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 parsing 每日一 fun: 雨是好雨,但风不正经

气象局通知~~~原约定今日凌晨来的暴雨,因半路上被堵,耽误了点时间,或许今天下午到夜间赶到。这场雨如果下大了肯定不小,下小了也肯定……不能大,请市民再耐心等待!具体情况等气象台会上研究后报给市民。气象台温馨提醒:今天如果不下雨,明天不下雨的话,这两天就没有雨了,等下暴雨再准确播报。
气象台郑重劝告美女们最近几天不要穿裙子,容易被撩,雨是好雨,但风不正经。

这是微信最近流行的段子。每日 parsing 一 fun:
t0621a0
t0621a下面是笔者对两条路线斗争的总结,也 parse parse see see 吧,QUOTE:

说什么两条路线斗争 宗教门派之别 主流非主流 眼珠转与不转 这些都不是本质 本质就是鸡同鸭讲。隔行如隔山 同行也隔山。隔了山还讲个球。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计算语言学的尴尬。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交叉学科 两路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人 没有 chemistry 没有基本的共同背景、世界观和方法学 没有共同语言  兴趣迥异 无法正常对话  更甭提恋爱结婚 最简单的办法 就是一派灭了另一派 眼不见为净。结果就是虽然被扫地出门了 语言学对于多数的殿堂内人 依然是格格不入 而又回避不了。做了一辈子的某些主流 NLP 大牛 不懂语言学常识的 并不鲜见 这在任何其他学科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语言学比共产主义还更像一个幽灵,一直在殿堂徘徊。

0623a
0623b
0623c
0623d
0623e
0623f
0623g

My interview:
wei_interview
from http://www.netbase.com/about-netbase/

 

【相关】

【立委科普:语法结构树之美(之二)】

【新智元:parsing 在希望的田野上】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NLP核武器的奥秘

我总说,deep parsing 是NLP应用的核武器,有人以为夸张,今天就说说这道理儿。

NLP 的应用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 text input 的分析或“理解”,一部分是反映这种分析理解的 output(俗称语义落地,譬如 output 是另一个语言,就是MT;output 是 response,就是对话系统;output 是针对 input 问题的答案,就是问答系统;等等)。NLP 应用就是连接 input 到 output 的系统。其中第一部分是关键,核心就是 parsing,可以实现为作为条件的模式匹配,而第二部分很多时候不过是与第一部分对应的作为结论的 mapping 或 side effects。

在上述场景的抽象描述中,可以这样来看 parsing 对于处理text的作用。首先,input 的样本就是我们 parsing 的 dev corpus,样本中的语句相同或类似意义的是我们识别的对象。绝大多数情形,识别了就算 “理解” 了,系统就知道如何应对最合适。

自然语言的难点在于表达这些 input 的语句千变万化,因此用 ngram 枚举它们是不现实的。现实的办法是 parse 相同或类似意义的input语句成为结构树,然后在这些树上找共同 patterns,叫“最大公约树”吧(intuitively 叫最小才顺耳,就是这些树的common core,树大了的话就没有召回率了,白老师提议叫“最大公共子树”)。如果找不到,那就把这批句子分而治之 直到可以找到几个所谓子树 patterns,写成逻辑或的模式规则。

Patterns 的宽严度调试得恰到好处 就可以以有限的规则 应对无限的表达了。宽严不外是调整结构arc的条件 或 节点(node)的条件,deep parsing 说到底就是创造这些结构条件的机器。

以不变应万变,用有限的patterns抓住无限的语言变化,这就是自然语言核武器威力的表现。

【相关】

泥沙龙笔记:parsing 是引擎的核武器,再论NLP与搜索

泥沙龙笔记:从 sparse data 再论parsing乃是NLP应用的核武器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Deep parsing: 每日一析,内情曝光 vs 假货曝光

白老师出的那个 minimal pair:
“这家公司卖给张三的内情曝光了。”“这家公司卖给张三的假货曝光了。”

测试一下,现在没有区分:
t0623
结构上粗线条是一样的 没大问题 可是 同位与动宾的区别没表达出来。既然句法大筐子不变,只是 roles miss 掉了,应该可以在语义中间件中轻易解决,透过定语从句的路径以及约束条件。

一觉醒来,在中间件加了一条简单的找逻辑宾语填坑的规则,看看怎么样?改进版:
t06231
这条规则是说,如果定语从句谓语句法完了以后仍然有宾语坑未填满,那么它所修饰的NP就来跳坑,除了 “消息” 类的NP。“内情” 于是被堵在外面 不跳,“假货”当然无所畏惧。至于 “内情” 与 定从 的同位语关系,可以做,但选择不做,因为定语的概念包含了同位语,比同位语大,目前没有感到有细分的必要。
上图中还有一个 catch,“公司”与 "卖给” 的逻辑主语没有做,而只是做了 “公司”与“假货”和“内情”的句法定语关系。目前也选择不做,等到需要的时候也不难在中间件中补。主要理由与上面同,偷懒而已。主语是arguments中最接近adjunct(定语就是一种 adjunct)的角色,细分的必要性不强。当然语义落地真地需要,那就或者在语义中间件补上,或者在落地时候唤醒。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计算语言学的尴尬

白:
我关心“老婆情人”在那个语境下为啥不是定中结构。
老王卖瓜自开涮,
创新形容瓜特甜。
老婆情人小三见,
买回刀劈报仇般,
我:
没看懂。似乎有个 context:
老婆情人小三见 == 老婆情人见小三 or
老婆情人小三见 == 老婆见情人小三 ?
诗人特权害死人
Nick:
老婆情人小三见==三缺一
洪:
老婆/情人/小三见
两者兼顾,读诗看图,歧义何出?误解消除。
情人/小三,心理概念;原型维度,因人而殊。
RW:
情人/老婆,心理概念;原型维度,因人而殊。
我:
情人(lover)与小三当然不同。小三虽然没有法统地位,但既然排了次序,就有了事实的地位(“事实婚姻”的事实)。因此还有小四小五之说,这个次序也可能有新来后到的意思,或反映了喜新厌旧,数字越大新人可能越受“老爷”的宠(沿袭三妻四妾的旧制度思维),虽然事实的地位在俗众的心目中似乎越低。
陈:
情人一般是有夫之妇?小三是未婚?
我:
情人比较浪漫,超脱,爱情唯上。与世俗的地位和次序脱钩,倒是有某种秘密的刺激。
Nick:
小三是有上位企图的,情人没有。so情人就是炮友的意思。法国人那种关系都叫情人?我:
情人一旦转成小三 就低下了浪漫的头 失去了独立性 成了金屋藏的娇。广义的情人 也可以转成夫人 实现从浪漫到世俗的脱胎换骨。窄义的情人 专对已婚而言 那是法国英国贵族爱玩的公开的秘密游戏。
白:
你们都是发散思维,就我死啃一个点,结果没人回应。
我:
白老师的问题是老婆小三之间的顿号,是怎么进入人的语言心理的?虽然根本就没看见顿号的影子。为什么顿号不是“的”?
为什么呢?因为大数据!
白老师这次不是“窃喜”,而是感叹心有灵犀了吧
@白老师 “大数据" 是不是你心中老婆情人parsing的标准答案
白:
@wei 大数据中,老婆情人的对举用法远多于修饰用法,这是肯定的。另外老婆的情人有个更简约的用法“情敌”,放着不用偏要拐着弯说,浪费能源。现实中两个因素都在起作用。
我:
白老师的问题是太能干 这个世界不够他玩的。又是语言学 又是金融平台 又是什么块什么链。否则的话 拉出来我们搭个档 做做 NLP 多刺激。就依照你那个 RNN 还是啥的路子走。别人的路子不敢信服。别人也很少懂这一边。
白:
身不由己啊
我:
说什么两条路线斗争 宗教门派之别 主流非主流 眼珠转与不转 这些都不是本质 本质就是鸡同鸭讲。隔行如隔山 同行也隔山。隔了山还讲个球。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白马非马 计算语言学亦非语言学 只剩下语言的计算 这就是【计算语言学】的尴尬。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交叉学科 两路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人 没有 chemistry 没有基本的共同背景、世界观和方法学 没有共同语言  兴趣迥异 无法正常对话  更甭提恋爱结婚 最简单的办法 就是一派灭了另一派 眼不见为净。结果就是虽然被扫地出门了 语言学对于多数的殿堂内人 依然是格格不入 而又回避不了。某些主流 NLP 大牛 不懂语言学常识的 并不鲜见 这在任何其他学科都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语言学比共产主义还更像一个幽灵,一直在殿堂徘徊 主流可以不转眼珠 可是心里并不是想象的那么有底气 一个潮流来 可以鸡血一下 忘记幽灵的飘荡 但幽灵始终徘徊。

【相关】

【文傻和理呆的世纪悲剧(romance tragedy)】

【科普随笔: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没有语言学的 CL 走不远

老教授回函:理性主义回摆可能要再延迟10几年

【科普随笔:NLP的宗教战争?】

Church - 计算语言学课程的缺陷 (翻译节选)

泥沙龙笔记:从乔姆斯基大战谷歌Norvig说起

【NLP主流的反思: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1):历史回顾】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5):现状与结论】

《泥沙龙笔记:【钟摆摆得太远】高大上,但有偏颇》

【泥沙龙笔记:语法工程派与统计学习派的总结】

【科普小品:NLP 的锤子和斧头】

【新智元笔记:两条路线上的NLP数据制导】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快叫爸爸小视频" 的社会计算语言学解析

“快叫爸爸小视频” 这样的东西 有社会语言学的味道 随着时代和潮流翻滚。在微信朋友圈及其提供的小视频功能风靡之前 小视频不是术语 不是合成词 也没有动词的引申用法。它就是一个定中结构的 NP,在句型中等价于说”把爸爸叫做小视频”,虽然常识是 “人(爸爸)不可以等价于物(视频)”。在语言的强制性subcat结构(叫NP1NP2)里面,常识是没有位置的。句法不需要顾及常识 正如 “鸡把我吃了”的违反常识一样 也正如乔姆斯基千古名句的 green ideas。
可是 社会语言学登场了 语言被置于流动的社会背景之下,小视频成了 technical term,然后又从术语融入了语言共同体的动词用法,正如谷歌从术语(专名)变成动词一样: “我还是先谷歌一下再回应吧”,“快小视频呀”,“一定要小视频这个精彩时刻”。
白:
“一下”强制“谷歌”为动词。半个括号已经有了 另半个没有也得有。
我:
于是 subcats 开始 compete,有了 competition,有了结构歧义 就有了常识出场的理由。顺应常识者于是推翻了句法的第一个 reading。
白:
你是我的小苹果,怎解?
我:
“你是我的小苹果”是强制性的句法啊,无论怎么理解这个苹果(到现在我也没有理解为什么把爱人或意中人叫做小苹果,是因为拿高大上的苹果比喻珍贵吗?)都与常识无关:你是我的 x,就是强行的句法等价关系。
“一下”强制“谷歌”为动词 这一类看似临时的强制 在语言共同体中逐渐从临时变成常态后就侵入了词汇。换句话说,“谷歌”在以前的词典里面是没有也无需“潜在动词”的标注(lexical candidate POS feature),因为几乎所有的动词用法都是零星的 句法强制的 无需词典 support 的。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 “谷歌”的动词用法逐渐变成了语言共同体司空见惯的表达方式(其动词用法的流行显得简洁、时髦甚至俏皮),这时候 语言的用法被反映在语言共同体的集体词汇表中,我们模型这个共同体的语言能力的时候 就开始标注其动词的可能性了。
金:
厉害,这抠的!金融语义在一边看热闹
我:
或问:这词典里面标注了(反映的是共同体集体意识到这种用法的流行)和不标注 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标注了 就意味着其动词用法作为一个合理的路径 参与 parsing 的正常竞争;不标注 虽然也不能排除临时的动词用法 但是因为缺乏了底部的词典支持 其动词用法的路径是默认不合法,除非句法(包括词法)的context逼迫它成为动词,这就是 “一哈”的所谓强盗句法: 不仅词典是绑架的天堂,句法也可以绑架。
白老师说:“兼语理解(叫某人做某事)有谓词性的坑不饱和,双宾理解(叫某人某称呼)有体词性的坑不饱和。如果拘泥于结构,二者半斤八两。但如果结合语境,非兼语理解是颠覆性的,兼语理解是常识性的。放着常识性的理解不选选择颠覆性的理解,说明心头的阴云不是一天两天了。冰冻三尺。
重温一下白老师 作为对比,字字玑珠,而且妙趣啊。“冰冻三尺”就是社会语言学。

也可以说,冰冻三尺就是大数据
我:
我们学习语言学 模型句法 绝大多数都是针对现时的 把语言看成是一个静态的剖面 来研究它 模型它。这个也没大错 而且简化了问题。但是语言是流动的 社会语言学强调的就是这个流动性。流动自然反映在大数据中。因此对于静态的语言模型 需要不断的更新 如果有大数据 那就定时地 check 它。
白:
有个动态更新的中间件就够了
我:
陈原是个大家。他写的社会语言学很有趣味。在世界语场合 有幸聆听过陈原先生的世界语演讲:那个才华四射、感染力和个性特色 让人高山仰止。人家做语言学是业余 本职工作是出版商。据说是中国最权威的出版家,也是个左派社会活动家。
洪:
虽然解放初才入党,但应该早就是中共地下党员,三十年代初就在三联当编辑,胡愈之邹韬奋的部下,以前《读书》上一直有陈原的《在语词的密林里》
我:
陈原的那次演讲 与 黄华(我做翻译的那次)的演讲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情丰富、富于感染力,能感受到人的 personality,都是“大家”。
aaa

 

【相关】

我的世界语国
朝华午拾:欧洲之行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河东河西,谁敢说SMT最终一定打得过规则MT?】

Xi:
@wei , 评论一下李明教授的机器翻译。我纳闷这年头这么多人跨界来和你抢食啊?

我:
评论啥,我对MT无感了,都。
我现在是,胸怀知识图谱,放眼世界大同。早翻过MT那一页了。
不过话说回来,学自然语言的人如果入行做的就是规则机器翻译,那是上天的赐福。新一辈这种人没有了,所以很多入行多年的人,看到的语言世界,还是井底的一线天。
如果你在没有平台支持下被逼着去做机器翻译,你有福了。你必须从头开始做词典、做 tokenization,做 POS,做短语,做 SVO 句法,你还要做双语结构转换、WSD 词义消歧,最后还有目标语的生成,包括形态生成、调序,修辞上的一些 final touches。
总之 方方面面 你必须全部做到 如果没有平台 没有专用语言 像我们做硕士论文那样用 general purpose language (COBOL,ALGOL,BASIC,甚至汇编)做,那就是在太上老君八卦炉里炼 没得不炼成火眼金睛 后去做 NLP 任何一个方面和应用 都洞若观火。
现在的 CL 硕士博士呢 动不动就下载一个软件包,瞅准一个子任务 譬如切词,譬如 sentiment,譬如WSD,哪怕是做 MT, 也不用涉及那么多的层次和模块。
老老年文:【立委科普:机器翻译】 但并没完全失效。还有这篇:【立委随笔:机器翻译万岁】。
SMT 不用涉及那么多层次 是因为迄今的 SMT 基本是在浅层打转 从来就没有做到深层,论深度和结构 远远不及我们 30 年前做的 规则MT。
马:
但是比规则的系统实用啊
我:
河东河西啊。
如今董老师的系统等也打磨经年了,很难说谁更实用。论精度 则绝对是后者强,甩出一条街去。
smt 的先驱应该是 ibm ,从加拿大议会英法双语语料开始的。

Guo:
Translation memory 算什么?

我:
说起这个概念,我还有掌故呢。以前记过,差不多也成了 MT 野史或外传了,见《朝华午拾:欧洲之行》,Victor 称作为 translation unit (TU)。他们的所谓的 Chinese Week,当时董老师也去了,我和刘老师也去了。傅爱萍大姐派人领我们参观了红灯区以后,并没有随着我们去参加这个活动。这个活动的设立与我当年为他们做的“汉语依存文法”的工作密切相关。
QUOTE 研究组的骨干还有国际世界语协会的财务总监,知名英国籍世界语者 Victor Sadler 博士,我在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跟他认识。作为高级研究员,他刚刚完成一项研究,利用 parsed (自动语法分析)过的双语对照的语料库(BKB, or Bilingual Knowledge Base)的统计信息,匹配大小各异的翻译单位(translation unit)进行自动翻译,这一项原创性研究比后来流行的同类研究早了5-10年。显然,大家都看好这一新的进展,作为重点向我们推介。整个访问的中心主题,仍然是解答他们关于汉语句法方面一些疑难问题。他们当时正在接洽欧洲和日本的可能的投资人,预备下一步大规模的商业开发,汉语作为不同语系的重要语言,其可行性研究对于寻找投资意义重大。
索性把怀旧进行到底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这是我为这个DLT项目所做的 Chinese Dependency Grammar 的故事。这篇汉语形式文法的原始版本有链接可以下载:Li, W. 1989. “A Dependency Syntax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BSO/DLT Research Report, the Netherlands.  我的工作应该是中国做依存关系最早最完整的作品了。所谓 【美梦成真】 就是这么个来历,跨越近 30 年,纸上谈兵的 syntax 终于化为现实的 deep parser。
刚才一边吃晚饭,一边琢磨这段MT外传,觉得还是有几点可以总结的,笔记如下,各位指正。
(1) 荷兰这个多语 MT 计划本来是规则系统起家,用世界语作为媒介语,用的是依存关系文法的框架,实现的机制是 ATN (Augmented Transition Network),技术领头是德国语言学家舒伯特。
(2) 可是做着做着,剑桥出身的 Victor 博士想出了统计的路线,定义了一个在句法分析基础上、根据统计和记忆决定的可大可小的 Translation Unit (有点像我们用的“句素”的概念),做了实验验证了这条路线的创新,把整个项目在收尾阶段翻了个个儿。而这时候(1989年),其他的MT研究虽然也有 IBM 等开始的统计 MT,但没有一个达到这样的深度。
(3)事实上,直到今天,回顾这个科研创新可以看出,根据 parsed 以后的双语数据库的平行对比,从统计去找 Translation Units,比起后来多数缺乏结构、本质上是 ngram 记忆的 SMT,还是远高出一筹。
(4)在 SMT 中加入 parsing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DLT 赶巧是先做 parser 做了四五年,有了这个基础。现在和今后的方向从宏观上来看是,SMT 应该重温类似 BKB 双语parsed平行语料库的尝试,走带入结构的道路,才有希望克服现在显而易见的结构瓶颈,譬如定语从句翻译的错误。

mei:
语言学家做MT注重语言的结构,深的浅的。我是ai出生,注重“知识“,互相通融的,但侧重点有区别。
Guo:
一谈到统计和规则,总不免让人想起,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根本说来,统计和规则,对于什么是nlp,是有完全不同的定义的。站在统计的角度,古埃及文的解读,作者和鹰品的辨识,错别字的检查和矫正,文章可读性的分类,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都是历史悠久的成功故事。说历史悠久,是因为他们早于乔姆斯基太多年了。但是从规则的角度看,这些大概都不属于nlp。

我:
规则也并非一定要是句法的规则,任何 patterns 包括 ngrams 都可以是规则。学习派用的是 ngram 的分布统计,规则派很难量化这些 ngrams 的统计数据,只好把“gram”定义为从线性序列到句法单位的一个动态 unit,用结构化的深度 弥补统计性的不足。

Guo:
其实对于mt,统计这一派也更多的是从"机助"翻译甚至阅读来看问题。不管大佬们怎么吹牛,统计这一派从来不以理解人模仿人为目标。他们是非常工程性,实用主义的。

我:
当 gram 被定义为我导师刘倬老师所阐述过的“句素”以后,产生了两个飞跃:
第一是距离从线性走向平面,甚至远距离现象也可以被这种 “ngram” 抓住了: 这类例证我此前显示过很多。第二是 gram 本身从直接量 (literal) 提升为一个具有不同抽象度的 features 的语言学单位总和,连ontolgy亦可带入。这两个飞跃使得应对自然语言错综复杂的规则,变得切实可行。
smt 我们迄今看到的流行成熟的系统,譬如大投入造就的百度和谷歌MT,其缺乏结构和parsing支持的缺点是如此显然,结构瓶颈随处可见。可反过来看董老师在群里显示出来的传统规则+知识 的系统,结构的优势不言而喻。
也许从 scale up,从对付鸡零狗碎的成语性的 ngrams,董老师这类系统目前还无法匹敌百度谷歌 smt,但是假如以董老师系统为核心,给以同等的资源投入和维护,我觉得百度系统无法打得过规则 MT。当然 最佳的办法是二者的某种结合,取长补短。我想说的是,如果硬要硬碰硬的话,在同等投入的基础上,谁敢拍胸脯说主流 smt 一定会胜过规则 mt 呢?
现在是不平等比较,根本不是 apple to apple 较量。历史把 规则mt 推下了主流舞台,但是 smt 的人无论多么傲慢 也还是应该看得见自己的短板和规则mt的亮点。

Guo:
统计这一派,其实有很多人试图引入结构,但鲜有能够有效减少perplexity的。核心的争论,就是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一种观点是,结构,并不承载太多的附加信息。另一种就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更有效的数学模型。这就是为什么,好些人对深度神经就像打了鸡血。

我:
heterogeneous features 引入后的 evidence overlapping 以及 perplexity 等,是研究课题,不过说结构不承载太多附加信息等价于说 ngram 线性的 model 无需改变,这个 model 在20多年中已经被推向了极致,没有多少油水了。白老师说话,model 不对,语言长得啥样框架上就没留下空间,再多的数据,再deep的学习,也是必然遭遇瓶颈的。
的确在某些粗线条任务中 譬如 document classification,一袋子词的ngram模型已经足以满足应用的需要,精度已经够高,结构即便加入也改进余地不大了:这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我们关注的都是那些显然遭遇瓶颈的任务,包括 MT、包括 IE、包括 Sentiment Analysis,这些任务,显然统计的路线在没有结构助力下,深入不下去。
到目前为止 纵然有一些带入结构的尝试,但很可能是浅尝辄止,还不到结论的时候。
深度神经是一种训练的算法,与语言的结构深度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 迄今为止 对于 text NLP 的深度神经的尝试,除了专门做中间件 parsing 的 research 如 SyntaxtNet 外,对于 NLP 应用方面的任务,基本上还是在语言浅层进行。带入结构的深度神经用于 text NLP, 到底有几家在做?如果没做 或还没做出结果来 那么所谓 Deep Text 就是有意无意的误导(见 【遭遇脸书的 Deep Text】 )。

杨:
我理解:深度学习主要是可能在语意理解领域 可能会有所改变

我:
譬如?
哪些任务是深度神经擅长、文法工程短板的语义理解呢?
凡是条分缕析的细线条任务,想不出来深度学习可做,文法工程不可做的,无论语义如何落地。

杨:
比如文字到图像的映射搜索呢?我不懂,瞎说的。当然 这个目前远远不成熟 只是猜想

我:
这个还真是没想到,因为其中一端是 text (captions?),可另一端是 image,对于学习,无论神经的深浅,这个任务只要有大量的 data (带有 captions 的 图片集),就是一个很自然的学习的任务。而对于规则,这种形式化的语义落地(映射到图像)在图像那边如何处理并integrate 到规则系统中来对接,似乎没有显然而见的自然接口。

杨:
不过 图像这块就不够成熟 要做这个且早呢。

我:
好。短板不怕,只要心里有数就好。早就知道规则的“经典”短板了:
手工规则系统的软肋在文章分类】 。
QUOTE 人脑(规则)可能顾不上这么多细微的证据及其权重,但是人脑往往可以根据不同状况抓住几条主线,然后在其中调控,达到解决问题。在 deep parsing 这个 NLP 的关键/核心领域,规则系统的优势更加明显
再有就是搜索。关键词检索的鲁棒、对付长尾 query 的能力,是规则系统难以匹敌的。
但是如果把关键词搜索作为 backoff,那么加入结构的精准智能搜索(我们叫 SVO search)就顺理成章了。

 

【相关】

立委科普:机器翻译
立委随笔:机器翻译万岁

朝华午拾:欧洲之行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美梦成真
手工规则系统的软肋在文章分类
遭遇脸书的 Deep Text

Li, W. 1989. “A Dependency Syntax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BSO/DLT Research Report, the Netherlands.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Dr Wei Li on NLP (@LinkedIn)

Deep parsing 每日一析 半垃圾进 半垃圾出

白: 越南一架载有9人的巡逻机执行搜救任务时失踪,这失踪的CASA是去搜寻刚刚失踪的苏-30的。搜寻失踪的,自己也失踪了,得再派一架去搜寻这因搜寻失踪而失踪的飞机的飞机了。

白老师看重的是 不是人话的人话 “。。。得再派一架去搜寻这因搜寻失踪而失踪的飞机的飞机了”。不是人话的话,我把它叫做半垃圾。

半垃圾我都不想试,笃定搞不定。犯“错”了吧心里别扭,又想逞能,就必然去debug一个其实也没啥bug的系统 其结果很可能是得不偿失,或费九牛二虎之力不过是为了一个基本不会再次出现的长尾之长尾。如果无视吧,跟眼里揉了沙子似的。

好奇心害死猫,还是忍不住测试了,不过毛主席呢保证,绝不 debug,我说的是绝不! 也不进 unit test,任它 half-garbage in half-garbage out, 有当无好了:

t0617a

合上揉进沙子的眼呼呼去也,希望今夜无梦,至少无语言学的噩梦。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关于人工智能】

我其实是个蛮可怜的“砖家”,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儿,除了 NLP 语言工程的一亩三分地,每日掘地三尺,愚公移山,对于化外之地,基本是白痴一枚。特别羡慕仰望那些学富五车融会贯通的达人,如董老白爷洪仙尼克。尽管如此,我却还是不满足于低头挖煤,不甘心做语言学腐儒,老有一种哲学家的心魔压迫着我,不时要不知天高地远地天马行空一番,但总是飞不远,最多是飞到 NLP 的顶头上层AI瞅瞅,hence 下面几篇关于AI的哲学随笔。自然语言理解(NLU)正是AI在语言领域的体现。

 

关于 NLP 以及杂谈

关于 parsing

【关于信息抽取】

关于NLP体系和设计哲学

关于NLP方法论以及两条路线之争

 

 

【关于NLP体系和设计哲学】

 

关于 NLP 以及杂谈

关于 parsing

【关于信息抽取】

关于人工智能

关于NLP方法论以及两条路线之争

 

《朝华午拾》总目录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立委NLP频道

 

【关于NLP方法论以及两条路线之争】

【新智元笔记:工程语法和深度神经】

【新智元笔记:李白对话录 - RNN 与语言学算法】

《新智元笔记:再谈语言学手工编程与机器学习的自动编程》

《新智元笔记:对于 tractable tasks, 机器学习很难胜过专家》

《新智元笔记:【Google 年度顶级论文】有感》

《新智元笔记:NLP 系统的分层挑战》

《泥沙龙笔记:连续、离散,模块化和接口》

《泥沙龙笔记:parsing 的休眠反悔机制》

【立委科普:歧义parsing的休眠唤醒机制初探】

【泥沙龙笔记:NLP hard 的歧义突破】

【立委科普:结构歧义的休眠唤醒演义】

【新智元笔记:李白对话录 - 从“把手”谈起】

《新智元笔记:跨层次结构歧义的识别表达痛点》

立委科普:NLP 中的一袋子词是什么

一切声称用机器学习做社会媒体舆情挖掘的系统,都值得怀疑

立委科普:关键词革命

立委科普:关键词外传

《立委随笔: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

【泥沙龙笔记:语法工程派与统计学习派的总结】

【科普小品:NLP 的锤子和斧头】

【新智元笔记:两条路线上的NLP数据制导】

《立委随笔:语言自动分析的两个路子》

Comparison of Pros and Cons of Two NLP Approaches

why hybrid? on machine learning vs. hand-coded rules in NLP

Why Hybrid?

钩沉:Early arguments for a hybrid model for NLP and IE

【李白对话录:你波你的波,我粒我的粒】

【泥沙龙笔记:学习乐观主义的极致,奇文共欣赏】

《泥沙龙笔记:铿锵众人行,parsing 可以颠覆关键词吗?》

泥沙龙笔记:铿锵三人行

《泥沙龙铿锵三人行:句法语义纠缠论》

【科普随笔:NLP主流的傲慢与偏见】

【科普随笔:NLP主流最大的偏见,规则系统的手工性】

再谈机器学习和手工系统:人和机器谁更聪明能干?

乔姆斯基批判

Chomsky’s Negative Impact

[转载]【白硕 - 穿越乔家大院寻找“毛毛虫”】

【语义计算沙龙:乔老爷的围墙,community 的盲区】

【新智元笔记:语法糖霜论不值得认真对待】

【科研笔记:NLP “毛毛虫” 笔记,从一维到二维】

【泥沙龙笔记:NLP 专门语言是规则系统的斧头】

【新智元:理论家的围墙和工程师的私货】

泥沙龙笔记:从乔姆斯基大战谷歌Norvig说起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2):乔姆斯基论】

【NLP主流的反思: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1):历史回顾】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3):皮尔斯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4):明斯基论】

【Church - 钟摆摆得太远(5):现状与结论】

《泥沙龙笔记:【钟摆摆得太远】高大上,但有偏颇》

自给自足是NLP王道

自然语言后学都应该看看白硕老师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人工智能”

语言创造简史

Notes on Building and Using Lexical Semantic Knowledge Bases

【NLP主流成见之二,所谓规则系统的移植性太差】

Domain portability myth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

【科普随笔:NLP的宗教战争?】

Church - 计算语言学课程的缺陷 (翻译节选)

【科普随笔:NLP主流之偏见重复一万遍成为反真理】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发鲁棒性NLP系统

NLP 围脖:成语从来不是问题

NLP 是一个力气活:再论成语不是问题

立委围脖:对于用户来说,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科普随笔:keep ambiguity untouched》

【科研笔记:NLP的词海战术】

在构筑一个模型时,枚举法是常用的必要的强盗分类

没有语言学的 CL 走不远

[转载]为什么谷歌搜索并不像广泛相信的那样主要采用机器学习?

手工规则系统的软肋在文章分类

老教授回函:理性主义回摆可能要再延迟10几年

每隔二十年振荡一次的钟摆要多长?

【系统不能太精巧,正如人不能太聪明】

《泥沙龙李白对话录:关于纯语义系统》

【泥沙龙笔记:语义可以绕过句法吗】

一袋子词的主流方法面对社交媒体捉襟见肘,结构分析是必由之路

《通用的机器人都是闹着玩的,有用的都是 domain 的》

 

关于 NLP 以及杂谈

关于 parsing

【关于信息抽取】

关于人工智能

关于NLP体系和设计哲学

 

《朝华午拾》总目录

【置顶:立委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立委NLP频道

 

遭遇脸书的 Deep Text

前几天脸书发布 Deep Text 新闻,在AI和自然语言理解领域引起热议,媒体上也闹出很大的动静。昨天笔者第一次亲身遭遇脸书的 deep text, 确认了其浅层无结构的本质,甭管它训练了多少层。
我跟女儿对话总是用脸书,她的圈子都用脸书,基本不用微信。她遇到一个烦扰有点着急,我就告诉她 take a deep breath, 没想到脸书立即跳出了 Uber 的链接:我只要一按钮 出租车就会来。
天哪 这就是所谓 deep?很可能不过是个基于 ngram 的分类系统,哪里有 deep nlp 和结构的影子?
大概训练集里有不少 Take a ride, Take a cab,  结果 take a deep breath 就也成了“出行”类事件了。这种信息抽取要是在 parsing 的结构基础上,哪里会出这样的笑话。
报道说什么deep text理解语言接近人的水平,牛皮吹没边了。比我们 parsing 支持的抽取能力和精准 相差何止以里计。
这其实不是意外的发现,因为机器学习界一直就是在浅层做NLP,没有深度,没有结构,没有理解,缺乏细线条的分析 (parsing) 能力,大多是粗线条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工作。
对于分类系统 只有输入text大 机器学习才有效。如果是短消息,基本就是瞎蒙,关键词密度在短消息中没有了优势,缺乏 data points 的证据。
事实上,迄今的几乎所有的nlp应用,基本局限于无结构,机器学习 deep 不 deep 没有改变这一点。这很可能是为什么深度学习(DL)在 text 方面似乎不给力的症结所在。
宋老师前两天说话,学习 deep 了 的好处是可以消化更多的训练数据,但是数据的增加永远是线性的,而 text 里面的结构性决定了语言的组合爆炸,因此深度学习不会因为增加数据而根本改观,稀疏数据依然是挑战。ngram 与 bow(bag of word) model 不变,再深的训练依然是在语言浅层挣扎,只能做粗线条的 nlp,却难以胜任细线条nlp的任务。ngram 只是语言结构的拙劣近似,缺乏结构是迄今的死穴。
parsing 基础上的事件抽取(event extraction)比ngram上的事件分类(event classification)高出岂止一头,一细一粗,一精一庸。

Deep parsing:每日一析

“西方人类比用得少,是因为西方的逻辑学产生的早。
t0614a
什么叫狗屎运?我的定义就是:遇到一个找茬的顾客,看到他藏着陷阱的“自然语言”语句,心里有点没数,但测试自己的系统,一次通过了。
今天是个好日子,撞了一个狗屎运,不必 debug
当然,真是通不过,需要 debug 也没啥,所有的系统都不是一锤子买卖。只要这种 bug 是在你设计的框架内,有一个顺达的对症下药之路,而不是为了这个 bug,没完没了折腾系统。
严格说,也可以找到瑕疵:理想的 parse 最好是对 “西方人” 耍个流氓,label 成 Topic,而不是 S,但这个 Topic 的流氓不见得比现在这个 parsing 强,半斤八两吧。现在的parsing 是把 “西方人类比”当成主语从句了。(S 是主语,Subj 是主语从句。)
对于半斤八两的句法分析路径 怎么判断对错?
一个包容的系统,就认可两者,因为其间的区别已经很 sutble 了,连人很多时候也糊涂。所谓包容的系统,指的是,在语用层面做产品需要语义落地的时候,parser 对此类现象给出的两个不同的路径,应该不影响落地。这个对于句法和语用 integrated 的系统,是没有问题的。后者可以也容易实现这种鲁棒性。

对于汉语常见的 NP+XP+Pred 的现象,下列分析大都可以被包容:
(1) Topic + S + Pred
(2) [Mod + S] Pred
(3)[S + Pred] +Pred
when the second element XP can be Pred (V, A, or deverbal N)
包容的都是可以预见的,因为可以预见,因此可以应对,hence robustness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朝华午拾》总目录

立委 NLP 频道 开张大吉

承蒙高博协助,立委牌NLP博客频道今天开张大吉,广告一下,尤其对后学:https://liweinlp.com/

其前身是【立委科学网博客】的NLP科普相关博文,所谓 NLP University: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902391.html。我将逐渐把原NLP博客转移至此,新的博客会同步在此发布。非 NLP 博文仍然以科学网为基地。

本大学有网无墙,有教无类,对公众无条件全天候开放。学分以研读立委教授博文为单元,从下列清单任选100篇博文,计100分,急用先学,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是为有效学分,学员自我判分,过60可毕业也。门槛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能否诚实毕业,就看造化了。

不知道多少次电脑输入 NLP(自然语言处理),出来的都是“你老婆”。难怪 NLP 跟了我一辈子,or 我跟了 NLP 一辈子。不离不弃。

开篇词: 余致力自然语言处理凡30年,其目的在求交流之通畅,信息之自由,语言之归一,世界之大同。积30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启蒙后进,普及科学,同心协力,共建通天之塔,因作文鼓而吹之。处理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分八章。

第一章:体系和方法论,关键是这一篇【NLP 联络图 】。除了体系和术语联络图,也谈方法论及其两条路线的斗争。

第二章 Parsing,包括 shallow parsing 和 deep parsing 的方方面面。要强调的一点是,deep parsing 是 NLP 的核武器。当自然语言的 unstructured text 被精准分析成 structures 以后,语言因为有了有限的 patterns 而变得有迹可循,NLP 应用的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章 抽取,进入NLP语用。虽然学界绝大多数抽取都是不用parsing的,或者只用 stemming,最多是 shallow parsing,这里更注重的是在 deep parsing 基础上的抽取。可以看成是针对知识图谱的全自动最终解决方案。

第四章 挖掘。抽取和挖掘常常搞混,但一般的共识是它们处于不同的层次:抽取针对的是个体,一颗颗的树,而挖掘针对的是森林,是语料库或文本数据源。在大数据年代,文本挖掘被认为是开采金矿的核武器,可以领跑下个 decade,但是从 NLP 体系框架来看,它是处于 parsing 和抽取之后的,是抽取的统计化结果。真正的核武器是 deep parsing,因为有了它,抽取才能快速进入domain,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抽取的质量也能大幅度提升。这才为最终的大数据挖掘打牢了基础。

第五章 NLP 的其他应用,文本挖掘是 NLP 的主打应用,可以用在很多产品和domains,其他的应用则包括机器翻译(MT),问答系统 (QA),智能搜索,如 SVO search (超越关键词的结构搜索)。当然也包括语言生成(聊天机器人要用的),还有自动文摘等。这些方面目前还没有面面俱到,有些应用笔者迄今没有找到机会涉猎。

第六章 中文 NLP。作者读者都是中国人,写的是中文博客,加上中文处理有其特殊的挑战,所以单列。更重要的是,很多年来,中文 NLP 被认为远远落后于欧洲语言的 NLP。这里的材料深入研究了中文的特点和难点,展示中文 NLP 的新进展。结论是,中文处理的确有其挑战,但其处理水平并没有落后太多。与英语NLP或其他欧洲语言NLP一样,最先进的中文NLP系统也已经进入了大规模大数据应用的时代。

第七章 舆情挖掘实践。舆情挖掘也是挖掘,这里单列是因为这是笔者目前的研发重心,也是因为这是 NLP 中最 tricky 也很有价值的应用,展示其挖掘实例可以激发大数据挖掘的想象力。本章集中了舆情挖掘的中外实例,几年来的热点话题追踪,或者打趣,也有不少闹着玩的成分在,包括给男星女星排名,甚至挖掘他们的花边新闻。

舆情挖掘比事实挖掘难很多,虽然体系和方法论上二者有很大的相同点,但难度有天壤之别的感觉。这是因为主观性语言(subjective language)是人类语言中较难的一面。严格说 sentiment analysis 属于抽取,sentiment extraction 才是更准确的说法,不过大家都习惯了沿用 sentiment analysis,而 opinion mining 才属于挖掘 (or mining of public opinions and sentiments)。这个里面学界最多报道的工作实际是 sentiment classification,但classification只是sentiment analysis 的一个皮毛。舆情舆情,有舆有情。舆就是 public opinion,情才是 public sentiment,后来为了统一在大家习惯的 sentiment 的 umbrella 下面,我们把情限定于 emotion 的表达,但 emotion 的表达只是一种情绪的挖掘,可以与 classification 很好对应,不管是分两种情绪(褒贬),三种情绪(褒贬中),还是四种情绪(喜怒哀乐),或 n 种,总之是 classification 。但是 deep sentiment analysis 不能停留在情绪的 classification,必须找到背后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要挖掘情绪背后的理由,因为人不能老是只有情绪(喜欢不喜欢)和结论(采纳不采纳),而不给出理由。前者仅仅是发泄,后者才是为了传达、说服或影响人的具体情报,是可以帮助决策的。挖掘的主要目的有二:一个是把这些情报统计出来,给出概貌,不管是制作成图表还是使用词云等可视化的表达。第二就是允许用户从这些情报开始做任意的 drill down 或顺藤摸瓜。很多时候我们只展示了前者,其实真正的价值在后面(系统demo可以展示其威力,博文很难表现其动态)。后者才真显系统的威力,前者不过是静态的报表而已。Deep sentiment analysis 是 NLP 应用中最难啃的果子。

第八章是最后一章,NLP 掌故。这里面说的都是故事,有亲身经历,也有耳闻目睹。

希望 这个 NLP University 提供一些 NLP 课堂和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和角度。前后积攒了几百篇了,不仅分了大类,也尽量在每一篇里面给出了相互之间的链接。

【相关】

科学网【NLP University