗阻。肝内结石分布以左外叶为主,并有程度不等之该肝叶纤维萎缩。全部为硬麻、经腹切口,切除左外叶,胆总管“T”形管外引流,或并“会师”取出其他肝叶内结石,有并发症的2例,为迟发性出血及腹腔感染,住院14-72天,均痊愈出院。术后复发胆总管结石2例,再次手术取石,并辅加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但检查肝内胆管无结石。全部病例,随访3-4年,无再复发,并均健康。(病历摘要见附表二)

    关于肝内结石的诊断问题

    肝内结石绝大多数以胆道梗阻而手术。本组112例肝内结石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者95例,占84·9%。早年往往仅满足于肝外胆道取石恢复通畅和引流,加以全身治疗而获缓解或“痊愈”; 但亦有始终不能控制肝内感染而予后不良。由于忽略了肝内结石的发现和处理,导致了再次发作和重复手术。从而认识到肝内结石在临床上的重要性,故后来治疗胆石症时注意寻找正确诊断。归纳起来其方法为:

    1、术中见总胆管扩张为色素结石所铸型或泥砂充满,胆囊又无结石,是肝源性结石的提示,需进一步检查肝内病灶。

    2、肝脏视诊、扪诊:肝内结石肝表面可见丘状隆起,发硬,局部苍白,病肝局限性萎缩,而健肝代偿性肥大,呈现肝中裂 (以胆囊为标志) 的偏移。左叶较薄,更可在膈、脏二面双合诊而扪到。但肝右叶或其他深处结石和细小、少量结石却难以扪及。

    3、多发性胆管源性肝脓肿,常为肝内结石所致。

    4、术中、术后“T”管造影,所见的负性阴影,如豆与豆荚模式或某一局部肝管囊状扩张阴影。

    5、术后“T”管引流瓶呈现泥沙样结石沉积,为术后肝内结石的下降。

    左肝外叶切除术在肝内结石治疗上的地位

    1、手术创伤小,对肝功能损害小,对全身扰乱少,若使用得当能解决多数肝内结石的治疗问题,近期恢复和远期效果比较满意。

    2、彻底消除了病灶,避免肝内胆管因炎症狭窄,引流不畅,胆汁滞留而导致炎症不消,结石再生。

    3、利用肝面之二级肝管分枝与肝总管、胆总管“会师”,可以从另一有利角度探查和清除其他肝叶内的结石; 若再作附加其他肝内胆管切开取石等措施,比较易于清除肝内病灶。

    4、肝左外叶切除较之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为方便,技术上易于达到。

    但必须指出:对中毒性休克,全身感染严重,肝功能极差的病人宜从简手术,以解除梗阻,“T”管外引流为妥。

    手术指征

    1、明确左外叶多发性肝内结石,或伴纤维萎缩,而其他肝叶无结石,或有结石而用其他方法能取净者。

    2、在外叶结石,伴有该区胆管狭窄,引流不畅,若切开肝实质取石,术后易于结石再生者。

    3、合并左内叶肝管汇合处结石无法取出者。

    4、左外叶结石合并脓肿者。

    5、因肝外胆管无法找到(炎症、粘连)或狭窄无法成形需要施行Roux-Y Longmire 氏手术(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改道内引流者。

    规则性左外叶肝切除之实施技术

    1、麻醉、体位、切口,连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右侧垫高。右腹直肌纵切口,咬除剑突即可够用。也可切断第七肋弓,经胸膜外扩大显露。

    2、止血技术

    ①局部阻断法:左外叶游离后,助手将其握住,或抵于肋弓,术者在其远侧切除,基本无失血。文中5例全用此法。

    ②肝门阻断法: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阻断肝1门之肝功脉、门静脉,常温下压迫15分钟放松5分钟,可安全反复使用。

    ③我们未使用肝钳及橡皮束带法,亦未予置褥式缝合。

    3、手术程序

    切断肝园韧带,镰状韧带,左三角韧带,左冠状韧带,肝胃韧带,在离第2肝门左1Cm处缝扎一针,结扎肝左静脉 (提防伤及肝中静脉)。将游离的肝左外叶由助手握住或将其抵压于肋弓,控制血运。沿悬韧带左侧1Cm并与之平行切开肝包膜,复以刀柄断离肝实质 (基本平切,勿成“V”形,以免伤及左内叶脉管)。每遇脉管均施以个别结扎,开放此肝管与胆总管“会师”清除结石,然后缝扎或行内、外引流。肝面褥式缝合,以不越过悬韧带为限,避免医沅性损伤左内叶血运和胆汁引流。翻转悬韧带复盖肝断面并固定之。肝下虹吸引流或负压引流。

    讨 论

    肝内结石分布的规律性是以解剖学因素,即引流的顺畅度及其动力学为基础的,以左叶为多。本组统计,除去左,右肝管内同时有结石外,左肝管与右肝管之比为 3:1 (44:14)。至于肝胆管的直接造影 (术前经皮穿刺,术中置管) 理论上虽属必要,但限于技术和条件并非皆能施行,况且胆石症又极为多发,占急腹症第二位 (仅次于阑尾炎) 所以还得靠临床综合判断和术中详查。

    肝左叶结石,因病变迁延日久,多已纤维萎缩,失功能,加之解剖分界明确,可以“顺切法”完成切肝手术,而无需从肝门解剖 Glisson氏鞘,这就提供了手术的方便和安全性。

    对于有适应症的病例,施以左外叶肝切除,辅以其他手术,如肝实质切开取石,狭窄肝的扩张或成形及内引流术,能解决肝结石的多数问题。国内有报告(二、三军医大)肝切除治疗肝内结石治疗率达90%左右,本组5例远期效果良好。虽然两例术后两年复发再次手术,但术中检查肝内却无结石,仅总胆管结石和以缝线为核心的结石,显然为上次手术后其他肝叶残余胆砂聚集而成的。因此推想若同时有一个“无阀”的内引流或可避免复发而致再次手术,表现了我们处理上的缺陷。

    基于肝内结石治疗要求是消除病灶、通畅引流和防止结石再生,而高位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内广泛性结石,光凭直观是无法全面了解的,就是直接造影,也可因体位、重迭和肝管窄等因素而出现片面性。手术也无法彻底,故仍应以综合措施为宜。即使当时手术也已“彻底”,结石的再生还属可能,故一个宽敞的胆肠内引流就显得十分必要,以便术后采用中药利胆、排石等措施期望从根本上消除结石的再生因素,至于由此而可能产生的上行感染,根据临床经验,实际很少见到。Madden氏试验证明:人工梗阻的总胆管作结肠、胆总吻合术后未见到上行感染更为佐证。回顾临床上胆石症,再次手术的病例,已行内引流者极少。本文例2、例5,再次手术时作了此项手术,也就再无复发。其实施方法以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为简便有效。另外若Oddi氏括约肌纤维狭窄,则需要切开成形,以避免术后“试管”现象。

    肝内结石往往合并较严重的感染,若污染易致腹腔感染,文献报告和本组病例均说明此一事实,应予足够重视。加强无菌技术,是可以减少或者避免的。至于术中胆管冲洗问题,只能作为探查方法之一,并宜低压。作者感到,其治疗效益十分可疑,且易使感染扩散,以慎行为宜。输血与否不予强调,一般体质之患者,可以节省,本组两例未输血。

    至于肝内结石如此多发,且为胆色素性泥沙样结石,其真正原因虽尚不十分明了,但与下列事实不为无关:胆道蛔虫症的多发及其带来的格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使胆管反复发炎而致狭窄,胆汁滞留,加之所谓“色素性素质”,逐渐形成以寄生虫尸核,虫卵,脱落细胞为核心的结石颇为多见,国内有报告肝胆管结石以蛔虫残体或虫卵为核心者高达70-84%,这就给予防医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总结

    本文报告了本院5例肝左外叶切除治疗肝内结石的随访结果,论述了手术指征,优点及实施技术和注意事项。推荐:左外叶肝切除、并“会师”取石或肝实质切开取石,辅加建立“无阀”内引流,消除感染和结石再生,给肝内结石这一临床上的难题提供了有用的治疗途径。

 

参考资料

[1] 钱文治肝内胆管空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初步经验。 中华外科杂志 18221- 1965
[2] 孟宪民 肝切除术 上海科技出版社 上海 1965
[3] 韩永坚 肝脏外科解剖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上海 1963
[4] 黄志强 肝内胆管结石及其治疗中华外科杂志 91716 1961
[5] 冉瑞图 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中华外科杂志 9:2161961
[6] 周宏泉 肝内胆管结石病因学和治疗问题的探讨 中华外科杂志 50(8):501 1964

南陵县医院外科 李名杰

 

本文原载《南陵医学》1979;35-41    
后载皖南医学院学报《皖南医学》1980;13:51 
《国内医学外科分册》1981;(上):39

 

外二篇:

肝胆管盆式胆肠内引流术一例

芜湖长航医院 李名杰 仰宗华 史良会

 

    患者男,46 岁,船员,于 1973 年因胆囊炎、胆石症,作胆囊切除,胆总管取石外引流,出院后三个月出现胆系感染症状,绞痛黄疸发热,累发,持续三年,1976年用中药活疗,排出结石二枚,症状消失。1990年6月及12月作B超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直径1.9cm,1991年10月B超及大剂量静脉胆道造影检查,证实肝外胆管结石伴胆总管扩张(2.2cm)及左肝内结石伴胆管扩张,但无感染及黄疸,肝功正常,无手术反指征,拟择期作高位胆管切开盆式胆肠内引流加病灶肝切除术。

    手术方法

    在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作右肋缘下 L形切口,切除剑突,右抵腋前线,进腹后从原手术疤痕中解剖出胆总管,扪及其中大量铸型结石,显露出“残余胆囊”,指尖大并内含结石。转而游离肝周韧带,包括左右三角、镰状及左冠状韧带,使肝脏松动下移,扪摸左肝管矢状部有结石集簇伴左外叶Ⅲ段纤维化,肝管汇合部结石,继续解剖肝门外肝外胆管,切开肝门板及脐板,钝性分离其纤维膜直抵左右级肝管,高位切开肝总管抵隆突部,取出胆色索性结石,旋即作左外叶Ⅲ段肝切除,消除左肝内结石及囊状扩张之胆管,从左肝断面与肝总管会合掏尽肝内结石,双氧水冲洗,左肝断面缝扎止血,再作“小胆囊”切除,并由此扩大胆总管切口,取出其下段结石,7号探子通入十二指肠,修补此胆总管切口。将肝总管及左右I级肝管敞开,分别显露各Ⅱ级肝管及尾叶胆管开口,分别予以扩张取石冲洗,并修整盆缘,使盆沿保持 2mm,以利吻合,盆径3.5cm,止血牵吊搁置。

    空肠起始部下 15cm 切断肠管,远端空肠结肠前上提与肝胆管盆作端侧一层粘膜外翻吻合,检查无泄漏,在输胆肠袢40cm处作与近端空肠侧端吻合。肝门盆下作双套管负压引流,术中失血 300ml经过平稳,术中补血600ml

    术后经过

    术后用止血三联三天,选用庆大霉素、氨卡青霉素及甲硝唑金三联(Gold Standard)抗感染,术后体温38℃左右达两周,腹腔血性渗液三天,无渗胆,术后9天撤除引流,无腹腔及切口感染,无黄疸,三周痊愈出院。

    随访5个月,无胆系返流感染及腹部症状,消化功能正常,B超复查未发现肝内外结石残留。

    讨论

    肝内外胆管结石,至今仍无规范术式,肝外胆管手术无法除净结石,解除肝胆管狭窄和通畅引流,常致症状复发,导致多次手术,甚至因此而出现AOSC及胆源性败血症,病死率甚高(1),近年来多数学者已将手术延伸至肝内,方可一举取得胆石,使疗效提高(2),其手术虽创伤较大,但对于一般选择性手术病例,准确的手术技术,合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可获得满意效果,

    I级肝管在肝实质之外,可以安全解剖出来,以此可进一步处理Ⅱ级肝管之结石和狭窄,若方叶肥大,有人主张(可予局部切除,改善手术野显露,使胆肠吻合准确,提高安全系数,然解剖得法,肝脏下降并可向上翻转牵引,并非必需作方叶切除,本例未切方叶,亦感吻合方便。

    对肝内各处结石,则分别情况各作如下处理:表浅肝结石,可切开肝实质取石再作肝修补;局限于叶段的结石并近侧胆管扩张者,可作叶段切除;对某部的铸型结石,可按入肝径路直接将其切开取石,再作胆管修补或置T管、U管引流;对局限性肝结石,则可作”雕刻式”肝切除,以避免牺牲健肝的“规则性”切除,但需注意保留肝脏的血供及胆汁流路,还可各术式联合使用。

 

参考文献

1.黄志强.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10年进展. 实用外科杂志 1991;8.9:447.

2.吴金术等.肝胆管盆式肝肠内引流术209例.中华外科杂志1989;27:130

3.王哲生,等.肝门部舌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狭窄伴结石 56例报告. 实用外科杂志1991;8.9494.

 

          本文原载《交通医学》1993;7:91

 

【李名杰医学生涯资料汇编(电子版)】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立委按】    这是一则感人至深的真实爱情故事,由张诗群以报告文学手法撰写,发表在《芜湖日报:真情版》(2009年8月18日)。张诗群文笔细腻流畅,值得欣赏。故事的主人翁是立委的三伯父及其初恋爱人,三伯父跨世纪的生死之恋

立委父亲那辈兄弟六人,父亲最小,五伯父少年病逝。抗日战争期问,兄弟四人都投奔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大伯、三伯参加新四军,二伯、四伯在根据地小学任小学校长和教师。立委爷爷也弃笔投戎,参加川军部队,抗日报国。父亲因年龄太小,和奶奶一起留守家中,但也送过鸡毛信,也冒过险,为抗日尽过一点力量。

那是上个世纪40年代抗战之际,出身书香之家的三伯李敏生正值弱冠之年,英俊倜傥,才气过人。虽然那时李大家族日渐衰落,敏生(名勤、若非)的书生意气不减,是胸怀理想的热血青年。敏生由父母包办,与当地的名门望族谢家订了一门亲,未婚妻谢邦宁知书达理惠中秀外。自古以来,包办婚姻的当事人往往没有机会品尝爱情的甜蜜,更少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可李敏生与谢邦宁的爱情则是异数。这对恋人情投意合,诗文唱和,生死两茫,爱情不朽,演绎了一场跨世纪的生死之恋,阅之令人动容。

共同的理想是他们爱情的基石。国难当头,李敏生决定加入了新四军抗日。谢邦宁对心上人的果敢行为又是自豪又是担忧,写道:“独自倚闺楼,怵欢心内揪。喜将雪国恨,痛定报民仇。勇猛为夫性,安全是妾忧。盼来年获胜,抵去夜常愁。” 三伯回信说:“儿女缠绵须要缓,江山美丽不能丢。他年高唱凯歌返,永抵春闺独怵愁。”

在信息爆炸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样的篇幅较长的真情文字很容易淹没在互联网大海里。因特别转载于此,与更多的朋友分享。希望将来某一天,有导演慧眼识珠,把这样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搬上银幕。 

魂牵一世生死情 

作者:张诗群

 

    2009年清明节是个阴雨天,繁昌县繁阳镇范冲村西边的一片山岗地浸润在连绵的细雨中。此时,一位高大儒雅的老人在一座新修不久的墓前久久站立,墓碑上方镶嵌着一张精致的烤瓷遗照,年仅17岁便已病逝的谢邦宁在相片上绽开美丽淡然的微笑。老人用感伤的眼神一遍一遍缓缓打量自己为她拟定的碑文:故妻李谢邦宁之墓。然而陪伴他的当地亲友们都知道,相片上的秀丽女子并非他真正意义上的妻子,老人却深情怀念了一辈子…… 

== 1、不曾见面的订婚 == 

    1927年秋,李敏生出生于繁昌县旧县镇(今新港镇)小磕山一户书香门第,其父李应文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归国后因时局动乱回乡办学,培养了一批知识青年,在当地是名噪一时的教育楷模和爱国名士。在严谨的家风和得天独厚学习环境的熏陶下,李敏生渐渐成长为聪慧灵敏又充满正义感的俊逸少年,李应文对他疼爱有加,期待李敏生早日成家立业,光耀门庭。 
    抗日战争爆发后,小磕山沦为敌占区,日军得悉李应文在当地的影响便对他进行抓捕,逼迫他出任繁昌县长,以配合日军对繁的统治。一天深夜,李应文乘机逃脱,连夜携家带口迁往他乡,继续在无为黑沙洲、横山等地设馆办学,这期间,李敏生跟随父亲一起过着动乱不宁的生活。 
    李敏生的姐夫佘之涛是父亲的得意门生,此时在范冲给一个姓谢的大户人家当私塾先生。谢家是繁昌有名的开明地主家庭,抗战初期为新四军供应过粮食和日用品,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和妻子葛慧敏当年曾在谢家的小洋楼里结婚居住。谢家的学生中,老二谢葆初家的长女谢邦宁最为优秀,不仅容貌出众,知书达理,而且多才多艺,思想进步。姐夫佘之涛特别喜欢这位活泼可爱的女学生,回家与岳父李应文商量,眼下战乱不停,祸福难测,不如给李敏生订门亲也算是早日了却一桩心事,如果谢家答应联姻,对两家来说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李应文对谢家的开明威望早有耳闻,加上佘之涛对谢邦宁的百般赞赏,自然十分高兴,催促佘之涛出面说合。 
    1940年春节,在姐夫和父亲的张罗下,双方家长互换了谢邦宁和李敏生的庚贴,按照当时的礼仪,给一对不曾见面的小儿女订下了终生。此时,李敏生刚刚14岁,谢邦宁也只有13岁,两人都懵懂年少,情窦未开,对订婚这件事并没有太多感受。

 

 

 

 

 

== 2、初相见,情意难舍 == 

    1942年,谢邦宁以优异成绩考进了设在泾县的皖南名校安徽省第十二临时中学。因一直跟随父亲四处奔波而几次中断学业,1943年春,李敏生在姐夫佘之涛的建议下,被父亲送到繁昌县原马仁乡中心小学读五年级,这时,李敏生和谢邦宁带着几分神秘与好奇,开始了书信往来。两人虽然年幼,却都聪明伶俐,又受过很好的教育,书信格式都是诗词短章,文辞华美,情真意切。他们在信中互致问候,相互了解和鼓励,谈论理想和人生,很快,两颗年轻的心充满了对彼此的好感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情感的幼芽开始萌动。 
    1943年,为抵制日伪办学,谢家与当时繁昌县的另两户名门望族共同出资,在中分村创办繁昌县初级中学,李敏生以名列前矛的成绩连跳两级,考入繁昌中学直接上初二。李敏生把这个好消息在信中告诉了谢邦宁,谢邦宁也非常激动,两人约定,利用暑假期间谢邦宁回家时在中分村见面。 
    这次相会是李谢二人一生中仅有的会面,它的美好和珍贵谱成了一曲凄美的绝唱,让李敏生一生都难以忘怀,一生为之心心念念。任凭时间消逝得多么久远,这份情感也从未在李敏生心中褪色消减。 
    7月的中分村绿野平畴,清风拂面,夏日山林的宁静柔美让两个青春无限的年轻人沉浸在纯真浪漫的情怀中。这是李谢二人的初次见面,此时的李敏生已长成一个挺拔英俊的小伙,谢邦宁也已出落成温婉美丽的女孩,乍一相见彼此都被对方的谈吐气质深深吸引。此刻他们才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婚约是多么幸福而美好的一件事,带着深深的喜欢和爱意,他们穿过中分村的山林田野,沐浴着阳光清风,聆听蝉噪鸟语,他们谈学习谈友情谈抱负,一切都如梦境般美好,一切都像天地未开般纯粹,眼中一切都是彼此的影子,两颗青藤一样年轻的心,盛满了幸福和爱情。 
    一连四天,从太阳还未露脸开始,谢邦宁就悄悄从家里出门,步行五里山路赶到中分村与李敏生相见,直到太阳落山一天星光,两人才依依不舍作别。四天中,在树下,在林荫道旁,爱情的甜美盈满了相会的分分秒秒。有一天,他们觉得言语再也无法表达彼此的情意,于是一路跑到县城,找到一家照相馆,肩并肩靠在一起照了一张合影作为爱情的见证(后来,这张合影也在行军途中遗失)。他们商定,等到抗日战争结束和大学毕业,他们将用婚礼来庆祝胜利,然后,要永远生活在一起。 
    分别时刻,两人都情不自禁泪流满面。1943年8月29日,李敏生在繁昌中学写下了离别时的情景:“伸手互拂泪不净,无言只有咽噎音。唯期早日清秋去,但愿及时腊月临。”他希望秋天早早过去,寒假快快来临。 
    但是,这一分别,竟是永别。后来李敏生才知道,这次相见也许只是老天爷的怜悯:在这个曾是自己未婚妻的女孩离开人世前,老天爷准许他见她一面,与她相识。他和她的缘分,只有四天。

== 3、把她的牌位娶回家 == 

    战争局势越来越严峻,学校已无法正常开课。日军的侵略激起了繁昌人的愤恨,1944年1月,在取得谢邦宁的同意后,李敏生加入了新四军皖南支队繁昌大队。谢邦宁在给李敏生的信中说:“独自倚闺楼,怵欢心内揪。喜将雪国恨,痛定报民仇。勇猛为夫性,安全是妾忧。盼来年获胜,抵去夜常愁。”李敏生深感谢邦宁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回信说:“儿女缠绵须要缓,江山美丽不能丢。他年高唱凯歌返,永抵春闺独怵愁。”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和高昂的激情。 
    1944年4月,国民党川军144师投降日寇,繁昌成了敌占区。这年秋季开学,谢邦宁带着弟妹们去泾县第十二临时中学报名,但此时十二临中已满员,为了和弟妹们在一起,谢邦宁又带着弟妹去了附近的黄田培风中学就读。1944年12月,谢邦宁突患伤寒,同学将她辗转运送回家后,因为当时繁昌沦陷无法延医,经乡村郎中治疗无效后于发病的第二天去世。这一年,她刚刚17岁,正是花朵初开的年纪。一个对爱情充满遐想和憧憬的女孩,未及盛放便已凋零。 
    噩耗传来,仿佛惊雷击顶,李敏生彻底呆了。他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那么美丽那么纯洁那么让他深爱的谢邦宁居然已经永离了人世!他写道:“遥知卿病逝,山岳似崩倾。吾笨竟后殁,汝聪何早行?顿脚如锣响,捶胸若鼓鸣。断肠观遗照,洒泪忆昔卿。”声声血泪字字悲情,刚刚品尝到爱情甘醇的李敏生瞬间跌进了苦痛的深渊。 
    父亲李应文与李敏生商量,既然已经订婚,那么谢邦宁就是谢家的人,生不能作李家的儿媳,死也要进李家的祠堂。李敏生对父亲的仁厚充满了感激,他含泪采纳了父亲的建议。1944年底,李家的花轿吹吹打打地抬到了谢家,李敏生将谢邦宁的牌位虔诚地放置在花轿中,像迎娶新娘一样,将谢邦宁的牌位接回家,安放在李家的祠堂。面对着她的牌位,李敏生心潮翻滚,他深深地鞠躬,在心底一遍一遍诉说着他的思念和哀伤。仿佛,他所有的青春梦想都随着谢邦宁的离去而消逝了。

== 4、思念陪伴他转战南北 == 

    谢邦宁去世后,李敏生一度异常消沉,为了离开这片伤心地,1945年,在父亲的建议下,他改名李若非,先后进入狮子山第二联立中学和无为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学习,抗大毕业后,他被分到新四军七师政治部,之后,李敏生跟随部队戎马倥偬,转战南北。日本投降后,解放战争期间,李敏生一直在部队从事训练改造国民党被俘军官工作。军中征战艰苦卓绝,他先后经历过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京沪杭战役等许多生死攸关的大战役。 
    战争的紧张激烈是可以让人忘却缠绵的回忆的,但是每当夜深人静,谢邦宁的身影就会在李敏生的眼前浮现,四天的相会场景无数次在他心头回放,他生命中最美丽的四天已成为李敏生一生永久的怀念,他写诗词纪念她,他一次次在梦里和她对话,醒来却是泪洒枕畔,惆怅满怀。1949年5月上海解放的第二天,李敏生站在原国民党上海港口司令部的大楼窗口,他看着马路上正在游行庆祝解放的大学生,不禁热泪盈眶。他想,如果谢邦宁还活着,以她的成绩一定考进了大学,她应该也会在他们的行列中,穿着学生裙,梳着齐耳发,挥舞着拳头高喊着口号,也许,她会回头向他展开甜蜜的微笑。想到此,李敏生悲伤得无法自持。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1月,他随部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27日,他和战友们在补给不畅、粮弹不足的情况下,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血战长津湖,以伤亡一万多人的代价歼敌近一万四千人,扭转了朝鲜战局。 
    1952年底,李敏生从朝鲜轮换回国,1953年2月,奉命与经亲友介绍并订婚的戈国秀完婚。戈国秀是李敏生的同乡,家境富裕,曾和李敏生一起在父亲的学馆里读过书,容貌俊美,温良贤淑,当时在县委组织部工作。戈国秀早就知道李敏生和谢邦宁的婚约,她十分同情两人的遭遇,也非常理解李敏生时常表露的忧伤心情。 
    婚后,李敏生和戈国秀育有三女一子,虽然长期两地分居,但彼此相敬如宾,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56年,戈国秀调到杭州市轻工业局任职,结束了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1957年次女出生前,夫妻俩商定孩子出生后取名为“宁”,以纪念已经离逝13年之久的谢邦宁,后来,因李家亲属中有人同名,戈国秀对李敏生说:“敏”这个字是你与邦宁订婚和上学交往时用的名字,女儿就叫“敏”吧,对邦宁也是一种纪念。李敏生非常感动,妻子知道谢邦宁一直是他心中的隐痛,这么多年来,谢邦宁活在丈夫心中,也在她心中播下了种子。 
    1965年冬,李敏生转至合肥,在国防光学研究院从事激光反导弹工程的大气传输研究工作,从办公室副主任职务升至研究室主任、书记,直到1987年离休。 
    离休后,南征北战漂泊了半辈子的李敏生终于清闲了下来,他开始愈发思念起家乡。戈国秀提醒他说,打听一下邦宁的墓还在不在,回家后也好去看看。
    掐指算来,离谢邦宁去世已近半个世纪。中间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等许多波折,当年地主小姐的墓有没有遭毁,能不能找到,对此,李敏生已不抱太大希望。但是,几年后,反馈来的消息让李敏生激动难眠,谢邦宁的墓,居然还在。   

== 5、她是他永远的妻 == 

    2001年8月,戈国秀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74岁。李敏生怀着沉痛的心情在繁昌老家为老伴选址安葬。而隔山相望的范冲村西,则安眠着自己的另一个亲人谢邦宁。生死两茫茫啊,回首这一生的际遇,想到爱人们此时长眠青山泉下,与他阴阳两隔,李敏生悲从中来。 
    祭拜完老伴,他又来到谢邦宁的墓前,看着那荒芜的坟茔,墓碑上是一串谢家侄儿的姓名,李敏生内心酸楚,想想自己儿孙满堂,谢邦宁却是玉殒香消,孤寒凄冷地长眠地下。几十年前那四天的场景又不断地浮现眼前,他仿佛又看见她清秀的面容,又听到她清脆的笑声。李敏生五味杂陈:她曾是他的未婚妻啊!他必须要为她做点什么,就算自己大限来临,也不会再有遗憾。 
    回家后,他找出他一直珍存的谢邦宁唯一的一张照片,拜访了合肥所有能做烤瓷照片的地方,但大多数都是与公墓捆绑订做,最后终于有一家馆所愿意单独给他做。不久,一张放大的烤瓷相片被镌刻在墓碑上方,墓碑正中是一行干净有力的行楷:故妻李谢邦宁之墓,落款是李敏生携子孙的名字。李敏生想,哪怕只是美好的愿望,他也要给她一个归宿。 
    2005年清明节,李敏生来到他给谢邦宁新修的墓前,他打开随身携带的一个包裹,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取出一堆烤瓷碎片,他说那是之前烤瓷相馆给做坏了的毛坯,这都是邦宁的东西,我带来要一起埋在这里。他又取出一个小包,那是他自己的一缕白发,他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既然生不能陪伴她,那就剪下自己的头发寄托心意吧。 
    李敏生又来到当年和谢邦宁约会的地方,回首往事,往事如烟。中分村,北山岗,六十多年前,一个是青葱年少的英俊少年,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如花美眷,那四天的美丽,让李敏生用尽了一生的怀念去交换…… 

【采访手记】 

    从合肥采访归来,细读李老赠阅的诗词,不觉得竟落下泪来。李老与谢邦宁的故事,我恨自己没有能力写得更加贴近我的感动。一位半生征战跑马沙场的老军人,他本身的故事就是一部传奇,他的人生,甚至他的爱情,都与中国大半个世纪以来宏大的背景有关,所以,他的故事是凝重的。 
    走进李老的家刚说明来意,老人便说,我和她,只有四天。采访结束后我在想,四天和一生,这是多么奇异的一组时间概念。那四天,该有怎样刻骨铭心的心灵体验,该有怎样美好得无法忘怀的记忆?是的,现今的人们似乎越来越浮躁而功利,但是,看过李老的故事后请你相信,真情,其实一直在人间。

 

外一篇:

名勤诗词选

(注:名勤为名杰三哥,又名敏生、若非

 

敏宁初见

书香门第憨儿敏,地主豪宅俏女宁。姐丈热忱为月老,父亲包办定缘姻。
相商确认婚生效,互恋缠绵爱是真。全力先同筑金舍,合约后各献璞身。

注:

敏:李敏生(名勤、若非),1927年10月14日出生于繁昌北乡磕山村,世代书香门第,其曾祖父李香斋,清岁贡生。祖父李世秀(咸升、学香),清思贡生。父李应文,日本明治大学毕业(法学士)。三叔李应会,稍晚也毕业于该大学(政学士)。他们先后谢绝出任官员,热心教育事业。曾祖父在乡办过老兰香学馆,祖父办过磕山学校(今磕山中学前身),父在安庆办过省立第八师范、安庆成城中学,在乡办过崇实学校。并先后执教于省立法政专科学校、江淮中学、安徽省立第八临时中学及在乡办过各种学馆和学校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宁:谢邦宁,1928年11月2日出生于繁昌县南乡范冲大地主家庭,系开明地主,抗战初期曾供应过新四军三支队不少粮食和一些武器、马匹。解放后谭震林(当时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为此曾给繁昌县委来信称其家为开明地主,子女不得歧视。1940年2月经范冲小学教师佘之涛(系我大姐夫)介绍,由父亲代我与她订婚 。1943年我在中分村马仁乡小学补习,已考取在中分村新建设的繁昌中学,等侍九月开学而未回家。此时恰逢她在泾县省立第十二临时中学读书暑假回家。因范冲距中分村不足五华里,她曾四次来中分村与我相聚,关系极为融洽。1944车12月,她在泾县黄田立培枫中学读书时不幸染后由其同学表姐欧阳邦馨请人护送回家,虽经多方医治无效不幸病逝,终年17岁。她不仅容貌姣好,情感丰富,且才学俱佳,在中小学读书门门功课都名列前茅,尤其擅长语文、书法和演讲,多次参加校内外竞赛得奖。

1943年7月4日于繁昌中分村繁昌中学
1948年10月重写于济南市华东野战军政解放军训一团

 

念奴娇  学校风流人物

皖南范冲,谢家女,学校风流人物。
玉叶金枝佳丽质,十载负芨面壁。
才貌倾乡,品学冠校,求爱纷如雪。
名花忠主,梦折多少学杰。

儿女素互钟情,似胶如漆,两地相思发。
抗战期间烽火烈,自有军人扑灭
先共读书,后合创业,再践约结发。
届时同度,幸福美好年月。

1943年10月写于中分村繁昌中学
1948年10 月重写于济南市华东野战军政治部解放军官训一团

 

欲知她是谁?

品貌倾乡镇,才华冠县城,文章师鲁迅,书法效真卿。
善舞身姿美,能歌字咬清,欲知她是谁,我的谢邦宁。

1944年1月(入伍时)写于繁昌赤沙滩新四军皖南支队繁昌大队
1948年10月重写于济南市华东野战军政治部解放军官训一团

 

喜见宁二世

刚进高陵地主门,旁观尕女喜凝颦。 感觉佳敏曾相识,幻想邦宁苏醒临。
品貌犹如同腹孕,德才恰似共胎分。 倘如得到娇丫爱,填我空虚心内殷。

1947年5月我部由莱阳县移驻牟平高陵村,温政委夫妇同我住恶霸地生王万金(已在土改中被农民打死)之子烈士王选遗孀艾晶露母女家。

进门后发现其女艾佳敏常独自坐在门口向外凝眸,似乎在等什么人。后来她告诉我她自小生长在威海市外婆家,初中毕业后才随母第一次回到农村,一切生活习惯都不能适应,对自己的前途也很担心。其母告诉我,她是主要怕在农村难觅如意爱人,当然在农村不适应也是个原因。

我一眼看见她好似曾相识,十分面热。仔细一想,她的一切酷似邦宁。其容貌才学,品德举止,甚至唱歌跳舞都酷似邦宁,可算是邦宁再世。看来只有她,才能填补我空虚心灵。

1947年5月11日写于胶东牟平高陵村华东军区司令部学兵处
1948年10月1日重写于济南市华东野战军政治部解放军官训一团

 

沁园春   地下情人

艾女佳妮,才貌双全,酷似邦宁。
喜粉腮映火,皙肤凝雪,品德高尚,思想晶莹。
义母求温,情丫嘱李,只要为半子名。
实无奈 ,是明为断爱,实更激情。

娇妮愤怒申明,甭批准双方爱就成。
望军官英俊,奘身若铁,民妮美丽,皙体如晶。
两敏结合,双佳并户,后代儿孙必定精。
宁二世,甘为夫冶愈,伤痛心灵。

注:
山东方言称女孩为妮。

温为学兵处政治员温华桂,他同我一并住艾佳敏家,干妈请她批准佳敏与我订婚,但未果。因军队对干都战时婚姻有“二八五团”规定,即男方须到28岁,五年军龄,团职干部才可恋爱结婚,缺一条不可,我是不够此条件。

由于温也十分喜欢小妮,所以她就向温政委撒娇说,不用你批准只要双方相爱就成。

两敏是指佳敏和我的学名敏生,两佳指佳敏是烈士遗孤,我是现役军官出身都佳。

由于佳妮各方面酷似邦宁,所以称她为邦宁二世,由她来治医我因邦宁去世的伤痛心灵。

1947年9月29日中秋夜写于胶东牟平县高陵村华东军区司令部学兵训练处
1948年10月1日重写于济南市华东野战军政治部解放军官训一团

 

西江月 艾佳敏入伍

叹父巳经身殁,怜妈长久心疼。 战场生死是常情,何必不时悲哽。
妹妹报仇雪恨,哥哥谙战知兵。 慈祥老母勿心惊,兄妹沙场驰骋。

注:

艾佳敏1932年生,自幼由外婆养大。初中毕业,1945年随母艾晶露来高陵村父家。由于她人品端正,思想单纯,作凤正派,不久即被村民选为夜校教师。她工作认真负责,颇得村民一致好评。1947年12月军区得知乃派员动员她入伍,到报务训练班学习报务。经她母女研究并证求我的意见,同意她参军,于当月 15 日离家参军

其父王选,系本村地主恶霸王万金(已镇压)之独子。他自幼思想激进,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员,1938年参加八路军并入党,但不幸 1941 年牺牲于抗日战场上。

由子佳敏也参军了,其母艾晶露十分当心她和我的安全,常在我面前念叨。我只能告诉她,我俩均在后方机关工作,不会出事,来安慰她。

1948年6月写于胶东牟平高陵村华东军区司令部学兵处
1948年10月重写济南市华东野战军政治部解放军官训练一团

 

西江月   情誓

苦练健儿似铁,乐得靓女如花。正名半子是为佳,母恐姻缘虚化。
如此军中骄子,岂扔村中情丫。将来必定娶回她,情妹只需肯嫁。

注:

1947年10月14日艾母为我开办的20岁宴会上向与会的学兵处政治委员温华桂再次提出,希望领导批准将义子升格为半子(女婿),又一次被领导拒绝。我乃填此词赠于她,让她母女放心。

1947年10月14日写于胶东牟平高陵村华东军区司令部学兵处
1948年10月14日重写于济南市华东野战军政治部解放军官训一团

 

沁园春   艾晶露

个别刁民,散布谣言,晶露心惊。
出身贫富,不能选定,个人道路,却可择行。
政策如斯,应当相信,勇卸包袱续远行。
从今起,要精神振作,爱憎分明。

众夸义母真情,善待我,犹如亲自生。
叹父亲抗日,马革裹体,赞妈可敬,喜妹多情。
爱护干儿,巳超亲女,生日鸡汤寿面烹。
分别后,嘱经常通迅,互报安宁。

 

注:

艾晶露,1910 年生于威海市一个商业资本家家庭,1928 年高中毕业与同学王运(地土恶霸兼商业资本家王万金之独子)在娘家结婚。以后夫妻同住在娘家,同在一个小学当教师。1938 年其夫参加八路军并入了党,不幸于1941年牺牲于抗日战场上。1945年与其女佳敏回夫家居性,分得七间房和在牟平城的全部商业。(田地她未要)并委托其弟帮助经营,她母子不与王万金来往。1947车10月我随温华桂政委夫妇住在地家,相处甚好,后她经温政委批准收我为义子。

她思想进步,人品极佳,待人和蔼,来村不久即被选为村妇女会长。土改复查中有个刁民(二汉子)说她娘家是资本家,夫家是恶霸地主,不能继续当村妇女会长。传入她耳后,思想苦闷,后经温政委开导才消除烦恼,更加积极地工作。

她独生女艾佳敏,1932 年生,一直由外婆抚养。长大初中毕业回父家,村民选她为夜校教员。表现很好,被军区得知,乃于1947年 12 月派员来村动员她入伍,学习报务。经她与其母和我商量后同意。9月 15日即进军队大家庭中。12 月底我部移居诸城县休整,临行前夕,其母含泪对我们说,你们两个都走了,我当然会弧单,只希望你俩在胜利后能双双回家,我就满足了。并一再嘱咐要常来信,尤其要佳敏常写信。要我们相互帮助,安心工作,要女儿尽快熟悉军队生活。我们三方后来先后通了二十八封信,其中大部份是佳敏写的。1948年6月我部又移驻河北濮阳县,这样离胶东更远了,战时邮络不通,就中断了联系。1949年1月北方各解放区都连成一片,我分别给义母和佳敏各寄了一封信。(她俩没法给我写信,因我部两次改变了番号和任务,她们是不知的)很久我收到两个回函,一个说说此人已故,家无亲人,退回。另一个说报训班已毕业解散,学员全部分配到部队,住地不明,退回信件。这样我们三人之间的亲情,就永远成了过眼烟云了,伤哉!

1949年2月写于保州华东野战军政治都解技军官到一团

 

沁园春   老耄亿旧

岁月如梭,当年佳丽,死死生生。
惜邦宁才貌,十七谢世,佳妮德品,十六当兵。
劲旅骄娃,雄师娇妇,向我皆施错误情。
坚婉拒,续杀敌解恨,宰兽烹蒸。

霞云妩媚娉婷,憨男子,心头就不怦
想村姑失散,双方无奈,天仙知错,相互分程。
四美皆空,烟消云散,两死一生一不明。
俱往矣,只哀翁老耄,闲话亡兴。

 

注:

佳妮是艾佳敏呢称,亦简称为小妮(妮为山东方言女孩别称)虽出生于恶霸地主家庭,但其 父是革命烈士,战时邮路又不通,以致失去联系。

骄丫系指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干事黄婉霞,在五次战役中她多次追求我,因国内已有未婚妻乃婉拒,但她仍未放弃,直至1952年5月28日遭空袭牺牲成为她终身遗恨。

美妇系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兼浙江省军区司令部会计林蝶云,系有夫之妇,但还是钟情于我,后来我俩都知道这样是错误的便中止。

村姑是艾佳敏,她虽生长在城市,但是在农村老家参军的,故戏称为村姑。

天仙系指林蝶云,她生长在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又在驻杭部队工作,所以戏称为天仙。

四美皆空,邦宁病道,婉霞阵亡,蝶云健在,佳敏失踪。

 

2007年元且写于梅山新村宿舍

父亲诞辰百年纪念

留日学成返省城,热心教育作园丁。羞当污吏行苛政,耻作汉奸助虐兵。
教子参军驱日寇,送媳入伍筑长城。育成桃李满天下. 赢得终身代表名。

 

注:

父李应文,1896.9.15----1965.8.17(生卒月日为农历)。1939 年日寇占领繁昌时,将其捕去委任为繁昌县长,后逃回老家迁移外乡,续设馆教书直至 1945 年日寇投降,才迁回。1942 年国民党繁昌县政府令其女婿余之涛请他任繁昌县法院院长,他亦坚辞不就而作罢。1944年1月促使其子李敏生,参加新四军。1950年9月送其儿媳戈国秀参加皖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而入伍。1942年曾任皖江解放区临江行政办事处(县级政权)参议员。1954年自繁昌县第一届人大代表大会起,连任五届县人大代表直至逝世。

1996年10月9日于合肥梅山新村宿舍

 

西江月  喜初为人父

洪水漫流故县,爱妻来到杭卅。 军中又见喜心头,携手西湖逛够。
忙搞军营建设,快将喜报签收。 乐知产女叫苹儿,迅速电妻问候。

1955年5月12日杭卅解放军 0079 部队司令部营建委员会

 

西江月  喜添次女

国秀怀胎来到.,敏生着意叮咛。 夜间妻诉下身疼,忙电军医治病。
婴迅啼哭出世,妻哼痛苦方停。 拟将名字叫扬宁,因故改称李敏。

1957年3月10日写于杭州市0079部队军官宿舍21幢106室

 

西江月喜添三女

妻在芜湖待产 夫于高校读书 顷接电讯报生雏 更喜女婴媚妩
幸有国英照料 乐得国秀呼舒 婴名沿俗要夫出 夫告由妻作主

注:

1958 年 11月我正在石家庄市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 25 日接电报,妻已于 18 日顺利产下一飘亮女婴,时下母女平安。并嘱我为女儿取名,乃电告由妻取名即可。后妻与国英商定命名为红,以纪意1958年全国大跃进,我得知认可,并要此婴随母姓戈。

1958年11月26日夜写于石家庄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指挥系

 

西江月   喜中年得子

去岁中秋下种,今年初夏期收。 是男是女脑中游,只有耐心等候。
午夜护妻入院,凌晨探妇登楼。 几声哭叫是公牛,夫妇称心喜骤。

 

注:

1961年中秋之夜,我由驻地中村到闲林埠纲铁厂与妻戈国秀同度团圆之夜,两个月后妻告已怀孕,我俩均怕再生女孩(我已有三个女孩),忧喜交集。1962年5月13日晨护送至杭州妇幼保健院待产室,因忙乱忘带家门钥匙,夜,不得回家。无奈只好去杭州市火车站(城站),在军人候车室沙发上坐到天明,即赶到保健院。得知妻与一产妇同时进房待产,我只好在产房门外询问妻生产消息,但总不得要领未果。直到上午八时许,始出产房,我迎上去只见妻略显疲但掩盖不了内心喜悦,微笑告知她,一进产房就顺利产下一男孩。只因等另一难产妇,在产房足足待了三个小时,现母子平安。我迅即返家告诉其姑母,到郊区集市购买高价鸡、鸡蛋、肉类食品去了。

 

沁园春.  结婚十周年忆旧事

后代徽商,旧县发展,不再萍飘。
见富商二姐,语言少少,贫农四妹谈吐滔滔。
同校读书,性格各异,姐妹共同比下高。
戈国秀是品德俱备,无比妖娆。

惟独英秀多娇,怕碰壁谁人敢折腰。
幸军中娇子,全新思想,商家难姐,依归心骚。
亲友为媒,同学互爱,战后结婚不用雕。
入军校好,妇随夫唱,欢乐朝朝。

 

注:

戈国秀祖籍徽州,系徽商后代,其祖父早年在安徽沿江一带经商。

后在繁昌县旧县镇(今新港镇)定居,其父戈永辉(裕如)在旧县开有全镇最大的戈裕记绸布店由于善于经营,资金逐渐雄厚,并在芜湖市开有钱庄,为旧镇的首富。戈国秀在家排行老二,.为人忠厚,不善交际,言语甚少,性格内向,工于女红,乐于助人。其四妹何俊芳系其小姑母之女,因自小在其家中一同生活,故一同排行。还有其大姐何俊荣亦系小姑母之女,三妹系程自华大姑之女,五妹弋国莲,小妹戈国英等人。当时结婚都论门当户对,因其家庭富裕,一般家庭不敢向其提亲,怕碰壁丢面子,折腰,意指求婚。我曾与她同学,不久参加革命投奔新四军,1949 年随大军渡江得以回乡。才知其家在1945 年日军投降后,蒋政府接收人员见其家庭极为富有,便敲诈诬称其父为经济汉奸。一(因日军占领时他继续经商)将其捕去,并判刑被,逼患了精神病,于1947年逝世。其家庭财产,全部没收归公。其实是被政府某些人瓜分,使其全家生活无着,沦为贫民。我们相见时双方均满意,后经其大姐夫张正白和同学何永瑞介绍,促成订婚。1950年秋我参加抗美援朝,1952年轮换回国,我俩经党组织批准,未举行正式婚礼,于1953年3月结婚。国秀1950 年2月投考皖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从而入伍。

1963年3月写于浙江杭州市中村解放军6294队司令部

 

贺老伴戈国秀七十寿辰

质丽工佳倾旧县,德高品正誉新园。少年求教同窗读,壮岁成婚共枕眠。
肝胆吐清儿女健,口碑特好婿媳贤。绕膝孙辈天伦乐,合度黄昏似两仙。

 

沁园春  痛老伴国秀病逝

国秀一生,年年先进,党性最纯。.
赞坚强意志,刚直秉性,立场坚定,工作纯真。
捐物救灾,捐资济困,似此完人必是君
挖敌特狠,如同狩猎,宰兽烹熏

互知各自倾心,同约定,和平后始婚。
喜洁身嫁敏 ,温情脉脉,忠心向党,铁骨铮铮。
貌美容姣,心灵手巧,品正德高大众钦。
唯一错,是抛夫弃子,独自西奔。

 

注:

国秀工作积极认真,年年获模范党员或先进工作者称号,在 1950 年土改工作中就曾荣获一等功荣誉。我俩于 1942 年在长江中间黑沙洲父亲办的学馆里同学,1949 年 12 月经父亲提出,经亲友促成,我俩同意订婚。1950 年11 月我赴朝鲜参战,1952 年底就轮换国国,我俩于 1953年春节结婚,婚后育有三女一儿。2001年8月27日她不幸实发脑病,治疗无效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2001年9月1日写于合肥梅山新村宿舍

 

我的一生

何家愁敏子,校舍啃书童,部队英雄汉,沙场宰兽工。
科学弘志壮,世界顶端攻,花甲离休了,闲人富贵翁。

注:

 我1927年秋出生于教育世家家庭。1933 年开始读书,师从牧惠通何秀伯,后因战乱学习时断时续。1943年春,我在本县中分村马仁乡中心小学读小学五年级,因成绩优异连跳二级,考入繁昌中学二年级就读。1944 年1月,我参加中共领导之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七师皖南支队,后调入解放区第二联立中学学习。不久又调入无为目山里村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十分校学习毕业,后分至七师政治部工作,至此,在部队工作二十余年。

1965 年 12 月乃转入中国科学院,后改为国防部第十五研究所,从事激光及导弹工程之大气传输研究的领导。(后又改为中国科学院领导,但研定任务未变)直至离休。

2007年10月14日写于合肥梅山新村宿舍

 

喜与恶

少年勇敢战雠仇,老龄离休没有愁,永世拒绝用烟酒,毕生酷爱看书邮。
忙时忙去两家店,闲日闲游二座楼,买到珍邮如获子,寻得罕本胜封侯。

注:

两家店和三座楼指市新华书店和市集邮公司的营业处的大楼

2005年12月于合肥长江西路宿舍

 

望海潮  抗战前后故乡

繁昌城北,长江边上,操同自古粮仓。
东有果园,西流涧水,桃杏鱼米飘香。
父办补习班,有人才济济,志气昂昂。
授课优良,慕名求教,遍城乡。

耕渔樵读同庄,看耕种田地,渔养鱼塘。
樵打树枝,读书朗朗,和谐共话麻桑。
寇犯皖如狼,惨杀人放火,民逃八方。
苦战八年胜日,返里喜如狂。

 

注:

父亲李应文在家中办补习班,招收大批有志生学青年学习,后这些学生大部分参加国共两方工作,一部分参加教育工作,只是没有一人当汉奸。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写于无为县团山里村抗大第十分校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日)重写于原上海敌港口司令部内,上海市军管会军事接管委员会

 

挽晏世珍

质如金似玉,貌若花和月。 含恨卸红妆,忍饥餐素雪。
绿江刚跨越,红蕾即摧裂。 悲痛促征夫,誓将韩美灭 。

注:

晏世玲,1934年12月2日出生于湖北汉川西正街77号,中学教师家庭,1948年8月入伍,1950年11 月8日夜入朝,第二天夜间遭空袭遇难。

1950年11月10日于朝鲜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名杰《风雨春秋》之四

风雨几春秋续篇

我的人生回忆“风雨几春秋”写出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还想一吐为快。

的确,人生驿站,总有许多华光异彩,难忘记忆,或惊心动魄,或入狱深渊;或光彩夺目,或称奇前后。何况我们这代人,纵观千古,横溢全球,无论是人文或是科技,皆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代人时光,越过过往千年万年。

一、改朝换代

一夜改朝换代 __忆家乡解放的一天

公历1949年4月20日午夜以后,中国著名的“渡江战役”开始了。

我们在家看到10里外长江边一片火海,流星样火光从江北穿梭过来,炮弹只落在江边一带,旨在摧毁沿江工事,所以我们就好像看焰火一样,而且我们知道这是共产党的解放军横渡长江(其原委后述),一直“热闹”到天亮,远近枪声不绝于耳,近处越来越远,远处越来越近,早饭后就陆续见到解放军大队人马走过我们村前,他们秋毫无犯于老百姓,所以包括我们家在内,百姓们都送茶水到路边慰劳,摧枯拉朽,势如破竹,敌人闻风丧胆,一路后逃,几乎没有抵抗,好像两队人马在竞跑。就这样简单,一夜之间,完成了改朝换代。

但此时却有一队十几个国民党顽兵在我家隔壁大堂桌上架上机枪准备巷战,但大势己去,大兵压境.此时,怀有“亲共”的我家父亲出面斡旋,使之“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了火并和伤亡。

当时我家就驻有国民党部队一个排,但他们在天明之前就溜之大吉,无影无踪,而我们一家在枪声大作之时,都委身躲在墙旮旯里,以防流弹。几个大兵冲进来,一枪打在我们身边的石墩上,火光四射,吆喝“有人出来”,我们出来后看他们个个满面通红、满眼血丝,是战场上特有的“威武”面孔。他们看没有残军,也就马不停蹄地走了,有惊无险。从此我们就换了一个天。

亲睹村前有一个国民党兵,背着一杆枪在拼命地跑,后面追赶者喝令投降,但他“义无反顾”,一枪过去,立马倒在水田里,悲哉!否则,我们国家不又多了一个离休老干部,后来村民们将他“长眠”于村后扁担山上,也不知是哪家子弟!魂留异域他乡。

战场怎有良莠之别,战争总会冤死人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场上敌我双方都有聪慧善良的人们,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企盼如今台海两岸人民,乃至全世界芸芸众生,切勿重蹈旧辙。和平为上,共创美好愿景,已为共识。可惜迄今,生灵涂炭,滥杀无辜,时有发生,可悲。和平万岁!

再说说我们家“亲共“的缘由,我们这一代,少年时期,正值战乱和饥荒,家境衰落,国民党执政腐败,民不聊生,书香门弟的兄长们,有了点”先知先觉“,认为中国前途在于后生的共产党,于是就有“先行”,他们都先后加入共产党阵容,我家堂兄名朴(李怀北)和名勤(李若非),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大军(当时在江南家乡是新四军)北辙,此时正在军中,而且家乡换天前这几年,一直音讯全无,连生死也是不知,所以,盼啊盼啊,盼这天到来,果然在此后几个月,两兄长分别与家里联系上了,全家都庆幸他们,而且都成了军官,一个地道的革命先行者。

潜在家乡当地的共产党游击队队长毛和贵,从抗日到国内战争,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神奇人物,日伏夜行,穿梭于敌人眼下身旁,誉满一方的英雄。就是他,带领一班人,常于深夜来我家谈心探情,并取“大公报”(我家常年订有此报,当时它好像比较“公正”);还是他,于解放前三天来我家透露:“大军不久就要打过江南来,到时我负责打听你们家两位同志”。所以,这次变天,我们家连我也是心中有数的,没有以往散兵乱戎那样带来恐慌。

此后,虽然好长时间仍然贫苦,国家也百废待兴。但毕竟是一个新时代开始,开国时的政治清明,显示出全社会勃勃生机,一切从头越。     

 

二、衣食住行

民以食为天,食,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素,然而我们少年时代,虽没有出现象60年代“人祸饥荒”上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但也是“糠菜半年粮”,这, 除了政治、自然等因素外,更是因为没有化肥工业的兴起和“袁隆平”的科技,“地收”养活不了世人,真是冤了造物主了。尤其是“青黄不接”之时,总有饿殍野外。我们家还不是最底层,也是粮不济口,那时要有月均口粮30斤,就算是“小康”了。柴自己砍,菜自己种,茶山上摘,油菜籽榨,盐、醋、洋火(火柴之前靠打石引火,松枝、香油灯照明――古有挑灯夜战之说)等以鸡蛋换取,洗衣用皂角及草灰(含有碱)去油污,完全是一个准自给自足的原始社会,殊不知人类已经走过了千年万年,欧美等在我们这一代已进入工业化时代,我们国家何其落后!人类文明时至今日终于恩泽了我们。

我本人儿时确也感受了“饿“的滋味,大麦糊难以下咽记忆尤深,青棵稻粑、糊,其味甘甜。直到49年、59年春荒安葬母、父,送葬者就是靠大麦糊糊、粑支撑的,悲哉何尤!

保暖御寒是人生的第二需求,然而七十年前,就在我们这书香门第的家庭,却依然靠自己纺纱、自己织布,做土布衣御寒,妈妈全程承担此项任务。偶而也有点“洋布”衣,就成为奢侈、时髦。一年新,二年旧,补补纳纳又一年,帽衣袜鞋没有不上补钉的,也有家人合穿褂裤的;而如今除了少数少男少女作秀(show)外,难见有补有纳的着装。几十年啊,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而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让人瞩目、称奇。

依着上祖的福泽,我们家有一幢大院落,住的比别人家好,但上无天花、下无地平装饰,仍是一片泥地,扫地灰蒙蒙,永不绝。然而村民们大多是土墙草顶窝棚,年年翻盖,还陋雨透风,无异于古代穴居。我一家4人就是窝在一个床上,共盖一床被褥。我上中学时不也是一床没被面的4斤被褥,又垫又盖,通宵不暖。于是我也有办法,将棉裤脱下一半焐脚,好了许多。

农村基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农田阡陌都是“路”。只看到侵华日军有飞机、汽车和轮船,我们百姓就是走路,距外婆家30华里,我们也要从早走到晚,累得可怕。奢侈的是人抬的轿,妈妈小脚好像也偶而座过轿子。运东西除了肩挑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独轮木车,无须择路,遇有坑沟垫块木板,靠人力硬推,叽叽喳喳,满身大汗,也能装上三、五百斤,也有新娘子除了轿抬之外就是这车推过门。

压根就没有代步工具,全凭两条腿。后来慢慢有了自行车,除了要有路外,一辆车,也要我们半年工资,不比如今西人买一辆轿车,更何谈那挣农民工分的人!时比今天,日行万里,天壤之别!只不过一代人时光啊!

三、杂感

我经历的人民币沿革

54年前,我在芜湖上学,一根油条是200元,这一年不知哪月,就变成新币2分钱一根油条了。我们前届同学毕业后工作定级是42万元,到56年9月我工作定级为41元,新币与旧币相差1万倍,这是它的第一次变化,有形的变。但并不损各方利益,只是减少数字上的麻烦,少了4个0而已。

第二次则是无形的变,86年我来芜工作,是医务12级,月薪75元。上等米9分几1斤。然而,只几年乃十年多时间,虽然我从主治医师晋为主任医师,还未等到退休,就很快变成月薪几千元了(国家规定我的这一级是3000多元),1斤普通米也是1元以上才行,这中间人民币实际贬值何止十倍!否则,人民币还不比美元含金量要高!

我,一点不懂经济学,不知道这中间是个什么学问?与人民生活、与国际贸易有何意义?

注:个人管见:这次人民币贬值就导致国家不声不响地鲸吞了它的子民手中现有的存款的90%。这,是否是一个“豪贪”!?但,没有酿成社会震荡。还好,我们一家在此前近30年工作,仅够养家活口,几乎没有积余,在这点上,我们对国家没有作出“贡献“。

环境、农耕及其演革

   我儿时家乡是原本自然面貌,无雕无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门前溪水,清沏见底。然而今非昔比,社会进步也带来了污染,破坏了原生态。正在改进中。相信,人能破,也能立,何况有今日之科技,定能创造出一个宜人的世界。
    农耕主要是牛力犁田,有时也人背的,其他锄耙也全是人力。遇上天旱,人力水车。收割、脱粒、摊晒风干,无一不是凭着一双手。砻稻、舂米、筛糠也均出自厚茧的手。
现在,农村是拖拉机、化肥、锄草剂、电力水泵、收割机、机米…..如今,物质文明惠及黎民百姓,自来水、电灯、电视、电话、电脑、空调、冰箱、手机、自行车、摩托车乃至汽车遍布城乡。瓦房如雨后春笋,低矮草房已经寥寥。村村通油路。城市更是迅速发展。像芜湖市,十多年时光,旧市消失了,新市出现了,而且扩大了10倍之多,其现代化程度赶过我10年前去的温哥华。
   记得50-60年代,只有乡政府才有手摇电话,靠人工一级一级接通,打一个电话要费好多人周折才行。通常联络方式是写信,信也是邮递员分送,直到85年我来芜湖,挂长途要去邮局登记,86年我已住红梅新村了,市内这个大村有一万多人口,也还没有一部电话,一次我家人有事迟归,急得全家分头到全市各家大医院急诊室去找。儿子去国外留学,一封信往返得两周时间。
    10年前我去加拿大温哥华,见到街头路边尽是投币电话,我一人就敢单行外出,要是迷路了,塞进2角5加币,就可给家里打电话了,觉得新奇方便;5年后,我们芜湖也就如此了,是磁卡电话,但如今的它却又被人们冷落一边了,几乎人人手机或小灵通,加上网络电话,随时随地可通话,更可视频聊天,天涯比邻。这世界真是日新月异,让人眼花缭乱。

我国户口和粮票

54年大水灾后,学校让我们学生回家转来户口,从此,不经意间,我就成了非农业户了,此后的口粮就跟着它走,一直有了粮票这个比钞票还要贵重、维持生存的第一要素。尤其在那著名的60年代初“三年大饥荒”,它就是命根子。直到改革开放若干年后,实行了40年的粮食配给终于取消了。近年来户口的概念也已淡出。中国社会这一轨迹,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人心中。几乎是两代人时光,人们为“跳出农门”和获得粮票,花费了多少心血和劳动!当然,现在它已成为历史了。

中国国企取向何方

今天受友盛邀,我驱车去了距市区20公里的长江下游,叫“西华基地”的泊地参观。江边停泊了一大片轮船,锈迹斑斑,俨然成了一个垃圾场。然而,曾几何时,它却是雄踞一方的工业重地。

就在十多年前,我国的公路、铁路还不发达时,长江水运,也有过“一票难求”。长江轮船公司,国营大企业,鼎盛一时。在“改造国营大企业”浪潮中,江河日下,衰败如今,客轮全部退出市场,销声匿迹,人员下岗,船停泊在此,任凭风摧浪蚀,一堆废铁,每班8人,轮值看守,毕竟是“国有资产”,不得怠慢。

这条世界上著名的黄金水道,天老爷赐予的无本通道,总该让它为人民多效劳,再展雄风,但不知尚待何年!

国家兴望,社会进步,而这里的下岗工人,不能分享年增10%GDP福祉,产生了又一个社会低层,加入了新时期新的“工农大军”。统筹全社会,冀贤慧志士,何时方可摆平这一阵局。 

54年在芜湖防汛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49年一次全局性水灾后,就是54年的又一次重演,可见,在那低科技年代,灾害频仍,人民遭殃,水深火热。那是天灾,不是人祸,无怨无恨。

54年,我在芜湖卫校上二年级,暑期又发大水,那时沿江无设防,任凭自然摆布。江水上涨满过江堤,整个城市几乎全泡在水中,全市瘫痪。中山路,水入二楼,房屋像漂在湖中的荷叶,街道上撑船。我们学校在儒林街打铜巷,位高没有上水,学校要求学生全部留校防汛。我们这批人正值年壮力强,热气又高,于是不分昼夜,分班上阵。

从北门上船,直达小官山(现在的师大附中),挖山不止,把土装上麻袋,运往江边,垒成江堤以挡水,一暑下来,挖了半边山,手上全是血泡,一身汗,满身泥,饭堂全天有稀饭,中午工地上是每人一角钱大饼。但,人人争先恐后,精神焕发。

可那以后,就开始口粮配给,粮票用了40年。也并不年年灾荒,除了落后生产力之外,也有“人祸”因素。揠苗助长,瞎指挥,欲速则不达,种而不收,连年粮食不济饱腹,长久困扰全社会。尤其60年代风调雨顺大饥荒,空前绝后,然而付出了几千万生灵的惨重代价。如今,世界上也还有饥荒肆虐,像黑非洲,是全人类支援的重点。

人类与大自然抗争千万年、几多代,起码是争得生存和繁衍。在人类进入高科技的今天,征服自然能力,大为提高,人们的需要,已远远超过饱腹要求。庆幸千古期待我们这个时代的到来,可谓已经“小康”了,人类共享今日的文明。      

四、学而优则龙

我的首次进京、陪考

83年4月26日,在繁昌一中任教一年的儿子李维,意外收悉来自北京社科院语言所刘秘书电话,查问他为何不按时面试?这就引出了一个惊人的故事:繁昌一邮递员将这份电报通知丢失了,然而他作了一个荒谬决定:私自隐灭。这不但有悖于他的职业行规,更可能断送了一个人的一生重大时运,其“罪”不可恕。幸好,刘秘书的这一善举,救了两个人。(后来追究下来,该员托人上门求饶,逃过被开除。) 

本来事情是这样:该所本届招研2人被初选面试,由于李维未到,只有王承宏一人,那时通信不甚发达,事主们惑而不解,好在有了严守职责的刘秘书,一个电话过来,才真相大白。并允诺重安排面试。

小维手足无措,急回家商讨。紧急应考,还要长途旅行,又首次进京,于是决定我亲自陪送,临时凑了400多元,是我半年多的工资收入,足够用了,旨在减少一切后顾之忧。要了一辆救护车,当天即返繁中,连晚再上火车,由南京转,直达北京,但没有买到卧铺,17个小时旅程,真的十分倦人,好在维可无所用心,迷迷糊糊。直奔语言所,还是刘秘书接待,这人,和善可人,连我一道安排在本所住上,免除外出花费时间和精力,尽给方便,非常感谢。

28日就进入随后的两天面试日程,刘涌泉、刘倬两导师,很赏识这一学生,说:语言学91高分,难得!顺利过了,几乎明白通知了,我们也就放心了。这是4月30号。

次日5.1节,我们搬出,心安理得地住在一家旅社,一心出玩。我也是第一次进京,心情好,又新奇。去北大,上长城,逛颐和园,游故宫,赏天安门,从长安街到学院路,到处转悠。

可一天下来,一头灰砂,口干舌燥,鼻孔出血,一派准“塞外风光”,对我们南方人来说,别有一方感觉。

在颐和园中,我们还第一次买了一个简易相机,20元啊,还真的能照出相片来,也好留下一些记忆。回程我还真的去了航空站,准备飞回来,但要从济南转,感到并不省事,钱倒不是问题,我们花掉的还不到一半,绰绰有余,后来还选由中转合肥返程。

对我们家来说,对小维,这是一次愉快而特具意义的旅行。

果然,不几天,来了正式通知,圆了读研梦,从此开始了小维人生一个新起点。铺垫他后来的留学英加,驰骋于世界科学殿堂。

饮水思源,这一“折腾”的圆满结局,需再次感恩于那位敬业而善良的刘介明秘书!

陪送小维上大学

77年春,因文革而停止招生的大学,开始了10年来第一次招考,小维和扬新一次中榜,而且都是本科,除扬新是第一志愿去了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而无怨无悔外,小维却取在志愿之外,超出了心理承受力,甚至弃此再考。

经过家庭一再斟酌,不可贻误steps,委曲成行。安庆师范学院英语系,一班30人,彼此彼此,他们誓言:低着头进来,昂着头出去。果然,后来历史证明,的确如此。这30人,大都成为博士、教授,甚至世界名流,小维也不例外。也许,逆境激励,是个动力。

话说回来,当时小维,除此之外,又值年幼,才17岁,第一次出远门,精神和体力均不支。于是,我来全程陪送,他本人就不用操心了。直到为他铺好床铺,见了班主任,还陪住了两天,才依依不舍地留下他,祝他磨合适应。实际上,这是强其为难,我内心也为此而承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感到不安、愧疚和后悔。何必让他受这4年精神压抑,要是只迟半年,再考再选,说不定更好一些,少了那不悦的4年,路也可更顺些。这是我的传统的保守思想主宰使然,缺乏胆识,先得为安。可能是我一生中一个重要错误,也是我的人生经历局限了我的思想境界。好歹后来经小维努力,弥补了这一失误,才没有造成长远恶果,否则,这是我的一个终身憾事!

护送小维下放农村

那个年月,学生读完高二,就只有下放农村一条出路。将来如何,也是茫茫,不得已,只得随大流。虽然小维年龄不够,但也别无选择。好在他识大体,又有吃苦毅力,于是决定也下去,听天由命。

只有16岁,从未离过家,要一人生活在无亲无故的农村,还要劳动自食,任何父母,也是舍不得、不放心啊! 实际这也是无奈之举,是这个社会的独特创造。

一个人下放,父母两人护送,拜托人家,安排生活。好在我们是医生职业,还名噪一方,人们纷纷表示友善。又放在乡医院边上,有吴月云院长呵护,使我们放心不少。但毕竟,苦,还总是要吃的。无论劳动或生活,也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最苦的农民,起码生活在自己家里,远远好过这些“知青农民”。

随后,就是一个最最基层的乡下农民了。白天要上工,一天工分不及一顿饭,这倒不要紧,谁家也没有把这当成目标。一身黑、一身泥,回来还要挑灯烧饭,没菜哪有营养,几个月下来,脱层皮,瘦一截,好在精神不垮,因为大家一样,彼此彼此,社会公平。

头脑清楚,知识无价,将来社会总要有人出来创造价值。比较起来,还是不放松学习,书带下去了,晚上听听英语广播,一些未开卷书本,有时也打开看看。

在做了一个农业周期之后,从春耕到三秋,我来了一个“英明”决策“,设法让他和扬新都去公社中学任代课教师,旨在为高考作点准备,我仗着职业的优势,如愿以偿。

这好,生活安定了,也还是下放,不违背政策,教余可进入正常备考,还有身边的各科老师请教。这一智举,为高考取得胜利,有汗马功劳。

小儿子_一个高考状元

94年暑期,小儿子李磊,中学毕业高考。凭着他高智商和成绩,学校决定“保送”进上海同济大学,这,在我们家当然是件大喜事,在“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激流中,他能如此,大皆欢喜,师长、朋友们,纷纷为之道贺。然而峰回路转,发生一个戏剧性“折腾”,他受同学之请,擅自贸然为另一位同学代考(毕业考试),犯了规,应受罚。他的班主任找我们家长谈话了,为了避免日后被人举报误事,决定取消他的“保送”资格。我们无话可说,校方也还是一方善意。但惋惜之情,深藏暗吞,“风险”之意,油然而生,得而复失,懊恼之至。

然而事主,毫不经意,甩开膀子上考场,轻松应考,场场下来,都说“可以”。然而我们家长,忐忑不安,怕“挫折”中伤了他的竞技心态,妨碍正常发挥。

果然,成绩出来了,617分,成为师大附中高考状元,录取时还要另加市优秀学生5分,与他本人的事先估分几乎不差,说明他的这次考试,心态正常。

考试分正式公布之前,各高校抢先从内部拿到成绩,纷纷上门,网罗高分学子。中国科技大学招生老师,首先找到我家,允诺:“保证录取,任选专业。”就这样,“顺理成章”,进了该校计算机系,5年制本科。至此,我们心境坦然,如释重负。

再一次,峰回路转,失而复得。

毕业后,在上海工作一年多,再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博士,至今,就将毕业,可谓“功成名就”。笑顾当年人生的这一出剧,还是能者常胜。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注:扬缜为名杰侄儿)

    父亲李名实,生于1926年4月11日(农历),因急性心肌梗塞于2001年12月22日去世,享年75岁。

   父亲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动荡的时期,本来殷实富足的家,到了二十年代前后,开始走下坡。先是送二位爷爷去日本留学,后来日寇占领时局动荡,家道中落,最后只剩几亩薄地,仅能勉强维持一家五口人的基本生计。

    我的爷爷兄弟三人,分别是李应文、李应期。李应会。大爷爷家一子二女,我爷爷家二子一女,小爷爷家三子一女,到了父亲这一辈就将他们的兄弟姐妹连在一起称呼。大爷爷,小爷爷上世纪初去了日本,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文学与法律。我爷爷民国磕山崇实学校高级毕业生,在家一边教书,一边管理家中事务。在花光了家中的积蓄之后,秉承曾祖之意,变卖田地,置换银元,再从南京汇往日本,供兄弟俩上学。所以,原先还算股实的家庭,就这样逐步衰落到仅以维生的局面。然而,在精神与文化知识上,他们却收获颇丰。这种以经济贫穷换来知识富有的远见卓识,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大爷爷,小爷爷学成归来,在省会安庆创办第八师范学校和省立成城中学,并在那里教授国文。国内战乱越演越烈后,他们才回家乡合力提高家办“崇实学校”。父亲一边劳作,一边旁听,父亲的文化知识是在大爷爷开办的学校里旁听获得的。

    我爷爷管理家中事务是个能手,他的“伟大”,是把祖上的田地变卖了,仅剩了几亩薄地,养家糊口,导致了我们家在新时代的土地改革中,仅有两三亩田地。因为办学教书,所以雇人耕种,如此,在土改时就没有划成敌对阶级的地主、富农成分,仅划为“小土地出租”成分,这么一个一般人听不懂的阶级成分。后来我在“红宝书”中找出了这么一段话:“要团结中农与小土地出租者”,这句话让我们一家在红色恐怖年代,从心理上缓松家庭出身这一政治高压之苦。爷爷的另一个“伟大”是以他的牺牲与奉献,托举了长兄与幼弟出国留学。视知识为上,视金钱为下的思想,给我们李家后人树立了榜样。而这在当时是常人所费解的,是与世俗相悖的。所以,故乡对爷爷的评价是为人敦厚,与人为善,诚恳待人,但是个“败家子”。可正是这样的举措,这样的“败家子",使我们一家在1949年后,在新时代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未能因家庭成分而受到冲击,避免了可能的诸多灾难。每念及此,我们都很感谢爷爷的“壮举”。“知识改变命运”也成为我们继承的家风。这些超前思维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后辈,让我们受益良多。

    少年的父亲饱受了日寇的侵占之苦,整日“跑反”,躲避日军抓丁。侵略者的枪声,划破了山村的宁静。一次,父亲与同村的一个小伙子,听说鬼子又下乡了,便飞奔逃去。父亲身材高大,腿长跑得快,而在后面的小伙子却被日本人的枪声撂倒了。这些日军在我们家乡作威作恶的故事,在我孩提时就听父亲讲了很多,使我对日本侵格者的罪行永远难忘。

    父亲与大伯父李怀北(名朴)、三叔李若非(名勤)、四叔名毅、五叔名俊(十五岁因骨髓炎病故)年龄上各自相差一岁,都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小叔名杰与我父亲,两亲兄弟则相差十岁。我的大伯父,中文英文都很棒,并写得一手秀丽的蝇头小楷。以大伯父为首,几位兄弟追求进步,早早参加革命。作为热血青年,父亲也曾以“何求”为化名,参加抗日,从事中共党的地下交通员工作。1944年,大伯父、三叔,先后参加了新四军,北上抗日。父亲也跨过长江,到无为新四军根据地去,当了根据地的小学校长,四叔也在根据地小学任小学教书先生。但因父亲生了恶疮,死里逃生,不能随军北撤,只得与四叔一起返回家乡从教。

    解放后,父亲一真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在多所小学当过校长,曾在安徽省含山县运漕的教师进修班学习过。1959年后,父亲调入中学主讲地理与语文。他手不释卷,不断自我学习提高。每年暑假,都回到家乡繁昌县新港镇小磕山,不失时机地求教于大爷爷应文先生。大爷爷讲起古典文学,津津乐道,尤其是《古文观上》,烂熟于心。讲解字、词、句、典故,信于拈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父亲一边听,一边作笔记,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直到1965年大爷爷去世前,从未间断。我至今都记得大爷爷讲《曹刿论战》时的神态。地理这门课,父亲请教了一位舅爷爷牧运远,据说他是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学问很好。

    父亲身高1.8米,气质儒雅,长相英俊。他水性极好,在河里生龙活虎。承载爷爷遗传,酷好文艺和音乐,口琴、箫、笛子演奏都是高手,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学而成,自我摸索、自我领悟。他有一支十分心爱的洞箫。夏日的夜晚,天空星光灿烂,全家人在室外的竹床上乘凉。父亲总会拿出洞箫管,一首首吹得娓娓动听。那如泣如诉的名曲,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至今不能忘怀的记忆。父亲歌也唱得非常好,极富磁性,有很强的感染力。

    父亲经历了新时代的土地改革、三反五反、镇反肃反、反右斗争、三年的饥荒大跃进、四清运动,直至文化大革命等历次政治运动。在那“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特殊岁月里,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父亲慢慢地变得沉默寡言,畏首畏尾。据说,1958年,父亲任小学校长时,一位领导以莫须有的罪名给父亲栽赃,要给父亲戴上右派分子帽子。但是,另一位领导挺身而出,历数父亲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呕心沥血的事实。终于,正气压倒邪气,使父亲躲过了这一劫难,也使我们家避免了一场横祸。但至此以后,父亲更加畏缩不前,沉默寡言。他常常告诚我们,要"谨慎言,慢开口",生怕祸从口出。因为在那个非常的年代,因言获罪,因文获罪已经司空见惯了。父亲见到领导一贯能躲就躲,尽可能敬而远之,如遇鬼神一般,这在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是无法理解的。文革以后,我才慢慢地理解父亲的忧郁、父亲的恐慌、父亲的悲伤。这是加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枷锁。那个时代的政治高压,使他们不得不苟且偷生,唯恐灾难突然降临到自己身上。

    1958年,正是全民大炼钢铁,赶超英美的疯狂时代。父亲作为校长事必躬亲,白天教学,夜晚上高炉边炼钢铁。早年的钩虫病,也时常折磨着父亲。这样无尽的劳作,无效的劳动,终于累垮了父亲的身体,直到父亲吐血累倒在炼钢炉旁。后来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并支气管扩张,从此父亲饱受病痛折磨。紧接着三年的饥荒降临到安徽三千万人民的头上,我们一家自然无法幸免。我们家吃过树皮磨成的粉,吃过已经收获过的山芋地里的漏收的变质山芋。城镇居民月供27斤大米,一大半配搭的往往是发了霉的山芋干。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需要休养生息的父亲,因得不到正常的营养而多次发病,多次住院,全家始终处于穷因潦倒而又担忧惊恐之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亲以微薄的收入要养活爷爷、叔叔和小姑妈,一家五口人在艰难中生存,同时还要供叔权上学读书。

    我的叔叔名杰先生,因家境贫寒,只念了中专卫校。但是,他以坚韧不拨的毅力,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医学领域崭露头角。他涉猎广泛,医文并茂。在医学领城,他涉及大外科技术,包括普外科,骨科、妇产料、放射科、麻醉科、胸外科,泌尿外科,脑外科等。在撰写论文上,他语言严谨,文字流畅。一位只有中专卫校学历的医者,凭借不懈的奋斗与追求,杰出的大外科技能与医德,不仅获得了百姓的赞誉,而且成为外科正主任医师、国家交通部医疗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的高级评委。至今叔叔仍以八十七岁高龄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他带出的学生,在医疗界不同岗位上,都做出了优秀的成绩。他培育的子女,承接了书香门第的家风,刻苦奋发,成人成才。叔叔是传承家族高尚品德,良好学风的典范。他乐于助人,积极向上,与时俱进。同龄人中,叔叔是罕见的佼佼者,无论外语、汽车驾驶、计算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就运用自如。叔叔对我们全家的贡献,除了精神上的支撑,物质上尽力的资助外,就是在文革中把我们老家的房子卖掉了。这是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民居建筑,它用的木材,据说来自长江上游江西的深山老林,从长江中放木排运输过来的。二进二层结构的徽派建筑,有前堂和后堂,中间有三个天井,两边是厢房,这样大院各房间的采光比较充足。院内有大小门楼,门房坐落两边,主房门窗雕龙画凤,大梁木刻精致传神,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大门口石条台阶,两边是一对石鼓和石狮,门口有六棵柿子树,右边是一棵高大的柏枝。花果满园,从前院到后院有七个大花坛,四季花开。爷爷辈兄弟三家分别住在一楼的侧房内,楼上为"崇实学校”的教室与学生宿舍。这么一座建筑面积约几千平方的房子,在那个非正常时代是十分惹眼遭嫉的。路过的不少人议论,房主肯定是地主。这种声音常常让全家胆战心惊,家中早就有拆卖房屋,因势而行的想法,但苦于不易卖出。文革中期,叔叔的同学这时正好是当地官员,谈及此事,很快搞定,拆房卖砖木给当地学校,砖木卖了大约不到2000元。就这样,一座明清风格的民居建筑(李家大院)就这么消失掉了。但当时全家却如释重负,我们整个家族都感谢叔叔的伟大举措。如果留下这些房屋,我们总难免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今天的人也许很难理解那个特殊年代对于“有产者”的高压和歧视。

    我的奶奶,据父辈说是个非常勤劳刻苦的人。她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和睦邻里。虽出生殷实之家,她却亲手耕作,不辞劳苦,后因疾病而早逝。爷爷与小姑妈在三年大跃进灾难中饿死于家乡。1959年初夏,我8岁,刚刚上学。住在老家的二姑妈李虞生,派儿子何惠民来告,爷爷早上去世了。父亲在住院,叔叔在外地工作。母亲搀着我,一脚高一脚低地在乡间小路上,走得很快,一路疾跑到了老家。这时,几位皮包骨头的乡亲已将家中的楼板卸下,做成棺木,爷爷已经入殓。因村中死人过半,乡亲们已经无力抬棺,只能一步一步捱至村边的土丘旁。我与母亲面对墓穴中的棺木,泪如雨下。二姑妈让我跪在坟前,提起衣裳,乡亲铲起一铲土,让我兜起土洒向墓穴。按照家乡习俗,乡亲们垒起了一座坟墓,爷爷就这样被草草地安葬了。母亲与我因没有能见上爷爷最后一面,而遗憾终身。爷爷是活活被饿死的。临死前,他的炉灶边还剩有半斤左右面粉,那是他舍不得吃而留下来度日的救命粮啊!及至1960年,我们老家的房屋上的楼板已所剩无几,全部都做了棺木,后来据说,房屋楼板已无法寻觅了,只能用芦席包裹下葬了。这是上世纪发生在我的故乡,我所亲身经历的悲惨世界,历史将会永远记住这一新时代的人祸灾难。

    父亲爱生如子。在近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教过的学生桃李满天下。接受他精神支撑,学习辅导,前途策划的学生们都深有感触,是先生在他们人生的关键时刻,为他们指点迷津,拨正航向。孙述宝同学家境贫寒,几度退学,父亲多次步行到述宝家,晓之以理,劝导家长,克服一切困难,送述宝上学。述宝刻苦奋发,终于考上了大学,成了一名国家公务员。父亲去世的2001年,他专程从上海返回故乡,悼念这位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骆正好家境贫寒,几度退学,但求学心切的他,非常矛盾。在父亲与其家长分析利害,判断得失后,终于克服一切困难,考上了大学,还读了硕士、博土,现在全国重点大学任教。孙述敖同学,是父亲手把手辅导使他走上了语文教师的岗位。现在,每当回忆起先生对他的扶助、培育,他都饱含热泪。接受父亲资助、培养的同学很多,在那个非常艰难困苦的新时代,师生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和无私。

    父亲在县城一中退休后,正值改革开放时期。粮票逐步取消了,文学作品逐步放开了,投机倒把也不提了。人们开始有了言论的自由,行动的自由,憧憬未来的自由。搞活经济,让百姓走向富裕,让国家走向富强,已成为国人的共识。父亲开始了有序的晚年生活,旅游、写作、养生是他这一时期的主要生活内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人们的收入仍然不高,父亲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跟随他的学生亲友的货车去周边地区游玩。一辈子教中文、地理的父亲,世界在他的心中,中国在他的心中。遗憾的是客观的政治环境、经济因素让他无法远行,无法饱览祖国的无限风光,无法涉足世界的古迹名山,这是他的终身遗憾。父亲的写作主要在文史资料的回忆与收集整理中,县城的文史资料选辑中留下了他不少珍贵的文章,记录了一篇又一篇历史史实。如《李冲打鬼子》等等。父亲的养生主要在饮食起居上,他常说:“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必须细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他的太极拳是不合格的,不上谱的,但是,他自我解嘲说,重在疏通经脉,活动筋骨。他的睡眠十分有规律,中午睡1小时左右,晚上9点多上床,清晨6点左右起床。他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受各种鼓噪与杂音的干扰。他始终争取专业上自我提高,把工作做好,把学生教好,这是他一生的向往和追求。

    六十年代末,父亲就梦想有一部“机器脚踏车”,这是父亲的命名。父亲曾托人向学机械的合肥工业大学毕业的表哥余敦德询问,答复是这种车还没有造出来。直到九十年代末,父亲已七十多岁,这种交通工具才造出来。这就是现在越造越好的电动车。可惜,父亲没有能使用上梦想中的电动车。这是父亲的又一个终身遗憾。

    父亲敦厚朴实,勤奋好学,手不释卷,乐于助人,爱生如子,一生节俭,他常说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从爷爷到父亲,构成了我们家一代又一代良好的家规,家风。他满腔热忱地希望我们子女成人成才,报效国家,“处处留心皆学问”是他的口头禅,这些话一直以来让我们铭记在心。如今,我事业有成,以自己较为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四十多年来在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服务于百姓,并取得了国内外患者的赞誉。我每学年为皖南医学院五年制本科生讲授《中医学》,与学生谈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讲人生,讲哲理,讲理想,讲抱负,受到学生的欢迎。在临床、教学、科研、著作、论文上也做出了应有的成绩;在文学创作上已写出了五十余万字的材料。我们家早就有了汽车,房子也是越住越大,饥饿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人生最大的遗憾是“子欲孝而亲不在”。我们的奋斗带来的劳动果实,父亲再也不能分享了。但是,父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良好的家风,将让我们一代一代传下去。二舅俞伯楷在父亲的墓碑上写上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八个大字,这是对父亲一生真实的写照。我们将永远铭记父亲给于我们的谆谆教导。

=====================
相关资料:

繁昌文史资料选辑 第二辑

李应文先生事略/李明实 160
我县早期留法学生李洪模/李明实
渡江追击战在小磕山地区/李名实
一所活跃在敌后的抗日学校(二)/李明实
里冲人民击毙日寇纪实/严维全、李明实

旧县劣绅李步霄/严维全

李扬缜学术著作及学术论文

高等西医院校教材《简明针灸学》编委 1989.1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高等西医院校教材《针灸学)副主编 1996.9天津科技出版
高等西医院校教材《针灸学》编委 1999.12 天津科技出版社
《中医肾脏病学》李扬缜等合著 1990.10河南科技出版
《心痛与心悸》郑勇、黄丽萍、李扬缜合著1995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针铎》周楣声、李扬缜等合著 1998.2 安徽科技出版社
《灸治疗法》蔡圣朝、李扬缜合著 2004.6 安徽科技出版社
《医论与医案》李扬缜著 2022年8月待出版+

学术论文总计60 余篇,大部分公开发表。

2022年7月21日修毕于梦醒斋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风雨春秋之三

【立委按】最近爸爸翻箱子找回来两张60多年前的毕业证书,保存完好,毕业照也颇清晰,让人感叹时光的流逝。16岁初中毕业,爸爸在本篇详细记述了童年、少年时代的失学、求学过程:没上正式小学,步行几十里去县城报考中学,居然考中,这是命运的转折点。19岁医校毕业,爸爸成为医士,迄今已经行医60多年(60一甲子啊)。小时候一开始不明白医生为什么有医士和医师的区别,后来悟出来医士与护士类似,是大专(或中专)毕业的职称,需要深造或工作历练,才能晋升医学院本科毕业生才有的职称医师。文革后,职称晋升进一步恢复了 医师 --》主治医师 --》副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 的上升通道。爸爸也就这么一路走过来,从来都没拉下,总是一马当先。时代造就人。爸爸没上过小学、没上过高中、没上过本科、更没上过研究生,正式教育只有初中和医专这两张文凭,倒是有过数次实习进修的经历,最主要还是靠无数的医学实践,摸滚爬打拼出来,终成一代全科名医。最近整理爸爸的回忆录和医学论文电子版,细读老爸走过的经历,依然非常震撼。

风雨几春秋

 

我的经历,“荒诞”传奇,今人看来,如天方夜谭。如烟往事,如水流年,斗转星移,恍如隔世,追忆沧桑,感慨万千。苦难童年,早年“成名”(64年28岁,就是显赫一方的“一把刀”),中年挣扎在“人斗”的硝烟中。摸爬滚打,50年外科生涯,拯救病人,数以万千。95年获国家“外科主任医师”职称。晚年尽享家庭和社会双重福祉,退休后又为社会超期服务十年。迄今,退而未休,青春不减,宝刀不老,手术、开车、上网、写回忆,还有下棋对弈,乐此不疲。此间,恰逢盛世,中国从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历经天灾人祸,如今迎来“国恩家庆,人寿年丰”。人类科技和文明,亦空前“腾飞”:地球之“村”,天涯比邻,上九天揽月,日行八万里,一代人时光,越过以往千年、万年!

一、书香门第

我1936年出生于长江之滨山清水秀的皖南山村:芜湖市繁昌县磕山冲操家村李家大院。这虽是穷乡僻壤,而我们家却是书香门第、教育世家。自曾祖父李香斋(岁贡生)起,世代办学。家办私塾,名曰“崇实学校”,名噪一时,众多学子,趋之若鹜。办学以孔孟儒家学说为主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塑就儒家道德理念。国文课从三字经、百家姓到大学、中庸、论语、古文观止等,同时开有数、理、化、史、地、英(日)语及音、体、美课程。男女兼收,也总有几个“千金小姐” 在读(这在当时是新潮流)。家有书房、风琴、钢琴、洋鼓、洋号......琅琅读书声、欢乐鼓乐声,洋溢于院内宅外。分班(甲、乙、丙)教学,两代人同时授课。老师及其弟子们著有《李老夫子遗墨》,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昭示后人。出此人才,乃社会栋梁。学校和家庭靠 “束修”维持,尚殷实,鼎盛时期,也曾有几百亩田产。上个世纪初,这个学校兼家,在曾祖父手中建成。

故居回眸 :

深宅大院,古色古香,依山面溪,坐东朝西。大门上“国恩家庆,人寿年丰”对联经年常在。正房是前后各五大间,中间一排由三个天井和两边二个厢房组成。这样前后三排,上下两层,构成一体。楼上形成环状贯通的走马楼,左边有两间“新屋”,右边及后面是一排裙屋。前面院子,有大小院门,院内七个花台,松柏相衬,花簇绵秀,果实飘香。花有梅、菊、桂、及玫瑰、蔷薇、天竹;果有柿、桃、杏、李、枣等。所有大门均有石鼓、石狮,天井是大理石铺成。建房的砖瓦是自家建窑特制,质量堪称上乘;木材取自江西,放排顺江而下,更是一流,足见主事者之匠心。正屋楼上是教学场所和学生宿舍,楼下和 “新屋”是家人生活区,脚屋是酿酒作坊和厨房、柴库。

时空转到1973年,这个“大家”除了大伯家二姐一家留守外,实、勤、毅、杰四兄弟已“四海”为家,分别在合肥、芜湖、繁城。其时文革遗毒,法制淡化,私房产权受刁民挑战。经常是人家使用,我们修缮;一合计,消除它,于是由我来办。凭借同学当政的权和法,拆除后“贱卖”之,建材移去扩建镇中学,也算既为产权正名,又做了一件公益事业,聊以慰祖。我家得款900元,给哥 500,我留400,这是我们唯一的财产继承。就此,四代人的故居,完成使命而退出家史舞台。时代铸就我背负“败家子”名,是一个“大家”的终结。

百年家史 :

曾祖父李香斋以上是赤贫农民,住在旧县镇下江高安圩乡,连年水灾,是中国极苦阶层,衣食住均无着。据传,曾祖父聪慧过人,他的故事传奇:少年时在野外拾粪时,偶尔靠在私塾学堂窗外听老师授课,他竟然比堂内学生背书还熟、还快,得老师赏识,免费入学。就此,改变了我家历史,成了儒家门徒,学成后官至五品,后回乡办私塾学堂,职业教书。至祖父李咸升(世秀、学香,恩贡生)继承父业,执教于自家学堂,俩代单传。父辈兄弟三人,伯父李应文、叔父李应会,日本明治大学毕业。父亲李应期,经理家务,毕业于自家学校。但他们三人也都继承祖业,通力合办“崇实学校”,成为全县乃至全省著名学堂,桃李满天下,多成社稷栋粱。

实(右2)、勤(左2)、毅(右)、杰(左)四兄弟相扶相持一生

我们这一代辈“名”,祖父赐名:朴、实、勤、毅、俊、杰、(英、豪),兄长们依次递幼一岁,而我是小不点,和兄长们差10岁左右。三叔家大哥54年为国殉难(时年29岁,作为革命烈士长眠于南京雨花台)。五哥16岁时死于骨髓炎(无治疗条件)。其余弟兄相扶相持一生。这是一个大家,直到祖父仙逝(时值我出生年)后才分成三家,但都仍住在一个院宅、大门之内。这一豪门衰落于父辈中有两人自费留日,加上后来的战乱,生活逐渐陷入极度贫困。分家后,我家唯一财产是四亩田和一小片柴山(这令我家甩掉地主帽子,解放后划为“小土地出租”家庭成分),或出租或自耕(妈妈主持,雇半个工帮忙),所收难以糊口,只是祖上遗下的“家”强过左邻右舍,但同样赤贫,衣食不保。

二、苦难童年

我的童年历经战乱、饥荒,国军、日军和新四军交叉混战,加上连年水旱灾害,人们挣扎在水火和恐怖之中,餐餐为饱腹而愁。恩母常为借一顿粮而进左邻出右舍,也常挑一点野菜充饥。隔三差五“跑反”,躲避乱军土匪,诚惶诚恐。抗日战乱时期,全家随父执教私塾,客居各地,聊保温饱。间遇“失业”,就生活无着,颠沛流离。加之父亲是“现代超前消费”的先版,借贷和负债则成为我家生活主体。父亲虽只读了自家学校,但他教小学,游刃有余,而且,书法公正,笛、箫、琴和歌咏均上挡次。我儿时在夏夜乘凉时,常听他吹箫和唱“苏武牧羊”,幽静而富情趣。他为人是绝对的好人,人们雅称他为“好好先生”。他执教一生,做过完小教导主任,历授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体、美诸科,是一个全能的称职的教师。他亦是我小学阶段的唯一启蒙老师。

我没有正式上过一天学,而是“半工半读”算完成小学阶段。1949年4月 20日上午,家乡“解放”了。社会变故,家里私塾不办,父兄都去公办小学任教。我辍学在家,跟妈妈上田下地种菜园,练就一手好农活,栽秧、割稻、锄地、砍柴等样样通行,光脚走山路,不怕竹剌和石子,脚底赛过鞋底.....一妇一幼,相依为命。为挑抬重活,就雇了“半个”工,大部分轻活就我们母子俩完成。妈妈过世后,我一人在家劳动,一次我独自从大磕山砍柴68斤,赤脚挑三、四里路回家,大嫂惊异赞赏,确也不易!也曾将一桶烧熟的山芋挑到横山街叫卖,赚回几个小钱。

母亲骆一秀(1902-1950),是远近闻名的“贤妻良母”。出身于绅士之家,中沟乡后骆村,18岁嫁来李家,门当户对。由于传统因素致其小脚、文盲。她贤淑、聪慧、勤劳、手巧,誉满娘婆两家。除缝补烧洗家务外,还独自种地、下田、兴菜园,也会纺纱织布、舂米砻稻 .....使家庭洁净温馨。为了生计,也跑过“单帮”:从芜湖批发一包棉纱,绑在身上,坐小轮回旧县街卖。一个小脚女人单身跑这小本生意,还要闯过日伪哨卡,委实不易。这种闯荡江湖的果敢和胆识,令众男人叹服。帮工在大伯家为学生烧饭,还挤空带当时七岁的我,下麦收后旷地拾残麦穗,以增收几斤小麦。她对家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万难不辞,鞠躬尽瘁。我对恩妈的情感是绝世无双,我竟然吮奶到七岁,可创“吉尼斯”记录。加上我从未离家上过小学,日夜跟随她,足见我对恩妈的依恋之情!可她却在我14岁时就离我而去,是我首次饱受天崩地塌、锥心刻骨的感伤。(1950年4月24死于大咯血,可能是肺脓疡或肺癌,当时的医疗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回天无术。)

我像无舵孤舟,漂向何处?家里没人领我种田,我迷茫彷徨,无人点拨。也曾见过一亲戚早我一年上中学过我家门前,因是同龄人,倒有所触动,但以为与我无缘。后来还是三妈指点迷津,故事是这样的:当时军人堂兄从南京捎信回来,让他妹妹报考繁昌中学。她除了家境比我更困难外,也因为是女的,在家受教育远比我少,所以在她决定报考时,三妈对我发话:“你也去报名考学去,你比她总更有希望些......”。就这样我与姐一道带上干粮,步行30里,到县城中学报名。然而,考学啥样、咋考我根本无知。正赶上哥哥暑期小教集训在县城,见我前来考学,他意外而惊喜,遂利用考前几个傍晚,与我一道在城外田埂上散步,为我备考,教我自然、史地、政治、语文等,果然出了成果。比如,自然题:“火的燃烧需哪三个条件?-燃料、火种、氧”;政治题: “中国人民伟大领袖?解放军总司令?-毛泽东、朱德。我国尚待解放两地?-西藏、台湾。”(我能考过,亦得益于家庭熏陶,我们家订有《大公报》,也常听自家几个“老师”高谈阔论时事)。三天考下来,第二天就张榜公布,全县98 人考,录取50,外加备取5人,共取55人。已经辍学一年多的我,被取在28名位上(当时全县这个唯一中学是:三年级14人,二年级43人,我这一年级55 人)。

三、早年轶事

卖柴买米奉养病母 :  50年春荒(我们家乡几乎年年如此,叫“青黄不接”),全家大麦糊度命,面临断炊绝粮,而恩妈病入膏肓,却无粒米下肚。14岁的我,1米3、4的个子,从家里挑55斤柴,到附近的镇子泥埠桥去卖。在半途草山头徐家湾时就挑不动了,于是贱卖换来一斤四两大米,回家磨成米粉,打糊给妈吃,在当时是极大的抚慰。

为妈请医 :  50年4月,恩妈肺病后期,发热咯血,我去10里外的旧县镇请一个诊所医生庆怀之(国民党退役军医)来家出诊,他给静脉打了一针葡萄糖和肌注一针青霉素,再由我挑了40斤大麦作为医药及出诊费,并护送庆医生回程。返回时已经天黑下来了,弱小身躯,孤行夜路,心急母病,忐忑无耐,天地无助,身心交瘁。这次请医,对病情是杯水车薪,但却是我们家的“奢侈”之举。这之前,祖祖辈辈,生老病亡,概无从医从药先例(当然也可能有中医草药问津),一切任其自然法则,听凭上苍和命运。所以弟兄姐妹们夭折过半。我们家也是肺结核、高血压“世家”,叔应会30英年病故于“肺病”,大伯、父、哥、三哥、姐等也“承袭”下来而罹此病,名实哥为此于70年代初在沪做过切肺手术,并大伯、父亲也都因“中风”而病故于家中。

乞求棺木 :  恩妈病逝后,一家深陷无奈,只得“为五斗米而折腰”,我与哥哥去向在洲上教书的大伯乞求棺木,双双下跪,好在这次大伯慷慨解囊,这才完成安葬大事。

幼年三病 :  从小就常闹头痛、肚子痛、生疮,每夏秋蚊子风行时,“摆子”就来了,冷热颤抖伴剧烈头痛,一闹就是10天半月,除了一些土法治疗如锅灰涂肚眼、黎明前跑野外躲邪外,也知道买“唐拾义”药丸内服,一服就好,这是金鸡纳霜(奎宁)。病从口入,饮食不卫生,肠道寄生虫尤其是蛔虫,常成捆屙出,所以肚子痛是常来的困扰。除了喝楝树根水之外,也会买宝塔糖吃,它里面是“山道年”药,打虫很有效。再就是冬天生疮夏天生疖,全身都有,化脓流水,内衣粘上,脱衣好像揭锅粑,这都是不卫生造成的。没有洗澡条件,一周难得进一次澡堂,那澡堂也是染病源头。这三病就是疟疾、蛔虫病、和脓疱疮,如今几乎与小孩无缘。另一次是10岁时,我得了麻疹,高热声嘶,一周多饮食不进,压根就没有就医的概念,恩妈给菩萨许愿,求其保佑,听天由命,终于死里逃生。

“鸡毛信”:  这是1946年夏我们家的一个“革命”故事。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鼎盛时期,我的四个长兄在抗日期间,或直接或间接都已参加了共产党在皖南的新四军。除三哥已随大军北上,二哥、四哥因为是在红区教书,未能走成,赋闲在家。而大哥在大军北撤时,他的脚底被剌伤化脓,不得已滞留在家(国统区)。时至翌年夏,他决意追赶部队。 一个晚上,几个在家的哥哥,聚在门前长坝桥头,共商出走事宜。我虽比他们年幼10岁,他们的这种政治机密并不瞒我,并决定第二天让我来送“鸡毛信”,当时我10岁,不惹人注意。我将他们给我的“信”藏在鞋袜缝里,午后出发,先走15里地,在横山桥西郊父亲的学校,等待黄昏(父也不知内情,除了“保密”外,也怕他阻止子侄们的这一“冒险”),再前进15里去三山的一个乡公所。 只身行进,天黑下来了,莫名的害怕,全身冷汗......当到三山街头之前,路在两山夹缝中走,昏沉沉,空荡荡,四周空无一人。壮着胆子往前赶,追上一个扛布的中年男子,默默地紧跟他壮胆。但在就要进街之前,他突然岔向北边山头去......我顿感紧张,怕是 “拐子”(人贩),于是,我蹬下躲起来,等他走远了,我再孤身前进。终于上街了,找到在此打工的哥哥,此时是晚饭后了。他给我用猪油、酱油泡锅巴,外加一个咸鸭蛋,吃饱了。他陪我向街东郊去“散步”,我把“信”掏出,然后找了一个远房表亲,在三山乡公所私下盖到公章,取到“通行证”。这份“密件”,我第二天回家交给大哥,这才完成了他北上归队夙愿,开始了他的革命征程。行前他为了筹措盘缠,卖了“青棵田”,扮成大后方凯旋归来“接收大员”,富贵高雅(这之前他特地在旧县街学了三个月英语,可以对话),好蒙混“关卡”......一直到解放后重逢时,他告诉我们:当年的这一天衣无缝的设计,虽然途中也被关审几天,但终因“无缝”而如愿。我当年的“鸡毛信”,功不可殁。

四、求学生活

那是建国初期,人们普遍贫困,然我是贫中之最。父失业在家,哥小教收入微薄,难支他那三口小家。母已病逝,小妹才五岁,生活无着,被迫去当“童养媳”,全家衣食难保。我在校拿乙等助学金(至少不是孤儿),每月五元。当时生活费是六元,我每月得交一元伙食费,就这,也成了大难题。衣、被也是不济,一床薄被五斤,没有被面,又垫又盖,冬天通宵不暖(那年月也特冷!)。三年中没有袜子,也未有雨鞋,空荡荡的一件旧棉袄过冬。衣服补补纳纳又一年。一年一双布鞋是月娥嫂给手缝的,管了春秋冬夏、教室、操场,理发去天主堂请神父义务行善可省得八分钱。在学校吃的倒比家里好,精神上更是富有和充实,感到青春向上,前途有望。到了三年级,军人大哥从姐处得知我的窘境,从南京邮寄一套棉衣料来,再由姐为我操办做成外袄,还把衣里子腾下来加做外套,这才有了一个学生样,享受了基本温饱。最后一个学期,我那一元伙食费无着,还好,又一“老革命”三哥伸出援手,每月让在县委组织部当干事的三嫂送来二元。这不,还有一元理发、洗澡、笔墨等零花钱哩!就这样,完成了初中学业,哥嫂恩重泰山!上一年级时,有一个插曲:50年,抗美援朝兴起,国家号召学生参干参军,同村同学操世卓等五位选中上南京军校,令众人羡慕。我的家境自然使我更加向往,一体检:1米41的个子,40多公斤体重,远不合格,望洋兴叹。

16岁初中毕业

53年夏我终于以全班第四名成绩初中毕业,接下来如何抉择?虽然这时就可工作去,但求知欲令我欲罢不能。尽管养家已是燃眉之急,然父兄却支持升学。本想争得大伯的支援,我与哥哥去洲上“请教”大伯,也许出于“自我”考虑,被拒,空手而归。拆卖家里那“新屋”(分家后我家的厨房和堂屋),给我置了一床新被,又买了一只箱子,开始了升学之路。报考医校,无需学费,还给伙食吃。哥哥和一个旁叔说:医生好,任何年月任何时局都派上用场。这一真知灼见锁定了我一生职业,直至今日我无怨无悔,虽然“医生”的辛苦和风险是众行业之首。于是报卫校(林校、银行学校摆在二、三志愿),一考就中,卫校医土专业,二年半制。

来芜考学也很传奇、浪漫,我是一个人从家步行来的(70里),这也是首次来芜湖。中间站在三山小洲四嫂娘家宿夜。亲娘老人家厚待了我,翌晨给我蛋炒饭。再走,到了中沟,还有40里,实在走不动了。江边一个船夫吆喝:二角钱到芜湖,我毅然上了小木船(当时从旧县乘小轮来就是五角钱,硬是不舍得),一船头十号人,漂漂荡荡到芜湖河南江岸下船。哎呀!芜湖真大!这“河南”(如今的马塘)比繁昌县城是大多了。走啊,走啊,爬上一个高坡,来到了中山桥,见到那硕大的中山路,嗬!天外有天,车水马龙,灯红酒绿,霓红灯闪烁......真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外面的世界真奇妙!我一个初中毕业生,没有坐过汽车,没有见过电灯(三年初中晚自习是靠汽油灯,宿舍用马灯),考试中出现什么“停车惯性”、电灯泡上W、V等考题,我无此经历和感悟,硬是想不出来而丢分!井底之蛙,孤陋寡闻。下了中山桥,径直去位于桥头下二街的省银行学校,找上一届同乡同学胡清纯,一切听他的。我拿从家带来的席被,晚上从江边工校被蛟子赶到金马门商校顶楼。漂啊荡啊,根本没有面临升学大考感觉,糊里糊涂,好象没有想及可否录取?也许缘自我的原本成绩,无忧无戒。我的考场在市五中,就是鸡毛山一初中,考八门:语、政、英、数、理、化、史、地,历时三天。全省统考统取,按分按志愿。考后无人操心,也无从过问,那时社会风气基本没有后来盛行的“人为” 因素掺和,大家心态怡然地静等命运的驶向。

回程是大队人马,全班男女同学一道,仍然步行,沿着公路嘻戏前进。70 华里走了10多个小时,各自回家待“命”。全县就我们一个毕业班42人(就是当时一年一度全县人才苗子),除五人落榜外,都升学了。我顺利地进入“芜湖卫校医士班”,中专不交学费还包吃,也发点零用钱,加上带了新被子,日子好过多了。所以大都假期也不回家,学习是认真的,无忧无虑。学期中间哥偶然也给我寄点钱,一次由平信里夹寄五角钱,不知是否“非法”,竟丢了。他来芜看我,二毛五一客冰琪淋,五毛钱一碗蟹面,一顶护耳帽,尽显手足情。三哥探亲过芜也看我,在他住的新芜路一家旅社里,用八毛钱一斤饼干招待我,“奢侈”享受,还首次偕他头生女合影。

19岁医校毕业,成为医士

54年暑,芜湖百年不遇大水,从北门到江边一片汪洋,宛如一口大池塘。我们留校防汛,全校师生总出动,坐船到小官山“挖山不止”(真的挖了半边山),装袋送江边堵水。杯水车薪也救急,闹了整个暑期,手上尽是血泡,也晒脱一层皮。但食堂全天有稀饭,中午一角钱面饼,倒也乐在其中,总为社会做了一件公益事,乐得其所。

五、艰难创业

55年下半年马钢医院实习,我终于成为我们家族中第一个“医生”。一纸中专毕业证书,我成了我们家、我们这一代中最高学历拥有者(战乱、贫穷使弟兄们都无缘升学)。56年3月11日加入北京医疗队赴宁国县宁墩血防组,开展全国性血防运动。工作伊始,活力澎勃。血吸虫病人的治疗是医学上一个 “大”课题,好在有队长许永昶(北京积水潭医院内科大夫,南京医学院上届毕业生)在上,三位医生(另一是我的同学章寄生)、四个护士、一位化验员组成八人医疗队,在农舍独开病房,三个月治疗上百病人。三价锑剂(3日、20 日疗程),对全身、对局部都是剧毒,在任何大医院,也需要审慎、严谨;我初出茅庐,胆战心惊。静脉注射技术是大家第一个公共课,漏一点就会坏死,病人又都是地铺,打针者也得俯趴下操作,难度更加一层。一二周下来,我居然鹤立鸡群,小孩和妇女的静脉注射大都由我来进行,出道初捷。

接着,还是在毛主席的“送瘟神”号召下,我们被统分到南陵县一行九人全去血防站。由于灾后断了公路,遂绕道宣城、泾县,我领队。累了,又没有蚊帐,一觉醒来,蚊子咬遍全身,密集红疹像“麻疹”一样,可怕!几天后我一人被分去这个县最偏远的何湾血防组,要走70里山路,是一个古老祠堂,七、八个人,也是锑剂治疗。这样的工作条件,对于“初生牛犊”也是太刻薄了。

头半年月薪29元,要分出一半供养父妹,不作任何个人添置,本来也居无定所,维持学生式温饱就行。第七个月起就改为42元,一下去就是17年基本不动。男子汉要顶户养家呀,62年后就是六口之家了,63年才升至46元(加耀桂43 元是89元),就这样直至支撑两个儿子读完大学,持续人生中“上养老下养小” 全程,清贫一生。

流动全县或乡野查螺、粪检,或借农舍作病房收治病人,搞血防三年。第一年下来,我得了全县唯一的“一等先进工作者”,表彰我独立治疗100个病人无事故,这在当时的确也不易。那期间,工作单调,又在乡间,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毫不浪费地用在自学数、理、化上(原本我对此有兴趣,也盲目地为可能的未来升造做准备),每每过午夜。灯油,我毫不吝啬,是每月除伙食费之外主要开支。夏天防蚊,我穿长褂裤把全身封闭起来,或将两腿放进凉水桶里降温,挑灯夜战,如火如荼。这样,我做完了大学二年级的所有数理作业一大跺,还都能做得对。有滋有味,自赏自慰,自鸣得意。三年的“单调无聊”生活,我过得充实自信。

59年我被卫生局长看中,借调到县血防办公室,和卫生局合伙办公。干一行成一行,那一年内“两办”所有文字材料都出自我手,什么简报、总结、指示、报告、通知等,受到局长的青睐和器重。也从此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那已是四口之家了。

六、悲惨世界

6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所谓“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风调雨顺,广种不收,饿蜉遍野,此情此景,空前绝后。我们家竟有三人就此殉荒(两边父及小妹)。那是“三面红旗”在作祟,浮夸、吹牛、蛮干。“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业上“深耕密植”,工业上全民办钢铁,漫山遍野小高炉,砸锅炼铁,劳民伤财,国贫民荒。目睹一幕:地耕深两米(一人深),撒种无隙甚至迭加,出苗像头毛,所收不及所种,“揠苗助长”,无出其右。

一切吃的都极为匮乏,难求饱腹,为了度命和生存,只得将每月国家配给成人的22斤半“粮”,以数学的方式,分到每人每餐,无论大人小孩,都按自己的定量,用碗从食堂打来,尽锅不尽肚,吃完了事。只有一岁多的儿子例外,他每月配粮8斤,但他要一日三顿稀饭,一顿一碗(油炒盐拌进去就有味了),也要半斤,这样每月要15斤,只得从大人那里“平调”补齐,才得以保命。

荒唐的“大跃进”,要求“一天等于20年”,“大干快上”,没日没夜,天天加班到夜12点后。耀桂也是下了医生班,丢下老小在家,也要去砸矿石(全民办钢铁),精疲力竭!再有,那空空的肚子如何抵挡得住?她常常在屋后菜地里摘几片菜叶来家熬点汤(有盐无油),给我骗骗肚子,她自己却不舍得吃。我们有时利用职务之便,找找当官的使点权,批张条子,才买些“米糠”,炒熟,拌进“一吹三尺浪”的稀饭里,也真管用,好了不少。

60年春,我在县血防办公室工作,一次与管农业的县长、区长几个人,去池州开省血防会议10天。那时外面一片荒,吃的、穿的、用的“全荒”,“省会” 内部却米饭、富强面、猪肉包供应,外加每天配购半斤饼干、半斤酒、一包烟,十天下来,我增了5斤体重。烟酒我没要,拿回五斤饼干,一片也不少,儿子独享。

60年,我被选中去学X光,开创这一新科目,来到芜湖地区医院放射科进修半年。那还是全社会饥荒延续期,满目凄凉,“吃”成了人们不厌其烦的话题,所有的人都是“祥林嫂”。“基本生存”这第一需求不能满足,哪顾第二、第三......社会停滞了,人们呆板了,成天处在“无奈”的求生状态下。光天化日的大街上就有从你嘴上抢吃的,是当时特有的风景线。大环境下的我,当然不能幸免,我也曾为找一块大麦饼而拿着碗跑满街。政府号召“瓜菜代”,草根树皮也成了人们青睐的对象。一次耀桂抱着喂奶的老二来看我,从家里带来一斤多米,从地上找点树叉,拈几块砖头支个小灶烧一锅饭,算是一家人难得的聚餐。

人苦极了也想办法,61年我以医生这一特有身份,找县园艺场头批张条,买了一猪崽,又找粮局头批条买些糠,和徐师傅合伙饲养,五个月下来,长到 100斤。一天晚上在他家宰了,二一添作五,一家一半,全部回家腌上,自产自消。从喂到宰到吃,全部在“绝密”下进行。我们俩家人的这点“优待”,就是七品官也望尘莫及。当时国家配给产妇的“标准营养”,是二斤“肉”。老二60年出生,我去食品公司买那配给的两斤肉,是浸盐透水的半边猪。半条猪呀,放在如今,绝对是不合格“食品”,焉能上餐?可见,我的这一智举,给俩家带来的何止口福,饥肠辘辘,救命清泉,民以食为天,至理名言!

59年春荒时节,父妹在家断粮断炊。无奈之下,父自己烧开水,昏倒在地,就再也没有起来,终年59岁。人的生命就这样脆弱,无病也能告终。那个时段类此事件,比比皆是,有资料说全国殉荒者达几千万。安徽是这场大跃进 “人祸”的重灾区。家乡既无水、旱灾又无病虫害侵袭,种粮的农村硬是饿死人。我们那个村子,那一春就死了好几十口。同住家里的有大伯、二姐一家,自身不保。哥在泥埠小学任教,家口带在身边,我在南陵医院工作,当时父妹主要由我赡养,几斤粮就能救老爷子命,却终成千古恨!(当时信息、交通也十分不灵。)

说到妹妹,更是往事辛酸。妹妹名楠出生在45年,难产,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奶水不够)。五岁时痛失恩妈,一个生存弱者,是我第一个牵挂的人,我也是她唯一依恋的人。她也命大,竟然捱到60年大荒!父亲走了,她跟谁?只有我,还好,耀桂识大局,顾大情,在食不果腹的艰难时期接纳了她,把她户口移入我家,并上了南师附小。但她的生活自立和学习跟班都差一层,我对她不胜呵护、照料,她对我倚赖有加。后因我来芜湖进修,不在她身边,又处在那个特殊荒年,困难尽显,她竟盲目出走,只身来芜寻我(她心目中的唯一救星)。身无分文,一个瘦弱女孩,在那个“人抢人食”的年景,乞讨无门。 140里路程,多半会饿死途中。她居然一周后来到芜湖,昏倒在车站。我得知后接回,注射葡萄糖抢救,低血糖休克(饥饿、濒死)。休养几天后,我进修客居也困难,只得乘车送回南陵家中,继续原先的生活。然家已有一老二小靠耀桂一人支撑,何况那时,工作上“少活20年干革命”,生活上糊口度命也难,如何摆平?过不久,小妹故伎重演(当然她也是无奈之举),这次再没回来了!我骑着自行车,沿着南、繁、芜公路往返搜寻,音讯杳无,就这样,兄妹间无别而终,永恒遗憾!小妹苦难的15年短暂人生,留给我心灵的伤痕,无法抚平。

七、名震四方

芜湖进修,我半年内完成学业,回院创建放射科。从此,正式进了县医院。还好,干的不错,30毫安小机子,胸透、拍片、胃肠造影,样样都行,为该院开创新纪元。也为我日后外科临床,提供了有益的相关知识。

干了不到一年,调外科帮忙,守门人万光前独掌门庭。那时光人才短缺,我虽是新手,却是第二位进入外科的人物,总还是先行者。仍兼职放射科,但重点转移了,这是我从医道路上艰难的起步。临床,是引人入胜的工作,它,“立竿见影”。我称心如意,如鱼得水,全身心投入。生活也安定多了,人们安居乐业,百废待兴。


1962年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坎”。正当我在外科征途上如火如荼,对临床工作悉心呵护、视若珍宝之际,出来一个“程咬金”,一个无能而昏庸的县官,分管文卫的副书记。因为歧见,出于报复心理,他已经将两位高年资医生下放到两个区医院(黄墓 、何湾),是当时盛行的处罚人的手段“流放”。这还不解恨,接下来要斩草除根,殃及于我。他赤膊上阵,来医院宣布:调我去弋江院,大言不惭地说是“革命需要”。他的这一举措导致县医院伤筋动骨,不得不关闭五官科、骨科和放射科三科,同时再让外科重回孤丁看门,荒谬之极!这一棒,打在我事业的“七寸”。官逼民反,揭竿而起,与耀桂一商量,勇气上来了。揭露丑恶,抗拒不义。找管他的人去摆理(找了两个他的上司),一摊牌,果然有“包青天”,我才躲过此劫。坦平了前程,这才有后来我的外科飞跃。另外,我厚人薄己,惠人为乐,所以人缘特好,左右逢缘,助者自来,连 “大院”里理发员、通讯员也为我通风报信、出谋献计,是我成功过坎的又一因素。悠悠岁月,弱肉强食,险哉!

此后,我更珍惜这一得天独厚的岗位,悉心学习临床的、书本的知识,工作忙,看书忙。很快就动手开刀,从下腹部起,两年下来,63年我在外科就跻身前茅,开始独立做上腹部手术。渐渐地手术遍及普外(胃、脾、胆、肠)、骨科、妇产科、泌尿、五官、麻醉等领域,高难度的如巨脾、脾肾静脉分流、颈清术、颈动脉瘤切除、肝切除、盆腔清扫、全胸食道切除、肺切除、纵膈肿瘤、横膈疝、脊柱结核、椎管肿瘤、腰椎间盘摘除、肾输尿管膀胱尿道手术......成为小有名气的“一把刀”。由于文革的历史延误,74年升医师,82 年晋主治(全国文革后第一批,国家发给优待证,政府每逢年节上门慰问,颇受社会尊重),南陵县医院,24年临床(61年始,85年调离),让我练就过硬的外科功底,是我外科生涯的黄金时期。本市同行及前辈们都认同我的业绩。特定的环境,造就特定的人才。

65年夏被指派带领10人去弋江医院,接管挂牌,开办“县医院弋江分院”。我行政、业务一肩挑,那30病床的医院,一、二周下来,就住上35病人。并作了胃、胆、肠、子宫、膀胱以及阑尾、疝、痔等手术,在当地发生“轰动”效应。是我“三十而立”的第一展示。两个月后离开,接上“百日巡回医疗” 下一驿站。

那是1965年冬季,下乡烟墩,巡回医疗100天。这时我还是外科新手,就像一个新车手一样,嗜爱、沉溺,加之肩负的使命是送医于民,我几乎成了工作狂。仅手术,就有610多例,其中开腹的121例。我一天做过17例,一个下午作三例阴式全子宫切除。再有就是胃、胆、肠、乃及牙科、眼科、五官科和骨科等,而且效果均好,难有类此,近乎神话。我这个队长带着七人医疗队,还要培训七批卫生员,建一个卫生村。为改进饮水,亲自动手,带领大家挖了两口水井,让这里的人们告别了世代吃用泥塘水,可谓德政工程。这样狂热的工作精神和取得的优异成绩,受到地区表彰。

60、70年代,我的外科事业,如日中天。虽还不是什么主任、主治的,但权威、名气,已雷贯一方。工作再忙,手术再多,那一月46元半的工薪,雷打不动,只够用来养家糊口。医技来自前人总结,“老师”就是医书。做医生的我想出绝招,卖血买书,自鸣得意。

行医数十年,出诊多少次,手术几多台,救了多少人,数也不清,记也不完。早在60、70年代,医疗条件特别简陋,遇上急出诊,单枪匹马,就地手术,只得“因陋就简”:地上洒上水,台顶拉上布,点上汽油灯,加把手电筒,“戏”就唱起来了。那是在执行毛主席“6.26”指示,医疗面向农村,在当时既时髦又光荣,以自己技术换来病人康复,精神上也很满足。随手拈几个花絮,追溯当年情景。

68年出诊何湾作肝修补救回了一个“王一千”:是一个13岁的男孩,从牛背上坠下悬崖,肝中央破裂,需要开胸修补,要血、要麻醉机,这是必须的“苛刻”条件。无奈,让救护车返城取,70里羊肠山路又遇大雾,往返得四、五个小时,腹内在大出血,时间不等人,时间就是生命。我急中生智,首创腹血回输(肝血回输当时医学上尚极少论及,因有胆汁污染,10年后,文献认可了)。那一夜,我立病人身旁,“车水战术”,从腹内抽出来,过滤后再静脉输入,共回输1700毫升,赢得了时间。手术,就在汽油灯下,完成了开胸肝修补,初战告捷。然当术后第11天拟出院时,并发胆道大出血,阵发性腹痛伴休克,再转回县院,三天保守观察,再二次进腹作肝固有动脉结扎,终愈。救回这命,花了1000元经费,故戏称“王一千”。这,在那个时代,那样条件,那种技术,是一奇迹。

另有一次是出诊东河乡,一位脾破裂,腹内大出血,病人不能搬动,也不可能有任何外援,只得就地就条件办。腹内血抽出来,无需抗凝(已去纤维蛋白,不凝,况且当地没有抗凝剂),就在临时“手术室”,完成了脾切除救人。我这生,这种模式,力救人命,从不推诿、退缩。

八、文革十年

巡回医疗后马不停蹄地来何湾,再创“备战医院”,工作热情依旧,如火如荼。把已学到的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手术做了,房子盖了,兴旺一时,誉满一方。这是66年,赶上文革风暴,我就在那“避风港”呆着,难得一个“世外桃源”,真的也就躲过一劫,保了平安。我历经“人斗”硝烟,肃反、反右、四清、文革......接踵袭来,尤其我这非无产家庭出身,更是矛靶。一出校,就有同学被打成“右派”,成为“阶下囚”十几年。我在乡野游弋血防,躲过这一劫。文革暴风骤雨,我在何湾,“造反派”本拟对我抄家,消息走漏,我把所有 “字迹”(日记、文稿),包括祖传《李老夫子遗墨》统统放进洗衣桶里,上面放上湿衣,趁晚黑捎到塘边,将其和泥揉成团,扔入池塘,“消尸灭迹”,终于逃过文字狱。我于社会,无争无求,却也如履薄冰,所幸大智若愚,终成“漏网之鱼”。

1967年夏秋,著名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二个年头。武斗割据,无端格杀,交通中断,完全是无政府状态。县医院“扫黑线”造反派也去全国大串联,关门停诊,守“家”的另一派“批联部”就让卫生局将我从何湾医院调回主持外科开诊。社会俨然成了战场,战就有死伤,死者已矣,伤者要救,我,一个“名”外科大夫,遂成了两派网拢要员,是两派都保护的少有的人物。格斗乱伤,子弹、炸药更是不长眼的,管你医学上什么科、什么系,所以脑外、胸外、普外、骨科、血管外科、妇产科......都得涉足。子弹穿肺的,穿肝的,穿血管的......无法转院,也不得会诊,生死在我。当然是认真的,救死扶伤是天职,唯一老师是书本,多次“破冰之旅”,练就“多面手”,取得好疗效,令声誉雀起,是外科征途中坚实的一步。记得武斗正酣时,出诊在人家大桌上作一剖腹产,也救了两命。

68年我任外科负责人,过劳和透支尤为明显。除了白天上班外,晚上睡前总要去病房看一下,班外急诊是家常便饭。就是那一年冬天,一连17个晚上10 点以后起来急诊并手术通宵,往往一夜要连做胃、脾、胆三台手术。直到来芜前我一直维持在55公斤体重,好在没闹出大毛病来,但耀桂却为此(亦常夜以继日地伫立在手术台上)英年早逝,付出了沉重代价!报端呼吁:中国中年知识份子共同面临健康危机!而我是幸运的例外。

1975年?

76年7月28凌晨,唐山大地震(里氏7.8或8.2级),官方统计死24万,伤者多倍于此,古今中外罕见。在毛“自力更生”狭隘民族主义指导下,断然拒绝一切外援。实际上中国当时是“一穷二白”,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全国动员,“政治任务”,赈灾抗震。8月2日,我被召来芜,受命第一批赴唐山,抗震医疗。我挟着席帐衣巾,重现当年(53年)来芜考学时“风采”。全市三人,义无反顾,往震区去。这对我,似乎回到73年:援外医疗队,赴南也门。当年官方训话:无私援助第三世界,是国际主义义务,责无旁贷,荣光器重。现在是全国性政治任务,当然亦无话可说,虽然不但劳苦,而且危险。我正值中年,“名”贯市县,极易靶中,以当时的“政治”头脑,确也自认荣耀。就在出发的当晚午夜,来电:中央决定,伤员南下,医生就地待命。接下来我被委任为抗震医疗队长,重组25人医疗骨干,落点峨桥,繁昌再配25人后勤和保安,任务是接收地震伤员100人。这个队,除我外,还有副队长三人,指导员、副指导员各一人,市、县直接领导。将这个镇的学校和旅社全部腾出来,开病房和住宿。几天后我带三人去南京车站,上卫生专列,选定我队伤员。车至峨桥站,50米一台拖拉机发动当路灯,几百民工,担架抬下来,送入“病房”,进入医疗阶段。一切吃、住、医由政府包下来。我将几位年长医生和女同胞安排进仅有的几所旅社,我及若干年轻人,都是“打游击”,那仍是“艰苦创业”年代。经过努力,圆满完成任务,2、3月后伤员康复,逐一送返原籍。这旷世大地震,有我一份奉献。

九、家庭亲情

58年,头生子出生在南陵县黄塘乡古圩一间社屋里,五斤四两,早产。当时我们还真怕这“先天不足”带来后果,还好,后来生长,证明无碍。那年代,没有产前休息,我们在搞血防粪检,住在一个闲置的社屋,空荡荡的,无任何生活设施,安张铺,就是“家”。由于成天流动劳累,导致早产,届时,来不及了。我去奎湖街,找来一个接生员帮忙,好在我自己还可“把舵”。然后抬母子回黄暮血防组的“家”坐月子。此前有准备,外婆已接来,安顿好,我还得“出征”上岗。产假后回县医院,开始安定。

老大两岁,1960年

在我和耀桂成家最初二十几年,虽然我们俩人都是响亮医生职业,而且主持外科、妇产科工作,然而每月收入就是89元(我46,耀桂43),维持三个孩子加岳母六口人生活,也仅糊口而已。直至供两个儿子同时上大学时还是如此,这时学生伙食标准是每月15元,我的46元工资也就三一三十一,每人15元(他俩在校还有点助学金)。一代人的时光过去了,他们俩还同样是我当年上学时供给饭费为标准!衣服总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改了老三穿,破了再补。老二上初中还穿妈妈的女式大襟衣。直到他在京读研还穿补丁裤和旧棉纱背心,好在培养了他们一生勤俭美德。我第一次有皮鞋是在工作10年后,第一次带手表是64年91元买的(相当于我两个月工资全额)。直到80年代孩子们都上大学了,家里才有一台黑白电视(450元)和一台五羊电风扇(135元):这两样就是我一年多的工资收入,算是步入“现代化”了。早在63年以25元买过一台旧的多波段交流收音机,可收短波外台,暗自迷恋,常听到深夜,茅塞顿开。这段人生养家主要时段(上养老下养小),一个夫妻都是主治大夫的家庭,竟然拮据如此!这是毛时代长期经济短缺的印证。

全家福,1964年中秋

缅怀岳母:三个孩子都是外婆一手捧大的,时值三个小人全要大人呵护时,父母要“拼命干革命”,经济又拮据,外婆的功绩,不可磨灭。岳母徐天青是一位和霭慈祥的老辈,58年起直至73年过世,全程管了这个家,付出了全部心血。

84年4月30日,耀桂胃癌病故,是我人生一个大“坎”。人去楼空,触景生情,满目凄凉,如何应对,百无良法!三子女皆已工作、深造在外,一合计,走为上。先调女儿来芜,我经努力,85年9月调来芜湖长航医院(一个主治医生调出,要县常委、市人事局批准才行,也不易),如愿以偿,终于达到移居这一从小就仰慕的芜市,也方便了孩子们来家探亲,对全家人是件大事。再在孩子们的规劝下,闰月坦顺地走进了我家,为我分忧,为家解难,对孩子们也表达了关爱。小儿子更是聪慧懂理,重组新家,没费事劳神,顺理成章。没过一年,经原南陵书记热心帮助和疏导,闰月也顺利从南陵妇联调来长航公司。 86年底公司又分给我家一套三室一厅79平米房子。公司有规定:分房对象需具五年企业工龄,而我还不到一年,又是网开一面,缘自我的工作业绩。(“一把手”出面说:“破例”责任,本人承担)。一分钱不花(也无钱可花,两个人工作近30年的家底就是2000元!)住进了红梅新村,再次安居乐业,闯过人生又一坎。

96年趁孙女出生之机,我远涉重洋,从上海直飞温哥华探望老二一家。飞行也就八小时,倒是进关办手续花了五小时,那时也没手机,内外不通,害得儿子在机场出口处目不转睛地盯着,怕我走失。随后的两个多月里,三个大人 “管”一个小人。除了儿子有时开车带我出去观光,我也常独自游览,带上零钱、地图、相机、字典,上公交或空铁(Skytrain),从始至终,纵贯东南西北,各边各角,还去维多利亚岛世界植物园,饱览异域风光。

兄弟合影,195?年

我唯一的胞兄名实,2001年12月6日上午9时不辞而别。如今信息交通便捷,一小时的车程,却未能谋面告别,痛失最后伺奉机会,终身惋惜!但也是福,走得利索,少了临终痛苦。享年75岁,终于心肌梗塞。手足分离,情伤难惴。从我四岁记事起,脑子里就一直有哥哥影子,挥弗不去。兄弟俩相扶一生,一切人生轨迹,都有哥哥点拨......我也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嫂常说:“你哥哥要你头你都会给他”,寓意我什么都会随他意的。哥哥后来安居在一中和侄儿立足于地区医院,有我不灭功绩。和父亲一样,哥哥没有上过任何外校,没交过一元学费,也跟小学阶段的我一样“半工半读”,在自家学堂自成人才。44年18岁就在三山小洲江坝红区(当时有日、国、共三方拉锯占领,五里外三山街就是日军的,而江坝是新四军的)小学任教 ,后一直从事中小学教育。56年他30岁时出任平铺中心学区校长,晚近20年居然进了县最高学府-繁昌一中,任地理和语文中级老师,也有他传奇而耀眼的篇章,还留有大量文史资料和杂文。他年轻时英俊、洒脱,乐器遍涉,歌喉亦十分动听,水性特好......但病魔长期缠身,钩虫病、肺结核使他耗失10年多黄金时光,还经历各场“人斗”折腾,所幸躲过来了,过着清贫“先生”生活,但胆战心惊一生。

十、养儿育女

从我家里出来的小孩,不但没受过打骂,连委屈也不给,我从来就不信 “棍棒出孝子”、打骂出人才。即便是不懂事的小孩,打骂无异于“弱肉强食”,他无力反抗,心理上种下“逆反”阴影,有害无益。我的这个观念符合西方文明国家规范(在西方,打骂孩子是犯法的),在国内却难能可贵。我们所见,包括左邻右舍,打骂孩子乃家常便饭,很多时候,大人在外生活压力大,回家拿孩子撒气。

养儿育女确实辛苦。60-70年代,暑夏特热,入夜,斗室闷燥(24平米),蚊虫成堆,上床入帐,似蒸笼、像桑拿。热、蚊逼人出室纳凉,不过午夜不能进屋。苦在做父母的,要不停地以笆蕉扇,给三个孩子驱热赶蚊,真是精疲力竭,困极了自己迷迷糊糊的,也还在做那机械动作。尽管如此,下半夜仍然人多长汗多长,痱子长满身,甚至疖子也来光顾,这样光景,令今人如何想及!

66年全家去何湾,一年级的老大,幼儿中班的老二,一起进何湾小学一年级。这是第二学期,老二一进去,茫然无措,上课云里雾里,回家作业也不会做。帮帮忙,还好一个月下来,跟上了,期终,老师居然让他升级。如此,他们弟兄俩就此同级上学。小女五岁,也因没有幼儿园,只得也上一年级,他们仨各差两岁,老大、老二上二年级,老三上一年级,一路优等生(有时叫“五好战士”,“三好学生”,“积极分子”等)。

在那宣扬“长大要当工农兵、书越读多越反动”的时代,劳动最光荣,三兄妹都去当过征粮“协助员”、马路工,这还因我在社会上有点“地位”,才能挤上。76年暑假,老大老二已“完成”中学学业,闲在家感到无聊,吵着要打工。我发挥社会“能量”,安排老二去峨岭、老大去丫山,做征粮员。大热天,闹地震,一个人在乡下生活,吃的,睡的,还有蚊子,可以想见,是一场意志磨炼。两个月下来,老大拿到45元工薪,这一次,收入也接近我的一月工资了。回城返家,走15里地到何湾上车。几个同行吃顿饭,出于义气,显得大方,“我请了”,掏出工资买单,其余的裤袋一塞,上车就迷迷糊糊睡着了,也因前一晚 “抗震”没睡好。好了,一下车,钱全没了,两个月全部“劳动价值”,水漂了,他是多么懊恼。我们家长倒是没有丝毫埋怨,接下来,为了散心,独自来到繁昌,先在堂兄钢铁厂里干了半天抬石小工,受不了,再到峨桥我的抗震医疗队,我是队长,无暇他顾,安抚一场,打发回家。

那个年头,无论大人小孩,前途何在,一片茫然!随波逐流,随风漂荡。正值中国文革后期,以学工、学农、学军为时尚,大学停办关门,唯一出路是下放农村,到“广阔天地”,当新式农民。老二年龄不够,可以缓一年,但也 “吵”着要走,到更艰苦的地方去,接受再教育,练一颗“红心”。于是由我来谋划,找来一山一圩、一南一北两位区委书记,周密安排,一烟墩,一东塘。知青送行那天,全县集中,敲锣打鼓,披红戴绿,专车欢送。老二小,自立差,不放心,由父母护送,打扫清点,安个“新家”(三个同学一起组成新家)。第二天再去东塘看老大,他已上工了,在给队长当小工砌砖,一身泥,满身汗,苦、累,经得起。后来,他放牛、栽秧、割稻、锄地。他吃的是“派饭”,东家总当“客人”待,从春耕到秋收,干了一个农业周期,极少回家。几周后再去看老二,他全身就是一件小裤衩,光脚、赤膊,也不戴帽,晒的一身黑。他白天上工锄地,晚上听英语广播(从家里带来一个交流电收音机),单词写在胳膊上,工余时可背背,说明“心”还在读书。一天挣来的工分,难保一天伙食,吃,是三人小家自己轮值烧。盐水汤就是菜,赤脚可在山上挑水,那脚底扳可赶上当年的我。也做了一个农业周期,从不离队,是当时教育的“功劳”和“大环境”使然。

按《参考消息》透风,我敏感地意识到,高考可能到来。三秋以后,新学期开始之初,我找来两边“监护人”(区书记),一商量,决定让他俩去公社中学当“代课教师”,目的是能给一个备考的环境:他们在中学时,当时的时势,高三已经取消,两年制高中一多半在“学工”、“学农”、“学军”,文化课训练薄弱。果然,这设计是“英明”的,一边教书,一边复习,还有近水楼台的老教师在侧,大量收集高考资料,背水一战,全力以赴。一学期下来,这年春季,开始了文革10年来首次高考,不管如何,我们是有备而来。相比之下,略处优势,加之平时学习功底,结果,在积压十年的高考大军中,两人居然双双中榜。

“入学之前”全家福,1978

可惜,老二发挥不好,也缺乏考场经验,一场语文是一篇作文,两个任选题,他花了三分之一时间,成了,再做另一篇也行,可徒劳,审题、切题也欠准,结果得了50分(他的语文实力本可放心的),把总分拉下去了。加上因加试英语而“吃亏”,取在师大一个教学点,他本人和家里都为此而惘然若失。但总归俩人一道中榜,而且都是本科,他们那届四个班200多人,本科也就取了三人!我们家就占两个,成为南陵号外新闻。可老二委屈伤心,挥泪不止。内外氛围显得那么不协调,连老大取在第一志愿也不敢“得意”,怕触伤老二。我劝老二:总是本科,上学去,不耽误时间。老大如意进了南航自动控制系。他是独自上学的,有点“闯”的精神。在南京中华门下车,背着挎包,直奔学校,新生接待处派一辆车给他,去车站拉回行李。他办的利索,也是第一次独立出门啊!而老二则有点“胧”,我只有全程护送,安排到位,一看他那班30人,也都不凡,彼此彼此,由此稍安。果然他们这帮人,“低着头进来,昂着头出去”,后来事实证明了他们的誓言,大多读研或在大学任教,有的还进了“顶级”大学或研究所。老二毕业后,留校未成,一时受挫。一年后进京读研,计算语言学专业,是前沿学科,考时跨三个专业,要文科的语政、理科的数学及两门外语,当时很少人能适应。这是他人生一个“大步”!三年后他留社科院,得心顺手,如日中天。91年赶上出国末班车,取得“中英友好奖学金”,在英、加攻读学位,博士阶段以后来美艰苦创业,不到八年,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均取得骄人成就,发表论文数十篇,赢得18项美国政府研究项目,涉及经费千万美元,开创一片新天地。踩过荆棘、踏平坎坷,功到自成。

女儿高考落榜,物理竟考23分,要是添上10分,也就取了。而她高中参加物理竞赛,曾是第三名呀。也许是压力太大,或者是逆反心理,一边高考一边床下放着小说,书不松手,心不在焉。还好,80年银行招干,全县切高考分数,录取后四人,她入围,一决策,让她去,以干部身份就职于工行。现实证明,这是不错的选择。后来她发奋,在职学习拿了文凭,按本科学历立足于社会。如今,是会计师,一直在银行办公室工作。这是我们家高考中唯一的一个意外,歪打正着,也走出一条路来。正好,幸亏留下她一人在我身边,晚年有个指靠,有个随叫随到的人,心里踏实多了。

小儿小学三年级转学来芜,一路顺风。94年师大附中高考状元,617+5分(市三好学生5分),科大主动上门:“任选专业,保证录取”。没费事,上了科大计算机系,5年制。上海工作一年多,去英国曼大读硕士、博士5年,游弋于世界计算机论坛,继老二之后又一个全球性科技人才。他,除了机灵聪慧,为人也温顺知理,充满亲情孝心。

十一、宝刀不老

来芜湖长航医院,对我是只得“吃老本”了,凭借老本,应付裕如,用院长的话说:“你给我院挑大梁”。虽然也有两位年长医生,但还是我统揽了“手术台”。三个月下来,这年底被全院候选“人大代表”,本院及本公司职工、家属纷纷慕名找我手术。88年经交通部高评委评审晋副主任医师,95年经省卫生厅批升“主任医师”这一顶级职称。同时,我是本系统高、中、初三级职称评委,借此,以高评委身份,我南下广州(深圳),北上秦皇岛(锦州、山海关、北戴河、北京),以及万县(长江三峡)、桂林等地,履行“高知”职责,亦饱览祖国风光。

来芜20年,虽主要是吃老本,因为交流机会多了,博取众家之长,见多识广,获益亦丰。这段时期,科技飞进,技术、术式和器具、材料快速翻新,如吻合器、疝补片、骨科人工关节等,我们这代人大都没能跟上,然我却未掉队落伍,与时俱进。凭着“老本”和声誉,手术遍及几十家医院,或兼其顾问,给予辅导和支持,院外手术远逾院内总和。借着频频出诊,让我有机会开车过万公里,手术、开车成了我的“享受”,为此,我宁愿“劳累”,施益于病人及医院。不过,近年来,我国医疗环境不佳,医患纠纷频发,我主动“收紧”和“慎待”,然仍对真心求援或手术台上求助,还是应诊,深夜几十里外出诊,也在所不辞。台上救人,功德千秋!

我的从医征途上,不可忘却的两位老师是许竟斌和闵梅先。许是全国著名的骨科前辈,53年《外科学报》编辑,后来的骨科杂志编委。73年骨科进修班跟他一年,让我在全省骨科界成为一员,参与他们的历届学术活动,基本做遍骨科各类手术。他的艰苦创业和任劳任怨服务精神,是我永恒的榜样。闵是我普外、胸外引导老师,他的学术风范和领导艺术以及手术风采,令我闭目不忘。尤其在我调动来芜时,他出于“惜才”及同情,诚留我去他的医院,皖医二院。他当时恳切的肺腑之言和赤诚之意,我没齿难忘。他说:“听说你去长航医院?职工医院不是干事的地方(指行医、手术),你来这,现在是省院,以后前景光明。这边院部、人事局、卫生局都由我来办,你放心好了”。良师益友,心存感激!

电脑,这个现代文明精华,让我赶上了末班车。在我们这辈人中,用上它的,寥寥无几。我好在处于“电脑之家”,三个儿子及儿媳,都游弋于机算机浪涛中,并且都是有头有眼的人物。我在他们的“陶熏”下,走进这个“世界”。尤其是小儿上科大二时(计算机系),就给我配置了一台电脑,386,硬盘 0.85G,从DOS用起,现在这台是奔腾,80G,Windows XP。英文我通一点,可读可写“初级”,用五笔、拼音可打中文。用它写论文、通讯、看新闻、搜索资料、打游戏、看图片和录像(CD、VCD),受益匪浅。使人生多了一个“消闲”有趣的去处,更让我与远在天涯海角的子女们随意“见面”,自乐陶陶。

最新消息:外孙中考,668+3分(满分720丢52分),进市重点学校。大孙女亦取省示范高中。小孙女在美读小学,全班第一,升四年级。孙儿辈健康成长,捷报频传,足另人欣慰。

《长江航运报》2001-2-20第四版“人物春秋”有对我的专访“晚霞在燃烧”,记述我其人其事。说我“15年前,从南陵县医院调来长航医院时,已是闻名遐迩的外科‘一把刀’,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人不老,仍执着。顶着头衔和光环,视实惠而不见,退休后一干又是5年,李名杰用手术刀挽救了一个个生命,至今宝刀不老,献余热于人民。他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

记于2005年仲夏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外一篇

晚霞在燃烧

      ----记芜湖长航医院主任医师李名杰

   本报记者李相聚

 

    认识李名杰很久了。

    可细细想来,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实在说不准确,只记得15年前他从南陵县医院调到芜湖长航医院时,已是闻名遐迩的外科“一把刀”,这么些年有关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

    好评如潮。96年已到 退休年龄的李名杰不计个人得失,仍甘愿奉献余热,一转眼又是5个春秋了,他干得还是那样专注和投人。当我怀着钦佩的心情走近李名杰,发现这位面容祥和、性情淳厚的老人,一点儿都不显老,仍保留着一份青年人的热忱和执着,他就象燃烧的晚霞,让人感受到光明与温暖。

    醉心于事业的人,常常是不企求生活安逸的。今年已66岁的李名杰有着44年从医经历,生活的风风雨雨铸就了他金子般的品格,对事业的追求已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情愫。他本该是船到码头车到站了,那年就在他准备退休出国探亲前,医院的领导找他谈话,意思是希望他不要退休,哪怕是在医院挂个名,在手术台把把关。言辞诚 恳,心意真切,李名杰心里热乎乎的,多年来,从芜湖公司领导到医院领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深有感触,在他看来这份信任比什么都珍贵。

    对于李名杰的做法,有人颇为不解,也有人说他犯傻,凭他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芜湖市外科学会委员,交通部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委这些个头衔,握着满把实惠却视而不见。可熟悉李名杰的人知道,他其实什么都不缺,他在美国的儿子和国内的两个儿子的收入都很高。96年就在他即将退休时,就有人上门以月4000元高薪聘请,他都不以为然,在长航职工医院,他经常自己掏腰包打的,两年没有报话费,工作照样乐此不疲。

一个人的价值单靠金钱是无法衡量的,人心有时比金钱更为宝贵。李名杰对他的技术是这样理解的:人对社会对企业都要有一份责任感,我的技术是党和人民培养的,就应该为企业贡献一份力量。在技术上他从不保守、独霸,至今还坚持周一“查房教学”,危重病人大型手术,他发动大家集中讨论,手术前,他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关资料,尽可能给大家提供操作实践,放手让他们干,提高手术技巧。医生做论文或疑难问题,都乐意向他请教,他总是热心相助。他对自己的传帮带打了个生动的比哈,捧小鼓给你打,不会打教你打。他说,人总是要老要退休的,不培养接班人怎么行。逢年过节或双休日,外科的医生护士都喜欢到李名杰家中聚一聚,谈天说地无拘无束,平易近人的他,面对同事这亲密无间的氛围,更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李名杰用手术刀挽救了一个个生命,他对病人的那份关心理解足以使人感动。手求前他从不吃请,常和病人家属谈心,让他们打消思想顾虑,不要滥花钱。对红包之类,更是深恶痛绝。他说,病人把生命和健康交给你,这是最大的信任不论是领导还是平民百姓,都要确保医疗质量,不能嫌老年病人。至今,南陵、繁昌等地的许多农村病人慕名找李名杰看病。对星期天找上家门的病人或电话咨询,他总是放下手头的事,热情接待。11月15日,李名杰做了两例手术,晚上八点多才回家,她的妻子对患高血压的丈夫既心疼又没办法,治病如救火,加班加点他早已习以为常了。

    李名杰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在信息时代大潮中,他萌发了新的冲动,业余时间,他与电脑朝夕相伴,学得有滋有味,不久便掌握了汉、英打字技术,他经常浏览网页,下载信息,或发电子邮件,其乐融融。

    是呵,一个人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而对事业的挚爱和追求,却能充实心灵,滋润生命,派生幸福,延年益寿。李老,我们深深地祝福你。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附:【立委父母医学论文目录】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风雨春秋之二

立委按:我一直觉得,老爸就是时代造就的现代华佗,就医疗面之广、救助病人之多、服务时间之长,基本是前无古人(maybe 除了华佗),后无来者。 老爸从基层行医至今60多年了(如今年过八旬依然半日在岗),遇到过各种状况。凭着他过人的才智、精力和手巧,因地制宜,胆大心细,不知道救回多少人命,练就全科绝技。在30多万人只有两三个主刀的社区,手术哪里还有什么外科、妇科、骨科等等区别,我老爸是全科专家!诚如老爸所说:“我的外科生命,堪称最长,手术数量亦多,手术科目也广(普外、骨科、泌尿、妇产、神经、五官、胸外等).”  老爸自15年前大手术后,元气大伤,加上年岁已高,精力不济。可他一边上班,一边总想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见闻总结给后人,可老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我说,篇不在长,点滴记载,也是宝贵的资料,可以给后人以启迪,鼓励他把自己的亲历写出来。

我的外科生涯 —— 院外集锦

2011年10月

我的外科生涯,从60年代初至今,从不言止,已逾50年。除我前后供职的三所医院(南陵县医院、芜湖长航医院、中铁卜家店医院)外,涉及到“客座执业”的外院有几十家,包括南陵、芜湖各级医院,市四院、六院、新芜、马塘、江东、冶炼厂等,外加出诊、急救以及下乡巡回医疗就地手术和远程会诊等。我做的手术数量之多,科目之广 (普外、骨科、泌尿、妇产、神经、五官、胸外等),是很罕见的。算下来,院外手术例次,可能超过供职医院的总和。

直到2007年6月,我的健康进入拐点,亮起了红灯:胃Cancer大出血,去武汉协和医院,做了全胃切除外,加因胆囊结石附带同时切除了胆囊,术后恢复尚算顺利。术后病理:胃Ca,低分化,累及深肌层,所检胃周18枚淋巴结全阴性,可谓”早期”。术者放话:无需放疗、化疗。凭这,对癌魔来说,是化险为夷,雨过天晴。但并不是柳暗花明,体重一下子下来15公斤(从70Kg降至55Kg),虽然没有出现狭窄、返流、倾倒、消化不良等常见并发症,但少了胆、胃两个器官,人也一下子衰老了许多。实际上,生命进入了倒计时,精力体力也差多了。生理机能上也总有这样那样不是,好在可以维系最低水平的“健康”运转,也还一直在上半天班,并且还可以上台做3-4小时手术。此间还于去年6月至8月去了美国硅谷,看望在那里IT行业供职的两个洋博士儿子及其全家,经历连续14小时旅途劳顿考验。至今,术后已过4年多了,可能有幸躲过癌症这道坎,留下的也算是风烛残年,来日有限,更需备加珍惜。

这以后,除也还“救台”几次外,基本停歇了院外会诊手术,但供职医院手术一直没有停。院外手术占我外科生涯过半,在此,回顾那院外客座执业或救台,很有可圈可点片段。

科技界有说,鼓励科技人员多岗、多职,以充分挖掘可贵的人力资源为社会服务。可现行的“执业”,是墨守定岗、定科、定点,不可逾越雷池半步。但市场经济的今天,专家“走穴”也顺势萌生,使“客座”变味,让白衣天使的圣洁蒙诟。只是我本人历经各个时代,不同时期的社会要求和需要,我的客座执业,在当时,则别具风格。

供职南陵县医院的29年 (1956-1985) 中,社会的人力资源匮乏,医生少,外科医生更少。能解决一些难题的手术医生,30多万人口一个县,也只两三个人。也就是说,这个人群所有的手术病人,基本上就是要这二、三个人来完成。加上那时的经济和交通的限制,极少有外流的。那么除了来院的以外,还有急诊来不了的,出诊、会诊,就地手术,也就成为必然。尤其是1968年以后,我作为外科负责人,出诊、会诊就更为频繁。

这里有一个花絮,那时也刚有一辆救护车,农村乡下沙石公路,能有40码速度就了不起了。而且多是我与司机两人,久而久之,我没有进驾训班,也能“无照”开车 (那时交通规则不严,路上车辆也少)。以后几十年来,我驾车出诊足有一万公里,驾龄长达30多年,可比一专职司机。也是在我手术后,健康和年龄的因素,才让我错过了开车时代。

不过,那是“为人民服务”时代,院外手术,从来就没有出诊、会诊费用这一项目。我们请上级医院来会诊,也是如此。就是以出公差回院报销差旅费,连吃饭也要丢下2毛钱饭费。所以,那个年代,再有名的医生,也难有一丁点工薪外收入,更何谈“走穴”!

1 下乡巡回医疗就地集中手术

1965年最后三个多月100天里,我这个队长带领5-7人的医疗队,在南陵烟墩公社,光做大小手术612例次。其中开腹手术121人次,有胃、肠、胆、子宫、疝、痔、甲状腺、肾、输尿管、膀胱、骨科、眼科、牙科等。有一天下午,趁有一位麻醉医生在帮忙,连台做了三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加盆底修补重建术(那个中国著名的大饥荒后,留下营养不良后遗症---三度子宫脱垂(实为盆底疝)的高发病率)。直到如今,也是难能可贵的高工作效率,更何况是在一个偏远的公社医院临时性“手术室”完成的。也就是这天,一直手术到凌晨三点,另外还做了十多例其他手术。

有一例中年妇人,患伤寒病肠穿孔并发腹膜炎(那时此类传染病盛行,近年来罕见.), 做了肠切除手术。她身无分文,给予免费、募捐,出院后我本人骑着自行车,携带由我们医生掏腰包的礼品,再去青阳木镇她农村家中随访和慰问。彰显“阶级”情,这是毛时代医疗界为贫下中农服务的一个”标榜”,也是体现了”白衣天使”圣洁原味。

一例不全流产大出血,血流如注,分秒面临危局,我与一位助产士在三星大队她家中给紧急清宫并快速补液,回天有术.救回一命。

一例膀胱阴道瘘手术修补,12天康复出院,填补空白,开创这一手术先河。

2  急救出诊,下面拈几个案例,供后人分享

那是1968年,何湾肝破裂,一个13岁丫山男孩,从牛背上摔下,右肝破裂,腹内大出血,要开胸才能完成手术,还要输血。只得让救护车开回县城(那时就这么一辆车可用)拉麻醉机和输血员,这简陋山路70多里,山区雾多,一来一去要4个多小时。不得已,从腹腔大胆地首次抽取积血回输达1700毫升(这里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就是混有胆汁的血能否安全回输,这也在后来的文献上陆续论述肯定的。)才维持这段”等待”时间的血液动力学运转,也终于就地全麻开胸开腹,作了肝修补手术,术后恢复倒也算“顺利”。术后9天,本拟翌日出院,可是肝内胆道大出血并发症来了。很典型:一阵胆绞痛,血压下来,面色苍白、贫血、休克,反复发作。经一天观察,保守治疗无效,乃果断转来县医院,再做肝固有动脉结扎加胆总管外引流,手术成功。这手术很经典:术中扪得肝动脉震颤,显示在出血,扎后震颤立马消失,胆总管出血表现延缓、仃止(文献上如是注释),终于救回了一命,这是当时的县医院外科水平的”奇迹”,.绝对前沿。

当时,我们月薪才不到50元,这例前后花了一千多元,人们戏称他叫”王一千”。但农家哪能出得起这天文数目,好在毛”救死扶伤”时代,贫下中农,一笔勾销,这,在社会上传为美谈。

再一例是东河脾脏破裂,我与另一位同仁去出诊,就在公社的办公桌上为其就地成功作了脾切除手术。称奇的是腹血回输800毫升,克服无血源难题。

这血,无须抗凝亦无法抗凝(解决手头无抗凝药的又一难题),虽然这是去纤维蛋白血,不凝,但这是处女行、首创。路是逼出来的,”时势造英雄”,理论支持和认可,是后来才逐渐见诸文献。

繁昌新林剖腹产,横位,子宫先兆破裂,不敢再转运,只得就地行剖宫产。办公桌上当手术台,顶上拉布挡灰,地面洒消毒水,吊上水,局麻下手术,救了两条人命。

3  武斗练艺

文革武斗期间,各派武装割据,交通中断,医院停诊,子弹是不长眼的,枪伤是乱来的,穿肝、伤肺以及肾、肠胃等,也只得就地手术,肝、肺修补术,也是那时逼上路的,倒也救命,好歹有功无过(真的救不过来,也少有问责的,当然,多数还是成功的.),让我大长技术、手艺,医学理论也是跃升阶段,实践出真知。

这是为人民服务时代,所有这一切,都不发生经济效益的,那时也不追求收益。

4  客座任职

1985年8月来芜湖长航医院后,职工医院,工作不是满负荷,有闲,有客座任职可能。

4.1 新芜区院外科顾问三年,直到该院改制,变为民营。每周六上午专家门诊,再就是包管病房。那期间所有外科手术,都是我主持的,日常手术几乎全都到场。该院的院长陈xx患胆囊结石症,手术就是在本院进行的。

4.2 市结核病院,后来的市红十字医院(六院),地处郊区月牙路,要担负一方百姓的综合医疗。然,这是专科医院,外科是零,院方找我,请求包揽这个院外科工作。我也正处于”精力有余”之时,于是,我组织全市各区、厂医院的外科主任们,请我院放射科主任为其排班总管(相当于住院总),日夜值班者来自4、5所医院。有手术,我本人与我的麻醉医生陈xx就被该院院车接去出诊。就这样,在一年多时间里,做上百台手术,涉及到外、妇、骨、泌尿各科,有胃、胆囊、阑尾、腰椎间盘、子宫、骨折等,也还培养了一批外科人才。

期间,遇一少见子宫积脓,为一次清除病灶,为其一期作了子宫切除,恢复顺利,是该院一次开创。

4.3 四院,市精神病院,外科骨科妇产科不是他们主旨,人力不济。他们综合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他们遇到此类课题,我应聘出诊,为该院作过剖宫产、胆总管结石等手术。

4.4 马塘区医院,在城南,较偏,是城乡结合部。虽也是二级医院,技术力量不足,也常有需求高诊指导。我与我的麻醉医生,去救台或手术,一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为其急诊手术,成功救治。

4.5 赭山分院,江东厂医院,是在城内的一级医院,在我住宅区红梅新村近邻,早晚叫我方便,基本上外科方面的事,全由我包揽了,历时多年。是我的“自留地”, 或叫“后院”,虽然他们也都有副主任医师掌门,还少了独立撑家能力,我扶持他们是“双赢”互惠,家乡熟人老病人慕名来找我,为了方便和节约,大多就在此解决问题的,做了大量手术。

孩子五舅直肠癌,从合肥过来投我,在江东作的根治术,恰遇骶前大出血,花了7小时,让他过了这一关。

南陵一胸椎骨折并高位截瘫,在赭山医院做的椎管探查和减压。还为该院一医生做了剖腹产,也为他们做阴式全子宫切除示范。

大量的常规手术,一月就有几十例。

5  大量周末出诊

南陵的三里、弋江(是南陵的二院、三院)、计生站、血防站、何湾、许镇、城关等医院,我成了他们的常年顾问,几乎每周双休日,轮回去帮助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常见病症,属于三、四类的高难手术,我有师从国内顶级骨科泰斗许竟斌教授的底气和多年临床经验。就在我2007年大病、手术前不久,早上驾车出诊(南陵血防站),一天作了三例,关键是彻底松解受压神经根和脊膜囊,疗效确切。下午还自驾驱车回家吃晚餐,并不嫌累。

还有一例汪xx,年轻司机,有世交,也患此病,日夜不宁,寸步难移,我与市二院院长林xx(是我学弟)在赭山院给予手术,全椎板减压,术后三个月,就可开车,十多年来,一直再无症状,后来他成了亿万富豪。

6  随时救台

6.1 南陵牯牛山民营医院,一台双侧输尿管结石,术中无法找出结石,他们院长就在公路外等盼,我打的,一小时不到,就上台了,取出双侧结石,通畅尿流。

6.2  弋江院一横结肠癌亚急性穿孔腹膜炎,夜间三点,电话求救,我只得出门打的,也是一小时上台,天亮下台,一期切除病灶根治,还获得长期疗效,救了病人,也救了医生,他们都是我的门徒啊,此举,义无反顾。

7  唐山大地震

1976年“7.28” 唐山大地震,官方公布死亡人数是24万。我8月3日受命赴唐山抗震医疗,在芜湖上车前,中央来电:伤员南下,我作为队长,组织繁、泾、南三县25人医疗队外加25人后勤保安,任务是接收100位伤员。.当然,一切费用,全由国家保下来。在铁路旁的峨桥设点,去南京车站上卫生专列护接,那是一场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骨科专业技术拷量,三个月下来,我们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全部安送回乡。是一次历史功碑。

转来的大多是骨折,周围神经损伤和脊髓损伤并截瘫,手术不是很多,大部是康复治疗。

这次大型医疗活动,芜湖地区就有几十个点,骨科权威就有解放军127医院的许竟斌主任和原弋矶山医院的仇乃贻主任(两次赴南也门医疗队长)。各医疗队长,定期碰头会,多次研讨所有临床问题。我既是队长,也是骨科中坚力量,参与全程活动。

8  远程导诊

在美的儿子维,一次网上聊天,他说,偶发“心口”绞痛,医生让他做胃镜,查心脏,绝然没有想到他是胆绞痛。一个健康中年人,突痛又突消,我在这万里之外大洋这边,想起他早一年体检曾发现有胆囊结石,当时无症状,不以为然,自己也确信与此无关。我是职业敏感和经验,一口说出:这是胆石绞痛,可手术。他再去看医生,提醒他,就再做超声波检查,明确诊断,行腹腔镜手术, 就大事告成,尔后多年,一直平安。

也有多次类似事件,我们护士长来电说,她老公突然剧烈腹痛,我知道他有胃溃疡出血史,自然想到是穿孔并发腹膜炎,明确告知这一诊断,叫其立马去医院,腹部透视拍片、查血等,作术前准备,我也同时奔去急诊,虽然,膈下没有查出“气层”,还是果断手术,切胃根治,这过来的十多年,一直健康劳动、生活。

我的众多院外执业、客座手术,又那么跨科,是我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别产物。按如今标准,既不够规范,也不足严谨,是不可取的。不过,那也救了不少人,治好了不少病,是我行医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对社会也是贡献,我的那些病人,还是终身难忘的。我这一生, 有过无数不眠之夜,寝食无序,但救人成功之自我满足,弥足自慰; 我,无怨无悔!

晚近,随着科技高速发展, 医学也在跨越式进展,日新月异,方兴未艾。药械也有革命式发展,尤其是新药和骨科器材,令人耳目一新。像吻合器、闭合器以及疝补片 (repair mesh) 等,我因一直在岗,所以,也上了这趟“末班车”,而我们这一代人的多数,被堵在门外。但,现已通行的腔镜(Laparoscopy)外科,微创技术 (Minimally Invasive),限于设备,对我,还是个盲区。

医学上近年来,出现大量新概念、新词汇,如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 TM), 靶向治疗 (Targeted Therapy TT),循正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等,我与时俱进,更新知识, 仍在不断跟进。理论和临床,都在发生变革。

按着现代临床医学精细分工的要求,胃切除后这5年来,我基本上放弃普外以外的其他相关专业工作,如骨科、妇产科甚至泌尿外科等。这,也是让贤于高手,彰显了社会的进步。我头衔是“普外”(General Surgery) 主任医师,有意坚守这个阵地,在有生之年,永不落伍, 永葆“青春”!

我的长孙女在武汉同济医科大读本\硕\博8年制的大4,可望成为我家下一个博士,她,高起点来接我的班,去年春节假期来跟随我处见习\实习,白大衣一穿,俨然是21世纪新式大夫。这接力棒由她传承,我,夫复何求。 诚然,这个职业,是奉献,亦是风险和劳累。但,它能展示人生价值!

9  救台如救火

还有一次,南陵弋江医院手术台上,深夜三点,求救电话:横结肠癌穿孔腹膜炎,他们按阑尾穿孔或胃穿孔进腹,一段癌犯坏死结肠呈现面前,傻了。救台,不光救病人,更是救医生,我从芜湖家中直奔而去,“冒险”直接切除坏死肠段,按根治方案进行。终于,顺利出院并康复,大家善终!诸多故事,聊以自慰!

南陵牯牛山医院,张帮寿院长,让我多次去救台。一次双侧输尿管远端结石,杜永主刀,无法取石,不敢深入解剖,深夜从芜湖奔赴救台!南陵各院,我退休前后,持续施救,曾经,陈明君主持,我去出诊,一天三例腰椎间盘突出手术。至今,他们还常常求助于我。饮水思源,还追忆127医院许竞斌教授和诸师兄弟!

我來芜湖,心存胆怯,但事实证明,仍有一席之地,始终保留我一个外科学术委员之位,而且是唯一的交通部高评委,并且顺水上了“主任医师”桂冠。

10  亲友来求医

病人总是围着医生走。八十年代初,我还在南陵县医院,先來芜湖的沈毅,其独子患有疝病,为了保险,特从芜湖揹來南陵医院,慕寻我为之手术。中午,我家宴招待。下午又揹返芜湖家中静养,后来参军无碍,供职一生。沈毅是安医老三届,一杆子赶下基层,在南陵东塘乡医院,单枪匹马,干了十年。后来他先我来到了芜湖,任市各家医院院长。他外科起步,师从我的门下,进修带教一年。他当年对扬新报考大学,起了决定性影响作用,把第一志愿,从医改为航空学院。

类似故旧,包括家乡亲朋,也都向我奔來求医。乡邻李世來儿子,七岁,左股骨干骨折,去南陵,我予裸窝悬吊牵引,不花一分钱,一月痊愈。四十多年过去了,患者成了一位当地中学英语教师,毫无跛行。老家众多病患,跟踪我的南陵、芜湖,求医手术,比如:胃肠癌、肝胆结石、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效果,有口皆碑。其中,大队书记李名书,胆管结石,化脓性胆管炎,中毒性休克,芜湖长航医院手术。术中,一度呼吸停止,抢救复苏,起死回生,也过去四十多年。至今,过从甚密。八十年代初,我來芜湖,南陵众多病患,又追随而來,其中有南陵县医院的五官科王主任和妇產科席主任,其女儿乳癌,都奔求我为之手术,终身无恙。南陵、繁昌城乡不少熟人中外科、骨科病人,几十年來,一直尾随我转,迄今如此,有他们如影随行,十分自慰!

八十年代初,王建军父亲王荣坤医生,胃癌主动找上门为之手术。几年后,复发、转移扩散,肝总管堵塞黄疸,还是我再予手术引胆,又活了几年,再弥蔓各段肠管、不全梗阻、腹水、恶液质,不堪再手术,终无救辞世。他本人,始终依附于我一人,生命相托!可惜,无回天之力。

11  手术带教

手术带教,亦具风险!然而,外科医生,哪位不都经历助手到主刀这一过程!外科手术,除术者具有丰厚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之外,还要拷打你的悟性、耐心、匠心,以及应变能力。带教老师,更要善于循循诱导、指导关键、敢于放手、压紧责任,还要善于收场(俗语叫擦屁股),收录三例列后:

(1)南陵何湾医院岀诊手术切除胆囊,带一助为术者,不慎伤及胆总管,使手术升级,不得已,只得加“胆总管外引流术”收场!熟悉解剖,细心显露,分毫不差,方能避险,临床类此事故,比比皆是。

(2)芜湖江东船厂医院,左侧输尿管手术取石,带教一助,暴力取石,撕断该尿管,那是直径5mm的管腔,被逼作对端吻合术,内置支撑,其远侧戳创引出。这种意外,需要理性冷静思考,妥善处理,否则,都可有致命后果之虞!

(3)芜湖长航医院,罕见的右侧脓肾,累及该肾盂及输尿管坏死,急症手术救治,带教一助,保肾与否?悬念难决?果断疏?患侧尿路引流,清除感染。终于,既救命,又保肾,获最佳结果。 外科临床医师,时时面临诸多拷问,交出怎样的答卷,直接关乎患者生命和健康,实乃举足轻重!

12  病人为大

这是刚到长航医院的行医故事,解决难题,绝非单纯技术,而是要胆敢承担“冒犯”之嫌,其中,体味人文社会之道!

长航医院放射科吕和声主任高龄老父,疝气,住院手术,高年资外科主任,以服用激素不宜手术为借口被拒绝,他无奈,找我,我也无奈!“老师”不开,你开,胆大妄为!天无绝人之路,两肋插刀,总得为老人找一出路!勇敢挑战,这边出院,那边入院,还在一个病区,只是走廊东边转西边,换到我的三分地,再安排手术,彻底治愈!此举,似有冒犯,然而,病人是上帝,何况是我们兄弟吕主任之父!值得!

长航医院放射科医生刘起义,退休去上海养老,患疝气,还特意回芜湖,找我在中铁医院为之手术。邻居张孝先处长父子双双患疝,也是我在那予以手术治愈!骆村老表駱本牛父亲九十六岁,四十多年前特去南陵,由我为之做了胆结石手术,这次患疝,高龄寻医难,还是我,再予手术治愈。我退休后,手术台上,继续耕耘,又二十多年了,解决了众多疑难杂症。

 

《李家大院》电子版






《李家大院》6: 业务自传和工作报告
《李家大院》7: 我的外科生涯—-院外集锦
《李家大院》8: 晚霞在燃烧
《李家大院》9: 风雨几春秋
《李家大院》10: 扬缜 – 我的父亲及家族
《李家大院》11: 风雨几春秋续篇一
《李家大院》12: 风雨几春秋续篇二
《李家大院》13: 名勤诗词选
《李家大院》14: 我与127医院
《李家大院》15: 生死历险记
《李家大院》16: 又是栀子花开时
《李家大院》17: 又是一次高考来临
《李家大院》18: 甜 – 坦尼亚的精彩人生
《李家大院》19: 近年聚会讲话
《李家大院》20: 李门家风
《李家大院》21: 应繁诗词选
《李家大院》22: 耀桂传略

Li, Yangzheng: Comment on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Stated by the Monography on Moxibustion Therapy

Shanghai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English Edition Primary Issue      ·83·

LITERATURES RESEARCH

 

Comment on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Stated by the Monography on Moxibustion Therapy

Li, Yangzheng

The Second Hospital Attached To Wannan Medical College 241000

 

THERE are many statements on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It has been a long debate issue if heat syndrome can be or cannot b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Some people say it can be, some say it cannot and others say that it can be used to treat any disease.  Some people indicate it mustn’t be, but in fact, they somehow advocate it can be.  Wu Yiding is one of them.  So this paper will give some comments on the statements by Wu about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Theoretic recogni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1.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is a contrary treatment

Plain Question     On The Most Important Quintessence of  The Doctriness states: “Normal therapy signifies the adoption of methods and drugs with opposite nature to the disease, and contrary treatment signifies the adoption of methods and drugs with the same nature as the disease.”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is a contrary treatment used to treat heat syndromes with warm therapy, characterized by the nature of the pathologic conditions to exert eff.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rgical Diseases, Wu said: “All sores and carbuncles can b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If painful it is moxibusted till the pain is alleviated; if painless it is moxibusted till the pain is induced.  In this way,  the pathogenic factors will be eliminated by moxibustion. This is contrary treatment and very effective.”  There are two implications here: One is that in treating painless numb sores of yin nature, moxibustion can turn yin syndrome into yang and dissipate pathogen at the same time.  Another is in treating serious sores and carbuncles of yang nature, moxibustion therapy can not only stop the pain but also dissipate the pathogens with high efficacy.  Clearly,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s by moxibustion is a contrary treatment characterized by treating heat syndromes with warm therapy, agreeing with the principle of contrary treatment elucidated in Neijing and signifying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yretic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

2.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can draw heat to dissipate pathogens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is significantly effective because moxibustion can draw heat out and dissipate pathogen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rgical Diseases, Wu said, “Skin and external diseases are due to heart-fire stagnation to form pathogens so when the diseases ar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the heart-fire is dissipated and pathogens are gone.  This is always effective."  Skin and external diseases are often of yang syndrome, improper treatment may lead to fatal consequences, while moxibustion can dissipate heart-fire and pathogens and bring the dying back to life.  It is clear that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has marvelous effects.  No wonder Wu named the book “Marvelous Moxibustion”.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can draw pathogens out, which also embodies the idea of prevention first and early treatment.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rgical Diseases, Wu said: "sores and carbuncles at the incipient stage (less than 7 days) ar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which can soften the mass and draw pathogens out from the deep to the shallow.  The effect is better than drugs”.  Dissipation is key to the treatment of sores and carbuncles, so early moxibustion will result in better effects.  Meanwhile, it pointed out again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 moxibustion therapy lay in the fact that “the moxibustion can soften the mass and draw pathogens out from the deep to the shallow". Thus he expounded in theor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is applied extensively

Wu stated that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was practiced in clinics extensively.  The book mentions over a hundred heat syndromes of which sthenia pyrosyndromes are nearly a hundred and asthenia pyrosyndromes are over ten.  They are expounded respectively in the following.

1. Sthenia pyrosyndrom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In nearly 100 excessive heat syndromes, they are widely concerned in internal medicine, external medicine, gynaecology, pediatrics, opthalmology,  NT (nose-throat), stomatology, etc. There are some examples in internal medicine in treating malaria with moxibustion of Dazhui (Du14), Yixi (B45), Zhangmen (Liv13), Huantiao (GB30),, Chenshan (B57), Kunlun (B60), Feiyang (B58), Gongsun (Sp4), Hegu (LI4); Jaundice with moxibustion of Gongsun (Sp4), Zhiyang (Du9), Pishu (B20), Weishu (B21): Cough due to heat evil with moxibustion of Feishu (B13), Tanzhong (Ren17), Chize (L5), Taixi (K3); Phlegm-fire with moxibustion of Baihui (Du20) and Gaohuang (B43): Painful micturition with moxibustion of Leique (L7), Zhongfeng (Liv4),  Geshu (B17), Shenshu (B23), Qihai (Ren6), etc.  It is said in the Article on Cholera Morbus: "These diseases are treated much more effectively by moxibustion than by herbal decoction."  Diarrhea with blood and mucus is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of Changqiang (Du1) and Mingmen (Du4).  It is said in the Article on Dysentry: “Dysentry is caused by excessive heat stagnation and body fluid exhaustion …....  Moxibustion doctor treats it by selecting points to draw the fire out through warming yang, and 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abusing hot-natured drugs to 'fight fire with fire’ regardless of a gastrointestinal condition."  The mechanism for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is “drawing heat out through warming yang”, not treating heat syndrome with heat drugs.  There are other examples in external medicine in treating carbuncle on the nape with moxibustion of Shenmen (H7): pulmonary abscess is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of Tanzhong (Ren17), Feishu (B13), Zhigou (SI6), Daling (P7), Shenshu (B23), Hegu (LI4), Taiyuan (L9): furnuncle with garlic moxibustion on it.  All the heat syndromes such as furnuncle, carbuncle can b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heat hemorrhoids with moxibustion on painful regions.  It is said: "To put some fresh ginger slices on the painful furnuncle region with moxibustion of three cones, the yellow liquid flows out and symptoms disappear … very effective.”  Breast carbuncle of gynecology is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of Lingdao (H4), Tiaokou (S38), Zusanli (S36); breast swelling with moxibustion of Shaoze (SI1) and Zulinqi (GB41): The women with heat evil attacking the blood chamber ar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of Qimen (Liv14); red and white leukorrhea with moxibustion of Shenshu (B23), Xuchai (Sp9), Daimai (GB26), Zhongfeng (Liv4), Sanyinjiao (Sp6), etc.  It is also said, “Moxibustion of Cui’s Sihua points treat red and white leukorrhea very effectively”.  It is cited from Wang Haizang: “Leukorrhea is caused by dysfunction of the spleen,  which is with moxibustion of Zhangmen (Liv13), with the wheat-particle-like cones, very effective.”   Acute and chronic infantile convulsion is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of Baihui (Du20), Shuigou (Du26), Hegu (L14), Dadun (Liv1), Xingjian (Liv2), Chize (L5),  ete:  diarrhea with moxibustion of Weishu (B21), Shuifen (Ren9), Tianshu (S25), Shenque (Ren8): painful red and swelling eyes due to unclear cause in ENTT is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of Hegu (LI4), Eriian (LI2), Ganshu (B18), Zusanli (S36);  belpharitis marginailis due to wind-evil with moxibustion of Ganshu (B18),  Danshu(B19), Juegu (GB39), Guangming (GB37); nasosinusitis with Shangxing (Du23), Quchai(B4), Fengmen(B12), Hegu(LI4); sore throat with Yangxi (LI5), Shaohai (H3), Yemen (SJ2); toothache and eczema all over the body due to infantile malnutrition with Chengjing (Ren24).  All the examples mentioned above repeatedly prove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has miraculous effect, and aslo indicate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heat drugs. This is because the moxibustion therapy can draw the fire out through warming yang and dissipate the pathogens.

2. Asthenia pyrosyndrome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y are the examples in asthenia pyrosyndrome in treating hematemesis due to asthenic diseases with moxibustion of Shangwan (Ren23), Feishu (B13), Pishu (B20), Shenshu (B23), Daling (P7), Waiguan (SJ5);  night sweat with moxibustion of Feishu (B13), Fuliu (K7), Yixi (B45): diabetes with moxibustion of Chengjiang (Ren24), Zhizheng (SJ7), Yangchi (SJ4), Zhaohai (K6), Shenshu (B23), Xiaochangshu (B27) and digitus mininus points of hand and foot (that is finger-tip); heat-foot caused by exhaustion of kidney yin or downward flow of damp-heat with moxibustion of Yongquan (K1) and Rangu (K2); fever due to consumption with moxibustion of Qihai (Ren6),  Guanyuan (Ren4), Gaohuangshu (B43), Zusanli (S36), Neiguan (P6), Cui's Sihua points (EX-CA): pulmonary tuberculosis with moxibustion of Guiyan (that is Yaoyan, EX-CA), Gaohuangshu (B43), Sanzhuigushang (EX-CA).  It is sai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s very difficult to be cured and can only b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It is clear pulmonary tuberculosis due to yin deficiency and lung-heat is treated much more effectively with moxibustion than drugs.  This is repeatedly proved by many cases later.

It is ambiguous whether heat syndrome can be or cannot b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The Monography on Moxibustion Therapy is compiled by Wu Yiding who collected previous statements on moxibustion.  It is not clear if heat syndrome can be or cannot b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He advocated treating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but meanwhile, he was against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when others against.  So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in the book. In the Article of Moxibustion Forbidden, it says: “Moxibustion is not suitable for one with superficial, rapid and excessive pulse condition and one with dysphoria, dry mouth, sore throat, red complexion due to excessive fire, just after sweating and fever due to yin deficiency, etc.”  In Zhongshenzhenglun, it is said: “One with superficial, surging, scattered pulse and fire syndromes cannot b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in case the fire syndromes are treated with fire, which will aggravate the condition."  But in clinic applicati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with headache and fever ar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of Eriian (LI2), Hegu (LI4), Fengchi (B12), Qimen (Liv14)" and other points: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with fever, dysphoria, dry mouth with moxibustion of Quze (P3) and Yingiao (EX-CA)": “fever all over the body with moxibustion of Bailao (EX-CA)": “fever due to consumption with moxibustion of Qihai (Ren6), Guanyuan (Ren4), Gaohuangshu (B43), Zusanli (S36), etc".  Of course if can be inferred from “fever all over the body”, his pulse condition is superficial, surging, rapid and excessive, and has red complexion.  So this almost repudiates some articles that moxibustion therapy is forbidden for heat syndromes.  In the articles that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are forbidden with moxibustion therapy, there are 5 statements, which are also contradictory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articles.  An example is “superficial pulse should be treated with sweating. If it is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the pathogens cannot go out because it is excessive due to fire”.  When a superficial pulse is treated with sweating, there is certainly no sweating.  In Marvelous Moxibustion, it is said: “One with the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has no sweating, eye red, deafness, chest pain, swelling of the maxillary region, Koujin (lockjaw unable to open the mouth), he is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of Xiaxi (GB43) and Fuliu (K7)", etc.  While Wu was against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he definitely advocated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with moxibustion, and there are some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mentioned above.

Although Wu said heat syndrome mustn't b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or advocated that heat syndrome can b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in the book, the Monography on Moxibustion Therapy recognizes heat syndrome is suitable for moxibustion, which can draw heat out and dissipate pathogens. It is not heat syndrome treated wrongly with heat drugs, but it is the principle of contrary treatment from Neijing and it i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   This is also applied extensively in clinics,  concerning internal medicine, external medicine, gynaccology, pediatrics, ophthalmology, NT (nose-throat), stomatology, etc.  The book gives over 100 cases of sthenia pyrosyndrome and asthenia pyrosyndrom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points and methods, which indicates heat syndrome is suitable for moxibustion therapy, “whose treatment effect is better than drugs” and "it always has miraculous effect”.  Therefore the book is still important literature in treating heat syndrome and acute symptoms with moxibustion.  It is worthwhile for us to learn, analyze and testify to the statements from the book.  Thus we will broaden the range of moxibustion therapy and make the 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heat syndrome and acute symptoms with moxibustion.

 

Translator:  Ding Ninnqing

《上海针灸杂志》扬缜论文英译本

 

自动翻译如下:

上海针灸杂志英文版第83期

文献研究

 

评《灸法专著》所载的灸法治疗热证

李扬缜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41000

艾灸治疗热证的论述较多。热证可否艾灸治疗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说它可以,有人说它不能,还有人说它可以用来治疗任何疾病。有些人指出,它不一定是,但事实上,他们以某种方式主张它可以是。吴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本文拟对吴先生关于灸法治疗热证的论述予以评述。

艾灸治疗热证的理论认识

1.艾灸治疗热证是一种相反的疗法

关于《内经》最重要精髓的简单问题指出:“正常治疗意味着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方法和药物,相反的治疗意味着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同的方法和药物。”艾灸治疗热证是温病治疗热证的相反疗法,其特点是根据病理情况的性质发挥作用。吴在《外科疾病的诊治》中说:“疮痈皆可用艾灸治疗。如果疼痛,就要一直坚持到疼痛减轻;如果无痛的话,它会被磨掉,直到疼痛被诱发。这样,通过艾灸就可以消除致病因素。这是相反的治疗,非常有效。”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艾灸在治疗阴质无痛性疮疡时,可将阴证化为阳,同时祛邪。二是在治疗阳虚型重症疮痈时,艾灸既能止痛又能祛邪,疗效高。由此可知,艾灸治疗热证是一种以温热疗法治疗热证为特征的逆治,符合《内经》阐明的逆治原则,是“热滞散结”的实际运用

2.艾灸治疗热证可吸热散邪

艾灸能吸热散邪,治疗热证疗效显著。吴在《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说:“皮肤及外感之病,皆因心火郁结而成邪气,故以灸治之,则心火消散,邪气消散。这总是有效的。”皮肤及外感疾病多属阳气虚证,治疗不当可致命,而艾灸可消散心火及邪气,起死回生。显然,艾灸治疗热证疗效显著。难怪吴把这本书命名为《神奇的灸法》。

热证的治疗可以将病源引出,也体现了预防为主、早期治疗的理念。吴在《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说:“疮痈初期(不足七日)以艾灸为主,可软坚散结,由深及浅吸引邪气。效果比药物要好”。散结是治疗疮痈的关键,早期灸法疗效更好。同时,再次指出灸法的作用机制在于“灸可软质,引邪由深入浅”。从而从理论上阐述了艾灸治疗热证的作用机制。

艾灸治疗热证应用广泛

吴称,灸法治疗热证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该书提到了一百多种热证,其中实热证近一百种,虚热证十多种。下面分别对它们进行阐述。

1.焦实证在临床中的应用

在近百种热证中,广泛见于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艾灸大椎(Du14)、艺兮(B45)、章门(Liv13)、还条(GB30)、陈山(B57)、昆仑(B60)、杨妃(B58)、公孙(Sp4)、合谷(LI4)等治疗疟疾在内科也有实例;公孙(Sp4)、智阳(Du9)、脾俞(B20)、舒威(B21)灸治黄疸:舒菲(B13)、痰浊(Ren17)、赤泽(L5)、太溪(K3)灸治热毒咳嗽;艾灸百会、黄高痰火:艾灸雷que (L7)、中峰(Liv4)、舒歌(B17)、肾俞(B23)、气海(Ren6)等治疗尿痛。《霍乱弧菌》上有一篇文章说:“艾灸治疗这些疾病比中药汤剂有效得多。”艾灸肠腔(督1)、命门(督4)治疗血黏液腹泻。“入不敷出”篇曰:“入不敷出,因热壅盛,津液竭……艾灸医生通过温阳取穴引火来治疗,无论胃肠状况如何,都与滥用热毒“以火攻火”有很大不同。”艾灸治疗热证的作用机制为“温阳取热”,而非热药治疗热证。摘要:艾灸神门(H7)治疗项上痈,外用药亦有例:肺脓肿采用艾灸痰中(仁17)、舒菲(B13)、直沟(SI6)、大岭(P7)、肾俞(B23)、合谷(LI4)、太原(L9)治疗:以大蒜灸项上痈。凡须根、痈等热证均可艾灸治疗,热痔疮可艾灸患处。相传:“用三锥灸把一些生姜片放在患处,黄液流出,症状消失……非常有效。”艾灸灵道(H4)、条口(S38)、足三里(S36)治疗妇科乳腺痈;芍泽、祖琳琪灸治疗乳房肿胀:热毒袭血行者,用祁门灸治疗(liv 14);艾灸肾俞(B23)、须柴(Sp9)、代脉(GB26)、中峰(Liv4)、三阴交(Sp6)等治疗红白带。又有“崔穴灸治疗赤白带十分有效”之说。引自王海藏:“白带乃脾功能失调所致,此与章门灸(Liv13)同用,其内有麦粒状锥体,颇为有效。”艾灸百会(督20)、水沟(督26)、合谷(L14)、大墩(Liv1)、醒酒(Liv2)、赤泽(L5)治疗急慢性小儿惊厥等:艾灸舒威(B21)、水粉(Ren9)、天枢(S25)、神阙(Ren8)腹泻:艾灸合谷(LI4)、埃里安(LI2)、肝俞(B18)、足三里(S36);用肝俞(B18)、胆俞(B19)、厥骨(GB39)、光明(GB37)灸治风邪引起的睑缘炎;鼻窦炎伴上兴(毒23)、曲柴(B4)、风门(B12)、合谷(LI4);咽喉肿痛伴阳西(LI5)、绍海(H3)、亦门(SJ2);牙痛和湿疹全身由于婴儿营养不良与景程(伦24)。以上诸例反复印证了艾灸治疗热证的神奇功效,也说明艾灸治疗热证不同于热药治疗热证。这是因为艾灸疗法可以通过温阳引火,消散邪气。

2.虚火证的临床应用

如艾灸上宛(仁23)、舒菲(B13)、脾俞(B20)、肾俞(B23)、大岭(P7)、外关(SJ5)治疗虚劳性呕血证;艾灸舒菲(B13)、符留(K7)、艺兮(B45)盗汗:艾灸澄江(仁24)、郑智(SJ7)、阳池(SJ4)、赵海(K6)、肾俞(B23)、小柴胡(B27)、趾(指端)最小穴治疗糖尿病;用涌泉(K1)、顾然(K2)灸治肾阴亏损或湿热下注所致的热足;艾灸气海(仁6)、关元(仁4)、高皇俞(B43)、足三里(S36)、内关()、崔的穴(EX-CA)致虚热:艾灸桂烟(即EX-CA)、高皇俞(B43)、三株禽肉上(EX-CA)致肺结核。相传“肺结核难医,只能以灸治之。”显然,艾灸治疗阴虚肺热型肺结核比药物治疗效率高。这一点后来被许多案例反复证明。

热证是否可以艾灸治疗目前尚无定论

《灸疗学专著》是吴收集前人关于灸疗学论述而编纂的。热证可否艾灸治疗目前尚不明确。他主张以灸治热证,但与此同时,有人反对,他也反对以灸治热证。所以书中有许多矛盾的陈述。《禁灸条》云:“脉象表浅、急、多,心烦口干、咽痛、火盛面色红、汗后即起、阴虚发热等,不适宜灸法。”《中山正伦》云:“表里不一,脉冲散,火证者,若以火治火,则不能以灸治之,使病情加重。”但在临床应用上“外感热病头痛发热,以埃里亚(LI2)、合谷(LI4)、风池(B12)、祁门(Liv14)”等穴灸治;“曲泽(P3)、阴交(EX-CA)灸治外感热病发热、烦躁、口干”);“白劳(EX-CA)灸治全身发热”:“气海(仁6)、关元(仁4)、高皇枢(B43)、足三里(S36)等灸治虚热”当然如果可以从“全身发热”来推断,他的脉象是浅表的、汹涌的、急促的和过度的,并且有发红的面色。所以这几乎否定了一些热证禁止灸法的文章。《伤寒论》中禁止艾灸治疗外感热病的条款有5条,与其他条款相矛盾。举个例子就是“浅脉宜以汗治之。若以艾灸治疗,因火盛而邪不能出”。当用出汗治疗浅表性脉搏时,肯定没有出汗。《妙灸》云:“患外感热病者,无汗、红眼、耳聋、胸痛、上颚肿胀、口津(锁颚不能张口),以灸下颔(GB43)和伏苓(K7)”等治之。吴反对艾灸治疗热证,但明确主张艾灸治疗热证,上述说法存在矛盾。

吴虽言热证不可灸治,或主张热证可灸治,但书中有许多矛盾的表述,《艾灸治疗论》则认为热证宜灸,可吸热散邪。不是热药误治热证,而是《内经》的逆治原则,是“火郁散结”的实际运用。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该书列举艾灸穴位和方法治疗实热虚热100余例,说明热证适用于艾灸治疗,“其治疗效果优于药物”,“其总有奇效”。故该书仍是艾灸治疗热证及急性症状的重要文献。对我们来说,学习、分析和证明书中的陈述是值得的。从而拓宽灸法的治疗范围,为灸法治疗热证、急性症状让路。

 

【相关】

【爸爸妈妈医学论文目录】

 

 

 

 

 

应凡诗词手抄本植字(校订中)

坏,有女永欢霞满天,不愚年衰迈。

感怀

夜里湿天明,日里望天黑,坐卧行动都不安,烦恼无休息。 写作没双眼,劳动无精力,久住人间也觉迟,这样生何益。

十四、清平乐

一、读罗教授诗

罗师高古,创作常翻谱,七字绝诗成句,五调寄卖瓜道苦。 平生历学精通,诗词仅是余峰,三晋云山北问,此问老子犹龙。

二、病中读郭珍仁《滨河庐词集》

郭君小令,意远辞平近。学习观摩真有幸,读罢喜疗小病。 诗词小说名家,雕龙绣虎才华,二李一辛继起,繁昌当代鲜
花。

十五、普萨蛮
追怀诸之友

老友丁亚新,舒少衡、相达吾均先后逝世,因成小令阕,以抒怀思。

星移物换光去,平生好多之故。建在

二一一、扬凤前来送礼 七绝二首

扬凤多年不一来,祖师情感已长埋.
只知父母不知祖,家教前途实可哀。

知错不言她不知,今朝扬凤来非迟
老人无意贪糖食,使我光荣醉我颐。

二一二、答谢杨继寿书论? 七绝二首


杨君枉顾没功夫,重托明松?候起居
似此深情似此发?,桃花潭水也难如。

交朋结友心重心?,不在金钱和酒肴,
祝你殷勒干大事,红旗常举之功劳。

二一三、怀念洪振南同志 七绝二首

振南同志同教书,回忆新民仨载余,
因我牵连受打击,自由丧失恨如何?

尺雾迷天不久长,三中政策月重光,
东山再起教台主,还是当年洪振南。

二一四、新春初九孙媳强克仁来见 七绝二首

克仁今日笑哈哈,带领妻儿到我家
使我精神大振奋,滔滔不绝话如麻

人人厌老厌穷亲,我喜克仁不嫌贫,
今日专程来看我,光荣使我一事令?

二一五、喜见重孙张亚文 七绝二首

想到石冲看亚文,亚文今日果来临
不期而见真欢乐,笑在眉头喜在心。

二一六、喜闻扬宝生子 七绝二首

喜闻扬宝已生男,更喜华芳身健康
不放炮声不报喜,移风易俗实非常。

生男生女亦平常,生子何须广用场,
勤俭持家我欢乐,胜他夫妇赠糕糖

二一七、杨荣读书得奖有感

扬荣全校列全茅,成绩虽高不算高,
在我面前未透露,谦虚保密见英豪。

扬荣学习想狠抓,得奖书来论?不差
我愿三孙再上进,花中要做牡丹花。

关键领导在教育,增加投入上台阶

二二五、侄名实将书借去 七绝三首

古悼之集是我编,旁征博引多少年
内容丰富都名作,我在篇前写序言。

各实买鱼到我家,我将该集借于他
捧书一读哈哈足,赞许声声不断夸

连日有人来送鱼,?隋唐全笑难如,
老来坐享亲朋赠,愧在人间作病夫

二二六、今是昨非

铸成大错愧如何,自作牢笼自折磨,
大作诗词忙记录,广着鸡鸭急传罗,
精神支付各宜少,物须需求不宜多,
今是昨非已大彻,惩前毖后平安过。

二二七、自责 七绝二首

一书才尽又成书,无止无休胡为乎
玩得陇今又望蜀,贪多无厌太糊途

等待侄儿怀大志, 勇攀科技创镇?红。

不羡豪华只羡贤,吾家才气全中间
叩兴寂?末称兄长,与友光荣乐大年。

十一

选集诗文将印成,??当即速投君
由来饮酒逢知已,自由吟诗问会人

十二

平庸拙作柔自夸,聊当老友献支花
他年再度归来日,佳活流传话更佳。

十三

我今与弟已局会?,庶尽久长无限甜。
政策英明有特色,神世处处是花园。

十四

大灾以后无饥荒,物价稳平渐小康。
十亿人民都幸福,成功应颂党中央。

十五

尽情歌颂未为?,事实昭张总不虚
世界风云虽变幻,中央稳步上学图。

十六

我想等延九十年,亲知香港回家园
红旗高挂南疆上,十亿人民掌主权

十七

 

十ニ

 

同我病眼膜,年事何足喜,不幸实双目,
堪叹人应?世,福兮祸所伏,一岁一枯荣,不如花草木,
古科汉陶新?,老衰海忙碌,解泪内?林泉,退让徐州牧,
我今何所之,元?文元归宿,幸得人民心,雨露恩常足

二三七、瘟鸡有感 七绝二首

右舍左邻鸡病亡,我家一只无损伤
古人自有谷天相,学在人间发热光。

看鸡主要预先防,吃药打针可免亡,
仗鬼信神都失败,而今科学是仙方。

二三八、怀大女名赡愿要儿医叔?有感

名赡内外能当家,儿子丈夫能听她
主要为人能正派,耳明劳苦人尽夸

这里医叔不平常,重担路遥天又寒
儿子能听她教导,想她平日响铛铛。

我一生经历坎坷,儿女多人已折磨

 

二四一、未成白玉楼 五律一首

何事最风流,狂吟尚不休
问翁何岁月,忘我八春秋
日落山低处,水终源尽头
何时归去也,白玉未成楼

二四二、近事偶吟七绝二首

远道送我中下怀,诗文选集已成才,
黄昏时节儿女好,接二连三喜事来。

余生无事可关怀,不望生荣与死哀
如此黄昏如此寿,柳木何处不能埋。

二四三、自题应凡诗文诗文选七绝二首

诗文选集不沉浮,是我精神百尺楼
地冻天寒闲自唱,黄昏时节最风流。

黄昏集里颂黄昏,晚兴诗中唱晚晴
莫道老夫常寂寞,数千里处有知音。

二四三、告中学生 七绝四首

琴棋书画并邮差,歌曲诗词也可嘉,

 

李阳镇:从马王堆古墓出土医学著作看预防医学的科学造诣

皖南医学院第二教学医院

摘要

本文对马王堆古墓葬医学著作《五十二方》、《摄气》中所涉及的预防医学思想和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代替食物”、“呼吸和体育运动疗法对健康的保护和治疗”和“健康之道继续前进。

这些著作的防病知识主要是致病因素的知识一-生理学知识和病理学知识。疾病预防措施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 身体培养和生命能量保存,一般健康维护,健康保护和治疗,通过呼吸和物理运动疗法,重要的空气摄入和性活动。

2. 饮食卫生,避免饮食引起的过敏。熟食的价值、平衡膳食、食疗及避免进食某些食物。

马王堆《医典》成书于秦代 (公元前221年以前),这一历史时期的先人已经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些著作中包含了大量有关预防医学的资料,证明了我国在预防医学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笔者认为,我国预防医学的思想和措施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王堆医书在预防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它对疾病发生的论述是建立在《国际经典》的思想基础之上的,这一思想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这些著作的研究,不仅对医学史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SCIENTIFIC ATTAINMENT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REFLECTED IN THE UNEARTHED MEDICAL WORKS OF
MA WANG DUI ANCIENT TOMB

Li, Yang-zhen
Second Teaching Hospital of South Anhui Medical College

ABSTRAC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mad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preventive medical ideology and measures involved in the medical works of Ma Wang Dui ancient tomb - "Fifty-two Prescriptions”, "Taking in Vital Air Instead of Food", "Breathing and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for Health Protection and Treatment", and "Ways of Health Keeping".

The theme of disease prevention of these works consists mainly of the knowledge of disease-causing factors -knowledge of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Measures of disease prevention are discussed in two aspects:

1  Corporeal cultivation and vital energy preservation, general health keeping, health protection and treatment through breathing and physical exercise therapy, vital air taking, and sexual activity.

2.  Dietetic hygiene to avoid illness caused by eating and drinking: the value of cooked food, a balanced diet, food therapy, and certain food avoidance.

The Medical works of Ma Wang Dui ancient tomb came into being during the early Qin Period (prior to 221 B.C.). Our forefathers of that historical period had already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disease prevention. The works contain a large amount of materials concerning preventive medicine, which is proof of the great attainments achieved in preventive medicine at that time.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ideology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ve medicine in the Ma Wang Dui medical works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it can well be said that its exposition of disease occurrence is based on the ideology of the "Internal Classic", and this ideology has given a profound and lasting influence as well as invalu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study of these works is significant not only for the science of medical history but als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today.

 

【相关】

【爸爸妈妈医学论文目录】

 

李名杰王益生:胃内打火机异物一例

芜湖长航医院 (241000)  李名杰  王益生

患者,男性,22岁,平素健康,2月前因故轻生,自行吞服电阻丝打火机一只,用手将异物强行送过咽部,尔后作吞咽动作而使其顺利进胃,未梗塞和滞留,亦无食道损伤的出血和疼痛,当晚照常进食并服大量韭菜,始终未见异物随便排出,亦无特殊不适。一月后方出现空腹时上腹紧缩痛,进食即可消除,来院拍腹部平片证实此异物存留胃内,因无碍饮食和活动,直至2月后才入院手术。

体检:  一般情况正常,上腹无压痛,胃充氣,X线检查再次证实异物滞留于胃内(图1),B型超声胃充水检查有异物强回声不伴声音,亦为佐证。

1991年7月4日硬脊膜外麻醉下经腹切开胃壁3.5cm,检视胃体黏膜略有充血改变,无溃疡及增生,异物与胃壁无粘莲,游离于胃腔,顺利直视下取出异物,作胃修补,常规关腹,术后7天拆线,痊愈击院。

取出之异物为电阻丝打火机,7x3x1.5cm,重18克,为塑科与金属之混合制品,其外壳已部分剥蚀,活动盖己松脱(图2)。

体会: 

横径3cm之硬质异物在强行通过咽部后可顺利通过食道生理狹窄部及贲门而未造成损伤,却滞留于胃内长久不得通过幽门,在胃的强酸作用下蚀剥其金属外壳及部分塑料,且出活体后继续粉末化,但因其为混合制品,未使其完全解体,不能自然下行,若内镜取出恐难通过贲门,且致医源性损伤,手术取击较为安全简便,预后良好。术后随访三月,病人康复无胃炎等症状。

1991.10.15

 

【爸爸妈妈医学论文目录】

李名杰 史良会:膀胱内塑料管异物一例

芜湖长航医院 (241000)  李名杰  史良会

患者,男性,20岁,农民,住院号16318。

90年4月5日患者出于好奇嬉戏自行将一根35cm空心扎发塑料管经尿道置入膀胱而无法取出,随后云现尿频尿急尿痛等下尿路刺激症状,当地医院尿检脓球++,膀胱平片阴性,因隐瞒病史,按膀胱炎治疗无效,症状持续存在,
于90年12月3日入院。

查体:一般情况正常,尿镜检。红血球++,脓球十,B超示膀胱内团块强回声。膀胱平片示圆圈样块影 (图1)。诊断膀胱异物伴结石形成。

1990年12月X日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膀胱切开术,取岳异物一块,2x2.5x3.0cm,5.5克,坚硬成块 (图2),由5圈塑料管环绕再折迭而成,大量尿盐沉附。术后恢复顺利、痊愈。

体会:

本例若仔细追寻病史,当有利于诊断,术后我们以空心塑料管模拟体内拍片,若条件良好,细心阅片,可以看出异物阴影,然本例发病初期在当地医院摄膀胱平片都报告阴性而按膀胱炎治疗,始终无效,延误诊断,致使日久尿盐沉附而成坚硬块状物,实质上即成为继发性膀胱结石症,然以异物为核心凝聚成大块,不易导致排尿时梗阻,故无尿流中断和蹦跳尿现象,而呈现终未尿痛和膀胱刺激症状。在病史、B超及 X线检查下获得正确诊断。根据本例实情,治疗上经尿道膀胱内碎石取出似不可能,反易招致碎石残留。手术整块取出,效果较好。

1991. 10.5

 

【爸爸妈妈医学论文目录】

李名杰:阻黄的有关临床问题 (讲稿提要) 

1 黄疸-症候群。肝前 (溶血性)、肝细胞性、肝后性 (梗阻性)。混合型.

2  阻黄--肝内毛细胆管-小胆管-肝胆管-肝总管-胆总管...梗阻。

3  内科黄疸--外科黄疸: 肝内、外梗阻。(15%-20%难以鉴别)

4  阻黄的诊断程序和方法: 临床、化验、X线、B-US、CT、 MRI、PTC、ERCP、核素 (131碘、99锝) 显象、选择性动脉造影….肝活检、剖腹探查...

5  诊断三要素:梗黄与否,阻部位、程度,梗阻原因。

6  外科黄疸的特点: ① 胆绞痛 (Charcot三联征、Ravnaud五联征); 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常提示癌症。② 查体: 右上腹或全腹呈腹膜刺激征、肿大的胆囊。③ 化验: 胆红素…………▲85.5umol/L+ 且直接/总胆红素 >35% 或 "胆酶分离"、AKP ▲、尿胆红素+、尿胆原-。④ 常见原因: 胆石症、胆道寄生虫、胆管狭窄、癌、炎症及胰癌、炎、肝门转移癌、Mirizzi Snydrome。⑤ 需除外内科黄疸,如: 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妊娠特发性黄疸、硬化性胆管炎.….

7  外科黄疸的治疗: 力争早期手术。

8  关于术前减黄问题 (尤其恶性梗黄 ---- 肝肾、凝血机能、胃粘膜损害及免疫功能低下等,血胆红素在170umol/L+)。方法: ① 外引流技术 ---- PTCD、U管、胆囊造口、胆总管造口术。② 内引流技术 ---- 胆肠内引流。

9  手术

9.1  取石术+外、内引流术 (T管引流、盆式胆肠内引流、Roux-Y、病肝切除...)

9.2  胰癌切除: Whipple、Child手术。

长航医院 1999-6-10

 

【爸爸妈妈医学论文目录】

李扬镇 李名杰:点灸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 113例

自1987年以来,我们应用灸法专家周楣声主任医师创造的“周氏万应点灸笔”点灸及西医局部封闭对照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187例,证明点灸疗法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187例,其中男117例,女70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8岁,以20~50岁者为多见; 病程均在3天以内,以6小时内为多。肘部损伤12例,腕部损伤14例,腰部损伤76例,膝部损伤16例,踝部损伤69例,以腰、踝部损伤多见。本组病例全部选择闭合性损伤,并以软组织损伤为限,主要是急性肌肉扭伤,不包括急性韧带挫伤、韧带断裂和各类骨折、骨裂,并剔除急性椎间盘突出。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放射至邻近部位,肿胀、乏力,功能减退或消失,活动受限,损伤之关节不能作全幅活动,被动拉伸。做最大静力收缩和重复损伤机转时,疼痛均显著加重,多可在一条或数条肌肉处查到固定压痛点,肌肉损伤能摸到紧张性痉挛。其中灸疗组113例,局封组74例。

治疗方法

1.  灸疗组  取穴原则为在损伤部位上下、周围循经选穴,局部损伤部位,从背部寻找阳性压痛点。三者均是本病选穴的思路。肘部损伤取手三里、曲池、肘髎、尺泽。腕部损伤取阳溪、阳池、阳谷、外关、大陵、支沟、太渊。腰部损伤取肾俞、委中、昆仑、腰阳关、秩边、殷门、命门。膝部损伤取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梁丘、血海、承山、委中、膝眼、犊鼻、曲泉、梁门。踝部损伤取昆仑、太溪、申脉、解溪、悬钟、丘墟、中封。同时加用局部损伤部位和背部阳性压痛点。将点灸笔点燃后,右手食指和拇指挟持药笔下1/3端,左手将备好的药纸平铺覆盖在穴位上,用点灸笔隔药纸对准所选穴位雀啄样点灼4~5下即可,避免将药纸燃穿,防止造成烫伤,灸后患者自觉局部不痛或仅有蚊咬样微痛,局部皮肤无改变,或微红润。灸量以轻重适中为佳,重则易烫伤皮肤起水泡,手法过轻则达不到治疗目的。灸后局部穴位可搽薄荷油,以防发疱。若不慎而烫伤发疱,可用绿药膏外搽或自制蟾皮油膏搽拭 (蟾皮 6g, 冰片 6g,麻油250g,将蟾皮、冰片研粉浸人麻油中,7天后可用),每日数次,3~5日后可愈,不留疤痕。每日点灸2次,3日为1个疗程。

2.  局封组  取1%利多卡因2~10ml加地塞米松5~10mg,据不同损伤部位及年龄大小酌量注射治疗。如腕部损伤一般注射2~4ml,而腰部损伤则可注射5~10ml。其要点是必须使药液注射到肌肉于骨骼附着点内,腰部则将其注人骶棘肌肌腹中,而不可仅注人皮下疏松组织中。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统计学处理  x平方 = 16.68,P < 0.01, 点灸组疗效明显优于局部封闭组。

体会

急性软组织损伤是临床多发病,尤以腰踝部损伤多见,西医较优良方法常是局部封闭疗法,以促进瘀血吸收,肿胀消退,并阻断局部恶性刺激的反射弧,增进无菌性炎症的消退以达到止痛和恢复功能。实践证明,点灸疗法在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后,能使损伤之肌肉组织在发生节律性强烈收缩后转为松弛,能改善患处的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使气机通畅,血脉调和,经络通达,加速渗出物的吸收,从而使本疗法具有解痉消炎,消肿止痛,尽快恢复受伤部位功能的作用。

收稿日期 1998-06-09 齐丽珍发稿

 

作者单位: 241000 芜湖,皖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杨缜); 芜湖长航医院 (李名杰)

原载《上海针灸杂志》1999年2月第18卷第1期(临床报道)

 

【爸爸妈妈医学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